小学语文如何开放

2024-06-20

小学语文如何开放(共12篇)

小学语文如何开放 篇1

课堂教学

“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而“发展”就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中孩子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性来参与活动的, 因此, 教师应该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 着力建构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

一.在“疑点”中生成。古人云:“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授业”的过程中, 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有困惑, 教师应该把这些“疑点”作为课堂的“生成”点。学习《落花生》一文时, 有学生对“那天晚上的天色不大好, 可是爹爹也到来, 实在很难得!”这句话表示不解。我让学生畅所欲言, 有个别学生介绍有关父亲的背景资料来了解为什么父亲的到来很难得, 课堂教学的精彩就这样在偶然中悄然生成。对于课堂上每一个意想不到的“插曲”, 教师要有“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的气魄, 让它成为我们课堂的亮点。

二.在“错误”中生成。“自古成功在尝试, 尝试成功自古无。”千里良驹也会失蹄, 学生在尝试和探究中出现的错误暴露出了认知缺陷, 恰恰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 也是课堂教学的生长点, 引导学生识错、思错、纠错是关键。教《“诺曼底”号遇难记》时, 有个同学把“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中的“黑色的雕像”理解成哈尔威船长穿着黑色的衣服。全班哄堂大笑, 我制止住同学们的笑声, 肯定了他的大胆想象, 并鼓励他联系前文, 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是黎明, 周围一片漆黑, 以致看到的哈尔威船长也是“黑色的。”学生受到鼓励后, 对学好语文越来越有信心了。

三.在“亮点”中生成。成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里的“需要”实质上是一种潜在的创造精神。学生的创造内容是教学中的“亮点”。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 我让学生给书上的插图取名。有的取“亲密的朋友”, 有的取“和谐”, 有的取“小鸟的家”, 都是与人鸟和谐关系有关的。教学巡视时我发现两个学生题为‘情趣’、“目光”, 于是我就请他们说说取名的缘由。“我写上“情趣”, 因为课文中小鸟非常有趣, 而我非常有情。”

“我写上‘目光’, 因为‘我’看着小鸟的目光是温和的、慈爱的, 作者心里肯定也是幸福的!”多么经典, 多么富有诗意的想法!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生成性资源的点化, 让学生“骄傲”起来, 敢于直抒己见, 让我们的课堂锦上添花!

四.在“留白”处生成。这里的“留白”是指文章中的空白, 许多作品都讲究“留白”, 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 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教学中, 如果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丰富的“留白”之处, 要进一步领会作品的“言外之意”, 就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 才能接触到作品的意境”。如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 我抓住人物的动作感悟人物的内心, 充分利用“留白”引领学生倾听作者的声音, 倾听人物的声音, 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比如在重点体会“一阵沉默之后, 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 然后又举起来”。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对话:“一阵沉默过后, 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 他可能在想什么?”“怎么忽然又放下来了, 他又是怎么想的?”“然后又举起来了, 他又想到什么?”在这几个问题的引领下, 学生一步一步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文本进行精彩的“补白”。

五.在“解读”中生成。读懂文本是生成的根本。读懂文本, 不仅需要悟遣词造句之妙, 还需要悟布局谋篇之美, 更需要悟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情、理、意、趣之味。要使课堂生成碰撞出生命的火花, 必须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 可让学生设想不同的结局, 来促使学生对课文中的“伟大的父爱”深入理解。又如, 在教学《春》一文, 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春天的美好, 于是我因势利导: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春天是一位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我来说, 春天像一根摩法棒!”……丰富的内容, 独到的见解, 流利的口才, 无一不让人惊讶和兴奋!将生成“放大”, 给学生开辟了一方乐土!

六.在“扩展”中生成。教育家怀特有句话说得好:“教育的问题在于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不能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薄薄的课本内, 而应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 把课本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相融合, 做到语文生活化。教学《大瀑布的葬礼》, 我充分发挥开放式教学优势,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成果展示中, 课堂高潮迭起, 学生灵气飞扬, 有的写读后感, 有的创作漫画展示地球今昔不同, 有的设计宣传画、撰写广告语呼吁保护生态平衡……一个个富有独到领悟的见解以不同的形式充分表达出来了。

由此可见, 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需要以灵动的教育机智捕捉课堂生成的契机, 随时处理课堂生成的信息, 即时调整教学进程, 并防止学生在生成中迷失。教师要积极引发、及时捕捉、有效利用, 这样才能形成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发的开放的生成的课堂, 课堂上才能演绎出不曾预约的精彩。

小学语文如何开放 篇2

随着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落实,自己也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看各种教学刊物,长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对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有了更深的理解,课堂不能把孩子固死了,应该让孩子放飞理想,还给他们更多自由的想象空间,让孩子们畅所欲言。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孩子们更应当是自由的、放松的,因为他们还小,还不习惯那么长的一节课,这时候的老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要起主导作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引导,适时点拨,启发学生开动思维机器;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注重创造民主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自主性,使课堂教学出现一个师生情感和谐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思维多向交流的局面。因此我逐渐开始尝试了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 课堂的内容要开放,要回归生活。

二年级的课文,从内容设计上说,都很符合小孩子的心理,图文并茂,学生很容易接受.但对小孩子来说,有些不怎么好理解,“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因此学习课文时不能孤立地处理课文内容,必须尽量把自然中、社会中的人文性内容引入课堂中来,尽量联系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这可以通过实物或表述、图片、录像、课件等再现自然或社会内容,或通过引导学生表情朗读、联想、想象、表达、表演等表现课文情境。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例如:我在教《问银河》时,在通读课文的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看到的,看书、上网查到的知识,说说银河里都有什么?银河到底能不能起浪,能不能生波?有长胡子的小虾、爱钻洞的泥鳅、穿着硬壳衣服的小海螺、摇头摆尾的小鲤鱼吗?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了解这些问题都是一个天真的孩子向银河提出的富有想象力的问题,同时学生也了解了一些天文知识。然后利用儿歌的留白处: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续写儿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在开放式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适当创设情境,善于捕捉反馈信息,进行适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进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学习过程的始终,尤其是学科的学习,更是一种充满个性、表现个性的活动。我们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不强求有统一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有一定的选择学习的机会,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潜能就能得到较好发展。

例如:我在教学《雪趣》这课时,初读完课文后,我就让学生来看课件,“雪花纷纷飘落,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房子白了,树木白了,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下课了,孩子们在操场上做着各种游戏。”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展现出来,使学生观察、体会,冬天来临时植物、人物和大自然的变化。真切地感受到冬天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回味冬天孩子玩游戏时的那种快乐心情,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激起共鸣,找到生活中的印记,然后再回过头来指导学生有感情、有语气地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有的知识点在备课时,我认为学生可能理解不了,就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让孩子感受开放的内容,还应该与其它学科融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我认为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智力潜能,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作为教师我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所想、所说、所做中的合理因素,充分肯定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尽量减少指令性、唯一性的成分,而适当增加开放性的成分,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路开阔、独辟蹊径的创新意识和不断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进取心。

《村居》这首古诗将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集于一体。在教学中,在学生感知诗意、体会意境、感情朗读后,我让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画成一幅画,让学生自己画一画,贴一贴,各展其能,学生们专心地画着,当他们完成自己的创作后,我看得出,他们的脸上挂着成功的喜悦。然后让学生主动参与民主评议,“你觉得他画得怎样?”这时的学生就说开了,有说学生画得很好,也有说学生画的不好的,说“他把太阳画在小孩头上很好,因为春天太阳暖融融的。”,有的提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我觉得他把白云的位置画错了,要画在风筝上面,因为风筝不能飘过白云。”一节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度过。有时候,我还把音乐融会一起,让学生在音乐中陶醉,在音乐中理解,使课文更加融会贯通。

把音乐、美术、语文有机融合在一起,打破了传统的分科教学,采用让学生读读、画画、评评的方式,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画面美,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在语文自主实践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四.走出课堂,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开放式教学的动态性还表现在教学活动不完全局限于课内进行,学生思维、讨论和学习的空间可以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在课堂上,有些问题解决不了时,我就引导学生到课外去,让他们到大自然去,使学生学习与现实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体验全新的感受。

在教学表达《小小创意广告牌》时,在学生了解了怎样写广告牌后,我就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欣赏大花坛里百花的娇艳,观赏小树的勃勃生机,体会小草的柔软美丽,我及时引导,学校正因为有了这些美丽的景色,才更漂亮,所以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学校,保护我们学校美好的环境。现在学校在征集广告语,同学们现在就即兴给花草树木设计广告语吧。学生们很兴奋,都积极动笔,写出了“我还没长大,请不要伤害我。”“脚步轻轻,足下留情。”等很有创意和价值的广告语。我及时对学生提出表扬,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一下子兴趣盎然,异常兴奋,忍不住又给学校的走廊、楼梯设计起广告语,这节课的目的在玩中达到了,我和学生都感到很轻松。

开放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摒弃了传统教学中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善于抓住课内、课外知识的情感点,以自己饱含的激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在学生心灵上引起共鸣,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受到美的熏陶,在情感体验中得到升华,从而使人格得到发展和完善。

小学语文如何开放 篇3

关键词:开放;活力;导入语;教学情境;角色扮演

新课改之风盛行的今天,我们究竟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措施来构建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呢?现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此论题谈几点感悟。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语,使学生对语文新知产生浓厚兴趣

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对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若此环节设计得巧妙、有趣,不仅可以顺利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明确所学内容的重要性,还能使学生对新知产生迫切的探究心情,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应对导入环节给予高度重视,并且设计出新颖有趣、引人入胜的导入语,将课堂第一锤敲在学生心灵上,将学生牢牢吸引住。

比如,在学习《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设计课堂导入语的:上课开始后,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都知道鱼是生活在水里的吧,一旦脱离了水,不一会儿它们就命丧黄泉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却是鱼游到了纸上,那么鱼怎么可能游到纸上呢?是不是作者写错了?”这时,学生都瞪大了眼睛,从中透出了好奇色彩,于是我借机继续说:“下面就请大家认真读课文,看看鱼究竟能不能游到纸上,如果真的游到了纸上,那又是怎么一回事?”这样,我通过在导入环节向学生提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二、引入直观化电教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语文教学情境

如今,我国已进入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直观化电教手段——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领域中。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它因为集中了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形象、逼真,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时,若是我们按照课文中所描绘的游览顺序,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进行单一讲解,既

无法激起学生听课的兴趣,学生也无法对双龙洞的景色有全面、

细致的了解和认识。这时,我们就可引进直观化电教手段,将课文中所描绘的双龙洞鬼斧神工、美轮美奂的景致以Flash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于是,明艳的景色、欢唱的溪流、宽敞的外洞、黑、大、奇的内洞等都以形象、逼真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眼前,看着投影屏幕上如此壮观、优美的景色,学生脸上露出了陶醉的神情,并不时发出了各种惊叹声……这样,我通过引入直观化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语文教学情境,既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有趣,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知,激发了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积极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阶段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表现的性格特点。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积极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而且,如今新课改强调教师是课堂学习活动的导演者和参与者,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恰好是凸显学生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同时它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验和认知,促进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比如,在学习《小木偶的故事》这篇课文时,它属于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是小学阶段學生最感兴趣的一种教学素材。于是,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就采取了角色扮演的形式,如在班里找出几名学生,让他们分别扮演课文中出现的角色,如小木偶、老木匠、小红狐、小兔子、老婆婆、小女巫等,我则对学生的表演行为进行指导和帮助,以让学生正确表现出文中所出现一些词语的表情,如得意洋洋、垂头丧气等,这样我即使语文课堂变得精彩有趣,也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这个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但生活是复杂的,我们要用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生活、面对生活。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出新课程所提倡的开放而有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能体验到由学习语文带来的乐趣,进而真正喜欢上语文、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王芳.趣味化、活动化、生活化:小学语文活力课堂的实施路径[J].语文天地:理论综合,2013(6).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篇4

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呢?

一、钻研文本

新课程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教师要吃透文本,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否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钻研、理解文本,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学生对课文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不甚了了,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为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就是空话,“人文”也就是废话。

我执教了多年的语文,但每教学一篇新的课文,总是这样做:首先读一遍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难于理解的词语,查字(词)典解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在一旁作上标记。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我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另外,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材上作好标注,并且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好。重点词句的含义,写在一旁,以便课堂上参考。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已经掌握清楚了,我才开始写教案,而且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

一篇课文应该怎么上,往往很难有个统一的标准去加以衡量。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把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教师首先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放在第一位。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比传授学生的知识更为重要。但是,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利用创设的情境来提问,这样往往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教师若善于利用这样的方法,确实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具有开放理念

在新的形势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也不再是学生学习监督者和控制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帮助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合作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教师不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侃侃而谈,充当主角,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感受成功的愉悦,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日益深入,传统那种追求学生整齐化发展的做法已不适合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将被当做一种教学资源。面对有差异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从而达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成为教学的主流。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不同的服务,力求让教师、教材、课堂教学都适应学生的学习发展。

四、发展学生的智力

低年级的学生对新鲜的东西特别容易产生兴趣,学生如果有了兴趣,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教学方法。我在教学故事时,先配乐范诗,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体会画面中蕴含的诗意,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既享有了美,又体会到了诗意,更培养了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小学语文的开放性阅读教学 篇5

小学语文的开放性阅读教学

开放性阅读教学是针对传统阅读教学中的封闭性特点提出的,它充分顾及学生在阅读态度上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和阅读方式的`探究性.在开放性的阅读教学中应营造开放性的氛围,注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倡导质疑、感悟学习,探究个性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素质教育论坛英文刊名:SUZHI JIAOYU LUNTAN年,卷(期):“”(12)分类号:G62关键词:阅读教学 开放性 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如何开放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扩展 开放性思维

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主要是变革以往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授课模式,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通过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思考、探索、想象和创新中学习新知识。

一、开放性思维与传统教学思维的不同

语文授课的开放性,主要指适应当今趋势,把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激发出来,教师才是实践的核心。缺乏开放性与创新性的课堂,培育出的学生自然就没有开放性和创新性。在以前,不论是语文课堂还是写作课堂,不论是上课方式还是学习方式,都套用于老旧的固定模式。这种老旧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灵活性,以填鸭式的教学去对学生进行硬性教育,打压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反复的诵读练习作为锻炼思维的一种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二、扩展开放性思维势在必行

(一)开放性思维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

小学学习阶段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是培养学习兴趣,坚实基础教育的阶段,尤其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黄金阶段。如果学生在小学语文阶段没有得到较为正确的引导,未来的文学价值观将很难改变。开放式思维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多元地认识语文学习,树立“大语文”的学习观念,从书本课文扩展至广阔的天地。

(二)开放式思维教学顺应时下潮流

伴随经济的进步与社会的变更,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不满足于现有的教育需求。以前的传统封闭式的落后思维,教师口头的理论知识、硬式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显然不能符合时代的需求与进步,因此,慢慢退出了教学舞台。如今的新型教学方法看重的是教师与学生间的良好沟通,是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主观意识的全新教学方式。以上模式的最大优势体现在学生不仅可以吸收知识而且他们的综合能力也会得到锻炼,使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得到很大提升,并从学习中发现乐趣,并且乐学。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扩展开放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主体教育,典型的开放性教学理念,遵循小学语文的教学规律,突出学生的教学地位,提倡开放式的教育方法,从多方面培养小学生的能力,提高小学生的素质,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扩展开放性思维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课堂主体要有相对转变

现代教学理念追求民主化。开放性课程中,教师要尝试退出自己权威、绝对的教学定位,要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角色上转化,争取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尤其是在小学教育的阶段,学生认知事物的能力还较为感性单一,对于“教师”角色的心理定位常常是对立的、恐惧的、疏远的。而教师的一项潜在的教学任务,就是转变这一角色定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能够淡化教师在学生心中“严厉、专断”的印象,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拉近彼此的距离,一举多得。

(二)教学内容要有革命性改变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大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防止课堂变得枯燥无味,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在课程讲解时,教师可借助不同的关联故事与关联人物,提出问题,引领学生开展讨论,评价故事情节和故事人物的影响意义,评论它们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加入讨论,不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把握与理解。比如,在学习《司马光砸缸》时,可带领学生对比当今社会的负面现象,提出疑问:如果故事背景设为现今时代,作为主人公的同学们会如何做?学生为此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要效仿司马光,救人要紧;也有的学生说,通讯设备这么通畅,要先报警再救人。通过讨论,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世界,主动思考问题,与教师进行互动,调动了课堂的学习氛围,提升了学生开放性思维空间,教学效率得到了提升,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方式要有多样性

教师要打破传统的观点,以多样型与开放型的教学模式去带领学生学习,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以及研究学习,教师要把握好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采用相对应的教学模式,把相关的实践课程加入到教学过程中。比如,一位教师在讲解《我是烹饪小管家》时,组织学生开了一个课堂小餐馆。让学生带来自己会做的饭菜,把做好的成品带到课堂中来,让课堂成为一个美食引荐会,组织学生去品尝评价。学生融合课堂所学的知识,先对自己的菜色进行说明,如优点、效用以及价格和它“非买不可”的原因,接着挑选学生开展交易。在进行交易时,学生不但可以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而且更主要的是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相互间的情义。不论最终自己的“招牌菜”是否得到投资,他们都会收获快乐。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喜欢学习、热爱交流,拓宽了教学模式的发展空间,不仅增强学科间的关联性,还使语文课程与文体活动的形式有效结合。

四、结语

语文的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它是一个以课堂教学与作文教学实践做为重点的思想劳动。在教学关系中,教师要开启思维维度,通过与新鲜事物的接触中,感受时代的脉搏,获取更多的新资讯,新理念,争取将时下流行的各种有益元素与教学结合。教师还应掌握学生动态,把握好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变更教学理念。必须要更换自己的老旧思维,以配合新局势下的语文教学工作,如此才可以让课堂教学不断延伸。

参考文献:

[1]余虹,陆兴忍.现代性、后现代性与中学语文教学—余虹教授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7):4-5.

[2]马应昶.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J].新课程,2012(1):18-19.

[3]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1-203.

语文教学如何由封闭走向开放 篇7

一.在学生生活中融进更多的社会生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高中语文课程, 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征, 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 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可反观当前的中学生, 特别是高中学生, 基本上失去了与社会联系的机会。高中生每天在校的时间太长, 除了吃饭的时间, 其他时间都在学校。除了上课, 就是做作业。三点一线的生活就构成了学生生活的全部。我记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读初二的时候, 语文老师曾经让我们写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作文。他当时让我们同学带着自制沙包, 扛着板凳到河边的沙滩上演练进攻和防守。一部分同学拿着武器 (沙包) 进攻, 另一部分学生则在由板凳做成的“碉堡”中防守。这件事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 但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可见, 一次真正的实践活动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多么深刻。新课程标准不也规定每学期有两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吗, 又有几个学校能真正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长此以往, 学生已经与社会脱节, 成为边缘人了。

事实上, 学校不是一个封闭的地方。“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 加强语文实践, 沟通古今中外, 面向未来世界, 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 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 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 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 我们应该开放教学时空, 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 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 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 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 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 根据时代的需要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很多学校建设了社会实践基地, 可又有多少学生在实践基地中得到了锻炼与提高。他们又有多少时间去接触社会, 磨砺人生。学生不能永远呆在学校里, 他们总归要回到社会中去, 最终要成为社会人。如果我们不能真正把语文与社会联系起来, 那么语文的发展总停留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

二.在课堂教学中注入更多的生活活水

语文教学要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体验, 受到启发, 接受教育。无论在课堂上, 还是基本能力的训练中,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很多学生害怕作文, 不是因为他们不会表达, 而是他们缺乏现实生活的体验。有一次, 我评讲试卷, 遇到这样一道题 (2011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 (山东卷) 第18题) :假如你是广播电台少儿栏目的主持人, 请根据少儿听众的特点, 重新表述下面一段文字的划线部分, 不得改变原意, 不超过80个字。题干下面给出以下文字:“蔚蓝的天空, 万里无云。碧绿的草地上, 一条小溪潺潺流过, 水中的卵石清晰可见。溪边坐着一位长髥老者, 面容清瘦, 双面炯炯有神。”这道题我觉得出得非常好。长期以来,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 人们关注它的工具性更重于它的人文性。这道题在答题过程中, 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特别能够唤起他们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想起了当年听过的儿歌, 看过的动画片;也会想起那些少儿节目主持人, 想起他们讲过的故事, 他们很多的语言都留在童年的记忆里。

可是, 学生在答题中, 完全没有当年的体验。他们无法从童年中获得一点天真的东西。有的只是解题思路, 答题技巧。更多的同学对着这道题无从下手, 不知如何回答。我由此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失落。学生为什么没有了生活体验。难道他们本该拥有的天真无邪的童年都成了做题的机器?让我们来看看这道题的答案:“一条小溪哗哗地流着, 水里有好些圆溜溜的石头, 像鸡蛋似的, 看得可清楚了。溪边坐着一位长胡子的老爷爷, 脸瘦瘦的, 胡子长长的, 那双眼睛可有神了。”多么有生活气息, 多么令人愉悦。答题的过程其实是享受的过程。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没有了“天真”“活泼”, 其实根子也在学校。有的地方从小学开始就有“月考”了, 学生长期在“分数”的煎熬下学习, 什么“情感”“价值观”都没有了, 在他们世界里, 除了分数, 就是排名, 从老师到家长用一个尺度来衡量他们。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还能“天真”“活泼”起来吗?在他们的记忆里没有了“生活”, 缺乏感性认识, 真正读死书, 死读书。反思我们的教育, 应该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引入到课堂中去。让我们的学生不仅能学到丰富的知识, 而且使他们的情操受到陶冶。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丰富的语文生活, 而不只是狭隘的教材内容, 所以语文考试也是遵纲不循本。教师是在用教材教, 但教材只是指引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例子而已。语文教学呈现的不应是教材自身生成的内容, 而应是借助教材平台搭建的语文生活大舞台, 这样的教学内容既不会散漫无序, 又具有自由和深度。

三.在教师施教中让学生有更多的表现

大多数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理解, 根据教学参考书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程序, 并依此设疑提问。这样, 由于学生没有参与学习目标的设置, 造成了教和学的油水分离, 学生被动思考、被动接受。教学活动结束后, 教师提出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而学生可能产生的疑点教师却未涉及。长此以往, 教学的“少、慢、差、费”便在所难免。从思维的过程看,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性未得到充分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和其他学科一样也经历了一个从“满堂灌”、“注入式”到提问教学的转变, 这从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 也不容否认, 相当一部分课堂只将问题当作组织教学的线索, 主要内容仍由教师讲解完成, 就思维的过程看, 学生仍处被动接受的位置, 学生大都是围着教师的思维转, 看起来学生是在积极思考, 实际上是被老师“牵着牛鼻子”, 课堂的主人仍是老师。虽然在课堂上也让学生发表了对问题的看法, 但最终衡量答案的标准仍是唯教参是从, 向“标准答案”靠拢看齐。语文学习本是最具主观性、创造性的学习, 一味遵从标准答案, 削足适履, 只能使学生的创造力萎缩, 最终导致学生在课堂上问题意识比较薄弱, 出现“好学不疑”的现象。

笔者观摩过很多示范课、评优课, 也看到了语文课堂的“热闹”场面。整个课堂教学在教师的设计下显得自然流畅, 师生有了更多交流, 问题得到了全面地解决。我在想, 我们如何去看待课堂上的“沉闷”与“热闹”是引导课堂如何走向真正对话的起点。我们希望热闹, 但是热闹背后要有冷静的思考。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封闭式的, 它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学生只是机械的“实录”教师的演示, 学生的学习要在意识的控制下参与活动, 这需要意志的努力作为前提, 而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成长过程, 渴望成熟, 要求表现的欲望非常强烈。封闭式的教学不能也不允许学生偏离教材及教师的意愿来表现自己的见解观点, 它有意无意地强迫学生认同一个既定的观点。这种强迫性的学习活动, 扼杀了学生的天性, 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 从而产生对学科的厌倦。在这样封闭的课堂上, 久而久之, 性情活泼的学生成了捣乱的坏学生, 性情乖巧的学生成了思维僵化的“仓储”。那么, 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呢?从内涵看, 它应该具有自由性、发展性, 即在承认学生具有创造潜能的基础上, 为其提供充分的机会, 让他们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或其他活动。它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掌握, 更重视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展, 它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 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创造性想象性潜能的开发, 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在其天赋所及的领域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它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及探究事物根底的心理。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是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下学习, 打破封闭教学模式的沉闷局面, 学生在兴趣推动下, 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在敬慕教师人格魅力中, 发现文学的丰富内涵和交际实用功能, 学习变成一种享受, 无疑会使学生从厌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 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 教学达到了“不复需教”的效果。

语文教师要打破教学内容的清规戒律, 冲破规定程式, 消除整齐划一的弊端, 以睿智的导航人和平等的合作者的角色, 与作为主体的学生一起营造灵活多样、开放自由的语文舞台。

摘要:语文应该是生活化, 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学经常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 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语文学科是一门重视实践的学科。离开了生活, 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本文探讨的是如何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走向开放式。

如何构建开放式语文教学模式 篇8

一、提高教师素质

语文教师素质是语文教师论的主要教学内容。除要求学生了解当代语文教师的素质结构外,我们将唤起学生形成学习语文教育学的强烈动机确立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自行整理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师素质结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当前形势下语文教师面临的机遇与压力及多种因素导致的教师心理问题。交流补充现代语文教师所应具备的以“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力,以及教育研究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考察我国的语文教材沿革,可以发现,传统的呈现事实性或信息性知识的教材、为教服务的教材已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材,教材的设计与呈现方式、教师和教材的关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为此,我们把树立新的语文教材观确立为首要的教学目标,其次才是培养学生初步的教育研究能力、信息搜集与整理的能力,掌握有关语文教材的知识。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求学生自行整理有关语文教材的概念、性质、结构、类型等知识性的内容,对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语文教材的使用,则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课前准备材料,以新课程教材为重点,由学生分析教材各构成要素在不同时期教材中的体现,同一篇文章在不同时期教材中作业系统、范文系统、助读系统、知识系统的变化。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我们充分认识到,新的教学模式能否取得良好效果,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否得到提高,课堂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首先在于课堂教学设计。设计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名言积累、学法指导,主体部分包括预习导学、学习研讨、延伸拓展、课堂达标四大类。其中预习导学设计主要涉及背景资料、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生字词及课文整体感知等内容。学习研讨部分主要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问题。

在上课之前教师精心准备,可以在教学中有的放矢。上课时先对预习成果进行展示交流,然后进入课文解决学习研讨中的问题,课文内容理解后,再进行拓展训练,做一篇同类的阅读理解。整个学习主要以习题的形式来展开,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体现自学特点。总体上是先自学教材,发现问题,完成第一次教学;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第二次教学;当堂进行达标测试,及时得到反馈,解决问题,完成第三次教学。

1. 这一步骤是建立在有效预习之上的,是教师驾驭课堂,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关键性环节,也是树立学生“自信”的关键所在。本步骤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预习中捕捉到的问题;二是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性问题;三是课堂上生成的其他问题;四是对知识的归纳总结。

2. 此环节的基本程序是:讨论生成目标→学生合作研讨→展示学习结果→教师精讲点拨→训练反馈。这一程序是以问题为轴心的,让“先学后教”落到实处。这种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

三、建立合理的考评体系

目前,支撑语文教学的潜在的、深层次的理念还是“考试”,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重结果轻过程,评价主体和方法单一,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将教学目标依次确立为:引导学生树立新的教学评价观:培养学生初步的试题设计、评价能力:掌握有关考试、评卷的基本知识。语文测试的意义、分类、题型等内容由学生自行整理。阅读测试与写作测试试题的设计、答卷的评阅等内容则通过引导学生研读,学生分小组试答并对试题进行评分等方式完成。

为培养学生初步的教育研究能力,还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或自拟的题目,在平时或在教育实习时,开展语文教学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或理论文章。

为保证以上的课型设计落到实处,我们强调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由传统的期末考试这种单一形式向平时测评、模拟教学、期末卷面考试相结合的结构性教学评价方式转变。其中平时测评占10%,模拟教学占20%,期末考试占50%,语文教育调查报告或课程论文占20%。这种评价方式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着眼学生个体和谐发展,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与传统的教师单向性评价、静态性评价、单一性评价不同,“自主式”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学生自主学习,落脚点在学生的自我知识建构,因而评价方式必须有所变化与更新,即要做到注重发展性评价,通过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等途径实现,促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不断发展。

小学语文如何开放 篇9

要创建全新的语文课堂模式,必须有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支持。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更新个人教学观念,并提高学科教育认知水平,才能让教学活动更有创意,更有活力。教师是高中语文课堂的主导者,也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学生的管理者。语文教师的个人教学能力与学科认知水平,对于课堂教学效益有直接影响。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高中语文课堂,学校的领导者要关注教师队伍的优化工作。

首先,在校内开放教师交流活动。利用校内的语文教师资源,鼓励教师在一起多交流、多学习。年轻教师定期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了解学生类型。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更要听取年轻教师的新想法,让语文课堂活动更加符合当代高中学生的心理期待。比如在讲解《雨巷》时,经验丰富的教师认为要通过朗读建立语境,让学生感受诗歌之美。年轻教师则提出情境创设的方法,利用雨天、巷子等因素,在课堂中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形象情境,更能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好。

其次,利用校校联合优化教师队伍。学校应当寻找合作学习型伙伴,给双方教师互动学习与异校听课的自由,在教育资源上互通有无,助力开放而有活力语文课堂的打造。

二、优化高中师生关系,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师生关系,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学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本位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语文课堂变得开放、有活力。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楷模。在课堂中,如果教师能够与学生和谐互动,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民主地接受学生提出的个性化观点,学生会有更强烈的语文学习意向。教师利用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过一万句“认真听讲”。学会与学生做朋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传递正能量,理解与帮助学生,才能让学生有信心成为课堂中的活跃者。

比如在讲解《氓》时,教师可以先将“氓”写在黑板上,并与学生互动,“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你们能猜到是什么吗?”开放的课堂中,教师要欢迎学生千奇百怪的想法。有的学生说“就只有一个字,怎么猜!”,有的学生说“氓?总不能学一个抓流氓的故事吧?”教师要乐于接纳学生个性化的想法,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加以放大。当有学生提出“流氓”质疑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这样互动,“流氓的故事?要学也只能学流氓的事故”,用幽默的语言接话,让语文课堂更有活力。在欢声笑语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更高,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诗经名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学生的专注度更高,学习效率更高。

三、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活力,更不具有开放性特点。要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实施教学,才能让学生为语文学习内容、活力所吸引,积极与课文互动。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越来越多创新型教学方法出现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比如在讲解《我有一个梦想》时,为了让学生感受马丁·路德·金演讲时的情感与其所表达的个人情怀,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播放一段马丁·路德·金演讲的视频,让学生成为马丁·路德·金的听众,为马丁·路德·金而兴奋。

用视频创设情境,能够激活课堂氛围,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借助文章内容,让学生也发表一个“我有一个梦想”的小演讲,会让课堂瞬间开放起来,也让语文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更生动。

四、优化阅读途径与形式,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汲取语文知识的重要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形成。阅读,是让学生个人情怀得以建立,内心世界丰富,充实学生个人情感的重要方法。优化阅读教学途径,引导学生形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才能让学生的语文思维更加开放,让学生有在课堂中展现个人活力的资本。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书目,保证学生知识拓展量达到大纲目标。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名著导读模块,鼓励学生阅读完导读模块的名著,像《家》《巴黎圣母院》《红楼梦》都是经典的中外名著。阅读这些课外文学著作,能够充实学生的头脑,使学生逻辑思维得以完善,能够从多个角度去揣摩一件文学作品,在课堂中发散思维,成为开放学习者。

五、小结

综上所述,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高中语文课堂,离不开教师的大胆创新,也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积极思考全新的教学方法,大胆应用,引导学生一起探求语文知识,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中形成语文学习能力,是促进学生进步的实践。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深入改革,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地位大大提高。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高中语文课堂,给学生打追良好的语文学习平台,成为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语言思维,是一项艰巨的教学任务。利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向高中语文课堂中注入活力,有助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教学 篇10

陶行知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 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教给学生。”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 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用传统的教学经验、过程和方法, 只有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才能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一.开放式教学的价值

开放式阅读教学要创设质疑问题的情境, 开放思维的空间, 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 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 使其独立思考。可以说, 开放式阅读要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阅读的需求特殊性和阅读的心理、方式等因素。

(一) 重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中, 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 让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 只有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他们才能在课堂上敢说敢想, 他们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大发挥。这样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师生感情上会更融洽, 心理上会更易沟通, 更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二) 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每个学生的体验不同, 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 索取意义, 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 建构意义。重视情感体验是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 为落实这一要求, 就需要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这有利于改进传统阅读教学繁琐分析的弊端。

(三) 要注重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阅读如果有兴趣, 就会减轻疲劳感, 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我们不敢想象, 如果学生对阅读毫无兴趣, 没有任何需求, 仅凭毅力可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400万字的阅读量, 即使完成了, 也是事倍功半, 有了兴趣, 才会有阅读的快乐。

采取多样化阅读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开放性阅读教学的重要特征, 低段的儿童, 可选那些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等。这样就便于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读懂, 能读懂就有收获, 就会有成功的快乐。这样, 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 得到了美的享受, 表现了自我, 获得了成功, 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就一定会喜欢阅读。

二.培养创新为目标的开放阅读策略

(一) 营造良好的开放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 我们往往会发现, 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 很喜欢这位老师, 那么他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 教师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应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 互相交流思想, 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与学生平等对话, 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 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 使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 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 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信心。

(二) 确立开放式教学目标

开放性教学是把教学目标分成基础目标、弹性目标和发展目标, 例如,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的基础目标是要求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弹性目标是教育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体会到鸟的家园中自然和谐的韵味;发展目标是学了课文后让学生思考如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懂得自己如何做一个有用的人, 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样, 分层要求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突出学生的个性, 以保证开放阅读的有效性。

(三) 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

如何营造与开放性语文课堂 篇11

1时代的发展要求营造开放性的语文课堂

新的教学理念,将教学目的定位在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多种智力潜能上,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知识的主要价值不再是拥有,而在于“解决问题”。因此,首要的是营造拥有新型的师生关系、信息交流便捷、使学生享受学习兴趣的开放性的语文课堂,来满足这种发展的需要。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潜能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构建“大语文教学思想”,使学生个体生命潜能多方位凸现、勃发、丰富,这样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

2营造开放性的语文课堂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当今社会,终生教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我们在制定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坐标时,视界不妨放长远些,不要为了某些形式上的东西而影响了学生深入探讨的兴趣,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实际需要设计课堂结构,在课堂上有所取舍。如在教《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可针对课文中社会环境描写较典型的特点,通过时代背景介绍,专题研讨社会环境与人物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如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我查阅大量有关新型玻璃的资料,下载能说明问题的有关《新型玻璃》的课件,并截取了有关新型玻璃的视频,在设计中重点借鉴名家于永正执教本节课进行“新型玻璃自我介绍”的讲法,在讲读课文时,一边演示各种新型玻璃的动画,一边让学生自由发言,在交流中总结出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使学生增长有关新型玻璃的知识,并转化为鉴别各种玻璃的能力。

3树立并追求动态的开放的课堂理念

开放性的语文课堂为学生智能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语文教学不得不面对下面两个观念的转变。

首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有人质疑,学生主体性张扬和信息的开放会不会影响语文知识的落实?我们应该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表面“活跃”的课堂,要“带给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还要给学生带来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这就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既要立足于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又要积极尝试课堂活动构建,促进师生交往,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领悟语文课程特有的审美意蕴和精神价值。

浅议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 篇12

一、树立开放性的教学观念

1. 开放的教学观的前提是正确的学生观

新课程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口号,这是新课程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从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每一位学生的已有经验和体验出发。从美国教育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可以看出,每个学生的智能强项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其差异性,因材施教。

2. 开放的教学观的基础是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为了使学生的知识来源更加广泛,教师还要改变那种“教学就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错误观念,把学生的学习放到更加广阔的时空中去,形成不拘于一时、一地的时空教学观。

二、倡导开放性的学习方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既要采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又要主动探究、充分合作。

1. 允许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采用自己熟知的方法,加以比较,选取最优

个性的就是开放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多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熟知的方法来学习。同时,在全班进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取长补短,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

比如,在小学一年级的拼音教学中,对一个字母的学习,我们就应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其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中去。有的学生可能把它与具体物体相比较;有的可能把它与其他的字母比较;而有的可能就是死记硬背。对于这些,我们要认同,也要比较,让学生学一学别人的方法。

2.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充分合作

不管学生的方法是什么,它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其积极探究、与其他同学充分合作,充分利用同学、社会、自然的各种资源。

如,我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准备题:收集有关“抗美援朝”的事件、故事,小组合作完成一份“抗美援朝纪念小报”。通过这次活动,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了解了本文的历史背景,对本文的情感氛围的理解也更加深透,对于突破本文的重点极为有利。

三、运用开放性的课程评价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诊断、反馈、激励、导向等功能。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开放性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思维。语文教学中运用开放性评价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 鼓励答案的多样化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因为追求答案的唯一性,评价相对比较封闭,未能给学生提供真正的表现机会。而语文是一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科,不同于以逻辑性思维见长的数学等学科,很多问题的答案一般具有不唯一性,所以不宜用标准答案。因此我们要允许并鼓励学生解放思想,以自己的眼光判断、分析,找出体现自己思考的答案。

2. 尊重学生表达的个性化

当今的教育提倡的是让“学生自由发展”,对于学生来讲最大的自由就是他们的个性得到尊重并得到张扬。也就是评定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问题要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作出不同形式或内容的解答。教师要明确练习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在于提供一种机会,使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分析某一问题。这里的分析表达理应是个人的、个性的,体现每个人不同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观察思考角度。甚至于当学生对教材现有的一些答案提出不同看法时,只要他们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教师都要尊重并鼓励。

3. 善用模糊化的评价

古人提出读书要“不求甚解”,因为书中有不能求甚解的地方。对于个性思维教师要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如课文分段,不同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制定的答案要具有包容性。而对于字词的理解,就更无须盲从标准答案了,同一个字词对于不同的语言环境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很常见的。我们要跳出禁锢思维的教参的束缚,更好地发展学生思维的丰富性。

开放性评价更要着眼于以学生的发展过程评价学生的表现。教师要注意到我们的评价对象是生动的人,而人的发展具有持续性、延时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我们的评价应重视质的评价,把量化评价统整于质的评价之中,要从人的发展过程中评价其前进的轨迹,这就必然会因人因时而异。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个人学习语文的能力有所不同。教师要先对学生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对于同一个练习,这个学生完成也许并不值得表扬,但对另一个学生能达到这个程度也许就应该好好表扬。运用模糊化的评价是教学艺术的精髓,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武器。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这些教学技巧。

总之,开放性教学必须做到观念、方法和评价的开放性的统一,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摘要:开放性是新课程对语文学科的基本要求,树立开放性的教学观念、倡导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实施开放的课程评价是实现语文课程开放性教学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新课程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06.

上一篇:家长教育消费行为下一篇:联合工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