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思想教育

2024-07-09

音乐思想教育(共12篇)

音乐思想教育 篇1

史料记载, 孔子的年代约在公元前551年 -479年, 他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也是最早创立“私学”的教育家, 更是先秦音乐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他结合上古三代礼乐教育思想, 在继承中对其发展, 并为春秋战国教育及学术发展带来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中, 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 作为其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 对于今天的音乐教育仍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孔子音乐教育思想在其教育理念中的地位

“礼”与“乐”是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 在其眼里, 音乐是贯穿整个教育体系的中心要素。《论语·泰伯》中“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由此可见, 孔子对音乐的教育意义是人一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课程。同时,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里, 音乐被分为两类, 一类是纯粹的技艺, 另一类是以“礼”相关的“乐”。作为音乐演奏、演唱的技能, 并非是音乐的本质, 对于孔子来说, 只有从音乐中洞晓“礼仪”的真谛, 才可以称之为“懂音乐”。《论语·述而》中“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既包括音乐技能的学习, 又包括音乐思想的养成。

二、德育教育在孔子音乐教育中的体现

西周文化是崇尚礼仪的时代, 孔子对西周礼仪的认知与实践与其自身的道德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西周时期, “礼”与“乐”是紧密相连的, “乐”是“礼”存在的基础, 而孔子所提出的“仁”, 也是基于“乐”。《论语·八佾》中“人而不仁, 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从其翻译来看, “没有仁爱的心, 遵守礼仪又有什么用?没有仁爱的心, 学习礼乐又有什么用?”由此可见, “仁”作为孔子教育思想的关键, 更是其音乐教育中对德育思想的体现。同时, “仁爱”在孔子教育思想中也代表着大爱。从史料记载, 在孔子的学生中, 不仅包含皇亲贵族、商人, 还包括贫困百姓, 甚至是“大盗”, 而其教育思想与当时等级制度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而彰显了其思想的进步性。“仁爱”是孔子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 并且在音乐教育中, 将德育功能和社会教化意义并举, 学生没有差异, 没有等级区别。

三、美育教育在孔子音乐教育思想中的体现

托尔斯泰“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 学习音乐, 特别是从音乐欣赏中来感知音乐审美, 体验音乐的情感魅力, 从而获得美的精神感受。审美情感在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中尤为重要。对于孔子在音乐教育实践中, 特别讲求艺术感染力对人的心灵的影响, 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论语·雍也》中“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就是在音乐教育实践中, 强调审美认知的具体表现。兴趣是音乐教育的前提, 也是增强音乐艺术魅力的独特表现, 只有“乐之”才能更好的学习音乐教育。孔子十分重视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如在《论语·泰伯》中“子曰:‘师挚之始, 《关睢》之‘乱’, 洋洋乎, 盈耳哉!”其意在表述, 孔子在欣赏师挚演奏《关雎》时, 从一开始到结束都能体会到圆满而充实的音乐享受。

四、孔子音乐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即“艺”与“乐”。对于“艺”的教育主要侧重于音乐专业性的教育, 与现代音乐教育具有相似性, 多以纯粹的音乐技能教学内容;而对于“乐”的教育, 则是从育人的态度出发, 通过对“乐”的理解和感知来促进人的审美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养成。基于此, 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对于当前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当前的音乐教育, 一方面体现在大众化的音乐教育, 另一方面侧重于专业化的音乐教育。对于大众音乐教育主要侧重于对音乐文化和审美的培养, 提升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专业音乐教育主要从音乐技巧和技能的职业性上, 既要学习音乐理论知识, 又要掌握相应的音乐表演、创作技巧。由此所衍生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孔子的“礼”与“乐”不谋而合。

在今天的音乐教育实践中, 对于音乐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往往侧重, 而对于音乐文化课及理论课程则相对轻视, 殊不知, 这种学习态度与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是对立的, 也是当前音乐教育需要极力改善的地方。歌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也是突出的, 而当前的歌唱教学, 多侧重与对学生音准的矫正, 而忽视了歌唱时对歌曲中所蕴藏的知识文化的理解。孔子的“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将歌词、旋律进行了统一, 也将音乐教育与人的综合素养的形成建立关联。因此, 作为当前音乐教育工作者, 要从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中总结与分析, 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普通的大众教育, 都要从“艺”与“乐”的融合中, 外练技能, 内化修养, 促进学校音乐教育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宏娟.先秦乐教思想及其对当下音乐教育的启示[D].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9.

[2]黄河.周代音乐教育对我国当今音乐教育的启示[D].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2013.

音乐思想教育 篇2

一、德国的音乐教育模式

德国不但是世界上开展教师培养的较早国家,而且是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同时又是当今世界上音乐教师培养体系中比较科学和完善的国家之一。德国对普通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时始终坚持“4―22”式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经过实习教师―候补教师一助理教师一终身教师这样四个层次,两次国家考试、两年的实习和两阶段的培养模式等严格的体系,从而保障了德国音乐教师的质量和水平,正是由于这种方式,充分地保证了德国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德国的音乐教师教育包括两类,一类是“普通学校音乐教师教育”,另一类是“音乐学校或社会需求的专门音乐教师教育”,因此,在德国的音乐教师培养机制被称为“双轨制”,再加上不进行直接音乐教育而是单纯的做音乐教育学理论研究的研究人员,从方向上来说把音乐教育分为严格的三个方向。这就是德国音乐教师培养方案中著名的“三分法”。当今德国各高等院校都把“音乐作为教学的一个方面”和“音乐是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当作音乐师资培养的出发点[3]。由于“三分法”的教育模式而导致了德国的教师队伍具有相当的专业型与针对性。在不同的岗位需求不同专业的音乐教师,使得各个阶层更容易接受音乐教育。比如在小学与中学的音乐教育中,需要的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可能在学生心理方面的研究相对于专业的音乐教师多一些,这样更方便学生们接受基本的音乐知识。

二、德国的音乐教育模式与我国音乐教育模式的区别以及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借鉴作用

(一)课程内容开放性

因为音乐教育的特殊性,而造成了在课堂上的学习比较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比如在练习曲的选取上,可以在老师对同学的接受程度和音乐基础方式的状态进行相应的调整,也可以针对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来自行设置联系的方式以及联系的曲目来进行专项的练习。另外,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同学们感到一定的新鲜感,更有效的激发同学对音乐的向往与兴趣。

(二)教学形式多样性

音乐的教学是灵活多变的,主要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方式,理论的学习不要像其他学科一样模式固定。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演示模式,比如老师进行一段演唱,让同学们说出节拍、技法等音乐元素,再经过老师的指点达到学习目的。或者老师进行相关乐器的演奏,让同学们在聆听的过程中完成对乐器音色的识别。在实践课过程中,教学的形式更加得灵活多变。如采用即兴伴奏、作品赏析,老师领唱、合唱等方式。或者采用小组对歌、小队比赛的形式来达到教学目的。主要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学生的接受情况以及教学的任务与目的有关。根据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让同学感觉到每节课都是新的,对音乐产生一种由衷的期待。这样,一方面极大的激发了同学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同学在音乐课堂上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从听懂音乐、解释音乐发展成能创造性地从事音乐活动”等原则,成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原则之一被推广到各学校中去[2]。

(三)学习自主性

德国的音乐教育与整体的教育模式相关,与中国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在德国的基础教学中,学生的兴趣类课堂是可以自主选择的,选择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兴趣课的选择,另一方面是对上课时间的选择。这样的教学模式决定了,在音乐课堂上进行学习的同学绝大部分都是热爱音乐,对音乐有一定兴趣的同学。并且另一个选择也决定了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了解音乐,为进入音乐的世界打开了方便之门。而中国的教育模式决定了音乐课堂的设置,包括时间、内容等核心方面均是由相关的教育人员所制定的。这样的教育模式在好的方面主要有制定相对科学,能够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等优点。但是也打压了同学的兴趣与积极性。因此在另一个层面上,中国的音乐教育应该还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性,进而激发同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育体系专业性

德国音乐的教育教育体系是所有规定课程都直接与发展学生的各种音乐才能有关,而我们的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政治理论、外语等公共课程就已经占去大部分的课程学习学时。德国不是没有这些课程,而是作为公选课由学生根据兴趣和时间自由选择(专业音乐学院一般不开设,学生可以到综合大学选修),而不作硬性的规定被写入培养方案,从而保证了学生在大学期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接受更多的专业培训。例如,在我国音乐的专职教育大学中将学生的英语课放到了第一位,除了通过课程考试之外,必须要通过一定级别的国家级别的英语考试才能够获得学士学位,这样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是造成我们学生本末倒置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同学们往往为了毕业花大量时间在英语考试上,从而忽视了专业课程的学习。

音乐思想教育 篇3

[关键词]社会音乐教育 学校音乐教育

社会音乐教育是施教者与受教者共同参与,以音乐艺术作为媒介的教育活动。它通过传授与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来建造或改变受教者的审美意识,同时陶冶情操,开发思维能力,使受教者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

社会音乐教育可以通过社会传媒、创设社会音乐环境、开展社会音乐教学等越来越多的形式和渠道对人产生影响。社会上受其影响的人都可以视为广义上的社会音乐教育的受教者。社会音乐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在普及性的国民音乐教育不太完善的情况下,它的影响作用更显突出。从民主意识的角度看,每一个公民都有学习音乐、享有音乐的权利。从胎儿期的音乐胎教到中老年的群众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渗透着“终身教育”的理念。

(一)社会音乐教育对人的影响。

社会音乐传媒、社会音乐环境对社会群体产生的影响,有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两个方面。一方面,影视音乐、商业演出活动等对社会上几乎所有的人起到了一种音乐普及、启蒙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一些低级趣味的音乐作品和一些藏污纳垢的音乐文化场所,成为社会的不健康因素。对此社会有关方面应加强督查监管,把它的负面影响减低到最小的程度。对于社会音乐教育的受教者来说,也有必要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御不健康音乐的侵蚀。

(二)社会音乐教育的形式。

社会音乐教育传媒包括广播、电影、电视等,社会音乐环境包括商业音乐、各种演出活动、群众性音乐活动等,社会音乐教学有少年宫、群艺馆、业余音乐艺术团体、老年大学、音乐院校对外开放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等,为组织形式与学习场所的音乐教育,以及电视音乐教育、广播音乐教育、网络音乐教育等等。

还有一些自发的音乐教育活动,如城市中各种社区文化教育的蓬勃开展,各种形式的合唱团、京剧票友会等从数量到专业水平都有极大的发展,各种比赛和艺术节对群众的文化教育活动具有导向性和推动性。

农村的社会音乐教育形式,主要靠民间艺人们的世代相传。广泛存在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会”、“南乐会”、“吹歌会”、“十番乐”、“丝竹乐”和秧歌、花灯、舞狮、舞龙等民间音乐和民间花会。这些传统的音乐艺术流传形式仍然大多采用言传身教,口传心授得以流传。

社会音乐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形式是受教者随私人授课的老师进行音乐学习。这种音乐教育方式的大多数受教者是在校生。这种形式的教育对学校音乐教育是重要的补充,发展了学生的音乐特长。

(三)社会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的关系。

社会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音乐教育对学校音乐教育产生的影响和冲击是巨大的。学校音乐教育应该把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主动纳入自己的视野,使三者形成合力,推动音乐教育的深入开展,变“封闭式”为“开放式”的教育。

社会音乐教育是极具广泛的空间的校外音乐教育资源,学校音乐教育要充分开发利用这种教育资源。

⒈要关注社会音乐生活,多向学生宣传、介绍音乐生活的大事。对于社会上的各种音乐学习活动,如青年宫、少年宫、文化馆(站)、以及各种音乐团体组织的各种音乐学习和竞赛活动,只要这些活动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都应给予支持和配合。

⒉学校音乐教育要充分利用民族、民间音乐的丰富资源,对学生进行本地区、本民族传统的、乡土的音乐教育。各地区、各民族都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包括各种民间演出团体和民间艺人,这些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师要善于将本地区、本民族的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学校音乐教学之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除将其中一些内容选入音乐教材之外(地方、学校自主开发的特色教材),还可以用课外、校外活动形式加以开发利用,如:组织学生的民乐团(队)和演奏(兴趣),小组等,尤其应提倡邀请民族乐团、京剧及地方戏曲团体、曲艺团体、民间音乐团体、民族乐器演奏家、民间艺人来校举办音乐演出活动。

⒊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音乐和音乐教学交流,能有效地促进课程资源信息的沟通。当今社会,各种音乐教育正在迅速发展,新鲜经验、新的创造不断涌现,我国各地课程建设和音乐教育发展也很不平衡,因此,开展各种形式的音乐和音乐教学的交流就显得十分必要。有条件的学校应支持音乐教师参加音乐教育的各种学习、研讨、进修活动。最后,应积极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系统交流课程资源。我国在远程教育方面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各学校领导和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现代技术手段,为音乐教学服务。

总之,学校音乐应该与社会音乐教育密切的联系,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了解音乐的社会功能,即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理解音乐对人生的意义,使学生更加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音乐思想教育 篇4

奥尔夫编写的音乐教材采用的是最原本的、最朴实的音乐素材, 如用简易、不断反复的固定节奏, 用易唱的五声音阶旋律, 用最常用的大、小调式, 用短小的回旋曲式……他用这些最基本的音乐表现要素来表达人类最本原的思想情感。他认为, 表达得越具有本原性、单纯性, 效果就越直接、越强烈。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主体性的音乐教育

奥尔夫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 教育人才是目的。因此, 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 使他们乐意参加音乐活动, 能够成为积极的和有一定水平的音乐欣赏者, 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同时, 也必须为今后要从事音乐艺术的孩子打好基础。奥尔夫说:“我想到的不是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教学, 而是最广泛基础上的教学, 哪怕是中等的和才能较差的儿童也能参加。”因此, 他主张在轻松、愉悦、民主的氛围中, 在师生、儿童之间平等对话和交流中, 共同建构音乐教学活动。如:在校门外空地上上课, 教师爬到树上吹笛子, 孩子在地面上围着树干敲打乐器、唱歌、跳舞。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是综合性的音乐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育观认为:对于处在个体发展原始 (初级阶段的儿童来说, 获得全面、完整的综合性审美体验是十分重要的。从艺术的本原上看, 音乐、舞蹈、语言本来就是连为一体不能分割的。儿童从事音乐学习行为实际上就是人类原始艺术活动的一种再现, 儿童音乐教学活动不能局限于音乐范围之内。在综合性艺术观的指导下, 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组合了大量的自由吟诵、即兴舞蹈、歌唱、奏乐等艺术实践活动。可以说, 音乐、舞蹈、语言及创作、表演、欣赏等艺术实践活动的一体化综合性教学己经成为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体系的“注册商标”。

四、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创造性的音乐教育

正如一切原始形态的艺术活动都带有自发性、创造性一样, 奥尔夫倡导的音乐教育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创造。正如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思想所确认的:音乐是一种必须由人们自己创造的音乐, 人们不是作为听众, 而是作为合奏者参加到音乐中去。奥尔夫还明确指出:“让孩子自己去寻找, 自己去创造音乐, 是最重要的。”因此, 仔细观察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就会发现:创造, 尤其是即兴创造在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中占有很大比例。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它对幼儿音乐教育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一、音乐教育应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奥尔夫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天性”、“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 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因此, 儿童音乐教育内容的建构应充分尊重儿童, 促进儿童个性的自主发展, 必须研究和了解儿童的兴趣与需要, 将贴近儿童生活的素材和内容纳入到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去。例如, 奥尔夫就将布谷鸟叫的下行三度作为旋律学习的起点, 儿童的名字、儿歌、童谣以及花草树木等作为词的起点。这些素材符合儿童学习音乐的自然天性, 是儿童容易进入的天地。

二、音乐教育应整合多种艺术形式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中, 儿童不仅唱歌识谱、演奏乐器, 而且还自由朗诵、即兴舞蹈、歌唱、奏乐。这种歌、舞、乐三位一体与创作、表演、欣赏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形式符合人类生活的原始性、原本性, 同时也符合个体发展处于初始状态的儿童的音乐学习的天性。它为儿童创造了获得全面、丰富、综合的审美体验的机会。因此, 我们在音乐教育中应避免人为地割裂各种艺术形式, 应合理整合各种艺术形式, 发挥它们的综合效应。儿童的音乐教育活动本身就是综合的活动, 只有将课程内容、形式、方法等综合起来, 才能促进儿童健全的审美心理的建构, 使其成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三、音乐教育应注重发挥儿童的创造性

音乐思想教育 篇5

摘要:从事物的本质来思考,哲学是探索和寻求事物的内在的有意义的东西,从而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基础音乐教育的内在价值实际上是一项教育人的实践活动,基础音乐教育活动的依据是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哲学是从音乐与人的发展两个层面上来说明音乐教育的内在实质、内在价值以及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已经拥有上百年的历史,在实际的生活中产生的不同的音乐价值观是由不同时期音乐教育哲学的思想所决定的。

关键词:音乐教育哲学;实用主义;审美;多元化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结果,在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音乐教育哲学的思想广为流传,这就决定了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已经存在了上百年,不同时期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产生了不同的音乐价值观,下面就从音乐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也就是在实用主义哲学阶段的基础音乐教育,向审美主义阶段,再向多元主义音乐教育阶段的转变过程,来说明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影响。

在实用主义哲学阶段的基础音乐教育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音乐课成为中小学生学习中的一门课程。我国音乐教育实用主义哲学就是在这个条件下开始的,现在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在过去的一百年的时间里,由于西方工业的快速发展,当时的社会大半是西方人的天下,那时的文化和教育也在他们的控制之下。他们的教育体系成为国际的以及中国普遍的和正规的音乐教育体系,音乐教育的发起者是一些思想家或社会的领导者。由于他们不懂音乐,却谈论音乐,发展音乐教育,导致音乐教育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把音乐教育当成工具,这也使在众多的学科中音乐成为不是很重要学科的.一个重要原因,对音乐的教育不是更加注重对音乐的深层理解,而是更加注重音乐对于人的实用价值。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找到音乐的痕迹,在官方的教育政策下,我国音乐教育的实用主义内在的意义,都是利用增加音乐课程让学生学唱歌,来愉悦身心,振奋精神,所选用的歌词必须是体现日常生活的,这是当时音乐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学校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宣传基地,音乐在宣传方面有着强大的力量,能够振奋人们的精神,它的实用功效很容易就可以表现出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有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此阶段的音乐教育更加注重社会性。在刚进入七十年代的时候,我国的教育政策不能将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考虑在其范围内,使音乐课在中小学教育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当时的音乐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充分体现了音乐教育的实用主义哲学——音乐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国家恢复了音乐教育在艺术方面的注重培养,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启发革命理想,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培养审美情趣和丰富感情。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整整一百年里,我国音乐教育重点关注音乐课程的外在价值,特别是提高道德建设方面的价值,而忽视音乐课程的内在的和本质的价值,音乐教育的定位成为培养优良品德的有力手段,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思维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音乐学科可以在众多学科中提到调味剂的功效,这些都使音乐教育处于音乐的不是主要地位的位置,在音乐教育思想之中,充满了实用主义的功利色彩。

音乐基础教育的审美主义哲学阶段

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出现,是受到国际上音乐教育的非音乐价值观思想的影响。音乐的审美教育更加注重音乐的审美品质,不像历史中音乐教育注重的是音乐的外在的其他品质,它更加注重音乐的内在价值,音乐教育摒弃了很多年以来把其当做工具来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为音乐的独立学科地位的确立提供了理论的依据。从此,音乐教育从音乐教育的实用主义哲学阶段转向音乐学科的内在价值。

在国际的审美主义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我国的音乐教育哲学注重音乐的审美本质。在我国实施音乐教育实践的同时更加注重音乐的审美特性,来迎接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顺应全球的发展,进行一场全面的自上而下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随着把审美作为音乐基础教育实施的中心,改变了音乐在以前的历史条件下的不是很重要学科的地位,使得音乐学科不再是其他学科的点缀,此时的音乐教育更加注重音乐带给人的心里感受,也就是对音乐审美的感受,它是根据众多的音乐听众对音乐作品审美的真实表现。音乐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基础的音乐教育就是通过音乐的旋律使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得到触动,就是对人们真实生活的反映。

从我国音乐教育的主体哲学上来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是符合哲学的思维的,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使我国的音乐教育的地位得到了发展,使我国的音乐教育不再为艺术之外的其他功能服务,而是开始向音乐教育的音乐学科的主体地位发展,从而使音乐教育实现了由实用主义功能向内在的主体地位的方向转变,真正的使音乐教育成为人类的情感教育,这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一次伟大的改革。

音乐教育哲学的多元化阶段

如果从音乐的主体地位考虑,音乐的艺术之美和艺术的内在价值,似乎不仅仅只有审美的艺术,以审美为主体地位的音乐教育实际上是属于本质主义的哲学范畴,它是把音乐教育仅仅局限于审美的层面上,而我们是有精神世界的,并且在现实中生活着,而音乐教育却不能使我们表现这些,这就使得音乐教育的发展。以情感为中心,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人表现出来的情感也是有差异的,因个体的差异对音乐的体会是不同的,这就推动了基础音乐教育哲学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由此看来,在以后的基础音乐教育中我们不仅要体会音乐内在的本质,同时更应该明白,其实音乐教育是一种五彩缤纷的人类的实践活动,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日益增加的环境下,音乐学习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基础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或者音乐教育的技术,现在的基础音乐教育更加注重社会文化和人的精神的全面升华,通过向学生介绍不同国家的音乐传统和优秀的音乐作品,使学生理解和尊重音乐教育多样化,使其知识面更广,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在音乐教育中得到良好的社会发展,养成有道德、有理想的高素质的音乐品质,更加说明了音乐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

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条件下,在国际音乐教育哲学发展的同时, 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依次经历了从基础音乐教育不是主体地位思想向基础音乐教育的主体地位转变,再向基础音乐教育的文化思想不断转变,当前,国际音乐教育思想与社会实践的主要方面是富有多元文化音乐的教育和音乐教育哲学的多元化,正是这些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产生了影响,音乐教育工作需要尊重和学习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仔细研究国际音乐教育哲学的伟大贡献,在众多的音乐教育哲学理论中吸收其精华所在,推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鑫鑫;论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师音乐教师素质[D];曲阜师范大学;

[2]刘鹏;山东省高等师范及专业音乐教育的历史与现状[D];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思想教育 篇6

【关键词】多元文化 小学音乐教育 联系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09-02

多元化音乐教学可以让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元化就是承认各个国家文化的多样性,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国家鼓励小学音乐进入多元文化,号召大家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按照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小学音乐教育还是主要以本土音乐为主,对于其他国家的教学,相对还是比较少的,这对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是很不利的。

一、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一)音乐课程被作为附属课程

在中国的教学当中,基本上都把音乐课程当成是副课,也就是说对于小学音乐课程非常不重视。很多地区为了提高其他课程的成绩,经常把音乐课程用作写其他作业的课堂。长时间下去教师对于音乐也就越来越不重视,学校对于音乐教学也是很不重视,音乐很难在小学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教学模式单一

在如今的小学音乐教学中,老师的课程讲解多数是按照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很少有知识的扩展。教师在前面领唱,学生在下面跟唱,这是一直在沿用的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样的课堂教学没办法提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也没办法满足学生的综合需求。这样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灌输式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会很厌倦。

案例:在教师讲解“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时候,老师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讲台上对着课本教大家唱,老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一节课程把这首歌曲学会,就算完成了任务。这样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实在是很枯燥,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画面,结合画面进行学习,或者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入一些游戏,对于学生来说都可以提高学习的热情。

(三)教师素质

在很多小学当中,音乐教师都不是相关专业的,很多教师是其他专业毕业的,经过简单的训练就成为了音乐教师。这对于学生音乐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案例:很多比较偏远的地区,学生的教师多数都不是相关专业的,音乐教师就更是如此。乡村对于音乐教育本身就不是很重视,对于教师的专业性就更不重视,觉得只要懂点基本的知识就可以教音乐课程。这对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都有很大的影响。 二、多元化教学的重要影响

(一)多元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生阶段,每一位学生其实对于音乐都是会有一些兴趣的。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要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真正的了解音乐,喜欢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加入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不同国家的音樂文化,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多元化教育让教学内容更丰富

教师在课本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一些当下的流行音乐的元素,不仅让教学内容跟上时代的潮流,也让课堂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还可以增加其他国家的音乐教学。比如简单的英文歌曲,韩文歌曲等等,都是小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三)学习形式多元化

让学生用实际行动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比较有意义的。

三、多元化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小学音乐教育一定要不断的创新,因为小学生正是好奇心比较重的时候,他们对于新鲜知识是非常渴望的,老师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是非常多样化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增加教学的方法,可以增加教学的内容。音乐是没有地域和语言的限制的,只要是学生可以接受的音乐元素都可以加进教学内容中。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的方式,要让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不能在课堂上出现比较庸俗的事物。

结语:

对于小学生的音乐教学是教学课程中比较关键的一门课程。对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应该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能单一的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样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增加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多了解课本之外的音乐知识,开拓自己的眼界。让音乐成为生活中和学习中都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所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一定要和传统的教学方式连接起来,让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衣春翔,闫一菲.隐性就业就业难下的新型职场自救[N].黑龙江日报,2015.

[2]赵丽娟.当今音乐教育对柯达依理念的抉择[J].艺术教育,2015(02).

[3]关英馨.浅谈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5(04).

音乐思想教育 篇7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分析

在奥尔夫的音乐教育观点中,没有哪一种音乐是单独存在的音乐,所有的音乐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此外,只有人们参与的音乐,才是真正的音乐作品。人不仅是音乐的听者,更应当成为音乐的演奏者,将自己的动作、舞蹈等都融入到音乐中去。下面,我们就来对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进行几点分析:

(一)音乐教育思想的朴实性

在奥尔夫看来,朴实的音乐教育才是有效的音乐教育。他认为,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重视音乐作品的朴实性,从音乐作品的素材以及形式中找到切入点,将音乐作品简化成为最简单的音乐节奏。用最易懂的语言以及最自然的律动去表现音乐作品,在使用乐器方面,尽可能选择一些操作较为简单的打击类。在奥尔夫的思想中,教师可以利用人的机体进行教学,充分利用人体乐器,使律动成为音乐作品的一种表达。这样的教学活动会减少学生的音乐学习负担,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自然,促进学生积极地去了解与学习音乐。

(二)音乐教育思想的综合性

音乐,是一门没有边际艺术,不仅简单,而且更加综合。奥尔夫提倡应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在他看来,音乐的本身并不是简单的音乐,音乐应当与动作、语言等成业体。只有与舞蹈动作、语言结合起来的作品,才是真正的音乐作品。与乐器、演奏者融为一体才是音乐,单纯的听与唱并不能构成音乐活动。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不同的手段去表达音乐作品,让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学会唱一首歌,而是让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去了解音乐知识,掌握不同的音乐演奏形式。学生从音乐作品中了解其它学科所学或者未知的艺术知识,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在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教师要多用音乐教育中熏陶学生的品行,达到音乐教育的最高目标。

(三)音乐教育思想的创造性

音乐作品都是由人创造的,创新音乐作品,让学生具有创造音乐作品的能力,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方法。在奥尔夫看来,创造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在课堂中,让学生自主去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适当地创造音乐作品,是十分重要的。奥尔夫经常引导学生融入到音乐作品的演唱与演奏活动中,让学生体会音乐的魅力。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活动的实施,让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并积极地探索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具体影响与应用方法如下:

(一)将原本性的思想融入到音乐教育中

音乐教育是一项国民性的教育,大多数音乐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样的教学活动重在让学生具有音乐学习体验,让学生体会到音乐学科的美,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激发广大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能够让学生感受音乐学习的本质,而这正是奥尔夫所认可与提倡的音乐教学方法。节奏最能够调动起人们的感官,这也是学生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引导学生在感受节奏的过程中感受音乐作品的本性,可以促进我国音乐教育活动的改革。

(二)重视音乐教育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肯定学生的个性化追求,是改革中国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面向全体与重视个性的观点被提倡。教育工作者要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力,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快速形成,大胆创新。

(三)重视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坚持音乐教育原本性的重要目标。在奥尔夫看来,学生对于音乐的喜欢是其学习音乐的直接力量。唱歌与跳舞,是启发学生音乐思维的重要方式,奥尔夫的这一教学观点与中国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较为一致。兴趣,永远是学习者最大的动力与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让他们对音乐学习产生依赖,积极地融入到音乐活动中。比如,对于乐于跳舞的学生, 教师就引导他们跟随音乐作品的节奏进行律动。有乐器演奏特长的学生,就可以成为课堂中的音乐演奏者,让学生于音乐学习中找到成就感,爱上音乐学习。

三、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的音乐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奥尔夫对我国音乐教育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奥尔夫音乐体系的建立, 让中国音乐教育活动变得更加开放,也让音乐教育更加贴合中国的国情。结合中国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对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进行合理应用,会加快中国特色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

摘要:在当今世界音乐教育体系中,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属于最具影响力、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部分。虽然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发展至今,已有1个世纪之久,但其强大的生命力,对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的影响,却有增无减。我国音乐教育在发展过程,同样受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重大影响。文章立足于我国音乐教学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给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带来的实质性影响。

音乐思想教育 篇8

嵇康, 字叔夜, 三国魏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书画家、音乐家。嵇康在思想上受老庄影响较大, 崇尚天道自然无为。其著作《声无哀乐论》集中体现了嵇康音乐思想。这是中国音乐史上“自律论”美学最早的典型表达。

儒家音乐思想和嵇康音乐思想是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二者在如何看待音乐的本质等重大音乐美学问题上针锋相对。本文将从二者产生的背景、论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产生背景

西周以来执行了严格的礼乐制度, 以礼为核心, 即所谓“君子无物而不在礼”。乐是为礼服务的工具。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在西周的衰落期间东迁洛邑 (今洛阳) , 史称东周。周天子逐渐失去共主的地位。与周政权共生的礼乐制也逐渐分解, 乐也从礼的束缚中得到相对独立的地位, 并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它的变化过程经历整个春秋时代近三百年。儒家音乐思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它基本继承了西周的礼乐思想, 又把礼与乐不同的作用区分开来。

嵇康音乐思想产生于魏晋时期。魏晋是我国历史上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时代。随着大一统政权的崩溃, 士人们思想信仰发生了动摇, 儒学的独尊地位受到怀疑, 思想的多元化出现了。根源于道家思想的魏晋“玄学”对当时的政治、社会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 同时它也提供了逃避现实的一种思想体系。这样, 一批“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清谈家应运而生。他们带着任冲动而生活的“风流”, 带着放大的浪漫资质, 构成了与传统儒学相抗衡的思想流派。

二、音乐的本质

《乐记》对于音乐本质的解释, 具有相当的深度。它提出“物动心感”的命题。即“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声相应, 故生变, 变成方, 谓之音。比而乐之, 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它认为音乐不是外物在人心中的反映, 而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感情对外物的一种反应, 是本性在音乐中的显露。它区分了声、音、乐三个概念。声是一种生理现象, 它构成音和乐的基础。音和乐则虽然也是一种声, 但它们又属于一种特殊的声。音是按照一定规律组合起来特殊之声 (相应之声、成方之声) , 它是一种纯粹艺术形式;乐则是诗、歌、舞结合在一起的特殊之音 (比杂及干戚羽旄之音) , 它是一种社会艺术形式。音作为一种纯粹艺术形式, 是受情驱使的。这就是说, 音乐的产生与人的内心有关, 自然界的音响经过艺术加工产生了音乐, 这是由人的内心情感因素决定的。它肯定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艺术、它表现人的内心, 揭示人的精神状态。

嵇康认为音乐的本体是自然, 说“夫五色有好丑, 五声有善恶, 此物之自然也”, 这些产生于自然的音乐也具有自然的和谐特性, 有大小、单复、高埤、舒疾、猛静、善恶的变化。它们是音乐的自然之和, 并不因人的哀乐有所改变, 所以“音声有自然之和, 而无系于人情”。音乐本身并没有什么情感特征, 只有和谐与不和谐的区别。在此基础上, 嵇康明确否定了乐和感情之间的联系, 认为“心之与声, 明为二物”, 音乐不表现任何感情, 它只是音响的自然运动。如果听者有了哀乐之感, 那是因为他在欣赏音乐之前内心已先有了哀和乐, 并不是音乐使他产生了或哀或乐的感情。

三、音乐的功能

儒家学派突出强调音乐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提出“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观点, 认为音乐和政治紧密相连, 有什么样的政治就会有什么样的音乐, 所以可“审乐以知政”:治世之音安祥而快乐, 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 亡国之音哀愁而悲伤。音乐既然和国家的兴亡有关, 就要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 要提倡礼乐治国, 用礼来区分等级, 用乐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以达到君臣和敬、长幼和顺、父子兄弟和亲的整个社会完全谐和的目的。它认为音乐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手段, 利用音乐的美感作用, 端正社会风气, 使整个社会达到和谐一致, 这就是先王制定音乐的目的。《乐记》还非常强调音乐的伦理教育作用, 指出音乐必须接受政治、伦理道德的制约。这种适应统治阶级文治武功需要而形成的音乐观, 在当时形势下, 无疑能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而嵇康则认为音乐不过是人感情的一种载体, 它本身是没有感情的, 那么儒家所说的“季子听声, 以知众国之风”是“欲儒妄记, 欲神其事而追为耳”。至于那“文王功德与风俗之盛哀”自然也就不能够“象之于声音”了。说到底, 音乐对人的心理虽然会产生感觉的作用, 但是它并不涉及到人的具体感情, 也就不会牵涉到人的观念和对社会的理性认知。《声无哀乐论》充分肯定了音乐的美感作用, 认为“宫商集比, 声音克谐, 此人心之至愿, 情欲之所钟”。和谐的音乐可以给人带来快感和美感, 而这些和谐的音乐正是人们最大的愿望。这些观点是对《乐记》等儒家思想的挑战。

两相比较, 儒家学派从治国的角度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认为音乐与政治关系密切, 具有教化功能, 因此注重礼乐文化。而《声无哀乐论》强调音乐的功能主要是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 而不仅仅是教化的工具。嵇康敢于肯定音乐的美感作用, 重视对音乐本身表现手段的研究, 不将音乐视为政治的附庸, 而是为艺术而艺术, 体现了音乐的自觉, 比《乐记》更有美学意义。

四、音乐的审美

儒家学派强调“美”其最重要的本质就是“乐”“善”合一。《礼记·乐记》说:“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 小人乐得其欲。”乐首先能带给人以感官上的快感。“乐”, 这是音乐“美”的基础。孔子对此十分重视、充分肯定, 因为这也是孔子把音乐作为教化手段的基础。但是正如《史记·乐书》所说:凡作乐者, 所以节 (节制) 乐。君子以谦退为礼, 以损减为乐, 乐其如此也。所谓“和”, 实指各种异质的谐和统一, 各种对立性质的消解。音乐的功能正在于和合人心, 当然只有“美”、“善”统一, “仁”、“乐”结合的音乐才具备这样的功能。强调“美”与“善”、“仁”与“乐”的和谐统一, 是儒家学派评价音乐的的重要标准。

嵇康认为音乐只有形式美, 音乐的本体是“和”, 这个“和”是大小、单复、高埤、猛静、善恶 (美与不美) 、舒急的变化、对比;并不表现人的思想、道德和哀乐之情, 人的感情是出自客观的外物影响。即对欣赏者的作用, 仅限于“躁静”、“专散”;即它只能使人感觉兴奋活恬静, 精神集中活分散。

总的来说, 儒家音乐思想更加注重研究音乐的外部关系, 强调音乐与政治的联系, 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教化作用。而嵇康音乐思想则深入音乐的内部, 注意研究音乐自身的规律、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的美感作用与娱乐作用。以儒家音乐思想所代表的“礼乐刑政”并举的官方音乐思想与嵇康所主张的音乐脱离政治功利的音乐思想成为中国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成为中国美学史上的两颗明珠。

参考文献

[1].刘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88.

[2]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156.

[3]孙继南, 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53.

音乐思想教育 篇9

蔡元培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蔡先生倡导音乐教育是站在科学基础上的睿智与高远。笔者就蔡元培音乐思想与学校音乐教育实践进行探讨。

一、音乐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

蔡元培的音乐思想与其特殊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和整个教育思想相关联。他对西学深有造诣,又对传统学术精深理解,使得他的音乐教育概念并非仅是西方术语的简单译介。他对音乐教育的倡导,源于教育救国理念。并不是从学科角度考究的,他着眼于最为根本的是文化建设和道德推崇。蔡先生出任教育总长时,主张科学教育与音乐教育并重,认为两者同为新教育之要纲,智育和音乐教育应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和相互推进的。“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先生之所以提倡并推广音乐教育,是因为他看到音乐教育在养成良好公民中的重要作用。故从“教育救国”的宗旨出发,把音乐教育列入国民教育的内容,在新式教育方针上确立了音乐教育的地位。

蔡元培曾委身于新教育,以实践来充实其音乐教育思想。蔡先生音乐教育思想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其新的教育思想理念,美育不但可以辅助德育的完成,而且可以促进智育的飞跃。他要求“知识以外兼养感情”、“治科学以外兼治美术”,这样不仅体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在科学研究中增添生动活泼的精神,激发创造的活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蔡先生强调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他从教育方针的层面上,形成了德、智、体、美四并重的教育思想。他将音乐思想渗透于在音乐教育中,把音乐教育作为养成人格的主要内容,把养成健全人格、发挥共和精神作为教育的宗旨。蔡先生的音乐思想,倡导以音乐教育陶冶人的情操,培养高尚纯洁的人格,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生活信念,激励奋发向上的精神。

蔡先生从时代之需、民族之急出发,提出教育救国论,希望通过教育开启人的智慧,培养革新人才。而音乐教育思想也秉承教育救国的理念,继承先秦时期优秀的文化传统,吸纳卓著的康德哲学思想、美学精华,融西方国家的科学文明,试图解决中国旧教育中的种种弊端,建立符合个人、民族和社会生存、发展需要的新音乐教育。

二、音乐教育管理与教育实践

蔡元培在教育实践中极力推行音乐教育管理。蔡先生在学生中提倡注重音乐、书法、绘画的修养,以培养对美学的兴趣,丰富学生课外文化文艺生活。他认为通过音乐、美术等美感教育,有助于养成学生间团结和谐、彼此亲密的品德。蔡先生在北大任校长时,开始研究音乐教育,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教育思想。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以“研究音乐、发展美育”为宗旨的北大音乐研究会,从事音乐学、音乐史、乐器和戏曲等方面的研究,分为中乐(古琴、琵琶等)和西乐(如钢琴、提琴等)两大类,鼓励有音乐兴趣的学生加入研究会。后来发展成正式的教学机构——北大音乐传习所,设有本科、师范科和选科三科类。本科培养专门人材,师范类培养中小学教师,选科则为音乐爱好者开设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情趣和需要来选习各门课程。传习所请名师传艺,聘请了肖友梅等音乐大师任教,揭开了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新篇章,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是蔡先生任大学院长时实现的。在蔡先生音乐思想的影响下,北京艺专、上海专科师范等学校相继成立了音乐系科,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才,为音乐教育及中国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蔡先生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是当今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楷模,也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思想源泉。

兼并包容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最大特色,在他毕生教育实践中,大力普及音乐教育——提出全面实施音乐教育的计划。对音乐教育的实施,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蔡先生认为音乐教育应贯穿人的整个生命,渗透在社会各个领域。家庭美育,他要求尽早实施,主张从胎教开始,孕妇入胎教院居住,风景和设备力求优美,使孕妇心情舒畅,胎儿能得到音乐教育。婴儿出生后入公共育孕院接受教育和培养。学校教育,幼稚园有唱歌、图画,中小学有音乐、文学、美术,到了大学应有与之相应的音乐教育设施和教育手段。社会教育,提倡创办艺术教育机构,如开办音乐、戏剧、美术学校,让爱好者入学学习,支持出版文艺刊物以造成社会影响,发挥其音乐教育功能。音乐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应当与真、善、美协调统一,使受教育者得到和谐的发展。在蔡先生的倡导和努力下,音乐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并收到了成效。

三、音乐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启示

音乐教育的真正内涵,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的统一。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激发、主体性的弘扬和个性的彰显。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讲,是经验的共享、世界的融合和灵魂的感召。从教育上而言,要培养人的才华,就要注意培养人的音乐美育教育。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应当注重音乐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艺术得以唤起和培养一个人的美感,使他的感情世界变得高尚。“美是真理的光辉”,科学最高境界是真正与美的统一。追求科学认识活动中的美,已成为科学发展观和技术创造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许多科学家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法宝。音乐教育不仅是培养一个人的技能,增加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使他的精神变得高尚。在音乐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认识科学与艺术的内在联系,激励他们向既懂科学、又懂艺术的多才多艺的方向发展,使之成为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美育,比较注重在美的灵感中感染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领悟,也注重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因此,学生在课堂和课外都能认真、专注、一丝不苟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精力充沛。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音乐教育的代表,我们普高音乐教育应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断把握机遇,坚定信念,加强自身学科建设,架起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美育的桥梁,实践蔡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追求当代教育的和谐与卓越的新模式。蔡先生对师范这个职业有着精辟的阐释,他强调教师是人类最重要的职业,作为教师,既要做到“师”,即学高为师,又应做到“范”,即身正为范。教师应当努力适应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更新观念,丰富专业知识,改进教学水平。将音乐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以美的语言教导人,以美的行为感悟人,以美的环境陶冶人,以美的上课艺术激发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道德、文化、艺术修养。今天的大学所处时代背景,是文化的多元化,经济全球化,使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阶梯,应保持心理的平衡,宁静致远,对人生充满信心,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合作,自觉地创造和享受生活,志趣高远,养成高尚健全的人格。

结束语

重温蔡元培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感到蔡先生美育思想的前瞻和伟大。我们要学习、继承和弘扬蔡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让它在祖国大地上盛开绚丽多彩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 梁柱.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其在北京大学的践行.北京大学学报2003, 11第6期.

音乐思想教育 篇10

学校音乐教育是国家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音乐课堂以丰富音乐文化知识为主, 可以通过美妙的旋律来转换心情, 缓解沉重的学习压力。此外, 还可以学习相关乐器演奏技巧, 挖掘学生的自由创作和自由联想的能力,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学校音乐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功能性较强, 学校音乐教育主要是为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是专业性的学习机构, 具有全面性和直接性。

(2) 组织性, 学校设立有专门的部门和科研小组来领导音乐教育的发展, 部门之间各有其职能和特点, 这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明显优势。 (3) 全面性:学校音乐教育涉及到音乐教育的各个层面和领域, 课程设置全面, 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 稳定性:学校音乐教育拥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环境, 以及稳定的师资力量和评估系统, 有利于学生的稳定发展。 (5) 有效性:学校音乐教育由国家和政府统一规划管理, 音乐教学基础设备较为完善, 这是学校音乐教育的绝对优势, 此外学校还会定期举办春游、夏令营等活动, 加强交流随, 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

二、社会音乐教育的概念和特征

社会音乐教育关注的主要是除学校之外的其他文艺团体或社会个体成员之间的各种音乐业余社会活动, 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

社会音乐教育的特征表现在: (1) 持久性, 在现代社会发展繁荣的当今社会大背景下, 各种形式的社会音乐活动参差不齐, 影响广泛。

(2) 阶层性:人们在社会中生活, 必定要学习现实生活中的各类技巧, 于是便出现了不同层次的社会职业, 而每种职业又有其相适应的音乐产生和发展。

(3) 复杂性:社会音乐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内容丰富。学校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知识储备、以及音乐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会有各种程度的不同, 当然对学生的音乐教育也会体现出差异性。

(4) 相互性:社会当中的人不是独立的个体生活, 而是要与其他社会成员共同学习和生活的, 无论学历和社会地位的高低, 都会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相互影响。

(5) 不确定性:社会音乐教育受到音乐学习的场所、音乐教师、音乐学习环境等的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只是对某一区域的音乐教育现象进行简单考察随之就开设培训机构, 对象主要是小区或附近学校的学生, 教学目的和教学意义较为模糊, 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6) 领导性:各种社会音乐教育培训机构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有教育权威的音乐领导监管机构进行管理, 所以国家要设立专门的教育管理部门, 加大监察力度, 规范社会音乐教育市场。

三、学校与社会音乐教育的比较

我国的教育本质是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发展尤其重要。学校音乐教育中, 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学习,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比如在学校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国内外著名的音乐家的生平和经历进行介绍的时候, 学生们不能充分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无法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而在社会音乐培训机构或私人小课当中, 老师在每堂课都会讲解乐曲的表情术语和思想感情, 乐句分析及曲式结构等乐理知识, 使学生清楚的了解到当时的创作环境, 更好的诠释音乐作品的内涵。在培养综合素质方面, 学校音乐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较小, 音乐课堂中只教唱一首歌曲, 对音乐基础常识缺乏了解。而社会音乐活动中, 设有专门的教学琴房和视唱练耳课程, 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了解音乐知识, 储备音乐常识, 为今后的专业音乐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在培养学生的自由发展, 树立个性化模式方面, 学校音乐教学是由音乐教师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的严格教学活动。然而在有些社会音乐培训机构中, 音乐教师会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使之真正的喜欢音乐在身体健康方面, 学校音乐教育在这一点上优点颇多, 学校具备稳定的操场和教学器材, 而且在课间休息时间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各种体操训练, 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运动觉能力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而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在这方面的关注较少, 他们只以盈利为目的, 音乐学习的市场化迫使他们只关心经济效益, 很少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最后, 在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上面, 大部分学校音乐教育都会忽视这一点, 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教育较少, 音乐教师一味关注每个学生在上音乐课时的状态, 而对他们课下的心理健康发展毫不了解。而在社会音乐教育中, 教授学生们喜爱的音乐知识,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当然, 多数社会音乐培训就是以此为手段进行宣传的。

总而言之, 学校音乐教育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上有很大优势, 而社会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以及音乐心理健康发展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

摘要:中国的现代建设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 又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即所谓的“德、智、体、美、的综合发展, 而音乐教育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按照性质和特点分为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 每当我们说起音乐教育的时候, 都会不自觉得把目光投入学校音乐教育, 而忽视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变换, 社会音乐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一样重要, 社会音乐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而学校教育为此提供了宽广的交流平台和坚实的基础, 它们相互学习借鉴, 力求为国家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型音乐人才。

关键词: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比较

参考文献

[1]胡兵.儿童早期音乐教育[J].科教文汇, 2003.

[2]郑军.也谈我国的社会音乐教育[J].新课程研究, 2002.

[3]张洁.浅议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J].群文天地, 2002.

[4]黄瑶.从素质教育看当前的考级[J].艺术百家, 2003.

音乐思想教育 篇11

姚思源先生是我敬重的前辈。他在大学音乐教育园地长期从事音乐创作、作曲理论教学和音乐教育理论研究工作,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国外音乐教育及音乐审美教育等领域都有研究和著述。我到首都师大就读时姚先生已离休,使我没有机会直接就教于他。但出于音乐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在近几年参与研制国家“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及“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阅读过不少姚先生的有关专著和论文,并从中受益。借此研讨机会,我尝试从我国新一轮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以及根据改革精神而制订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内容,管窥姚思源先生音乐教育思想的点滴。

20世纪末与本世纪初的世纪之交,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启动了一场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学校音乐教育顺应这一大潮,进行了系统的、整体性的改革,包括重新认识音乐课程的价值与性质、研制新的课程标准、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实验新的教学方法等。综观这次改革运动的新动向,我们可以看出当今音乐教育发展所呈现出的新特征。

第一,引起大家普遍关注的,是普通学校音乐课程对实施美育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长期以来,美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问题,以及美育与其他方面特别是与德育的关系问题一直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因此,人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的理解产生严重的偏差。相当一部分人只关注到音乐课程的外在价值,特别是辅助德育的价值,而忽视音乐课程的内在和本质的价值——审美价值;只注重知识、技术、历史、思辨等非审美的因素,而相对忽视了情感、想象、联想、创造等审美的体验;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只习惯于把其他课程的教育目标简单地移植为音乐课程的目标,而忽视音乐教育自身的审美育人目标。这些误区导致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审美性和艺术性的严重丧失。

在新一轮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中,人们充分认识到上述问题,对音乐课程自身特有的价值及其在普通中小学中所应发挥的教育功能进行了重新审视与校正,明确指出:“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关于音乐课对普通学校实施美育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姚先生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多篇文论中都有与“标准”一致的论述。如他在《试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建设与发展》这篇文章中谈到:“学校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内容与途径之一”,艺术课程“应该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园地,因为它能系统地循序渐进地传授审美知识,培养和发展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创造能力。因此,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音乐审美的教育,通过美向德、智、体等诸多方面发挥渗透和影响作用,而不应该离开这个审美核心,即超越音乐艺术的规律,片面地追求它的德育和智育功能。”

这段话清晰地阐述了作者自己所认识的、学校音乐课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的机制和原理,指出实施音乐教育的主要渠道乃是力求最大程度地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音乐对人的全面发展所做的贡献,主要取决于音乐的审美价值是否得以真正的发掘和实施,两者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而非相互替代和此强彼弱的关系。

姚先生不仅深刻地洞察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和熏陶,还不遗余力地呼吁社会各界和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领导应重视美育在普通学校中的重要地位。他说道:“美育问题虽已在我国的许多教育文件中提出,舆论与理论也比过去任何历史时期活跃。但是,在国家的教育方针中,美育的地位还需进一步明确,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中,美育也缺乏明确的、巩固的位置。所以,我们还有一个大力宣传美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加强对美育和艺术教育理论的研究的历史任务。”

在《音乐审美教育应当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这篇文章中,姚先生以中外古今诸多实例阐述了人类通过音乐审美达到教育目的并付诸实践的历史,并列举了当时社会上关于美育的一些不正确的见解和看法,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某些观点的偏颇之处在于只从侧面说明了学校美育和艺术教育对青少年成长所起的某一方面的作用,还不能全面地正确地阐明美育和学校音乐教育的全部意义,并提出应“从理论上科学地、全面地阐明美育的内涵和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学校音乐教育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同一篇文章中,作者本着研究“符合音乐审美教育特点的思想和措施”这个出发点,提出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 加快、加强对音乐审美教育本身的研究,力求科学地阐明审美教育的涵义和任务。有关教育立法和方针政策中尽快确立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巩固位置和明确任务。

2. 指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个很大漏洞,是在因袭着“唱歌、乐理、欣赏” 三位一体的传统音乐课内容模式,这不仅没有充分地反映出音乐审美教育的规律,而且忽略了对少年儿童进行音乐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呼吁学校音乐教育应特别关注加强和重视少年儿童的音乐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3. 阐述了国民音乐教育应充分重视并合理安排中、外、古、今一切优秀音乐作品。

4. 提出应研究和改进符合音乐审美规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为培养与发展少年儿童感受、理解、鉴别音乐的美,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进行有效的服务。

综上所述,对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但姚先生坚持认为“学校音乐教育就是音乐审美的教育”这样的观点,并坚信只要“从我国中小学培养总目标出发,依据音乐艺术本身的规律,深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境界”,将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大有裨益。

第二,关于音乐审美教育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将音乐课程概括为四个方面的价值——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其首要的价值便是审美体验价值。“标准”认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阅读姚老师的音乐教育论文,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对音乐审美教育的深刻见解和全面系统的归纳、阐述。《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与教育价值》写于1987年,作者在文章中对“音乐审美教育”一词做了明确的界定,他说:“作为美育目的和手段之一的学校音乐教育,对德、智、体诸方面有巨大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是培养少年儿童具有感知、理解、感受、体验、评价、鉴别和创造音乐艺术美的教育,我们可以称之为‘音乐审美教育。”

在另一篇文章《音乐的社会功能问题》中,姚先生对同一问题又作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音乐作为一种社会的艺术现象,与其他文艺形式一样,都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但对音乐而说,这三种功能又都是通过审美这一途径而实现的。同时,这几方面又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综合地发挥作用

1991年,姚先生参加全国第四届音乐美学学术讨论会,并提交论文《学校音乐教育应努力向审美境界追求》。他从审美需要的视角,对学校音乐教育的不同环节提出了四点具体的实施建议:

1. 在培养受教育者艺术实践能力的同时,积极发展他们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鉴别和创造能力。

2. 使受教育者获得为音乐审美所需要的基础音乐知识和理论。

3. 使受教育者接触足够数量的、体裁风格广泛的、具有审美价值的音乐作品。

4. 坚持不懈地引导、启发受教育者对美的渴望和追求,帮助他们逐步形成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健康的审美观点。

我们看到,正是有像姚先生这样大力推广学校美育教育,并身体力行地开展音乐审美教育研究的一批执著的先行者,才有了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新局面。今天,当千百万孩子们在尽情享受学校艺术教育的滋养和陶冶时,我们不应忘怀老一辈音乐教育家的远见卓识和勤恳耕耘。

第三,对本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包容和提倡

“课程标准”认为,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从当今世界范围来看,许多国家的音乐教育大都放弃了对西方音乐的盲目推崇或对本民族音乐的故步自封,一致认为音乐教育必须融合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标准”所归纳的10条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中,也特别包括了“弘扬民族音乐”和“理解多元文化”两条。关于前者,《标准》认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关于后者,《标准》阐述道:“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通过学习姚先生的文论,我们发现,继承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关注世界多元文化是他的一贯主张。在文章《学校音乐教育应努力向审美境界追求》中,他认为,精心选择具有审美价值和符合审美要求的音乐作品作教材,是审美主体赖以产生美感的客观物质基础,因而成为音乐教育追求和攀登审美目标和境界的重要一环。他认为教学应“从整体上编排好不同体裁形式和音乐语言风格的多样性”,并概括为三个方面的主体内容:

1.我国民族优秀的音乐作品,包括民间的和传统的以及“五四”以来新文化传统;

2.世界进步音乐文化中的典范名作,和一些国家民族的民间音乐和创作歌曲;

3.经过实践考验的当代作品。

这三类归纳与“标准”的阐述完全一致。此外,姚先生还借用马克思的话“一件艺术品创造一个了解艺术,而且能够欣赏美的公众”,生动地说明经典的艺术作品对人的塑造作用,并强调应精选真正的艺术精品作为学校音乐教育中演唱、演奏和欣赏的教材,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具有音乐审美分辨能力的音乐听众。

以上,是我结合“音乐课程标准”学习姚思源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而获得的点滴体会。最后我还要说,姚老师是一位真正的“活到老,学到老”的人。至今他仍坚持对中外音乐教育思想的研究、比较和思考,经常有探索音乐教育新思路的论文发表,表现出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风范和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这对我们年轻的一辈也是一种激励。姚老师以身教和言教使我认识到学无止境,并使我明确,作为中国音乐教育系统中的一员,有责任更深入地探讨能够适应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且符合音乐艺术认知规律的教育思想和思路,而在密切关注着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孜孜探求能更好地为基础音乐教育阵地输送优秀人才的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模式,当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①《论音乐教育》第8页,姚思源著,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6月版。

②③同上第11页。

④《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第2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⑤《论音乐教育》,姚思源著,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6月版。

⑥同①,第28页。

⑦同①,第70页。

⑧⑨同④。

⑩同⑤。

音乐思想教育 篇12

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中被划分为美国音乐教育的发展阶段。在美国,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盖过了20世纪初出现的工业主义时, 美国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迅速膨胀, 它引起了民族赞美歌曲和爱国主义音乐的迅速发展, 也引起了更为全球化的视野和对文化的重视。2随着战争的爆发, 文化意识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到了30年代时, 文化已经成为了音乐教育四大目的之一:音乐教育经验、取得音乐上的成功、发展有教养的、守纪律的意识和拓展文化视野。同时,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该时期的教科书中也得到了体现。另外, 培养学生演奏乐器的能力在《进步音乐丛书》也占有一席之地;注重学生的音乐经验和参与音乐表演的进步教育鼓励培养学生演奏乐器的能力, 这在同时期的其他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一系列的音乐记忆竞赛等活动也是举办得如火如荼, 据统计, 在1922年美国的音乐记忆竞赛就举办了405次, 而到了1924年更高达1193次。

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 在许多著作中均称为美国音乐教育体系的成型阶段。随着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在前苏联成功发射后, 美国的教育态度开始转变, 他们将科学的滞后归咎于教育的落后。因此, 改进教育的需要不再仅仅是基于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 而且是基于民族生存的斗争。这一时期的口号是“追求优异”的教育, 包括艺术在内的所有学科领域都在迎合这一口号。这种优异是指优异的表演技术, 虽然表演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但却违背了美国音乐教育的基本信条——音乐为每一个孩子。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 美国对教育进行的大量投资绝大部分用在了与后工业技术社会直接相关的课程改进上, 而忽略了艺术教育。

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许多对美国音乐教育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其中, 1963年举办的耶鲁讲习班, 是首次得到联邦政府支持的艺术教育会议之一。讲习班认为, 当时的美国音乐教育课程低估了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 内容陈旧, 要求制作朱利亚音乐文库, 遗憾的是, 这次会议并未邀请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的代表参加, 所以并未收到预想的效果。

70年代后, 由于美国经济的衰退, 使得音乐在内的艺术课程受到了严重影响, 80年代经济复苏后, 课程也自然恢复了。1986年音乐教育者大会重新修订了美国音乐教育的课程标准, 1994年, 美国政府通过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 音乐被正式纳入学校的核心课程之一。

纵观美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宏观发展历程, 在其整个演变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去注意。

首先, 是社会力量的巨大作用。“青年作曲家计划”, 是美国福特基金会采纳了美国音乐家乔依奥关于青年音乐家应该到学校进行音乐教育的建议。从1959年至1962年间, 31名35岁以下的作曲家受聘深入美国部分学校, 这一项目激发了学校学生对音乐创作的极大兴趣。但是作曲家们发现, 当时的音乐教师对当代音乐创作技法了解甚少, 难以协助新作品的教学。在此种情况下, 当代音乐计划从1963年起, 在一些大学开设了16个以当代音乐创作、分析和表演为内容的讲习班, 用于培训教师。通过这次当代音乐计划, 使美国学校音乐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此可见, 社会力量在音乐教育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知识更新来说, 音乐知识也与其他学科知识一样需要更新, 接受新的知识。专业音乐家要不断地创作出新的作品, 提高自己的音乐创作的生命力, 需要不断地补充新的音乐创作和其他音乐知识。因此音乐知识的更新速度相对于学校音乐教育来说是快的, 而音乐教育家掌握了解更新世界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无疑也是最快的, 这些都对学校音乐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次, 是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投入。1963年, 耶鲁讲习班就是在联邦政府支持下举办的。而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又是在联邦政府的直接干预下制定出台的, 并且通过了立法的程序, 使它的实施有了“法律的保障”。迄今为止, 还没有哪个国家用法律的手段将音乐教育置于核心学科当中, 可见美国音乐教育是走在世界前列的。需要注意的是《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一方面反映出美国在教育改革上决意强化联邦政府在全国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但同时又强调国家标准的自愿性质, 鼓励各州和各地方学区选择具体的教育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自主权, 鼓励各州编订州一级的课程标准。

第三, 注重细节, 要求到位。比如在1974年制定的《学校教育方案:描述和标准》中对幼儿、小学、初中、高中的每一阶段所要求的成就标准、实施条件和装备标准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另外在1993年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对21世纪的美国音乐教育又制定出了更高的标准。新的国家标准的年级分为:幼儿园至4年级, 5至8年级和9至12年纪, 在内容上对学生的创造与表演, 其中包括唱歌、器乐演奏、即兴和作曲、识谱等都做了详细阐述。除此还对学生在感知和分析、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上也提出了要求。从这里可以看出美国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技法, 而是要求学生全面体验音乐, 深入地发掘和了解音乐的本身。

从前面美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中可知, 美国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美国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提高美国国民的素质, 充分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适合美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大国的实际。同样, 对我国的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也带来了几点启示:1.要明确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 而是为了

浅议老年钢琴教材曲目

陈迪芸 (上海大学上海200000)

摘要: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 老年人的艺术教育逐渐显现出其良好的发展势头。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练习钢琴, 与之匹配的就是老年钢琴教材的不断出版。本文对老年音乐偏好进行调查分析后, 再对老年钢琴教材的曲目进行研究, 最后提出适用于老年钢琴教材曲目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老年钢琴;老年音乐偏好;老年钢琴教材曲目

全世界老年化趋势日益显著, 我国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近年来也逐渐重视老年教育的发展。俗话说“老有所乐”。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退休之后投身到各种艺术以及健身娱乐活动中, 近年来涌现出的老年“钢琴热”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体现在老年大学钢琴班的爆满, 以及书店中琳琅满目的各式老年钢琴教材。本文就将对这些教材中的曲目做细致的归类和分析, 以此来为老年钢琴教材曲目的选取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老年音乐偏好分析

笔者对音乐曲目做了归类划分为20类, 选取上海七所老年大学钢琴班的263名学员进行问卷调查, 以听音乐的方式进行音乐偏好分析, 结果按照偏好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如下:流行音乐 (内地三四十年代) , 外国民歌 (美洲) , 中国民歌, 流行音乐 (港台八九十年代) , 中国民乐, 外国民歌 (欧洲) , 古典音乐 (古典时期) , 流行音乐 (港台当代) , 外国民歌 (亚洲) , 中国戏曲, 流行音乐 (内地五六十年代) , 流行音乐 (内地八九十年代) , 古典音乐 (巴洛克时期) , 古典音乐 (浪漫时期) , 外国民歌 (大洋洲) , 流行音乐 (外国) , 流行音乐 (内地当代) , 外国民歌 (非洲) , 流行音乐 (爵士) , 古典音乐 (20世纪后) 。

从统计结果来看, 老年人最喜欢的音乐类型是三四十年代的内地流行歌曲, 这也确实符合他们的年龄层次, 因为他们不少是伴着这些音乐而长大。其次, 老年人对各国的民歌都比较喜欢, 而选取的民歌也是比较有名的, 这也说明老年人偏好自己熟悉的歌曲。

二、老年钢琴教材曲目分析

面对市面上纷繁多样的老年钢琴教材, 笔者从中抽取了六套教材, 对其中所

选取的曲目作了归类, 得出的结论如下:

流行音乐 (内地三四十年代) 17首, 外国民歌 (美洲) 6首, 中国民歌36首, 流行音乐 (港台八九十年代) 22首, 中国民乐4首, 外国民歌 (欧洲) 46首, 古典音乐 (古典时期) 49首,

培养和提高国民的素质,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人的创造性, 这是我国建设跨世纪的现代化强国的需要。2.吸收消化外来音乐教育模式的同时要基于本国的历史, 从中吸取属于自己民族的东西, 一方面对外来的先进音乐教育模式采取拿来主义;另一方面也要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更新、更好的音乐教育模式来, 为培养更好的音乐人才作出贡献。3.我国也要有多种音乐教育模式。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 而且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差异很大, 若想更有效地实施全民素质教育, 我们则更有必要采用多种音乐教育模式来发展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 让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都能找到适应本地或个人实际流行音乐 (港台当代) 1首, 外国民歌 (亚洲) 12首, 中国戏曲1首, 流行音乐 (内地五六十年代) 24首, 流行音乐 (内地八九十年代) 13首, 古典音乐 (巴洛克时期) 2首, 古典音乐 (浪漫时期) 75首, 外国民歌 (大洋洲) 10首, 流行音乐 (外国) 13首, 流行音乐 (内地当代) 7首, 外国民歌 (非洲) 0首, 流行音乐 (爵士) 0首, 古典音乐 (二十世纪后) 0首。

从上述统计结果来看, 古典音乐 (古典时期) , 外国民歌 (欧洲) 以及中国民歌的比例占了老年钢琴教材的前三位。仔细分析来看, 由于钢琴练习还是要以系统的基础为主, 因此古典时期的古典音乐由于其音乐的严整性及规范性, 再加上古典音乐乐曲数量的庞大, 而被老年钢琴教材广泛采用。而中外民歌因为传唱较多的耳熟能详的音乐, 所以许多教材也选用了改编过的中外民歌。总体而言, 目前老年钢琴教材还是以基本功为主, 围绕西方古典音乐的系统而展开的, 并且加以老年人所熟悉喜爱的中外民歌以及一些流行歌曲, 来增加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对老年钢琴教材曲目的一些建议

根据对老年教材曲目和对老年人的音乐偏好的一些统计, 笔者对老年钢琴教材提出几点建议:首先要抓好包括手指练习, 音乐理论知识等基本练习, 这些基础的练习是弹好其他曲目的基础。其次在乐曲的选择上可以更加多样性, 从对几本教材的统计上可以看出, 一些类型的音乐 (如港台当代流行歌曲, 爵士乐等) 很少被老年钢琴教材所选用, 其实编者也可以大胆尝试将这些不太容易被老年人接受的乐曲经过改编处理编入到钢琴教材中。虽然老年人大多喜欢怀旧, 可是随着社会的与时俱进, 一些经典通俗的现代音乐完全可以被老年人所喜爱和演奏, 也能让老年人在弹奏时尝试新的挑战, 感受现代社会而变得更加年轻。还有一点建议是有更为规范的排版和编写方式, 作为老年人的钢琴教材, 排版时一定要经过缜密的思考, 一些老年人因为身体状况不能长时间坐着看谱, 因此在排版时定要用较大的字体和方便的翻页形式来减轻视觉压力。在每首歌曲的演奏时有恰当的演奏提示和歌曲简介, 在和声编配上可以弃繁从简, 在合适正确的和声基础上尽量少用复杂的伴奏形式。还有一个小建议就是可以增加一些四手联弹的曲目, 让老年人可以与其他老人或者孙辈一起弹奏, 增加彼此的情谊, 也提高演奏的兴趣。

最后, 希望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能投身到艺术的海洋中, 丰富退休生活, 感受美好的人生, 也希望全社会可以越来越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使终身教育落实到各个方面, 祝愿每个老年人健康快乐。

的模式, 这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做法。

摘要:本文对美国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进行阶段性阐述, 并以它的几个发展特点引发出对我国音乐教育变革的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美国,音乐教育,启示

参考文献

[1].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2].陈军.美国音乐教育课程标准的变迁[J].艺术百家, 2008 (2)

[1]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上一篇:财务人员激励下一篇:城市布局与电网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