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漏报

2024-08-07

信息漏报(精选9篇)

信息漏报 篇1

为了方便全国各地考生报考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 校研究生院建立了博士研究生招生报名网站。教育部要求报名参加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必须填写八十多项信息的报名表。围绕着如何让考生在报名网站填写八十多项信息, 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网页设计的研究。其中, 在防止考生漏报信息的环节上, 重点研究了要达到考生必须将信息填写完全的目标的充要条件, 并以此作为考生填表网页设计的依据。

1. 设计思路

博士招生网站利用网页页面让报考考生填写报名表, 服务器中的数据库接收和保存考生填报数据。一方面方便全国各地考生在本地报名、填表;另一方面借此提高招生工作的自动化程度, 减少工作人员对于考生信息的录入操作。

博士报名表填写项目众多, 将其分散在多个网页页面让考生填写。填写完一页, 数据库存储一页数据。为了让考生将所有的网页页面中的报名信息填写完全、防止遗漏, 给每个报考考生设置了一个参数——报名号, 这个参数在招生的后续工作中需要继续使用。完全填写报名表各个项目后, 才能获取这个参数, 以此来控制考生填写所有信息项目, 完成报名信息的采集工作。满足此设计思路的报名数据填写流程如图1所示。

首先设计每页报名数据填写的检验。报名数据页显示部分报名所需填写项目, 并有提交数据到服务器数据库的按钮。考生在报名数据页填写内容, 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未填写或未填写完页内项目, 中途退出;页内有未填写项, 就单击提交数据按钮上传数据;完全填写了页内所有项目后上传数据。对于这几种情况的设计分别为:中途退出, 不向数据库传送数据, 数据库内相应报名项仍为空白;只要单击提交按钮, 本页检验系统就进行本页完全填写的检验, 有未填写项, 就会停滞在本页面, 数据库内相应表项仍为空白;本页检验系统进行本页完全填写的检验, 验证全部项目填写后将考生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 为考生打开下一数据页。利用网页设计技术可以实现考生按照网页页面顺序填写分布在各个网页上的信息, 经检验完全填写完本网页页面中的项目后, 才能进入下一网页页面报名项目的填写。否则, 仍然停留在本页面, 等待考生完成各个项目的填写。

对于不熟悉网页设计技术的考生, 将会沿此路径获取报名号, 达到设计目标。对于熟悉网页设计技术的考生, 这里隐含着另外到达获取报名号的路径, 只要知道后续页面文件名, 就可以跳过前面页面设置的检验条件, 进入后续页面, 只要知道了获得报名号页面的文件名, 那么前面各页的检验形同虚设, 让考生全部填写报名信息的设计目标就会落空。其路径如图2所示。

填写报名数据的网页页面设计, 就是要杜绝跳过填写界面, 堵塞网页设计中的漏洞, 确保信息采集任务的完成。

2. 获取报名号的充要条件

假设网页页面的集合P={P1, P2, ……, Pi, ……, Pn}, 共有n页信息需要考生填写。每页考生需要填写的项目的集合是P i={Ai1, Ai2, ……, Ain}, 共有n项信息需要考生填写。每项需要填写的信息Aij填写了逻辑值为真, 没有填写逻辑值为假。每页进行的“本页完全填写”检验为Ai 1∧Ai 2∧……∧Ai n, 即各个填写元素之间进行“逻辑与运算”。那么, 一个页面的集合中, 只有Aij的逻辑值都为真, 与运算的结果才为真, Pi的逻辑值才为真。网页中的填写项目都填写了, 此页的“本页完全填写”检验结果才能为真。如果考生按照页面顺序, 完成了所有项目的填写, 那么P={P1∧P2∧…∧Pi…∧Pn}的逻辑值也为真。

如果第i页面内具有未填写的项目, 提交数据时, 该页的Pi值为假, 数据没有完成向数据库的提交, 页内所有需填写的项目Aij都被还原为空, 其值都为假。即Pi值为真时, Aij逻辑值为真;Pi值为假时, Aij逻辑值为假。

P值为真, 应当作为获取报名号的充要条件。即所有报名数据页的数据全部填写, P值为真, 才能获取报名号;获取报名号时, 所有报名数据全部填写, P值为真。

根据隐含路径的图示可知, 利用隐含路径可以避开P值的检验。隐含路径使得P值为真不能成为获取报名号的充要条件。要保证P值为真确为获取报名号的充要条件, 必须对网页设计进行相应的修改。

在获取报名号时, 应先对P值是否为真进行检验, 将获取报名号的路径控制成唯一。据此, 获取报名号网页设计修改如下图所示。

网页这样修改, 保证了P为真成为获取报名号的充要条件。无论是否存在到达获取报名号页面的隐含路径, 进入获取报名号页面都进行P为真的检验。P为真, 获取报名号;P为假, 不能获取报名号。

3. P的替代集合

上面从理论论证了在获取报名号页面对P值验证, 此时P值为真时所有项目一定完全填写了。但是实际操作中对P值进行检验是不现实的。P集合中的元素是所有报名表的填报项目, 集中在一页进行检验耗时太久。

在这里设定一个新的集合Pa={A1 1, A21, ……, An1}, 其中元素分别取自于集合P1, P2, ……Pn, 共有n个元素。获取报名号页面中的P检验用Pa值的检验代替, Pa作为获取报名号的充要条件。需要证明, 对Pa值的检验完全等价于对P值的检验。

证明:

Pa值为真, 则A11∧A21……∧An1为真, 那么元素A11, A21, ……, An1的值一定都为真。这是由于参加逻辑与运算的各个元素为真时, 逻辑与才能为真。

Ai1为真时, Pi也一定为真。这是因为只有通过了“本页完全填写”的检验, 页内填写项都被完全填写, 未通过“本页完全填写”检验, 页内填写项均为空的设计, 保证了Pi为真, Ai1一定为真P值为真。Ai1为真时, 第i页一定填写完全了, 经过了Pi的检验。

Pa值为真, 则P1∧P2∧……∧Pn的值为真。

Pa值与P值等价。Pa可以作为获取报名号的充要条件。

4. 结果

研究了要保证每页都填写后才得到报名号的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替代集合后, 得到结果:每个数据填充页都要进行数据是否完全填充的检验。在获取报名号的页面, 抽取每个数据填充页的一个项目进行检验, 它们都被填写了, 则所有数据都被填写了。这样就可以获得报名号。否则, 仍然有未填写的项目, 不能获取报名号。在此设置了充要条件, 弥补了隐含路径的漏洞。

5. 结论

在获取报名号页面设置判别条件, 此判别条件是获取报名号的充要条件, 就可以控制所有的报名数据全部被填写。在获取报名号页面设置了充要条件检验, 使得到达该页面的路径与能否获取报名号无关。即页面访问的设计不但可以是顺序访问形式, 也可以随机访问形式, 跳跃式访问, 只要保证每页验证和获取报名号前验证即可。

信息漏报 篇2

2014妇幼保健质控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母婴保健法》,降低我镇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完成“两个纲要”指标,确保妇幼卫生年报及三网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了解监测地区的孕产妇死亡、儿童死亡和出生缺陷的相关数据,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改善孕产妇保健服务方案提供可靠依据,现将全镇2014妇幼卫生工作年报及三网监测数据质控总结如下

2014以来,我镇按不同业务开展情况建立育龄妇女死亡、孕产妇死亡、围产儿儿童死亡台帐,建立孕产妇保健管理、高危妊娠管理、产后访视管理、新生儿疾病筛查及7岁以下儿童出生花名册、儿童保健管理、体弱儿管理、出生医学证明使用等管理工作,按季度开展信息质量控制,上报围产儿情况调查表、出生医学证明使用情况调查表及孕产妇保健情况调查表、7岁以下儿童保健情况调查表、流动人口儿童与孕产妇健康状况调查表、妇女病普查情况调查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数量和质量情况调查表到区妇幼保健院。

卫生院建立全镇育龄妇女死亡、孕产妇死亡、围产儿及儿童死亡、出生医学证明使用管理台帐,至少每半年开展一次信息质量控制,上报妇幼卫生年报及有关调查表至县妇幼保健机构,撰写质量控制报告、质量评估报告、主要数据分析报告。

实行孕产妇及儿童死亡评审报告和出生缺陷报告制度,凡发生在我镇境内的孕产妇死亡、围产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医疗保健机构(包括民营)内出生或引产的缺陷儿(无论孕周大小,排除计划外引产)均需及时登记并填写相应的报告卡报县妇幼保健院。根据辖区内孕产妇死亡情况了组织1次孕产妇死亡评审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对全镇死亡卡(包括孕产妇死亡调查附卷)及缺陷儿报告卡进行审核,上报至县妇幼保健院。

2013年10月1日-2014年9月30日我镇上报活产数 人,计生发证 人(一胎 人,二胎 人),外地转入建卡管理 人,委托转出建卡管理 人,孕28周前流产 人,实际建卡 人,死胎1人,早期新生儿死亡 人,另外有计划外生育活产数 人。共计 人,疾控本地儿童 人,流动儿童 人,合计 人。孕产妇系统管理上报数 人,核实数 人。孕产妇死亡上报数0人,核实数0人,围产儿死亡上报数1人,核实数 人,实地查访 村委计生科在册登记活产数 人。我镇卫生院建卡 人,实地家庭访视产妇 人,早孕建卡、产前检查次数等情况于孕产妇报检册记录一致。本地5岁以下儿童死亡 人(新生儿)。流动5岁以下儿童死亡 人(婴儿),调查后无漏报。

存在的问题

1、个别村卫生室工作责任心不强,存在出生机死亡漏报现象。

2、基层妇幼保健网络的健全,特别是村级妇幼保健人员的稳定是做好妇幼卫生年报及“三网”监测工作的基础。村级妇幼保健人员待遇太低,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年报、监测质量,影响三级网的牢固性。

3、部分村原始资料填写不规范,登记不完整。未按要求填写各项表、卡、册。《母子健康手册》使用率不高,部分村屯手册发放后没有很好的使用,存在手册填写不规范、管理不到位、产后访视不认真现象。

4、逻辑错误和诊断错误依然存在。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部分村报表中存在逻辑错误和空项、错项现象。

5.村级卫生室检查设施不全 村级卫生室的基本设备及随访包不健全,基本还是听诊器、血压计、米尺、体重计等,有的村屯甚至连这些都不具备,不能早期发现孕产妇高危情况,不能对儿童进行体格测量及产后访视工作。有些村屯村医不具备乡村医生资格,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妇幼保健的服务信誉。

下一步工作要求

1、进一步加强妇幼工作力度,乡村医生必须充分认识到妇幼卫生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年报、监测工作,坚决杜绝孕产妇死亡、5岁以下儿童死亡和出生缺陷的漏报、瞒报现象。

2、健全妇幼卫生信息的原始登记,按信息上报流程要求使用上级统一要求的表、卡、册,及时、准确上报我镇妇幼卫生信息。

朝阳镇卫生院

Snort产生漏报原因分析 篇3

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 网络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入侵检测系统 (Network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NIDS) 也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NIDS用来监视网络数据流动情况, 当入侵发生时能够提供报警。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多商业的NIDS, 但是它们大多比较复杂, 比较难以掌握, 而且比较昂贵, 比较小的公司无法承受。Snort基于GNU通用公共许可证 (GPL) 发布, 我们可以通过免费下载获得Snort, 并且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安装并开始使用它。Snort的优点数不胜数, 而且目前在互联网上搜索关于Snort的配置与使用的资料比比皆是。

二、Snort漏报原因

Snort虽然是一款比较优秀的轻量级入侵检测系统, 但是在很多环境下也存在着漏报现象。在这里我们按照Snort从低层到高层处理网络数据的流程, 得出主要的漏报原因有:大流量网络中丢包、慢速扫描、IP分片重叠、高层协议分析不全面、加密环境、模式匹配算法效率有待提高。下面我们分别讨论这些漏报原因。

1、大流量网络中丢包

随着网络带宽的提高, Snort监测的网络流量越来越大。Snort使用WinPcap来捕获网络数据包。WinPcap库几乎是Wndows下包捕获的一个标准, 它从网络上截获数据包, 并且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与协议解码相关的程序。WinPcap对于大部分应用来说是很好的, 但是对于应用到NIDS这样要求高速地进行数据获取的系统, 它的效率并不能满足需要。同时传统网卡工作方式依靠从网络上抓包, 再从网卡拷贝到上层应用系统, 拷贝过程也要大量占用CPU资源, 造成了整体性能下降。当网络流量达到一定程度时, Snort可能无法捕获所有的数据包, 从而丢包导致漏报。

2、慢速扫描

Snort发现网络扫描有两条途径:异常发现和模式匹配。所谓异常发现是指通过流量统计分析建立系统的正常行为, 定义一组系统正常的阀值, 然后将系统运行时的数值与所定义的“正常”情况比较, 判断是否攻击。这种检测方法由预处理部分的portscan程序来完成。模式匹配是指将入侵行为和方法表达为一种特征, 检测所收集到的网络数据包是否含有模式库中的特征。这种检测在检测引擎完成。

(1) 慢速扫描

Snort是通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IP扫描过的端口数或IP数是否超过阀值来判断是否扫描, 所以如果扫描的间隔超过Snort中指定的时间, Snort就不能判断攻击者是否扫描。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在几个小时或几天内对一台机器极其缓慢地进行慢速扫描, 具体可以通过设定扫描软件的扫描延时来实现。

(2) 协同扫描

另一个隐秘的扫描方法是使扫描来自多个不同的源端。攻击者秘密地通过不同的源地址尝试扫描, 分散扫描主机的来源。由于Snort是针对单个IP检测端口扫描的, 所以这种方法也能逃过检测。

3、IP分片重叠

链路层具有最大传输单元MTU这个特性, 它限制了数据帧负载的最大长度, 不同的网络类型都有一个上限值。以太网的MTU是1500。如果IP层有数据包要传, 而且数据报的长度超过了MTU, 那么IP层就要对数据包进行分片 (fragmentation) 操作, 使每一片的长度都小于或等于MTU。我们假设要传输一个UDP数据包, 以太网的MTU为1500字节, 一般IP首部为20字节, UDP首部为8字节, 数据的净荷 (payload) 部分预留是1500-20-8=1472字节。如果数据部分大于1472字节, 就会出现分片现象。

当两个分片的部分数据重叠时, 某个分片的数据会覆盖掉另一个分片的重叠数据。而哪一个分片重叠部分的数据被覆盖由操作系统决定。

选用特定的重叠数据, 重组后就可能包含恶意攻击模式。对于同一个IP数据报的所有分片, 如果Snort选取重叠数据后重组出的数据报不含恶意模式而它所监测的主机采用与Snort不同的重叠数据重组后出现恶意模式, 则Snort就会造成漏报。

入侵者可以使用诸如fragroute工具将含有入侵特征的数据分散到几个IP分片数据包中, 而每个单独的分片都不会匹配特征, 这样入侵检测系统就无法通过模式匹配技术检测出入侵行为。所以, 在遇到IP分段时, 我们首先要将IP分片进行重组, 将所有的分片重组构造成一个包含完整信息的IP数据包, 再将这个包传送到上层分析引擎或者检测引擎。

4、高层协议分析不全面

Snort在从链路层捕获到数据包后会把数据包交给解码模块, 对数据包进行网络层和传输层的解码, 并把解码结果存入自己的数据结构 (Packet) , 之后交给检测引擎进行特征匹配, 用来发现攻击。

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出, 在进行模式匹配前, Snort并没有对大多数的应用层数据进行解码。在2.0版本中只是对Telnet、Http和RPC三种应用层协议在预处理模块中进行了解码[8], 而许多网络中常见的协议, 如SNMP、SMTP、POP和P2P等, 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解码处理。这就导致了在检测引擎进行特征匹配时, 不能快速和准确地进行匹配, 漏报是在所难免的。

5、加密环境

在加密网络环境中, 如果在数据没有进行解密前被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捕获, 此时的数据对于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没有任何意义。如果入侵数据包被网络中的加密设备加密, 此时NIDS并不能检测到入侵, 这些入侵数据包到达目的地后, 经过对端的加密设备解密后, 就会对目标服务器造成入侵。

目前的Snort是采用嗅探形式抓包的, 主要以模式匹配的方式检测和分析入侵, 但是它不能处理和分析加密后的数据包。通过SSH可以采用1024位的RSA密钥对进行数据操作, Snort目前根本无法破解。

虽然SSH是一种很好的安全数据传输工具, 但一些恶意入侵者却可以利用SSH的特点来突破Snort的监控, 给网络安全带来隐患。使用SSH对指令加密, 可以防止Snort对真实传输数据的嗅探获取, 所以利用这种方法可以逃避Snort2.0的检测。由于Snort只能获取应用层数据加密后的乱码形式, 并不能发现真实数据。即使客户端在这种传输方式中附带了恶意代码, 则Snort也不能及时识别, 也就无法利用模式匹配这种检测方式发现入侵。

此外, 还有许多对应用层数据进行加密的方法, 如果Snort不能从网络数据包中检测出这些加密数据包中的负载内容, 就会造成漏报。

6、模式匹配算法需要改进

Snort2.0目前主要使用的检测技术还是模式匹配, 将攻击特征与解码后得到的数据结构中的协议头信息和负载信息进行匹配, 使用单模式匹配的BM算法。

目前Snort使用的模式匹配算法是BM算法。BM算法是一种单模匹配算法, 即每次匹配只能检测出一种攻击特征。而采用AC算法等多模匹配算法可以一次匹配检测出多个攻击特征, 能极大地提高匹配效率。但多模匹配算法目前还没有应用到2.0版本中, 论文对2.0版本中的BM算法进行了改进, 目的是提高规则匹配速度。

7、其他原因

Snort入侵检测系统自身和配置上可能存在如下问题, 导致漏报事件:

(1) 为降低误报率, 管理员设置了较大宽松范畴的规则。因为误报率和漏报率经常会成反比, 所以误报率降低的同时导致了漏报率的升高。

(2) Snort系统的入侵告警信息描述不清晰, 网络管理员无法通过告警信息了解入侵的原因。

(3) 网络部署因素

由于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主要通过监听接口进行嗅探的方式捕获数据包, 如果由于交换机的原因, 监听接口所监控的范围不能包括交换机所有端口, 此时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将不能对该网络进行有效的入侵监控和防范, 从而产生告警漏报现象。

(4) 网络结构变更管理

如果网络管理员同内部网络使用者沟通不顺畅, 导致内部网络使用者修改了自己的网络结构 (比如修改了服务器的IP地址、更换服务器所在交换机端口等) , 同时, 网络结构的修改又没有及时通知给网络管理员, 此时可能由于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策略没有及时修改, 导致入侵的漏报。

(5) 未公开的入侵事件

对于未公开的入侵方法,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无法通过模式匹配的方式对未公开的入侵进行告警, 只有通过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制造商进行规则库的升级来解决问题。

三、总结与展望

Snort是一个简洁、高效和灵活的入侵检测系统, 它在单个结点上的安装与配置都很容易, 在检测能力方面能对付绝大多数基于单包的网络攻击, 因此Snort适合用于那些流量不高的简单网络, 在那些环境下可以很大程度上作为商业IDS产品的免费替代方案。但是, 与一些商业化的IDS产品相比, 当前版本的Snort2.0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Snort的整体设计都是面向单包的, 而且完全由规则驱动, 它所做的只是对到达网络接口的数据包做生硬的规则匹配, 虽然通过预处理器 (如stream4) 引入一些底层数据包相关的状态检测, 但还远远不够, 因此基本上不能检测一些高层协议状态相关的攻击。Snort虽然对某些应用广泛的应用层协议如HTTP、TELNET等提供了解码插件, 能对特定端口上的数据进行解码分析, 但并没有达到对高层协议的状态进行跟踪的程度。所以我们只能在适合的网络环境下部署Snort。

传染病漏报自查记录 篇4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传染病管理和疫情报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的规定,按照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制定的《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和漏报调查方法》,对2013年1月1日至7日对我院的疫情管理和传染病报告情况进行了自我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传染病管理:我院已建立传染病管理制度,并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及时上报有关疫情,按时对有关科室检查疫报情况。

2、传染病报告:经过仔细的检查本院所有处方、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本,未出现传染病漏报,本周全院共发现例传染病病例,属类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完整、准确,报告卡与网络报告信息一致。

信息漏报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9年1月—2009年12月全年的出院病历, 每月的日常监测资料, 结合45名临床医生的问卷调查结果。

1.2 方法

以2001年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依据, 医院感染科对2009年全年的出院归案病历进行调查、统计, 同时对45名临床医生发放调查问卷, 有效回收率100%。将收集的资料综合分析、判断, 找出报告缺陷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2 结果

2009年1月—2009年12月出院人数6 873例, 共发生医院感染171例, 全年医院感染率2.49%, 漏报率38.01% (65/171) , 调查结果表明我院医院感染发生率低, 漏报率明显高于规定标准 (20%) 以上。同时结果显示, 医务人员报告意识不强, 重视不够, 缺乏责任感的原因占53.33%, 是我院发生漏报缺陷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诊断标准不明, 缺乏相关知识的原因占28.89%, 管理体系不健全以及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都是漏报率的影响因素。

3 原因分析

3.1 主观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临床工作中, 一部分医生对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工作重视不足, 认为医院感染是在所难免的, 既然发生, 就只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给予经验性的抗生素治疗, 症状控制后, 上报与否意义不大。还有一部分医生主观上不愿填报感染病例, 担心影响个人和科室的声誉, 担心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导致多报不如少报、少报不如不报的错误倾向。

3.2 知识缺乏, 概念模糊

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掌握不透, 也是造成病例漏报、错报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 部分临床医生将医院感染病例当成疾病的并发症, 认为是疾病的演变过程, 如将早产儿住院期间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理解为是因为病人的肺功能发育不完善、抵抗力低下所致早产儿并发症, 主管医生不愿进行一些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造成诊断不全面而漏报。

3.3 监管体系不健全

医院感染管理的整体意识不强, 管理机制不健全, 责任划分不明确, 各级管理人员缺乏主观能动性, 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未及时做好前瞻性监测, 缺乏监测的及时性和正确的指导。部分科主任只重视疾病的诊断、治疗, 没有把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作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质量环节来抓。科主任作为一科之主, 顾全大局, 感染病例的多少关系到该科室的管理水平及技术质量。再加上各管理层面上无制约手段, 未将漏报率与科室综合目标管理挂钩, 造成医院感染漏诊、漏报率居高不下。

3.4 客观因素的影响

随着医疗市场的竞争, 人们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加, 认为医院感染与医院有关, 病历上一系列的描述与处理过程以及给病人带来的损失是医疗纠纷的一手资料,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临床医生尽量在病历记载中避免涉及一些医院感染症状的描述。我院是一所基层医院, 缺乏一些相关的辅助诊断与检查设施, 对医院感染诊断上缺乏依据而造成漏报。贫困山区病人群体的经济水平低, 平均住院时间短, 有些病人出院时已处于潜伏期而出院后发生医院感染, 从而导致统计误差而漏报。

4 对策

4.1 提高认识, 加强管理

医院感染管理不仅涉及医务人员的行为素质, 医院行政管理在医院感染环节管理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院领导的重视和临床医生积极配合, 是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的关键[2], 建立医院感染控制质量考核制度, 制定《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和报告缺陷的考核办法, 明确各级组织机构的管理责任, 充分发挥三级组织机构的作用。每季度在监控小组会议上以书面形式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情况、医院感染监控情况。将漏报缺陷与漏报率在医院目标管理考评会上公布并列入科室及个人的考核当中。

4.2 强化医务人员的意识, 提高业务素质

医务人员的素质行为直接或间接对医院感染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3,4]。建立医院感染在职教育制度, 采用多种形式, 如法律知识讨论、基础知识的培训、典型感染病例的分析等学习方法以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 提高医务人员的思想意识, 使其认识到医院感染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监测不力引起感染暴发流行的危险性, 使之树立科学的态度对待医院感染问题。

4.3 树立医院感染整体观念, 确保医院感染监测质量

医院感染监测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医院的各部门的配合, 增加必要的检查设施和辅助诊断技术, 提高医院感染专职人员的监测技巧以及临床医生的诊断水平, 是搞好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的前提, 医院感染科每天下科室了解病人情况, 发现可疑感染病例时及时与相关人员讨论分析, 及时发现和报告医院感染病例, 最大限度地避免感染暴发是医院感染工作的核心[5]。

总之, 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必须从基层实际和整体出发, 转变思想观念, 减少漏报缺陷, 确保感染有效控制, 使医院感染管理走向标准化、科学化、正规化的轨道。

摘要:[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病例漏报情况, 降低漏报率。[方法]应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对2009年1月—2009年12月所有出院病历资料进行收集, 同时对我院45名临床医生进行问卷调查, 综合分析, 查找原因。[结果]2009年全年医院感染发生率低, 漏报率高。其原因为:临床医生意识淡薄, 主观上存在认识的偏差为主要原因;其次是业务素质低, 病例诊断不明确;管理体系不健全等。[结论]应健全管理体系, 加强医务人员业务学习, 强化其责任和意识, 充分发挥管理层面的作用, 以减少医院感染病例的漏报。

关键词:医院感染,漏报,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S].2001-10-12.

[2]施红梅.医院感染报告缺陷分析与预防[J].中国护理管理, 2008, 12 (8) :57-58.

[3]杨丽珍, 杨艳芳.基层医院住院病人医院感染漏报原因分析及对策[J].全科护理, 2009, 7 (2C) :525-526.

[4]王成玉, 姜家莹, 岳淑华, 等.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可靠保证[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00, 10 (3) :213-214.

信息漏报 篇6

关键词:性传播疾病,疫情,漏报

随着公共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公众对公共卫生尤其是传染病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政府对传染病的控制愈加重视,对传染病报告管理更加严格[1]。性传播疾病作为传染病之一,其疫情的扩散蔓延对家庭、社会具有重大影响,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2]。乌鲁木齐市近年来,性病疫情呈快速增长趋势[3],为进一步了解乌鲁木齐市性病的实际发病情况,规范性病疫情管理,加强性病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及时发现疫情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准确估计我市性病流行水平,我们于2011年3、4月对全市6个区(县),从事性病诊疗服务的60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了性病漏报调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乌鲁木齐市从事性病诊疗服务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及其开设的分院、门诊部、集体股份制专科医院(门诊)与社会办医门诊的性病、泌尿、皮肤病等相关诊所。

1.2 调查内容

调查卫生部《性病防治管理办法》中规定的5种性病,即淋病、梅毒、尖锐湿疣、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生殖器疱疹。检查被调查单位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及其执行情况,门诊日志设置及登记情况和原始资料建档及保存情况。

1.3 方法

查阅医疗机构是否制定相应的制度,查阅门诊日志是否按照规范进行登记、保存,查阅2010年7—9月皮肤性病科、妇产科、男性科(泌尿科)、检验科等科室门诊日志、处方、化验单。逐一登记初诊性病病例记录,然后与该单位当月性病疫情上报记录、辖区疾病预防(疾控)部门疫情登记进行核对,凡无报告者为漏报。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流行病学描述与分析,运用Excel 2003进行表格制作。

2 结果

2.1 性病报告管理情况

各级医疗机构均能按要求建立性病疫情管理制度和自查制度,设有专人管理疫情,负责性病病例的收集、登记和定期上报工作,能按要求开展自查自纠,但不够深入仔细;大多数医护人员和疫情报告人员参加过相关业务培训,能掌握性病报告方式和流程;设有门诊日志,但部分医疗机构,尤其是社会、集体办医、股份制单位的门诊日志存在填写和档案管理不规范现象。

2.2 性病总漏报情况

共调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60所(省级14所,市级9所,县级3所,厂矿5所,部队医院2所,集体(社会)办医、股份制门诊27所)。调查性病病例共702例,报告病例676例,漏报病例26例,漏报率3.70%。较2010年性病漏报率4.84%(31/641)相比,降低了1.14%。

2.3 各病种漏报情况

调查的5种性病中,尖锐湿疣漏报率最高,为8.33%(6/72);其次是梅毒,漏报率4.76%(12/252);生殖器疱疹漏报率为零(0/10)。不同病种的性病病例漏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33,v=4,P>0.05)。见表1。

2.4 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性病漏报情况

部队医疗单位漏报率最高,为75.00%(9/12);其次是县级医疗单位,漏报率10.00%(1/10);厂矿企业医疗单位漏报率为零(0/15)。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漏报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16,P<0.01),通过拆分χ2检验部队漏报率与其他各级别医疗单位的漏报率均有差异,均P<0.01。见表2。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乌鲁木齐市性病漏报率较2010年下降了1.14%。说明大部分疾控中心和医疗机构在性病疫情报告和管理方面有一定进步,加强了对性病疫情报告的重视程度,提高了管理规范效能。部队医疗单位于2010年才开始规范疫情报告,2011年首次参加漏报调查,管理尚有不足,使得在本次调查中漏报率和其他各级别医疗机构有明显差异。社会、集体办医、股份制门诊虽然和省市级医疗机构漏报率没有显著差异,但仍需仔细深入地进行自查、督导检查,避免疫情出现误报、迟报和漏报。性病虽然也属于传染病,但近年来所受关注程度不高,性病疫情的控制却又刻不容缓,虽有调查显示,在2010年乌鲁木齐市对全市各级医疗机构进行传染病报告质量管理调查中,总漏报率为2.46%,其中梅毒和淋病单病种漏报率均为零[4],但并不意味着性病实际疫情不存在漏报或没有问题。因此,要及时发现性病漏报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对症下药,提高性病疫情报告质量。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乌鲁木齐市性病漏报中存在以下问题:①门诊日志普遍缺少职业、现住址和流行病学史等传染病报告重要信息,个别医疗机构存在以症状代替诊断现象。②门诊日志和检验科登记本设计存在缺陷。个别医疗机构的门诊日志无初、复诊记录或既往阳性标示,缺少检验科的结果反馈记录;检验科登记本只有检验项目而没有检验结果。③部分医务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培训,不明确性病检测、诊断和上报标准,也未及时咨询相关业务单位,造成性病的误报、迟报和漏报。④个别医院对性病报告的重视程度不够,部门间协调沟通不足,管理存在漏洞。如有疫情报告病例,但通过门诊日志却未查到;疫情报告人员常身兼数职,不能保证疫情报告质量和实效。

社会、集体办医、股份制门诊的医疗机构存在问题较多:①疫情报告与实际疫情有出入,漏报率虽然为零,但不代表此项工作做得好。如:不建立完整的门诊登记,检查时,以未接诊患者对待;门诊日志日期出现明显的逻辑错误,日志疑似补过。②门诊日志极不规范,空白行、页较多,有的甚至是活页纸张;检验科登记不显示检验结果记录。③医务人员和疫情报告人员流动性很大,工作衔接不顺利,专业知识培训不全面,报病意识淡薄。④病例档案资料保存欠妥,甚至连一年的资料都不能妥善保存,而国家规定门诊病例至少存放15年。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建议:①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性病防治管理办法》宣传、普及[5],提高报病意识。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监督执法机构进一步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和频度,定期或不定期地督促检查,鼓励实施奖惩制度,将疫情报告责任到人,减少漏报,杜绝不报。③加强对医务人员和疫情报告人员的业务培训、交流,明确性病诊断标准和疫情报告流程。④加强院内各部门协调,深化疫情报告各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妥善保存原始资料档案。⑤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认真做好自查自纠工作,对每次检查所发现的问题,立即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对发现问题存在的隐患及时弥补,未雨绸缪。

参考文献

[1]陈逊华.韶关市新丰县1997—2006年医院传染病漏报调查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8,24(8):754-755.

[2]刘跃华.控制性病艾滋病刻不容缓[J].中国性科学,2010,19(11):3.

[3]张丽江.芮宝玲.乌鲁木齐市1999—2004年STD流行特点[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12(1):53-55.

[4]陈薇,高枫,马合木提,等.2010年乌鲁木齐市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2,28(6):707-708.

信息漏报 篇7

1 职业病漏报调查的基本方法

1.1 捕获再捕获方法

捕获再捕获方法起源于野生动物的种群规模调查,近几十年来,在流行病学监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方法的基本原理为:假设从一个总体数量为N的种群中随机捕获一个含有M个个体的样本,标记之后释放到原有种群中,然后再随机捕获一个含有n个个体的第二个样本,其中带有第一次捕获标记的样本数m,若两样本是独立的,且在捕获期间种群保持恒定,则M/N=m/n,即N=Mn/m。这是种群数量的一种有偏估计,而无偏估计应为N=[(M+1)(n+1)/(m+1)]-1,方差为Var(N)=[(M+1)(n+1)(M-m)(n-m)]/[(m+1)2(m+2)],这就是捕获再捕获的Lineoln-Petersen模型[6]。这是最简单的两样本捕获再捕获模型,该方法的应用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1)研究期间研究人群保持恒定(即人群是封闭的);(2)标记不应丢失,以保证再捕获与捕获的个体能相匹配;(3)所有个体都有同样的概率被不同样本所捕获;(4)两样本是独立的。由于模型假设及应用条件不同,还衍生出了多次捕获的捕获再捕获模型、开放群体的捕获再捕获模型、捕获移出模型、连续时间模型。同时,模型的估计方法也发展出了似然比估计、贝叶斯方法、马尔科夫链随机模拟(MCMC)等方法。

在职业病漏报调查中,由于职业病报告常常拥有多个不同的报告系统或信息来源,如:最基本的职业病报告制度和职业病赔偿制度,而每一个数据来源都不一定能够完全覆盖所有的职业病病例,将多个系统得到的病例数据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连接,识别出其中属于相同病例的信息,就可以将不同的信息来源看作是不同的陷阱,将数据应用捕获再捕获模型进行分析,估计整体的发病情况,从而估计两个或多个数据来源的漏报情况。这种方法尤其在美国BLS的SOII漏报估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7,8,9]。

1.2 直接调查法

由于各个国家职业病报告制度的不同,很多国家和地区采取对工人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形式获得职业病报告的漏报情况。例如,美国没有职业病目录,由工作相关因素导致的疾病和伤害只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如导致损失工作时间、需要治疗、限制了工作操作、换岗等,就需要记录和报告,在这种情况下对雇员进行问卷调查就可以获得职业病情况。另外,有些职业病不需要复杂的临床诊断,比如职业皮肤病或职业伤害等,可以通过对工人在问卷中提问是否有相关的症状及是否在工作场所及工作时间受到伤害等内容来得到发病情况[10]。在1999年Pransky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调查了三家工厂的工人职业病的漏报情况和未上报的原因,评价了安全激励项目对职业病报告的负面影响。结果显示,过去的一年中5%的工人被报告了工作相关伤害和疾病,但是85%的工人有过工作相关症状,50%的工人有工作相关的疾病,30%的工人报告他们有过因工作相关疾病损失工作时间或产生工作限制[11]。

2 国际职业病漏报调查情况

2.1 美国的职业病报告和漏报调查情况

2.1.1 职业病报告制度

职业安全与健康法案要求雇主保留工人伤害和疾病的精确记录,并责成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美国劳工部的下属机构)开发相关的监管规则要求雇主保存工作相关死亡、伤害和疾病的记录。OSHA为雇主报告伤害、疾病和死亡开发了相关的定义和记录保存指南。因工作相关的因素导致的疾病和伤害只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如导致损失工作时间、需要治疗、限制了工作操作及换岗等,都必须进行记录,并对记录进行保存(OSHA 300 log)。记录必须可以被工人和他们的代表获得,每年的2月1日-4月30日必须在工作场所张贴年度记录报告。除此以外,雇主还必须对病例发生的环境进行调查,并且准备一份事件报告分析导致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通常在大型工厂中有负责记录和报告的职业病护士和安全指导员,工人在发生工作相关伤害和疾病时要向他们进行报告[1]。美国劳工统计局(BLS)在雇主中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报告伤害和疾病数据,而被选为样本的记录则组成了BLS的职业病和职业伤害报告(SOII)年度调查。该年度调查就成为了美国的官方年度职业伤害和疾病“报告卡”。年度调查中排除了部分雇员,包括自我雇佣的人、小于11人的农场雇员、联邦、州和地方政府雇员、私人家庭雇员。从1992年开始工作场所死亡统计开始采用与伤害和疾病不同的方式进行收集。虽然雇主还是被要求向OSHA汇报死亡病例,但是BLS开展了针对工作场所死亡的独立调查,该项目就是CFOI项目。

2.1.2 漏报调查情况

美国的职业病报告漏报估计应用最多的方法是综合多种数据来源的捕获再捕获方法。2005年左右,开始有研究者将BLS工作场所伤害和疾病数据与工人赔偿记录链接起来,评价BLS工作场所伤害和疾病数据的漏报,结果的差别很大,得到的漏报率从20%~70%不等。受这些研究结果和媒体报道的影响,国会举行了关于漏报的听证,确定了向BLS拨款扩大前期的研究,了解漏报的规模和性质,以寻求解决方法。同时国会还向OSHA和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NIOSH,美国疾控中心下属机构)提供了研究经费开展补充性的研究。BLS利用这些经费开展了三方面的研究:⑴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如何匹配SOII和工人补偿附加数据;⑵针对两种伤害和疾病———工作相关截肢和腕管综合征匹配多种来源的数据,不仅限于SOII和工人补偿数据;⑶针对有关如何在OSHA记录中记录病例和提交工伤保险申请对雇主进行访谈。BLS、几个州的劳保部门和一家大学开展了一轮为期3年的研究,2012年夏天研究全部完成,BLS召集研究的参与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听取了有关研究结果的报告,并对下一步的工作达成了共识[12]。Boden[7]对美国6个州的非致命工作场所伤害和疾病的低估进行了捕获再捕获估计。作者采用的两个数据来源分别是BLS的SOII数据和工人赔偿数据,采用了logistic模型对患者的雇佣规模、行业、年龄、性别、薪酬、受伤部位和伤情进行了调整。同时作者对估计值用两数据来源的相关性进行了敏感度分析,比较了不同相关性假设下估计值的变化[7]。除了BLS的SOII数据,美国还有学者对其他职业病监测数据的漏报情况进行研究。2001年Morse[9]采用捕获再捕获方法对康涅狄格州工作相关肌肉骨骼失调的漏报进行了研究,作者采用了康涅狄格州的工人赔偿数据以及康涅狄格州劳工与公共卫生部职业病监测系统的数据。

2.2 英国的职业病报告和漏报调查情况

2.2.1 职业病报告制度

英国健康和安全部(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HSE)对劳动和退休金部DWP负责,负责职业卫生的报告,其法定报告系统为伤害、疾病和危险发生监管报告(Reporting of Injuries,Diseases and Dangerous Occurrences Regulations,RIDDOR)。针对职业伤害,其报告者分为三类,雇主被要求必须向RIDDOR报告,而雇员和卫生服务提供者则是建议向RIDDOR进行报告,但是除了RIDDOR他们还可以向地方的其他政府部门报告。对于法定的职业病,医生被要求必须向RIDDOR进行报告。其中职业病报告分为三类:⑴由于物理因素和工作的物理要求而引起的症状,如因电离辐射引起的炎症、溃疡和恶性皮肤疾病、因电离辐射引起的骨骼疾病等;⑵因生物因素而引起的感染,如炭疽、结核;⑶因化学因素而引起的症状,如中毒、肿瘤等。对于职业伤害,并不是所有的职业伤害都要求上报,要求上报的工作场所事故包括死亡、重大伤害、超过3天的伤害(因伤害无法参加工作超过3天的)、引起住院的伤害、工作相关疾病、危险的情况(未造成可报告的伤害但是有可能造成伤害的情况,例如坍塌、爆炸等)。报告的形式包括电话报告、在线报告和纸质报告卡报告等,英国还有专门提供职业健康和安全咨询服务的公司,大型企业可以经由他们向RIDDOR进行报告。和美国一样,所有雇员超过10人的企业必须保留事故记录,这主要是为了在工人申请工伤赔偿(Industrial Injury Benefit)时的一项要求[13]。

1989年国家心肺研究所建立了工作相关和职业呼吸系统疾病的监测(Surveillance of Work-related and Occupational Respiratory Disease,SWORD),一项针对胸科医生发现的新发病例的系统、自愿、隐私报告系统;1993年建立了由皮肤病专家报告的职业皮肤病报告系统(EPI-DERM);1996年建立了由传染病控制专家报告的(Surveilla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 At Work,SIDAW);后来陆续建立了职业性听力系统监测计划(Occupational Surveillance Scheme for Audiologists,OS-SA)、职业性肌肉骨骼系统监测计划(Musculoskeletal Occupational Surveillance Scheme,MOSS)和职业性应激和神经性疾病监测(Surveillance of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Mental Illness,SOSMI)。1996年建立了职业性内科疾病报告(Occupational Physicians Reporting Activity,OPRA)作为一项报告所有职业病的独立系统,1998年所有的7项报告制度融合为职业性疾病情报网(Occupational Disease Intelligence Network,ODIN),统一由曼彻斯特大学管理,从2002年该项目更名为健康与职业报告网(The Health and Occupation Reporting network,THOR)。这些职业病报告系统都采用样本监测的方法,每年中的一个月参与的医生会被要求上传报告,然后将他们提供的报告会被乘以12,为了避免偏倚,不同的医生在每年的随机的不同月份上传报告。因为不是所有的工人都能获得职业医师提供的服务,而且只有在疾病非常严重的时候才有可能转诊到专业医生那里,因此THOR系统得到的数据只能被认为是工作相关疾病的最低估计。目前RIDDOR、LFS、THOR、THOR-GP、IIDB(IIDB-Industrial Injuries Disablement Benefit Scheme)等都被英国统计局指定为国家统计数据[14]。

2.2.2 漏报调查情况

RIDDOR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漏报。根据90年代的研究上报率仅为33%,2000年左右上报率也仅为40%左右,而对于自愿报告报告率甚至只有5%[13]。目前,根据HSE发布的健康和安全数据年度报告,RIDDOR的非致死伤害的报告率还不足一半[15]。为了克服漏报的问题,HSE多采用调查法利用调查数据来弥补RIDDOR上报数据的不足,对数据进行修正。针对职业伤害采用的补充调查主要是劳动力调查(Labour Force Survey LFS)。针对职业病采用的调查是工作相关疾病自报(Self-reported Work-re-lated Illness SWI)并结合LFS。2007年HSE开展了一项职业伤害漏报率的研究,研究调查了一定时期内在皇家利物浦医院就诊的患者并对他们进行随访,确定其中符合RIDDOR报告标准的病例,将这些病例和RIDDOR报告信息进行了匹配确定RIDDOR的漏报情况。结果581人中,488人成功随访,其中的224人符合RIDDOR的报告标准,而只有30%的病人向RIDDOR进行了报告[16]。HSE的健康和安全实验室开展了一项职业伤害的漏报研究,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向3021家用人单位发放了问卷调查1999-2003年的职业伤害情况,并与RIDDOR的报告进行对比。496家机构对问卷做出了回应,其中290家机构报告的病例数与RIDDOR相同,另外29%的机构报告的病例数高于向RIDDOR的报告,最终得到的报告率为68%,主要伤害的报告率53%,超过3天伤害的报告率71%。结果还表明在几年间职业伤害的报告率呈现降低趋势,实际的发病情况并没有变化[17]。

Burke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NHS的482名医生和380名助产士,结果仅有8%的医生和46%的护士报告了他们发生的污染事故(职业伤害)[18]。Hettiaratchy[19]调查了伦敦两家教学医院的初级医生针刺伤害的报告情况,同样采用了自填问卷的方法,结果表明只有17.5%的针刺伤害被报告。Elmiyeh[20]在一家区域综合医院中调查表明,279名医生中只有51%报告了受到的针刺伤害。

2.3 韩国的职业病报告和漏报调查情况

2.3.1 职业病报告系统

韩国主要的职业病报告系统有两种,工伤保险系统数据及健康状况和职业病情况国家调查系统[21]。韩国工人补偿和福利服务(Korea Workers’Compensation and Welfare Service,COMWEL)由雇佣和劳动力部(Ministry of Employment and Labor,MOEL)管理,覆盖所有的劳动者,工伤保险法中定义了所覆盖的工业事故,而其中就包括了职业病。除了补偿数据,雇主在事故发生时还被要求向MOEL报告职业病,因此韩国的职业病数据包括了补偿数据和报告数据两部分,其中报告数据仅占很小一部分(低于1%)。工伤保险的数据由韩国职业安全和健康局(Korea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gency,KOSHA)进行收集和分析,其中工伤保险补偿由COMWEL管理,KOSHA同时收集COMWEL的补偿数据和MOEL的报告数据。

相对于工伤保险数据,国家调查数据发展成熟程度较低,主要有三个调查:⑴国家工人健康访谈调查,只在1998年在制造业中开展过一次;⑵工作场所安全和健康管理国家调查,在2000-2008年间开展过5次,第6次于2009年开展;⑶工作环境调查(Working Conditions Survey,WCS),于2006年开展,主要关注的是工人健康的社会心理学因素。最后这项调查是基于欧洲基金的WCS,2010年WCS采用欧洲基金第五次调查的问卷开展,目的是对比欧洲和韩国的职业病情况。

2.3.2漏报情况

在韩国,Jonguk Won[22]采用了某地区的一项随访数据来研究国家健康保险中职业伤害的漏报情况,结果表明随访调查的伤害发病率比官方报告高约2~3倍,作者并没有将两个数据进行连接估计总发病情况和漏报情况。

3 我国的职业病监测漏报调查情况

3.1 职业病报告制度

我国的职业病报告制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由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对发现的职业病病人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职业病诊断是根据国家动态调整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规定的职业病来诊断,职业病报告是对确诊的病例信息进行收集。当前我国的职业病分为10类132种,职业病报告工作是了解中国职业病的发病数量、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发现异常情况及评估职业病危害的重要信息。

3.2 漏报情况

通过中国知网查阅1990-2015年11月关键字为“职业病报告、评价或漏报”的中文文献,筛选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文章21篇。国内的职业病报告系统评价及漏报调查,主要通过横断面调查的方式,将确诊职业病病人的病历、诊断登记簿等源文件与报告卡、报告卡登记簿等进行核对,计算应报数及职报数,从而求得漏报率,属于直接测量法。国内在原卫生部的部署下,于1990年在全国开展了首次职业病漏报调查,分析汇总了1989年27个省(缺山西、内蒙古、西藏)的漏报调查结果[23],公布职业病报告总漏报率为27.3%,其中尘肺病为8.6%,慢性职业中毒为6.0%,职业性眼、耳鼻喉疾病为18.5%,职业性皮肤、物理因素职业病和职业性传染病为4.2%,尘肺病死亡漏报率32.6%,急性职业中毒漏报率最高达74.3%。2010年四川省对省内的职业病网络报告的漏报情况进行了调查[24],采用的方法也是检查调查机构的档案、诊疗日志或受理登记记录,将查出的病例与报告卡核对。最后得到急性职业中毒/农药中毒的漏报率为60.1%,尘肺病/慢性中毒的漏报率9.03%,与1989年的调查结果相比漏报率有所降低,但降低幅度有限。

摘要:职业病报告是了解职业病发病情况的重要信息来源,降低职业病漏报对于获得准确的职业病数据非常重要。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综述了职业病漏报研究的两种方法:捕获-再捕获法通过利用两个以上的独立信息来源利用统计学方法估计漏报,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及查阅病例等方法直接计算漏报率。本文还描述美国、英国、韩国及我国的职业病报告制度,并列举各国进行漏报研究的案例,为中国进一步开展职业病报告漏报研究提供依据。

信息漏报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7年无锡市崇安区广瑞路街道和通江街道在册户籍人口。

1.2 调查方法

1.2.1 座谈与走访询问相结合

召集了解情况的社居委干部、治安联防队员和住宅区聚集的居民进行座谈,由他们提供死亡人员线索,或由社居委干部陪同调查人员进行入户询问。了解居民当年死亡情况,详细登记死亡者信息,对照死亡人口底册,然后一一上门核实。对提供死亡人口底册之外的当年死亡信息,经与家属或邻居死亡漏报核实确切者,到社居委、派出所核对户口登记情况。

1.2.2 采取“拉网”式调查方法

由社居委干部陪同,调查人员分组深入到每幢住宅楼的每个大门或平房,通过询问熟悉情况的居民,掌握所有死亡信息。私房、出租户和一些散居“死角”是漏报调查的重点,做到全覆盖,一处不落。

1.3 调查人员组成及质量控制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兼职人员2人,6个街道死因监测防保医生7人共9人,组成2个调查小组深入到居民楼调查。实施调查前先制订详细的工作方案和调查表格,对全体调查员进行调查前业务培训,由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实施调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现场组织具体实施和质量控制,按10%的比例抽取复核,复核一致率达100%。

2 结果

2.1 两街道漏报情况

共对广瑞路和通江两个街道户籍人口51 714人进行漏报调查。截止到11月15日,报告死亡数为269人,粗死亡率为5.20‰(269/51 714),漏报4例,实际死亡数为273人,漏报率为(4/269)1.49%,校正死亡率为5.28‰(273/51 714)。另外,本次漏报调查还发现广瑞路街道有19例当年死亡者为外籍人口,占当地实际死亡人口的16.24%(19/117)。(表1)

2.2 性别、年龄、根本死因漏报情况

死亡漏报情况,尤其是性别、年龄、根本死因将直接影响相关统计信息如期望寿命等的准确性。本次4例死亡漏报性别、年龄与根本死因分布及所占比例情况如下:4例漏报者均为男性,占死亡男性的(4/149)2.68%;年龄分别为58岁、77岁、87岁和88岁,占各自年龄段的(1/15)6.67%、(1/54)1.85%、(2/126)1.59%。根本死因:冠心病2例,占循环系统疾病的(2/81)2.47%;慢性支气管炎1例,占呼吸系统疾病的(1/21)4.76%;膀胱癌1例,占恶性肿瘤的(1/81)1.23%。

2.3 4例死亡漏报原因调查结果

4例死亡漏报者均未到户籍地派出所注销户口,也未向当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报告,其中2例死于外市(异地),另2例从外地退休回本地区户籍地生活(其中1例,其户籍地为私房已出租,死于本市外区)。

3 讨论

无锡市崇安区从1985年起开始实施规范的死因监测工作,经过20多年的实践已建立比较完善的死因监测网络,积累了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本次死亡漏报调查组织严密,质量控制严格,调查实效性强。每年组织1~2次集中式、拉网式居民死亡漏报调查,基本可满足死因监测准确性的需要,解决医疗机构常规死亡报告的不足,同时又可克服一个社区只有一名死因专管医生人力资源单薄、难以满足漏报调查广覆盖的问题。本次两个街道5万多人口仅用了3天半时间就完成调查,说明此种方法简便、有效、可行。采用组织社居(村)委干部、治安联防队员、居(村)民座谈会形式,或通过向居(村)民及邻居询问的调查方式,基本可以正确反映社区居民死亡真实情况,调查出死亡漏报确切情况,效果明显。

本次4例死亡漏报者中有2例死于异地,另2例从外地退休回户籍地,均未注销户口。经调查还发现,外来流动人口中死亡情况较为严重(如广瑞路街道外来死亡人口占当地死亡人口的16.24%)。各地不能统一协调死亡报告工作,互不通气,是造成漏报的主要原因之一[1]。建立全国统一的死因网络直报,并尽快出台可行的法律法规,使各地、各部门的工作协调统一,是解决死亡漏报的根本途径。在居住地死亡的人口(包括死于医疗机构或家中),应当由当地网络直报系统(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报告,户籍地不再报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年组织1~2次死亡漏报调查,并将漏报者及时进行补报,可以基本保证死亡报告的准确性。

摘要:目的探索一条居民死因监测正确简便可行的途径,以解决医疗机构常规死亡报告易造成死亡漏报的问题。方法对两个街道51 714常住人口采用座谈与询问的方式进行拉网式调查核实。结果发现4例死亡漏报,漏报率为1.49%,4例均为未报告及注销户口。结论每年集中组织1~2次“拉网式”死亡漏报调查,基本能满足死因监测准确性的要求,操作简便、可行。

关键词:死因监测,漏报,调查

参考文献

信息漏报 篇9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将我市医疗机构根据一、二、三级医院分层, 每层随机抽取3家医疗机构, 共抽取9家医疗机构, 作为研究对象。

1.2 调查内容

调查抽中医疗机构疫情报告率、传染病报告卡填报和执行情况等疫情资料的管理情况。调查该医疗机构2009年门诊日志、病例资料、化验室检验结果登记本及传染病登记本中登记的甲、乙、丙类35种法定报告传染病。

1.3 调查方法

对抽中的9家医疗机构2009年上报的甲、乙、丙类35种法定报告传染病与该医疗机构2009年门诊日志、病例资料、化验室检验结果登记本及传染病登记本等登记的传染病病例进行核对。查看上报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及各医疗机构漏报率情况。其中, 医疗机构的各种资料中记录并核实的传染病病例, 但该机构未上报的称为漏报;准确性主要看上报传染病患者资料与病例或门诊登记资料是否一致;完整性是指传染病报告卡主要项目是否填写完整, 是否完整上报, 有无漏报情况;及时性是指传染病上报的时间是否按照国家传染病报告时间要求上报, 及时上报是指甲类和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在2h内上报, 乙、丙类传染病在24h内上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各级医院漏报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疫情报告管理情况

抽选的9家医疗机构均有专门的疫情管理部门, 由临床医师、护士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组成, 均有严格的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疫情上报的网络直报系统均能保证正常运行。本次共调查病例269例, 传染病报告卡保存完整率为100.0%;准确卡237张, 准确率为88.1%;一致卡215张, 一致率为79.9%。

2.2 传染病漏报情况

本次调查的9家医疗机构均存在漏报情况, 共检查病例269例, 漏报26例, 漏报率为9.7%。

2.2.1 各级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情况:

三级医院共检查病例137例, 漏报4例, 漏报率为2.9%;二级医院共检查病例79例, 漏报8例, 漏报率为10.5%;一级医院共检查病例53例, 漏报14例, 漏报率为26.4%。三级医院的漏报率均低于二级和一级医院 (P<0.01) , 且二级医院低于一级医院 (P<0.01) 。

2.2.2 各种传染病漏报情况:

流行性腮腺炎调调查54例, 漏报例数6例, 漏报率为11.1%;病毒性肝炎调查78例, 漏报例数7例, 漏报率为9.0%;钩端螺旋体调查16例, 漏报例数2例, 漏报率为12.5%;痢疾调查35例, 漏报例数3例, 漏报率为8.6%;肺结核调查61例, 漏报例数3例, 漏报率为4.9%;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调查13例, 漏报例数3例, 漏报率为23.1%;淋病12例, 漏报2例, 漏报率为16.7%。

3讨论

3.1 漏报情况

本次调查的9家医疗机构中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报情况。从三级医院看, 一级医院的漏报率最高, 其次是二级医院, 三级医院的漏报率相对较低。从漏报病种看,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淋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腮腺炎的漏报率较高, 肺结核、痢疾、病毒性肝炎等的漏报率较低。

3.2 漏报原因

虽然各医疗单位均有独立的疫情管理部门和严格的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但是制度落实不到位, 执行的力度不够。有些乡镇卫生院由于人员不足, 传染病报告人员为兼职人员, 对于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态度不够重视, 这是导致该医疗机构漏报率高的主要原因。其次, 对疫情报告的督察力度不够也是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的另一主要原因。

3.3 加强疫情报告管理

首先要提高医疗机构领导和传染病报告者关于疫情上报的认识, 重点加强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其次, 加强传染病报告者的业务培训, 强化疫情报告意识, 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再次, 需要加大业务技术检查指导及监督执法力度, 定期检查疫情报告工作, 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 实行首诊问责制和首诊负责制, 是搞好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关键[3]。

参考文献

[1]李志群.齐齐哈尔市民立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调查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28 (1) :72-73.

[2]周雪娥, 薛红亮.河津市2005年传染病疫情漏报调查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7, 23 (3) :294.

上一篇:人性化的居住空间下一篇:食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