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2024-09-25

住院患者的人性化护理(精选12篇)

住院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篇1

目前我国许多大医院都将内科划分得非常细, 例如划分了心脏科、肝胆科、消化科、感染科等科室。而一些基层医院只进行大概的分类, 把几种或几类内科病种划分为一个科, 这些科称为大内科。在大内科进行治疗的患者, 所患疾病比较复杂并且容易引发其他并发症, 往往需要接受长期治疗, 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病痛, 也给其家庭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 因此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很大的压力, 需要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我院大内科2011年7月—2012年8月对100例住院患者给予人性化护理,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大内科2011年7月—2012年8月收治的100例住院患者, 男69例, 女31例, 年龄35岁~80岁, 平均年龄 (55±2.5) 岁。选择标准: (1) 患者自愿接受人性化护理; (2) 患者无精神疾病; (3) 患者所患的疾病均为内科疾病, 例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病、肠胃疾病。

1.2 方法

大内科住院患者都是从自己熟悉的家中来到医院, 因此在心理上难免会有些焦虑难安, 单纯用药物进行治疗是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的, 只有通过人性化的关怀, 也就是对患者进行耐心的讲解和关爱, 这样才有利于患者配合, 而护士人员也能够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

人性化护理主要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与心理需求。

首先是患者的护理需求。由于患者均为内科疾病患者, 在生理上的痛苦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解决的。在住院后, 患者急需知道自己的主治医生、护士与护士长是谁, 希望能够尽快接受检查和治疗, 急切地希望知道一切治疗的疗效、治疗的费用等。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耐心的讲解, 介绍患者的主治医生、患者的病情与治疗方法、治疗费用和疗效。让患者能够感觉医生是在帮助自己, 从而主动地接受治疗和护理。相对应的, 护士应当以娴熟的护理水平让患者放心, 在患者需要帮助时, 在30 s内到达病房, 解决患者的需求。以恶性肿瘤为例, 由于患者经常需要静脉输液, 因此会造成血管硬化[1]。而护士这时就需要总结患者病历资料, 从而采用最恰当的方式为患者降低痛苦, 增加患者对医护的信任。

其次是患者的心理需求。患者从家中进入医院这个陌生环境后, 加上患病后的心理, 精神上往往会呈现出一种极为紧张、不安及惊恐的现象, 严重者还会出现食欲下降、失眠多梦的症状[2]。医护人员需要将患者当作是自己的亲人, 让患者感觉像是在家中一样, 没有陌生感。要一切以患者为中心, 向患者宣传健康知识。例如有些患者是属于晚期疾病, 这时候医护人员除了需要对患者进行救治外, 还需要安抚患者家属的心情, 因为患者家属的心情很容易影响患者的病情。

再次, 对于贫困的危重患者, 要实行先救治后缴费的政策, 凡事以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最先考量, 保证患者能够得到有效及时的救治。大部分患者在治疗期间都希望能够得到医护人员的及时帮助, 有些患者对自身疾病不太了解, 医护人员可以给予患者一份特制的手册, 在手册上有主治医生的联系方式、健康知识以及相关疾病的注意事项。从不同角度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最终达到促进护患关系以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

2 结果

经过护理后, 100例患者均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和护理, 相较于人性化护理前, 患者的精神状态, 疾病的恢复等各方面情况均有明显的提高。医患矛盾有所缓解, 减少了医疗纠纷。

3 结论

在医院大内科入住的患者, 因为对自身病情不了解, 往往会朝不好的方向去思考, 而这往往就会阻碍病情的治愈。人性化护理最主要的就是细致和耐心, 并且掌握患者的心态, 了解患者的就诊需求。针对患者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进行护理, 能够真正地实现以人为本, 从而为患者提供最为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闫东革.人性化护理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全科护理, 2008, 24 (35) :521-522.

[2]韩粉顺.浅析人性化护理内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 17 (1) :308.

住院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篇2

一、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介绍手术的意义、步骤、治疗方案、预后效果、注意事项等、以消除疑虑和恐惧心理,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二、术前护理

(一)、一般护理

1、用1:5000氯已定漱口,牙结石过多者应行牙周洁治。

2、协助完成常规术前检查、各项准备及填写手术志愿书。

3、协助患者戒烟。根据手术需要练习床上使用便器;训练小儿使用汤匙或者滴管喂食。

(二)、术前日护理

1、协助患者术前理发、洗澡、更衣。

2、根据手术需要遵医嘱陪血型。

3、做好药物过敏试验。并记录结果,阳性者应及时通知医生。

4、根据手术区域及手术方式准备皮肤,常规备皮。

5、全麻患者术前晚应保证睡眠,必要时遵医嘱给以安定药。

6、全麻患者术前8小时禁食、禁水;1岁内患儿术前4小时禁奶、水;1岁以上患儿术前6小时禁食水。

(三)、术晨护理

1、检查病历资料,手术前准备工作是否完善,测量患者生命体征,有变化及时通知医生。

2、手术前遵医嘱给以术前用药。

3、手术前遵医嘱排空膀胱或留置导尿。

三、术后护理

1、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时应与医生、麻醉师、手术室护士做好交接工作,了解手术过程,连接好各种引流管,密切观察引流物的变化,并进行记录。

2、全麻未醒的患者应去枕平卧,头偏向健侧,及时清除口、鼻、咽腔级气管的分泌物、呕吐物及血液,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患者发生误吸。安排专人护理,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态、瞳孔等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3、全麻患者清醒6小时后未发生呕吐者,可给少量温开水或流质饮食,以后遵循饮食原则、不同手术情况和医嘱决定饮食和进食方法,如鼻饲、管喂法等。

4、密切观察手术伤口是否发生渗血、组织肿胀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5、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物量、性质变化,做好记录。

6、每天进行两次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湿润。

住院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篇3

【关键词】 个性化;手足口病;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4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26-01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的疾病,潜伏期一般3-7天,好发于0-5岁儿童。是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属隐性传染病,常呈暴发性流行。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引起本病的肠道病毒达20余种,以埃可病毒和EV71型最常见[1]。本组手足口病患儿以1-3岁的散居儿童为主,3-7岁幼托儿童次之,7岁以上小学生较少,针对以上患儿年龄小、合作性差、临床症状侧重点不同等特点,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现将我院自2010年4月——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的590例手足口病患儿实施个性化护理的情况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的590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8例,女222例,年龄小于1岁的83例,1-3岁375例,3-6岁92例,大于6岁40例;散居儿童433例,幼托儿童120例,学生37人。

1.2 临床特点 本组患儿主要的临床特点为发热(体温在37.5-40℃),手心、足底水疱,口腔黏膜、咽峡、舌唇疱疹,臀部皮疹。少数患儿有咳嗽、流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1.3 预后 本组590例手足口病患儿平均住院日7-10天,均治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发生。

2 个性化护理措施

2.1 针对不同年龄的患儿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2.1.1 年龄小于1岁患儿的护理 小于1岁患儿需要得到安全感和可依赖性,需要父母的陪伴和照顾,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过程中,用感知给予患儿安慰,用母亲般温柔的声音交谈,用手轻柔的抚摸,在操作后搂抱患儿等;针对患儿小、抵抗力差等特点,凡接触患儿的医护人员用消毒液擦手,防止交叉感染。患儿用过的玩具、物品、衣物等进行彻底消毒。病房定期开窗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对患儿家属做好心理护理,减轻焦虑、担心等不良心理反应,加强手足口病防护知识的宣教。

2.1.2 1-3岁散居患儿的护理 1-3岁的较大患儿能够把与疼痛经历有关的地点、人物等联系起来,当她们再次遇到相同或相似的情况时会哭闹、反抗,因此进行口腔护理、皮肤护理、静脉穿刺等刺激性或疼痛操作前,护士要善于观察患儿情绪,及时沟通、安抚、鼓励患儿,操作后对其表现给予认可,有助于患儿对后续操作的配合。患儿床旁放置快速手消毒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护理前要消毒手。对患儿的日常用品如玩具、餐具等也要浸泡消毒,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患儿可接触的床、柜、物品,患儿的衣物、床单、被罩等在阳光下暴晒或煮沸消毒,也可以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有呕吐物、分泌物、粪便等排泄物污染地面时,用漂白粉覆盖后清理。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前后向患儿家属讲解操作的目的及注意事项,以取得合作及配合。加强患儿家属的疾病治疗、药物作用及副作用、消毒隔离等健康知识的宣教。

2.1.3 3-6岁幼托患儿的护理 3-6岁学龄前期患儿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若给予动手机会并认可其表现,将会获得孩子的信任。护理操作时,用口语化的语言向患儿解释治疗的目的,对患儿的配合治疗的表现及时肯定。向患儿及其家属讲解在幼儿园及居家勤洗手、讲卫生的好处,增强患儿预防手足口等传染性疾病的以能力。

2.1.4 6岁以上小学患儿的护理 6岁以上童年期的患儿追求的是自我能力的肯定,进行操作时,可以将两个或多个需要相同操作的患儿放在一起,让他们相互讨论、相互鼓励、相互比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做好患儿自身的心理护理,向其讲解手足口病预防的相关知识,做好卫生知识宣教。

2.2 根据患儿主要的临床症状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2.2.1 高热的护理 本组手足口病患儿中65%的有高热(38.5-40℃)症状。处理以物理降温,口服药物布洛芬混悬液为主,对持续高热或超高热者,加用退烧药物静滴。

2.2.2 口腔护理 手足口病患儿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刺激性小、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食物应温凉、清淡,避免加重口腔黏膜溃烂。根据患儿口腔情况必要时每天给予口腔护理1-2次,保持口腔清洁。对于会漱口的患儿饭前饭后用温开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患儿可以用棉签蘸温开水轻轻地清洁口腔。

2.2.3 皮肤护理 保持病房床单位整洁干燥和患儿皮肤清洁;为患儿剪掉指甲,防止抓破皮疹。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嘱其不要抓挠皮肤和水疱,以免引起疼痛和继发感染;手足有水疱的患儿,用无菌针头挑破水疱,用络合碘消毒;臀部有皮疹的婴儿,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2.2.3 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 手足口病患儿年龄小、病情进展快,容易并发脑炎、循环衰竭、肺水肿等,死亡病例都在病情发展成暴发性心肌炎或神经源性肺水肿时不治而亡[2-3]。因此护理人员严密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严防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的发生。

3 讨 论

我院针对年龄、生理、心理及临床症状等不同的特点,对住院手足口病患儿实施个性化护理方案,使自2010年4月——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的590例手足口病患儿均治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发生,个性化护理服务是一种人性化的、有效的、新型的护理方案,对手足口病患儿的预后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智宏,朱启镕,李秀珠,等.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9):648-652.

[2] 汪镭,孙海英.64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0):208-209.

住院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来源于本院胸外科2012年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住院患者, 其中男36例, 女24例, 年龄为24~61岁, 平均年龄 (44.7±10.9) 岁;其中食管癌例17例, 肺癌22例, 纵膈肿瘤15例, 其他6例。纳入标准:①住院时间>2周;②入院前无焦虑抑郁症状及精神类疾病史;③术后均存活, 且预计生存期在3个月;④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阅读功能障碍及调查不配合者。依据随机数字表将60例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两组的性别、年龄、例数及病情等均无统计学差异, 可行相互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胸外科常规护理, 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人性化护理, 具体措施见下文。

1.3 人性化护理

①患者入院时帮助患者完成登记等手续, 热情对待患者, 带领患者去病房并熟悉医院周围环境, 如常用的设施及医师、主任办公室的位置;②进入病房时, 向患者介绍同病房的其他患者及管床医师, 帮助患者尽快适应病房的环境, 同时提供一些日常生活用品;③讲解医院的与患者密切相关的规章制度, 如查房、探视制度, 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向其简单介绍治疗措施和治疗时间情况;④与患者主运动交流, 于住院前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 根据心理状况进行相关干预, 及时了解焦虑抑郁的主要原因, 对不能有效缓解者可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医师;⑤讲解同类疾病的成功治疗案例, 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嘱咐家属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避免影响心情;⑥鼓励患者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 适当的进行一些活动, 如看电视机或听收音机, 转移患者注意力, 对于术后患者可在医师允许下鼓励其多做些简单的恢复运动;⑦改善病房的环境, 将温度、湿度、光线等调节在患者适宜的范围内, 促进患者休息和术后恢复。

1.4 评价方法

分析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状况 (采用ZUNG自评焦虑量表SAS评分) 、抑郁状况 (采用ZUNG自评抑郁量表SDS评分) 及生活质量情况 (采用中文版SF-36生活质量量表) 。其中生活质量量表主要统计躯体相关生活质量分、心理相关生活质量分及总分。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Windows SPSS17.0软件包处理, 数据均以表示并行t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状况比较

两组干预后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除对照组的SAS (P<0.05) 外, 其余均为P<0.01;观察组干预后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与干预前比较:aP<0.05, bP<0.01;与对照组比较:cP<0.05

2.2 两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的躯体相关生活质量分 (P<0.05) 、心理相关生活质量分 (P<0.01) 及总分 (P<0.01) 均高于干预前;对照组仅心理相关生活质量分和总分高于干预前 (P<0.05) ;观察组干预后的躯体相关生活质量分、心理相关生活质量分及总分均高于干预前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由于受疾病本身的影响, 胸外科住院患者大部分会产生心理障碍, 如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 尤其是当合并某些预后较差的胸科疾病[1]。胸外科手术除病情危重反复的不良影响外, 手术治疗也是导致其焦虑抑郁的主要原因,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胸外科常规护理手段不同, 人性化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 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 将人文关怀与护理相结合, 在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反应上效果较为显著[3], 对术后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发现:两组干预后的SAS和SDS量指标评分均低于干预前, 表明胸科住院患者存在焦虑抑郁表现, 而给予护理措施可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表现, 但观察组的两指标均低于对照组, 提示人性化护理在缓解胸外科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主要原因为人性化护理针对胸外科住院患者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对症处理, 针对性强, 起效快。此外, 以患者为主体, 在护理方案的制定中考虑患者的感受和获益, 同时结合临床经验, 故选择的人性化护理方案具有较显著的效果。

与护理前比较:aP<0.05, bP<0.01;与对照组比较:cP<0.05

生活质量是评价一种术后恢复的常用指标, 多项研究提示人性化护理可改善多种疾病术后的生活质量, 如食管癌放疗患者[6]及肿瘤患者[7]等。而本研究也发现人性化护理后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表现在干预后的躯体相关生活质量分、心理相关生活质量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 提示人性化护理可改善胸外科住院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方面时缓解了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另一方面通过人性化护理方案中的很多措施均鼓励患者在治疗期间继续维持原先的生活状态[7],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人性化护理对胸外科住院患者的抑郁、焦虑状况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可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胸外科住院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对其焦虑抑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为探索胸外科的可行护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2年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胸外科收治的60例住院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例) , 均给予胸外科常规护理, 仅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人性化护理;分析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状况 (采用ZUNG自评焦虑量表SAS评分) 、抑郁状况 (采用ZUNG自评抑郁量表SDS评分) 及生活质量情况 (采用中文版SF-36生活质量量表) 。结果 除对照组的躯体相关生活质量分外, 两组干预后的SAS、SDS评分及SF-36生活质量量表得分均优于干预前。观察组干预后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干预后的躯体相关生活质量分、心理相关生活质量分及总分均高于干预前 (P<0.05) 。结论 人性化护理对胸外科住院患者的抑郁、焦虑状况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可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胸外科,住院,焦虑抑郁,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晓菊.音乐疗法对心胸外科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23) :168-169.

[2]李国, 王建利, 陈武, 等.胸部恶性肿瘤手术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河北医药, 2011, 33 (18) :2767-2768.

[3]杨秋.人性化护理对传染病病人焦虑和抑郁状况的影响[J].全科护理, 2011, 9 (7) :613.

[4]宋德平.人性化护理对慢性乙肝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J].医药前沿, 2012, 2 (19) :17.

[5]徐淑云.人性化护理在孕期焦虑、抑郁情绪产妇中的实施及体会[J].山东医药, 2008, 48 (26) :61.

[6]苏勤.人性化护理对食管癌放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2) :136-137.

住院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篇5

2、对于极度躁动的患者,可应用约束带实施保护性约束,但要注意动作轻柔,经常检查局部皮肤,避免对患者造成损伤。

3、在床上活动的患者,嘱其活动要小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有需要可以让护士帮助。

4、教会患者一旦出现不适症状,最好先不要活动,应用信号灯告诉医护人员,给予必要的处理措施。

5、一旦患者不慎坠床时,护士应立即到患者身边,同时通知医生检查患者全身情况和局部受伤情况,初步判断有无危及生命的症状、骨折或肌肉、韧带损伤等情况。

6、如病情允许,将患者移至抢救室或患者床上。

7、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检查,根据伤情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

8、向上级领导汇报及协助医生通知家属。

9、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报告。

10、及时、准确记录病情,认真做好交接班。

患者住院期间出现摔伤时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

1、当患者突然摔倒时,护士立即到患者身边,检查患者摔伤情况,同时通知医生。

2、判断患者的神志、受伤部位,伤情程度,全身状况等,并初步判断摔伤原因或病因。必要时遵医嘱行x光片检查及其他治疗。医生到场后,协助医生进行检查,为医生提供信息,遵医嘱进行正确处理。

3、对疑有骨折或肌肉、韧带损伤的患者,根据摔伤的部位和伤情采取相应的搬运患者方法,将患者抬至病床。

4、对于摔伤头部,出现意识障碍等及生命的情况时,应立即将患者轻抬至病床,严格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瞳孔、神志、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通知医生,迅速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5、受伤程度较轻者,可搀扶或用轮椅将患者送回病床,嘱其卧床休息,安慰患者,并测量血压、脉搏,根据病情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6、对于皮肤出现瘀班者进行局部冷敷;皮肤擦伤渗血者用碘伏清洗伤口后,以无菌敷料包扎;出血较多或有伤口者先用无菌敷料压迫止血,再由医生酌情进行伤口清创缝合。创面较大,伤口较深者遵医嘱注射破伤风针。

7、加强巡视,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

8、准确、及时书写护理记录。

9、向患者了解摔倒时的情景,帮助患者分析摔倒的原因,向患者做宣教指导,提高患者的自我防范意识,尽可能避免再次摔伤。

【预防措施】

住院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篇6

【关键词】 肿瘤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1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81-01

当今社会,肿瘤已然成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一旦患上这种疾病,患者会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并且由于化疗的副作用,生理上也会出现诸多不适[1]。所以,安全对肿瘤住院患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是确保肿瘤住院患者安全最为有效的途径。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肿瘤住院患者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为45-79岁,平均年龄为74.5岁,住院时间为10-22周,平均住院时间为13.2周。其中9例肝癌,18例肺癌,15例胃癌,12例脑肿瘤,6例宫颈癌。所有患者都进行了化疗或放疗。安排经验丰富的专业护理医师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的心理、身体状况、活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个人行为习惯、家庭状况等方面。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预测其存在的安全隐患,然后把患者分成几个护理组,并且制定出一套详细合理的护理方案。60例患者中,54例患者好转并且出院,6例患者出现安全问题,其中1例患者发生跌倒,2例患者用药出错,1例患者发生烫伤事故,1例患者的导管被意外拔出,1例患者患上抑郁症。

2 护理安全问题分析

2.1 服药出错 在住院期间,肿瘤患者主要是通过口服、阴道冲涮、阴道栓剂等途径用药,尤其是年纪较大的患者,身体往往存在多种疾病,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结合治疗[2]。导致服药出错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对于各种药物的服用剂量和用药方法,很多肿瘤患者搞不清楚,容易混淆,结果导致服错药[3];二、有些肿瘤患者主观上认为增加药物剂量,治疗效果会更好,结果用药出错。除此之外,肿瘤患者因为悲观情绪,拒绝用药,或者把药物隐藏起来。

2.2 护理人员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 在很多医院,护理人员极为紧缺,导致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大、护理任务重。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护理人员会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把一些必要的核对环节省略,没有严格执行核对制度,结果导致配药错误[4]。还有一些新来的护士,经验不足,对药物又不够熟悉,结果导致出错。比如,忘记插胃管、插错胃管、输液管已经过期等事件与护理人员对相关制度的执行程度息息相关。

2.3 安全管理不到位 肿瘤患者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直处于压疮高危险状态,对肿瘤患者身边环境存在的危险隐患,护理人员因为不够重视而没有及时排出,或者是因为护理人员对患者活动能力的评估不够准确,进而引发安全问题。其中意外拔管事件发生率较高,还有意外跌倒与坠床事件也较为常见。这与护理人员的监护和宣传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

3 护理管理对策

3.1 完善管理体系 改进和完善护理工作制度、护理工作流程、护理常规操作、护理质量判定标准等,严格执行三级管理制度,完善护理人员值班制度,实行新老搭配方案[5]。对于存在跌倒和压疮隐患的患者进行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采取防范措施。肿瘤住院患者身上有较为明显的身份识别标志物,在适当的地方贴上安全告示,以时时提醒患者注意安全。

3.2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对资历较浅的护士要定期进行培训,并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给护理人员提供外出进修的机会。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思想教育,让其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强化她们的安全意识。定期对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进行训练,制定严格的监察制度。实行奖惩制度。

3.3 安全用药 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给患者发放的药物剂量要准确,并且把药物的服用方法、服用时间、用药效果、不良反应等详细的告诉患者和患者家属。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沟通,对于患者的疑问要认真解答,如果患者出现心理障碍,可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帮其疏通心理障碍,树立信心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4 结 语

由患者跌倒事件而引发的医疗纠纷在近年来不断发生,尤其是肿瘤患者。对于肿瘤住院患者较为常见的护理安全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整体业务水平、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多与患者进行沟通、监督患者合理用药等。事实证明,良好的护理对肿瘤患者的康复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红.护理程序在预防肿瘤患者跌倒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4(10):79-81.

[2] 吴剑辉,邹本燕,等.肿瘤住院患者常见的护理安全问题及护理管理對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8(2):26-27.

[3] 黄水清,聂川.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管理,2008,2(5):53-55.

[4] 卢人玉,彭君.静脉输液护理存在问题及举证责任倒置的思考现代护理[J].现代护理,2012,8(01):65-66.

住院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篇7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心血管患者,临床疗效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包括心肌梗死、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严重的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1],为了保证心血管患者可以拥有更好的预后效果,我院于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对90例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进行了个性化护理干预的临床试验研究,以探讨更为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法,详细内容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90例,在其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5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为20~75岁,平均年龄为(43.6±7.1)岁,其中有原发疾病冠心病患者1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例,高血压9例,脑血管意外6例,脑血栓5例;对照组45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为21~75岁,平均年龄为(44.1±6.8)岁,其中有原发疾病冠心病患者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例,高血压8例,脑血管意外5例,脑血栓5例。两组患者均符合心血管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且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种类、病情程度、生活习惯等一般临床资料上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临床试验研究。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方法

对照组45例心血管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护理主要内容为基本心率、血压指标的测量、指导患者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提醒患者按时用药、向主治医师反应患者状况等。

1.2.2 个性化护理方法

观察组45例心血管患者应用个性化的护理方法,以入院、住院期间及出院前三个时间段依据患者的不同需求进行护理。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期间,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睡眠指标及依从性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联合t检验及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P<0.05,则表示两组间观察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对比分析

经统计,观察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93.33%)、再次发病率(6.67%)、肢体障碍率(2.22%)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内容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睡眠指标的对比分析

经统计,观察组患者的睡眠指标(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内容如表2所示。

2.3 两组患者依从性的对比分析

经统计,观察组患者的依从性(合理饮食、按时吃药、康复锻炼等依从性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内容如表3所示。

3 讨论

3.1 入院护理

在患者办理入院手续后入住前,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医院的情况,譬如医院的环境、注意事项及主治医师的情况等,消除病人的不安情绪[2],让患者得以尽快适应医院环境,并在可能情况下,将患者安排在安静、通风的病房内,使患者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治疗。

3.2 住院期间的护理

在患者住院期间,对患者所表现出的不同临床症状(疼痛、咳嗽咳痰、心悸等)进行针对性的护理,若发生异常,则及时报告主治医师,并教授患者应对疼痛的方法,如转移注意力等,提高患者疼痛的忍受力,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3]。对患者进行疾病宣教,用患者可以理解的语言讲述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治疗方法及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让患者明白配合治疗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让患者能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经常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使患者家属能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程度,消除患者家属的焦虑情绪,对患者进行侧面的鼓励与支持。

3.3 出院后护理

在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后,对患者及其家属讲述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并强调复诊的重要性,互换联系方式,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电话随访、上门随访)。

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较高、死亡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而其治疗时间长、疼痛感较高等特点又进一步的制约了患者临床疗效,因此,好的护理方法对心血管患者尤为重要。我院于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对90例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进行了个性化护理干预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睡眠指标及依从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朱凌燕[4]所报道的结果相似,且在本文中将个性化护理方法进行了阶段性的划分,以入院、住院期间及出院前三个时间段依据患者的不同需求进行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心理干预、用药及饮食的控制与指导,相对于文献[5,6]的结果来说,使患者拥有了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睡眠指标及依从性。

综上所述,对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广泛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荣梅,闫薇薇.心血管内科安全护理管理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1):223.

[2]刘荣梅,林淑梅,徐国良等.心血管内科病房感染危险因素与护理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1):210.

[3]刘辉,郑豫珍,杨丽萍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2):1061-1066.

[4]朱凌燕,卢惠娟,许燕玲等.压力管理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5):534-539.

[5]钱海兰,王君俏,缪爱凤等.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水平及其照顾者疾病管理行为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5):447-450.

住院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3月于本院进行住院治疗的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护理模式组)和观察组(个性化护理模式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31~73岁,平均(43.9±7.4)岁;住院时间2.5~20.5d,平均(6.1±1.0) d;疾病种类:急慢性胃炎17例,食管炎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10例,其他6例。观察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32~74岁,平均(44.1±7.2)岁;住院时间2.5~21.0d,平均(6.3±0.9) d;疾病种类:急慢性胃炎17例,食管炎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11例,其他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及疾病种类构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根据患者所患疾病种类及严重程度进行健康宣教、对症护理及治疗配合性质的护理等,并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观察组则采用个性化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针对每例患者的实际情况,如疾病种类、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情绪及心理状态、理解能力及其他个性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总结,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每个护理程序的个性化护理细节,使之针对每例患者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解决,从而满足每例患者各个护理方面的需求,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1.3 评价标准

HAD量表共包含涉及焦虑以抑郁心理情绪的14个问题,其中7个问题为评估焦虑,7个问题评估抑郁,每个方面均以8分为阳性分界值,即≤7分表示正常,≥8分表示存在焦虑和(或)抑郁[2]。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患者需要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处理的数据包含计量与计数两类,其分别采用t与卡方检验处理,软件包为SPSS 16.0,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HAD量表焦虑与抑郁两方面≤7分比例比较,P>0.05,而护理后1周观察组的焦虑与抑郁两方面≤7分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注: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受到疾病及其他相关方面的影响,多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情绪,其中以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较为突出,而这些情绪的存在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信心和态度,对于患者的康复效果及速度的不良影响也不容小觑[3]。护理作为对患者日常心理状态影响最为明显的干预手段之一,其在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及情绪中的效果较为明显,但是不同的护理模式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认为护理模式的选取不可忽视。本文就个性化护理模式在改善消化内科住院患者不良心理状态中的效果进行观察,且与传统常规护理程序干预下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个性化护理模式干预下的患者HAD量表中的焦虑与抑郁两方面的改善幅度均更大,主要与个性化护理更为针对性的对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及制定针对性的处理有关[4,5]。综上所述,个性化护理模式在改善消化内科住院患者不良心理状态中的效果较佳,在消化内科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个性化护理模式在改善消化内科住院患者不良心理状态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住院治疗的82例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传统护理模式组) 和观察组 (个性化护理模式组) 每组各41例, 将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后1周的HAD量表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护理后1周观察组的HAD量表两个方面≤7分比例均高于对照组, P<0.05, 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个性化护理模式在改善消化内科住院患者不良心理状态中的效果较佳, 在消化内科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模式,消化内科,住院患者,不良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王静萍, 王国珍.循证护理与个体化护理对消化内科患者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2) :101-102.

[2]李加莎, 栾琰, 金茜, 等.浅谈人性化护理服务在消化内科的应用体会[J].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1, 23 (4) :211-212.

[3]林成香.消化内科患者的个性化护理研究[J].中国健康月刊, 2011, 30 (3) :208-209.

[4]王汝平.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在胃溃疡穿孔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20) :187-188.

住院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篇9

1 临床资料

2008年9月—2008年12月我院共收治住院病人14 000例次。

2 人性化护理

2.1 热情接待, 办理入院手续

病人住院治疗时, 面对陌生的环境, 大多数病人会产生紧张、焦虑心理, 故当病人来住院部办理入院时, 住院部护士应主动起身迎接, 并且使用文明语言问候病人, 主动介绍入院程序, 使病人及家属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感受到温暖、亲切, 同时消除病人紧张、陌生的感觉。

2.2 介绍住院相关制度

主动向病人介绍住院相关制度, 利用为病人测量生命体征的时间, 耐心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相关制度, 如查房制度、探视制度、饮食制度、作息时间、贵重物品的保管等, 给予病人关爱和支持, 从而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

2.3 帮助病人熟悉环境

病人办理入院手续后, 护士陪同病人前往病区, 沿途向病人介绍住院环境, 使病人能迅速熟悉医院的环境, 减少病人陌生的感觉, 接诊护士把病人带到病区。

2.4 病区护士热情接待

病区护士接病人到病房后应向病人介绍病区环境、住院须知等, 为病人测量生命体征, 并向病人介绍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及科主任、护士长, 告知病人在住院期间有什么需要, 有何问题在何时何地可找到主管医生, 从而缓解病人的紧张心理。

2.5 提供良好的氛围

护士要用温馨的语言关怀、问候病人, 让病人体会到护士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 病人的各种检查要有人陪伴。给病人讲解疾病基础知识、饮食治疗、并发症的防治、自我管理和日常护理知识。

2.6 做好出院时心理护理

一些病人出院前心理反应较严重, 出现失明, 引起情绪反应, 例如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等, 故出院时应帮助病人调整心理。

2.7 出院后定期随访

出院当天护士电话告知病人家属, 请家属协助病人出院后的护理, 并对出院病人进行康复指导。出院后根据病情不同电话回访病人, 了解病人的饮食运动以及病情恢复情况。

3 体会

通过住院接诊及出院随访,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护理模式的转变带来了护理工作模式转变, 使服务变被动为主动, 从而消除了病人到医院看病难的观念。加强护理管理力度, 人性化护理管理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确了护理工作程序, 规范了护理行为, 使病人得到了满意的服务。

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10

1 心理护理与躯体疾病的关系

人是心身相结合的有机整体,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可以相互作用作相互转化,“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都是常见的。特别是心身疾病,与情绪因素、社会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情绪已成为躯体致病的主要原因,而躯体病症又会加重情绪反应,如此便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进行护理时,要从患者的心身整体来考虑,既对患者进行躯体护理,以减轻新的情绪反应;又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减弱情绪对躯体的作用,通过阻断患者的恶性循环链,逐步建立一个心身良性循环链,达到心身整体的协调。

2 心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1)护士要善于根据具体情况来预见患者的需要,给予必要的合理照顾。护理上做到服务周到、主动热情、及时准确、体贴入微,技术上精益求精,做各项处置要细心,一丝不苟,以取得老年患者的信任。(2)护士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情感交流,除应具备端庄的举止、和蔼的态度以及精心的临床护理外,深入病房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也是临床护理工作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随时掌握患者潜在的心理转变及情绪波动,及时发现护理问题[1]。

3 护理体会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根据整体护理的模式要求,对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需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体会有以下几点。

3.1 需要尽快适应环境

老年患者住院,有的行动不便,有的视力下降,有的听力丧失等,住院打乱了他们以往的生活规律,陌生的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出现焦虑、紧张、恐惧、不安,甚至有寸步难行之感。故急切地想接近他人,熟悉环境,了解医院的各种规章制度、饮食起居规律,了解查房、护理、处置和治疗的时间等,了解医护人员和周围的病友等以便尽快适应环境,减轻不良心理反应。根据这些心理特点,护士在患者入院时,热情迎接患者,主动介绍医院环境、生活设施和各项制度等,不便于交流的患者,采用肢体语言或在家属、陪伴帮助下,让患者尽快适应病房环境,安心养病、接受治疗和护理。

3.2 需要被接纳、被认识

入院后,患者都希望从感情上被病友和医护人员所接纳,并成为受欢迎的一员。护士主动介绍病房的医护人员,特别是患者的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同时介绍同病室病友,帮助建立良好的病友关系。使他们相互认识、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减轻其孤独感。另外,护士要与患者多接触,多交谈,多沟通,搞好护患关系。病室内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帮助患者较快地从陌生和孤独中解脱出来。有的老年患者从重要的社会角色中退下来,从生理、心理上都很难接受,有时候疾病让他们失去了自理生活的能力,使他们的自尊心严重受损,而子女又忙于事业很少来看望,这时他们情绪非常波动,内心活动非常复杂,护士尤其是责任护士经常与他们接触,多交谈,多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后,采用语言技巧开导、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到被接纳、被重视。

3.3 被尊重、被重视

一般患者认为只有当自己受到重视和尊重时,才有可能得到较好的医疗和护理,老年患者表现则更为突出。有社会地位的患者,往往向医护人员暗示其社会身份,以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照。社会地位不高的患者,则通过其他方式来吸引医护人员的注意,以便获得医护人员的一视同仁”。护士应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隐私,不用床号代替患“者的姓名,根据职业予尊称。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不使他们产生被遗弃感。

3.4 需要了解自身疾病及相关知识

每个患者都非常关心自己所患疾病的性质和转归等情况,老年患者表现更为突出。护士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健康教育,使他们对所患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预后和预防等有所了解。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心理承受能力,适度告诉病情,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有正确的认识,避免产生盲目、紧张、恐惧和焦虑等不良心理,让患者了解各种检查、治疗、处置和用药的注意事项,使其能积极配合医护工作。

3.5 需要他人探望

良好的社会支持能缓解患者消极的心理反应。领导、同事、朋友和亲人的关心和支持是不可缺少的。患者通过与他们的交谈,能得到心理抚慰。护士一方面尽力协助患者获得社会支持,另一方面主动关心患者,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减轻住院患者的孤独和失落感。

3.6 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

老年患者多患慢性疾病,住院时间长,可达数年,病房狭小,条件有限,其活动范围和娱乐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限制和干扰。住院生活使他们感到单调、寂寞、厌烦。根据这些心理特点,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组织他们读报,谈心,看电视、下棋、打扑克和散步等,这样既能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又能满足他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调整他们的情绪,也有利于患者康复后较快地适应社会生活。

关键词:心理需要,心理护理,老年患者

参考文献

住院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篇11

【关键词】精神科暴力行为;防范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36-02

精神科患者发生的暴力行为一般是指精神病患者对他人的身体直接伤害或破坏其他物体的不良性质的攻击行为[1]。它不仅对患者的自身安全造成一定送我危害,而且对他人和环境带来无形中的危害。针对精神科患者的暴力行为发生实施预防和防范的护理措施是提高精神科护理质量的关键措施。因此,笔者在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统一整体的进行调查分析,并总结出相關的护理干预及防范措施。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调查对象针对我科收治的住院精神病患者2595例进行分析,其中发生暴力行为的患者有200例,发生暴力事件共343例次。其中发生暴力行为的患者中男120例,女80例;疾病类型:心境障碍33例,精神分裂症107例,癔病18例,酒依赖戒酒22例,精神发育迟滞5例,其他15例;总年龄分布在15-52岁,平均年龄28.65±8.5岁。病程在2个月至15年,平均病程为5.12±5.93年。

1.2方法根据此组住院的精神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和护理交班报告为研究主要题材,对所有的暴力攻击性的行为相关护理记录整体的分析回顾并实施调查。2结果

2.1暴力行为的发生率针对我院收治住院2595例精神病患者,男1617例,女978例,发生暴力行为200例,占7.7%;共发生343例次暴力攻击行为。

2.2时间特点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200例患者出现了343例次攻击行为,所发生时间分布为:白天111例次,占32.3%;前半夜发生175例次,占51.02%;后半夜发生57例次,占16.6%,可见暴力行为多发生在前夜较多。

2.3暴力对象医护工作人员是精神科患者的主要暴力对象,其次是住院的其他患者、家属。对于环境病房内的设施照成破坏,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自身残伤。有时会涉及好几个人为攻击对象。

2.4导致暴力行为的主要原因患者拒绝住院治疗的占主要地位共有89例次,占25.94%;幻觉妄想支配68例次,占19.83%;拒绝护理及治疗的96例次,占27.99%;行为障碍13例次,占3.79%;出现性情易激惹的71例次,占20.69%。

2.5暴力形式精神科患者徒手暴力的278例次,占81.05%,主要手段有抓伤、拳击伤;牙咬伤15,例次占4.37%;自伤12例次,占3.49%;或者随手抓及可接触的物品造成伤人毁物的38例次,占11.08%。

2.6暴力行为发生和患者入院时间的关联患者入院后的7天所发生的暴力行的次数共有191例次,占55.67%;7-15天内发生暴力行为的次数共114例次,占33.23%;15天后发生暴力行为的次数共52例次,占15.16%。可见在入院后的7-15天内较常发生暴力行为事件。3暴力发生的常见原因

3.1精神病患者一般是由家人在强行压制下带来医院进行治疗,患者自身易激怒加之当工作人员对其实施严格的管理,极易出现对工作人员产生拳打脚踢的现象,甚至在没他人的有防备下,拿起办公室内的其他物品就对他人进行暴力性质的攻击[2]。

3.2精神病患者病情平稳后觉得自己住院时间太长,住院的日子枯燥乏味。心情产生急躁,希望早期出院。出院的想法受到医生及家属的拒绝,自此将怨气转移到护理工作人员或其他室内病友的身上,因此发生暴力的行为;长期治疗会使部分患者出现消极的心理,因此导致自残自伤的暴力行为。

3.3精神病患者的病区活动范围较小、环境内较为嘈杂,导致患者心情烦躁,这也是暴力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4相关护理防范措施

4.1改善病房的整体布局对于精神病病房要加强病房内的安全管理措施,病房内加大空间,床位数和床间距应保持合理的比例,禁止发生患者过分拥挤的现象。保持室内环境整洁,简单、安静,减少不必要的声音对患者产生刺激,病房内的布置要采取安全且简洁为主,减少易拿起的物品摆设数目。危险物品要严格管理,定期对危险品的检查及收缴,尤其是对新入院患者以及外出活动的患者要进行严格全身的检查,禁止携带危险物品,以免使暴力行为基础。

4.2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发生暴力行为的患者一般是急性期疗效差的患者中,所发生的次数并与精神症状的严重性成正比[3]。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日常生活,应及时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制止患者冲动伤人的危险因素因,如对年轻男性患者的精神分裂症刚入院时要加强病情监护。对于先兆暴力行为的症状要采取措施,应尽量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因素刺激,最有利的将暴力行为症状消失在萌芽状态。

4.3加强精神病患者高发期暴力行为的护理基础对于暴力行为事件的高发时间内,可适当的增加护理人员的团结性工作性质,并采取多巡视病房,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及心理变化。

4.4加强工作人员的应激能力采取特殊的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以正确的方式对神科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接触,并掌握其中的技巧以便提高护患关系。针对暴力行为事件时护士应沉着冷静的态度,及时控制暴力场面以及立刻寻求帮助,机智有效的制止暴力事件,使暴力的患者隔离,最终将暴力损伤降至到最低的程度。

4.5提高服药的质量提高有效的服药率是控制患者病情以及预防和治疗暴力行为的最主要措施和正确的防范手段,对暴力攻击事件的先兆及时有效的预防,并给予有效的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因此加强患者的服药质量,防止出现吐药、藏药的不正当现象[4]。尽快控制患者的病情是减少暴力事件的根本防范措施。5讨论

对于精神科的患者不论男女,均会出现暴力行为的可能性,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及时观察患者的行为,掌握患者的暴力事件的前期性质,预防和制止暴力事件的发生,同时学会自我保护能力,降低她伤现象。对于精神病的患者的护理要加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能顺利接受治疗,因此精神科的护士对精神科患者的护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

[1]朱琴芳,金冰冰.精神科低年资护士遭受暴力及防攻击学习现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0,18(4):32.

[2]庞秀丽.精神科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特点及防范[J].中国卫生产业,2012,16(3):710.

[3]农彩云.精神病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健康必读,2011,9(2):107-109.

浅谈住院患者文化休克的护理 篇12

1 文化休克

1.1 概念文化休克又称为文化震惊或文化震撼, 是指个人生活在陌生文化环境中产生迷惑与失落的体验[1]。

1.2 原因

造成个体文化休克原因主要是个体从一个熟悉的环境突然到了另一个陌生的环境, 由于沟通障碍、日常生活规律改变、孤独、风俗习惯以及态度和信仰的差异而产生的生理、心理适应不良[1]。而且原因越多、越强烈时, 文化休克的强度就越明显。

1.3 表现

主要有焦虑、恐惧、沮丧、绝望。焦虑的生理表现有失眠、疲乏、坐立不安、手颤抖、出汗、眼神接触差、面部紧张、声音发颤、尿频、恶心和呕吐, 特别动作如反复洗手、进食与吸烟增多, 瞳孔散大、心搏与呼吸频率增加、血压升高等;情感表现有警惕性强、缺乏自信、忧虑、持续增加的无助感, 过度兴奋、爱发脾气、容易激动、哭泣、悔恨、自责和谴责他人, 注意过去而不关心现在和将来, 害怕出现意料不到的后果等;认知表现有思想不集中、心神不定、健忘或思维中断、对周围环境缺乏注意等。

2 住院患者文化休克及护理

2.1 环境陌生

对于住院患者来说, 医院就是一个陌生的环境。由于环境改变如人群、声音、灯光、气味、生活习惯等不同而无法适应, 与家人分离、缺乏沟通、日常活动改变、对疾病和治疗的恐惧等可引起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碍, 容易发生文化休克。护士是帮助患者减轻、消除文化休克的重要成员。应以热情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和微笑服务, 认真做好入院介绍和指导, 使患者尽快了解病室、病区、医院的空间布局和各诊疗部门位置, 如护士站、医生办公室、治疗室;熟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病房环境, 如餐厅、卫生间、浴室、开水房、商店等;认识自己的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同病室的病友;明确医疗护理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 如探视时间、用餐时间、查房和治疗时间等。使患者尽快熟悉医院环境, 使患者和家属心里塌实, 有安全感, 恰当安排入院后的生活和适应各种治疗, 有利于减轻文化休克。

2.2 沟通障碍

患者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和同事、家人, 医护人员使用的医学术语如医疗护理操作、诊断名称、治疗、实验室检查报告等等, 都会造成护患沟通交流障碍。比如胃肠减压、闭式引流、造瘘、备皮、血气分析、胆囊造影等医学名词常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的诊断及检查结果感到迷惑不解, 甚至恐慌、误解, 而加重其文化休克。故医护人员应当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交流, 对某些诊断、操作、检查结果等尽量给患者做详细的解释,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来减轻文化休克。

2.3 日常生活规律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日常生活规律, 当人的文化环境发生改变时, 其日常生活活动、生活习惯也会发生变化, 需要在新环境的文化模式中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 这往往使人产生挫折感。新环境的住宿条件、作息制度、交通工具、工作情景等都需要花费精力和时间去适应, 常给人增加烦恼而易引起文化休克。作为护理人员应当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尽量满足患者原有的生活规律。

2.4 孤独

孤独往往伴随着无人沟通或沟通障碍而来。主要是对新环境感到生疏, 又与亲人或熟悉的同事分离或语言不通, 因而倍感无助和孤单, 对新环境产生焦虑和恐惧。医护人员应尽力多与患者沟通交流, 视患者如亲人, 消除患者的孤独感。

2.5 风俗习惯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一旦改变了文化环境, 就必须去适应新环境中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新环境中的饮食、服饰、居住、消费、待人接物等习俗可能与自己原有的文化环境差异较大, 但又必须去了解和接受。如许多中国人一想起乳酪的滋味就难以忍受, 但有些民族却当成美味。要使某人在短期内强行接受, 就易发生文化休克。应当尽可能尊重患者的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

3 重视住院患者文化休克护理的意义

我国是个有着56个民族的国家, 随着经济发展,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将更多地互相往来;疾病本身、陌生的环境、沟通障碍等因素必定会造成文化休克, 而护士担负着帮助患者减轻文化休克的重要职责。因而要求我们护理人员不断全面提高文化知识, 掌握沟通交流技巧, 具备敏锐的观察力, 向患者及时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有意义、有效果的文化关怀, 这对治疗疾病, 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上一篇:预算民主下一篇:产业政策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