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住院日(共12篇)
患者住院日 篇1
摘要:分析了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科室之间转科和科室内部病区间转诊对平均住院日及术前住院日的影响,提出了基于上述情况计算科室平均住院日、术前住院日时应注意的问题,并给出了在“军字一号”HIS系统中科室住院日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转科,平均住院日,术前住院日
1 问题提出
平均住院日和术前住院日是反映医院运营状况的重要指标,是衡量医院医疗质量和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1],也是医院对科室和病区进行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
患者住院过程中,根据病情有时需要进行转科,或者在同一科室的不同病区间进行转诊。患者转科时,传统的做法往往将住院日一次性连续计算到出院科室,导致出院科室平均住院日延长,影响科室考评成绩,致使其不愿意接收转科患者。进而要求患者采取先出院,再办理入院的方式进行“转科”。这种“转科”方式不仅给患者带来不便,也给医务人员及相关部门增添许多额外工作,比如再次办理出入院手续、进行费用结算、再次书写病历等等。同时,也影响对医院治愈好转率等质量指标的评价[2]。
在医院管理中,也发现有的科室为缩短平均住院日,在同一科室不同病区间频繁进行非治疗需要的转诊操作,通过增加患者数量的方式缩短平均住院日。这样对病区收治患者数量和平均住院日、术前住院日的计算已与管理需求背离,达不到考评目的。
为发挥好政策的引导作用,既减少患者和医务人员因转科带来的种种不便,又使科室树立对待平均住院日的正确认识,需要管理层出台相关措施,建立科学合理的科室住院日、术前住院日计算方法。
本文针对“军字一号”HIS系统病人科间转科和病区间转诊的情况,建立了科室住院日和术前住院日的计算方法[3]。
2 转科对平均住院日和术前住院日的影响及计算方法
2.1 科内病区间转诊
科室内部病区之间相互转诊病人,多数情况下被认为是不合理的。频繁的科内转诊,给计算科室的平均住院日造成困难。一般把握的原则是,转出病区的转出时间与转入病区的转入时间连续,则合并计算住科天数。若患者在本次住院期间做过多次手术,术前住院日用最早的手术时间减最早入科时间。
病区编码的前4位为科室代码。由表1可见,该患者的5次转诊均是在同一科室的两个病区间进行的,在计算该患者住院日时应该连续计算,并且只计算1例次。即该患者的住院日为2009-02-11至2009-04-14共计62天。术前住院日为2009-02-17减2009-02-11共计6天。
实际工作中,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在转病区记录中设一个指示变量,用以指示转科次数,初始值为1,科室内部病区之间转诊时,转科次数不变,转往不同科室或出院(即转向病区为空)时,转科次数增1。对于无转科的患者,其转科次数为1。计算科室住院日时,用以下形式的S Q L语句计算每名患者的住院天数:
之后再计算科室的平均住院日(视数据库环境不同,此SQL语句可有不同)。
2.2 科间转科
患者在不同科室之间转科一般是需要进行不同性质的治疗,多数情况下是合理的。计算科室收治人次和平均住院日、术前住院日时,均与新入病例同等对待。
由表2可见,该名患者的4次转诊均是在不同科室间进行,第一次新入和最后一次出院在同一科室。因此,对2103科室要按收治2人次计算,其它3个科室均按1人次计算。该患者的住院日和术前住院日计算结果见表3。
此外,在这例患者中,第一次手术时间为2007-11-09,实际是在住2209科室期间完成的,但其手术申请是在2103住院期间提出,计算第一次手术的术前住院日应该与2103科室的入科日期相减,方能正确反映术前住院天数。第二次手术时间为2009-03-10 14:47,早于其入2218科室的时间。经查看原始记录,属紧急手术,先进行手术,后办理转科手续,其在2218科室的术前住院日为负值,应视为合理。
3 讨论
科间转科或病区间转诊合理性判定需要有专业知识的医务人员,若存在不合理的转科情况,单纯用平均住院日和术前住院日不能反映科室真实运营情况,达不到科室综合管理考评的目的。
一名患者可能多次转入同一病区,如表1的患者3次转入221001病区,表2患者2次入住210301病区;2名患者住院期间均进行了2次手术。因此,转科记录与手术记录的关联存在一对多关系。如表1的221001病区均对应2009-02-17 10:00的手术时间,此时需要根据手术时间和入、出病区时间综合判断该次手术应归属哪一次转病区操作。
如前所述,手术时间既可能早于入病区时间(如紧急手术,先手术后转病区),又可能晚于出病区时间(前一病区申请,后一病区完成)。这就导致依靠计算机判断存在一定难度,也不能保证其正确无误。有时需要根据经验进行判断,一般前者不超过1天,后者不超过3天,其判断结果较理想。
参考文献
[1]杨红苑.关于缩短医院平均住院日的探讨[J].现代医院,2009,9(2):100-101.
[2]黄燕,肖常青,杨丽.影响大型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的因素与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9):101-103.
[3]居益君.基于医院信息系统实时控制平均住院日的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08,(12):28-30.
患者住院日 篇2
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是反映医疗资源利用情况和医院总体医疗服务质量的综合指标,集中体现了医院管理、医院效率和效益、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在确保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有效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减少患者的直接和间接费用,提高医院整体运行效率。为了解“以医疗为中心”的门诊服务流程逐渐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我部对2012年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情况实施了调研,发现了一些导致平均住院日延长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优化改进措施,以期逐渐缩短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效率。建议改进的措施:
1、建立以缩短平均住院日为中心的综合管理责任制
(1)加强对临床科室医务人员的教育和监管,提高其缩短平均住院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医院统一组织领导下,医务处直接负责对平均住院日的管理工作。各级管理工作者及医护人员必须明确缩短平均住院日是提高医院效率和收益,提升医院形象,维护患者切身利益的重要手段。
(2)通过科学方法制定合理的院、科、病种平均住院日标准。在我院平均住院日的基础上,根据科室临床工作实际,通过科学方法,制订各科室、代表性病种、手术前的平均住院日标准,建立形成以科室为中心,以病种为重点的逐级控制目标责任制。制定标准应以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为前提。
(3)将平均住院日列入医院考核体系。平均住院日作为一项单独考核、奖惩指标,纳入各科室各部门的岗位职责、医疗质量考核、绩效考核体系。科室平均住院日情况与科主任考核挂钩。
(4)定期召开临床、医技科室沟通会、病房组长访谈会等,进一步研讨相关对策,建立起缩短平均住院日的长效机构。
2、落实医院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提高诊疗质量,缩短平均年住院日。
(1)完善和落实核心医疗工作制度,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2)加大“三基三严”培训力度,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3)鼓励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提高服务治疗和诊疗水平。(4)加强医患沟通,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纠纷。
3、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和临床路径工作
单病种和临床路径的开展,有利于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有利于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根据卫生部有关规定,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执行我院制定的《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和《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
4、落实双向转诊制度
普通病例、慢性患者及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分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下级医疗机构。建立长期的社区帮扶机制,建立医院出院患者信息追踪和康复期医疗委托服务制度。
5、重点加强影响平均住院日关键环节的控制
(1)加强手术室、各手术科室、麻醉科的配合。手术室应合理安排手术,对手术患者接、送及接台手术制定规范的流程;设立麻醉恢复室,加速手术室的周转;手术医师必须提前进入手术室,与麻醉师、手术室护士共同进行安全核查,保证第一台手术及时进行。(2)加强各临床科室的配合。强调首诊负责制,严格会诊医师资格和时效管理,保证会诊质量和会诊时效性。疑难危重病例及时向医务处报告,有医务处组织相关科室、专家会诊,提出全面有效的诊疗方案,缩短疾病诊治时间。
(3)确立医技科室质量时限目标。加强检验科、影像科、病理科、心电图室等医技科室的时效性管理。优化流程,缩短辅助检查的等待时间,减少无效就诊时间。各科室应按照规定的检查时限出具报告,周末常规检查项目均应正常开展。积极推行同级医院化验结果互认制度。
(4)医护人员应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范,预防院内感染发生。通过院内感染监控管理网络,对重点科室定期检查。(5)强化质量效益观念和规章制度,尽量减少并发症发生。以上情况请院领导、各临床科室及职能部门予以重视,对存在的问题继续进行论证观察,以求完善。请院领导就建议改进措施予以批示。
医务部
住院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 篇3
【关键词】 心理护理;临床护理作用
1 患者的心理状态
住院前,患者心理变化多,不稳定,性格敏感,因不知自己的病情及发展趋势,怎样医治等等,入院后,刚到医院对周围环境不适应,对自己的病情缺乏了解,而表现紧张不安,烦躁易怒、情绪低落、寂寞不语、食欲差、易失眠。入院后1—2d经与医务人员的接触,对病情有所了解,病房环境逐渐适应,心理感到踏实、安全,并与病友互相交谈,对病情了解更多,并适应病房的生活,配合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心理护理紧密配合药物治疗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开始治疗,患者常表现积极主动,满怀信心,想用药后病情立即好转,此时患者心情迫切,急于求成,可是药物的效果因人、因病而异,并且大多是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同样的药物对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副作用,同样的药物对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反应,尤其是一些副作用多的药物,可使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产生怀疑,不能配合甚至拒决服药,如果护士对这些不了解,不理解患者的心理,对患者的服药后主诉不关心,不做必要的解释,可使患者产生不信任治疗,影响治疗效果,如果治疗后病情好转,表现心情舒畅、食欲睡眠良好。若治疗效果不佳,表现烦躁、食欲差顾虑加重,心情抑郁,懷疑自己是患了“不治之症”,这些想法可以引起患者忧虑、愤怒、不安,对生活失去信心等复杂的多变的情绪。
2 对不同患者进行心理分析
老年患者由于慢性病、病程长、顾虑多;中年患者对家庭、子女工作顾虑多,不愿拖长住院时间,青年患者无过多的顾虑,易适应医院生活,男性患者多数能较快习惯医院生活,易保持正常睡眠和饮食,多护理人员易产生依赖心理,女性患者多数对病房环境细节较注意、适应慢,挂念家庭和子女,常有不安全感,容易与女医务人员熟悉;农民患者家庭经济条件差、负担重,多数患者情绪抑郁,顾虑重重。
3 患者心理影响因素
有的患者患病时性格发生改变,平时性格开朗直率、热情的人,患病后可能变成性格烦躁、抑郁等。
环境对患者心理的影响:如阳光充足、温暖适宜、空气新鲜、环境整洁、肃静,会使患者情绪稳定、乐观,心理有一种舒适感,否则会感到烦闷、抑郁等不愉快的心理。
他人态度对患者心理影响医务人员和探视者对患者的态度,谈话表情,常使患者的情绪受到很大的影响,谈一些能促进患者战胜疾病的话,可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否则会使患者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人患病时情绪不稳,对外来事物或人的交谈敏感,自尊心和自卑感非常强,所以我们掌握患者的这些心理,在临床护理中,时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结合患者的心理动态进行护理才能把护理工作做得更好。
4 护 理
4.1 恐惧心理及护理 观察病情的同时,耐心安慰病人,及时消除恐惧的心理,鼓励病人配合治疗和护理,经过治疗及周密的护理,使病人安全地渡过了急性期,直至痊愈出院。
4.2 悲观心理及护理 老年人患者情绪低落继而出现急躁、孤僻、易怒、对痊愈信心不足等特点,对这类病人,护理人员应加以理解,在观察病情时要细致,技术操作要娴熟,要有耐心,护理要周到,不怕麻烦,以取得老人的信任,使他们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争强治疗信心,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4.3 焦虑情绪及护理 患者患病后,思想有许多顾虑,情绪陷入焦虑之中,对这种病人护理人员应与他们谈心,及时进行护理,使病人安全度过危险期,保持病情稳定。
患者住院日 篇4
1 患者平均住院日指标的评价
1.1 评价的误区与不足
当前,许多医院在评价患者住院日指标时存在一定的误区与不足,误区在于:认为患者住院日越短越好。不足在于:单纯用均数来评价各专业患者住院日的控制水平。简单地理解为患者平均住院日升高就是控制不善引起的,没有深入分析影响患者住院日的客观因素,也没有考虑到评价方式的片面性。
1.2 科学评价患者住院日指标的思考
为了客观评价患者住院日指标均数的代表性和控制效果的稳定性,可以引入均数、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CS)等统计参数进行横向与纵向的综合比较。均数反映观察值的集中趋势或平均水平,是观察值的典型水平或代表值[3];标准差和变异系数都是反映观察值的离散程度,标准差可经Excel处理后直接获得,标准差越小,离散程度越小,均数的代表性越好,稳定性越好。
我们选择5组有代表性的数据(A、B、C、D、E科室2002年至2007年出院患者的平均住院日)进行分析,说明综合评价的重要性(见表1)。
1.2.1 应用质量控制图,既直观又科学地说明了患者住院日指标控制效果。
(1)绘制五组观察值的控制图。(2)控制图评价原则:(1)数值至少95%都应在-2s和+2s之间;(2)数值应较均匀地分布在线上、下两侧,不应有连续五个数值偏于一侧;(3)不应有连续五次呈现逐步增高或逐步降低;(4)不应有连续两次数值均在-2s和+2s以外;(5)不应有任何值高于+3s或低于-3s;如果出现违反上述规定的情况,则提示可能发生质量失控[4]。(3)评价:5个科室2002年至2007年出院患者的平均住院日都在控制线(X±2S)内。C科室:表面上看平均住院日逐年下降,是我们理想中的控制趋势。可是它违反了原则(3),提示它可能发生质量失控。考虑可能的原因为:(1)加快病床周转,减少不必要的“压床”,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日。(2)病种结构变化,影响患者住院日。(3)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先进技术的应用,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日。(4)一些人为错误的纠正和系统因素的改进。
1.2.2 各组观察值标准差(S)与变异系数(CS)的比较。
各组观察值的标准差(S)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科室之间患者平均住院日的代表性不同,科室之间患者住院日的控制效果也不同。表1中显示:B科室与D科室的标准差(S)最小,提示这两个科室患者住院日均数的代表性较好。而且D科室的变异系数(CS)最小说明该科室患者住院日控制效果最理想,现采用方差齐性检验方法进行证明如下:
已知Sc2=1.322,SD2=0.382,nC=6,nA=6,a=0.05。
提出假设:H0:σC2=σD2,H1:σC2>σD2
检验统计量:Sc2/SD2=Sc2/SD2~F(5,5)
计算统计量的值:Sc2/SD2=1.322/0.382=12.07
a=0.0 5,查F分布表可得:F0.05(5,5)=5.05。因为12.07>5.05,所以拒绝H0,可认为D科室平均住院日比C科室平均住院日的稳定性要好一些。同理可证明A和B科室平均住院日的稳定性都比C好;用同样方法可得出A、B和D之间的方差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尚不可认为B科室患者平均住院日的稳定性比A、D好。得出结论:D科室患者住院日均数的稳定性最好。考虑可能的原因为:(1)D科室一直都比较规范管理。(2)D科室病种相对稳定。(3)不能排除D科室处于一种惯性管理的状态。
1.2.3 以上结果显示:
单纯用均数来评价患者住院日的控制效果是片面、不科学的,以科室为单位统计患者平均住院日不利于找出影响该指标的具体因素,提示我们应该按病种来统计患者的住院日,才能科学评价患者住院日指标的控制效果,才能找出影响患者住院日的具体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日,否则,将会引导医护人员采取不合理的应对措施。
2 缩短患者住院日的对策
以卫生部制定的六项单病种(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住院病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缺血性脑梗死、髋膝关节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质量控制指标的要求为切入点,制定单病种质量控制制度,确定各单病种的接诊流程和治疗原则,医护人员严格按要求执行,医院领导与相关职能部门加强管理,确保单病种诊疗流程畅通,从而以点带面,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
按病种统计患者平均住院日,对医疗流程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影响患者住院日的客观因素。
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有效缩短各个环节中的非医疗时间。患者住院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与诊断是否正确,治疗是否合理、医技检测能否及时完成、结果是否正确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提高医技科室检测效率,在确保所有诊疗环节都不会“缺斤短两”的前提下缩短不必要的等待程序。可通过工作流程和模式的调整把检验科、放射科、手术室、麻醉科、ICU和急诊科等打造成平台科室,成为各临床科室加速运转的润滑剂,而不再是瓶颈[5]。于是,绝大部分化验当天就能出结果;抽血时间扩展到全天,中午也不休息;三大常规、血型测定等常规检验项目30分钟内出报告,放射科基本实现“零预约”;B超30分钟内出报告;CT、MRI24小时内出结果;手术室随时开放,专门设立麻醉恢复室,使得连台手术之间的衔接更为紧凑。
完善双向转诊制度。这一制度是缩短平均住院日的有效方法之一。事实上,不少患者在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完全可以转到社区医院进行康复,尤其是慢性病患者更应如此。
严格控制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是影响平均住院日的重要因素,院内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出院时间,即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平均每增加1天住院日,医院人均住院成本增加265.81元;院内感染每上升1个百分点,医院人均住院成本增加490.30元[6]。
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做好出、入院患者的衔接。统筹安排床位,避免床位轮空。
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运用相关统计学指标和质量管理方法对各科室患者住院日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科学评价,因为只有科学的评价才有科学的管理。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实行以科室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科主任年度综合目标责任制,将单病种患者住院日指标的控制效果纳入考核。
加强医院中层干部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科主任主动分析市场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避免科室处于惯性运转状态。
建立并落实奖罚制度。医院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及奖惩制度,对真正在正确诊断、有效治疗上下功夫而缩短患者住院日的科室,要予以奖励。同时对只追求床位使用率,人为造成压床现象的科室,要予以相应的惩罚。
健全医疗保险制度。目前按项目付费的合理性差,滋长了病人不合理的医疗消费倾向,出现“压床”的现象[7],医疗保险应转向按病种付费。
参考文献
[1]孔向红,何超.缩短平均住院日与提高医院效益[J].中国医院管理,2004.39(3):33-34.
[2]John R.Griffth.Measuring Comparative Hospit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Healthcare Management,2002,47(4):41-45.
[3]周士楷.卫生统计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23.
[4]谭明天,胡黔林,陈祝萍.应用A B C法和质控图评价我院平均住院日[J].广东医学院学报,1997,15(3):15-16.
[5]罗刚.平均住院日的“瘦身”良方[N]健康报,2007,5(23):0017.
[6]赵雁梨,李定安,马国胜,等.医院住院成本预测[J].中国医院统计,2005,12(1):87-88.
患者住院日 篇5
为使医院在实现资源成本最小化的同时减少患者的直接和间接费用,最终达到医院的综合效益最大化,本院由医务科组织,通过暗访、实例考察、问卷等多种新式对影响患者平均住院日的瓶颈问题进行调研,找出不足,进行整改,保障国家、医院、患者和医务人员多方利益,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和谐发展。
调查发现,我院医疗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病区诊疗工作的影响
由于病区的诊疗工作流程不够科学、便捷、高效或者流程运行不畅,病人得不到及时的诊断与治疗,导致平均住院日延长。主要原因:
(1)住院病人多,医生人力资源不足,工作压力过大;
(2)临床医生对病床工作效率的认识不全面,不少医生还没有真正理解缩短平均住院日的重要性;
(3)医务人员诊疗水平不高,诊疗规范、医疗核心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如病人入院第一天未能将全部的常规检验、检查项目开出,上级医师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查房等;
(4)需请其他学科会诊的病人等待会诊时间过长;
(5)择期手术病人因手术室手术台、消毒器械、麻醉人员不足导致等待手术时间过长;
(6)需转科治疗的病人因转入病区无空床而无法及时转出。(二)医技辅助科室工作的影响
目前,预约、等待检查和等待检查、检验结果时间过长导致病人平均住院日延长是大型综合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型医院的医技检查项目一般都需要预约,而且等待检查的时间不等,一般3~5天,也有超过1周的,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主要原因:(1)医院投入不足,辅助检查、检验设备无法满足临床工作需要;(2)设备老化或保养不当,故障较多,影响工作质量与效率;(3)医技工作人员不足,尽管已超负荷工作但仍然不能满足临床需求;(4)预约、候检查、发放检查报告单等过程中人工处理环节多,检查科室信息处理不及时;
(5)检验、检查科室与病区需求之间的矛盾长期不能有效解决。(三)病区护理工作的影响
病区护理工作质量与效率不高同样影响病区平均住院日。主要原因:(1)住院病人太多,护士人力不足,工作压力过大;
(2)护士工作效率不高,执行医嘱不及时,导致病人的各种检查、治疗不能及时完成;
(3)护理工作不到位,导致病人出现并发症;(4)病人痊愈后未能及时办理出院手续等。(四)医院管理工作的影响
目前还是粗放式、经验式的管理,经营管理、质量管理、绩效管理等不够规范、科学、高效与细化。主要原因:
(1)我院还做不到全成本核算精细化管理,医院对各病区、医技科室的接诊能力和具体应该配备多少台设备,配备多少名工作人员,配备多少间手术室,手术如何安排,一个月总共需要做多少台手术等等,都缺乏科学、精细化的规划、测算与安排,医院领导无法准确把握投入产出的合理性,导致有的科室资源过剩,有的科室资源短缺;
(2)我院绩效管理落实不到位,绩效考核指标设计不科学,没有将平均住院日纳入医疗质量考核指标;
(3)激励机制不够,医生工资基本固定,缩短平均住院日意味着要多收治病人,工作量大大增加,但是对医生来说通常只是增加部分奖金,往往这部分增长的收入对大多数已经处于高强度高风险工作状态的医生来说并没有太多吸引力;
(4)信息管理系统不够科学、高效,后勤保障不力,影响临床工作质量和效率。
(五)患方的影响
目前由于社会医疗保险部分报销比例高,患者拒绝出院。还有部分涉及纠纷、司法、保险等可以向对方索赔住院费用的住院病人,病人出于个人目的而小病大养、痊愈后不愿意出院或拒不办理出院手续等。
(六)社会医疗保障工作制度的影响
民营医院住院患者就医现状分析 篇6
摘 要:本文以重庆某民营综合性医院为例分析了民营医院住院患者的就医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提高民营医院住院患者的就医满意度。
关键词:民营医院;住院患者;满意度
2001年9月中国开放医疗市场,鼓励发展民营医疗机构,民营医院开始在社会上大量出现。同时,国家放宽对医疗行业的准入规则,2013年,《民营医院蓝皮书》指出,我国民营医院在机构总量上发展速度较快。截至2013年3月末,全国民营医院已经发展到10166所,比2012年同期增加1302所,同比增长了14.69%;全国民营医院机构数量占全国医院数量的比例由2012年同期的39.60%提高到43.24%,依然呈现公立医院数量在逐渐减少、民营医院迅速增加的发展趋势。
一、民营医院发展现状
民营医院在数目上取得了巨大发展,但现阶段的民营医院却面临诸多问题。比如医疗改革提出营造全面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让更多的人看得起病,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使民营医院的发展陷入巨大困境,也是民营医院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毕竟大多数民营医院属于盈利性质的机构。在改善民生和保障人民能看得起病的同时,政府加大了对医疗救治服务的保障和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这使得公立医院拥有更大的市场竞争筹码,民营医院不得不正视和重视这个问题。
当然,民营医院在宣传和推广方面也陷入一定的误区。现在的民营医院缺少对综合医疗水平的全面宣传,只针对某一具体病症进行大肆宣扬和传播。比如公交站牌和电视广告中常常有“看男科到某某医院”、“治疗什么疾病到某某医院”,时间一长,人们在选择医院的时候莫名地会将其排除在外。重庆某民营综合性医院在宣传方面则是以“以病人为中心”为医院的主要旋律,对某一病例的治疗不会大肆宣传,除非是有特邀的权威专家出现。但民营医院包括我们去调研的医院在宣传的时候并没有充分调研患者,毕竟金杯银杯不如患者的口碑。
民营医院在医疗服务水平方面的现状堪忧。民营医院在面对诸多竞争和压力的状况下,想要获得生存和利润越来越不易,常常需要特邀医学专家来医院会诊,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民营医院的运营成本,不得不减少在其他人力方面的资本投入,降低招聘人员的要求。比如重庆某民营综合性医院在招聘内科医生和儿科医生的招聘要求上,对学历的要求仅仅是大专,并且没有明确强调工作经验。
二、住院患者就医现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患者看病的实际费用也越来越少,一些人滋生了“感冒发烧也要住院治疗”的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院病房的负荷,有时还需增加额外的床位才能满足真正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类似这种情况对民营医院管理者是喜闻乐见的,真正的住院患者却极为反感。
在病房安排方面,以重庆某民营综合性医院为例。该医院编制床位300余张,实际运营中往往会出现病床已满,无法满足更多住院患者的情况,解决办法就是在医院走廊安排床位让病人接受治疗,等病房有空床位时再给安排。在安排病人入住病房时,医院只考虑住院部的床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病人的病情,如有的病人需要静养、有的病人的药物不能见光。而且,一些民营医院在分配病床时完全忽略了患者的性别。
在医护人员安排方面,众所周知,住院患者在治疗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输液,输液就面临换药的问题。重庆某民营综合性医院每层有30个病房,每层安排四个护士、两个主治医师和两个实习医师。由于管理的漏洞,必然出现有的护士太忙有的护士太闲,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偶尔,根据对该医院护士的调查,几乎每周都会出现4次类似的情况。主治医师主要负责自己的病人,对其他病人不太关注。住院部虽有值班医生,却很少晚上查房和询问病人情况,第二天的药是头一天查房前就已开好,临时换药或加药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改善对策
1.民营医院方面
民营医院要想改善住院患者的就医体验,就应该提高自身的医疗水平、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微笑服务和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
真正的提高自身的医疗水平,不是进行所谓的专家定期坐诊,或者聘请其他医院的医师进行客座,可以考虑和知名医院联合,相互合作,以此来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
好的环境可以让人的心情更为舒畅。除了病房的环境外,民营医院也应增加绿化,这样可以让不需要长期卧床的病人有一个可散心的去处。同时,医院应该远离城区,保持环境清新。
微笑会让患者感觉亲切,进而拉近医患关系,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情况,很多患者都不好意思直接拒绝微笑的服务。不过微笑得有度,过度微笑会让患者觉得假。
在绩效考核方面,以零容忍的态势对待错诊和开错药的行为,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全面的考核制度,进而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改善医疗服务、提高住院患者的就医体验。
2.住院患者方面
住院患者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提升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就医观念。在医院接受治疗时,患者应该充分信任自己的主治医师,只有信任他们,患者才会对自己的康复充满信心,进而减少焦虑。
四、结语
民营医院自成立以来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现有医疗事业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医疗卫生系统不可或缺的一环。民营医院的健康发展,可以有效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改善和提高,可以增大人民群众就医的多样选择,打破医疗事业的垄断局面。同时,民营医院也是民间资本的一种集中体现,可以有效利用民间闲置资金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随着以病人为导向的医疗模式的形成,医院越来越关注住院患者的就医体验,这也是民营医院自身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参考文献:
[1] Frampton S B, Guastello S. Honoring the life of a pioneer in patient-centered care [J]. Patient, 2008, 1 (2): 73-75.
[2] Louviere J. Honoring a pioneer in the study of patient citizen choice [J]. Patient, 2009, 2 (2): 73-75.
[3] 张积慧, 吁英, 郭小云. 追踪方法学运用于住院患者就医体验的探讨 [J]. 现代医院, 2013, 13 (2): 101-103.
[4] 谭玉兰, 张云美. 患者就医体验研究进展 [J]. 护理学杂志, 2014, 29 (5): 91-96.
患者住院日 篇7
关键词:腹部手术,围手术期,住院时间
平均住院日是评价医院工作效率、医疗护理质量、综合管理水平和有效利用卫生资源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平均住院日是反映医疗资源利用率和医院总体医疗服务质量的综合指标、缩短平均住院日可提高床位利用率和周转率,使医院有限的资源为更多的病人服务,从而提高医院社会与经济效益。超长住院病例对平均住院日影响巨大,不仅占用相当大的医疗资源,而且给病人造成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现拟通过对我院腹部手术住院时间超长病人进行分析,找出其影响因素,为降低病人平均住院日和医疗费用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自解放军总医院2009年至2010年腹部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数据,包括病人年龄、性别、住院次数等。选择出院腹部手术患者1 998例,其中超长住院日患者140例。超长住院日的界定:本研究以住院时间超过30 d为超长住院日。超长住院日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2.9%(88/140)。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多因素、相关分析等方法,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10.0软件。
2结果
2.1腹部手术超长住院日单因素分析
通过对腹部手术超长住院日患者围手术期因素中的计数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中失血≥1 000 mL、术中输血、年龄≥65岁、恶性疾病、发生并发症是发生超长住院日的促进因素,腹腔镜下切除是发生超长住院日的抑制因素。具体见表1。
通过对腹部手术超长住院日患者围手术期因素中的计量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中失血量、总输血量、手术时间是发生超长住院日的促进因素,血清白蛋白值是发生超长住院日的抑制因素。具体见表2。
*卡方检验
* t检验
2.2腹部手术超长住院日相关分析
对腹部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各种影响因素与是否发生超长住院日进行相关分析,其各种影响因素与超长住院日的相关系数见表3。
* 双变量相关分析
2.3腹部手术超长住院日多因素分析
对腹部手术围手术期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表明,发生超长住院日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与并发症。具体见表4。
3讨论
3.1手术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与预后不良相关
手术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的延长常预示康复不顺利。解放军总医院的一组研究表明,术后住院天数是肝切除术围手术期康复的相关因素,住院时间越长则表明术后康复越差[1]。超长住院的患者常承受巨大的身体不适、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往往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超长住院日受到病人病情的影响,提高医院管理效率是缩短住院日的有效方法,然而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医疗工作的质量、降低并发症是缩短住院日、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最直接的途径。
3.2非手术因素-管理因素对手术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
《中国病案》报道,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探讨了影响手术患者平均住院日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术前主要影响因素是等候手术和术前检查,术后主要影响因素是疾病原因占56.4%,管理原因占33%,病人原因占10.6%[2]。《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报道,住院流程的优化可以显著降低胃次全切除术患者的平均住院日[3]。
3.3影响手术患者住院时间的围手术期因素
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因素包括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手术种类、术中失血量、术前/术后处理方式、手术器械的使用情况及并发症等。研究表明,围手术期因素与预后相关,而预后的好与差严重影响患者住院时间的长短即患者康复的快慢。由此可以推测,围手术期因素可能亦与患者的住院时间相关,但是关于围手术期因素与住院时间的关系的研究鲜有文献报道。
本研究立足于分析腹部手术患者超长住院日与围手术期因素的关系,通过对解放军总医院实施的腹部手术的围手术期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表明,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与并发症是发生超长住院日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时间是指从开皮到切口关闭的操作过程,一例手术操作过程的长短与给机体造成的创伤和可能发生的手术风险成正比。主持一个复杂手术的外科医生,若连续在手术台上长时间战斗,身心必然疲惫,反应敏捷性下降,手术操作出现失误的机率就会增高[4]。因此手术时间的长短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手术时间长短除了受患者自身病情的影响外,手术医生的技术和围手术期管理因素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失血是手术无法避免的产物,失血尤其是大量失血对机体具有显著危害。早在上世纪50年代,在我国护理界就有关于失血的相关研究并认识到:手术对机体组织的损伤和失血是导致休克和其他并发症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尽力避免或设法使之减轻,轻巧的操作和仔细的止血是诚少失血的最好方法,然而行某些大手术时,往往由于手术的范囲较大或因病变的性质而限制了及时和完善的止血,以致在整个手术中失血量是相当可观的[5]。为了保证病人安全的度过手术,输血已成为现代外科大手术时的重要措施。手术并发症指的是因进行手术而给患者带来的并发症,包括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其发生机制与所实施的手术有内在联系。医院手术并发症率是反映医院医疗质量,特别是手术质量的一项重要的负向指标。加强对手术并发症的管理与防范,一方面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大大减少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投诉对医院的负面影响及因此造成的各种人、财、物的耗损;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医疗效率和医疗质量,缩短平均住院日,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6]。
综上所述,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与并发症等围手术期因素可以显著影响腹部手术患者的住院时间。因此,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完善的围手术期评估、采用先进的手术技术、最优化的围手术期管理措施,从而保证患者的手术安全、降低并发症、缩短住院日,使患者真正受益。
参考文献
[1] Huang Z Q,Xu L N,Yang T,et al.Hepatic resection:an analysis ofthe impact of operative and perioperative factors on the morbidity andmortality rate.Chin Med J,2009;122(19):2268—2277
[2]邓亚娟.探讨影响手术患者住院日因素的分析.中国病案,2006;7(6):36—38
[3]樊毅,陈惠珍,马桂珍,等.胃次全切除手术住院流程与平均住院日.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2;9(4):331—332
[4]秦泗河.论手术时间与外科医生的手术风格.医学与哲学,2004;25(5):23—24
[5]李德馨,胡棣华.大手术失血量的计算法.护理杂志,1957;6:280—283
住院患者跌倒分析与预防 篇8
1 跌倒的危险因素
1.1 环境因素
有研究表明,65岁以上的老年人51%跌倒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关。对环境和地面设施不熟悉,如地面不平,破损,潮湿,光线不足等,病号服过长,过大,不适宜的家具及卫生设施,过强或过弱的灯光,马桶过低,过道障碍物过多。
1.2 药物因素
麻醉药、镇静催眠药、扩血管药、降压利尿药、抗焦虑抑郁药均可引起患者意识、精神、视觉、步态平衡的改变。
1.3 生理因素
年龄和性别,尤其是高龄群体,其中女性是男性的2倍。肌肉、关节障碍、肌肉减退、肌耐力不好、关节退化、骨折等因素,影响老年人的行动,是引起老年人跌倒的一个重要因素。
1.4 感觉功能减退
视、听、触、前庭、本位感下降,判断减慢,平衡因素,重心前移,前倾状态。
1.5 心理因素
老年患者不服老,高估自己运动能力或不想麻烦外人的心理,自行下床或外出。庞大的医药费用对患者心理压力引起判断下降。
1.6 疾病因素
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后遗症,老年痴呆,帕金森,脑卒中。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心律失常、体位性低血压、颈动脉超敏征。内分泌疾病:糖尿病、低血糖、糖尿病足。泌尿和关节疾病:尿频,尿急,风湿性关节病,颈腰椎疾病,肌力减弱。
1.7 其它因素
跌倒发生的时间多为治疗结束,活动锻炼时;夜间陪护入睡,护士较少时。
2 预防措施
2.1 正确的评估
跌倒评分预测跌倒指数,筛选高危患者,给高危患者醒目的标记,如床头挂“预防跌倒”、“头晕,小心,别跌倒了”等,以便于得到护士和陪检人员更多的防护和照顾。跌倒评分需每周复评,并根据病情变化重新评定。
2.2 安全预防
患者入院时,主管护士详细的介绍病房环境,签署跌倒评分表。日常用品,呼叫器应放置在便于取放的地方,病床应高矮合适,并利用床档保护患者安全,检查刹车装置。病房、卫生间、楼道都应该装有扶手,并告知患者重要性。地面应保持干燥,并有防滑措施。告知患者醒来后30s后再起床,起床后30s后再站立,站立后30s后再行走。强调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穿防滑合脚的鞋、合适的病号服,穿脱衣服应采用坐位。意识障碍、行动不便、痴呆的患者一定有专人陪护。建立检查体制,每周检查一下环境设施,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2.3 正确指导患者服药观察用药后反应
指导老年人合理用药,因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故单一用药比合并用药稳当,如利尿剂和镇静药分开服用,防止同时服药后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对服用降压药、利尿药、降糖药物的患者及家属注意用药后不良反应的指导,并学会自我观察。服用镇静药、安眠药的患者应上床后再服药,并完全清醒后在下床。
2.4 加强功能锻炼
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制定相应的锻炼方法,如在床上做止腿抬高,增加股四头肌力量,散步、打太极等等。有规律的锻炼可有利于防止跌倒的发生。
2.5 针对疾病进行健康教育
脑梗偏瘫的患者:指导患者缓慢的上下床,起来坐下,及肌力和平衡训练,给予更多照顾,物品放在随手可及之处。高血压、TIA的患者:告知患者改变体位应缓慢,定期监测血压,有头晕、头疼、头胀,一过性黑曚应及时通知医生。小脑功能不全平衡障碍患者须有家人陪护。对发生过跌倒的患者,应让患者记下发生的地点、时间和方式,从而加以预防。
2.6 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患病或跌倒后产生负面情绪,对运动失去信心。需要护士与患者多沟通,使其掌握自身的健康状况和活动能力,提高跌倒意识,从心理途径预防跌倒。
3 小结
预防患者跌倒是护理工作中需要重视的一个环节,每一位护理工作者都需用细心、爱心和耐心,对每位住院老年患者,仔细评价发生跌倒可能的危险因素,加强对陪护人员的安全教育,将“预防患者跌倒”纳入质量控制范畴,并不定期地进行检查,拟定相应的预防对策,确保执行,尤其是对于老年人、行动受限、意识障碍等易发生跌倒的高危人群,更要多给予关心、问候,多巡视和多观察,尽量确保每一位住院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杨莘.神经疾病特色护理技术[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 2008.
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9
1 心理护理与躯体疾病的关系
人是心身相结合的有机整体,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可以相互作用作相互转化,“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都是常见的。特别是心身疾病,与情绪因素、社会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情绪已成为躯体致病的主要原因,而躯体病症又会加重情绪反应,如此便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进行护理时,要从患者的心身整体来考虑,既对患者进行躯体护理,以减轻新的情绪反应;又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减弱情绪对躯体的作用,通过阻断患者的恶性循环链,逐步建立一个心身良性循环链,达到心身整体的协调。
2 心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1)护士要善于根据具体情况来预见患者的需要,给予必要的合理照顾。护理上做到服务周到、主动热情、及时准确、体贴入微,技术上精益求精,做各项处置要细心,一丝不苟,以取得老年患者的信任。(2)护士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情感交流,除应具备端庄的举止、和蔼的态度以及精心的临床护理外,深入病房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也是临床护理工作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随时掌握患者潜在的心理转变及情绪波动,及时发现护理问题[1]。
3 护理体会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根据整体护理的模式要求,对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需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体会有以下几点。
3.1 需要尽快适应环境
老年患者住院,有的行动不便,有的视力下降,有的听力丧失等,住院打乱了他们以往的生活规律,陌生的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出现焦虑、紧张、恐惧、不安,甚至有寸步难行之感。故急切地想接近他人,熟悉环境,了解医院的各种规章制度、饮食起居规律,了解查房、护理、处置和治疗的时间等,了解医护人员和周围的病友等以便尽快适应环境,减轻不良心理反应。根据这些心理特点,护士在患者入院时,热情迎接患者,主动介绍医院环境、生活设施和各项制度等,不便于交流的患者,采用肢体语言或在家属、陪伴帮助下,让患者尽快适应病房环境,安心养病、接受治疗和护理。
3.2 需要被接纳、被认识
入院后,患者都希望从感情上被病友和医护人员所接纳,并成为受欢迎的一员。护士主动介绍病房的医护人员,特别是患者的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同时介绍同病室病友,帮助建立良好的病友关系。使他们相互认识、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减轻其孤独感。另外,护士要与患者多接触,多交谈,多沟通,搞好护患关系。病室内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帮助患者较快地从陌生和孤独中解脱出来。有的老年患者从重要的社会角色中退下来,从生理、心理上都很难接受,有时候疾病让他们失去了自理生活的能力,使他们的自尊心严重受损,而子女又忙于事业很少来看望,这时他们情绪非常波动,内心活动非常复杂,护士尤其是责任护士经常与他们接触,多交谈,多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后,采用语言技巧开导、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到被接纳、被重视。
3.3 被尊重、被重视
一般患者认为只有当自己受到重视和尊重时,才有可能得到较好的医疗和护理,老年患者表现则更为突出。有社会地位的患者,往往向医护人员暗示其社会身份,以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照。社会地位不高的患者,则通过其他方式来吸引医护人员的注意,以便获得医护人员的一视同仁”。护士应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隐私,不用床号代替患“者的姓名,根据职业予尊称。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不使他们产生被遗弃感。
3.4 需要了解自身疾病及相关知识
每个患者都非常关心自己所患疾病的性质和转归等情况,老年患者表现更为突出。护士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健康教育,使他们对所患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预后和预防等有所了解。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心理承受能力,适度告诉病情,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有正确的认识,避免产生盲目、紧张、恐惧和焦虑等不良心理,让患者了解各种检查、治疗、处置和用药的注意事项,使其能积极配合医护工作。
3.5 需要他人探望
良好的社会支持能缓解患者消极的心理反应。领导、同事、朋友和亲人的关心和支持是不可缺少的。患者通过与他们的交谈,能得到心理抚慰。护士一方面尽力协助患者获得社会支持,另一方面主动关心患者,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减轻住院患者的孤独和失落感。
3.6 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
老年患者多患慢性疾病,住院时间长,可达数年,病房狭小,条件有限,其活动范围和娱乐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限制和干扰。住院生活使他们感到单调、寂寞、厌烦。根据这些心理特点,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组织他们读报,谈心,看电视、下棋、打扑克和散步等,这样既能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又能满足他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调整他们的情绪,也有利于患者康复后较快地适应社会生活。
关键词:心理需要,心理护理,老年患者
参考文献
患者住院日 篇10
研究对象为2012年我院住院患者疾病分类报表。2012年出院患者17 489例 (治愈13 547例, 好转2 653例, 未愈251例, 死亡97例, 其他941例) 。以国际疾病分类编码ICD-10进行编码, 疾病诊断以病案首页第一诊断为依据。对2012年各疾病类别的出院人数按降序进行排列, 得出该年出院患者的疾病类别排列次序, 见表1。
1 2012年损伤与中毒总计3 124例, 居第1位, 占全院住院患者总数的17.86%。因我院是大型煤矿企业医院, 创伤急救技术居于本地区领先地位, 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完善和锤炼, 建立有严密的创伤急救组织和完善的创伤急救预案。骨科、颅脑外科和烧伤是我院的重点科室, 且技术服务水平居本地区之首, 所以周边的创伤患者就诊较多。损伤和中毒疾病的住院人数中, 以骨折、颅内损伤、烧伤为主, 依次为1 714例、190例、174例, 占该系统病种比率分别是54.87%, 6.09%, 5.57%。该系统死亡人数13例, 占全院死亡人数的13.4%。根据损伤中毒的外部原因编码得知:涉及交通事故的达到345例, 意外跌伤892例, 此两项占损伤患者的39.59%。分析原因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 车辆和人口密度越来越大, 部分驾驶员交通观念淡薄、酒后行驶、超速行驶, 加之市民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较弱, 导致车祸较多, 应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本地区大小企业较多, 由于部分施工单位安全意识差、防护意识淡薄, 容易导致意外损伤。因此, 建议司法、交通、劳动、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大力度, 加强法制建设和公德建设, 加强交通法规管理, 强化安全意识, 避免意外伤害。
2 2012年循环系统疾病2 127例, 居第2位, 占全院患者的12.16%, 死亡32例, 占死亡人数的32.99%。循环系统疾病的住院患者中, 以高血压 (275例) 、缺血性心脏病 (648例) 、脑血管病 (706例) 为主, 占该系统疾病中的比例分别是12.93%, 30.47%, 33.19%。据统计循环系统疾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年龄段, 主要集中在45岁~70岁。由于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活节奏的加快, 不加节制的生活方式, 暴饮暴食、营养过剩、缺乏运动、压力大等, 已经成为影响身体健康的主要“杀手”;再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加快, 使近年来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防止这些危险因素, 做到禁烟限酒, 合理膳食和体育锻炼,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做好预防保健工作, 医院要广泛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的科普宣传和社区服务, 降低和控制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3 2012年呼吸系统疾病1 851例, 居第3位, 其中肺炎554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88例, 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5例。我地区煤矿企业较多, 故矽肺患者较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环境污染日益加重, 大气污染、雾霾增加、PM2.5检测值越来越高、室内环境污染加重, 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明显增多。特别是秋冬季节, 空气中的烟尘、汽车尾气增多, 寒冷的空气刺激呼吸道, 是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高发季节。因此建议提高劳动保护, 环境部门加强环境污染的监管治理, 提高人群免疫力和呼吸道防御技能, 减少感染机会。由于有些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有病程长、难治愈的特点, 建议我院加强对科室投入, 提高诊治水平。
4消化系统疾病住院患者1 511例, 居第4位, 其病种主要是胆结石和胆囊炎、阑尾疾病、肝脏疾病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高脂高蛋白饮食、暴饮暴食、工作压力引起的精神压力大, 导致内分泌和新陈代谢紊乱, 使消化系统发病率居高不下。建议对高危人群加强体检,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减少疾病的诱发因素。
5泌尿系统疾病总计1 456例, 慢性肾衰竭、尿结石和前列腺增生是泌尿系统的三大疾病。其中慢性肾衰竭是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糖尿病后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公害, 因此, 要对其早期发现, 加强危险因素的早期检查, 及早干预, 减少和延缓慢性肾衰竭的发生、发展。
6肿瘤疾病总计1 447例, 其中恶性肿瘤997例, 良性肿瘤371例, 恶性肿瘤以食管癌 (141例) 、胃癌 (141例) 、肺癌 (221例) 为主, 分别占恶性肿瘤的14.14%, 14.14%, 22.17%。从年龄分布可以看出, 肿瘤的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 并且发病率逐年升高。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水源严重污染, 农药化肥大剂量使用, 以及各种心理压力、不良生活方式有关。据报道嗜吃熏烤、腌制食物和“麻辣烫”类饮食的青年, 其胃癌发生率比其他人群高出4倍以上。因此日常应注意劳逸结合,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医院应努力提高肿瘤的诊治水平, 积极开展肿瘤普查工作, 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加强对恶性肿瘤的预防、保健宣传工作, 增强人们的防病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2]。
分析我院2012年住院患者主要病种、多发病种的构成情况, 为加强学科建设,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前十位疾病构成占全院患者的86.79%, 说明本地区疾病病种比较集中。因此应加大重点专科建设, 加强科研及临床新业务的开展, 新技术的投入, 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加强疾病防治, 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建峰.29 957例出院患者疾病构成的帕累托图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 2013, 30 (1) :110-111.
患者住院日 篇1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院内感染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6月~2011年7月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33例,内科总病例为1697例,内科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94%。33例确定院内感染均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辅助诊断如体温单、X线报告、血细胞计数等进行确定。
1.2感染构成我院2010年6月~2011年7月内科感染患者构成比:上呼吸道22例(66.7%),下呼吸道6例(18.1%),口腔2例(6.1%),胃腸道2例(6.1%),泌尿道例1(3.0%)。
2讨论
2.1医院感染分析我院内科住院患者年龄偏大且病号较多,老年患者占很大部分,住院时间较长,所患基础疾病较多,由于患者长期应用抗生素加之较长的卧床时间且多数老年患者组织器官功能有衰退的表现,机体防御能力较差,从而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
我院内科住院患者多患有2种以上慢性疾病,包括冠状动脉心脏病,脑卒中,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器官功能衰竭的危重病人占有多数。患者发生感染多为机体免疫力降低,同时患者长期服用抗感染的抗生素时间也较长,容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及菌群失调等问题,从而加剧了二重感染的可能,增加院内感染的危险。另一方面,由于本院医疗条件有限,检验设备不能对病菌进行具体的分离,导致病人分离标本后细菌培养率较低,进而患者无法合理、规范化的服用抗菌药物,加上内科患者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机体免疫系统收到损伤,对正常的免疫作用有抑制的因素,这也增加了院内感染的可能。在医疗操作上,护理工作不到位,患者抑酸药的不规范服用,导致胃内酸度发生变化[1],为呼吸道病菌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日常的医疗操作上,侵入性操作的增加为细菌进入人体创造了条件,比如导尿管的留置为泌尿系统的感染提供了可能;对于使用气管插管、呼吸机的病人,下呼吸道感染的几率也较高。医疗人员的意识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某些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意识不到位,日常的消毒隔离和手卫生工作不能很好的实施,不能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清洗和消毒,这也是医院感染的来源之一。此外,病室的管理上也存在很多问题,如陪探视制度不合理的实施、不能定时的进行室内通风等[2],这也增加了患者医院感染的可能。
2.2护理对策在医院的感染处理中,护理环节占据了大部分的工作,对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我院一直重视对护士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增加护理工作者的意识,并对护士的日常工作提出针对性的要求,这对于降低感染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2.2.1护理技术操作日常的护理工作包括输液、注射、导尿、输血等。若进行不规范的操作,容易导致医源性的感染发生,因此,护理人员必须遵守无菌标准,认真执行操作过程,防止感染发生。
2.2.2护理工作中的预防①预防肺部感染。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定期通风换气,定时对卧床患者进行翻身拍背,对于给氧器具及雾化吸入工具应按规范进行灭菌和消毒。②预防泌尿道感染。针对长期卧床和尿失禁的患者要定期督促并帮助患者进行会阴部的清洗,保持干净,在导尿的操作上严格无菌操作[3]。③预防胃肠道感染。住院患者床头桌要定期清理,毛巾等卫生用具要定期消毒。规范患者饮食,做好相关卫生知识的宣传。④预防皮肤感染。对于卧床患者,每两小时进行一次翻身按摩,有条件的可换置气垫床,减轻长时间对患者身体压迫,同时保持床单干净平整,减少对患者皮肤的摩擦。⑤预防血液感染。进行外周动静脉插管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对选择材料和穿刺部位的选择严格按照标准,同时加强置管后的护理。
2.2.3医疗器械和医疗废物日常工作中,做好医疗器械的清洁,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医院针对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方面的规章制度进行操作,根据医疗废物的危害程度,污染微生物的类别,合理选择消毒或灭菌的方法。在医疗器械的处理中,严格遵守操作程序,完成灭菌、消毒工作,对于医疗废物要进行分类处理,如输液针管等损伤性医疗垃圾要针对性处理,防止针头刺伤引起感染。
2.3护理人员手卫生知识的培训通过对护理人员手卫生知识的培训,让护士认识到日常手卫生的重要性及防止感染的意义,掌握洗手6步法和日常消毒操作,减少手卫生引起感染的可能。
综上所述,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主要为病人本身因素和医源性因素。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应严格执行院内感染的相关的制度,做好感染的预防工作,规范基础的护理操作,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和感染疾病的监测,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以达到消除感染传播途径,预防医院感染的目的,从而降低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花宅贺.石连仲,乇新利等.157例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5):519-520.
[2] 陈兆杰.谷玉敏,马成云.348例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17—518.
[3] 郭美姿,杜昌兰,刘燕等.老年人医院获得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分析.实用老年医学.2007,21(3):189—191
住院药疹患者致病药物临床分析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收治的202例药疹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100例, 女性102例, 年龄在3个月~79岁之间, 平均年龄 (41.6±3.6) 岁。
1.2 方法
对于药疹患者的药疹类型诊断以及对致病药物的分类根据临床皮肤病学作为标准进行。
2 结果
导致出现药疹的药物种类有20多种, 不仅存在单一药物使用导致的药疹, 同时还有多种药物同时应用导致的药疹类型, 具体见表1, 表2。
3 讨论
药疹 (drug eruption) 又称药物性皮炎 (dermatitis medicamentosa) 是指药物通过注射、内服、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反应, 是药物反应中最常见的反应。中医称该病为药物毒。这种疾病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急性发病, 如果病情相对比较轻, 那么就不会出现全身症状, 如果病情比较重, 就会在发疹前后或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2]。通常情况下表现为:猩红热或麻疹样红斑、重症多形红斑型、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固定性药疹、湿疹皮炎型、荨麻疹和血管水肿型、血清病型、光敏皮炎型、紫癜型、红斑狼疮型、痤疮样型[3]。根据相关以及临床调查发现, 药疹的发病率通常为1%~3%, 目前对这一数据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 不过在当前疾病类型以及药物种类不断增加的情况下, 由于药物引发的药疹发病率仍然呈现上升的趋势, 其中致病率最高的药物就是抗生素类, 其次为解热镇痛类。
通过对以上患者进行研究, 发现导致药疹出现的最主要的药物就是抗感染类药物, 然后按照发病几率依次为解热镇痛型占102例、抗痛风药占25例、抗癫痫药21例以及生物制品13例等。近年来青霉素类药物和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药疹发生率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 当前这两者导致药疹发生的比例几乎一致, 由于近年来在临床上很少使用磺胺类药物, 因此在临床上, 由于这种药物引发的药疹比例也在逐渐的减少[4]。另外, 因为近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饲养宠物的人以及痛风病人也在不断增加, 这种情况下, 使用破伤风抗毒素以及别嘌呤醇和狂犬疫苗的频率也在不断增加, 所以由于这几种药物导致的药疹病例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对于这一疾病在临床上的治疗, 首先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常增加, 白细胞可增高, 有时亦出现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者[5]。如果有内脏反应, 就应该进行相应的检查, 比如肝、肾功能检查。对药物过敏的测试可以分为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 体内试验又包括皮内试验和激发试验。体外试验包含对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检测、嗜碱细胞脱颗粒、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巨噬细胞游走抑制试验、淋巴细胞毒性检测, 不过这些试验的应用范围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果不能对其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 还有可能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 比如如果发生剥脱性皮炎, 在发病以后就极易诱发褥疮、支气管肺炎, 甚至败血症和心力衰竭等, 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易引起全身营养障碍, 并可并发黄疸性肝炎、蛋白尿等。常见的药疹类型多为红斑型药疹, 荨麻疹次之, 然后依次为麻疹型药疹、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固定型药疹、剥脱性皮炎型药疹。虞佳等人[[6]对500例住院药疹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最常见的皮疹类型是发疹型 (34.6%) , 然后是固定型药疹 (30%) , 荨麻疹型 (14%) 居第3位, 与该研究的情况有所不同。多型性红斑药疹通常都是由青霉素类、抗生素类、抗风湿类以及解热镇痛等药物引起的;荨麻型药疹多是由呋喃唑酮类药物以及生物制品引起的;固定型药疹是由磺胺类药物过敏引起[7]。由此就可以看出不同的药疹和不同药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由于西药在临床应用中药疹发病率的不断增加, 近年来在临床上, 中药的应用逐渐增加, 中药药剂的改变以及中西药复合剂的逐渐增加, 使的临床上由于重要引起的药疹也逐渐呈现上升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中药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其中所含的许多成分, 当前医疗科技方面仍然不能实现对其进行彻底的了解, 而且中药制剂的制作方式和类型不同, 其最终的药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因此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药疹, 很难确诊患者是对哪种药物过敏, 所以在实际的临床治疗前期, 必须对患者的过敏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药疹发生的几率[8]。解热镇痛的药物本身比较容易引起药疹的出现, 但是由于这种药物大多数属于非处方药, 并且通常情况下都会以感冒药的身份出现在消费者的视线中, 所以患者自行服用的情况比较多, 这样就是药疹的发生率大大提升。在抗癫痫的药物以及抗痛风的药物卡马西平和别嘌呤醇, 这两种药物导致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最主要的药物, 如果药疹的病情严重, 甚至还有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所以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 应该尽可能的避免使用这两种药物, 如果需要使用, 就必须密切注意患者使用之后的症状表现, 因为在患者住院期间本身使用的药物就比较多, 所以, 一旦出现药疹, 很难确定诱发药疹的药物, 鉴于这种情况, 在临床治疗中, 应该尽可能的避免使用大处方, 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多种过敏性药物合用的现象, 如果出现药疹, 就能够及时的发现其中有可能导致药疹出现的药物, 实现对药疹的有效预防和控制[9]。重症多形性红斑、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以及剥脱性皮炎, 如果发生这几种药疹, 极有可能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不过这几种药疹出现的频率比较低, 但是因为其病情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 因此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早期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应该使用足量的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 同时还需要强化支持疗法, 这样才能有效的实现对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 在治疗中, 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 有时还需要多科室进行配合, 这种情况下在治疗中及时的通用过敏药物是相当关键的。药疹的发生具有偶然性, 为了有效的降低这一情况的发生频率, 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在临床治疗中, 医生必须在用药前明确患者的病史、用药史以及过敏史, 这样才能保证在后期用药的过程中, 严格的按照患者的情况进行药物的配比, 尽可能的减少药疹的发生。
综上所述, 最常见的药疹致病药物是抗感染药物, 其次为解热镇痛药物、抗痛风药、抗癫痫药、生物制品、以及抗风消炎药。最常见的药疹类型是红斑型药疹, 荨麻疹次之。呋喃唑酮以及生物制品导致的药疹多为荨麻疹型;固定型药疹则通常是由磺胺类药物引起的。由此可见, 不同的药疹类型以及不同的药物之间存在的一定的联系, 导致患者出现药疹的治病药物主要是抗生素类以及解热镇痛类药物。
参考文献
[1]崔文颖, 高艳青, 李海燕.HIV/AIDS合并药疹47例住院患者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5, 29 (11) :1163-1165.
[2]谢建翔, 张丽.重症药疹297例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4, 34 (3) :247-249.
[3]曹鸿玮, 王瑞, 杨俊亚, 等.7年间郑州市某院住院患者药疹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4, 28 (1) :38-40.
[4]王婷婷, 王学民, 刘彦群, 等.五年住院药疹病例回顾性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5, 18 (7) :846-850.
[5]常桂香, 温晨东.心脑血管病药疹165例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6, 16 (1) :122-123.
[6]虞佳, 罗宝香, 王小兵, 等.166例住院药疹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 2012, 9 (10) :619-621.
[7]林静, 董秀芹.重症药疹41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6, 13 (11) ;134-137.
[8]李萍.重症药疹的临床特征、致敏药物及预后相关因素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 (15) :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