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住院患者管理制度

2024-09-25

长期住院患者管理制度(共12篇)

长期住院患者管理制度 篇1

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伴发低血钾的研究与对策

摘要:目的 研究精神病患者经过长期的住院治疗后,出现低血钾症状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86例住院精神病伴发低血钾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低血钾可能与患者的住院时间、季节气候、精神病种、饮食状态等情况密切相关。其中,出现低钾血症的患者入院时间均超过6个月,且住院时间越长,发生的数目越多;中老年人是发生低血钾的主要人群;夏、秋两季最容易出现低血钾,分别是33例、29例;精神分裂症是最主要的病种,63例,占73.26%;且患者大部分合并有心血管、消化系统疾病。结论 为了降低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合并低血钾的频率,应该加强对其进行血清钾的复查,并在多发季节强化监测,加强对临床特征的观察,及时发现和治疗。

关键词: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低血钾当人体血浆中钾离子浓度低于3.5mmol/L时称为低血钾,常见原因为摄取减少、流失过多,如腹泻、呕吐等及钾离子由细胞外液转移至细胞内液[1~2]。当人体发生低血钾时,将影响人体的心脏血管、中枢神经、消化、泌尿及肌肉系统。精神病患者在住院长期治疗过程中常常伴发低血钾,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等,易被基础疾病掩盖,且精神病患者表述能力差,缺钾情况易被工作人员忽视,若不能及时发现将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后果,从而引发极其危险的情况。基于此,对入住我院的长期住院精神病伴发低血钾症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旨在找出原因,提高对该临床征象的认识,引起工作人员高度重视,并探索干预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血清钾45岁71例;入院时间均超过6个月。(统计于2013年)

1.2 方法

1.2.1 统计项目 回顾性分析病例的病史及化验单,统计患者发病时住院时长、发病季节、精神病种、合并其他躯体疾病等因素,探讨其与低血钾的关联性。

1.2.2 低血钾判断方法 行电极法做常规血清钾含量检测,以3.5~5.5mmol/L作为血清钾正常含量范围,若是低于3.5mmol/L,则认为患者伴随有低血钾症。仪器为美国NOVA?CRT-16+电解质分析仪,试剂为NOVA?CRT-16+电解质分析仪专用试剂包,检测方法严格按仪器操作规程开展。

1.3 统计学方法以SPSS19.0软件统计以上各项目患者病例数,数据按数量(百分比)的形式表示,为了挑选影响最大的因素,对相关数据行χ2检验,若P<0.05,指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低血钾与住院时长的关系统计显示,所有出现低血钾情况的患者,其入院至发病时间均在6个月以上,且入院时间越长,发病例数越多,具体统计如表1所示。显然,随着入院时间的延长,患者出现低血钾的比例越高,且入院超过3年的患者发病率,明显要比其它任何阶段的发病率,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2 低血钾与季节的关系统计显示,夏、秋两季是出现低血钾症最多的季节,其数据要明显高于其它两季,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低血钾与精神病种的关系统计显示,86例患者中,最主要的精神病种为精神分裂症,共63例,占73.26%;随后依次是情感性精神障碍,共10例,占11.63%;精神发育迟滞,共7例,占8.14%;癫痫性精神障碍,共6例,占6.98%,无其他类型精神疾病。

2.4低血钾与合并其他躯体疾病的关系统计显示,所有出现低血钾情况的患者,大部分合并有心血管及消化系统疾病,其中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51例,占59.30%;合并消化系统疾病30例,占34.88%;合并糖尿病4例,占4.65%;其他疾病1例,占1.16%。

2.5低血钾与饮食的关系统计显示,86例患者中,饮食障碍者68例,正常18例,可见饮食下降与低血钾的发生关系密切。

3讨论

3.1 低血钾特点分析低钾血症是各种原因引起机体血清中钾浓度下降至正常水平以下而出现的一组综合征,属于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常见疾病。从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

3.1.1出现低钾血症的精神病患者主要是中老年人,可能与该人群消化功能衰退、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进食差,合并躯体疾病增多,精神异常等因素有关。

3.1.2住院的时间越长,越可能导致低血钾,可能与患者长期住院、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有关。有文献报道[1],可能与抗精神病药物干扰了糖代谢,致糖原在肌细胞内堆积,通过渗透作用,使钾移入细胞内,造成血钾降低,或药物干扰了血钾代谢,或药物影响肠道功能,致钾丢失过多有关。

3.1.3虽然各种类型的精神疾病都有可能合并低血钾,但以精神分裂症为主,86例出现该合并症的患者中,有63例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这可能是极易导致患者认知功能下降所致,同时,其他研究也表明,罹患该类精神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院内感染或营养障碍[3,4],从而导致低血钾的发生。

3.1.4从发病季节看,夏、秋两季是高发期,分析原因是气温升高,人的新陈代谢加快,大量出汗,汗液中除了水分和钠以外,还含有一定量的钾离子;而且夏、秋季人们的食欲减退,从食物中摄取的钾离子相对减少。

3.1.5低血钾与饮食障碍有关,国内梁绮美、曹九英[5,6]研究发现,饮食不良是精神病患者发生低钾血症的主要原因。人体钾来源全靠食物提供,而精神病患者受幻觉、妄想支配、抑郁、违拗等症状的影响,常发生饮食障碍,如食欲降低、摄食不规律、偏食、拒食等而导致低血钾。

3.1.6从合并的躯体疾病来看,心血管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属于高发人群。分析原因是躯体疾病容易导致患者食欲或摄食能力下降,吸收障碍,且治疗躯体疾病所用的部分药物能造成血钾下降。

3.2对策

3.2.1由于精神患者存在知觉、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对躯体症状和躯体不适缺乏主诉和正确表达,同时低血钾患者在早期症状多不明显,故容易被临床忽视。文献报道[7],血清钾低于3mmol/L时,可发生严重心律紊乱,并导致猝死。因此,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应定期复查血清钾,以便早发现,早治疗。针对低血钾高发人群,包括长期住院中老年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心血管或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等,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其生命体征数据、临床表现、心血管症状、消化道症状等,加强病情的观察,避免低血钾的发生。

3.2.2做好患者的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口味调配口感好、易消化、富含电解质的食物,少食多餐,鼓励多饮水,保持体内酸碱平衡,保证钾的摄入。观察患者进食情况,防止患者漏食、倾倒食物或藏食,对有厌食、拒绝行为的患者专人护理,想法设法鼓励、劝导患者进食,劝说无效时给予喂食、鼻饲营养或静脉补液,保证患者得到充足的营养。患者居室要经常通风,透气舒适,尤其是夏季,防暑降温措施要落到实处,夏、秋季加强对住院精神病患者血钾的检测。加强生活护理,防止患者出现肠道、上呼吸道等感染,一旦出现发热、腹泻、呕吐要及时处理,防止钾丢失。最后,一旦发现患者缺钾,按医嘱进行补钾治疗,对症处理。

参考文献:

[1]徐裕,程祥光.住院精神患者伴发低血钾症31例临床分析[J].中原精神医学学刊,2002,8(2):78-79.[2]吴连喜.住院精神患者伴发低血钾症41例临床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1998,01:81.[3]林翠绿,程航,孙继军等.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探讨[J].浙江临床医学 ,2013,(10):1513-1514.[4]伍淑芳,邓育银.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营养障碍原因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3,(7):93-93.[5]梁绮美,林建葵,张蔚茹.住院精神病患者伴发低血钾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4,18(11):2001-2002.[6]曹九英,曹克慎.精神科住院患者低血钾情况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5,17(3):159-160.[7]江开达,奚惠清,徐亚平.抗精神病药所致阿一斯综合征.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9,22(2):69.编辑/王海静

长期住院患者管理制度 篇2

1 长期住院患者的心理特征

1.1 求治心切

一旦明确诊断, 喜欢向医护人员寻根刨底, 向病友取经, 或者翻阅有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 渴望弄清疾病的来龙去脉, 企图主动把握病情, 恨不得立即服上灵丹妙药, 朝夕之间把病治好。

1.2 随病情变化情绪波动明显

长期住院病人随着病情变化, 有时高兴, 有时悲伤, 有时满意, 有时失望, 紧张、焦虑、忧愁、愤懑 (men) 、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会经常出现。

1.3 人格特征发生变化

由于长期疾病折磨, 人格特征也往往发生变化。动作迟缓、情感脆弱、谨小慎微、被动依赖、敏感多疑、自我为中心等表现代替了以往兴高采烈、生机勃勃的形象, 他们过分关注机体感受, 过分计较病情的变化, 一旦受到消极暗示, 就迅速出现抑郁心境, 甚至悲观厌世。

2 心理干预

2.1 入院指导

入院后帮助病人尽快熟悉医院环境, 介绍病区的各种规章制度、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 协助患者完善相关检查, 交待有关安全注意事项, 并作好饮食指导。

2.2 提供舒适环境

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和睡眠条件, 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 适宜室内温度 (18~22℃) 及相对湿度 (50%~60%) , 夜间应尽量使用地灯, 避免灯光直射患者面部, 最大限度的减少噪音, 同时应根据每个人的生活条件和文化修养, 满足其对睡眠条件的特殊要求, 各种检查, 治疗及护理尽量集中进行。

2.3 围手术期护理

2.3.1 术前护理根据不同疾病, 作好皮肤及肠道准备, 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及相对安全性。

2.3.2 术后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待生命体征平稳, 病情允许时可给予舒适卧位, 注意伤口有无渗血渗液, 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道, 观察并记录引流液色、量及性状, 做好晨晚间护理, 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 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及床上排便的练习, 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 并提供多方面的生活护理, 预防各种并发症。

2.3.3 心理护理

(1) 护士应具备的素质:护理人员要精神饱满, 在患者面前始终保持镇静、自信, 并以娴熟的技术和积极乐观的情绪来感染患者, 以此取得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2) 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护士在工作中应使用礼貌用语, 尊重、理解和体贴患者, 勤巡视, 多沟通, 要用自己的热心、爱心、耐心、责任心及同情心对待患者, 认真倾听患者倾诉, 并给予安慰和疏导, 帮助病人解除压力, 正视疾病。 (3) 做好健康教育: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药物方面的知识, 依病人的具体情况向其提供必要的保证与情绪支持, 纠正病人关于疾病及其诊断与防治的错误认识和不正确态度, 通过所提供科学的医学知识来消除误解与错误心理, 必要时允许病人参与自己的医疗决策, 有条件的话可请术后康复患者现身说法, 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及配合治疗的信心。 (4) 寻找社会支持系统:动员家属多参与一些护理患者的工作, 通过家属的参与及对患者的关心和爱护, 让其感觉到亲情, 爱和需要。在催交押金时医护人员要回避患者, 以免增加其思想负担。在探视患者时勿窃窃私语, 不要总将话题围绕在患者的病情上, 多谈些院外的事, 满足患者了解关心社会的需要。尽可能帮助病人解决工作和家庭的应激问题, 涉及经济赔偿、工伤问题时应及早达成协议。 (5) 教会患者应对痛苦与不适的具体方法:应对方法有:肌肉松弛法、腹式呼吸法、无痛翻身法、咳嗽咳痰法以及分心法和自我催眠法, 这些方法能有效增强病人的自信心与自我驾驭感, 可减轻病人的痛苦。 (6) 鼓励患者自我照顾:对患者的每一点点改善应加以鼓励, 让恢复期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这样可以让患者走出患者角色阴影, 满足其自我评价的需要, 也可使其体会到自身价值及在社会中的作用, 从而重新振奋。 (7) 防止意外发生:患者抑郁情绪严重, 当有轻生意图时, 应予更多关心, 并及时给予心理干预, 严防意外发生, 必要时请心理卫生科医生会诊后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

长期住院患者管理制度 篇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74-01

[摘要]目的:调查长期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以以更有效地进行预防跌倒的教育,针对性采取护理防范措施。方法对55例长期住院的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跌倒的相关因素及高危人群。结果:(1)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在院期间跌倒率为20%。(2)跌倒因素主要为药物副反应行走不稳、低血压、老年痴呆以及感染。(3)护理重视程度与跌倒发生率相关。(4)住院时间长,最短1年,最长为7年,平均为4年,日常生活能力退缩,服用药物时间久,精神疾病衰退明显,跌倒发生率高。结论长期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发生率高,护理中应予以重视,并针对性采取防范措施。

[关键词]跌倒;精神障碍;老年患者;危险因素

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由于服用精神科药物、认知能力下降、行为紊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更易发生跌倒。而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由于长时间处于医院的狭小环境中,活动范围窄,活动时间少,活动能力逐渐衰退,因此发生跌倒的机会更高。本调查旨在通过对长期住院老年精神疾病患者跌倒发生及其危险因素的调查及分析,为有效的护理干预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为截止于2009年3月住我院老年精神病科,住院时间超过一年的老年患者(年龄均大于60岁)。其中男21例,女34例,平均住院時间为4年。

1.2方法:对摔倒患者人数及次数做出统计,同时分析其相关因素。

2结果

2.1跌倒发生情况: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期间跌倒发生率为20%(11/55)。其中,跌倒1次4例、2次以上7例;跌倒后均出现不同损伤,软组织伤2例,骨折9例。

2.2跌倒发生相关因素:发生跌倒的患者,主要危险因素为:平时已有行走不稳现象,同时伴有血压低、感染以及精神症状明显躁动等症状。

2.3护理重视程度:护理人员对上述跌倒病人在护理过程中重视程度不够,尤其对反复跌倒的病人在第一次跌倒后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护理,导致再次跌倒。

3讨论

本调查中,虽调查对象的住院时间长,跌倒发生率高达20%,与研究结果相近[1]。同时跌倒后骨折发生率高,提示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在住院期间的跌倒问题,应引起护理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3.1跌倒的危险因素:一般认为,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易于发生跌倒,除了老年人固有的生理机能减退原因外,更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药物因素。多数精神药物具有强烈的中枢镇静作用,并易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同时精神科药物副反应容易出现,行走不稳出现几率高,更易导致跌倒。(2)疾病因素。老年期的精神障碍尤其是痴呆,可导致认知降低、环境应对能力下降[3]。(3)长期住院患者,由于活动大大减少,活动范围较窄,机体活动能力不同程度的衰退,也成为了跌倒的重要因素。(4)环境因素。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调节机能较弱,照明不足、地面湿滑等环境因素更易使老年患者跌倒。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制度 篇4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制度

(一)“腕带”使用管理制度

(1)对危重患者、需抢救患者、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昏迷、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失语、听力障碍、精神异常、镇静期间患者、7岁以下(含7岁)患儿、特殊患者等必须佩带“腕带”。(2)腕带由责任护士或接诊护士为患者佩戴。填写患者详细信息,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腕带”使用注意事项及重要性。(3)腕带一般佩戴于患者上肢,特殊情况佩戴于下肢。(4)严禁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随意将病人腕带取下。(5)执行各项治疗护理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信息。

(6)如“腕带”不慎丢失,责任护士应重新核对、填写信息并及时佩戴。

(7)严禁任何人涂改,刮除“腕带”信息。

(8)腕带标识是病人的专用信息,不得借予他人使用。(二)“腕带”身份识别规定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对危重患者、需抢救患者、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昏迷、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失语、听力障碍、精神异常、镇静期间患者、7岁以下(含7岁)患儿、特殊患者等在诊疗活动中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和确认患者身份的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时,实行双核对(“腕带”与病历各类信息同时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科室、房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血型、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或接诊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患者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腕带”损坏需要更换时,同样需经双人核对。佩戴“腕带”应准确无误,注意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标本采样、给药、发放特殊饮食前,医务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门诊、病房、之间转运交接病人时,除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外,严格按照交接程序进行交接并登记。

住院患者风险等级评估制度1 篇5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减少医患纠纷,促进医患和谐,强化医院和医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对存在纠纷隐患的高危患者的风险识别能力,保障医疗安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建立住院患者(包括急诊留观患者)风险等级评估制度。

一、住院患者(或急诊留观患者)风险等级评估标准Ⅰ级:精神异常患者、有自杀、逃跑等行为倾向的患者。Ⅱ级:病情危重患者、不配合治疗或检查的患者。

Ⅲ级:医疗救助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的“三无”患者、身份不明或难以确定身份的患者、拖欠或不能收回医疗费用患者。

Ⅳ级:限额的医保患者,如区医保、市医保、新农合患者及单病种、临床路径患者等,费用预计超过限额规定的标准,医保部门可能拒付医保费用。

Ⅴ级:病情稳定的可控病人。

二、风险等级评估要求

1、患者风险等级评估需与患者本身病情评估相结合。

2、要求临床科室对每一例收治患者均要进行风险等级评估,经评估后为第Ⅰ至Ⅳ级的患者,由负责科室及时登记《住院患者风险等级评估上报登记表》,并向相应负责部门汇报。

3、按照住院患者风险等级,严格实施风险等级报告制度,尽早提出防范措施,及时进行防范。

三、风险患者处理程序

对风险等级Ⅰ级患者:科室除加强管理外,同时应及时向医院办公室汇报,由办公室向全院各科室发出预警,引起全院职工重视,保卫科加强出入门管理及监控监视管理。

对风险等级Ⅱ级患者:病情危重患者,应填写病危(重)通知书一式三份,并告知患者家属(或代理人)签字,一份交给病人家属(或代理人),一份贴于病历中,一份上报医教科;对不配合治疗与检查的患者报告医教科,由医教科配合协调解决。

对风险等级Ⅲ级患者,临床科室应报告住院结算处低保专干李江梅处,由其负责与救助站、民政部门等联系,解决患者就诊费用等问题。

对风险等级Ⅳ级患者,临床科室报告财务科医保专干刘蕾处,由其负责与上级医保部门沟通、协调。

对风险等级Ⅴ级患者:由收住临床科室负责处理,并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进行再次评估。

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 篇6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患者对医疗护理的需求不断增加,作为医院护理的特殊群体,由于其生理、心理特征的变化及护理模式的转变,存在着越来越大的护理风险。为加强高龄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针对病区老年住院患者可能面临的风险,特制定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规范。

一、老年患者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

1.跌倒、坠床。老年患者由于年老体弱、视力减退、运动障碍、服用影响意识或活动的药物等常步态不稳,起立和迈步艰难,易突发晕厥,引起跌倒、坠床。

2.压疮、烫伤。老年患者由于皮肤弹性差,末梢神经敏感性降低,对各种有害刺激的保护性反应降低,加之老年患者活动受限、全身营养障碍,易发生压疮、烫伤。

3.走失。老年患者因认知、记忆能力障碍或有老年痴呆症,易导致走错病室、外出迷途等事件的发生。

4.误吸、窒息。老年患者由于神经系统疾病可出现吞咽困难,吞咽反射差,减弱了防止食物进入气管的反射性动作,易导致误吸、窒息。

5.管道滑脱。老年患者由于意识障碍、有精神症状、情绪不稳定、不配合治疗及护理或由于翻身活动不当引起导尿管、鼻饲管、中心静脉等导管滑脱。

6.用药错误。老年患者由于记忆力减弱,自行服药能力下降,有可能漏服药或延迟服药,导致用药错误。

二、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

1.利用晨会和业余时间讨论学习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突发及意外事件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每位护士知晓相关内容,做到有章可循。每月对科内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讨论分析,针对不安全事件制定防范措施。

2.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待患者以“爷爷”、“奶奶”称呼,向病人及其家属介绍陪客制度和病人管理制度等,留下家属联系方式,以便随时取得联系。3.病房及走廊张贴防跌倒等图片进行温馨告知。4.强化重点环节的安全管理。

(1)对新入院的患者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4分即为高危患者,在床尾挂上警示牌,签署《预防病员跌倒/坠床告知书》,指导患者使用呼叫铃并放置在患者可触及位置,常规使用床栏,保持卫生间地面干燥,放置防滑标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安全告知,讲解安全防护措施,正确服用药物,避免急速转换体位。

(2)用braden量表对患者进行压疮观察评估,13-18分为低危,≤12分为高危,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遇有难免压疮时,及时填写难免压疮申报表,请压疮专业小组会诊,提出防范措施等指导意见,防止其进一步发展。对院外带入的压疮,及时填写申报表上交护理部,并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促进愈合。

(3)改进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在实施护理操作前,让患者或其家属陈述患者姓名,不得直接称呼患者姓名而获得患者的应答。规范使用手腕带,并做好家属的健康宣教,要求加强陪护,防止走失。

(4)进食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进食情况,进食时根据病情取半卧位、坐位或侧卧位,进食速度应缓慢。鼻饲患者每次鼻饲的量不能超过200ml,鼻饲前确认胃管在胃内,并回抽胃内残留液,如≥100ml应暂缓灌注;鼻饲时速度宜慢,鼻饲后静卧30-60分钟,以免胃内容物反流引起误吸。

(5)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发生。老年患者如有义齿应及时除去;咳嗽咳痰患者加强翻身拍背、指导鼓励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无力者床边备吸引装置,及时吸痰。

(6)严防管道滑脱。将各种导管按风险程度分为高、中、低危三类,并做好标识;高危导管用红色标识,中、低危导管用黄色、绿色标识。低危导管至少每天评估一次,中危导管至少每班评估一次,高危导管每4小时评估一次。评估的内容包括留置的时间、部位、深度、固定、是否通畅、局部情况、护理措施等。

(7)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做到服药到口。口服药双人核对,按时发放,发药前剥除药物铝壳,协助患者将药服下后离开;如遇患者外出,则在床旁桌上放好提示牌,让患者回到病室按铃呼叫护士发给药物,确保服药到口。

(8)转运过程的安全:转运老年患者时,尽量使用轮椅和平车,并有专人陪护。推轮椅病人不能前倾,以防摔倒;平车转运时必须有床栏保护。

(9)使用冰袋、冰毯、烤灯的应注意安全,以防烫伤、冻伤。慎用热水袋。

长期住院患者管理制度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精神科男区住院部收治的48例衰退型精神分裂症患者, 住院时间均超过2年, 所有患者均为男性, 最大年龄67岁, 最小年龄39岁, 平均年龄53.2岁;患者临床表现为失去自知力, 对个人的生活、工作、事业、家庭等方面未出现任何渴求与希冀, 感情波动很少, 情感趋于淡漠, 多数出现意志行为的减弱。

1.2 方法

本院收治患者后, 在积极进行对症治疗的同时, 护理人员提供全面性的护理干预, 包括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护理、精神科对症护理。基础护理:精神分裂症这一疾病较为特殊, 患者常常习惯独处, 在与人交际时常反应冷淡, 因为长期独处与自身疾病, 导致个人卫生状况不良, 免疫力相对较弱。此时, 护理人员应该及时采取基础护理手段, 积极维护患者生命健康。首先, 护理人员针对长期卧床的患者, 应该及时帮助其维持个人卫生, 提醒其定时吃饭。此外, 应该经常性地按摩患者肢体, 避免因为长期卧床而导致褥疮[2]。同时, 及时进行皮肤护理, 保持体表的干燥与清洁。针对身体情况允许的患者, 护理人员应该时常督促与提醒患者进行身体活动, 如走到院子里接受日光浴等。同时, 也可以带领患者短时间散步, 增进其体质, 维护正常的免疫机能。病情观察护理:在患者住院期间, 护理人员应该进行密切的病情观察, 提供有效护理。因为该病的特点, 患者即使感觉到身体不适, 也难以准确表达。因而, 护理人员需要认真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如果在服药后, 患者面色出现变化, 或者表情痛苦, 则需立即考虑不良用药反应的可能, 一旦确定异常, 则需及时处理。另外, 由于患者对个人卫生的忽视, 导致菌痢发病风险的加大。如果患者表现出脱水症状, 或者频繁如厕等征象, 应考虑出现中毒性菌痢的可能。此时, 必须及时治疗, 否则有可能因为并发迟缓性肠麻痹, 而导致严重后果[3]。精神病对症护理:在进行护理干预时, 需要考虑到患者疾病的特殊性, 进行对症护理。首先, 护理人员应该积极维护良好的住院环境, 保持房间的整洁, 定期消毒并打扫。维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 定时采光。另外, 精神分裂症患者夜间的睡眠时间相对较短, 故而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巡视, 及时发现夜间躁动不安的患者, 进行镇静处理, 避免对其他相对安静的患者造成干扰。上述方法旨在保障患者得到充分的晚间休息, 维护身体健康, 提升生活质量。部分患者在躁动之下易于出现伤人自伤的行为, 此时护理人员一定要及时处理, 应避免患者接触到锐器等危险品[4]。除去上述方法, 护理人员应该积极采取劳动与娱乐方法, 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比如, 可以组织患者进行一些低强度的体力劳动, 或者进行跳舞等娱乐, 通过提升患者的生活乐趣, 来减缓精神的衰退。护理人员可以协助患者练习基本的生活技能, 比如每日在固定的时间起床, 并自主洗漱, 还可以进行较短时间的晨练。

2 结果

经过本院的治疗与护理, 48例患者的躯干并发症情况得到积极控制, 同时精神衰退的速度减缓, 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3 讨论

临床上, 针对精神分裂症, 尚无疗效十分确切的治疗手段。医学实践证明, 应用抗精神病药物, 进行单纯治疗, 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不易表现出显著效果, 在病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 会自动顺延, 走向衰退, 临床称为衰退型精神分裂症。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常会出现情感淡漠, 缺乏意志力, 同时倾向于独处, 个性变得懒散。临床上除了采取对症药物进行治疗, 也要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目前, 针对长期住院的衰退型精神分裂症患者, 积极的护理手段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推广。研究表明, 护理措施有助于减缓患者的衰退症状, 有助于增强生活乐趣, 提升其生活质量[5]。该类患者一般接受长期性的住院治疗, 笔者所在医院针对收治的48例衰退型精神分裂症患者, 进行密切的护理干预, 收到了良好的成效。经过本文研究, 得出结论, 针对长期住院的衰退型精神分裂症患者, 在应用药物进行治疗的同时, 需要采取包括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护理与精神科对症护理在内的全面性护理干预, 才可以保证更好的临床疗效, 缓解患者的精神衰退症状, 提升其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分析长期住院衰退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 观察其应用效果, 为提升精神分裂症的护理质量提供借鉴与依据。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精神科男区住院部于2011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48例长期住院衰退型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 将其作为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 重点观察患者入院后接受的护理服务, 分析其应用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及护理后, 48例患者的躯干并发症情况得到控制, 同时精神衰退的速度减缓, 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结论:针对长期住院的衰退型精神分裂症患者, 在应用药物进行治疗的同时, 需要采取包括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护理与精神科对症护理在内的全面性护理干预, 才可以保证更好的临床疗效, 缓解患者的精神衰退症状, 提升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衰退型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庆华.对长期住院衰退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7) :992.

[2]杨光华, 杨敏.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发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 2011, 23 (5) :654.

[3]高永利, 林玉梅.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SP含量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1995, 5 (2) :142-143.

[4]金卫东, 单建华, 杨成贵, 等.精神分裂症中枢NE和DA相互作用与症状学及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9, 19 (14) :128-131.

住院精神病患者探视的安全管理 篇8

【摘要】 目的 探讨探视时如何防止危险品流入病房和确保病房及病人安全。方法 分析探视的作用和严格执行探视制度的意义,研究对患者及探视家属加强安全意识教育的措施。结果 针对性的提出了积极宣教;选择适宜探视时机;选择合适探视人;不携带危险物品;注意沟通技巧等有效措施。结论 加强对探视全程的安全管理,有利于患者的病情康复,能够防止意外发生。

【关键词】 精神 探视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79-01

要做好精神护理管理,住院精神病人的家属探视管理是其中一部分。住院患者既需要得到家属的关爱,更需要在探视过程中保证患者的安全,防止一切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精神科患者一般采取封闭式管理,患者家属到医院探视,不同程度地对患者的病情治疗和康复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对精神病患者特殊病种来说,探视时,如果家属缺乏安全意识,易导致患者病情反复,甚至发生意外事件。本文就如何加强对探视家属的安全意识的教育,让家属掌握探视时机、注意事项、与患者的沟通技巧等,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做了详细阐述,报告如下。

1.1探视前,根据相关规章制度的规定,探视对象一般在住院两周之后,病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来院探视的必须是患者本人的直系亲属,这样有利于保护病人的隐私。住院患者必须在经管医生同意的情况下方可让其探视,接待护士要加强责任心,细心,对探视过程中出现的应激事件能较好应对,最好能相对固定值班人员。探视前应检查带入物品(加强对安全物品的检查)。

1.2探视中,家属进入探视间后让其在探视记录本上签字,并注明关系。在家属与病人交谈的過程中,护理人员应尽量回避,给患者和家属一些私人空间,以尊重家属和病人的隐私权,但不能离开值班人员的视线,以便适时观察病人的情绪、行为的变化,一旦病人出现情绪不稳或冲动行为,应立即终止探视,劝离家属离院,宣教相关探视规定(尤其首次探视家属),避免家属受到伤害,稳定病人的情绪。注意观察病人情绪变化,同时做好交接班。

1.3探视结束时,先请患者家属离开,再次查看患者物品,避免烟、打火机、现金及手机等带入病区。同时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了解这次探视给患者病情带来的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患者情绪变化等。对有思想波动的患者应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另外对于无家属来探视的患者也应做好安抚工作,维持病区秩序。

讨论

精神科家属探视安全管理是护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也是衡量护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1]。做好探视的人性化安全管理是今后在护理工作中需要努力和发展的方向。对于精神病患者探视可以让他们消除顾虑、缓解思亲之情,得到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促进疾病康复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恢复。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部分患者情绪波动,影响病情的稳定,导致疾病复发。因此探视是项艰巨而重要的工作,把握好探视时机、注意探视防护及安全,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在非探视时间要求探视的应得到经管医生或科主任同意方可探视。加强对来访家属的安全教育及相关疾病知识宣教,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对将对探视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长期住院患者管理制度 篇9

(1)

神经外科静脉用药的复杂性、高风险性给临床护士提出了挑战。药物分类放置,标识醒目,限量储存,严格交接班,营造安全文化,增强防范意识,鼓励用药不良事件报告,合理安排人员,建立预警机制等措施的落实,有效保证了患者静脉用药的质量和安全。

【关键词】

神经外科

静脉用药

安全管理

如何防止用药过程中的差错,如何减少静脉用药给患者导致的不良损害,使身处用药一线的临床护士不得不提高用药安全风险意识,护理管理者更应高度重视用药过程中的不安全隐患,识别潜在的风险问题,防范于未然,树立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科学管理理念,减少用药差错的发生,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用药质量和安全。药物分类放置,标识醒目,限量储存

1.1分类定点放置的重性

脑外急诊患者多,需护士密切观察病情的一级患者多,工作计划性时常被打乱,时常面对着应急的处理,对规范用药、高风险药、抢救用药、备用药的定点分类放置就显得尤为重,可以极大地方便护士的操作,减少用药的差错。

1.2根据药物使用中不同的风险度,加注不同标识

负责收药的办公护士在清点药物时应在高风险药物的盒子上用红色笔注明药物的名称,以提示使用药物的护士加强注意,护士在为病人使用此类药物时悬挂科内专门制作的“特殊药物”标识并告之患者陪护。

1.3限量按求储存,及时补充,严格交班

对可能给患者造成不良损害的高风险药物,应根据病区的情况定量存储,对使用情况进行登记,严格交班,及时补充,对求避光(硝普钠等)、低温(胰岛素,肝素钠等)保存的药物应按药物说明书的求执行,以免影响药物的用药效果,从而保证用药质量和安全。严格核心制度的落实

2.1查对制度的执行

在临床管理实践中,认真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可以有效防范和减少用药的差错发生。

2.2交接班制度的到位

我们规定了不仅应重视白班早晨责任护士、护士长与夜班护士的交接,也应重视其他各班的交接班质量。护士长不定时到病区抽查夜班护士的交接班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不仅重视病情的交接,对特殊用药患者的穿刺部位、用药名称、剂量都准确交接,求加强巡视,及时观察到异常,给予妥善处理。加强静脉治疗小组成员的职责,分享经验教训

我科有2位高年资的护士为全院静脉治疗小组的成员,每月静脉治疗小组会召开一次会议,对全院静脉药物治疗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我们求这2位成员应及时传达静脉治疗小组会议精神,指导科室成员在静脉用药中出现不良事件的处理,使患者的损害程度降至最低。

营造安全文化,加强防范意识

4.1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强化用药安全责任

护士长每月应组织科内护理人员学习与护理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把用药安全与全院的医疗护理安全紧密结合,将用药安全纳入护理目标管理,对薄弱环节、重点人群应特别关注,通过教育,使大家明确:用药安全,我之责任。

《营生网》--关注您的营生

作者:刘红 林建琼 疗英 白玉玲 【摘】 神经外科静脉用药的复杂性、高风险性给临床护士提出了挑战。药物分类放置,标识醒目,限量储存,严格交接班,营造安全文化,增强防范意识...本篇论文由网友投稿,3COME文档只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请大家参考,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尽快处理。

4.2认识用药风险,鼓励药物不良事件报告

4.2.1识别风险,共同参与

神经外科患者由于其专业的特点,患者静脉用药的长期性、多样性、高风险药物的常规使用、患者表达能力的丧失等因素导致了用药过程中潜在的风险,护士应予以识别,不仅提醒自己重视,也应履行好对患者及陪护的告知义务,让患者也参与用药的安全注意。

4.2.2鼓励用药不良事件的报告,促进静脉用药的安全

应完善用药不良事件无障碍自愿上报系统,建立无惩罚性的文化环境,对护士而言,可以正视用药过程中的不良事件,不会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采取隐瞒不报态度,从而能及时上报用药不良事件,管理者将上报信息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防治同类不良事件再次发生,促进静脉用药的安全。正确选用静脉用药穿刺工具

为了减少静脉用药过程中的风险,应尽量少用头皮钢针,选择静脉留置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必时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对静脉用药时间将超过一个月的患者大力推行使用PICC,以防止药物外渗可能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和损害。合理安排人员,建立预警机制,保证静脉用药的安全

6.1有效利用人力资源

护士长应有效利用有限的人员,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热情,人员搭配合理,各班人员岗位责任明确,薄弱时段增加人力,弹性排班,有效保证静脉用药的安全。

6.2建立预警机制

护士长应通过多渠道的教育提高护士对静脉用药安全重性的认识,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来规范护士的行为,对发生用药不良事件报告程序给予公示,让每位护士了解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用药不良事件的发生是难免的,一旦发生,应正确面对,积极处理,从而真正做到有效防范,保证神经外科静脉用药的质量和安全。

参 考 文 献

长期住院患者管理制度 篇10

价制度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住院患者的管理,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保障医疗安全,加强对严重超平均住院日患者的管理与医疗质量评价,根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各科室应严格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住院时间,缩短平均住院日。

第三条 对住院时间超过 30天的患者,科主任或副主任以上医师负责组织全科进行病例讨论。对长时间住院的原因进行讨论和分析,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依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治疗方案。

第四条 讨论内容由经治医师记录在病程记录中,记录格式参见“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模板,并依据后续治疗方案予以积极治疗。

第五条 对诊断不明确及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提请全院会诊或者外请专家会诊。

第六条 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每季度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进行汇总分析,并针对科室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第七条 医疗质量处负责日常监管工作,督导检查科室执行情况,及时反馈存在问题,促进科室持续改进。

第八条 医政处负责协调解决影响患者住院天数的环节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长期住院患者管理制度 篇11

[关键词] 帕金森病;风险管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1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2-137-01

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1]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疾病呈进行性发展,是中老年人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随年龄增长其患病率逐渐增高。临床主要表现为肌强直、肢体震颤和运动减少等症状[2]。疾病所致患者较其他人群更易出现跌倒、误吸、窒息、自杀等安全隐患的出现[3],因此在住院期间做好患者的风险管理有利于为患者提供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确诊的帕金森病患者,按照1984年全国锥体外系疾病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4],入选病例具有缓慢起病,静止性震颤,强直和运动减少3项中至少2项,左旋多巴治疗有反应[5]。随机分成对照组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55岁~76岁,平均(63.00±2.35)岁。病程1年以下3例,1年~10年13例,10年以上5例;试验组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53岁~80岁,平均(67.5±1.56)岁。病程1年以下2例,1年~10年14例,10年以上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与护理 常规治疗即给予左旋多巴口服0.1~0.25 g/次,2~4次/d,以后每隔2~4 d递增0.25~0.75 g,最大日用量不超过8 g。常规护理即向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基础知识的介绍并对对患者进行饮食、用药、活动锻炼及排泄等方面的护理。

1.2.2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安全防范干预手段  ①由接诊护士填写患者首次护理风险“评估单“,填写中要求护士在该患者存在的护理风险内容后打勾,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②表格中涉及的护理风险项目按照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后果的严重程度分为一类风险和二类风险。一类风险指直接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的风险因素。二类风险指潜在的,可间接危胁到患者生命安全或健康的风险因素。③评估单的有效时限为3周。每周一、三、五在护理查房中要求病房的责任护士对所属患者的护理风险预防的效果进行评价,并由该护士的上级护士重新对现存的护理风险进行评估。④值班护士对特殊情况要及时进行第三次评估,并提出相应护理措施。⑤护理干预。床头及护士站一览表上挂上醒目的预防标识。在浴室内放置防滑垫,浴缸马桶处设有扶手。规范的饮食管理。观察服药过程中常会出现的症状波动,如开一关现象、剂末现象、晨僵、异动症等。用药小卡片上解释并写明用药的目的、时间、方法、该药的作用与不良反应、禁忌证、联合用药作用交给患者及其照顾者,以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注意体位性低血压、低血糖、晕厥等的预防。教会患者风险出现的应对方法。

1.2.3 评价方法 针对帕金森病病程进展缓慢的特点,两组分别于入院后24 h、第7天、14天、21天进行评价,应用自行设计并经同行专家审定的问卷评估患者对危险因素相关性的认识、预防知识、如何处理3方面。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有计划、有措施的对风险问题进行防范和处置,试验组患者的风险认知度及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实施风险管理后两组患者风险认知度及改善率比较见表1、2。

表1  两组患者患者护理风险管理的认知度()

试验组对照组 t p

对安全有新认识1.38±0.421.57±0.512.830 <0.01

自我保护意识增强1.57±0.441.83±0.632.678<0.05

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技能1.62±0.52 2.16±0.533.001<0.05

表2  实施后两组患者改变度比较对照

组别n管理前 管理后改善率(%)

一类风险二类风险一类风险 二类风险

试验组21813 219 28.57

对照组2191261514.28

3 讨论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其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该病临床上以肌强直、震颤为主要特征,对患者的主要危害在于运动障碍、姿势和平衡破坏。故住院期间患者可能发生坠床、跌倒、窒息等危险。护理风险的处理通过护理风险管理技术来实现。护理风险管理技术是针对经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之后的问题采取措施,是风险管理的核心[6]。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做到有计划、有措施的对风险问题进行防范和处置,可减少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预见能力[7],保证住院患者的安全。对提高帕金森病患者护理质量和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护理风险管理是医疗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管理效果评价4个阶段。这4个阶段周而复始,构成了一个风险管理的周期循环过程,通过不断识别护理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持续质量改进,收到了一定效果[8]。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在不断增强,护士能主动查找护理安全隐患,查找现有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积极采取对策。护士较过去自觉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作,需不断培训护士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健全护理管理机制,有效推进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真正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

[参考文献]

[1] 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7.

[2] 姚尧,杜俊蓉.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5,10(4):367.

[3] 苏玉兰.老年帕金森病的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2,6(5):31.

[4] 王新德.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的诊断标准[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5,18(4):256.

[5] 李秀振.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50例临床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0):120,123.

[6] 陈蓓敏.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9,23(7):573.

[7] 杨顺秋,吴殿源.现代实用护理管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543-549.

[8] 姜慧芬,郑云仙.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5):68.

长期住院患者管理制度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至2010年11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58例,男性43例,女性15例,年龄20~59岁,平均年龄31.6岁,病程在2到5.5年之间,均符合精神病CCMD-3诊断标准确诊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将5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两组患者的身体条件、文化水平、病程、BPRS评分、器质性疾病及所患精神病类型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如奋乃静、氯丙嗪、利培酮等)。同时对患者进行生活能力训练,如每日的个人卫生及一些基本劳动;健康教育,如警惕症状及服药训练;以及每天的基本活动娱乐。由精神科护士予以常规护理。总共观察16周。

1.2.2 观察组

对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一般训练及常规护理,此外还对其进行音乐治疗。具体为,每天上午和下午统一在宽敞明亮舒适的训练室内各按时训练90min,分为音乐欣赏和歌曲教学,开始为较简单的歌曲或民谣,4周后欣赏及学习难度较大的歌曲。按计划由本科有唱歌技能且音质较好的护士进行集体指导及个别辅导,并对患者给予代币奖励。共治疗观察16周

1.3 评价及分析

观察记录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前、后患者的康复情况,采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和住院精神患者康复评定量表(IPROS)对康复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本研究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界值取0.01,用SPSS17.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护理前、后的IPROS评定,如表1。

注:观察组护理前后IPROS量表评分各项观察指标对比有显著差异(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康复护理前后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

2.1 两组患者康复护理前、后的SANS评定,如表2。

注:观察组康复护理前后SANS量表评分各项观察指标对比有显著差异(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康复护理前后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心理活动主要表现为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其行为一般不被人们接受;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精神分裂症为慢性迁延性疾病且易复发,患者往往长期住院治疗,容易感觉生活枯燥乏味,情绪波动,而且可导致患者的社会功能减退[4]。对患者采取口服抗精神病药治疗可有效控制精神症状,但对于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的效果甚微,从而影响到其日后的生活质量。故对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患者早日回归社会[5]。

音乐治疗用于住院精神患者的康复护理,在集体的带动下,患者集中注意力进行手工操作,激发了大脑的思维及手的动作相协调,抛弃了不良的心理活动从而放弃敌意与攻击行为。同时,通过耐心的指导教育,患者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高社交能力,而且患者从自己的歌声和鼓励中获得满足,可有效抵消情感淡漠及恐惧。这就大大提高了患者配合治疗的意愿,使患者配合服药,安心住院。本组研究显示,观察组在康复护理前后IPROS量表评分和SANS量表评分各项观察指标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生活技能训练如音乐治疗,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及消减阴性症状,提高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6,7]。

对住院精神病患者予以口服精神病药物及常规护理外辅以音乐治疗的康复护理,可缓解及稳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加强人际交流,乐于配合医护工作,有利于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康复而重返社会,是一项值得推广的社会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王宪军,吕应春,张德森,等.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个性特征及认知功能与阴性阳性症状相关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1,17(4):331-333.

[2]陈瑞芳,王妙辉,李水英,等.社会技能训练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功能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9,23(33):3062.

[3]张素专.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护理康复效果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10,16(12):32,105.

[4]王秀锦,周朝当,高荣富,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及持续时间与社会功能的相关性[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6(3):259-260.

[5]张敏.行为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上海护理,2011,11(3):14-16.

[6]Kurtz MM,Mueser KT.A meta-analysis of controlled research onsocial skills training for schizophrenia[J].J Consult Clin Psychol,2008,76(3):491-504.

上一篇:六年级看图作文400字:羊生病了下一篇:中心小学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