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精选12篇)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 篇1
研究表明,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过程中常出现脑电图异常[1,2], 患者对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 旨在探讨脑电图异常的相关因素。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4年12月以前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病程≥5年, 共计305例, 其中男160例, 女145例。以脑电图异常者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经躯体及神经系统检查正常, 既往均无颅脑损伤及癫痫发作史, 所有患者未接受胰岛素休克和电休克治疗。
1.2 方法
自制一般调查表, 其中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病程、抗精神病药物服用情况、精神病家族史。
检查使用国产LQWY-N脑电图/脑电地形图仪, 按国际10/20系统法安放头皮电极、分单、双极导联常规描记。部分患者配合过度换气试验。脑电图诊断主要根据冯应琨专著的诊断标准[3]作出, 将脑电图情况分为脑电图异常组和正常组。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危险因素并, 并进行Logistic回归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一般资料
305例患者中, 轻度异常122例 (78.2%) 、中度异常32例 (20.5%) 、重度异常2例 (1.3%) , 则合并脑电图异常患者156例 (51%) , 305例中, 年龄22~75岁, 平均 (49.7±11.3) 岁, 病程5~45年, 平均 (26.2±10.4) 年, 精神病家族史阳性65例 (21.3%) , 单一用药182例 (59.7%) , 其中使用氯丙嗪71例 (23.3%) 、氯氮平106例 (34.7%) 、奋乃静5例 (1.6%) , 合并用药123例 (40.3%) , 其中联用氯丙嗪和氯氮平54例 (17.7%) 、氯丙嗪和奋乃静26例 (8.5%) 、氯氮平和舒必利8例 (2.6%) 、氯氮平和奋乃静9例 (3.0%) , 氯丙嗪和氯氮平使用率分别占49.5%和58.0%。折合氯丙嗪的用药剂量100~1200 mg/d, 平均 (386±156) mg/d。
2.2
不同年龄、病程、用药、精神病家族史、药物剂量之间脑电图异常发生率比较 (表1) 。
2.3
影响脑电图异常的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脑电图异常为因变量, 年龄、起病年龄、病程、精神病家族史、用药、药物剂量等6个因素为自变量, 在α=0.05水平上。结果发现:用药 (回归系数为0.822, OR=2.276, P<0.05) 、药物剂量 (回归系数为0.447, OR=1.564, P<0.05) 。
3讨论
本研究发现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电图异常156例, 占51%, 与魏氏等报道相近[1];有无精神病家族史与脑电图异常无关。本研究3个年龄段脑电图异常发生率分别为40.7%, 55.3%, 56.8%, 差异无显著性, 但脑电图异常有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率增高的现象。本研究还发现3个病程段的脑电图异常发生率分别为27.3%, 50.5%, 54.3%, 差异也无显著性, 但病程越长脑电图异常发生率越高。从而推测年龄、病程是发生脑电图异常有意义的风险因素。
抗精神病药物 (尤其是氯氮平) 常导致脑电图异常甚至癫痫临床发作, 对脑功能影响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过程及疗效[2]。本组有2例在服用氯氮平中出现癫痫临床大发作。本研究发现应用氯氮平或合用氯氮平脑电图异常率比应用非氯氮平高, 不同用药, 不同剂量与脑电图异常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因此, 长期住院慢性精神病分裂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至少每3个月常规进行一次脑电图检查, 尤其是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 如高龄, 长病程, 应尽量避免使用氯氮平, 合理用药。一旦发现患者合并脑电图异常应当尽早积极处理, 及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魏庆平, 胡隆珊.抗精神病药物对脑电图的影响.临床脑电学杂志, 1996, 5 (2) :92-93.
[2]风舟, 陈天和.抗精神病药物诱发俄EP104例脑电图分析.临床脑电学杂志, 2000, 9 (4) :30.
[3]冯应琨.临床脑电图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0:58-62.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 篇2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 请假外出事由:
外出去向:
外出时间:年月日时分
预计回院时间年月日时分
可联系电话:
实际回院时间年月日时分
医院规定:患者住院期间,原则上不应离院外出,否则医院将无法保证在此期间因疾病本身或其他意外情况发生时得到及时处理和救治,甚至会出现导致生命危险的不良后果。因特殊原因必须请假的,须按约定时间预期归院,否则医院将按自动离院办理出院手续。本人被告知以上规定情况和要求,也被告知外出期间如有紧急情况发生时,应立即与我院联系,24小时联系电话0716-7802224,或可获取紧急治疗措施。
本人(或患者监护人、被委托人)自愿承担外出期间以及因外出而引发的一切风险和后果,在此免除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的一切责任,并签字负责。患者(或患者监护人、被委托人)签名:
与患者关系:
联系电话:
值班医师:
护士签名:
时间:年月日时分
温馨提示: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 篇3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甲状腺激素
【中图分类号】R6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72-01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yroid hormone and long term in the hospital schizophrenics.Method:80 schizophrenics inpatientswere divided into livinglong schizophrenics (research group) and non livinglong schizophrenics (controlgroup). Serum thyroid hormone levelswere tested in both groups. And correlation of the hormone levelswith related factorswere studied.Result:TSH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research group than that in controls. Therewere correlations between each thyroid hormone and some factors, TSH leveland illnessduration, hostility and suspicion.Conclusion:It is indicated thatdeteriorated symptoms of schizophrenicsmightbe related to thyroid hormone levels.
【Key words】Schizophrenia; Thyroid hormone
神經内分泌试验在精神科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着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的功能性紊乱,对于一些长期住院患者,血清甲状腺水平如何?为此我们进行了对照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7月至2010年7月连续5年在我院住院的患者40例;均符合CCMD-3有关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无脑躯体器质性病变、双相情感障碍和其它精神疾病。入组两周前,未服用影响甲状腺功能药物。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6.25±9.21)岁。以本院住院的病程少于5年的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对照组,平均年龄(43.46±14.34岁。两组的性别及年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全部患者于清晨6时抽取肘静脉血5ml,离心取出血清,置于-70℃冰箱内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3、T4及TSH,甲状腺激素的正常水平为T31.21~2. 66mmol/L,T467~163nmol/L,TSH0. 6~4.5IU/ml。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资料的差异。
2结果
2.1两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见表1。
表1两组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x±s)
注:两组比较*P<0.05
2.2不同性别之间血清T3、T4、TSH水平在男女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 05)。
3讨论
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回归社会,长期以医院为家,与外界接触少,社会功能减退,大部分病人以阴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研究认为患者可能存在颞叶功能减退,血流量降低,葡萄糖代谢及氧耗量降低,也有中枢神经递质和受体功能不足,自由基参与病理过程[1]。也有研究认为,TSH升高反馈增加多巴胺与受体结合[2]。而TSH降低可致多巴胺与受体结合率降低,再加上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多巴胺不足,从而使阴性症状更明显。本研究认为,TSH水平降低与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活动有关。T3、T4水平在与非长期住院患者对比中无明显差异,认为患者本身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正常,基本能恢复在正常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业光,田爽,许建华,等.首发精神分裂症血流对照[J].临床医学杂志, 2002, 12: 348.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 篇4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自知力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具有特征性的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1]。自知力,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认识的判断能力。临床上将有无自知力以及自知力恢复的程度作为判断病情轻重和病情好转程度的重要指标。所以自知力完整是精神病病情痊愈的重要指标之一,故深入观察病情,判断病人的自知力是必要的。2007年对在我院住院的160例患者进行了自知力评定,并进行了相关因素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2007年10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住我院的全部精神分裂症患者,符合ICD-10的诊断标准且资料齐全者共160例患者入选,病程标准按5年为界分为急性组和慢性组。
1.2 方法
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有资料的记录,并进行BPRS和SANS评分。自知力按BPRS评分方法进行七级评分,分数越高自知力障碍的程度越重,自知力完全恢复的评1分。
1.3 工具
使用张明园修订的BPRS[2]和夏梅兰修订的SANS[3]为研究工具。
1.4 统计方法
u检验线性相关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160例患者中,男性121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38.44±11.29岁。平均受教育年限7.25±3.48年,平均发病年龄21.44±5.48岁。未婚112例,已婚41例,离异5例,丧偶和再婚2例,农民36例,工人29例,干部19例,无职业78例,学生和现役军人各3例。
2.2 阳性症状与自知力
以住院治疗8周以上的例数统计,共计有141例,其中阳性症状[4]消失,自知力随之恢复者37例,占总数的26.2%,阳性症状消失,自知力仍未完全恢复者58例,占41.1%。阳性症状存在,自知力未恢复者37例,占26.2%。残留个别阳性症状,自知力已完全恢复者9例,占6.4%。
2.3 自知力评定结果
自知力评定全距为1~7分,平均3.49±1.98分。慢性病人组77例,自知力评定3~7分,平均5.58±1.67分;非慢性病人组83例,自知力评定1~7分,平均3.02±2.14分。两组比较u=8.4664P<0.01,差距有极显著意义。
2.4 自知力及其相关因素见附表1
3 讨论
在临床工作中,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均有程度不等的自知力缺失,因此,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也不主动就医,在拒绝服药、住院。在精神疾病的初期,有的病人自知力尚保存,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常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了判断力,称之为自知力丧失。当病情好转时,自知力逐渐恢复,由有部分自知力到全部恢复。但自知力的恢复与精神症状是否消失有不同的情况存在。在抗精神病药治疗8周后,难恢复型所占比例最高,病程较长,住院时间较长,趋向衰退的患者自知力恢复较慢。同时,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组自知力障碍评分显著高于非慢性病人组,其自知力障碍较严重,与阴性症状丰富有关。
自知力障碍的严重程度与BPRS分和SANS分及年龄呈正相关,与受教育年限呈负相关。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86.
[2]张明圆.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上海精神医学[J].1990;新2(增刊):2-3.
[3]夏梅兰.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上海精神医学[J].1990,新2(增刊):7-10.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 篇5
作者:佚名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00 更新时间:2010年03月08日【字体:大中小】
内容导读: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护士观察量表分析,对长期住院精神病人有针对性地进行自理生活能力康复训练,及有组织地开展工疗、娱疗活动,改变病人的行为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使病人达到精神、社会康复,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实施有针对性的心身护理,了解其病情变化特点,协助护士完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制定护理措施,本研究应用护士观察量表(NOSIE),对患者的精神及生活状况进行评估。
对象现住江苏省扬州五台山医院l2病区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复退军人)128例,年龄28—81岁,平均(48.70±12.61)岁;病程4—57年,平均(28.41±10.37)年;首发年龄22—31岁,平均(25.56±4.25)岁;受教育年限O一12年,平均(7.15±3.70).年;家族史阳性21例,阴性107例;已婚26例,未婚84例,离异丧偶18例;诊断均符合CCMD-3中相应的诊断标准。
方法:采用NOSIE为评定工具,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年龄、病程、首发年龄、婚姻等资料进行统计。NOSIE包括3O项,按病人具体表现或症状出现的频度,采用5级(0—4分)评分法,症状越重,评分越高。最终评分汇集成病情总估计分、总消极因素分和总积极因素分。量表评定由病人所在病区的高年资护士担任,评定前均经统一量表培训学习,测一致性Kappa:0.98,Pd0.001。
结果:
NOSIE评定结果:对128例长期住院精神病人进行NOSIE评定,病情总估计均分(169.87±33.49),总消极因素均分(22.74±21.63),总积极因素均分为(71.52±23.84)。
分析因素和变量定义:以病情总估计、总消极因素、总积极因素为因变量,以年龄、病程、首发年龄、受教育年限、婚姻、家族史为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X1、X2与Y1、Y3。呈显著负相关(Pd0.01),X4与Y1、Y3呈显著正相关(P<0.01)。由此可见,年龄大,病程长,病情就重,社会能力低,精神活动衰退明显;而文化程度高,病情就轻,社会能力相对强,精神活动衰退相对不明显。
讨论:
住院精神病患者抗抑郁剂应用分析 篇6
【关键词】住院精神病患者;抗抑郁剂;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9.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1
11-02抗抑郁剂是一种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抑郁状态的药物,随着近年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ls)等各种新型抗抑郁剂的出现,抗抑郁剂的使用范围也逐渐扩大,为了解这些发展变化趋势,通过用药频度、诊断等分析,对抗抑郁药物的适用范围、临床应用趋势进行评价。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对2010年度青海省第三人民醫院住院患者中使用了各种抗抑郁剂的167例患者进行调查年龄最大72岁,最小18岁,平均45岁。均符合CCMD-3精神科诊断标准[1]。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年龄、性别、诊断、用药种类等情况逐一进行调查,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共167人次,见表1。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抗抑郁剂在精神科使用非常广泛。从20世纪50年代出现第一个抗抑郁症药丙咪嗪以来,抗抑郁剂的研究开发飞速发展。抗抑郁剂的使用(适应症)范围逐渐扩大。除了主要用于治疗抑郁外,也用于神经症(如:社交恐惧症、强迫症、广泛焦虑症、惊恐障碍、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儿童多动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同时对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及器质性精神障碍有效,如:睡眠障碍、早泄、经前期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2]。不同类型的抗抑郁剂有不同的用途,三、四环抗抑郁剂主要对边缘性人格障碍、强迫症、惊恐障碍、慢性疼痛和特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效,应用较多的是丙咪嗪、阿米替林、氯丙咪嗪、多虑平等。这些药物由于可能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和体重增加而受到限制使用[3]。SSRIs是研究最多的一类药物,对上述各种用途均有研究,且疗效较好。其中研究较多的是氟西汀、左洛复、兰释、赛乐特。其它新型抗抑郁剂中研究较多的是文拉法辛,它对上述各种用途的研究有较好的疗效,并且副作用少,起效快。
本研究结果与上述结果大致一致,从分类诊断来看,抗抑郁剂的使用范围(适应症)有三大类,主要用于情感性精神障碍(63.47%)、其次是精神分裂症(20.96%)、神经症(13.37%)、少部份用于脑器类精神障碍(1.2%)、进食障碍(0.6%)。从具体疾病诊断来看,抗抑郁剂大约有一半用于治疗抑郁发作,另外,传统抗抑郁剂还可以用于治疗焦虑、强迫症、应激相关障碍、精神分裂症辅助治疗。SSRIs应用最广,还可以用于治疗焦虑、恐怖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伴发强迫、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厌食、器质性抑郁、偏执状态辅助治疗。其它新型抗抑郁剂也可以用于焦虑、精神分裂症伴发强迫、器质性抑郁、偏执状态辅助治疗。
本研究中抗抑郁剂未见用于儿童多动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性功能障碍,这可能是因为这类患者很少就诊于精神科专业门诊。
另外,本文调查结果显示:抗抑郁剂主要有三大类,其中采用最频繁的是SSRIs (55.09%),其次是其它新型抗抑郁剂(24.56%)、传统抗抑郁剂(20.35%)。SSRIs使用最为频繁。适用于各种抑郁急性期、维持期治疗,也用于强迫、焦虑、恐怖、疑病、进食障碍等,靶症状广泛;与其它药物相互作用少,药物副作用很少,几乎没有任何类似传统抗抑郁剂的严重副作用,所以耐受性好,适用人群范围很广;服用方法方便,维持方法简单,依从性好。
总之,临床抗抑郁剂应用(适应症)范围逐渐扩大,成为治疗抑郁症及相关疾病的一线药物,并且已经从传统抗抑郁剂转为以SSRIs、其它新型抗抑郁剂为主流药物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3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出版社, 2001: 75-78.
[2]石晓燕.张云强.崔佳.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伴焦虑、抑郁情绪的药物治疗评价(附115)例临床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5(3):170-171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09年8月9日对我院其中3个病区 (老年病科除外) 的全部住院患者进行调查, 共478例。
1.2 方法
用自拟的住院患者调查表, 项目包括:性别、年龄、婚姻、民族、职业、文化程度、住院天数、次数、诊断、用药情况 (药名、剂量、用法) 、特殊治疗。采用一日法进行调查, 对当日每位住院患者逐项填写调查项目, 其结果与2001年组的调查情况进行统计比较。
1.3 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5.0软件处理, 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住院精神病患者共478例, 其中男253例 (52.93%) , 女225例 (47.07%) , 男女比例为1.1∶1。年龄:17~60岁, 平均 (37.50±12.24) 岁;住院天数:最短1 d, 最长4 996 d, 平均 (380.18±739.99) d。初次住院189例 (39.46%) , 再次住院289例 (60.54%) 。
2.2 治疗情况
2.2.1 总体治疗情况478例患者使用精神药物情况见表1。
2.2.2 药物使用频度2009年与2001年精神药物使用频度的比较, 结果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由于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广泛使用, 使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数量明显下降。这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明显、安全性高有密切的关系。由于现在的医患关系复杂, 医疗纠纷发生率高, 以及患者及家属的维权意识增强, 因此重视医疗安全成为每个医生的共识, 所以选用安全性高的抗精神病药物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这也使得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得以广泛使用。由表1可知, 单用一种精神药物治疗者逐年增多, 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01) , 反映出我院临床医生对精神药理学理解更深入, 并认真遵循单一用药, 不常规联用抗胆碱能药物的原则。但调查发现2009年组有过多使用苯二氮类药物的倾向, 478例患者中有306例患者使用苯二氮类药物, 占64.02%, 涉及6种苯二氮类药物。联用三种以上药物者有增多趋势 (P<0.001) , 多是与联用苯二氮类药物有一定关系, 故联用三种以上药物者增多,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偏重治疗安全的考虑。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住院精神病患者使用精神药物情况, 为提高医疗水平和规范医院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一日法对我院478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一般情况、诊断和治疗情况进行调查, 并与2001年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单用一种精神药物治疗者2001年组明显增高 (P<0.001) , 单用奥氮平和舒必利者逐年增加。其中合并用苯二氮类306例, 占64.02%。结论:近年来我院使用精神科药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原因可能与人们对精神疾病、精神药物的使用及对医疗安全的深入认识, 以及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普及有关。
关键词:住院精神病患者,精神药物,诊断
参考文献
[1]姚坚, 蒋陆友, 杨丽, 等.1979-1990年住院病人用药及病种变化初步分析[J].云南精神医学, 1991, 2 (1) :14-17.
[2]李超, 林多朵.八年来我院精神药物使用的演变[J].中国民康医学, 2008, 20 (23) :2765.
[3]祁世清.596例精神病住院患者年度精神药物使用情况调查[J].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1 (14) :1780.
[4]罗荣连, 陈骞.住院患者精神药物一日使用296例调查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1 (14) :1755.
[5]李永宏, 杨亚黎, 程茵.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调查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1 (11) :1273.
精神科住院患者风险评估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患者9157人次, 男4416人次, 女4741人次, 发生不良事件144起;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10662人次, 男5804人次, 女4858人次, 发生不良事件75起。2007年1月~2009年12月的不良事件为未评组, 2010年1月~2012年12月为评估组。
1.2 方法与诊断标准
2010年始对收治患者实施全程风险评估, 由三级医师逐一评估, 填写《精神科住院患者疾病及相关风险评估表》, 病情改善转二级护理再评估, 二级患者病情波动或复发转一级护理又评估;以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 (ICD ̄10) 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为诊断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AS软件, 对所有数据进行一般性统计分析、t检验及χ2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评估前后不良事件患者一般人口学分布
评估后不良事件发生少于评估前、患者年龄大于评估前、住院天数少于评估前及低文化程度患者下降 (P<0.05) , 见表1。
2.2 评估前后不良事件病种及类型分布
评估后, 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明显减少、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 (使用违禁药物) 者明显增多 (P<0.01) ;外走、伤人、自伤及噎食的发生均有明显减少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有研究显示, 精神障碍入院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3], 可有效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4,5], 本研究显示, 实施风险评估后, 不良事件明显减少。
注:*:P<0.01, #:P<0.05
注:*:P<0.01#:P<0.05保护性约束患者所致骨折、药物不良反应致吸入性肺炎
有研究显示, 精神障碍住院不良事件的发生, 精神分裂症最多[6], 本研究结与之一致。上海市的研究显示[7], 住院精神障碍意外事件, 情感障碍比例高于其他诊断, 年龄越小发生的可能性更大, 本研究结果显示, 评估后不良事件患者年龄更大, 情感障碍与使用违禁药物者一样位于第二, 可能与上海市的精神障碍的社区防治较好、精神卫生的科普更普及有关, 本研究结果年龄更大可能与使用违禁药物者比例高有关;上海市的研究还显示, 不良事件73.03%发生在入院的1~5d内, 本结果与之基本一致, 本结果评估前后的差异, 可能与管理理念有关, 评估前, 要求加强住院患者的留治, 患者数越多越好, 评估后, 强调住院患者周转。
国外研究显示, 精神障碍意外事件的发生, 与患者绝望、抑郁等情绪状态密切相关[8], 同时也有资料显示, 与患者的精神症状、心理社会因素及精神药物不良反应相关[2]。本文不足, 未就患者病程、临床特点、家庭情况、经济状况、职业、婚姻及社会支持系统等相关因素深入分析, 当时的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为处罚性的, 对本研究结果也有一定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不良事件中使用违禁药物者比例显著增加, 应引起我们更多关注。
参考文献
[1]Donaldson SL.An intemational language for patient safety[J].International Joumal for Quality in Healty Care, 2009, 21 (1) :1.
[2]沈渔邨.精神障碍的护理[M].精神病学, 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954-981.
[3]张瑞.加强精神病患者入院风险评估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4) :296-297.
[4]高玉娥, 杨金华, 蒋兴碧.住院精神患者意外死亡分析及防范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6) :2708-2709.
[5]肖爱祥, 林建葵, 韦红梅, 等.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 2012, 11 (2) :11-13.
[6]陈艳卿, 王绍礼, 黄荣强.住院精神患者意外原因分析及预防探讨[J].当代医学, 2009, 15:71-72.
[7]周玲, 陈芳, 王芳, 等.住院精神病患者意外事件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J].上海护理, 2010, 10 (3) :9-11.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51例, 其中女17例, 男34例, 年龄20~57岁。发生自我攻击12例;对医护人员发生攻击行为32例, 其中21例攻击女护士, 6例攻击男护士, 5例攻击医生;剩余7例患者为其他攻击行为。25例患者年龄在20~34岁, 10例患者年龄在35~44岁, 16例患者年龄在45~57岁;12例为两次以上住院患者, 39例为首次住院患者。
1.2 方法
统计分析51例精神分裂患者的临床资料, 通过精神病评定量表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生攻击行为的原因。
2 结果
研究发现, 9例患者由于惧怕医院环境而发生攻击行为, 占17.65%;9例由于易怒而发生攻击行为, 占17.65%;5例由于医护人员护理不合理而引起攻击行为, 占9.80%;2例由于无法对自身行为进行控制而引起攻击行为, 占3.92%;4例由于不积极配合治疗而引起攻击行为, 占7.84%;15例由于被害妄想症引起攻击行为, 占29.41%;7例患者有过攻击史, 占13.73%。
3 护理措施
患者入院时, 负责接待的护士要热情主动的向其介绍医院情况, 如医生、食堂、厕所、病房及护士等[2]。使患者快速熟悉医院环境, 进而消除恐惧心理及陌生感, 有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展开相应的康复活动, 内容易于患者接受, 活动过程中, 不仅可以寓教于乐, 同时也能丰富患者的生活, 使其焦躁、紧张的心理情绪得以缓解, 有效减少攻击行为。
防止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主要方法是心理护理, 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同心理变化有直接的联系。大部分的被害妄想症、焦躁及易怒患者所发生的攻击行为都是在精神症状影响下产生。此时, 要对患者进行安抚或劝导, 耐心给其解释, 使紧张气氛得以缓解。医护人员可通过心理疏导与肢体动作帮助患者平复焦躁情绪, 取得患者信任。和谐的氛围可使患者的攻击行为减少, 有效避免攻击行为的发生。
采取有效的约束性保护措施。在患者出现攻击行为时, 医护人员要根据医嘱对患者进行约束。约束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安全问题, 避免其受伤或受被攻击者报复。此外, 还要做好患者生活护理及心理护理, 必要时可进行隔离, 防止患者对其他人员发生攻击行为。
抗精神药物需根据医嘱使用。对情绪及精神症状进行控制的理想方法就是使用抗精神药物。护理人员要按医嘱定时、定量给予患者服用药物, 注意患者私自减量或藏药的情况。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控制, 并能缓解其紧张及焦虑等情绪。
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攻击行为及病情状况进行严密观察。通常情况下, 患者发生攻击行为前, 主要表现为突然停止正在进行的动作、呼吸较快、使用拳头撞击物体及焦躁不安等[3,4]。在语言方面一般以言词恶劣及大吼大叫为主, 经常会有妄想性质的语言出现。在思想方面容易愤怒、情绪较急躁、情绪波动较大、思想情况处于不稳定状态、意识模糊不清、缺乏判断及思考能力。若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以上状况, 医护人员应采取措施将其隔离, 尽量安排在环境安静的病房, 使其能自我调节情绪, 同时也能减少外界对患者产生的干扰。若患者对其他患者发生攻击行为, 医护人员应将其分别安置, 避免出现意外事件。若患者对医护人员发生攻击行为, 医护人员要尽量避开患者, 避免将患者激怒。
4 讨论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其攻击行为通常是在精神症状的影响下, 或医护人员的言辞不当激怒了患者而发生的, 也有一些患者是由于身处陌生环境、心理过于紧张而发生攻击行为。有些患者在出现攻击行为前无任何征兆, 属于突发性, 无法进行预测。所以, 医护人员要对精神科的有关理论知识进行了解, 在临床护理中总结经验, 在对患者表现进行观察的过程中, 找出发生攻击行为的征兆, 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在临床中, 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对于发生攻击行为的患者要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在预防的基础上, 采取优质的护理服务, 注意语言的使用, 避免刺激患者, 能有效避免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
参考文献
[1]于继兰.50例具有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 2010, 12 (10) :100-102.
[2]陈耿谊, 高镇松, 鲁丽娅.伴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征的对照研究[J].海南医学, 2010, 10 (4) :190-192.
[3]吕艳红, 许建华, 臧雯雯, 等.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社区医学杂志, 2010, 23 (24) :145-147.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4月来该院进行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58例 , 其中29例患者并发糖尿病情况 , 将其设置为观察组,剩余患者设置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男性14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在21~75岁之间 , 平均年龄为 (38.21±2.25) 岁 , 体质量为40~69 kg,平均体质量(49.47±3.45) kg;观察组患者男性16例,女性13例 , 年龄范围在46~90岁之间 , 平均年龄为 (50.39±4.82)岁 , 体质量为47~60 kg, 平均体质量 (53.87±6.18)kg。
1.2 方法
采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测验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分 , 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 , 总结出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并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情、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进行测评 , 对测评的结果进行回归分析。
1.4 统计方法
对上述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 ,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该次58例患者中有29例患者在精神分裂症的基础上患有糖尿病情况 , 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并发糖尿病发病的几率为50%。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 , 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 (38.21±2.25) 岁 , 平均体质量 (49.47±3.45)kg;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为 (50.39±4.82) 岁 , 平均体质量 (53.87±6.18)kg, 因此可以得知 , 诱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并发糖尿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年龄、体质量情况。通过进一步分析后发现 , 住院的时间和抗精神药物也能够诱发此疾病的产生。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并发糖尿病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 , 由于患者受精神疾病的影响 , 因此对糖尿病的危害并没有一个正确地认识 , 因此其临床症状表现得更加明显 , 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受到的损害更大[1]。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并发糖尿病患者发病的几率一直居高不下 , 近年来还出现了增长的趋势 , 因此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并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该研究中发现 , 精神分裂症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患有糖尿病的几率越高。另外 , 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精神类药物 , 这种药物的使用在治疗的同时也会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 , 进而增加肥胖的几率[2]。临床中认为 , 药物引起的机制主要为 : 一方面 , 抗精神药物中能够控制下丘脑H1受体 , 并且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 可以使患者食欲剧增 , 导致肥胖现象发生;另一方面 , 肥胖可以引起患者胰岛素抵抗能力下降 , 抗精神药物中的氯氮平能够对糖代谢产生重要的影响 , 形成恶性循环[3]。另外 , 患者住院的时间越长 , 抗精神药物的使用量越多 , 恶性循环情况不能够得到缓解。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控制患者的体重情况 , 减少使用药物的剂量和次数 , 还需要积极引导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 ,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 , 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并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主要与年龄、体质量情况、住院的时间和抗精神药物的使用情况有关 ,因此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相关方面情况的变化 ,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治疗,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并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4月来该院进行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58例,其中29例患者并发糖尿病情况,将其设置为观察组,剩余患者设置为对照组,采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测验对患者的病情、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进行测评,对测评的结果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病情、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并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体质量情况、住院的时间和抗精神药物的使用情况。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 篇11
【关键词】精神科住院病人;意外事件;护理干预
期间住院病人4529例,患者意外事件发生39例,占0.86%。发生意外事件患者的原发疾病中精神分裂症患者为高发,占82%,意外事件发生的类型以他伤、外逃、摔伤、吞服异物为高发,分别为33.3%、20.5%、15.4%、12.8%。死亡5例,骨折2例(1例右侧股骨颈骨折,1例右肱骨骨折),定为医院责任5例。结论: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医院规章制度、加强责任心、提高服务意识及安全意识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事件发生的关键环节。
精神科意外事件是指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症状或药物不良反应等的影响下突然发生的、难以防范的、危害个人及他人安全的行为。常见的方式有自缢、噎食、触电、坠楼、吞食异物、冲动伤人、外逃、外伤、服毒等[1]。近年来,随着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也逐年增多。精神疾病患者由于受病态思维及情感障碍的影响、无自知力、封闭式管理等原因,易发生意外事件,从而引发医疗纠纷。对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期间发生过医疗意外事件的39例精神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查找原因,并对如何预防医疗意外事件的发生提出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患者4529人,平均住院天数48天,发生医疗意外事件39例,其中男26例,女13例,年龄14-77岁,平均(34.89±13.63)岁。
1.2资料收集方法通过病区护士长上报的意外事件报告单以及与当班护士进行交谈获取资料,并详细记录,查找医务部门医疗纠纷登记及处理结果,分析意外事件发生原因。
2结果
2.1发生医疗意外事件患者的原发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32例,占82%;癫痫所到精神障碍1例,甲亢所致精神障碍1例,帕金森病合并肺性脑病1例,酒精所致幻觉症1例,震颤谵妄合并重度贫血1例,单纯酒依赖1例,精神发育迟滞1例,各占2.6%。
2.2医疗意外事件发生的类型他伤13例,占33.3%(其中2例是被约束于床上被其他患者伤害);外逃8例,占20.5%;摔伤6例,占15.4%;吞食异物5例,占12.8%;猝死3例,占7.7%;自伤2例,占5.1%;噎食致死1例、自缢未遂1例,各占2.6%。
2.3医疗意外事件导致的严重后果死亡5例,其中3例死亡原因为抗精神病药引起的心源性猝死,1例为噎食死亡,1例为外走时在院外出现癫痫发作掉入池塘溺水身亡。右股骨颈骨折1例,右肱骨骨折1例,他伤、自伤、摔伤导致的清创缝合20例。
2.4医疗意外事件处理结果医疗纠纷9例,定为医院责任5例,经济赔偿5例,总计30余万元。
3讨论与对策
精神病医院意外事件发生原因包括医、护、患等多方面的因素,但由于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直接性和具体性,因而在医疗活动中与患者接触机会最多[2],发生意外事件的概率也高,其中有些是不可预测和防范的,有些则是可以通过防范避免的。在资料分析中发现本组患者中,有7例存在较明显的护理缺陷,纠正这些缺陷,也许可以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为此,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3.1严格执行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精神科患者由于其受病态思维的支配,往往会发生自杀、自伤、冲动毁物或伤人等意外事件,需要给予保护约束。护士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有关保护性护理常规及保护带使用规定[3]。医院规定保护约束病人与非保护约束病人要分开病房管理,并且约束时必须同时约束双侧上肢。本组意外事件中,有2例患者是护士违犯了本规定,保护约束的病人与未保护约束的病人混在一起,而且只保护了患者的单侧肢体,致使未保护约束的病人把保护约束了的病人拽下床致1例患者右手肱骨骨折,另1例患者头部受伤,缝合3针。只要严格执行医院的规定,这2例意外事件就可以避免发生。
3.2加强责任心,提高安全意识本组意外事件中,2例病人外出离院,均是由于护士安全意识较差及责任心不强,出病房时门未锁紧致病人直接外出。故精神科护士头脑里要时刻绷紧那根安全弦,进出病区门时加强防范,防止病人趁机外逃。
3.3加强急救技术的训练1例噎食致死患者,本身合并有严重的贫血,加上精神药物副反应,吞咽功能差,家属给其喂食时,出现了噎食被护士发现,在采取清除咽部食物措施无效时未能及时采取其它急救措施,如环甲膜穿刺术等。3例猝死患者中有2例发生在凌晨,被值班护士发现时患者已处于濒死状态,护理人员在施行抢救的過程中显现出对此类危急症的抢救程序与抢救技术还不熟练。在精神科的意外事件,往往都是急诊事件,需要立即抢救,加强对医护人员急救能力的训练非常重要,定期组织护士学习急救技术,并定期考核,安排护士到综合医院的急诊科进修学习[4],提高精神科专科护士的急救技能。另1例自缢患者,就是护士及时发现,及时抢救,才未造成严重后果。
3.4加强非精神科医学知识的培训上述3例猝死患者均用了氟派啶醇肌肉注射,其猝死可能与药物有关,对此类病人因药物的镇静作用,躯体症状表现不明显,易被忽视。我们要加强对护士非精神科医学知识的培训,提高护士对内科疾病的识别能力,对药物的副反应要有预见性,尤其是患者用药后睡眠中,也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等。鉴于这3例猝死病例的发生,医院也作出规定,要慎用氟哌啶醇,在使用氟哌啶醇之前要常规做心电图检查,使用氟哌啶醇之后要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
3.5医护协作很重要预防医疗意外事件,护士严密观察病情,医生积极处理病情,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医生结合病情在晨会上或其他时间对重点病人的诊疗、护理要点进行重点提示并对护士进行精神医学与内科知识培训是防范意外事件与医疗缺陷有效的方法,一是可以提高护理理论水平,二是可以让护士知道每个病人重点观察什么,防范什仫,做到心中有数,也就能更全面细致观察病情。
3.6提高法律意识与风险意识精神科意外事件的发生,多数没有预兆。工作中,我们时刻要有法律意识与风险意识,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包括文书书写,医患沟通等,在发生了意外事件后,要组织讨论,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4小结
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必备条件,是减少护理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5]。精神科意外事件的发生,不可能杜绝,但只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并真正落实到位,就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62-173.
[2]钱萍.加强医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J].护理管理杂志,2004,6(6):17-19.
[3]李江华,辜雪萍,王涌,等.51例住院男性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的现状分析及人性化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06,6(10):29-30.
[4]张红,陈传萍.老年精神科常见意外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6):48-49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1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2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调查对象。其中男106例, 女94例;年龄15岁~70岁, 平均 (31.6±7.8) 岁;病程1年~26年;住院时间1个月~8 年。
1.2 方法
采用半标准化会谈方式对患者服药时的心理状态及行为进行调查分析, 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单独或集体交谈, 并把会谈结果和临床表现与半标准法对照、核实。
2 状况与分析
2.1 服药依从性标准
完全依从, 住院期间主动按医嘱服药。部分依从, 住院期间在医护人员督促下被动服药。不依从, 住院期间有藏药、拒药、扔药现象。
2.2 服药状况
主动服药者64例 (32%) , 被动服药者72例 (36%) , 藏药者28例 (14%) , 拒报药者36例 (18%) 见表1。针对不同患者服药行为的临床表现形式, 由责任护士与患者建立伙伴式护患关系, 经常相互沟通, 及时了解不依从的原因, 每天≥1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 及时进行干预, 帮助患者改善服药依从性, 4 w后进行评价见表2。
2.3 分析
2.3.1 主动服药
64例主动服药者, 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上, 均为症状缓解期, 自知力大部分恢复, 对服药的重要性认识很清楚。
2.3.2 被动服药
72例被动服药者, 以冲动、伤人、毁物、幻觉为主要症状及懒散、淡漠、退缩为主要表现。原因: (1) 多为急性期入院或病程及住院时间较长者; (2) 患者对服药没有什么要求, 缺乏主动性和表达能力; (3) 各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刺激等。
2.3.3 藏药
28例藏药患者主要为长期或反复住院的患者。藏药原因: (1) 由于精神病病程长, 治疗效果不理想, 而且易复发, 需长期服药, 甚至终身服药, 故使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而藏药; (2) 怕精神药物对大脑有刺激, 或影响身体脏器功能, 顾虑重重藏药; (3) 有的存“病耻感”, 悲观厌世, 部分农村的患者因长期用药造成经济困难, 不愿坚持治疗, 试图积累药物自杀而藏药等。
2.3.4 拒服药
36例拒服药患者主要为初次发病住院的患者, 且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下。原因: (1) 患者对环境陌生, 否认有病, 逃避治疗, 拒绝服药; (2) 患者缺乏自知力, 觉得自己没病而无需服药; (3) 受被害妄想支配, 怀疑药物有毒而拒绝服药或扔药; (4) 医护人员管理不当, 患者对医护人员有敌对情绪而抗拒服药。
3 措施和结果
3.1 主动服药患者的护理措施
主要叮嘱患者及时向主治医生汇报每次服药后的不适感觉。
3.2 被动服药患者的护理措施
(1) 责任护士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巧妙的运用沟通技巧, 适时的开展健康教育, 讲解维持服药的重要性等; (2) 加强用药督导, 合理使用抗精神药物, 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及时采用有效措施。结果:72例被动服药患者4周末, 14例服药主动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58例服药时不再需要护理人员的督促[1]。
3.3 藏药患者的护理措施
(1) 适时地引导患者, 及时地向患者介绍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 建立患者的自信心, 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2) 利用探视的机会, 与患者的亲属沟通, 并宣传精神卫生知识, 提高亲属对疾病的认识能力, 让其关心并参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 解除患者的种种顾虑, 帮助患者提高应对能力; (3) 发药时保持良好秩序, 排队发药, 至少有两名护士, 加强服药监督, 细致检查, 密切观察患者的服药情况, 护士严格执行“服药入口制”, 发药时思想集中, 做到“送药到手, 看服到口, 咽下才走”; (4) 将患者服药情况向下一班护士口头交接班。结果:28例藏药患者4周末, 24例藏药行为消失, 其他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
4 讨论
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人群中, 患者由于对病情认识程度差异较大, 大都不承认自己有病, 因此, 他们一般不会主动去接受药物治疗。相反, 当患者受被害妄想等精神症状支配时, 在接受药物治疗时有可能会认为所服药品为毒药而拒绝服药, 从而导致治疗失败、病情控制不佳或复发以及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等。因此, 在目前精神分裂症尚无法彻底根治的情况下, 提高服药依从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临床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及对医学知识的认识、掌握和了解程度的差异, 以及服药过程中的不同心态, 护士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提供优质服务, 缩短了护患距离, 经常相互沟通, 及时了解不依从的原因, 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 同时加强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健康教育, 使其了解不遵医嘱可能导致的后果。从而真正让精神分裂症患者改善服药依从性, 降低复发率, 提高生活质量, 早日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138: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