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精神分裂症(精选12篇)
住院精神分裂症 篇1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最为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 从我院近10年来的统计资料可知, 该疾病占我院总住院的78.57%, 其治疗进程缓慢, 疗效差, 住院时间长, 复发率和致残率高[1]。本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旨在为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选自2000年7月~2009年12月我院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 随机抽取326例。病例诊断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诊断标准, 均经三级查房确诊。收费执行统一的《湖南省医疗收费标准》。
1.2 方法
按照统计内容拟定调查表, 根据病历填写调查表, 将统计指标数量化后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住院患者的人口特征
本组326例中, 男216例, 女110例;年龄6~78岁, 平均 (32.08±11.65) 岁;婚姻:未婚156例, 已婚117例, 离婚36例, 丧偶17例;文化程度:大专及大专以上34例, 高中及中专65例, 初中111例, 小学75例, 文盲41例;职业:无业93例, 农民106例, 单位职工等91例, 个体户及商人29例, 学生7例。
2.2 住院患者住院期间信息
家族史:阳性96例, 阴性230例;病程:3 d~58年, 平均 (6.30±6.71) 年;住院次数:1次101例, 2次及2次以上225例;住院天数2~1 182 d, 平均 (170.24±130.41) d;日均费用 (86.24±126.33) 元;人均住院总费用 (5 596.83±3 234.19) 元。平均住院日、日均费用、人均住院总费用无显著性差异 (t=0.92, P>0.05) 。付费方式:医保、农村合作医疗228例, 自费98例。
2.3 住院费用及构成情况
住院费用中, 比例最高的是治疗费 (含护理费、诊察费) , 占42.23%;然后依次为床位费、药费、检查费及其他费用。见表1。
2.4 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该院住院费用为偏态分布, 故对住院费用进行数据交换后, 经单样本检验得, Z=0.634, P=0.816, 因此对数交换后住院费用呈正态分布。以32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费用的对数值为因变量 (Y) , 以性别 (X1) 、年龄 (X2) 、婚姻 (X3) 、职业 (X4) 、文化程度 (X5) 、家族史 (X6) 、病程 (X7) 、住院次数 (X8) 、住院天数 (X9) 、临床分型 (X10) 、第二代药物 (X11) 、联用一、二代药物 (X12) 、第一代药物 (X13) 、疗效 (X14) 、合并其他疾病 (X15) 、支付方式 (X16) 各因素为自变量 (X) , 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入选变量标准为α=0.05, 剔除变量标准β=0.10, 有5个因素被选入方程:住院天数, 病程, 联用一、二代药物, 合并其他疾病和支付方式。筛选结果见表2。
回归方程得:Y=0.216 3+0.577 1X9+0.492X15+0.216X7+0.503 8X11+0.317 2X16
3 讨论
3.1 费用构成
精神疾病常规治疗时间一般是3个月, 本次调查显示, 精神患者住院费用高达5 596.83元, 平均住院费用每年上涨34.12%, 精神疾病不是一次性疾病, 5年复发率在85%以上, 而且出院后的维持治疗时间达3~5年。因此, 如何降低精神疾病的医疗费用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
本结果显示, 精神分裂症患者人均住院费用构成中, 与综合医院患者明显不同的是, 精神分裂症属于精神或心理上的疾病, 因而对患者的躯体进行直接治疗很少, 临床辅助检查很少, 从表1可以看出, 药费仅占总费用的18.01%, 说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简单, 药费低, 治疗费却高达42.23%, 这可能与精神科的特殊性有关, 精神病患者入院后医生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 一般会根据病情的需要选择性地辅以心理治疗、行为观察治疗、工文娱治疗、音乐治疗等, 以上这些治疗项目所需费用均归属治疗费, 从而加大了治疗费所占比例, 反映精神科在非物化劳动方面的收入占了很大比例[3]。根据有关文献介绍, 如果规范收费, 治疗费大约占30%[4], 控制治疗费将起到很好的效果。
3.2 住院费用影响因素
3.2.1 住院天数
从标准回归系数上来看, 住院天数是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费用和日均费用的主要因素之一, 住院天数越长, 床位费、治疗费、药品费等各种费用随之增加, 使得总费用也相应增加。缩短住院天数则可以减少无效和低效的住院时间, 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 减轻患者的负担, 同时也能加快病床周转, 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建议采用我院近3年的出院患者资料作为测算依据, 并考虑到病种分型、病程等因素的影响分层核定平均住院日标准。
3.2.2 病程、联用一、二代药物
患者病程越长, 发病次数越多, 治疗效果越差, 部分患者一般需采用换药、加量、合并的治疗方法, 他们的治疗投入更多, 因而费用也高。
3.2.3 合并其他疾病
合并其他诊断的患者, 其费用显著高于不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这是因为医生在控制这类患者精神症状的同时, 也必须治疗这类患者的躯体疾病, 因而增加了医疗投入, 从而增加了住院费用[5]。
3.2.4 支付方式
综合医院一般医保患者远高于自费患者, 且医疗体制改革后医保、农村合作医疗患者和自费患者住院费用的差距有所缩小, 但本研究显示自费患者反而远高于医保患者, 有显著性差异, 需做进一步研究。要解决付费方式对住院费用的影响, 就需要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 严格控制标准, 使管理规范化。
参考文献
[1]舒良.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2-25.
[2]孙琳, 万清.影响3765例精神分裂症病人平均住院日的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 1999, 16 (2) :88-92.
[3]曾小军, 李少玲.单病种住院费用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医院, 2006, 6 (9) :114-115.
[4]万清, 施慎逊.精神科单病种住院费用的核定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 2003, 20 (1) :26-29.
[5]袁庆, 袁魁昌, 李清华, 等.糖尿病患者住院费用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 2008, 25 (4) :360-362.
住院精神分裂症 篇2
为了依法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建立起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医患关系,特此告知病员近亲属/监护人特别注意并考虑下列问题:
1、我国的法律规定,医院不是病员住院期间的监护人,只履行基本医疗机构的设施而产生的工作责任,与近亲属和病员之间基于亲权而产生的法律意义上的监护责任具有本质的区别。
2、我院(科)提供的住院设施、诊疗手段等符合国家卫生部门对精神科专科病房的标准,医护人员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常规,使各项诊疗、护理工作和服务质量达到规范化标准。
3、医师将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由于已知或无法预见的原因,无法保障其结果和疗效,加之每个病员对药物的耐受性或敏感性程度不
一、个体差异很大,在正常治疗期间,精神药物或其它药品均有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如:过敏、急性肌张力增高、震颤、静坐不能、难以逆转的迟发性运动障碍、5-羟色胺综合征、恶性综合征、粒细胞减少、以及心血管、消化、内分泌、泌尿等系统的不良作用。有时精神症状会掩盖躯体疾病或者病人不能叙述而影响躯体疾病的诊疗等等。电抽搐治疗可能产生骨折、呼吸抑制等并发症;在病情需要实施保护性约束等措施时,患者可能会因不合作而致扭伤、挫伤、骨折等意外情况。监护人或有自知力的患者可向主管医生询问该患者的具体治疗方案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家属应充分了解上述情况并不追究医院和相关医生责任。
4、一般情况下,重大诊治方案与家属协商后进行;因病情急需做CT、fMRI、PET、腰穿等紧急检查又未能及时通知监护人时,主管医师请示上级医生同意后有权作出决定。
5、患者即使在治疗期间仍有可能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出现不可
预料的、难以防范的突发性冲动、伤人、自伤、自杀、外跑或被伤等意外情况。当有冲动、自伤或危及自身或他人或财产安全时,为了保护病人、他人或财产安全,亲属应同意并配合医务人员对病人采取安全性的约束与保护措施;在保护病人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伤害行为家属应能谅解。
6、患者住院期间,如要求请假外出,须监护人同意,并由监护
人办理请假外出手续。外出期间监护人应将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向主管医生反映,并负责一切安全和其他责任问题。
7、探视患者请按照我科规定执行。特别提醒探视人不准携带刀
具、绳子、布条、火种、玻璃器皿等可能带来安全隐患的物品。
8、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间,其监护人的法定监护责任并未转移。患者若伤害他人,损坏公私财物,其监护人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9、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间,可能出现擅自离院情况。医院应负
责立即寻找并通知监护人,监护人应参与寻找,发现后立即通知医院并协助将其送回。
10、患者的承担医疗看护职责的监护人主动要求出院,但医师评
估认为不具备出院条件的,承担医疗看护职责的监护人应提出书面申请并承担患者出院后的一切责任。
以上情况都是潜在的危险,我院的医护人员会尽力防止和减少这
种潜在的危险。患方有权同意或拒绝已拟定的治疗方案并承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当病员病情发生变化,不适合继续住院时,亲属应配合院方工作进行转院或出院并结清一切医药费用。
以下签字人的签名表达的真实意愿是已经确认:
患方已仔细阅读并理解了以上内容的全部意思,获得了充分的知
情同意权;
医方已经向患方履行了基本的说明义务;
患者的监护人或委托人同意履行自己应尽的伦理道德责任、义务
以及相关法律责任。
身份证号码:固定或手机号码 :
长住详细地址:省市镇村委街道号
亲属称谓:
住院精神分裂症 篇3
摘要:精神分裂症患者是精神病患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数量巨大的群体。患者要想进行有效的治疗,必须在医院里接受身心的双重医治。护理干预作为医院医治的重要手段,对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极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护理干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护理干预;住院患者;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79-02
一、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院状况分析
精神分类症是精神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病,主要表现在患者基本个性改变,个人思维、情感、行为分裂,精神思维、个人活动与环境彼此不协调。在医治过程中,精神病患者一般采取住院治疗,常见的精神病患者的在住院期间采取封闭式管理,严格限制了患者的活动空间区域,这就使得患者的活动量大大减小。另一方面,由于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状态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为了保证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精神状态保持稳定,有效配合医生开展治疗工作,往往会给精神分裂症患者开一些稳定情绪的抗精神病药,患者在服用了这些药物以后会变得多吃少动,也都严重影响了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体重及生活质量。
据调查研究可知,80%的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体质量增加7%以上,抗精神病药物导致体重增加最明显时期是在患者接受治疗的前12周内。体重增加可导致患者缺乏自信,与服药不依从,导致病情复发,最终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二、护理干预在医学上的作用
护理干预的发生者是护士,行为的对象是患者。根据患者所处地方分为医院和家的不同,护理干预也可以分为临床护理干预和社区护理干预。
1.临床护理干预
临床干预主要是指病人在住院期间,因为身体产生明显的不适感,或者因为各种病理症状、体征需要到门诊接受检查、确诊、转诊,明确诊断。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求助于临床护士帮助解决各种问题。
2、社区护理干预
社区护理是在病人出院后,回到社区,因为各种健康问题需要求助于社区护士帮助解决,社区护士采取的各种护理手段。
因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本身病症的特殊性,需要把主要的治疗在医院内进行,所以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集中在住院期间。
三、护理干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
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于其他类型的精神病患者,具有更强烈的不稳定性,所以治疗过程也会相对长一些。因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阶段的封闭性,很难接触到除了医护人员以外的其他人。患者本身因为情绪的不稳定性及个人的自身因素,在生活自理方面更多需要护理人员的帮助。
1. 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的影响
由于住院期间环境及药物双重因素的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重会随着在医院时间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
为了控制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重,护理人员首先需要对患者的饮食进行干预,根据病人本身身体状况、日常饮食习惯、医院食物种类对病人所需要的热量和营养进行合理控制安排。合理的饮食搭配,是控制患者体重的第一步。通过一些机构研究可知,心情也是影响体重的重要因素。很多人通过吃东西发泄不良情绪,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他们本身精神上的病症,他们的自我控制力和心情的自我调节能力都比较弱,所以,在治疗期间,也要重视对病人的心理护理,适时了解他们的心情,通过心情调节来对他们的体重进行控制,也有利于他们的精神治疗。
要控制体重除了控制吃,还要控制运动量。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行为上与正常人是存在差异的,因为精神上的病症,他们自身的行为控制能力是比较差的。结合了精神患者在行为运动上的整体弱电,医院在治疗过程中配备了运动方面的指导老师。在指导老师结合每个人制定了不同的运动量和运动方式之后,护理干预人员要在护理期间引导患者积极运动,通过运动消耗过剩的能量和热量,从而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2. 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除了医生,护理人员是病人所能接触到最多的人,所以护理人员对病人的行为干预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护士都接受过系统的医疗知识和技能教育培训,尤其是专门护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医护人员,针对患者的特殊性所接受的的护理培训知识也是极具针对性的。
在患者接受完住院治疗之后,就要回到家庭,慢慢地回归社会,所以如何让护理干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态度和技能发挥作用,也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护理人员通过干预手段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重进行控制,会让患者的外在形象发生改变,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认识到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适量的运动的重要性,在较长的住院期间形成这两方面的规律,不仅是在院期间的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他们的生活质量的保证提供了行为支持。
由于认知上的局限性,精神分类症患者极容易被社会上的各种人群歧视和排斥,这些行为都不利于他们的治疗和恢复。也是对他们心理的沉重打击,让他们因为自身的疾病而自卑,更有甚者会让他们心理产生病变,产生自虐行为或者是报复他人的行为。住院期间的护理干预可以让护士利用科学的心理疏导方式,解决他们的各种心理问题。提升自身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改善也对精神分裂者病情的治疗和恢复作用明显。
精神病人始终是要回归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所以在住院期间的护理干预可以考虑考虑在医院进行简单的社会活动环境的模拟,提前锻炼培养他们的接受适应能力,充实他们在医院治疗期间的生活,提高在院期间生活质量。社会适应力提高和對社会的认识,参与性的增加也都会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参与性,为他们今后生活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小结:
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无论是在住院期间还是出院之后都是巨大的。因为住院期间医院里充沛的医资力量,护理干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用更明显一些。所以,要在病人住院期间充分发挥护理干预的影响力,从而对今后病人的生活水平的保证提供系统的学习机会,通过住院阶段的护理干预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改变身体素质,提高他们融入社会后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季加翠;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的影响与护理对策[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王英,邓泽英;护理干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B]; 当代护士(中旬刊);2014年01期
[3] 李凤玲,高诚,李秀玲;护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心理问题及生存质量的效果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5年12期
[4] 岳春美;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近期效果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19期
住院精神分裂症 篇4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4年12月以前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病程≥5年, 共计305例, 其中男160例, 女145例。以脑电图异常者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经躯体及神经系统检查正常, 既往均无颅脑损伤及癫痫发作史, 所有患者未接受胰岛素休克和电休克治疗。
1.2 方法
自制一般调查表, 其中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病程、抗精神病药物服用情况、精神病家族史。
检查使用国产LQWY-N脑电图/脑电地形图仪, 按国际10/20系统法安放头皮电极、分单、双极导联常规描记。部分患者配合过度换气试验。脑电图诊断主要根据冯应琨专著的诊断标准[3]作出, 将脑电图情况分为脑电图异常组和正常组。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危险因素并, 并进行Logistic回归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一般资料
305例患者中, 轻度异常122例 (78.2%) 、中度异常32例 (20.5%) 、重度异常2例 (1.3%) , 则合并脑电图异常患者156例 (51%) , 305例中, 年龄22~75岁, 平均 (49.7±11.3) 岁, 病程5~45年, 平均 (26.2±10.4) 年, 精神病家族史阳性65例 (21.3%) , 单一用药182例 (59.7%) , 其中使用氯丙嗪71例 (23.3%) 、氯氮平106例 (34.7%) 、奋乃静5例 (1.6%) , 合并用药123例 (40.3%) , 其中联用氯丙嗪和氯氮平54例 (17.7%) 、氯丙嗪和奋乃静26例 (8.5%) 、氯氮平和舒必利8例 (2.6%) 、氯氮平和奋乃静9例 (3.0%) , 氯丙嗪和氯氮平使用率分别占49.5%和58.0%。折合氯丙嗪的用药剂量100~1200 mg/d, 平均 (386±156) mg/d。
2.2
不同年龄、病程、用药、精神病家族史、药物剂量之间脑电图异常发生率比较 (表1) 。
2.3
影响脑电图异常的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脑电图异常为因变量, 年龄、起病年龄、病程、精神病家族史、用药、药物剂量等6个因素为自变量, 在α=0.05水平上。结果发现:用药 (回归系数为0.822, OR=2.276, P<0.05) 、药物剂量 (回归系数为0.447, OR=1.564, P<0.05) 。
3讨论
本研究发现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电图异常156例, 占51%, 与魏氏等报道相近[1];有无精神病家族史与脑电图异常无关。本研究3个年龄段脑电图异常发生率分别为40.7%, 55.3%, 56.8%, 差异无显著性, 但脑电图异常有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率增高的现象。本研究还发现3个病程段的脑电图异常发生率分别为27.3%, 50.5%, 54.3%, 差异也无显著性, 但病程越长脑电图异常发生率越高。从而推测年龄、病程是发生脑电图异常有意义的风险因素。
抗精神病药物 (尤其是氯氮平) 常导致脑电图异常甚至癫痫临床发作, 对脑功能影响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过程及疗效[2]。本组有2例在服用氯氮平中出现癫痫临床大发作。本研究发现应用氯氮平或合用氯氮平脑电图异常率比应用非氯氮平高, 不同用药, 不同剂量与脑电图异常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因此, 长期住院慢性精神病分裂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至少每3个月常规进行一次脑电图检查, 尤其是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 如高龄, 长病程, 应尽量避免使用氯氮平, 合理用药。一旦发现患者合并脑电图异常应当尽早积极处理, 及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魏庆平, 胡隆珊.抗精神病药物对脑电图的影响.临床脑电学杂志, 1996, 5 (2) :92-93.
[2]风舟, 陈天和.抗精神病药物诱发俄EP104例脑电图分析.临床脑电学杂志, 2000, 9 (4) :30.
住院精神分裂症 篇5
一、演练时间:2014年
二、演练地点:神经内科三病区
三、演练时间:神经内科三病区55床病人张某某突然发生精神症状
四、演练目的: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及临床观察与应急综合能力,我科就住院病人发生精神症状时制定此应急预案演练方案。
五、参演人员:
演练负责人:xxx
在班医护人员:值班医生1人,A1班护士1人,A2班护士1人,A3班护士1人。
六、场景布置:
床头柜1个,附带有床栏的病床1张,床上用品一套。
七、演练流程
A1、A2班常规巡视病房,突然发现55床张某某开始出现幻听、幻觉等精神症状。
A1:张某某,你怎么了,张某某!(拉上床栏,观察病情,稳定病人情绪)
A2护士到办公室交待,A3护士通知值班医生、科室医生、护士长和病人家属。
A1护士测量病人生命体征,A2护士负责收拾易造成自伤和伤人的物品。
值班医生到达现场询问病人具体情况、病史,并根据病人病情开出口服镇静药的医嘱,A1护士继续做好心理护理稳定病人情绪。
A2护士按医嘱给予病人口服镇静药,同时看护并确认病人已咽下药物,A1护士继续做好心理护理稳定病人情绪并等待病人家属到场。
病人家属到场,A2护士负责讲述病人具体情况,并带家属到医生办公室了解病人病情,A1护士继续留病房看护病人以防病人自伤。
住院精神分裂症 篇6
关键词:精神病人;损害事件;法律责任
近年来,住院精神病人因不能控制或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在精神病院自伤自残或伤害他人的事件常见报端,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也是层出不穷。对此,精神病院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承担何种法律责任也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有关事件责任认定的讨论无论是在法学界还是在医学界也很活跃。近两年来,《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发表了十余篇有关论文,很多学者或实际医务工作者发表了诸多不同的观点。本文拟从法律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剖析,试与各位同仁共议。
1 问题的由来
笔者通过对近几年来这类案件的发生和适用相关法律进行研究后发现,正是解决住院精神病人损害事件纠纷的相关法律条文和有关规定尚欠完善,而引发了法学界和医学界的这场重大讨论。笔者以为,解决问题途径不完善固然是引起有关纠纷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由当事人对问题认识的分歧所引起的。纠纷出现是问题的由来,分析问题的由来,有可能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正在讨论的问题。
1.1 监护人的索赔误区
无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无论是否住院,都可能出现损害行为,并由此造成严重后果。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22条明确规定:“监护人可以将监护职责部分或全部委托给他人,因被监护人的侵权行为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的,应由监护人承担,但另有约定的除外;被委托人确有过错的,负连带责任。”其监护人是其法定代理人,对精神病人所有损害行为造成的后果,监护人有代理赔偿的责任。但是,现实生活中有些精神病人及其监护人根本没有赔偿能力,连精神病人住院的钱都是国家民政部门支付的。许多没有住院的精神病人造成的损害事件,就更没有履行赔偿的能力。这种不正常的情况往往被社会容忍,使大众习以为常。与一般监护人相比,精神病医院(有的地方也叫优抚医院)的经济能力强许多,向精神病医院索取赔偿,在经济上是完全可能的。沈均等的调查说明了这个问题,大约有85%的精神病患者家属认为,如发生医疗纠纷,应采用经济赔偿方式解决。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对损害事件造成的后果,损害人的监护人应该承担主要责任,成为第一民事责任人,医院充其量只承担“连带责任”。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在这类损害事件中,精神病医院不应该成为主要民事责任人。但是,在这类法律诉讼实践中,人们总是习惯把精神病医院当作第一被告,然而,并非医院具有充当第一被告的法律规定,也并非医院具有举证的责任,而是因为医院有赔偿能力。这种按照赔偿能力,而不是按照法律规定确立的被告顺序,从根本上影响了人们认识取向的偏颇。
1.2 对精神病医院的过高期望
住院的精神病人是有损害行为倾向的高危人群,在这些高危人群集中的地方,杜绝损害事件发生是极困难的。监护人把有危险的人交给医院,片面认为医生完全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采取保险的安全防范措施,以为只要入了院,病人安全不应该有问题。讨论中,也有人表达了这种想法。其实,这是对精神病医院的期望过高。对精神病人损害行为防范的困难,只有精神病医院的工作人员才清楚。然而,作为法律纠纷的当事人,医院一方的认识和抗辩常常被当作推卸责任的理由,难以得到承认。事实上,损害事件的对象不仅可以是病人,也可以是医院的工作人员,那些因防范精神病人损害行为而殉职的工作人员,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这种工作的困难和危险。对精神病医院防范能力的过高期望,普遍是业外人士善良的愿望,也是激化纠纷的一个潜在因素。资深业内专家郑瞻培说:“由于精神病院工作性质和所收住对象的特殊性,当精神病人发生突然事件时常得不到人们的理解,而片面的认为发生了事情的医院总有责任。”这个意见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
1.3 精神病卫生工作的问题
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同行业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的精神病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观念上的滞后,也是引起纠纷的原因。首先,是许多精神科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沈均等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精神科医务人员不知道监护人拥有知情权;大多数精神科医务人员不知道,在监护人的请求下,医院有义务行使强制入院手段。精神科医务人员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缺乏,无疑会妨碍他们正确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其次,病人的监护人对监护责任也缺乏认识,沈均等的调查显示,住院精神病人因自伤、自杀等引起的问题,86%的精神病人家属认为医院应负全部责任。而法律规定:精神病医院“确有过错的,负连带责任。”谢国军等对这类纠纷的预防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大力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开展精神病社区康复服务;精神科医护人员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完善医院的规章制度和保护措施;实行住院协议书与知情同意,以及保护性医疗措施等。
2 精神病医院与精神病人的特殊法律关系
住院精神病人与精神病医院的关系是医患关系,从表面上看,因住院精神病人损害事件引起的法律纠纷,属于医患纠纷。然而,损害事件不是医疗工作本身造成的,因此所引起的法律纠纷不适用一般医疗纠纷处理办法解决。理由是,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住院精神病人不能对自己行为后果承担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133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由于住院精神病人不在监护人身边,这类损害事件的责任就与精神病医院联系起来了。这种联系是以医患合同为法律关系基础的。医患关系建立在医疗需要之上,医患合同是医疗合同,不涉及监护问题,对住院精神病人损害行为的防范是一种非医疗性义务,不属于一般的医疗合同内容。住院精神病人损害事件引起的法律纠纷,应该直接由《民法通则》及相应法律调整,不应该用一般解决医疗纠纷办法处理。试图采用后一种方法解决问题,反映了对监护与被监护关系认识的缺乏,这正是一些法律认识上的误区所在。
3 医院法律责任的准确要求
法律规定,只有监护人才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损害后果承担民事责任。医院到底是否应该承担住院精神病人的监护责任,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意见。所有参加讨论的精神科专业人士都认为:精神病院对住院病人不存在监护责任,而所有参加讨论的法学工作者都认为:精神病院与精神病人的法律关系应当是监护与被监护的关系。《民法通则》第18条规定:“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监护人履行监护的权利,受法律保护。”法律规定监护是一种职责,监护的责任是代理被监护人的民事活动、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三个方面,三位一体才构成监护职责。医院应该尽量保护住院病人的人身安全,这种工作是医院管理的一项内容,同时也是一种无偿的附随义务。但是医院无权代理病人的民事活动,更无权过问病人的财产情况,因而不满足监护的构成要件,不能构成监护。然而在我国的法律实践中,“监护”的含义是不清楚的。在法律条文中,监护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职责,在损害事件中,监护人向医院提出索赔,就是这种职责的体现。但是在医院和病人之间医院只有保护病人的无偿义务而没有相应的法律权利。可见,在保护病人人身安全方面,精神病医院与监护人在法律权利和义务上是完全不对等的。笔者建议,对精神病医院不要使用“监护”一词,而是使用“保护”一词,这将有利于明确医院的义务和准确确立医院的法律责任。精神病医院应严格履行“善良管理人合理注意的保护义务”。这种表述符合精神病医院的工作性质和法律要求,善良是医院工作的基本性质,医院是其内部秩序的管理者,所有损害行为都是对医院秩序的破坏,医院对这种损害行为有防范的义务,这种义务应该建立在合理注意的基础上,只有做到了合理,才可能没有过错,才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病人人身安全。这里提到的合理是以保证医院正常工作,保证治疗效果,保证病人安全为前提,这种合理性理应得到社会的监督和支持。在住院精神病人损害事件中,这种表述,应该是对精神病医院法律责任明确而又实际的要求。
4 过错认定标准问题
4.1 急需制定有关过错认定标准
“意见”第160条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行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有的学者根据民法学的一般知识,对过错认定提出了客观标准,如合同的明确要求,法律、法规的规定,国家的强制性标准。这些都是过错认定的一般客观标准,对住院精神病人损害事件的过错认定,则缺乏针对性标准。由于没有可被接受的操作标准,医院任何无过错举证都难以得到认可。这一点,任敬桥等说得很明白:“在既往大多数涉及精神病人的医患纠纷中,不论情况如何,医方总会败诉。”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精神病医院无过错情况缺乏有效的判定标准。笔者以为,精神病医院提供正确的服务是无过错的前提。具体做法是:精神病医院应健全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完善防护设施,履行“告知”义务,并且尽力防范损害事件的发生。
4.2 精神病院无过错的依据
在全国第7次司法精神病学术会议上,住院精神病人损害行为引发的法律纠纷问题,成为最热门的讨论专题。经过讨论,大家认为,由于病人家属的过失和意外事件可能成为医院无过错的依据。病人家属的过失包括:(1)经病人家属请假,病人在离开医院期间损害行为造成的后果;(2)在探病时间,由于家属的过错,病人出现损害行为造成的后果;(3)由于家属反对,病人不能及时得到特殊有效的治疗,病人出现损害行为造成的后果;(4)因家属委派陪护者的过错,病人出现损害行为造成的后果;(5)家属隐瞒既往损害行为,住院期间病人再度发生损害行为造成的后果。意外事件:(1)不可预料的,精神病人突发损害行为造成的后果;(2)具有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突然出现的损害行为造成的后果。
基于以上的论述,笔者认为对于住院精神病人因不能控制或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在精神病院自伤自残或伤害他人的事件中不能一概的认为精神病院都要承担赔偿责任,要制定相应的标准来判断。
参考文献
住院精神分裂症 篇7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自知力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具有特征性的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1]。自知力,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认识的判断能力。临床上将有无自知力以及自知力恢复的程度作为判断病情轻重和病情好转程度的重要指标。所以自知力完整是精神病病情痊愈的重要指标之一,故深入观察病情,判断病人的自知力是必要的。2007年对在我院住院的160例患者进行了自知力评定,并进行了相关因素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2007年10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住我院的全部精神分裂症患者,符合ICD-10的诊断标准且资料齐全者共160例患者入选,病程标准按5年为界分为急性组和慢性组。
1.2 方法
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有资料的记录,并进行BPRS和SANS评分。自知力按BPRS评分方法进行七级评分,分数越高自知力障碍的程度越重,自知力完全恢复的评1分。
1.3 工具
使用张明园修订的BPRS[2]和夏梅兰修订的SANS[3]为研究工具。
1.4 统计方法
u检验线性相关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160例患者中,男性121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38.44±11.29岁。平均受教育年限7.25±3.48年,平均发病年龄21.44±5.48岁。未婚112例,已婚41例,离异5例,丧偶和再婚2例,农民36例,工人29例,干部19例,无职业78例,学生和现役军人各3例。
2.2 阳性症状与自知力
以住院治疗8周以上的例数统计,共计有141例,其中阳性症状[4]消失,自知力随之恢复者37例,占总数的26.2%,阳性症状消失,自知力仍未完全恢复者58例,占41.1%。阳性症状存在,自知力未恢复者37例,占26.2%。残留个别阳性症状,自知力已完全恢复者9例,占6.4%。
2.3 自知力评定结果
自知力评定全距为1~7分,平均3.49±1.98分。慢性病人组77例,自知力评定3~7分,平均5.58±1.67分;非慢性病人组83例,自知力评定1~7分,平均3.02±2.14分。两组比较u=8.4664P<0.01,差距有极显著意义。
2.4 自知力及其相关因素见附表1
3 讨论
在临床工作中,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均有程度不等的自知力缺失,因此,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也不主动就医,在拒绝服药、住院。在精神疾病的初期,有的病人自知力尚保存,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常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了判断力,称之为自知力丧失。当病情好转时,自知力逐渐恢复,由有部分自知力到全部恢复。但自知力的恢复与精神症状是否消失有不同的情况存在。在抗精神病药治疗8周后,难恢复型所占比例最高,病程较长,住院时间较长,趋向衰退的患者自知力恢复较慢。同时,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组自知力障碍评分显著高于非慢性病人组,其自知力障碍较严重,与阴性症状丰富有关。
自知力障碍的严重程度与BPRS分和SANS分及年龄呈正相关,与受教育年限呈负相关。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86.
[2]张明圆.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上海精神医学[J].1990;新2(增刊):2-3.
[3]夏梅兰.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上海精神医学[J].1990,新2(增刊):7-10.
住院精神分裂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精神科男区住院部收治的48例衰退型精神分裂症患者, 住院时间均超过2年, 所有患者均为男性, 最大年龄67岁, 最小年龄39岁, 平均年龄53.2岁;患者临床表现为失去自知力, 对个人的生活、工作、事业、家庭等方面未出现任何渴求与希冀, 感情波动很少, 情感趋于淡漠, 多数出现意志行为的减弱。
1.2 方法
本院收治患者后, 在积极进行对症治疗的同时, 护理人员提供全面性的护理干预, 包括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护理、精神科对症护理。基础护理:精神分裂症这一疾病较为特殊, 患者常常习惯独处, 在与人交际时常反应冷淡, 因为长期独处与自身疾病, 导致个人卫生状况不良, 免疫力相对较弱。此时, 护理人员应该及时采取基础护理手段, 积极维护患者生命健康。首先, 护理人员针对长期卧床的患者, 应该及时帮助其维持个人卫生, 提醒其定时吃饭。此外, 应该经常性地按摩患者肢体, 避免因为长期卧床而导致褥疮[2]。同时, 及时进行皮肤护理, 保持体表的干燥与清洁。针对身体情况允许的患者, 护理人员应该时常督促与提醒患者进行身体活动, 如走到院子里接受日光浴等。同时, 也可以带领患者短时间散步, 增进其体质, 维护正常的免疫机能。病情观察护理:在患者住院期间, 护理人员应该进行密切的病情观察, 提供有效护理。因为该病的特点, 患者即使感觉到身体不适, 也难以准确表达。因而, 护理人员需要认真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如果在服药后, 患者面色出现变化, 或者表情痛苦, 则需立即考虑不良用药反应的可能, 一旦确定异常, 则需及时处理。另外, 由于患者对个人卫生的忽视, 导致菌痢发病风险的加大。如果患者表现出脱水症状, 或者频繁如厕等征象, 应考虑出现中毒性菌痢的可能。此时, 必须及时治疗, 否则有可能因为并发迟缓性肠麻痹, 而导致严重后果[3]。精神病对症护理:在进行护理干预时, 需要考虑到患者疾病的特殊性, 进行对症护理。首先, 护理人员应该积极维护良好的住院环境, 保持房间的整洁, 定期消毒并打扫。维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 定时采光。另外, 精神分裂症患者夜间的睡眠时间相对较短, 故而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巡视, 及时发现夜间躁动不安的患者, 进行镇静处理, 避免对其他相对安静的患者造成干扰。上述方法旨在保障患者得到充分的晚间休息, 维护身体健康, 提升生活质量。部分患者在躁动之下易于出现伤人自伤的行为, 此时护理人员一定要及时处理, 应避免患者接触到锐器等危险品[4]。除去上述方法, 护理人员应该积极采取劳动与娱乐方法, 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比如, 可以组织患者进行一些低强度的体力劳动, 或者进行跳舞等娱乐, 通过提升患者的生活乐趣, 来减缓精神的衰退。护理人员可以协助患者练习基本的生活技能, 比如每日在固定的时间起床, 并自主洗漱, 还可以进行较短时间的晨练。
2 结果
经过本院的治疗与护理, 48例患者的躯干并发症情况得到积极控制, 同时精神衰退的速度减缓, 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3 讨论
临床上, 针对精神分裂症, 尚无疗效十分确切的治疗手段。医学实践证明, 应用抗精神病药物, 进行单纯治疗, 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不易表现出显著效果, 在病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 会自动顺延, 走向衰退, 临床称为衰退型精神分裂症。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常会出现情感淡漠, 缺乏意志力, 同时倾向于独处, 个性变得懒散。临床上除了采取对症药物进行治疗, 也要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目前, 针对长期住院的衰退型精神分裂症患者, 积极的护理手段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推广。研究表明, 护理措施有助于减缓患者的衰退症状, 有助于增强生活乐趣, 提升其生活质量[5]。该类患者一般接受长期性的住院治疗, 笔者所在医院针对收治的48例衰退型精神分裂症患者, 进行密切的护理干预, 收到了良好的成效。经过本文研究, 得出结论, 针对长期住院的衰退型精神分裂症患者, 在应用药物进行治疗的同时, 需要采取包括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护理与精神科对症护理在内的全面性护理干预, 才可以保证更好的临床疗效, 缓解患者的精神衰退症状, 提升其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分析长期住院衰退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 观察其应用效果, 为提升精神分裂症的护理质量提供借鉴与依据。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精神科男区住院部于2011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48例长期住院衰退型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 将其作为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 重点观察患者入院后接受的护理服务, 分析其应用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及护理后, 48例患者的躯干并发症情况得到控制, 同时精神衰退的速度减缓, 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结论:针对长期住院的衰退型精神分裂症患者, 在应用药物进行治疗的同时, 需要采取包括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护理与精神科对症护理在内的全面性护理干预, 才可以保证更好的临床疗效, 缓解患者的精神衰退症状, 提升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衰退型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庆华.对长期住院衰退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7) :992.
[2]杨光华, 杨敏.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发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 2011, 23 (5) :654.
[3]高永利, 林玉梅.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SP含量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1995, 5 (2) :142-143.
[4]金卫东, 单建华, 杨成贵, 等.精神分裂症中枢NE和DA相互作用与症状学及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9, 19 (14) :128-131.
住院精神分裂症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09年8月9日对我院其中3个病区 (老年病科除外) 的全部住院患者进行调查, 共478例。
1.2 方法
用自拟的住院患者调查表, 项目包括:性别、年龄、婚姻、民族、职业、文化程度、住院天数、次数、诊断、用药情况 (药名、剂量、用法) 、特殊治疗。采用一日法进行调查, 对当日每位住院患者逐项填写调查项目, 其结果与2001年组的调查情况进行统计比较。
1.3 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5.0软件处理, 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住院精神病患者共478例, 其中男253例 (52.93%) , 女225例 (47.07%) , 男女比例为1.1∶1。年龄:17~60岁, 平均 (37.50±12.24) 岁;住院天数:最短1 d, 最长4 996 d, 平均 (380.18±739.99) d。初次住院189例 (39.46%) , 再次住院289例 (60.54%) 。
2.2 治疗情况
2.2.1 总体治疗情况478例患者使用精神药物情况见表1。
2.2.2 药物使用频度2009年与2001年精神药物使用频度的比较, 结果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由于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广泛使用, 使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数量明显下降。这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明显、安全性高有密切的关系。由于现在的医患关系复杂, 医疗纠纷发生率高, 以及患者及家属的维权意识增强, 因此重视医疗安全成为每个医生的共识, 所以选用安全性高的抗精神病药物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这也使得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得以广泛使用。由表1可知, 单用一种精神药物治疗者逐年增多, 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01) , 反映出我院临床医生对精神药理学理解更深入, 并认真遵循单一用药, 不常规联用抗胆碱能药物的原则。但调查发现2009年组有过多使用苯二氮类药物的倾向, 478例患者中有306例患者使用苯二氮类药物, 占64.02%, 涉及6种苯二氮类药物。联用三种以上药物者有增多趋势 (P<0.001) , 多是与联用苯二氮类药物有一定关系, 故联用三种以上药物者增多,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偏重治疗安全的考虑。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住院精神病患者使用精神药物情况, 为提高医疗水平和规范医院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一日法对我院478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一般情况、诊断和治疗情况进行调查, 并与2001年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单用一种精神药物治疗者2001年组明显增高 (P<0.001) , 单用奥氮平和舒必利者逐年增加。其中合并用苯二氮类306例, 占64.02%。结论:近年来我院使用精神科药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原因可能与人们对精神疾病、精神药物的使用及对医疗安全的深入认识, 以及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普及有关。
关键词:住院精神病患者,精神药物,诊断
参考文献
[1]姚坚, 蒋陆友, 杨丽, 等.1979-1990年住院病人用药及病种变化初步分析[J].云南精神医学, 1991, 2 (1) :14-17.
[2]李超, 林多朵.八年来我院精神药物使用的演变[J].中国民康医学, 2008, 20 (23) :2765.
[3]祁世清.596例精神病住院患者年度精神药物使用情况调查[J].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1 (14) :1780.
[4]罗荣连, 陈骞.住院患者精神药物一日使用296例调查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1 (14) :1755.
[5]李永宏, 杨亚黎, 程茵.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调查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1 (11) :1273.
住院精神分裂症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1日在我院住院的所有符合CCMD-3慢性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的患者,共129例,其中男68例,女60例,年龄18~70(43.2±2.4)岁。
1.2 方法
本次研究对2012年11月1日在我院住院的、符合CCMD-3慢性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129患者,进行精神用药情况时点调查分析,主要将其分为抗精神病药和抗抑郁药以及抗焦虑药与心境稳定剂等几类[2]。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的所有数据均录入Excel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药物分类调查结果
通过本次的临床研究分析,单一用药80例,比例为62.0%;联用2种药物30例,比例为23.3%;其次为其他联合用药。具体的调查数据见下表1。
2.2 具体药物使用调查结果
通过对前5种药物的使用情况调查分析,氯氮平使用频率第一位,比例为33.3%(43/129);其次为利培酮,比例为31.0%(40/129);再其次为丙戊酸钠,比例为29.5%(38/129)。见表2。
3讨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是指连续性病程超过两年的分裂症,大多数患者住院时间长,症状迁延难愈,因此临床医师对于精神科药物的选择应优先考虑疗效、安全性、经济性。
通过本次的处方时点调查分析,发现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使用药物中,单一用药仍占主导地位,比例为62.0%,结果与国内同行的研究一致[1,3,4,6];其次为联用2种药物(23.3%),3种或者3种以上的联合用药较少(共14.7%)。单一用药的原则,体现了医师用药仍较合理,能遵守精神科用药规范。但是对于多次复发和难治性的患者,在临床治疗中给予适当的联合用药,包括抗精神病药和抗抑郁药以及抗焦虑药与心境稳定剂等联用,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因此适当的联合用药也是需要的。本研究发现,丙戊酸钠的使用排在第三位,比例达到29.5%。如此广泛地使用情绪稳定剂,说明了医师为了治疗增效的目的呢,还是将一些情感障碍误诊为分裂症所致呢?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
从本调查前5种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氯氮平使用频率居第一位,比例33.3%;其次为利培酮,占31.0%;丙戊酸钠占29.5%;奋乃静仅占3.1%。除奋乃静是经典的抗精神病药物外,其他均为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或情绪稳定剂,临床医师选药的原则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而且安全性比较高,出现的不良反应也比较少[4]。氯氮平作为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中的经典,位居本次的处方调查使用频率的第一位,与其他类似研究是一致的[4,5],说明氯氮平的疗效和安全性是得到广泛认同的。
综上所述,我院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精神药物使用总体比较合理,但是丙戊酸钠大量使用需要引起注意,有必要进行更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庆强,梁炯河,黄务玲.慢性精神分裂症589例住院患者精神药物处方调查[J].今日药学,2012,23(7):344-345.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8.
[3]付卫红,吉中孚,杨贵刚,等.住院精神病患者抗精神病药处方调查[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0,13(3):221-222.
[4]忻珏陈,徐鹤定,陈俊,等.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抗精神病药物处方时点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2008,23(2):121-122.
[5]Jiang Kunhuo,Luo Xiaowei.589 psychiatric inpatients with chronicantipsychotic prescription survey[J].Asia-Pacific traditional medi-cine,2012,22(11):567-568.
住院精神病患者抗抑郁剂应用分析 篇11
【关键词】住院精神病患者;抗抑郁剂;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9.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1
11-02抗抑郁剂是一种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抑郁状态的药物,随着近年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ls)等各种新型抗抑郁剂的出现,抗抑郁剂的使用范围也逐渐扩大,为了解这些发展变化趋势,通过用药频度、诊断等分析,对抗抑郁药物的适用范围、临床应用趋势进行评价。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对2010年度青海省第三人民醫院住院患者中使用了各种抗抑郁剂的167例患者进行调查年龄最大72岁,最小18岁,平均45岁。均符合CCMD-3精神科诊断标准[1]。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年龄、性别、诊断、用药种类等情况逐一进行调查,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共167人次,见表1。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抗抑郁剂在精神科使用非常广泛。从20世纪50年代出现第一个抗抑郁症药丙咪嗪以来,抗抑郁剂的研究开发飞速发展。抗抑郁剂的使用(适应症)范围逐渐扩大。除了主要用于治疗抑郁外,也用于神经症(如:社交恐惧症、强迫症、广泛焦虑症、惊恐障碍、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儿童多动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同时对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及器质性精神障碍有效,如:睡眠障碍、早泄、经前期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2]。不同类型的抗抑郁剂有不同的用途,三、四环抗抑郁剂主要对边缘性人格障碍、强迫症、惊恐障碍、慢性疼痛和特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效,应用较多的是丙咪嗪、阿米替林、氯丙咪嗪、多虑平等。这些药物由于可能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和体重增加而受到限制使用[3]。SSRIs是研究最多的一类药物,对上述各种用途均有研究,且疗效较好。其中研究较多的是氟西汀、左洛复、兰释、赛乐特。其它新型抗抑郁剂中研究较多的是文拉法辛,它对上述各种用途的研究有较好的疗效,并且副作用少,起效快。
本研究结果与上述结果大致一致,从分类诊断来看,抗抑郁剂的使用范围(适应症)有三大类,主要用于情感性精神障碍(63.47%)、其次是精神分裂症(20.96%)、神经症(13.37%)、少部份用于脑器类精神障碍(1.2%)、进食障碍(0.6%)。从具体疾病诊断来看,抗抑郁剂大约有一半用于治疗抑郁发作,另外,传统抗抑郁剂还可以用于治疗焦虑、强迫症、应激相关障碍、精神分裂症辅助治疗。SSRIs应用最广,还可以用于治疗焦虑、恐怖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伴发强迫、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厌食、器质性抑郁、偏执状态辅助治疗。其它新型抗抑郁剂也可以用于焦虑、精神分裂症伴发强迫、器质性抑郁、偏执状态辅助治疗。
本研究中抗抑郁剂未见用于儿童多动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性功能障碍,这可能是因为这类患者很少就诊于精神科专业门诊。
另外,本文调查结果显示:抗抑郁剂主要有三大类,其中采用最频繁的是SSRIs (55.09%),其次是其它新型抗抑郁剂(24.56%)、传统抗抑郁剂(20.35%)。SSRIs使用最为频繁。适用于各种抑郁急性期、维持期治疗,也用于强迫、焦虑、恐怖、疑病、进食障碍等,靶症状广泛;与其它药物相互作用少,药物副作用很少,几乎没有任何类似传统抗抑郁剂的严重副作用,所以耐受性好,适用人群范围很广;服用方法方便,维持方法简单,依从性好。
总之,临床抗抑郁剂应用(适应症)范围逐渐扩大,成为治疗抑郁症及相关疾病的一线药物,并且已经从传统抗抑郁剂转为以SSRIs、其它新型抗抑郁剂为主流药物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3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出版社, 2001: 75-78.
[2]石晓燕.张云强.崔佳.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伴焦虑、抑郁情绪的药物治疗评价(附115)例临床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5(3):170-171
住院精神分裂症 篇12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依从性,原因分析,对策
依从性是指病人对治疗及护理行为遵从的程度[1], 不依从是指病人不能顺从医疗及护理的行为, 对规定的药物剂量不能遵医嘱服用, 对相应的治疗护理操作不能配合。主要表现为不能严格遵医嘱服药 (拒药、藏药、自行减药) 和对护理行为不合作。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 对精神分裂症的治愈及减少复发具有重要作用, 而病人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对疾病的转归和预后产生重大的影响。2006年1月—2007年1月对我院住院期间存在服药不依从的精神分裂症病人30例进行调查分析, 并提出相应对策。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6年1月—2007年1月在我院住院期间存在服药不依从行为的精神分裂症病人30例, 男16例, 女14例;年龄16岁~65岁;病程38 d至8年;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无重大躯体疾病, 无乙醇依赖及药物依赖史。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 内容包括病人一般情况、服药不依从因素。共发放问卷调查表30份, 收回有效问卷30份, 有效回收率100%。
2 结果及原因分析
2.1 服药不依从因素调查结果 (见表1)
2.2 原因分析
导致病人服药不依从的主要因素有病情、年龄、文化程度、药物副反应、再次复发缺乏治疗信心、护患关系、精神科健康知识缺乏等。
2.2.1 年龄文化程度与服药依从性的关系
服药不依从病人中年龄30岁以上者较少, 可能与他们得到更多的家庭和社会支持心理承受能力较强有关;文化程度较高者少, 他们能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 且接受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强, 护患沟通效果好, 因此服药不依从行为较少发生。
2.2.2 病情及自知力与服药不依从的关系
病程越长, 随着复发次数增加, 病人服药不依从行为较多见, 这与慢性迁延的病程再次复发对治疗丧失信心, 以及病人的病情呈慢性退缩状态, 导致病人自理能力、自知力下降有关。自知力严重缺失病人, 服药不依从行为明显高于其他病人[2]。
2.2.3 药物副反应及服药不依从的关系
病人因长期住院服药, 深切感受到药物反应的危害, 如肥胖、思维缓慢、头晕等, 担心出院后丧失工作或工作能力下降, 因而导致服药不依从行为发生。
3 对策
3.1 心理护理
初入院病人由于对封闭式的病房环境陌生、紧张、害怕, 护理人员应及时熟悉病人情况, 帮助病人尽快熟悉环境。了解病人发生服药不依从的具体原因, 请缓解期病友介绍亲身经历, 使其尽快适应环境, 积极配合治疗。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尽快建立平等、信赖、朋友式的护患关系。心理护理的重点是引导和帮助病人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疾病, 既不要讳疾忌医, 也不要谈病色变, 从而认识到住院治疗的必要性, 配合治疗与护理, 增强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 可减少服药不依从行为的发生。
3.2 精神病相关知识宣教
采用集体、小组、个别指导等形式, 让病人及家属了解精神病相关知识, 提高对精神症状的认识和自控力, 从而强化自知力, 调动病人主动性, 自觉地配合医生、护士接受治疗。同时使家属理解并支持医生、护士的建议, 督促病人服药, 以提高病人的服药依从性。
3.3 服药护理
预先告知病人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表现及预防和减轻的方法, 并强调药物的治疗作用, 使病人对所服药物有一定的了解。教会病人减轻不良反应简便易行的方法, 如口干时多饮水, 便秘时多吃富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 适当运动。告知病人抗精神病药和其他药物一样, 有正性的治疗作用, 也有不利的一面, 但应权衡利弊, 而且医生会酌情用药。护士如果发现病人有药物不良反应应尽快向主管医生反映, 迅速处理药物反应, 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改治疗方案。让病人知道药物能有效的控制疾病的症状及发展, 服药不依从的后果是复发, 且随着复发次数增加, 疗程加长, 治疗效果会较差。
3.4 其他
针对精神症状的护理措施不尽相同, 如因妄想、疑心重等症状而拒药的病人要给予解释。向病人解释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场所, 药物是药房统一配发, 家人不接触药物, 发药时请家人暂时离开, 可请病人信任的护士发药。让服用同样药物的合作病人做服药示范。加强护士责任心教育, 努力提高护理质量。服药时加强护理措施是减少服药不依从行为发生的关键所在。发药时保持良好秩序, 排队服药, 至少2名护士, 相互监督。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应仔细检查指缝、水杯内、舌下及两侧颊部。若有吐药行为的在半小时内实施监护, 有蓄积藏匿药物行为的应经常检查口袋、床铺等有可能藏匿药品的地方, 做到让病人服药到胃, 最大限度地减少服药不依从行为的发生。
4 小结
在多年的精神分裂症病人临床护理过程中, 根据病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对精神医学知识的掌握和了解程度的差异, 以及对服药治疗的不同心态, 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通过对病人服药不依从因素的分析, 使其了解不遵从医嘱可能导致的后果, 及时控制病情,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 是减少住院病人服药不依从行为发生的有效手段, 从而真正地达到提高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服药依从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凤艳.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2000, 27 (2)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