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就业工作

2025-01-16

高职高专就业工作(精选12篇)

高职高专就业工作 篇1

最近几年, 现实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越来越片面要求高学历, 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困惑, 招聘启事上很多工作的招聘对象起点就得是本科,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相对萧条许多。我们应该看到全社会就业形势普遍紧张, 本科生、硕士生, 甚至博士生毕业, 找到合适的工作也有一定难度。又要面对现在的普遍情况, 很多就业单位招聘时一味地要求招聘高学历人才, 面对着学历的劣势, 高职高专毕业生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如何建立正确的人生轨迹就显得格外重要, 针对这种情况, 高职高专毕业生更应该提前做好准备。也应该看到我国急需大批具有一定动手能力和掌握一定技术的专科层次人才, 我们要把握这种机遇。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需要社会、经济、政策、学校和家庭等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尤其要忠实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下面我从如何加强高校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发表几个方面的看法:

1. 全面动员开展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在我国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组织体制中, 基本都设置有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也基本都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 我们要利用和扩展好这些平台, 不只是引导高职高专毕业生能够多渠道多方位的顺利择业, 还要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引导他们客观的认识自己, 找到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 有方向性的修炼好自身技能, 特别是动手能力, 及早开始为就业做好准备。在指导服务学生就业工作这方面, 不能只依靠学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方面的专门的几个人, 而应该让每一个教师都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对于学生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并不亚于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要调整授课计划, 联系就业实际, 联系变化中的市场需求, 巧妙设计与就业的教学联接点, 结合社会实践教学, 真正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从业能力。

2. 以学生为本, 开展好就业教育

(1)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要从自身做起, 练就自身本领, 迎接未来挑战。就业难也是不是绝对的, 有时高职高专毕业生也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这关键要看个人的能力与机遇, 只要肯努力, 总会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的。因为现在找工作, 用人单位不光是看文凭, 主要的还是看水平, 看实际工作能力。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 也就应在专业操作、实践技能上做好功夫。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的工资水平赶上或超过当地的白领阶层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现在企业用人也开始重视高职高专毕业生, 因为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能力不一定低于本科生, 而且工资要求低于本科生。高职高专毕业生可以从底层做起, 从基础做起, 只要做的好, 一样可以升职加薪。学校在设置专业方面要避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要紧密结合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 并且各专业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安排时间给学生集中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使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升华, 动手能力得到运用和提高。

(2) 从入学开始教育, 做好大专生就业前的思想准备。我们应该认识到, 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是一项长期工程, 对这项工作要争主动, 应尽早开始, 从头开始, 并在平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加以引导, 持续进行。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去学习, 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就锻炼好自己的实践技能, 未来可以直接应用在岗位上。引导学生认清自己, 包括认清自己的性格以及自己的喜好特长, 就业前一定得知道自己能做哪方面的工作, 能胜任什么工作。应聘前要先做足功课。还要了解自己想从事岗位的工作内容以及岗位对人才要求什么条件。可以从做相关工作的人那里请教或者在网络上查询各岗位职责, 找到一些指导性的意见, 提前做好准备, 多学习别人工作的心得体会, 可以避免今后自己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有一些新专业新兴产业, 就更要多花精力去研究, 用知识武装自己, 提高自己在就业时的竞争实力。

(3) 鼓励高职高专毕业生开展丰富课外活动, 培养就业技能。求职通常包括获得用人的信息、争取面试、谈话、签约等环节, 试用期的表现也很重要。找工作就像推销商品一样, 你必须让对方明白, 你真正有能力做好这份工作, 而你提出的薪酬要求也是十分合理的, 这样才能成功推销自己, 这样别人才会任何和录用你。当然高职高专毕业生想要顺利找到工作, 必须有扎实的就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 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自身能力。在培养大专生的职业兴趣方面, 学校可以开展相关活动, 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也要积极搭建平台, 促进校企联合, 让学生深入到工作一线, 进一步促进学生社会化。让已经顺利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给学生们交流心得体会, 切实让学生感受到对就业的渴望。并选择有责任心、精通业务、指导能力强的教师, 加强大专生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工作, 通过指导, 了解学生个性, 互通信息, 帮助高职高专毕业生扩大视野, 增强他们的职业人生意识, 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 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结论

众所周知,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有着诸多困难, 但如果我们能正确认识到这个问题, 提早准备积极面对, 困难就有办法有可能顺利解决。愿我们更多人都能来关心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问题, 多出点子多项对着, 以期能够使更多的大专生可以如愿找到适合他们的工作!

摘要:最近几年, 各地高校不断扩大招生, 高职高专毕业生也逐年增加,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备受各院校的重视。各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越高, 学校的社会评价就高, 生源基础素质就高一些, 也就相对容易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当前很多学校都重视了这种良性循环, 也越来越加强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推荐工作。本文在探析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基础上, 从学校的教学管理及方面就业教育工作上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教学管理,就业教育

参考文献

[1]段颖.当代大学生就业教育问题探析[D].兰州理工大学, 2011.

[2]顾剑秀, 方鹏.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效途径研究[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

[3]贾凯南.大专生生涯规划状况调查及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9.

高职高专就业工作 篇2

本专业培养具有电力机车乘务与检修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适应到铁路机务段、机车厂、工厂铁路专用线、城市轨道交通、地铁等部门从事机车试验、运用、维修保养等工作。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为普通高职高专土建大类专业目录下设的一门专业,属于建筑设备类专业。该专业为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层次,学制三年,接受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的研究、指导、咨询、服务等工作。该专业主要开设于土建类专业为特色的院校。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掌握供热通风及制冷设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供热通风及制冷设备的工程设计、安装、调试和运行管理的能力,能在建筑工程、大型现代物业管理公司、建筑设备营销及相关部门从事相关的技术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就业面向建筑暖通空调设备等方面的施工、管理、安装工程审计、工程监理和设计工作。

铁道工程技术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隶属于教育部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培养掌握高速铁路线路工程专业技能,能从事高速线、桥隧工程的施工、维护保养工作的高级专门应用性人才,。毕业生就业面向铁路和高速铁路施工、监理、养护及运营管理部门,主要从事铁道、交通和土建领域从事施工、监理、质检、管理等工作。

该专业学制三年,主要开设于土建施工类特色突出院校。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为普通高职高专土建大类专业目录下设的一门专业,属于建筑设备类专业。该专业为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层次,学制三年,接受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的研究、指导、咨询、服务等工作。

该专业旨在培养牢固掌握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掌握楼宇智能化工程的设计、施工及管理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从事楼宇智能化系统设计、安装、调试、管理的高技术应用型技术人才。就业面向建筑安装公司、建筑消防工程公司、安防工程公司、楼宇智能化系统集成公司、建设监理公司、建筑设计公司(院)、电梯公司、宾馆酒店及其他相关企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的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员(电气智能工程师,电气工程师)、施工员(建造师)、资料员、监理员/工程师、造价员/工程师、质检员、安全员、物业管理员等。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主要课程: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主要课程:化学理论基础、化工理论基础、化学工程、石油炼制工艺学、有机化工工艺学、高分子工艺学、化工设备、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有机化工产品合成、检验等综合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石油化工生产第一线从事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专业核心能力:石油化工工艺。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石油化工、石油炼制、有机化工、精细化工等相关企业,从事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石油行业,而石油行业中又不能缺少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非常高。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力学、地质学、工程科学的基础理论和与石油工程有关的基本知识,受到石油工程专业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油气田钻井、采油及油气开发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以及初步的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的基本能力。目前这一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很广阔的。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为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下设的一门专业,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层次,学制3年。该专业是培养掌握道路与桥梁工程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道路与桥梁工程现场的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能力,从事道路与桥梁工程生产一线技术与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专业人员可从事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资料管理、工程造价计算、以及施工监理等专业工作。

高职高专医学生就业心理浅析 篇3

关键词 专科 医学生 就业 调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社会转型期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结构性过剩,包括就业相对稳定的医学类毕业生也出现市场需求与人力资源供给不对称导致的就业困难。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作为四川省唯一一所医学类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就业预期具有一定代表性。

1 对象及方法

调查对象:该校医学类各专业400名在校生。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结合文献资料和学生随访设计问卷,调查过程中使用简单随机抽样。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6份,问卷有效率为94%。

2 结果

2.1 学生选择专业的动因及对专业前景预期

医学生所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就业方向,学生填报专业受到各种动因的影响。学生对于专业的前景所持的预期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就业积极性,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在进行志愿填报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自身对专业的兴趣,其次是关心专业的就业前景。同时存在很大比例的学生持消极心态,根本不了解所选专业,这与高中阶段的志愿填报指导有关。近七成学生认同就业形势严峻,有信心面对竞争和茫然无措的人数各占一半。仅有一成学生看好本专业的就业前景。而有两成多的学生对就业抱着顺其自然的消极态度。

2.2 学生就业意愿

调查中,有超过75%(包括“到企事业单位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学生选择了毕业后参加工作,两成学生选择升本进行深造,极少数学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没有过认真思考。公立医院依然是学生的首选,而有志于自主创业的学生仅有一成。

2.3 学生对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的认识

大学生的就业是社会性问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对影响就业因素的认识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心态。调查显示出学生对于“不劳而获”地得到工作机会的途径即靠学校或亲友关系安排有较大依赖。三成学生对学校每年组织的“双选会”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也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有信心自主创业,这应当作为当今就业形势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重要方向。

2.4 学生对就业政策的把握程度

为了应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正确把握和运用就业政策,能有效树立学生的就业信心,促进就业。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缺乏对相关就业政策的关注,容易造成学生就业信心不足、就业方向不明而导致就业的盲目性。就业指导不仅要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而且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宣讲,引导学生自觉保持对就业信息的关注。

2.5 学生对起薪的预期

调查可见,近半数学生期望工作后的月薪在800~1500元水平,这与以往专科医学生的预期水平相同,也与四川地区应届专科医学类毕业生实际起薪平均水平相适应(据学校2011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数据,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为1100元)。这表明学生的自我定位较准确,基本坚持了“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

2.6 学生对于自主创业和服务基层的心态

有调查显示,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医疗人员缺口达10万以上,乡镇、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更是人才难觅。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服务基层和自主创业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措施。

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确定或者有可能选择自主创业这一就业途径,这在当前的就业形势前是个很好的信号。近七成学生希望服务基层,这也是可喜的,因为按照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步伐,国家将逐步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以及乡村卫生服务站的医疗条件,为服务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提供展现才能的平台。

2.7 学生所期望得到的就业指导

统计结果显示,近九成的学生对学校目前的就业指导表现出不满,这一诉求表明学校必须在就业指导工作上加大力度。而目前大多由系领导和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的专业思想教育和就业心理引导都是事倍功半,学生更希望能够听到来自行业内有代表性的声音,从专业职业规划机构得到科学适用的职业规划知识。

3 完善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3.1 在低年级同步推行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新生进校后第一学期,是学生的身心由中学到大学的全面过渡时期。在此期间学生思想复杂,心理脆弱,容易出现多种心理状况。孤僻、失落以及放任自流等不良的心理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求学态度甚至人生态度。同时,这段时期也是学生的求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觀的可塑性较强的一个时期。聘请医疗卫生行业的专家、技术骨干、成功创业者对学生开办专业思想教育的讲座,有助于学生改变对专业的认识,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3.2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观培养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前,必须以正确的就业观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择业。首先,冷静面对就业压力,端正学习心态。其次,明确认识就业形势,就业困难很大程度是由于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所致。学生此时应当降低就业期望值,立志服务基层。第三,改变学生惯有的“学医就要进医院”的认识,增强市场化意识。最后,利用讲座和交流讨论等形式向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能力的培训。

3.3 鼓励和支持学生学习深造增加“含金量”

专科医学生在就业时因为学历层次较低而遭遇挫折也是现实问题,但是这劣势可以通过升本或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应在学生低年级时进行专升本规划,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本科专业进行深造。同时,对学生进行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指导,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提高就业竞争力。

3.4 完善学校就业网络建设,广泛获取就业信息

鉴于学生对学校组织的招聘会寄予较高期望的情况,学校应当走进市场,主动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构建稳定且不断扩展的就业网络。通过校院合作、校企合作等途径广泛获取就业信息,组织多场次、高质量的招聘会,为学生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 衡冰.我校2006届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08(5).

高职高专就业工作 篇4

一、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高职高专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这一培养目标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也就是说, 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将成为生产一线的主力军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实践者,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工作热情以及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但是, 目前, 许多毕业生都未能清楚地给自己定位, 而是错误地认为自己接受了高等教育, 不应该且不愿意到生产一线参加工作。因此, 在就业过程中, 因不愿到生产一线工作且无法与本科生竞争, 就导致其丧失了较多的就业机会。

(二) 就业市场需求与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教育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近年来, 许多大城市相继出现了高职高专毕业生奇缺的现象。据相关部门统计, 我国的高级技工缺口较大, 仅软件行业的高级技工缺口就高达40多万。所以, 既有理论知识, 又具有动手能力的“灰领”将成为未来市场人才需求的主要部分。而高职高专院校则是“灰领”人才培养的直接摇篮。然而, 如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困难的问题。一方面是急缺“灰领”人才, 另一方面是就业存在问题。两者相比, 便可得出, 高职高专毕业生不是市场需求不大, 而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及人才的供给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偏差, 进而出现了就业结构性的矛盾。

(三) 社会大众对高职高专教育的认可度较低

虽然, 目前社会对“蓝领”、“灰领”等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较大, 但是社会大众对高职高专教育的认可度仍然较低, 缺乏认同感。在社会地位上, 高职高专教育同普通本科教育相比, 一直处在“次等教育”的地位, 致使一些学生和家长存在高职高专教育比不上普通高等教育的心态, 造成了高职高专教育在生源方面存在问题。此外, 用人单位和企业普遍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 对于不需要高学历的岗位, 也盲目地录用高学历人才。目前, 很多企业都实行以学历来进行的差别待遇, 无形中降低了高职高专教育的档次, 加深了社会大众对高职高专教育的偏见。

(四) 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存在问题

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毕业时, 因缺乏社会经验, 对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 应聘信息与招聘信息的不对称, 也使得大学生处在就业的劣势环节, 因此, 学校必须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目前, 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往往形式与内容都比较单一, 缺乏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创新能力的引-导以及个性的塑造。其就业指导的内容仍比较狭隘, 缺乏职业生涯的规划内容。甚至一些高校根本没有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机构, 致使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 较为盲目, 缺乏指导性。

二、提高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的措施

(一) 加强就业指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高职高专院校应逐步将就业指导纳入学生的必修课程内, 使在校学生在毕业之前都能接受全面系统的就业指导教育,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为就业做好准备, 减少就业时的盲目。同时, 还需要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择业价值取向教育等, 减少学生在就业后的浮躁心理, 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二) 高职高专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求

高职高专教育要打破传统的办学观念, 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学校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因此, 高校要做好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工作, 及时调整专业的设置, 要始终将社会需求的调查情况, 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要掌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院校就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深入了解用工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二是对已参加工作的学生进行调查, 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 搜集意见, 改进工作;三是和用人单位保持长期联系, 多参加人才供需会;四是要同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做好联系工作, 及时了解其他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安排。

(三) 打造订单式的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高职高专院校一定要注重推动国家提倡的“产学结合”模式的发展, 注重院校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 提倡合作办学。高职高专教育应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 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努力实现订单式的培养模式, 满足企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要实行订单培养模式, 高校就应该准确把握市场需求, 主动同用人单位签订用人订单, 并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调整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 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进入职业环境, 适应企业的技术要求, 安心工作。

(四) 加大投入, 加快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习是高职高专教育的重要环节, 也是提高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的关键。积极推进产学结合, 加大实践实训教学, 对学生今后的职业规划都具有积极意义。首先, 学校应加大投入力度, 统筹安排, 逐渐加强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 完善校内实训条件。其次, 高校还应与企业合作,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这样, 企业就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场地, 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而学校则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五)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就是要求专业课教师除了能够进行理论课程的教学外, 还能够进行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经验, 能够解决生产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具有相关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就要求学校要加强同生产科研等部门的联系, 为教师创造生产实践和继续提高的机会, 同时, 鼓励教师进行深造、进修和培训, 开拓其视野, 从而加快教学改革, 适应市场新的发展形式和对人才的需求。此外, 聘请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担任高校专职教师, 也有利于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总之, 时代是进步的, 社会也在不断发展,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 我们必须审时度势, 根据情况适时调整就业政策, 才能促进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的提升。

摘要:就业是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 但是,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高专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率低、就业困难的问题。这一问题能否妥善解决, 是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问题, 必须加以重视。本文简要论述了高职高专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高专就业工作,问题,新举措

参考文献

[1]赵娟娟.关于高职高专就业问题的探讨[J].华章, 2011, (8) .

[2]粟蕾, 林凤华.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问题与高校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07, 20 (3) .

[3]孟庆珍.浅谈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问题[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08, 17 (3) .

[4]迟海洋, 付晓春, 谢建玲.浅谈新时期下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指导及对策[J].科技信息, 2010, (8) .

高职高专商品花卉就业前景 篇5

近几年我国花卉行业发展迅速,花卉的贸易额不断增长,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和观光农业逐步兴起,对从事苗木、花卉、盆景栽培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多,又便于自主创业,为商品花卉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创业机会和发展空间。2013年商品花卉专业高校毕业人数为450-500人,其中男26%、女74%,2013年本专业高校招生男女比例为文科56%、理科44%,近几年本专业的就业率分别为(95%-100%)、2012(90%-95%)、2013(90%-95%)。

高职高专就业工作 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 就业能力 提升策略

[FL(K2] 党的十八大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等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高职高专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就业状况直接决定高职高专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实现高质量就业,旨在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一、就业能力概念与内涵

就业能力(又称就业力、可雇用性,Employability),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英国,后来传到了美国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国际劳工组织(ILO)对就业能力的表述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国内学者普遍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界定为大学生通过学习和培养积累的获得工作、成功保持和从事工作的核心素质群,由“人际能力、个人品性、职业发展能力、通用技能、处理工作能力等五个维度构成”。笔者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素质、二是综合能力、三是发展能力。专业素质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根基,综合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发展能力更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素。

二、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一)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1.重视专业知识的积累,轻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学校来说,由于受到课时、师资和专业培养计划的限制,一般的高职高专院校重视专业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而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导致学生缺乏最基本的人文素养,如诚信意识的缺失、责任感的懈怠、沟通交际的障碍、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的缺乏等,这些成为学生成功就业的障碍,给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

2.专业学习重理论学习,轻实践锻炼。在现实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往往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能力的锻炼,造成“会说不会做”,使得日常教学中的实验、实习和实训的教学环节流于形式。

3.就业准备不足,就业目标理想化。由于高职高专生源的特点,导致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导致在择业的过程中不知所措,如一部分人犹豫不决、患得患失、高不成低不就;一部分人好高骛远,过分挑剔,有业不就;还有一部分人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就业目标不明确,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能做什么,面对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心中一片茫然,遇到挫折则满腹牢骚,怨天尤人,索性选择不就业。

(二)影响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因素

1.对于学生来说,就读于高职高专的学生多数出于自身无奈的选择,自身的学习自觉性、动力不足,导致很多学生对专业认知的迷茫、综合素质提升的忽视、就业定位的模糊等严重影响自身就业能力的提升。

2.对于家庭来说,甘肃省是西部欠发达省份,80%学生来源于贫困家庭,很多家长对孩子寄予了厚望,希望通过上大学来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这种潜移默化思想使学生对就业存有较高的期望值,导致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影响学生合理就业观的形成。

3.对于学校来说,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办学特色的不明显,教学设施、实训条件的缺失,忽视职业指导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和高质量的就业。

4.对于企业来说,存在着人才高消费现象,如“唯学历论”、“名校效应”、“唯经验论”等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用人观,使得高职高专的学生与很多机会失之交臂。

三、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一)夯实专业素质,是提升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

第一,學校应注重课程建设和开发。学校应该将实际应用中所需的关键能力开发成课程,渗透进学生的整体培养计划,增加实用性科目,多开展与知识和技能应用相关的实践活动,将就业能力的提升贯穿于日常教学的每个环节。第二,要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知识更新的速度,并尝试各种教学手段,以加深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接受,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工作所需的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第三,切实推行“工学结合”模式,加强与用人单位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有效克服学生就业时“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尴尬局面。第四,将实验、实习和实训等环节教学落到实处,从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开展务实、有效的职业指导,有利于提升就业的竞争力

第一,建立健全学校就业指导的信息化系统,加强学校间、行业间、地区间及全国范围内的合作和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信息。第二,完善和充分利用校友网络,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及其他有助于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各项服务。第三,配置高素质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实施全程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全程参谋和辅导。

(三)发挥政府、企业和学校的联动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职高专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已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学校与企业联系的越紧密,学生的就业越通畅。在政府主导下,做好相应的政策调控和资金保障,有力推进校企合作,可通过鼓励企业家和成功人士进课堂、校企共建实验室和就业见习基地等形式,加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在实习中了解和形成企业所需求的就业能力,是提升就业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也是一项互惠互利的好举措。

(四)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高等教育要推进创业教育。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因此,可通过以下途径来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第一,选择邀请创业成功的企业界创业精英、成功校友等突出人才为学生开设创业讲座或创业专题研究等活动,传授科技创新经验,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第二,大力宣传一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典型事迹,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不断地激励与促进学生的创业信心;第三,举办创业设计大赛,设置一些为学生创业的环境和渠道,通过创业教育与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信心与能力;第四,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和创业实习基地等创业实践基地,帮助学生积累创业经验,逐渐培养创业意识。

(五)学生应珍视一切有利于就业能力提升的机会,变被动为主动,是提升就业能力的根本所在

在日常学习中,注重专业学习与人文素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养成善于学习、总结和反思的习惯,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高职高专学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力军,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他们的就业状况关系到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社会稳定有序的大事。而高职高专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涉及政府、企业、学校、个人等全员参与、多方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静波,王翡翡.雇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状况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1(4).

[2]席明李红梅石光乾.甘肃省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现状与问题分析研究[J].社科纵横,2008(6).

[3]严明王进鑫.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9).

高职高专就业工作 篇7

1 信息化时代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难以为学生提供精准的服务[1]。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面向广大的学生群体, 解决大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问题, 为学生提供共性服务, 无法针对学生的个体需要提供高效的就业指导。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相对片面, 主要为给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和相关就业技巧等, 忽视了对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只在学生即将毕业时才临时抱佛脚, 效果并不显著。尤其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来说, 其实践经验不足, 理论与实际脱节, 学生综合素质偏低, 影响了顺利就业。部分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质不高, 网络技术工作能力不足, 主动运用互联网创新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意识欠缺, 这也是导致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信息化发展迟缓的原因之一。

虽然很多高校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大多停留在表面形式, 没有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 发展单一闭塞, 数据真实性和时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2]。虽然多数高校建立了就业指导网站, 但普遍信息更新不及时, 内容不全面, 部分链接形同虚设, 利用率不高。没有对所发布的信息进行深入加工。有些高校只注重就业率, 甚至瞒报漏报就业信息, 无法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 信息化时代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化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支持, 可以在短时间内对海量数据进行精准、快速收集和处理, 从而分析出其内在规律和联系, 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更好地指导实践,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这是传统技术无法比拟的。大学生群体走在时代前沿, 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 更易于接受各种新兴网络技术。所以在信息化背景下, 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学生的求职成本。时代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 探索信息化时代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模式势在必行。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信息技术在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创造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大数据时代充斥着大量虚假信息和错误数据, 大学生涉世未深、经验不足, 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 所以必须使其学会辨别和筛选。如果利用得当, 互联网将在就业创业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大大促进学生就业;但如果盲目依靠网络, 吸收大量不良信息, 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高校就业创业工作应该在传统教育和信息技术应用中建立一个平衡点。

3 信息化时代创新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措施

3.1 加强就业创业信息平台建设

目前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就业信息网站, 但是网站建设不完善, 功能开发不全, 内容单一。多数就业网站侧重发布就业信息、讲解就业政策等, 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相对欠缺, 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 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不足, 难以发挥网站的积极作用。就业网站具有受众面广、传播快等优势, 高校在网站开发之后应重视后期的更新和维护, 及时上传符合学生兴趣的相关内容, 让学生既可以了解就业市场的发展又可以掌握就业所需技能, 既解决共性问题又满足个性所需, 这样才能使就业信息网真正为学生就业服务。此外还可以建立更为灵活的、学生使用广泛的其他网络媒介, 如微信群、微信公众平台、QQ群、论坛等, 让学生能够自主利用这些平台交流就业信息、分享就业经验, 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积极互动。高校还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就业, 动员他们通过浏览校外其他正规就业服务平台, 广泛搜集就业信息。只有掌握大量的就业资源, 才能在求职择业中赢得先机。但是五花八门的就业信息也加大了选择的难度, 就业指导工作中也应教育学生如何进行信息的甄别和判断。

3.2 促进就业创业课程改革

信息技术能为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推动课程的改革。传统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 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则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互联网资源共享, 教师可以从网络广泛搜集各种教学素材, 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 实现精品课程共享。信息技术使教学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 丰富的多媒体手段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转变了传统单向灌输、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与教师双向互动。教师可以利用微信、QQ群等定期向学生发送相关教学资源, 让学生预习或练习, 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 即使在课下也可以与学生保持实时互动,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3.3 创新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

高校在重视学生就业创业课堂教育的同时也应加强课下的引导和培养, 双管齐下。通过开展各项就业创业活动强化学生的就业意识, 营造积极融洽的就业氛围。活动要结合就业市场的需求, 充分利用多种新媒体技术,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就业技能大赛等,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学生熟练掌握多种信息化技术, 增强就业竞争力。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优秀校友为学生举办就业创业相关讲座, 通过大量视频、图片、工作心得的分享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就业环境, 获得有用的就业信息。在活动形式上要尽量丰富新颖, 贴近学生, 组织针对不同微群体的就业创业活动。避免活动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 使学生真正能在活动中积累就业体验, 丰富就业知识, 增强就业技能。

3.4 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就业有重要影响。很多学生临近毕业才想到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其实, 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大一就开始, 并随着个人成长不断进行调整, 贯穿整个大学全过程。谁先制订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谁就在未来就业中掌握了主动权。在信息化背景下, 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具备更多便利性和操作性, 可以实现一对一的个别指导, 根据个人特点进行匹配, 为职业定位提供参考, 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高校可以建立大学生职业测评系统, 学生在网上对自身职业能力、职能兴趣、性格等进行测定, 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在大数据帮助下综合各种主客观因素, 确定个人职业目标, 并制订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为求职做好充分准备。信息技术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入精准的个性化服务新时代[3]。

3.5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 大力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4]。实践证明, 创业是促进就业的有效方式, 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就业难的主要途径[5]。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引导大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敢于开拓创新, 拓宽就业渠道, 实现自主创业。互联网的兴起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大数据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找到创业资源, 对市场需求进行评估, 降低创业风险。大量电商的发展更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自主创业可以把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结合起来, 做自己喜欢的事, 更能提升工作的热情和拼搏的动力。此外, 国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并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以创业推动就业, 帮助更多学生实现就业梦和创业梦。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多方面、多途径地为大学生寻求数据信息, 鼓励学生敢想敢做, 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挖掘更多就业机会, 开创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

3.6 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教师的信息素养

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 想要顺利就业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还要有娴熟的操作技能。所以从帮助学生就业的长远角度考虑, 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校企合作, 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学生在实际操作中, 通过切身体验对未来职业会有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了解岗位需求与自身能力之间的差距, 从而有针对性地完善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也让学生在就业时更具优势, 更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信息化的发展也对高校就业指导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 使其在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能熟练利用各种网络技术处理问题, 积极发挥在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信息化建设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芳.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探索与创新[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3 (4) :19-20.

[2]杨锐, 夏红.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就业数据信息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20) :119-120.

[3]路葵.大数据时代给教育带来的转变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 (4) :237-238.

[4]蒋开东, 朱剑琼.大学生创业导向的高校协同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5 (1) :54-58.

高职高专班主任工作浅谈 篇8

一、明确受教育人群的特点,“对症下药”

高职高专这个具有特殊性的群体与本科生相比自制力较差,高职教育模式和学生管理模式也有着自己的特殊性。高职学生往往难管、不服管,学生跟班主任、教师对着干等现象层出不穷。因此,班主任若要更好地做好工作,首先就要全面综合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如学生的姓名、出生年月、住址、家庭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经济状况、个人简历、党团关系、高考录取分数、个人特长、健康状况等,分门别类、汇编成册,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其自身不同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且在此基础上,应有计划、有目的地采取个别交谈、座谈等方式,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状况、人际关系、兴趣爱好、表达能力等,进一步加深对学生的认识。

二、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制定班级的奋斗目标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家庭都要有为之奋斗的目标,才能使成员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达成目标。所以,一个优秀的班级更要有切合实际的目标和理想,提高班级凝聚力,促使每一位成员全力以赴,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开学初,笔者就本班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班级目标,如班级成员多数来自天津市区、塘沽区,少数则来自东北和江苏等地。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缺乏自理能力,所以提倡互帮互助,培养良好自理能力,做到自强自立是首要的班级目标。在学习方面,很多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就可以松口气,痛快地玩,失去了继续前进的目标和动力。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曲解大学的意义,不能准确地给自己定位,荒废了三年大学生活的美好时光,并很有可能导致班级学习风气散漫、放任自流。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召开了主题班会,在班会中让学生们明确自己的角色是什么?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履行什么样的角色行为?三年的大学生活应该完成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如何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的人才?使每个学生认识到:考上大学不是学习的终结,而是继续学习的开始。引导学生刻苦钻研,使他们逐步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去,认准“坐标”。

三、增强班级凝聚力,建立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好的班集体,除了需要优秀的班主任外,更要有一支坚强有力的班级干部领导班子。班干部应该是班级中的核心骨干,是班级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班级的成功与他们的工作密不可分。在选举班干部过程中应全面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学生是否担任过班委,是否善于协调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与矛盾,是否有责任心和爱心,愿意承担重任为班集体服务等。班委会、团支部组成后,班主任应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育。虽然有些学生在中学阶段担任过班干部,但进入大学后,由于服务受众发生了变化,以前的那些工作方法也就不再适用。因此班主任应该针对工作内容,对他们的工作方法、工作艺术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把握与同学之间关系的处理等。同时在学习、生活上更要严格要求他们,使他们真正成为班级建设的领头军。当班干部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班主任要大胆地锻炼他们,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用独立探索的新方法搞好班集体建设,对他们工作上的不足要及时指出,成绩要给予肯定和奖励。

四、加强常规管理,培养集体荣誉感

在学校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班集体良好的学生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班主任应和本班班委会、团支部合作,从一点一滴抓起,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意识。班主任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组由一位班委负责,并定时对每一个小组进行评估。评估的方法可以根据本班的情况而定,如制定一个评估表,内容包括:早自习出勤、上课出勤、纪律、卫生、宿舍环境评比等各方面各占10分,然后可就每周的得分情况对各组的表现进行评判。对于表现好的或有明显进步的给予表扬、奖励,表现稍差的给予批评。这样,每个人都会增强集体责任感,为了集体的荣誉,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懂得不能因为自己的不足而影响一个小组,同时学生之间也会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班主任可以就此“放权”,让学生渐渐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五、用爱心、真心和平等心对待每一个学生

班主任除关心学生的学习外,还应用真心和爱心去关心学生的心理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学生表面上对于教师的教导置之不理,甚至无视教师。但是,如果班主任能够花时间体会学生的感受,一定能够打动和感化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有的平时不爱说话,总是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对于这样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及时与他沟通,打开他的心扉,让他感受到大学生活的美好、班集体的温暖,进而变得开朗并融入到班集体中来。还有的学生,由于高考失利与重点大学失之交臂,因此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动力,班主任要鼓励他们,明确指出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增强其自信心,帮助其找到新的目标和理想,继续前进。长此以往,学生一定会了解到班主任的用心良苦,努力与班主任配合,使班集体更加优秀。

六、提高班主任个人素质,用个人魅力影响学生

高职高专学生就业问卷调查 篇9

1.1对象与方法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用人观念的改变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逐年有所提高, 在数量上也稍占优势, 但与普通本科生相比其就业质量仍然较低。为了更多地了解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本研究采用抽样法, 对在校150名三个专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进行调查。本调查全部为选择题, 采取无记名形式, 调查结果基本真实可靠。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 回收150份, 实得有效问卷136份, 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

1.2调查工具

在学习研究相关就业调查问卷, 结合想提取的调查数据,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内容为毕业前的择业意向、就业心理、就业目标和就业准备等方面。问卷全部问题采用匿名、封闭式作答。

2问卷调查突出问题和调查结果

通过回收问卷,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归类:

2.1高职高专学生的择业意向和就业目标

2.1.1您对第一份工作抱有什么态度?48.4%的学生态度是积累经验, 为下一份工作准备;42.8%的学生很珍惜, 希望有所成就, 态度都很端正;8.8%的认为工作不是很重要, 态度一般。总体来看几乎没有消极态度。

2.1.2在求职过程中, 优先考虑是哪些因素?32.7%的学生选择薪酬福利, 31.7%的学生认为个人发展空间更为重要, 14.4%的学生关心工作地域。

2.1.3关于就业待遇与薪酬问题, 80.3%的学生对工资的期望值偏高, 均选择在3000元/月, 11.5%的学生选择了2000-3000元/月, 其他均保持在2000元左右/月的选择。由这些题的选择可见, 高职高专学生较大部分对就业还是较为乐观。

2.2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准备

2.2.1如何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超过70%的学生感觉压力很大, 但能够制定非常合理的职业规划仅占17.7%, 8.1%的学生基本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就业, 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在就业准备方面还是略显不足, 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划不够。

2.2.2您为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做了哪些准备?31.6%的学生只是关注招聘信息, 23.7%的学生就自己专业考了相关等级证书, 15.8%的学生关注相关书籍和电视等报道, 只有9.8%的学生有意识关注就业指导课程, 可见就业指导的重要性没有被高职高专学生群体较多关注, 或是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的宣传和实施工作欠缺。

2.3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心理及择业困境

2.3.1大学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37%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学历处于劣势, 就业定位不合理, 期望值高, 无竞争力;25%的学生认为就业信息机制不健全, 信息渠道不畅通等, 16%的学生人认为传统教育模式弊端较多, 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其他的则认为高职高专毕业生不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和技术能力, 与社会企业的需求相差甚远。可见他们首先还是意识到了高职高专学历在就业中不占优势的问题, 同时, 结果也反映出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以及学生能力培养方面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2.3.2面对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您如何解决?45.7%的学生会向父母和朋友求助, 31.4%的学生会自己独立处理, 18.6%的学生选择向专业机构和人员咨询。

2.3.3预计在择业过程中您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32.6%的学生认为缺乏社会关系, 31.5%的学生选择综合素质缺乏, 18.5%的学生认为就业信息不足, 17.4%的学生认为社会岗位与专业对口难。从后两题可以看出, 高职高专学生还是比较倾向依赖父母, 对于家庭的就业期望还是占着不小的比例。

2.4关于就业指导和就业咨询

对于就业指导, 您最希望获取哪些方面信息?35.5%的学生认为应聘技巧很重要, 26.5%的选择了职业规划辅导, 21.6%选择了就业法律政策学习, 对于就业心理辅导占14.7%。这些结果表现出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就业指导和咨询的需求的多样化, 学校需要根据需求坚持就业指导工作的“特色化”、“个性化”“多元化”。

3调查结果呈现的问题

3.1学生角度的问题

从本次的调查中, 我们认为, 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就业中表现比较明显的几个特征有自我定位不准, 就业准备不够、家庭依赖性、无创业意识等。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高职高专学生对就业中专业认识、就业技能储备和就业相关政策的了解仍显不足, 较多部分的同学重视薪酬而几乎很少的同学考虑到社会奉献及发展规划, 职业意识、综合素质等就业竞争能力有待提高。其次是对就业尚未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对自己评价过高, 不善于择业, 对就业岗位、薪金等要求仍存在期望值过高。另外, 高职学高专毕业生还呈现出倾向于借助家庭关系找到工作的依赖性, 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因此在就业准备期间, 这些学生中较多的人不愿意主动去收集和寻找就业信息, 主动关注就业信息动态和了解企业信息的意识不强, 渠道不多, 只是被动地依靠学校和辅导员进行信息公布, 对于学校提供的就业机会不够珍惜和重视, 错失不少就业机会。在创业意识方面, 想过要借助国家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进行自主创业的学生凤毛菱角, 亦或者即使有了创业意识, 而因为辛苦和繁琐中途放弃者也不在少数。再则, 高职高专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处理能力比较弱, 辨别能力不强, 对于社会上的一些就业招聘陷阱不会分辨, 往往盲目信任。

3.2学校角度的问题

从本次的调查中, 学生对于学校教育与就业关系的认识有高职高专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不够、课程与专业设置不够合理化、就业指导体系不够健全等。

通过此次调查可以看出, 就业指导工作在高职高专学生群体中仍需深入学习指导, 压力还是很大。根据调查结果, 学生就业虽然已是重头工作, 但是还要跟上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 我们的就业观念不能沉浸和满足于既定模式, 需从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中解放出来。除了日常的工作职能之外, 要加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力度, 不要只是重视培养学生的某一项技能, 这就要求就业工作要与学校的教学、社团活动、科研创新等各项高校工作紧密联系,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更为合理的课程和教学体系、进一步充实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素质并精细化就业指导工作等。另外, 我们还要积极地分析学生就业稳定性差、就业难、就业心理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从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出发, 共同创造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发展的环境和就业平台。

4对策

4.1提供政策指导, 普及就业知识

高职高专学生对于了解国家就业政策欠缺兴趣、意识淡薄, 同时由于毕业生来自不同家庭和区域, 他们对就业政策的感知也会参差不齐, 这些都会影响就业选择和取向。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就业政策的认识, 采用形式多样的宣传办法提高政策的宣传力度、解读就业政策方向、宣传国家对大学生提供的就业优惠政策、解读区域经济发展计划和方向、普及就业劳动法律、提供学生就业的答疑解惑服务等, 让学生出校门前就能充分了解就业政策的内容和政策带来的促进作用, 提高学生对就业政策的认识层次, 最终为学生就业提供正确引导。

4.2紧随市场需求, 深化教学改革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 要想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学校需要以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为导向, 认真研究和分析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政策,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调整专业结构, 建设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和课程, 勇于淘汰不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 把专业设置、教学改革当做作学校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来抓。同时也要强化实践教学, 做到文化知识和实践教学的有效整合, 努力提高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技能, 以顺利进入社会市场。

4.3开拓就业市场, 拓宽就业渠道

学校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就业模式, 利用校企业合作、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方式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校企合作中可以充分利用企业成熟的社会资源和平台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及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培养;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中, 不仅可以让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得到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 还可以根据需求在校内进行有效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的调整, 有的放矢, 以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所以, 新的培养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较早地接触到就业、了解就业, 使他们的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得到有效整合, 实现毕业和就业的零过渡, 同时也能为企业节约员工培训经费及周期, 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4.4落实就业指导, 重视信息传达

加强就业指导研究和课程建设就是要求要注重课程设计, 根据不同年级毕业生的身心特点安排适合他们的课程内容。注重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作用, 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另外要重视加强就业工作队伍专业化, 通过对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培训、鼓励就业指导课程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就业课程指导竞赛等方式, 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 要重视就业信息对于学生群的传达率, 这就需要学校要完善就业中心网站, 实现网络信息查询, 另外要通过毕业生长关注的信息途径进行信息公布。设立信息宣传栏和信息咨询室, 进行最新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宣讲等, 以通过多方面畅通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 为毕业生搭建便捷、广阔、高效的就业信息平台, 优化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1]蔡燕, 宋静, 杨珍珍.广西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

[2]谭花蓉.大学生就业问卷调查分析[J].知识经济, 2010 (18) .

[3]张建政, 张博, 崔兴凯, 武艳艳.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07 (3) .

高职高专院校的档案工作研究 篇10

一、院校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档案管理意识薄弱。

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 首先反映为工作人员没有收集档案和归档的意识, 资料乱丢乱放现象比较严重, 甚至出现部分人员为了自身利用方便, 不向档案室移交资料的现象。于是每当需要时, 便会忙做一团, 到处找资料, 事倍功半。其次反映为领导对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领导认为档案管理就是对文书档案的保管, 只要能够及时查找, 不丢失就行, 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成本和精力去管理档案, 这点在民办高校中尤为普遍。由于民办学院没有国家财政拨款, 经费自筹, 所以对于档案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要实现档案的现代化和规范化管理困难重重。

(二) 对软硬件投入不足。

高职高专院校由于规模相对较小, 经费相对紧张, 所以管理水平有限, 软、硬件配备往往不到位, 不齐全。一项合格的档案管理工作, 不仅要配备足够的人力, 也要有一定的技术支持和硬件保障。而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受规模限制, 往往没有单独的档案馆或者综合档案室, 没有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 从而导致了档案整理不及时和不深入, 档案管理水平不高。随着电子档案、数字档案的涌现, 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而由于经费紧缺和重视程度不够, 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还只是停留在手工操作层面, 这就导致档案信息化建设很难进行。即使个别学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软件, 也大多是单机版软件, 标准化程度不高, 难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三) 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

虽然国家出台了《档案法》,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 很难从法律角度对单位内部是否移交档案进行清楚的界定, 并且责任划分也不明确。尽管《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对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做了规定, 但是由于相关部门执法力度力度欠缺, 以及高校领导不够重视, 直接导致了与档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在宣传和执行上的苍白无力。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 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档案管理规范, 有的只是对《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照搬照抄, 不能结合学院实际对文档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进行编制, 是制约高职高专院校档案工作的重要因素, 例如民办高等学校和公办高等学校的管理方式和办学类型不一致, 应该在档案的归档范围上有所体现。

二、做好高职高专院校档案工作的对策

(一) 提高档案管理意识, 加大档案的收集与征集力度。

工作要开展, 首先领导要重视。教育主管部门和档案主管部门要通过会议、文件、检查等形式进步一加强高职高专学校领导的档案管理意识, 使其思想从“要我管”转变到“我要管”上来。对高校普通工作人员, 应该通过开展档案培训, 举办档案展览, 及时为各部门查找所需资料等手段, 尽可能地为各部门提供有利用价值的信息, 积极主动的提供档案的开放和利用, 使其能够从中获益, 从源头上消除他们对于档案工作不重视的态度, 使他们了解和感受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关键性。

(二) 加强高职高专院校档案管理专职队伍的建设。

档案工作本身是一项重复性和细致性工作, 所以在很多人眼里, 这项工作枯燥乏味, 没有前途。由于档案人员地位不高, 待遇不好, 晋升机会相对较少, 不容易出成果, 很多档案工作者不愿意一直从事这项工作, 造成了档案管理人才流失严重, 影响档案工作的有效开展。针对这一现象, 高职高专院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 稳定和充实档案管理人员队伍。一方面可以引进具有一定业务能力的档案学方面的专业人员, 另一方面要通过改革晋升渠道和提高档案工作人员待遇等, 解决档案队伍不稳定的问题, 提高档案工作质量和水平。

同时, 还要加大软硬件投入, 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本身都应加大对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的投资力度, 从物力、财力上予以保障, 确保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 配备相关办公自动化软件, 及时做好电子文件的归档与脱机备份工作, 做好档案的全文数字化扫描, 积极推进档案全文数据库建设, 争取实现文书档案文件级目录计算机检索, 全部档案案卷级计算机检索, 加快档案数字化、信息化步伐。

(三)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法律法规, 保证档案工作的法制化管理和有序化进行。

高职高专就业工作 篇11

关键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意向

高职高专院校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提高大学生整体就业率的最大潜力所在,也可能成为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全局性问题。因此,加强对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和任务。

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本文采用的研究数据均来自“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2006年在江苏部分高校中开展的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调查对象为某高校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共发出调查问卷480份,回收424份,回收率为88%,其中有效问卷390份。

调查内容采用自编的《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设计的问题由样本基本情况和就业意向考察两部分构成。调查以问卷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分析方法调查问卷用spss10.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百分比分析与卡方显著性分析方法。

结果分析

择业观念的调查笔者设计的问题分别涉及就业目的、择业标准、职业定位等几个方面。经过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就业目的有明显的功利价值取向。毕业生对就业有明确的判断和意愿,而不是茫然不知所措。毕业生对于就业目的的选择依次是:生计需要(32.6%)、实现自身价值(27.7%)、享受物质生活(11.0%)等。这表明现代社会中讲求利益导向、效率优先等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专业水平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以“为社会做贡献”为就业目的的仅占4.6%,这表明目前高职高专毕业生择业具有较强的利己性和功利性。女生在就业目的中选择“生计需要”的高达40.0%,而男生则把“实现自身价值”作为就业目的的首选因素。经卡方检验,X2=45.156,df=7,P=0.00<0.05,性别在就业目的的差異上呈显著性。

2.择业标准呈现多重性趋势。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依次是:工作稳定性(19.7%)、经济收入与福利待遇(19.5%)、行业发展前景(16.7%)。而选择“适合兴趣爱好”、“发挥能力”、“专业对口”等因素的只占很小的比例。这表明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更加注重实惠、注重稳定、注重发展,说明毕业生在择业标准上呈现出明显的多重性。

3.职业定位的多变性与不确定性。虽然有45.1%的学生在刚上大学时就确定了未来的职业,但仅有14.4%的毕业生表示对自己将来的择业目标具有清晰的定位,31.8%的学生进大学时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还不确定,在毕业前对今后的职业选择仍然不太明确或根本没有定位的学生分别占29%和3.6%。个别访谈结果显示,多数大学生的择业目标曾经发生过变化。因此,必须加强就业指导,特别是面向低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促使毕业生尽早明确自己的择业目标。

择业心态的调查为了解毕业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心态有哪些变化,本研究针对就业压力、专业对口、就业期望等问题设计了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1.就业压力的调查。毕业生普遍感受到巨大的就业压力,93.3%的毕业生觉得就业压力较大或很大;61%的学生看到校友毕业时找工作的情形后十分着急;88.5%的学生担心自己毕业时找不到好工作;62%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感到不太乐观或者不乐观,这表明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认识比较清楚,并表现出复杂而矛盾的心理,有平静、乐观、兴奋,更多的是紧张、无奈、烦躁、焦虑。

2.专业对口的调查。有53.6%的毕业生希望以后从事的工作能够专业对口,只有16.7%的学生不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有36.4%的毕业生明确表示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有46.9%的毕业生主张“先接受,再调整”。在竞争面前,毕业生理智地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女生希望以后从事的工作能够专业对口的占57.2%,男生只占42.9%,经卡方检验,X2=6.088,df=2,P=0.048<0.05,性别在专业对口方面呈显著性差异。

3.就业期望的调查。77.9%的毕业生表示如果求职状况不尽如人意,会降低就业标准。只有2.1%的毕业生表示不接受与期望值不一致的工作。而在选择接受与期望值不一致的工作的毕业生中,只有23.8%愿意努力适应工作,有高达74.2%的毕业生则准备“跳槽”或继续深造。如此高比例的毕业生选择就业后再调整,意味着他们在初次就业后流动的可能性和比例都较大,这会给用人单位带来不良影响。有25.9%的毕业生希望直接就业,有71%的毕业生打算继续深造或在参加工作后继续深造,这说明高职高专毕业生对学历的看重,相当多的学生并没有把“高职高专毕业”与“就业”直接联系起来,这将直接表现为求职行为的被动与消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有待提高。男生选择“参加工作后继续深造”的占47.0%,而女生则高达66.1%。经卡方检验,X2=16.707,df=3,P=0.001<0.05,性别在毕业去向上呈显著性差异。

就业去向的调查在问卷中,用“择业地区”、“择业单位”、“择业行业”、“薪酬期望”四个关于职业的显性特征的变量测量毕业生具体的就业意向偏好,统计结果如下。

1.择业地区的选择重自我利益。51%的毕业生首选城市就业,愿意去县级及以下地区就业的只占3.3%,愿意去西部地区就业的只占5.6%。这说明毕业生在择业选择中更加看重自我利益,忽略了社会责任。尽管学校大力宣传并采取了许多鼓励措施,但仍然收效甚微,这不能不引起重视。有36.4%的毕业生选择回生源地,其中一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有这样的要求;另一部分则是希望借助亲朋好友的社会关系获得理想的工作。女生选择回生源地的高达39.7%,男生只有26.5%;而愿意去西部边远地区就业的男生占10.2%,而女生只有4.1%。经卡方检验,X2=21.413,df=6,P=0.002<0.05,性别在择业地区上呈显著性差异。

2.择业单位的选择呈多元化趋势。学生的理想就业单位依次是:学校及科研单位(占52.8%)、国家机关(占21.5%)、自主创业(占8.5%)、外资企业(占7.4%)、国有企业(占4.9%)、中小及私营企业(占2.1%),其他(占2.8%)。虽然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有了更为广泛的选择,但由于国家机关、各类学校等事业单位工作比较稳定,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等方面占有优势,仍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只有8.5%的毕业生有自主创业的想法,虽然所占的比例不高,但应该是今后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选择的趋势。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大学生创业的有效扶持体系,学校在就业指导中应进一步加大创业教育的宣传,以此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男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占14.3%,而女生只有6.5%,经卡方检验,X2=37.072,df=6,P=0.00<0.05,性别在择业单位上呈显著性差异。

3.择业行业的选择期望值较高。毕业生希望从事的职业排序在前三位的是:教师(占36.9%)、公务员(占30.0%)、管理人员(占13.3%)。毕业生不切实际地抱着过高的期望值,必然会导致就业难。过高的期望值是大学生为自己顺利择业设置的一道障碍,这就需要高校及早进行就业观的指导和教育。

4.薪酬期望的选择趋于理性化。有73.3%的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为1000~2000元,只有6.7%的学生月薪的期望值在3000元以上,这说明大部分毕业生薪酬期望趋向理性化,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较为健康,就业心态日趋成熟。男生对月薪的期望值在1000~2000元之间的占61.2%,女生则高达77.4%,月薪期望值在2000~3000元之间的男生占23.5%,女生则只占11.7%,经卡方检验,X2=14.129,df=3,P=0.003<0.05,性别在薪酬期望上呈显著性差异。

择业渠道的调查在就业渠道的问题上,有36.9%的学生选择家长和亲友介绍,17.7%的学生选择校外招聘会,16.4%的学生选择校内招聘会。这表明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视野开阔,希望多渠道、多途径地收集信息。亲友介绍工作不但可靠,而且有良好的发展预期,因而受到毕业生的普遍关注。互联网和大众传媒可使信息传递更加迅捷,使毕业生的选择面大大拓宽,降低了择业成本,但许多毕业生面对大量的信息无从下手,不知所措而错失良机。主动联系用人单位的占13.8%,反映了学生主动就业意识的增强。毕业生选择学校提供的信息的较少,这说明学校提供的大量信息没有被充分利用,或者学校需要考虑提供给学生的信息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影响择业因素的调查在影响择业的因素的调查中,学生对“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的哪些条件”进行排序,排在前三位的是:学历(占23.3%)、职业能力与特长(占22.3%)、所学专业(占16.9%);对于影响择业的不利因素,毕业生的选择是:学历层次偏低(占25.1%)、社会关系不足(占16.4%)、自身竞争力有限(占13.3%)、缺少实践经验(占13.3%);对于影响择业的主要问题,毕业生的选择是:人才供大于求(占37.2%)、就业市场不规范及凭关系走后门现象严重(占13.6%)、毕业生就业思想不端正,期望值过高(占8.5%)。以上调查结果说明:(1)毕业生已经认识到用人单位首先看重的已不是学习成绩,而是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2)高职高专毕业生对自己的学历与就业竞争力信心不足。(3)多数毕业生认为社会关系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这表明目前我国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程度与公平性较低,大学生在择业时仍然存在依赖心理。(4)毕业生认为现在的人才市场是供大于求,这反映了毕业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忧虑。

对学校工作滿意度的调查笔者的问题涉及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与学校教学工作两部分。

1.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调查。有66.2%的毕业生表示不太满意或不满意。对于“学校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排在前三位的是:与毕业生的沟通和个别咨询指导不够(占23.6%),就业指导工作未得到充分重视(占21.5),就业指导工作者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不足(占13.8%);对于“你希望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提供哪些服务”的回答是:为就业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搭桥(占32.6%),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占16.4%),宣传国家有关就业政策(占13.6%)。在访谈中,有的毕业生提出应提高校内招聘会的针对性,只有专业对口率较高的招聘会才能提高签约成功率。部分学生还提出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了解就业市场行情,然后把信息提供给学生。有的学生对就业指导的效果表示不满,认为针对不同的专业,就业指导应有所区别,特别是对就业相对比较困难的专业更应该加强针对性的指导。校内的学习和求职招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如果要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提高就业率,就业指导就显得特别重要,但从目前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与完善。

2.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调查。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不高,认为合理的只占2.6%。当问及如何改进课程设置时,有48.7%的毕业生要求“多开实用性课程”,有32.3%的毕业生要求“增加社会实践课程”。在访谈中,很多学生反映在学校所学的课程到社会上用处不大,究其原因,有的是内容陈旧,与实际脱节;有的是只学理论,不讲操作,等到实习的时候还要从头学起。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策建议

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对待择业的问题上存在就业期望值较高、择业功利性较强、竞争自信心不足、缺乏职业规划、创业意识不足等问题。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对高校教育教学及就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不高,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学生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在择业时,要正确地认识自我,给自己一个客观正确的定位。在正确评估自己的同时,要充分地了解社会需求,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结合起来,给自己确定一个适当的位置,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要鼓励学生从基层做起,自觉服从社会需要,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要注意培养学生面临挫折与不利处境时的心理耐受能力,同时要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中明确指出:有首创精神和学会创业,应当是高等教育主要的关注点,目的是使毕业生更容易就业。高等院校培养的未来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还应该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就业岗位创造者。因此,学校要多渠道地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的培养训练,多渠道地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使学生拓宽就业思路,从被动就业转向积极创业。

学校教学:加快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根本上说,大学生就业取决于社会需要与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归根到底取决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只有增强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才能有效地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题。这就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必须从社会对人才的近期和长远需要出发,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在进行专业调整、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以及调整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的时候,一定要以学生的就业作为重要衡量依据,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全面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更多地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关注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不断积累社会工作经验,为成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就业服务:完善机制,创新方法,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对毕业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够使其准确定位求职目标,避免在求职过程中因非能力因素而影响就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就业效率。因此,应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在就业指导中,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帮助毕业生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全面了解就业现状及前景,加大分析和开拓就业市场的力度。要将提供有效信息作为就业服务的重点,积极、主动地与用人单位联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要加强政策宣传,收集就业信息,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另外,还要加强对毕业生情况的调查分析,及时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及就业意向,抓重点专业、重点人群,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咨询。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在学生入学后就要有计划地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向大学生系统地传授求职择业的方法与技巧,帮助大学生从心理上、方法上全面做好择业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王国宇,曾宪皆,何艺辉,黄劲.关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意向的调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4,(12).

[3]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4]王永珍,苏煜.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作者简介: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再思考 篇12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大学毕业生数量每年递增, 劳动力“供大于求”成为我国就业问题的基本矛盾, 而且这一矛盾将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存在, 在这种大背景下, 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

目前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但不少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却较好。据报道, 一些应用型专业的毕业生“吃香”依旧, 有相关人士分析, 高职高专毕业生因动手能力强, 就业姿态相对较低, 市场需求旺盛等, 就业率相对较高。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来看, 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 对高职专科生的需求也将会更大。

面对社会需求, 各高职院校在发展传统学科的同时, 适时探索开设新专业, 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优势得以凸现, 因此, 高职高专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应该说是喜忧参半。

1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分析

虽然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时会遇到不少难题, 但与本科生相比, 我们发现, 高职高专毕业生也具有不少优势。

1.1 高职高专毕业生动手操作能力强

本科院校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 注重所学知识的理论化、系统化, 往往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 所以本科层次的学生“眼高手低”者较多。而目前在我国企业中, 缺乏的是既懂理论知识, 又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 培养的正是“理论知识够用, 同时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掌握了较硬的专业技能虽然理论水平和本科生相比有所欠缺, 但拥有非常多的实践机会, 培养了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这使得高职高专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岗位要求, 这是企业欢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主要原因。

与本科生、研究生相比, 高职高专毕业生更踏实肯干, 这种就业态度是其就业时的一大优势, 如果高职专科生愿意从基层做起, 则更受企业欢迎。

与本科生相比,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观念更实际、更理性, 这使得他们的就业空间更广阔, 就业层次更丰富, 抗就业风险的能力也更强。

1.2 高职高专毕业生更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有了“用人成本”的意识, 这种成本不但包括员工的薪酬待遇, 还包括培训员工所花费的成本。而对于某些岗位来说, 录用专科生比录用本科生可以花费更少的用人成本, 获得更好的用人效果。据调查显示,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认可, 就业率远远超过本科院校[1]。

1.3 订单培养, 更具竞争优势

“订单式”人才培养, 是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形式, 是高职院校适应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目标定位准确, 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较强的实践能力, 又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颇受用人单位青睐。

用人单位需要的是上岗后在短时间内能很快适应工作、并且能做出好的业绩、创造更多价值的毕业生。而高职院校就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这一点要求, 毕业生在校期间能够掌握高水平的专业技能, 加之在各大企业的实习经验, 所以高职生一毕业就可以很快适应工作, 并做出骄人的业绩, 深受一线和基层的欢迎。学生毕业参加工作, 既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据了解, 目前国内不少高职高专院校摸准了市场的脉搏, 按照市场需求培养的学生成了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 拿着比不少本科毕业生还要高的薪水, 甚至学生还没有毕业就被用人单位抢购一空, 去年某高职学校的应届毕业生, 有95%以上都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合同, 高职高专在就业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凸现[2]。

2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据了解, 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不是就业难, 而是择业难”的问题。在就业经验交流会上, 许多高校负责人认为不少毕业生仍存在期望值偏高、自我定位不准确、不愿意到私营企业、非公务员单位不进, 甚至有业不就等现象。

2.1 好高骛远, 就业期望值偏高

目前, 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就业期望值偏高, 很多学生对就业的工作地域、经济待遇、环境条件等期望值仍过高, 单位好、收入高、工作稳定仍然是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的首要因素。不少毕业生不愿意到落后地区和一般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工作;在择业时希望到大城市、沿海地区, 喜欢挑选公务员、大企业, 追求高薪酬;而最需要人才的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乡镇企业, 毕业生却不愿意去, 这就造成供需两方面在需求结构上的矛盾。

2.2 缺少信心, 自我认识不够准确

有些毕业生自信心不强, 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 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盲目与人攀比学历, 总认为是高职专科生就比本科学生低一等、矮一截。在校期间, 没有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较好的规划, 未充分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自己的求职技能和技巧、自己的竞争力如何, 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 不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就业倾向、就业态度。就业时显得过于急躁, 在并不完全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 一旦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或发现更好的工作时, 又追悔莫及, 甚至毁约, 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与心理困扰。这些毕业生给用人单位的印象是什么都能做, 但什么都做得不是很好。

高职高专毕业生遇到挫折心理易出现偏差, 就会出现摇摆不定的情况, 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 表现为较强的职业逆反心理, 变得消极、胆怯、出现消极怠工或不愿参加工作等情况, 这就极大程度地削弱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2.4 高职专科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待加强

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全面、客观, 大多停留在教学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上, “重课堂, 轻课外”的倾向仍十分突出, 往往只重视形式, 不够注重实际效果, 既无法确保每一个高职生都能参加, 也难以在经费、场地、指导等方面满足活动开展的需要。同时高职专科学生本身对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不够, 认为不是主课无关紧要, 在参加教学实训时, 出现迟到早退, 甚至逃课现象。

3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职高专毕业生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 上岗适应性强;有吃苦耐劳精神, 更愿意从基层做起, 更受企业欢迎;为使毕业生就业时少走弯路, 及早适应岗位、适应社会, 提出以下建议:

3.1 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校期间应打好扎实的基本功, 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 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有坚强的自制力和信念, 应更看重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到相关行业实习,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同时还要具有良好身体素质。

3.2 准确定位,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高职专科生要面对现实, 转换思路, 改变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 树立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的职业理念, 选择适合自己、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岗位、职业, 不要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要有先站稳脚跟, 充实和打造自己, 再展翅飞翔、谋划未来的战略目光。

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 毕业生一定要转变就业观, 可以先就业, 后择业。毕业生必须对自己的兴趣、心理、能力、价值观念等进行调整, 根据自身情况, 准确定位, 做到正确认识自我, 确定发展目标, 把自己从“我想干什么”转变到“我能干什么”的现实定位中;就业时不要追求一步到位, 斤斤计较眼前的岗位, 否则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 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 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3.3 加强社会实践的锻炼

通过社会实践培养高职高专生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 是高职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也是高职生形成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专科生优势的一个关键所在。高职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掌握文化专业知识同样重要。在目前新的就业机制下,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已成为高职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也是高职生立德成才的一个重要平台。

高职学生要充分利用假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 到相关的行业实习,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将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 做到学有所用, 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积累工作经验和对社会现状的认知程度。

3.4 树立良好的就业择业心态

毕业生就业成功与否与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关系。保持良好的心态, 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对大学毕业生成功就业十分重要。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众多的竞争对手, 如果没有良好的就业择业心态, 没有正确的择业技巧和方法是难以成功的。因此, 毕业生在就业择业前, 一定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树立良好的就业择业心态, 克服不良的心理障碍, 排除不利的心理干扰。平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努力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勤于学习、勤于思考, 敢于接受挑战和面对失败, 培养自己面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并能积极地找出应对困难的方法,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具备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表现出的坦然和镇定, 这样才能顺利就业。

4 结束语

总之, 就业形势虽然严峻, 但困难与办法同在, 机遇和挑战并存。只要毕业生能准确定位, 稳妥应对, 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把握正确的择业原则, 调整就业期望值,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满怀信心, 迎新市场挑战, 从基层做起, 脚踏实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未来仍将充满光辉和灿烂。

参考文献

[1]刘芳芳.[调查]毕业十年:电力专业就业三样本[EB/OL].http://www.indaa.com.cn/sucai/fg/20100915_426444.html.2010-09-15.

[2]周友珍, 郑颖.订单培养更具竞争优势江西高职生就业受热捧[N].江西日报, 2008-01-02.

上一篇:园林绿化废弃物下一篇:无线鼠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