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前景的看法

2024-09-26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前景的看法(精选8篇)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前景的看法 篇1

姓名:刘鹏学号:084132011班级:嵌入式082成绩:

1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形势与国家就业政策

2007年以来发生在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引起了美元的疲软、金融市场的动荡经济火车头的衰退、全球经济的衰退等一连串的问题,对我国就业形势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为一名大学生,只有认清形势,采取有效的措施,才可能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出现了关闭、停产或者半停产的情况,造成部分人员失业,对我国就业形势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最近以来就业形势发生三大变化:

首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其次,企业的用工需求出现下滑。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对8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调查显示,用工需求下降了5.5%,这也是多年来持续增长用工需求的情况下第一次出现下滑。第三,企业现有的岗位流失严重,企业有一半存在岗位流失的情况,而且新增加的岗位和流失的岗位增减相抵,出现了负数。另外,目前还有一批企业现在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况,没有和职工解除劳动关系,但职工确实是在放长假、等订单,或者生产自救,处于隐性失业,国内经济增长回落,人才市场出现结构性调整开始收缩阵容,欧美大批中国留学生。毕业后无法在当地就业,纷纷“海归”,加剧了国内的就业竞争。

虽然就业形势严峻,但是国家也采取了很多政策来帮助大学生就业,如: 向城乡基层就业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

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应征入伍服务义务兵役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安排到技术岗位等方面优先;退役后参加政法院校为基层公检法定向岗位招生考试时,优先录取;具有高职(高专)学历的,退役后免试入读成人本科;或经过一定考核,入读普通本科;退役后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荣立二等功及以上的,退役后免试推荐入读硕士.向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就业, 高校毕业生在参与项目研究期间,享受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补助,户口、档案可存放在项目单位所在地或入学前家庭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聘用期满,根据需要可以续聘或到其他岗位就业,就业后工龄与参与项目研究期间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社会保险缴费年限连续计算。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要积极聘用优秀毕业生参与研究。一是给予其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补助,由项目经费列支。二是参与项目期间,毕业生户口、档案可存放在项目单位所在地人才交流机构.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为到中小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等方面的服务;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并享受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登记失业并自主创业的,如自筹资金不足,可申请5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规定适当提高贷款额度;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灵活就业并符合规定的,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等等。

在大学生个人层面:①明确就业理念,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维定势,面对机遇和挑战,正确定位,与此同时,大学生要树立“从基层干起”

观念,应当放低自身期望值,做好从蓝领、灰领干起的心里准备,可以到基层单位和西部地区工作与锻炼,可以到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等工作和锻炼,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方式等。②努力培养自己具有市场意识、诚信识和创业意识,在知识、能力、素质、观念和觉悟等各方面,围绕社会需求进行个人知识的充实、能力的构建、观念的转变、素质和觉悟的提高,丰富自己各方面知识,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好一切准备,虽然形式严峻,但是我国相关部门已经着手采取各种应对措施,形势终究会好转,企业终究要谋求生存,人才到什么时候都是需要的,不管什么时候,机会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③在校期间,就要对自己有一个职业生涯规划,并围绕职业生涯设定进行个人价值重塑。要利用见习、实习、社会考察、社会实践等机会主动与用人单位接触,了解劳动力市场,掌握就业信息,④也是当务之急,作为一名高校毕业生,当务之急是摆正位置,降低求职预期,先落实就业,再考虑发展,面对大量失业的有工作经验和“海归”的求职竞争者,我们应届毕业生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优势都很有限,况且金融危机对国内人才市场的影响眼下还是初步的,以后影响可能会更大,所以我们对当前就业形势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对自己有一个合适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⑤不丧失信心,相信政府、相信自己。在国家刺激内需政策影响下。服务业将释放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学生不必死盯着所谓专业和那些曾经的“金饭碗”,应该还是能够找到一份工作的。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势非常严峻,尤其是对于我们马上毕业的学生更是如此,作为一名大学生,只要专业知识和技能过硬,认清形势,摆正位置,不丧失信心,在学校、社会等的关心下就一定可以解决我们的就业问题。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前景的看法 篇2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的基本现状

毕业生档案是人才信息的重要载体, 准确、齐全、完整的毕业生人事档案, 历史全面地记载着毕业生的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及个人特长等信息, 是反映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最重要依据。虽然目前高职类院校档案管理具备基本的设备、条件要求, 各级部门领导, 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也从思想的根本上认知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把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

1、毕业生对人事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工作中心的转移, 组织人事政审工作相对减少, 一些毕业生就认为人事档案“没什么用了”、“作用低了”, 另一些就业于私营企业、民营企业等没有人事主管权的非公有制单位的毕业生, 更是“遗忘”了自己的档案, 怀着一种要不要档案无所谓的态度, 其不知将来政审、调资、出据证明、职称晋升中均要以档案材料为依据。

2、档案管理不够规范、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档案管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不严格现象, 收集、归档工作被动不及时;另外管档人员在管理上流于形式, 仅充当档案“保管员”的角色, 对接收到的毕业生档案, 只是按学校或接收时间不同在原档案袋上直接编号, 这些不规范的操作导致了档案内容不全、管理混乱等问题, 影响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严肃性, 降低了人事档案工作效率, 更谈不上为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了。再有回执单不及时甚至根本不寄回, 对将来档案去向查询也造成一定的困难。

目前档案管理部门的管理手段还是手工操作, 即使利用计算机管理, 也仅限于将名字与档案号输入、输出与检索的管理, 计算机现代化管理的潜力完全不能发挥出来, 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手工操作运转慢、效率低的问题。

二、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

1、明确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与任务

要想做好档案工作, 就要了解档案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明确其工作的任务和目的。只有认识到位了, 才能踏踏实实, 任劳任怨, 积极主动地做好此项繁琐、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明确管理的目的与任务, 恪守基本的工作职责, 确保档案的及时性、完整性与安全性, 这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在这方面应重点把握, 确保档案不损坏, 不丢失, 不零散, 不混乱, 要工作经常化, 持之以恒, 保证毕业生档案管理万无一失。

2、完善工作制度, 加强规范约束, 强化档案管理。

为了尽快改变目前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现状, 首先必须加强领导。各高职院分管校长是学校档案的第一责任人, 应亲自过问档案工作, 熟悉高职毕业生档案业务, 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 促使学校学生档案工作跟上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借阅、传递、保密制度。要经常组织学习和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法律法规, 使广大师生认识到档案是一种宝贵财富, 从而进一步提高档案意识, 自觉履行保管、保护档案的义务, 坚决杜绝档案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实用主义短期行为, 要把档案工作当成一项学校管理的基础工作来落实, 在学校财力允许的情况下, 加大对档案室建设的投入, 为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3、实现电子归档, 提高管理水平

在高职院校毕业生档案管理中, 要逐步实现技术现代化, 采用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设施, 收集、处理、传递、利用档案信息资料, 提高档案的服务质量。在实施档案现代化管理过程中, 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保密的规定。学校档案部门要按照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中的规定, 加强对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的管理, 确保档案数据库安全;加强对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有效。

4、做到毕业生档案材料的充分利用, 提供优质服务

毕业生档案记载着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各方面基本情况、表现情况, 是反映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企业或用人单位选贤举能的重要依据, 是对毕业生本人进行定位的重要参考。要求档案管理人员热情做好咨询服务工作, 耐心回复来访来电, 不滞后、不拖拉, 做到档案传递随到随办, 使得毕业生档案得到充分的利用, 发挥其充分的作用。

综上所述, 档案的管理工作, 不是件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好的事情, 来不得半点草率马虎, 只有将工作做到细而又细, 认真对待每一点, 每一步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 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我们档案管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要:档案的管理工作, 经历了由手工档簿到微机管理的过程, 即由原始的粗劣而简单的手工报表到先进的具有科学化的电脑操作。在实施科学化微机管理的今天, 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档案的细化管理工作, 对于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与微观操作, 处理好工作中的突发问题与遗留问题, 都有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导向作用与依据作用。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前景的看法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定位;就业前景

高职院校和普通的职业院校是有区别的,高职院校是高等院校的一种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与职业教育进行结合形成的,这种教育是集合理论知识教学和专业实践能力两方面的。在高等职业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更加的实用型、技能型的人才,更加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1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中所存在的问题

1.1 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导致毕业生就业率下降

在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现状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择高职院校进行学习,从而让自己掌握一技之长,也可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同时在国家政策的鼓励相下,高职院校也在不断的扩大招生,因此近年来高职院校的人数不断增加,毕业生也快速的增加,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困难。同时在市场方面的原因是由于市场上的工作岗位并没有大幅度的增加,同时工作单位也在不断的提高用人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从而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毕业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1.2 高职毕业生在就业上没有认清就业形势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大多是拥有自己的技术和实践能力上的优势,但是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单单依靠这个是不可以的。在就业市场上学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高学历在一定程度代表着高能力,但是作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来说这是他们的一大弱点,现在很多社会岗位是以本科学历为起点进行人才的招聘的,所以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会因此失去很多机会,导致他们自身的就业岗位相对质量比较低,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对自身和就业市场需要的人才要求没有清晰的认识,这会严重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

1.3 高职院校及其毕业生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

现在的很多高职院校只是注重一些技能的培养,但是很多课程的设置并没有伴随着市场的发展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进行与时俱进,很多专业课程的教材还是采用比较陈旧的教材,这就导致学生无法第一时间学习到与市场更加相匹配的技术和理论知识,因此会降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同时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一些思想上的觉悟相对是比较落后的,不能根据市场的发展来提升和调整自身的思想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就业的困难。

2 高职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对策

2.1 毕业生要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面对着更多的毕业大军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进行竞争,要想再更多的毕业生中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拥有自身的优势,才能脱颖而出。首先高职院校和其他高校的培养重点就是不同的,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学生的,因此学生必须要扎实这一基础,要将专业技术扎实的掌握,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要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

2.2 培养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之所以会出现毕业压力大的现状,对于适应社会的能力的缺乏是很大的一个制约因素。高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对于社会的竞争压力以及岗位的社会需求缺少相应的了解,这样会导致学生不适应社会的各方面的生活节奏。所以高校学生要抓住机会提升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能够更好的与社会接轨。

2.3 高职院校要更新教材,与时俱进提升学生的能力

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的变化更新陈旧的教材,使用新的教材,这样学生才能第一时间掌握到最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对求职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能够接触到行业中最新的技能,学生才更加具有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就业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3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3.1 “产销结合”解决就业安置

高职院校一般是帮助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进行工作岗位的推荐,但是岗位的推荐只是一时的,不能帮助学生获得一个长久的工作。所以从最根本的来说要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低的问题就要提升学生的自身技能,同时也要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培养学生的技能。在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采用“产销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下降的问题。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进入到企业内部在正式的岗位上进行实践学习,这样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将来要进行的工作,从而能更好的的进行自我剖析和了解职场,这样能够提升学生对将来就业的把握和认知,从而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

3.2 引进国外新式的“双线制”教育理念

“双线制”的教育理念是以平等为基础的,无论是观念还是地位上都是要保证平等的。这个主要是说职业教育和普通的高正教育要保持平等的地位,双方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进步。在英国中学毕业生进行职业学习,根据自己所学到的职业技能获取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在德国,“双线制”的教育理念已经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应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非常平等的,并且保持着相互之间的沟通和提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和实践技能都是有着较高的水平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定位以及就业前景的分析可以看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有一定的优势,但在社会就业的过程中除了发挥自己所特有的优势外,还应充分地结合着社会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在就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05.

[2]周建松.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职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

作者单位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前景的看法 篇4

一、课题论文提纲 引言 1.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1.1内资企业 1.2外企 1.3.事务所 1.4.理财咨询 1.5.公务员、教师 1..注册会计师.会计类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2.1 地区之间需求不平衡。2.2 会计类毕业生多。2.3 薪酬逐年降低。2.4社会的选材要求提高。2.5 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一、会计类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 1 优势 2.劣势.就业需要做好哪些思想准备 4.知识经济条件下应用型会计人材的培养 2 4.1知识经济环境下的认识 4.2知识经济下人才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4.3明确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方向是实施教育行为的前提。4.4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后续教育在应用型会计人才成长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4.5 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一种进程后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型会计人才不断成长和提高的摇篮。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前景的看法 篇5

引言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是否让企业满意,就业率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衡量标尺。就业率的高低,从表面上看来,反映的是高职毕业生寻求工作岗位的机会多少,而实际上折射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其教育教学的改革深度、贴近社会与企业的吻合程度以及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亲密力度,特别是反映出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产品”的精度。因此,实现高职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就必须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打造高职教育的“精品”,并全力做好“精品”的推销工作。换言之,高职毕业生高就业率的实现途径是立体交叉的。适应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特色的泉源,也是高就业率的根本所在 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增多,毕业生的就业呈现出高度集中的态势,逐步从过去的“供方市场”转变为“需方市场”。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必须认真考虑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办出产销对路的特色来。这种特色具体表现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上。

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按需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用人单位的各项要求来确定培养目标,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职业教育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经济需要对专业和课程设置及时加以调整、补充和完善。针对不少地区所出现的“三多三少”(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带头人少;经营管理人员多,符合市场经济管理人才少;技术工人多,高级技工、技师少)的现象,高职院校应该在“三少”这方面大做“三补”文章。上海、浙江、苏南一带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需要大量的物流管理、信息流、车辆工程等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第三产业中许多新的工作岗位也正在出现,整个社会经济的职业和劳动结构在层次和类型上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就为新专业的设置提供了根据与方向,也为高职院校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提供了“导航”航标。

课程体系的设计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能否具备直接上岗和后续发展的能力,用人单位呼唤毕业生的“一专多能”。只有从职业分析入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科学地确定本专业的教学计划,构建课程结构,选择教学内容,形成课程体系,按需施教, 才能打造吻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基础理论以需要够用为度,专业课的适当综合化才能使毕业生能够适应未来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的变化。特别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基本完成岗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集聚,符合用人单位上岗后不再培训的要求。根据社会需求,毕业生毕业时多几个职业资格证和计算机、外语等证书,用人单位是十分欢迎的。行业、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生产技术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其贴近企业生产实际的建设性建议,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更能贴近生产实际,在就业市场上具有强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提供了保证。打造复合型人才是使毕业生市场抢手的秘诀

素质教育目前已经成为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和内容,提高学生的素质已经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十分根本的方面。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成为用人单位衡量和选择毕业生的一个基本标准。没有一定的素质,尽管学科和专业非常合适,用人单位也不一定会录用这个毕业生;相反,尽管某个毕业生在学科和专业方面不一定非常合适,但是,如果他具有比较高的素质,用人单位同样会考虑录用。当然,目前对素质的具体含义仍然存在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中素质的重要性却是有口皆碑的。它可以表现为毕业生应用各种知识和能力时的迁移能力,还可以体现在毕业生的各种社会交往方面等等,因而必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毕业生的第一证书是学历文凭,第二种证书是职业资格,而第三种证书则是“社会责任感”,这是一个无形的证书。这些证书综合起来就是学生的职业“上岗证”。

在调查用人单位今后3—4年内需要何种人才时,大多数单位表示需要生产、管理、技术应用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对人才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学生毕业后到工厂就能动手、顶岗,而不需要再次培训。纺织专业的毕业生到企业后就能挡车、搞工艺设计,也能搞管理;机电类的毕业生一到企业即能干机械、维修、保养,也能干电气,甚至车、磨、铣床等样样都能;服装制作与设备维修专业,要求学生既能设计又会制作,还要会维修设备,有独立工作能力,加强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图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要求具有电脑绘图软件的熟练运用、对施工工艺知识的熟练掌握能力等。大多数用人单位表示今后3—4年内需要纺织、染整、机电、服装、营销、室内设计、环境规划、公关等方面的人才,并要求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电脑绘图能力、手绘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及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订单式” 培养和专业设置“前沿化”,是高就业率的源头活水

学校为用人单位“度身订做”职业技能型人才,就是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据教育部提供的资料显示,企业需要数以万计的数控技术应用领域的操作人员、编程和维修人员;随着“汽车名都”的建设,汽车制造行业、物流行业、市场营销行业,每年都要新增近万名从业人员。高职院校根据企事业用人单位的“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就把学校教学工作与就业培训结合起来,使人才培养过程紧贴社会需求。

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环节是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要求。很多学校搭建与市场需求链接的第一步,就是从专业设置切入。专业设置瞄准市场需求的“前沿”、社会需要的“前沿”、企业需要的“前沿”和岗位需要的“前沿”,即“第一线”的需要。根据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组成由行业、企业、学校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和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和能力结构要素构成、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在此基础上,决定该专业设置与否。一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应运而生,这是学校保持较高就业率的一个必备的前提条件。

通过这种产销链接的形式,学校专业设置的定向是明确的,专业建设的目标是清楚的。同时,由于社会需求的不确定性,进行专业调整、改造,同样需要这种产销链接的形式,给予专业建设以新的内涵。很多学校一些传统专业的改造、专业外延的扩大、专业内容的整合、专业方向的拓展,甚至一些专业的撤消或停止招生,同样也是这种产销链接的形式在发挥着作用,如“机电一体化与市场营销”、“服装工艺与国际贸易”、“策划与投资分析”、“纺织品检测与经贸”等复合型专业的设立,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正是由于这些专业瞄准社会需求,突出办学特色,培养用人单位急需的技术、工艺、管理、服务等岗位的应用性专门人才,所以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能找准就业方向,较快地进入到工作岗位。如纺织、纺织品检测、染整、机电、服装设计等专业再加一门英语或日语,是很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产学合作是高就业率的另一条坦途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离不开产业、企业的需求导向,而产业、企业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的巨大可利用资源,高职教育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参与。通过积极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拓展技术与技能培养的教育资源,提高了毕业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从而也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初始阶段——一般性的参与合作。企业参与接收学生实习、选用优秀毕业生、给予一些资金支持、开展联谊等活动;过程之中——协助性的介入合作。企业介入高职教育的办学过程,参与新专业设置论证、教学计划开发、课程开发、毕业设计与论文指导等环节,同时接收毕业生实习训练。这种协助性的介入合作,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起到了推动与促进的作用。最终目标——互动性的产学合作。学校、企业共同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这种形式是在前两种形式的基础上进行的互动性产学合作。这种深层次的合作,是将学生培养全过程的绝大部分内容由学校、企业合作完成,企业成为“育人主体”的一部分;学校主动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企业发展活动,协助企业完成营造“学习型企业”的任务。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做到校企双方资源的有效共享。这种形式在我校与企业的合作中已初见端倪,并赋予了合作双方更积极、更有活力的合作空间。拓宽渠道,为高职生就业开辟基地

第一,激活各种有利因素建立就业基地。我校的做法是:首先争取苏南、确保苏中、带动苏北。加强与行业协会、大型企业集团和各地市人才服务中心的联系,努力争取成为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人才培养基地、无锡新区人才培养基地、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培养基地等的友好合作伙伴,在无锡、苏州地区大型企业选择高职毕业生时我院成为他们首选的学校,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扩大就业基地;其次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暑期见习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实习见习、社会实践的单位来拓宽就业渠道,要求每一位同学暑期实践不少于2周或3周,学校5、6千名学生社会实践的单位信息收集起来筛选,分地区联系,建立校友会,利用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客座教授等多种渠道,倾听用人单位意见,进行情感交流,促进校企沟通,巩固扩大就业基地。

第二,与用人单位沟通,用学院的信誉建立就业基地。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信誉是学院开辟就业基地、巩固就业基地的保证。为此,我们在就业工作中,重视与用人单位的协作、沟通。首先,一视同仁对待每一家用人单位,热情地做好接待服务工作,尽量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推荐其需要的毕业生,提供给用人单位参考的资料,全面而真实并客观地反映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其次,推荐毕业生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让用人单位接收到满意的毕业生。最后,用人单位一旦与毕业生签约,学院从维护个人信誉与学院信誉的角度,信守合约,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毕业生随意毁约,影响学校声誉。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前景的看法 篇6

1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与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必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创造一切条件为人才的培养和就业提供服务,从而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多元化的经济运行形式,因此对于学校培养的人才来说,统一、单调、缺乏个性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市场经济也是一种公平竞争的经济运行机制,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和竞争是其发展的动力。因此,建立以学校为基础,以政府为指导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客观需要。

对高职院校而言,毕业生就业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讲,毕业生状况好,就会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口碑,而良好的口碑会提高学校生源的质量,这样就会产生一个良性循环;从另一方面来看,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的反馈又有利于学校针对社会需求加快调整,使学校教育更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努力建设高水平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有效指导和优质服务。

2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与建设的机制探索

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度重视学生就业问题,齐抓共管积极开拓市场建设,并要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机制,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

2.1坚持一个办学方针

高职院校应坚持就业立校的方针,抓住高职教育发展机遇,把握高职教育运行规律,坚定不移地贯彻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要求,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上岗能力作为教学,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毕业生毕业后能够顺利上岗。

2.2打造两个特色品牌

2.2.1打造高职院校毕业生质量品牌

毕业生质量品牌就是高校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未来,根据学校自身的整体优势和特色,通过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优秀毕业生,形成社会普遍认同的人才品质特征,从而不断开拓和占领就业市场。从本质上讲,高职毕业生品牌就是要求人才的高质量,要求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质量为本”的办学理念,把毕业生质量看做决定学校生存的关键和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

2.2.2打造毕业生服务社会品牌

高职院校在打造毕业生质量品牌的同时,也应着力打造毕业生服务社会品牌。应结合毕业生实际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全力启动“技能尖子”工程,通过优秀的毕业生素质及其突出表现,树立毕业生服务社会的特色品牌,并以点带面,扩大影响,最终达到抢先占领某区域或领域的就业市场。2.3推进三个实质结合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三个结合”来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一是定期市场与非定期市场相结合。学校每年要定期联系用人单位,举行多场就业市场活动,同时要积极联系用人单位随时来校举办招聘活动,形成非定期市场;二是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学校不仅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现场招聘活动,还要通过中小企业网以及各地区人才网,积极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举办网上双选活动;三是校内市场与校外市场相结合。学校在联系用人单位走进校园的同时,还应与兄弟院校、各就业中心等单位合作在校外举办大型双选活动,为学生就业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3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与建设的对策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开拓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高职院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只有开拓和建设好毕业生就业市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才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1以市场营销理念为指导,开拓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要使毕业生这个特殊“产品”达到充分就业,实现产品销售最大化的目标,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营销理念培育和发展高职院校就业市场,用市场营销策略来研究推出“产品”策略。当然,就业市场的开拓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不仅在平日里要精心培育、长抓不懈,而且要着眼于长远和未来,精心策划,主动出击。

3.2以提高毕业生质量为契机,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以提高毕业生质量为契机,增强其就业竞争力。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充分营造有利于创新、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育人环境等。毫无疑问,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越高,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越强,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也就越强,从而也会间接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开拓与建设。

3.3以产学合作为抓手,拓宽高职院校就业市场领域

高职院校就业市场要取得长足发展,应加强产学合作来拓宽就业市场领域,用开放和合作的观念来发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只有加强校校、校企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才有利于促进区域、行业间全方位、多层面的合作;只有充分开放、广泛合作,才能开阔视野、赢得机遇,才能更好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促进高职院校就业市场自身健康发展。

3.4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壮大高职院校市场范围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前景的看法 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思考,对策

一、充分认识就业率的重要性

1999年我国首次公布了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而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扩招, 且发展的速度是很快的。短短几年, 就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目前我省已达到23%。03年从首批扩招的大学生毕业开始,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非常明显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据统计, 03年,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为201万人, 比02年同比增长了46%, 04年为280万, 增幅为32%, 05年为338万, 增幅为20.7%, 06年为413万, 增幅为22.2%, 07年为495万, 增幅为20%, 08年为559万, 增幅13%。而08年的金融风暴, 无疑又给大学生就业增加了更大的难度, 近几年教育部又把各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对高校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业率就是控制学校生存与发展的一条生命线。

当今时代,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来临, 极大地加剧了国家, 地区间的竞争, 谁拥有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 谁就抢占了竞争的制高点。因此, 我们必须明确一点, 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就业率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当前影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的主要因素

(一) 思想观念不够解放。

就业指导工作受不到较高的重视。“三全育人”的观念在部分部门得不到重视。表现在主要领导还没把就业工作当作本部门的头等大事来抓。职工意识不到就业率是学校的生命线, 育人方面有些欠佳。

(二) 教育教学质量的滑坡趋势。

毕业生中的“特色”和“优势”还需巩固, 希望在人才市场上竞争力更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动手能力不强, 操作技能不规范反映了教学中, 学生不能把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有许多脱离实际的地方。

(三) 学生就业的期望值偏高。

大学生都不愿去基层工作, “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的响应都不是很大, 创业意识也很淡薄, 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想去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大城市以及外企部门。在毕业前的招聘会上, 部分同学找不到工作, 就是因为用人单位条件不好、待遇不高、没有发展前景,

(四) 社会及家人的就业观念影响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观。

虽然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 但对于高职高专学生家长而言, 由于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精力, 自然也希望孩子能够找到一个收入较高又相对稳定的工作, 这些观念无形之中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但是所谓的好工作能吸纳的人才毕竟有限, 如果大家把目标锁定在这些范围小的行业, 势必加大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竞争压力和就业难度。

(五) 就业指导教育的缺乏。

不少高职高专毕业生没有相对明确的就业方向, 在面对用人单位招聘时, 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想干什么, 一片茫然。也有部分学生总是下不了决心, 不知去哪工作。

(六) 学生毕业实习阶段管理不规范。

学生实习时, 无人监督。就业信息发布和反馈渠道不畅通, 也是影响就业率的原因之一。

(七) 社会资本被大学生忽视。

大学生认可社会资本对就业的积极作用, 但是目前很多大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本量较少, 对社会资本的利用度及开发重视度都不高。了解到的社会资本开发的技巧更是少之又少。

三、全面推进就业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一) 加强教职工责任意识。

做到全面育人, 全程育人, 全方位育人。切实转变观念, 让每个人都重视学生就业工作。落实“一把手”工程。

(二) 在教育教学上下功夫。

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 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 计算机水平, 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诚信教育, 课堂教改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充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教学方法, 让学生学会学习, 掌握学习方法, 提高综合能力。

(三) 加强就业指导教育。

从学生一入学, 就贯彻就业指导思想, 把就业指导纳入教学课程中去, 并且要分期进行, 教育学生会自己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学生该了解当前人才市场的激烈和就业压力。只有学生了解社会要什么样的人才, 知道自己该达到怎样的目标, 才能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

(四) 贯彻落实中央第18号文件精神。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支持毕业生去基层, 边远, 生源地, 艰苦地方就业, 鼓励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学校加大自主创业教育的力度, 为毕业生落实解决各项优惠, 倾斜政策, 同学们用自己的才华去报效祖国, 服务人民, 感恩社会。受资助的贫困生, 学生党员, 优秀学生干部更应该有责任意识。

(五) 专科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为适应市场的需要, 我认为专科生应该拿出一定的时间去应聘。还要加强对实习生进行实习指导、教育、管理, 加大实习生与学校的联系, 时刻关注实习生。及时对不适合自己的实习地点进行调整, 争取在实习期间落实就业单位, 以实习带动就业。

(六) 根据我们检查实习情况反馈, 学生们应

该自立、节约, 要肯于吃苦, 要有较高的竞争意识和适应能力。同学应该提高自己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心理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 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

(七) 学校要对就业指导工作加大力度。

按教育部规定, 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毕业生数量比例不得低于1:500, 就业工作经费确保不低于学校年度学费的1%。学校应该满足这一要求。如果学校的条件允许, 最好能够开设就业咨询室, 可以在课余时间, 逐一的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八) 开发大学生的社会资本。

根据我校每年一届的实习毕业生见面会, 大大促进了毕业生与在校生的联系, 拓宽了在校生的社会联系范围, 与此同时, 辅导员老师还可以引导在校生开发血缘关系中的社会资本, 鼓励其广泛参与社会实践等活动。

综上所述, 我认为加强就业工作的关键是要落实责任。负责教学工作的要认真考虑怎样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一定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调整好我们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 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负责管理的部门要认真考虑怎样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强调感恩思想, 树立责任意识, 培养综合素质, 提高各种能力。只有我们做好这些工作, 提高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才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张玲.正确认识就业率提高高校就业工作水平.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20:12-14.

[2]高潮.西部地方高校贫困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思考.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22:58-59.

[3]王君丽.当代大学生就业对策分析.科技资讯, 2008, 19.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前景的看法 篇8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就业困难群体 就业指导 就业服务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各级政府、高校、学生、家长高度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已将失业高校毕业生与大龄失业人员、大龄农转居失业人员、低保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随军配偶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残疾劳动者一起,列入“困难群体”[1],由此可见,如何加强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帮助其解决就业问题,是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拟从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的类型、职业指导、就业服务进行探索。

1 毕业生困难群体的类型[2]

所谓毕业生困难群体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其缺乏就业竞争力而无法获得合适的就业机会的高校毕业生,即未就业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类:

第一类:因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差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不可否认,人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但如果学习能力差且又学习态度不好,没有较好地规划和利用大学时光有效学习和实践,很易会导致学习成绩差,动手能力不强,特别是难获取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和相关英语等级证书,甚至是拿不到毕业证,这些学生在求职应聘时,在很大程度上会因条件达不到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而被拒之门外。对用人单位来说,学习成绩特别是专业成绩的好与差是选拔毕业生的主要依据之一。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用人单位在考察、选拔毕业生的因素中,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占50%,这说明学习成绩优秀、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相反学习成绩差的毕业生择业机会非常有限,很可能沦为就业困难群体。

第二类: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求职应聘是需要成本的,例如制作求职简历等材料、到人才市场求职、到用人单位面试、购置着装装饰外表、美容改变形象等等,因而需要相当数量的费用。高校招生并轨大学生交费上学后,家庭贫困大学生占到学生总数的30%-40%,其中有20%的学生依靠国家助学贷款才能完成大学学业。就业成本对贫困生来说又是沉重的负担,他们不得不放弃许多成本投入较大的就业机会。另外,由于经济压力大,不少贫困生学习成绩较差、综合素质较低,就业竞争力不强,加上社会关系少、急于缓解经济压力而对未来的工作寄予较高的期望等原因,贫困大学生是就业困难群体的主力军,也称为“双困”生。

第三类:因人际交往能力差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据有关数据表明,用人单位在考察、选拔毕业生的因素中,个性特征、谈吐表达、形象气质也占50%,可见人际交往能力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自卑、胆怯、不善于表达、不善于交流等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交际的毕业生,由于不能与用人单位很好的交流、沟通而一次次的错失就业良机,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第四类:因患疾病或身体缺陷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虽然身患疾病或身体有残疾是天灾人祸,不属于求职者的品质因素,但是用人单位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还是将这类毕业生排出门外。近几年,因健康原因引起的供需双方打官司的事例也不在少数,用人单位与大学生签订的就业协议中,约定毕业生身体因素的条款也屡见不鲜。

第五类:因性别差异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只招男生”也成为不少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的条件之一。“性别歧视”使得男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出现了严重的不公平竞争现象,导致女大学生就业相对较为困难。

第六类:因专业设置问题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当前,高职院校存在着专业设置大而空,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等因素,使得人才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思发布了最新一期的调查报告,首次披露了“就业困难”的10个“红牌专业”,专科 “红牌专业”则包括,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经济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等。报告综合了麦可思从2006届到2009届的历年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样本量达到100多万份。调查人员发现了一个新问题,一些专业连续多年出现了就业偏难、毕业生薪资偏低的情况[3]。不少曾经是报考火爆的专业因各个学校纷纷开设,导致专业培养人员过度,使得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衡,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状况,直接影响了毕业生对口就业。

2 高职学生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对高职学生的整体职业指导,加大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已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

2.1 全员全程指导

对高职学生的职业指导要重视过程性和全体性,努力搭建职业指导阶梯。因此,要从新生入校教育开始着手,可通过新生入学培训、职业指导课程、成功学子讲座等途径实行全员全程指导。首先要让新生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及岗位,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具备的素质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初步认识,其次引导学生自立自强,树立明晰的人生理想、职业目标和实施途径,要使学生明白,首先要自立就要先就业;其次为了成就事业,就要顺利就业;而最后为了顺利就业,就要搞好学业。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同时,要科学指导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依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特质、能力、经历等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估,对职业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确立正确可行的职业方向和个体职业发展目标,制定职业发展的策略,明确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途径,设计具体的活动计划,从而使全体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目标清晰,学习责任感强。全员指导要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逐级阶梯式推进,针对学生每个学年每个学期的学习和实践特点等因素,开展递进式系列职业指导活动。如向大一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二学生进行“就业形势、政策和技巧”教育,大三年级组织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就业讲座,如大力宣传成才观、就业观,求职与面试技巧、求职期心理抗压与减压的方法、模拟应聘的情境训练等等。同时开办职前网络教育学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职业测评和就业知识的自我学习,以此作为就业指导的补充[4]。

2.2 个性化重点指导

对就业困难群体,要在全员指导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重点指导。首先要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建立起就业困难学生档案,确立帮扶对象,避免帮扶工作的盲目性或流于形式。其次要认真分析就业困难群体中个体就业困难形成的原因及类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最后需要组建一支有经验、有爱心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为帮扶对象提供更为细致、有效的职业指导、咨询与服务。

对就业困难群体的个性化重点指导,要像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那样,分析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如职业兴趣、个性特质、发展目标、能力特长[5]等,帮助和引导他们开展职业目标的自我确立,人生观和价值观重新认识和构建,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从学习方法进行科学指导,从行为自律上严格监督,让学生因切实感受到了自己进步而逐步自信和自强,要借助职业素质测评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科学方法,帮助他们认知自我、完善自我,正确引导学生正视当前就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调整就业心态,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务实就业期望,先就业再择业,脚踏实地,从一线做起,同时根据市场需求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积极、主动、自信地迎接和挑战就业竞争,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2.3 鼓励式心理辅导

高职院校专业心理辅导人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定期与不定期的心理咨询与指导,如因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帮助其改变,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鼓励这些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敢想敢说,鼓励和推动他们多参与群体活动,鼓励他们去竞选学生干部挑战和锻炼自已,鼓励他们多与同学交流、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尽早克服自身的不足。针对在求职中形成的自卑、胆怯、畏惧心理的学生,首先要引导他们以平常心对待求职受挫,加强人生观教育,其次帮助他们分析就业现状和形势,客观分析自已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求职失败的主要原因,再进一步指导他们如何做好求职前的准备工作,增强信心,有备而战。针对家庭经济贫困和有身体缺陷的群体,可将就业政策和心理知识结合起来对其辅导,帮助他缓解因就业带来的心理压力,鼓励他们自强自信自立,提高就业竞争力。

2.4 调整专业设置,加快教改进程

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基本点是首先要调整专业设置[6],取消那些大而空的专业,要及时调整专业适应市场需求,专业设置要瞄准职业岗位需求变化,使所设置的专业及专业在校生规模与职业岗位及人群规模变化趋势相一致。要设置更多针对性强的技能型专业,提高教育质量,扎实专业知识教学,加强能力培养,拓宽专业技能实训,努力打造技能型学生,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在实施专业招生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性别与职业的匹配性,为学生选择专业时把好第一道关,采取职业指导的二级预防手段,尽可能避免或缓和因性别歧视而带来的尴尬和矛盾。

3 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

3.1 推荐服务

为毕业生提供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向企事业单位大力推荐毕业生,提供双向选择的平台是高职院校就业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要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拓宽就业渠道。加强校企合作,到企业等用人单位深入了解和获取招聘信息,同时将企业等用人单位请到学校来现场招聘,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加强与人才市场、职业中介的联系,获取有效的招聘信息,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招聘会。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提供毕业生的求职信息,同时获取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寻求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创建毕业生实习就业基地等。鼓励全院教职院工利用人脉资源,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招聘信息,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

3.2 政策服务

随着社会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国家的就业政策也随之不断调整和更新,对高职毕业生特别是困难群体要推行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宣传的服务,端正就业观念。可通过主题班会、网络宣传在线访谈、政策咨询会等方式,让毕业生了解就业环境和当前就业形势,特别是要大力宣传向就业困难群体的优惠和扶持政策,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等,让毕业生对求职和就业充满信心。

3.3 信息服务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快捷就业信息平台,将就业信息服务提高到新的水平。建立就业信息网,在服务功能、空间和领域不断拓展,与传统的招聘形式相结合,通过信息网,使学生通过手机或电脑可以直接上网获取就业信息。通过网上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加强联系,获取用人信息及校企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此外,建立专业或班级信息群,有针对性地将专业招聘信息及时转发到毕业生的手机或邮箱中。

3.4 创业扶持

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筹措和扶持激励机制,鼓励自主创业,开展创业教育和宣传活动。依托政府和企业,联系一批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业场地用于培养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并为高校毕业生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政策咨询、跟踪辅导等“一条龙”服务。选择一批投资少、规模小、见效快,且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创业项目,毕业生进行宣传推介,加强创业指导,宣传政府扶持政策,完善公共服务措施,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想创业、创好业[7][8]。

3.5 就业援助

对重点服务对象设计个性化援助方案,通过技能培训、市场推介、结对帮扶、基地安置等方式实现就业

3.5.1 为残疾学生和“双困”生提供就业援助。为这类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和推荐服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援助活动。对这类毕业生实行动态跟踪,重点帮扶。通过实施一对一就业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帮扶措施,确保这类毕业生实现就业。

3.5.2 将离校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被列为就业援助对象。建立实名登记制度,继续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并组织他们参加就业见习、应用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的活动,帮助其提升就业技能。同时,与政府相关部门衔接,将其纳入政府扶持政策体系,寻求政府的支持和援助。

参考文献:

[1]大学毕业生被广州列入困难群体.商务人才网,2009-03-07 http://www.35work.cn/NewsInfo.asp?NewsID=225.

[2]米学芹等.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成因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年第15期P45.

[3]十大专业就业难薪资低被亮“红牌”.http://space.fetion.com.cn/33925223/viewblog_16975632.

[4]寻找高校毕业生就业金钥匙.贵州日报,2009年2月5日.

[5]赵彩瑞.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实现四个转变.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0).

[6]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亟待放下架子.安徽青年报,2009年10月28日.

[7]六大举措帮助大学生就业.泰州日报,2009年7月31日.

[8]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会, 2005(1).

注:此论文为2013年度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立项课题《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教育培训激励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2013BZZ16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上一篇:小传范文高中下一篇:会计岗位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