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与表达

2024-06-17

感知与表达(共6篇)

感知与表达 篇1

摘要: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不同的成长阶段,都有着相应的教育阶段,而幼儿阶段的教育可以说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对孩子加以教育不但能够使孩子的创造力得到培养,最主要的是能够使孩子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进而增加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认识。在这当中,对孩子进行相应的幼儿教育可以说是整个教学课程中重要的部分,因为该课程不论是在培养孩子身体健康还是心理健康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节奏感知,表达

音乐主要是由音符构成的,在进行创作音乐以及对音乐有所感知的阶段中,我们只有把音符不断地进行变化才能使其产生不一样的节奏,进而产生人们喜爱的音乐。由此可知,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教育工作者要对节奏加以重视,特别是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时。因此,教师在进行幼儿的音乐教育时要着重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使其对音乐有着极强的感知,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一、对幼儿节奏感知与表达能力加以 培养的作用

1.促使幼儿全身心的健康发展。

对幼儿进行教育跟其他的教育阶段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幼儿的年龄还处在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他们同化事物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在学习时并不能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思维。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要充分注意幼儿的这种随意性,在选曲时以那些有活力,且情感丰富的音乐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在幼儿对其产生强烈兴趣的同时,加深和培养幼儿的节奏感。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具有自身的创新思维,并使其情感充分得到发挥,增加他们的思维活跃度。音乐是让幼儿的身心得到统一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而在幼儿音乐教育中也正好充分地体现出这一点来,加上这一时期是让幼儿的情感从初级向高级转换的重要时期,所以说幼儿的节奏感加强能够帮助他们对周边的事物加深理解。

2.使幼儿创作能力得到培养。

一个人的创造能力虽然是由后天养成的,但是这种能力每个人都具有,是每个人潜在的能力。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培养才能使创造力的优势被充分发挥出来, 不然就会让生活其他方面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也是一样,我们可以通过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来使这一效果得到实现。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可以使幼儿的情感得到激发,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在进行实际的幼儿音乐教学中,使幼儿拥有节奏感的培养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说唱歌、跳舞拍打等,这样可以在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还能通过这些形式来增加幼儿对音乐的喜爱。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我们还要遵照相应的规律, 这些规律能够帮助我们使音乐的不同美感充分得到体现。因此,在实际的学习当中,幼儿可以使自身的节奏感得到有效培养,使他们自我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当幼儿对基本的方法有所掌握和了解之后, 他们能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而形成创造能力,针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自行解决,使身心健康发展。

二、对幼儿的节奏感知与表达加以培 养的方式

1.使幼儿对声音的节奏感得到加强。

自然界中以及在社会中存在的声音, 如对固有音乐的节奏感知我们就可以把他们当做是音乐,因为音乐本身就是来源与此。特别是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一些节奏,比如说河流的水声以及虫鸟的鸣叫声,这些都可以被当作是对幼儿音乐的感知能力进行培养的因素。我们可以把这些声音带到教育课堂中,进而让孩子对自然界中存在的节奏感进行仔细的聆听,从而使孩子产生一定的思维与感知。之后再对不同种类声音进行筛选,让幼儿去体会声音节奏的变化,并发现其中的不同,对各种音乐类型加以辨别。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使幼儿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 同时还可以使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得到加强,进而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洞察力和感知力。

2.使幼儿的身体动作充分得到锻炼。

幼儿本身就是特别爱动的,他们有着特别充足的精力来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 而且他们的感知力也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我们可以对其各个感觉器官加以培养来提升幼儿的感知力。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让幼儿通过行走或者是跑的方式来对身边的节奏加以感知。比如说,在进行四分音符以及八分音符的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幼儿对平行线的特点进行感受,之后再根据不同的节拍来进行运动。让他们把通过感觉器官感受到的节奏感和对音乐的理解相融合,构成他们自己的感知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内容更加吸引幼儿,才能培养幼儿的感知力和表达能力。但是,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的是在进行幼儿的音乐教学时,要根据幼儿年龄和动作实际难度进行相应的调整,让幼儿对不同节奏感加以感受。

总而言之,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时,我们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表达能力,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成长特征以及实际能力的特点,进而探索一种最恰当的教学模式,让幼儿对音乐的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促进幼儿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使音乐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节奏感知与表达在不同的年龄段有所差别,我们要运用那些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向需要的方式实行教学,进而使幼儿的整体音乐素质得到提高,促进幼儿身心全方位地发展。

感知与表达 篇2

一、恰当的文本解读是读写结合的起点

教材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要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感知和表达运用的指导和训练, 教师就要善用好手中的教材, 要能够对文本内容进行恰当的解读;要能够将目光着眼于语言运用上, 明白文章写了什么, 更要弄清楚文章是怎么写的;要能够从平常的文字中发现其中隐藏的表达特征和语言形式, 从而决定课堂教学的走向。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诗人孙友田回忆儿时母亲用童谣、谜语、故事为“我”启蒙, 伴“我”成长的内容。充满了诗人对母亲的无限怀念的情感。在接触到这篇文本时, 我们往往会被其中氤氲的浓浓母爱所感染, 学生对这种情感的体会也是容易的。那么, 对于这种一读就懂, 情感一点就通的文本, 在课堂教学时难道还要再花很多时间引导学生去体会理解吗?我们需要从追求深度理解的泥潭中跳出来, 着眼于文本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从文章写作的角度去发现形式上的奥秘。这篇课文要抒发的是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然而, 文中没有直抒胸臆的文字, 却是通过唱童谣、讲故事、猜谜语这些母亲曾经带给“我”的欢乐来表达。在这之中, 穿插着“我”的所思所想, 引领读者一起感受母爱的芬芳。作者的描写看似随意而为, 但其中却有着一根清晰的线索, 那便是夏夜的月光。母亲为“我”带来的童谣、故事、谜语都是在月光下进行的, 或是直接与月亮有关, 或是以月光为背景。而这恬淡如水的夜色也正如母爱一般轻轻柔柔, 令人难忘。为此, 我们在教学时, 应紧紧围绕语言表达的特色来设计教学版块:首先, 读通课文, 概况内容;其次, 含英咀华, 品味语言;最后, 创设情境, 表达运用。总之, 要引领学生在感知语言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表达规律和特点, 并结合实际情境进行合理运用。

二、准确的文本理解是读写结合的保证

有了对文本教学的恰当取舍, 教师在教学中就有了明晰的目标和方向。在教学环节, 教师要带领学生沉浸于文本之中;要善于从学生显而易见的文字中挖掘出其中隐藏的不为学生而知的表达奥秘;要能够从一篇文本中准确理解作者“写了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写”的原因。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由课内学习到课外运用的质的飞跃, 进而提升学生自我的语言感知和运用能力。

在教学《月光启蒙》一课时,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作者和母亲在月夜下的欢乐, 教师提出采用填关键词的形式来完成教学:“夏夜的小院里, 母亲为我___、___、____, 给我带来了____, 让我____。”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几次朗读, 能够很快地梳理文章的脉络, 完成填空。而这也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此时, 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母亲为我所做的这些事情又具有哪些共同点?作者为什么对这些内容记忆犹新呢?”如此, 学生的阅读视角从课文本身跳了出来, 从读者的角度转移到了作者的角度, 也为自己的语言表达拓展了思路, 积累了方法。

三、深入的文本体悟是读写结合的重点

在学生感知了文本内容的大意之后, 他们能够很容易地归纳出文中所列举的几件事例, 而对于作者为何如此描写, 文中有一些关键语句对于文章的表达又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呢?这便是课堂第三环节所要突破的重点, 同时也是学生真正把握语言形式, 理解作者匠心独运的语言表达方法, 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积累的重要环节。

在分析文中母亲为“我”唱歌谣、讲故事、猜谜语的内容时, 学生能够轻易发现这些内容在安排上是有详略之分的。唱歌谣是重点内容, 无论是母亲演唱时的神态、动作、歌词, 还是当时“我”的感受、体会, 都被作者细致地流淌在文字之中, 而讲故事的内容则显得简单, 一笔带过。作者如此写肯定是有意为之,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来回答这样的问题, 使其体会到在写作中要注意素材的详略安排, 要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来展现具体完整的场景。这些内容的把握就实现了文本由读到写的有机融合, 为实现读写结合提供了必要方法积淀。

四、合理的文本拓展是读写结合的提升

读写结合的课堂是引导学生由关注文字表象过渡到关注文本本身, 进而发现文字表达的秘密, 实现自我文字表达的自由的课堂。读是写的基础, 而写才是读的根本。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要能够围绕文本内容的表达方式的习得来进行语言运用的实践。在学习《月光启蒙》一课后,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习得的语言表达方法, 懂得合理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 并通过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师提出语言运用的情境:在母亲节来临之际, 同学们肯定有许多祝福的话想对自己的妈妈讲。不妨让我们回忆一下生活中母亲为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 让我们永远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这种让学生将表达的视角投入现实生活中, 并运用课文习得的方法描写, 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也升华了课文情感。

读与写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开的部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巧妙融合, 让读与写和谐共生。

摘要:语言感知是语文课堂学习的重要任务。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表达的习得与运用则是当下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要注重语言感知和表达运用的相互促进, 和谐共生。

感知与表达 篇3

“物联网”概念是以互联网为骨干,将其用户端延伸扩展到任何物品上,建立起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信息交换、通信、控制和管理决策的一种概念。其定义:通过各种信息感知手段,按约定的协议,将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1]。

随着物联网概念及知识的逐步普及,相应地出现了“感知中国(sensor China)”、“感知城市(sensor city)”、“感知矿山(sensor mine)”等一系列物联网应用的概念。然而,什么是“感知中国”,什么是“感知城市”,什么是“感知矿山”,这些概念并不很明确。本文试图从物联网的定义、数字矿山及矿山综合自动化的定义等出发,探讨感知矿山与数字矿山、矿山综合自动化的联系与区别。

1 感知矿山基本概念与特征

1.1 感知矿山的基本概念

作为物联网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感知矿山”是通过各种感知手段,实现对真实矿山整体及相关现象的可视化、数字化及智能化,即将矿山地理、地质、矿山建设、矿山生产、安全管理、产品加工与运销、矿山生态等综合信息全面数字化,将感知技术、传输技术、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等与现代采矿及矿物加工技术紧密相结合,构成矿山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相联的网络,动态详尽地描述并控制矿山安全生产与运营的全过程,以高效、安全、绿色开采为目标,保证矿山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保证矿山自然环境的生态稳定。

1.2 感知矿山的特征及与数字矿山的关系

我国矿山近些年提出过许多关于矿山整体描述的概念,如数字矿山、矿山综合自动化、信息化矿山、智能矿山等,现在又提出感知矿山物联网(或称感知矿山),它们之间关系如何呢?

我国比较早地提出数字矿山概念的是吴立新教授[2],后经不断的论述补充,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数字矿山的概念,即“数字矿山是对真实矿山整体及相关现象的统一认识与数字化再现,即将矿山生产、安全、矿山地理、地质、矿山建设等综合信息全面数字化,其目的是为了利用信息技术及现代控制理论与自动化技术去动态详尽地描述与控制矿山安全生产与运营的全过程,以高效、安全、绿色开采为目标,保证矿山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保证矿山自然环境的生态稳定”[2,3,4]。

实际上这个概念和信息化矿山、矿山综合自动化等概念已经趋于一致[4]。而感知矿山是在综合了这些概念的基础上,更加具体、全面、动态、详尽地描述真实矿山。感知矿山概念是数字矿山、矿山综合自动化等概念的升华。

比如说,在论述数字矿山时,要花很多的精力去解释数字矿山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异同,数字矿山要将矿山生产过程、矿山安全信息集成在内。例如,吴立新教授举了智能交通的例子来阐明数字矿山的内涵,就是在做这些解释工作;而在实施矿山综合自动化时,又要花许多时间去解释综合自动化要有统一的网络平台和数据平台,地理信息系统也是综合自动化中的一个重要平台,还要解释网络化控制是一种分布式控制等[4,5,6,7]。

而在物联网矿山的概念下,这些都不需要去作任何解释了。这是由于物联网本身就是基于统一网络的应用;物联网本身就是要在GIS和GPS下实现定位的应用;物联网本身就是控制与网络一体化的应用;物联网本身就是分布式应用;物联网本身就是要对各种目标(包括移动目标)进行感知等。此外,物联网还明确提出了物与物相联的概念,而在以前的数字矿山等诸多概念中,基本是以人与人、人与物相联的概念为主。因此,以前在综合自动化矿山建设中对移动物体的监控相对较弱。而移动生产过程的监控正是矿山流动作业的特点,要实现矿山物与物相联,需要更大范围的无线自组网的能力,需要基于网络的分布式感知能力。

2 感知矿山应用模型

基于应用目的提出感知矿山模型,以便将物联网的概念及其作用尽早落实到矿山建设与生产中去。鉴于上述原因,感知矿山的模型势必与数字矿山、矿山综合自动化的模型有很紧密的联系。这是由于数字矿山及矿山综合自动化模型在我国煤矿企业已经有众多的实际应用,从目前来说,感知矿山物联网的建设应该建立在这些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已有的经验和系统,而不是全盘推翻,另搞一套。感知矿山应用模型如图1所示[4]。

(1) 感知与控制层

感知与控制层由2层网络组成,即骨干传输网络和感知层网络。骨干传输网络通常由千兆工业以太网构成,感知层网络是无线覆盖网络,如WSN、WiFi、Zigbee等。地面广泛应用的感知层网络,如无线3G网络、GPRS等还不能在井下使用。感知与控制层主要实现矿山生产与安全过程中各种传感与控制信息的采集与施用。各生产安全子系统在该层以相对集中方式或全分布方式接入物联网。要构成物与物相联,具有自主网功能的无线网络(如无线传感器网络)在这一层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与综合自动化系统相比,感知矿山在感知层更多的是分布式感知与控制,而综合自动化系统更多的是如何将子系统接入骨干网。

(2) 信息集成与MES层

信息集成与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层通过千兆工业以太网骨干将信息集成到控制中心进行各种信息处理,如信息融合、信息挖掘等;同时实现MES功能,即图1中用于安全生产监控的终端,它们实现对煤矿安全生产中各个子系统的监测与控制功能。因此,该层也有应用,属于低层应用。同时该层还提供信息对外发布等。

(3) 管理决策与应用层

在管理决策与应用层,矿山各个职能部分通过企业Intranet网络可实现更高层次的应用,如矿山安全生产评价与监管、煤矿灾害预警与防治、煤矿供应链管理、大型设备故障诊断、矿山资源环境控制及评价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

图1所示模型是感知矿山的一个开放性模型,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矿井,并且基于统一设计、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感知矿山理所当然是三网合一的系统,除接入各种监测监控系统外,将有线IP电话、无线移动电话、人员定位系统、数字视频系统都接入网络。与基于千兆工业以太网的综合自动化系统相比,感知矿山主要是突出其物与物相联的特征、移动视频及管理层应用。

3 感知层网络技术

前面说过,矿山流动作业的特点需要实现物与物相联,这需要更大范围的无线自组网能力,需要基于网络的分布式感知能力。因此,感知层是感知矿山的关键。感知矿山的感知层包括数据采集与传输2个子层。

数据采集子层主要用于采集煤矿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包括各类物理量、标识、音频、视频数据。物联网的数据采集涉及传感器、RFID、通信设备等技术。数据采集由网络化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及无线传感器网络等组成,用于采集煤矿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和数据,包括各类物理量、标识、音频、视频数据。这些传感器、控制器等均可采用无线或有线传输方式,视具体需要配置。

传输子层主要实现传感器、RFID及通信设备所获得数据的传输,它包括2种方式:一种是矿山有线通信方式,另一种是矿山复杂环境下无线通信方式。有线、无线网关作为感知层的传输子层,实现矿山复杂环境下无线通信技术传感器、RFID及通信设备所获得数据的传输。无线覆盖区域视具体情况和要求而定,理想情况是实现矿井全覆盖。

传感器节点是感知矿山底层的设备,它负责对数据进行正确的采集和上传,因此,传感器节点是感知矿山的重要基础,着重研究无线传感器节点的能耗、成本、可靠性等方面的内容;研究中高速传感网系统设备及节点;节点专用操作系统技术研发;研究传感器的智能识别技术,如RFID技术、视频识别技术、蓝牙技术、无线技术等;研究有限异质空间环境下自组网技术;研究网络重构技术;研究无线电波在巷道中的传输理论,认知无线电技术、V-MIMO技术、UWB技术在矿井的应用。

遗憾的是,目前地面实用的短距离无线技术并不真正适用于煤矿井下的感知层网络。WiFi网络从速率和传输实时性上能满足感知矿山综合业务传输的需求,但其自组网能力较差,缺乏灾后重构能力。而WSN网络自组网能力和多跳能力较强,但数据传输速率太低,不能适应多媒体信息无线传输。因此,还需要从基础理论及技术上对感知层网络进行深入研究,开发真正适合煤矿环境使用的感知层网络。

4 感知矿山中的“三个感知”

在煤矿综合自动化建设的基础上,感知矿山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三个感知”,即感知矿山灾害风险,实现各种灾害事故的预警预报;感知矿工周围安全环境,实现主动式安全保障;感知矿山设备工作健康状况,实现预知维修。“三个感知”的目标是减灾保安全。

为了实现“三个感知”,需要研究开发矿山特有的感知与测量技术。许多地质参数与岩层运动规律是影响矿山安全的关键因素,如地下水赋存情况、瓦斯与煤突出、岩层受力与冲击地压、采空区发火等。目前对这些影响煤矿安全的重要因素的感知技术还不是很成熟。电磁幅射、声发射、透地成像、微振监测、红外视觉识别等技术是研制矿用感知传感器的热点技术。还应加强各类新型MEMS传感器的研制。

需要利用先进智能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对煤矿有关环境与地质参数进行实时采集,根据采集的数据与理论分析,研究煤炭资源开采尤其是深部资源开采中重大灾害的成因、预测预报理论以及防治对策等关键问题;重点研究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突水、顶板冒落与冲击地压等突发性动力灾害成灾机理、矿山重大灾害应急救援与事故分析理论与技术,为深部资源开发中重大灾害事故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与煤矿生产密切相关的大型设备有很多,有些设备的运转状况会直接影响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对这些大型设备进行实时的健康状况监测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煤矿生产过程监测和控制与地面工厂生产线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煤矿生产过程始终需要与许多未知的因素打交道,这些未知因素对煤矿安全生产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因而需要研究煤矿生产工作面各种设备的联动控制与煤层、顶底板的关系,建立拟人化控制模型。目前,开展了基于传感器网络的煤矿井下采煤装备远程定位、煤岩识别、大型设备姿态控制等技术的研究;在矿山机电设备变载荷的特殊工况、摩擦磨损的监测和诊断方面具有明显特色,形成了系列理论成果,开发了专用的实验装置。

矿工个人周围环境安全状况是保障矿工安全的重要保障,需要建立覆盖煤矿井下,并与千兆工业以太网相结合的无线自组网系统。目前,开发了相应的网络节点、协议及应用软件,实现了移动目标(人员、设备)的精确定位与管理;开发了基于无线覆盖的移动双向数据信息终端,综合了人员定位、双向数据传输、报警及信息显示等功能,实现了对人员的精密跟踪与信息联络;建立了集调度、监控与管理于一体的煤矿安全生产信息中心,在该信息中心实现了对安全生产各种系统的监控、语音通话、视频监控,即煤矿的MES层;开发了煤矿井下人员安全管理和救灾应急系统平台。

5 结语

论述了感知矿山与数字矿山、矿山综合自动化的关系,从各自的定义上得出感知矿山是数字矿山、矿山综合自动化等概念的升华。对数字矿山三层模型进行了更新,给出了感知矿山模型,明确提出了感知矿山的核心问题是“三个感知”,即感知矿山灾害征兆,实现各种灾害事故的预警预报;感知矿工周围安全环境,实现主动式安全保障;感知矿山设备工作健康状况,实现预知维修。文章明确指出,感知矿山系统建设的关键是感知层网络建设,建设目标是减灾保安全。

摘要:论述了感知矿山与数字矿山、矿山综合自动化的关系,指出感知矿山是数字矿山、矿山综合自动化等概念的升华;在数字矿山三层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了感知矿山模型;明确提出感知矿山的核心问题是“三个感知”,即感知矿山灾害征兆,实现各种灾害事故的预警预报;感知矿工周围安全环境,实现主动式安全保障;感知矿山设备工作健康状况,实现预知维修。感知矿山系统建设的关键是感知层网络建设,建设目标是减灾保安全。

关键词:物联网,数字矿山,综合自动化,感知矿山模型,感知灾害征兆,感知环境,感知设备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SANTUCCI Gérald.From Internet of Data to Internetof Things[C]//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Future Trends of the Internet,2009,Luxembourg.

[2]吴立新,殷作如,钟亚平.再论数字矿山:特征、框架与关键技术[J].煤炭学报,2003(2):1-7.

[3]僧德文,李仲学,张顺堂,等.数字矿山系统框架与关键技术研究[J].金属矿山,2005(12):47-50.

[4]张申,丁恩杰,赵小虎,等,数字矿山及其两大基础平台建设[J].煤炭学报,2007(9):997-1001.

[5]谭得健,徐希康,张申.浅谈自动化、信息化与数字矿山[J].煤炭科学技术,2006(1):23-27.

[6]赵小虎,张申,谭得健.基于矿山综合自动化的网络结构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04(8):15-18.

城市·身体与地方感知 篇4

一、城市文化对地方感知的影响

潘什梅尔曾说过:“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个生活中心,也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 一个灵魂。”不同的城市在建筑、景观、风貌和精神、气质、底蕴方面都会给人们独特的辨识与认知。 城市文化影响着人们对地方的认知感和归属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对同一个地方获取的感知则不同。 如到访者与当地居民对地方的感受存在明显差异, 到访者对一个地方的评价是基于审美的、外在的、 表象的刺激,对于目之所及的景物采用美的某种外形标准来判断,是对城市物质化外在的审美及感受; 而生活于其中的居民则是对城市制度化、精神化的深刻体验以及他们生活的记忆体现。

地方感知是人们对特定地域的真实感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段义孚指出:“地方感知包含两层含义:地方自身固有的特性(地方性)和人们对这个地方的依附感(地方依附)。地方感是一个地方的感觉结构,包括地方认同、地方依赖、地方意向象等。地方可以认为具有一种精神或是一种‘特质’,但只有人才有地方感知,当人们把情感或是审美意识投向地点或区位时就显示出地方感知。” 人们对于城市的发展变化产生不断感受与认知,同时也不断进行自我身份的认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速频繁的人口流动与交融产生了不同的混合文化,并对城市产生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城市建筑景观风貌的同时也改变了城市的文化气质。 在变革的城市中不同的人群在努力找寻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地方感和归属感。当地的居民在身份认定优先的感知中试图接受城市变革,尝试理解和承受变革所带来的冲突;而参观到访人群和城市新居民则希望在已有的城市空间中努力找寻属于自己的位置,感知并适应当地文化传统。

二、趋同的现代城市对人们地方感知能力的影响

人对一座城市的景观感知包括气候环境、四季景色、人文历史、土地利用、建筑景观等方面,这种感知也会因时间、空间、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而有所不同。人融入世界的媒介是文化,文化对人的地方感知产生重要影响。在营造与善用城市空间方面,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当今的城市设计理念在某些方面不断造成城市文化流失, 致使人们心灵愈发麻木。

现代城市犹如一座座钢筋丛林,在缺少标志性景观建筑或没有明显图文标识的情况下,仅凭节点的、片段的、甚至某一区块的景观,几乎很难分辨出它所归属的城市。例如,全球最为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纽约,在摈除了布鲁克林大桥、自由女神像等标志性景观建筑外,与高楼林立的高度现代化的上海并不存在多大的差异。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步伐日益加速,各地县级城市为了追求所谓的工业化、现代化、科技化而盲目建设发展, 忽略了不同地域风情、不同历史文化等条件下城市群体的差异化需求,致使城市面貌逐渐趋于雷同, 城市地方特质磨灭以及城市文化流失。城市群体能带给城市的特殊气质也随着他们愈发模糊混沌的地方感知能力降低而逐渐消散。城市变得越来越乏味。

在城市的改造大潮中,赋予人们记忆与情感的街巷被无情地磨灭,成为现代化的炮灰。在汉娜·阿伦特眼里,城市的建筑物和公用的空间可以使不同群体通过共同的经历走到一起,一个传统的空间和建筑所保留的不仅仅是其作为遗迹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作为人类记忆与传承的一部分,更可视作人类世界的现实性和可靠性的基础。 在城市高速发展变革中,城市工业、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与提升,但城市某些群体曾拥有共同记忆的建筑和街区却在不断地毁灭与消亡。丢失了对城市记忆与特有情愫的人们在现代城市里生活的愈加孤独,不论这里是否是他的故乡, 人们在漫无目的游走,他们丢失了承载记忆的地方。

在《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 一书中桑内特提到:“在世界所有城市当中,纽约是一座最会以摧毁自己来让自己成长的城市。也许再过100年,哈德良时期的罗马遗迹可能还会留存着,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纽约到那时可能已经片瓦不存了。”现在看来,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纽约,同样适于在GDP与增长指标中激昂迈向“现代化” 的中国城市。寻求自我更新变革的城市,一步步脱离了传统与文化,在高速建设发展中变得孤立无助, 人们也开始失去关于城市的独特记忆,同时对城市环境的感知降低,归属感难以生成。城市甚至都不能为其本身提供安全感,又如何为城市群体带来归属感呢? China早已被戏翻成“拆哪”,钢筋脚手架与尘土噪音包裹的城市不断给人距离感与陌生感。摩天大楼、快速通道、交通综合体、城市新区等“现代化标志建筑”成了评价一座城市的重要标准。然而,城市是有灵魂的。承载记忆的街巷在机械轰鸣声中逐渐消失,有碍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不合时宜”的建筑被不加思索地无情抹去,这些近似于野蛮的拆建,使我们的记忆与共同价值慢慢消亡。 城市慢慢丧失了它的文化。在这样没有灵魂的城市中,人很难产生独特的地方感知,这让人想起了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的警告:我们应当警惕的, 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三、人类身体的被动化过程对人们地方感知的影响

人类身体不断被动化的端倪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源于人与人之间刻意保持着一种距离感,这种城市群体间隔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威尼斯人偏执地认为犹太人的身体是“不洁的”同时,又无法停止对他们所提供商业服务的依赖。因而采用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将城市里的犹太人全部集中到一座铸造厂,并划出一道交往的鸿沟。不同于现代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自我封闭,威尼斯人对犹太人的隔离是一个群体施加给另一个群体的,这种隔离仅存在于社群之间。与威尼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群体隔离不同,生活在现代高度自由开放城市之中,人们反而对自我采取主动封闭,其原因大多是出于对个人主义的笃信。当工业化的曙光初现在时代地平线之时,人们对于自身有了更为全面新颖的理解。正如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托克维尔所指出的一样:“穿行于城市中的个人对于彼此间的共同命运感到陌生,共同生活变成了弥漫着腐败气息的古老名词,我们尽可能的减少与他人的肢体接触,不断审视周边的环境,将环境化约成简单的再现范畴,比较其中的相似与差异。”

人们对于高速移动的欲望是造成身体感知被动化的重要因素。速度让身体获得更广泛移动自由, 但同时也降低了感官对周围环境和场所中的感知能力。人类以极大的热情推动着服务于身体移动的交通工具的发展。疾驰的交通机器使人的身体拥有更快速的移动能力,更广阔的可到达范围,更高度的前所未有的自由。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伴随这些振奋人心的进步背后却是身体与环境的断裂。曾经在自然环境中尽情奔跑的人们,如今被牢牢固定在狭小的空间里,丢失了环境与感官,人们几乎失去地方感知的能力。对于舒适的渴求也是造成人身体感知被动化的另一重要原因。莫索作为意大利著名生理学家,在其发表的著作《疲劳》中阐明:“疲劳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防止自己在‘感觉迟钝’ 时受伤。疲劳感开始出现时,生产率也将大幅下降。” 为了使生产率持续保持甚至创造高水准,人们开始了对舒适的不断追求,同时伴随着对快速移动的极度渴求。与悠闲缓慢且赋于诗意的旧时代相比,当今人们的身体不断处于高速运动状态,生活状态也因此是持续被拉紧亢奋而无处施压的。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日复一日地过看似舒适快速实则麻木乏味的生活。在这种快速、舒适的生活中,我们与周围环境、社群的联系越来越少,对于城市的感知越来越模糊不清。舒适的空间与科技为现代城市带来了感官的愉悦,而我们的身体始终处于一个孤立的状态, 这种孤立是我们自己主动选择的,因此我们变得愈发被动,感知能力几乎无法展开。现代城市里盲目游走的人们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坚硬的外壳中,把自己与其他城市群体、景观环境、历史自然的联系生生地切断,漫无目的地穿行于城市中,放任感觉的麻木,对城市的发展生长永远是缺乏关注,身体彻底地被动化了。我们对于地方的感知能力丧失,城市因此变得愈加单调无趣。

四、结语

感知学习风格与教学策略 篇5

学习风格是制定教学策略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学习者吸收、处理新信息采用的方法,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个性化。学习风格中外有很多的学者都对感知学习风格做出自己的定义:Dunn夫妇, Price (1975) , Gregorc (1979) , keef (1979) , Reid (1987) .其中最被大家所认可的是keefe提出的观点, 他认为感知学习模式是认知的、有效的和心理上的特征, 能相对稳定的显示出学习者和学习环境感知交互和反应的关系。Dunn夫妇把感知学习模式分为四类:听觉模式 (auditory style) ;视觉模式 (visual style) ;动手操作模式 (tactile style) ;体验学习模式 (kinesthetic style) 。

1. 听觉模式:

是指学习者能够凭借听觉有效的学习。他们喜欢“口说学习法”, 而且乐于参与讨论、会议和团体活动。

2. 视觉模式:

是指学习者能够凭借视觉有效的学习。他们需要阅读很多的材料, 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倾向于独自学习而且注意力非常集中。这样的学生需要大量的视觉积累, 包括:视频, 电影等。在观看这类材料时, 他们的头脑中会形成“思维意向”, 有助于他们的学习。

3. 动手操作模式:

是指学习者能够凭借触觉有效的学习。这样的学生在学习时需要动手去操作, 去触摸物体来学习, 他们喜欢做一些与学习相关的模型来帮助他们来学习。

4. 体验学习模型:

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时需要运动和频繁的休息来有效的学习。他们喜欢全身性的活动, 喜欢参加游戏, 角色扮演来有效的学习。

二、中学生感知风格的性别差异

中学生的感知风格存在性别差异。视觉性学习风格不存在性别差异。动手操作模式和体验学习风格存在差异。男生的这种风格要强于女生。这是因为男生的空间逻辑思维由于女生, 而且在课堂上, 老师也喜欢男生多参加活动, 表现的活跃。在听觉学习风格方面, 女生要优于男生。从人的感官来看, 女生比男生更喜欢交谈, 男生的语言中心更集中受左脑的控制, 而女生则是受全脑控制。混合型的学习风格存在差异, 男生多于女生。

三、中学生感知风格的年龄差异

中学生的感知学习风格存在年龄差异。视觉和混合型学习风格在年龄上差异十分显著。随着年级的升高, 是视觉型的人数越来越多, 而混合型正好相反。听觉型和触觉型感知学习风格在年龄上差异不明显。

随着年龄的增长, 视觉型的人数越来越多, 这可能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习的任务越来越重, 需要通过阅读大量的材料来学习。听觉型学习风格在年龄上差异不明显, 听觉刺激对接受者的要求比较高, 而且要求学生在听听力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因为听觉刺激很容易受影响而且也很容易消失。随着年龄的增长, 由于个人偏好和学习方式的影响, 使得某些感觉器官得到很好的发挥, 使得学习方式有所分化。

四、我国高中生感知学习模式的现状

感知学习风格:视+动的人数是11, 专业:文/理的是2/9;视+听的人数是3, 专业:文/理的是1/2;视+听+动的人数是4, 专业:文/理的是3/1;听+动的人数是16, 专业:文/理的是8/8;视的人数是2, 专业:文/理的是2/0;动的人数是2, 专业:文/理的是1/1;听的人数是3, 专业:文/理的是0/3。从这些数据中可以了解到高中的大部分学生使用两种渠道感知信息, 少数学生使用单一渠道。而且视觉、听觉是学生采用的主要的感知渠道。使用单一感知渠道, 尤其是单纯依赖“听觉”“动觉”的学生单词记忆能力、单词拼写能力差, 视觉敏感似乎更有利于词汇学习。

五、感知学习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

有句话说得好, “没有学不好的学生, 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学生的潜力有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启发诱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乐于学习, 这成为衡量现代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准。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 让老师的教学变得更加有趣和高效。对于学生来讲, 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是学会学习的基础。下面是根据不同的学习类型提出的教与学的策略。

1. 视觉型学习者

教学策略:这类型的学习者倾向于用视觉来捕捉新的信息, 学习新的知识。针对这类的学生, 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视频、电影、图表、图片来帮助他们学习。帮助他们快速的接受新信息, 并且牢牢的记住。

学习策略:在处理一些需要记忆的知识的时候, 可以通过画图、画表、画符号而非文字来表示概念、要点。也可以通过在笔记中用各式各样颜色的彩色笔标示出重点等。上课时学习者的眼睛要看着老师, 而且安静的地方更适合于他们的学习, 避免坐在门窗附近。

2. 听觉型学习者

教学策略:此类型学习者善于通过听觉刺激来获取信息。报告、歌曲、讲座等等都可以促进他们的学习。老师要善于利用它们的耳朵进行教学。

学习策略:提问同伴、教同伴已经掌握或需要掌握的内容, 这种组成学习小组的方式对他们很有益处。而且学单词和课文时都要读出来。

3. 触觉型学习者

教学策略:这一类型学习者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获取信息, 全身反应法适合他们。与别的同学互动, 激励他们在做中学, 但学习时间不能长, 像“小动作”, “玩玩具”这样的行为, 只要不影响他们学习, 老师不必过于严格要求。

学习策略:即使有需要长时间的做作业, 老师也要注意将学习内容分割成小块, 增加休息次数。当背课文或单词时, 可一边踱步一边背诵。

4. 体验型学习者

教学策略:学习者通过身体参与课堂的活动来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为学生提供混合的刺激, 例如, 在教学活动中同时使用多媒体, 对学习者学习新的内容有很大的帮助。或是积极的出游、角色扮演、参加教学活动等。

学习策略:学生在学习时注意适当的活动, 比如, 可以利用手指在空中写写画画来记知识, 也可以一边踱步一边学习。

参考文献

[1]郭宝山.《有效英语学习活动的特征分析》[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感知风险与购买决策研究 篇6

在线客户评论是指客户在购物网站或者其他评论网站、论坛对某种产品或服务发表的正面或负面的看法, 可以是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也可以是他人的经历。在线口碑是指消费者通过电子邮件、在线论坛、新闻组、即时通信工具、讨论区等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的关于产品/服务的使用体验、功能等特性和供应商的各种信息的所有在线交流沟通。在线评论与在线口碑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在线评论作为在线口碑的一种形式, 对消费者网路购物感知风险既能使其转为感知信任也可以使感知风险加剧, 从而影响最终的网络购买决策。在线评论是使消费者决策更简单和加速决策过程的最有影响力的方式。因为消费者不需花费太多精力却能做好的最佳途径就是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怎么评价的, 有什么样的消费心得。消费者不用花费时间、浪费资源、承担风险, 就可以得知产品/服务的使用结果。

消费者的感知风险是消费者在购买产品过程中对遇到的各种客观风险的心理感受和主观认识, 它是消费者因为无法预料购买结果的优劣而产生的一种不确定感觉。影响消费者感知风险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消费者在现实的网络交易过程中, 交易的安全性、购物网站的品质和网络商家的声誉、消费者自身的专业知识等这些消费者切实接触到的可感知因素都会对网络购物的信任产生不同程度。

一、消费者产生网络购物感知风险的原因分析

本文通过网络问卷发放的形式, 对网络购物消费者进行关于网络购物的相关调查。信誉度问题占37.5%。不管是买家还是卖家, 信誉度都被看成是网络购物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对于买家而言, 卖家提供的商品的信息、商品的质量保证、商品的售后服务, 购买后的物流配送时间, 都是他们所担忧的问题。支付的安全问题占到8.33%。网络消费者对网络安全也有很大担忧, 诸如个人的信息、银行账户密码、转账过程中资金的安全等问题。网购发货速度慢与配送问题占15.28%。由于许多物流公司的专业性较差, 技术人员素质低, 导致产品在配送中可能损坏、丢失等等情况, 给卖家和买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网购后的售后服务问题占31.94%。由于购买者对网络上的商品了解只能通过图片和文字描述来完成, 而有些商品的描述语言模棱两可, 容易使人对商品的认识产生歧义。其他原因占6.94%, 例如网络购物者缺少直接购物体验, 即顾客参与度较低。从商品交换开始, 人们就一直体验着交易完成后获得商品后的满足感。但是在网络购物上, 购买者却不能体验到在网络交易完成后, 立刻拿到商品的满足感, 这种满足感的到来往往要滞后1-2天。

二、在线评论对网络消费者感知风险的影响因素

(一) 影响因素

性别因素。男性和女性在购物心理上和购买行为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其购买影响因素也不相同。女性在购物时目标比较模糊、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她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浏览在线评论内容, 帮助决策。男性则更加重视产品本身的属性和自己本身的产品知识和经验。

年龄因素。因为年龄的差异, 使得消费者在心理和生理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对于消费者在线评论的对他们的影响的反应也各不相同。通过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与“是否有因为在线评论而改变购物选择”的比较, 可以得出, 年龄段在19岁-23岁的消费者受在线评论的影响最小, 年龄段在24岁-28岁、29岁-34岁的消费者受在线评论的影响因素较大。

学历因素。消费者的学历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方式, 学历越高, 对在线评论关注的程度也越高, 他们会大量搜集信息, 来进行比较, 他们受到信息的影响也比较小。

专业知识因素。消费者对产品性能、价格、质量的了解、即消费者的专业知识与对在线评论的关度程度成反比。消费者对产品越了解, 他们对在线评论的关度程度越低, 因为专业能力高的消费者认为自己已经具有足够的知识做出正确的购买决策, 所以他们很少努力去获取另外的产品信息或者根据别人的意见评价一个产品。

网站的可信度。网站可信度是指消费者感知到的购物平台的可相信程度。对于在线评论来说, 网站可信度更多的是消费者的一种感知可信度, 无论是在电子商务网上客户发布的评论, 还是在网络论坛上, 都是消费者感知指标。

(二) 问题分析

网络购买的信息不对称。网络消费者在进行网络购物前的对所需产品的信息不对称, 他们不了解所需产品的有关信息、性能、价位, 急需在最短的时间内选择最有用的信息源泉, 他们选择了浏览在线评论信息, 目的是为了以最小的时间成本选择最有价值的购买决策。但在具体的网购中由于卖家存在一定的疏忽和服务缺失使得一些评论对消费者存在负面的引导, 其评论内容影响其他准顾客的购买决策行为。例如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时间较长甚至造成货物的破损等等原因, 导致顾客满意度降低。买家在与卖家进行协商是卖家的态度不能达到买家的满意度, 顾客为了报复卖家, 从而制造负面的在线客户评论内容等。

物流因素导致负面在线评论。网络购物在物流这一环节多多少少、大大小小会出现一些问题, 例如快递公司的送货规范性、快递员的态度与责任心等影响货物能否及时到达, 或货物的损坏等等情况。造成对买家利益的损害, 而这一切的“总账”买家都要算到卖家, 从而导致负面在线客户评论的出现。

网络购物自身的缺点导致负面客户在线评论。网络购物再其产生的那一刻起, 及伴随着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 这些缺陷往往会造成顾客满意度的降低, 直接影响顾客在线客户评论的质量。比如买家在买到不满意的商品, 进行退货时, 既要耗费时间, 也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和财力, 这种情况下, 顾客的在线评论就不会客观公正, 里面多多少少有买家的情绪在里面。

网络购物最大的缺陷, 与传统的购物相比, 网络消费者看到的所需产品仅仅是一张或者几张照片而已, 他们只能看, 不能触摸。因此, 网络消费者买到的商品是不是与顾客的期望一样, 直接影响顾客在线评论的内容。

有效降低消费者感知风险的主要几个方面, :第一, 给消费者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包括产品信息和大量的在线评论信息, 让消费者通过对所获得信息的处理和比较, 进而做出购买决策;第二, 用企业的品牌吸引消费者。消费者会将产品品牌或生产商品牌作为判定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他们认为, 在通常情况下, 知名品牌或厂商较为重视维护品牌及企业。第三, 具有完备退换货政策和服务合同的购买渠道。消费者认为完备的退换货政策和服务合同体现了企业对于自身产品和服务的信心, 从侧面反映了产品的质量和价值。不仅如此, 妥善解决顾客提出的退换货问题, 还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诚信经营, 坦诚营销。在网络经营中最好的办法就是采取诚信、坦诚营销策略:不夸大其辞;不避短, 不遮掩可能对消费者不利的信息;不误导消费者, 严格标明产品的属性、特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认认真真把产品和服务做好, 善待利益相关者。

提高网络购买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是影响顾客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是影响顾客在线评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重要指标之一。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时, 即使产品质量好, 如果感觉服务态度差, 顾客也会给予差评, 反之如果产品质量一般而服务态度好, 顾客则有可能结合服务的态度和有效及时的处理而给好评, 结果完全不同。因此, 服务质量或者店家的服务态度是顾客在线评论的关键因素。

结论

关注在线客户评论。很多网络店铺与商家都担心中差评, 担心由于偶然的中差评而导致销量降低。在线评论内容的质量会影响消费者的品牌知晓和品牌评价, 评论质量越好, 影响就越大。所以, 企业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评论的质量, 例如:以奖品、购买折扣、积分等作为激励, 鼓励大家在企业的产品论坛上发表高质量的产品评论和使用体验, 以提高消费者的品牌知晓和品牌评价。评论的数量也会影响品牌知晓和品牌评价, 比评论质量的作用更大。所以, 企业营销者必须提高自身产品或品牌的评论总量。评论的数量越多, 说明该品牌或产品受到的关注越多, 就有可能成为流行, 从而取得巨大的营销效果。

上一篇:行政咨询完善管理下一篇: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