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舞艺术

2025-01-26

中国民舞艺术(精选3篇)

中国民舞艺术 篇1

一、雕塑艺术家作品展览

去年11月有两个重要的作品展在景德镇, 一个是朱乐耕教授的陶瓷雕塑作品展《回望故乡之路》;另一个是《大道之行》, 此次展览汇聚景德镇陶瓷学院23名校友、雕塑家的精品力作。这两场展览和座谈会中, 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当代雕塑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真诚而执着的态度。

让我想到一部电影《道士下山》里一个桥段:山中的道观中, 兄弟们正在比武, 因山中粮食稀缺, 他们的师傅, 决定举办一次比武, 来决定谁的输赢和去留。比武结束, 输赢已定, 赢者很高兴对师傅说“师傅我赢啦”。师傅却说, “赢了的人本事大, 你赢了, 你下山去吧, 去山下的江湖混口饭吃。”师傅送徒弟下山时, 对徒儿说“记住, 不改初衷真英雄”, 徒弟说记住了, 便去山下的江湖了。经历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 最终明白了师傅的用心, 最终得道了。之所以想到这个电影, 是因为, 仿佛这些《大道之行》被邀请回来的艺术家, 他们是在离开母校之后真正在艺术界的江湖拼搏的雕塑人。他们每个人都有经历了很多的故事, 才有了今天的艺术成就。当代雕塑要走好自己的路, 要摸索, 要创新, 要让作品自身发出声音, 与社会时代相连。

二、中国现当代艺术展览形式

在北京的美术馆和798艺术区, 有国际艺术家的作品在展览。艺术家会在今年计划明年要做什么, 并做出安排, 这是艺术家的眼光, 他们把眼光放在了未来, 北京是快节奏的城市, 文化艺术交流频繁。

在佩斯, 看大卫·霍克尼的作品展, 是一幅幅的ipad画的大自然风景画, 在他眼中自然的色彩如此生动富有活力, 艺术家的笔触都那么的真实, 也有视频放映自然的风景和他的作品, 让人们倾听风景的声音, 音乐, 自然而富有活力的色彩让人仿佛置身于了一个幻化出来的大自然中, 这是艺术家的体验, 很投入的进入了一个艺术世界, 感知艺术家的心境。

在尤伦斯, 看了威廉·肯特里奇的作品展, 整个展览以灰色调为主, 大部分是视频影像, 样板札记形式出现的, 也有艺术家本人的绘画作品, 雕塑和装置艺术, 以及对书籍的二次创作。作品《时间的拒绝》艺术家的表现元素、声音、和整个空间的环境, 椅子是过去时代的椅子, 放映环境就是用木板与灰色调相结合, 表现的是南非的人们的一些经历, 表现抽象的时间, 从视频插帧动画的故事人物情节, 去感受表达对时间的拒绝。

年轻的艺术家寇拉·阿让诺度才的展览也在798尤伦斯的美术馆, 作品是以牛仔布为主体, 表现的是一种重生的观念, 烧伤的牛仔布裹着仿真的人体模特, 烧伤的牛仔布上还有各种颜料混杂在一起, 还有他的行为艺术的舞蹈表演视频, 以及衍生出来的牛仔布抱枕, 人们躺在牛仔布抱枕上去观看他的视频, 体会艺术家的所想所感。

这种展览形式让人很容易去了解艺术家的语言, 把视频作为一种媒介, 直接表达艺术家的想法。其实, 中国的展览馆, 当代艺术大部分都已经是这种形式的艺术占据主导地位, 当代艺术中, 不再是单纯的一幅画, 一个雕塑, 而是一种环境, 综合了声音视频作品的空间性的艺术, 它更能让人们参与感受艺术。艺术家艾未未的作品表现形式也是综合的艺术形式。以及美国的MOMA、英国TATE展览, 都十分注重艺术家的观念创作, 艺术家精神层面的表达。艺术在这里不限形式, 不局于技法和材料, 技法材料服务于观念, 艺术家思考的是当代。

当代艺术展览中, 装置艺术是处于主导地位的, 装置艺术带给人们的影响, 有时候会大于雕塑。显然, 当代艺术不是一个作品就能诠释的时代, 它是一个立体的, 庞大的, 多面的感受艺术的领地, 它把自己的语言充满整个空间, 更容易让人们所接受理解欣赏。

三、中国传统雕塑文化艺术的位置

当代艺术是不以雕塑为中心, 中国传统的雕塑也是这样, 在《图说中国雕塑艺术》书中写到““乐舞精神”, 乐舞艺术理论的发达, 事实上无形中遮蔽了雕塑艺术理论的独立自足性发展, 而向绘画方向的靠近又使其呈现出“绘塑不分”的文化传统, 结果是“画论”吞噬了“雕塑论”。“绘塑不分”的传统使绘画与雕塑的表达走向趋于一致, 致使雕塑本身的雕塑艺术语言日趋消退, 更加追求精神性的线条流畅感, 中国雕塑受“书画同源”的影响, 与西方雕塑有别, 呈扁平体面, 具有线条流畅感。中国古代的许多雕塑家同时也是书画家。也可以说中国雕塑精神, 是华夏审美文化。”

“左图右史”的中华文化传统无形中导引着诗、书、画、印的文人系统, 占据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主流, 使原本具有物质性材料和工艺制作特征的雕塑更趋下沉, 甚至被社会目为“皇隶”之事, 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礼遇。文人知识分子的关照缺失, 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重道轻器”的思想观念等众多的挤压下, 雕塑艺术在传统中遂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这种疏于从理论上将其放置在中国文化史和艺术史中进行系统整理的做法无疑制约了雕塑自身有序性发展和理论上总结和有意识的推进。”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是:乐主舞辅, 画主塑辅。”这是中国传统雕塑的位置, 也是中国传统雕塑的一大特色。

四、中国现当代雕塑之路

中国传统雕塑的位置在整个封建社会我们已经看到, 中国雕塑会继续被边缘化下去吗?

我想这不会的, 在党的领导下, 在国家“一带一路”文化伟大复兴的倡导下, 我看到中国的雕塑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中国雕塑的理论正在被研究总结, 理论的重要性关系到中国当代雕塑艺术之路的长远问题。中国的雕塑人正在主动地改变这一被动的局面, 形成雕塑的理论体系。我们当代雕塑的责任是唤醒起雕塑自身艺术语言。去发掘创造出中国当代雕塑自身的艺术语言, 这是是责任, 是使命。这样雕塑的精神才不会被轻易被时代所抹平, 所遗忘, 才能在当代雕塑艺术中脱颖而出, 精神焕发。

雕塑艺术作品要有思想精神。中国雕塑要有中国精神。只有这样, 在当代艺术环境下的中国雕塑艺术才能越走越远, 只有这样, 中国雕塑艺术才能在每一个表达艺术语言的空间里有无限的生命和感染力, 感动这存在于世间的每一个生命体。

未来中国雕塑艺术的方向, 需要当代勤劳勇敢的雕塑人去开拓去探索去创新。相信, 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 在“一带一路”文化伟大复兴的倡导下, 中国的雕塑的未来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易存国.图说中国雕塑艺术[J].江苏人们出版社, 2009J309.2-64/8.6.

中国艺术歌曲萌芽时期的艺术特征 篇2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萌芽时期,艺术特征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源与发展

从狭义的界定讲,中国艺术歌曲是在西方艺术歌曲的影响下所产生的西乐中融的产物,在我国有近百年的历史;从广义的界定讲,中国艺术歌曲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通常我们所指的中国艺术歌曲是狭义的界定,在近百年的中国艺术歌曲发展中,有两个重要时期,分别为:中国艺术歌曲的萌芽时期(1920-1949年)和中国艺术歌曲的复兴时期(1979年至今)。《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作品是中国艺术歌曲萌芽时期的代表作品,在这一时期艺术歌曲的创作一方面借鉴德奥艺术歌曲“诗歌、音乐、伴奏”三位一体的技法,另一方面,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和熏陶下使得中国艺术歌曲有着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

二、中国艺术歌曲萌芽时期著名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

(一)赵元任

赵元任,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1892年出生于天津,原籍江苏武进,为清朝著名诗人赵翼后人,现代著名学者、语言学家、音乐家。他是我国第一位深入民间采风,用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他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大胆借鉴欧洲浪漫主义乐派及古典乐派成熟的作曲技术,并注重结合民族本土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艺术歌曲的语言、旋律、和声的民族化等方面进行着种种探索,其作品充分表现了当代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崇尚“民主”、“科学”的愿望,代表作品有《教我如何不想她》、《卖布谣》、《听雨》等。

(二)萧友梅

中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1884年生于广东,1940年12月31日病逝于上海。1901年留学日本,攻读教育学,并学钢琴声乐。1912年10月,又留学德国,就读于莱比锡大学及莱比锡音乐学院,1916年以论文《中国古代乐器考》获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与杨仲子等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院创立音乐体育专修科。1927年,在蔡元培支持下筹建国立音乐院(后改名为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这是我国正规专业音乐教育的开端。萧友梅一生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呕心沥血,是我国音乐教育的拓荒者、奠基者,共创作各类歌曲一百余首,其中,艺术歌曲的代表作品有《问》、《霓裳羽衣舞》、《卿云歌》等。

三、中国艺术歌曲萌芽时期的风格特征

(一)诗词与旋律的完美结合

艺术歌曲的歌词大都选用极为优秀的诗词作品,且具有深邃的思想及细致的情感;艺术歌曲对歌唱旋律的创作要求较高,歌曲旋律的起伏要把诗词的内涵、情感表达出来,深入人的心灵;艺术歌曲的伴奏通常用钢琴伴奏,钢琴伴奏的写作同样要极为讲究,而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伴奏上,它与歌唱声部相融合,共同诠释作品。青主于1920年在德国所创作的《大江东去》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青主当时的情感与这首“念奴娇”词的思想意境产生了共鸣,他运用西洋音乐的创作技法及写作形式,依据诗词选用了二部曲式,上阕在e小调上进行,运用叙述性的旋律及柱式和弦织体来表现厚重、典雅的音乐情感,下阕则以E大调为主,用三连音分解琶音,具有抒情性、浪漫性色彩,形象地刻画出英雄与美人的幸福。最后,落在了e小调上与上阕互应。

(二)富于民族化的音乐风格

中国艺术歌曲萌芽时期的创作大多在西方成熟的作曲技法基础上,加入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要素,形成具有独特民族化的音乐风格;将西洋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特点相融合,表现中国艺术歌曲的独特情感。例如:赵元任先生于1926年创作的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具有极强的民族风味,作品的主调建立在五声调式基础上,在点题乐句采用了京剧西皮原板过门的音调,使整首作品民族色彩浓郁。

(三)具有时代化的音乐体裁

20世纪20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这一时期大多数作曲家将革命化、群众化的主题注入到音乐创作中,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作品抒发爱国情怀,讴歌爱情、友情,体现了时代的进步性。《问》是萧友梅于1922年创作的,在这首短小的歌曲中蕴含着深刻的语言和音调,提出了寓意深长、富有哲理性的问题,代表了部分知识分子因时局混乱而发出的感慨之声。

四、总结

艺术学学科性质与中国艺术史学 篇3

一、艺术学理论的性质特征

艺术学现在被称为“艺术学理论”, 主要形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根据我国艺术学的奠基人如张道一、宗白华等所做的研究来看, 我国的艺术史学的建立是有其真正的基点的。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 我国的艺术史学并不是所谓的拼盘式艺术。由于我国传统型的综合性思维模式, 在整个的艺术学的构建过程中已经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 也就是说在中国所生产的艺术作品与其材料的整合需要从一种宏观的、综合的以及整体的角度去加以理解, 从而深入研究, 直到达到艺术的真正本质。换而言之, 艺术学理论就是应该通过对于艺术的主要特征的认知来总结出某种艺术规律, 找出带有原理性的问题并加以探讨解决。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还有什么比探讨艺术规律这种事情更令人生疑的呢?

从我国对艺术学理论研究的问题来看, 主要集中于艺术理论本质特征的提炼, 即通过运用归纳法来实现这种艺术规律的总结与艺术原理的探究。通过以上的规律和原理的把握进而深入到艺术其它方面问题的研究, 以及讨论关于艺术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问题, 其路径与同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三大学科的比较中的做法, 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中西方的对比来看, 西方以古希腊为基础的艺术发展路径主要以造型艺术为主, 比较突出形象的作用及影响。而在中国, 艺术学的发展路径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于体现一种意象, 也即是说其主要还是集中在一种感受与领悟方面。从比较中可以看出, 二者的区别在于一种直观表达与一种印象植入, 有相同之处, 也有差异存在。

二、基于艺术理论史学的两个关键词

复数概念与整合概念是艺术理论史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理念。其中包含了一种对于那种拼花艺术的拒绝, 同时也是由于这两个概念的存在, 在很大程度上, 使研究者对于艺术史的那种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有了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复数有两层含义, 可以通过所研究的对象与材料两个方面加以解析。

首先, 在对象方面来看, 复数特征主要还是突出了艺术史理论的性质特征, 主要是使其对象从一种综合性的复杂门类的集合中产生, 如对于美术、音乐、舞蹈、设计、戏剧、电影电视传播的研究的综合与提炼中产生出一种关于艺术史的东西的特征、原理以及其它方面的关系等。换句话说, 也即是通过这种理念在艺术史中的建立实现了一种理念型的艺术形态。

其次, 材料的概念从属于对象, 因为其范围有一定的限制, 而且对其选择与裁剪也是艺术史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因而对于材料的把握相对于对象而言较小, 但是从其整合的概念角度来看。材料的整合需要达到一种厚积薄发, 从小中得到大的目的。

因此, 从艺术学理论史学的这一整合特征来看, 现在更加突出跨学科的材料解析。对于各种材料的挖掘与讨论必然会因人因艺术眼光的差别, 因艺术体验不同而产生各种不同的艺术史学感观。但是从整合的角度来讲, 材料选择与材料的组合及提炼所产生的真正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可以这样理解, 艺术史学的建立与发展是对于艺术潮流或者已经诞生的艺术做以一定的理解, 是以一种历史学的视角来探析艺术现象及其所产生的本质, 同时也是通过这种理解使以往的创造有一个明确的形象树立在人类面前。

三、中国艺术史学结构逻辑路径

研究中国艺术史学, 或者说构建起中国艺术史学, 以及使其得到发展健全, 需要以中国的艺术为根本, 不能依靠西方的艺术史学理论来框论中国艺术史学, 这就要求我们找到中国艺术史学结构的逻辑与路径。自从新文化运动以来, 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而且在艺术史的写定方面, 大多从日本人的观念那里汲取养分, 但是通过近百年的发展与理解, 在中国学界的艺术史理论家研究者也提出了正视根源, 从基础中建立的艺术史探讨原则。

为了使中国真正构建起属于本民族或本国家的艺术史学, 应该从其原有的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产生的土壤来真正进行一次挖掘。应该对产生的时代背景, 政治条件, 社会公共气氛, 作品产生的机缘, 作品来源的基础, 作者的过往经历, 时代艺术主要潮流, 以及所产生艺术时的历史事件或其它方面等等。

四、结束语

总体来讲, 研究中国艺术史学应该从前文所说的两个特征方面去把握。一方面, 应该依据中国艺术史学材料进行重新筛选与整合, 从宏观上给出一个正确的框架结构。另一方面, 应该从思想史的角度去进行考量, 因为艺术史的历史原貌与其变迁发展与当时的思想观念相契或者相反都是较为突出的。笔者希望通过不断转变思想观念摆脱意识形态的压力, 使得拥有真正的中国艺术史论横空出世。

参考文献

[1]王文章.中国艺术学的当代建构[J].艺术百家, 2011 (04) .

[2]陈池瑜.中国艺术学学科特征与发展前景[J].艺术百家, 2007 (05) .

[3]夏燕靖.艺术史课程及艺术史学科设置问题探讨[J].文化艺术研究, 2011 (03) .

[4]陈池瑜.20世纪前期中国艺术学学科研究评述[J].文艺研究, 2001 (04) .

[5]郭勇健.艺术学的学科性质与发展前景[J].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2) .

[6]李倍雷.中国艺术史体例与史料关系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01) .

[7]常宁生.艺术学的建构与整合——西方艺术学理论和方法与中国艺术史研究[J].文艺研究, 2007 (10) .

[8]典万.“艺术学学科定位与学科发展”全国理论研讨会会议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 , 2006 (01) .

上一篇:食管电生理检查下一篇:大陆学生赴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