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行声乐艺术(精选10篇)
中国流行声乐艺术 篇1
演绎流行歌曲的声、情之所在
歌唱艺术中灵魂与生命应完美结合, 只有将“声”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歌唱才能声情并茂、感人肺腑、动人心弦。声乐流行歌曲的情感抒发与其它类型的声乐艺术歌曲相比较, 它的情感抒发会更加外在, 更容易表现歌曲的喜、怒、哀、乐, 而声乐艺术歌曲它的情感表现更内在些。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过:“唱歌者必先唱情。”他在《问杨琼》中提到:“古人唱歌兼唱情, 今人唱歌唯唱声。欲说问君君不会, 试将此语问杨琼。”白居易此话主张歌唱声情并茂, 反对为歌唱而歌唱。也就是说, 歌唱真正的价值与美, 就是来自正确的发声技巧及生动地表现作品思想内涵, 以声情并茂的演绎去感染听众。比如:一位好的歌者在演唱作品, 他用歌声表达情感艺术, 演唱欢悦的曲子时, 可让听众眉飞色舞;唱到悲伤的曲子时, 他只用声音表达感情, 这将失去感染力, 让听众无法融入音乐的情感中, 所以, 在一首歌唱作品中, 演唱者在感情上有了真情并将声音融入于情感中, 淋漓尽致地表现, 这就会把听众带进歌曲的世界里, 与歌唱者一起去感受音乐的真谛。
打开流行演唱情感的钥匙
歌唱艺术是最情绪化、最能触动心灵的艺术。既要注重声音完美的表现, 又要讲究语言感情的表达, 从而真正提高歌唱水平。好的歌唱是人们用优美的歌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艺术, 需要演唱者用心去感悟, 读懂作者赋予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流行歌曲易传唱, 贴近人们的生活, 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与欢迎。在流行演唱的歌唱艺术中, 注重的是歌唱的优美音色以及歌手演唱的情感表达、个性特点。在流行歌曲教学中, 如何把一首流行歌曲作品教好, 主要是如何把一首好作品用“情”与“声”充分的表达出来, 可以从作品的旋律、节奏、歌唱等多方面去理解、感悟歌曲, 这次每位受教育者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与此同时, 演唱者必须认真体会作品中的丰富情感, 在流行歌曲教学中, 每一首声乐作品, 都具有它深刻的内涵与意义, 要与作者原本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 产生共鸣, 只有做到这样, 才能真正打开情感的钥匙。
《乐记》中所说:“诗, 言其志也;歌, 咏其声也;舞, 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 然后乐器从之, 是故情深尔文明, 气盛而化神, 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 惟乐不可以为伪。”因此, 在任何的音乐作品中的感情音乐音乐化了的情感、音乐形式是感情化的形式。情感变成了音乐的情调, 融化在音乐的形态之中。
流行歌曲在歌唱艺术中的实例教学
一首好的声乐作品离不开演员演唱的情感艺术处理。“情”和“声”就相当于灵魂和生命, 针对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特殊性, 研究和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声乐教学思路和方法, 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以情感培养为着眼点, 构建良好的主导和主体关系, 挖掘作品的思想情感, 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融入音乐, 参与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 以“情”带声, 以“声”传情, 声情并茂的演唱, 有效地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应抓住重点知识, 多方面、多角度提出问题并相互质疑问题, 训练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引导思考方法, 训练思维灵活性。如:指导学生对每首曲目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去认识声乐演唱, 训练发散思维, 指导学生从多种唱法及其属性可能具有的相似性的思考进行思维集中训练, 指导学生从结论出发思考解决问题, 训练逆向思维, 训练思维的灵活性等等。
演绎好一首好的歌唱作品, 最重要在于处理好歌唱的艺术。歌唱的艺术包括丰富的感情表现, 深层次的歌曲内涵, 以及演唱者自身的声音条件及情感流露的整体结合, 也就是我们所谓歌曲的再度创作演绎。在我的教学当中, 我注重认真分析旋律的结构, 音乐的语汇, 情绪的变化, 整首旋律的特征以及描绘的形象, 这样, 才能具体表现出歌曲作品的特点和风格。所以在歌唱艺术表现当中, 首先要注意旋律的线条, 唱的要连贯, 正确的把握好节奏的特点, 体现出特有的情感色彩及丰富的作品内涵。
例1: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曾处理这样一首作品《好男人》。这首歌曲是一首韩国风格的流行歌曲, 旋律进行比较密集, 主要以十六分音符为主体, 所以要运用很多切分音符的节奏型, 针对学生演唱来讲颇有难度, 如果要想把这首作品演绎好, 重在于歌唱艺术的处理。这首作品男女都可以演唱, 但是男生唱这首歌颇为适合。我的一位男学生演唱这首歌曲, 我主要让他注重歌曲中的快旋律, 用快节奏的呼吸状态进行演唱, 要求短促呼吸, 换气正确, 咬字正确动听, 音色统一稳定, 保持音断气不断。比如其中有一句:“只是怕朋友, 会担心难过才微笑着说谎。”我对学生说, 这句话应该保持音断但呼吸连接得要紧密, 最好中间不要换气, 这样的感觉演唱才能根本更好地表现出这首歌曲的味道:当中还有一句“好男人不会让心爱的女人受一点点伤。”这句话特别要注意副歌部分“心爱”两字的唱法, “心”字一定要窄母音, “i”字打开时要唱的圆润, 为“爱”字做好准备, 因为两字正是高音部分难唱的音, 所以更加巧妙的咬字, 才能清晰的吐字, 唱出每个音。另外, 我还要求学生在唱“爱”字时, 一定要把它的字头唱出来, 它是一个元音字母开头的音, 腔体呈打开状态, 但是“a i”字没有字头, 所以我们要自己设于它一个字头, 也就是把这个字在原有的拼音的基础上加上一点“叹气声”来念准这个字, 这样唱出来会别具一格。因为这首歌曲的旋律跳动幅度较大, 所以要求学生一定要喉头稳定的歌唱, 注意不要使声音出现里出外进的状态。这样才能把国内的民族音乐风格与特点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例2:我在处理另外一首作品《把耳朵叫醒》。这首歌曲是带有摇摆特征的流行歌曲。要求音色要明亮清纯。这首歌曲的情感表现是体现一种成熟演唱中略带一股孩童般的纯真, 活泼可爱, 具有都市流行风格的特点。这首作品适合女生演唱, 它也有一定的难度, 旋律轻快, 节奏带有很强烈的摇摆特征, 所以要求学生要有强烈的意识, 天真地把这首作品表现出来。我要求我的一位女学生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候咬字一定要放松, 有些字可以模糊用气息的线条带过, 不要重于字眼可以一带而过。如“d o d o do re mi sol, 像风筝呼啸而去, sol sol sol si re fa, 是落叶轻轻哭泣”, 可以把“风筝呼啸和落叶轻轻”咬字略带过。在副歌部分有混声状态演唱“那被你遗忘的旋律确是我宿命的追求……”这句中需要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来演唱, 要求女生的声音不要过分真实, 否则会显得僵硬打破歌曲的美感。所以要在“遗忘的”后面“旋律”进行真假混声, 注意气息的饱满, 然后把后面的旋律直接唱出来, 音色就优美了。这是一首对于女生来讲训练真假声演唱打分一首好作品, 轻快的旋律可以带给我们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学生明亮音色的演唱有助于现代流行音乐声线趋势的发展。最终达到歌唱艺术处理的教学目的。
在流行歌曲演唱中, 我们要好好体会作品的各个方面, 以便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与“声”。只有确切地把握好作品的“情”与“声”。只有确切地把握好作品的内涵及真实的情感, 这正是在歌唱中完美表达歌曲的情之所在, 才能更好地抓住歌曲艺术的灵魂与生命。
参考文献
[1]李晋玮李晋瑗编。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华乐出版社, 1998.
[2]尤静波.流行演唱分级训练教材[M].文联出版社, 2004.
中国流行声乐艺术 篇2
关键词:十七世纪;欧洲;声乐艺术;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作为欧洲17世纪声乐艺术发展的一种新的歌唱方法,揭开了声乐演唱方法的新纪元,为世界声乐教育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歌剧的发展和需要提供了表演技艺和发声技巧的新理念、新思维。
一、美声唱法声乐艺术产生的原因
欧洲声乐史料中表明:美声唱法正式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歌剧的诞生。歌剧17世纪兴起,是文艺复兴时期音乐艺术在各个领域长期发展并取得一系列实践经验之后的必然结果。歌剧的诞生不仅是为声乐艺术增添了一新品种,还为音乐艺术增添了一种新体裁。由于歌剧演唱方法与剧情的需要,美声唱法与之诞生,从此美声唱法与歌剧紧密相连,共同携手走向了一个辉煌的新世纪。其具体原因分析如下:美声唱法得益于歌剧在意大利诞生,并且因为早在16世纪大批歌唱家在意大利的诞生奠定的得天独厚的声乐艺术教育环境和传播平台,为17世纪歌剧与美声唱法的同时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歌剧是以运用美声唱法演唱单声部独唱的歌唱家作为舞台声乐表演的先决条件。歌剧艺术把歌唱家推到了一个显赫的重要位置,是歌剧培养了歌唱家,歌唱家繁荣了歌剧的文化,并成为歌剧的主宰者,共同开启了用美声的演唱方法。歌剧的兴旺发达,歌唱家的风起云涌,歌剧院的不断兴建,为歌唱家创造了展示声音艺术的平台,提供了显示歌唱技巧、嗓音色彩和表演才华的机会,掀起了崇拜歌唱家的狂热,推动了美声唱法的全球效应。歌剧的繁荣,人们娱乐的喜爱,歌剧演出市场形成规模和产业化,催生了相关行业的诞生。比如:研究声乐理论和教授美声唱法的学校、团体、机构等。逐步使歌唱家由业余转变为专业化和职业化,开始了声乐唱法的专门训练和教育机制,促进了职业竞争,推动了美声唱法进一步的完善。歌剧的音乐风格与过去的世俗歌曲和宗教歌曲的音乐风格截然不同,它们在演唱方法上发生了明显的差异。歌剧中的宣叙调和咏叹调有显著的戏剧性和演唱难度,对歌唱家的演唱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格的标准,需要一种新的演唱方法来代替。美声唱法和歌唱教学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新时期声乐艺术的唯一的演唱方法。进入18世纪这种美声唱法波及全球,世界各国声乐教育深受意大利歌剧的影响,到处掀起意大利歌剧热和意大利美声唱法热。尤其是近现代对中国声乐的发展影响很大。
二、美声唱法声乐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在欧洲的很多声乐史料记载中很少谈及美声唱法的风格和特点,则侧重在于谈论歌剧的流派、歌剧的表现形式和歌剧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以及歌唱家们对不同风格歌剧采用什么唱法,摒弃复调音乐,主张单声部主旋律的演唱形式,认为这样易于表达歌剧的思想和情感。突出了意大利歌唱家们的高超的演唱技巧在歌剧中表达出来的美妙,强调用声音的色彩、声音的共鸣、声音的强弱变化等技巧对歌剧中故事情节的渲染和人物个性的`塑造。显然,17世纪的美声唱法声乐艺术的风格与特点与歌剧创作的风格与特点是紧密联系的,尤其是歌剧中人物角色的定位(男性、女性、老人、小孩、妇人、少女等)对美声歌唱的技巧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歌唱音色的讲究提出严格的标准;再就是歌剧剧情中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也对歌唱家们的美声唱法提出音色和共鸣的要求,故事的情节要求美声唱法散发出的美妙多变的音色和共鸣渲染和烘托。美声唱法在这里显示的特点就是一个发声技巧和歌剧情节相融相通的风格问题,突出了美声唱法在这个时代对于歌剧演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歌剧作为戏剧性比较强的歌唱表演艺术,它包括文学、诗歌、音乐、舞蹈、戏剧等综合要素,对于歌唱方法就像是一场新的革命一样,要求有一个新的适合歌剧创作和表现的与之相适应的声音表达方式,这就为美声唱法的存在和发展找到了嫁衣。美声唱法是一种强调声音华彩优美、具有咏叹性风格、体现高难度技巧的发生唱法,突出单声主调音乐和和声相结合的风格。
三、美声唱法声乐艺术的成就
浅析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趋向 篇3
关键字:中国民族声乐艺术 审美趋向
随着民族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声乐艺术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了独具一格的特色审美趋向。而对于这些民族性的声乐艺术审美特色,主要集中在下面几方面。
一、民族声乐的起源
民歌的起源,基于国家的传统民俗风貌,传于民间的百姓之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形式,通过口口相传的传输形式将劳动人民对生活感受进行传递。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这一艺术行式也不断发展、完善。
伴随着中国悠久传统历史的发展,其中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都为我国的特色艺术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不同区域的民歌之间,有着鲜明的区别。而区别的根本就是当地民风与民俗对审美角度的区别。
民歌的审美特色,是人们对生活斗争的一种自我愿望的展现,是通过歌声表达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憧憬生活的愿望。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领域内所涉及的范围也逐渐的广阔起来,从而形成了我国形形色色的区域声乐文化。
二、审美发展的规律
在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中,其审美的发展模式主要通过下面两种形式来进行表达。
第一,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发展形式及传统审美观点,并伴随着现代声乐观念的发展而不断精益求精。
第二,要创造更具民族特色的声乐艺术,就需要传承传统的艺术形态,提高新的审美意识。以此来打破原有的框架,从而实现对民族声乐的全面发展。
民族声乐的发展模式在进行审美角度的选择上,应当从实际的审美需求出发,借鉴国外的声乐发展形式以及表现形式,在原有传统的艺术上提高审美,立足于传统,实现民族声乐的发展。
三、声乐审美的运动性心理发展
不同民族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都存在不同的运动性心理,因此在表达上,都有各自的不同方式。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步实现了对实际审美的全面发展。如,在我国的现代民族声乐发展中,其唱法继承了戏曲、民歌、等传统演唱方法的精髓,同时借鉴了西洋唱法的科学发声方法,演唱效果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从我国的民族声乐发展形式来看,这种改革模式下的声乐发展模式,是建立在结构心理上的一种变化形态。
民族声乐的审美观点,从上面的心理角度来看,体现了在稳定的发展中,应用运动惯性,通过民族的发展模式完成对心理的运动性发展,这样在人们的大脑内部能够更好的唤起对形态美的赏析,实现对美的快感支配。这是由群众文化沉淀不断积累发展而来的,是十分珍贵的宝藏。
在审美的思想活动中,如若审美的对象总是那么的单调,那么这种演绎活动在人们反反复复的赏析中,就会逐渐变得乏味,缺乏了新鲜感,出现审美上的疲劳。听众的审美在不断提高,因此为满足听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就需要站在新的审美角度上去审视现有的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让人们能够在声乐的表演中,看到民族声乐得不断发展。
四、声乐艺术表演中所受到的审美影响
纵观我国艺术的发展历史,民族声乐的成长离不开人们对审美角度上的转变。而这与我国自有的生生不息的自然地理生存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出于人文心理的审美区别,这类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都极大的影响到了社会的发展。
在审美态度的转变过程中,通过对现有的审美角度的改变,人们在对原始的自然情怀上的转变,也出现了一定的转机,这种形式,对于排他性现象的出现,也能够很好的体现。只有真正的应用其他的理论认知,才能够确保理论形式上的艺术改变,并通过这样的现象,实现对基本民风文化的保留。在这样的审美心理改变的情况下,实现对已知因素的分析,从审美的心理角度上实现对精神上的解脱,最终实现对民族艺术的审美趋势调整,使民族声乐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艺术的演绎不分民族,因此在表现的形式上,应当建立在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展现出艺术无国界的特点。艺术在演绎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建立在相互感染相互学习的多样化环境下的。因此做好相互借鉴,就成为了对艺术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从这种形式中实现对自身艺术展现能力的有效提升,从而实现对民族声乐在艺术展现上的发展。
五、声乐艺术在表现方法上的转变发展
任何的声乐艺术在对美的展现发展上,都是从原生态的行为唱腔到现代化艺术化的美感唱腔发展的。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中,主要有以下的发展历程。
最开始,声乐的表现从原生态唱法中逐渐脱颖而出,并以一种特殊的表现特点体现出当地的生活习俗。这种表演,建立在人们对生活丰收的喜悦,因此其审美是建立在最朴实的生活上的。这种唱法,就是最原始的唱法,通过简单的鼓点配乐,从而完成对声乐的配合处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此在原生态的美学表现上,也展现出了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丰富多彩。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并不意味着耕种养殖,因此随着人们生活形态的逐渐转变,人们更热衷于次生态的艺术表演。这一形态的出现,建立在对原生态表演形式的一种升华。通过对现代文明的赞扬,并以剧情的发展模式来进行演绎表演。再或者通过一种自嘲或者讽刺的形式将社会中所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展现,其审美的角度也逐渐发生了偏离。而这一类的声乐艺术的转变,就造就了新的时尚形态,伴随着社会流行音乐的迅速发展,成为了代替原有原生态形式的另外一种民族声乐。表现的形式上,还站在原有的声乐歌唱艺术上,通过新的演绎形式进行文化的传播演绎。
再往后发展,随着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认知,人们对异种族文化的探求的步伐逐渐加快。在这种发展中,有的借助异民族的声乐表现形式来展现本土特色,也有的借助本土的声乐特色来对异民族文化进行宣传。随着社会发展,这种形式是必然的。因此需要以此来增加人们对新型审美角度的认知,通过新风格的技巧展现认知,从根本上完成对同发展行为的有效学习,并实现对新型美感的贯彻。
在这些转变的过程中,是从民间到学院的转变。最早的表演人员均为基层的农户,而后期的表演人员则变成了相关学院毕业的学院派。
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影响的根本就在于人们对美的审视度的转变。并因为这一转变导致艺术展现形式上的全面调整。从原本的基层民风直面展现到后期的借用全新艺术体系的新发展,这不仅能展现出民族特色,同时也从审美的高度上进行了提升。对于不同民族的唱腔形式上,也通过区域化的调整,从固有的民俗特色展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国学声乐艺术。这一转变,是我国民族声乐在艺术审美趋势上的华丽转身,是代表着我国声乐艺术实现了时代性转折的重要变化。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出现了从衣食到精神需求的转变。声乐表演,通过一种艺术形态的技艺演奏,让听众接受到更加纯美的艺术演绎,在丰富日常生活的过程中,也陶冶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情操。声乐艺术的表演,其本质在于为人们展现一种艺术的美感。因此只有人们能够欣赏到其中的美,才能肯定艺术。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民族声乐的审美角度,已经不能够满足已有的社会发展趋势,通过审美提高的探求,从而有效的改变人们以往的审美形式,促进声乐艺术趋向于人们的大众审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玲.中国民族声乐审美心理的发展[J].华章,2014,(10):120-120.
[2]朴荟霖.声乐演唱风格的趋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3]吴妮妮.文化转型中的中国民族声乐现代性历程[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王卓.论传统民歌创编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J].艺海,2014,(12):40-44.
[5]孙艳丽.中国当代民族唱法发展趋向研究[D].聊城大学,2007.
[6]李欣鑫.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再认识——以习惯性思维为切入点[D].曲阜师范大学,2014.
中国流行声乐艺术 篇4
关键词:声乐艺术,表现形式,独特风貌
总说世界纷纷扰扰太过喧嚣, 各种混杂的声音遍布于耳, 既污染了人们的听觉, 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情绪, 而有些声音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艺术、一种无法言喻的美, 给这匆忙的快基调的世间增添了些许情感和听觉双层次地享受, 声乐艺术便是这样的一种存在。它作为音乐的一个门类, 用人的声音来表达情感, 把情感都蕴藏在优美的声乐之中, 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一座艺术桥梁。社会快速发展的现在, 声乐作为人类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支撑着世界文明的传承和发扬, 已经成为人们释放压力、安抚情绪、慰藉心灵必不可缺的精神食粮。声乐艺术在人们的生活着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归根究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多重艺术表现形式
(一) 独唱
独唱按唱法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 是指单独一个人演唱的声乐演唱形式, 常用乐器来伴奏, 或者用人声伴奏也可以, 它可以充分地显示演唱者的声音特性、演唱风格和演唱技巧, 常在歌剧、清唱剧等戏剧音乐中出现, 根据性别、各人的条件、音色等又可以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 (包括童声独唱) 。
(二) 齐唱
齐唱是指不论是否同声部, 大家集合在一起唱同一曲调同一旋律, 是一种平时比较常见的演唱形式, 适合演唱《打靶归来》、《解放区的天》等之类的群众歌曲和列队歌曲, 齐唱与合唱是有区别的, 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三) 合唱
合唱是任何教育工作都不可替代的重要形式, 是由两组以上的歌唱者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一种艺术形式, 具有音域宽广、音色丰富、力度变化比较大、音响层次多、表现力极强等特点, 主要分为童声合唱、女声合唱、男声合唱和混声合唱四种, 常常带有指挥, 有无伴奏均可以, 以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 情绪溢于心间, 与声乐无形的生命相结合, 表达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激发听众的共鸣。
(四) 重唱
重唱是指由两个以上的演唱者按照自己声部的曲调重叠着演唱同一乐曲, 他们相互配合相互协作, 共同表达同一种情绪和思想感情。按照根据声部人数的不同, 可以分为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 又根据声部组合不同, 分为:女声二重唱、女声三重唱、男女声二重唱、男声四重唱等, 使演唱者同时用各自的特色音调进行歌唱, 通过和声与对位来表现同一内容或完全不同的内容, 达到戏剧化的效果。
(五) 轮唱
轮唱, 顾名思义就是轮流、轮番、滚动的意思, 是指由两个、三个或四个声部在同一个旋律下进行分部演唱, 每部之间相距一拍或者一个小节出现, 到结尾统一结束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演唱过程中营造演出气氛, 形成此起彼落、相互交叉的效果, 属于多声部音乐, 我国现代群众歌曲中比较经常用这种形式。
(六) 对唱
对唱通常广泛应用在地方民族歌曲中, 是一种单声部的对答式演唱, 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重要方式, 演唱与表演同时进行, 地方韵味十足, 形式活泼, 随性生动, 深受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喜爱。对唱根据人声的不同具体分为:女声对唱、男声对唱、男女声对唱等, 也可以分两组进行对唱。
(七) 表演唱
表演唱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中占有一定地位, 是人民群众非常喜欢的曲艺范围中的艺术表现形式, 具有一人饰演多个角色、多人饰演多个角色的演唱特点, 大多以演当地、唱当地为主, 地方特色十分鲜明, 极富有群众性、凝聚力、感染力, 与民间音乐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 通过现实中的人物和故事反映社会生活, 表达出人们的情绪和思想感情, 催人奋进, 教育意义重大。
二、独特风格面貌
声乐艺术作为音乐艺术的载体, 是人本身的心理反应, 它把声音、唱功和器乐等多种不同的元素结合在一起, 来表现其内在含蕴。演唱者以情感交流为核心, 在演唱过程中准确地传达出自己的情绪和内心, 通过表现真实的社会人性, 抒发感情, 使别人感同身受, 贴近大众的心理与生活, 既陶冶了情操,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提高了精神文明的水准, 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喜爱, 这就是中国声乐艺术独特的魅力体现。
古人云:一声唱到融神处, 毛骨萧然六月寒。我国的声乐艺术表演追求形为神设、神以形传、形神俱备。对于声乐艺术来说, 要做到形与神完美结合、融汇贯通, 必须依托唱功这种有形的形式, 它是表演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 是向观众传达作品的必要途径, 优秀的唱功能够更好地表达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
声乐艺术的独特风貌不仅表现在形与神的完美结合, 还体现在表演者们的自主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方面。表演者在声乐艺术表演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只有很好地阐释作品, 注入创新元素, 丰富想象, 充分表达作品的内涵和意向, 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完成情感的传递, 才能使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 使表演具有独特性, 引起双向共鸣, 达到表演的最高境界, 取得最好效果。
结束语
我国的声乐艺术在音乐史中经历了一个极为漫长而复杂的时期, 在经济日渐发达的现代化社会, 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大众文化消费的重要途径之一, 它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全面文化素质, 丰富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 提升了人们的娱乐兴致及心理素养, 为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常言道:文化无国界, 同样地, 艺术也是无国界的, 我们要想在世界声乐艺术的舞台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就必须认识到声乐艺术在现代生活的重要性, 立足本土, 结合我国的语言、风格、习惯、以及民族特色等实际情况, 广泛吸收和借鉴其他各国的在声乐方面的技巧和独特之处, 保护、传承、发扬我国声乐艺术的宝贵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袁文.形为神设、神以形传——谈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独特风貌[J].济宁学院学报, 2013, 34 (5) :71-75.
[2]陈定军.如何认识声乐艺术审美[J].青春岁月, 2011, (12) :35.
中国流行声乐艺术 篇5
关键词:艺术歌曲;声乐教学;应用
【分类号】J616-4
艺术歌曲在抒情歌曲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诞生于十八世纪与十九世纪之间的欧洲,并逐渐传入我国。艺术歌曲作为艺术领域中一朵优雅瑰丽的花朵,在我国历经风吹雨打,仍然长盛不衰并长足发展。在具体声乐教学实践中,艺术歌曲相较于歌剧、民歌和流行歌曲在技法与表现形式上均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声乐教学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一、艺术歌曲应用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丰富学生情感感知
无论是什么种类的歌曲,学生听到后,要想大致感知其内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意境,就需要其情感感知能力达到一个很高的标准。艺术歌曲磅礴处可奏狂流乱风之音使人精神振奋,舒缓时亦如小桥流水直入听者心田。它是高品位、高艺术水平、高艺术修养的集中产物,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意境的感知体会能力,而这种能力对学生演唱水准的提升是有极大的益处。
(二)可以提升学生声乐基本功力
1、锻炼学生气息控制能力
中国当代艺术歌曲尤其强调气息的运用,气息的强弱、急缓等都有很大的讲究。学生初入声乐一门,对歌唱中气息的运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此情形下可以聆听并练习一些短小的曲目进行逐步深化的训练。在这方面,笔者推荐赵元任先生创作的《听雨》,在练习时也不必唱出实际歌词,可以用发声母音进行练习,熟练掌握气息运用及发声技巧。
2、有助于学生音色训练
根据云南民歌改编的《小河淌水》,旋律清丽婉转,流畅自然,以清风明月和流水为媒介,表达妹妹对哥哥来月下山中相会的期盼,深情款款,感人至深。这类歌曲对音色把握的要求就比较高,应该使用清新空灵的音色,辅以诗意的情感,展现歌曲独有的意境。
(三)有助于陶冶学生思想情操
艺术歌曲大多取材于著名诗人词匠佳作,这些作品有很强的文学性,营造出许多浪漫的意境,富有哲理,蕴藏深意,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学生在学习这类艺术歌曲演唱时,可以先查阅出歌曲的“前身”:这些优秀的诗词歌赋,在反复吟咏中感受其中的韵味。无论是在吟咏还是歌唱的过程中,都会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积极作用。
二、艺术歌曲融入声乐教学的要点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对课程内容的最直观说明,教材选择要做到与教师传授、艺术歌曲特点相得益彰,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有机整体。只有选材准确,才能保证正确传达声乐教学的理念。教师在选材过程中,要严格考察歌曲时代背景、演唱者个人经历,选择历经时间考验且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艺术歌曲,以此作为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达歌曲中蕴含的深刻艺术特性,分析歌曲的演唱风格,为学生打开艺术歌曲的广阔世界。
(二)注重演唱与钢琴伴奏紧密结合
艺术歌曲艺术特征鲜明,常常与钢琴演奏密不可分。教师在示范演唱艺术歌曲时,连同弹奏钢琴,可以展现艺术歌曲诞生之初的创作灵感。歌声与钢琴乐声的完美融合,可以表现艺术歌曲特有的诗艺与意境:或空谷幽兰,或高山流水,或故乡离愁。这种教学方法对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水平是有极大帮助的。
王秀芬演唱的艺术歌曲《故园恋》,具有鲜明的钢琴语言,即分解和弦和钢琴演奏中常用的震音。曲音通过分解和弦处理,将其中各个和音依次弹出,会自然产生一种律动感。再在细微处辅以琶音处理,将和弦音以从低到高或相反的顺序连续弹出,凸显出高音区声音特色。震音作为钢琴弹奏常用技法,可以着重突出两个相连的音节,使之连绵不绝,又与分解和弦产生了鲜明对比,使曲子整体更显层次分明。《故园恋》此曲,着重表现即将离乡的游子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无限向往,却又对故土难以离舍的复杂心情。若是单单通过教师的演唱,曲中包含的丰富情感显然无法淋漓尽致地表露,此时正需要钢琴伴奏这一大臂助:分解和弦技巧将游子在山村中度过的悠悠岁月娓娓道来,使情感越发绵密动人;在中段反复吟咏“啊...啊”时,钢琴伴奏通过震音法与歌声同步前行。歌声与琴音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使同学们沉浸在美妙的意境中。
(三)指导学生学习美声唱法
主流艺术歌曲在已有艺术歌曲基础之上,伴随时代发展会不断丰富自身创作素材,具有诗歌一般的韵律、丰富的文学性及精美的艺术特质。演唱这类优秀艺术歌曲时,美声唱法就是一种适合的演唱方式。尤其在歌颂祖国大好山河类的艺术歌曲中,美声更是完美表达歌曲真意的不二法门。
在《祖国永在我心中》这首歌曲中,美声平阔嘹亮的特点能表现演唱者对祖国每一寸热土的饱含深情。在演唱“在圆明园烧焦的废墟之上,我看祖国是一滩血”时,悲愤之情更是极具穿透力。在慷慨激昂的歌声中,教师可以将艺术歌曲内蕴的爱国情怀和艺术特质完整传达给学生,达到良好的启迪效果,而这显然是其它唱法不具备的优势。
(四)多举办音乐实践活动,丰富学生体验
教师将艺术歌曲的精神内涵、演唱方法传达下去,学生要想深入掌握艺术歌曲特质,或提升自己的演唱及创作能力,就需要在日常实践中加以深化学习,融会贯通。教师可以号召学生自主参加学校或社会举办的歌唱比赛或歌曲演唱会,鼓励学生在舞台上演唱艺术歌曲,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提高艺术修养,提升声乐水平。学生也可以走进音乐厅,聆听优秀歌唱家的现场表演,在不断学习中提升个人能力,不断进步。
结语:
总体看来,作为声乐教学中的生力军,当代中国艺术歌曲在艺术院校中占据着独一无二的地位。教师要了解并运用艺术歌曲教学的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搭配钢琴伴奏与美声演唱,并在适合的艺术歌曲选材基础上,将艺术歌曲独有的审美品味和艺术内蕴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声乐水平得到提高。在当代中国艺术歌曲繁荣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将艺术歌曲完美融入声乐教学中,可以实现教学水准的提升,并推进声乐教育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字舟云.当代中国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探析[J].艺术评论,2009(10).
中国流行声乐艺术 篇6
关键词:美声唱法,国内声乐艺术,影响,发展
美声唱法是从宗教音乐的背景中诞生的, 最早源自“阉人歌手”。“阉人歌手”所创造的一整套歌唱方法被保留下来, 整理改良并发扬光大, 逐渐成为意大利古典唱法的一种特殊发声方法和声音形式, 即美声唱法。远在明代万历八年 (公元1580年) ,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将天主教及教堂音乐传入中国, 但那时并没有被中国人完全接受。直至近代, 特别是20世纪初, 西方教会音乐大量输入, 才对中国音乐和歌唱形式产生了影响。首先通过教会的圣咏, 其后通过西方教育体制的中小学音乐课, 使欧洲声乐艺术在中国逐步得到流传。
一、美声唱法的定义
美声唱法是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 属于西方的歌唱表现形式, 它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同时, 它以歌剧和艺术歌曲这两种题材作为主要表现形式。最初, 歌剧以阉人代替女声来唱, 由女中音代替男青年来唱, 这种演唱方式持续了很长的时间。但是随着歌剧剧情的发展, 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即阉人的唱歌满足不了剧情激烈发展的需要。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的存在, 经过歌唱家们不懈的探索、钻研、创新, 最终摸索出了富有丰富表现力的演唱方式, 这便是美声唱法。
1. 中国人眼里的美声唱法
意大利文中称美声唱法为Bel canto。我国在引进这种唱法时将其翻译成为“美声唱法”。远在明代万历八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将天主教及教堂音乐传入中国, 但那时并没有被中国人完全接受。直至“五四”之后才逐渐发展、成熟起来。但在我国美声唱法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 比较突出的便是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把美声唱法理解为只重视声音, 声音高于一切, 由此忽略了其它方面比如音色、咬字、气息等方面的学习, 导致我们唱出来的“美声”不那么感人、不那么引人入胜。
2. 怎样正确接受美声唱法
中国的美声唱法, 要根据中国音乐发展的实际状况并结合我国的民族文化进行艺术再造, 一方面, 可以使大家更准确地认识美声唱法的含义, 避免在理解上出现偏差。另一方面, 通过美声唱法与我国的歌唱语言、与我国的民族文化相结合, 使中文歌曲和中国文化也能够发扬光大。同时, 我们接受美声的传统是主张声情并茂地歌唱, 不主张为声音而歌唱, 只要求“情”而没有适应歌剧音乐会所需要的声音, 观众也是不喜欢的。除此之外, 在通俗音乐流行的时代, 美声唱法在中国显然还未真正普及, 受众人群范围比较狭窄,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 使美声唱法在中国获得更好的普及, 不断扩大美声唱法的受众群体。
二、美声唱法在中国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代表人物
1.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从国外引入。当时的美声唱法传入我国有两条主要途径:其一, 我国公派国外的留学生, 主要是赴美、法、德、意、比利时等国的声乐留学生, 他们回国后, 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美声唱法”, 这种艺术方式对当时的国人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其二, 十月革命后, 一些俄籍歌唱家、声乐教师来到我国从事文化交流和相关的教育工作, 同时引入“美声唱法”的艺术模式, 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50年代:以保加利亚声乐专家契尔金为代表。1956年12月, 保加利亚声乐教授契尔金 (我国许多知名歌唱家都曾师从于他) 来到中国, 在中国进行了两次讲座和一次示范性教学, 主要的讲座内容是发声方法、发声练习以及发声技巧等内容, 这对我国歌唱技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60年代:以意大利声乐教授伊莉丝·科拉岱蒂为代表。伊莉丝·科拉岱蒂教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唱法, 即他在广泛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强调关闭的唱法, 在换声区之前就要处于掩蔽位置了。这种提法引发了当时国人的学习热潮, 尤其在男高音的训练方面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当时的声乐艺术发展。
4.70年代:以美籍男低音歌唱家斯义桂为代表。斯义桂是70年代美声唱法传入我国的代表人物。斯义桂, 被国人称之为“独一无二的男低音”, 他走红于美国主要城市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等多个国家, 在国际声乐界的崇高地位。斯义桂是上海人, 1947赴美深造, 70年代斯义桂来华讲学, 这掀起了一股向美声唱法学习的热潮, 他把积累了40多年艺术实践的精华, 毫无保留地回报给祖国, 推动了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
5.80年代:以意大利声乐大师吉诺·贝基为代表。80年代,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在文化交流方面也扩大了范围和途径。1981—1985年间, 世界著名的歌剧大师、男中音歌唱家吉诺·贝基曾4次来华讲学, 他概括了声乐教学的方方面面, 传授了歌唱肌能、技能与技巧, 使我们的声音训练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6.90年代:以荷兰女高音阿米玲 (阿美玲, Ameling) 为代表。阿米玲是20世纪世界著名歌唱家, 以擅唱艺术歌曲著称, 被誉为“歌曲皇后”, 她曾于1989、1993年两次来华讲学授课, 主要讲述了歌曲演唱的技巧, 并针对许多作品给予了具体的、针对性的提示。
三、美声唱法与国内声乐艺术的比较看中国声乐的发展
中国的民族声乐与欧洲的传统声乐在发声方法上具有一些共同的规律, 同时二者也存在着许多不同, 如:语言、风格、地域、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审美习惯及音乐中的调式调性、风格特点等。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两种唱法艺术体系, 有助于吸取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与成功经验, 在继承和发扬美声唱法传统的同时, 努力形成具有中国风韵的美声唱法。
1. 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共性
两种唱法在气息的运用、发声的统一以及情感的表达上都存在共性。
(1) 呼吸位置的共同性。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发声的原动力。两者从一定程度上来讲, 都要求深呼吸, 因为呼吸的顺畅是发声的最有力的保证;而且二者都讲究声音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以及气息的持久性。除此以外, 吐字的清晰程度和音量的强弱控制, 都要求做到完美水平。
(2) 高位置声音安放的共同性。我国的民族声乐借鉴了京剧唱腔, 而美声唱法也借鉴了西洋歌剧唱法的很多技巧, 这种高位置声音安放的共同性不谋而合, 这也增强了声音内在的感染力, 达到了感染观众的目的。
(3) 喉头放松声音流畅贯通的共同性。民族声乐讲究声音上下贯通、流畅、自如, 不能用挤塞喉咙的方法歌唱, 美声唱法要求打开喉咙, 这一点二者有相通之处, 如能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吸取美声唱法的优势, 则可以使我们的民族发声更圆润、更柔和、更通透。
2. 我国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差异
(1) 共鸣器官运用的差异
美声唱法需要注重整体共鸣:即头腔共鸣、喉咽腔共鸣、口腔共鸣、鼻腔共鸣、胸腔共鸣等所有共鸣腔体, 达到同时并用、充分发挥各腔体共鸣优势。在发音清晰基础上讲究宽、洪、粗、大, 从而形成上下垂直柱状的共鸣通道的发声方法。而民族唱法所需共鸣效果则不同, 较单一、清淡, 共鸣器官主要运动口腔共鸣、鼻腔共鸣和头腔共鸣。胸腔共鸣和咽喉腔共鸣几乎不用。这是由于民族唱法中的咬字和润腔等技法的使用与美声唱法有所不同造成的。美声唱法常在换声点上采用混合共鸣方法, 在高音处发a音时加入o音的成份, 达到声音更集中更富穿透力。而民族唱法共鸣腔管短且细, 较少使用混合声, 经常用真声或假声, 相比美声唱法声区要求不是很严格, 更多注重风格以及演唱时的声情并茂。
(2) 演唱艺术追求的差异
音色的丰实性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是声音造型得以塑造形象的表现工具。美声唱法十分强调声音的美感, 陶醉于技巧性的突破。在歌唱技巧娴熟的情况下, 使音质清纯饱满, 气息控制持久, 达到声音宽阔柔韧的演唱风格。美声唱法音色不同, 魅力就不同, 犹如绘画的调色板, 五彩纷呈各具特色。我国的民族唱法保持了传统的美德, 具有甜美、委婉、清灵、飘逸、明亮水润的嗓音色彩, 就如果中国传统的水彩画;而美声唱法追求繁复与华丽的西方审美取向, 嗓音效果略带柔和饱满的掩盖色彩, 仿佛西方的传统油画。
中国流行声乐艺术 篇7
1.“土”“洋”碰撞
(1) 改“洋”从“土”
20世纪初东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促进了中国音乐多元化的发展, 王昆在《白毛女》的演唱中采用民歌、河北梆子以及西洋唱法的深呼吸, 从而使得音乐听起来束缚、亲切, 声音即结实又具有穿透力。虽然风格属于民族, 但是唱法中有西洋痕迹。但是由于客观条件限制, 在改“洋”从“土”的过程中虽然克服了造作, 但是缺乏完整、科学的声乐艺术理论的指导以及训练, 从而难以集中自然声音, 使得女高音在唱到“g2”以上时出现不良现象。
(2) “土”“洋”对立。
建国初期面临着许多民族文化建设问题, 但是在随后的关于洋唱法以及土唱法的讨论中出现偏激。一些工作者不深入学习二者区别, 二者的优劣, 最终导致“土”“洋”之争转变为一场带有政治色彩的争论。
2.“土”“洋”渐合、结合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70年代末随着众多学者的研究与推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有关民族声乐的学习的教学法在音乐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首先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学习中主张先共性后个性。民族声乐在教学中要保留本民族的传统特色, 因为正是这些发生方法、甚至不好的习惯唱法才成就了民族特色。但是金铁霖主张中国的民族声乐既要是科学的, 同时也要具有民族特色。而这种唱法最终受到中国广大听众欢迎。我们的任务就是将科学的演唱方法的普遍性运用到中国传统声乐艺术总, 最终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演唱。在曲目选择上一般不要选择风格很强的作品, 等唱法稳定后逐步加入民族特色。对于原本就具有很强风格的学生可以保留其自身的演唱特点并加以训练, 从而使之自然渗透。
3.“土”“洋”分流
在90年代后期人们受到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转型的影响, 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开始更为频繁、开放, 从而也促使了人们艺术审美观念的转变。人们一改传统的单纯、单一的审美观, 逐渐显示出强烈的主题选择性以及参与性。人们不仅希望可以欣赏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原汁原味, 同时也享受着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同时人们也开始注重当代民族声乐艺术, 提醒人们对60年代“土”“洋”结合的发展模式的思考, 提出在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在“土”“洋”结合的前提下要突出显示自己的鲜明的传统特色。
中国民族声乐在“土”“洋”之间的关系变化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 但是由于洋唱法以意大利语为母语, 美学价值在于华声之美, 美学理想是唯美, 借助于华丽、均匀以及完美的声音效果达到审美效应。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受到语言语音的影响而具有自身特色, 同时借助于中国传统戏曲影响, 民族声乐简洁的舞美、生活化氛围以及伴奏, 从而构成审美效应。
而洋唱法由于远离语言语音的限制, 为此可以更加注重音乐形式运动的自身逻辑, 从而达到纯音乐之美, 但是在音乐的乡土化、乐音化以及表达乡音方面受到很大限制。此外民族音乐的审美效应具有很大的弹性, 例如一首地道农民演唱的陕北民歌信天游, 其实质不是在单纯的体现外在音乐形式, 而是在诉说不尽的乡情、巷里风情。
经过几十年的“土”“洋”之争以及“改洋从土”使我们逐渐意识到“土”“洋”关系的复杂性以及矛盾的长期性。尽管我国的许多理论家、教育家以及歌唱家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而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但是建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歌唱体系中取得了瞩目成就, 但是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总之要让众口难调的13亿中国人只吃“土洋结合”的声乐未免单调, 更何况要照顾到56个民族。为此从历史的眼光看, “土”“洋”关系是一个“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的变化态势。
结束语: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现有艺术成果的基础上已经逐渐摆脱西方声乐艺术的限制, 逐渐实现民族声乐的独立发展、现代声乐与传统声乐的完美结合。中国民族声乐已经从音色、音质、音域、力度的外在形式的追求上逐渐转向对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审美心理、独特规律、外在形式以及内在神韵的深层美学理论的探究。在“土”“洋”分流后的中国民族声乐已经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 中国民族声乐从最初的“土”“洋”之争、再到“土”“洋”分流、多元化发展的变化正是对吐故纳新的诠释。
参考文献
[1]张文勋, 施惟达.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2]吕锋.论民族民间音乐的价值功能及其现实意义[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11 (4) :168—171.
[3]朱凌云.王品素声乐教学初探[J].音乐研究.1998 (4) .P67.
中国流行声乐艺术 篇8
中国的民族声乐, 从诞生的那一天起, 就是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尽管其中的科学性在当时没有被深入的发掘和体现。这种科学性主要是指演唱方法的科学性。20世纪上半叶, 美声唱法传入了中国, 面对外来的歌唱艺术, 我们本国的歌唱艺术该何去何从?于是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土”“洋”之争。双方各抒己见, 争论的实质是如何将声乐民族化的问题。最终形成的方针思想的“土洋并存”。可以说这是一个中和的做法, 也是一个科学的做法, 这使得广大音乐工作者能够对民族声乐有更清晰的认识和审视。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 如何植根于本民族的民族民间音乐, 如何继承古代传统声乐在演唱方面的精华, 又如何吸收和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精髓?中国的音乐工作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 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能够吸收美声唱法在呼吸、发生、共鸣等方面的科学原理, 同时根据本民族的歌唱习惯、审美习惯和语言特点, 对原有的民族唱法进行改进。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 就有武秀之老师创立了“三合一”唱法, 即将美声、民族、戏曲三种唱法合一的一种新的演唱方法。同时, 这种吸收和借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因为无论是美声唱法, 还是民族唱法, 都在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以及人们的文化审美观念而不断变化的。到今天为之, 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和系统的民族声乐演唱教学方法和理论体系。民族声乐艺术, 讲究声音的明亮清澈、圆润柔和;有深厚和持久的呼吸支持;喉头的位置相对稳定和放松;充分重视头腔共鸣的作用。相对于传统的民族歌唱来说, 如今的民族声乐演唱, 更加合理和系统, 表现出一种科学性的特征。
二、民族性特征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充分认识到了民族性的重要意义。这里所说的民族性, 主要是从作品上来说的。表现在民族声乐作品的旋律、语言、结构等方面, 能够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也正是因为这种民族性特征, 中国的民族声乐作品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流传。从学堂乐歌开始, 中国的音乐先驱们就开始了民族声乐的创作, 尽管当时的声乐作品还有很大的借鉴成成份, 但是重要的是一种创作精神的树立。到了革命战争时期, 在田汉、聂耳、塞克、光未然、马可等一大批音乐家的努力下, 一首首鼓舞人心的民族歌曲应运而生, 不仅在精神上鼓舞了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 而且现在看来, 这些作品在艺术性上也都是精品之作, 民族声乐艺术也正是在艰辛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得到了考验和磨练, 能够流传下来的都是精品, 所以直到今天还在广为流传。建国后, 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百家争鸣”和“百家齐放”的双百方针, 广大音乐工作者深入基层和民间, 将收集和整理的民间曲调作为再创作的主要素材, 创作出了一大批格调清新、形式丰富, 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组品。举例来说, 《浏阳河》这首歌曲, 直到今天还在广为传唱, 它的旋律素材最初来自于民间小调《孟姜女》, 这首小调在全国上下有好几种版本, 湖南版本的以湖南的花鼓戏曲为基础, 充满了地域风情和乡土气息, 写成《浏阳河》之后, 一改原曲中的哀怨和伤感, 成为了表达劳动人民喜悦和感恩之情的新作。此外还有乔羽、刘炽、生茂、傅庚辰、施光南等一大批词作家和曲作家, 都用手中之笔, 写下了一段段动人的歌曲。集中反映了一种民族自豪感, 每当我们唱起这些歌曲, 就会为自己是一名炎黄子孙骄傲和自豪, 这正是一种民族性的最终体现。
三、时代性特征
艺术总是随着时代而发展, 从来都不存在脱离时代的艺术和艺术家。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也是如此, 总是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成为历史发展的见证, 也集中表现出了那个时代的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民族精神。从五四运动开始, 赵元任、萧友梅、黎锦晖等人就开始对西洋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以便更好的跟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相融合, 来表现当诗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到了战争时期, 聂耳、洗星海等音乐家们, 用手中的笔作为保家卫国、抵抗外辱的武器, 他们把当时的社会状态和人们的精神状态生动的描绘在一首首歌曲中, 极大的鼓舞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士气, 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到了和平时期和中国的大发展时期, 我们的民族声乐作品仍然在热情讴歌着时代的美好和人们的向往。《在希望的田野上》、《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鼓浪屿之波》等歌曲, 都是把握时代脉搏, 表现时代精神的代表作品。1994年, 蒋开儒和王佑贵创作的《春天的故事》唱响了中国大地, 这首歌用独特的方式, 让人们讲述了邓小平南巡讲话, 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的构想, 表现出了人们对于领袖的爱情之情。随后的《走进新时代》, 作者用“表白“和“倾诉”的方式, 表现出走进新时代的豪迈之情, 唱出了人民的心声, 又体现出了时代的新风格。近年来, 还有汶川地震时候的《生死不离》、青藏铁路开通时的《天路》、建国60周年的《国家》《阳光路上》, 作为上层建筑的民族声乐, 集中反映着社会的发展状况, 表现为一种典型的时代性特征。
四、艺术性特征
纵观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 它始终蕴含着一种源于生活、表现生活, 甚至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力, 从而表现为一种艺术性, 这在中国的民族艺术歌曲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艺术歌曲也是一件舶来品, 在欧洲音乐浪漫主义思潮中发到了顶峰, 其特点是歌词多是当时一些浪漫派诗人的诗作, 旋律上委婉起伏, 着重抒发作曲家的内在情感。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随着外国文化的传入, 中国第一代音乐人就开始了艺术歌曲的创作, 在具有艺术歌曲特征的同时, 也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艺术性特征。赵元任创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旋律婉转, 歌词辙韵讲究, 采用了罕见的三拍子, 特别是采用了戏曲中西皮的过门, 使作品既有艺术性, 又有现代性, 成为男中音们挚爱的作品。此外还有黄自、萧友梅、青主等人, 也都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建国后, 音乐家们开始从民族民间音乐中发掘素材, 将传统民歌进行改变, 如王志信改编的《蓝花花》《孟姜女》, 于学友改编的《小白菜》等, 这些本源于北方的原始民歌经其艺术加工后, 成为具有较高艺术品位的声乐作品。在演唱时, 随着人物命运的发展, 情绪和演唱风格富于表现力, 既如泣如诉, 又荡气回肠。象这样优秀的声乐作品, 不胜枚举。
回顾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历史, 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道路。如今我国的民族声乐的发展呈现出不断扩大、繁荣发展、活跃发展的局面, 并且已经成为大家的一种普遍共识。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青睐民族声乐, 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也与日俱增。我们应当更加努力, 从我们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土壤中不断吸取营养来增强自身实力, 对世界上优秀的歌唱艺术不断地研究并加以借鉴, 只有这样, 才能使民族声乐更加茁壮地成长, 更好地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着的艺术审美需求和民族声乐不断发展的自身需求。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2]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中国流行声乐艺术 篇9
一、现在民族声乐的主要艺术特征
1、现代民族声乐的民族融合
我国拥有着广阔的国土面积,在这片土地上面拥有着众多人口,其中一共具有56个民族,除了汉族以外,我国政府部门对于其他民族的发展建设都制定了针对性的鼓励政策,进而保证各各少数民族在发展建设过程中能够有效保证自身的特色。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相对于零散,很多少数民族内的人们在长时间与汉族生存一起之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进而不同民族之间所具有的音乐文化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汉族音乐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差异,自身都具有一定特殊性,主要原因是由于少数民族与汉族人们成长背景与生活习惯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样就造成少数民族与汉族人们在对于事物的看法存在一定差异。我国虽然拥有很多个民族,但是各各民族之间在审美方面还存在一定相同。现在民族声乐主要的音乐内涵就是抒情,民族或者是学院在创作过程中之后,创作作品内都能够充分表现出创作人员的情感观念[1]。
2、现代民族声乐的中西融合
我国音乐研究人员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就认为西方声乐唱法与中国声乐唱法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秉持着创新思想观念,对于西方美声音乐所具有的艺术特征及演唱风格进行分析研究。音乐研究人员在研究之后认为,西方声乐在实际演唱过程中声音十分稳定,声音松弛有力,我国音乐研究人员将西方声乐演唱技巧结合到我国原有民族声乐之内。但是这个时候我国民族声乐在短时间内并没有取得十分显著的发展成效。音乐研究人员认为想要将西方声乐融合到我国传统声乐音乐内,促进我国民族声乐发展建设,就应该对于传统声乐进行改革,在演唱风格及艺术特征等等方面进行创新。
我国传统声乐在演唱过程中,要求生活明亮及多变。西方声乐的发展是结合西方历史背景是地域文化等等特征所形成的,与中国民乐之间存在很多的差异,在传统声乐发展过程中还是需要以民族作为核心。传统民族声乐在创作过程中,核心为五声调试,主要是从曲艺与戏曲内吸取优势,进而呈现出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与艺术特征。西方声乐在创作过程中,核心为大小调试,进而表现出西方声乐所具有的艺术特征。现代民族声乐就是将传统声乐与西方声乐相结合,进而在保留传统声乐的同时,也具有西方声乐创作特征,构建现代民族声乐体系[2]。
二、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演唱风格
1、假声
现代民族声乐在演唱过程中,最为经常应用的一种演唱技巧就是假声。假声主要表示演唱者在实际演唱过程中,对于所发出的声音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改变声带的震动形式。演唱者在实际演唱过程中适当开始假声,能够有效对于歌曲进行修饰,通过真假声的融合,声音将更加的柔和。假声在应用过程中,演唱者需要具有良好的演唱技巧,假声在应用过程中要是利用不当,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就会出现气息不足或者是颤抖声音较大等等情况,歌曲整体演唱效果都将受到影响[3]。
2、气声
气声演唱风格主要是在速度较慢的歌曲内演唱过程中应用。气声演唱风格主要是将气与声按照一定规律,将其进行组合。气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有效将歌曲内所具有的思想情感表现出来,进而让歌曲能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气声实际上是一种声音技巧,要是能够在歌曲演唱过程中灵活应用,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演唱者在演唱中,气声应用必须保证先应用气其后在应用声,并且保证气息十分平稳。与此同时,歌曲在演唱过程中音调应该是有低到高,声音在整个歌曲演唱过程中保持统一[4]。
3、区域性演唱风格
我国一共拥有56个少数民族,不同少数民族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都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在不同民族文化作用之下,少数民族声乐在演唱过程中所具有的方法也存在一定差异。但是我国也具有十分广阔的国土面积,不同地区内的声乐在实际演唱过程中所具有的风格也具有一定差异。例如现在民族声乐实际情况来说,中国民族声乐从区域上面划分一共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东部、西部、南部与北部。东部地区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主要分为两种类别,分别为歌曲及山歌,歌曲十分热情并且豪放,能够充分表现出东部地区内少数民族人们所具有性格特征;西部声乐在演唱过程中,声音十分高亢洪亮,具有西部地区内少数民族所具有的气息及民族内涵;北部民族声乐在演唱过程中,能够充分体现出北部民族所具有的爽朗与热情,在北部民族声乐内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内蒙古族人民,内蒙古少数人民在演唱过程中,高亢嘹亮与浅吟低唱相结合,具有十分显著的内蒙古草原特征;南部声乐在演唱过程中,主要以细腻温婉为核心,这种演唱特点与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性格特征十分吻合[5]。
三、结论
民族文化所具有的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在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特征。我国拥有多个少数民族,不同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具有不同民族文化,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之中,不同少数民族所具有的文化特点让中国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艺术特点。为了能够促进中国民族声乐更好的发展,首先就需要对于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及演唱风格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具有魅力。
参考文献
[1]刘胜男.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研究[J].音乐时空,2015,05:125.
[2]孔靖雯.论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J].黄河之声,2015,04:51.
[3]张莺燕.冯家慧教授的民族声乐艺术实践及其理论[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01:165-173.
[4]陈海容.中西融合民族神韵——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文化属性[J].音乐创作,2010,04:120-123.
中国流行声乐艺术 篇10
俄罗斯教会音乐将宗教因素与俄罗斯风情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基督教传入俄罗斯后,传统的俄罗斯民间音乐逐渐与拜占庭教会音乐融合,并形成了教会歌咏曲调体系。东正教祈祷音乐普遍使用八调歌法,这种调式形成于12世纪,广泛为古俄罗斯教会音乐所采用,在长期的使用中形成了独具俄罗斯风格的教会音乐。随着时间的推移,教会音乐与民间音乐逐渐走向融合, 在两者融合过程中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佳作。比如,广泛流传于俄罗斯、乌克兰等地的坎特歌最早是借鉴了教会的曲调,歌词以宗教经文填充,坎特歌在后来长期的发展中逐渐被赋予情感以及爱国性的意义。在音乐发展中,有的教会音乐逐渐走向民间,流传在市井田间,为众人所传唱。比如,创建于1479年的宫廷唱诗班到1703年逐渐世俗化成为合唱团,主要演唱世俗歌曲,该合唱团逐渐成为俄罗斯音乐发展中最具代表意义的里程碑,直到十月革命之后其被改名为列宁格勒格林卡模范合唱团,该合唱团代表着俄罗斯音乐发展的最高成就,其音乐影响力直至今天都方兴未艾。
俄罗斯进入彼得大帝时期后,音乐发展方向逐渐倾向于西欧化。在政治内驱力的影响下,俄罗斯第一座公共剧院建立在莫斯科红场,剧院内上演着带有浓厚西欧风情的音乐演出,此后,西欧的音乐逐渐在俄罗斯流传开来,并广为人们的接受,甚至俄罗斯上层社会以熟稔西欧音乐为个人音乐素养的评判标尺,可见,西欧音乐对俄罗斯音乐的影响力度。在西欧音乐盛行时期,对本土音乐进行收集和改编在俄罗斯收到了也受到了极力的追捧。俄罗斯人们重视而热爱本民族的音乐财富,他们对民间歌曲进行时代化的改编,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与此同时,俄罗斯也涌现出了一批音乐造诣超群的大家,这些音乐才子大多出身卑微,但凭借个人独特的音乐才华,获得了大众的追捧。马廷斯基的《彼得堡市场》和弗明的 《巫斯磨坊主》大量运用了民间音乐,在公众演出了获得了大众一致好评。博尔特尼扬斯基虽为乌克兰人但其音乐才华在俄罗斯得到了真正的彰显,他所创立的多声部无伴奏合唱模式开启了合唱的新时代,为合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俄罗斯18世纪的音乐发展虽然较为辉煌,但仍处于初级的模仿阶段,直到19世纪上半叶,当俄罗斯的土地上洒满了自由与民族,俄罗斯音乐才开始了发展的新篇章。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俄罗斯音乐逐渐走向成熟,它的音乐体系、 技巧、乐器等音乐各因素都充分体现出了民族的特色,处处彰显了俄罗斯情怀,在这份沃土的培养下,俄罗斯的音乐巨匠也得以诞生。
一、针对俄罗斯声乐学派特点的剖析
(一)强调扎实的歌唱基本功
俄罗斯的声乐教育将基本知识和能力放在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针对学习者基本功的学习贯穿整个声乐学习始终。俄罗斯声乐教学有着较为严格的时间安排,不同发展阶段学习者的学习内容有着严格的区分,其目的就是确保学习者有扎实的基本功,为日后的实践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低年级学生的学习重点是练习曲,在练习曲的基础上,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谨慎的增加。 俄罗斯音乐教学机构为提升学生对声乐基本的重视程度会定期举办声乐领域的研讨会、演唱会等,其一是展现学生声乐学习效果,二是实现学生基础与实践学习的结合,将学生理论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去。俄罗斯声乐学派对基本功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正是这种对基本功的孜孜追求为俄罗斯音乐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俄罗斯音乐的美好未来铺就了宽阔大路。
(二)强调歌唱者与钢琴伴奏的配合
俄罗斯声乐教学格外重视声乐与钢琴伴奏的联系,在俄罗斯声乐教学体系中,声乐教学与音乐伴奏犹如鱼与水的关系,如果声乐与钢琴伴奏配合失调,那即使两者都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也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如何两者配合默契则会出现一加一大于三的效果。在声乐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俄罗斯声乐教学格外重视演奏者与伴奏者之间的交流,在教学实践中,伴奏着与演唱者根据表演曲目抒发自身的观点,在相互融合中提升两者的默契度,进而提升歌曲的演唱质量。
(三)定期开展艺术实践活动
俄罗斯民族对音乐有超乎寻常的热情,在俄罗斯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音乐演出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人们对音乐的热情都格外饱满。俄罗斯民族对音乐的热忱在学生群体中可以得到集中体现,在俄罗斯,学生身份可以拿到音乐活动的最优惠价格,学生根据自身的情趣自由选择音乐活动。正是基于这种优势,俄罗斯学校经常性的开展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尤其每年的假期更是艺术活动看展的高峰期。学校以自身为平台,为学生与艺术团体搭建桥梁,一方面满足了演出单位的人员需求,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绝佳的艺术锻炼机会,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俄罗斯歌唱艺术对我国声乐教学的借鉴意义
(一)重视钢琴伴奏对声乐教学的作用
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的配合是歌唱表演成功的关键,在俄罗斯声乐教学体系中,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处于平等的地位,然而在我国声乐教学中,钢琴伴奏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活动中,一般没有专职的钢琴伴奏教师,伴奏任务一般有声乐教师兼任。声乐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钢琴伴奏能力,但是钢琴伴奏与声乐教学的兼任势必会对增加教师的教学压力,进而降低声乐教学质量。因而,我国声乐教学要积极从俄罗斯教学体系中汲取营养,提升对钢琴伴奏的重视程度,提升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的配合程度,全面提升歌曲演唱质量。音乐类专门院校可以配备专职的钢琴伴奏教师,并使之服务于声乐教学活动中,提升教学活动质量; 或者也可以选取音乐综合素养高、弹奏能力强的学生充当钢琴伴奏一职,这在保证声乐教学效果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
(二)积极开展艺术实践活动
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社会、学校与学生的通力合作,只有实现三者密切配合才能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于学校而言应当加强自身实践基地的建设,比如,建立专门的音乐管理机构, 全心全意服务于学生的音乐表演活动。此外,学校还应高度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学校要以自身为纽带为学生和文艺单位搭建桥梁,增进彼此的了解,密切两者的联系。文艺单位与学生的合作一方面为学生音乐实践活动搭建了平台,另一方面缓解了用人单位的人员紧缺问题。学校内部应以校园文化为根本积极举办校园音乐活动,比如,迎新送老晚会、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音乐热情。在这类活动中,音乐系学生普遍较为活跃,这种高涨的热情应给予充分的肯定,适当的情况下系里或者学校要给予精神或者物质上的奖励,充分肯定他们对校园音乐活动的贡献,并以此为榜样鼓励全校学生积极参加音乐活动。学生内部的艺术实践也是艺术活动的一种,这种艺术形式规模较小,一般在常规教学活动中进行,由教师牵头,班级学生学业汇演般展现自身的音乐才华,由于活动的参与者都是班级教师和学生,表演学生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这对学生艺术学习时大有裨益的。综上所述,艺术活动开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高校要积极动员广大学生力量,努力为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学习环境,实现学生音乐理论与实践学习的统一。
(三)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
构建主义认为,学习者主动体验和探索所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以固有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开展统一化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保证了教学进度与教学目标,但是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音乐是一门集认知、技巧、情感与体验于一体的艺术,单一的理论教学是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必须要回归到音乐教育的本质,尊重学生音乐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了解、认识声乐,激发学生对声乐的热情。构建理论认为,没有标准的答案,只有不同的理解,这句话在音乐教育中格外使用,音乐教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会产生不一样的体验,因而,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在基础性知识讲解后,为学生留下充足的自我感受实时间,激发学生对声乐所表达思想的共鸣,提升学生声乐学习的热情。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在合理范围内,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采取多种演唱技巧和演唱方式,在声乐技能提升的基础上提升学习的成就感。此外,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不同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声乐技能。
【中国流行声乐艺术】推荐阅读:
中国流行歌曲06-20
中国流行音乐09-02
中国流行音乐文化10-21
“中国风”流行歌曲05-25
中国流行音乐教案08-22
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08-20
中国20年流行广告语05-16
流行音乐声乐教学12-09
80年代后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概况12-31
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音乐元素探讨论文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