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节日(通用8篇)
中国民间节日 篇1
中国民间节日、现代节日、纪念日、世界性节日、纪念日、外国民间节日
(阳历)1月1日…………元旦 正月初一…………春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 2月2日…………龙抬头 3月3日…………风筝飞满天
(阳历)3月12日…………植树节(阳历)4月5日…………清明节(阳历)5月4日…………中国青年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 六月初一…………庆小年
(阳历)7月1日…………党的生日 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两相会(阳历)8月1日…………八一建军节 八月十五日…………仲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
(阳历)9月10日…………教师节(阳历)10月1日…………国庆节 十二月初八…………过腊八
3月8日…………妇女节
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4月7日…………世界卫生日、戒烟日 5月1日…………国际劳动节 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 5月12日…………国际护士节 5月15日…………世界商人节 5月17日…………世界电信日 6月1日…………国际儿童节 6月5日…………世界环境日
9月第3个星期二…………国际和平日 10月1日…………国际音乐日 10月1日…………国际老人节
10月第1个星期一…………国际住房日 12月10日…………世界人权日 2月14日…………情人节 4月1日…………愚人节
5月的第2个星期日…………母亲节 6月的第3个星期日…………父亲节 11月1日…………万圣节
11月的第4个星期日…………感恩节 12月25日…………圣诞节
12月22日…………丰合楼酒家店庆
中国民间节日 篇2
宗教性节日是宋代众多节日的一部分,对于宋人来说有两重重要的意义,其一,过这些节日初始目的自然是在于禳灾请福,摆脱霉运浊气,取一个吉祥的兆头,保佑家宅平安,保佑五谷丰登等。其二,宗教性节日还提供了许多娱乐活动。使人们在平时礼仪约束中的压抑情绪得到舒缓,使人们的身心得到放松。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在传统宗教节庆中的种种娱乐(特别是狂欢娱乐)所体现的精神,类似于西方由狄奥尼索斯崇拜而来的“酒神精神”,是人自然本性的体现。1对于这两层意义,本文将重点探究后者。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由于受礼治的影响,等级规范十分严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是把许多自然本性、情感因素压缩到了最低限度。但是非理性情感并不能完全被传统等级社会压抑的无影无踪,也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获得宣泄,而各种节日娱乐活动正提供了这一途径。通过这类活动,人们从平日的单调生活和辛苦劳作中暂时解放出来,一反平日按部就班的生活节奏 (而同时又不被人认为是出格离谱) ,这实际是起到一种调节功能,即一种使人们被压抑的情绪得到舒缓的功能。2节日相对于平时固然短暂,但它却对人们的生活十分重要。孔子就曾对他生活时候的乡民的腊祭狂欢有过这样的评价:“百日之劳,一日之乐……张而不驰,文武弗能;驰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3可见古人对节庆狂欢的调节作用早已经有了认识。
宋代的宗教性节日与前代相较,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参与娱乐的主体突破了社会各个阶层、各种团体的分野。节日期间,举国同庆同乐,不分男女老幼、贫富士庶都参与到节庆娱乐活动中来了,形成了大规模的节庆出游,其规模之大,为前代罕有。例如二月十五日老君诞会时候,四川青城山组织道会,“会着万计”;4越州(绍兴府)大禹生日,“禹庙游人最盛,无贫富贵贱,倾城俱出。”5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说明了这一时期节日娱乐风尚的形成。
宋代宗教性节日是把宗教庆典和观光游览、文化娱乐融为了一体,极大地丰富了宋人的文化生活。宗教性节日中的娱乐游玩内容极其丰富,列举如下:首先,游船、竞渡是节日里最常见娱乐项目。如在祠山圣诞那天,杭州“西湖画舫尽开、苏堤游人,来往如蚁。其日,龙舟六只,戏于湖中。其舟俱装十太尉、七圣、二郎神、神鬼、快行、锦体浪子、黄胖,杂以鲜色旗伞、花篮、闹竿、鼓吹之类。其余皆簪大花、卷脚帽子、红绿戏衫,执棹行舟,戏游波中。”6上巳日、大禹生日和崔府君生日亦有竞渡或下湖游览的活动。其次,伴随着寺庙宫观的香会、法会,宗教性节日也是百戏云集的日子。如二月八日这天,霍山张王行宫、百戏竞集,《武林旧事》一书详细例举了参与表演十五种剧社的名称,7可见当时场面之盛大。又灌口二郎生日,其开封神祠在亦有许多游娱节目。
至早呈拽百戏。如上竿、趯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说诨话、杂扮、商谜、合笙、乔筋骨、乔相扑、浪子、杂剧、叫果子、学像生、倬刀、装鬼、砑鼓、牌棒、道术之类, 色色有之。至暮呈拽不尽。8
在各类宗教性节日期间,社会社火广泛存在,大大满足了百姓的视听娱乐需求。另外,郊游也是节日一项重要的活动。如花朝节正处于仲春,是百芳争放之时,民间有在此日有游春的风俗。百姓也可乘到一些偏僻的寺庙宫观拜神之机,在郊外游览。宗教性节日为宋人提供了许多休闲娱乐内容,使他们在平日的劳作之余,有了一些享乐的机会。
在平时的日子里,普通百姓生活艰苦,节衣缩食,不敢有任何铺张,而到了节庆,人们压抑的食欲就需要得到别样的慰藉,即用大吃大喝的方式给自己生活以调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满足自己的食欲,也就成为了节日里一种重要的“娱乐”。大户之家对于节日的餐饮也尤其重视,他们常通过宴会等形式,将饮食与声色之娱结合,共同组成节日的重要内容。宋代宗教性节日也有许多节日食品,如人日的煎饼和“六上菜”、上巳日的青饭、四月八日指天馂馅、中元节的盂兰饼馅、十二月初八的腊八粥。这些特定时间的特定食物不但在一定程度满足了穷苦百姓的需求,也对许多大户之家有着一定吸引力。如寺院的“腊八粥”不但供应僧侣,也“馈送檀施、贵宅等家”;9中元节前后,瓜桃枣梨和鸡头盛有,“中贵戚里,多以金盒络绎买入禁中”。10在各宗教性节日里,寺庙宫观也常设茶饭,为僧侣道士和善男信女提供饮食。
宋代许多文人士大夫,也爱在宗教性节日里面享受着人生的欢愉,进行出游活动。我们在许多文人士大夫的笔记、小说、诗词里,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记载他们在宗教性节日的活动和感怀。例如宋代词人贺铸曾在人日的宴席上写到“巧剪合欢罗胜子,钗头春意翩翩,韵艳歌浅笑拜嫣然。愿郎宜此酒,行乐驻华年。”11便是对他当时心情的写照。上巳日对于宋代的文人十分重要,他们常于此日游山玩水,享受节日里的安宁。关于这天的记载也尤其的多,如王安石有词云:“日暮初回祓禊舟”,12李纲也在《水龙吟·上巳日出郊》里写到:
暮春清淑之初, 赏心最乐惟修禊。兰亭序饮, 泛觞流咏, 萧然适意。旧弼宗英, 文章贤牧, 肯临坰外。向碧山深处, 寻花问柳, 有佳气、随旌旆。13
李纲的这首词就是描述他们在上巳日修禊,模仿王羲之泛觞流咏的情景,体现了宗教性节日里文人独特的生活情趣。竹迷日也是比较能体现宋代文人气质的节日,这天既要栽竹又要喝酒,而竹与酒都是文人墨客文章里的重要元素,因此和这天有关的诗文也很多,苏轼、晏殊等大文豪都留下了许多佳作:“竹是当年醉日栽。”“苒苒渭滨族, 萧萧尘外姿。如能乐封殖, 何必醉中移”。“何须俟迷日, 可笑世俗情”。“梅蒸方过有余润,竹醉由来自古云。掘地聊栽数竿竹,开帘还当一溪云。”14这些都是文人们对这天栽竹喝酒场面的生动描写,以及对此所产生的情感进行抒发。文人士大夫对宗教性节日娱乐的参与,不仅丰富了宗教性节日娱乐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这些娱乐的文化内涵。
前文已经提到过,宗教性节日是宋代少有的全民性活动之一。在节日里,不同阶层、等级,不同性别、地域、职业的人都可以无限制的参与其中。同时,许多寺庙宫观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法会、香会,各地善男信女都不辞劳苦的赶来,形成大规模的全民出行。在宋人普通百姓的眼里,这些日子实际都是借祭神之名,行游玩之实,有着重要的休闲功能。不过,宋代宗教性节日的娱乐功能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长期的节庆出游不免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无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至如贫者,亦解质借兑,带妻挟子,竟日嬉游,不醉不归。”由此吴自牧在其《梦粱录》里感叹道:“此邦风俗,从古而然,至今亦不改也。”15为了赏玩娱情,摆阔气,不惜举债。此种奢华消费之风,对当时的社会风俗造成了消极影响。
综上所述,宋代宗教性节日提供的许多娱乐活动,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压抑情绪得到舒缓,身心得到放松;其作为娱乐的文化载体,反映了一时的生活风气,为我国古代节日民俗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年版。
[2]王肃注:《孔子家语》,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版。
[3]洪迈编:《夷坚志》, 中华书局, 1981年版。
[4]施宿:《嘉泰会稽志》, 载《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486册) ,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版。
[5]吴自牧:《梦粱录》,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
[6]周密:《武林旧事》, 西湖书社, 1981年版。
[7]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 中华书局, 1982年版。
[8]贺铸:《雁后归》, 载唐圭璋编:《全宋词》, 中华书局, 1965年版。
[9]王安石:《次杨乐道韵六首之五上巳闻苑中乐声书事》, 载吴之振等编《宋诗钞》, 中华书局, 1986年版, 第601页。
[10]李纲:《水龙吟·上巳日出郊》, 载唐圭璋编:《全宋词》, 中华书局, 1965年版, 第905页。
德国民间节日异彩纷呈 篇3
德国的狂欢节从每年的11月11日11时开始,前后要持续两三个月。但它的高潮是在最后一个星期,特别是这周的星期日、星期一和星期二。在这“发狂”的3天里,狂欢节达到了顶峰。
狂欢节一开始,许多城市、村镇都要建立各种组织来筹划狂欢节高潮期的活动。首先是推举“王子”和“公主”,狂欢节的活动要由他们来主持。当选为“王子”和“公主”是一件很风光的事,为此,社会名流争相竞选,最终以经济实力定夺。
狂欢节结束前的星期四被称为“女人节”,它是狂欢节进入高潮的标志。在“女人节”中,往往要表演妇女夺权的喜剧。妇女们成群结队地冲进市政大厅,闯入市长办公室,坐在市长办公椅上宣布接管市政大权,这一喜剧充满了浪漫色彩。这一天最让男人们提心吊胆的是怕女士们剪去自己的领带,剪来的领带被女士们作为战利品钉在墙上以供欣赏。
狂欢节结束的前一天是整个狂欢节的顶点,被称为“疯狂星期一”或“玫瑰星期一”。这一天有两项活动:一是化装大游行,二是大型狂欢集会和舞会。游行一开始,身穿色彩斑斓服装的乐队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紧随其后的是大型彩车。其中金碧辉煌、艳丽夺目的王子、公主彩车尤为引人注目。妖魔鬼怪、被打扮得荒诞不经的小丑、代表各阶层各历史时期人物的化装队伍紧随其后。彩车上满载的糖果、花束和小玩具被雨点般地撒向沿途的人群,天真的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捧着帽子,撩起衣裙,抢接飞来的礼物。因此狂欢节是最受糖果商欢迎的节日。“疯狂星期一”的最后一个项目是夜晚的狂欢舞会。人们身着奇装异服,脸戴夸张的假面具,扮成小丑、狂人走上街头,尽情欢乐。到处“群魔乱舞”,一片欢腾。晚上,家家都敞开窗户,为的是将天使迎进家门。这天晚上人人都要在大斋前美美地饱餐一顿,以此庆贺金秋季节的大丰收。
慕尼黑啤酒节
慕尼黑啤酒节源于1810年,为庆祝巴伐利亚储君卢德亲王与萨克森·希尔登豪森的黛丽丝公主共结百年之好而举行的一系列庆祝活动。
慕尼黑十月啤酒节之所以闻名,不仅因为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民间狂欢节,而且也因为它完整地保留了巴伐利亚的民间习俗。人们用华丽的马车运送啤酒,在巨大的啤酒帐篷里开怀畅饮,欣赏巴伐利亚铜管乐队演奏的民歌乐曲和令人陶醉的情歌雅调。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还举行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如赛马、射击、杂耍、游艺及戏剧演出、民族音乐会等。
节日的第一天上午,来自巴伐利亚、德国其他州以及奥地利、瑞士、法国的游行队伍聚集在一起,人们身穿艳丽多彩的民族服装及传统古装,在慕尼黑市长及酒厂老板乘坐的富丽堂皇、花团锦簇的马车引领下,浩浩荡荡、威武雄壮地涌向黛丽丝草场。中午12时,随着礼炮12响,鼓乐齐奏、彩旗飞扬、人声沸腾。市长在做简短致辞后,打开第一桶啤酒,啤酒节便在沸腾的欢呼声中揭开序幕。这时,身穿传统服装的啤酒女郎用单耳大酒杯将新鲜啤酒不断地送到迫不及待的饮客面前。许多身穿鹿皮短裤、背心等民族服装的巴伐利亚人手举啤酒杯穿行在大街上,逢人便高喊“干杯”,气氛十分热烈。
慕尼黑的整个街道被五光十色的灯光装饰得五彩缤纷。节日的广场,数百顶各种各样的大小帐篷鳞次栉比。这里出售的商品琳琅满目,叫卖声此起彼伏。人们背靠背坐在一起,开怀畅饮,并在乐曲的伴奏下,即兴唱歌跳舞,甚至跳上桌子相互祝贺。
斯图加特感恩节
斯图加特感恩节又称人民节,是仅次于慕尼黑10月啤酒节的一个较大的节日。
同中国节日庙会相同,斯图加特感恩节也有它节日的中心地。这个中心地设在斯图加特市巴德-堪恩施塔特区的一片开阔地上,被称为“堪恩施塔特草地”,走进缤纷的彩门,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排小摊,既有日用杂品、服装鞋帽、工艺礼品,也有儿童玩具、食品调料。穿过这条小商品街,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彩票出售点。销售者的叫卖声与购买者的喊声交织在一起,场面十分热闹。不时可以看到幸运的中奖者怀抱中彩得到的毛绒绒的动物玩具兴高采烈地离去。
节日广场最热闹的还是各种娱乐场所。规模很大、构造复杂的超豪华型娱乐设施被人们涂得花花绿绿,它们与无数的彩灯交织在一起,再配上立体音响和烟雾,真是又惊险又刺激。
除了购物、娱乐之外,节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喝啤酒。节日广场上的啤酒屋有大礼堂那么大,屋里摆满了一排排的座椅,人坐得满满的,不时还有乐队助兴,人们手捧巨大的酒杯,就着各种点心开怀畅饮。
有趣的民间节日大班元宵主题教案 篇4
2、知道每个节日的传统活动,能主动参与节日当中。
3、知道民间节日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感受到民间文化的丰富多彩,热爱传统民间节日。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请幼儿了解自己知道的民间节日。
2、教师应准备各个民间节日的有关资料。
3、制作元宵的材料。
【活动过程】
1、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出话题:小朋友们,今天是什么日子啊?(元宵节)。你们知道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吗?请幼儿讨论自己和家人是怎么度过元宵节的,为什么等。
2、小朋友们说完后,教师简单介绍元宵节的由来和传统活动。
3、顺着话题,请幼儿讨论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都是怎么度过节日的?让幼儿有表现的机会。
4、教师按照节日的顺序,播放人们度过传统节日的图片,让幼儿感受到节日的喜庆和丰富的活动,体会到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情。然后一边播放,一边介绍各个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活动。
5、观看完图片以后,教师请幼儿谈一谈“你喜不喜欢这些传统节日?为什么?你最喜欢哪一个节日?你觉得还可以怎么过这些节日?为什么有的人不喜欢过传统节日?”一步一步,深入地引导幼儿思考存在的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6、教师适当地总结幼儿的谈话:传统节日是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习惯而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宝贵财富,包含着劳动人民的祝福和美好愿望,小朋友们应该多学习这些节日的寓意,参与到活动中去,并且要主动充当传播文化的小使者,向身边的人介绍我们的传统节日,让大家都形成一个热烈的过节气氛,弘扬我国的丰富文化。
英语作文西方节日和中国传统节日 篇5
3.This phenomenon results in the doubt that whether Christmas will replace… 4.traditional festivals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han foreign festivals.5.We exchange…, which results in more and more people get interested in foreign festivals.6.The question that whether Christmas will replace the Spring Festival leads to a heated discussion in society.7.There are many people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celebrate the Spring Festival.Proper and good expressions: 1.With the tendency towards globalization 2.the Spring Festival should be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3.It seems that some traditional festivals like the Spring Festival are gradually overshadowed By Christmas.4.Globalization has encouraged the popularity of Christmas in Chinese.5.The Spring Festival is an apparent symbol of Chinese culture which is engraved in every Chinese’s mind.6.cultural heritage 7.Learning their culture is a must….We learn English in order to make more people learn Chinese.8.festival celebrating has been globalized 9.Some people suspect that the obsession with Christmas will lead us to neglect another traditional festival---the Spring Festival.10.Observing Christmas doesn’t mean abandoning the Spring Festival.11.the Spring Festival is more than a festival 12.an exotic festival 13.Chinese are celebrating some western festivals, and vice versa.14.some most celebrated festivals in our country are the essence of our long history and rich culture.15.Currently, the word “Christmas” has evolved into a symbol of happiness and gifts.16.people tend to have an increasing liking for observing western festivals 17.in the circumstances of globalization
Modal
2011中国节日 篇6
2011 年节日汇总
首字母索引: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1 日 元旦
1月
11 日 腊八节 14 日 日记情人节 2 日 大年三十 2 日 圣烛节
2月
3 日 春节 14 日 情人节 17 日 元宵节 18 日 总统节 6 日 春龙节
3月
8 日 国际劳动妇女节 12 日 植树节 14 日 白色情人节 1 日 愚人节 4 日 寒食节
4月
5 日 清明节 14 日 黑色情人节 17 日 姐妹节 24 日 复活节 1 日 五一国际劳动节
5月
4 日 五四青年节 14 日 玫瑰情人节 20 日 网络情人节 1 日 国际儿童节
6月
6 日 端午节 14 日 亲亲情人节 25 日-27 日 龙船节 1 日 建党节 1 日 香港回归纪念日
7月
14 日 银色情人节 15 日 关门节 24 日 火把节 1 日 八一建军节 3 日 男人节 6 日 七夕节
8月
13 日 摸奶节 14 日 中元节 14 日 绿色情人节 18 日 八卦节
10 日 教师节 12 日 中秋节
9月
12 日 示爱节 14 日 相片情人节 23 日 穷人节 1 日 国庆节 5 日 重阳节
10 月
14 日 葡萄酒情人节 15 日 开门节 31 日 万圣节 10 日 下元节
11 月
11 日 光棍节 14 日 电影情人节 24 日 感恩节 5 日 雪泪节 14 日 拥抱情人节 20 日 澳门回归日
12 月
24 日平安夜 25 日 圣诞节 26 日 节礼日 29 日 驱鬼节
隐藏
国际日
首字母索引: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国际海关日
一月
国际大屠杀纪念日 国际麻风节 世界湿地日 国际母语日
二月
世界居住条件调查日 反对殖民主义斗争日 世界气象日 国际海豹日 全国爱耳日 世界青光眼日 世界肾脏日
三月
国际劳动妇女节 保护母亲河日 国际警察节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国际航海日
世界森林日 世界睡眠日 世界水日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国际消除种族歧视日 世界儿歌日 世界戏剧日 国际儿童图书日 世界自闭症日 巴勒斯坦儿童日 反思卢旺达大屠杀国际日 非洲环境保护日 非洲自由日 世界社会工作日 全球青年服务日 世界血友病日
四月
国际古迹遗址日 世界卫生日 世界帕金森病日 世界地球日 世界读书日 世界知识产权日 化学战受害者纪念日 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 世界防治疟疾日 世界安全生产与健康日 世界儿童日 五一国际劳动节 世界防治哮喘日 世界新闻自由日 五四青年节 世界红十字日 国际护士节 母亲节
五月
国际家庭日 世界电信日 全国学生营养日 世界牛奶日 国际博物馆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世界向人体条件挑战日 世界无烟日
碘缺乏病防治日 世界高血压日 战胜德国法西斯纪念日 世界肝炎日 世界计量日 世界文化发展日 非洲解放日 国际维和人员日 国际儿童节 世界环境日 全国爱眼日 父亲节 世界海洋日 世界无童工日
六月
受侵略戕害的无辜儿童国际日 世界献血者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世界难民日 国际奥林匹克日 联合国宪
章日 国际禁毒日 国际建筑日 国际合作节 世界海事日
七月
曼德拉国际日 国际体育记者日 中国航海日 世界人口日 人类月球日 世界土著人民国际日
八月
国际土著人日 国际青年日 纳米比亚日 世界急救日 国际扫盲日 世界预防自杀日 世界清洁地球日
九月
国际民主日 国际和平日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全国爱牙日 世界无车日
世界旅游日 国际聋人日 国际翻译日 世界停火日 国际老年人日 国际音乐日 国际和平与民主自由斗争日 世界住房日 世界动物日 世界教师日 全国高血压日 世界邮政日 世界精神卫生日 世界关节炎日 世界标准日 世界镇痛日 国际盲人节
十月
世界 60 亿人口日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 世界农村妇女日 世界粮食日 国际消除贫困日 世界传统医药日 联合国日 男性健康日 世界保健日 国际标准时间日 全球洗手日 世界厨师日 世界骨质疏松日 世界发展信息日 世界勤俭日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纪念日 吉尼斯世界纪录日 世界青年节 世界糖尿病日
十一月
国际大学生节 世界厕所日 世界问候日 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 国际宽容日 世界电视日
非洲工业化日 国际声援巴勒斯坦人民日 世界艾滋病日 废除奴隶制国际日 世界强化免疫日 国际反腐败日 国际残疾人日 全国法制宣传日
十二月
国际志愿人员日 国际民航日 世界人权日 国际移徙者日 国际篮球日 世界足球日 国际儿童电视广播日 南南合作日
中国民间节日 篇7
布努瑶是瑶族的重要分支, 主要分布于桂西北地区的石山万弄中, 这里自然生态环境十分恶劣, 几乎没有地表水源, 土地贫瘠, 交通闭塞。“祝著节”是布努瑶人民生活中的重要节日, 主要在农历五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九日进行, 其中以五月二十九日最为隆重, 故五月二十九日也被当地瑶族同胞称为“瑶年”。关于祝著节的来历, 在布努瑶民众中有着三种较具影响力的说法, 其中影响最大的说法认为, 布努瑶的始祖母密洛陀造完人类和天地万物后, 于农历五月二十五日这一天“仙逝”, 同时, 这一天也是密洛陀作为神灵下凡的第一天, 到了五月二十九日, 则是密洛陀灵魂“归祖”的时间。第二种说法认为, 祝著节是密洛陀的生日, 人们在这一天载歌载舞是为了给始祖母密洛陀过寿。第三种观点认为, 祝著节是九位长老打仗凯旋后密洛陀带领人们举办的庆祝活动。可见, 无论哪种说法, 都与布努瑶的始祖母密洛陀有着密切的关联。故此, 可以认为布努瑶祝著节是一个以密洛陀崇拜为核心的民俗节日。
在传统的布努瑶民俗生活中, 每当一年一度的祝著节到来时, 布努瑶同胞们都会按照《密洛陀古歌》的要求, 精心准备糯米饭, 备置佳酿, 做可口佳肴等供始祖母密洛陀品尝。同时, 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伴随着严格的信仰、行为禁忌。最精彩的是布努瑶同胞们在这一时期, 个个身着民族盛装, 将家族中的铜鼓、皮鼓、唢呐搬到山间歌场表演——富有律动的铜鼓音乐、滑稽的铜鼓舞表演、悠扬的山歌声韵以及延绵不断的唢呐声等映衬出一片欢乐与祥和。
当下, 祝著节活动因本身所富含的民族文化资源, 受到了政府、学界、民众、商界的广泛关注和开发, 而不同群体所主办的祝著节活动有着各自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诉求, 这使得祝著节活动在当下的发展趋于多样化。另外, 笔者通过前期资料调查发现, 在音乐传播学研究领域, 社会文化建设、音乐传播学学理层面建设、当前新型音乐传播事象研究等方面是学者们着重关注之处, 且成果丰硕, 但是, 从音乐传播学角度对民族音乐传承与传播的“节日空间”进行探究的文章, 以及对布努瑶音乐文化的“祝著节传播空间”进行研究的文章较少。故笔者基于2015年7月期间对巴马县东山乡祝著节活动的田野调查, 以及对2015年7月18日由河池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河池市瑶学会在河池市金城江区举办的“2015年河池市祝著节座谈会”的亲身参与, 选取了2015年7月在巴马县东山乡举办的两场祝著节活动为研究对象。本文首先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对两场祝著节活动进行描述, 再对两者加以比较, 最后结合应用人类学的方法和学科视野探寻今后布努瑶祝著节及其节日音乐文化传承与传播路向, 以期为布努瑶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发展提供有力参照。
一、民间自发式的东山乡弄山“祝著节”
笔者于2015年7月11日, 在河池市瑶学会会长蒙有义博士的带领下, 深入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 亲身参与当地于7月14日 (农历五月二十九日) 在东山乡弄山村举办的祝著节活动。期间, 笔者入住在当地祝著节传承人蒙灵先生家中。本次节日活动, 从“人神之间的关系”角度可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首先, 在7月13日下午, 布努瑶原始民间自治组织——“龙爸组织”的头人们, 召开在祝著节期间的最后一次协商会, 商榷7月14日当天举办祭祀活动的时间以及家禽家畜的祭献准备情况。
第二个阶段为“通神”阶段——按照布努瑶传统习惯, 通神选在农历五月十五至二十日进行, 由当地巫师点燃三支香插在祭祀的桌上, 向始祖母密洛陀、九位长老 (密洛陀的九个儿子) 、家先等汇报祝著节筹备的各项事宜。但在本次活动中, “龙爸组织”头人们将通神环节调至13日下午, 活动的日程相比传统有所压缩。
需要提及的是, 本次活动中的“通神”环节与“请神”环节未在一处进行, 两个环节之间相差三个小时左右。当我们提出能否将通神和请神合在一起做时, 被头人们断然拒绝了。从他们给我们的解释中可以看出, 他们内心深处对密洛陀的那份敬仰是非常虔诚的, 而且对密洛陀祭祀禁忌深信不疑。他们认为, 如果请神下来享用祭品却没有把祭品准备好, 是对神的大不敬, 会为此被神灵责罚的。
第三个阶段为“请神”阶段。据布努瑶研究专家蒙有义博士介绍, 在以前, 到了请神的时候, 家家户户清早就在堂屋堆积几十捆野麻线, 在门前的道路边设台献祭众神, 在祭祀词中交代给密洛陀一坛小米酒和一头大肥猪, 蚩尤、神公、阿约等九位长老给一只大阉羊, 其他的神给各种动物。祭祀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在本次活动中, 大约在7月13日晚上七点钟左右开始请神, 由巫师身着盛装打卦占卜, 首先请始祖母密洛陀下凡享用祭品, 其次请九位长老, 最后请家族神下凡吃饭。等众神下凡后, 再进行迎神, 请其坐在干净的椅子上享用祭品。紧接着由巫师念悼麻词、悼酒词、悼粮词, 意思是告诉始祖母密洛陀, 现在有很多野麻线、很多坛小米酒、很多粮食献给她, 请她保佑来年有个好收成。
7月13日晚上, 蒙灵先生家突然多了很多外乡人, 一问才知道, 他们多是从大化、都安等地远道而来的, 基本都是为对歌而来。在他们当中, 很多都是已年过古稀的老人, 在和我们一起用过晚餐后, 便开始在蒙灵先生家门口对唱起了布努瑶山歌。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 当笔者在深夜四点钟醒来时, 依然能听到这些老人们悦耳的山歌声。在这些古老的山歌面前, 他们显得特别地精神。
第四个阶段是“送神”阶段, 在7月14日上午进行。在传统的祝著节期间, 此时家家户户在自家门口的道路边摆上各种酒肉祭祀, 点燃香祭送祖先, 请祖先保佑子孙后代事事平安、代代幸福。送神结束后, 全村男女老少都会聚餐饮宴, 然后在村里进行各种文体娱乐活动。但是由于政府同一时间在巴优举办了祝著节活动, 分流了一大批的当地村民, 故此, 这次活动在送神结束后, 村中的娱乐活动几乎没有进行。
第五个阶段是山场祭祀保佑仪式, 也可称之为“娱神”环节。此环节于7月14日上午在弄山村龙山歌场进行, 一直持续到下午三点钟左右才结束。当天, 按前期巫师打卦占卜选定的时间, 于上午十点钟左右开始, 当地群众抬着铜鼓、皮鼓、彩蛋、米酒等陆续登上龙山古歌场, 准备在此饮酒欢歌。从山脚下走到古歌场上需要二十分钟左右, 且路面非常陡峭。走到山上的古歌场后,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约30米见方的平台, 平台不远处是一个依着山势修建的石阶, 很多布努瑶同胞就是坐在石阶上对唱山歌的。
歌场活动开始前, 先由“龙爸组织”头人在活动场所的周围点燃一把香, 将一杯米酒和一碗煮熟的肉放到香前, 由巫师念诵祭词, 念诵一段祭词后, 再将事先准备好的白纸绑在一棵小树上, 祈求密洛陀保佑后代们在山上的活动顺利、安全。祭祀过后, 即开始了各种文艺自娱活动。布努瑶民族音乐中的打铜鼓、双声部民歌“读芬”、细话情歌“撒旺”、密洛陀古歌、笑酒歌、说亲词等在此“汇聚一堂”。年轻的姑娘们也开始在女长辈的协助下, 穿起她们美丽的民族服装;孩子们拿着长辈为他们精心准备的彩蛋相互追逐嬉闹;还有一些年轻人围在长辈身边, 观看长辈们打铜鼓, 口传心授的民族音乐技艺传习在此显得尤其生动、形象。另外, 还有些青年人拿着手机, 将活动的画面发至QQ、微信、微博上, 言语间对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别自豪。在他们刚将这些活动内容发至网上片刻, 就收到了来自网络朋友圈中很多人的关注——这也是大众传媒强大的传播影响力在当下的体现。
这些出现在节日期间的音乐当中, 有一批是平时较少见到和听到的, 铜鼓音乐就是一例。笔者经调查发现, 在传统的布努瑶人民的观念中, 铜鼓音乐的展演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娱乐, 还是人与神、人与鬼等之间的互动。铜鼓音乐被赋予了一股神秘力量,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未经祖先或神灵允许是禁止敲击的。所以本次活动开展前, 当地“龙爸组织”头人们提前用肉、酒等进行了“请铜鼓”仪式, 人们才得以在山场祭祀活动环节看到精彩的打铜鼓表演。本次活动共请出两面铜鼓, 当地村民将其分成一公一母, 当敲击铜鼓鼓面中央时, 声音略高的为公, 略低者为母。蒙灵先生告诉笔者, 等铜鼓打完放回原处时, 还要进行“送铜鼓”仪式。据不完全统计, 布努瑶铜鼓音乐曲牌多达30余首。在东山乡布努瑶群众中以敲击《来回曲》、《两个曲》、《吉祥曲》、《阿绵曲》、《根找曲》等5首为主, 其中后两首较为复杂。笔者在此根据本次活动中有关铜鼓音乐的展演, 整理出《来回曲》的打铜鼓方法——布努语发音是, 直译是“铜鼓去铜鼓回”, 意为来回敲击法, 具体鼓曲 (鼓谱) 音乐形态如谱例所示。
在活动现场, 村民们将上述铜鼓乐曲与皮鼓演奏相配合, 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精美绝伦的猴鼓舞表演。这是一个由三位布努瑶同胞组成的表演队伍, 共有两男一女, 其中打铜鼓的为一男一女。两个铜鼓在皮鼓的后面, 皮鼓在两个铜鼓靠前一侧的中间, 对其表演动作及音乐形态的描述笔者将另撰文探究, 在此不做赘述。
二、政府主导式的弄谟村巴优“祝著节”
如上文提及, 在与巴马东山乡弄山村祝著节活动之山场祭祀保佑仪式环节开展的同时, 由巴马县政府在东山乡弄谟村巴优屯举办了“央美祝著幸福瑶山——2015年巴马瑶族自治县祝著节民族风情表演”活动。这次活动共分为祝著节文艺会演、瑶族原生态山歌对唱表演、射弩与打陀螺体验活动、斗鸟比赛、旅行社策划人游团体验等五个部分, 其中在布努瑶音乐文化对外宣传方面, 则以舞台化表演为核心, 舞台化节目形式成了外界乃至布努瑶青年人认识祝著节音乐文化的重要参照, “国家在场”行为非常凸显。
活动开始前, 当地村民在村口的公路两侧整齐列队, 几位年轻的瑶族姑娘手里捧着竹杯, 杯中倒满米酒恭候领导、新闻媒体记者、游客们的到来。当远方的客人临近村寨时, 现场的两位布努瑶唢呐师傅共同吹起唢呐曲《长路音》, 时断时续的唢呐乐曲贯穿山间, 为整个活动增添了不少乡土气息。笔者在后来的田野调查中了解到, 布努瑶双唢呐共同吹奏是这一民族独特的唢呐吹奏方式。吹奏时, 两支唢呐必须具备同样的音色和音高, 同时也要求唢呐师傅从头到尾循环换气演奏, 乐曲中间不能中断。这对于当天担当唢呐演奏的师傅来说, 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另外, 在村口迎接宾客的表演性节目还有打皮鼓, 熟悉且简短的皮鼓节奏律动主要取自传统布努瑶猴鼓舞表演艺术, 为活动现场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据不完全统计, 当天参加活动的游客、群众、记者等达三万余人。
和目前国内很多政府主办的民族传统文化节日一样, 本次活动引来了自治区民委、自治区瑶学会、巴马县政府、东山乡政府等各级领导的到来。与此同时, 还有广西画报社、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广西分社、新浪网、广西电视台、河池电视台、河池日报等媒体的编辑记者以及巴马旅游行业的代表也扛着一流的摄影摄像设备不约而至。
演出活动正式开始前, 一位男主持人走向舞台, 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介绍莅临活动现场的领导和新闻媒体记者, 并请现场的领导代表上台致辞。在领导致辞中, 有这样一段话很好地表述了政府主办祝著节的初衷, 其大致内容为:“祝著节是布努瑶的传统节日, 有着悠久的历史, 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今天在此举办祝著节活动, 是弘扬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 是借助民族文化这一优势, 开展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的实际行动。我们相信,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 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 经过全县各族人民的团结与努力奋斗, 让更加丰富多彩的瑶族文化在祝著节活动中得以传播、交流、欢颂, 让更多的人认识、热爱、走进祝著节, 将祝著节打造为集民族风情与旅游一体的节日活动。”另外, 巴马县文化馆韦尊馆长向笔者介绍, 本次活动节目的观众定位首先是游客, 其次是领导和群众。
概览整场文艺会演, 可分为九个部分:首先是祭祀表演部分;第二为铜鼓舞表演;第三是背带歌表演;第四为现代布努瑶情歌创编曲表演;第五为小孩子们演唱的布努瑶童谣《训儿山歌》;第六为布努瑶生活场景展示;第七为伴有唢呐声的迎亲队伍展示;第八为瑶族“上刀山下火海”的技艺表演;第九为布努瑶支系的原生态山歌展演。以下分别予以描述。
首先, 祭祀表演部分是以祭拜始祖母密洛陀为核心内容展开的系列表演。节目一开始, 八名身着布努瑶服装的青年, 每人手拿一只牛角号道具平均分布站立于舞台两侧, 六名青年每人手拿一只长杆的唢呐道具站立于舞台旁, 他们分别模仿古人吹号角和吹唢呐的样式, 这在传统的密洛陀祭拜中是较少见的。紧接着, 一位巫师带着一批布努瑶民众走向舞台, 在舞台上的祭桌前驻足, 然后点燃三支香插到祭桌上的香炉中, 口中念念有词, 说一些类似于请神的话语。语毕, 众人抬起祭桌走向场外的宽敞处, 众人在祭桌后, 面对着大山三鞠躬。根据密洛陀文化研究专家蒙有义博士介绍:“这种鞠躬的祭拜形式是不符合密洛陀祭祀规则的, 在传统的祭祀中, 一些巫师在念到九位长老的名字时都不敢大声念, 更不用说改变祭祀形式了。”
第二, 此次活动的铜鼓舞表演是由一名皮鼓手、九名铜鼓手、九名簸箕手 (簸箕舞演员) 共同完成的。表演中所敲击的铜鼓节奏为上文所述的《来回曲》, 但此处的《来回曲》表演是由单数铜鼓完成的, 且演员间相互配合不够, 显得有些杂乱无章。另外, 簸箕舞演员只表演了传统簸箕舞的三个动作, 没有反映出簸箕舞的全貌。
第三, 背带歌表演是由九名身着番瑶服饰的演员组成, 其中四男、五女, 呈弧形面向观众站立, 在音乐形态展演方面与传统布努瑶民间背带歌演唱基本一致。
第四, 现代创作曲《布努瑶情歌》的表演是由一个二十五人组成的演员队伍完成的。其中, 八名布努瑶小伙以前五后三的形式站立于面向舞台的左侧, 七名布努瑶姑娘以前三后四的形式站立于面向舞台的右侧。四名男性演员每人对应一名女搭档, 身着现代版民族服装, 且每一对都拿一把花伞作道具在舞台上表演男女恋爱场景, 最后两名是一男一女两位主唱。
乐曲以布努瑶铜鼓曲《来回曲》为引子, 用电声设备播放伴奏乐曲, 结合现场演唱, 其中伴奏音乐采用了非常多的MIDI软件音源合成技术, 全曲用布努瑶语演唱且加入了很多衬腔, 乐曲多采用对唱与齐唱的方式表演, 整首作品用时4分37秒。据巴马县文化馆韦尊馆长介绍, 这类作品基本都是由当地作曲家创作的。
第五, 小孩子们演唱的布努瑶童谣《训儿山歌》, 表现的内容是大人对小孩子的教育。演员队伍由四十名布努瑶女孩组成, 其中二十人在台上, 二十人在观众与舞台之间, 用布努瑶语演唱。歌谣的音乐形态非常简单, 演唱起来朗朗上口。演唱完毕后, 孩子们纷纷走向观众席, 向来访的领导和游客献上布努瑶的特色物品——彩蛋, 这在传统的祝著节中是非常少见的。
第六, 布努瑶生活场景的展示是由斗鸟、耕犁、背背篓、射弩等方面组成的。本次展示的背景音乐是由当地两名布努瑶女性站在舞台中央靠后方位完成, 她们选择了两面不同音色的铜鼓进行表演, 所敲打的曲目是《来回曲》。这类生活场景的展示基本涵盖了布努瑶传统文化中较为有特色的部分, 而这些特色表层的背后, 其实也反映了布努瑶同胞们在大石山深处的千山万弄中生活的艰辛。
第七, 迎亲队伍展示由九名身着番瑶服饰的青年组成, 表演队伍从观众席中表演至舞台, 扮演新娘的演员走在最前排, 左手由一名身着番瑶服饰的男演员搀扶, 右手由一名身着番瑶服饰的女演员搀扶。观众席第一排与舞台之间铺了一条长长的红地毯, “迎亲队伍”由此走过。三名唢呐师傅走在迎亲队伍的最后, 吹奏的曲目为传统唢呐曲牌《长路音》——由三名唢呐师傅同时参与迎亲队伍中的吹奏, 以及迎亲队伍在红地毯上行走的行为, 在传统布努瑶生活中实属罕见。
第八, 瑶族“上刀山下火海”技艺表演是非常惊险刺激的。表演开始前, 由表演者在事先搭好的刀架前焚香祭拜, 接着为现场观众展示刀架上刀的锋利度, 随后开始一步一步登上刀架。表演完毕后, 表演者从舞台后方端出了一把烧红的犁头——和上刀山前的展示类似, 表演前先用黄纸轻轻擦拭犁头, 黄纸立即着火——接着用脚从犁头上面踩过, 场面非常惊险。
第九为番瑶、土瑶、蓝靛瑶、安定瑶等四个布努瑶支系的原生态山歌展演。番瑶主要分布于巴马东山乡弄山村、长洞村、卡桥村、江团村等四个村落, 在此演唱的番瑶山歌为密洛陀古歌;土瑶是巴马县瑶族人口最多的支系且分布最为广泛, 土瑶山歌是两女两男对唱;蓝靛瑶主要分布在那社乡、巴马镇、燕洞乡等地区, 蓝靛瑶山歌的演唱, 为两女三男对唱;安定瑶主要分布于巴马东山乡、百林乡、那桃乡等地区, 安定瑶山歌由三女三男对唱, 内容是歌颂党的好政策、歌唱美好幸福生活的《新农村之歌》, 其曲调仍沿用传统安定瑶山歌音乐形态。在这批山歌展演中, 其演唱的音乐形态与传统瑶族民歌形态基本一致。由于原生态山歌均使用瑶语演唱, 故在场的观众多以当地村民为主, 他们有的拿起手机对着歌手拍照或者录音, 有些用DV设备对着歌手录制视频, 另, 歌唱的内容不时引发现场笑声连篇。而作为本次活动主宾的领导和游客们, 此时像是集体消失般, 沉寂于节日欢乐的海洋中。
三、两场“祝著节”的音乐文化之比较
如上文所述, 布努瑶祝著节作为一种节日, 承载着丰富的布努瑶民族音乐文化, 是集布努瑶民众社会交际、自我娱乐、酬神许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随着当下社会迅猛发展和民族文化生态急剧变迁, 政府、民间、学界、商界等外部力量各自怀揣着不同的利益诉求, 对布努瑶祝著节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不断介入, 在这些外部力量的不断角逐中, 布努瑶祝著节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正如本文所列举的弄山村祝著节活动与巴优屯祝著节活动, 两者的举办虽都以布努瑶传统民俗生活中的祝著节为母体, 但在主办者身份、举办目的、民族音乐展演形式等方面有着很大差异。为进一步探寻布努瑶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祝著节空间”架构, 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布努瑶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笔者在此采用比较分析的方式, 对两场祝著节活动加以梳理 (见下页表格) 。
从两项活动的目的可知, 政府主办的祝著节活动将节日文化与旅游发展融为一体, 将布努瑶传统节庆文化作为巴马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对此, 集布努瑶文化研究专家、东山乡政府领导、布努瑶祝著节传承人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蒙灵先生, 在2015年河池市祝著节座谈会上说道:“现在的祝著节已成为政府的一个摇钱树, 这也是我们的骄傲。但是官办与民办在时间上不要冲突。”另外, 在座谈会上, 很多与会者都认为, 在当今人们的观念中, 越是古老的越让人感兴趣, 祝著节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悠久的历史传统, 非常易于开展旅游文化, 从而为经济发展服务, 应该充分发挥其价值。换言之, 在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社会大背景中, 社会精英们对于祝著节所具有的开发价值, 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经济价值, 而非节日能够带给人们多大的精神慰藉。
笔者在采访巴马县文化馆韦馆长时了解到, 本次官办祝著节的组织者中, 具有布努瑶身份的仅占40%。对于一个布努瑶本民族的节日筹备来说, 这个比例显然有些偏低。在演员的选择和表演方面, 笔者在田野走访中了解到, 在当地有着不少技艺精湛的唢呐师傅和猴鼓舞表演师傅, 但官办的祝著节当日, 他们并没有被请到巴优的活动现场进行表演, 显然有些遗憾。另外, 据韦馆长介绍, 在节目方面, 因前期排练时间短, 很多节目表演都不到位, 部分节目的舞台表演效果比较混乱。
回眸民办祝著节活动, 因“龙爸组织”成员均为清一色的布努瑶民众, 所以整场活动都显得那么传统, 民族风味十足。正如上文提及, 当人们在山上进行娱乐活动时, 首先由巫师在歌场四周焚香祷告, 接着人们才开始自由组合, 或是唱密洛陀古歌, 或是打铜鼓, 或是唱笑酒歌等, 从这群布努瑶同胞们幸福的笑脸上可以看出, 他们是由衷地喜悦。这时的山歌声、铜鼓声、笑酒声等也不仅仅蕴含了音乐的本身, 还流露着人们愉悦的情感。毋庸讳言, 这些音乐都是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 让人为之陶醉。
从两者在宗教禁忌、密洛陀信仰氛围、活动的神圣性等方面的比较可知, 民办祝著节活动在这方面尤为重视。如上文所述, 当我们建议通神和请神一起做时, 被“龙爸组织”头人们断然拒绝了。另外, 在祝著节期间, 每餐吃饭前均要对神灵焚香祭供品。人与人、人与神、人与鬼之间的关系, 以及禁忌要求和对密洛陀虔诚的信仰, 让这时候的人们在生活中变得格外小心, 生怕因自己的某些不经意的过失而冒犯了神灵。但这些信仰文化却在官办祝著节中淡化, 传统祭祀密洛陀所体现的孝道文化也未被深入发掘。简言之, 官办祝著节更多地展现了布努瑶民众生活中的音乐、服装、斗鸟、背背篓等方面的表层形态特质, 没有在活动中体现更多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再者, 从参与者身份、参与人数、媒体到访情况等方面分析, 官办祝著节的受众群体和影响力远远高于民办祝著节, 使其牢牢抓住了对外宣传布努瑶祝著节民族音乐文化, 乃至民族文化的话语权, 并成为多数局外人认知祝著节系列文化的重要参照。而作为更具传统性和民族性的民办祝著节, 此时却被推挤到了对外宣传的边缘位置。
四、布努瑶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节日空间”构建
如上文所述, 祝著节汇集了布努瑶服装、饮食、音乐等各方面的文化要素, 是布努瑶文化和身份的重要标识。从音乐传播学的角度讲, 祝著节又是布努瑶音乐及其音乐文化传播的重要空间。以官办祝著节为例, 巴优大戏台为布努瑶音乐文化得以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物理空间, 演员借助这个戏台将布努瑶音乐表演展示给各大媒体记者、领导以及现场观众, 经过现场反馈, 一个简单的音乐传播链条由此而生。另外, 各大媒体记者通过现场演员的表演, 对布努瑶音乐有了一定的认识, 再通过各自对其的理解和加工, 借助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介, 将布努瑶音乐传递给同一时空境域或不同时空境域的人们, 使其对布努瑶民族音乐文化有所了解, 这也是布努瑶音乐传播的另外一些渠道。
但无论哪种传播渠道, 其传播内容的母体均为祝著节期间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音乐。换言之, 演员在节日期间表演的艺术水平, 直接影响到游客、领导、不同时空语境下的人们, 乃至布努瑶群众对布努瑶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故此, 这些在节日舞台上表演的音乐能否有资格代表这一民族音乐及其文化的最高艺术水准, 能否涵盖这一民族音乐文化的方方面面, 能否为观众带来一定的心灵愉悦之感, 如何建构节日空间, 为布努瑶音乐及其文化的传播提供优质的母体来源, 是本文在此着重探讨的领域, 同时也是今后布努瑶祝著节筹办者们所应该着重考虑的方面。
传统祝著节是围绕祭祀密洛陀而展开的系列活动, 从上文对民办祝著节活动的描述中也不难发现, 活动的每个阶段都伴有人与神或人与鬼之间的焚香沟通。另外, 在当地布努瑶民众, 尤其是老年群体的观念中, 世间没有任何偶然的东西, 在祝著节期间发生的一切意外事情, 都与神或鬼的所作所为有着密切的联系。毋庸赘言, 正是这种密洛陀信仰崇拜的延续, 才造就了丰富多彩的祝著节文化, 使其延续至今。诚然, 在官办与民办祝著节的音乐展演方面, 两者在音乐表现效果上的不同,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次活动所体现的信仰程度之异。民间祝著节信仰程度高, 人们在心灵深处会对神灵有畏惧感, 不敢乱生是非。另外, 信仰程度高还使人们将心中的不愉快以及家庭幸福、人丁兴旺的祈愿寄托给神灵, 进而心中就没有太多心理压力, 自然流露出愉悦的心情。而信仰程度低则主要表现为密洛陀信仰世俗化、去神圣化, 如官办祝著节的演员们展演的节目, 其表演性、展示性多于节日的神圣性, 人们对密洛陀神灵的信仰在慢慢淡化。一个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表演, 体现不出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声情并茂也是在情理之中的。诚然, 打造好祝著节音乐文化传承的物理空间、把握好传统祝著节民族音乐文化功能价值、突出祝著节信仰文化内涵, 应该是今后官办布努瑶祝著节活动所要改进的方面。
其次, 演员挑选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布努瑶民族音乐艺术展演的水平。本次官办祝著节虽在演员挑选方面采用演员报名、地方推荐、择优录取的原则, 挑选了相对较好的艺人, 但是, 笔者在田野调查走访中了解到, 在布努瑶民众中还有着不少表演艺人的水平远高于官办祝著节当天承担表演任务的艺人们。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活动运作层面的不足, 是政府行为过多所致, 从组织策划、宣传到搭台布景等方面基本上都是由政府部门自己操办, 群众参与力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迁。与此同时, 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也在进行着深刻变革。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 亟待学术界去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更为急迫的是, 因社会经济的发展, 传统文化原有的生存语境和传承场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至于这些文化不得不在当下不断找寻自己的位置, 并进行自身重组。在这一过程中, 学术界也在持续进行这一领域的理论探究。但将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产出相比较, 则不难看出, 当下传统文化重构的实践远远大于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 这使得一些传统文化在变异重构中, 没有可遵循的学术理论依据。如本文所关注的布努瑶节日文化在当下的重构问题就是这些新问题的微观体现。
本文通过对2015年7月期间巴马东山乡两场不同形式的祝著节活动的描述, 梳理出两者在民族音乐文化呈现方面的异同, 并尝试分析了这些异同的表层和深层原因。同时, 本文分析了祝著节作为布努瑶民族音乐文化交流的时空场域, 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价值意义, 进而引发了对布努瑶民族音乐文化的“节日空间”架构的几点思考。
笔者认为, 政府主办的祝著节活动, 相对于民办的祝著节活动, 在参与人数、参与者身份、投资金额以及媒体介入力度等方面都有着绝对的优势, 牢牢把握着布努瑶祝著节对外宣传的话语权。但是, 政府将主办祝著节的目的定位为“强化民族文化、带动旅游发展”, 将祝著节期间排演的节目首先服务于游客。换言之, 政府对于祝著节的开发, 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 以期用民族文化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这种发展战略的制定虽有着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因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和对应的理论依据参照, 也会存在一些破坏性开发的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发生着巨大改变。在巴马东山乡, 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当地布努瑶青少年基本都在接受着学校教育。另外, 政府“一事一议”工程为这一地区铺设了水泥路、电线、网线等, 极大地改变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条件。故此, 在传统社会生活中流传的布努瑶祝著节文化的传播场域、受众群体、传统功能影响力等方面正逐步缩小。长此下去, 布努瑶祝著节文化将面临文化断层和信仰失落。但正是在这种生存语境下, 政府主办的祝著节活动却以旅游开发为主, 将面向游客的祝著节舞台展演作为策划的目标定位, 显然有失偏颇。
因此, 笔者建议, 今后布努瑶祝著节活动的举办, 应首先转变初衷, 将挖掘布努瑶祝著节的文化信仰价值放置于经济价值之前。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 将“政府办节”转变为“政府管节”, 并在节日的举办中, 全面发动人民群众的参与度, 调动民众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将官办祝著节和民办祝著节进行优势互补。在这一过程中, 首先着重强化和宣传祝著节的文化信仰, 提升布努瑶族群内部以及地缘民族对祝著节文化的信仰认知。其次, 团结一批艺术水平精湛的民间艺人作为传播布努瑶民族音乐文化的代表, 由他们掌握布努瑶民族音乐对外宣传的话语权, 由他们在祝著节期间进行民族音乐展演。第三, 由政府宣传和集结一批传媒记者, 让他们对布努瑶祝著节音乐文化进行了解, 并作为传媒把关人, 通过高新的大众传媒技术, 拓展布努瑶祝著节音乐文化的时空影响力。只有这样, 祝著节的节日空间才更有利于布努瑶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参考文献
[1]张声震主编《密洛陀古歌》, 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2]韦标亮主编《布努瑶历史文化研究文集》, 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3]曾遂今著《音乐社会学》,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4]杨民康著《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5]韦标亮主编《布努瑶社会历史》, 广西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6]和晓蓉、和继全著《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总结与理论探索》, 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
[7]苑利、顾军《传统节日遗产保护的价值和原则》, 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 篇8
关键词:西方节日;传统节日;冲击;原因;态度
我国历史发展悠久,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也是漫长的。在古代,人们的生存环境恶劣,我国劳动人民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常常进行祭祀活动,长期如此,就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节日以祈福为目的,以吃喝为主题,这也凸显了我国人民的长期溯源就是衣食富足,健康长寿。另外,由于我国长期处于中央集权的统治之下,封建社会漫长,传统节日也大都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的,所以,不免打上了封建性、等级性的烙印。例如春节、中秋、元宵等,我国人民庆祝节日的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以长辈为中心,以吃喝为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西方的各种节日和文化迅速传入我国并被国人所接受。在这当中青年人占大多数,青年人更向往追求自由,西方文化受宗教信仰影响较大,而且西方人一直都非常崇尚自由,所以,西方的节日往往以宗教故事为主题,以追求自由快乐为目的。例如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都是以群体参与为主,以娱乐欢畅为主要形式,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非常能够宣泄个体的情感。因此,这种方式,更能够迎合当前青年人崇尚自由的愿望。而就是这种现象的产生使得我们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渐渐的被大家所淡忘,吉林大学社会学博士包峰说:“现在很多人也非常想过传统节日,问题在于如何使传统节日的形式变得更活泼一些,尤其是能吸引年轻人更多地参与,同时让民众也有更丰富多彩的参与方式,这样才能使这些传统节日焕发新的青春。”节日吸引我们的不只是娱乐而已。娱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求之一,但它不是精神生活的唯一需求。
一、西方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
外来节日,这一现象不是只存在于中国,比如说中国的节日在西方也是“洋节”,反映了外来节日对于本土节日的对应关系,这里只是以它来特指当前中国社会的外来节日。主要的西方节日有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万圣节等。过圣诞节时的圣诞树、圣诞老人;情人节火红的玫瑰、巧克力,这是它们的魅力所在。而传统节日是指中华民族的节日传统。华夏文明泱泱五千年,各种各样的节日数不胜数,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节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主要展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过去,过节是很能让人向往、憧憬的,如划龙舟、放鞭炮、敲大鼓、舞狮子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们生活元素的改变,这种过节的幸福感逐渐消失。大众对传统节日的观念也越来越淡。而国外的节日却在慢慢融入中国社会,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等,外来节日被追捧得炙手可热。
二、西方节日冲击中国传统节日的原因
1.中西文化的交流
我国改革开放后,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渐增多。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加速了外来文化对我国的影响。随着外企越来越多地登陆中国,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也相应增多,遇上其本国节日庆贺一番,这也是人之常情;而如今国人出国的机会也多了,海归们在国外接受西式教育,对西方文化耳濡目染,归国后仍然保留西方的节日习俗也无可厚非。而就是在这些文化的相互交流当中,才使得西方节日在我国越来越流行,超过我国对自己国家传统节日的热忱,从而导致大家对传统节日的观念越来越淡,西方节日却越来越红火。
2.教育、媒体的推波助澜。
西方节日在中国倍受欢迎,这与我国的教育和媒体的宣传是分不开的。从教育方面来说,教育在将青少年更多地推向西方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现在的英语教育,孩子从小就接受英语教育,对西方的文化、节日都很熟悉,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相反的对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却相对缺乏。另一方面,广大传媒也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会经常看到到这种现象,就是每当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来临的时候,众多的报纸、电视节目都以这个为主题,这无形中起到了宣传西方节日的作用。特别是国外影视作品的大量引入,更是让西方的文化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3.商业炒作、物质利益的驱动
广大商家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节日的重要之处是带给大众欢乐,家人、朋友在一起享受幸福的时光总是离不开商品的。而琳琅满目的商品也可以给人们带来刺激,为节日增添色彩。他们大都看准了当前社会上青少年追求西方节日的商机,在西方节日来临时,以多种形式兜售节日用品,或是开展主题庆祝活动,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反而在我国传统节日面前,他们表现得要冷静得多。每到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商家会借各种概念进行市场的宣传和运作,各种相应的产品相应产生,从万圣节的假面具热销到圣诞节市场的火爆,借助西方节日发财,已经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市场运作。而这些大都被国人买账。
4.西方节日自身的优势
西方节日之所以比较受欢迎,受到青少年的普遍认同,很大原因是由于西方节日注重情感交流,形式丰富多彩、欢快,在节日中能感受一种全新新的文化氛围。相比之下,中国传统过节的方式在当代社会里显得比较含蓄、沉闷且缺乏浪漫气息。在满足温饱需求后,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和潜意识的个人主义的大众文化,在宽松的政治背景下蔓延和扩展开来。西方人追求平等、自由、享受的生活方式受到现代大众的欢迎。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更多的表现为家族式,节日大多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三、理性的态度面对西方节日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在诸如香港、上海这些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的国际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和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早已缓慢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会在更大范围的地域内扩展开来。由此可见,中国人多一些畅快抒发心情的洋节也是不错的,我们要一理性的态度看待西方节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走近圣诞节、情人节的同时,也学会了在母亲节、父亲节给老人献上一份祝福。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现象。现代各个民族文化毕竟是互相借鉴,互相融合的。
在崇尚西方节日、热热闹闹的过节的同时,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我国的传统节日大都由来已久,是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的。例如春节,它是我国长久以来每年最重大、最热闹的节日,也是全国很多民族都共同庆祝的一个传统节日。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包括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放鞭炮以及包饺子等各种春节吃食,都寄托了人们对于新的一年的无限祝福。再比如清明节,它是由我国的祭祀传统演变而来的,每年的清明节人们都会去扫墓祭祀,以表达对于祖先的怀念和追悼,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各地对清明节的庆祝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大致都包括祭祀、踏青、扫墓、放风筝等形式。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并且它的形成过程是漫长的,承载着我国宝贵的民族精神,是不容许我们丢弃的。
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西方节日,它们都各有起自身特殊文化内涵,都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我们要客观看待;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节日文化,都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如何继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如何推陈出新,并且赋予它以新的含义,是我们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应该拒绝西方节日,那些外来的节日大大充实了我们的文化生活。然而,我们更不能丢弃自己的节日,因为一个民族的节日就是它一种文化的生日。面对全球化的浪潮,面对西方节日的“入侵”,我们要教育国民在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否则,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我们要要重新认识和建设中国传统节日,要研究、创造我们的节日文化,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我们要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金升霞,略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J].长江大学 学报,2005,(6)
[2] 冯小娟,杨足.从喜庆节日的变化谈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民 俗的影响[J].高等教育,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