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借贷问题简析

2024-12-01

中国民间借贷问题简析(共9篇)

中国民间借贷问题简析 篇1

中国民间借贷一直非常活跃, 作为一种传统的借贷方式, 长期存在于城乡之间, 游离于正式的金融体系之外。央行2009年2月12日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 截至1月末, 中国民营企业约80%的资金需求来自于自我积累和民间融资。尽管2007年中央财经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 民间金融的规模在7 400亿元~8 300亿元之间, 事实上, 由于民间借贷的分散性和隐蔽性, 其规模可能远远超过这一数据。民间借贷这种融资行为是中小企业创办和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 而近年来, 许多企业或个人吸收资金是以非法从事资本、货币经营而不是以解决企业或个人自身发展需求为目的, 偏离了单纯的民间借贷的方向, 构成了犯罪。因此, 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行为是很有必要的。

一、中国民间借贷的特征与现状分析

(一) 中国民间借贷的特征

1. 快捷。

民间借贷的最大特点是方便快捷, 资金能及时到位。数额较小的资金在数小时之内即可到位, 这种借贷关系绝大多数只需借条或口头形式。而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 需要一系列复杂的程序和手续, 时间比较长, 对于急需资金的民间借贷情况来说, 一般成为“雨后送伞”。民间借贷快捷的特征适应了中小企业使用资金通常没有缜密的计划所带来的资金临时缺口。

2. 灵活。

民间借贷不论是借款或还款数额还是方式都比较灵活, 只要双方约定好, 有多种选择余地。只要有人想借, 便有人肯借, 在经济发达地区, 借贷数额可达数十万元, 而在经济较差地区, 借贷数额只有数百元。相对而言, 正规金融机构很难做到这一点。

3. 广泛。

从空间上看, 民间借贷现象遍布县辖各个乡镇, 特别是没有金融网点较少的乡镇。从借款主体上看, 这种民间借贷行为涵盖于社会各个阶层, 大多是城乡个体工商户、民营小企业等。

4. 有人情味。

民间借贷的迅猛发展,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人性化的特征。不少人愿意在资金短缺时转向民间借贷市场, 其重要原因是看重它的人情味, 借贷双方之间相对比较熟悉,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出借人一般在保证自己利益的前提下, 能为借款人着想, 甚至在一些熟悉的借贷双方在较短时间内的借款还会免去利息。

(二) 中国民间借贷的现状分析

1. 民间借贷活跃程度。

民间借贷的活跃程度与该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在经济发达地区, 资金流动性强, 需求旺盛, 以盈利为目的的民间借贷比较活跃, 而且规模较大、利率较高;反之, 借贷行为则主要集中在生活消费领域, 借贷规模较小、利率较低。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05年年会上, 吴晓灵在提交给年会的书面发言中表示, 2004年末, 中国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已达24.5万亿元, M2/GDP的比例已达189%, 是世界上比例最高的国家。但社会仍然反映企业融资困难, 以致民间融资异常活跃。

2. 民间借贷的形式。

民间借贷的主要形式为无息贷款, 在民间借贷中的发生率很高, 但额度相对较小, 表明中国农村地区的民间借贷有极其浓厚的血缘、亲情及乡情情节, 这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在金融领域的延伸。而另一部分是有息借贷、高利贷, 虽然发生率不高, 但占民间借贷金额的比重高, 三者之间的比例大约为2∶5∶3, 所以无息和有息、高利贷是民间借贷的主要融资方式

3. 民间借贷的规模。

民间借贷在中国农村地区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根据央行在2005农村的抽样调查, 在全部调查对象100户中, 有83户参与民间借贷, 其发生率高达83%。当然这个比例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年递增;再从民间借贷占全部借贷的比重看, 该比例略低于全国平均规模, 这符合符合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央财经大学的调查表明, 民间金融的规模在7 400亿元~8 300亿元之间, 平均每户民间借贷额约为5 000元, 这一水平也将呈逐年递增趋势。这也表明, 民间借贷的规模已不容小视。

4. 民间借贷不规范性。

近年来, 一些企业或个人通过民间借贷这种行为, 吸收资金非法从事资本、货币经营, 偏离了民间借贷的方向。在浙江富姐吴英民间借贷非法集资案件中, 他们以借款、投资、资金周转等名义, 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扰乱国家金融秩序, 最终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追究刑事责任。

二、中国民间借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不利于国家的金融宏观调控。民间借贷形成的货币流量是难以预测和控制的, 其资金来源多是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 这会产生国家控制银行信贷与民间分流资金的矛盾, 从而极大地削弱宏观调控的效果。而民间的金融机构从本身存在难以调和的问题, 其脱离了中央银行的监管, 业务经营不规范, 常见的有高息揽存、盲目贷款等。民间借贷的利率水平要比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高的多。因为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借贷利率是由国家确定的;而民间借贷的利率是双方自发商定的, 且民间借贷大都是在资金需求紧张迫切, 银行无法解决的情况时发生的。如当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银行贷款条件的投资项目被卡住以后, 民间金融机构便为其融通资金, 这时的资金使用方受制于这些非正规的金融机构, 当然利率水平也就非常高。正是基于这种利润的存在, 民间金融机构会以高于银行储蓄利率水平的方式吸收民间资金进行放贷, 这样会极大地降低社会公众对利率政策的信赖度, 不利于国家的金融宏观调控。

2.不利于市场现金流的控制和货币政策的制定。中央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 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 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均衡。因此, 流通中的现金流量的准确控制, 是调节货币供应的前提, 但是由于民间借贷需求大、利润高、手续简便且形式多样, 使得大量资金长期游离于金融机构之外, 中央银行难以掌握其数量、投向、分布和运行情况, 不利于市场现金流量的控制。

3.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民间借贷具有高收益性和高风险性, 是一种自发、盲目、分散的信用活动, 没有组织领导, 缺乏制约保障机制, 容易出现纠纷, 从而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例如, 一些人利用这种“放高利贷”的方法谋取不义之财, 很容易导致亲疏怨恨;而且, 民间借贷多为隐蔽性, 也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坑蒙拐骗现象在所难免, 甚至引发刑事案件, 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三、规范和引导中国民间借贷行为的政策建议

1.央行应制定相关法规来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民间借贷作为非正规的融资方式, 央行应该制定相应的法规和管理办法, 规范其借贷行为, 合理引导其投向政府鼓励投资的产业和项目, 从而推动民间借贷规范有序运行, 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制定“民间借贷法规”和“管理办法”, 首先要确定其借贷的限额和利率水平, 并按要求到相关的管理机构进行登记, 由指定机构对其进行管理、监督, 用法律手段治理和规范民间借贷市场, 推动民间借贷的正规化运作;其次, 对牟取暴利的放高利贷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取缔, 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同时, 相关管理机构应制定出严格的管理规定, 赋予民间金融一定的法律地位, 尤其是对自发形成的有组织的金融活动加强监管, 以法律的形式保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 引导民间借贷向规范、安全、守信、健康的方向发展。

2.银监会实施民间借贷监测来规范民间借贷。由于民间借贷资金的数额相对较小, 使得资金投向相当分散, 无法准确了解其分布情况, 故应建立民间借贷监测制度, 加强对民间借贷行为的监测和分析, 通过定期采集民间借贷的相关数据, 及时分析民间借贷资金流向和利率变化趋势, 从而全面掌握民间借贷市场的变动情况。在此基础上, 通过“窗口指导”、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等途径, 有效调节信贷资金供求, 合理引导民间借贷行为发展, 防范金融风险发生。

3.保监会建立民间借贷的保险制度, 防范借贷风险。目前中国没有建立存贷款的保险制度, 而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存贷风险一直由国家承担隐性担保。但民间非正规的存贷款不能纳入国家担保风险的范围, 而储户和贷款人的权益不能得到保障, 所以应建立存贷款保险制度。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是保护小储户的资金安全, 防止挤兑现象;还有的是为出现严重现金流短缺、破产或濒于破产民间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这也有利于加强中国金融管理部门的监管能力和对濒临破产的民间金融机构的处置能力, 从而降低民间金融机构的脆弱性, 以保护公众信心。

4.政府应设立区域性的民间借贷机构, 统筹民间借贷行为。为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 加强金融监管, 维护社会稳定, 应将分散的民间借贷机构统一起来, 组建区域性的合作金融机构, 通过正规的借贷方式归集社会闲散资金, 再投向更需要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上, 并且给予小合作性质的金融机构优惠的发展政策, 从体制上引导民间借贷行为健康发展。如组建民间借贷资金参股、为中小客户服务、市场化运作为特征的社区银行, 并给予相应的存贷款利率浮动政策, 使之兼具民间资本的比较优势和正规金融的专业化特点, 从体制上引导非正规金融发展为正规金融。

参考文献

[1]毕德富.宏观调控与民间借贷的相关性研究[J].金融研究, 2005, (9) .

[2]林毅夫, 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 2005, (7) .

[3]胡金炎, 李永平.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比较成本优势与制度互补[J].东岳论丛, 2006, (2) .

[4]李刚.发展民间金融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商业现代, 2006, (1) .

[5]张艳红.中小企业民间借贷的信用特征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 2007, (2) .

[6]冯梅.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利率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商业现代化, 2007, (9) .

[7]延红梅.民间融资, 期盼走向阳光地带中国金融[J].中国金融, 2007, (24) .

[8]熊兴华.对民间借贷中放债人法律地位及借贷双方权力保护的思考[J].西部金融, 2008, (11) .

[9]雷秀平.从民间借贷活跃看金融服务的缺失[J].金融大观, 2008, (9) .

[10]李武龙.民间借贷的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J].商业现代, 2008, (4) .

[11]武文生.民间借贷对正规金融产生的效应分析[J].时代经贸, 2008, (6) .

[12]冯学荣.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的对策建议[J].西部金融, 2008, (9) .

中国民间借贷问题简析 篇2

2015年8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近的《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为审理这类案件提供了依据。上海五色土就人们对自然人借贷合同中最关心的利息、违约金等做相关分析,与1991年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比较。

一、浮动利率变为固定利率

1991年《意见》第六条:民间借贷的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2015年《规定》第二十六条: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五色土点评:将36%的比例替代基准贷款利率的四倍作为利率保护上限,划了“两线三区”,24%以下为司法保护区,24%-36%之间为自然债务区,36%以上为无效区。2015年上海民间借贷的利率行情在年18%左右,低于24%的水平线。

二、自然人借贷直接的利息约定

1991年《意见》第八条:借贷双方对有无约定利率发生争议,又不能证明的,可参照银行同类贷款利率计息。借贷双方对约定的利率发生争议,又不能证明的,可参照本意见第6条规定计息。

2015年《规定》第二十五条:借贷双方没有约定利息,出借人主张支付借期内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自然人之间借贷对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五色土点评:以后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必须明确利息,否则将得不到保护。三:逾期利率的计算

1991年《意见》第九条:公民之间的定期无息借贷,出借人要求借款人偿付逾期利息,或者不定期无息借贷经催告不还,出借人要求偿付催告后利息的,可参照银行同类贷款的利率计息。

2015年《规定》第二十九条:既未约定借期内的利率,也未约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主张借款人自逾期还款之日起按照年利率6%支付资金占用期间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五色土点评:将逾期利率固定,但是不约定逾期利率是不能最大限度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此外,以前利率虽然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但债务人要求退还已经支付的利息,法院是不支持的,但是《规定》明确了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为正确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本规定所称的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

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发放贷款等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适用本规定。

第二条 出借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

当事人持有的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没有载明债权人,持有债权凭证的当事人提起民间借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被告对原告的债权人资格提出有事实依据的抗辩,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不具有债权人资格的,裁定驳回起诉。第三条 借贷双方就合同履行地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事后未达成补充协议,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仍不能确定的,以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

第四条 保证人为借款人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出借人仅起诉借款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不追加保证人为共同被告;出借人仅起诉保证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借款人为共同被告。

保证人为借款人提供一般保证,出借人仅起诉保证人的,人民法院应当追加借款人为共同被告;出借人仅起诉借款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不追加保证人为共同被告。第五条 人民法院立案后,发现民间借贷行为本身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并将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线索、材料移送公安或者检察机关。公安或者检察机关不予立案,或者立案侦查后撤销案件,或者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或者经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认定不构成非法集资犯罪,当事人又以同一事实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六条 人民法院立案后,发现与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虽有关联但不是同一事实的涉嫌非法集资等犯罪的线索、材料的,人民法院应当继续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并将涉嫌非法集资等犯罪的线索、材料移送公安或者检察机关。

第七条 民间借贷的基本案件事实必须以刑事案件审理结果为依据,而该刑事案件尚未审结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诉讼。

第八条 借款人涉嫌犯罪或者生效判决认定其有罪,出借人起诉请求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九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视为具备合同法第二百一十条关于自然人之间借款合同的生效要件:

(一)以现金支付的,自借款人收到借款时;

(二)以银行转账、网上电子汇款或者通过网络贷款平台等形式支付的,自资金到达借款人账户时;

(三)以票据交付的,自借款人依法取得票据权利时;

(四)出借人将特定资金账户支配权授权给借款人的,自借款人取得对该账户实际支配权时;

(五)出借人以与借款人约定的其他方式提供借款并实际履行完成时。第十条 除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外,当事人主张民间借贷合同自合同成立时生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当事人另有约定或者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一条 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为生产、经营需要订立的民间借贷合同,除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的情形外,当事人主张民间借贷合同有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二条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本单位内部通过借款形式向职工筹集资金,用于本单位生产、经营,且不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的情形,当事人主张民间借贷合同有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三条 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或者已经生效的判决认定构成犯罪,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的,民间借贷合同并不当然无效。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本规定第十四条之规定,认定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担保人以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或者已经生效的判决认定构成犯罪为由,主张不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民间借贷合同与担保合同的效力、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依法确定担保人的民事责任。

第十四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民间借贷合同无效:

(一)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又高利转贷给借款人,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

(二)以向其他企业借贷或者向本单位职工集资取得的资金又转贷给借款人牟利,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

(三)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借款人借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仍然提供借款的;

(四)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

(五)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

第十五条 原告以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为依据提起民间借贷诉讼,被告依据基础法律关系提出抗辩或者反诉,并提供证据证明债权纠纷非民间借贷行为引起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查明的案件事实,按照基础法律关系审理。当事人通过调解、和解或者清算达成的债权债务协议,不适用前款规定。第十六条 原告仅依据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提起民间借贷诉讼,被告抗辩已经偿还借款,被告应当对其主张提供证据证明。被告提供相应证据证明其主张后,原告仍应就借贷关系的成立承担举证证明责任。

被告抗辩借贷行为尚未实际发生并能作出合理说明,人民法院应当结合借贷金额、款项交付、当事人的经济能力、当地或者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当事人财产变动情况以及证人证言等事实和因素,综合判断查证借贷事实是否发生。第十七条 原告仅依据金融机构的转账凭证提起民间借贷诉讼,被告抗辩转账系偿还双方之前借款或其他债务,被告应当对其主张提供证据证明。被告提供相应证据证明其主张后,原告仍应就借贷关系的成立承担举证证明责任。

第十八条 根据《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七十四条第二款之规定,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经审查现有证据无法确认借贷行为、借贷金额、支付方式等案件主要事实,人民法院对其主张的事实不予认定。

第十九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时发现有下列情形,应当严格审查借贷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款项来源、交付方式、款项流向以及借贷双方的关系、经济状况等事实,综合判断是否属于虚假民事诉讼:

(一)出借人明显不具备出借能力;

(二)出借人起诉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明显不符合常理;

(三)出借人不能提交债权凭证或者提交的债权凭证存在伪造的可能;

(四)当事人双方在一定期间内多次参加民间借贷诉讼;

(五)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参加诉讼,委托代理人对借贷事实陈述不清或者陈述前后矛盾;

(六)当事人双方对借贷事实的发生没有任何争议或者诉辩明显不符合常理;

(七)借款人的配偶或合伙人、案外人的其他债权人提出有事实依据的异议;

(八)当事人在其他纠纷中存在低价转让财产的情形;

(九)当事人不正当放弃权利;

(十)其他可能存在虚假民间借贷诉讼的情形。

第二十条 经查明属于虚假民间借贷诉讼,原告申请撤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并应当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之规定,判决驳回其请求。

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恶意制造、参与虚假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第一百一十二条和第一百一十三条之规定,依法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单位恶意制造、参与虚假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对该单位进行罚款,并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他人在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或者借款合同上签字或者盖章,但未表明其保证人身份或者承担保证责任,或者通过其他事实不能推定其为保证人,出借人请求其承担保证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二条 借贷双方通过网络贷款平台形成借贷关系,网络贷款平台的提供者仅提供媒介服务,当事人请求其承担担保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网络贷款平台的提供者通过网页、广告或者其他媒介明示或者有其他证据证明其为借贷提供担保,出借人请求网络贷款平台的提供者承担担保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二十三条 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以企业名义与出借人签订民间借贷合同,出借人、企业或者其股东能够证明所借款项用于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个人使用,出借人请求将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列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

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以个人名义与出借人签订民间借贷合同,所借款项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出借人请求企业与个人共同承担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第二十四条 当事人以签订买卖合同作为民间借贷合同的担保,借款到期后借款人不能还款,出借人请求履行买卖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民间借贷法律关系审理,并向当事人释明变更诉讼请求。当事人拒绝变更的,人民法院裁定驳回起诉。

按照民间借贷法律关系审理作出的判决生效后,借款人不履行生效判决确定的金钱债务,出借人可以申请拍卖买卖合同标的物,以偿还债务。就拍卖所得的价款与应偿还借款本息之间的差额,借款人或者出借人有权主张返还或补偿。第二十五条 借贷双方没有约定利息,出借人主张支付借期内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自然人之间借贷对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除自然人之间借贷的外,借贷双方对借贷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民间借贷合同的内容,并根据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

第二十六条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第二十七条 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载明的借款金额,一般认定为本金。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实际出借的金额认定为本金。第二十八条 借贷双方对前期借款本息结算后将利息计入后期借款本金并重新出具债权凭证,如果前期利率没有超过年利率24%,重新出具的债权凭证载明的金额可认定为后期借款本金;超过部分的利息不能计入后期借款本金。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24%,当事人主张超过部分的利息不能计入后期借款本金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按前款计算,借款人在借款期间届满后应当支付的本息之和,不能超过最初借款本金与以最初借款本金为基数,以年利率24%计算的整个借款期间的利息之和。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支付超过部分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九条 借贷双方对逾期利率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以不超过年利率24%为限。

未约定逾期利率或者约定不明的,人民法院可以区分不同情况处理:

(一)既未约定借期内的利率,也未约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主张借款人自逾期还款之日起按照年利率6%支付资金占用期间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二)约定了借期内的利率但未约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主张借款人自逾期还款之日起按照借期内的利率支付资金占用期间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第三十条 出借人与借款人既约定了逾期利率,又约定了违约金或者其他费用,出借人可以选择主张逾期利息、违约金或者其他费用,也可以一并主张,但总计超过年利率24%的部分,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三十一条 没有约定利息但借款人自愿支付,或者超过约定的利率自愿支付利息或违约金,且没有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借款人又以不当得利为由要求出借人返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借款人要求返还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除外。

第三十二条 借款人可以提前偿还借款,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中国民间借贷问题简析 篇3

关键词:中国民间借贷,规范化发展,法律问题

民间借贷是指双方当事人根据真实情况达成的借款协议的行为, 其中双方当事人包括法人与自然人、 自然人与自然人和自然人与其他组织。 民间借贷作为一种重要的民间金融形势可以作为直接投资的渠道。 同时,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迅速发展的民间借贷,在金融资源方面为农村经济和民营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但是由于我国金融业受到国家的严格管理, 导致民间借贷在发展过程中难以得到相应法律和政策的足够支持, 使民间借贷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出现利率过高的问题,极易引发刑事犯罪和破坏国家的金融秩序,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阻碍了民间借贷的健康发展, 还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平衡发展。 因此,对民间借贷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促进其向规范化的方向进行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另外,由于民间借贷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加之国家为了维护金融业的安全和秩序,制定了许多否定民间借贷发展的规定,导致民众将民间借贷认为是一种高利贷、非法集资和非法吸收公众的存款的行为,不利于民间借贷的发展。

一、对民间借贷的认识

(一)民间借贷不等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民间借贷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二者在目的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民间借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筹集足够的资金帮助筹集者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境,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一种类似于民间借贷形式的犯罪行为,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非法的手段进行牟利, 并最终对获得的利益进行非法占有;其二,二者针对的对象存在差异。 民间借贷的对象一般不会超出当地的范围,主要是借贷者的亲戚朋友、熟人和生意上的伙伴,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对针对的对象十分广泛, 不仅包括本地范围还会涉及多个行政区;其三,二者的资金来源方向存在差异。 民间借贷作为一种合法行为所使用的资金主要是放贷人的自有资金, 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国外热钱和通过非法手段吸收和筹集的公众存款; 其四,二者在受保护上存在差异。 当发生纠纷时,只要民间借贷的贷款利率没有超过同期银行利率的四倍就会受到相应法律法规的保护,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旦被发现就会被彻底取缔, 并且损失由参与者自己承担。

(二)民间借贷不等同于集资诈骗

民间借贷与集资诈骗之间的区别主要集中在“骗”字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二者在归还问题上存在区别。 民间借贷是要按照规定的日期归还给放贷者, 而集资诈骗的主要目的是对筹集的资金进行非法占有,没有归还的打算;其二,在投资经营上存在区别。 民间借贷的出发点是为了进行投资经营,实现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并且当使用民间借贷筹集的资金经营发生亏损时不会被定义为集资诈骗, 而集资诈骗的根本目的是非法占有和不归还, 并未用筹集的资金进行经营和投资,只是利用筹资的钱进行享受和挥霍,利用虚假经营的模式骗取投资者的金钱。

二、中国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的立法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在民间借贷方面存在的立法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相关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矛盾。 当前与民间借贷有关的法律和法规的规定表现的十分宽泛和分散, 加之立法技术的缺失和 “政出多门”的不利影响,导致许多法律法规内容之间产生了冲突;其二,专门法律制度的不足。 主要是金融市场退出机制的不完善、个人破产法律制度的缺失和征信法律体系的不健全, 导致难以对民间借贷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无法实现民间借贷的运作和管理的规范化;其三,缺乏统一的标准。 由于受到民间借贷立法不健全的影响,致使民间借贷过程出现判断标准模糊不清、 操作性不强和司法机关手握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使民间借贷主体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二)不规范民间借贷的出现

民间借贷作为一种自发的信用活动, 会出现民间借贷主体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采取投机行为, 进而引发一系列的违法行为和债务纠纷。 如果不对民间借贷进行有效的法律约束,建立完善的监管和跟踪机制,则会导致民间借贷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一旦借贷方出现信用缺失的问题,就会对放贷者的资金造成极大的安全危害。

(三)可能出现民间借贷利率高的问题

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规定: 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高于当期的银行利率,但是不能超过银行同类贷款的4倍利率,超过同类银行贷款利率4倍而产生的利息将不会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的许多民间借贷利率都超过了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 一旦出现纠纷放贷者的利益将受到损害。 目前我国主要用是否高于银行贷款利率4倍的标准来衡量民间借贷活动是否合法, 但是在民间借贷的实际操作中相关法律法规并未起到良好的约束作用, 导致具有高利贷特征的民间借贷现象层出不穷,并且在民间借贷中形成了潜在的“行规”,即在借款时就已经将高额的利息反映到借款本金中, 难以让执法者发现其中的问题。

(四)存在大量的非法放债转贷现象

由于在民间借贷的过程中可以赚取丰厚的利益, 致使一些不法分子采用虚假的贷款条件和贷款理由进行贷款, 进而将贷款取得的资金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借贷给他人,从中赚取高额的贷款利益。 这种非法的放债转贷现象对我国的金融秩序产生了不利影响, 损害了金融机构的利益。

(五)民间借贷存在着较高的风险

由于民间借贷的利率明显高于银行的贷款利率, 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容易使企业出现恶性循环使用高成本资金的现象。 虽然企业通过付出高额利息筹集到资金解决了企业的困境, 但是这只会进一步降低企业的效益,使企业难以按照日期归还债务,对企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又为高利贷提供生存的空间,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如何从法律角度促进中国民间借贷的规范化发展

(一)对现行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监管力度的加强

其一,对民间借贷法律法规的完善。 首先要对民间借贷的身份进行确认,弥补民间借贷的不足,主要包括完善业务范围、资金来源、法律责任、放贷人主体资格和放贷利率上限,其次从法律角度实现民间借贷的规范化,提高借贷双方正确认识民间借贷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为民间借贷创设良好的环境,实现在法律技术层面下的稳定发展;其二,加强法律监管的力度。 在目前飞速发展的经济下,当民间借贷有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完善之后,定将促进民间借贷的迅猛发展。 为此,必须让各监管部门认识到自己责任,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 另外,随着民间借贷出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可能涉及保险、担保和证券等领域,故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管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其三,严惩违法犯罪行为。 随着民间借贷向合法化方向发展,会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比如洗钱和非法集资等行为的出现。 为此,在进行监管时要去除这些犯罪行为的合法外衣,对其实施严厉的打击,保障民间借贷的健康发展。

(二)对民间借贷进行正确的引导

在促进民间借贷的规范化发展时,要根据民间借贷的特点,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 其一,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对民间借贷的相关法规大力推广和宣传,让广大群众对民间借贷的政策和法律进行充分的认识, 让群众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对自身的借贷行为进行规范;其二,对借贷程序进行规范。 目前的民间借贷在规范化发展方面还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没有明确规范借贷双方的义务和权利、 没有具体规范凭据的内容。 为此,在签订民间借贷的合同时,要对合同的相关事项进行明确和规范;其三,对民间借贷的利率和用途进行明确的规范。 首先,借款人要出具借款事由说明书,对借款的用途进行细致明确的说明,防止借款人使用民间借贷筹集的资金开展非法行为;其次,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民间借贷利率的确定,避免高利贷行为的出现。

(三)对民间借贷实施严格的金融监管

为了进一步对民间借贷业务进行规范, 实现民间借贷监管制度的完善。 首先,可以吸取国外先进的经验,对民间借贷实施严格的金融监管,实现对投资者效益的保证,比如可以让工商管理部门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民间借贷宣传广告的管理和对放贷人实施登记管理;其次,银监会要担当起监管职责,严厉打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实现民间借贷的健康发展;最后,要建立完善的报警机制, 实现对民间金融业的监测。 比如可以对信息披露机制进行规范和建立民间借贷信息的统计机制, 让借贷主体可以根据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借贷决策。

四、结束语

随着民间借贷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促进其规范化发展将是金融行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但是面对目前我国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只有在立法先行下对其进行按严格的金融监管,并对其业务的发展进行规划,才能促进民间借贷行业的健康发展,为企业经营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弥补正规金融行业发展的不足,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式,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葛成.中国民间借贷规范化发展法律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2-04-27

[2]王永利内蒙古农村牧区民间借贷规范化发展研究[D].内蒙古财经学院;2010-05-01

[3]闫琳.论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的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2-04-15

[4]李淑贞.论我国民间借贷的规范化[D].吉林大学;2012-10-01

民间借贷应注意哪些问题? 篇4

民间借贷作为一种资源丰富、操作简捷灵便的融资手段,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信贷资金不足的矛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显而易见,民间借贷的随意性、风险性容易造成诸多社会问题。向私人借钱,大多是在半公开甚至秘密进行的资金交易,借贷双方仅靠所谓的信誉维持,借贷手续不完备,缺乏担保抵押,无可靠的法律保障,一旦遇到情况变化,极易引发纠纷乃至刑事犯罪。由此看来,民间借贷也必须规范运作,逐步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第三方金融机构投融贷提醒您,为了避免双方发生不必要的经济纠纷,保护债权人的经济利益,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借贷要合法。合法的借贷关系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如果明知借款人借款用于诈骗、贩毒、吸毒等非法活动,仍予以出借的,国家法律不予保护,出借人不仅得不到债权,还会受到民事、行政乃至刑事法律的制裁。若一方乘人之危,或用欺诈、挟迫等手段使对方违心借贷的,则属于无效民事法律行为,有责任的出借人只能收回本金。投融贷在签订借贷合同之前,还会考察借款人的信誉和偿还能力。比如,要看借款人的固定资产、经济收入等情况,判断其是否具备偿还能力;还要看借款人平时为人怎样,信誉程度如何,如果借款人曾有过“有借无还”的不良信用“纪录”,就要坚决拒绝。切莫因碍于面子、听信花言巧语或接受小恩小惠而盲目借款,不然,最终吃大亏的还是自己。

2、订立协议。现实生活中,有的出借人往往因对方是亲朋好友,碍于情面或出于信任,借贷时没有出具书面字据。这样,一旦借款人否认,出借人就很难保障债权。即使诉至法院,也会因无法举证而陷入败诉的结局。因此,出借人必须与借款人订立书面借贷协议,载明借贷双方的姓名、借款种类、币种、数额、时间、期限、用途、利率、还款方式、保证人和违约责任等条款,签字画押,双方各执一份,妥善保存。

3、利率应合法。借贷双方可以根据借款的用途及其收益,共同约定一个合理的利率。利率可适当高于银行同类同期的贷款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超过部分的利息法律不予保护。

4、提供担保。投融贷建议各位债权人,对于数额较大或存有风险的借款,应履行担保和抵押手续,要求借款人提供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第三人为其担保,或要求借款人以存单、债券、机动车、房产等个人财产作为抵押物,并都应订立书面借贷协议。有些财产抵押,还应到有关部门办理抵押物登记手续。这样,借款人一旦出现无法偿还债务的情况,可以向保证人追索借款或合法地以抵押物抵偿借款。

5、及时催收到期借款。按照《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出借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债权保护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如借款期满后又经过2年,出借人不能证实期间曾经催收过的,法律不予保护。为了防止超过诉讼时效,出借人应在时效届满前,让借款人写出还款计划,诉讼时效就可以从新的还款期限起重新计算。这样,出借人不仅拥有起诉权,更重要的是继续拥有胜诉权。

6、运用法律追讨欠款。如果借款人不讲信誉,逃账赖账,债权人切莫采取扣押人质、强抢货物等过激的违法行为,要正确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必要时,法院可以施行强制执行措施。

民间借贷问题研究 篇5

近期, 由于民间借贷问题引发的各类事件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如“吴英案”、浙江温州私营企业老板跑路事件、内蒙古鄂尔多斯系列事件等等。引发人们对民间借贷问题的关注。民间借贷是一种传统的借贷方式, 主要指非金融机构的社会个人、家庭、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间进行的以货币资金为标的的价值让渡及本息支付, 通常游离于国家依法批准设立金融机构之外, 以盈利为目的的资金筹集活动。我国经济三十多年的发展, 客观上必然积聚大量民间金融资本, 并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以及繁荣农村金融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 极大地增强了经济运行的自我调整能力。

传统的民间借贷行为中, 资金主要来源于私营业主流动资产和居民家庭闲置的金融资产。目前, 民间借贷的资金来源已出现重大变化, 自然人、企业法人、上市公司、商业银行、公益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都参与其中。民间借贷的突出特点在于直接融资性, 获取资金程序简单、快捷, 以利益驱动为核心的, 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金融活动,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为导向, 有利于弥补正规金融机构运行中的不足。

但民间借贷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根据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称, 温州1100亿元民间借贷资金中, 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仅35%。相当部分的借贷资金被用于房地产项目投资或集资炒房以及放高利贷、其他投机活动中。民间借贷的逐利性非常突出, 同时。由于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制、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以及民间借贷纠纷易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等对相当地区的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产生严重影响。

二、民间借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民间借贷行为及其管理缺乏法律依据

民间借贷行为往往具有投机性, 具有追求高额利润的潜在动机, 借贷过程简单, 甚至仅以口头约定的方式进行, 违约风险较大。此外, 民间借贷的法制、服务等外部环境不健全的情况下, 特别是在合同签署、担保措施、操作程序和法律效力等方面都不规范, 不利于法律保护。相当多的民间借贷没有物权担保, 主要以个人信用为保证, 造成民间借贷的还贷风险极大。其约定的高额利息也违反了国家法律规定, 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当前我国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人民法院在审理民间借贷案件时通常依据《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民事法律规范的相关条款来处理。如《民法通则》第90条规定:“合法的借贷关系受到法律保护”、《合同法》第210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 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这些关于民间借贷的法律条款内容过于原则、形式过于分散、没有形成体系, 操作性差。这样容易导致法院在处理民间借贷案件时不统一, 对类似案件不同的法院会做出差异性很大的裁决。为了正确审理民间借贷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等几条司法解释, 这些解释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承认民间借贷行为的合法性, 但是仅是从民法的角度出发的, 作为民事纠纷而做的解释, 并没有从专业法规的角度进行规制。在当前民间借贷而产生的纠纷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下, 已不能满足审判案件的需要。此外, 在法律理论界, 对民事性的民间借贷和刑事性的非法集资、诈骗、洗钱等犯罪的区分还存在相当大的争议, 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使法官在适用法律审判案件时, 常感到无所适从, 难以保证案件的审判质量。

(二) 国家对民间借贷金融监管体制不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我国民间借贷也获得了快速发展。然而, 我国金融当局对民间借贷的监管却几乎是空白。民间借贷市场是一个社会经济活动中自发形成的体制外金融市场, 它游离于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之外, 中国人民银行等政府机构难以准确掌握其资金规模、价格、流向等实际运行情况, 因而存在不可忽视的潜在危害。一方面, 由于民间借贷具有隐蔽性、随意性和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的特点, 民间借贷都属于私人行为, 具有一定的隐私性, 资金借入者基于各种因素考虑通常不愿意对外透露借贷信息, 而债权人也基于“财不外露”的思想, 不愿向外透露借贷信息, 从而难以对监管对象进行选择, 信息的不对称性进一步加大了监管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 我国金融监管主体多元化, 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主体是地方政府, 对典当行、拍卖行的监管是在地方工商局, 对大型融资担保公司的监管是在银监部门, 各金融监管单位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政府往往也难以进行长期、有效的协调, 毕竟对民间借贷监管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常态化的监管体系, 临时性的协调机制难以保证对民间借贷风险掌控。

(三) 民间借贷资本流通渠道不畅, 大量流入非实体经济中, 具有投机性

但近几年来, 为应对世界性金融危机及抑制国内通货膨胀, 国家实施了紧缩的货币与财政政策, 民间资本流动渠道不畅, 出现了四方面问题:一是高回报冲动, 从传统制造业抽身转向炒地产、炒矿、炒股、炒贵重商品、炒农产品等, 使实业产业不断“空心化”, 以温州、山西、鄂尔多斯三地民间资本最为典型。二是逐利性激发, 导致跨区域、跨世界流动加剧, 民间资本参与市场竞争力空前提高, 但盲目性引发的风险加剧, 出现民间资本折戟现象。三是资金滚动诱惑, 从各类炒作“游击战”转移民间借贷“阵地战”, 使民间融资风生水起, 在全国不少地方掀起全民放贷高潮, 民间资本隐患不断显现。四是体制性钳制, 民间资本投资途径狭窄。

国务院于2005年2月和2010年5月先后两次颁布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 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要公开透明, 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 不得单对民间资本设置附加条件。但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业壁垒和身份歧视难以在短期发生改变, 民资进入国有垄断行业仍步履维艰。从最近相关媒介发布中国企业500强, 绝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 庞大的民间资本若找不到适合的投资出路、势必形成经济上的“堰塞湖”, 一旦决堤, 对宏观经济将产生巨大的负面冲击。

三、化解民间借贷问题的对策

(一) 制定并完善民间借贷相关的法律法规

鉴于当前我国关于民间借贷的法律规范过于零散、过于原则性, 没有形成一个体系, 为了增加民间金融供给, 打破现有金融垄断, 提高金融整体效率, 引导经济良性发展, 尽快制定适应民间借贷规范发展的法规和管理办法, 赋予民间借贷主体及相关行为应有的法律地位, 为民间借贷构筑一个合法的法制环境。

明确民间借贷的法律地位, 解决的是其合法性问题, 在当前民间借贷专业性法规缺失的情况下, 可以先参照相关民事法律规范和司法解释, 并在总结审判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间投资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间借贷法》。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过程中, 应注意公民私人信息保护和借贷信息公开的平衡, 特别是出资人隐私的的保护, 同时, 对借贷资金的流向应公开, 出资人有知情权和异议权。明确监管主体、职责和程序, 规定民间借贷登记备案制度等。注意与刑事法律相衔接, 以用于借贷的资金来源不同为基点, 在民事法律规范和刑事法律规范中做出正确选择。借贷的资金大体上有三种来源:自有储蓄;非法向不特定的多数人吸收资金, 并许诺支付一定利息;用于借贷赚取利差贷款资金。对后两种来源的借贷资金, 侧重于通过刑事法律加以规制。

(二) 完善民间借贷金融监管体制

民间借贷金融监管是民间借贷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既要从法律上明确民间金融的监管主体, 并也要注意发挥民间金融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管作用。

监管主体和司法机关依法履行管理职责, 完善借贷备案与信息登记制度, 建立监测样本点信息采集体系以及包括民间借贷资金投向、利率水平、借贷期限、借款形式、抵押或担保形式、借款偿还情况等在内的民间借贷监测指标体系, 建立对放债大户的跟踪监测调查制度和民间借贷群发性异常变动情况调查制度, 及时掌握民间借贷的动态变化。加强担保中介机构监管, 要求民间借贷中介按期披露财务状况、资金用途、运用效益等情况, 对借贷人违反合同规定, 随意改变借款用途的或逾期归还贷款的, 应披露其不良信用记录并重新评估其信用等级。建立民间借贷利率定价机制。相比于实体经济正常的利润空间而言, 民间借贷利率普遍较高。过高的民间借贷利率不仅制约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且极易造成借贷资金链断裂, 贷款人承担高风险并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建立民间借贷利率定价机制, 有助于遏止民间借贷中的“高息”投机行为, 维护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高度关注金融突发事件, 加强对社会金融活动特别是非法集资活动的监测, 及时掌握社会金融活动及风险状况。采取有力措施, 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监控与管理。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营造民间借贷发展的服务环境。鼓励公证机构和律师事务所开展民间借贷合同公证、民事纠纷法律咨询、代拟民间借贷合同等业务, 为民间借贷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服务环境。

(三) 拓宽民间借贷资本流通渠道, 引导民间借贷资本流向实体经济

进行金融体制改革, 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门槛。提高民间资本在城市中小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 (合作银行) 股本比例;有条件的允许民间资本直接收购农村信用社 (合作银行) 、城市中小商业银行;规范引导当前规模庞大的民间借贷资本, 整合成为合法的民间金融组织, 使地下金融活动公开化、透明化;鼓励并大力推广村镇银行、农村和社区资金互助社等小型金融机构, 构建多种所有制结构相结合、良性互动的金融组织体系, 使全社会金融活动始终处在国家宏观调控范围, 确保金融持续平稳运行。

鼓励民间借贷资本向农村转移。当前,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但发展潜力很大, 突出问题是缺乏资金投入。政府应在加大农村土地、林权等方面流转改革力度, 扩大土地流转范围, 延长土地转让与承包期限的基础上, 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流向农村, 发展农村经济, 投资兴办各类特殊农业产业区, 发展高效优质种、养殖业, 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推动农村升级与调整, 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落后现状。

各级政府设立各类市县级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 以信息化为纽带, 创建投融资对接平台,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实际, 确定并及时发布民间投资产业目录, 发挥桥梁作用, 将民间资本引入有发展潜力的项目中, 避免实体经济空心化;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各项社会事业改革, 如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社会养老体制改革, 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同时,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幼儿教育, 利用民间资本,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提高人口素质, 各级政府在审批、税收、用地等方面应给予优惠政策。此外, 鼓励民间借贷资本进入城市批发、零售、物流、电子商务等一体化的商贸服务领域;允许民资进入自来水、燃气、公共交通、道路改造等市政建设领域, 民间借贷资本为城市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根本上说, 民间借贷资本的出路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国退民进”的过程。国家要有向民让利的勇气和魄力, 促进民营经济在社会各领域的发展, 使民营经济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

摘要:我国由于民间借贷问题引发的大量事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把握民间借贷问题的实质, 化解民间借贷问题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完善民间借贷法律制度, 加强民间借贷的监管力度, 提高监管水平, 拓宽民间借贷资本流通渠道, 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使之成为我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关键词:民间借贷,监管,对策

参考文献

[1]朱振球.民间借贷趋势分析与风险防范策略研究[J].武汉金融, 2009, (10) .

[2]陈康康.民间借贷的现状及其风险防范[J].商品与质量, 2011, (11) .

中国民间借贷问题简析 篇6

2007年6月1日, 马某向苏某借款180000元, 苏某于2008年9月2日、2010年2月15日分别出具一份收条给马某收持。2010年10月2日, 马某持有与苏某共同签订的一份《欠款证明》, 载明“马某向苏某借款金额180000元整, 每月支付给苏某利息18000元整, 支付到2008年2月30日为止, 利息总计162000元整。由于发包工程款的拖欠, 马某未能按月付给利息, 从2008年3月1日到2010年2月8日止, 本金加利息总计为1750000元整。在2010年2月10日已还给苏某利息款300000元整, 到2010年10月份止, 本金加利息还欠1740000元整, 特此证明。”双方签字按压。2012年3月9日, 马某以双方约定的利率过高及计算复利违反法律规定为由诉至一审法院, 请求法院确认超出同类贷款基准金率四倍部分利息无效, 并且返还多支付的利息。一审法院经过审理判决驳回马某的诉讼请求。马某不服一审判决向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上诉, 二审法院判决:一、撤销武鸣县人民法院 (2012) 武民一初字第445号民事判决;二、被上诉人苏某应返还上诉人马某186733.66元。

二、借贷关系的存续与借贷协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第一款规定“本规定所称的民间借贷, 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这是民间借贷的法定概念。民间借贷的出借人与借款人之间以合同形式形成民事法律关系, 这种法律关系是以贷款货币资金为标的所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即出借人向借款人提供资金后对出借人享有债权, 到期有权按约收回本金和利息, 借款人取得资金使用后对出借人负有债务, 到期应按约偿还本金和利息。

本案中马某请求苏某返还因高额利息而多出的部分无效利息, 苏某主张其与马某的180000元的债权已因马某的清偿而消灭, 因而否定其出具的两张收条上载明的162000元与300000元利息款和180000元的借款并无实际联系, 因而无需返还。

民事借贷纠纷中的举证责任一般采取“谁主张, 谁举证”的举证规则, 但在实践中, 法院通常将举证责任分配给与证据距离近而且能够控制证据的一方当事人, 法官在审查当事人双方的相关事实坚持动态责任分配原则。一般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债权人作为原告请求债务人返还借款, 被告如果抗辩已经偿还借款的, 或者抗辩原告的原告的转账凭证仅系偿还双方之前借款或其他债务的, 被告应当对其主张提供证据证明。被告提供证据证明后, 原告仍应就借代关系的成立承担举证责任。而在本案中, 上诉人为债务人, 被上诉人为债权人。债权人苏某主张在其向上诉人出具两份收条时180000元的债务已清偿, 其与上诉人之间借贷关系已消灭, 因此这两份收条所系的金额与180000元的借款并无联系。而上诉人马某主张两份收条系的162000元和300000元是为了偿还180000元的借款而支付的利息, 即在被上诉人给上诉人开具收条时双方之间的借贷关系依然存在。那么, 根据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 被上诉人应提供证据证明上诉人已实际偿还180000元的借款, 上诉人应提供证据证明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借贷关系。

首先, 2010年10月2日, 马某与苏某共同签订一份《欠款证明》。该《证明》对借款人、出借人、借款金额、偿还方式、利息约定等内容作了清楚的约定, 且有双方当事人的签章, 其实际上是马某与苏某之间的借款协议, 是双方因实际履行情况而对原借款协议做出的修订。《欠款证明》是双方当事人意思协商一致签订的, 至于被上诉人主张该《欠款证明》是应上诉人要求, 为了便利还款而签订的, 明显是站不住脚的, 试想, 若不存在借贷关系, 没有理由仅凭一方的要求而签订一份对自己有法律拘束力的协议, 因此, 可以认为该协议的签订也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对于苏某提出《欠款证明》原件为马某除持有与常理不符, 虽然一般情况下借款协议都由债权人持有, 但在实践中并不排除债权人基于对债务人的信任而将原件交由债务人一方保管, 且仅凭这种不合常理的推测是不能佐证该《欠款证明》就是一份与债权债务无关的书面协议。此之外, 从《欠款证明》中可看出, 马某与苏某的180000元的债务并未清偿, 即双方之间的借贷关系依然存在。而对于苏某出具的2008年9月和2010年2月的两份收条, 因其金额与《欠款证明》中总计的金额吻合, 且日期在《欠款证明》之前, 我们有理由推定这两份利息款是与180000元的借款有联系的。

借款协议是证明双方当事人借贷合意的凭证, 收条是款项给付的履行凭证。有借款协议作前提, 收条就能起到三个证明作用:一是双方法律关系是借贷关系;二是双方的借款事实已经发生;三是债权人的合同义务已经履行完毕。本案中上诉人与被上诉人签订的《欠款证明》系借款协议, 另有被上诉人出具的两份收条, 可以证明上诉人与被上诉人之间存在借贷关系, 两份收条的金额亦是系上诉人偿还利息的款项。

其次, 被上诉人苏某主张马某于2007年7月1日前就将本金180000元和利息15000元返还给苏某, 苏某将借据还给马某。但苏采臣并未能就180000元的实际清偿提供收条或其他金钱往来凭证进行证明。仅依据将借据返还给马某的行为并不能认定其与上诉人的借贷关系已消灭, 因此, 对于被上诉人的抗辩理由不予认可。

三、约定的利息的法律规定

本案中双方当事人在《欠款证明》中约定, 对于本金180000元, 每个月支付18000元, 可知月利率为100‰, 则年利率为120%。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于1991年颁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 (后称为《意见》) 第6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 各地人民法院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 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 (包含利率本数) 。超出此限度的, 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对于这个“四倍”, 著名学者茅于斌先生曾经称“有理由怀疑这个规定是拍脑袋定出来的。”当然不论这种“指控”是否有据可依, 不可否认的是在近些年来资金融通需求旺盛的背景下, 四倍利率的限制标准确实对民间借贷起到了极大的束缚作用。笔者认为这种限制是有必要的, 无限制的民间借贷有滋生高利贷的风险, 也会成为不法分子洗钱、非法集资等罪行的途径。本案中上诉人与被上诉人约定的利息明显超过了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 那么超过部分的利息无效, 不受保护, 上诉人要求返还多收利息的请求应当予以支持。

从上述《意见》第六条规定中可看出, “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是以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为标准计算的, 各级人民法院也普遍使用央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作为裁判的依据。但现实情况是, 2013年7月央行不再公布同期贷款基准利率, 这就意味着四倍的基准依据不复存在, “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无法执行。但利率市场化不能毫无限制, 因此, 《最高人民法院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后称为《规定》) 在废止四倍利率限制的同时, 规定了民间借贷利率的上限标准。

《规定》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 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 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第二款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 超过部分利息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利息的, 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规定》第二十六条将民间借贷的利率划分为“两线三区”:第一条线年利率24% (即月利率20‰、2分息) 以下为合法利率, 这是“司法保护区”;第二条线是年利率在24%-36%之间, 这是“自然债务区”;第三条线是年利率36% (即月利率30‰、3分息) 以上, 这是“高利无效区”。本案如果发生在《规定》实施之后, 则应当按照规定的年利率24%和年利率36%的标准为依据判断上诉人和被上诉人约定的利息是否过高, 显然, 即使按照《规定》的标准, 本案中的利息也是超过年利率36%, 对于超过部分的无效利息上诉人要求返还的, 法院亦应当予以支持。

四、复利利息的合法性

案件中除了利息超过法定标准之外, 是否存在以复利的方式计算利息?且以复利计算利息是否必然导致利息无效?

本案中《欠款证明》另约定:“支付到2008年2月30日为止, 利息总计162000元整。”“从2008年3月1日到2010年2月8日止, 本金加利息总计为1750000元整。在2010年2月10日已还给苏某利息款300000元整, 至今到2010年10月份止, 本金加利息还欠1740000元整。”按照上诉人与被上诉人约定的利息额计算, 明显存在着以复利的方式计算利息的嫌疑。

对于本案中的利息问题, 由于案件发生在《规定》实施之前, 因此按照《意见》中的相关规定进行法律判断。即本案中上诉人与被上诉人约定的利息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 则超过部分无效。借款人按约偿还本息后又以约定的利息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同类贷款利率四倍为由请求返还的, 不予支持。本案中借款人尚未按约偿还本息, 请求将已支付利息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四倍部分冲抵本息的, 应予以支持。上诉人的诉讼请求是返还多支付的利息, 二审法院在最终判决时先以上诉人已支付的利息款抵充本金和按照四倍利率计算的利息, 除去本息之后仍剩余186733.66元, 并判决将剩余的金额返还给上诉人。笔者认为这种判决思路合理也合法, 但仍存在几个争议点: (1) 2008年中央银行的贷款利率进行了5次调整, 2010年进行了两次调整, 至2010年10月份止共进行了6次调整, 且相错月份比较接近, 那么在以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四倍分段计算利息时是否是依每次调整后的利率计算的呢?由此也能看出, 《规定》废止了以银行同类贷款利率作为标准的合理性, 频繁的利率调整会使利息的计算更为复杂和繁琐; (2) 从《欠款证明》中看出, 上诉人与被上诉人最初约定的还款时间是截止至2008年2月30日, 后因工程拖延而导致上诉人无法及时交付利息款。那么, 上诉人是否需要支付逾期利息?依据相关规定, 借贷双方对逾期利息有约定的, 从其约定, 但不得超过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的四倍。对逾期利息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 人民法院应当区分不同情况处理:1、仅约定借期内利率, 没有约定逾期利率的, 出借人参照约定的利率或以约定利率再上浮30%-50%利率, 向借款人主张逾期利息的, 应予支持, 但均已不超过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为限。2、既未约定借期内的利率, 也未约定逾期利率的, 出借人按照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向借款人主张自借款逾期之日或者自权利主张之日起的利息损失的, 应予以支持。本案中并未约定逾期利息, 二审法院最终判决时也并未就是否扣除了逾期利息进行说明, 笔者认为, 除去因本金而产生的借款利息外, 还应该计算上诉人未按时还款的逾期利息。

五、总结

民事借贷纠纷案件的疑难点经常集中在借贷合同、利息、违约责任、债权债务问题、保证担保责任、举证责任分配等问题上,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处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时, 首先判断诉讼主体资格是否存在争议, 其次甄别诉讼请求和法律依据, 再者明确原被告提供的证据是否与起诉或答辩主张相符合, 最后确定案件事实和争议焦点。一步一步抽丝剥茧滤清纠纷的事实, 综合应用知识和技巧解决民间借贷纠纷, 同时也要进一步规范民间借贷的操作, 使民间借贷这一灵活的资金流动方式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真正的便捷。

参考文献

[1]强力.我国民间融资利率规制的法律问题[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2 (05) .

[2]张庆亮, 张前程.中国民间金融利率研究的文献综述[J].经济学动态, 2010 (03) .

[3]廖振中, 高晋康.我国民间借贷利率管制法治进路的检讨与选择[J].现代法学, 2012 (02) .

[4]曾纪胜.论我国民间借贷监管制度的完善[D].西南政法大学, 2011.

民间借贷的风险问题研究 篇7

关键词:民间借贷,规范运行,合法性,借贷风险

一、概论

(一) 相关概念

民间借贷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见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 因借贷产生的抵押相应有效, 但利率不得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相关利率。民间借贷分为民间个人借贷活动和公民与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民间个人借贷活动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 遵循自愿互助、诚实信用原则。

融资是指为支付超过现金的购货款而采取的货币交易手段, 或为取得资产而集资所采取的货币手段。融资通常是指货币资金的持有者和需求者之间, 直接或间接地进行资金融通的活动。

(二) 业务流程展示

随着民间借贷的发展, 也逐渐出现了一种比较普遍的业务流程, 为了形象的了解, 笔者进行了总结, 目前民间借贷的流程大体如下:

(三) 研究意义

选取民间借贷的风险这一课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当然, 笔者主要是考虑到民间借贷的现实影响。就其理论意义而言, 民间借贷虽然说已经影响了不少国民, 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的人, 但是其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还非常有限, 甚至可以说很匮乏, 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 那么对于这种融资方式的发展也就存在弊端。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能够弥补民间借贷方面的理论缺憾, 同时能够给以后学者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个参考。就其现实意义而言, 民间借贷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对于国民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那么由于操作流程方面的法律规范还不足,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存在一系列的风险, 为了避免财产损失, 我们就有必要进行探索和研究, 从而能够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作为借鉴, 进而指导现实, 让人们能够更好的使用这种融资模式。

二、民间借贷的风险

融资有风险, 当然民间借贷活动也不例外。根据一些现实的案例和数据分析, 笔者认为, 目前的民间借贷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

(一) 借款人的信誉和偿还风险

首先当然是看价款人的资产状况, 如果借款人没有足够的资产, 那么其偿还能力可能就不足, 要有所戒备;及时价款人有足够的资产, 还要考虑到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信誉如何, 如果经常拖欠欠款的话, 那么如果盲目地借钱给他, 就很可能会出现经济纠纷。因此, 一定要对借款人的资格进行必要的了解, 从而能够保证所借款项在时间约定的期限内能够按照约定取回并获得相应的利息。最好是能够订立书面收据之类的文字材料, 这样日后一旦出现纠纷可以有一定的佐证, 从而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 借款用途的合法性风险

虽然我们把钱借出去了, 但是本金还是自己的, 如果借款人将所借款项用于非法集资, 那么这种借贷行为本身就不是合法行为, 是不受法律保护的。而且, 非法集资活动一般风险性很高, 很容易出现血本无归的现象, 而且借款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溜之大吉, 最后损失最大的还是自己。因此, 我们一定要谨防非法集资这种行为, 事先约定资金的用途的合法性, 才能降低风险。

(三) 担保人资格风险

同时, 我们还要找人担保, 用以见证借款活动的履行。在选定担保人时一定要注意, 担保人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是否具有担保资格, 如果选定担保人时不注意, 担保人不具有相应的资格, 那么这种行为就是无效的。一旦日后出现民事纠纷, 就不足以作为担保凭证, 也无法保障自己的合法利益。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案例, 当约定的借款时间到期后, 债务人没有及时把款项还给债权人, 当找到担保人时才发现并不具备担保资格, 而且当时由于关系好只是口头约定, 像这种案例该如何处理呢?所以说, 担保人一定要具备相应的资格, 不能随便找人充数。

(四) 高利贷风险

考虑到借款人急需用钱, 那么作为出款人就有可能在利息的商定方面出于利己心理考虑, 以谋取高利息。但是法律有明确规定, 民间借贷的利率可适当高于银行利率, 但最高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如果利息过高, 就属于高利贷行为, 那么这种借贷活动不但不受法律保护, 而且是违法行为, 要受到相应的处罚。而且高利贷对于借款人的负担也不言而喻, 最后往往导致借款人因无法偿还而家破人亡, 这对于债权人来说, 也是对于社会道德底线的一种挑战。

(五) 追讨欠款的合法性风险

一般而言我们进行民间借贷都有一定的时限要求, 即双方约定在一定时间之后就要借款方偿还欠款和利息。倘若价款人此时不具备偿还能力, 那么追讨欠款的行为就会产生。此时, 我们可以采取协商解决, 或者通过法律途径, 来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切不可委托一些社会上的不法人员, 通过恐吓等不法手段强行催债, 非但不能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而且会导致自己更大的损失, 甚至可能会触犯法律。

(六) 追讨欠款的时效性风险

对于这种民间借贷, 我国法律有明确规定, 特别是诉讼时效问题。借贷到期, 出借人要及时催收, 如借款人逾期不还, 从借款到期之日的次日起两年内, 出借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因此, 我们一定要注意诉讼时效, 在有效期内通过法律途径保障自己的合法利益, 千万不要忽视, 否则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规避民间借贷的风险

既然民间借贷行为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那么如何尽量降低这种风险就显得更加重要。我们可以进行针对性的防范风险, 从而能够更好地使用民间借贷这一融资方式, 保证金融市场的规范运行。在此, 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查阅资料, 总结出以下几点, 仅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一) 借款之前对于借款人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

因为民间借贷在履行手续上并没有银行借贷手续上那么正规和繁琐, 那么相应的对于借款人的审查也就不是那么严格。但是这并不代表不重要, 对于借款人的各种信息进行必要的了解才能够保证如期还款。正如上面所说的, 不仅要对其资产情况审查, 其信用情况同时也是不可忽视的。只有信用状况良好, 资产情况充足的借款者我们才能够放心的进行借款, 也才能够保证融资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 事先约定借款用途

虽然民事借贷自己的财产使用权转移给借款人, 但是债权人仍可对于借款用途与借款人进行商榷。最好能够在借据或者书面材料中予以说明, 从而能够保证所借款项用途的合法性。一旦发现所借款项并非用于事先约定用途, 债权人可以通过合法途径进行申诉, 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因为现在非法集资活动屡禁不止, 如果不事先约定借款用途, 用可能会给不法分子机会, 使得非法集资活动更加猖獗。

(三) 担保人的选定要谨慎

在民间借贷活动中, 担保人的选定也很重要。首先, 要求担保人信誉状况良好, 最好是借贷双方都认识的, 大家都信赖的。有不少案例就是因为担保人选定时不仔细造成的纠纷, 甚至有些担保人并不具备担保资格。如果走法律途径的话, 担保人一方面如果出现问题, 那么很有可能会导致无效。在担保人的选定上最好是一些资产实力雄厚, 信用状况良好的人, 这样能够保证借贷活动的有序进行。

(四) 利息约定要合法

虽然对于民间借贷的利息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 但是也提供了一个上限。这也给了债权人一个可以活动的标杆, 可以在允许范围内制定自己所希望的利息, 获得满意的融资成果。切忌放高利贷, 高利贷是一种非法的融资活动, 不仅在法律上不被允许, 高利贷行为导致多少家庭家破人亡, 这也是一个社会道德问题。要坚决抵制高利贷行为, 做一名合法的公民, 大家共同创建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

(五) 追讨欠款的方式要合法

虽然说欠债还钱, 天经地义, 但是凡事都要注重方式和方法。提起民间借贷, 我们会意识到一个问题, 就是民间追债问题。甚至有些人居然请打手到家里强行要债, 这种行为是法律所不允许的。作为债权人来说, 我们按照约定拿回属于自己的钱并没有什么不对, 但是一定要有理有据, 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走, 没有必要采取一些极端手段, 结果反而赔了夫人又折兵, 害人又害己。

(六) 把握好追债的时效性

所谓时效性, 指在一定时间内的有效性问题。也就是说一旦超出时间, 效用就会较少甚至失去。作为债务人, 要及时的跟进自己的财产流动, 债务到期之后及时跟借款人取得联系, 表明其应该及时付给所借款项以及相应的利息。如果双方协商不成, 就可以适用法律手段, 在有效期内追回自己的财产, 千万不要做一些口头上的临时协议, 一旦债务人矢口否认, 那么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此外, 在进行民间借贷时最好能够找一些比较正规的贷款机构需求帮助, 这样在后期各方面更加有保障。最好能够在有关协议临时口头变更时同时出具书面凭证, 先小人后君子, 书面凭证一定要放好, 如果后期出现纠纷, 书面凭证可以作为自己的借款依据, 在涉及金钱方面一切要以凭证为准。

四、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相信大家对于民间借贷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 包括民间借贷的相关知识, 风险以及如何应对民间借贷的风险。通过相关的调查, 我们发现民间借贷行为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方兴未艾, 那么相信在短期内这种借贷方式也会受到大家的认可。我们要理性对待这种融资行为, 因为它既具有资金来源充足等优点, 同时也具有风险性大的缺点, 我们在面对民间借贷时要尽量规避风险, 发挥其有点, 从而达到效用的最大化。民间借贷的手续履行起来比较快捷, 资金来源充足, 对于处于欠发达地区的居民来说, 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在进行借贷之前一定要以法律为准绳, 保障各种活动规范运行, 只有这种才有助于融资市场的繁荣和有序。

参考文献

[1]刘长雁.稳健货币政策背景下民间借贷风险探析[J].西部金融, 2011 (05) .

[2]赵勇.民间借贷的风险防范机制[J].中国金融, 2012 (05) .

[3]李兢赫.关于民间借贷问题的思考[J].金融经济, 2012 (08) .

[4]吴正.民间借贷疯狂增长, 高利贷隐忧重重[J].科技智囊, 2011 (09) .

[5]张世晓.民间借贷风险及其监管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21) .

[6]许明.稳健货币政策下民间借贷风险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23) .

民间借贷的问题与出路 篇8

一、当前我国民间借贷存在和兴起的必然性分析

(一) 正规金融机构服务缺失。

自我国银行股份制改革以后, 银行收缩营业网点, 撤销大多数乡镇一级营业部, 农村金融服务缺失。一方面, 大多数群众很难享受到金融服务, 久而久之百姓自然而然会排斥正规金融机构, 有钱宁可选择存在“私人钱庄”, 甚至不存。另一方面, 正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差额巨大, 随着贷款权限上收, 各大行减少对乡镇一级地区贷款, 将资金集中于城市, 支持城市发展。这种情况下, 人们为解决资金问题只能借助民间借贷。

(二) 正规金融机构缺乏竞争, 效率低下。

在很多城镇, 正规金融机构不齐全, 现有正规金融机构网点也少。虽然国家目前允许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非正规金融机构上市运营, 但这些机构毕竟非常少, 难以和正规金融机构抗衡。这使得国内大多数地方仍是以原四大银行为首的正规金融机构一手遮天, 效率低下, 老百姓很难从中获得想要的金融服务。

(三) 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有偏向, 农户、小企业难获贷款。

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后, 盈利性开始成为各大银行竞相追逐的目标。各大银行往往希望把贷款发放到城市和大企业上。从2007年到2012年短短五年内, 县域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在激增的情况下各项贷款却呈现锐减之势, 县域信贷投放量远远低于市政府所在地, 贷款市场份额明显偏低, 县域资金流向中等发达城市的现象十分突出, 县域中小企业和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很难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由此, 乡镇一级居民、企业越发不想把钱存向正规金融机构或是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 而是选择民间借贷来解决自己的资金供求问题。民间借贷也就顺理成章地出现和兴起, 为解决社会资金供求问题出力。

二、现阶段我国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

(一) 影响正规借贷市场和国家货币政策的执行。

民间信贷市场是一个大量社会资金脱离国家正规金融体系而形成一个体制外的借贷市场, 难以监管且难以约束, 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对正规借贷市场造成严重冲击。且民间借贷多发生在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贷款的情况下, 所以民间借贷利率普遍高于正规金融利率, 这种现象会消减国家利用利率杠杠调节市场资金供需关系的效果。

(二) 加大金融风险隐患。

一般情况下民间借贷的双方互相了解熟悉, 小额贷款不会造成多大危机。但在民间借贷组织膨胀后, 由于民间借贷并不像正规借贷那样严谨、科学, 民间借贷组织方没有科学的审核程序, 容易对贷款用途、去向放松警惕, 使得金融风险加大, 经济纠纷增多。另外, 民间借贷市场资金量巨大, 利润丰厚, 民间借贷参与者很容易误判形势盲目进行高风险投资或非法资金运作, 一但资金链断裂很容易引起地方性金融危机。

(三) 其它问题。

民间借贷的资金数量及流向, 正规金融机构、税务部门很少能弄清楚。一方面会影响正规金融机构效益。另一方面滋生逃税漏税, 营业税所得税款难以征收。而且民间借贷容易滋生犯罪和黑社会组织发展, 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化解民间借贷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 建立健全监管制度。

金融监管的目的是防范和减少金融风险、保证金融机构的正常清偿能力。对民间借贷加以监管就是通过规范民间借贷行为提高民间借贷资金安全性, 防范风险, 保证和维护正常良好的金融秩序和社会秩序。要实现这一目标, 应当设立一个全新的监管机构单独对民间借贷进行监管。该机构可以被称为“民间借贷监管与发展委员会”。

(二) 建立风险预警和风险转移制度。

对民间借贷建立风险预警和转移制度。一方面, 让“民间借贷监管与发展委员会”参与风险预警和风险转移工作。另一方面, 国家、地方政府等机构应加强对诸如房地产业这样的高泡沫过热产业的风险监控, 在发展这些过热产业的同时, 应对资金流入进行严格把关。对这些资金池巨大的产业一定要把危机消灭在萌芽阶段, 将风险降到最低。

(三)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可以有效提高资本运行效率, 提高银行资金运行效率解决银行资金供需矛盾并收缩民间借贷空间。另一方面,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往往伴随着各种大型金融机构兼并小型金融机构, 大企业兼并小企业, 如果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不强, 金融体制不够完善, 金融体系不够健全, 不能对抗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经济冲击, 那么短期内盲目地推进利率市场化只会造成贫富差距加大。所以现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应围绕经济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金融体系健全进行。解决民间信贷问题, 利率市场化是必由之路, 但也只能缓慢推进, 作为一个长期计划来执行。

(四) 建立健全民间征信系统。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征信系统, 但应该将民间借贷里的农户、小企业和其他贷款者的信息进行补充。一方面, 我国缺乏相应的专业信用评估机构, 应建立专业信用评估机构。另一方面, 现阶段我国正规金融机构对贷款人信誉度的判断, 主要是看贷款人的贷款逾期情况, 这是不能真正反映贷款人信用情况的。因为只要贷款人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从民间借贷市场不断获取资金偿还正规贷款就可以不断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所以现有信用评级制度对贷款人信誉度的考核只停留在面上。征信行为应该围绕考察贷款人的行业状况和具体资金运作情况和各期账目跟踪检查的进行。

(五) 建立相应的非正规金融机构。

第一, 现有民间借贷组织操作不规范, 容易引起严重的金融风险。只有建立健全相应的如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合作社等非正规金融机构, 才能规范民间金融秩序, 减少民间借贷市场风险。第二, 设立非正规金融机构能规范民间借贷操作, 通过对非正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整顿和业务技能培训使民间借贷行为更加规范严谨, 改善民间借贷错误频发的局面。第三, 建立非正规金融机构可以弥补现有正规金融机构服务缺失, 加强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 为乡镇、农村、小企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第四, 可以集中社会闲散资金, 通过合理周转, 减缓并解决现在资金供需失衡、流向失衡的问题,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六) 加快对民间信贷的法制化建设。

现有对民间借贷进行约束的法律条款非常欠缺, 国家应该加快对民间借贷的法制化建设, 出台相关法律为民间借贷验明正身, 允许民间借贷作为合法行为金融国家正规金融体系, 让为民间借贷服务的农村资金合作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有合法地位并能得到法律保护。现有法律仅限于《民法通则》、《合同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等是无法满足当今民间借贷发展需要的。鉴于当今民间借贷发展迅猛, 并有扩大势头的情况, 应加快相关法律的出台。只有建立健全适应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 明确规定民间借贷的法律地位, 发挥民间借贷效用的同时惩处和打击“高利贷”等容易引起社会动乱的行为, 将正常民间借贷和非法融资手段划清界限, 同时保障从事民间借贷的机构、人员的合法权益, 才能真正保证民间借贷的效率, 才能保证民间借贷正常有序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各种金融抑制现象的发生, 我国民间资金市场出现供需两旺的现象, 民间借贷发展迅速。民间借贷以其方便、高效、成本低的特点为社会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 也因其资金规模大且难以被监管的特点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埋下安全隐患。只有从宏观上改善对民间借贷的看法, 改革现行监管制度, 从微观上提出更有效合理的对策才能真正解决民间借贷问题, 为民间借贷的发展找到出路。

关键词:民间信贷,正规金融,监管,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 .孟武.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研究[D].安徽大学, 2012

[2] .董彦岭, 张明.我国民间借贷的风险、趋势及对策[J].海南金融, 2012

中国民间借贷问题简析 篇9

关键词:非典型担保,与担保,代物清偿预约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民间借贷活动中,逐渐出现并流行一种担保方式。借贷关系中的双方当事人在签订了借贷合同之后,再拟定一份商品房买卖合同,其目的在于若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借款,则履行房屋买卖合同,借款人要直接将房屋转让给出借人,以此抵偿借款。笔者在北大法宝、无讼等司法案例网站上以“以物抵债”“后让与担保”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从2013年起,该类民间借贷案件在全国各地的基层法院中大量出现。实践中,此类案件中的原告绝大多数都是以履行买卖合同为诉求来提起诉讼,但是法院在审理的过程中发现,该类案件都是在买卖合同之下隐藏着真实的借贷关系,而当事人签订买卖合同实则是为借贷合同提供担保之用。因此,对于这种以担保债务清偿为目的而签订的买卖合同,有些法官将其称之为“担保型买卖合同”。①

如何认定此类房屋买卖合同的性质、效力问题,在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做法。有些地方的高级法院对此曾经推出过一些规范性的指导意见,但是落实在各地法院还是呈现出适用法律矛盾的混乱状态。为了统一司法的裁判,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在2015年8月6日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民间借贷解释》)第24条:“当事人以签订买卖合同作为民间借贷合同的担保,借款到期后借款人不能还款,出借人请求履行买卖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民间借贷法律关系审理,并向当事人释明变更诉讼请求。当事人拒绝变更的,人民法院裁定驳回起诉。按照民间借贷法律关系审理做出的判决生效后,借款人不履行生效判决确定的金钱债务,出借人可以申请拍卖买卖合同标的物,以偿还债务。就拍卖所得价款与应偿还借款本息之间的差额,借款人或者出借人有权主张返还或补偿。”

对于该条司法解释的出台,相关的法学者对此进行了重要的解读,对于该条的出台给予较高的评价。最高人民法院将这种《民间借贷解释》第24条所述的情形称之为“民间借贷合同与买卖合同混合情形”②。虽然该司法解释对这种混合情形在司法适用上进行了规定,但是这只是从程序上作出规定,并未明确此类买卖合同的性质以及认定的效力。因此,笔者在既有的观点的基础上,重点论证此买卖合同的效力问题,并结合《民间借贷解释》第24条的理解对当今司法实务中对于该类合同效力认定的问题提出建议。

1 担保型买卖合同属性之探析

探求上述房屋买卖合同的性质是本文探求担保型买卖合同效力问题的逻辑起点。在《民间借贷解释》出台以前,就有诸多学者和司法实务人士对于此类房屋买卖合同的性质本质进行一系列的论证和探析:有让与担保说③、“后”让与担保说④、附条件买卖合同说⑤、代物清偿预约说⑥等等。通过阅读各家学者的观点,笔者总结出在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已经被普遍接受的两种观点:“后”让与担保说和代物清偿预约说,这两种学说已经被法官写入了司法裁判文书当中。

杨立新教授对于这种具有担保性质的房屋买卖合同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后让与担保”。后让与担保是相对于让与担保来说的,我国法律当中并未明确规定让与担保,所谓的让与担保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为担保债务人的债务,将担保的标的物的财产权移转于担保权人,而使担保权人在不超过担保的目的范围内,取得担保标的物的财产权,于债务清偿后,标的物应返还与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债务人不履行时,担保权人可就该担保物受偿的非典型担保。⑦杨立新教授认为这种以签订房屋买卖合同作为借贷合同的担保并不符合让与担保的典型特征,不应该划入让与担保的范畴。他将这种借款的担保关系认定为是一种后让与担保。所谓的后让与担保,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为担保债权人的债权,与债权人签订买卖合同,约定将买卖合同的标的物作为担保标的物,但权利转让并不实际履行,于债务人不能清偿债务时,须将担保标的物的所有权转让给债权人,债权人据此享有的以担保标的物优先受偿的非典型担保。⑧杨立新教授之所以提出新的概念,是因为其发现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担保物转移的时间和担保权人就担保物所取得的权利状态。一是从时间上来说有转移的先后之分,让与担保是在担保设定之初就将担保的标的物的所有权转移于担保权人,相对于后让与担保则是债务人未到期履行债务的情况下才履行买卖合同将担保的权利转移给债权人。二是就权利状态来说,基于第一条的时间先后问题也就相对应影响担保权人对于担保物所拥有的权利状态问题。让与担保的担保权人实际上已经取得了担保物权,即拥有既得权利;而后让与担保中的担保型买卖合同对于担保权人来说仅仅是一种权利的期待状态。故将担保型买卖合同担保借贷合同的这种关系认定是后让与担保。

对于担保型买卖合同性质的另一种认定是民法概念体系中“代物清偿预约”⑨。相较于“后让与担保”,这一概念在司法实务界得到更多肯定。所谓代物清偿,是指债权人受领他种给付以代替原定给付,而使债务关系归于消灭的合同,⑩即“以物抵债”。担保型买卖合同的真正意义是“交付房屋以抵偿借款”的合意,这种合意也与民法上的代物清偿最为类似,但是无法归入传统的代物清偿中,故有些学者专家引用台湾地区“民法”上的概念即“代物清偿预约”认定为担保型买卖合同的本质。所谓代物清偿预约,是指当事人约定,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或者债务人得请求以特定标的物为代物清偿。11预约是相对于本约来说的,代物清偿预约是一种诺成性合同,合意一旦达成便具有约束力,债务人负有了履行他种给付的义务。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代物清偿预约成立于债务清偿期前到来之前;二是代物清偿预约以债务不履行为停止条件。它的主要机能在于为债务设定担保,担保型买卖合同符合代物清偿预约的本质特征。

杨立新教授提出的“后让与担保”的新概念与传统的让与担保相区分,可以说是在法学理论上具有创新意义。而实务界将这种担保型的买卖合同的本质认定为代物清偿预约也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总之,两派观点可谓是各有所长,也影响了下文对于合同效力的认定问题。

2 担保型买卖合同的效力探究

对这种担保型买卖合同效力的认定,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担保型买卖合同所起到的担保作用与让与担保一样,并未纳入我国现行的法律框架之内,但是对于合同效力问题的认定是解决司法实务中争议纠纷的关键。然而,通过深入分析《民间借贷解释》第24条关于担保型买卖合同的相关规定:该条的第一款是对审判实务中担保型买卖合同应当依照民间借贷纠纷进行审理的规定;第二款是法院对该类案件裁判后的执行问题进行的规定。从这两款规定可以看出,立法者规避了担保型买卖合同的效力问题,只是从程序上作出规定。司法解释并未给出一个明确的认定,这也导致了对于该条的理解和适用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无论是在理论界亦或者是司法实务界,对担保型买卖合同的效力呈现出多重理解。

2.1 担保型买卖合同无效的论断

很多司法实务界的专业人士持此种无效的观点,即此种担保合同虽是披着买卖合同的外衣,但是在司法审理的过程中,究其实质为当事人之间通谋虚伪表示。

我国关于“恶意串通”以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规定,是我国对大陆法系中“通谋虚伪行为”理论所做的变通。“通谋虚伪意思表示”取自台湾地区“民法”的概念,《德国民法典》将其称为“虚伪表示”,《日本民法典》称其为“串通虚伪表示”。通谋虚伪表示12,指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而为虚伪的意思表示。对于分析担保型买卖合同,其中并未存在欺诈、胁迫和乘人之危等原因,那么可以推断双方关于不能清偿债务则转移房屋所有权的意思表示应该是真实的,但是对物权变动的原因即签订买卖合同的意思表示则是不真实的,其真实引起物权变动的原因则是以物抵债。大陆法系中各国民法一般认为通谋虚伪的意思表示在当事人之间应该认定为无效。例如《德国民法典》第117条规定:“与他人通谋只是虚伪的进行应向他人进行的意思表示的,意思表示无效。”《日本民法典》第94条规定:“与相对人通谋而进行虚伪意思表示者,其意思表示为无效。”因此,对于签订担保型买卖合同的双方来说,两者并没有买卖的意思,仅有以物抵债的意思。13大陆法系理论普遍认为,通谋虚伪的意思表示的具体形式有两种:伪装行为和隐藏行为。14后者是指行为人以一个民事行为掩盖另一个民事行为,被掩盖的民事行为可能是违法也可能不违法,而被掩盖的民事行为是以其真意欲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法律行为。对于担保型买卖合同所想隐藏的行为实质上是代物清偿预约,对于代物清偿预约的效力,学者的见解不一。台湾地区学者孙森焱先生认为:“代物清偿预约若约定代物清偿权在债务人一方,即成立任意之债,应认为有效;反之若代物清偿预约约定在债权人的请求代物清偿则应类推适用台湾地区‘民法’有关流担保禁止的规定,认其为无效。”15

受大陆法系普遍理论的影响,判断我国出现的代物清偿预约的效力,应该依据我国的制度设计来分析。就制度层面来说,我国《物权法》第186条、第211条16明文规定禁止在抵押合同和质押合同中设定流担保条款。因此,在债务清偿期前,当事人之间关于签订的如届期不履行债务,则担保物归债权人所有的约定视为无效约定。而当事人之间签订的担保型买卖合同就是一种流担保条款,应被法律禁止为无效。

2.2 担保型买卖合同有效的论断

通过阅读各方面的资料,笔者大致可以总结出持担保型买卖合同有效观点的学者大多数为学理人士。总的来说,对于这种担保型买卖合同的设立并未违反物权法定原则的规定。

物权法定原则的立足点不仅表现在立法之上主义,更主要的是可以避免因契约自由所产生的交易上动态发展而引起的具有排他性物权之间的冲突,来确保市民社会财产的交易安全。物权法定原则规定,法律所提供的物权种类和内容是固定的17,但其往往具有滞后性的固有缺陷。因此,适用物权法定主义不得过度僵化,以免成为法治社会进步的绊脚石。例如,在18世纪的德国,当事人同样是通过所谓的“买卖”行为来实现对不转移占有的动产进行担保目的。18而相对应今天当事人之间设立的担保型买卖合同是为了保证交易的安全,避免担保的标的物发生交易变动而引起具有排他性的物权之间的冲突,这契合了物权法定原则的立法本意。19

此外,物权法定原则中的“法”并不仅仅指的是成文法,还包括习惯法。习惯法的作用在于将某项非典型的权利与法律规定的权利原则相融合,从而实现对非典型权利的认同,进而破除物权法定原则过度僵化的弊端。谢在全教授曾对物权法定原则意旨进行更为深层的诠释:“物权法定主义之意旨应仅在限制当事人创设物权,尚无禁止经由习惯法形成新物权之理”20。对此,杨立新教授非常赞成这一观点,在他的一篇论文之中,他将这种以签订买卖合同作为担保债务履行的行为称为“一个正在形成的习惯法担保物权”,认可订立买卖合同对于债权的担保作用,是研究和讨论这个问题的基础。21因此,通过习惯法来认可买卖合同的担保效力,实现其与我国现行法律体系的融合,这是一种习惯法上的扩张。

因此,对于担保型买卖合同的效力不应该一概否定,应该在具体的案件中综合分析判断担保型买卖合同的效力。首先,依据《合同法》第52条22关于合同效力的规定来判断担保的合同是否有效。该条是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只有当事人之间设立的担保型买卖合同并不违反关于效力问题的强制性规定,才具备担保的前提条件。其次,设立担保的物权是否依法进行了公示。这是依据《物权法》第6条23,进行的程序性的规定,相较于前面效力的实质性规定,这一项内容体现的是对世性,使第三人知悉权利的状态,维护交易秩序,从而减少交易纠纷。对于公示方法,不动产可以适用传统法律规定的登记,而动产的公示方法则可以适用占有改定的方式。

2.3 依据《解释》第24条对合同效力问题的理解

如果从代物清偿预约的角度,并结合《民间借贷解释》第24条来解释合同的效力。第24条第1款第1句规定对于以担保型买卖合同立案的,应该按照民间借贷关系审理;第2款规定不履行生效判决的,可以申请拍卖标的物。由此可以推断在这里认定拍卖标的物并非作为一般责任财产而是作为代物清偿预约的标的物被执行。因此,通过从代物清偿预约的角度并结合司法解释的规定,看到立法者对担保型买卖合同效力的潜在态度:虽然第1款在表上规定要按照民间借贷案件来处理,买卖行为归于无效,但是第2款通过规定拍卖标的物的方式,默认了合同约定的代物清偿预约行为有效。通过《民间借贷解释》第24条的规定,可以反映出立法者还是尊重了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约定,体现了意思自治的原则,平衡了当事人之间的利益,这是一种折中的选择路径。24

2.4 具体司法实务中的对于合同效力问题的认定

笔者在北大法宝、无讼以及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对“担保型买卖合同”“后让与担保”以及“代物清偿预约”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其检索的案例对于这种担保型的买卖合同效力的认定情况也与上文所述的理论界对于合同效力的态度一样众说纷纭。这类型的案件的审理结果按照时间划分的话,在民间借贷的司法解释出台以后,法院在裁判时则依照《民间借贷解释》的第24条的规定来审理,规避了对于合同效力的认定问题,那么相应的在司法裁判文书中,也未提及合同的效力问题,法官也并不会对效力问题来发表自己的裁判意见。虽然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出台为民间借贷合同与买卖合同混同的情形提供了具体的审理思路,但是对于合同效力认定的这一法律问题仍是长久以来需要尽快解决的。

而笔者在阅读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出台以前的案件的裁判文书中,各地法官对于此类合同效力问题的认定问题是各抒己见,总结法官的观点对于全面认识合同效力问题是也一个很好的借鉴。

2.4.1 认定担保型买卖合同无效

在裁判文书中持买卖合同无效的法官对于合同效力的认定思路具体体现为三种:一是认定“名为买卖,实为借贷之担保”,否定买卖合同的效力。进而以该借贷担保存在“流押(质)”条款为由主张担保无效;二是先否定买卖合同的效力。然后排除该担保中无效的“流押(质)”条款,并主张该担保违背物权法定原则而无效;三是先否定买卖合同的效力,然后排除担保中无效的“流押(质)”条款,同时强调“合同中部分条款的无效不影响其他有效部分的效力”,进而肯定当事人之间成立一种非典型担保关系,或在肯定非典型担保的同时,剔除其中所含无效的“流押(质)”条款。

总的来说,法官认为,有效成立的合同才有履行的必要和可能,缺乏真实意思表示的合同不能认定为有效的合同。因此,以物抵债的“担保型买卖合同”的签订并没有反应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而是属于通谋虚伪的意思表示,是一种代物清偿预约,违反了《物权法》中关于流担保条款的禁止性规定。如果承认合同具有效力,则突破了物权法定原则,破坏了法律体系的完整性。因此,买卖合同中关于通谋虚伪的意思表示无效,但是通谋虚伪表示中隐藏有其他法律行为的,应适用关于其他法律行为的规定。

2.4.2 认定担保型买卖合同有效

法官认定该类买卖合同有效的裁判意见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的来说,法官认为,这种设定买卖合同的担保形式并未违反《合同法》中的强制性规定,也未违反《物权法》第15条25所确立的原因行为与物权变动行为相区分原则。法官在案件中更加重视对契约自由原则的适用,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并承认了这种担保合同的效力。同时,对于买卖行为是否进行了公示以及公示的方式并不影响合同的效力。例如,如果通过签订买卖合同的形式来担保的房屋已经进行了预告登记,则应当视为进行了物权的公示,但是未进行公示的,不能对抗善意的第三人。因此,通过法官的裁判文书中可以得出,法官承认了当事人之间的签订的买卖合同具有担保的作用,其目的也是为了保证债权的实现。

此外,也有的法官提出了更为前沿的观点,他认为这种担保方式在实践中大量存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都是采用“形非流质、实则流质”的方式来回避关于《物权法》中关于流质禁止的规定,立法和司法实践都未认定无效。26在审判中虽然不便承认流质契约的效力,但是只要在形式上不符合流质契约的构成要件,就不妨让这种“脱法行为”27发挥效力,让这种有实际合理性的行为合法有效。

3 担保型买卖合同效力的认定意见

通过分析《民间借贷解释》第24条可以得知最高法院在处理该类案件时,对于买卖合同的效力问题,该条规定同传统的让与担保一样,未作出明确地表示。根据最高院对该条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中表示,对于买卖合同的效力并不肯定也不否定,只是在借款人不履行生效判决确定的金钱债务时,出借人不能直接取得担保标的物的所有权,而应通过申请拍卖标的物以偿还债务,即该条一方面肯定了担保标的物的担保效力,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出借人优先受偿的条件和方式。28笔者结合上文当中关于司法和实务界人士对于担保性买卖合同性质和效力问题的分析和博弈,对于担保型买卖合同的效力提出个人见解。

法院在认定担保型买卖合同效力的过程中会依据法律的相关规定,并结合原被告双方的意见,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的经验法则,还原事实并形成心证。笔者认为,运用目的解释的方法来认定买卖合同的效力更为恰当,因为双方当事人在签订买卖合同时,其所从事的民事行为都是为了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能够做出理性的判断,签订的买卖合同就是为了担保原债权债务,在届期不能偿还债务的情况下通过合同这个媒介来实现以物抵债。因此,法院通过目的解释的角度理应认定该类买卖合同的效力,尊重私法领域的意思自治。

笔者上述的观点是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来认定合同效力。虽然《合同法》并未明确这类合同为典型合同,但是在诸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中都间接对这类合同进行了规定并认定合同的效力。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意见》中第241条2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7条30都认可了以物折价清偿债务的效力,并且在执行程序中法律也明文规定了以物抵债。对于实现这类买卖合同时,可能遇到价值随着市场行情有所波动,但是只要物的价值在正常的市场波动的合理范围之内,可以认定双方在达成合意之时能够判断今后的价格趋势。如果确实存在了明显不合理的价格显失公平的情况,可依据合同可撤销的原理进行处理,而并非直接认定合同无效。

上一篇:工资核算管理下一篇:新课程的实施与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