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2024-11-29

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精选12篇)

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篇1

摘要:本文就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 分析河北文化产业结构的主要障碍, 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文化产业结构,应对策略

一、中外文化产业现状及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

文化产业 (Culture Industry可译作文化工业, 也可译作文化产业) :20 世纪初最先出现在霍克海默及阿多诺所著的 《启蒙辩证法》。文化产业乃一种特殊的文化和经济形态, 于不同国家、于不同角度, 对文化产业的理解就仁者见仁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如是定义:“文化产业指按照工业标准, 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 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为导向, 文化本身的创作与销售, 狭义涵盖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以及建筑设计。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现状却是, 我国文化产业现代文化市场尚缺统一、规范、竞争和有序的体系, 制约着发展;未有效利用源远流长的文化资源;法规建设滞后;体制不完善, 管理不畅通。

纵观全球, 美国乃文化产业头号强国, 具备日报1, 500 多家, 周报8, 000 多家, 杂志1.22 万种, 电台1, 965 家, 电视台1, 440 家, 美国广播、哥伦比亚广播及全国广播三大电视网, 也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电影生产基地, 有着“三片”文化 (薯片、大片、芯片) 。其GDP的10%来自文化产业:世界广播和有线电视56%的收入, 收费电视85%的收入以及总票房55%的收入, 都被老美收入囊中。美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实力, 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及走向, 稳坐世界第一位。美国文化产业特点是市场化、倾向实用主义、高科技做后盾、传播多样化、输出型。

英国最早提出“创意产业”, 并以此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之理论。就比如2001 年其文化产业总产值为1, 125 亿英镑, 此后基本年增长9%。“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乃英国首相布莱尔倡议筹建, 国内对文化产业创意的重视可见一斑。英国文化产业特点是重视创意, 代表作有筹办“世界创意产业论坛”, 2002 年筹办“伦敦设计节”。

日本文化产业 (也即娱乐观光业) , 侧重于文化内容。2002年其文化产业产值为11 万亿日元, 当年日本闻名世界的汽车业产值为22 万亿日元。其中“酷文化” (以音乐、动漫、广告、设计为主) 和数字内容产业 (以音乐、游戏和信息出版为主) 最为突出。文化产业在日本所表现的特点是文化企业队伍成熟、综合经营多样文化产业、文化中介组织和管理制度成熟完备。

我们可以看到文化产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之一, 文化产业的结构在其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京津冀地区而言, 文化产业已成为北京支柱产业之一, GDP所占比连续数年超过12%, 已经构建以文化产业为特色和支柱产业的产业形态或格局。河北省有着与首都北京毗邻的天然地理优势, 有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 也是京津冀协调发展之核心, 可谓天时地利。

这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京津冀地区:城市间经济联系松散, 除北京和天津联系最紧密外, 北京与唐山、廊坊、沧州较有联系, 天津与唐山、廊坊较有联系, 北京、天津与河北省其他城市经济联系程度较低甚至很低, 发展失衡;在逐步过渡至扩散阶段, 不适宜的产业也在逐步向外围扩散;产业间水平合作增多;正在加大产业转移。同时, 在发展过程中, 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产业集中也间接造成了交通拥堵。论城市之间的发展落差, 北京已处于后工业化期, 天津正处于工业化后期, 河北省仍处于工业化中期。

可知, 文化产业发展好了, 可以减少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工业污染。河北省文化产业链的提升刻不容缓, 河北省对首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也很有必要。

二、河北省文化产业结构的主要障碍与应对策略的创新发展研究

在这些背景之下, 河北省文化产业结构的发展与调整, 又有哪些主要障碍与创新策略呢?

(一) 研究布局的障碍与应对策略的创新发展。河北文化产业主要在旅游以及手工业, 科技含量、联动产业等方面竞争力不足;又大多集中在传统行业, 行业间无有效关联, 此乃布局障碍。每个城市也没有发挥好各自的优势, 对各自背景现状认识粗陋, 忽视地区的差异盲目投资, 甚至部分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变味, 赫然政府的政绩工程 (前期投资甚巨, 后期收效甚微) 。

针对这一障碍, 河北省政府转变功能, 提供平台, 走“互联网+”路线, 力促省内文化产业结构向技术型、区域性发展;另外, 促进文化产业多样化可以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 各地以旅游为主、动漫和娱乐为辅的模式比比皆是, 在布局中也要考虑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河北省以石家庄市、邯郸市、邢台市、唐山市、廊坊市、秦皇岛市、承德市、张家口市、衡水市、沧州市、保定市为代表的县域特色文化产业, 成效显著。河北省凭借与首都文化中心毗邻的地理优势, 与首都各大院校签订文化产业合作项目, 为文化产业的技术型发展提供技术师资和科技保障。

(二) 研究结构的障碍与应对策略的创新发展。省内产业结构偏重于出版业与广电业发展, 新兴网络文化较弱。众所周知, 显著新闻收入比重日益减小, 相对的娱乐和创意设计比重逐年增加, 娱乐与创意设计融合了科技支撑与品牌效应。如今互联网公司已是传媒公司, 如百度、腾讯70%的收入来自文化产业, 河北省应提供更多政策与资金支持众多省内文化企业的传播与平台构建, 资源整合。同时也要引进、留住和培养新媒体人才, 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智力支持。当然已有的出版业和广电业的发展, 也要深耕下去, 发展特色, 尽快更新换代, 以适应新的时代。

(三) 集群障碍以及政绩效应应对策略的创新发展。省内文化产业园建设已初具规模, 前期并未关联相关行业, 有的甚至仅有房地产效益。某些产业园已经变味。换言之, 文化产业园建设形式化, 文化及配套设施却没有跟上。

这一障碍需要政府搭建多方面的平台, 多借鉴国内外先例, 逐步完善文化建设。

可喜的是河北省依托首都这个文化中心, 通过政府牵线, 产业园及其关联行业在慢慢走向文化建设, 河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与中国传媒大学开展合作;承德绿世界合作项目由承德绿世界活性炭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新经济与新产业研究中心共同创建;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园 (唐山) 的子项目———曹妃甸数字传媒产业园与中国传媒大学全面展开合作, 项目计划全程由其文化研究院负责编制;河北乐海乐器合作项目, 由河北乐海乐器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立, 中国音乐学院针对词曲创作、乐队指挥与训练等提供师资力量, 设立器乐、乐队等相关课程;此外, 还与北京印刷学院、中国社会科技院经济研究所、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中文信息学会汉字编码专业委员会等皆有合作或意向签约。

三、结语

文化产业的发展, 需要带动相关产业, 形成文化产业链, 相辅相成, 实现共赢。沿着发展策略的思路, 河北省文化产业主要有新闻出版、影视剧生产制作类 (动画片《西柏坡》、《印象花木兰》等) 、文艺演出类 (《印象野山坡》、《海上生明月》等) 、文化旅游类 (西柏坡红色盛典、中国地道战仿真体验中心、赵州桥文化产业、涿鹿中华三祖文化园等) 、县域特色文化产业类。

综上所述, 河北省具备天时地利, 省政府发挥着重大作用:创新模式的发展 (人才引进和培养、金融注入、平台搭建、政府牵头) ;力促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定能克服文化产业结构的主要障碍, 齐心协力求发展、求创新, 顺应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各地创新金融模式, 力促文化产业发展.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 2012.9.25.

[2]杨帆.深化保定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问题研究[J].河北金融, 2014.1.

[3]河北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河北新闻网.

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篇2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 陈璐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国际经验表明,文化产业是应对金融危机当之无愧的“法宝”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产业发展演进历程,一个国家或地区爆发金融危机或进入经济困难期的时候,恰恰是其经济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而文化产业作为以创意为核心的新兴朝阳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总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助推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分工深化的结果。社会分工经历了自然分工、工场手工业分工、机器大工业分工、区域分工和国际分工等以技术为逻辑的演变。到20世纪后期进入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时代,这时,产业发展获得了文化支撑,文化传播插上了产业翅膀,文化成为企业、地区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浪潮和强劲的文化需求带动下,消费者对物质产品的文化品位要求越来越高,文化对产品价值形成的贡献越来越大。产品价值链的变化引发了技术开发路径的改变,很多技术开发着眼于把抽象文化体现在具体产品中。这样,文化成为技术开发的一个重要兴奋点,进而成为引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文化产业的特点使其在经济萧条时具备了逆势而上的显著优势,呈现出比其他产业更加明显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它不仅能够直接提高生产总值、增加财政收入,而且能够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符合我省发展实际

第一,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推动我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偏重是当前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改变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现状。发展文化产业更多地强化了与文化相关的服务业发展,使产业结构偏重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同时,文化产业促进文化理念渗透到传统工业的设计、生产、营销、品牌和经营管理等环节,改变了传统工业的价值创造链条,使传统产业提供的产品更加富有文化含量、文化品位,从而使工业内部结构变得更灵活、更合理。

第二,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转变我省产业发展方式。长期以来,大规模、群体性和高强度资源开发,形成了我省高度依赖矿产资源的主体产业体系。这种传统路径依赖形成强大思维惯性和发展惰性,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低端扩张”,其缺陷突出表现为割裂与生态环境大系统的关联,排斥产业体系向高端演进。而文化产业则是遵循以智力、知识、技术和文化资源等软性投入为主,以创意、创新为动力的产业发展路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一是可以摆脱传统的路径依赖,推动其他产业更加注重发挥文化效能,加快节能减排进程,从而构筑起经济发展的多元支撑,建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可以促进产业发展由资源的一次性利用向多次性利用转化,为人们的低成本消费提供了一种现实选择,又为企业实现资源的多次性利用、降低边际成本打开了上升空间,彰显了文化资源利用的可重复性,非常容易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研究 篇3

摘要:在“十二五”规划中,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的支柱性行业。在文化产业中人才的不足已经影响了整个行业的正常发展。国内学者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明显滞后,关于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缺乏足够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基本停留在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文化产业市场需求、人才的管理和社会培训等局部问题的探索,缺少针对具体地域的系统完整研究。本课题研究从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基本理论分析入手,就县域特色文化产业人才的相关概念和特点进行简要阐述;在对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现状了解的基础上,对人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剖析;通过政策法规、人才投入、培养培训、优化配置、评价、引进、激励及收入分配机制等方面进行完善。

关键词: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研究

中图分类号:F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210-02

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再次强调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强调要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把行之有效文化经济政策法定化,健全促进社會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制度规范。中央和省委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针对河北省自身所具备的特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等优势,以11个地级市中的主要县市的县域特色文化产业进行分析,发现其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而合理化的建议,以便河北省在发展县域特色文化过程中能够更加顺畅,更加迅速。

一、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内涵及其现状

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是指利用河北省丰厚的特色文化资源和显著的区位地缘优势来带动河北省县域的发展,从中发现有利县域发展的支柱企业和先进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带动整个河北省的经济稳定发展和创新经营。从优厚的特色文化资源方面来看,它是特色文化产业能够发展起来的根本。众所周知,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在国家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又是在县域文化产业竞争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有利于河北省经济发展新支柱产业的培育。

(一)历史渊源久远的燕赵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河北这块风水宝地,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其历史悠久,成就了许多文化名人,比如历史方面,如老将廉颇、张飞、赵云等;文化方面,如思想家荀子、董仲舒等;政治方面,如名相蔺相如、廉洁纳谏的魏征等等。经过多年的历史沉淀,在我们河北省留下了许多关于这些名人的历史文化古迹。除此之外,河北省还有古长城、著名的避暑山庄承德以及其临近的庙宇、清东陵、清西陵等具有世界闻名的文化遗产。

(二)具有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文化。

在肥沃的燕赵大地上,河北特色民间艺术文化可谓遍地开花,层出不穷。比如拥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河北戏曲-----河北梆子、评剧唐山皮影等;独具风采的民间曲艺-----常山战鼓,乐亭大鼓等;还有做工细腻的民间工艺-----定窑、瓷窑、武强年画等;具有传承健身和武艺于一身的民间武术和杂技----沧州八拳、廊坊八卦掌、吴桥杂技等。

(三)让祖祖辈辈都铭记的红色革命文化。

在河北省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党中央曾经在这里指挥过著名的三大战役,而且这里曾经也是闻名的晋察冀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据点之一,所以说它拥有着资源丰富的红色文化,除此之外,河北省的红色革命文化还包含着“西柏坡精神”为核心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遗址等。

二、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人才的现状

河北县域特色文化资源丰富,但是现状的发展不尽如人意。第一,在特色定位方面,缺乏创意,导致产业化水平不高。比如一些旅游景区,对其深层次的开发不够,只停留在旅游观光的层面,导致旅游资源匮乏,缺乏精品旅游竞争力。第二,对于特色文化品牌创新不足,许多县城不能根据自身所具有的条件,很好地利用品牌的魅力创设特色文化品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资源,让自身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第三,整体特色文化产业在投资融资这块处于不健全的体制中。由于河北省许多县市发展水平有限,直接导致了财政方面的紧张与匮乏,从这一方面来说就无法满足特色文化产业的很好发展的需求。第四,从人才方面来说,特色文化产业缺乏专业人才。就目前来看,特色产业人才数量严重不足,人才结构发展不均衡,导致了特色产业发展缓慢,从而在策划、创意方面就存在着严重的短板。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河北省限于特色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育与发展与整体文化产业布局不符。也就是说,河北省文化产业人才现状最大的问题就是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体现限于文化特色且整体素质水平较低。另外,河北省诸多县域文化型企业对于相关产业人才的需求定位也存在诸多差异。据相关资料统计,河北省县域文化产业年所需产业人才的增长数在10万左右,而具有专业水平的人员则不超过5万人。同时,这些文化产业人才大多集中于区域中心城市,而县域单位保有量比较低。这也就意味着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可能落到实处,且产业主流人才的素质水平和经济待遇较低。从行业产业的布局来看,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的人才主要分布于旅游业、广告业以及文化职能事业部门。在其他文化产业中,人才的布局并不合理。例如河北梆子、乐亭大鼓、吴桥杂技、藁城乱弹这样的传统文化产业人才相对来说少的可怜。

三、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的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的优势。

从河北省县域文化的布局来说,历史、人文、戏曲、旅游等产业全省都有分布,且相似程度比较低。从产业经济的角度来讲,这样的优势有利于各地主推自己的文化项目。如果各区域之间能够做到良好的配合,那么这些文化产业就会得到空间集成化的操作。再加上县域职能部门的文化主推,这些文化产业可以说获得了巨大的先天发展优势。从个县域实体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区域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成本低见效快且有利于解决县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在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借助另一个优势,即高校文化产业人才的富集。不可否认,河北省凭借北京市就可以建立一个文化型人才体系并进行层次化布局。另外,河北省不同县域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区域文化特色,并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推动下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再结合当前国家政策的支持,可以说河北省县域文化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二)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推进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河北省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策略选择存在方向性的问题。与此同时,区域特色文化型产业经济效益获得较其他经济产业部门要小得多,很多县域主管部门对该产业的发展仍持观望态度。再有,县域基层文化单位的建设空泛化现象比较严重,很多特色文化人才缺乏或者流失严重。第二是县域特色文化从业人员的经济社会待遇较差,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化结构不合理。据笔者调查,县域文化从业人员的技能素养水平较低,缺少规范化的体系培训。当前,县域特色文化产业人才体系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青黄不接”。在推进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这都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四、河北特色文化产业人才的定位

(一)河北特色文化产业人才的结构化定位。

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在国家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又是在县域文化产业竞争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河北省11个地级市及市辖县中,地域性的文化产业非常多。这些地域性的文化大多属于历史、人文、曲艺的范畴,也有以地方自然景观为旅游产业的特殊文化。因为社会历史等原因,不同县域之间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色,因而人才的定位首先就要坚持结构化定位的原则。根据不同縣域特色文化,培育不同结构的人才体系。当然,对于相似结构的特色文化可以坚持集合性的培育再进行细分。不可忽视的是,这些县域文化大多带有农村文化的性质。基于这种情况,在推动特色文化产业人才结构化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将建设新农村与县域传统特色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模式——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在农村实行科学、健康而合理的生活方式,是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愚昧而落后的农村生活方式以及奢侈而浪费的消费观,尤其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参与非法宗教活动的生活方式,则会严重影响社会的进步。所以在农村推行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文明、健康而科学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河北特色文化产业人才的层次化定位。

从文学艺术大的范畴上来讲,不同层次的文化艺术适合于不同的社会人群,也会产生不同的连锁反应。对于建设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这一工作来说,文化艺术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传统国粹文化艺术、地方乡间文化艺术和旅游类文化艺术。在县域范围内,无论何种文化艺术都与传统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连接。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要坚持层次化定位的原则。根据文化需求层次的不同、文化艺术形态的不同来定位人才的培育方案。在定位这些工作的过程中,考虑到河北省不同县域之间的差别需求,相关文化系统的工作必须要安排在前面,否则的话一切都是空话。层次化定位仅是限于特色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的一个大的方向性设定,并不决定地方对于人才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在农村生活中,文化娱乐事业的发展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是要与现代科技教育活动结合起来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农村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新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更需要将农业现代科技教育活动与其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这个角度来说,推动河北县域特色文化产业人才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层次化定位的根木目的是将县域文化打造成区域性的社会文化价值。或者说将传统文化价值、县域文化形态、人才体系的培育做一个整体的布局。

五、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一个资源丰富的文化大省,河北省在提倡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县域特色文化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正在如雨后春笋般的速度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县域特色文化产业人才的供给却不甚理想。基于河北省县域文化的特征与发展状况,以其优势和不足并结合相关部门的人才培育战略;笔者认为其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坚持多种方案,根据县域文化需求的不同并从市场经济的需求出发。文化型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并不局限于某种单一的技能或者素养,也需要复合型的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说,河北省县域企业对于特色文化人才的技能素养需求情形要复杂得多。例如,临漳县的旅游企业对于文化人才的需求就是复合型的。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具有历史、地理、旅游、酒店、管理等多方面的技能素养。实际上,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市场供给量是非常小的,也严重制约了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大的方向来看,县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培育、继承和发展离不开高等院校的支持,更多的是高等院校美术院系等专业的循环供给性支持。什么叫循环供给性支持呢?简单来说就是这些高等院校为县域文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文化、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即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在河北省,县域文化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但更多的表现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狭隘闭塞性,不流于县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例如藁城乱弹这一剧种,近年来面临着失传的窘境。地方部门虽然进行了多种政策方面的倾斜但是收效甚微,而传承人稀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只有与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紧密连接起来,形成人才机制的双向流通才有可能保持最低的县域特色文化人才需求。

通过与高校相关专业的合作,一方面既可以培养潜在的专业人才从事县域小范围特色文化产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地方狭隘特色文化的跨区域传播。当然,县域特色文化也具有地方特殊性。在与高校相关院系合作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高校教职人员的专业水平。这种情况下,县域特色文化与高校的合作也要注重文化形态价值的输出活动,将地方特色逐渐融入到高校的相关院系中。在改变自身特色文化价值形态与传承的过程中,各县域更要将这些特色文化进行升级转换为高效课堂的学习内容、探索内容。这一些活动的目的,一是保留各县域特色文化产业的优势,二是促进地方与高校的合作关系,三是培育潜在的县域特色文化人才。

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人才需要懂市场、懂经营、懂经济、懂文化、懂创意。从这方面出发,县域特色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育要分几个模块组成:县域内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与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地方文化职能体系的健全,关联部门的指导等。当然,人才的培育也要走复合型的路子,并且让这些人才在多部门之间进行流动以获得成长。可能的情况下,县域职能部门可以设立相关的专业学校以培养相关人才的成长。对于地级或者升级的文化职能部门来说,则要为其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平台以辅助这些人才的进阶。

参考文献:

[1]王彦林.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公共经济学思考[J].财政研究,2013(8)。

[2]蔡尚伟,牟俊翰.新时期我国县域文化发展的意义、困难与对策[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2(1)。

[3]姚武华.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的研究综述——兼论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与属性[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07)。

[4]栾相科. 北京市首发文创产业指导目录 构建“高精尖”文化创意产业体系[J].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16(15)。

[5]张民阔. 我国县域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的困境及解决措施[J]. 中国商论. 2016(22)。

作者简介:徐少华(1979--)男,研究生学历,现就职于河北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

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篇4

一、河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一) 产业规模。近几年, 河北重点发展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文化产品设备生产与销售、文化旅游、体育健身等八大行业。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500亿元, 占GDP比重达到3%。文化产业已成为拉动河北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目前全省现有文化产业单位上万个, 文化产业从业人员70多万人。文化产业2010年吸纳就业人数占全省新增就业人数的近20%。文化事业发展迅速, 2010年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5个, 文化馆177个, 公共图书馆165个, 博物馆64个。广播电视台139座, 电视转播台251座。有线电视用户670.4万户, 有线数字电视用户382.4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32%, 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26%。出版各类报纸20.5亿份, 各类期刊4996.7万册, 图书1727.5万册。2010年全年接待国际游客97.7万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3.5亿美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6.1%和13.9%;接待国内游客14, 581万人次, 创收890.8亿元, 分别增长23.1%和29.4%。旅游业总收入914.6亿元, 增长28.9%。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茁壮成长的文化事业, 为河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极大的优势资源。

(二) 产业园区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项新兴“朝阳产业”, 对于推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促进产业结构上档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北省各地把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纳入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文化创意产业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一批重点项目相继落地。新建了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东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邯郸国际文化创意大厦、石家庄动漫创意产业园、保定动漫基地、秦皇岛北戴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唐山 (大南湖) 相继谋划了汽车文化创意、家居文化创意、工业文化创意、休闲文化创意、高科技文化创意等五大创意园区。承德市以文化创意为引擎, 深入挖掘避暑山庄深厚的文化内涵, 着力把避暑山庄打造成文化承载旅游的世界知名品牌。邯郸市重点推进广府文化产业园区、漳河文化产业园区和赵王城遗址公园、邺城遗址保护开发、梦城开发建设等。西柏坡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 带动了全省整个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 发展环境。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法律的有力保障, 河北省先后出台了建设文化大省、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推动为促进全省文化产业园区健康发展, 加快形成文化产业集群, 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等政策。2010年3月8日, 河北省政府出台了《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010~2015年) 》, 这是河北省第一个由省政府发布的文化产业规划。“规划”明确了未来5年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 使得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有了新引擎。河北还结合实际制定了《河北省文化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 详细列出了河北省文化产业园区的认定条件、申报认定的程序及对已认定园区的管理和考核办法等内容。

(四) 发展前景。到2012年, 新兴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稳步提高, 传统文化产业结构和层次得到有效提升。建成一批主题鲜明、多业融合、带动力强的大型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 (基地) , 培育10家以上营业收入超20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和一批在国内拥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品牌。到2015年, 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 500亿元, 占GDP5%以上, 努力成为河北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总之, 河北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产业集群化趋势开始出现, 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但也要看到, 河北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问题还十分突出。文化创意产业刚刚起步, 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聚集区建设初具规模, 特色还不明显。文化企业规模小而分散, 规模化和集团化经营不显著, 政府干预较多, 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形成。创意产业人才匮乏, 创意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创意产业集群的国际化程度不高。未来发展需要加强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培育, 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 打造较为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 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因此, 河北文化创意产业有必要采取集群化发展战略措施。

二、河北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措施

(一) 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强化政府的推动作用。

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来实现。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运用政策引导、扶持以及法律法规保障上。为此, 需要加大立法力度, 形成健全的、有利于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未来需要增加对创意产业园区投资, 重点扶持一批基础好, 集群规模较大的创意产业园区, 完善基础设施和美化创意园区的周边环境, 让这些产业园区的辐射作用得以发挥。

(二) 重点打造河北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

重点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文化旅游板块;重点打造节庆会展品牌, 以创新精神办好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中国 (唐山) 评剧艺术节、中国 (石家庄) 国际动漫艺术节等;重点打造现代传媒品牌, 扶持其发展壮大, 带动河北传媒业整体提升;重点打造民间工艺品牌, 挖掘整合曲阳石雕、衡水内画、蔚县剪纸、武强年画、藁城宫灯、玉田泥塑、馆陶黑陶、易水砚台等特色资源;重点打造演艺品牌, 逐步形成名人、名团、名剧、名品的带动效应。

(三) 构建河北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河北各地已经规划和建设了不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但是, 这些园区目前规模小, 产业集群并不明显, 难以对该地区发挥带动作用。针对河北的文化资源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结合产业集群形成的规律, 我们认为, “自发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模式”和“产业园模式”是河北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方向。

1.自发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模式。

自发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模式, 主要包括以大企业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两种:首先是以大企业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模式, 即以大型文化企业为核心, 带动周边大批中小文化企业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形成功能协助、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产业集群。其次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形成的产业集群模式。这种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模式内, 没有相对较大型的企业集团, 集群内企业规模相差不大, 竞争较为激烈。因此, 中心企业生产的文化产品必须持续创新。

2.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是一种新兴的产业园模式, 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一种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旨在某些方面提升河北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探索发展文化产业的新思路。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群在多数情况下是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园的形态出现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园必须有合理的定位与规划, 同时按照产业链经营的方式, 才能打造成为好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群。

(四)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

充分发挥河北传媒产业的比较优势, 深入挖掘河北省人才资源优势, 构筑文化人才高地。全面实施“燕赵名人工程”, 坚持以项目带队伍, 注重对有创作、创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意产业人才队伍, 形成一支适应文化现代化建设需要、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的复合型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加大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优秀人才尤其是紧缺人才的力度, 制定吸引文化人才的优惠政策。

摘要:本从论述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入手, 分析了河北省的相关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 提出了发展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思路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北省统计局网站, 2011-03-23

[2].郑玲莉.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9, 5

[3].马建丽, 徐轶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主体行为分析[J].现代传播, 2010, 3

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篇5

河北省六大措施促进文化产业振兴

更新时间:2010-03-2

5一是增加财政投入,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奖励等多种方式,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支持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支持大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二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积极探索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三是落实税收政策。帮助文化企业争取国家和省有关技术改造、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产品研发、高新技术设备进口、品牌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及时、足额办理出口退税,允许企业按照相关规定加速固定资产折旧。四是完善文化项目用地政策。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文化类高新技术项目用地优先予以安排,并制定出台相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文化产业项目,尤其是重大基础设施和标志性文化工程用地,纳入省重点项目用地服务范围,优先予以保障。五是健全投融资体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河北省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探索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战略投资、融资和风险投资机制。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柜台交易市场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省政府驻厦门办事处)

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篇6

“文化创意是以文化为元素、融合多元文化、整理相关学科、利用不同载体而构建的再造与创新的文化现象。”文化创意是创新、创造、创意及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产物,文化创意对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以文化创意推动传统产业的提档升级, 努力实现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模式。

文化创意对传统产业的重要意义

创意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 文化创意就是以文化为素材和资源,以创意为手段,以推进文化本身的提档升级、价值实现,因此文化创意意味着先进的生产力。“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已不再是资本,而成了创新、创造、创意。”文化创意可以创造产品的核心价值,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的动力。从另一个层次上看文化创意是创新、创造,能够凸显经济活力和企业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盈亏兴衰。因此文化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能够起到改善产品文化层次、优化传统产业结构、提高产品档次、打造企业品牌等作用。

河北省传统产业的现实情况

河北省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实现了30多年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 成就巨大。在河北省的经济结构中,传统产业如钢铁、建材、医药、纺织等产业占有重要地位。但这些行业普遍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技术层次不高、龙头企业实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能源消耗量高、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易受国内外贸易环境影响等问题。经济发展方式仍属于粗放式、外延式的, 而非集约式、内涵式的, 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而非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形成“一流产品,二流包装,三流价格”的现状,导致发展的后劲不足,消耗不少却效益不高。

河北省正面临着从资源消耗、投资拉动、粗放发展向资源节约、创新驱动、集约发展的模式转变的局势,传统产业面临着提档升级的巨大压力。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比较低、利润微薄的形势下,大力发展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传统产业,将成为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文化创意可以使文化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其转型升级,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

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

在文化创意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注重工业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牌形式,消费观念的发展将带动传统产业的革新和发展,因此文化创意可以带动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在具体产品中提高产品价值。“按照现代文明的理念,利用高科技、互联网等现代文明的成果,以当地的历史名人、名事、名景以及历史传说、文化典籍、艺术精品等传统文化为资源,将企业的经营、生产活动分为企业精神、企业制度、材料和能源、设备和工艺、宣传推销、形象识别等若干环节,在其中的某个环节或融入名景、名物、名人、名事等形象文化资源,或融入精神、理念等无形文化资源,独出心裁地进行创意,使产品、服务及其工艺、包装、商标、门牌等表现出独特的民族、地方及创意者个人的风格、特色,从而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实现产品、产业的提档升级[4]。”使得文化创意在传统产业中的调整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传统产业将利用文化创意推动产业提档升级。

1.利用文化创意推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

文化创意是以文化为资源,以创意为手段,文化意味着先进独特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果,文化创意融入传统产业意味着成本低、投资回报率高的产品出现,意味着传统产业文化竞争力的提高。能够吸引传统产业的增量资本、存量资本等资源的转化和提高,增进文化创意整合传统产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文化产业引导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方向,引起传统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的持续性发展的延续性。

2. 利用文化创意提高传统产业文化内涵和内在品质

文化创意融合传统产业是工业生产产品具有创新特性,赋予传统产业一种全新价值属性。目前消费者要求传统产业提供的产品必须注重产品的文化含量、文化品位,在大众需求引导下,传统产业将文化创意渗透到产业中,就必须在产品中注入文化创意元素,在经营过程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创意内涵,在品牌塑造中注重品牌文化的打造等。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的渗透与融合,以创新理念打破原有行业界限,研发设计新产品激活市场,推动传统产业跨界经营,从品牌命名、形象提升、文化融入、产品研发、包装创新、信息传播等全方面为企业提供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传统产业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提升企业的品牌力和市场竞争力。

3. 利用文化创意塑造企业文化

文化创意使得传统产业商品具有整体性、多元化、个性化的象征特点,当文化创意意象融入商品并具体呈现于消费者,透过外在表现的图像或是符号造成明显的不可替代,将有力的促成消费者运用商品的符号意义去表达消费者的自我形象。同时通过文化创意,塑造企业形象,引导企业理念形成,确立传统产业企业的价值观和消费的认同感,通过文化创意使传统产业企业内在的、抽象的经营意识和商业哲学外显,从而赢得消费者, 带动传统产业的企业文化塑造。

4. 借文化创意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手段

传统产业中融入创新要素和文化元素,创意与科技相结合,文化创意渗透到传统经济的活动之中,衍生出新的工艺和市场,衍生出更加质优或价廉的新产品,推动传统产业的发展。鉴于此应通过文化创意,引导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实现设备的更新和工艺的优化,推动传统产业由资源驱动型向科技驱动型、文化牵引型转变。

5. 借文化创意进行品牌塑造

实施品牌战略,推进特色化经营,是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文化创意的市场价值在于其传达着一个能够令消费者信服和感动的品牌故事,从而将商品拟人化、生活化。故事和符号正是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某一品牌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也是最能体现文化创意的特点。“价值创新基础上的,是由创意引领的产业活动的集成,也是产业与创意融合基础上的商业创新[5]”。有品牌就有无形资产,从而增强其吸引力和市场号召力,增加市场价值。文化创意在传统产业的渗透将改变传统产业的价值链,形成企业响亮的品牌。品牌的轰动效应,能够促进企业进步,推动产业升级,带动区域发展。

6. 借文化创意提升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文化创意融合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既包括生产过程的创意升级,还有产业经营过程的创新,文化创意的融入改革传统产业企业整体模式的变革,引起新的产业模式的建立。进而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结 语

文化创意融入传统产业是传统产业未来发展的第一希望,能够提高传统产业的时代性、文化性和结构性。目前我省传统产业中的文化创意,总体看来层次还不高,因此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强化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创造跨界合作与多元交流的优质环境,实现传统产业的飞跃发展。

河北省文化产业土地政策研究 篇7

一、河北省现行的文化产业土地政策

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 在产业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 国务院、文化部相继出台了一些文化产业政策, 土地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各地方政府也已经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到议事日程上, 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的土地优惠政策。河北省土地优惠政策在《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010~2015年) 》 有所体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文化类高新技术项目用地优先予以安排, 并制定出台相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文化产业项目, 尤其是重大基础设施和标志性文化工程用地, 纳入省重点项目用地服务范围, 优先予以保障。

二、河北省文化产业土地政策存在的问题

对照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土地政策不难发现, 河北省文化产业土地政策在土地、房产等配套政策上还有待完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土地政策的管理上, 还没有完整配套的对文化产业专项土地政策方面的说明。存在扶持引导政策不到位, 缺乏完整的配套政策问题。二是文化建设用地还没有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编制之中。不能确保文化建设用地规模, 重大基础设施和标志性文化工程、高新技术文化产业项目用地。三是没有出台旧城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具体措施, 如何用创意产业把历史资源转化为城市空间发展的新财富的具体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促进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土地政策建议

我国的土地管理经过多年的改革和探索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政策管理体系, 为土地政策参与文化产业构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省文化产业与兄弟省市比较起来, 差距较大, 为发挥后发优势和支持产业跨越发展, 我们就必须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为了进一步发挥土地政策的导向作用, 建议如下:

(一) 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土地供应计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供应计划是土地政策中最基本的宏观调控工具, 利用此工具可以根据文化产业发展计划合理审批文化产业建设项目用地, 适度调整土地供应的总量、结构和节奏, 以促进文化产业经济目标的实现。文化建设用地要纳入各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编制之中, 实行差别化供应土地, 优先安排“点”供一些基础性项目、公益性项目、一些投资规模大、投资强度高、建设速度快, 并且节约集约用地的文化产业项目。新建的公益性文化设施所需用地, 符合法定划拨用地范围的应当以划拨方式供地。对引进著名文化企业总部、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等自建、购买或租赁办公用房的, 由所在地政府给予补贴, 在规划区内选址建设的, 在土地供应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

(二) 按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原则, 降低存量土地使用的成本,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制订城市总体规划要充分考虑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中心城市要逐步迁出或关闭市区污染大、占地多等不适应城市功能定位的工业企业, 退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有计划地开展“三旧 (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 ”低效地和闲置土地的收购工作。旧工业区改建成文化产业园区 (基地) 的, 保持土地性质不变;积极鼓励利用存量土地发展文化产业, 加大对低效利用土地的盘活利用和闲置土地的清理处置力度, 确保文化产业在内的转型升级项目用地优先供应;在符合城市规划、不改变土地批准用途的前提下, 鼓励和引导国有文化企业或单位在其原批准用地的范围内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 以土地税收、土地金融、土地收益分配政策为杠杆, 减轻有困难的文化产业负担。为了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对不改变土地用途、利用原建筑物临时从事文化创意经营活动的, 暂免收土地收益金;对不改变土地用途, 拆建原建筑物临时从事文化创意经营活动的, 可减半征收土地收益金。为了促进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制, 国有文化单位转制的文化企业纳税确有困难的, 可申请减免经营用土地和房产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 应依法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 经评估确定后, 以作价出资 (入股) 等方式处置, 转增国家资本金。

(四) 加强土地管理, 严格审批, 防止土地使用管理不规范和利用文化产业发展大量圈地现象的发生。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以土地利用规划为依据, 管制的直接内容是土地利用方向和土地用途, 间接的还包括土地利用效益管制。运用土地用途管制和土地审批制度, 严格审查各类项目, 严守项目用地标准。加强对项目开发经营全过程的管理, 加强相关条款的约束, 细化出让合同, 建立项目后评估制度。土地用途管制政策、地价管制政策和土地执法监察政策为建立统一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防止土地使用管理不规范和利用文化产业发展大量圈地提供了工具。

参考文献

[1].李舫.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别借文化之名“圈地”.2010年12月14日http://www.ce.cn/culture/whcyk/gundong/201012/14/t20101214_22047660.shtml2011

[2].张守营.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指出―借文化创意产业搞新圈地运动要不得[N].中国经济导报, 2011

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篇8

第一, 以民间艺术为依托的工艺品加工业。河北省拥有大量的民间艺术, 形成了一批有地域特点的文化品牌。由于不同县域的政府扶植政策、产业管理水平、人才梯队建设、资金融入情况不同, 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状态不同。其中以蔚县剪纸、易县易砚、武强年画、曲阳石雕为代表的文化艺术产业起步较早, 实力雄厚, 在推动产业技艺创新、内容创新、业态创新方面走在前列, 充分发挥了县域文化产业的领头雁的作用、产业渗透能力强, 成为当地的重要富民产业和新型支柱产业。以宁晋工笔画、晋州书画、芦苇画、衡水内画等为代表的中坚力量也逐步形成产业规模, 产业发展意识强烈, 综合各种有利资源, 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模式, 如宁晋工笔画的“领军人物+创作群体+从业人员”发展模式、衡水内画市场与技术传承开发相结合的“公司制+国家文化产业基地”发展模式等等。此外, 还有一批民间艺术文化产品处于产业化开发萌发状态, 如青县农民漫画因创作反腐漫画名声远播, 辛集农民画因我外友人的推动也声弥海外, 白沟泥塑引起独特的艺术魅力引发人们的喜爱以及大名县的草编、永清县的秸秆艺术这样一些农民田间地头就地取材用其灵巧的双手化腐朽为神奇的力作也唤起人们的向往, 当然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道路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和整合。

第二, 以民间曲艺、民俗为依托的表演业。河北的曲艺民俗资源丰富, 既有诸如高阳昆曲、子位吹歌、清源哈哈腔、威县乱弹、巨鹿四股弦、永年西调、定兴贤寓调、固安古乐等地方戏曲又有以乐亭大鼓、盐山渔板书、黄骅渔鼓、涿州十不闲等为代表的地方曲艺还有以常山战鼓、井陉拉花、唐山皮影、吴桥杂技、沧县狮舞为代表的民间舞蹈、杂技。关于这一领域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于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发展来说整体上略为滞后, 发展模式单一, 大多是演出公司组织的节日、庆典等市场演出, 由于区域影响力小、传承人队伍规模小、消费市场狭窄、资金缺乏等因素, 大部分文化艺术产品产业化发展心有余力不足, 但是依然有产业化发展的佼佼者, 吴桥杂技产业在这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多年来, 吴桥杂技紧紧围绕“技艺传承与创意革新”这个核心思维下发展了“走出”和“迎来”的双向互动模式。吴桥杂技通过走出国门频频参加国际表演、比赛赢得了世界美誉, 又加强本地文化产业基础建设, 目前拥有一处国家4A级杂技旅游主题公园, 40个杂技团体, 44所杂技学校, 50多个杂技专业村, 吴桥30万人口有近10%的人从事杂技旅游或与其相关的产业。吴桥杂技大世界与杂技学校、杂技民俗村已形成黄金链条, 成为华北地区乃至全国独一无二的杂技旅游品牌精品, 杂技旅游业已成为吴桥县经济中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 有利地带动了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 具备了较强的产业辐射能力, 成为行业学习的典范。

第三, 以地域文化、自然资源为依托的文化旅游业。当前, 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机制下的河北省的文化旅游产业力图转变以往的娱乐游玩方式, 凸显本土文化, 以不同地域的独特文化开展旅游项目。河北省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既有西柏坡、一二九师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又有大境门、避暑山庄、鸡鸣驿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还有以木兰围场、中都草原为代表的草原文化;南戴河、北戴河为代表的海洋文化等等传统文化资源开发项目又有文化旅游新业态, 如动漫体验城、影视创意园、武强音乐小镇, 丰富和完善了文化旅游产业结构。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文化”和“创意”相结合, 积极借鉴国内外旅游胜地的宝贵经验, 学为我用, 实现由单纯的娱乐经济向休闲娱乐、学习体验、文化感知初步形成了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相结合的复合型产品结构, 市场日趋完善, 效益持续攀升。例如, 白石山景区借鉴张家界天门山、丹东凤凰山成功经验修建玻璃栈道, 在2014年10月国庆期间投入使用期间, 据统计, 仅仅七天长假白石山一个景区就接待游客15万人, 一个不足百米的惊心动魄体验就使景区收入达2000多万元, 创社会效益一亿多元, 这两项数据都创下了涞源旅游的新高, 一个黄金周顶上了过去一年的收入。一个创意尝试吸引了大众的眼球, 以此惊心动魄的体验极大拓展了白石山文化旅游, 仅今年农家游新开150家。2014年9月29日, 白石山景区所属地保定涞源县委、县政府、河北德镕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院线电影《白石山下一家人》, 以张胜利义务赡养和救助170多位老人的事迹为素材弘扬人间真善美, 为白石山文化旅游增添浓墨重彩, 提升了白石山文化品牌内涵。

总体来看, 虽然目前河北省内还有很多县域文化艺术产业尚且待字闺中, 文化产业发展初具“一县一业”的雏形, 由于市场、资金、管理、人才、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政府职能转换、产业管理、融资渠道、品牌发展、人才培育、市场拓展、相关政策跟进、文化产业法律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 因这些方面在其他文章中多有论述, 在此我们就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上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 充分发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 积极探索县域间协作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对待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既要放权, 盘活文化产业发展机制, 又不要扔权, 做好引领和调控工作, 避免由于县域文化企业盲目一拥而上造成资源、人力的浪费甚至是对一些非物质遗产文化产品过度开发导致的不良后果。综上所述, 河北省县域文化产业有不均衡的现象, 一是不同县域间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如蔚县剪纸、曲阳石雕发展、吴桥杂技较为成熟, 其他尚在组建成型中。一是同类产业发展地域不均衡, 如同是皮影, 河间皮影、冀南皮影和唐山皮影发展不同;同是陶瓷工艺, 磁州窑和邢窑状态不一样。面对这种不均衡现象, 河北省相关管理部门一方面做好统筹, 积极调动文化产业优势企业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充分发挥群雁效应, 在进一步完善自身产业培育的同时调动相邻地域的文化经济意识, 改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 充分发挥县域上级职能部门的统筹能力, 对域内资源合理分析, 积极探索区域间协作的产业发展模式, 做到集中有限的经济文化资源创造最大的物质、精神财富, 避免发生文化项目低级复制、重复建设, 加剧资源内耗和域内文化产业的竞争和消解。

第二, 立足本土文化资源优势, 学习借鉴和创新思维相结合积极探索自身发展模式。县域文化产业属于我国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 以文化为核心的产业特点为广大的农村实现致富梦提供了契机。但是另一方面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相对着城市文化产业来说面临着更严重的意识落后、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市场狭小、技艺失传等问题。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文化物质资源走出文化致富之路值得深思。但是有一点, 对于县域文化产业尤为重要就是立足于本土。所谓的立足本土一方面是立足本土文化优势, 乡土性、民族性、地方性是县域文化产品走出本土走向世界的精神魅力和价值凭借, 充分把握住自身文化产品的独特性, 发挥本土优势才能日趋剧烈的文化竞争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 立足于本土是立足于本土的经济文化实际情况, 我们在学习借鉴先进文化产业经验、管理模式的同时要立足本土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实际情况, 做到学习借鉴和创新思维相结合, 以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科学务实的实战态度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 实现

第三, 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在我省当前县域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 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失衡处理。文化艺术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 具有精神价值, 强调文化内涵和艺术创新。文化精神和艺术创意也正是其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但是文化产品的文化效益是潜存的, 经济效益是当下存在的。在强烈的经济利益驱动下, 一些文化艺术企业经营者为节约成本频出新招, 在面临人才匮乏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下, 他们或是以题材的复制模仿代替高成本的创意创新;或是以粗制滥造代替代替高成本的精工细致;或是以“机巧”代替“人巧”, 如剪纸窗花改用塑料薄膜的套色印刷、手工刺绣花纹改为布料的粘贴, 原材料和工艺的改变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欣赏心理和消费热情, 急功近利的发展态度只会阻断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沙雪斌.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曲阳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12.

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篇9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具有十分深刻含义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不同国家定义是不同的, 例如英国的创意产业是倾向于市场化作用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通常包括艺术、音乐、软件、体育、古董、广告、建筑等。文化创意产业虽然属于第三产业, 但其性质和功能有了很大变化, 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界定为是第三产业后的第四产业。

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大特点。创意产品是具有高附加值的创意产品, 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吸收大量的劳动力, 并且是一个和创造力以及技术相关的高附加值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和各大产业融合的一个产业, 它包含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2 文化创意产业形成的内在机理

文化创意产业有着自己的内在机理, 需要我们要不断挖掘并不断完善。

2.1 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状况

文化创意内容丰富, 一般包括产品方面的创意、内容方面的创意等, 最关键的创意为内容创意。文化内容方面的创意的实现为消费者开拓了一种新的消费区域和消费方式, 给消费者一种新鲜的感觉, 使得人们都积极投入到文化创意产业领域。这种创意附加在产品上, 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也意味着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潜在着巨大利润的产业。创意源于生活, 并抓住人们生活中确实需要但仍未让人们发现的一些领域, 也进一步完善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由于文化创意内容方面的创意, 也一样会受到技术等方面的限制。

产业链条, 分为核心产业链条和衍生产业链条, 其核心产业链条通常包括内容创意、创意实现、创意产品、媒介渠道和传播对象。其创意性核心在于内容创意。这种创意通过进入产业链, 附加在产品上, 从而实现产品附加值的增长。这种产品的新创意、新概念为消费者提供了新的消费领域, 使文化创意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具有更高的利润, 同时也满足了消费者消费多样化的需求。

2.2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条件

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状况是和经济发展水平呈正比例的, 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 人们对文化创意的需求就会较低。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 对文化创意的需求就会增加。当对文化创意的需求达到一定程度时, 创意产业就会形成规模和范围收益。根据国际标准, 文化消费支出总量达到4万以上为合理标准, 中国目前国民文化消费不断增长, 文化消费支出总量不断增加, 这也意味着我国的文化消费市场有巨大的潜力。

3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1 文化资源挖掘与利用不足

河北省是一个不论是物质资源还是文化资源都很丰富的地区, 有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而且临近京津, 地理位置优越, 有雄厚的物质文化资源。

3.2 内部机制不健全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市场的良好配置, 政府的积极推进, 而且需要建立内部良好的管理、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一个好的产业发展没有良好的管理和监督是不能持续发展的。应该建立完整的产业发展战略, 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资, 改善内部结构, 积极培养高素质人才, 引入高素质人才, 加大对文化产业的管理。

3.3 文化创意产业基础不稳固

经国家统计局和河北省统计局统计, 文化创意产业的各个标准河北省均未达到。河北省甚至严重滞后于一些内陆省份。河北省传统产业发展比重过大, 对文化创意产业重视程度还需增加, 文化创意产业在河北省的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 产业范围和规模小。

3.4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在河北省各个城市对文化创意的重视程度不同, 也直接造成发展的速度不同。承德、张家口发展缓慢, 石家庄是发展最快的, 依次是保定、唐山、廊坊、秦皇岛等发展的比较迅速。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造成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不能对我国的产业资源做到合理配置。

4 针对河北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和建议

4.1 完善河北省对文化创意的政策支持

河北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 要积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一种有法律保障的法制环境。发挥市场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协调作用, 同时也要注意政府在文化创意方面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政策法规的制定。

4.2 建立河北省专业的文化产业发展园区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最近才建立, 各类创意产业基地还不完善。需要建立一批有独特优势的创意基地和创意产品, 衔接各个相关的产业链条, 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

5 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是一项在新的领域的一种不断创新, 带动了文化包括艺术、建筑、软件等领域的不断进步, 促进制度和技术方面的不断突破。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各个方面包括精神和文化的需求。因此, 河北省为了不断促进本省的全面发展, 需要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不断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磊, 詹旺.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l0, (4) :18-19.

[2]郑玲莉.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及对策研究[J].产业经济, 2009, (02) :44-45.

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篇10

关键词:文化产业,定位,河北省

文化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 自从2009年国家出台并实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来, 文化产业引发了社会文化的大发展, 也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目前很多省份都已将文化产业作为本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发展。河北省处于华北平原, 与北京和天津毗邻, 古属燕幽之地, 文化丰富, 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资源。但由于河北省独特的地理位置, 在京津冀区域内, 河北省与北京、天津的文化同根, 历史同源, 文化产业发展中难免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 发展适合河北发展的文化产业成为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首要问题。

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河北省是文化资源大省, 但不是文化产业发展强省。随着国家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发展计划, 各地对文化产业都重视起来。河北省早在2006年就通过了《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明确提出了“10+1”主导产业体系, 文化产业第一次作为主导产业汇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流产业之中。目前河北省已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的文化企业和文化设施, 其中投资规模或经营收入上千万元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己上百家, 新闻出版行业, 在全国位居前列, 广播电视系统产业在全国排名第六位。河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到“十二五”末, 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1500亿元以上, 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5%。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提升较快, 作为经济支柱产业的雏形已经显现。从京津冀区域来看, 河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政治中心, 北京文化产业起步较早, 发展较快, 产业总体实力较强, 与天津、河北在发展水平上存在着较大的落差。天津市在积极研究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扶持政策的基础上, 酝酿、建立了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相比较而言, 河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 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Srength)

1.文化资源禀赋深厚

河北省的历史悠久, 200万年前, 人类的祖先就在河北省的阳原县生活, 7000年前, 河北省磁山就有人类生活, 充分展示了仰韶文化的繁荣, 5000年前, 河北省的涿鹿演绎了黄帝、炎帝、蚩尤三位华夏始祖的争战。河北省是中原定居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界带, 演绎了两大文化系列的冲突与融合, 三国文化、古燕赵文化丰富而多彩多姿。这悠久的历史, 深厚的文化, 是河北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 这种资源禀赋是其他省份所不具备的。

2.地缘优势明显

河北省具有非常优越的地缘优势。河北处于环渤海地区, 围绕京津两大都市具有山口兼临的地缘优势;同时又处于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五大行政区域的连接地带, 交通发达;河北还是人口大省, 拥有1亿多人口的直接消费市场和丰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从行政区划上, 京津冀三地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或交叉, 或怀抱, 彼此难分, 河北是“胸膛”, 北京和天津是“心脏”和“肺叶”。在全国来说, 这样的区域是唯一的。这些有利因素将使河北成为华北地区文化资源开发条件比较好、文化产业投资成本比较低的地区。

3.具有政策扶持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 已经成为我国未来重点发展和大力繁荣的产业之一, 从国家层面, 对文化产业提起了重视。就河北省而言, 河北省出台了许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河北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规定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河北省“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要求努力促使文化产业尽快进入市场, 在市场中通过竞争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 促进产业升级, 实现跨越式发展。《河北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 河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1500亿元以上, 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5%。这些政策的出台, 为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 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劣势 (Weakness)

1.特色缺失

京津冀三地在文化上同根同源, 文化脉系也相近。明、清以前, 三地文化不分你我, 明清以来, 三地文化才出现了差异, 但差别也不大。由于京津冀在文化上拥有共同的母体, 文化资源类型相近, 决定了三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趋同, 这不符合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河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 没有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 与京津在历史文化产业开发上存在着雷同和重复建设现象。

2.品牌缺乏

河北省的文化品牌知名度较低, 文化品牌的营销和开发水平较低, 几乎没有知名品牌是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河北省具有国内外广泛影响的品牌少, 举办的大型节庆文化活动如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清河羊绒服装文化节等也普遍缺少高起点的品牌运作, 在经营、营销、开发、整合上缺少力度, 文化品牌的运作力差, 造声势的能力较弱。河北省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文化精品数不胜数。但从品牌角度出发, 真正形成强大品牌的文化精品很少, 这对于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种阻碍, 同时也凸显了河北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弱点。

3.人才稀缺

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 产业的发展,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创造都将通过各种文化资源的开发, 运作和打造体现出来。这就需要一批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需要具有开创精神和管理能力, 既了解文化又了解营销的人才。河北省处于京畿之地, 北京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地, 更多的文化产业人才都选择这样的高平台进行自身发展, 使得河北省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流失严重, 也很难招揽人才。这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4.结构失衡

文化产业结构是指文化产业各行业间的搭配及组合形式。河北的文化产业结构上存在着不均衡的情况。整个产业中, 河北的文化产业以传统和大众文化产业为主, 主要集中在文化用品设备生产, 出版发行, 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文化用品设备销售四个行业, 这四个行业的增加值占整个文化产业增加值的80%以上。而体现科技的网络文化服务、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 河北省发展滞后。

5.需求较弱

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程度, 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河北省人口基数较大, 但众多的人口中, 消费支出在文化娱乐上的水平较低。2013年, 河北省城镇居民在文化娱乐支出为1203.8元, 这远小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33.5远, 与天津市2254.39元和北京的3695.98元更是无法相比, 而农村居民在文化娱乐上的支出更是微乎其微。河北省的城市化水平又相对偏低, 这表明河北省文化产业市场基础相对较弱。文化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河北文化消费需求偏弱, 导致人们的文化需求不高, 文化产业发展的依附基础非常薄弱, 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 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机遇 (Opportunity)

1.国家文化产业大发展时代来临

我国早在2009年就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这标志着国家将重点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崭新时代。国家将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文化消费, 对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将大幅增加, 准入门槛将降低, 同时也将有更多的政策向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因此, 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广阔前景。

2.河北省政府确立文化产业的优先发展地位

2010-2015年《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发布, 明确提出文化产业在构建符合河北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 将成为各级政府优先发展的产业领域, 在政策方面将获得大力支持。这样的决策将给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无限动力, 加速河北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

3.发展拉动文化产业发展

经济发展将带动以知识、技术、智能为特征的文化产业的崛起, 并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发达国家和地区, 文化产业都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4年,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河北省经济在快速发展, GDP排位居全国第六。经济增长的同时, 消费结构升级已是一种趋势, 文化消费将增大, 文化产业将逐步成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 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威胁 (Threat)

1.区域内文化产业竞争激烈

河北省毗邻京津两大都市, 也是文化产业极度发达的地区。从区域上看, 京津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更大的活力和竞争力, 占据文化高端市场, 这给河北文化产业地位提升带来极大挑战。

2.省内各市文化产业过度竞争

省内各市由于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 各地都争相上项目, 要资金。这种情况之下, 导致河北省各地的文化产业都处于低端水平, 阻碍河北文化产业体系高级化过程。

3.外来文化产业涌入带来冲击

由于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 国外的一些优秀文化企业进入河北, 争夺市场。嘉年华, 迪斯尼等企业开始涌入河北市场, 给河北本土文化产业带来无限冲击。

河北省文化产业定位选择分析

(一) 战略定位

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 必须在区域大范围内对其进行正确的定位, 找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才能在区域内与周围区域形成共赢, 协调发展。基于京津冀三地的区域背景, 河北省的在地域上具有包容特点, 并且文化底蕴深厚。因此, 河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应该定位于华北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基地, 重要的革命文化基地, 发展历史文化产业, 同时由于河北与京津的地理区位优势, 在文化新兴产业发展上, 应定位于发展服务京津, 支撑京津的文化产业后台发展基地, 吸纳京津的资源, 开拓京津的消费市场, 文化产业发展上与京津合作。

(二) 结构定位

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间的搭配及组合形式是文化产业结构。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做好产业结构定位, 才能依据现有资源进行重新组合, 确立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先次序和主导结构。文化产业结构是否合理, 是文化产业能否顺利发展的前提条件。河北省的文化产业结构上应该继续发扬传统优势的文化产业, 开拓具有潜能的新兴文化产业。历史悠久是河北的特点, 通过打造一系列的历史文化名城来发展文化产业。同时对接京津, 发展动漫产业, 传媒产业, 出版、印刷业、文化产品生产业, 文化旅游业等产业实现河北省文化产业的繁荣。

(三) 品牌定位

市场经济中, 品牌效应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元素, 文化产业中的品牌效更加举足轻重。文化产业品牌定位, 就是要从文化内涵中打造出精品, 塑造独特形象, 使其在消费群体心目中经产生一定的地位, 从而吸引更大的客源市场。培育文化产业品牌, 以品牌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已成为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成功经验。河北文化产品特色不突出、传播影响力小、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较少等等, 品牌意识淡薄, 具有河北地域文化特色、个性化的东西极少, 难以形成自身的品牌和竞争优势。河北省的品牌定位应该在历史文化上做文章, 创立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 打造几项有传播影响力的文化活动, 生产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 把河北省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品牌, 赢得品牌影响力和品牌资产, 实现品牌价值。

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 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

河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 应该充分考虑到京津两地文化产业高地的存在, 不能自成体系, 在文化产业项目的策划和文化产品的研发、营销上要充分与京津两地对接, 加强与京津的合作。同时学习京津的先进理念和做法, 发挥河北省区位、资源、低成本等优势, 在体制上、政策上、服务上与京津形成梯度差, 吸引生产要素向河北流动, 使更多的生产主体到河北文化产业领域投资兴业, 促进京津冀文化产业区域协同发展。

(二) 抓准定位特色发展

河北省由于文化、历史等方面与京津具有同根同源等特点, 在文化产业发展上也很容易趋同, 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以及产品销售中的竞争。因此, 河北在发展文化产业时, 应该注意抓准自身的特色, 打造独特的产品以及个性品牌, 走特色发展之路, 既要有别于京津, 又要依托京津的庞大市场, 发展自身的文化产业。

(三) 依托项目带动发展

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应依托项目带动, 通过多渠道, 多方向, 多形式的宣传河北文化, 针对特有文化打造品牌项目, 如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等。通过实体文化产业项目发展, 各种文化博览会, 文化产业论坛等方式的宣传, 培育壮大一些文化产业实体, 从而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

(四) 提升实力创新发展

河北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发展水平相对京津还很滞后, 应该尽快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 引进文化产业人才, 加强自身的开发, 生产, 营销能力, 鼓励创造新产品, 研发新方法, 打造新品牌, 实现自身实力不断提升的跨越性发展。

(五) 塑造品牌高端发展

河北省由于受京津等文化产业发达地区挤压, 高端文化产业相对不足。发展文化产业应以文化为核心, 立足于特有的燕赵文化, 不断创新艺术题材、样式和表现手法, 塑造自己的品牌, 打造符合时代潮流、雅俗共赏的文艺精品。

(六) 省内区域联合共同发展

省内不同区域之间进行联合, 发挥“航母”优势。以石家庄等具有较强文化产业基础的城市为核心, 率先推动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培育文化产业“航母”, 带动整个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结语

河北省作为一个文化大省要向文化强省的行列迈进, 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但从最本源的角度来说, 就是要认识自身发展存在的优势与问题, 把握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找准自身文化产业在区域中发展的定位, 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提升自己的实力, 将河北拥有的资源、文化、历史等优势充分整合, 发展好文化产业, 将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 .万里.关于“文化产业”定义的一些思考.湖南第一师范学报[J].2001 (10) :17-20.

[2] .孟晓驯.塑造文化产业强势.今日中国论坛[J].2006 (01) :17-23.

[3] .韩国春、董慧芳.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河北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版) [J].2005 (12) :86-89.

[4] .课题组.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科版) [J].2003 (01) :40-45.

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篇11

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河北文化产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剖析了河北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以期为河北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河北;文化产业;京津冀一体化

1 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河北的文化产业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基本消除了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基本实现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改制基本完成,基本形成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开放新格局” 。文化产业发展的硬件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自然文化遗产地及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保证,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2 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文化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外延发展严重,致使文化产业发展质量不高,文化产品竞争力不强

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产业发展过分依赖外围层和相关层,核心文化产业匮乏

当前,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是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旅游业。主要利用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 ,并用于生产制造,形成优势,从而拉动文化产品的出口;一些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政府专门出台促进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文件,使其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但这两种都属于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和外围层,产业增加值主要依靠本地丰富文化资源创造,入市门槛较低,风险较小,技术要求低,成为许多地方青睐的对象。这样,科技含量较高,思想内涵和价值承载较丰富,竞争力较强的核心文化产业显得匮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低,文化产业结构畸形发展严重。

第二,混淆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概念,造成现实发展中的文化产业乱象

创意产业相对文化产业来说,范围更广,门类更多,既包括属于文化产业的门类,又包括家居 工业设计 时尚设计 建筑等非文化产业的门类。一些地方政府热衷文化产业的外延发展,把创意产业当作文化产业对待,不顾实际一涌而起建了许多以创意产业为名的文化产业园区,这些园区突破了文化的范围,过分重视硬件建设,忽视配套服务,导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造成了现实发展中的混乱;还有一些投资主体利用政府优惠政策转嫁自身行业风险,将园区进行招租和寻租,将其变成什么都有的大杂烩,改变了创意产业的本意,导致现实发展过程中的困惑。总之,“河北文化产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普遍较弱,基本还处在‘河北制造’和‘河北仿造’阶段”。应该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创意产业链,避免文化乱想的出现,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文化地产乱象

文化地产模式是文化业与商业有机结合的产物,它将文化融入地产项目中,增强了企业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内涵,增加了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企业也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当前一些文化内涵较低的开发商为了自身利益,以文化为幌子,攫取大片的优惠土地,使文化成为地产的陪衬物,或者机械地模仿复制文化,制造大量低俗肤浅的文化垃圾,毒害百姓的心灵,使城市变成一个失去生命力和文化内涵的空壳。对此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引导文化地产健康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2.2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匮乏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通过不断利用文化资源,创造更多的文化附加值来实现的,这就需要大量既有文化艺术知识又善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些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人才需求认识不够,缺乏战略眼光,致使鼓励文化产业人才引进的地方立法滞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河北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严重不足,人力资源结构很不合理。许多文化产业单位不能进行市场化运作,也无法实现企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河北科教发达,但各高校对文化产业发展所急需的各种人才的培养不到位,没有开设相关专业,缺乏引进、留住高素质人才的强有力措施,不能实现高校培养与文化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致使许多文化产业单位有用人才引不进,拔尖人才留不住,过剩人才流不出。

2.3 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

2.3.1 发展思路偏差

河北文化产业以外延式发展为主导模式,内涵发展不足。内涵发展要求具有高度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要求高科技技术与文化产业高度融合,涉及内容见效慢,周期长,门槛高,投资风险大。这与许多政府急功近利,追求政绩,外延发展思路不相吻合,致使文化科技没有真正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模式。这就造成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端人才严重缺乏,文化产品的竞争力难以形成,高端文化产业的发展长期停留在相对低端领域,仅仅满足于初级文化资源,甚至低俗文化资源开发的直接利益。文化乱想出现,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就成为必然。

2.3.2 体制原因

这是制约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新旧文化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体制与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仍很突出,主要表现在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现代企业制度难以真正建立;市场调节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闲置、浪费严重。以河北报业为例,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地方报社领导大都是分管意识形态的宣传部门的领导兼任或是与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意识形态色彩较浓,过分强调它的政治功能,制约了报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壮大。另外,这种不适应还表现在文化管理体制与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不匹配。例如,各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有的是宣传部门牵头,有的则是文化部门牵头,还有的是两个部门分别牵头,这样就出现两套方案的现象。造成管理上的职责不清,文化企业无所适从,不知该听那个部门的指令,也极容易相互邀功请赏,或是推卸责任,对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nlc202309012323

2.3.3 文化消费市场不成熟,消费环境不完善

这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层原因。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人们总是认为,文化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承载着教诲的功能,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文化产业却是一种商业化的,以市场价值为取向的,因而是有害社会的。这种认识对人们的消费心理产生了消极影响,对受市场欢迎的文化产品,尤其是通俗性的娱乐产品抱有不同程的排斥态度,读书,看演出,看电影,度假休闲等高端形态消费没能成为人们的消费习惯,文化消费还没有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

而文化以外的消费则成为人们的主导方面,存在着大量低端的,无聊的消费现象,许多人迷恋于网吧,游戏厅,扑克牌,麻将桌等,这不利于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

2.3.4 文化产业分类体系不科学,认识不到位

我国文化产业的分类十分庞杂,既有物质文化生产、制造和销售,精神文化生产代理及经营活动;又有公益性文化生产,还有学术性人才研究和商业经营性文化生产等,而且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界定不太清晰,特别是一些新兴文化产业没有得到科学的反映,如动漫游戏 创意设计 新媒体产业 时尚产业等。这就使分类标准滞后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行业,各国理解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美国强调文化产业是一种知识生产,偏重于知识形态的生产和贸易活动,韩国的文化产业则是以文化科技为载体的高附加值的动漫 出版 互联网 戏剧 影视剧等内容产品。河北一些地方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提出了“世界眼光 国际标准 本土优势”的口号,试图与国际接轨。笔者认为,如果用于经济建设没什么问题,但如果用于文化产业发展,就有问题。因为文化的发展要遵循差异化的原则,倡导文化多样性,不主张文化的国际标准。否则,就会造成文化产业的发展的畸形。

参考文献

[1]张元智,马鸣萧著.产业集群:获取竞争优势的空间[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2]张婷.民间艺术自发地转型创意产业园 [J].凤凰周刊,2006(11).

[3]朱晓清.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和发展条件探讨[J].新视野,2006(03).

[4]金元浦编著.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叶郎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年度报告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英〕查尔斯·兰德利著,杨幼兰译.创意城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作者简介

黄英龙(1974-),男,河北省沧州市人。硕士学位。现为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作者单位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省沧州市 061001

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篇12

一、现阶段我省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之路使得农村经济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农村民主建设也越愈完善, 但是文化建设却远远落后于经济和政治建设。大多数农民都是白天劳作, 晚上干家务, 这种单纯、乏味的农民场景已经延续了几千年。

(一) 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缺少, 文化基础建设缓慢

有关统计表明, 我省投入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在不断上升, 但只是小幅度的上升, 对于我省农村地区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情况, 这些资金还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大部分县乡还存在大多数农村文化站基础设施缺乏的情况, 甚至出现了文化站被用作其他用途的现象, 总体来说, 农村文化基础建设薄弱。

(二) 农村文化专业人才紧缺

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使得大量年轻人涌向城市, 而农村地区只剩下一些老人、妇女和儿童, 对河北省内县级剧团的工作人员进行统计, 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还不到3%, 而县级图书馆、剧场影院的专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现阶段农村地区专业人才的紧缺是阻碍我省开展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大问题。

(三) 农村地区还残留封建、腐朽的思想文化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使得我省农村地区还残留着封建、落后的思想文化。现阶段还有很多农民一味的迷信宗族思想, 将封建迷信作为平时日常生活的指导思想, 经常进行迷信和祭拜活动。

(四) 农村文化建设的机制有待完善

现阶段观察我省各县、乡镇和村三个重要的文化机构, 保证正常快速运行的管理机制缺失已久。首先是没有完善对文化机构人员的约束和奖励机制, 随着公共文化多层次的快速发展, 农民的对知识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而现阶段农村文化的形式还远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还存在农村文化管理手段落后的现象。很多地区的文化机构都忽略了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科学管理, 市场在没有正确引导下变得越来越萧条或混乱, 对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有害。

二、河北省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民间组织发挥的作用

我省各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 文化产业在整个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反而是作为基层的农村民间组织承担着更多的责任, 它们发动群众力量筹集资金, 为农村地区的精英文化建设提供支持, 并且秉承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宗旨进行服务。

(一) 农村民间组织加入新农村文化建设, 帮助其解决财政紧缺的问题

有很多资源都是通过农村民间组织的力量投入到公益文化事业建设中去。大多数农村民间组织都是资源投入到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现阶段新农村文化建设正遭遇投入不足的困难, 正需要农村民间组织来发动社会各界的资源, 帮助政府解决财政的问题, 成效显著的“希望工程”在农村民间组织的帮助下获得广泛开展。

(二) 农村民间组织加入新农村文化建设, 为其提供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

有关统计表明, 我省农村民间组织的数量巨大, 这些民间组织吸引了很多专业人才的加入, 其活动范围已经分布在每个领域, 而文化建设作为这些组织的重点已经为农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组织的专业人才解决了文化传播错误或稀少的问题。

(三) 农村民间组织加入新农村文化建设, 帮助政府完善农村文化机制

我省农村民间组织正在朝着一个广阔的方向发展着, 像老年协会、妇代会等组织要充分发展农民为组织成员。农村民间组织在不断深入农村的过程中, 已经获得了多数农民的支持和认可。但是大多数农村民间组织并没有在法律进行流程登记和认可。有关调查表明, 农民更加喜欢观看和参加农村民间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 因为其通俗易懂的表演形式。而政府在管理文化建设工作时难以顾及到很多方面, 需要农村民间组织来完善其文化管理机制, 但是这些组织都是秉承专业的原则, 针对农民的需求推出相应的文化产品, 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喜爱。

(四) 农村民间组织加入新农村文化建设, 帮助其健康、稳定发展

农村地区的农民还存在着许多腐朽、封建的思想文化, 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村所接受的教育和知识量不多, 政府在进行文化建设时也没有实际考虑农民的情况和需求量, 两者不能良好的嫁接起来。而农村民间组织可以针对这些缺失点进行专业性指导, 以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和知识量为前提, 帮助他们逐渐抛弃对封建、迷信文化的依赖。

(五) 农村民间组织加入新农村文化建设, 加快长效机制的建立

农村民间组织带有显著的民间性和资源性, 它们秉承非营利和正规运行的原则。自愿的去帮助农村地区建设美好的家园, 将科学、正确的文化知识传播给广大农民, 这种互助主义极大的体现在农村民间组织的行动上。长效机制是保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而完善长效机制的过程必须依赖于农村民间组织利他主义的帮助, 它是人们实现某种需要的一种的方式, 而农村民间组织的自愿、互帮互助的精神是提升组织自身和农村建设能力的关键支撑。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

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而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带动农村群体积极参与进来至关重要, 而政府在某些程度上无法全方位的带领农民主动建设新农村, 这一部分缺陷需要由农村民间组织来弥补和完善, 利用其自身广阔的农民自愿和亲和力, 农民的主体性会在这个阶段体现出来, 而农村民间组织的良好发展是一切建设活动展开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一) 承认合法地位, 为农村民间组织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双重管理体制是现阶段政府管理农村民间组织的手段, 其中包括“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这两重政府部门的审核和监管。长期以来, 业务主管单位负责农村民间组织的主要活动, 但是却不能从农村民间组织中获得一定的回报, 所以造成了业务主管单位不愿意承担农村民间组织的审核、监管工作, 对于提出合法申请的组织也不以批准, 农村民间组织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采取工商登记的措施, 而大部分组织都是未进行登记的。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因为双重管理体制受到了巨大的阻碍。还存在限制分支原则、分级管理原则等制约农村民间组织发展的制度。而法律上对于未经过相关部门登记的农村民间组织是认定为非法组织。而在英国等西方国家, 出现了许多未经审核部门批准和监管的组织, 也并不具备法人的资格, 但是政府给予了它们合法的地位, 组织和进行各种活动都是不受限制的。国际上许多国家都为不拥有法人资格的组织留存了相应的法律环境, 现阶段这种现象在不断蔓延着。我国各区域分布广泛, 而每个区域的群众对信息的掌握度都有所不同。将没有登记过的农村民间组织归类为非法组织有违其公益性的精神, 给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设置了巨大的障碍。政府部门应该不断加强对农村民间组织法律认可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工作力度。在法律上给予它们合法地位, 改变对农村民间组织的管理模式, 给其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 推出优惠税收政策, 吸引农村民间组织加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队伍中

现阶段针对农村民间组织的优惠税收政策从两个点出发, 首先是从农村民间组织本身所采取的优惠措施, 还有就是支持和向农村民间组织捐献物资的一方的优惠政策。我省对于农村民间组织的优惠管理还处在萌芽阶段, 并没有特别针对其制定纳税政策, 而解决农村民间组织为问题的方法就是依照每个部门的规章制度来协调运行, 在不同的法律、规章中会有少数涉及农村民间组织税收的条文。对于很多未经登记的组织不给于税收优惠政策也是有欠考虑的。现阶段我国法律针对捐赠问题的规定还不够细致。实际上税法中要对农村民间组织对出明确界定, 对税收种类、减免范围也要规定清楚。

引导农村民间组织加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队伍中必须采取下列措施:首先要不断将优惠税收的范围扩宽下去。在很多国家, 针对未登记的公益组织也是享有优惠税收政策的, 只要经过申请和验证的这两道环节, 对于农村民间组织来说这是享受优惠的重要途径, 激发起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再次是推出针对农村民间组织提供农村非营利组织的行为进行税收优惠的政策, 对其税率给予最大的优惠, 帮助农村民间组织和新农村文化建设共同蓬勃发展。

(三) 扩大财政支持的范围, 提高农村民间组织投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兴趣

农村民间组织的数量和发展速度处在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 这个过程凸显出一系列问题, 大多数农村民间组织都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 而政府和农村民间组织的合作程度有待提高。但是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民间组织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而政府所构建的农村文化建设体系也未给农村民间组织留置相应的位置。应该采取财政转移支出的措施, 给予农村民间组织相应的财政支持, 增加它们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兴趣, 而政府也可以借助农村民间组织较好的完成文化建设工作。一般情况下政府会采取公开招标的手段来给相关建设组织一定的财政支持, 但是采购对象中农村民间组织所占比例极小, 实际上并没有获取财政支持的机会。政府在对待农村文化公共产品采购的问题上, 应该适当的给予农村民间组织支持。

(四) 开通顺畅的信息交流平台, 为农村民间组织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开通有效的渠道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完成, 农村民间组织要理解政府所采取的文化建设策略。省、县、乡三级政府务必要建立起相应的信息发布网站, 将正确有效的信息传播给农村民间组织。还可以采取定期沟通的方式, 在新闻发布会上, 两方互相交流和探讨。在建立顺畅的信息交流平台的同时, 政府也可以为自身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公民社会和农村民间组织的概念在人们思想上还未明确定义, 这对农村民间组织获得社会力量和支持是不利的。信息交流平台的开通可以扩大农村民间组织的影响范围, 突出其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做出的贡献。

(五) 加强监管力度, 发挥农村民间组织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功能

总体来说, 农村民间组织所处的环境是较为艰苦的, 而监管问题是阻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因为农村民间组织的数量较多, 且种类各有不同, 政府设立的管理部门力量有限, 无法全方位的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 在成本上也难以承担。这个时候要充分利用社会监督的功能, 这就要求政府和农村民间组织要将相关的信息透明化, 特别是对于财务、管理这一块, 方便政府进行制度的完善。还需要考虑农村民间组织的性质, 民间性和非营利性是其最大的特点, 所以才去的财务和审计制度也必须不同于政府和企业, 为农村民间组织制定正确的财务和审计制度是进行有效监管的前提。农村民间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功能, 为新农村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为自身发展寻求更大的舞台。

摘要: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是政府和组织本身需要考虑的问题, 应该从法律上给予其合法地位, 同时加强对信息交流、监管力度、财政支持等多方面制度的完善, 引导农村民间组织健康、稳定发展, 为新农村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民间组织,机制建设,作用,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菊.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民间组织发展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 2006 (10) .

[2]梁艳霞.农村民间组织的状况、功能与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16) .

[3]徐学庆.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J].理论前沿, 2006 (7) :45-46.

上一篇:党政关系下一篇:综合深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