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近岸海域

2024-05-26

广西近岸海域(共8篇)

广西近岸海域 篇1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2001年至2012年间辽宁近岸海域赤潮发生情况, 分析赤潮发生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包括赤潮年发生的次数、年和单次赤潮发生的面积、主要赤潮生物种类和赤潮发生期。为赤潮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支持。

赤潮生物生态特征

赤潮生物种类

有害藻华又称赤潮, 是指海洋中某些浮游生物 (尤指藻类) 、原生动物或细菌等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 引起水色变化或对其他海洋生物产生危害作用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郭皓, 2004)

构成赤潮的生物种类, 根据日本赤潮研究分类班发行的手册, 全世界赤潮生物有150 种;而张水浸等查阅的资料统计有330 种。但是有人认为赤潮生物的种类远远不止这个数, 只是目前尚未发现或是某些种类在现阶段不认为是赤潮生物, 也就是说, 所有的浮游植物种类都有形成赤潮而成为赤潮生物的可能。可见, 确定是否赤潮生物的标准尚未统一, 即使同一种类, 在这一海域是赤潮生物会形成赤潮, 而在另一海域则否。 (梁松, 2000)

但是, 就某一海域而言, 能够形成赤潮的浮游植物大都有一定的限制, 因为, 只有一定的浮游植物可以在相对盐度和温度条件下得到足够的生长条件。

赤潮发生原因

一般认为, 赤潮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等过程与很多因素有关。大多数学者认为海水富营养化是近年来赤潮频发的主要原因;有的认为赤潮的发生是一种物理现象, 认为赤潮生物随着海流的流动, 大量浮游植物聚集形成赤潮。但不可否认的是, 赤潮的发展过程绝对受气温、风速风向和海流的影响。

海水富营养化严重

近几年来,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 陆地径流携带着大量的营养物质进入海洋, 海水呈富营养化严重, 浮游植物在营养充分的条件下, 可以在短期内得到迅速的发展, 赤潮的高发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适宜的外部环境

水文气象条件 (气温、光照、降水、风向和风力等) 、水动力条件以及海水理化因子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着赤潮的形成和演变。

在空气闷热, 风力较小以及水交换能力差的近岸极其容易发生赤潮, 而当赤潮发生后, 当出现大风天气时, 赤潮又会得到迅速的消亡。

从辽宁省的赤潮发生来看, 与上述原因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一般赤潮容易发生在河口区域和水交换能力不好的区域。从赤潮的发生期来看, 一般首次发生在5 月中下旬, 一般持续到8 月, 而到10 月一般不再发生赤潮。

赤潮的危害

在赤潮发生时, 赤潮优势种得到迅速繁殖或者增殖, 其它浮游植物的生长受到限制, 导致浮游生物多样性降低。随着赤潮生物的生长, 消耗掉大量的营养物质, 尔后其生长得到限制或者生命周期结束而进入生物死亡期, 这时, 浮游植物的死亡会消耗掉大量的海水溶解氧, 这样依赖于海水中溶解氧的海洋动物 (尤其是游动能力弱或者固着生活的海洋动物) 可能会因窒息而死亡, 死亡后生物体继续发酵, 导致更多的溶解氧消耗, 形成恶性循环, 而导致局部海域生态平衡破坏。

在此基础上, 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海洋经济渔业生物死亡, 而给沿岸海洋渔业带来经济损失。

当赤潮为有毒赤潮时, 随着生物链的传递, 人作为生物链的最后一环食用了赤潮发生海域的海洋食品后, 就会引起人体的中毒, 轻者可能导致神经麻木、腹泻, 重者导致死亡。对此, 全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的报道, 我国许多区域也曾发生过类似的情况。我国的海洋赤潮监控实践中, 大多开展了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等的监测。

辽宁近岸海域赤潮发生情况

本部分内容主要来自历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2001 ~ 2012) 、《辽宁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2001 ~ 2012) 以及笔者工作实践统计资料。

2001 年共发生海洋赤潮17 起。赤潮覆盖范围广, 在沿海6 市都有发现, 累计面积达2800 余km2。主要赤潮生物为夜光藻、丹麦细柱藻、浮动弯角藻、聚生角毛藻和红色中缢虫等。

(1) 5 月24 日, 丹东大鹿岛附近海域发生赤潮。

(2) 8 月24 日, 在大洋河口至鸭绿江口附近海域发现的赤潮面积达1100km2。

2002 年共发生赤潮4 起。

2003 年共发生赤潮8 起, 赤潮累计面积275km2。

(1) 5 月28 日, 绥中芷锚湾外海发生赤潮, 面积大约为10km2, 赤潮生物为夜光藻。

(2) 6 月下旬, 丹东东港海域发生赤潮, 分别在长山前海域、大鹿岛东西两侧, 獐岛以西至圆山以东海域, 面积约30平方公里。

(3) 7 月初, 大连湾发生赤潮, 面积大约为15km2, 主要赤潮生物为赤潮异弯藻。

(4) 另外, 东港、葫芦岛等附近海域共发现赤潮5 起, 累计面积约为220km2。

2004 年全海域发生赤潮6 次。赤潮累计发生面积517km2。

(1) 5月23日, 葫芦岛近岸海域, 100km2, 夜光藻。

(2) 8月10日, 石城岛附近海域, 80km2, 棕囊藻。

(3) 8月11日, 大鹿岛以西近岸海域, 83km2, 棕囊藻。

(4) 8 月20 日, 金石滩近岸海域, 80km2, 夜光藻。

(5) 9 月25 日, 大连金石滩爆发的赤潮达到了172km2, 赤潮生物为链状亚历山大藻。

(6) 10 月5 日, 大连老虎滩近岸海域, 2km2, 链状亚历山大藻。

2005 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5 次。赤潮累计发生面积2243km2。

(1) 6 月16 日~ 18 日, 营口鲅鱼圈附近海域, 夜光藻赤潮, 面积2000km2。

(2) 6 月25 日, 开发区曹屯近岸海域, 夜光藻。

(3) 8 月26 日, 庄河市黑岛近岸海域, 16km2, 窄隙角毛藻。

2006 年5 月8 日, 大连庄河市石城岛附近海域发生夜光藻赤潮, 面积约20km2。

2007 年8 月21 日~ 24 日, 辽东湾芷锚湾近岸海域发生赤潮, 面积约400km2, 主要赤潮生物种类为链状裸甲藻和柔弱拟菱形藻。

2008 年全年发生赤潮3 次, 发生赤潮面积为613km2。

(1) 2 月27 日~ 3 月4 日, 大连湾附近海域发生赤潮, 面积达108 平方公里, 主要赤潮生物为诺氏海链藻、中肋骨条藻。

(2) 6 月16 日~ 6 月21 日, 丹东市附近海域发生赤潮, 面积达到500km2, 主要赤潮生物为夜光藻。

(3) 8 月, 星海湾附近海域, 面积5km2, 引发赤潮的优势生物种类为海洋卡盾藻。

2009 年全年发生赤潮2 次, 发生赤潮面积16.5km2。

(1) 7 月3 日, 锦州市娘娘宫附近海域发生赤潮, 面积约为1.5km2, 赤潮生物为无毒的夜光藻。

(2) 8 月13 日, 金州湾赤潮, 面积15km2, 赤潮生物为中肋骨条藻。

2010 年全年发生赤潮4 次, 发生赤潮面积约100平方公里。

(1) 6 月15 日~ 26 日, 大连湾发生赤潮异弯藻赤潮, 面积20km2。

(2) 8 月15 日~ 16 日, 大连湾、大窑湾发生了螺旋环沟藻赤潮, 面积约52.5km2。

(3) 9 月5 日~ 6 日, 大孤山、大窑湾和小窑湾海域发生多纹膝沟藻赤潮, 面积约3km2。

(4) 另在辽东湾发生夜光藻赤潮。

2011 年全年发生赤潮8 次, 赤潮面积超过4420km2。

(1) 5 月11 日, 鸭绿江口附近海域, 4000km2, 夜光藻。

(2) 5 月23 日, 丹东东港附近海域, 20km2, 尖刺拟菱形藻。

(3) 7 月1 日~ 3 日, 大连星海湾公园附近海域, 1km2, 夜光藻。

(4) 7 月5 日, 大连港附近海域, 1.2km2, 夜光藻。 (5) 7 月6 日, 大连棉花岛渔港附近海域, 10km2, 中肋骨条藻。

(6) 7 月11 日~ 13 日, 大连龙王塘渔港和郭家沟渔港, 夜光藻、梭角藻。

(7) 9 月27 日~ 28 日, 大连附近海域, 10km2, 卡盾藻和原甲藻。

(8) 6 月8 日~ 20 日, 河北唐山港-秦皇岛至辽宁绥中附近海域。

2012 年全年发生赤潮2 次, 赤潮面积41km2。

(1) 7 月26 日~ 28 日, 大连金石滩附近海域, 面积1km2, 赤潮生物夜光藻。

(2) 9 月11 日~ 13 日, 大连龙王塘附近海域, 面积40km2, 塔玛亚历山大藻。

赤潮发生情况特征分析

赤潮发生次数

从赤潮发生次数来看, 2001 年最多, 达到17 次;其余各年份赤潮发生次数均在8 次 (含8 次) 以下, 在2006 年和2007 年达到最少, 均为1 次。前三甲分别是2001 年 (17 次) 、2003 年 (8 次) 和2011 年 (8 次) 。 (见图1)

应该说, 赤潮每年均有发生, 在发生次数来看, 年际没有太明显的变化。年平均赤潮次数5 次。

赤潮发生面积

从赤潮发生面积来看, 排列前三甲的分别是2011 年 (4420km2) 、2001年 (2800km2) 和2005年 (2243km2) ;而排列后三甲的分别是2009 年 (16.5km2) 、2006 年 (20km2) 和2012 年 (41km2) 。 (见图2)

从年际来看, 超过2000 平方公里的赤潮发生面积约4 年~ 6 年发生一次。年平均赤潮发生面积约为

单次赤潮平均发生面积

从单次赤潮平均发生面积来看, 排列前三甲的分别是2011 年 (553km2) 、2005 年 (449km2) 和2007 年 (400km2) ;而排列后三甲的分别是2009 年 (8km2) 、2006 年 (20km2) 和2012 年 (21km2) 。 (见图3)

从年际来看, 超过100km2的单次赤潮平均发生面积约2 年~ 4 年发生一次。单次赤潮发生面积平均为182km2。

主要赤潮生物种

从统计到有效的11 年的资料来看, 最主要的赤潮生物是夜光藻, 其在10 年中均发生过赤潮, 且形成大面积赤潮的也均为夜光藻赤潮;还有形成其它面积较小的赤潮藻分别为:丹麦细柱藻、浮动弯角藻、聚生角毛藻、红色中缢虫、赤潮异弯藻、棕囊藻、链状亚历山大藻、窄隙角毛藻、链状裸甲藻、柔弱拟菱形藻、诺氏海链藻、中肋骨条藻、海洋卡盾藻、螺旋环沟藻、多纹膝沟藻、尖刺拟菱形藻、梭角藻、原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等。

赤潮发生期

由于辽宁的气温和海水温度等有明显季节变化, 赤潮发生期一般集中在5 月至9 月, 但也有例外, 最早发生的一次是2008 年的2 月27 日, 最晚发生的一次是在2004 年的10 月5 日。

因此, 在整个辽宁近岸海域赤潮应重点监控5 ~ 9月这个时间段, 对于预防赤潮的发生以及防灾减灾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 当有更多的监测数据提供相同的验证结果的情况下, 本论文的结论就可以指导渔业养殖生产, 在赤潮高发期通过采取一定的手段或者及时采捕, 以规避赤潮对渔业生产的影响。

建议观点

1、海洋环境监测评价工作与其复杂的海洋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此显得比较复杂, 也需要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要有多学科的基本知识, 如需要了解与海水相关的水文条件, 气象条件等, 与陆地径流的关系, 与大气的相互作用等等。

2、除自然环境以外, 更多地与人类的开发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海洋纳污能力与污染排放强度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人类开发活动过强过多的入海排污量, 将伤害海洋的自净能力, 轻者造成环境条件的不可逆, 重者带来海洋的报复。

3、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地球城市在海滨的迅速崛起, 全世界大多数人口都生活在海边, 因此海岸带附近海域面临着巨大的海洋环境压力。在开展海洋环境现状监测基础上, 应着重开展环境容量分析研究, 再次基础上进行风险源分析, 为可能发生的海洋环境应急事故应对奠定基础, 降低风险灾害,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广西近岸海域 篇2

舟山近岸海域是我国赤潮多发区,尤其是长江口每年常有大小不等的.赤潮发生.海水富营养化是引发赤潮的主要因素,过高或过低的氮磷比也可能引发赤潮藻的大量繁殖,产生赤潮.本文利用~舟山近岸海域26个站位的海水水质数据来评价该海域的富营养化状况、氮磷比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该海域富营养化程度和氮磷比值较高,离岸近和受大陆径流影响大的站位和海区其值更高,氮磷比与赤潮的关系更密切.

作 者:刘雪芹 LIU Xueqin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海洋学院,山东威海,264209 刊 名:海洋湖沼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TRANSACTIONS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年,卷(期): “”(2) 分类号:X824 关键词:舟山近岸海域   富营养化   氮磷比  

广西近岸海域 篇3

关键词:近岸海域;数学模型;环境容量;港口区

中图分类号:X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8-0064-02

海洋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为人类提供海洋生物、海底矿产、油气等巨大的实物以外,同时其天然庞大的水体亦为人类提供了环境资源[1]。水环境容量是指水体在规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其大小与水体特征、水质目标及污染物特性有关[2]。近岸海域环境容量归根结底是一种水环境容量,其大小由所属海域水动力特征、近岸海域功能区划和污染物排放特征等共同决定。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近岸海域的资源利用日益增大,尤其是港口区的建设较为普遍,此类建设往往工程量较大,且涉及到填海造陆,改变了局部近岸海域的天然岸线分布,一定范围内的海水潮汐、波浪等水动力特征将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了环境容量。鉴此,本文以潮州市柘林湾海域为例,讨论区域港口建设对近岸海域环境容量的影响。

1 工程概况

为进一步提升潮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拟开发所辖近岸海域建设港口区。潮州用海规划拟建港口区共3个,分别为三百门港口区、西澳港口区和金狮湾港口区。

2 近岸海域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2.1 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2.1.1 计算方法

在同一海域的各个排放源位置确定的情况下,在一定的水质目标约束下计算该海域的允许排放总量及其在各排放源之间的分配,就是海域的总量控制。

一般来说环境容量问题可以表述为:在选定的一组水质控制点的污染物浓度不超过其各自对应的环境标准的前提下,使各排污口的污染负荷量之和为最大,即:

目标函数:maxL=■■j=1■j(1)

约束条件:■■j=1aijxj+c■≤■(i=1,2,...,m)xj≥0(j=1,2...,n)

式中,i为水质控制点编号;m为水质控制点数目;j为排污口编号;n为排污口数目;x为负荷量;L为总负荷量,即环境容量;aij为第j个排污口的单位负荷量对第i个水质控制点的污染贡献度系数;cb为水质控制点的污染背景浓度; 为水质控制点处的环境标准值。

式2左边实际上是控制点处的浓度。由于水质扩散模型是线性的,浓度有可迭加性,所以用线性迭加的方法来求某一点的浓度是可行的。由此,求解海域环境容量问题归结到求解由式1~3所表达的线性规划问题。

其中贡献度系数aij(i=1,…,m;j=1,…,n)的求解是以线性规划法求解环境容量的关键,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部分。根据定义,可假想在一个排污口给1个单位负荷量,即xj=1,而其它排污口无负荷量排出,即xk=0 (k=1,…,n;k≠j ),然后用二维水质模型计算出在这种情况下的浓度分布,确定出m个水质控制点的浓度值,即为aij(i=1,…,m)。改变排污口,重复以上步骤,就可以求出每个排污口的aij。在以上所有计算中,均不考虑背景浓度。

对于一般工作而言,由于实际环境容量的计算仅限于一个排污口(附近污染源对控制点的贡献通过水质模拟计入背景浓度),即j=1,而相应的约束条件为控制排污口稀释混合区边界上的浓度必须满足水质目标,因此可选取排污口在稀释混合区边界上带来最大浓度增值的点作为控制点,即i=1。相应的,贡献度系数aij退化为amax(amax为控制排污口单位负荷量在稀释混合区边上产生的最大浓度值)。因此,上述的容量计算公式可简化为:

目标函数:maxL=x

约束条件:amaxx+c■≤■x≥0

由此可推出排污口容量:x≤■

2.1.2 关键计算参数选取

本文计算因子选取COD;降解系数根据查阅相关研究材料获取,具体为0.08/d。

2.2 近岸海域二维潮流水质数学模型建立

因各港口区水深较浅,盐度、流场、污染物质浓度等特征在铅垂方向差异不大,因此采用二维浅水方程模拟研究范围水动力水质特征,采用垂向平均的二维对流扩散方程描述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的时空分布特征,以此为基础计算近岸海域环境容量。

2.2.1 潮流场计算模式

使用平面二维浅水方程作为潮流场计算模式,表达形式如下:

■+■[(h+z)u]+■[(h+z)v)=0

■+u■+v■-fv+g■+g■-■=εx(■+■)

■+u■+v■-fu+g■+g■-■=εy(■+■)

式中,u,v为垂线平均x、y方向的流速;z为基准面以上的潮位;h为水深(基准面以下);g为重力加速度;τsx、τsy为风应力分量;εx、εy为水平紊动粘性系数;ρ为水密度;Cz为海底阻力系数(谢才系数);其中,n为海底Manning系数。

2.2.2 水质计算模式

采用二维对流扩散模式评估近岸海域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控制方程如下:

■+■+■=h[■(E■■)+■(E■■)]■+S

式中,为水深平均的污染物的浓度,mg/L;为沿x、y方向的流速分量,m/s;为x、y方向的扩散系数,m2/s;S为源(汇)项,g/m2/s。

2.2.3 计算范围及网格划分

建立的潮流水质模型计算域划定范围为: 南起23 °26′ 36 ″N,北至23 °39 ′03 ″N;西起116 °51 ′59 ″E,东至117 °10 ′11 ″E所围成的海域,主要包括柘林湾海域。

模型采用三角形无结构网格对研究水域进行划分,并针对填海三大港口区进行局部加密,港口区周边海域采用100 m*100 m进行划分,其余海域使用500 m*500 m进行划分,网格节点数 7 486个,网格单元数14 151个。

2.2.4 关键计算参数选取

二维潮流水质数学模型计算参数主要包含边界条件、水下地形等,选取如下:

对于与海域连接的陆地,取为不可入边界,法向速度设置为0;对于模型外海水文开边界,计算水域共2个开边界,分别为东边界和南边界。本次模型计算时间选取2009年8月16日00:00:00~2009年8月30日23:50:00共15 d作为计算水文条件模拟本项目区域近岸海域的水动力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加载污染物进行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开边界以动边界上各点的同时段潮位过程的组合序列为水文输入条件,大洋潮汐同化模式TPXO来获取边界潮位过程。

对于水下地形条件,依据海图(图号80105)、2009年新测柘林湾水下地形图、公用航道水下地形图等,并在模型中应用插值的方法将地形数据赋值到各计算节点上。

对于计算时间步长、糙率柯氏系数等参数,通过借鉴现有成果及模型调试计算进行选取。

3 工程前后环境容量变化分析

3.1 工程建设前后环境容量对比分析

各计算点的COD环境容量计算成果,见表1。

由表1可得出以下结论:①相比港口工程建设之前,工程建设后4个计算点的环境容量均有所下降;②对比各计算点环境容量下降幅度可知,三百门海域下降最多,相比工程前下降了25.7%,而没有港口工程建设的海山岛海域,环境容量则没有明显变化,仅下降了3.54%。

3.2 工程建设对近岸海域环境容量的影响

由表1的对比结果分析,可知港口工程的建设会减弱近岸海域接纳污染物的能力,即降低环境容量,尤其是港口工程建设地点的附近;而在距离较远的海域,环境容量受影响很小。这是因为港口的开发建设,占用了海面,对附近海域的潮流动力形成了遮挡作用,流速变缓,污染物扩散和迁移等作用减弱,进而环境容量较大的削弱;而在远离港口工程区的海域,工程建设对该海域的潮流动力特征影响有限,因此该处环境容量受影响很小。

4 结 语

①近岸海域港口工程的建设,减弱了周边海域潮流动力条件,污染物扩散和迁移等作用减弱,环境容量变小;

②越靠近工程建设地点的海域,潮流动力减弱的效应越强,环境容量降幅越大;而远离工程建设地点的海域,由于工程建设对该海域的潮流动力特征影响有限,因此该处环境容量受影响很小。

参考文献:

[1] 陈伟琪,张珞平.近岸海域环境容量的价值及其价值量评估初探[J].厦 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6).

辽宁省近岸海域调查及对策研究 篇4

近年来, 随着辽宁省经济的持续发展与海洋资源开发的不断加快, 大量污染物通过入海河流、工业企业直排口等途径进入海洋内, 从而引发一系列海洋环境问题[1,2,3], 如海洋水质恶化、自然岸线长度减小[4]、天然湿地面积萎缩、海洋生物生产力下降等。为有效遏制辽宁省近岸海域水质恶化趋势, 解决辽宁省近岸海域环境污染问题, 须针对全省海域水质情况及功能区污染分布情况进行系统调研, 分析造成全省近岸海域水质污染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

1 调查方法

文献调研。开展近岸海域相关材料收集整理。

现场调研。根据所收集资料, 分赴沿海各市召开相关部门调查协调会。对陆源排污口、污水厂、港口等主要排污源进行现场调查, 听取企业汇报。

沟通反馈。对需核实的陆源排污口、自然保护区等信息, 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进行进一步沟通并修正。

2 功能区水质达标分析

2013 年辽宁省近岸海域功能区总数86 个, 分四个类别, 达标功能区82个, 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5.3%。大连市、丹东市、葫芦岛市功能区达标率均为100%, 锦州市达83.3%, 营口市为66.7%, 盘锦市功能区为33.3%。

不达标功能区集中于辽东湾顶部, 包括锦州葫芦岛界河沿大凌河入海口至辽河口区域、大窑湾、登沙河口至青堆子湾海域, 主要风险污染物为无机氮、石油类及重金属铅等。

3 近岸海域污染原因分析

3.1 地理位置

部分污染较重海域受地理位置影响显著, 如辽东湾顶部污染区域, 该海区风场和海浪多为SSW向, 海水交换能力较差, 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3.2 陆源入海直排口

入海直排口包括企事业直排口和市政直排口。2013年企事业直排口排放废水115.0 万t/日, 全年共排放COD213 万t, 总氮2735t;市政直排口排放废水107.7 万t/日, 全年排放COD605.64 万t, 氨氮0.62 万t。经调查沿海44 陆源排污口中17 个存在超标现象, 包括6 个企事业排污口和11 个市政排污口, 主要超标因子为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等。

3.3 入海河流

辽宁省境内流域面积在500km2以上入海河流有19条, 分别注入黄海和渤海。2013年19条河流入海口断面中, 劣Ⅴ类水质比例15.8%, 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全年污染物入海量为:高锰酸盐指数202317t、氨氮18 112t、总磷4 502t、石油类2 401t、总氮195 301t。入海污染物以高锰酸盐指数、总氮和生化需氧量为主, 分别占污染物入海总量的33.3%、32.1%和28.6%。

3.4 污水处理厂

污水处理厂存在处理能力不足问题, 部分污水厂出水口存在超标现象。另外沿海新建开发区、工业园区等配套污水厂设计水质、水量与实际运行情况不符, 影响污水处理效果。

3.5 岸线大规模无序开发

近年来辽宁沿海填海区域较多, 大规模的填海活动破坏了自然岸线, 改变了局部海域岸线形态, 增加了废水排放, 对海洋环境产生严重影响。随着自然岸线的减少, 海洋水体自净功能受到削弱。

4 对策建议

对陆源污染物入海实施总量控制。以大连湾、大窑湾、双岛湾污染防治为重点, 将海域污染防治与沿海陆域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有机结合, 开展区域防治, 削减主要污染物入海排放总量。

开展入海河流环境综合整治。以大旱河、五里河、连山河为整治重点, 针对重点入河企业, 实施排污管理;加大劣V类水体治理力度, 通过采取截污纳管、雨污分流、亲水景观带等工程措施, 对河流城区段实施综合治理;开展有机生态农业, 减少化肥农药入河量, 减少非城区段河流水质污染。

确保沿海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对已建成的一级B的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 提高城市污水脱磷、脱氮能力;强化污水厂收集处理能力, 完善企业与市政污水管网收集体系, 实施管网截污, 确保污水全部入污水处理厂, 杜绝污水“跑冒滴漏”现象发生。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处理污水, 实现污水达标排放。

加强自然岸线、海湾、湿地保护。严守海洋生态红线, 限制破坏自然岸线围填海活动, 禁止非临海产业项目占用海岸线资源;禁止一切改变海湾、河口等生态功能的开发活动;禁止在渤海沿岸新建石油化工、冶金等企业, 严禁设立工业排污口, 严格按照海洋功能区和海洋环保规划审批用海项目。

加强港口监督与管理, 控制流动污染源。加强对陆源污染物的管理和控制, 避免新的排海污染源产生。加强客货轮的管理力度, 将生活垃圾、废油以及其他废弃物由专门机构统一收集处理。

参考文献

[1]刘成, 王兆印, 何耘, 等.环渤海湾诸河口底质现状的调查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 2003, 23 (1) :58-63.

[2]赵章元, 孔令辉.渤海海域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环境科学研究, 2000, 13 (2) 23-27.

[3]关春江, 张帆, 林勇, 等.大连新港7.16溢油事件的公众问卷调查[J].海洋环境科学, 2015, 34 (2) :317-320.

广西近岸海域 篇5

【发布日期】1995-04-08 【生效日期】1995-04-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

《青岛市近岸海域环境保护规定》的决定

(1995年4月8日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通过)

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经过审议,决定批准《青岛市近岸海域环境保护规定》,由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青岛市近岸海域环境保护规定

(1995年3月16日市十一届

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近岸海域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近岸海域,是指胶州湾海域以及其他由本市管辖的与海岸、岛屿毗连的海域。

第三条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在本市管辖范围内,向海域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进行海岸工程建设和滨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填海造地、滩涂浅海养殖及从事其他对海域环境有影响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

第四条 第四条 市和即墨市、胶州市、胶南市、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以下称沿海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把近岸海域环境保护的目标、指标和措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计划,把有关的污染防治费用纳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 第五条近岸海域的开发利用,应当根据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海上交通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全面规划,统一安排,合理划定功能区。

近岸海域的功能区,由市人民政府划定。

市环境保护部门应当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国家有关环境质量标准的规定,确定各功能区的水质保护类型,对水质实行分类管理。

第六条 第六条 在近岸海域功能区内使用岸线、滩涂、水面、海床和底土以及从事其他开发利用活动,必须符合所在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符合前款规定取得海域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的海域使用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第七条 第七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近岸海域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近岸海域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八条 第八条 对保护和改善近岸海域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章 管理体制

第九条 第九条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在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市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

第十条 第十条 市和沿海县级市环境保护部门主管防治陆源污染物和海岸工程污染损害海域的环境保护工作。

海洋管理部门组织近岸海域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开展科学研究,并主管防止海洋倾废污染损害海域的环境保护工作。

港务监督部门负责船舶排污的监督和调查处理,以及青岛港港区水域污染情况的监视,并主管防止船舶污染损害海域的环境保护工作。

渔政渔港监督部门负责近岸渔业水域污染情况的监测、渔港水域污染情况的监视和对渔业资源、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以及渔港内船舶排污实施监督管理。军队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军港和海港中军事管辖区水域污染情况的监视,对防止军用船舶污染损害海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港航监督部门负责地方港港区水域污染情况的监视,对地方港港区内船舶排污实施监督管理。

拆船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权划分,依照《 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执行。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市和沿海县级市人民政府的矿产、林业、园林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近岸海域的滨海矿产资源、沿海森林和陆生野生动植物、海滨绿地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市和沿海县级市人民政府的计划、经济、规划、农业、水利、旅游、城建、市政、环境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开展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工作。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海洋管理、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港航监督、军队环境保护等部门和沿海县级市环境保护部门每季度向市环境保护部门提交各自职责范围内的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作情况报告。由市环境保护部门负责汇总,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市环境保护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加强对陆源污染物排放和近岸海域环境的监测。

监测网应当按照要求开展监测工作,及时、准确地掌握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情况和污染源变化动态,定期向市环境保护部门提出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情况和污染源的动态报告。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市和各县级市、区环境保护部门对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和直接或者间接地向近岸海域排放陆源污染物的单位(含个体经营者,下同)的环境保护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批准建设的临海经济(工业)开发区在开发建设前,应当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环境影响报告书由开发建设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组织编制,报批准开发建设的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审批。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新建、扩建、改建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必须符合近岸海域功能区划的要求,执行申报登记和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制度,先评价后建设。外商投资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外商投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对海域环境影响严重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必须会同环境保护部门组织专家论证、评审,再由建设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填海、围海和其他改变海域面积或岸线形态的项目,由规划部门审查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立项。建设单位在立项的同时,向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部门办理申报登记手续,并按照有关规定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岸滩砂、石场建设项目,由规划、水利、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审查批准后立项,建设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近岸海域自然资源开发项目,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环境预测分析,制定开发与保护方案,组织专家论证,由开发建设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对直接或者间接地向胶州湾排放废水的重点排污单位,根据功能区划和其他条件,实行污染物排放浓度与总量共同控制和排放许可证制度。

市环境保护部门应当根据胶州湾功能区划、水质目标和环境条件,确定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根据胶州湾环境状况、污染物排放现状和经济、技术条件,合理分配排污单位的允许排放总量。

被确定实行污染物排放浓度与总量共同控制的排污单位,必须在市环境保护部门规定的时间内,申领排放许可证。排放许可证管理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进入近岸海域的一切船舶,必须遵守国家有关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的管理规定。在海上航行中排放污染物,应当符合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有关规定;在港区水域排放污染物,应当由港口接收设施接收处理,不得任意排放。

有关船舶污染监督的部门应当加强对船舶的排污监督,及时处理和纠正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在近岸海域进行水上、水下施工,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损害生态环境和水产资源。

有关船舶污染监督的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职责范围内的水上、水下施工活动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需要向海域倾倒废弃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倾废管理的规定,事先向海洋管理部门提出申请,领取倾倒许可证,并严格按照许可证注明的期限和条件,经主管部门核实后,到指定区域倾倒。

海洋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倾倒区进行监测,加强对倾倒活动的管理。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依法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按照职责权限,可以对管辖范围内的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排污单位、船舶和其他从事对海域环境有影响的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现场检查。

被检查的单位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检查部门应当为被检查的单位保守技术、业务秘密。

第四章 保护和改善环境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环境保护、林业、园林、渔政渔港监督、矿产、旅游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对具有代表性的近岸自然生态系统区域,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分布区域,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分布区域,崂山绿石、青岛红石礁分布区域,海滨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区域和风景石及其他有保护价值的自然遗迹和人文遗迹,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在崂山风景名胜区、海滨风景区、城市风貌保护范围、海上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不得建设污染和破坏海域环境、损坏景观和城市风貌的海岸工程项目。

在海水浴场、盐场取水区、海水淡化取水区、重要渔业水域内,不得兴建排污口;在其界区外兴建排污口,不得损害上述区域的环境质量。

不符合本条规定的现有项目、设施和排污口,由环境保护部门按照管理权限会同有关部门提出限期治理、关闭或者搬迁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决定。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在风景区滩湾岬角重要景点景物范围内、市区南海岸风景保护线范围内的滩湾岬角、海水浴场和海岸保护设施范围内禁止开采砂、石。对在其他海岸开采砂、石的,矿产、规划、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管理,防止导致海岸非正常侵蚀、损害生态环境及水产资源。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滩涂、浅海养殖单位,必须持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发的养殖使用证,在依法确定的区域内从事养殖生产。

获准使用养殖海域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科学养殖,防止污染海域;废弃的贝壳、网具和尼龙、塑料等持久性合成材料制品及其他固体废弃物,应当运至渔政渔港监督部门指定的场所处置,不得任意弃置。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城市污水排水管出口位置应当设置在低潮线以下,并符合本规定第二十四条第二款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现有排水管道和排污口应当进行改造。

治理市区污水污染应当实行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凡所含污染物较易降解、适宜于集中处理的污水,都应当逐步实行截流和集中处理。

沿海县级市对城镇污水应当以集中控制作为发展方向,因地制宜,采用经济合理的集中处理方式。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市政、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入海河流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加强对入海河流沿岸重点排污单位的环境管理,减少和控制入海河流携带污染物的总量。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城乡建设应当按照规划,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加强市区海滨绿地和沿海地区海岸防护林建设,保护植被,预防和控制水土流失对海域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 防治污染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具有同等先进水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入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环境保护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向实施排放总量控制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向环境保护部门提出排污申请,取得排污总量指标;没有取得排污总量指标的,应当将其废水引入胶州湾以外的海域,并达到国家或者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严禁随意向岸边水域丢弃、堆放生活垃圾及其他生活废弃物。

市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负责胶州湾东部、南海岸风景线近岸海域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前列区域内的临海单位,按照市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划定的责任区,清除岸边水域飘浮废弃物。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严禁擅自在岸滩和海域弃置、堆放、处理工业废渣、工业垃圾及其他固体废弃物。被批准在岸滩设置固体废弃物堆放场、处理场的,必须建造防护堤,采取防渗漏、防扬尘等防治污染的措施,并按照规定堆放和处理。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四条 对造成近岸海域环境严重污染的单位,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限期治理。

被限期治理的单位,必须向决定限期治理的机关报告治理情况,按期完成治理任务。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机关应当检查被限期治理单位的治理情况,负责对完成限期治理的项目进行验收。

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五条 任何船舶不得违反规定向近岸海域排放油类、油性混和物、废弃物和其他有害物质。

港口、码头应当按照规定设置与其吞吐能力和货物种类相适应的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理设施、装卸作业防污设施和港口生活沁水处理设施。现有港口、码头未达到规定要求的,由环境保护部门会同港口、码头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设置。

船舶应当按照规定设置与其类型和总吨位相适应的防污设施。本市和驻青单位的船舶未达到规定要求的,由有关船舶污染监督的部门责令限期设置。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六条 建立近岸海域环境污染损害事故处理预案制度。

市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协调、指挥近岸海域重大污染损害事故的应急工作。

岸边油库、油码头、化学危险品码头及仓库的责任单位,应当建立重大污染损害事故应急组织,制定应急计划,配备应急设备和器材,进行应急训练。

所有可能发生重大污染损害海域事故的单位,都应当进行隐患调查和风险评价,采取防范措施。

环境保护部门应当会同各有关部门对可能发生重大污染损害海域事故的单位定期进行检查,及时排除隐患。

第三十七条 第三十七条 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损害事故的海岸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和排污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向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时,应当立即向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并接受调查处理。

因船舶、海上倾倒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损害事故时,责任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有关船舶污染监督的部门或者海洋管理部门报告,并接受调查处理。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关船舶污染监督的部门或者海洋管理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第三十八条 第三十八条 在近岸海域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时,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必须立即向人民政府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解除或者减轻危害。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第三十九条 对违反本规定第十六条、第十八条第三款、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由环境保护部门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的规定,责令改正,并可处以5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 第四十条 造成海域环境污染被限期治理的项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由环境保护部门加收2倍的超标准排污费,并可视情节轻重处以100000元以下的罚款,或者依法责令停业、关闭。

第四十一条 第四十一条 承担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位在评价工作中,严重不负责任或者弄虚作假,致使所作评价结论与事实明显不符的,由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部门处以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并可建议发放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的机关根据情节轻重中止或者吊销其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

第四十二条 第四十二条 违反防止船舶、海洋倾废和拆船污染及有关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予以处罚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决定。

第四十三条 第四十三条 对违反本规定,毁坏海岸防护林,破坏性采掘青岛红石礁,损害水产资源,擅自进行建设活动和开采砂、石、崂山绿石,以及在岸滩及近岸海域倾倒、丢弃、堆放垃圾和废弃物的,由有关部门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四十四条 第四十四条 被检查单位弄虚作假的,由有关管理部门责令其改正,并可处以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 第四十五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 行政复议条例》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

第四十六条 第四十六条 造成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

第四十七条 第四十七条 因排放陆源污染物或者进行海岸工程建设引起的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部门调解处理。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因船舶排污、海洋倾废或者拆船引起的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纠纷,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解决。

第四十八条 第四十八条 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应依法办事。对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 第四十九条 本规定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青岛市环境保护部门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第五十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北部湾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对策初探 篇6

1北部湾近岸海域2009年以来海水质量状况

根据2009年~2014年的《广西近岸海域质量报告书》,广西近岸海域水质达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比例合计最高为89.6%,最低为81.8%,均大于80%,劣四类水质比例小于10%。以《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442-2008)水质定性评价分级依据进行判定,2009年~2014年间,广西近岸海域年度水质持续维持在“良好”水平。2014年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水质良好,44个监测站位中,达GB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第一类的站位比例为70.5%,二类比例为11.4%,三类海水比例为6.8%,四类海水比例为4.5%,劣四类海水比例为6.8%。一类和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比例合计为81.8%,与去年相比持平;劣四类海水比例为6.8%,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具体见表1。

2北部湾近岸海域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1)近岸海域海水质量有所下降,局部海域水质出现恶化。

虽然2009年~2014年间,广西近岸海域海水质量持续维持在“良好”水质级别,依然属于我国近岸海水最洁净的海域之一。但通过自身比较,2009年以来,广西近岸海域海水质量一类和二类水质类别合计比例变化呈下降趋势,局部海域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升高,茅尾海、廉州湾、钦州湾外湾、防城港西湾等海域水质不稳定,多次出现三类、四类乃至劣四类水质,海洋生态问题初现端倪,冬春季节局部海域球型棕囊藻暴发机率和程度增加,说明广西近岸海域海水质量有所下降,广西海洋环境保护压力正在增大,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2)入海河流水质未能稳定达标,携带入海的污染物对近岸海域水质影响大。

2009年以来,广西9条主要入海河流的11个监测断面中,除茅岭江、防城江监测断面的年均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外,其余监测断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除2013年外,其余年度的监测断面水质超标率达50%左右,主要超标因子为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等。入海河流携带的污染物对近岸海域水质影响明显。

(3)城镇生活污水设施不足,直排入海市政排污口污水超标较严重。

沿海三市城镇化发展较快,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但城市配套污水管网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步伐。钦州市、防城港市和玉林市的年度管网建设任务滞后,根据城建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度原计划分别需完成78.4公里、20.5公里和39.37公里管网铺设的,但实际仅分别完成了38.2%、41.0%和42.5%,不到一半,北海只完成了69.43公里任务的58.6%。2014年直排海市政排污口废水排放量达1.08亿吨[1],大量生活污水没有得到及时的收集和处理,导致生活污水直排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4)围填海等涉海项目破坏了海洋自净能力和生物资源,海洋生态服务功能不断减弱。

围填海活动越演越烈,特别是2008年以来,围填海面积迅速增加,短短的几年间,广西围填海面积已达到60平方公里。围填海使岸线不断向海方向推进,滩涂面积不断减少,红树林生境遭到破坏,海洋生物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生物多样性降低,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局部海域纳潮量减少,流场改变,水体自净能力减弱,环境容量降低。

(5)海洋运输和石化产业带来的海上溢油等海洋环境损害风险增加。

广西依托钦州、北海两大炼油、石化项目,逐步建设沿海大型储油工程、原油和成品油码头,随着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炼油厂、贮油库、油码头大规模建成,进出海域的油轮以及进出港的船舶数量增加,加之运输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溢油事故的环境风险已经显现,甲醇、苯类、酯类、丙烯腈等石化有机污染风险也增加,海洋环境损害风险增大。

3北部湾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对策建议

(1)落实地方责任,强化海洋保护,确保环保资金投入。

地方政府要切实对环境质量负责的,沿海三市应按照一定比例,将收取的排污费和海域使用金用于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并充分发展市场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地方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对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投入的积极性,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确保环保工程投资到位。

(2)开展主要入海河流流域环境综合整治。

对近岸海域环境影响较大的南流江、钦江等河流以及污染较重的支流、沟渠进行环境综合治理。开展沿河生态带建设,恢复河流生态功能;进行水土流失防控和河道底泥疏浚;进行河口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流域节水和水资源综合利用,减少水资源浪费,维护河道正常的生态流量,维护河流对污染物的稀释和自净能力,逐步改善河流入海水质,削减河流入海污染负荷。

(3)合理规划沿海布局[2],建设海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

进一步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一体化进程,编制北部湾经济区产业一体化规划,优化北部湾近岸海域钦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市、玉林市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加强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前期论证工作,提高环境准入标准,严控“两高”产业规模。做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相统一。

(4)积极推动广西北部湾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正确引导海岸带开发利用活动。

划定严格的生态“红线”,加强对生态敏感区、珍稀物种、资源及其生境等的保护,防止海洋生态退化。将红树林保护区等重要区域划为生态功能红线,在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方案基础上,补充划定地方级生态功能红线,深化生态红线保护试点,建立严格的围填海审批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遏制近岸海域无序开发的势头。做好广西海岸线开发利用规划及其环境影响评价,发改、国土、海洋等部门要严格把好围填海、岸线开发的审批关,加强对生态敏感区、珍稀物种、资源及其生境等的保护,合理利用海岸线,加强陆海生态过渡带建设,避免盲目占用滨海湿地和岸线资源,制止各类破坏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沿海防护林的行为。加强重点区域围填海工程的整体、性长久性影响评估工作,优化围填海布局。对围填海工程较为集中的区域,开展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包括植被移植、生态恢复等。

(5)建设和完善沿海沿河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建设。

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特别是加快沿江、沿海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按照“厂网并举,管网先行”原则,与城市道路、旧城改造、小区建设等工程统筹考虑、协调实施项目建设。对现有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增加脱氮、脱磷工艺,进一步完善在线监测系统,逐步增加总氮、总磷监控考核指标。强化沿江、沿海工业园区的管理,积极推进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码头项目应严格落实污染防治措施,实施雨污分流,建设初期雨污水及冲洗废水的收集、处置措施,设置防风抑尘网,严格落实船舶污水、垃圾、废油接收、处置措施以及码头环境污染事故应对措施。

(6)加强船舶污染排放监管,落实海域污染应急措施。

加强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工作,规范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理行为,船舶油污水经收集后送有处置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运输煤炭、矿石的港口码头完善雨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和防风、防雨等防护措施,将雨污水和渗滤液进行收集处理,防治重金属污染。加强渔港渔船的监督管理,新建渔港要同步建设废水、废油、废渣回收与处理装置,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要安装废水、废油、废渣回收处理装置,满足渔船油污水的接收处理要求。渔港要设置生活垃圾接收处理设施,对生活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处理。强化港口码头运输船舶油水分离器等环保设施配备,禁止向近岸海域排放含油废水,船舶废油要委托有资质单位岸上集中处理,禁止船舶向离岸12海里范围海域倾倒生活垃圾。

(7)提升海洋环境督管能力,确保海洋环境安全。

一是加强监督管理队伍建设,强化近岸海域环境执法监督。加强各部门环境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保障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的执行。加强对海岸工程、海洋工程、海洋倾废和船舶污染的环境监管。按照国家颁布环境监测、监察标准化建设标准,加强沿海市、县环境监测、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逐步建立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保障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的执行。加强对重大环境风险源的监管,提高各部门的行政执法队伍的执法监察能力。

二是加强环境事故监控和处置能力建设。查清北部湾沿岸环境风险源底数,建立北部湾沿岸重大环境风险源动态数据库,对环境风险源实行分级管理,建立北部湾沿岸环境事件应急技术中心和广西海洋环境监控预警系统,统筹北部湾沿岸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提高应对北部湾沿岸环境事件协调处置能力。实现环境风险源、环境预警系统的互联互通,形成环境风险源与环境质量监测和预警一体化的预警监控体系。

三是完善环保信息系统建设。在各涉海部门统一规划、建立重点海域资源、环境、灾害和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为沿海地区各级政府提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为广大公众提供快速、准确、有效的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会制度,及时公布环境质量状况、污染减排等情况,保障社会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快建设广西近岸海域环境监控与预警系统,逐步实现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控和预警,化被动为主动,确保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环境安全。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广西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报告书[R].广西: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2014.

广西近岸海域 篇7

关键词:我国,近岸,海域,水质污染,防治

现如今, 我国的经济及人们的生活已经具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尤其对于沿海近岸的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初步成效, 然而随着沿海城市的经济和建设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也使得我国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现状严峻, 因此, 对于我国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现状及防御的研究, 是现如今水质工作人员研究的重点。

1 我国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现状

由于近年来, 我国城乡建设的进一步扩大, 导致了近海海域的水质污染日益严重, 人们对于水质环境的了解不是很明确和重视, 所以, 引起了进一步的环境污染。

1.1 污染现状

1.1.1 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由于我国城乡建设的进一步扩大, 导致了近岸海域的自然滩涂和湿地的大面积减少, 破坏了近海海域的自然环境的平衡, 同时, 如今围海造田的现象十分严重, 同时, 近岸海域的养殖业和其他企业蜂拥而起, 也是导致自然环境破坏的只要原因。自然景观遭到破坏, 经济海产类生息繁衍的场所锐减, 滩涂湿地调节气候、储水蓄洪、抵御风暴潮灾和护岸保田能力大为降低。

1.1.2 生物资源过度开发

由于对于海上经济作物的开发和利用, 导致了近岸海域的生物资源过度开发, 例如, 一些海带和海鱼的过度开采和捕捞, 严重的影响了水环境的平衡, 破坏了水环境中, 原有的平衡体系, 同时, 由于大量海上种植业的兴起, 引起了近岸海域水体中的营养失调, 进而造成了, 严重的水质污染。

1.1.3 水体的富营养化

造成近岸海域水质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是因为近岸海域的工厂林立, 进而很多工厂的工业废水直接或者间接的排放入海水之中, 所以引起近岸海域中的水质中, 氮、磷、硫等化合物的过于富营, 因此, 导致水体中, 赤潮发生的情况十分频繁。

1.2 污染来源及原因

1.2.1 污染物来源

污染物进入近岸海域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1) 如生活污水和工厂排放的废水, 经过江河等流入近岸海域; (2) 如农药和其他放射性物质等, 先扩散到大气之中, 然后经过雨水和其他过程, 带入近岸海域之中; (3) 工业废水或生活废弃物直接向海中排放或丢弃, 或由航行的船舶排弃或事故泄露等, 其中, 油污染和废热污染尤为严重。

1.2.2 污染的原因

近岸海域污染的主要原因有: (1) 近岸居民和厂区对于周边的污染物的排放, 以及, 随着近年来海上石油业和运输业的发展, 都是产生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的成因; (2) 由于相关部门的管理不到位, 以及人们对于水质环境的保护意识欠缺, 引起水质污染产生。

2 我国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的防治

要想科学有效地进行近岸水质污染的防治, 我们必须从污染物的来源和途径中进行防治和管理, 同时, 应当建立科学有效地水质研究模型, 进而, 充分的进行水质的监控和水质污染的治理。

2.1 加强污染源头的管制

要想有效地控制好近岸海域的污染, 就必须抓紧污染源的管制工作, 对工厂和居民的生活废水和垃圾, 实行严格的管理规范, 建立合理的法律依据, 有效地对工厂企业中的废水、废气等进行约束, 使其, 严格的执行法律规范, 对于违反环境法律的相关人员和部门, 要进行严厉的处罚。使得环境保护部门能够进行有效的对近岸海域管理和监控。

2.2 增强环境保护技术

由于我国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起步很晚, 所以导致如今我国的环境保护技术还是处于落后的状态之中, 所以, 要想对近岸海域水质进行有效地保护, 我们就必须要加强环境保护技术的更新, 积极的促进环境保护技术服务市场的竞争力, 提高企业对于环境保护技术概念的意识, 环保部门应当从服务的角度出发, 对技术服务市场进行管理, 对服务单位的技术状况, 设计、施工能力, 以及工程方案的可行性、投资、运行管理等进行严格把关, 给企业当好参谋。企业则应当加强信息联系, 对所上工程进行投标, 展开竞争, 对竞争单位的方案进行审查、论证, 选出投资最少, 运行费最低, 处理效果最好的方案, 保证工程质量。

2.3 建立水质预警体系

要想对水质环境具有全方位的监控和预警, 就必须建立科学的水质模型, 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 进行有效地防治, 水质模型的建立, 不仅仅对于防治近岸海域的水污染有着全面的分析, 同时, 对于水质污染的预警有着很高的灵敏度, 实质模型可以根据水质的物质成分、生物成分、化学成分以及地理环境的不同, 进行有效地分析及对于水质和水环境事实检测, 能够预测出今后的一段时间里, 水质变化的趋势, 进而实现水环境预警的过程。

3 结语

随着如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近岸建设工业的不断发展, 导致了近岸海域的水质污染严重, 因此, 对于我国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现状及防治的问题, 已经得到了环保部门和水质研究者们的重视, 因为, 只有对我国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现状及防治的研究, 才会找出一套合理的治理方案, 同时, 使得对于近岸海域水质污染进行有效地防和治统一协调。

参考文献

[1]魏毅, 杨焕明.浅析乌鲁木齐房地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 (09) .

[2]谈旭初.依据污染分担率划分地表水污染类型的方法[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9 (04) .

[3]黄留芳, 刘臣辉, 范海燕, 詹晓燕.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模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以沈阳大气指数模型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 (10) .

[4]张永普.小荚蛏肉营养成分的分析及评价[J].动物学杂志, 2002 (06) .

[5]赵廷宁, 武健伟, 王贤, 史明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1 (02) .

广西近岸海域 篇8

海洋蕴藏着各种丰富的资源,各个国家对海洋的开发也越来越重视。开发海洋资源为沿海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环境生态问题。在我国沿海地区,人口比较密集,经济生产也比较发达,由此产生很多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因此加强对近岸海域水质的监测就显得十分迫切。

本文基于近岸海域实时在线监测浮标设计了一套模块化,自动化的多参数数据采集系统,重点介绍数据采集加密模块软硬件的设计。该系统可以自动管理并采集各个传感器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之后,通过DTU或者北斗数传终端传输到岸站接收系统,完成实时在线监测近岸海域水质各参数指标。主要集成的传感器有GPS传感器、WQM水质传感器、高度计,还可根据用户需求,集成其他不同的传感器。

2浮标采集系统整体设计

浮标数据采集系统包括供电模块、数据采集加密模块及无线通讯模块组成。供电模块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充电控制板、电源控制板和蓄电池组成。浮标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加蓄电池的方式为整个系统供电。充电控制板控制蓄电池充电,同时对系统电压进行保护,当电压小于10V或者大于14V时,切断系统供电。电源控制板可以将蓄电池的12V转化成5V或24V,满足不同模块和传感器供电的需求,同时可以对传感器进行断电上电控制,以减小系统整体功耗。数据采集加密模块为整套浮标的核心控制部分,用来采集处理各个传感器上传的数据,打包之后通过无线通讯模块发送到岸站接收系统,同时通过电源控制板控制各传感器上电断电。无线通讯模块包括DTU和北斗数传终端组成,能够将数据实时传输到岸站接收系统。浮标采集系统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3数据采集加密模块硬件设计

数据采集加密模块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核心控制板、底板、子板。核心控制板的功能为与子板进行数据交互并处理打包发送子板上传的数据。底板的功能为实现核心控制板和子板的通讯和子板的扩展。子板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与传感器之间的通讯,每块子板对应一个传感器,最多可集成15块子板。数据采集加密模块硬件设计主要指标为:

(1)供电:10-14V电池电压下,浮标可以正常工作;

(2)浮标时钟采用北京时间;

(3)支持串口设备数:支持15路RS232串口或15路RS485串口;

(4)AD通道数:支持8通道16位高精度模数转换;

(5)存储空间:16G

核心控制板的CPU采用的是飞思卡尔的MK60DN512ZVLQ10芯片。其特性如下:宽工作电压:1.71V-3.6V;主频100MHz;16位高精度模数转换器;6个串口模块;2个I2C模块;3个SPI模块;低功耗模式;安全模式;具有外部和内部看门狗检测。子板的CPU采用的是飞思卡尔的MC9S08QE128CLD芯片。其特性如下:宽工作电压:1.8V-3.6V;24通道12位分辨率模数转换器;带复位或中断的低电压检测,触发电压可选;具有保护CPU正常运行的看门狗;两种低功耗停止模式;降低功耗等待模式。子板和核心控制板之间通过I2C总线实现通讯,每个子板模块可以分别设计,相互之间不受影响,简化了设计和调试的过程。

4数据采集加密模块软件设计

4.1子板软件设计

每个子板采集一个传感器的数据。根据装载的外部传感器大多数采用RS232通讯协议,少部分为RS485通讯协议,每块子板集成了一个RS232接口和一个RS485接口。系统上电后,首先进行初始化设置并使能串口接收数据中断,然后进入主函数等待核心控制板下发读取传感器数据命令。接到命令后子板下发读取数据命令,然后等待传感器返回采集的数据。当串口接到数据时,进入串口中断服务程序。在串口中断服务程序中通过判断传感器上传的数据长度和标头剔除异常或者接收不完整的数据,数据接收完毕后控制IO口产生一个上升沿信号。核心控制板收到上升沿信号之后,发送控制命令完成与子板之间的数据交换。

4.2核心板软件设计

核心板软件程序主要分为三部分:主程序、定时器中断服务程序和串口接收中断服务程序。系统上电后首先进行初始化设置,然后进入主函数。在主函数中首先打开全局中断,然后读取GPS传感器的数据,进行日期和时间的校准。主函数程序流程如图2所示。

当串口有数据上传时,进入串口服务中断程序。在串口中断服务程序中,首先清除全局中断,然后发送命令控制子板读取传感器数据,接着通过I2C总线读取子板采集的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处理,将不同的参数从整包的数据中提取出来,最后打开全局中断。串口服务中断程序如图3所示。

传感器工作周期可通过程序设置为0.25h、0.5h、1h、4h,即从零点开始,每隔固定时间采集一次传感器数据。通常水质传感器上电工作之后需要2-3分钟的时间使数据稳定下来,所以要提前3分钟给传感器供电,读完数据之后再将传感器断电。设置定时器每30s触发一次中断。在定时器中断服务程序中,首先关闭全局中断并读取时钟芯片的时间,然后判断是否到达设定打开传感器电源的时间。如果到达则打开传感器电源,如果没有,则判断是否到达设定读取传感器数据的时间。如果到达则发送控制命令从子板读取传感器数据,打包之后通过无线传输网络上传到岸站接收系统,并同时存储到SD卡中,之后打开全局中断,跳出定时器中断服务程序。如果没有到达则打开全局中断,跳出定时器中断服务程序。

5结论

本文基于近岸海域实时在线监测浮标设计了多参数数据采集系统,重点介绍了数据采集加密模块软硬件的设计。该系统的主要优点是具有模块化,自动化的特性。能够根据用户需求集成不同种类的水质监测传感器,并且可根据用户设置的采样间隔对水质进行自动监测。近岸海域实时在线监测浮标实现了海上连续、实时、长期、自动获取海洋水质参数的监测数据,相比传统的方法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能够及时发现布放水域中水质出现的问题,对近岸海域的水质监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维.漓江水质自动监测站p H值变化的综合分析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09,25(03):94-98.

[2]马新宇,王小艺,等.湖库水质监测与分析智能仪表设计与开发[J].计算机仿真,2013,30(04):283-286.

[3]赵小强.水质远程监测智能环保系统[J].计算机工程,2010,36(17):93-97.

上一篇:电视台业务系统下一篇:流行病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