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实验

2024-05-26

流行病学实验(精选7篇)

流行病学实验 篇1

目前, 疾病暴发和应急性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全球化, 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作为重大传染病防治研究的前沿阵地, 自2003年SARS暴发以后逐步受到公共卫生部门的重视。第四军医大学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作为全军现场流行病学研究重点实验室的核心组成单元, 承担着军事医学研究、实验教学、流行病学调查、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传染病防治研究、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等多项任务。自2009 年以来, 在“国家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全军重点实验室建设”等项目扶持下, 本实验室逐步发展、完善, 在人员配置、仪器管理、科研管理、教学管理、标本库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建设

1.1 实验室建设应与学科发展相适应

分子流行病学最早由Kilbourne于1973 年在其关于流感的研究中提出[1], 此后Schulte和Perera于1993 年在论著《分子流行病学:原理和应用》中将这一概念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和阐释。21 世纪初,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爆炸式发展, 分子流行病学作为探究疾病与细胞分子关系的应用学科得到了稳步发展, 如今每年仅在Pub Med上发表的相关论文就达到7 000余篇。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的发展为各种类型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研究平台。

2009 年以后, 我国在卫生部、教育部、CDC的支持下, 批准建立了多家国家级、省级现代化的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2]。实验室装备精良、人员专业, 从不同研究方向弥补了我国在肿瘤分子流行病学、传染病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院内感染预防控制研究等方面的不足。如今, 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已由单一的传染病流行规律、传播途径的检测实验室发展成为集空间流行病学、现场流行病学、基因组流行病学、药物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分子遗传学、医学信息处理与数据挖掘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实验室。实验室发展与学科发展密不可分, 应整合公共卫生资源, 紧跟学科发展方向, 采用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的技术和方法, 提高预防医学科研转化能力, 这也是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的未来发展方向。

1.2 实验室建设应与运行目标相适应

本校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是我军最早的一批军队重点实验室之一, 多次参加部队和地方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并连续多年成功举办全军现场流行病学培训班。在全军“十一五”、“十二五”课题的资助下, 先后开展了部队流感防控策略、遥感流行病学、部队肝炎的流行病学研究, 在部队疾病控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 在国家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的连续资助下, 建立了100 万人口的甘肃武威市传染病流行病学防控现场。实验室技术能力和实力大幅度提高, 具备大批量生物标本采集、处理、分离、长期储存能力, 完成了30 万份血清标本和5 万份细胞组织样本生物标本库的建立;分子生物学实验单元具有核酸全自动抽提和定量、基因克隆和测序、基因多态检测和进行各类生物标志物检测的实验能力。2009 年, 为了满足生物安全处置和科研发展需要, 实验室还配备有高标准的“BSL-2”级生物安全实验单元、SPF级实验动物房、临床级细胞实验单元。2012 年, 实验室在原有计算机分析平台的基础上建立了生物信息学实验单元, 配置IBM高端刀片服务器, 将多节点协同运算分析技术用于基因分析、分子流行病学统计、时空流行病学建模和预测。2014 年, 实验室在生物武器防护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了基于新一代基因芯片技术的生物战剂检测与研发实验单元。2015 年, 实验室在临床流行病学单元 (CEU) 基础上, 进一步整合实验室科研和人才资源, 与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战略合作, 从循证医学角度重点研究地方性慢性病的分子流行病学机理。

如今, 本校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随着教学、科研、军事改革的浪潮, 不断调整运行目标, 升级和改善实验室基础环境, 扩展研究领域和方向, 为全面提升实验室研究能力和水平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1.3 实验室建设要素

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建设要素通常包括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两大部分, 其核心管理思想来源于CNAS (《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 , 旨在合理、全面地管理与评估实验室的运行和发展。在实际应用中, 本实验室根据学科发展特点将管理要素概括为组织与管理结构、实验室管理制度、运行管理的评估与考核、对外合作与联系4 个方面;将技术要素概括为人员管理、实验室环境、设备设施、生物标本库、技术能力管理与发展、业务流程管理和控制、信息管理7 个方面。

2 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管理的关键要素

2.1 组织和管理结构

实验室由管理委员会负责日常管理, 设主任、副主任和管理秘书, 通常由科室主任担任实验室主任, 以确保实验室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设置实验室专职安全管理员, 由实验室主任直接领导, 负责监督、落实实验室各项安全制度和措施, 保障实验室的安全运行。成立了以我军著名流行病学专家徐德忠教授为主席的学术委员会, 同时聘请了相关领域权威专家为成员, 如北京大学医学部病毒学专家庄辉院士、浙江大学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院士、中国CDC首席流行病学专家曾光教授等。学术委员会定期督导实验室的运行与发展, 为管理委员会提供专业的管理和发展意见。

2.2 运行管理的评估与考核

管理委员会定期组织工作进展汇报、工作成果总结, 要求每一个人都走上“讲台”, 面对全体工作人员汇报自己近期的工作、掌握的技术、课题的进展、遇到的问题。由管理委员会公开公正地考核汇报人员的工作绩效, 并对下一步工作计划制订提出指导意见, 引导关键问题的解决。管理委员会每年将实验室运行管理的考核结果、科技成果汇总, 报送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和主管部门审核, 并将审核意见和建议作为下一年度的工作任务纳入工作计划。

2.3 对外合作与联系

充分发挥实验室在科研项目、实验条件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等方面的优势, 根据研究方向并依托项目设置开放基金和课题, 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 积极开展国际和国内合作与学术交流。近两年共举办高端国际学术交流会3 场, 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交流访问十余次。

同时, 实验室注重区域性科研技术合作, 分别与甘肃省武威市政府、武威市疾控中心、陕西省疾控中心、西安市疾控中心、陕西省大荔县政府、敦煌市疾控中心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为拓展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研究领域、加强领域内横向合作奠定了基础。

2.4 人员管理

现代流行病学实验室的功能划分决定了其复杂的人员组成结构, 既包括本实验室学术专家、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维护保障人员等实验室常驻人员, 又包括课题研究人员、进修生、研究生、外来访问交流人员等短期驻留人员。实验室根据人员类别, 设置不同的进入许可、设备仪器使用权限、实验生物安全许可、流行病学资料 (数据) 访问许可以及实验室信息系统账户访问权限。

所有人员均拥有独立的信息系统账户, 用于在职或在研期间科研资料、个人研究成果的管理, 实现了以电子化方式记录科研过程、以数据库方式储存和管理科研成果的目标。这种管理模式不但弥补了纸质资料记录不易、耗时过长、查询不便的缺陷, 还将人员管理与科研过程管理直接挂钩, 便于公正、公平地统计绩效、评估人员能力, 为实验室人员管理奠定了信息化的数据基础。

2.5 设备设施管理

设备设施管理是实验室重要的资产管理项目, 也是实验室保障教、学、研任务顺利进行的资源前提。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设备设施具有其学科特点, 高端设备 (分析设备、精密设备) 密集、环境设施 (通风系统、空气净化系统等) 覆盖全面, 需专人进行技术支持、定期维护和校正。在实验室管理实践中, 设备设施良好率和故障率是评价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运行数据显示, 80%以上的设备设施故障均由人为因素造成, 灾难、意外 (断电、漏水) 或设备本身问题导致的故障仅占两成左右。人为操作不当为设备设施故障的主要因素, 其次为维护不当或维护不及时。实验室配备有专职设备管理员, 负责实验室设备设施的维护和使用培训工作。但是从实际运行来看, 对于科研、实验经验有限的研究生、进修生, 短期技术培训并不能杜绝或有效减少类似事故的发生, 必须采用规范化的科研流程、公示主要操作步骤、警示关键危险操作及安全责任、预约复杂实验的技术辅助并控制独立实验频次, 才能有效降低设备设施的故障率。

2.6 业务流程管理

实验室承担的业务包括: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军事任务、应急任务。实验室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 将教学任务、科研任务规范为固定的工作流程, 降低了任务执行过程中的差错率, 缩短了任务完成的时间。对于复杂的团队协作任务, 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明确每一位成员的职责和分工, 任务进展全过程透明可控, 在遇到困难或障碍时便于协调工作, 任务完成时每位成员绩效一目了然, 便于实验室管理者实施有效的绩效激励。

2.7 生物标本管理

实验室目前常规超低温存储30 万份血清标本和5 万份细胞组织样本, 采用青岛海尔自主研发的生物标本库管理软件及冷链报警系统, 电子化管理生物样本库的样本出库申请、入库登记、查询登记、取用登记、标本状态预警、样本报废等流程。电子化管理过程中涉及的统计指标包括温度、湿度、样本量、取用量、标本状态抽查异常比率等, 作为生物标本库质量管理的预警指标, 设定波动范围, 并根据波动情况采用不同的保障措施或应急预案。

2.8 安全管理

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是安全管理的重点场所, 安全管理内容主要分为生物安全、意外伤害安全、化学品安全、消防安全四大类。

生物安全保障是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的首要任务。由于实验样本大多含有传染病病原体, 实验室按照国务院颁布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国家标准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为基准, 制订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并定期组织学习、研讨应急处置预案, 根据在研课题或项目特点, 对实验室使用人员发布有针对性的生物安全警示。

对于污染区, 实验室采用预约登记使用流程, 由课题或科研负责人提出实验申请并承担生物安全责任, 由实验室专职安全管理员负责在实验期间对生物安全条件 (负压、污染控制、设备状态、垃圾处理) 进行监控, 并由实验室专职实验师进行实验技术辅助, 确保实验在安全条件下顺利进行。

实验室严格控制病原微生物菌种、病毒株、样本的接收, 所有菌种、毒株均做到分类备案登记, 制订相关安全管理制度, 保存场所严格与普通样本空间隔离, 保存冰箱或液氮罐设置双锁, 由菌种保管员和生物安全员分别管理钥匙。对于复苏失败的菌种、毒株及其实验相关废弃物, 由生物安全员负责统一装入废弃物专用高压灭菌锅, 高压灭菌处理后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在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 意外事故伤害主要来自于危险设备操作, 如高速离心机、超低温设备、加热装置、气体压力装置等。除制订特殊设备简易标准化操作流程 (SOP) 外, 还在设备明显位置张贴危险警示标识、标签, 标明紧急联系人电话。操作危险设备前, 要求进行操作登记, 登记栏在醒目位置提示使用者阅读设备使用注意事项、危险类型及应急预案。

3 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的发展展望

第四军医大学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作为全军现场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单元, 在西北地区 (陕西、甘肃、宁夏、新疆) 军、地疾病防控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国际化的技术设备以及“扎根本土、服务地方”的流行病学研究方向, 为实验室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Kilbourne E D.The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influenza[J].J Infect Dis, 1973, 127 (4) :478-487.

[2]余日安, 杨翌, 姚振江, 等.医药院校建设分子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的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 2011 (6) :540-543.

流行病学实验 篇2

在流行病学实验课中引入能力本位教育的理念, 可以适应新形势下对人才创新的要求, 创新实践教学, 对培养高素质的公共卫生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树立能力本位教育教学理念, 培养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技术人才

教学改革最先要明确的是适应当代及未来需要的教学目标, 近年来, 包括流行病学在内的国际公共卫生界越来越重视能力本位或实践为导向的教育模式[2]。能力本位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履行其岗位职责所必备能力为中心的教育, 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核心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某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3]。

流行病学实验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 强调的是教学内容实用化, 它是培养疾病预防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流行病学实验课, 让学生具有履行其岗位职责的必备素质与掌握实用技术是教学的核心。能力本位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进行自我学习评价, 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它以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科目, 以职业能力分析中所列的专项能力从易到难安排教学。在流行病学实验中引入能力本位教育理念是提高人才质量的需要。

2 能力本位评估在流行病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能力本位评估是围绕实际工作需要, 将学生的学习与工作所需的实际操作能力联系起来, 是教学测量的工具。将其引入流行病学实验教学, 要结合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职业能力分析中专项能力的要求, 区别安排实验教学。对预防专业学生, 不仅要教会他们用流行病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更要注重现场调查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课上安排模拟现场训练, 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模拟教学等;对非预防专业学生, 要结合各专业实际强调流行病学的重要性, 并使其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 开展多元化教学, 培养具有岗位技能、科研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

能力本位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实验教学是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在教学中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 将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有机结合,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

目前常用的流行病学实验教学方法主要有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案例分析法、PBL教学法等, 这些教学方法在流行病学实验教学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要适应能力本位教育理念, 还要开展多元化教学, 培养具有岗位技能、科研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 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公共卫生人才的要求。

3.1 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多元化教学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结构式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在实验教学中引入流行病学案例, 吸引学生深入主题, 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 可根据教学内容将其与讨论、启发式教学法结合起来, 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归纳整理,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

3.2 以PBL教学为主的多元化教学

PBL教学法是基于问题的学习, 是以问题为基础,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 设计适合学生自学的问题是PBL教学的核心, 这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相吻合。在流行病学实验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 在针对流行病学理论知识内容设计出有思考价值问题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必要时启发引导学生, 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情景教学法是以心理学为基础, 强调在环境中教学。情景教学模式是运用各种教学媒体, 把卫生事件的“全貌”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流行病学实验教学中引入情景教学法, 可使学生了解卫生事件的来龙去脉[4]。在PBL教学中引入情景教学, 将基于问题的学习与模拟情景教学相结合,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思维, 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EBM教学 (循证医学) 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自我教育式学习方式, “循证—评价—决策”的思维方式与PBL教学模式的理念相吻合。将PBL教学与EBM教学相结合,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开放、探索性学习的习惯, 在研究中创新, 从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5]。

4 构建科学的评价体制

流行病学实验教学是流行病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流行病学教学目标及标准, 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是否满足社会需求做出价值判断。流行病学实验教学效果测评指标体系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及教学效果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 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总体评价, 具有结果清晰的特点, 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 且可以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在流行病学实验课中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法[6], 通过建立评价对象因素集、建立评价等级集, 确定各因素对评价对象影响的重要性, 最后进行综合评价, 可以有效解决流行病学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复杂的问题, 有利于学校更科学地评价流行病学的实验教学效果。

在流行病学实验教学中引入能力本位教育理念, 通过多元化教学形式使学生掌握基本岗位技能,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这是适应社会发展、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摘要:流行病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能力本位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履行其岗位职责所必备能力为中心的教育, 核心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某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将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引入流行病学实验教学, 有助于培养高素质公共卫生专业人才。

关键词:能力本位教育,流行病学实验,公共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仲岩.中国与北美国家职业教育的比较与思考[J].教育探索, 2011 (11) :154-155.

[2]吕筠, 李立明.流行病学学科的发展与困惑[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7, 28 (3) :209-212.

[3]关宏, 胡圣红.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与我军任职教育教学[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7) :153-155.

[4]郝加虎, 孙业桓, 张秀军.情景教学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学中的应用[J].疾病控制杂志, 2005, 9 (3) :263-265.

[5]张国伟.PBL+EBM教学模式引入肝胆外科研究生临床培养阶段中的尝试与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7) :103-104.

流行病学实验 篇3

记者: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项目有哪些?请举例说明一些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特点及其致病机理?

马弋: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项目主要分为定量检测和定性检测, 定量检测主要是针对一些卫生指标菌, 它能反映出食品受到污染的程度, 例如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检测;而定性检测的致病菌一般都是在某一类食品中不得检出的, 不同的食品容易受到污染的致病菌也有所不同, 比如说禽类食品容易受到沙门氏菌的污染,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病原菌, 全世界已发现的血清型有2500多种, 不产生外毒素, 有较强的内毒素, 并有一定的侵袭力, 个别菌还能产生肠毒素, 其中伤寒沙门氏菌能够引起肠热症为主的伤寒、副伤寒, 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之一;而非伤寒沙门氏菌则会引起胃肠炎和败血症。与此同时, 婴幼儿奶粉及米粉中的阪崎肠杆菌的安全性问题, 近年来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2008版的国家标准GB/T4789《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就把它作为新增菌纳入进去, 它主要引起婴儿患上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菌血症和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此外, 海产品中以副溶血性弧菌最为常见, 该菌进入人体后会在消化道内迅速繁殖生长, 产生大量的肠毒素。患者会出现剧烈腹痛、腹泻、呕吐和发热, 大多数患者会中度脱水, 如果抢救不及时, 患者会因为严重脱水而有生命危险。

记者:结合您多年来微生物检验经验, 您觉得微生物检验的难点及核心要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马弋:我个人觉得最大的难点及核心是对致病菌的定量检测, 因为致病菌长期与人类共存, 大部分致病菌都是我们肠道内常见的菌群, 大多都是条件致病菌, 只有达到一定的量, 超过了一定的发病阈值才引起发病, 所以食物中检出阳性致病菌并不一定发病, 而且食物的一些加工过程也可以杀灭致病菌, 所以定量的概念很重要。由于细菌的生长和环境密切相关, 数量是不断在发生变化的, 所以最难的还是定量。再一个就是细菌的耐药性, 现在由于抗生素的滥用, 导致临床医生很难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病人进行救治, 所以在监测致病菌的同时最好能对其耐药谱进行一个检测。如果只做定性检测, 难点在于检测方法的灵敏度, 这跟检验人员的经验, 培养基的质量, 仪器设备的使用等因素相关。

记者:鉴于食源性致病菌的上述特性, 其检测技术也需要不断更新以满足检测高要求, 那么未来一段时间内, 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马弋: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较, 新型的微生物检测技术正向快速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学技术、代谢技术、基因指纹图谱技术、自动化仪器、生物传感器等方向发展。

记者:在此您能否介绍几种新的检测方法?

马弋:新型快速检测技术:

1.API手工生化鉴定系统:最常见的有用于革兰氏阴性杆菌鉴定的API20E。

2.以免疫学方法建立的快速检测技术:免疫测定法的代表技术是ELISA技术, 是抗原或抗体吸附到固相载体上作为一种试剂, 来检测标本中有无相应的抗体或抗原的一种方法。ELISA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几乎所有可溶性的抗原抗体反应系统均可检测。与免疫荧光技术相比, ELISA敏感性高, 不需特殊设备, 结果观察简便。

3.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系统:是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研究生物大分子, 特别是核酸结构及其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众多检测技术中, 核酸探针和聚合酶链反应, 以其敏感、特异、简便、快速的特点成为世人瞩目的生物技术革命的新产物, 除了可用于初筛检测, 由于其具有高特异性和敏感性, 也可直接用于微生物的鉴定。

4.自动化仪器。

半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是由微量生化检测系统发展而来。其原理是将各种不同的生化反应组成专一鉴定试剂条 (或板) 。经培养后用光电读数器自动读数, 将数据自动传送到计算机, 由计算机分析处理, 并打印结果分析报告。这一类的鉴定系统主要有:ATB (法国梅里埃公司) 、BIOLOG (美国BIOLOG) 等, 半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除了鉴定微生物外, 也可进行药敏试验。

Vitek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采用光电技术、电脑技术和细菌八进位制数码鉴定相结合。对各反应孔底物进行光扫描, 动态观察反应变化, 一旦试卡内终点指示孔到达临界值, 指示反应完成, 系统将最后一次判读的结果所得生物数码与菌种库标准菌生物模型相比较, 经矩阵分析得出鉴定值和鉴定结果, 并自动打印报告。

记者: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如何?

流行病学实验 篇4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祁阳县疾控中心2012-2014年实验室检测报告单、确诊麻疹病例个案调查表和调查报告。

检测方法:麻疹血清学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捕捉法检测Ig M抗体, 试剂由海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有效期内使用 (湖南省疾控中心统一供应) , 检测由祁阳县疾控中心实验室完成, ELISA法具体操作步骤为包液、加样、加酶标抗体、加底物液显色、终止反应、结果判定等。

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或百分比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为α (双侧) =0.05。

结果

发病情况:2012-2014年祁阳县共报告96例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 2012、2013及2014年发病率分别为0.47/10万、8.21/10万及0.38/10万, 其年平均发病率3.02/10万, 见表1。

时间分布:按照发病日期统计, 2012年4月17日出现第1例麻疹病例, 2013年2月达到发病高峰, 达30例, 发病具有季节性, 以1-4月发病最多, 共87例, 占全部病例的90.63%, 见表2。

人群分布: (1) 性别及年龄分布:96例麻疹病例中, 男67例 (69.79%) , 女29例 (30.21%) , 男女比例2.31∶1。男性发病率4.05/10万, 女性发病率1.90/10万;年龄2个月~37岁, 年龄分布以<8个月龄最多 (40.63%) ;其次是8~18个月龄 (39.58%) ;18个月~3岁28.57%, 3~7岁8.33%, 7~15岁1.04%, >15岁3.13%。 (2) 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 占87.5%, 其次是学生9例、农民2例、工人1例, 分别为9.38%、2.08%和1.04%。

地区分布:麻疹病例的地区分布有显著的地区差别, 其中浯溪镇发病最多, 共23例 (23.96%) , 年平均发病率4.76/10万。其次是周边6个乡镇:下马渡镇7例 (7.29%) , 年平均发病率4.10/10万;七里桥镇6例 (6.25%) , 年平均发病率4.48/10万;观音滩镇5例 (5.12%) , 年平均发病率4.16/10万;大村甸镇5例 (5.12%) , 年平均发病率4.66/10万;黎家坪镇5例 (5.12%) , 年平均发病率3.07/10万;茅竹镇4例 (4.17%) , 年平均发病率2.27/10万;而相对较远的乡镇, 如梅溪镇、大忠桥镇等13个乡镇每个乡镇麻疹病例数0~4例不等。

麻疹类疫苗免疫史:各年龄段疫苗免疫史如下:8~18个月龄:无免疫史52.63%, 1次免疫10.53%, 不详36.84%;18个月龄~3岁:无免疫史14.29%, 1次免疫42.87%, 2次免疫28.57%, 不详28.57%;3~7岁:1次免疫37.5%, 2次免疫25%, 不详37.5%, 见表3。

未种原因:96例麻疹病例中, 达到接种时间未种或未全程接种儿童26例。未种原因以经常生病最多, 共16例 (61.54%) , 其次是拒绝接种3例 (11.54%) , 不知道要接种或要接种第2针疫苗2例 (7.69%) , 没有时间带小孩接种2例 (7.69%) , 其他原因有3例 (11.54%) 。

就医及外出情况:96例病例中共84例有就诊史 (在发病前6~21 d去过医院) , 占87.5%;有外出史3例 (3.13%) ;无就诊史也无外出史9例 (9.38%) 。

讨论

本地区自2012年4月17日、29日出现2例麻疹输入病例后, 2013年2月达到发病高峰, 时间分布以1-4月发病最多, 占全部病例的90.63%, 5月后麻疹发病率直线下降, 呈季节分布, 与富继业[1]等人研究结果一致, 主要在于春季是麻疹发病的高发季节[2]。

研究结果发现, 麻疹疫情的流行呈现明显的人群分布, <18个月龄的婴儿是高发人群, 这与陈国翠等人报告的一致[3], 主要是由于婴幼儿期间抵抗力较差, 不能很好地抵御外来病邪的侵袭, 且经常生病不能接种麻疹类疫苗;麻疹的感染方式以院内感染为主, 与覃平[4,5]等人报告接近, 可能与儿童抵抗力较低, 易生病, 就诊率高, 院内感染率高有关, 与医院的儿科、急诊科难以对潜伏期麻疹病例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有关。麻疹有显著的地区分布, 这可能与儿童的流动性、就医方式 (院内感染) 有关。

同时, >3岁儿童其麻疹疫苗的接种率<40.0%, 接种率较低, 部分>8个月的病例接种后仍发病, 可能与疫苗冷链运转或接种方法有关[6]。

通过上述分析, 建议采取下列措施: (1) 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 提高麻疹类疫苗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的接种率及接种的及时性; (2) 加强流动儿童管理, 提高流动儿童麻疹类疫苗的接种率; (3) 以乡镇、街道办事处为单位开展麻疹接种率风险评估, 针对高风险地区及时开展查漏补种或强化工作; (4) 认真落实《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 对漏种儿童及时补种;规范疫情报告, 规范疫点、疫区处理, 实行预检分诊, 控制院内感染。有计划地做好育龄妇女的麻疹类疫苗强化免疫工作。

在麻疹流行期间, 做好儿科、急诊科麻疹院内感染控制: (1) <15岁临床表现与麻疹早期症状相似的儿童, 详细询问麻疹类疫苗免疫史、出疹史、外出史等。 (2) 对<18月龄儿童设置单独病区, 减少与其他患者 (所患疾病床表现与麻疹早期症状相似的患者) 接触。

综上所述, 麻疹作为传染性较强的一种传染病, 儿童是主要的罹患人群, 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人群性、地区性, 所以个人和医院要以此为重点对麻疹患者和高发人群进行监测, 以此降低麻疹的人群发病率。

摘要:目的:分析祁阳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 为制订麻疹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祁阳县2012-2014年96例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祁阳县2012-2014年确诊麻疹病例中, 018月龄儿童是主要的发病人群, 1-4月份是主要的发病季节, 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 浯溪镇的发病率高于其他乡镇。结论:麻疹的分布呈明显的地区、季节、年龄分布, 应加强低龄儿童的健康防护, 一旦发生麻疹流行, 要按地区加强属地管理。

关键词: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麻疹类疫苗,防控策略

参考文献

[1]富继业, 马天薇, 史如晶, 等.2009-2012年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室诊断麻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监测, 2013, (28) :1026-1028.

[2]吴建宏, 陈洁, 董国萍.绍兴市2005-2009年麻疹患者年龄构成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2010, 22 (8) :29-30.

[3]陈国翠, 刘卫民.深圳市罗湖区2006-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12, 19 (4) :528-530.

[4]覃平, 郭志忠, 聂俊雄, 等.常德市2005-2012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14, 21 (9) :101-102.

[5]李兰娟, 任红.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流行病学实验 篇5

一、实验教学生活化研究的必要性

1.落实新课标对化学实验的要求

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但新课程实施几年以来, 不少地区和学校的化学实验教学要求仍然落实不到位。 主要原因有三: (1) 实验时间不够。 (2) 仪器药品缺乏。 大多数学校的仪器、药品包括实验场所都无法满足新课标要求。 (3) 实验内容陈旧。 课本上的一些实验内容枯燥乏味, 与实际生活差距较大。

2.完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手段

在中考指挥棒的作用下, 实验教学追求片面高分而忽视实验能力培养。 主要体现在: (1) 实验教学手段单一, 演示实验替代了学生实验。 实验教学黑板化、考点化, 以“背实验记结论”替代实验操作, 学生动手能力低下。 (2) 片面追求高科技信息化, 一味以计算机模拟动画实验代替实际操作实验, 缺乏科学严谨, 失去学科本位。

二、实验教学生活化研究实施途径

1.实验主题生活化

利用创设生活化的实验情景使实验主题生活化, 可以把生活问题抽象为化学问题, 也可以在化学实验中引入生活中的方法原理。 主要作用如下:

(1) 展实验生活化研究的内容。 从学生最熟悉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选取专题, 在课堂实验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创新精神。

(2) 树立学生健康生活观念。 在课堂实验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揭示社会问题中的化学知识, 宣传化学正能量, 树立学生健康的生活观念。

2.实验设计生活化

利用生活化的素材对课本的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进行适当的修改完善再设计。 主要作用如下:

(1) 改变实验内容陈旧, 脱离生活实际的现状。 社会科技不断进步, 新材料新物质不断涌现, 要与时俱进, 利用生活中的仪器和药品,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入鲜活的生活素材, 使化学贴近生活, 让学生内心深处形成“化学是有用”的观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实验器材生活化

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改制实验仪器或制成简易实验装置, 利用身边材料自制药品替代实验中的化学药品。 有以下作用。

(1) 实新课标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器材要求。 实验器材生活化可以弥补因器材配备不足给实验教学带来的困难。 既解决学校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 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同时使学生养成节约习惯, 提高环保意识。

(2) 使化学实验形式从统一实验向个性化实验转变。 原先统一的实验要求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单一的实验内容又脱离社会实际, 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实验器材生活化后可以尝试学生在课堂和课外利用各自的、 而不是统一的器材开展实验, 使化学实验形式从统一实验向个性化实验转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实验场所生活化

对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展开研究。 新课程要求改传统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 要让学生把学校中所学的知识与生产、生活相联系。 我们设计一些紧密联系教材, 利用家中的材料就可以完成的实验。 主要作用如下:

(1) 实新课标对化学实验教学在要求时间和空间上的要求。学生可以在课后节假日在家庭中开展实验探究, 对条件较好、积极性较高的学生可以帮助其建立家庭实验包或家庭小实验室。

(2) 转变教师传统教学方式, 完善实验教学手段, 使课内和课外实验相结合, 提高实验教学实效。

5.实验交流生活化

创建师生实验交流QQ群, 让师生能突破时间、地域进行即时交流。 学生家中电脑、网络、智能手机能已基本普及。 利用师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即时交流软件 (QQ) 等, 能即时探讨实验信息。老师演示实验时可以利用摄像头加视频聊天技术的画中画和并排画面功能可以同时观察两个实验现象, 利用画面的顺利流畅切换, 可以把不同实验现象或细节根据观察需要轮流放大全屏展示以突破教学难点。同学们在家可以利用视频聊天技术实现两组实验PK赛或视屏秀多人PK以增强实验趣味性。

三、实验教学生活化研究总结反思

经过实践研究, 发现实验教学生活化以内容生活性、学生主体性、操作实践性、过程互动性、装置简易性为原则,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是可行的。但在实际实施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要更好地实施并推广实验教学生活化,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调整现有的实验教学评价方式

现有的实验教学的评价方式是在中考中以实验题、 探究题等题型进行的。 不可否认这样能较好地考查实验的设计过程、数据分析及原理应用等, 但是缺失了实验的具体操作情况的考查。因此, 需要改变实验教学的评价方式, 定期组织实验操作考查, 将平时的实验操作成绩按比例计入中考成绩, 通过这样的改变引导学生重视实验、重视实际动手操作, 使学生在学习中、在生活中都能通过化学实验增添兴趣、提高探究能力。

2.提高教师的实验技能及意识

生活化实验教学涉及化学、生物、物理等多门学科, 体现了现代理科教育的综合化趋势。 有效实施实验教学生活化, 需要教师充满教学智慧。 要求教师不断进行充电, 要有提升意识: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 学习教师专业技能尤其是实验技能。

总之, 采用生活化的实验教学, 让化学流行起来, 使学生回归基于日常生活的“化学世界”, 最终使学生转变生活观念, 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摘要:化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实验是化学本身的特点, 实验教学生活化成为化学教育者最关注的课题之一。本文从研究必要性、实施途径和总结反思三方面阐述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生活化

参考文献

流行病学实验 篇6

2011年4月, 湖南某规模猪场饲养的160头母猪中60头初产母猪, 陆续表现流产, 产死胎, 木乃伊胎等。笔者对该场的母猪抽样采血并进行了猪瘟病毒抗体、蓝耳病毒抗体以及伪狂犬的野毒抗体的检测。此外还对流产死胎进行了猪细小病毒的病原学检测。现报告如下:

1 材料

1.1 病料样品

21份母猪血液 (1~10号来自经产母猪、11~21号来自初产母猪) , 3头怀孕70天以内流产的死胎。

1.2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检测猪瘟病毒抗体、蓝耳病毒抗体、伪狂犬野毒抗体的ELISA试剂盒均为美国IDEXX公司生产, PCR试剂购自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琼脂糖凝胶为鼎国公司生产。

2 方法

2.1 血清抗体的检测按试剂盒操作说明进行。

2.2 细小病毒的PCR检测

2.2.1 引物的设计和合成

参照Gene Bank上登陆的猪细小病毒基因序列 (参考序列登陆号为EU790641) , 设计一对引物, 特异性扩增196bp的DNA片段。引物设计见表1。

2.2.2 PCR检测

取流产死胎的肝脏、肺脏, 研磨成匀浆, 按蛋白酶K、酚、氯仿的方法抽提, 提取基因组后, 用引物Fp1和Rpl进行PCR扩增猪细小病毒特异性片段, PCR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进入循环, 94℃30 s, 60℃30 s, 72℃30s, 进行35个循环;72℃延伸7min。最后用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

2.2.3 PCR产物测序

将PCR产物用纯化试剂盒进行清洁纯化, 纯化后的PCR扩增产物送北京华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测序并将测出的序列进行Blast分析确定。

3 结果

3.1 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取21份母猪血清分别进行猪瘟病毒抗体 (HCV Ab) 、蓝耳病毒抗体 (PRRSV Ab) 、伪狂犬野毒抗体 (PRV Ab) 3个项目的检测。检测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21份血清中有14份为猪瘟抗体阳性, 其中经产母猪的有7份, 初产母猪的有7份;蓝耳病毒抗体则所有样本均为阳性, 21份样本中S/P值均在2.0以下;所有血清样品伪狂犬野毒抗体均为阴性。

表2中, 猪瘟抗体判定标准:阻断率≥40%为阳性 (+) , 阻断率≤30%为阴性 (-) , 30%<阻断率<40%为可疑 (±) ;蓝耳病毒抗体判定标准:S/P值≥0.4时为阳性 (+) , S/P值<0.4时为阴性 (-) ;伪狂犬野毒抗体判定标准:被检样品S/N≤0.6为抗体阳性 (+) ;S/N>0.7为抗体阴性 (-) ;0.6

3.2 PCR检测结果

以提取的猪细小病毒基因组为模板, 用设计的猪细小病毒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 结果见图1, 由图可见3份病料样本均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符的片段。

3.3 测序结果

PCR产物纯化后送公司进行1个反应的测序, 共得到196bp的准确序列, 进行BLAST分析发现该病毒确为猪细小病毒, 序列如下:

GGACCATTAACAGCACTAAACAATACTGCACCTG TATTTCCAAATGGTCAAATATGGGATAAAGAACT TGATACAGATCTAAAACCTAGACTACATGTTACA GCTCCATTTGTTTGTAAAAACAATCCACCAGGAC AACTATTTGTAAAAATAGCACCAAACCTAACAG ATGATTTCAATGCTGACTCTCCTCAAC

4 讨论

4.1 疫情诊断

该母猪群猪瘟抗体阳性率66.67%, 阴性率28.57%, 可疑率4.76%;蓝耳病毒抗体阳性率为100%, 且抗体水平S/P值均在0.4~2.0之间;伪狂犬野毒抗体均为阴性。从检测结果可见该母猪群猪瘟抗体水平不理想, 但由于表现流产、产木乃伊胎的初产母猪有半数以上猪瘟抗体水平较好, 抗体阻断率值在60%以上, 因此可以推断该次疫情不是由猪瘟病毒引起, 此外, 母猪群蓝耳病毒抗体均为阳性且抗体水平比较整齐, 目前该猪场应该不属于蓝耳病毒感染活跃猪群;伪狂犬野毒抗体均为阴性, 表明猪群中没有伪狂犬野毒感染和流行。

取流产死胎进行猪细小病毒的PCR检测并测序, 结果表明在样本中均能检测到细小病毒基因, 结合临床症状可将该场出现的初产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确诊为细小病毒感染造成。

4.2 猪场细小病毒病的防控

流行病学实验 篇7

关键词:家畜传染病学,实验教学,多媒体技术,传统授课方法,专业必修课,优势,展望

家畜传染病学是研究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的方法的科学, 是兽医学科学生最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家畜传染病学实验是促使学生把在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增强动手能力的一门重要的实验课, 其中内容包括鸡白痢、巴氏杆菌、布氏杆菌等20多种细菌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 以及丰富的实习实训内容, 包括观察常见禽病和猪病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如在传染病综合大实验中观察禽巴氏杆菌导致的鸡内脏的变化还有其临床症状, 仔猪白痢和仔猪黄痢患猪的临床症状以及内脏的病理变化等, 这些都是疾病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 是家畜传染病学的重要内容;因此, 如果让学生在短短的一学期课程中以及实验课中, 充分地掌握课程及实验的各项内容尤为重要。多媒体教学可以综合利用多种媒体, 有效地表达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现的教学内容, 不仅信息量大, 而且使教学内容化简为易、动静结合, 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教学内容, 创造一个立体化的教学空间;因此,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家畜传染病学实验教学过程, 同时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作用是家畜传染病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

1 传统教学手段在传染病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课堂上教师用粉笔写板书的同时进行口头讲解, 学生手写记笔记, 课下复习学生只能死记硬背, 书中配备的图片有限, 教师通常为了描述一个病例需要绞尽脑汁来形容, 学生不能够直观地看到病例, 只能靠生硬的理解;因此, 授课效果大打折扣, 学生单靠文字来记忆, 通常一门考试过后, 能想起来的知识大大减少。家畜传染病学实验中一部分是实验室诊断, 如试管凝集实验, 需要判断凝集价, 如100%凝集、75%凝集、50%凝集的情况, 这时需要观察凝集颗粒和液体的清亮程度, 刚开始接触实验的学生很难正确地给出实验结论。在新城疫的免疫监测实验项目中, 常采用的是血凝和血凝抑制实验, 最后结果判断中需要判定病毒的血凝价, 而实验孔中红细胞的沉降必须要和对照组红细胞的沉降情况完全一致, 这就要求学生在做实验之前熟练掌握结果的判断方法。而传统的授课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这几种结果画到黑板上, 而混悬液的浑浊程度只能主观理解, 因此存在一定的误差和弊端。

家畜传染病实验涉及到很多人畜共患的烈性传染病, 其中口蹄疫、狂犬病、禽流感等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划分的A类传染病, 这些疾病的诊断操作需要在较高条件的实验室内进行, 并且操作具有较高风险;同时, 实验动物的来源及处理, 操作过程中的防护问题, 一个环节稍有不慎便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 为了安全起见, 现有的条件只能选择普通实验室可操作的病例进行检验。这就造成了很多实验无法开展, 学生能看到、学到的病例很有限。

同时, 进行家畜传染病学综合大实验和教学实习时, 门类品种繁多, 购买诊断试剂成本不断增长, 这是当前的主要问题之一, 即使是最简单的教学实验也面临实验动物和试剂等高昂教学成本的问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诊断技术已经是日新月异, 而目前开展的实验项目都是最基础的传统检测技术, 先进的方法所用仪器一般较昂贵, 短期内无法在本科教学中使用。同时实验动物也面临此问题, 无法做到人人参与, 只能用分组观察来解决这一矛盾。

综合以上因素,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引入新的教学手段作为辅助是非常有必要的。

2 多媒体技术引入传染病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家畜传染病学实验中存在着种种不足和弊端, 因此寻找一种可以作为传统教学辅助手段的工具迫在眉睫。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到现代教育的各个方面。家畜传染病学实验课的这种特殊教学特点,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将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2.1 图文生动, 直观易懂

家畜传染病学综合实验中会进行鸡的巴氏杆菌病的剖检, 要求观察全身各个脏器的病变。在传统教学中, 通常是由教师进行示范讲解, 然后由学生分组动手观察。由于实验动物不足, 学生观察得不是很仔细。如果把健康动物和患病动物对照用照片制成幻灯片提前给学生观看, 把心外膜、腹膜、肠系膜、皮下等有出血斑点的脏器和健康的脏器做对比, 一目了然。同时, 传染病学通常有很多专业术语, 不易讲解和记忆, 如虎斑心等, 如果在课堂上给学生放映图片, 会使枯燥的语言变为生动直观的图像, 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

2.2 灵活掌握课件, 降低授课难度, 增加信息量

类似于幻灯片等多媒体技术简单易操作, 灵活性强。任课教师需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查阅资料, 设计并明确自己的教学思路, 然后制作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内容要丰富, 及时更新新的病例。例如, 对于禽巴氏杆菌病的观察, 通常学生所能观察到的都是病变比较典型的病例, 对于其他特殊的急性、慢性感染的病例却看不到;鸡的新城疫病变观察也通常观察单一类型, 而新城疫导致的病变类型也较多, 如速发嗜内脏型、中发型、缓发型、无症状型或缓发嗜肠型, 还有非典型病例, 每种类型的病例病变位置都不尽相同, 而由于课时经费有限, 无法做到每种病例都观察。因此, 教师根据上课的具体情况, 及时调整内容, 能够更加灵活地授课, 提高教学效率。同时, 教师在上课前提前准备素材, 搜集图片、文字、动画视频等等。应用这些素材可以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 极大地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如, 在鸡的新城疫攻毒实验中, 用录像机录下鸡的黄绿色稀便, 鸡冠呈青紫色以及鸡的外观形态, 在课堂上结合剖检, 让学生全面地观察到了病鸡的详细特征[1]。

2.3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加深记忆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枯燥的传统教学模式, 把文字和图像有机地结合起来, 同时将枯燥的检验步骤以动画的形式给学生展现, 形式活泼、内容丰富, 相对板书形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扩大知识面, 传染病学实验的检验涉及到很多微观内容, 如抗原和抗体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蛋白和蛋白之间是怎么结合互相作用的, 这些是靠肉眼看不到的, 因此学生刚开始学习时一定感到非常吃力, 将这些内容通过制作动画的形式, 展现给学生, 不但容易理解, 并且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他们对微观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大大加强了对学习的热情[2]。

3 多媒体技术在家畜传染病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展望

3.1 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授课方法要做到相辅相成

多媒体技术可以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 但是它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讲解和板书。任课教师要想出色地完成实验课的讲授, 仅靠多媒体的展示是不够的, 尤其是像家畜传染病实验课这种专业性特别强的课程, 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例如, 综合大实验中观察鸡的巴氏杆菌病时, 图片展示的病例和实际的病变情况不能完全一致, 由于个体免疫力不同, 同样接种的鸡最后发生的病变也不尽相同, 急性死亡的鸡可能除了心外膜有出血点其他部位均无病变, 慢性型也会因侵害的器官不同而略有差异。这时, 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与制作图片做对比, 最后总结哪些属于急性型, 哪些属于慢性型, 急性型和慢性型在内脏的病例变化上有哪些不同, 心脏、肝脏、脾脏等部位的病变具备哪些特征等, 通过二者结合, 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把课件图片上的病例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又观察了一遍, 加深记忆, 同时课件没体现出来的情况, 通过学生具体操作, 教师指导讲解, 最大限度地传授知识, 同时也更好地弥补了课件中的不足。

3.2 注重日常积累, 尽快完善当前不足

教师是授课过程中的主导力量, 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些辅助手段是教学的核心问题。家畜传染病学实验课专业性强, 因此制作课件时不能简单拼凑, 千篇一律, 这样就失去了多媒体教学应有的效果和价值。注重新发病例素材的积累, 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课件素材, 是非常必要的。同时,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很重要, 对专业性要求很高。例如:试管凝集实验步骤讲解起来很复杂, 而通过制作动画的形式, 给学生演示每个步骤的操作, 最后给出标准的实验结果, 50%的凝集液体的清亮程度和100%的清亮程度做对比, 将使学生的理解力大大增强。未来, 设想能将学生实验室进行改造, 安装计算机和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以对话的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 课后可随时进入系统观察实验结果, 使得教学过程显得更加生动、灵活。相信将多媒体技术等辅助手段引入家畜传染病实验课, 可以实现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南, 申仁洪, 刘晓霞, 等.多媒体技术在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9 (04上) :119-120.

上一篇:广西近岸海域下一篇: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