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流行病学

2024-08-06

血清流行病学(精选7篇)

血清流行病学 篇1

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为乙肝)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传染病之一,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流调资料显示,我国属于HBV高和中流行区[1]。近几年研究资料表明,我国自1992年将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以来,乙肝控制已取得显著成效,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HBV感染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为了解现阶段湖州市农村社区人群HBV感染状况、人群免疫水平和流行特征,为制定和调整湖州市乙肝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于2006年6-10月,组织开展农村社区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多阶段整群系统随机抽样方法确定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确定为吴兴区,第一阶段在吴兴区采用整群系统抽样方法抽取一个乡镇;第二阶段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先将该乡镇所有行政村进行划片,以2 500人左右为一片,随机抽取2个片作为本次调查片。调查片内以家庭为单位,所有常住人口和居住3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作为本次调查对象,共计划调查5 000人。

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采用入户调查方法,按照统一调查问卷,对每个调查对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静脉血5ml。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乙型肝炎现病史或既往史、乙肝暴露史、乙肝疫苗免疫史等。血标本无菌分离血清后,-20℃保存备用。

1.3 检测项目与判定标准

本次研究检测项目为HBsAg、抗-HBs、抗-HBc,对HBsAg阳性者再进行HBeAg、抗-HBe检测。HBV感染判定标准为:HBsAg、抗-HBs和抗-HBc中,凡任一项阳性者判断为HBV阳性标本(不包括有乙肝疫苗接种史且单抗-HBsAg阳性标本)。

1.4 检测方法与试剂

对所有血样检测方法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ASA),所有试剂由河南洛阳华美生物工程公司生产,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严格按试剂说明书规范操作。检测仪器使用意大利Alisei全自动酶标仪。

1.5 质量控制

样本的抽取严格按照“抽样方案”进行,不得随意更改;对所有参加现场调查与采血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要求调查表应答率达95%以上、填写完整率达99%以上、填写差错率1%以下和血样采集率95%以上;每个调查点派驻质控员一名;所有调查资料采用双录入。

1.6 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Epidata 3.2软件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采用χ2 检验比较不同组之间各种率的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率的标化根据2000年湖州市人口普查资料,采用直接标化法对感染率或阳性率进行标化。

1.7 伦理问题

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被调查户主签署肝炎调查知情同意书,并保守秘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研究抽取调查样本为5 012人,实际按规范完成问卷调查和血标本采集共4 987人(其中流动人口18人),有效完成率99.50%;男性2 483人,女性2 504,男女之比为0.99∶1;汉族4 980人(99.86%),少数民族7人(0.14%);≥15岁为4243人(85.08%),<15岁为744人(14.92%)。

2.2 HBV感染概况

本次调查显示,农村社区人群HBsAg携带率为5.86%,标化携带率为5.67%。抗-HBs阳性率为36.88%,标化后为38.82%。抗-HBc阳性率为59.31%,标化后为58.83%;单项抗-HBc阳性率为27.49%,其中15岁以下组阳性率为22.18%。抗-HBe阳性率为2.93%,标化后为3.19%。HBeAg阳性率为0.44%,标化后为0.37%。HBV感染率为64.27%,标化后为64.29%。

2.3 HBV感染人群分布

2.3.1 年龄分布

调查结果显示HBsAg携带率在15岁以下人群较低,平均携带率为0.65%,其中0~岁组携带率为0%;50~岁组为最高,达8.72%,之后略有下降;抗-HBs阳性率以0~岁组最高,为57.38%,15~岁组最低为30.36%,之后有平稳上升趋势,至60~岁组达46.05%。详见表1。

2.3.2 性别分布

调查显示农村社区男性HBsAg携带率为6.89%,女性为4.83%,男女之间差异显著(χ2=9.547,P=0.002)。男性抗-HBs阳性率为37.41%,女性为36.34%,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χ2=0.616,P=0.432)。

2.3.3 不同文化程度HBV感染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农村社区人群HBsAg携带率在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群中较高,达6.42%;而本科人群为0%。除婴幼儿外,HBsAg携带率有随文化程度升高而降低的趋势(趋势χ2=4.520,P=0.034);抗-HBs阳性率有随着文化程度升高而升高的趋势(趋势χ2=6.726,P<0.0095);抗-HBc阳性率在小学及以下人群较高,为63.97%;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群中较低,为25.0%;阳性率随着文化程度增高有升高趋势(趋势χ2=155.195,P<0.001)。

2.3.4 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接种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农村社区15岁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平均为93.68%,其中以0~岁组最高,为98.36%,5~岁组96.62%, 10~岁组为91.13%。

3 讨论

湖州市自1992年开始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正式纳入计划免疫,推行以新生儿、学龄前儿童为重点的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策略,使HBV流行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本次调查表明,湖州市农村社区人群HBsAg的携带率为5.86%,标化率为5.67%,明显低于1992年浙江省乙肝血清学调查结果和张玉其、贾中华等报道[3,4,5],与温州市报道接近[6]。男性HBsAg的携带率高于女性,与姚军等报道相似[3],可能与感染机会男性多于女性有关。HBsAg携带率在15岁以下人群达较低水平,平均携带率为0.65%,其中0~岁组携带率为0,低于本市安吉县调查结果(1.1%)[7],明显低于常州市农村儿童HBsAg携带率7.03%的水平[8]。15岁后,携带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上升,至50~岁组达最高峰,为8.72%,之后呈下降趋势,HBsAg携带率年龄分布仅出现一个流行高峰,与梁晓峰、姚军等报道不同[2,3]。

调查显示抗-HBs阳性率以0~岁组最高,15~岁组最低,之后有平稳上升趋势,说明小年龄组通过乙肝疫苗接种,大部分已产生保护性抗体,有效预防了儿童乙肝的感染,但抗-HBs阳性率水平与乙肝疫苗较高的接种率尚不完全一致,是否与抗体的滴度与试剂的灵敏度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疫情资料显示,吴兴区2002年-2006年,乙肝平均报告发病率为80.67/10万,其中15岁以下人群报告发病率仅为8.84/10万。以上结果均提示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已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良好的免疫屏障,有效预防了农村社区儿童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应进一步加强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提高接种成功率。

本次调查显示,湖州市农村社区人群HBV感染率为64.27%,标化后感染率为64.29%,与1992年浙江省水平(65.24%)相似[3],高于梁晓峰等报道的全国3岁以上人群HBV标化流行率(50.04%)[2]。主要由于单项抗-HBc阳性率即达较高水平有关(27.49%),未查到相似文献报道,是否与选用试剂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湖州市农村社区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情况与流行特征。方法:按多阶段整群系统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4 987名农村健康人为研究对象,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同时调查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湖州市农村社区人群HBsAg携带率为5.86%,15岁以下年龄组较低为,0.65%,男性高于女性(χ2=9.547,P<0.01);抗-HBs阳性率为36.88%,0岁组最高,为57.38%;抗-HBc阳性率为59.31%,其中单项抗-HBc阳性率为27.49%;HBeAg阳性率为0.44%;抗-HBe阳性率为2.93%。结论:湖州市农村社区人群HBsAg携带率特别是5岁以下年龄组已控制在较低水平,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取得明显成效。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率,流行特征,预防接种

参考文献

[1]庄辉.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4,31(3):133-135.

[2]梁晓峰,陈园生,王晓军,等.中国3岁以上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9):655-658.

[3]姚军,韩晓军,周绍聪,等.浙江省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J].疾病监测,1997,12(7):258-260.

[4]张玉其,张娟,张瑞,等.农村不同人群HB sA g携带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4,15(2):21.

[5]陈栋,朱传新,胡玉琴,等.温州市不同人群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7,7(1):164-165.

[6]贾中华,陈素花,况雪峰.1 251名健康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调查[J].江西医学检验,2006,24(6):571.

[7]吴月萍.安吉县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学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5,18(5):21.

[8]徐文国,王亚龙.常州市部分农村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况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6,18(12):635-636.

血清流行病学 篇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 (PRRSV) 主要侵袭繁殖和呼吸系统, 主要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仔猪断奶前高死亡率、育成猪的呼吸道疾病三大症状。PRRSV可以引起母猪发生繁殖障碍和仔猪出现呼吸道疾病, 该病毒主要侵害肺泡巨噬细胞, 使受感染猪免疫力降低, 因而容易继发其它病原感染, 特别是侵害呼吸系统的病原微生物。PRRSV作为免疫抑制剂具有以下作用: (1) 可干扰抗原递呈。 (2) 可诱发细胞凋亡, 使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死亡。 (3) 可作为细胞因子的抑制剂, 影响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功能。 (4) 抑制补体发挥作用。近年来许多省 (市) 报道有本病的流行, 但我省内还未见相关报道, 为此, 特开展本项调查研究。采用金标快速检测法对榆次地区的几个大型猪场进行了PRRS的血清学调查, 了解PRRS在榆次地区发生流行情况, 探索PRRS有效的防制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被检血清

采自山西榆次的 (太谷、祁县、平遥、介休、寿阳) 等地区猪场的送检血清, 共计294份。血清都是无菌操作采集全血, 分离血清。置于-20℃冰箱中冰冻保存待检。

1.2 用金标快速检测试纸来检测猪蓝耳病抗体

本试纸采用酶联免疫原理和胶体金层析技术制成快速检测猪血清中的猪蓝耳病抗体。

1.2.1

将猪蓝耳病抗原包被在硝酸纤维素膜的检测线 (T) 上, 兔抗猪蓝耳病抗体包被在硝酸纤维素的质控线 (C) 上, 用胶体金标记的猪蓝耳病抗原干燥后置于玻璃纤维膜下端。当血清加入加样孔内, 将检测卡平置于桌面上, 用吸样管吸取被检血清, 在检测卡的椭圆形加样孔内加入100μL。在室温下反应20min判定结果。

1.2.2 结果判定:

阳性:在检测线 (T) 处, 质控线 (C) 处, 各出现一条紫红色条带, 判定为阳性;检测线 (T) 处, 条带色泽的深浅依检测样品中猪蓝耳病抗体效价的高低而变化, 效价越高色带越深, 反之越浅。

阴性:在质控线 (C) 处, 出现一条紫红色条带, 检测线 (T) 处未出现一条紫红色条带, 说明检测样品中无猪蓝耳并抗体存在。

无效:在检测线 (T) 处, 质控线 (C) 处, 都无明显条带出现, 判定为试纸条无效。

1.2.3

根据金标试纸说明书当被检样品检测线 (T) 条带的色泽≥对照卡中1:40效价时, 说明检测样品中PRRS抗体的滴度较高, 具有一定保护力, 本文以阳性表示;当被检样品检测线 (T) 条带的色泽<对照卡中1:40效价时, 说明检测样品中PRRS抗体效价不能抵御PRRS强毒攻击的最低保护滴度, 本文以弱阳性表示;样品中抗体水平在1∶640以上时以强阳性表示;样品抗体水平为零时以阴性表示。

1.2.4 调查时限:

2008年2月至2009年5月。

2 结果与分析

在所采294份血清样品中, 其中有13头为非免疫母猪

从表1可以看出13头母猪检测结果均为阳性, 表明受到PRRSV的感染, 效价高低不一, 可能与感染有关。

表2结果表明, 免疫接种后, 不同猪群、不同年龄段猪血清中PRRS抗体的阳性率都很高。但保护率母猪、仔猪、公猪、育肥猪的血清阳性率分别为90.3%、92.3%、95.2%、85.2%。

样本, 其余281份采自用PRRSV灭活疫苗接种后的猪只。经蓝耳病抗体金标快速检测试纸检测, 未免疫母猪PRRS血清抗体检测结果见表1;免疫接种后不同猪群、不同年龄段猪PRRS抗体检测结果见表2。

3 小结与讨论

3.1

金标快速检测试纸检测PRRS血清抗体具有微量、准确、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速、结果直观、容易判定等优点。

3.2 试验结果

在未接种PRRS疫苗的13头母猪血清中检测出PRRS抗体, 虽然母猪未表现临床症状, 但在该猪场新生仔猪出现呼吸困难、肌肉振颤、共济失调, 部分仔猪出现眼肿, 有的仔猪耳尖和腹侧皮肤变蓝, 并且死亡率很高, 这正是PRRS感染的一大特点。此结果提示:此13头母猪是属于自然感染, 同时表明榆次地区以存在PRRS的流行。

3.3 持续感染的猪是PRRSV存活和传播的重要因素

感染后病毒在体内长期存在, 不断向外排毒, 但不刺激抗体的产生, 血清检测为阴性, 只能通过PCR方法检测出PRRSV。仅用血清学检测方法很难判定猪是否是持续感染者, 由此表明榆次地区PRRS的流行情况比本次调查的结果严重。

3.4 本次调查的PRRS抗体水平结果显示, 阳性率较高, 这可能与人为干预有关。

血清流行病学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 年6 月~2015 年6 月在我院性病专科门诊和皮肤性病专科门诊就诊以及孕妇免费性病检查人群8034 例为研究对象。 均为年龄≥18 周岁的成年孕妇,且初次到性病专科门诊就诊。 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同意,研究对象均自愿参加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一般资料收集

采用南朗医院流动孕妇人群的梅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问卷,该问卷由笔者和广东省其他医院的著名性病专家共同绘制完成,其中,包括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社会人口学以及行为学资料。所有调查形式均为一对一形式,填写问卷均在单独的私密性很强的房间进行,并保证对患者的信息保密。填写问卷后研究人员对问卷进行编号并及时采血。

1.2.2梅毒血清学检测

采用梅毒非特异性的初筛实验以及特异性确诊实验两步进行。初筛实验采用上海荣盛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TRUST试剂,如果结果显示为阳性,再采用日本富士有限公司生产的TPPA试剂进行复验,两者检验结果均显示阳性则确诊为梅毒感染。所有操作步骤以及结果判定均参考原卫生部2000年颁布的《中国卫生部性病诊疗规范和性病治疗推荐方案》,孕妇的各项检测均由我院执行医师联系检验科完成。所有检验结果均由2名检验科的医师进行单独判定,若结果不同,需第3名检测员进行复核,直至得出正确的结论。所有的检测样本均在采集样品后2 h之内开始检测,4 h内检测完成,若无法进行及时检测,需要将样品置于-70℃冰箱中保存,保存时间不超过12个月。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以及检测结果均通过EpiData 3.1 数据库进行初步统计整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梅毒感染的整体情况

本研究共收集8034 例孕妇的相关数据, 研究结果显示,感染梅毒96 例,比例为1.19%,其中,二产及以上产次的孕妇感染率显著高于一产孕妇;一胎孕妇的感染率显著高于二胎及以上孕妇;96 例感染梅毒的孕妇共生产98 例新生儿,早产2 例,死亡1 例,畸形1 例。 见表1。

注:“-”表示无数据

2.2 影响孕妇梅毒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妇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个人经济收入、户籍情况、婚姻情况、配偶是否患有梅毒7 个因素均为孕妇感染梅毒的相关影响因素(P < 0.05)。 见表2。

2.3 影响孕妇梅毒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本研究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 孕妇的职业、文化程度、个人经济收入、户籍情况、婚姻情况、配偶是否患有梅毒均为孕妇感染梅毒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 见表3。

3 讨论

多项研究指出,感染梅毒的孕妇可以通过胎盘将梅毒螺旋体传给胎儿, 不仅会造成晚期孕妇的流产、早产、死亡或分娩先天梅毒儿等诸多不良后果,而且还可以通过孕妇产道的感染以及生活中密切接触等行为感染新生儿[7,8,9,10,11]。 妊娠期孕妇感染梅毒会对孕产妇以及下一代的健康及生存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临床上医护人员要对妊娠期孕妇感染梅毒的检测和控制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研究共收集8034 例孕妇的临床相关数据,感染梅毒96 例,比例为1.19%;其中,二产及以上产次的孕妇感染率(1.69%)显著高于一产孕妇(0.98%);96 例感染梅毒的孕妇共生产98例新生儿,早产2 例,死亡1 例,畸形1 例。 研究结果提示,孕妇妊娠期感染梅毒对妊娠结局具有不良影响,梅毒感染会显著提升胎儿早产、死亡的发生率。 妊娠期妇女一定要在妊娠28 周前对梅毒进行检测, 如果有条件的应定期进行性病相关病毒的检测,在怀孕前要注意病毒感染检查。 为了降低妊娠梅毒发生率,主动参加婚前检查或者将梅毒非特异性的初筛实验作为产前常规检查是十分必要的[12,13]。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妇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个人经济收入、户籍情况、婚姻情况、配偶是否患有梅毒7 个因素均为孕妇感染梅毒的相关影响因素,将以上因素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孕妇的职业、文化程度、个人经济收入、户籍情况、婚姻情况、配偶是否患有梅毒6 个因素为孕妇感染梅毒的独立影响因素。 孕妇感染梅毒主要集中在从事服务行业、文化水平较低、个人经济收入在1000~<2000元、处于流动状态、已婚以及配偶感染梅毒的孕妇。 分析原因为南朗地区的外来流动人口较多,该类人群既无文化背景又无经济基础,迫于压力可能会增大女性从事不良服务行业的风险,而该类人群获取性教育保健知识的途径有限,而且也缺乏防范意识[14,15,16]。 也有研究指出,年龄在18~30 周岁的妊娠妇女感染梅毒的可能性较大[17],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处于性生活的活跃期,属于性病病毒感染的高发年龄段,对于该年龄段的女性应进行性生活教育,并帮助其梳理正确的性生活观念,从而进一步减少梅毒感染。 虽然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并非孕妇感染梅毒的独立影响因素,但是,为了进一步控制梅毒的发生,18~30 周岁的孕妇也应该属于重点防范对象。 为了降低孕妇感染梅毒的风险,低学历、低收入的流动人员应属于防范的重点和难点。 国家要更加积极地普及贯彻高等教育,并将性教育纳入到授课内容中[18,19,20]。 加强对青年人群的道德规范和健康教育,告知其应该如何正确保护自己,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21,22,23,24]。

综上所述,南朗医院流动孕妇人群感染梅毒的比例为1.19%,孕妇妊娠期感染梅毒会对妊娠结局产生不良影响,梅毒感染会显著提升胎儿早产、死亡的发生概率。 为了降低妊娠梅毒发生率,主动参加婚前检查或者将梅毒非特异性的初筛实验作为产前常规检查十分必要。 预防重点人群应为低学历、低收入、配偶感染梅毒的流动的从事服务性职业的妇女。

摘要:目的 调查南朗医院流动孕妇人群梅毒感染情况,为降低妊娠梅毒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5年6月在中山市南朗医院性病专科门诊和皮肤性病专科门诊就诊以及进行免费性病检查的孕妇8034例为研究对象,收集该类人群的一般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孕妇的感染率以及孕妇感染梅毒的影响因素。结果 感染梅毒患者96例,比例为1.19%,其中二产及以上产次的孕妇感染率(1.69%)显著高于一产孕妇(0.98%)。96例感染梅毒的孕妇共生产98例新生儿,早产2例,死亡1例,畸形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个人经济收入、户籍情况、婚姻情况、配偶是否患有梅毒7个因素均为孕妇感染梅毒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文化程度、个人经济收入、户籍情况、婚姻情况、配偶是否患有梅毒6个因素为孕妇感染梅毒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为了降低妊娠梅毒发生率,主动参加婚前检查或者将梅毒非特异性的初筛实验作为产前常规检查是十分必要的,预防的重点人群为低学历、低收入、配偶感染梅毒、流动的从事服务性职业的妇女。

血清流行病学 篇4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1.1.1猪圆环病毒病ELISA诊断试剂盒, 由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提供。 (试剂盒批号:200408)

1.1.2仪器:酶标仪 (318MC型) , 单道微量可调移液器, 多道微量可调移液器, Sigma恒低温高速离心机。

1.1.3待检猪血清:从长春、吉林、四平、辽源、延吉等5个地 (市) 7个种猪场的317头经产母猪和534头后备母猪中, 抽样采集猪血清258份, 其中经产猪血清117份, 后备猪141份, 冷冻保存。

1.2操作步骤

1.2.1取预包被的微孔板, 用洗涤液洗板3次, 250μL/孔, 每次静置3min倒掉, 拍干。除空白对照孔外, 每孔加入以样品稀释液1:40稀释的待检样品, 每孔加100μL, 同样1:40稀释对照血清, 设阳性对照2孔, 阴性对照2孔, 空白孔不加血清, 轻轻振匀孔中样品, 置37℃温育1h。

1.2.2甩掉板孔中的溶液, 用洗涤液洗板3次, 250μL/孔, 每次静置3min后倒掉, 拍干。

1.2.3每孔加酶标二抗100μL, 置37℃温育1h。

1.2.4洗涤3次, 方法同1.2.2。

1.2.5每孔加底物显色液100μL, 室温避光显色不超过20min。

1.2.6每孔加终止液50μL, 使用酶标仪OD630测定结果。

1.2.7结果判定:以空白孔调零, 在酶标仪上测各孔OD630值, 若待测孔OD630≥0.4则判为阳性, 反之, 则为阴性。 (阳性孔OD630应大于0.4)

2结果

从以上5个地 (市) 7个种猪场317头经产母猪和534头后备母猪中采集猪血清258份, 其中经产猪血清117份, 后备猪141份, 其阳性率分别为32.5%, 68.1%, 总阳性率51.9%。结果见表1

3分析与讨论

3.1我们应用ELISA检测方法对我省部分猪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检测结果:后备母猪阳性率为32.5%, 经产母猪阳性率为68.1%, 总阳性率为51.9%, 可以看出PCV感染比例随着猪日龄增长而升高。

3.2 PCV除引起猪体发生原发感染甚至死亡之外, 更严重的是使感染猪的免疫功能受到损害, 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 易并发或继发感染其它病原体, 国外也有PCV-2与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猪细小病情病毒混合感染的报道。

血清流行病学 篇5

天山马鹿是产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山脉的一个鹿品种, 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天山马鹿是否也是HEV的易感宿主, 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研究通过对新疆地区集约化养殖和散养的天山马鹿进行HE血清学检测, 以调查当地天山马鹿HEV的感染状况, 旨在了解天山马鹿在当地HE传播中的作用。

1 材料

血清样本分别采自新疆3个集约化养殖鹿场和1个散养鹿群, 共410份, 采集样品全部有年龄记录, 血清样品于-20℃条件下冷冻保存, 备用。

2 方法

2.1 检测方式

试验采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法检测血清抗HEV Ig G抗体。试剂盒 (编号为HEV-0296) , 购自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2.2 结果判定

在BIO-Te K酶标仪上读取OD450值, 临界值=阴性对照孔OD均值NC+0.12。样品OD450值≥临界值, 为HEV抗体阳性;样品OD450值<临界值, 为HEV抗体阴性。

2.3 数据的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比较不同来源鹿场血清和不同年龄段血清HEV Ig G抗体阳性率差异。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鹿场HEV抗体检测结果

ELISA结果表明, 试验共检测鹿血清410份, 其中133份为阳性, 阳性率达32.4%。χ2检验结果表明, 不同鹿群之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极显著 (P<0.01) , 其中集约化养殖鹿场的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散养鹿群, 见表1。

3.2 不同年龄鹿HEV抗体检测结果

χ2检验结果表明, 各年龄段鹿抗体阳性率差异极显著 (P<0.01) , 其中2~4岁鹿的抗体阳性率高达43.8%, 明显高于2岁以下的鹿抗体阳性率 (9.3%) , 见表2。

4 讨论

HE作为一种新型的人畜共患病, 其易感动物一直是流行病学研究关注的焦点, 目前已在多种动物体内检测到HEV抗体, 并且已经在部分动物体内检测到病毒RNA[14,15,16,17,18,19,20,21,22,23]。S.Tei等[1]在鹿肉和食用生鹿肉的患者体内检测到高度相似的HEV RNA, 表明鹿可以作为HEV的易感动物。新疆是我国人源HE的高发地区, 曾经有大规模流行的历史。目前, 已有关于当地多种动物感染HEV的报道[10,11,12], 天山马鹿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当地养殖已久, 为了解当地天山马鹿HEV的感染状况, 研究分别选择集约化养殖和散养两种饲养方式的鹿群进行血清采集, 并对鹿血清进行HEV Ig G检测, 结果表明, 抗体阳性率高达32.4%。由于目前尚没有有效的动物HE疫苗获准上市, 因此在马鹿体内检测到HEV抗体应该是自然感染的结果。虽然研究检测结果不能确定HEV在不同饲养方式鹿群中的传播途径, 但集约化养殖鹿群的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散养鹿群的抗体阳性率,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地马鹿饲养方式与HE在鹿群中流行的态势。在不同年龄鹿群对HEV的易感性方面, 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 鹿的年龄与HEV Ig G阳性率明显相关, 2~4岁马鹿的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2岁以下马鹿的抗体阳性率和4岁以上马鹿的抗体阳性率。原因是马鹿感染HEV与其年龄呈正相关, 4岁以上马鹿的抗体阳性率小于2~4岁马鹿的抗体阳性率是因为当抗体滴度达到峰值时, 随着感染时间的增加抗体滴度逐渐降低。

天山马鹿所产鹿茸、鹿胎、鹿血、鹿筋、鹿角胶等十几种产品都是高级补品, 因此HEV在鹿群中的感染情况涉及公共卫生问题。在尚不明确HE在鹿群中传播机制的情况下, 应当加强对鹿群的饲养管理、引种检疫和防止外源性污染等, 以阻断HEV在鹿群中的传播。研究表明:新疆天山马鹿存在HEV感染, 并具有相对较高的抗体阳性率;然而作为一种新型的人畜共患病, 还需要进一步分离、鉴定其病原的基因型, 以确定其在当地动物HE流行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为了解新疆天山马鹿戊型肝炎病毒 (HEV) 的感染情况, 试验采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法对新疆地区3个集约化鹿场和1个散养鹿场的410份马鹿血清进行抗戊型肝炎病毒Ig G抗体检测, 比较不同鹿群及不同年龄段马鹿HEV抗体阳性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所检测的血清总的抗体阳性率为32.4% (133/410) , 4个鹿群的抗体阳性率依次为:32.5% (65/200) 、46.0% (46/100) 、21.0% (20/95) 、13.3% (2/15) , 且差异极显著 (P<0.01) ;3个年龄段鹿群的抗体阳性率依次为:9.3% (7/75) 、43.8% (92/210) 、27.2% (34/125) , 且差异极显著 (P<0.01) 。说明新疆天山马鹿存在HEV的自然感染。

血清流行病学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我省86个县 (市/区) 中抽查39个县。以县为单位, 分10个年龄组, 即:0~、1~、3~、5~、10~、15~、20~、30~、40~、50~。每个年龄组调查人数不少于30人。采集其外周静脉血3~5ml, 分离血清, 冷藏送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检测。39个县 (市/区) 送检血清8 000余份, 实际检测33个县 (市/区) 有效标本6 227份。

1.2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方法。试剂来源为:抗-HAV ELISA试剂盒由北京万泰公司生产;乙肝2对半、抗-HDV、抗-HCV和抗-HEV ELISA试剂盒由上海科华实业公司生产, 检测时均在有效期内。检测仪器为ANTOSHI2010酶标仪和MK-2洗板机。由专业人员完成所有标本的检测, 每块板均按照试剂说明书要求进行对照、操作和结果分析, 对在临界值 (OD值) +0.200的标本进行平行样重复检测, 如仍为阳性, 按照阳性处理, 否则按阴性处理。HBV指征阳性判断标准与统计标准参照梁晓峰[1]等人的研究。

1.3 数据处理

将数据输入计算机, 应用EPI-INFO和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使用2002年全国人口构成比进行标化率计算[1]。

2 结果

2.1 乙肝疫苗接种情况

检测人群中乙肝疫苗平均接种率为40.13%;标化接种率为24.50%;城市为55.46%, 农村为34.53%。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为57.87%, 其中城市为77.27% (71.85%~81.61%) , 农村为51.34% (40.90%~61.81%) ,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32.16, P<0.01) ;成年乙肝疫苗接种率为19.61%, 其中城市为33.22% (14.29%~47.29%) , 农村为14.15% (5.14%~28.67%) ,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64.35, P<0.01) 。按地区统计, 乙肝疫苗接种率分别为:兰州市60.59%, 张掖市53.74%, 平凉市53.42%, 武威市52.94%, 天水市43.98%, 陇南市37.46%, 甘南、定西2市低于20%。

2.2 HAV、HBV、HCV、HEV和HDV感染率及性别和年龄分布 (见表1)

检测人群抗-HAV阳性率为81.70% (3 916/4 793) , 标化阳性率为89.05%。HBsAg、抗-HBs和抗-HBc阳性率及标化阳性率分别为10.70% (666/6 227) 、11.82%、43.78% (2 726/6 227) 、43.26%和50.89% (3 169/6 227) 、54.48%。HBV感染率 (未排除接种疫苗后产生抗体的人数) 为67.93% (4 230/6 227) , 标化感染率为69.12%, 其中有疫苗接种史者HBV感染率为70.96% (1 476/2 080) , 无疫苗接种史者为63.42% (2 630/4 147) ,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35.08, P<0.01) 。抗-HCV阳性率为2.52% (121/4 793) , 标化阳性率为2.62%。抗-HEV阳性率为3.94% (189/4 793) , 标化阳性率为4.06%。抗-HDV阳性率为0.19% (12/6 227) , 标化阳性率为0.25%。HBsAg阳性率男性为11.27% (352/3 122) , 女性为10.11% (314/3 105) , 男女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χ2=2.20, P>0.01) 。

抗-HAV阳性率在10岁以下年龄组为70.71% (1 499/2 120) , 10~19岁年龄组为86.96% (760/874) , 20岁以上年龄组为92.11% (1 657/1 799) , 各组抗体阳性率在89.21%~93.66%之间。3个年龄组HAV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12=88.22, χ22=18.02, χ32=284.23;P<0.01) 。城乡各年龄组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见图1) 。

HBsAg阳性率在0~岁组已达较高水平 (7.08%) , 10~岁组高达12.61%, 至20~岁组达高峰 (13.83%) , 而后下降。HBV感染率在10岁以下已达65.52% (未排除接种疫苗后产生抗体的人数) , 10~岁组已高达70.16%。

抗-HCV IgG阳性率为2.52%, 其中城市为2.18% (26/1 193) , 农村为2.64% (95/3 600) , 各年龄组阳性率在2.17%~3.41%之间。抗-HEV IgG阳性率为3.94%, 其中城市为3.52% (42/1 193) , 农村为4.08% (147/3 600) , 各年龄组阳性率在2.90%~4.86%之间。HCV和HEV阳性率各年龄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2.3 不同地区人群血清HAV、HBV、HCV、HEV阳性率比较 (见表2)

抗-HAV IgG阳性率武威市最低 (60.78%) , 其次是临夏州 (76.03%) 和陇南市 (77.29%) , 甘南州最高 (92.21%) ;抗-HAV IgG标化阳性率武威市最低 (74.55%) , 甘南州最高 (94.40%) , 各地有显著性差异 (χ2=230.54, P<0.01) 。

HBsAg阳性率兰州市最高 (13.30%) , 其次为张掖市 (12.81%) 、天水市 (12.01%) , 临夏州最低 (5.82%) 。各地HBsAg阳性率与全省总体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以张掖市与总体比较, χ2=2.82, P>0.05) 。出现兰州市HBsAg阳性率过高的原因与标本的代表性局限、数量少相关。

抗-HCV阳性率全省为2.52% (121/4 793) , 临夏州最高 (5.68%) , 其次为平凉市 (3.97%) 、武威市 (3.19%) , 白银市最低 (0.51%) 。除临夏州抗-HCV阳性率显著高于全省总体水平 (χ2=12.22, P<0.01) 外, 其他各地抗-HCV阳性率与全省总体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以白银市为例, χ2=3.18, P>0.05) 。

抗-HEV阳性率全省为3.94%, 庆阳市最高 (7.63%) , 其次为陇南市 (4.58%) 、甘南州 (4.42%) , 最低为定西市 (2.22%) 。除庆阳市抗-HEV阳性率显著高于全省总体水平 (χ2=13.99, P<0.01) 外, 其他各地抗-HEV阳性率与全省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以定西市为例, χ2=2.40, P>0.05) 。

2.4 不同年龄人群HAV、HBV血清学指标比较

1992年人群血清中抗-HAV阳性率为91.60%, 标化阳性率为91.38%;2003年人群血清抗-HAV阳性率为81.70%, 标化阳性率为89.05%,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125.8, P<0.01) 。

15岁以下人群HBsAg、抗-HBs阳性率及标化阳性率2007年为3.69% (16/434) 、42.63%, 2003年为8.80% (262/2 976) 、42.53%, 1992年为6.12% (51/833) 、25.93%。不同年份比较15岁以下儿童HbsAg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2007年15岁以下儿童HbsAg阳性率低于2003年以前, 抗-HBs阳性率1992年显著低于2003和2007年。15岁以上人群HBsAg阳性率分别为9.25% (103/1 113) 、12.43% (404/3 251) 和8.22% (135/1 642) (见图2) 。

3讨论

(1) 甘肃省病毒性肝炎特别是HBV感染情况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的数据显示, 2004~2007年全省报告的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分别是255.09/10万、244.74/10万、281.61/10万和313.69/10万, 其中HAV发病率为28.19/10万、19.57/10万、17.73/10万和21.23/10万, HBV发病率为210.14/10万、208.80/10万、246.98/10万和269.12/10万, HCV发病率为12.39/10万、12.41/10万、13.41/10万和18.82/10万, 未分型肝炎每年在 (3.27~4.28) /10万, 总报告率及乙肝报告率2项均是全国报告平均数的2倍多。此次血清学调查数据也印证了人群病毒性肝炎感染率高的事实, 但新发病数并非如疾病监测系统报告的那么多。从近3年基层传染病报告质量的督导、检查发现, 基层医务人员对乙肝病例诊断标准放得过宽, 大量病例报告来源于医院检验科化验单 (大量病例是HBsAg携带者, 肝功能正常, 部分报告来源于HBsAg携带者或正常人群的健康体检) , 存在病例重复报告现象。新发的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肝病例占报告数的比例需进一步调查证实。

(2) 1992年、2003年及2007年全省血清学调查数据显示, HBsAg标化阳性率分别为7.27%、11.82%和8.07%, 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2003年人群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1992年和2007年, 同时2003年城市HBsAg阳性率为9.59%, 农村为13.80%, 表明农村HBV感染率高于城市。此结果与我国相应时期病毒性肝炎血清学调查结果 (9.78%和9.09%) 基本一致, 但低于南方部分省份, 高于华北地区[1~3]。

(3) 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2003年15岁以下儿童的接种率为57.87%, 但不同地区差异较大。近年来, 甘肃省儿童的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85%[4], 2007年15岁以下组HBsAg阳性率为3.69% (16/434) , 较2003年和1992年显著下降, 但与全国其他省份比较仍较高[5~7]。因此, 加强偏远地区农村儿童乙肝疫苗的及时、全程接种, 是我们今后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

(4) 甲肝纳入计划免疫, 将有力促进我省甲肝的防治工作。血清学调查2003年10岁以下儿童抗-HAV阳性率为70.71%, 近年来我省疫情报告发病率为 (17.73~28.19) /10万, 每年均数次暴发甲肝疫情。因此, 提高儿童中甲肝疫苗的预防接种率是我省各级疾控中心工作的重点。

(5) HCV感染与职业密切相关。此次调查, 一般人群抗-HCV标化阳性率为2.62%, 临夏州抗-HCV阳性率最高 (5.68%) , 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与该州人群中静脉吸毒人员较多有关。另外, 2005年来我们对兰州市第一看守所、甘肃省女子监狱、甘肃省女子劳教所3个单位在押人员进行HIV、HBV和HCV检测, 3类人群抗-HCV阳性率分别为7.11% (51/717) , 6.32% (99/1 566) , 21.40% (61/285) 。表明吸毒、卖淫等通过血液传播是HCV感染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梁晓峰, 陈圆生, 王晓军, 等.中国3岁以上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 26 (9) :655~658.

[2]戴志澄, 祁国明.中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上、下卷) [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6.

[3]李玉慧, 刘新凤, 王炳诗, 等.甘肃省1992~1994年部分地区人群HBV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疾病监测, 1996, 10 (4) :4.

[4]刘怀珠.合肥市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疾病控制杂志, 2003, 7 (5) :433~435.

[5]沈立萍, 杨进业, 莫兆军, 等.乙型肝炎疫苗免疫19年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流行规律的变化[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07, 21 (3) :253~255.

[6]周勇, 郑金风, 杨莹, 等.福建省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计划免疫, 2002, 6:129~131.

血清流行病学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资料的采集时间为2004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 人口资料来源于杭州市统计局。

1.2人群抗体水平检测抽样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2011年从杭州市14个区、县中随机抽取拱墅区和桐庐县分别代表城市人群和农村人群。按照阳性率估计值25%计算, 允许误差2.5%, 以2010年杭州市人口普查数据常住人口为基数, 理论需从2个地区随机抽取正常健康人群1 200人, 实际抽取1 483人, 检测样本血清抗HEV-IgG。

1.3检测方法

常规抽取正常健康人群静脉血2ml, 3 000r/min离心10分钟分离血清, 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HEV-IgG, 检测试剂购自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实验步骤按照说明书操作。

1.4统计分析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以Excel2003建立数据库, 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流行特征

2.1.1发病概况

2004-2011年杭州市共报告戊肝病例3 490例, 报告发病率 (4.19~8.10) /10万, 死亡3例。戊肝发病率总体平稳, 呈逐年上升趋势 (Z=7.23, P < 0.001) , 以散发病例报告为主, 各年1-12月均有病例报告, 有一定的季节性, 实验室诊断病例占到总病例数的97.37%~100%, 见表1。

2.1.2季节性分布

2004-2011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 在各年度内总体呈单峰分布的明显季节性, 春季为发病高峰, 平均占35.79%, 夏、冬季次之, 分别占25.27%和20.63%, 秋季发病相对较少, 占18.31%。其中3月发病最多, 平均占13.75%, 8月发病最少, 平均占5.44%, 见图1。

2.1.3人群分布男性发病多于女性, 7年间共计报告戊肝男性发病数为2 474例, 女性发病数为1 016例, 男女发病率性别比为2.35∶1。2004-2011年男性发病率依次是女性发病率的2.64倍、2.95倍、 2.87倍、2.46倍、2.69倍、2.12倍、2.12倍和1.87倍。各年龄组均有发病, 最小为1岁, 最大为87岁, 以30岁以上年龄组为主, 共计发病2 948例, 占发病总数84.47%, 其中以40岁组和50岁组发病较多, 分别占22.26%和21.40%, 10岁以下儿童发病较少, 8年间仅发病6例, 占0.17%, 不同年份发病人群年龄别构成比基本相似。

2.1.4职业分布2004-2011年, 全市各年戊肝发病的职业分布较一致, 发病居前3位的职业为农民、工人和离退休人员, 分别占发病总数的36.07% (1 259/3 490) 、15.56% (543/3 490) 和10.52% (367/ 3 490) 。

2.1.5地区分布2004-2011年全市各区、县 (市) 累计发病数居前5位的分别是萧山区、余杭区、临安市、西湖区及拱墅区, 各占报告病例总数的10.63%、 10.34%、10.22%、9.71%、8.16%。报告年平均发病率居前5位的地区分别为桐庐县 (8.85/10万) 、临安市 (8.16/10万) 、拱墅区 (7.70/10万) 、下城区 (7.61/ 10万) 、上城区 (7.15/10万) 。

2.2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2.2.1人群感染率共计完成1 483份健康人群标本的检测工作, 抗HEV-IgG阳性率为31. 75%, 其中男性阳性率为31.51%, 女性阳性率为32. 02%。采用2010年杭州市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标化, 得出标化后的阳性率为36.87%, 男女性标化阳性率分别为37.33%和37.58%。

2.2.2年龄及地区感染率差异不同年龄段之间的感染率各不相同, 随着年龄的增长, 感染率不断增高, >20岁的人群感染率高于20岁以下年龄组的感染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1.22, P=0.00) , 其中以0岁组感染率最低, 达3.85%, 50岁组感染率最高, 达53.93%。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感染率经标化后分别为29.63%和46.89%, 农村感染率高于城市感染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10, P=0.01) , 见表2。

3讨论

杭州市2004-2011年传染病报告疫情资料分析, 显示戊肝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发病以散发疫情为主, 最高年份2011年的发病率较最低年份2005年的发病率增长近93.48%, 与福建省[1]、烟台市[2]报道相似。流行特征显示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 发病高峰在1-3月份, 占发病总数的35.79%。男性发病人数明显多于女性, 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2.35倍, 发病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上成年人, 占发病总数的84.47%。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 与湖北省[3]等地的调查结论相近, 主要原因可能是与农村卫生环境较差, 农民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佳以及在实际生活中比较容易接触到猪及其排泄物等因素相关。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全市本地健康人群血清抗HEV-IgG阳性率为36.87%, 感染率高于使用同一试剂的烟台市 (25.10%) 、福建省 (23.30%) 及牡丹江市 (15.02%) [1-4], 与本省湖州地区基本一致[5]。 男女感染率之间无差异, 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呈上升趋势, 但疫情数据显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可能与男性罹患戊肝后更易表现出临床症状相关[5]。农村地区人群戊肝的感染率高于城区人群, 农民发病率较其它职业人群高相一致, 进一步提示农民为戊肝感染的高危人群。

戊肝具有传染源难以有效管理、传播途径多样、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长等特征, 极易发生聚集性及暴发疫情[6]。病例对照调查结果表明[7-10], 食用海鲜、在外就餐、不良生活习惯等为戊肝发病的危险因素, 健康人群极易受感染。杭州市作为省会城市, 经济发达, 人员来往频繁, 要考虑密切接触和社会交往中传播病毒的可能。现阶段杭州市采取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开展对从事食品加工、饮食服务、托幼保育等工作人员上岗前戊肝筛查工作,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并把好“病从口入”关。同时, 为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疫苗是防治疾病的途径之一。

摘要:目的:分析杭州市戊型病毒性肝炎发病及人群感染情况。方法:根据法定传染病系统分析杭州市2004-2011年戊肝疫情资料;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拱墅区和桐庐县的健康人群1 483人, 应用ELSA法检测戊肝抗体。结果:2004年至2011年, 共报告戊肝病例3 490例, 发病率 (4.198.10) /10万, 死亡3例, 年发病率逐年上升, 疫情以散发病例为主。发病年龄以30岁以上年龄组为主, 男女平均发病率性别比为2.35∶1, 职业以农民较多, 春季是流行季节。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全市人群标化感染率为36.87%, 50岁组感染率最高, 农村人群感染高于城市人群, 男女性别之间感染率无差异。结论:戊肝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 应加强戊肝的监测与防治工作。

关键词:戊型肝炎,感染率,流行病学

参考文献

[1]欧剑鸣, 谢忠杭, 洪荣涛, 等.福建省2004-2010年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2, 33 (4) :445-446.

[2]姜梅, 崔伟红, 李波, 等.烟台市戊型肝炎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0, 31 (12) :1417-1420.

[3]刘小桂, 李秀纪, 陈平, 等.湖北地区人畜共患病戊肝病毒在不同人群中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8, 10 (5) :321-324.

[4]郑仁淑, 于世娟, 蒋欣, 等.不同人群戊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医学动物防制, 2009, 25 (12) :935-936.

[5]沈建勇, 韩建康, 金玫华, 等.浙江省湖州市自然人群甲型及戊型肝炎IgG抗体平行检测结果分析[J].疾病监测, 2007, 22 (12) :809-811.

[6]云雪霞, 刘建华, 蔡衍珊, 等.广州地区甲型、乙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家庭聚集性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19) :3877-3880.

[7]沈红, 刘景壹, 陈远方, 等.戊型病毒性肝炎感染危险因素病例对照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1, 27 (4) :277-280.

[8]何义林, 张翔, 移钱华, 等.戊型病毒性肝炎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 2009, 25 (12) :1449-1451.

[9]郝娃, 赵晨燕, 陈俊梅, 等.北京市急性散发性戊型肝炎血清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9, 25 (11) :1361-1362.

【血清流行病学】推荐阅读:

梅毒血清07-21

血清凝集07-01

血清肌酐07-29

血清蛋白08-15

血清标本08-18

诊断血清09-01

静脉血清09-13

中药血清09-28

血清水平10-01

血清叶酸10-02

上一篇:农村小学有效习作教学下一篇:串联并联反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