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药时间论文

2024-12-06

服药时间论文(通用10篇)

服药时间论文 篇1

急性心肌梗死 (AMI) 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之一, 是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一种。在发达国家或地区, AMI位居心血管疾病死亡之首[1]。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上的压力越来越大, 继而使得我国AMI发病率逐年增高。起病急、病死率高 (10%~18%) 、病情变化快是AMI的主要特点, 并且还存在恢复期心肌梗死再发的危险[2]。根据时间治疗学和AMI的发病时间节律,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护理中调整服药时间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200例, 男124例, 女76例;年龄54~82岁;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10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AMI的诊断标准, 无并发症。

服药方法:所有患者服用的药物相同, 试验组按患者的发病节律调整服药时间, 对照组按传统服药时间给药。随访检测12个月。根据传统的服药时间和和每天的服药次数, 对照组服药时间:3次/d, 每天8:00、12:00、16:00;2次/d, 每天8:00、16:00;1次/d, 每天8:00。根据患者的发病节律和每天的服药次数, 试验组服药时间:3次/d, 每天7:00、13:00、19:00;2次/d, 每天7:00、19:00;1次/d, 每天7:00。

临床观察指标:在出院后, 两组患者按照住院时各自的服药时间继续服药12个月, 利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来评价两组AMI恢复期患者生活质量, 并对相关数据进行记录。SAQ总分100分, 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3]。12个月中, 统计两组患者再发心肌梗死的次数, 计算出发生率, 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 试验组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更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AMI恢复期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见表1。

两组AMI恢复期患者再发心肌梗死的情况比较:试验组再发心肌梗死9例 (9.0%) , 对照组再发心肌梗死27例 (27.0%) 。

讨论

时间治疗学的发展促进了护理学科的进步, 使之更加的科学、高效, 而时间护理正是护理学科时间治疗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根据病理性生物节律, 调整给药时间、给药剂量和药物作用强度是时间护理主要的研究对象。在本次研究中, 对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行时间护理干预, 通过调整服药时间达到了很好的干预效果:对于SAQ的各项评分, 试验组的得分更高;对于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试验组 (9.0%) 低于对照组 (27.0%) 。所以说, 根据人体生理病理的时间节律, 调整服药时间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生活质量, 降低再发心肌梗死的比例, 达到护理干预的目的。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4], 上午和晚上的6:00-12:00是AMI患者发病率的高峰时段, 发病率最低的时间段是凌晨的0:00-6:00, 只有高峰时段的50.0%。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在对AMI恢复期患者进行护理中仍沿用传统的给药方法, 没有根据药物在人体内发挥治疗作用的时间节律来给药, 不能发挥最大的药物性能, 甚至造成药物积蓄性中毒。

在本次观察研究中, 对于试验组的AMI恢复期患者, 根据患者发病的日节律和每天的服药次数, 应用时间护理, 调整患者的服药时间。对于对照组的AMI恢复期患者, 采用传统的给药方法。通过研究对比, 在对AMI恢复期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 调整服药时间能达到良好的护理干预的效果, 提高AMI恢复期患者生活质量, 降低AMI患者再发心肌梗死的几率, 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护理中调整服药时间的效果。方法: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200例, 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100例。试验组按患者发病节律调整服药时间, 对照组按传统服药时间给药。随访12个月, 比较两组生活质量、心肌梗死再发生率。结果:试验组SAQ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试验组心肌梗死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护理中, 调整服药时间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降低心肌梗死的再发生率, 具有良好的护理干预效果。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护理,调整服药时间

参考文献

[1]陈景利, 何明丰, 刘绍辉, 等.急性心肌梗死虚实证型的发病节气规律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 2011, 20 (4) :545-547.

[2]罗春燕.个体化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的效果观察[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0, 30 (2) :265-266.

[3]任美英, 文应峰, 郭晓杰.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及诱因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 14 (11) :1832-1833.

[4]魏永华, 许禄颖.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10, 31 (2) :240-241.

运动跟着服药时间走 篇2

一般来说,服用降糖药的患者可以在餐后1小时左右开始活动,因为运动能够降低血糖,饭后1小时降糖药物的“威力”也已经开始减弱,从而避免了降糖作用的叠加,降低了低血糖的发生几率。对于没有吃降糖药物、病情较轻的糖尿病患者,必须要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调整血糖的,可以选择空腹运动,运动时间自然也可以随意些。

知蜂堂胶囊上黑榜

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宣布珠海康奇有限公司的脑白金胶囊和口服液,海南养生堂保健品有限公司的养生堂牌天然维生素E软胶囊,北京知蜂堂蜂产品有限公司的知蜂堂牌普诺宁思胶囊等84种保健食品的广告违法。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也通报了一批违法保健食品广告情况,包括普诺宁思胶囊(广告中标志为:知蜂堂蜂胶)在内的20个全国各地出品的保健食品“榜上有名”。

与此同时,也有糖尿病患者向药监部门投诉:因自己轻信广告,在服用了“知蜂堂”产品约半年后,出现了“急性酮症酸中毒”等不良反应,对身体造成损害。

80%以上龋齿未得到治疗

目前,卫生部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儿童龋齿病患病率下降显著,其中5岁组患病率从77%降至66%,平均每名儿童减少颗龋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人龋齿病患病率高达98.4%。

在我国,80%以上的龋齿没有得到治疗。其中5岁儿童97%的龋齿未经治疗;12岁儿童未经治疗的龋齿达89%;在中老年人群中这一数字也高达78.9%-91.7%,这表明龋齿治疗率并未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得到明显改善。

此次调查的样本来自全国30个省、区、市的1080个调查点,总有效样本量为93826人。

江苏糖尿病发病率10年翻了一番

江苏省的糖尿病发病率达到了5%-6%,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刘超教授指出,好吃少动的生活习惯和现代人压力过大等,都是引发糖尿病猛增的原因。

与此同时,患者也越来越年轻。刘教授说,以前几乎只有成人才得的2型糖尿病,如今儿童的患病率也日益增多,他接待过的最小的2型糖尿病患者只有12岁。刘教授表示,糖尿病的并发症也很高,血液透析患者中有40%-50%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烂肢和截肢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15-40倍……所以,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

八成女性乳腺有“状况”

女性乳腺疾病的发病率与癌变率不断上升。有数据显示,现在约有70%-80%的女性患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虽然和乳腺癌没有直接关系,但乳腺周期性胀痛的症状会直接影响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让她们很难真正“笑面人生”。

所幸,在女性易发的各种乳腺疾病中,良性疾病仍然居多,因此患者不用过分紧张。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就能赢得健康。女性朋友应学会自我疏导和调节,放松情绪、劳逸结合。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散散步、跳跳保健操;营养合理,少吃肥肉和脂肪,多吃蔬果;不抽烟,不饮酒;注意控制体重,每月按时做乳房自我检查,把疾病控制在萌芽阶段。

吃两块榴莲,减大半碗饭

随着热带水果陆续登场,爱吃榴莲的人终于可以大饱口福了。但香港注册营养师林思忠告,吃榴莲一定要适可而止。尤其提醒糖尿病患者,每次吃一块鸡蛋大小的榴莲就足够了。想再多吃一点的话,就必须从当天的主食里扣除一些。如果吃了两块榴莲(其中含有大约40克糖),便要扣去含相同糖量的饭,即大半碗。不过,这也只能偶尔为之,不可天天如此。

服药时间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及分组选取2011 年3 月至2012 年4 月我院心内科及门诊收治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115 例为观察对象。入组标准: (1) 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版中的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3]。 (2) 非杓型高血压患者, 收缩压 (SBP) 的昼夜差值百分比< 10%; (3) 既往明确诊断高血压病且长期服用长效降压药物, 但控制未获达标的患者。 (4) 住院前均于每日早晨服用长效降压药物。排除标准: (1) 继发性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 或血压≥ 180/110mm Hg者; (2) 严重心、脑、血管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者; (3) 慢性疾病的急性期或终末期者; (4) 全天有效血压读数< 85% 者; (5) 未能完成研究或随访者。115 例中男57 例, 女58 例;年龄41~75 岁, 平均 (53.1 ± 7.8) 岁;病程2~15 年, 平均 (12.3 ± 6.9) 年;合并血脂异常45 例 (39.1%) , 糖尿病20 例 (17.4%) , 有心脑血管病家族史58 例 (50.4%) 。115 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晨起服药组59 例, 夜间服药组56 例, 选择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60 例, 服用比索洛尔55 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选择服药种类等方面大体一致。

1.2方法

1. 2. 1 治疗方法患者选择服用长效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CCB) 类降压药物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 (海南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93088) , 初始剂量为2.5mg, 每天1 次, 如患者血压控制欠佳, 则加大剂量5mg, 每天1次;或选择服用β1受体阻滞药比索洛尔 (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00201) , 初始剂量为2.5mg, 每天1 次, 如患者血压控制欠佳, 则加大剂量5mg, 每天1 次。晨起服药组患者选择清晨服药, 时间为7:00 — 10:00, 夜间服药组患者选择在夜间睡前服药, 时间为19:00 — 22:00, 根据患者的作息稍有调整。两组患者均连续服药6 周后, 来院复查肝、肾功能, 检查血糖、血脂及血尿常规。

1.2.2 诊室血压测量诊室血压测量时间为晨间08:00 —10 :00 。测量前要求患者静坐休息1 5 ~3 0 分钟, 测量同侧肱动脉血压3 次, 每次测量间隔2 分钟以上, 取3 次血压的平均值作为诊室血压值。

1 .2 .3 动态血压监测本次观察选用日本A N D T M-2430 型动态血压监护仪。第1 次测量前要求患者休息15~30 分钟, 将袖带缚于受试者左上臂, 之后进行昼 (06 :00 —22 :00) 、夜 (2 2 :00 — 06 :00) 2 4 小时血压监测, 日间测量时间间隔为30 分钟, 夜间时间间隔为60 分钟。患者可以进行正常活动, 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以免袖带松动或脱落。告知患者在自动测量过程中上臂保持伸展和静止状态。保证全天有效血压读数> 85%。

1.3 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开始前和治疗开始后, 观察两组患者的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 动态血压参数包括24 小时平均收缩压 (2 4h MS BP ) , 2 4 小时平均舒张压 (2 4 h MDB P ) , 日间平均收缩压 (d M S B P ) , 日间平均舒张压 (d MDBP) , 夜间平均收缩压 (n MSBP) , 夜间平均舒张压 (n MDBP) 等, 并记录两组患者SBP昼夜差值和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 ( ±s) 表示,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日间诊室血压比较 (表1) 治疗前两组SB P、DB 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SBP、DBP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动态血压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动态血压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动态血压参数各指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后, 夜间服药组患者n M S B P 、n MDB P值显著低于晨起服药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其他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注:1、2分别为两组治疗前后比较

2.3 昼夜节律改变情况及SBP昼夜差值比较 (表3) 治疗后, 晨起服药组有11 例 (18.6%) 由非杓型高血压纠正为杓型高血压, 夜间服药组有27 例 (48.2%) 由非杓型高血压纠正为杓型高血压, 纠正例数显著多于晨起服药,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 1 . 3 5 , P < 0. 01 ) 。治疗结束后, 两组患者SBP昼夜差值显著高于治疗前, 晨起服药组、夜间服药组自身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5.87、8.11, P < 0.01) , 治疗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53, P > 0.05) 。

3 讨论

早在20 世纪90 年代, Straka等[4]就已经提出了关于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概念, 提出高血压的治疗要依据心血管系统的生物节律及血压的动态监测结果进行。依据血压的昼夜节律和药物作用的时间变化规律, 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合理给药时间, 达到最佳疗效与最低副反应[1]。大多数健康成年人的血压在24 小时中会呈现一定节律的血压波动, 且日间血压高于夜间血压, 称为杓型血压。研究发现, 在一些非杓型高血压人群中, 尤其是老年患者中, 丧失了正常的血压节律, 夜间血压下降不足10%, 甚至高于日间。这类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发生率明显增加, 极易引发各种严重心脑血管事件[5]。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早晨服药, 尤其是短效和中效降压药物, 不能有效控制夜间血压。对这类患者可以选择夜间服药, 帮助恢复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 并控制晨峰血压, 避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其中首选长效降压制剂[6]。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是一种长效CCB, 具有口服吸收缓慢、谷峰比值高的特征[7]。研究发现, 夜间服药6~8 小时后其血药浓度可达峰值, 不仅能有效控制夜间血压, 且能保证清晨时有较高的血药浓度, 以避免晨峰血压升高引起的心脑血管事件。比索洛尔是具有高度选择性的β1受体阻滞药, 生物利用度高, 血浆清除半衰期长达10~12 小时, 可平稳持续控制血压。本文结果显示, 晨间服药和夜间服药对诊室血压的改善效果一致, 提示这两种长效降压药物降压效果显著, 不同时间服药对诊室血压均有良好疗效。通过对SBP昼夜差值进行分析, 发现不同时间服药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昼夜差值异常的现象。但在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中发现, 夜间服药对n MSBP、n MDBP降低效果显著优于晨间服药, 提示夜间服药能有效控制夜间血压。此外, 在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的血压节律进行观察, 发现晨起服药组有18.6% 的患者, 夜间服药组有48.2% 的患者血压由非杓型纠正为杓型。长效降压药物在全天血压的控制方面效果显著, 且夜间服药效果更优, 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患者的血压节律。但服药时应注意不可盲目加量, 以避免血压突然降低30mm Hg以上发生“分水岭区”脑梗死[8]。

综上所述, 针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 改变常规服药时间, 选择长效降压制剂, 选择夜间服药, 可以更好地降低夜间血压, 保证全天平稳、有效降压, 且在纠正异常血压昼夜节律, 恢复杓型血压方面效果更加显著, 有效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以达到最佳疗效与最低副反应。

参考文献

[1]马博聪.不同服药时间对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 2011.

[2]彭峰, 张廷星, 黄群英, 等.高血压患者血压和心率昼夜节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2, 20 (6) :537.

[3]刘力生, 吴兆苏, 朱鼎良.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修订版) [J].中国高血压杂志, 2010, 17 (8) :10.

[4]Straka RJ, Benson SR.Chronopharmacologic considerations when treating the patient with hypertension:a review[J].J Clin Pharmacol, 1996, 36 (9) :771.

[5]马金宝, 秦明照.高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节律异常与靶器官损害关系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13 (11) :995.

[6]英俊岐, 高春燕, 侯丽萍, 等.900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情况及动态血压监测的调查[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 (11) :1796.

[7]张林虎, 苏庆丰, 张晶晶, 等.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非杓型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2, 6 (7) :112.

服药后多长时间能见效 篇4

前面几种清火药基本都是治疗实火的中成药,但有些人的上火不是实火,而是虚火。如有的患者咽部常有各种不适,如异物感、发痒、灼热、干燥、微痛等,这种症状是由虚火上炎导致的,慢性咽炎常具有上述症状。治疗这种阴虚型咽喉不适,玄麦甘桔颗粒具有较好的疗效。玄麦甘桔颗粒由玄参、麦冬、甘草、桔梗组成,不良反应很小,可服用较长时间。

选用点评:

六神丸主要由牛黄、麝香、蟾酥、雄黄、冰片、珍珠六味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对咽喉肿痛、口疮、牙痛等疾病有着独到的功效。

本药药效很强,但绝不可过量久服。因为六神丸中的蟾酥具有较强的强心功效,过量会导致中毒。六神丸还可导致过敏反应,表现为药疹,使人瘙痒难忍,有时还会出现喉头水肿,个别严重者会出现过敏性休克。此外,六神丸不宜和多种药物同时服用,如多酶片、胃蛋白酶、富马铁片,否则会降效药效,更不宜与阿托品同时服用,否则会促使雄黄氧化,增加毒性反应。孕妇禁用六神丸。

其实,除了学会使用上述清热泄火的药物,要有效“防火”,还应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饮水或喝清热饮料,促进体内“致热物质”从尿、汗中排泄,达到清热泄火的目的。

看病吃药,大家都希望立竿见影、药到病除。可一旦吃了药,症状却没有改善,心里就会七上八下的。到底是药没用对呢,还是药物还没有起效?

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患者疾病诊断明确,治疗也对症,可由于医生没有告诉患者服药后大约多长时间才有疗效,患者祛病心切,吃药一两天无效就停药、加量或换药,有的甚至反复到多家医院复诊,以致造成精力、费用的浪费和治疗的延误。因此,弄清楚服药后多久才能见效,对疗效观察、稳定患者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药物发挥药效的过程有长有短,短者数分钟,长者需数周或更长。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口服药的起效时间,可供大家参考。

降压药长效降压药,见效时间2~4日,有的需要1周。复方降压片、北京降压0号片、利血平等需7~10天;吲达帕胺(寿比山)1周见效,4~8 周有效率达84%;安体舒通用后3天血压下降;双氢克尿噻、氨苯喋啶降血压1周见效,水肿消退需1~2周;卡托普利约3天见效。

降糖药降糖药的作用因受饮食和内生血糖等因素的影响,其疗效出现的时间也不同。如强效降糖药优降糖,初用时1天即可见效,3~5天血糖下降明显。中效降糖药如达美康,约7天血糖下降。短效降糖药如诺和龙、美吡达、迪沙片、糖适平等虽然可降低每餐饭后血糖,但总体血糖下降尚需3天左右。拜糖平、倍欣是抑制和延缓糖吸收的,可降低餐后血糖,但由于饮食控制严宽不同,很难用一次餐后血糖高低来判定药物疗效。

上述药物见效时间是指总体血糖下降时间,常用糖化血红蛋白结果表示,不是指瞬间血糖。

调脂药多数调脂药在服后1~2小时药物成分即可在血液中达到高峰,但检验血脂下降,尚需2~4周。

冠心病用药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或心绞痛时,见效与疗效消失时间均较缓慢,需7~10天,在未到疗程时,不要任意加大剂量,以防中毒。服用鲁南欣康2周后,有52.1%的患者心绞痛消失,26.7%的患者心绞痛次数减少,22.2%心电图改善。服用潘生丁,一般3周后见效。地奥心血康服用1~2周后,心绞痛可减轻。

激素类药物对于内分泌功能低下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用甲状腺素;更年期综合征,用尼尔雌醇;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用强的松等,都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2~4周后方能见效。如甲亢用他巴唑治疗,他巴唑只能抑制甲状腺素合成,不能加速排泄,只有等过多的甲状腺素自然代谢后,疗效才能出现,因此需2~4周才能见效。用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一般在2~3周后症状方可改善。

服药时间论文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上海市虹口区欧阳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诊为颈动脉斑块的患者100例,其中男45例,女55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7例,高中或中专22例,初中55例,小学11例,文盲半文盲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晨服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平均年龄(69.8±10.5)岁;夜服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龄(68.9±8.8)岁。纳入标准:符合超声诊断标准并正在或准备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年龄50~80岁;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本试验的目的、意义、实施方案、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补救措施,自愿参加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试验要求改变生活方式或服用药物,依从性好者。排除标准: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消化道出血的急性期、严重凝血障碍、血小板严重低下或阿司匹林过敏、阿司匹林高敏反应和严重高尿酸血症等极少数患者存在禁忌或精神障碍等疾病;依从性差者。两组无失访或中途退出患者。

1.2 治疗方法

采取生活方式干预和健康宣教。两组患者均接受临床医师和预防保健医师发放的宣教材料,定期随访,督促实施。在对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健康宣教基础上,晨服组患者于晨起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进口批号:H 20080331);夜服组于睡前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

1.3 观察指标

计算体质指数(BMI);测量血压,包括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检测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计算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观察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和心脑血管终点事件。试验观察1年。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正态性检验采用正态概率图法,必要时对数据进行校正转换或采用非参数分析方法。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和U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 1 年后 SBP、DBP 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1年后DBP变化不明显(P>0.05),但夜服组患者SBP较晨服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 1 年后生化指标比较

晨服组患者治疗1年后TG较夜服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mmHg

mmol/L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 1 年后 Crouse 积分、BMI 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年后Crouse积分和BMI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和心血管终点事件,见表3。

3 讨论

阿司匹林是目前研究最深入且应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临床实践表明,阿司匹林对脑梗死、心血管死亡事件、急性心梗及不稳定心绞痛的一二级预防作用确切。一项最近的荟萃分析结果表明,在高危心血管病患者中,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可使非致命性心梗发生率降低34%,非致命性中风降低25%,死亡事件发生降低18%[1]。另一项大规模临床试验荟萃分析结果也证实阿司匹林可使高危患者心源性猝死、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危险性降低25%[2]。

关于阿司匹林的服药时间目前意见尚未统一,其分歧主要集中在应早晨服用,还是晚间服用。临床上大多数医师的意见是倾向于早晨服用,其理由是从人体的生物钟角度来看,早晨6~10时血液黏稠度、血压和心率水平较高,这是心脑血管意外的高发时段。国外对于血小板聚集率昼夜节律变化已有报道,最早的研究是Toiler等[3]对15名健康人血小板聚集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自早晨6~9时持续升高到最高点,他们认为晨起后由于体位改变和活动的影响导致血小板聚集率升高。Brezinski等[4]研究认为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上午达到峰值。阿司匹林在体内起效时间较快,因此,为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阿司匹林在早晨7~8时服用比较合适。根据美国胸科医师学会的抗栓和溶栓治疗循证指南,阿司匹林预防脑卒中、心肌梗死和血管性死亡,服药时间以早餐后为佳,剂型推荐阿司匹林肠溶片。另一种观点认为,夜间人体活动较少,血流减慢,血液黏稠,血小板更易于聚集。Mc Call等[5]研究肠溶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时发现,安慰剂组晨起血小板TXA2明显增加,并且ADP、肾上腺素及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增高,肠溶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TXA的基线水平,并消除晨起后增高趋势,且可消除肾上腺素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晨峰。所以,晚间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服药时间论文 篇6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服药时间,准确率

品管圈 (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 又称持续质量改善小组, 是由日本石川馨博士于1962年所创, 指的是同一工作现场、工作性质类似的基层人员自动、自发地进行质量管理活动而组成的团队[1]。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环, 这个团队在自我启发、互相启发下, 应用各种质量管理手法, 全员参加, 对所在团队的工作现场不断地进行维持和改善。口服给药是内科疾病最常见、最重要的给药途径和治疗方法, 口服给药不规范, 不仅影响治疗效果, 还可能引起医疗纠纷[2]。笔者所在医院将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运用于提高住院患者服药时间准确率的实践中, 现将取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于2015年10月成立QCC小组, 成员由1名圈长及自愿参加品管圈活动的7名圈员组成。运用头脑风暴征集圈名, 设计圈徽, 确定圈名为“乘风破浪圈”, 旨在QCC的驱动下, 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开展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活动, 用QCC手法进行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要因分析、对策拟定并实施。本次活动周期为2015年10月-2016年1月, 为期4个月, 每周召开圈会1~2次, 集中全体圈员汇报活动进展情况并商讨解决活动中发现的问题。选取活动周期内笔者所在医院415例住院患者作为活动实施后的研究对象, 其中男263例, 女152例, 年龄43~83岁, 平均 (56.4±5.7) 岁。另选取2015年5-9月396例住院患者作为活动实施前的研究对象, 其中男251例, 女145例, 年龄45~86岁, 平均 (57.1±5.9) 岁。

1.2 方法

实施品管圈活动前给予患者常规用药指导, 包括用药计量、用药时间及用药注意事项等。从2015年10月开始实施品管圈活动实施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2.1 主题选定

圈员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一一列出, 并依据上级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员能力4各方面对每个主题进行讨论, 评价, 投票, 采用“5、3、1”的评分方法进行汇总, 最后根据分值确定本期QCC的活动主题, 见表1。

1.2.2 现状调查

2015年10-11月为现状调查阶段, 通过查检表, 观察并记录风湿免疫科住院患者服药时间准确情况。住院患者服药时间准确率=监测时间准确服用药物的人数/监测时间内服用药物的总人数×100%。总共调查415例, 调查结果得出住院患者服药时间准确率为87.22%, 总缺陷53例, 其中餐后未按时服用38例, 餐前未按时服用10例, 餐中未按时服用5例, 利用柏拉图的80/20法则, 确定以改善患者餐后服药时间准确率为目前的改善重点。

1.2.3 目标设定

根据调查结果, 结合现状及圈员能力, 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 (现况值×改善重点×圈员能力) , 将活动目标设定为住院患者服药时间准确率由原来的87.22%提高到95.27%。

1.2.4 要因分析

圈员通过从患者、护士、药品、其他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并绘制要因分析图。品管圈成员对全部末端原因进行讨论, 查找住院患者服药时间准确率低的原因。圈出主要因素包括: (1) 患者对治疗的认知不足。 (2) 护士发药太早或太迟, 发药后未及时巡视。 (3) 患者外出, 未能及时服用。

1.2.5 对策拟定及组织实施

1.2.5. 1 对策拟定

针对实际数据分析得出的要因, 全体圈员提出对策, 依可行性、经济性、圈能力等项目进行对策选定, 评价方式:优5分、可3分、差1分, 圈员共7人, 以80/20定律分数在28分以上的为实际对策。共选出三条对策, (1) 提高健康宣教知晓率:完善宣教资料;运用多种方式 (如宣传单, 常见药物图等宣传手段) 向患者讲解口服药的意义;加强重点时间的宣教, 如患者入院时、进餐前、外出检查前、护士巡视病房时。每月为患者及家属举办1~2次相关疾病知识讲座。 (2) 责任护士事先了解患者进餐时间, 根据患者进餐时间合理分发药物。责任护士发放药物间隔15 min后及时巡视, 监督患者服药到口。 (3) 在患者床头桌摆放温馨提示卡。在口服药发放车上放置提示卡。若本班内患者回病房时, 由本班责任护士给药并监督患者服药到口, 若本班内患者未返回病房, 则由当班护士向下一班护士交班。

1.2.5. 2 巩固措施、标准化应用

实施1个月后, 对效果进行检查, 具体方法: (1) 规范化制订口服药发放标准化流程。 (2) 规范管理不定时检查住院患者服药情况, 询问患者或家属口服药相关知识, 检查患者床头桌内是否有未服用的药物。

1.3 观察指标

对比实施品管圈前后服药时间准确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品管圈前396例患者中服药时间准确例数345例, 准确率87.12%, 实施后415例患者中服药时间准确例数408例, 准确率98.31%, 实施品管圈后患者服药时间准确率高于实施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226,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风湿免疫科老年患者较多, 口服药品种多, 服药时间较复杂, 因此住院患者口服药物服用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规范的安全隐患[3]。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 (JCI) 标准在药品管理与使用章节中明确指出, 要确保在正确的时间对正确的患者调配正确剂量的药品[4,5,6]。建立口服药安全管理制度, 保证患者服药时间的准确性, 对患者而言:加强患者服药依从性, 培养良好的服药习惯, 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及治疗效果;对护士而言:提高病情观察能力, 与患者沟通能力, 提高患者满意度;对医院而言:减少医疗纠纷, 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7,8]。因此开展品管圈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品管圈活动实施初期, 各位圈员对QCC工具的运用不甚了解, 在实施过程中有些圈员感到无从下手, 力不从心, 甚至出现过抵触心理。但经过不断宣传, 不断培训与学习, 使圈员不断成长, 团队协助精神逐渐显现, 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 提高了圈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室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本次品管圈活动最终取得了成功。

品管圈就是需要圈员们齐心协力, 集思广益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因为轮班问题, 开圈会存在困难, 大家积极性不高, 因为第一次组圈, 圈员QCC知识掌握不够, 应用手法不灵活, 希望下次能有更多的同事加入到品管圈,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发挥每个人的智慧, 开发无限脑力, 改善科室的性质, 繁荣科室资源, 创造愉快的工作环境[9,10,11]。

服药时间论文 篇7

关键词:服药频率,高血压,依从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病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首要疾病。有研究表明,在总的心脑血管事件中,36.1%可归因于高血压,其中44%的急性脑卒中事件和23.7%的急性冠心病事件可归因于高血压[1,2]。有效降压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3],而口服药物治疗高血压是目前主要的、最有效的降压措施,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高血压人群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服药依从性较差,这也是导致高血压患者血压不达标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研究对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90例门诊高血压患者服药频率与服药依从性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3年5月90例门诊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符合高血压相关诊断标准[4],选择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血压计,使用标准的测量方法测得的诊室血压:当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时判定为高血压。本组患者中男性60例,女性30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56岁,为消除其他因素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严格控制入选条件:(1)患者学历在高中文化以上,对高血压相关知识及危害能正确理解,并愿与医护人员配合;(2)作息时间相对规律,不存在记忆力、认知能力障碍;(3)服药期间未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4)无经济方面压力;(5)家属积极支持及配合;(6)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不稳定高血压,恶性高血压及伴有其他疾病的高血压患者。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服药频率1次/d、2次/d、3次/d分为3组。依从性评价方法:坚持长期规律,正确按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如有换药,增减药量等情况均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为依从性好,否则为依从性差,比较分析不同服药频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差异。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90例患者中,服药频率为1次/d的共37例,其中依从性好的患者为27例,依从性差的患者为10例,服药频率为2次/d的共25例,依从性好的患者为14例,依从性差的患者为11例,服药频率3次/d为28例,依从性好的患者为5例,依从性差的患者为23例,三组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可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损害,致残、致死率高,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给国家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高血压不能根治,但可防、可控。近年来,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极大的进展,高血压药物也层出不穷,但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整体控制率低(低于10%),仍然是摆在医务工作者及高血压患者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其中患者依从性差是使血压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重要原因[5,6,7]。

本组资料分析显示:在排除了患者对高血压认知偏差,药物不良反应,经济压力等因素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后,患者服药频率严重影响患者依从性,服药频率越低,依从性越好,反之,服药频率越高,依从性越差。服药频率高,患者可能漏服,可能对服药及疾病本身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导致患者不愿长期按医嘱服药,而自行减少服药次数,导致血压不能得到控制。因此,作为临床医生,不仅要对高血压患者做好健康教育,进行良好的医患沟通,同时要开出合理的处方,应在将患者血压达标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患者的服药频率,优先选用长效制剂,持续平稳降压的同时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当患者使用单药血压不能达标时,可选用单片复方制剂,目前进入临床的各种新型复方制剂是在临床试验基础上组成的治疗方案,在控制血压有效性方面已得到证实,多数每天只需服用1次,使用方便,改善患者依从性。

参考文献

[1]王薇.控制高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J].华夏医药,2008,5:317-319.

[2]陈敏,陈绍行.阿司匹林在高血压综合治疗中的应用[J].世界临床药物,2010,31(3):143-147.

[3]汪红梅.谈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J].企业家天地(中旬刊),2012,(2):122-123.

[4]孙宁玲,赵连友.中国高血压规范管理专家共识与建议手册[M].北京:中华电子音像出版社,2013:1-226.

[5]戴成久.依那普利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9):2315-2316.

[6]王增武,王馨,李贤,等.中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控制状况的演变趋势[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8,16(11):1033-1036.

儿童服药的技巧 篇8

1 常见的喂药误区

1.1 把药混在牛奶、果汁中

不少家长图省事, 趁小儿用奶瓶喝牛奶、果汁等饮料时将药物混入其中, 而牛奶、果汁等饮料中都含有化学成分, 它们的化学属性通常呈酸性, 酸性的物质容易导致各种药物提前溶化和分解, 不利于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 从而影响药物疗效。有的药物还会在酸性环境中增加毒副反应, 所以最好用温开水给孩子喂药。

1.2 捏着小儿的鼻子喂药

拒服药物的小儿会紧闭双唇。有些家长这时就会捏住小儿的鼻子强迫其张口, 并乘机将药喂下。小儿被捏住鼻子后, 只好用嘴呼吸, 这时药液很容易呛入气管或支气管, 轻则引起咳嗽, 重则导致吸入性肺炎或因药物堵塞呼吸道而引起窒息甚至危及生命。可采用“台湾哈奇”新式喂药器, 奶嘴头设计顺应宝宝吸奶习惯, 上喷式出药孔, 避免呛着, 杯盖可做调药杯使用。

1.3 趁小儿睡觉时喂药

有个别家长趁小儿睡熟后撬开其嘴喂药, 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完善, 且咽喉较狭窄, 若突然刺激其咽喉神经, 会由于喉痉挛而发生窒息。

1.4 哄骗、威吓小儿喝药

对不愿服药的小儿, 有些家长采取哄骗、威吓等方法使其服药, 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小儿感知、认知的能力差, 哄骗可造成小儿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误服药物, 而威吓则会抑制小儿消化系统的功能, 影响其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 进而影响药物的吸收, 降低药物的疗效。

2 正确的喂药方法

给新生儿最好的喂药方法是:把药水 (或将药粉溶于糖水中) 倒入奶瓶, 让小儿像吸奶一样服药。如果是少量药粉, 可以直接放入小儿口中, 然后再用少许糖水送服;可以把丸、片剂研成粉状, 用糖水调成稀糊状, 把孩子抱在怀里, 呈半仰卧状, 左手扶持小儿头部, 右手持食匙取药慢慢喂下, 待孩子将药吞咽后, 再继续喂。给新生儿喂药前, 也可先喂几口奶, 再喂点药, 反复这样做, 直至将药喂完, 然后将孩子竖起轻叩背部, 以防反胃呕吐。但应注意, 喂药之前不应喂饱奶, 以免饱后小儿拒绝服药。也不可将药和乳汁混在一起喂, 因为两者混合后可能出现凝结现象或者降低药物疗效。5岁以下的孩子宜服流体类药物, 因药物实在太苦 (如中药汤剂) , 小儿拒绝服药时可暂时通过一个软管把药注入颊与臼齿间, 避免药液与舌面上的味蕾接触, 也可冷却药液使药味减轻。孩子到6岁就可吞药片, 嘱孩子将药片放到舌根区, 并立即喝水, 要强调孩子把水吞咽下去, 以便分散孩子注意力。有些孩子已能识别物品, 当认出是药物时拒绝服用, 此时家长应耐心给孩子讲解, 使其理解药物与疾病的关系, 并自觉积极参与药物治疗。

3 喂药技巧

3.1 选用味道好的儿科药物

对苦、涩或有异味的药物小儿吃过一匙之后通常是不肯再吃的, 为了避免因药物的味道而影响服药, 最好是选用味道好的儿科用药, 如甜的糖浆、有水果味的咀嚼片或含片等。常用的小儿药物中味道较好的有以下几种:退烧、止痛药物有泰诺退热口服药、美林、托恩等;感冒药有小儿泰诺感冒糖浆、牛磺酸颗粒等;止泻药有呋喃唑酮糖浆、妈咪爱等;抗菌消炎药有阿莫西林冲剂、力百汀糖浆、希刻劳冲剂、希舒美冲剂等。

3.2 转移注意力

喂药前后先和孩子一起做游戏, 在游戏的过程中边玩边喂, 对于不难吃的药物通常婴幼儿是不会拒绝的。

3.3 吸引小儿对吃药的好奇心

假装吃药, 并做出种种好吃的表情并告知吃药利于疾病的康复来吸吸引婴幼儿的注意, 使婴幼儿产生好奇感, 模仿大人吃下药物。

3.4 将药放在果酱里

在小匙里先放一层果酱, 把碾碎的药倒在果酱上面, 然后再加一层果酱, 哄着孩子吃。

3.5 其他

两个小碗, 一个装小儿喜欢的果汁或饮料, 另一个装药。先给小儿喝饮料, 趁婴儿不注意时换成药水快速喂下, 再给他 (她) 一匙饮料。注意喂药的量不宜过大, 喂药时不要形成固定的规律, 以免婴幼儿发现后不肯再服。这种法不完全提倡, 哄骗孩子对其成长不利, 降低家长信誉度。

4 体会

口服药物是小儿给药的主要途径, 给小儿喂药却是一件细致耐心的事, 良药苦口, 病儿常常拒服或服后即吐, 如果不掌握正确的喂药方法, 会影响药物的疗效。不同年龄患儿喂药方法不尽相同, 新生儿喂奶前1 h左右给药, 药物中加少量糖浆抖匀, 左手固定小儿前额部, 右手用小药杯或小匙将药液从小儿口角旁沿舌下慢慢倒入, 待药液咽下后才拿开药杯或匙。幼儿因有一定的自主能力, 常拒服苦药, 父母可将病儿抱起, 半躺在喂药者身上, 头抬高, 颈部垫纱布或小毛巾, 固定手脚, 用小药杯紧贴口角, 让药液慢慢沿舌下倒入, 等有了吞咽运动后才移开药杯, 如小儿不肯咽下药, 可用两手指轻轻捏双颊使嘴微微张开, 然后将药慢慢地喂下去, 等吞咽后再放松双颊服药后将病儿竖直, 轻叩背部, 排出胃内空气, 避免因哭而进较多空气而在嗳气时将药液一起吐出[1]。喂药后不要给水太多, 可给少许酸味奶汁。没有标明饭后服用的药最好空腹服用, 因为肚子饱时服药易呕吐。凡要在饭后服用的药, 需隔半小时为宜。有的婴幼儿不会看整片药, 除糖衣片外, 一般都可适当碾碎再喂其服用。

参考文献

七类药物的最佳服药时间 篇9

1治疗骨质疏松症药物

最佳服药时间:早上起床后

双磷酸盐是最常见的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美国全国骨质疏松症协会高级护士莎拉·利兰表示,该药最关键的问题是吸收效果差,特别是接触油脂之后。因此,该药最好在早上空腹用白开水送服,1小时后再进食。另外,很多患者还必须服用的钙和维生素D也会干扰骨质疏松症药物药效,因此也必须等待至少1小时后再服用。

2降压药

最佳服药时间:晚上睡觉前

西班牙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与早上服用降压药相比,夜晚睡前服用降压药更好,可使心绞痛、脑卒中和心脏病的发病危险降低33%。然而,新研究负责人罗蒙·赫米达博士告诫说,目前已经早上服降压药的患者没必要改变服药时间,因为低血压也会增加脑卒中的危险。

3治疗关节炎药物

最佳服药时间:中午至下午

美国德州理工大学一项研究发现,关节炎患者下午病情最严重,因此布洛芬等非类固醇抗炎药最佳服用时间是中午至下午。另外,研究还发现,风湿性关节炎早晨病情最严重,这些患者最好晚餐后服药。

4降胆固醇药物

最佳服药时间:晚上睡觉前

英国森德兰大学多项研究发现,晚上睡前服用斯伐他汀(最常见的他汀类降脂药)比早上服药更能明显降低坏胆固醇(LDL)水平。《国际临床实践杂志》2008年刊登一项研究发现,降脂药阿托伐他汀晚上服用比早上服用更能提高好胆固醇(HDL)水平。

5治疗甲减药物

最佳服药时间:晚上睡觉前

荷兰两项研究发现,睡前服用治疗甲减药物,可大大提高甲状腺激素浓度。夜间服用左甲状腺素可以使药物接触肠道壁时间更长,吸收效果更好。多项研究还发现,服用治疗甲减药物之后两小时内,最好避免服用钙和铁补剂、高纤维食物、抗酸剂和抗抑郁药。

6治疗心脏病药物

最佳服药时间:早上起床前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上周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报告指出,KLF15蛋白质对调节心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该蛋白随24小时人体节律浮动的缘故,早上6点至中午,心电脉冲最缓慢,心脏病危险随之增加。因此,早上起床前服用治疗心脏病药物,效果最好。

7治疗烧心药物

最佳服药时间:晚上

合理服药临床体会 篇10

1应重视服药姿式与送服水量

1.1 成人服用片、散、胶囊等固体制剂

应站立并以足量水送服, 送服水量不应少于150ml。对重症、偏瘫等站立服药确有困难者, 可使患者采用坐位, 足量水送服, 服毕, 应保持坐立2min以上, 切忌立即躺卧, 以确保药物能顺利到达胃内, 防止黏附或残留于食管, 影响药物剂量的准确或导致不良反应。英国科学家[1]曾做过类似试验:让患者站立或坐立服用钡造影剂只需6ml水冲服便可在5s内到达胃部, 而躺卧服用钡造影剂, 则多饮数倍量的水冲服, 仍有约1/2的钡造影剂在长约25cm的食管中滞留而无法入胃。其原因在于上消化道咽部和近主动脉弓处, 生理构造较为曲折复杂, 躺卧服药时, 药物由于受到阻碍作用易致滞留或粘附。在滞留处局部溶解后, 可由药物本身的酸性 (pH≤3时) 刺激或药物固有的化学毒性 (某些药物有较强的致溃疡性) 导致食管炎或溃疡病的发生。氨茶碱、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强力霉素、氯化钾、奎尼丁、硫酸亚铁、非甾体抗炎药等黏附于食管壁后, 极易引起上消化道溃疡, 产生食管损伤。有毒或含有毒性成分的药物 (如含蟾酥、轻粉、巴豆霜、雄黄等有毒成分的中成药) 滞留后, 还可因局部浓度过高而致毒性过高而致毒性反应。倘若在睡前躺卧服药, 由于卧位和睡眠期间唾液分泌及吞咽功能均显著下降, 被滞留的药物可较长时间与食管黏膜相接触, 因而造成的食管损伤等不良反应后果将会更加严重。药物在上消化道滞留后, 还可延缓药物的正常吸收, 使许多药物 (如镇痛药、镇静药) 的疗效受到较大影响。同时躺卧服药的患者还易导致呛咳而发生危险。

1.2 儿童患者服药

是合理服药的难点。多数儿童患者由于拒服不良气味的药品, 因而在服药姿式、送服水量等方面都难以较好控制, 加之儿童的组织器官娇嫩, 最易为药物所损伤。因此, 儿童服药更应注意防止药源性损伤的发生。提倡向患儿或其家长详细告知, 并通过矫味等措施取得患儿的配合, 注意加倍送服水量来弥补服药姿式的不足。

2重视间隔服药

许多患者因多病缠身或病情复杂, 往往同时口服数种不同的药剂。不同药剂具有不同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等理化特性, 合理易致药效的相互拮抗或产生不良反应。实践获知, 同时服2~5种药物, 约有20%的患者产生药物不良反应, 同时服6种以上的药物, 约有80%的患者产生不良反应。因此, 对于多药同服的患者, 一方面应根据具体情况, 将所服药剂在服药时间上隔开服用, 对有配伍禁忌的药剂应避免联用。如因炎症需同服复方新诺明、碳酸氢钠、中药汤剂的患者, 便可先服复方新诺明和碳酸氢钠, 间隔1h后再服中药汤剂, 或在饭前半小时服下, 后者在饭后半小时服下。

3合理安排服药时间

目前常规的服药方法, 多执行t.i.d的给药方案, 让患者将药品随一日三餐服下。这种服药方法并不合理, 因为t.i.d的真正含义, 是指在24h内分3个均匀的时间间隔 (即每8小时服药1次) 服下, 如果将药品随一日三餐服用, 则服药时间间隔就成了4h, 血药浓度就会昼高夜低, 夜间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 影响某些药物的疗效。合理执行t.i.d的方式是:在晨起 (6时左右) 、午后 (14时左右) 、晚睡前 (22时左右) 各服药1次, 使药品在均匀时间间隔内服下。另外, b.i.d、q.i.d的服法也应参照上述方法执行。

4服药期间禁忌

忌烟、酒、茶, 不宜用果汁、咖啡、牛奶、豆浆送服药品。服中药汤剂不宜加糖矫味。

4.1 服药期间应忌烟

香烟中尼古丁等成分可减少药物的吸收, 并促进肝细胞大量分泌药物代谢酶, 从而加速药物的破坏和排泄, 使药物的半衰期缩短, 疗效降低。吸烟者服用平喘药 (如茶碱、氨茶碱等) 时, 药物在体内的破坏和排泄速度比不吸烟者快3倍;吸烟时糖尿病患者口服甲苯磺丁脲、苯乙双胍或注射胰岛素时, 较不吸烟者剂量需相应增加15%~30%。临床将右丙氧芬用于肿瘤镇痛时, 不吸烟的患者镇痛有效率为90%, 然而每天吸10~20支香烟者镇痛有效率仅为80%。吸烟可降低解热镇痛药、止痛药、镇静药、抗抑郁药以及硝苯地平、普萘洛尔、利多卡因、雷尼替丁、西咪替丁、咖啡因、肝素、呋塞米、华法林、去甲羟胺、维生素C等药物的疗效, 并可使避孕药、止痛药等药物的毒副反应加剧。

4.2 服药期间应忌酒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 若在服药时大量饮酒, 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或使某些药物失去疗效。饮酒能增强中枢神经抑制药物 (如巴比妥类药物、丙咪嗪、多塞平、利血平、地西泮等) 的抑制作用, 可使此类药物的致死剂量减为原致死剂量的1/60~1/20[2], 易致严重后果。癫痫患者服用苯妥英钠, 易致癫痫频繁发作难以控制。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会加重对胃的刺激性, 易致胃大出血。服胍乙啶、利血平、复方降压片等降压药会引起严重的高血压或心肌坏死。服降血糖药可使血糖降低增快。服抗凝血药、抗生素类药可引起明显的不良反应。服用洋地黄类药物饮酒, 可使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强, 引起中毒。服硝酸甘油等抗心绞痛药物饮酒, 常引起胃肠不适;服头孢菌素类、呋喃唑酮、甲硝唑、磺酰脲类药时不可饮酒。另外, 啤酒、葡萄酒中含大量酪胺, 若与优降宁、苯乙井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药物同服, 可使酪胺在体内蓄积而致高血压危象;啤酒、葡萄酒中含有4%以上的纯酒精, 也可干扰某些药物的疗效。

4.3 服药期间应忌茶

茶中含鞣质8%~13%, 并含有咖啡因、茶碱、可可豆碱等成分, 可与某些药物发生化学反应, 影响疗效, 甚至产生不良反应。例如鞣质可与多种含金属离子的药物如铁剂类 (硫酸亚铁、富马酸铁等) 、钙剂类 (葡萄酸钙、乳酸钙等) 、铋剂类 (丽珠得乐、碳酸铋等) 、钴剂类 (维生素B12、氯化钴等) 、铝剂类 (胃舒平、硫糖铝等) 、银剂类相结合, 在肠道中产生沉淀, 不仅影响药效, 而且还会刺激胃肠道, 引起胃部不适, 严重者可致胃肠绞痛、腹泻或便秘。鞣质可与抗生素 (如红霉素、多西环素、氯霉素、链霉素、新霉素、头孢菌素、螺旋霉素等) 及各种酶制剂 (如胰酶、淀粉酶、胃蛋白酶、乳酶生等) 类药物发生反应, 降低这些药物的抗菌作用或生物活性。鞣质与含碳酸氢钠的药物如健胃片、大黄苏打片、小儿消食片等发生反应, 使其中的碳酸氢钠分解, 从而降低药效。鞣质还会与含生物碱的药物如洋地黄、洋地黄毒苷、地高辛、颠茄合剂、阿托品、莨菪碱、利血平等相互作用结合成不溶性沉淀, 使药物丧失疗效或产生毒副反应。茶中的咖啡因、茶碱、可可豆碱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 故服用镇静、催眠、抗组胺、镇咳药时饮茶, 能拮抗药效;咖啡因对双嘧达莫等药物也有拮抗作用。茶碱可影响呋喃妥因、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在胃肠道的吸收, 影响吡哌酸、磺胺类药物在肾小管的吸收, 从而降低这些药物的疗效。

4.4 不宜用果汁、咖啡、饮料送服药物

果汁为酸性饮料, 可使红霉素等抗生素或磺胺药在酸性环境中加速水解, 从而降低疗效或产生有害物质。果汁中所含果酸, 会加剧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双氯芬酸等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 甚至可致胃黏膜出血。咖啡含有大量的咖啡因, 可严重影响复方丹参片、利福平、甲硝唑、西咪替丁、四环素等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疗效。因此, 以温开水送服药品最为适宜。

4.5 服中药汤剂不宜加糖矫味

虽然中药汤剂苦涩味重, 但在服用时不宜用糖矫味。中药汤剂化学成分众多, 所含的蛋白质、鞣质等成分能与糖, 特别是与富含铁、钙等成分的红糖起多种化学反应, 使汤剂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凝固、变性、混浊、沉淀, 不但会影响药效, 而且还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糖还会抑制某些退热药物的效果, 干扰矿物元素和维生素在人体内的吸收。另外, 有些健胃药本身就是依靠其苦味来刺激消化腺, 促进消化液的分泌而达到治疗目的, 用糖矫其苦味, 也就使其失去了苦味健胃的作用。

关键词:合理用药,临床体会

参考文献

[1]汪兴民.临床用药指南[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213.

上一篇:简易考勤系统下一篇:动力传动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