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解剖学

2024-11-05

消化系统解剖学(精选12篇)

消化系统解剖学 篇1

1 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消化系统教学的影响因素

1.1 教师教学环节的掌控能力对消化系统教学的影响

由于教师教学经验的差异, 教师对教学环节的掌控能力不足, 会对教学产生影响。

1.2 教师临床知识对教学的影响

由于消化系统的解剖学知识是学生临床课程学习的基础, 教材内容多、课时分配少的矛盾突出,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有度是教学的前提。教师自身掌握的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知识决定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取舍, 从而对教学产生影响。

1.3 教学设施对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影响

解剖学属于形态学, 尽可能多地应用多媒体和实验教学手段, 无疑会对教学有促进作用。而现阶段, 由于教学设施有限, 教学班级众多, 故不可能全部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

1.4 教学考核环节对教学的影响

消化系统在解剖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同时也是理论考核的重点内容。实验标本的考核与否, 直接影响学生消化系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同样也是实验教学能否达成教学目标的检测标准。

2 针对消化系统各教学环节的不同特点, 实施标准化教学

2.1 制订标准化教学计划 (见表1)

2.2 对课堂教学内容实施标准化教学 (见表2)

消化系统是解剖学的重点章节之一, 不仅教学内容多, 知识点多, 而且联系临床的知识较多。因此, 教师在教材处理上应突出重点, 讲清难点。

通过表2可以看出, 教学内容中掌握部分的内容不是简单地转化为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 而是把教学内容进行一些归类:首先, 学生通过预习就能掌握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时一带而过, 不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其次, 重点内容也不是掌握内容的简单转化, 需要教师的提炼、处理, 如掌握食管的形态、位置及狭窄部位 (包括与切牙的距离) 的教学内容作为重点内容处理为食管的狭窄及临床意义;难点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学生难理解和自学的内容决定的, 如消化系统的微细结构。由于消化系统的知识点多, 联系临床密切, 教学内容繁多, 如果不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 将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2.3 对实验教学内容实施标准化教学 (见表3)

2.4 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考核实施标准化考核 (见表4)

对课堂教学内容分3种形式考核:提问、布置作业、测验。考核时应细化考核知识点;对教学内容深入研究, 针对不同知识点选择相应试题及题型, 建立标准化试题库, 对教学内容实施标准化考核。

课堂提问不应太多, 太多的提问会占用教学时间。课堂提问的优点是, 考核的结果可以立即反映出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 如出现偏差, 教师能马上纠正。作业 (画图及思考题) 能强化教学重点, 使学生举一反三, 达到掌握知识点的作用。

2.5 对实验教学内容的考核实施标准化考核 (见表5)

实验教学内容的考核历来是解剖学考核的难点, 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考促学, 从实验报告、标本模型指认解剖结构入手, 设置合理的考核点, 从而实施标准化考核。

3 总结

通过护理专业解剖学的标准化教学构建, 从影响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 针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实验及考核内容的标准化制订, 解决了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对教材把握不准等问题, 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必须达到要求;实施标准化的知识点考核和实验考核可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科整体教学水平处于稳定状态, 保证了整体教学质量;使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对解剖学教材的内容取舍有据, 更便于教学质量的跟踪和人体解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 使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更好地为相关后继课程打好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护理专业,解剖学,标准化教学,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解剖学 篇2

【摘 要】目前,我校引进了“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并应用于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实践证明该教学软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我校的标本供需矛盾,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仍有其不足之处,需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以更好的提升学习效果。

【关键词】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系统解剖学;教学

系统解剖学是医学生的一门重要医学基础课程,是按人体的器官功能系统阐述正常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其生长发育规律的科学,属于形态学范畴[1]。我校将这门作为医学重要的支柱学科之一的课程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进行讲授,为学生后面进一步学习其他医学课程奠定基础。系统解剖学的特点是各种器官结构复杂,专业名词繁多。虽然大一新生在中学阶段接触过生物学课程,对人体构成已经有了大致了解,但面对抽象的、数量众多的解剖名词,大多数学生仍感到学起来很吃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先通过PPT课件讲解本次课堂内容,然后学生结合课本图谱观察相应的标本、模型。但因为系统解剖学课程学时不足,再加上解剖学概念众多,教师讲解就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后面指导学生的时间相对较少,无法检查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再加上每个教学班学生人数较多,人均标本数量不足,学生观察标本不充分,这就导致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死记课本理论,对立体的人体结构理解不够,尤其那些标本不易展示的部分,如内耳、中枢神经系统等。为解决教学矛盾,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掌握解剖学知识,我校引进了“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现简要描述“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在本教研室系统解剖学课程教学中的使用情况及其利弊。.“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概况

“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是由山东易创电子有限公司研发的解剖教学软件,其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将第三军医大学提供的断层数据进行整合处理,构建了人体三维结构模型[2]。“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中包括2800多个人体结构的三维结构模型,其中男性的有2300多个,女性的有500多个。软件中模型精确、完整,各结构展示清楚、标注明确,合成后的矢状面和冠状面结构图像清晰,目录和结构操作方便,并能进行双屏显示和立体显示,是非常适合人体解剖学教学使用的辅助教学系统。.“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2.1 “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的使用方法

我校引进的“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共分“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解剖学微课”和“自主学习”五个模块,其中“系统解剖学”“解剖学微课”及“自主学习”这三个模块是系统解剖学教学中主要利用的部分。

“系统解剖学”模块是该软件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腹膜、循环系统、视器、前庭蜗器、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共12个部分。该模块中每个系统内容完整,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系统解剖学》教材按章、节顺序展示。系统中每一个器官均可以三维立体显示,并能全方位任意角度转动,可随意放大或缩小;器官的主要结构均用中英文标注,并加注文字注释,描述其结构形态特点;学习者可以选择任意器官进行叠加或分离操作,并且能改变器官显示的颜色和透明度,方便观察形态和毗邻关系。

“解剖学微课”模块则主要选取部分人体解剖学的难点内容,用动画的形式进行展示和讲解。

“自主学习”模块是按照系统解剖学教材目录顺序依次列出各章节内容,每一章节部分又分“解剖理论练习”和“解剖标本练习”两部分。其中“解剖理论练习”是用文字简要介绍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并配以相应的三维立体图片,而“解剖标本练习”则主要以试题形式来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如用三维立体图片展示某一解剖结构,让同学辨认答出该结构名称等)。

2.2 “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于实验室中存放的人体标本或者人工制作的标本。对于一些比较直观的教学内容,单纯通过观察实验室中的标本,学生就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但对于一些相对比较复杂的结构,实验室中现有的标本很难清楚显示。如颅骨整体形态复杂,结构繁多,它和周围神经系统中的脑神经部分关系密切,12对脑神经分别经颅骨的孔裂沟管等结构走行穿出,单纯利用PPT课件讲解和标本观察,学生很难完全理解神经走行。利用“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先把颅骨底面整体显示出来,然后叠加上要讲解的脑神经,再利用系统的拆分和透明功能,把遮挡脑神经走行的单个颅骨移除或改变透明度,能清晰的显示出该脑神经的完整走行。然后还可以利用旋转、缩放等功能,从多个角度立体观察该脑神经的形态,使学生一目了然,能很快理解掌握该神经,尤其对三叉神经、面神经等走行复杂的脑神经效果明显。.“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在系统解剖学教学应用中的利弊

3.1 “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 在系统解剖学教学应用中的有利之处

首先,与?魍车氖诳文J较啾龋?在系统解剖学教学应用“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中的三维立体图像显示清晰、结构精确、表面纹理真实,对于一些细小的结构也能够展示清楚[3];教学软件将图、文、声、像集于一体,实现了立体的、动态的教学,趣味性强,生动形象,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系统解剖学知识[4]。

其次,“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的应用可有效缓解目前我校存在的标本严重不足的现状。近年来,随着我校的不断发展,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但尸体资源却较以前有所减少,从而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明显的供需矛盾。笔者在我校上大学期间,解剖课每组大概10名同学,一组能分到一具尸体进行解剖学习,而现在大概30名同学共用一具尸体进行学习,这就使得很多同学不能很好的观察和操作,影响了对解剖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既能清晰的显示人体的三维立体结构,又不受尸体标本制作的限制,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效缓解了供需矛盾。

另外,“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教学软件操作方便,“系统解剖学”模块根据系统解剖学教材按章、节顺序展示,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对于学习过程的难点问题,可以通过“解剖学微课”模块加深理解;学习效果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模块中的“解剖标本练习”进行自我学习评价。

3.2 “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 在系统解剖学教学应用中的不足之处

虽然“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对于系统解剖学教学有很大的辅助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中的图像虽然立体且清晰,但终究是虚拟的,无法完全替代肉眼观察标本的真实体验。即使学生通过该教学软件很好的学习掌握了系统解剖学的知识,由于缺乏标本操作,学生的解剖技术及临床操作技能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另外,解剖课前由学生自己搬运和清理尸体及解剖操作前默哀等方式是本教研室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如果单纯利用“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进行学习,学生的感恩意识及其对生命的理解必将大打折扣。

总之,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仍需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以更好的提升学生学习系统解剖学知识的兴趣和效果。

参考文献:

消化系统解剖学 篇3

关键词: 人体系统解剖学    生师互动    教学方法

人体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的器官功能系统阐述正常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其生长发育规律的科学[1]。它是医学的重要支柱课程之一,是医学生的必修课。医学生通过对正常人体结构的认识,为后续的其他医学基础课程打造学习平台,使其顺利过渡到临床课程的学习。然而解剖学知识量大,名词术语过于繁杂,难记易忘,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不断下降,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及预期。在医疗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如何应对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对教学的要求,培养新形势下的医疗教育人才,是基础医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此,我们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在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生师互动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解剖学在多个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主动学习能力,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1.传统系统解剖学教学模式及其存在问题

传统医学教育的中心是教师。传统医学教育的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各个知识点,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点的模式。长期在这种模式下学习,学生习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过于依赖教师讲解,主动性差,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且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死记硬背,不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人体系统解剖学作为医学生最先接触到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由于名词量大且生僻,知识点多,学生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过程中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学习动力不足,以至于有的学生抱着应付考试的心态学习,彻底放弃对该课程的综合掌握。传统医学教育的考核模式单一,考核次数少,无法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考核,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导致授课教师无法掌握学生学习状态,不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无法保证高质量的教学质量。

2.多元化生师互动体系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2008年9月16日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明确指出:本科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个阶段,其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初级医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系统执业奠定必要基础。

然而由于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人们对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医疗资源缺口日益增大,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明显趋势,传统医学教育受到严峻挑战。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医学专业认证的开始。根据全球医学教育标准与认证体系,要缩小我国医学教育质量与国际医学教育水平存在的差距,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实现医学教育和医疗实践的有效对接,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卫生人才。

目前生师互动不足是高等医学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之一[2]。生师互动是指学生和教师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沟通过程,强调学生在互动中处于“第一位”。生师互动是大学发挥教育影响力的最基本形式。学生通过与教师的倾心交谈,良性互动,进一步理解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锻炼与他人的沟通技巧,学会做人、做事,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与能力,进入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生师互动有助于促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生师互动的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促使将教学质量提升的着眼点从以学校主体转换到以学生为主体,将本科教学从单向的教师主导转换为双向的学生主导,由只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取转向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样生师互动的实施要求教师变革教学理念,探索应用启发式与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生师互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

3.人体系统解剖学多元化生师互动体系的构成

“互动活动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以上人进行合作性的思想、情感以及观点的交流从而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3]。多元互动活动指涉及多个方面并对系统解剖学教学产生影响的互动活动。生师互动是发生在知识丰富的老师和求知欲强烈的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相互冲击,主动地影响彼此,而且主动获取反馈信息并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对他们的计划进行调整。这种互动方式是显性的双向的主动性的,是直接的、可观察的。学生在老师教学的影响下,获得解剖学知识,同时学生对授课教师产生直接影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方式实施加强互动。

3.1课前讲解

每次课程开始,协同学生复习上次课的相关内容,并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对理解不足的知识点着重进行讲解。同时对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提问,评估学生本段内容的预习情况,对后续授课进行适当调整。

3.2一问一答

每次授课内容分段讲述。在学生观察标本模型的过程中,抽取学生进行师生一对一互动交流,并在学习情况登记表上给出相应的成绩等级,按照A-E进行等级划分。此等级成绩不计入最终成绩,只是评估对学生本小结内容的掌握情况,筛选出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不足的知识点,使学生与教师均能获取本阶段教学信息的有效反馈。

3.3限时读图

在运动系、内脏系、脉管系、调节系各篇章结束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课堂限时读图考核。考核时所采用的图片来自课堂理论教学时所用的图片。每张图片用不同标志对多个不同关键结构进行标记。班级内学生根据学号随机分为不同组别,每个组别的学生辨认图片中一个被相应标记的结构,然后在答题卡相应序号处填写答案。考试结束后,每个学生的试卷随机发放给其他学生,教师公布每个标记结构的标准答案,学生对卷子进行批改,在此过程中如有疑问随时与教师进行交流。正确辨认结构最多的考生给予10分的成绩分,其他学生成绩根据辨认出的正确结构的数量按比例给出。此次成绩最终计入期末考试总成绩。

3.4信息反馈

由学生、教师和二级学院共同参与组成信息反馈体系。学校在每个班级内都设有学生信息员,其主要任务就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收集学生对各课程的相关意见。学校通过定期举行座谈会的形式来汇总信息员们收集的各种信息,并将信息汇总后由教务处反馈到二级学院的教学办公室,然后反馈给一线教师。例如2015年4月份对授课教师有如下反馈:“老师做的PPT形象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教学生动有趣,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方面的问题。但是,讲课速度略快,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这种新的信息反馈方式,首先能够更客观全面地吸纳学生对人体系统解剖学的教学意见,其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可以对学生反馈问题进行长时间跟踪,督促教师进行整改,最后教师通过二级学院协同学生所在院系教学办公室对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3.5平时成绩

有效的生师互动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平时成绩的设定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出勤和纪律等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对于旷课、迟到、早退及请假的情况酌情扣除平时成绩。如果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勤于思考,踊跃讨论,积极帮助其他同学共同提高,那么他就会得到相对高的平时成绩,最终的平时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

总之,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级医疗人才的需求,顺应医疗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改革高等医疗教育模式势在必行。高等医疗教育工作者要学习了解一系列新的教育教学信息,明确现阶段教育改革的重大意义,全面推动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生师互动教育教学的新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柏树令,应大君.系统解剖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

[2]罗燕,史静寰,涂冬波.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09——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的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5):1-13.

系统解剖学记忆方法解析 篇4

关键词:解剖学,学习记忆,方法

系统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 也是医学生进入医学院校首先接触到的医学课程, 在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好解剖学可为进一步学习医学其它学科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由于人体解剖学内容复杂、名词繁多, 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 记忆也较困难, 导致一些学生学习记忆效果较差、学习劲头不足、成绩不理想。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到, 只要善于总结、归纳一些便于学生记忆的技巧和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将记忆技巧应用到解剖学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更多地理解、吸收并记忆重点内容, 就会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1 归纳总结法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在系统解剖学中分章节介绍了组成人体的9大系统, 即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感觉器官、脉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每学完一个系统, 对该系统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串并出主线, 方便学生对该系统内容的整体把握。如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消化管是一个上下贯通的管道, 有两个口, 分别是入口 (口腔) 和出口 (肛门) , 由上往下分别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组成;小肠又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大肠又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消化腺又包括肝脏和胰腺等器官, 这样整个知识点就用一条主线连接起来, 非常明了, 易于记忆。

2 列表记忆法

人体解剖学的许多内容, 文字叙述繁琐、冗长, 经过列表, 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使之看上去非常简洁、明了, 有利于学习和记忆。例如, 男女性骨盆的差异比较 (表1) 、空肠和回肠的比较、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比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等, 解剖学里这样的例子很多。

3 图示记忆法

人体中的某些结构 (如血管、神经) 的走行具有一定规律, 按其走行用箭头依次标识出来, 方便记忆。如对循环系统中血管的记忆 (以动脉为例) , 体循环的动脉主干是主动脉, 根据它的走行可依次分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3部分, 降主动脉走行到胸部为胸主动脉、走行到腹部为腹主动脉, 再根据各部的行程、分支、分布等内容加以细化, 用箭头示其走行, 形成类似血管网络的走行[1]。这样就可以按先后顺序记住主动脉在何处发出一条分支, 这一支在何处又发出哪些小分支, 各分支又到何处、供应哪些器官等内容, 整个动脉系统就形成了一个清晰的网络, 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4 对比记忆法

人体是左右对称的三维结构, 很多器官或结构左右对称分布, 可采取对比记忆, 例如:左右静脉角;9条淋巴干中除了一条腰干外, 其余4对左右对称分布;股骨的大、小转子与肱骨的大、小结节对比;两个侧脑室与第三、第四脑室的对比等。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通过对比, 可以使学生易于理解、易于记忆, 学有新意、学有所悟, 掌握所学知识的内涵和特点, 很容易记住很多有联系的解剖学名词及人体结构。

5 口诀记忆法

把教学内容编成口诀, 简洁明快、押韵顺口。如12对脑神经连在脑干的位置:一端脑二间脑, 三腹四背在中脑, 五六七八在脑桥, 最后四对延髓找;子宫动脉与输尿管的关系:子宫动脉像弹簧, 弯弯曲曲行两旁, 宫颈外侧两厘米, 桥下流水记心房;心的外形:一尖、一底、两面、三缘、三沟, 即心尖, 心底, 胸肋面、膈面, 左缘、右缘、下缘, 冠状沟、前室间沟、后室间沟。口诀读起来朗朗上口且记忆牢固。

6 形象比喻法

形象的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专业的术语生活化, 器官结构形象化, 如精子呈蝌蚪形、肾呈蚕豆形、前列腺呈栗子形、子宫似倒置的梨形等。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直接的, 也有间接的, 人体结构也不例外。把握事物之间的这种联系, 找出事物之间的规律, 通过形象比喻, 便于记忆也不易遗忘。

7 数字记忆法

人体中有很多结构按照数字命名, 把握其中的规律, 有利于记忆。如股三角、肘后三角、膀胱三角、腹股沟三角等;还有“左二右三”的规律, 如左房室口二尖瓣、右房室口三尖瓣, 左肺分两叶、右肺分三叶等。有些管道全长粗细不等, 在它的起始端和末端以及在走行过程中与其它器官交叉处会形成三个狭窄, 如食管的三个狭窄、输尿管的三个狭窄、男性尿道的三个狭窄等, 这些结构具有类比性, 放在一起记忆可提高记忆效率。

解剖学的记忆方法还有很多,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有些方法还具多重性, 既是记忆方法, 又是学习方法, 还是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在其他医学课程中也实用。综合运用以上多种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变书本知识为自己的知识, 丰富了学生的头脑, 提高了解剖学的教学效果。总之, 在解剖学理论教学中要采取多种灵活的授课方式[2], 从以学生为主体的角度出发, 引导学生学习, 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扩大知识范围,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会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多种记忆方法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苏传怀, 姚玉芹.人体解剖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1:116-126.

消化系统解剖学 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系统解剖学;泌尿系统

案例教学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教育目的,设计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这些案例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矛盾冲突,以此为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实践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让学习者从中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临床和护理相关专业均有进行案例教学的报道[1~6]。系统解剖学是最重要的基础医学学科,是医学生最先接触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名词多、结构抽象、内容单一乏味等特点。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被动、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合理科学地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化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化消极的死记硬背变为积极的讨论理解,在案例中学到相关解剖学知识,得到能力的锻炼。笔者以泌尿系统为例,谈谈案例教学法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遵循随机原则,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将4个护理中职班分成A、B两组,每组由两个班共128人组成。A组采用案例教学法,即教师布置一个有关泌尿系统的临床案例,学生预习,课堂上生生、师生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归纳;B组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法,即教师灌输式讲课,学生被动接受。

1.2案例选取及课前准备

选取的案例要适合实际教学需要,与理论相结合,具有现实性、综合性及典型性,包含难点和疑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遵循以上案例选取原则,教师提前一周给A组学生如下案例:康某,男,27岁。主诉:腰部酸痛不适4天,排尿困难两小时。患者4天前无诱因自感腰酸,一天前排小便时感觉腹部疼痛,尿呈浓茶样。两小时前自觉有尿意,但无法排尿,腹痛加剧,并感腹胀,且呈进行性加重,被送至医院急诊。腹部CT显示双侧肾结石,双侧输尿管下端结石引起输尿管梗阻,双肾积水。行急诊手术,用输尿管镜经尿道逆行到达结石堵塞位置,将结石击碎。术后当晚患者排尿600ml,肾脏功能恢复。根据病例提出以下问题:(1)泌尿系统的功能是什么?该系统包括哪些器官?(2)肾结石为何会腰酸?肾区在哪?该患者为何会腹痛?(3)输尿管的行程如何?哪些地方比较容易发生结石滞留?为什么?(4)尿道插管如何操作?应注意什么?(5)尿在哪产生?肾的微细结构如何?尿如何排出体外?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案例资料,利用教科书、专业参考书、图书馆、网络等收集资料,预习泌尿系统相关知识,解答案例中提出的问题,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1.3案例讨论

按照教学大纲安排,泌尿系统理论讲授共4学时,分两次课完成。第一次课上课前先进行随机分组,A组两个班各分成8组,每组8人。设组长一名,负责组织讨论,维持秩序;设记录员一名,负责记录讨论过程,特别是组员讨论最激烈的问题及无法解答的问题;设发言人一名,负责总结性发言;其余5名组员自行搜集资料,应用所学知识,针对上述5个问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一次课各小组进行案例讨论,记录员记录讨论过程,并与发言人共同总结,形成发言稿。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参与讨论,只给予方向性引导,适当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课后学生可以继续查阅资料解决讨论中存在的疑问,完善汇报内容。第二次课各组发言人上讲台发言,为使所有组都有时间汇报其讨论结果,每组先总结泌尿系统相关内容,之后随机抽取案例中的两个问题来解答。教师针对学生发言情况进行修正和补充,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1.4案例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对案例进行回顾、总结和归纳,利用各知识点解答案例中的问题。比如,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由肾产生尿液,经过输尿管输送到膀胱进行暂时贮存,后经尿道排出,以达到清除血液中的代谢物及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保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目的。肾区是位于竖脊肌外侧缘与第十二肋之间的夹角,是肾门的体表投影,当肾患有疾病时(如结石等),该区常疼痛。输尿管有3处生理性狭窄,分别位于输尿管起始处、跨越髂总血管处和穿膀胱壁处,是结石易滞留的地方。该患者出现腹痛,与其结石滞留于狭窄处有关。男性尿道有3处狭窄、两处弯曲,插尿管时应注意。教师对小组或学生表现进行客观评价。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对泌尿系统知识点印象更加深刻,提高了学习效率。

2效果评价

在课程结束两周后,采用客观单选题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查,评估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存在差异。我们以学生入学的语文成绩作为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两组入学语文成绩无显著性差异。系统解剖学成绩A组为(83.16±7.33)分,B组为(79.70±6.43)分,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3讨论

案例教学法具有传统教学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实践证明接受案例教学法的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明显优于接受传统教学法的学生。结合中职护理专业教学,案例教学法主要有如下优势。

3.1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护理专业系统解剖学课时少,教学进度快、任务重,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案例教学法应用过程中,教师巡回于各小组间,适当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适时提出紧贴教学大纲的问题,最后针对重点、难点进行总结。以教师为引导,还课堂于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学生课前自主钻研,课堂上热烈讨论,在相互交流中掌握知识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精心筛选具有典型性和现实意义的、接近临床与生活的案例,能激发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进而深入思考、分析案例、查阅资料、解答问题。因此,案例教学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还提高了学生的理解水平,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问题能力[7]。

3.3有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

案例选取既要典型又要贴近现实,既要联系临床生活又要紧贴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正确组织、引导、启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最后还要对讨论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有一个系统认识。因此,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掌握教学大纲要求,有扎实的基础和最新的临床知识,能灵活运用知识点,让临床案例服务于系统解剖学教学,用解剖学知识解答临床问题。

总之,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系统解剖学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综合能力,显著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泌尿系统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消化系统解剖学 篇6

资料与方法

2009~2011年收治胫骨近端复杂性骨折患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32~63岁,平均47.38岁,均排除陈旧性骨折及其他手术禁忌证,按所采取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按AO/OTA分型A2型5例,A3型13例,C2型16例,C3型6例,应用解剖钢板手术治疗;对照组按AO/OTA分型A2型4例,A3型14例,C2型15例,C3型7例,应用微创稳定系统(LISS)手术治疗。两组年龄、性别、骨折分型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手术方法:①对照组仰卧位,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于大腿上部充气带结扎止血,根据具体的骨折方式和部位选择切口,前外侧、前内侧、后外侧、后内侧或其他改良切口,逐层切开软组织,切开关节囊,暴露骨质结构,尽量保护骨膜,观察半月板损伤情况,C型臂在透视下型骨折块复位,以保持胫骨平台关节面的平整为目标,透视观察复位满意后,于内侧或外侧安防解剖钢板,或内外侧联合安放解剖钢板,固定后在观察骨折块对位情况,如满意,则逐层关闭切口并留置引流管。②观察组体位、麻醉方法及止血方法同对照组,取胫骨近端外上方切口,长度自骨折线下2~3cm至髌骨上缘,对累及关节面的患者,应切开关节囊,复位骨折块,以关节面恢复平整为成功,并应用细克氏针固定较小骨折块,如骨折未累及平台关节面,则不必打开关节囊,仅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处理,恢复对位、对线,手术过程中应保护骨膜,尽量不祛除骨组织,C型臂下观察,骨折对位对线满意后,借助导向手柄将LISS钢板置于胫骨前肌与胫骨骨膜间,拧入自攻螺钉,透视观察骨折对位对线满意后,留置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

结 果

两组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成功率100%,观察组手术时间146±13.21分钟;出血量165±21.47ml;X线检查骨折愈合时间16.80±2.75周;并发症4例,1例术后螺钉松动,1例克氏针滑脱,2例术后疼痛;膝关节功能评分78±7.80;对照组手术时间218±21.55分钟;出血量288±41.07ml;X线检查骨折愈合时间16.75±2.15周;并发症7例,1例术后螺钉松动,1例继发骨折,2例术后疼痛,,3例钢板取出困难;膝关节功能评分71±6.85。两组比较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具有明显优势。

讨 论

胫骨近端骨折多由高能量暴力损伤所致[2],由于该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复杂,软组织及韧带等附属结构存在不同程度损伤,骨折累及关节面,手术需要达到解剖复位,难度较大,患者预后存在一定的功能缺陷,目前解剖钢板内固定和微创稳定系统固定是治疗该种骨折的常用选择方法。

LISS是基于外科微创理念设计的,该术式是将过去骨科手术强调解剖对位,坚强内固定向保护骨组织及软组织血运和减少手术创伤转变的代表作之一,LISS钢板形状设计与骨的轮廓一致,术中不需要预弯、塑形,操作方便,节省了手术时间[3];另外,LISS钢板固定于皮外,应用瞄准器,避免了骨折部位的广泛切开暴露,减少了软组织损伤,有效减少了失血量,提现了微创理念。

经本次研究充分证实微创稳定系统在治疗胫骨近端复杂性骨折方面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发生率低,膝关节功能恢复具有传统手术的水平,值得在临床工作中积极地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劉凯,冯斌,刘林,等.微创稳定系统治疗胫骨近端骨折临床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7,27(12):810-811.

2 郭良泽,毛滑晋,马力.胫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67例[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4):2967-2968.

解剖学中运动系统的教学体会 篇7

1正确选用教具

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 标本、挂图、模型、电教等是教师常选用的教学手段, 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合的教具。如在讲解颅骨时, 最好先选用颅骨分离标本, 直观展示23块颅骨的位置和形态, 之后再观察颅骨各切面标本。在骨骼肌的理论授课中, 适宜先选用挂图、图谱认识该肌的位置、起止点、层次、纤维走向, 之后再利用实验课观察标本效果更好。

2分清主次, 明确要求

由于运动系统包括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知识, 结构复杂, 知识点多。教学时要根据临床应用, 对于重要的、常用的骨性标志和肌性标志, 要求掌握其名称、位置、形态、功能。对于其他次重要结构, 只需了解其名称、位置即可。

3正确应用专业术语描述器官形态

在阅读教材时, 要了解教材中的描述方法。即在顺序上, 通常是由大到小, 由上到下, 由前向后。在描述某一部分结构时, 往往是以甲为中心说明其他, 如甲的上方有乙, 甲的外侧有丙等。如讲解面颅骨时, 是以上颌骨为中心描述。描述长骨的形态, 按两端一体的顺序讲解。结构复杂的髋骨, 可以按整体到分部的顺序学习。骨骼肌则由浅层到深层描述。在指导学生预习和复习时, 要注意条理性, 并训练其对方位术语的理解和反应能力[1]。

4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4.1 归纳比较法

对于形态相似、有共性的器官, 为突出结构的特征, 可以采用此法。如肱骨上端外侧有大结节, 前方有小结节;股骨上端外侧有大转子, 前方有小转子。肱骨体有三角肌粗隆;股骨体有臀肌粗隆。肱骨下端有内上髁、外上髁;股骨下端有内上髁、外上髁、内侧髁、外侧髁。尺骨和桡骨的比较、椎骨的一般形态、四肢关节都可以采用此法, 提高学生的鉴别与记忆能力。

4.2 互动教学法

能识别骨性标志和肌性标志是本章节的目的。指导学生不仅可以在模型、标本上找到骨性标志和肌性标志, 而且在活体上也能准确定位。让学生相互配合, 在自身和对方身上触摸标志, 如第七颈椎、胸骨角、胸锁乳突肌等。每讲完一节, 把重点内容给学生做一个回顾, 用实验报告纸绘制人体解剖图,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加深了其对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从各个角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3 案例分析法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医学知识, 在基础课中不断增加一些解剖学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案例, 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又能增强其临床意识和能力, 逐渐培养医学思维方式。如在肌学中, 臀大肌是一个重要的肌性标志, 如果只是单纯的告诉学生臀大肌形态与位置, 学生只会机械性的记忆。该肌的外上1/4肌质丰厚, 神经和血管细、少, 因此是临床肌内注射最常选用的部位, 同时指导学生注射区域定位方法, (1) 十字法:以臀裂顶点向外作水平线, 从髂嵴最高点向下作垂线, 将臀部分为4个象限, 外上1/4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区; (2) 连线法:髂前上棘与骶尾结合处连线的外上1/3处。这样讲解后, 学生不仅掌握了肌学知识, 也巩固了相关骨科知识, 更增强了其对解剖学的重视和实践操作意识[2]。

5重视情感教育

理论课结束后, 学生将首次到实验室观察标本。多数学生未见过尸体, 在上课初期, 普遍存在着好奇、紧张和害怕心理, 个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恶心、心悸等反应。此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及时给予心理支持, 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 使其认识到标本是他们学习的第2个“老师”, 以尽快适应解剖学特殊的学习环境。也有个别学生不知道爱惜标本、模型, 随意乱涂乱画, 教师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使学生明白标本来之不易, 要懂得爱惜标本, 尊重逝者[3]。

当然, 标本及模型也是成为分散新生课堂思维的重要因素。故教师应在每单元课程开始时, 充分利用新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理, 选用新颖的方式和引人入胜的话题, 指明该节的学习目的和教学安排, 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主题。

参考文献

[1]王玉玲.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9:2.

[2]祁晓民, 马朋丽.浅议人体解剖学教学的人文关怀问题[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6, 27 (4) :60.

浅谈系统解剖学学习方法 篇8

一、系统解剖学的特点

1. 系统解剖学最重要的特点是形象性。

系统解剖学上讲的结构或是组织器官大都能具体化到实际实物或具体形状, 比如, 肝的外形像不规则的楔形及在肝门处有“H”型的三条沟;十二指肠整体上呈现“C”形, 上肢的四边孔, 肾形似蚕豆, 胆囊呈梨形, 结肠整体形似“M”形, 乙状结肠全长呈“乙”字形。

2. 系统解剖学名词术语多。

系统解剖学有很多相似相近的名词术语, 比如在颅底部的孔有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 颈静脉孔, 枕骨大孔, 茎乳孔;椎弓间的棘上韧带、项韧带黄韧带;骨盆、假骨盆、真骨盆;三边孔、股三角;咽隐窝、梨状隐窝;掌浅弓、掌深弓。系统解剖学上有很多表面含义可能与实际含义相差很大的名词, 例如, 纵膈、海马、胸骨角、危险三角等。有些名词是临床必需要求掌握的, 例如, pterion (翼点) 、肝门、calot三角 (胆囊三角) 、肾门、koch三角、三 (二) 尖瓣复合体、静脉角、动脉韧带、膀胱三角、掌浅 (深) 。

3. 系统解剖学是以记忆为主的学科。

系统解剖学上的术语很多是临床上的专业术语, 例如, 方位术语:上和下、上端和下端 (近端和远端) 、前和后 (背侧和腹侧) 、桡侧和尺侧、胫侧和腓侧等;轴状术语:垂直轴、矢状轴、冠状轴;切面术语:垂直面、矢状面、冠状面。

系统解剖学的内容比较抽象难懂、繁多琐碎。微观上中枢神经系统中十二对脑神经由细胞核团组成, 每个细胞核团具有特定的位置, 每对脑神经又有特定的神经纤维组成, 而这些细胞核团、神经纤维是比较抽象空洞的;宏观上神经系统中十二对脑神经的起止点, 所支配的肌肉, 分布范围, 臂丛包括锁骨上分支和锁骨下分支, 锁骨上下分支又包括很多神经, 每一条神经又有属于自己支配的范围, 神经系统是一个贯穿骨学、肌肉学、脉管系统的系统, 关系错综复杂, 知识繁多琐碎。

二、系统解剖学的原则

一要重视课本的研读, 学习系统解剖学课本是重中之重, 把课本认认真真的通读一遍, 整体感受某章所讲的内容, 一本书的主题思想乃至有机的人体。二要充分利用图谱辅导资料和实验课的时间。统解剖学是宏观形态学, 图谱和实验课是最直接接触人体形态结构的途径, 认识并掌握人体形态结构才是学习系统解剖学的精髓, 只记住一些文字理论特点而不知道形态结构是属于本末倒置的。三要充分利用形象记忆, 有学者研究, 在人脑储存的信息中, 形象信息与文字信息之比是1000:1[2], 形象记忆既可以减轻我们大脑的工作负担, 又可以使我们记得长久, 并不易混淆。

三、系统解剖学的学习方法

1. 功能和结构相统一学习法。

结构决定功能, 功能反作用于结构。人体每一个器官都有一定的结构, 并且无论是什么结构, 此种结构一定是与它相应功能相适应。心脏的三尖瓣复合体由三尖瓣环、瓣尖、腱索、乳头肌组成, 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 三尖瓣复合体的功能主要是控制血液在脉管系统中的流动方向, 防止血液因心肌的收缩、舒张产生压力差而倒流入右心房, 三尖瓣复合体有这样的结构才有这样的功能, 这就是所说的结构决定功能, 再比如, 某人有数年的高血压病史, 那么他的左心室壁有可能比正常人左心室壁厚, 这是因为他患有高血压, 血液在血管流动时受到的阻力变大, 而要想满足机体的正常需求, 就迫使心脏提供更大的动力, 做更多的功, 因此心脏在适应机体不正常的功能迫不得已改变自身的结构, 使心脏的左心室壁变厚, 这就是所谓的功能反作用于结构。因此在学习人体结构时不要死记硬背, 联想一下它应有的功能, 那么它的结构我们也就容易理解掌握了, 反之, 清楚明白组织器官的结构那么它的功能也就理解掌握了。

2. 系统学习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系统解剖学是一门内容庞杂、琐碎的宏观形态学, 要是漫无目的的看书, 无的放矢的识记知识点恐怕是学不好系统解剖学的, 为了使系统解剖学知识更具有条理性, 我们可以把系统解剖学的内容归归类、分分组, 按照一个系统或者某一版块的学习可以使知识更有条理, 可以减轻大脑的工作负担, 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我们在学习消化系统时主要学了咽的分部, 食管的三个狭窄, 胃的位置形态, 十二指肠的“C”组成大肠的五部分, 肝胆的形态、结构、功能, 这些知识点如果不加以整理就感觉很庞杂、琐碎, 没有条理, 假若, 我们把消化系统分为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 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等几部分;消化腺包括肝脏、胰腺、唾液腺, 按照以上构建知识框架我们再分别重点学习口腔里的咽峡, 舌的四种乳头, 食管的三个狭窄, 胃的形态结构、功能、毗邻, 血管神经分布, 十二指肠的四个组成部分及功能, 大肠的几个组成部分及功能, 肛管处的结构及痔相关的知识, 消化腺再重点学习肝脏和胰腺的形态结构, 位置毗邻, 重要血管神经。这样系统的学习使消化系统繁杂琐碎的知识都连在一起了, 既具有条理性又方便记忆。

3. 全面学习重点突出学习法。

系统解剖学课本讲的知识都是经典中的经典, 但是由于我们课程比较多, 精力有限, 掌握课本上所有的知识是不现实的, 因此需要我们有取舍的学习, 采取全面学习, 重点突出的学习方法是一种不错的方式。首先我们要通读课本所讲的内容, 整体把握课本所讲知识的主线, 整体感受知识的联系, 其次对于教学大纲要求了解的内容我们知道讲的是什么道理就可以, 没必要深究内在的规律, 第三对于教学大纲要求熟悉的内容, 我们大体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 规律、联系就可以, 第四对于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我们就要深刻的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知识内在的规律联系等。根据三个不同要求, 我们采取三个不同层次的学习不仅可以减轻学习负担还能增强学习的兴趣。人体肌学中共有600多块肌肉, 掌握每一块肌肉的起止点、形态结构、神经支配、营养血管是有难度的或不现实的,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有取舍的学习肌肉, 对于咀嚼肌。胸锁乳突肌、颈阔肌、前中后斜角肌、斜方肌、主要呼吸机、三角肌、肱二头肌、股四头肌等重要肌肉要掌握它们的起止点, 行程、功能、支配神经、营养血管, 而对于其他面肌、背肌、胸肌、上肢肌、下肢肌等, 只要熟悉它们的大体位置, 了解它们的大体功能就可以而没有必要深究。

4. 想象学习法。

想象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形象记忆学习方法, 有利于大脑长期的记忆, 可以把课本上枯燥无味文字描述的形态结构特征描绘成一幅三维的空间图, 把课本上文字描述的形态特征、规律、功能都浓缩到三维空间图中去, 另外, 要从分利用实验课时间, 把自己利用想象描绘的三维空间图和实验室的标本一一的对照, 进一步弄清楚各个结构的位置关系, 分布位置等。利用这种方法有利于记忆枯燥无味的结构名称、形态结构、规律功能、空间位置关系。

5. 相似对比学习法。

系统解剖学有不少相似的名词术语, 记忆起来比较困难, 容易混淆, 若提取它们的相似之处加以比较则使人记忆深刻不易混淆。例如, 解剖学讲的肾门、肺门等, 而出入肾门或肺门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所包裹组成的复合物叫肾蒂或肺根。具体言之, 肾蒂由肾动脉、肾静脉、肾的神经、淋巴管及肾盂组成, 肾蒂各结构的上下位置关系, 自上向下依次是肾动脉、肾静脉、肾盂, 肾蒂各结构前后位置关系, 自前向后依次是肾静脉、肾动脉、肾盂, 而肺根使由肺动脉、肺静脉、肺的神经、淋巴管、和左右主支气管组成, 在肺根各结构的前后位置关系自前向后依次是上肺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 左肺肺根各结构的上下位置关系自上向下依次是肺动脉、左主支气管、肺静脉, 右肺肺根各结构的上下位置关系自上向下依次是右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这样通过相似处的比较可以把容易混淆的知识深深地烙在我们的大脑里。

6. 形象比喻学习法。

系统解剖学是一门宏观形态学, 有些结构复杂, 难以记忆, 恰当的运用形象比喻可使枯燥乏味的知识简单化、具体化、浅显化[3]。比如, 女性成人子宫在直肠和膀胱之间且呈前屈状, 像是深鞠躬的姿势, 膝关节半月成“C”状, 肝门处的三条沟成“H”状, 上肢处的“三边孔”以及脑干的“菱形窝”都可以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比喻成具体的事物来记忆。

7. 前瞻后联学习法。

以问题为中心, 进行前后联系, 综合归纳, 把分散在不同章节的同一性质的问题, 归纳在一起, 以加深对问题的全面理解[4]。如胃, 就可把胃的形态结构, 位置、分部、血液供应、淋巴引流以及神经支配等归纳在一起, 使之对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如学习呼吸系的鼻腔时, 就可联系骨学中骨性鼻腔的结构、鼻旁窦的开口位置;向后则可联系鼻腔的血液供应, 神经分布以及生理功能等。

8. 趣味学习法。

在学习时可创作一些切合实际, 又便于记忆的歌诀或顺口溜, 以增加一些乐趣, 改变一下学习解剖学感到枯燥无味的气氛[5]。例如, 舟月三角豆, 大小头状钩, 摔跤若骨折, 先查月和舟。

参考文献

[1]陈力, 司道文.医学生学习系统解剖学的方法和体会[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10, 12 (5) :759-760.

[2]乔伟丽, 王光明, 张咏梅, 等.合理应用形象思维.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J].山西医科大学报 (基础医学教学版) , 2006, 8 (4) :356-358.

[3]张子明, 张宇新.人体解剖学学习方法初探[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5, 7 (4) :529-530.

[4]谭刚.指导学生掌握记忆解剖学知识技巧的探索[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10, 27 (1) :80-82.

应用微课于系统解剖学教学之改革 篇9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及手机各种操作软件如“微信”的推广,学生的手机普及率已经达到99.8%。这就为微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目前,微信已逐渐渗透至各个学科及各个层次的教学实践中,且其应用程度也日益加深[1]。本文通过对微课应用于系统解剖学的应用效果及前景进行探讨,为微课的大范围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一、系统解剖学传统教学模式

系统解剖学教学包括理论课教学及实验课教学。理论课教学主要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制做PPT进行讲授,采取“灌输式”教学。课堂氛围单调,知识接受率低,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由于系统解剖学知识点较多,学生听课时往往会产生厌烦心理,以致于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时犯困等情况时有发生。

而系统解剖学实验课一般是由教师将挂图、游离标本、模型及尸体等进行讲解,然后由学生自己进行识别、观察和加强记忆。由于有些同学怕脏、福尔马林气味刺激,使学生不愿意主动积极的去触摸及观察标本,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且近些年来,由于本科招生人数不断增加,致使尸体标本日益短缺,已无法满足正常正常的实验课教学,导致多名同学共用一具尸体进行实验课的学习,且一些尸体反复使用,导致其重要结构已经破坏,这些原因都给实验课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2]。

因此,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解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寻找新的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学生对系统解剖学学习的积极性及教学质量。

二、微课在系统解剖学教学的应用

微课是近几年产生的新兴授课方式,全称是“微型视频课程”,是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传播教师录制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或教学环节的视频来开展的教学方式,其许多优越的特点决定了其应用在系统解剖学的教学中。1)教学时间短。微课一般时长为5-8分钟左右,可以减少学生长时间观看视频而产生的枯燥及乏味感;2)内容较少。微课的目的是为了解释和阐述课堂上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使学生对内容有一个印象化的认识,从而有效指引学生复习;3)由时间短而引发的视频占用内存少。这样有利于学生将微课下载至手机观看,从而实现“实时学习”,“适时学习”;4)与手机融为一体。学生普遍喜爱在课后业余时间打开手机,在手机上学习微课易于提高学生兴趣[3]。

微课的这些特征,都将导致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应用于系统解剖学的课程中。但在制作微课时,应该紧紧抓住其特征来充分调到学生的积极性。如在讲解某一器官时,要在短时间内将器官的形态结构讲解透彻而又不降低学生兴趣;因在微课中,教学要在短时间内对某一知识点讲解透彻,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微课拍摄前的教学设计,如何能用生动、简明的话语将某一知识点阐述清楚;要充分运用一些辅助方法,如动画、图片、三维结构短片等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使学生更直观的将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展现出来,这一点可应用于神经系统的脑干的神经核团结构的讲解中,如果单纯讲解课本上的文字,则会使学生理解上有较大的困难,而适时运用模型、动画、三维结构短片则会使知识点更加形象化、立体化;微课的内容要不断更新,有需要的话录制一些与解剖学相关的学科的视频短片以辅助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不断丰富微课课程[4]。

三、小结

综上所述,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院校系统解剖学的需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它能够使系统解剖学的一些重难点问题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弥补传统系统解剖学教学方法上的不足,与传统教学方法相辅相成,变教师灌输为学生自主学习。但关于微课如何进一步成熟,则需要更多学者的研究及建议。

摘要:系统解剖学是按照人体的器官功能系统阐述正常人体器官的大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其生长发育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的支柱学科之一。传统的授课包括理论教学和标本观察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转变,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脱颖而出。其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解剖学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将其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上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系统解剖学,微课

参考文献

[1]柯荔宁,张海,黄文华.基于网络资源的现代解剖学教学模式的探讨基础医学教育[J].2014,16(2):136-138.

[2]姜杨,李永涛,沈雷.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微课的开发和教学模式探索[J].解剖学研究.2015,37(4):314-315.

[3]孙权,李宇,郑岩.人体解剖学微课的建设与应用研究[J].继续医学教.2015,29(3):20-21.

消化系统解剖学 篇10

1 九大系统编排顺序的调整

由表1可见, 九大系统在两本教材里的编排顺序不同。中医药教材是按照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器和神经系统的顺序编排, 而人卫教材是把内分泌系统放在神经系统后面, 是全书的最后一章, 其他系统顺序不变。笔者建议编排顺序是: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这样编排是因为运动系统是解剖学的基础, 是描述其他系统器官位置的参照, 因此应把运动系统排在最前面。

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放在一起, 因为这几个系统同属于内脏学部分。打破传统的顺序, 把呼吸系统放在消化系统之前, 一方面是因为呼吸系统大部分器官在人体上部的胸腔内, 而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绝大部分器官在人体下部的腹盆腔内;另一方面, 这样编排也有利于腹膜的编排和讲解。

注:与本文有关的详细列出, 无关的简要列出

感受器是神经系统反射的起点, 所以把感受器和神经系统排在一起, 并把感受器放在神经系统的前面。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是人体的两大调节系统, 而神经系统是人体最高的调节系统, 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所以把内分泌系统放在神经系统后面。

上述的解剖学教材都是将心的血管、眼的血管和脑脊髓的血管分别编排在循环系统的心、感受器的视器和神经系统的脑等部分。在循环系统的动脉中, 相应地省略了升主动脉的分支、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在颅内的分支;在循环系统的静脉中, 省略了心静脉系、眼的静脉和颈内静脉的颅内属支, 这样割裂了循环系统内容, 使循环系统内容不如其他系统内容有条理且完整。为使循环系统内容有条理且完整, 可以把循环系统放在教材内容的最后, 取消循环系统中心的血管、感受器中眼的血管和神经系统中脑的血管等部分, 把心的动脉放在升主动脉的分支处、眼的动脉和脑脊髓的动脉放在颈内动脉、椎动脉等的分支处, 并把心的静脉归于体循环静脉, 在体循环静脉部分增加心的静脉系, 把眼和脑的静脉归于颈内静脉的颅内属支处, 把脊髓的静脉归于体循环静脉相应的静脉属支处。

2 腹膜编排位置的调整

由表1可见, 中医药教材把腹膜作为和消化管、消化腺并列的一节安排在消化系统里面, 后面是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人卫教材把腹膜作为内脏学中与消化系统等系统并列的一章放在生殖系统后面, 生殖系统前面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由于腹膜不属于消化系统的内容, 中医药教材把腹膜作为消化系统里的一节内容容易让人误解为腹膜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 人卫教材把腹膜作为内脏学的一章也容易让人误解。另外, 由于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大部分器官都在腹盆腔里, 并且都被覆腹膜, 把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依次连续排在一起, 并把腹膜作为附注内容放在这3个系统之后, 这样编排可使教材内容更为紧凑合理, 也更明确地显示了腹膜和以上几个系统的关系。

3 胸膜编排位置的调整

由表1可见, 和腹膜类似, 中医药教材把胸膜作为一节排在呼吸系统里;人卫教材把腹膜作为一章归为内脏学, 而把胸膜作为一节排在呼吸系统里。人卫教材把性质相同的腹膜和胸膜按目录中不同的层级进行编排, 使教材的层次结构不够统一。和腹膜一样, 由于胸膜不属于呼吸系统的内容, 把胸膜作为呼吸系统的一节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然而胸膜和呼吸系统联系密切, 因此笔者建议把胸膜附在呼吸系统后面。

4 纵隔编排位置的调整

上述两本教材都把纵隔作为一节排在呼吸系统里。纵隔不是一个系统, 也不属于哪个系统, 把纵隔作为一节排在呼吸系统里, 容易让人误解为纵隔是呼吸系统的组成部分。而纵隔和呼吸系统都在胸腔内, 又和呼吸系统关系密切, 所以笔者提议把纵隔附在呼吸系统后面。

摘要:通过比较分析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现行《系统解剖学》教材的内容编排, 对教材的内容编排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系统解剖学》,教材,内容编排,建议

参考文献

[1]陈杰, 彭东.人体解剖学教材的回顾和发展[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1, 32 (2) :153-154.

如何教好解剖学 篇11

关键词:解剖学;教学;专业基础教学

作为医学类专业学生所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解剖学既要承担引导学生由普通中学生向医学生转变的任务,更要为其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所以在解剖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学习课本知识以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更应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本人通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以下教学体会,愿与同行商榷。

1.教师首先应熟悉专业,了解专业

同行之间应该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所以专业课教师首先应熟悉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最新动向,自己应先入行,这样才有可能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当然,就一门课程来说,教师也应熟悉其在本专业体系中的地位,本专业的学习需要哪些知识,这样,在讲课时才能很好地处理教材,才能引导学生的学习,而避免照本宣科。

要教好一门专业课,就必须熟悉这一专业,要能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专业思想,连通相关课程,要能引导学生走上专业发展的道路,也就是要能为学生“解惑”。

2.教学过程中要紧扣大纲,明确任务

教学大纲是经过多年的实践,经专家论证过的纲领性文件,是教与学的指导性文件,只有熟悉教学大纲,才能对所教内容做出最合理的取舍,也才有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任务驱动式教学对低年级学生并不十分适合,但如能在课前布置一定的任务,让其预习思考,然后在讲解时抽丝剥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喜欢自己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紧扣大纲,明确任务,将会取得极佳的效果。

3.课堂讲授时应详略有致,突出重点,难点剖析时要紧扣专业方向,灌输专业思想

解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可谓点多面广,如要在短短几十小时的教学中,做到面面俱到,点点必讲,那将会事与愿违。教师在授课时就要做好教材的处理,讲课时应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既要讲透彻主要的知识点,又要教会学生触类旁通。如在讲授肝门静脉时,除要讲清肝门静脉的组成、属支及其意义外,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侧支循环而熟悉全身静脉回流的途径。这样就为将来学习肝硬化等临床课程打下了基础,也提高了学生课外探究知识的兴趣,引起对专业知识的求知欲望,教学过程也就自然而然地接近了专业。

4.合理归纳总结,条分缕析,方便学生学习记忆

在一般的高等学校,解剖学教学都能做到小班、实验室上课,但因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些高职、高专学校及中专、中职学校,就无法做到这一点了。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多想一些办法,尽可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能充分利用挂图、模型、多媒体课件等。因为,解剖学是典型的形态科学,图形教学的效果要强于文字。对于重点内容要注意归纳总结,理顺条理。如在讲授血管系统时,用归纳法讲授时既要条理清晰又要能促进记忆,同时归纳法也是一种很好的自学方法,适用于所有课程,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5.作业布置合理、有用

适当布置课后作业,是促进复习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因各种原因的影响,学生对作业一般都有抵触情绪。所以,我认为在布置作业时应多动脑筋,所布置的作业要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要能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复习和回顾。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自学专业知识,可谓一举多得。当然,作业不宜过多,不可让学生感到有压力,但作业一定要有拓展性,如关于呼吸系统可提出为什么伤风感冒后会有溢泪、重听的现象,学生一想起自己感冒后的表现就会引起探究的欲望。

6.全面总结,解决问题

消化系统解剖学 篇12

关键词:肝脏,门静脉系统,解剖分析

肝外科治疗的开展需要结合对肝脏右前叶门静脉系统的解剖分析结果, 形成对肝内血管的正确认识。肝脏右前叶在肝脏整体的管道关系中最为复杂, 靠近第二肝门的位置是肝脏解剖手术中深度最大的部位, 门静脉右前支作为肝脏右前叶的主要供血静脉, 其引流静脉由肝中静脉、肝右静脉担当。同时, 肝脏解剖的最大难处在于解剖线的划分。在目前, 肝移植是肝外科手术中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 在进行该项手术时, 肝段的各项信息包括肝段体积、静脉回流、肝内管道等都需要医师作精确的了解。相较于左半肝, 右半肝内血管更加复杂。本文通过对肝脏标本进行解剖研究, 目的在于为临床肝外科治疗提供资料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20例固体形态肝脏标本 (无病变) , 15%福尔马林固定。

1.2 方法

管道支撑留出边缘宽度为2cm, 解剖对象为右半肝。认真清洗第一肝门附近的脂肪组织、结缔组织, 将胆囊挖出放置一边。以肝门静脉右支为参照, 用解剖镊分离肝实质, 保持方向为右, 直到门静脉右支和门静脉分支出现, 维持肝静脉现状[1]。将下腔静脉剖开, 观察汇入下腔静脉内的3支主肝静脉的情况, 将下腔静脉左壁和胆囊窝中心相连, 将下腔静脉右壁和肝脏右下角连接到到胆囊窝中心向外延伸的1/3处, 以这2条线作为区别肝脏右前段和其他部位的界限。用解剖镊分离肝脏实质, 方向为由正中走向肝脏右侧, 维持肝脏右前段门静脉三级分支现状不变, 从三级分支末梢向纵深处找出门静脉右前支本干, 维持肝中静脉及肝右静脉1、2级属支不变。确保观察者能够通过膈面对肝脏门静脉进行观察。观测内容为分支的走向、分布、形式以及数量。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数据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全部20例肝脏的解剖结果来看, 18例肝脏右前叶门静脉三级分支被一斜裂分为2组, 斜裂的原因为血管缺失, 2组三级分支中的一组处于血管缺少处的左前方, 对应位置为右前叶腹部的侧面;另一组分布在该血管缺失处的右后方, 对应位置为右前叶背部的侧面。另2例肝脏未发现斜裂。肝脏右前段门静脉三级分支的分布为:1~8支处于腹部侧面, 另有1~8支处于背部侧面, 3~15是肝脏右前段门静脉三级分支的支数, 对其进行样本检验,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三级分支的形式主要为2种, 将其以A、B字母来代替, A型门静脉三级分支分支的走行方向较多, 分别走向右前叶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前方, 分别供应肝脏右前叶腹侧部和背侧部, 这一分支形式共有15例, 占75%;B型门静脉三级分支分支门静脉右前支发出两个粗大的门静脉三级分支, 分别供应肝脏右前叶腹侧部和背侧部, 这一分支形式共有5例, 占25%。

走行在斜裂中的结构观察结果为:18例血管缺失形成的斜裂将右前段门静脉三级分支一分为二, 斜裂内部都发现有一条走行的肝静脉, 18例中10例为肝中静脉, 属1级属支, 3例为肝右静脉, 属1级属支, 3例为肝中静脉, 属2级属支, 2例为肝右静脉, 属2级属支, 1例为副肝中静脉。

另外, 在对20例肝脏右前叶斜裂对应位置进行测量时发现, 斜裂点和胆囊窝的中点有一定的距离, 平均距离为 (60.68±15.80) mm;肝脏右下角和胆囊窝中点相距的距离平均为 (110.34±20.54) mm, 2个距离数值的比值为 (0.45±0.12) 。

3 讨论

20例肝脏中18例出现血管缺失, 其缺失部位处于肝脏右前叶门静脉三级分支处, 依据Couinaud分段法, 该斜裂的存在十分正常。20例肝脏中有18例肝脏右前叶门静脉三级分支被一斜裂分为2组, 斜裂的原因为血管缺失, 其中的一组处于血管缺少处的左前方, 对应位置为右前叶腹部的侧面;另一组分布在该血管缺失处的右后方, 对应位置为右前叶背部的侧面。另2例肝脏未发现斜裂。由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及肝管三者组成的格里森系统, 需要保持正常运行。格里森鞘被切断后, 将会导致门静脉和肝固有动脉的供血中断, 形成胆囊内部胆汁淤积或泄露[3]。在进行肝外科手术时, 医师需要对门静脉有全面精确的了解, 并以此作为肝段划分的主要依据。就目前的情况而言, 肝脏右前叶门静脉三级分支的分布已经成为肝段划分的主要依据。在此次研究中, 三级分支形式分为2种, A型分支占这5种分支形式的75%, 是由数个分支分别供应肝脏右前叶腹部侧面和背部侧面;B型分支形式占25%, 主要有2条粗大的门静脉右三级分支分别供应肝脏右前叶腹侧与背侧。通过对这一结果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肝外科的手术治疗可直接从肝脏右前叶腹背两处粗大的门静脉三级分支上进行, 进而保障手术的顺利, 采用结扎、分离等措施, 将患者的肝脏手术风险降低到可控制的范围内, 加大肝脏手术成功的几率[4]。另外, 手术过程中的肝中静脉保留对手术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省去了术后为患者进行的肝中静脉重建的工作。

同时, 在对斜裂进行观察中笔者发现, 斜裂位置正好处于胆囊窝中心和肝脏右下角的中分线处, 在进行CT三维成像扫描时, 可以根据图像融合后呈现出的影像, 分析各静脉的走行[5]。肝外科手术中, 手术医师需要确定手术切面, 减少对肝右前叶门静脉的损伤, 防止病人出现术中大出血和术后的供血不足。从研究结果来看, 恒定肝静脉的作用在外科肝治疗中意义非凡, 其管径不仅始终保持在2~3mm以上, 同时, 能够被CT三维成像扫描仪轻易检测到, 有利于肝脏中右前叶腹部侧面和背部侧面的区分, 对手术的进行和手术切面的选择都有指向作用[6]。

参考文献

[1] 赵振美, 刘树伟, 林祥涛, 等.国人肝段的再认识[J].解剖学杂志, 2008, 31 (3) :400-403.

[2] 沈柏用, 施源.肝脏分段解剖的新认识[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8, 16 (9) :913-918.

[3] 范上达.以肝中静脉为标志的精确肝切除[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8, 11 (2) :93-96.

[4] 郑树森.成人活体肝移植的热点问题[J].浙江医学, 2008, 30 (1) :1-5.

[5] 姜小清, 易滨, 罗祥基.肝门部胆管癌10年外科治疗经验[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0, 9 (3) :180-182.

【消化系统解剖学】推荐阅读:

消化系肿瘤10-21

消化系统畸形08-12

消化功能10-16

消化管05-11

技术消化08-23

消化吸收08-26

消化代谢10-05

消化时间10-11

消化处理10-22

消化出血11-01

上一篇:内在制度下一篇:国内一流矿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