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考试设计

2024-10-21

人体解剖学考试设计(共8篇)

人体解剖学考试设计 篇1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及其功能关系的科学, 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基础课之一, 与医学其他各学科关系极为密切。其主要任务是探讨和阐明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特征、位置毗邻及其功能意义等。对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若无正确的认识, 就无法区分正常与异常, 也不可能充分理解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发展过程, 尤其是外科手术处理等均无法正确进行。另外医学中1/3以上的名词来源于人体解剖学, 因此也可以说人体解剖学是医学课程中基础的基础。

对于这么重要的课程, 考试仍然是评价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考试可以较全面、准确地评价教学活动, 从而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寻求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促进教师端正教学思想, 转变教学观念, 真正按教学大纲要求全面实施并落实教学目标。因此怎样设计考试, 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 引导教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一直是教学改革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教学目标、要求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 是教学评价的第一条标准, 教学的成败、质量的高低, 首先要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考试评价教学, 就要看考试评价能不能体现教学要求的多面性。传统的理论考试, 只要学生把书本知识背得全面, 记得牢固, 能应付那些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问答题等就容易得高分, 而学生的实践能力却得不到提高;实验课考试大多采用抽签式, 即出一组或几组题, 学生逐个从中抽取一套 (也可能就是一个标本) 后进行回答, 受时间的限制每套题的内容不可能太多, 所以考核面很窄, 难以准确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可见,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法已影响到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 影响到素质教育的实施。为了改革这种传统考试评价方式, 使考试能达到全面评价教学质量, 促进教学改革之目的, 我们对考试方式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人体解剖学是典型的形态学, 没有深奥的理论, 不用逻辑推理, 它就是很直观的形态结构, 所以在学习和应用中可以按图索骥。人体解剖学教科书上附有很多的图谱, 一些学生为学好这门课还备有专业的图谱书, 足见图谱对学好人体解剖学的重要性, 但在考试中我们却忽略了对它的应用。这可能和过去要把图设计在试卷上费时费力有些关系, 但依靠现在的技术手段做到这一点已经是很容易的事了 (甚至有人已经在利用多媒体设计试卷, 但大部分卫生学校的实力还达不到这种程度) 。现就如何应用图谱举几个例子, 供大家参考。

1 利用图谱的选择题

下列各椎骨中哪一个是胸椎 () 。

这道题主要考核了学生对不同部位椎骨特点的掌握情况, 这里较难分辨的是B与C, B是第七颈椎, 这就要看学生是否知道颈椎的横突孔、胸椎的关节面。对图有了准确的认识, 对实物就能准确辨认。所以对理论和实验课部分都进行了考核。对骨的分类、肌的类型等知识点都可以进行这种考试。

2 利用图谱的填空题

在图1、图2的括号内填上所对应的结构名称。

图1主要考核的是直肠的结构, 图2考核的是胸骨的分部和结构。与之相似的如骨的结构、各系统脏器的结构及位置都可以进行这种考核。对人体局部解剖学中的脏器、组织结构位置也可以进行这种考核。这样, 考试的难度好像是降低了, 而理论与实际却更接近了。

3 利用图谱的判断题

图3中各结构的标注是否正确, 请把错误的改正。

这道题是对肝脏的位置形态的一个初步考核。题中对肝脏的左右结构进行了错误的标注。与之相似的上下肢结构的辨别, 或者对器官解剖结构位置的确定等知识点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考核。

4 利用图谱的简述题

在图4中用箭头线标记出胆汁的排泄途径, 并用文字加以说明。

胆汁的排泄途径是人体解剖学学习中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考试时经常以简述或论述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对这一内容通过背记, 多能得到高分, 但在实验中对具体的途径却不能辨认, 主要是因为对一些解剖位置不能确定。这种理论上的高分绝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而对图进行标记就离实践很近了。与之类似的如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房水的产生及循环、声的传播途径等都可以进行这样的考核。对于眼、位听器官这些很微小的器官利用图谱考核更具有实际的意义, 因为在标本上, 靠肉眼对它的结构进行辨认是很困难的, 而借助图谱的放大效果进行辨认就很可行, 在教学中我们用的模型也都是要放大的, 这样我们才能辨认它的微小结构。

5 通过绘制简图对知识进行考核

如画出胃的形态并标出主要结构。

学生如果能画出图5即说明其对胃的形态结构已经掌握了。这种方式在考核知识点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绘画能力要求不是很高的一些器官的解剖结构都可以这样考核。如胸骨的结构、肋的结构、肾的结构、膀胱的结构等。

这些题型既可以在理论考试中应用, 从而使理论和实际联系得更加紧密, 防止学生高分低能;也可以应用于实验考试, 扩大考核面, 使考核结论更真实, 对于学生采用同样的考试内容也更公平合理。我们近几年的应用形式是在理论考试中增加这几种题型, 更主要的是将其作为实验考试的一个重要内容, 把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都设计成试题, 然后编排成一套试题对学生进行统一考试。学生对这种考试反应很好, 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兴趣。

人体解剖学考试设计 篇2

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设计思路探讨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Socratic method)是英美法系国家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又叫做病例分析法,在临床课教学中早已被广泛采用,但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特别是在人体解剖学尚处于探索阶段.学习这门课时由于学生尚未具备任何医学知识,采用案例教学法(病例分析法)有很大困难.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合解剖学案例教学法的有效方法就成为了解剖学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Internet的.发展为人体解剖学案例收集提供了可能.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入人体解剖学案例教学法,我们提出如下设计与思路.

作 者:张士斌 王怀福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基础课教学部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石家庄,050091刊 名:解剖学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年,卷(期):29(4)分类号:G42关键词:

人体解剖学考试设计 篇3

1 材料与方法

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2008级临床医学和法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的系统解剖学期末考试试卷为材料。本次试卷共164份, 首先统计题型分布并进行试题的主客观性比较;其次将全部试卷按分数段计数, 绘制条图并制定出考试成绩频数表, 用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正态性分布检验;再对全卷及各大题的难度和区分度进行计算比较;最后在高分组和低分组分别随机抽出30份试卷, 具体算出各小题的正确率或平均分数, 用每一小题的难度和区分度对试题进行优秀、良好、一般和差的评判。

2 结果

2.1 成绩总体情况

试卷满分为100分, 平均为72.22分, 标准差为18.47。最高分96分, 最低分3分, 全距高达93分, 变异系数为0.26 。不及格 (60分以下) 41人, 不及格率为25%。

试卷题型总体分布见表1, 试题的主客观性比较见表2, 其中单选题、双选题、填空题和填图题属于客观试题, 简答题和论述题属于主观试题。各分数段频数分布见表3和图1。用SPSS13.0 统计软件包对考试成绩进行正态性检验, P<0.01, 表明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

2.2 试卷分析

主要考察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 以此作为评价试题质量的主要指标

试题的难度与区分度。难度 (P) 指全部应试者中答对该题的人数, 也可也说是正确答案的比例或百分比。P值大小与试题的难易程度呈反相关, 即P值越大, 试题难度越小, 表明试题越简单;P值越小, 试题越难。试题的区分度 (D) 是指试题对被试者学习情况分辨能力的大小, 也是某道试题与本次考试整体之间的相关系数。区分度大的试题可以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良好的区分开来, 而区分度过低则使成绩分布趋同, 无法达到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目的。本次考试全试卷及各大题的难度系数与区分度见表4。本试题的总体难度P=X/Xmax, X和Xmax分别为平均分和满分。各题型的难度计算用下面的方法:首先将成绩由高到低排序, 取27%的高分组试卷和27%的低分组试卷, 即各取44份, 按照D= (XH-XL) /Xmax公式进行计算, 其中XH和XL分别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平均得分, Xmax为该题满分。

试题优良的评判。在高分组和低分组中分别随机抽出30份试卷, 用率法计算客观试题的难度, 用平均数法计算主观试题的难度, 得到每一小题的难度和区分度。根据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大为优良试题的总思路, 对试题进行优良评判, 见表5和表6。

3 讨论

3.1 试卷的题型分布

从表1, 表2可见试卷的题型分布比较合理:在数量上, 覆盖面较宽的客观试题 (单选题、双选题、填空题和填图题) 占到86%, 对了解学生对大纲要求内容的掌握情况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主观题虽然量少, 单分值也占到了50%, 而且简答题、论述题分值分配合理, 减少了考试中偶然性对成绩的影响。

3.2 成绩分析

从图1和表3可以看出, 成绩主要集中在70~至90~分数段, 占频率的0.621;其次是50~至60~分数段, 占0.250, 而50分以下的仅占0.121。这样的成绩总体上代表了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

3.3 试卷分析

本试卷总难度系数P为0.72, 区分度为0.43, 从总体上看较为合理。从表4可以看出, 难度较大的是填空、填图和叙述题, P值均小于0.7;双选题P>0.8, 较易, 其余题型P值在0.7-0.8之间, 难度适中。区分度由大到小依次是填图题>填空题>叙述题>单选题>双选题>简答题。从区分度的角度看, D>0.4的优良题占到75%, D<0.2的差题仅占5%。综合难度系数与区分度来看, 难度适中而区分度又好的试题在50%以上, 因而是一份既有一定难度又有较好区分度的试题。

以上根据考试结果计算出的试题难度称为实测难度, 此外试题还可以有个预计难度。即出考题时由教育专家或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对试题通过率进行估计所得的数值。为了保证试题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我系通常由系上有资历的教授对试题把关, 以免出现试题过难或过易, 达不到考试的目的。

3.4 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的意义

本试卷由课程主讲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命题, 试题量适当、题型较丰富, 教学内容覆盖率达98%以上, 反映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要求。学生成绩成正态分布, 首先说明考试题目难度适中, 70-89分的学生占到了45.7%, 90分以上的占17.1, 60分以下的占24.9%。试题不但将优秀的学生与中等的学生区分开来, 还将中等的与差的明确区分开来。同时正态分布也是符合正常人群智力分布规律的。但是, 大学生是经过高考选拔的相对高智商人群, 稍偏高分数段的偏态分布更能说明学生整体学习刻苦, 成绩优良。

3.5 建立科学规范的题库势在必行

多年来人们一直对应试教育产生的“高分低能”现象有所诟病, 呼吁素质教育的呼声愈来愈高。但是考试是被教育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证明的一种检验学生学习状况的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如何使考试脱离死记硬背的僵化模式, 向更多的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转变, 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而科学规范的题库的建立将大大有助于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时俱进的将优良试题选入题库, 淘汰劣质试题, 使题库不断完善, 这既有利于将考察知识与考察能力相结合, 又有利于教师提高工作效率。

3.6 关于不及格率的问题

虽然本试卷从难度和区分度来看是一份较好的试题, 但是不及格的学生达到41名, 占到学生总数的25%, 显然有些偏高。这与大一新生刚从中学考入大学, 对大学课程的学习还处于适应阶段, 对解剖学课程无任何基础以及有些学生学习方法不当有关。为了避免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 考试前突击复习取得高分数, 以及有少数学生虽然平时努力学习, 但是期末考试发挥失常导致的不及格,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只占该门课总成绩的75%, 其它25%为平时成绩。包括考勤5分, 作业5分, 提问5分和期中标本考试10分。经过平时成绩的矫正, 不及格人数为20人, 不及格率为12%, 这是较合理的比例。

摘要:对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2008级五年制临床、法医专业系统解剖学期末考试试卷 (共164份) 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结果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 (P<0.01) , 平均分为72.22分, 标准差为18.47分。整份试卷难度系数为0.72, 区分度为0.43。数据显示这是一份难度适中、区分度良好的试卷, 为今后期末考试出题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系统解剖学,试卷,难度,区分度

参考文献

[1]路明, 张晓田.组织胚胎学考试试卷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 2002, 10 (1) :41.

[2]李凯丽.人体解剖学考试试卷分析与评价[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 (7) :679.

[3]杨文清, 郭克锋.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康复医学试卷分析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6 (8) :648.

人体解剖学考试设计 篇4

1 研究对象

我校0801~0808班高职护理专业学生431人, 0819~0822班中职护理专业学生214人。

2 结果对比

高职护理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人体解剖学期中考试成绩见表1。

结果显示,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 经比较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 问卷调查

针对上述结果, 笔者比较了2份试卷, 发现2份试卷的题型、题量及难易度相当。为此, 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 从11个可能引起这一结果的方面着手, 对学生开展了调查。调查问卷中提问的方式为封闭式, 即在问题后列出备选答案, 使学生在“是”、“一般”、“否”中选择一个。共发放调查表645份, 回收有效问卷645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结果见表2。

调查结果显示, 高职护理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相比, 其学习动机明确, 大多数学生能做到课前预习、课间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此外, 任课教师授课时的语速、授课的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及与学生的互动情况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4 原因分析

原因可分为两大因素, 分别为学生的因素和教师的因素。

4.1 学生的因素

4.1.1 对专业课程的感兴趣程度

学生要想学好一门课程, 首要因素就是兴趣。对于人体解剖学, 很多学生刚开始都觉得很害怕, 会出现一定的畏惧心理, 学习兴趣低下。通过教师从模型到标本、从局部到整体的介绍之后, 大多数学生都能逐渐适应, 并由此产生学习兴趣。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 成绩较好。

4.1.2 对任课教师的喜欢程度

通过调查及与学生的交流笔者发现, 学生若是喜欢一位教师, 他们就会比较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 学习热情高, 学习效果好, 尤其是班主任担当任课教师时, 学生的学习成绩会明显提高。

4.1.3 课前预习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预习程度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高职护理专业仅11.6%的学生能做到课前预习, 而中职护理专业仅为9.3%。

4.1.4 听讲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听讲认真程度明显低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 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上课打瞌睡, 说话和开小差, 个别学生玩手机。这些情况都使得其学习效率大为降低。

4.1.5 课后复习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无论中职护理专业还是高职护理专业, 都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做到及时复习, 消化课堂知识。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在想起来或者等到要考试时才复习, 而有些学生则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根本不复习。根据心理学“艾宾浩斯遗忘曲线”[1]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 提示我们及时复习对掌握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4.1.6 实验课的学习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大部分学生在刚开始上实验课时觉得新鲜又刺激, 但时间一长, 新鲜感没了, 加上解剖标本都是浸泡在福尔马林溶液中的, 熏眼又刺鼻, 学生的畏难情绪逐渐产生, 学习积极性也随之降低。

4.2 教师的因素

4.2.1 上课时能否做到根据学生的理解力调整讲课的速度

学生对那些上课时语调适中、对学生不会的或不能理解的问题能够反复讲解的教师表示欢迎, 学习效果比较好;而有些教师讲课的速度过快,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 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 这也与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有关。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 教师在授课时更应注重因势利导, 因人而异。

4.2.2 上课时的互动频率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况

很显然教师若采用讨论式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课堂气氛热烈, 学习效果就好。而有些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 讲课无激情, 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固然就会出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学习效果差的现象。

4.2.3 教学方式

人体解剖学知识本身比较枯燥, 教师在讲解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 使用大量形象的图片及动画, 使学生对所讲的内容有比较直接的感性认识, 这种教学方法较受学生的欢迎。此外, 在教学过程当中, 模型的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它可以使学生对无法看到的结构有较为直观的感受。而有些教师上课时不带模型, 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4.2.4 上课时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

教师上课时若只是单纯讲解人体解剖学知识, 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而不感兴趣。若在讲解的过程中适量穿插一些与该组织部位相关的生理、病理和临床知识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2.5 合理运用各种记忆方法

对于学习过程中一些较难的知识点, 可以采用诗歌法或者谐音法进行记忆[2]。比如:十二对脑神经就可以采用诗歌法: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 十迷十一副舌下全。人体解剖学的知识很多都可以编成诗歌, 只要做到押韵, 朗朗上口, 就能方便学生记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可以把授课内容编成诗歌来讲解、归纳, 同时还应鼓励学生自编歌诀来进行归纳和记忆。

5 讨论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要想改变现状,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就应从学生与教师2个方面入手。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调整好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关系[3]。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方配合, 共同实现教学目的标过程, 是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相结合的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 首先应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端正学习态度,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 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与学生有一定的情感交流, 因为教师对待学生和学科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做到博与专相结合。作为一名任课教师, 应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在讲解一门课程的同时可以引入与之相关的其他课程的内容, 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进行积极鼓励和适当的奖励,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还应重视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辅助教学方式, 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讲练法以及案例教学法、活动课教学法等, 加上多媒体教学、适量的模型应用、适时的学生反馈等方法, 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其求知欲。

参考文献

[1]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7.

[2]陈远强.巧编歌诀助解剖学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19) :69.

人体解剖学考试设计 篇5

1 以教材为纲

《正常人体解剖学》教材是设计教学方案的源泉和根本, 是师生沟通的中介, 也是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重要保证。因而, 教师首先应该以教材为纲, 备好教材, 并按“了解、掌握、熟悉”三个层次对教学内容进行划分, 以求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去设计并组织教学, 从而强调重点, 突破难点, 使学生扎实和熟练地认识人体形态;其次, 教师还应该结合中医院校实际情况, 突出中医教材特色。中医院校专业各异, 中医教材在编排上特色鲜明。如教材中有一章为“常用重要穴位和危险穴位断面解剖”, 以及“体表标志”章节中阐明了针灸定穴有关骨性、肌性标志和皮纹等形态结构。那么, 针对针灸推拿等专业的学生, 我们可以结合教材设计讲解一些有关骨性标志、局部层次以及重要血管和神经走行的内容, 为学生走进临床医疗殿堂搭好“桥梁”。

其实, 备教材的过程就是备自己的过程, 教师应该做到以教材为纲而又“超越此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的:“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 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可见, 教师除了准备授课教材之外, 还需要广泛阅读与解剖学相关的课程教材, 如《X线解剖学》、《经穴断面解剖学》、《显微外科解剖学》、《艺术解剖学》等, 进行比较分析, 从而积累素材, 扩大知识面, 为拓展和创新解剖学教学奠定基础。

2 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我们的授课对象, 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的基本情况, 对教学方案的合理设计及准确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新的教育理念推崇“以人为本”, 注重每个人的发展, 结合本校学生实情, 可以从两点入手:

(1) 运用多种授课对象分析方法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授课对象分析方法是指教师要采用一切可行的方法和手段, 了解测评对象的专业思想、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心理特征等各方面的情况, 具体方法归纳起来包括问卷调查、师生座谈、与前任教师交流、与学生个别交流等。通过分析获得学生资料, 建立学生个人小档案, 从而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力争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协调一致。

(2) 结合学生特点, 做到因人施教。我国明朝中期的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说过, 老师教书育人就好像医生用药, 要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情去开处方, 药味须时时加减, 如果不管什么病都“拘执一方”, 其结果就“鲜不杀人矣”。新时代的中医院校学生, 求知欲强, 思想活跃, 想象力丰富, 但面对中医也存在怀疑和畏难情绪, 针对以上特点, 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去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力争做到因人施教。例如谈到虹膜的颜色, 结合本班少数民族学生特殊的虹膜颜色来讲授, 学生兴趣高, 教学效果好;谈到麦氏点时, 教师可请本班接受过阑尾炎手术的同学讲解其患病时的临床表现及手术切口部位, 从而让讲授内容更接近学生与生活, 使教学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

3 以创新为方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 开创创新教育新局面, 培养创新型人才迫在眉睫。首先, 教学方案在设计理念上应倡导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简单地讲就是提高素质的教育, 内容包括自然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三大部分。具体体现在解剖学教学上, 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自学、表达、协作及创新等能力。比如在实验教学方案中, 本人设计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 其中包括一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讨论交流, 他们就可以掌握大部分教学内容, 教师只需对反馈的疑难问题集中做最终解答即可。这样, 既可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也可以培养学生协作能力, 避免有些学生输在“起跑线”上。

其次, 教师在教学方案中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数百年教学实践证明, 教学不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 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正常人体解剖学》作为一门形态学科, 直观性强, 名词繁多, 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精讲式、结合案例式等新型教学模式。如结合墙角讲述人体常用的三种切面;结合急性喉梗阻病例讲解喉的结构并与学生讨论抢救病人的可行方法;用箭头表示大小循环、脑脊液循环等途径, 使复杂内容简单化。除此之外, 比喻记忆法、卡片记忆法等也不失为一系列好的经验模式。

4 以效果为准

所有教学方案, 不论你怎么设计, 都是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提高教师教学效果为最终目标。一旦教学结束, 学生所学知识就会随时间推移而遗忘, 故做好学生课后复习与测试工作, 对巩固知识尤为重要。所以, 在教学方案里, 设计考察环节不可或缺。通过课堂教学提问、学生默写的方式, 及其在实验中对学生进行标本和模型的实地测试, 就可以摸清教学效果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从而改进教学计划。除此之外, 传统考试成绩多以期末考核分数为主, 考试改革将其改为平时 (10%) +实验 (20%) +期末卷面 (70%) 的考核方式, 这有利于督促和鼓励学生建立积极主动的学习观念。可见教师平时注重与学生互动、及时测试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评价对于优化教学方案设计大有裨益。

5 结论

教学方案设计是教师上课前对课程教学工作的总体设计, 它是教师基于学生基础和心理特点, 围绕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学科特点、教学目的等,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资源科学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引导学生学习和培养其学习能力, 以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教学目标的系统要求。基于《正常人体解剖学》课程及学生的特点, 并使教学方案适应不断的变化, 提出教学方案的设计理念———以学生为本、以教材为纲、以创新为方、以效果为准, 通过精心构思和巧妙编排, 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诚然, 我们制订和选择了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案, 然而授课人不同, 教学对象在变化, 课本知识在更新, 这就使得教学计划的创新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 与时俱进,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教学方案设计, 才能将课堂教学真正变成一门细腻、高超的艺术。

摘要:教学方案设计是教师上课前对课程教学工作的总体设计, 基于《正常人体解剖学》课程及中医院校学生的特点, 提出教学方案的设计理念——以学生为本、以教材为纲、以创新为方、以效果为准, 通过精心构思和巧妙编排, 以求在实际教学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医院校,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刘红宁, 左铮云.大学课堂教学方案设计[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9:1.

人体解剖学考试设计 篇6

1 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建构主义[1]也译作结构主义, 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 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 他认为“认知是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 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 认为知识的建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自主进行的, 不仅是主动选择信息, 而且是自主决定其意义, 自主是建构主义学习的本质属性。这个观念很好地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 对学习和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创设一定环境和支持, 促进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意义”。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促进者、发现者和中介者, 学习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 必须与真实情境相联系。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2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解剖学现在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组织管理, 也有利于对课堂教学环节的控制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但抹杀了学生摄取知识的主动性, 难以体现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常常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笔者根据这些年的教学观察, 认为存在如下问题。

2.1 内容缺乏针对性

解剖学的理论课是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系统解剖学》为蓝本, 从运动系统开始到神经系统结束, 注重课程内容的系统性。教师的授课是先大班讲理论, 后小班讲实验。这种粗放的教学模式, 忽略了各个专业对解剖学知识的实际需要, 使学生对解剖学的学习兴趣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根据问卷调查发现, 临床专业的学生对解剖学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而且很期待进一步学习局部解剖学, 但专科临床专业却不开设局部解剖学课程;影像专业的学生想对解剖学中涉及影像解剖学的内容更深入地学习, 但教学内容的深度不够;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很希望教师在讲授解剖学的时候能讲一些穴位解剖学的知识, 使他们对以后工作中穴位的局部解剖能多一些了解, 但课程中却没有这些内容;护理专业的学生对护理学技术中涉及的解剖学知识有兴趣, 而在解剖学教学中却没有深入讲解, 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很低。从上面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人体解剖学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各个专业的需求。

2.2 实验设计缺乏创新性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 实验教学是这样进行的:教师在示教室先讲授各器官知识, 然后学生观摩标本, 标本一般有尸体、离体器官和模型。这种实验方式沿袭了很多年, 但教学效果不好, 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 解剖学的标本一般是用甲醛固定的, 有刺鼻的味道, 使得学生的眼睛、鼻子很不舒服, 教师授课结束后学生很少主动去观摩标本。第二, 解剖学实验注重的是解剖学知识的系统化, 而较少和临床操作衔接。比如, 所有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是同样的实验设计方案, 然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临床中的操作有很大的不同, 如护理专业在临床工作中常用的静脉注射、插管术等, 如果学生在解剖学实验中对标本的局部结构没有解剖过, 就很可能在临床工作中造成医疗事故;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在解剖学实验中如果对穴位周围的局部结构没有解剖过, 就会在穴位针刺术中损伤血管、神经等。这些实例都说明, 现在的解剖学实验和临床操作严重脱节。

2.3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教学提倡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 这种模式有几个方面的弊端:首先, 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形式及评价方式没有决定权, 处于被动服从的状态, 而解剖学是一门理论实验并重的学科, 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对所学知识很难巩固和掌握。其次, 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 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而医学是一门实验学科, 解剖学又关联着很多医学基础课程, 比如讲授人体器官功能的生理学, 讲授病理状态下器官形态结构的病理学, 如果不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就会使得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再次, 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教学过程中主体对象的情感因素, 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行为规律, 过于看重学习的认知过程, 导致教师将课本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 而不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3 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对人体解剖学教学进行设计

3.1 精选内容, 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 更可贵的是要让学生知道主动构建知识的意义[2]。教师不只是关注如何呈现、讲解、演示信息, 更重要的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 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建构。

在解剖学教学中创设情境, 首要的办法是结合临床, 然而学生在此之前没有接触过临床, 不可能知道哪些解剖学知识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鉴于此, 教师在授课前应组织学生接近临床, 如组织学生去附属医院的各个科室参观, 课前针对不同专业播放一些与临床相关的纪录片。通过这样的方式, 使学生获得对所讲知识的感性认识, 并且最重要的是,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了解了解剖学知识在他们以后从事的工作当中哪些有用、哪些没用, 按照专业, 分别制成图表, 粘贴于解剖学实训室中, 在讲授课程的时候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 突出实用原则。

其次在授课时, 教师布置课堂, 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下进行知识构建。例如, 对消化系统的学习, 教师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进行:针对临床专业的学生, 教师布置课题:“一幼儿误食一枚硬币, 通过什么途径能将其排出体外?”让学生扮演外科医师, 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模拟人体上进行演练;针对护理专业的学生, 教师就可以布置课题:“一患者吞服农药, 如何洗胃?”让学生扮演护士进行演练。通过模拟, 教师引导各个小组思考如下问题: (1) 消化系统都由哪些器官构成? (2) 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都是在哪儿完成的? (3) 为什么消化系统具有消化吸收的作用?

3.2 分工合作, 设计实验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合作学习, 提倡学生在互助协作中进行意义构建[3]。由于不同学生自身的阅历不同、知识经验不同, 他们对待同一事物的认识也就不同。因此, 有必要明确分工, 在明确各自任务的基础上进行合作, 为完成意义构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在消化系统的教学演练中, 教师布置课题后, 各个小组制订计划, 分工合作, 一组学生一边在模拟人上演练, 一边画成图, 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还可以进行拍照。另一组学生用附属医院的全消化道造影的X光片, 展示给其他学生看。而一些计算机水平比较高的学生, 就在网上查阅有关消化系统的一些动态的PPT演示给全班学生看, 最后教师进行指导与监督, 把学生获得的知识组合起来, 设计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项目在尸体标本上有的放矢地进行模拟操作。通过这样的方法, 改变了解剖学实验千篇一律的以观摩为主的教学法, 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做到了实验项目“少而精”, 避免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消化系统实验教学中, 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做“尸体模拟全消化道插管术”等一系列实验, 影像专业的学生可以做“尸体模拟全消化道造影术”等实验。

3.3 创建平台, 互动交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学生为中心完成意义构建[4]。教师是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交互作用, 合作学习, 共同完成意义构建。

在教学中, 教师组织讨论环节, 学生会对所学内容提出不同的想法, 有些想法可能简单甚至错误, 教师应该以一种平和宽容的心态, 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理解。如在消化系统的教学中, 学生提出“人为什么不能反刍”, 教师首先要给予肯定, 然后在人的胃和动物的胃之间做对比, 最后讨论得出这个题目的答案。这样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还教导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于思考, 使师生在知识的交流中不断完成意义构建。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基本知识变化不大, 但医学科技和教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学生的学习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职业院校倡导的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对解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薛国凤, 王亚晖.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24 (1) :95-99.

[2]樊丽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科技资讯, 2009 (30) :218.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下) [J].电化教育研究, 1998 (1) :96-97.

人体解剖学考试设计 篇7

绪论课是一门课程的第一堂课, 是师生的第一次课堂交流, 它的成败直接影响到该课程后续内容的教学效果, 因此精心设计准备绪论课尤为重要。成功的教学设计应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 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 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合理安排, 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2]。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 精心设计了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绪论课, 旨在提高绪论课教学效果, 为后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教材分析

我院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由段相林、郭炳冉、辜清主编的《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 适用于高等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及其他院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该教材主要包括绪论、基本组织、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和人体胚胎发育概论。其中绪论部分包括研究内容和分科、基本概念、发展简史、研究方法、常用术语、基本观点以及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其中既有课程概述又有学科基础。

2 学情分析

目前课堂教学仍是师生交流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 教师要将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引入课堂, 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3]。笔者授课的对象是四年制生物科学本科二年级学生,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是他们入学后的第三门专业课程, 前面一个学期刚刚完成了动物学的学习, 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形态学学习方法。同时, 通过中学阶段对生物的学习, 他们已对人体科学的初步知识有所了解。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发现, 学生对人体科学知识充满好奇, 学习兴趣浓厚。

3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具体可以从知识、能力、素质和智慧4 个方面来描述。 (1) 知识目标:掌握几个基本概念 (解剖学、组织学、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 ;能够熟练描述和使用解剖学常用术语。 (2) 能力目标:通过实体演示, 提高学习形态学课程的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和树立保健意识;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4) 智慧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辩证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问题。

4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绪论课主要是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3 个主要问题[4]。它是导入课, 更是概述课;它是一门课的开始, 更是一门课的精华所在。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合理把握教学各因素,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进而得出可行的教学策略。首先, 教师要合理把握教学的根基, 教学设计要依据教学大纲, 面向学生, 考虑个体差异, 切实可行[5]。其次, 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多种教学技术和方法引导和培养学生, 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 教学生如何学。最后是考虑教学方法。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 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次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课件中拥有多张教学所需的彩色图谱, 可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展示, 同时在教学中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拓展临床相关内容, 强化知识应用。

5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师一般要用1~2 个课时介绍该学科的研究任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发展简史和趋势等, 笔者以学情为指导、以教学大纲为根本, 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确定教学的中心, 明确教学的方向。 (1) 教学重点:几个基本概念 (解剖学、组织学、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 。 (2) 教学难点:解剖学常用术语。

6 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 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此外, 授课中注意利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和促进学生联想,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1 以课程链导入新课

利用PPT展示黑猩猩、南猿生活图片,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 自然地从动物过渡到人, 进而演示生物科学专业主要课程链:动物学→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 强调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承前启后的学科地位和重要性。只有使学生真正明白了为什么要学习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 充分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6.2 由简到繁进行新知构建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解剖学和组织学等几个基本概念, 然后介绍学科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等。 (1) 内容一:几个基本概念。首先, 利用图片展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以及整体;然后, 依次讲解细胞、组织、器官的概念;接着, 以广告语“牙好, 胃口就好, 身体倍儿棒”引出消化系统并讲解, 进而明确该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九大系统和一感官”;最后, 指导学生翻看教材目录, 明确人体各个系统以及学习顺序, 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2) 内容二:解剖学发展简史。首先, 教师结合维萨里亲自解剖尸体, 纠正盖伦错误的事例,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接着, 教师结合宋慈的事例, 使学生了解《洗冤集录》的重要地位,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3) 内容三: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方法。首先, 展示学生入学体检时的胸透图片, 让学生回忆当时体检的情景,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活体研究方法, 进而学习另外两种方法;接着, 展示人血涂片光镜图, 教师讲解常用的切片方法和非切片法以及HE染色等;最后, 教师通过PPT展示两幅电镜图片, 比较归纳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图片的异同, 引导学生学习最新的研究方法, 同时也指出组织学将来的发展趋势。 (4) 内容四:人体解剖学常用术语。首先, 展示病人检查时的图片, 让学生思考如何描述病症, 短暂思考后教师进行合理示教, 通过事例让学生体会解剖学描述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这样教学效果更佳。然后, 教师边讲解边示教, 解释常用的术语。最后, 师生互动, 引导学生示范学习。

6.3 以课程图进行课堂小结

展示密切联系人体形态机能和卫生保健的“生命之树”课程图, 再一次强调学科内容与后续学科的关联性以及该课程的重要地位。

6.4 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绪论课结束时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拓展学习。课后的拓展任务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5 教学反思

综上所述, 该绪论课主要做到了以下3 点:一是多媒体教学可以展示多张教学图片, 使知识可视化, 符合形态学的课程特点, 既利于学生构建立体思维模式, 也利于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二是逐步引导, 以“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的“三部曲”形式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三是师生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 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坚持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了学习兴趣,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 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周续莲, 张玲“.生物学教学论”绪论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J].高教论坛, 2010 (9) :64-66.

[2]汪茂胜, 李洪文.浅析专科药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2) :61-62.

[3]祝怀.关于教师应如何教好人体解剖学实验课[J].赤子, 2013 (9) :151-152.

[4]程燕, 王振纬, 王雪琴.军队院校高等数学绪论课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7) :33-34.

解剖学人体标本保护的体会 篇8

1 实验课前的思想教育

1.1 思想上的认识

一般学校于新生入学后就开设了解剖学课程, 教师可在第一次上解剖学实验课时举行默哀仪式, 让医学生明白:我们面前的人体标本是由许多献身于医学事业的不知名者捐赠的, 是非常珍贵的, 来之不易。默哀1分钟是为了表达我们对这些为祖国医学的发展而献身的人们的最崇高敬意。教师要从思想上培养医学生对医学的尊重, 增强医学生上解剖学实验课的严肃性和认真性, 减轻他们上解剖学实验课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1.2 行为上的保护

在提高医学生思想认识的基础上, 教师要加强对其组织纪律性的教育, 使医学生在上解剖学实验课时能够自觉地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对待人体标本、爱护人体标本, 在观察及辨认人体标本时能动作轻柔、仔细, 减少对其人为的破坏。

2 实验课的人体标本保护

2.1 课前保护

在系统解剖骨骼的实验课上, 教师应根据每次的教学内容, 在实验课前时按骨骼编号的不同将其分成六份, 放入各个方盘内, 再摆放在实验台上, 以减少在实验准备时对人体标本的损坏。人体标本是用10%福尔马林溶液浸泡保存的, 刺激性气味很浓, 实验课前人体标本一般都先放置于盛满清水的桶里浸泡或用流水冲洗, 这时, 教师要掌握浸泡的时间, 10~15分钟效果比较好, 既能把人体标本的刺激性气味降至最小, 又能很好地保护人体标本, 防止其发霉或腐烂;再把人体标本置于铺盖有一层油布的实验台面上, 于人体标本上敷湿纱布, 再加盖一层油布, 防止人体标本风化, 干裂。

2.2 课中保护

实验带教教师与医学生自主辨认人体标本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带教教师在用人体标本示教的过程中应动作轻柔, 能不接触人体标本就尽量不接触, 使用无齿镊子在距离标本约0.5~1cm处指明组织结构内容, 这样做对医学生能起到示范作用, 既减少了对人体标本的损伤, 示教内容又能清楚地展示在医学生面前。带教教师在指导医学生进行观察、辨认人体标本的过程中, 要加强监督管理, 如发现个别医学生有拉、提、划、刺、敲打人体标本等不良行为时, 要及时地教育制止, 以减少对人体标本的破坏。

3 人体标本的制作及修复

(1) 我校还开办了业余本科班, 所就读的医学生一般已具备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和解剖学基本知识, 在上局部解剖实验课时医学生容易大刀阔斧地解剖人体标本, 所以实验带教教师在指导医学生进行尸体解剖时, 要强化医学生的实验目标, 即以实验内容学习为主, 尽可能地保护人体标本。带教教师要防止医学生在局部解剖过程中为了看到某一部位的内容, 而破坏、切除周边其他的组织, 并指导他们一层层地进行分解并保留组织, 形成叠瓦状。层次清晰的解剖标本, 则作为示教标本或陈列标本, 这有利于我们进行循环教学, 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2) 每个学期教师均要对人体标本进行清点和登记, 对损坏的人体标本及时发现, 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如头颅的矢状切面在实验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 其中鼻中隔部分容易断裂, 教师要用弯针及缝线进行加固处理;而某些血管, 特别是浅表的静脉容易断裂, 此时可将一段牙签插入断端的血管中间, 再用502强力胶水进行粘合处理则可修复。

4 人体标本的存放

(1) 骨骼标本的存放。对骨骼标本的存放最主要的是防霉, 而霉菌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5℃~30℃, 相对湿度为80%~95%;为此, 一般采取密封法和通风法进行存放, 并根据外部气温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合理措施。当温度较高时, 采取密封法;当温度较低时, 采取通风法。此外, 每年要进行2次“灭四害”以防御虫蛀鼠咬。成套的骨骼标本, 每一套要各用一个木箱保存, 箱内放入樟脑, 箱面贴标签编号, 再按编号设架放置, 避免各箱标本彼此混淆;不成套的骨骼标本, 按其在体内的部位分类编号存放;比较稀少的、异常的标本如剑突、尾骨、隆椎、第一肋骨等, 应设立专柜存放;颅骨则分层按编号次序平放, 避免重叠堆积及相互碰撞;经过脱脂漂白处理过的全身骨骼一律油刷明光漆2遍;有些骨骼则装入有机玻璃盒内, 如颅骨水平切、串连的手骨及足骨等, 这样能起到防腐、防蛀、防潮、耐用的作用。

上一篇:《荷花》下一篇:纤维梯度弯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