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传播(精选12篇)
移动互联网传播 篇1
人类在进入了21世纪以后, 基于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三者的信息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在这其中, 网络技术的进步, 正在不断更新着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手段以及传播工具和方式, 颠覆着人们脑海中关于信息传播的各种传统理念。
移动互联网将最新的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作为其有力的技术支撑, 顺应当前的时代大背景, 在所有高端前沿科技中异军突起, 并以其广泛的应用性和便捷性步入千家万户, 成为了当今使用率最高的技术。然而, 随着4G时代的到来, 原有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网络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局面来。移动互联网在不断填补传统互联网技术空缺, 开发新领域的同时, 使得信息网络的构建、共享以及信息本身的产生、传播、获得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1 移动互联网概述
1.1 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是指利用移动通讯设备无线接入的互联网, 是移动数据通讯与互联网结合的产物。它既保留了移动通讯的方便、快捷、个性化、无处不在的特点, 也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信息丰富和查询方便的优点。目前, 以网络接入方式为标准, 无线互联网可分成2大类, 一类是无线Modem, 主要应用于便携式电脑的移动上网, 另一类是智能终端, 主要以移动电话、寻呼机、双向寻呼机、掌上电脑、PDA和电子阅读器为上网工具。移动互联网既具有互联网的特征, 又具备智能化终端和移动化特征, 富有极强的生命力。越来越来多的人通过移动终端进入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车载互联等移动终端几乎满足了人们阅读、信息分享、社交、购物等所有信息需求, 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
目前, 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49亿,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的统计网民上网设备数据如图1所示, 截至2014年12月, 中国手机网民人数达5.57亿, 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而与此同时, 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比例则略有降低, 如图2所示。
2014年全球移动设备连接数大概是68亿, 2014年全球移动广告的增长大约300%。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产业中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创新最活跃的领域。
移动互联网大体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 移动化。移动互联网突破了上网的技术范围限制。用户可以利用手机、pad、笔记本电脑等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 随时随地满足用户工作、娱乐的需要。移动化为用户提供了便利条件, 用户出门在外, 利用便携的设备就可以达到在办公室、家中同等的网络环境, 开展多种多样的网络活动。
(2) 服务的个性化。移动互联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再受到技术支撑的约束, 它所提供的服务也开始体现出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用户利用移动互联网满足自己的需要, 它在不同用户的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使用时间以及使用空间的不同让移动互联网区别于传统互联网, 处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域范围里的用户所进行的网络活动千差万别, 有人上网学习, 有人上网处理公务, 有人看电影听歌玩游戏, 也有人上网查询票务、酒店信息。它不同于传统互联网在同一时间、空间中所进行的活动相对集中、人群相对固定的特点, 充分展现了它的服务个性化。
(3) 网络产品多样化。用户需求的不同决定了服务的个性化, 而要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就势必要求产品的多样化。不同的产品提供的功能不同,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衍生出了多种多样的网络产品, 不同功能、不同平台的APP软件就是最好的例子。
1.2 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传统互联网为基础, 结合Wi-Fi这项无线网络通信技术, 帮助用户摆脱了传统互联网的众多限制, 极具灵活性, 随着其自身产业链的不断扩大, 它的规模化效应逐步显现。
表1中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拥有很大的互补性, 这就意味着移动互联网相较传统互联网并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 而是两者融合发展, 相互弥补对方的缺陷。
2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
2.1 传统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模式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出现之前, 人们的信息传播活动主要表现为以下2种模式。
“点-点”模式。信息的发出者与信息的接收者大多呈现形式上的对等关系, 如个人对个人, 群体对群体, 组织对组织。在这种模式下, 信息接收者的信息来源渠道相对来说较为狭窄, 信息内容比较单一, 同时信息所包含的信息量较小, 再加上传播工具的相对落后使得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耗费的较长, 信息存在着时间上的滞后问题。
“点-面”模式。报纸、广播、电视机等的出现改变了最初的“点-点”的传播模式, 专业的信息机构以及人员使得信息的采集。编写、传播渐渐成为一种产业。人们获取信息不再是通过书信, 公告以及口口相传, 而是有了更为专业的信息渠道。在新的传播技术以及新产业的推动下, 信息的来源更为广泛、更加及时, 普通大众可以掌握的信息种类越来越丰富, 信息量越来越大。但是这种传播并没有使信息接受者摆脱被动的地位。信息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方式更多的取决于信息传播者的手中, 信息接收者的个性需求被忽视, 对于许多问题的知情权受到限制, 整个社会的信息透明度依旧不强。
2.2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模式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 空间里程以及时间差异缩小, “地球村”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同时也活于实践。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把这种变革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它的出现细分了整个世界网络中的连接结点, 使得技术上的支撑愈加符合人类日常生活中的概念。结点开始以“人”为单位, 打破了信息传收主体的集体性, 组织性限制。信息的传播渠道走向网络化、高速化的发展道路。这种模式被称为“面-面”模式, 而它正在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模式。
“面-面”模式。“面-面”模式与“点-点”“点-面”模式相比, 信息的灵活性最强。在该模式中, 信息的传收者不再有明确的角色区分, 传者也可以是收者, 收者也可以是传者, 二者的转换是随机的。并且对于“面-面”模式来讲, 不仅模式中的主体转换时自由的, “点”“面”的界限在该模式中也是模糊的。“点”作为该模式中信息传播的最小单位, 它既可以独立发送接收信息, 任何一个“点”也可以因为不同的目的在不同的时间组合成不同的规模的“面”, 传收符合满足该“面”组合条件的信息。
由此可见, “面-面”模式综合了前2种模式的优点, 又极大的解放了“面”的概念限制。它更多的注重以人为主的“点”在信息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开始不再只注重大众化的信息传播, 也开始关注小众化的信息交流。
2.3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
网络产品的多样化是移动互联网的一个特征。由于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许多以传统互联网为平台的从事信息传播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的要求。于是, 在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需求下, 一批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的, 能够符合移动互联网特征要求的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涌现出来。目前被广泛引用的传播方式可以大致分为以微信、易信、来往等为主的智能通讯工具, 以微博、人人网等为主的社交网站 (SNS) , 还有电子邮件、短信等为主的数据信件。以下选取几种最具代表性的方式进行介绍。
2.3.1 微博、人人网等为主的社交网站
微博、人人网是一种以传播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为主的社交网站, 它们最初也是建立在传统互联网的平台之上的。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后, 这些社交网站因为自身功能良好的适应性和可再开发性, 推出了适合在各类移动终端上运行的APP版本。这样, 用户便可以利用它随时随地了解新消息, 掌握新动态, 发表新言论, 关注他人, 从而进行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
微博、人人网为用户提供了信息传收的双向渠道, 它的许多不同类型的公众账号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小众化、个性化需求, 也正是因为这种种的原因, 使得它拥有了大批的用户, 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络中炙手可热的社交工具。
2.3.2 微信
微信的使用用户大多数为年轻人, 特别是在校学生;它传递消息的及时性非常好, 而且它同微博等社交网络一样的信息沟通是双向的, 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最后它除了可以传递文字图片以外, 还可以用来传递语音, 并且进行实时对讲, 这样为信息的传播来带很大便利。
近2年来各种智能通讯工具层出不穷, 虽然其实质也是社交网络, 但它们包含了微博、人人网等主的传统社交网站的优点, 更有着它们所不具有的特点, 被称为采用新传播媒介的社交网络。以微信为例, 它就克服了像飞信因为用户更换电话号码而导致的链接中断的问题发生。
2.4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模式的特征
“面-面”模式的出现引领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由它所带来的全新变化必然是源于这种模式区别于其他传统模式的新特点的, 以下分四点介绍“面-面”模式的特点。
2.4.1 传播主体的多样化
移动互联网把世界中的每一个人都连入了一张信息交流网,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联系从无到有, 由远及近, 信息的归属界限开始变得模糊, 信息传播系统中的主体界定也渐消失。信息的传播者、发布者可以是任何人, 农民、学生、政府职员、普通员工……整个社会的信息已经不仅仅来源于专业的新闻媒体人或是信息机构, 谁都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分享传播给其他人。而同样的作为信息的接受者, 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也被拓宽。
2.4.2 传播内容的多媒体化
传播内容的多媒体化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信息的传播有了许多新的载体以及表现形式。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机对于信息的传达方式是单一的。报纸、杂志经常是以大量的文字辅以少量的图片的形式向公众报道各类事件, 广播则主要是是通过广播员的声音传播信息。电视的发明出现了综合文字、图片、声音的影像, 以影像资料为主要方式, 较为生动的实现信息的传播。但这些载体以及它们各自采用的表现形式都只是从一个方面描述了信息, 文字、图片、声音、图像都存在着各自的缺陷, 这就使得它们各自对于一个信息事实的传达是不全面的。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将多种传统的表现形式的载体进行了技术融合和重组, 为信息的全面传播构建了多种多样的平台。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综合发布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传播各种信息, 并且由于每个人选择的形式不同, 同一信息事实拥有了各种不同的形式, 从而人们对该信息的了解角度更多, 视角越广, 获得的内容也就更详尽。
2.4.3 传播媒介选择的多样性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同时也催生出了各种不同的网络产品, 它们具有移动性强, 通用性好等多种优点, 方便在各类移动工具上使用。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可以安装在手机、笔记本电脑, Pad等上的功能不同的APP软件。它们的快速发展以及激烈的竞争使得可以实现同种功能的产品种类繁多。人们对于媒介的选择也因此而变得多样化了。
2.4.4 传播的实时性和无限性
过去, 信息更多的通过报纸、杂志、广播或是电视等传统的方式传播, 但由于报纸、杂志的版面和广播电视的时间限制, 信息的传播是有限的。再加上报纸电视等编辑、印刷、放送等流程上的时间耗费, 无法保证信息的及时性。
移动互联网和它的相关支撑技术克服了以上弊端。微博页和网页等虚拟载体可以无篇幅限制的进行信息的交流活动。光纤等的发明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传播, 发布者在网络上发布信息的同时, 其他人就可以浏览到该信息。再加上传播主体从专业机构渐渐转向了普通大众, 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大众化为信息的传播省去了许多流程环节, 节约了不少的时间成本。
3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面临的挑战
当然,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还是不成熟的, 它还存在着许多未完善的问题, 还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
3.1 信息的安全方面的挑战
为了突破人们使用网络的地域限制, 移动互联网把通讯技术结合起来, 关注构建一个覆盖整个地域的公共大网络。该技术的公共性也就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集体、单位甚至是个人的信息隐私问题。公共网络的接入门槛低, 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但公共网络的安全性是比较低的, 人们在使用公共网络办公、学习、娱乐的同时, 非常容易泄露出自己的私人信息。不法黑客利用公共网络的低门槛漏洞, 窃取他人私密信息的不法行为近些年来比比皆是。人们在享受这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在深深的担忧着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该问题使得人们队友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存在了顾虑。若是该问题不能在移动网络今后的发展中得到解决, 人们的顾虑必将逐渐消耗掉人们的热情, 移动互联网的大众认同度就会下降, 发展必将受到限制。
3.2 公共硬件设施的匹配方面的挑战
移动互联网的高要求决定了它的发展必须要有一系列完整的硬件设施与之配套, 但是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还处在发展的初期, 它的硬件网络支撑系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目前为止, 互联网的数据传输网依旧大部分沿用的是传统的电话通信网路, 该网络主要使用的是双绞线、同轴电缆以及部分多模光纤作为底层物理传输媒体, 这些设备还无法帮助达到4G的网络在带宽上, 速度上的标准。
3.3 监管方面的挑战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产业, 法律对它的监管还存在着许多盲区。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方便了大众的生活。网络活动参与者的普遍性、网络活动的复杂性, 时间的随意性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网络的监管成为一大难题。但随着人们对于网络活动认识的逐步深入, 成熟全面的网络监管体系以及法律规范必将出现。
4 结语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打破了传统互联网的时空禁锢, 也给信息传播的模式带来了革新。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丰富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内容, 从此以后, 人类世界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便捷性和灵活性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优势, 为移动互联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契机, 但也同样带来了挑战。因此, 要想让移动互联网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不被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所淘汰, 就必须在它的持续发展过程中积极应对这些挑战, 完善它所存在的不足。移动互联网要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技术, 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这将需要国内外学者以及相关技术人员的继续研究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崔学敬.互联网传播模式研究[J].理论建设, 2010 (1) .
[2]孟庆兰.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研究[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07 (4) .
[3]王秀丽.新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模式的嬗变—双向立体传播网络的建构[J].新闻知识, 2014 (1) .
[4]薛园园.浅谈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及特点[J].科学时代, 2010 (21) .
[5]朱伟珠.数字化时代危机信息传播模式的时段性特征及管理对策[J].现代情报, 2009, 29 (2) .
[6]于春辉.SNS中信息传播特征与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7]廖福生, 江昀.微博客的信息传播模式及其发展分析[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8 (2) .
[8]党昊祺.从传播学角度解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J].东南传播, 2012 (7) .
[9]袁晓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J].山东工业技术, 2014 (21) .
[10]李婷.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与交流模式[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2 (19) .
[11]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移动互联网传播 篇2
(二)》已于2010年1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83次会议、2010年1月14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28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2月4日起施行。
二 ○ 一 ○ 年 二 月 二 日
法释〔2010〕3号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 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
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
(2010年1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83次会议、2010年1月1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28次会议通过)
为依法惩治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通过声讯台传播淫秽语音信息等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规定,现对办理该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以牟利为目的,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的,依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以牟利为目的,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内容含有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淫秽电子信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六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以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定罪处罚:
(一)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影、表演、动画等视频文件十个以上的;
(二)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音频文件五十个以上的;
(三)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刊物、图片、文章等一百件以上的;
(四)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的淫秽电子信息,实际被点击数达到五千次以上的;
(五)以会员制方式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注册会员达一百人以上的;
(六)利用淫秽电子信息收取广告费、会员注册费或者其他费用,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
(七)数量或者数额虽未达到第(一)项至第(六)项规定标准,但分别达到其中两项以上标准一半以上的;
(八)造成严重后果的。
实施第二款规定的行为,数量或者数额达到第二款第(一)项至第(七)项规定标准五倍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六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达到规定标准二十五倍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
第二条 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传播淫秽电子信息的,依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传播内容含有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淫秽电子信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六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以传播淫秽物品罪定罪处罚:
(一)数量达到第一条第二款第(一)项至第(五)项规定标准二倍以上的;
(二)数量分别达到第一条第二款第(一)项至第(五)项两项以上标准的;
(三)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三条 利用互联网建立主要用于传播淫秽电子信息的群组,成员达三十人以上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建立者、管理者和主要传播者,依照刑法第三百六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以传播淫秽物品罪定罪处罚。
第四条 以牟利为目的,网站建立者、直接负责的管理者明知他人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的是淫秽电子信息,允许或者放任他人在自己所有、管理的网站或者网页上发布,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六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以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定罪处罚:
(一)数量或者数额达到第一条第二款第(一)项至第(六)项规定标准五倍以上的;
(二)数量或者数额分别达到第一条第二款第(一)项至第(六)项两项以上标准二倍以上的;
(三)造成严重后果的。实施前款规定的行为,数量或者数额达到第一条第二款第(一)项至第(七)项规定标准二十五倍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六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达到规定标准一百倍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
第五条 网站建立者、直接负责的管理者明知他人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的是淫秽电子信息,允许或者放任他人在自己所有、管理的网站或者网页上发布,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六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以传播淫秽物品罪定罪处罚:
(一)数量达到第一条第二款第(一)项至第(五)项规定标准十倍以上的;
(二)数量分别达到第一条第二款第(一)项至第(五)项两项以上标准五倍以上的;
(三)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六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明知是淫秽网站,为其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空间、通讯传输通道、代收费等服务,并收取服务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第三百六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以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定罪处罚:
(一)为五个以上淫秽网站提供上述服务的;
(二)为淫秽网站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空间、通讯传输通道等服务,收取服务费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
(三)为淫秽网站提供代收费服务,收取服务费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
(四)造成严重后果的。
实施前款规定的行为,数量或者数额达到前款第(一)项至第(三)项规定标准五倍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六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达到规定标准二十五倍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
第七条 明知是淫秽网站,以牟利为目的,通过投放广告等方式向其直接或者间接提供资金,或者提供费用结算服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第三百六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以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的共同犯罪处罚:
(一)向十个以上淫秽网站投放广告或者以其他方式提供资金的;
(二)向淫秽网站投放广告二十条以上的;
(三)向十个以上淫秽网站提供费用结算服务的;
(四)以投放广告或者其他方式向淫秽网站提供资金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
(五)为淫秽网站提供费用结算服务,收取服务费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
(六)造成严重后果的。实施前款规定的行为,数量或者数额达到前款第(一)项至第(五)项规定标准五倍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六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达到规定标准二十五倍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
第八条 实施第四条至第七条规定的行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行为人“明知”,但是有证据证明确实不知道的除外:
(一)行政主管机关书面告知后仍然实施上述行为的;
(二)接到举报后不履行法定管理职责的;
(三)为淫秽网站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空间、通讯传输通道、代收费、费用结算等服务,收取服务费明显高于市场价格的;
(四)向淫秽网站投放广告,广告点击率明显异常的;
(五)其他能够认定行为人明知的情形。
第九条 一年内多次实施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行为未经处理,数量或者数额累计计算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定罪处罚。
第十条 单位实施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犯罪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本解释规定的相应个人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定罪处罚,并对单位判处罚金。
第十一条 对于以牟利为目的,实施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犯罪的,人民法院应当综合考虑犯罪的违法所得、社会危害性等情节,依法判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罚金数额一般在违法所得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
第十二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本解释所称网站,是指可以通过互联网域名、IP地址等方式访问的内容提供站点。
以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为目的建立或者建立后主要从事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活动的网站,为淫秽网站。
移动互联网传播 篇3
传播目标
从2005年分类信息网站的兴起至今,经过5年多的市场洗礼,国内分类信息网站的发展方向在逐渐明晰。作为同行业网站的领先者之一,58同城网已经完成了全国24家分公司,379个城市开通分站的战略部署;面对其他竞品的竞争,58同城网需要进一步迅速建立对城市主流消费者的品牌感召力与影响力,稳固市场领先者的地位。
摆脱传统互联网企业的媒介通路选择,通过户外创新型媒介的品牌硬广传播,实现品牌信息在全国重点城市的一站式落地,迅速阐述58同城网站核心业务模块的广告诉求,在全国主流城市消费者中建立较高的知名度与品牌感召力。
本次传播将紧紧围绕58同城的生活资讯、招聘、租房、二手商品转让等几大核心功能,以城市年轻上班族白领为主要目标受众。该类人群生活在城市中,时刻关注城市生活的餐饮、服饰等商品服务信息,职业生涯快速发展,消费形态多样化,是餐饮、租房、二手商品转让等生活服务的重要参与者与重度消费者;同时,他们通勤、外出需求的主要载体为公交地铁等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是公交地铁的主要乘客构成,也是公交地铁电视信息的主流受众人群。
传播策略
根据58同城的核心业务模块与主要服务对象的特定属性,本次传播以华视传媒覆盖全国主流城市的公交地铁移动电视为主流媒介,每天向全国4亿城市主流消费人群传达品牌诉求。
本次传播将选取包括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在内的华视传媒旗下共29个公交数字移动电视联播网城市+8个地铁电视联播网城市,播放电视终端包含142,000个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终端+55,600个地铁车内、站台、站厅、换乘通道电视终端,自2011年4月起进行超高频硬广播放,迅速实现58同城网品牌内涵在全国重点城市的一站式落地传播。
整个广告传播运动分为品牌感知期、品牌认同期与品牌参与期。在品牌感知期迅速建立58同城网的品牌知名度,使得4亿主流网民清晰认识58同城网的功能模块。经过一段时期的品牌感知,受众会逐渐形成对网站品牌的心理认同,并逐渐成为其信息服务的新增消费者或重度消费者,再经过良好的服务体验后,网站品牌的美誉度将迅速形成。在品牌参与期,受众基于长期积累的品牌感知与认同,会逐渐参与到品牌传播过程,在受众人际圈中形成积极的“品牌话题”,建立口碑传播。
广告创意
针对年轻受众思维活跃、关注热点话题明星等特点,58同城网邀请国内一线影视热剧当红明星杨幂为网站代言人,通过美丽活泼的积极明星形象传达网站的核心功能诉求。同时借助明星的社会感召力引发年轻消费者的心理共鸣,并促成社会话题,从而将58同城的品牌形象根植于消费者心中,形成持久的品牌影响力。
传播效果
基于之前网络品牌传播的成功效应,58同城网在华视传媒渠道投放近2个月以来,已经在众多受众群体中迅速建立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并一度成为年轻受众热衷讨论的品牌话题。据第三方机构前期效果评估的不完全统计,前期广告的有效到达率在80%以上,品牌认知度比投放前提高近35%并仍处于快速增长区间,前期广告投放的效果非常明显。58同城在华视传媒公交地铁电视传播的成功案例,或将引发新一轮互联网品牌传播的“移动电视热潮”。
58同城选择公交地铁移动电视品牌传播案例是一个研究移动媒体的重要案例,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公交地铁移动传播会由单纯的广告传播,变成基于LBS为核心的生活形态关系传播,华视的这个探索是前瞻性的,对于未来的线下与线上的营销推广与公关具有重要影响,期待这个团队更多的案例,更先进的视角,完整地展现移动电视传播的魅力。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篇4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社会及人们的生活诸多方面都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传播生态和媒介生存环境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对传统新闻媒体及新闻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改变。移动互联网时代下, 新闻生产突破传统的组织化生产, 体现出新闻生产的互动性、及时性与广泛性, 其生产的主体以及客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新闻媒体面对机遇与挑战, 在组织结构、传播形态等方面也做了重要的调整, 以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移动互联时代的新闻传播呈现以下特点。
一、公民新闻数量的激增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各种自媒体的发展, 使得新闻生产的主体由专业新闻媒体扩展到网民个人, UGC的内容极大丰富了互联网新闻市场。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各种条件促成了公民新闻数量的极大丰富。
移动上网的方便性。伴随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3G、4G的逐步覆盖, 广大智能终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在任何场所刷微博、聊微信、看视频, 可以随心记录分享各种信息。尤其近年来国内Wi-Fi的发展和普及, 上网成本的急剧下降, 提升了网民的移动终端上网频率及时长, 用户黏度增加。据CNNIC《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报告》 (2013—2014) 数据称, 手机网民中87.8%的人每天至少使用手机上网一次, 66.1%的手机网名每天使用手机多次上网。手机网民中每天上网4小时以上的用户达36.4%, 每天实时在线的网民占整体数量的21.8%。
社会化媒体的丰富与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各种社会化媒体应用快速发展。截止到2014年12月, 我国手机微博用户数为1.71亿, 微博不仅是网络社交工具, 更是新闻资讯传播的重要渠道, 网民不仅在微博上了解新闻, 还能够转发、评论, 表达自己的意见。此外, 各种即时通讯也成为移动上网的主要内容, 如微信。据腾讯公布的2014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报显示, 微信和We 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5亿, 网民的转发、评论、点赞行为活跃。多元的应用形式为新闻信息的获取及传播提供了可能。
在移动终端上网极大方便及移动终端社会化媒体发展的前提下, “人人是记者”成为一种可能。移动终端不仅是信息消费工具, 也是新的新闻生产工具。网民不仅通过移动网络获取新闻信息, 参与新闻生产的热情激增, 公民新闻的数量在网络新闻中呈上升趋势, 尤其在突发新闻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个性化新闻传播
伴随移动终端发展, 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移动阅读成为人们阅读的重要方式之一。任何人通过移动终端, 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场景下接入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 进行阅读。移动阅读具有多项优点, 如便携性、实时性、交互性、可移动性等, 但与此同时, 移动阅读亦具有碎片化的特点, 即阅读时间的碎片化和阅读进程的碎片化。人们往往利用工作、学习之余的闲暇时间, 利用移动端进行短暂阅读, 时间往往只有几分钟甚至更短, 阅读时间呈现碎片化。在这一阅读过程中, 人们会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目的选择性跳跃式阅读, 从一个页面快速转接到另一个页面, 呈现为阅读内容的碎片化。也因此, 在移动互联时代, 人们的新闻阅读、传播方式更加私人化和个性化, 用户的需求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体现为个性化服务的追求。这就要求移动互联网媒体能够针对不同受众, 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把传统新闻中统一、无差异化的新闻变成个性化、差异化的新闻推送过程。而移动互联网本身有天然的移动通信定位能力, 通过收集移动用户的浏览行为, 运用个性化推荐技术加以分析, 预测用户的兴趣偏好, 主动为用户推送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信息内容。
另外, 移动端的互联网媒体发展, 在带来新闻资源丰富的同时, 也形成媒体新闻资源同质化的情况, 同质化成为移动互联网产品所需要面对的致命伤。我们在不同客户端上看到的新闻, 无论是标题也好、专题也罢, 内容基本上是大同小异;在栏目设置上, 很多新闻客户端没有属于自己特色的栏目。要脱离这一窘境, 就必须注重用户体验, 从用户本身出发, 满足受众需求。基于用户偏好的需求, 基于场景的需求, 利用大数据和云媒体技术, 推送时宜内容并对用户进行需求引导, 在缓解移动信息过载的情况下, 以个性化的新闻生产与信息服务, 提升自身专业化与竞争力。
三、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快速发展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媒体应运而生。今日头条是由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基于数据挖掘的信息推荐应用, 也是国内社交化的资讯阅读应用, 能便捷地了解最热门的资讯, 并和朋友互动, 发表对世界的看法。同时可收集用户关注的热门新闻和感兴趣的新闻, 第一时间发现属于用户个人的头条。可分享阅读乐趣, 查看好友阅读动态, 和好友一起看新闻评时事, 以其实时海量数据处理构架、社交和用户行为分析、精准定位人群进行传播等优点, 赢得了大量用户群。截止到2014年第三季度, 已经累计用户达1.6亿以上, 其中日均活跃用户1600万人, 成为增长最快的资讯类客户端。今日头条自身并不生产内容, 而是提供了一个内容分发平台, 实现了人与人、人与信息、信息与信息的连接, 发挥互联网思维, 充分尊重用户选择内容的权力, 特别强调用户体验, 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资讯类APP的典型代表。
与此同时, 面对传播环境的变化及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 各大网络媒体纷纷把眼光聚焦到新闻客户端, 延伸自己在移动互联网中的业务内容, 如腾讯、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均推出了新闻客户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核心, 是形成以用户为基础的竞争优势, 建立以自身平台为核心的盈利生态体系。
传统媒体也在伺机而动, 利用移动互联网探索新的发展之路。2014年初, 人民网研究院公布的《2013中国报刊移动传播指数报告》显示, 选取的150家报纸样本中共有109家入驻至少一个新闻客户端, 占总量的72.67%。显而易见, 新闻客户端不论对于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来说都将是一个新的发展市场,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更是进入移动互联网市场的一个入口。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打造的“浙江新闻”客户端, 华西都市报打造的“两微一端”都取得了不俗的成效, 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探索了有效之路。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下, 传统媒体适应新的传播媒介的媒介特性, 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 未来可能是谷歌眼镜、智能手表, 或者是嵌入人体的芯片, 生产内容、打开渠道、探索盈利模式, 将是未来的趋势。
此外, 移动互联时代的新闻传播还呈现了实时性、互动性、社交化等特点。当然, 在诸多的优势中, 移动互联网新闻传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前面提到的同质化问题, 再如网络安全问题。从詹尼佛劳伦斯等众多好莱坞女影星私密照片的泄露, 到Snapchat 13G的用户照片被公开, 以及由沃尔玛等零售巨头联合开发的支付工具在试用阶段就出现了用户邮箱泄露事件, 网络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在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下, 移动设备存贮了大量的数据, 安全隐患却越来越突出。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与支撑, 网络新闻传播挑战与机遇并存。要紧跟互联网发展趋势, 运用互联网思维, 掌握移动互联网新闻传播特点, 发挥移动互联网新闻传播优势, 为移动互联新闻传播赢得新的机遇。
摘要: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变化, 尤其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对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革命。移动上网成为人们获得新闻资讯的最重要渠道, 并且让信息扩散速度更快。移动互联网的新闻传播呈现了与传统新闻传播不同的新的特点。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新闻传播,公民新闻,碎片化,新闻客户端
参考文献
[1]吴纯勇, 吕韩健.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媒体行业发展趋势研究[J].互联网天地, 2015 (2) .
[2]金璐.移动互联网时代报媒应对碎片化阅读的变革之策[J].新闻世界, 2015 (2) .
移动互联网传播 篇5
2011年4月27、28日,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在京举行,吸引了2000余人的参会人数,这里面有一半是来自海外的嘉宾,而门票价更是据说炒到了一万元左右。如此热闹的原因只有一个——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黄澄清在会议上公布了一组数据:截止到2010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03亿,占网民总数的66.2%,较2009年底增加了6930万人。截止到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6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3.4%,环比增长23%。
事实上在过去一年里,互联网巨头们加大了对移动互联网的投入,创新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层出不穷,新的应用也精彩纷呈。这是一个大的环境,因为这个现象不仅仅发生在中国,而且发生在世界上各个地方。
由种种迹象看来,移动互联网进入了最好的时代,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如此迅猛的同时,移动互联终端也随之诞生!itc华银成功降耗,实现了Windows7操作系统跟平板电脑的完美结合,应运而生Win7平板电脑。itc华银Win7PAD是国内唯一定制的移动互联终端,采用X86架构的Intel Z530 CPU,运行微软Windows 7操作系统,搭配2G DDR2内存,32G SSD固态硬盘,全面支持Office、Flash、PDF等所有Windows平台下的文件格式。外观设计方面,简单而不单调,轻薄且便携等特点。无论应用程序,还是使用习惯,和传统台式机、笔记本几乎一致,是真正平板化的PC系统电脑。
移动互联网传播 篇6
[关键词] 移动互联 学术期刊 微信 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2-0077-03
随着科技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的革新已由缓慢逐步转入迅猛阶段,与互联网处处依存的人类社会各个方面也不可避免地被信息技术流推上变革的极速通道。随着IT产业的一次次颠覆性变革,移动互联时代应运而生。这个数据成几何次幂不断增长膨胀的时代大背景,对国家、组织、个人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它裹挟着各类信息数据奔涌而来,模糊网民与消费者的界限,更打破原有的疆域概念,逼迫所有组织机构与个人为适应并顺应其发展而不断发生改变甚至完全重构[1]。
学术期刊作为文化传媒中的一种,在信息流的不断变革中,也经历了数次变革。作者与编者之间的交流经历了由传统的手稿邮寄、磁盘传递、电邮沟通发展到现在的在线投稿模式。学术期刊的出版方式也由传统的纸质发行、纸质先发行与期刊数据库后展示并存逐步过渡到现在的在线优先出版。
1 移动互联背景下专业学术期刊微信传播平台搭建的前提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移动互联时代已经掀起各行各业信息化投资和建设的热潮。微信的出现,不仅严重冲击传统电话、短信的经营业务,更让各类信息的交流模式和企业的运作模式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2]。在移动互联背景下,数据掌握的状况已成为衡量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制高点,也是各类传播手段共有的前提。“数据”管理模式的开启和“社会大互动”模式的形成,尤其是各类通过微信平台运作的实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快速成长,已经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三分技术,七分数据,得数据者得天下。数据在未来必将成为各类竞争中最大的交易商品。这不仅仅因为移动互联时代存在庞大的数据量,更是因为这些海量数据经过数据分析、共享和交叉复用后形成的不断升级的“有效数据”存在不可估量的价值。有专家曾断言:未来移动互联将会如基础设施一样,有数据提供方、管理者、监管者,数据的交叉复用将把移动互联变成一大产业[3]。在移动互联背景下,学术期刊经营者如何掌握各类核心数据,履行好数据的提供方、管理者和监管者职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专业学术期刊因受传统传播手段的制约,传播速度慢、周期长的劣势凸显,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已很难适应受众需求。要想迅速改变被动局面,扩大影响力,非常有必要建立自己的特色数据库,创建微信传播平台。微信传播作为新兴的传播手段,因它与传统的学术期刊有很多可以契合的地方,从而为两者之间的互补发展创造可能。
2 移动互联背景下学术期刊微信传播平台搭建的基本模式
2.1 核心:微信传播平台内容的加工
由于学术期刊是由若干篇彼此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论文或报道组成,每篇论文都可以单独阅读,能完整地表达作者的观点,而且论文中的摘要,也可以抽离出来,实现单独阅读,能基本展现论文的概况,所以学术期刊微信传播平台的内容必须做到精准加工,以适应多元化、碎片化的阅读需求。作为强社交模式的微信传播平台,它集资讯、通讯、社交等多功能为一体,从2011年1月开始推出,不到两年的时间其用户便突破3亿[4]。目前,有很多学术期刊已经或正在利用微信传播平台的新功能和新用途进行推送。以笔者所在《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为例,以高铁建造技术为核心群,覆盖审稿专家、核心作者和相关读者组建的微信传播平台, 推出两个月来,粉丝已达2000 余人,留言互动上千条。微信传播平台不但改变了传统的期刊宣传模式,而且反过来给学术期刊编辑加工提供新的变革思路,与此同时,读者、编者和作者之间的沟通效果也得到强化。当然,对专业学术期刊而言,微信传播平台只是一种传播环境,受众以“内容为王”的追求始终不会变,内容优劣决定期刊的成败。不管用哪种形式呈现,无论用哪种媒体进行传播,选择的关键不在工具而在于内容的优劣,所以,提高微信传播平台运用效果的核心依然是数据的攫取和内容的加工。
2.2 手段:微信传播平台的利用
如何才能在数据不断膨胀的信息流中脱颖而出,是当今各类媒体努力追求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学术期刊也同样如此。笔者认为:影响学术期刊核心业务范围的数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核心作者群的建设、敏感受众群的形成和扩大、编读往来实时数据的接收、分析与反馈、编校过程数据的有效利用、版面设计与策划的数据基础等。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曾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传统的纸质学术期刊因为从信息收集到正式出版发行跨越的时间段较长,数据统计难以做到全面、及时,可用的反馈信息也非常少,导致决策者的决策与行动绝大多数时候只能建立在多年的工作经验之上。目前在线投稿系统、期刊数据库和优先出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作者、编者和读者的沟通效率,文本数据统计相对也更快捷有效,但学术期刊依旧摆脱不了被动等待受众前来“掀盖头”的尴尬局面。随着信息量的急剧增长,受众的阅读习惯已经有了极大改变,人们对于传统媒体的阅读兴趣正在逐步减弱,智能手机的广泛运用和各类新兴媒体的出现使得“碎片化阅读”逐渐成为一种大众阅读习惯。尽管学术期刊的专业性很强,需要受众的深度阅读,但“深度阅读”与“碎片化阅读”本身并无冲突,所以笔者认为:传统纸质学术期刊若不及时根据现实情况发生改变,敏感受众群则无法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尽可能快速的扩大,文本也会缺乏主动靠近受众的经由途径[5]。这样必将导致相当一部分优秀的普读文本无法与广大读者见面而被湮没在信息流中,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文本生产的巨大浪费和社会开放式普遍教育效果的缺失。
移动互联网传播 篇7
移动互联网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1]近两年来,移动互联网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早已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对动漫产业和游戏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近几年我国手机动漫游戏市场的井喷式发展。手机动漫游戏,是指用户使用手机终端,通过移动网络进行专门适配手机的单机动漫游戏和网络动漫游戏。[2]2010年,由芬兰Rovio公司开发的“愤怒的小鸟”风靡全球,创下了单机游戏下载的奇迹,另外,“植物大战僵尸”、“水果忍者”等手机动漫游戏都在短时间内吸引了无数手机动漫游戏玩家的下载。这些手机动漫游戏是借助移动互联网进行传播的成功案例,其传播模式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在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中,动漫产业被列为繁荣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动漫游戏作为动漫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研究其传播模式不仅是对成功案例的总结,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动漫产业乃至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信息的传播模式
模式是“真实世界的一种理论化和简约化的表达”,[3]传播模式是对传播现象的理论化和简约化表达,而由于传播现象会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传播模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和修正之中。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结合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原有的信息传播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吸引了国内一些学者的关注。匡文波(2006)认为“手机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传播过程呈现出了传受主体的多元性和交互性”。[4]与网络媒体所不同的是,手机媒体由于携带方便,其传播是一种随时随地的信息互动。卢壮壮(2011)提出了手机媒体的网络螺旋传播模型(如图1所示),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以下构成要素:信源、编码、信息、传播渠道、信宿、译码、反馈、噪音,在该模型中,信息接受者(信宿)对原信息解码后, 又重新编码成新的信息并再次发送,从而使自身成为了二次传播的信源,由此引发了信息的多次转发以及传播过程的无限循环。[5]
笔者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如下特征:第一,融合多种传播形态,包含了大众传播、群体传播和人际传播等。手机媒体的这一传播特征既体现在了手机的基本功能上,也体现在了各种手机APP的使用上。例如, 手机用户可以使用手机短信来实现与他人的人际沟通,同时短信服务商也可以根据用户订阅的短信增值业务如天气预报等,向订阅用户群发短信,从而实现大众传播。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第三方应用软件兴起,微信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受用户欢迎的一款应用软件,它在融合多种传播形态的基础上,最大化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用户可以发送文字、语音、视频信息,同时可以自主免费订阅公众号,而不是消极地接受来自企业的群发短信。因此,未来手机媒体对多种传播形态的融合将越来越人性化和个性化;第二,交互性, 在借助手机媒体进行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参与程度较其他媒体更高。相较传统媒体,手机传播中,传受双方的地位和关系是平等的,二者的身份可以相互转换,这使得受众更乐于参与到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中,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上网的地点得到了极大地解放,使用手机移动端进行信息传播的人数逐渐超越了PC端,2014年4月11日21点11分,腾讯QQ同时在线用户突破两亿,其中70% 使用的是手机QQ、QQ for Pad等移动端,[6]相较PC QQ,手机QQ的交互性更强;第三,移动性和实时性。自手机媒体诞生以来,手机便具备了移动性和实时性,由于手机媒体的这种伴随性,因而手机信息的传播过程会随时随地发生,正如保罗·莱文森在《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一书中所认为的,“只有手机能使人一边走路一边说话,一边走路一边发短信”,[7]可见相较于以往媒体,手机极大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模式。
三、手机动漫游戏传播模式的建构及分析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媒体的传播特征同样体现在手机动漫游戏的传播之中,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信息传播特征以及传播过程中涉及的相关要素,笔者构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动漫游戏的传播模式。然后笔者从传受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与反馈四方面对该传播模式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
(一)手机动漫游戏传播模式的建构
手机承载的信息主要有三大类:一是新闻,二是娱乐,三是其他各类信息,其中娱乐信息是手机传播最为主要的内容,[8]手机动漫游戏即属于娱乐信息。因此,手机动漫游戏的传播过程既包含了信源、编码、信息、传播渠道、信宿、译码、反馈、噪音等八大要素,也同样具备了手机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特征。第一,融合多种传播形态。手机动漫游戏的传播既有手机动漫游戏直接面向手机用户的大众传播,也有手机用户间的人际传播,手机动漫游戏玩家会自发向其他手机用户分享相关游戏体验等;第二,交互性,受众参与程度高。与传统的封闭的单机游戏不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动漫游戏玩家可以及时将游戏体验反馈给游戏开发商或游戏运营商, 可以自发邀约好友下载游戏,也可以参与到游戏的设计与制作中来;第三,移动性和实时性。由于手机的便携性,手机动漫游戏玩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游戏,以满足其碎片化时间内的娱乐需求。笔者以基本传播过程中的八个要素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信息传播的共性为基础,以手机动漫游戏为具体研究对象,试图构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动漫游戏的传播模式。如图2所示:
该传播模式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形态。首先是游戏运营商、手机游戏行业媒体面向手机动漫游戏用户的大众传播模式。在该模式中,信源是游戏开发商和运营商、手机游戏行业媒体,他们作为传播者对手机动漫游戏及其相关信息进行编码,并通过传统媒体广告、网络广告、社会化分享等传播渠道将其传播给手机用户,手机用户对手机动漫游戏的相关信息进行解码,部分用户出于自身需求(如娱乐需求等)选择下载游戏,最终成为手机动漫游戏的玩家。然后是手机动漫游戏玩家间的人际传播。手机动漫游戏玩家将对游戏的评价或者体验的结果分享至一些社会化媒体上,成为二次传播者,吸引感兴趣的好友或跟随者下载游戏,而这些好友或跟随者在体验游戏后又有可能成为传播者,把游戏体验信息分享给更多的人,最终形成多级传播。这种病毒式人际传播模式是裂变式的、多中心的,而一些意见领袖,如微博中的大V的转载,往往容易形成传播中一个大的中心,吸引更多的手机用户下载手机动漫游戏。社会化媒体的互动性使得手机动漫游戏玩家的信息能够及时反馈给游戏的运营商,但网络中过多的碎片化信息以及网速等因素也会给手机动漫游戏及相关信息的传播带来“噪音”。该传播模式主要是针对手机动漫游戏的传播过程,因而,相较于一般的手机信息传播模式, 该模式更为具体化和更具有针对性,其信源、编码、信息、传播渠道、信宿、译码、反馈、噪音等都涉及到了手机动漫游戏产业中的相关主体和环节,可见对于手机动漫游戏的传播模式有必要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二)手机动漫游戏传播模式分析
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任何一个传播过程都可分解为这样五个部分:“谁”(who),即传播主体;“说什么”(Says What),即传播内容;“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即传播渠道;“对谁说”(To whom ),即传播对象;“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即传播效果。[9]拉斯韦尔的“5W”理论为研究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思考方向,是认识和研究传播的核心框架。但不足的是, “5W”理论反映的是一种线性的传播过程,它缺少了受众的反馈环节,同时,在移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该理论也有了一些新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在于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5W”理论提出时,传播主体对传播对象的传播是一种“点—面”的传播,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成了能够发声的自媒体,因此除了“点———面”的传播,更多地是“多点—多点”的传播。因此,下文将主要从传受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与反馈四方面具体分析手机动漫游戏的传播模式。
传受主体上,手机动漫游戏的传播既存在“传受对立”,也存在“传受合一”。由于手机动漫游戏的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因此它既存在“点———面”传播,也存在“多点———多点”的传播。在“点—面”传播中,手机动漫游戏的传播存在明确的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其中,传播主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游戏开发商和运营商。游戏运营商从游戏开发商手中获得游戏的代理经营权,然后负责游戏的日常运营以及游戏的营销、推广。乐逗游戏是我国知名的手机动漫游戏运营商,其代理的“水果忍者”“、愤怒的小鸟”等手机动漫游戏,通过本土化的运营,获得了惊人的下载量。一类是手机游戏行业媒体,这类媒体包括91手册、拇指巴士等。2014年春节爆红的“Flappy Bird”游戏,其开发商为独立游戏开发者,之前并未大做推广,而手机游戏行业媒体在春节期间纷纷以“一夜爆红”、“奇葩游戏”等为标题形容该游戏,不仅将文章挂在了网站首页,同时还通过微信推送给手机用户,从而吸引了更多用户的下载。在“点———面”传播中,这两类传播主体上向传播对象手机动漫游戏玩家传播着相关信息。在“多点———多点”的传播中,手机动漫游戏的传受双方呈现一体化的趋势,其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都是手机动漫游戏玩家。他们通过对游戏的体验, 将对游戏的评价或者体验的结果分享至游戏社区、朋友圈等, 使其他用户对游戏产生兴趣并下载游戏。而这些受朋友口碑传播影响并下载游戏的用户,又有可能将自身体验的结果分享给更多的人,从而形成多级传播。“Flappy Bird”的爆红,除了手机游戏行业媒体的推送,与微信朋友圈的晒图、微博用户尤其是大V的转载等是密不可分的。可见,手机动漫游戏玩家在手机动漫游戏的传播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通过对手机动漫游戏玩家的分析发现,在人口特征上,他们具有年轻、高学历以及中等收入等特征;他们主要通过好友推荐、应用商店排行榜等途径来获取游戏信息的途径。[10]在手机动漫游戏的体验过程中,对游戏产生兴趣的玩家会将游戏的正面口碑分享给好友,这种来自朋友的推荐更容易让潜在玩家产生信任。从他们的体验行为上看,具有游戏时间碎片化和玩家行为社会化的特征。手机动漫游戏玩家常在排队等候、课间等零碎的空余时间玩游戏,以满足自身消遣娱乐、打发时间的需求。此外,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信息的扩散速度大大加快,手机动漫游戏玩家,尤其是手机网络游戏玩家,更乐意在虚拟游戏社区交流游戏经验,分享游戏攻略。社交网络里的这种交流互动大大提升了玩家的黏性以及ARPU值 (Average Reve nue Pe r Us e r,每用户平均收入)。因此,在手机动漫游戏传播过程中,对玩家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
传播内容上,该传播模式中的传播内容既包括手机动漫游戏的相关信息,也包括手机动漫游戏玩家“再生产”的有关游戏体验的信息。有关手机动漫游戏的内容,以“愤怒的小鸟”和“水果忍者”为例,一款成功的手机动漫游戏在内容上需具备:第一,手机动漫形象鲜明可爱,如“愤怒的小鸟”中愤怒的红色小鸟、蓝色小鸟以及绿皮猪,颜色鲜明,形象极为可爱。第二,游戏情节设置引人入胜,“愤怒的小鸟”将情节设定为为了报复偷走鸟蛋的绿皮猪,鸟儿们以身体做武器,攻击绿皮猪们的堡垒;第三,游戏配乐轻松欢快,“愤怒的小鸟”中绿皮猪的惨叫声和胜利的欢呼声,“水果忍者”中清脆的砍水果的声音,都让人感到轻松愉悦;第四,游戏元素的本土化, “愤怒的小鸟”进军中国市场时,特别推出了带有中国元素的“愤怒的小鸟中秋版”,“水果忍者”中国版也增添了许多具有中国元素的道具,如新的刀和水果、十二生肖背景等;第五, 游戏的易玩性和耐玩性,近来风靡全球的手机动漫游戏在游戏操作上都具有简单易上手的特性,此外,为了提升玩家黏度,耐玩性都较强,“愤怒的小鸟”看似简单,但仍需玩家计算角度和距离;第六,游戏的更新速度快,“愤怒的小鸟”每到节日就会推出万圣节版、圣诞节版、情人版等,极大地保持了玩家的黏性。而手机动漫游戏玩家“再生产”的信息,都是基于手机动漫游戏的内容,因此,对手机动漫游戏内容的重视和创新是手机动漫游戏成功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传播渠道上,手机动漫游戏传播渠道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手机动漫游戏与其它手机信息传播相比,其特殊性在于玩家获知手机动漫游戏的渠道不仅局限于手机媒体。目前, 手机动漫游戏的传播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渠道:第一,传统媒体。通过在传统媒体上投放广告来进行传播,目前选择这种传播渠道的国家主要是日本,在2013年8月日本主要电视台广告播放次数最多的商品统计中,排名第二的为Gree手机游戏 平台 , 排名第九 的为Gungho研发的“Puzzle &Dragons”(智龙迷城)。[11]第二,网络。当有公众人物发表有关“愤怒的小鸟”的评价时,Rovio公司就会将其截取下来并制成网络视频,放在网络上进行传播。此外,手机动漫游戏玩家也会选择在社交网站或者虚拟游戏社区分享有关游戏的体验信息,实现网络口碑传播。第三,其它移动APP,主要是在其它移动APP中以内置广告的形式来进行传播。此外, 还有在其它手机游戏APP中以内容植入形式进行传播的, 如“Ninja Arms”与“Magical Girl Wars”的内容植入合作, “Ninja Arms”玩家能够在限定版人物卡牌上加入后者的主题元素,而“Magical Girl Wars”的玩家也可以让自己的游戏人物穿上“Ninja Arms”中的人物服装。第四,应用商店。乐逗游戏是“水果忍者”、“涂鸦跳跃”、“小鸟爆破”等手机动漫游戏的游戏代理商,该公司会在其搭建的游戏垂直应用商店上传播这几款游戏,以吸引应用商店内玩家的关注和下载。以上四种是目前手机动漫游戏传播的主要渠道,其中利用社交网站的力量传播游戏是实现惊人下载量的重要方式之一。
传播效果与反馈上,通过游戏运营商与手游行业媒体面向手机动漫游戏玩家的大众传播,以及玩家之间的人际传播,其传播效果被无限扩大。在人际传播中,社交媒体上意见领袖的评论及转发所带来的传播效果远高于一般游戏玩家, 如微博上“@叫兽易小星”和“@Happy张江”发布的有关“Flappy Bird”的游戏信息,短时内获得了近四千的转发量,其粉丝又进一步转发,其影响力是一般游戏玩家无法做到的。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的这些评论以及转发量等信息都迅速反馈给了游戏的开发商和运营商,让他们据此对游戏进行不断地改进与创新,更好地满足广大玩家的需求,提升玩家的游戏体验。
通过对手机动漫游戏传播模式的深层次分析发现,手机动漫游戏的传播既需要大众传播,更离不开人际传播。一款成功的手机动漫游戏,不仅要注重游戏内容和传播渠道的创新,更要重视手机动漫游戏玩家的无穷力量。
四、结语
研究手机动漫游戏的传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手机动漫游戏的传播规律,对于手机动漫游戏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任何模式都不可避免的带有不完整、过分以及含有某些未被阐明的假设等缺陷”,[12]而且影响传播者传播和阻碍用户体验的因素还有很多,包括游戏厂商的盈利问题、玩家的付费意愿等,这些手机动漫游戏产业链上的相关问题都无法在其传播过程模式中体现出来,却也是值得今后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动漫游戏得到了飞速发展,成为了动漫产业的一个新突破点。基于基本传播过程八大要素及手机信息传播的共性,构建手机动漫游戏的传播模式将助推动漫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依据拉斯韦尔的“5W”理论及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变化,对手机动漫游戏的传播模式从传受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与反馈四方面的深入分析得出,在手机动漫游戏传播中,既需要游戏内容和传播渠道的创新,也需要重视手机动漫游戏玩家的力量。
移动互联网传播 篇8
关键词:移动传播,智能手机,媒介素养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功能的多样化,移动互联网已然全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互联网,实现了人与媒介之间全所未有的亲密,跨越了时空的信息传递,延伸了人的所有感官功能。
本文试图分析智能手机发展现状,重点研究作为媒体的智能手机的发展趋势,从受众与媒介的互动着手,考量这种密切相关的、能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小”而“强”的媒介形式,在带来信息传播便利的同时,有哪些问题值得注意。
1 智能手机的功能演变
自1973年,美国摩托罗拉工程师马丁·库帕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商业化手机以来,手机的功能从通话、短信(1992年)扩展至基于网络的多种应用—手机电视、手机报和手机游戏等。手机功能的转折点是2008年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3G,智能手机的发展伴随资费的下降与平台式角色,自此开启了全新的历史。
智能手机如同PC一样,拥有操作系统,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安装软件服务商提供的应用程序,具有移动性、互动性、多媒体等特点,并实现了网络融合、应用融合(音响、数据和影像从分离到融合),以至社交方式、生产关系和商业资本的融合。
从当下的技术发展趋势来看,智能手机或下一代更为轻巧的移动传播载体,能够不断实现信息与服务的连接,给人类带来更为便捷的帮助与服务,其应用范围已突破传统的作为信息收集、整理与传播的媒介的范畴,而成为未来智能化生活的掌控者。
2 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传播
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传播,最根本的是带来了两个“转移”:传播主体和传播模式的转移。基于随身携带的移动式传播,智能手机实现了信息收发的实时化,扩大了信息传播的主体数量和信息生产的数量;从传播模式而言,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不再是主流,取而代之的是蛛网状传播和圆圈状传播。
2.1 即时互联的伙伴式媒介
智能手机,开辟了人类与媒介之间的亲密关系,不论是从亲密程度还是从伴随时间上看,都前所未有。智能手机实现了真正的即时通讯,目前媒介已知所有形式的信息都能够在瞬间实现传播与分享。智能手机传播活动的效率不会局限于信息生产者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在信息的多次传播过程中,还有可能增加不同受众所赋予的更多内容与意义。
2.2 高效精准的嵌入式连接
智能手机借助于不同的APP等,可以全面满足人类的多样化需求,是以往媒介功能的集大成者。能实现精准的搜寻、定位、享用和连接,满足人的信息需求、情感需求和娱乐等需求,帮助人类将原本局限于人体本身的感官得到尽可能多的延伸,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2.3 主动表征的选择性展示
使用智能手机制作多媒体产品,利用移动互联网展示给处于不同时间、空间的朋友。这种展示既可以是出于个人需要的,也可以是建立于机构目的的;既可以是共时的也可以是延时的。智能手机一系列基于微博或微信等的APP,为这些操作提供了更为便捷化的渠道,很难说当下火热的各类APP,如果按照麦克卢汉的界定,具有怎么样的媒介特质,但它们的确改变了使用者的媒介使用方式、信息的形式和时长等基本特性。
2.4 直观多样的全时性互动
智能手机开辟了人类信息传播、信息互动的新形式,除了根据其传播特点而演化的信息内容形式的变化,智能手机所独具的受众时间选择的特质,是以往的媒介所不具备。在信息接收层面,可以不拘泥于空间的阻碍带来信息接收的中断;在信息传播层面,拍摄(拍照)并上传的功能,更容易实现传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共在性”。这是以往的任何电子媒介都不具备的,这无疑可以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内容。
3 智能手机改变了什么
智能手机的同步性和随身性,造成使用者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频繁,紧密相连的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中无法选择独处,曝光状态成为常态。在这里,私隐的界限被消解和重构,公共空间与私人领域的界限变得模糊。
3.1 信息生产的冗余与不确定
信息传递与接收的低成本、零门槛,实现了用户的表达、展示和分享的欲望。信息的大爆炸,在无形中提高了人们选择有效信息的成本。在互联网时代,因了低门槛和盈利的潜在性,进一步激发了个体和机构的创作欲望,每个人都想表达,如果从积极的层面而言,会实现克莱·舍基笔下的“认知盈余”,但每个人每天手机上都接收的重复信息,是否也是一种“认知浪费”呢?
如果说印刷时代和电子时代很容易辨别信息的发布者或者生产者,那么,到了现在,人们接触了大量的信息,但某些时候,却无从辨别真假,且不说信息的真实性,就连发布者都是虚拟的账号,因了何种目的发布此类信息,如何去判断信息自身的真伪,账号的真伪,作者的真伪,原创与拷贝之间的差异往往不是一般人能轻易把握的。
3.2 表达层面的微型与视觉化
智能手机的普及,功能的多样化、存储的大容量,为视觉化呈现提供了可能。与以往的印刷文化相比,手机媒体承载着多媒体信息,且具备视觉特征的信息更易于传播,不超过6英寸的屏幕,显然不适于大篇幅文字的传递,且更容易造成视觉疲劳,扫描式的阅读更容易被图片、音视频所吸引,那么,基于此的理性等,是否存在,值得我们思考。此外,吸引力和自由度的增强,使人类容易产生依赖。
4 结语
如果从媒介进化的角度来看,智能手机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以及无穷附加其上的想象空间,但是不能忽视的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增加了信息生产的密度与传播的速度,使信息的可信度却变得难以衡量,因信息相对过剩进而产生的重复与冗余,使得受众选择、鉴别信息的成本大大增加。
如果说大众传媒功具有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文化传递功能和娱乐功能,那么在全球拥有超过15亿用户的智能手机,并被视为未来传媒发展趋势的(手机)移动传播,在环境监测和娱乐功能方面更为突出,而在文化传递功能方面则可以打一个问号。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硬件更新,作为产业的经济诉求、习以为常的免费、人性化便捷服务,无疑给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充足动力,而笔者所思考的是这种快速的、全方面“满足式”供给,在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的同时给使用者所带来的影响:使用者的主动使用、参与甚至于“沉迷”,是否会伤害其思维逻辑能力、信息关注度、信息选择与处置能力、参与社会的能力等。
综上所述,移动互联网传播已成为社会主流传播渠道,受众使用智能手机自主生成了海量、多元、繁杂的信息,进一步加大了分析、判断与利用信息的难度。从受众个体的层面来看,充分认识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差距,平衡个体信息需求与网络海量信息服务之间的关系,有节制、有选择地使用智能手机,才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面对“嵌入式”媒体的应有态度。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凤凰出版集团、译林出版社,2011.
[2]林文刚.媒介环境学[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胡春阳.寂静的喧嚣永恒的联系——手机传播与人际互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
[4]王颖吉.媒介的暗面:数字时代的媒介文化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移动互联网传播 篇9
微信借助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的快速发展, 迅速发展成为当下人们日常沟通与分享信息的主要通讯方式。微信是由腾讯公司发起的, 以发送文字、照片、视频为主的即时通讯聊天软件, 微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快速发送文字、照片和视频等等, 这一独特的用户体验功能使其得到快速普及。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的支撑下, 微信的语音传播等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传统的即时通讯功能, 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聊天软件。
二、微信的传播特点分析
微信的传播方式主要是以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为主, 并辅之以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 这种人际传播的传播内容具有私密性和实名制等特征, 传播范围则主要局限在微信朋友圈和微信好友中, 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传播圈。除了人际传播之外, 微信传播还包含了一对多的大众传播, 但是微信传播中的大众传播能力相对较弱, 其不同于传统的电视、电台等大众传播形式, 而仅仅是通过公众平台或者朋友圈来实现小范围的大众传播。虽然微信的传播机制使其得到了快速普及发展, 但是这种传播方式的特殊性也将会成为限制微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从微信的传播渠道来分析, 微信的传播主要是以手机终端为基础, 但是也秉持了网络PC客户端的优势, 其移动性更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移动社交将成为未来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 移动终端的及时性、互动性等传播特征, 使得移动用户可以更加及时地接收和发送信息, 并逐渐形成了使用移动即使传播信息的习惯。微信以智能手机作为使用终端和传播渠道, 适应了手机终端的所有特性, 借助微信软件中的“摇一摇”“查附近的人”“二维码扫描”等, 手机用户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 这些功能的开发也是对手机终端优势的最大开发利用。
三、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微信的传播优势分析
1. 依托腾讯平台扩展用户群
作为腾讯开发的产品之一, 微信的成功推广还得益于腾讯旗下的QQ等产品。在中国的即时通讯工具中, 手机QQ占据了大部分的份额, 而微信与QQ、QQ音乐等都有着联系, 用户可以在登录微信之后, 从QQ好友里面添加好友, 而且还可以接收QQ上发送的离线信息, 除此之外, 微信还与手机通讯录进行无缝连接, 人们可以直接添加自己手机通讯录中的好友, 或者邀请其开通微信。这种传播优势使得微信的用户群得以不断扩展, 并且都是从用户相对熟悉的人群延伸, 使得熟人社交圈更加亲密, 微信的发展也越来越普遍。
2. 创新传统的人际交流方式
用户借助微信进行沟通交流时, 不仅可以借助文字进行交流, 而且可以借助音频、视频等, 语音交流的特点使其为用户聊天提供了更多的背景信息, 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快速, 更加省力, 减少了由于单单依靠文字聊天可能引起的各种歧义。此外, 随着微信软件的不断升级发展, 用户已经可以在一些智能手机上直接进行视频通话, 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交流沟通, 更好的自我表达。在人际传播中这一传播软件的优势在于传播者可以借助文字、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方式进行自我表达, 可以让传播双方都能够更好的相互认识和相互理解, 充分表达自我, 最终提高人际传播的有效性。
3. 微信平台的精准营销传播
微信平台所涉及的朋友圈、微信公共账号等使其成为了一个较好的分享平台, 由于朋友圈中所涉及的大都是熟人, 所以信息的分享十分稳固, 而且对朋友圈中的个别设置, 可以让用户屏蔽自己不喜欢的人的状态, 避免自己接收各类垃圾信息。与此同时, 微信公共平台有利于用户实施精准的营销传播, 微信公众号面向媒体、政府、企业等推出合作推广业务, 将品牌推广给更多的微信用户, 以减少宣传成本, 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4. 微信功能的人性化发展
相比其他聊天工具,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微信在服务客户方面更加人性化, 为用户提供了尽可能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交平台。微信用户一方面可以借助QQ好友名单, 添加自己的好友到微信群, 而且可以借助手机通讯录寻找自己的熟人, 减少了用户自己去标注搜集的诸多麻烦;另一方面, 微信软件中“查看附近的人”这一功能, 可以帮助用户拓宽自己的社交圈, 用户可以通过点击这一功能寻找千米以内的陌生人, 方便人们结识自己身边的朋友。这一添加好友的功能使得微信的使用量在更大范围内扩大。之后, 微信的功能还在不断扩大, 诸如摇一摇、漂流瓶等都是适用于远距离交友的功能, 使虚拟网络社交圈不断向社会现实生活延伸。
参考文献
[1]李国琼.微信已成马化腾甜蜜的负担[J].IT时代周刊.2013 (02)
[2]辛文娟.以微信的应用解析创新扩散理论——微信在重庆大学生中使用及推广的调查分析[J].青年记者.2013 (17)
[3]尚文捷.微信跨界:能否革运营商的命?[J].中国品牌.2013 (07)
移动互联网传播 篇10
受众对各种手机媒体应用的选择和使用, 满足了自我需求的同时, 也会对移动互联网中的手机媒体应用社区产生对情感上的依赖与归属感, 借助于这种情感式的互动纽带, 各种手机媒体应用资源得以有效整合, 并形成一条以用户多元需求为导向的产业价值链条, 进而为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传播提供巨大的市场前景。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出现、我国3G通讯网络的发展以及WIFI为代表的无线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展, 使得移动互联网这一新兴事物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012年1月16日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止2011年12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 其中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 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所占到的比例为69%。从发展趋势来看, 以手机媒体为代表的移动网络终端已经正式进入了大众市场, 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也已经悄然来临。
移动互联网, 主要是指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 可同时提供移动式接收应用的开放式互联网络。当前, 我国的网络发展已经进入了一种新的形态, 从CNNIC公布的数据情况来看, 越来越多的在移动的过程中高速的接入互联网, 而传统互联网的内涵也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延伸。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移动互联网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 满足着人们的通信、沟通、社交以社会化等日渐多元化的需求, 同时围绕着用户的需求, 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不断发展的生态体系。
另一方面, 移动互联网发展已势不可挡, 尤其是以移动性能好、覆盖范围广著称的3G移动通讯网络及其技术的不断应用推广, 以及WIFI为代表的传输速度高, 成本价格低廉的无线网络点的增加和扩大, 这两者的优势互补与相互结合,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无缝无线的宽带网络覆盖, 进而提高了受众的用户体验, 使得移动互联网用户活跃度日渐提升, 移动互联的趋势也愈发明显。有调查数据显示, 40%的手机用户承认移动互联网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57%的人认为移动互联网改变了自己的工作方式。
2011年, 著名风险投资公司KPCB发布的《移动互联网趋势报告》中曾提到, Facebook的5亿用户中有2亿为移动用户, 且活跃度高于PC用户;Twitter用户中有一半为移动用户, 40%的微博消息来自移动设备, 这是从全球范围来看的。当然,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城镇居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前者用户市场需求的逐步释放, 庞大的手机媒体用户群和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生活的依赖性加强, 智能手机以及3G、WIFI等通讯网络的推广和普及将进一步激发移动互联网的潜在市场空间, 未来的几年内, 它将超过传统互联网的发展速度, 迎来成长和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手机媒体及应用的传播特点
移动互联网时代, 手机媒体及其应用作为网络的延伸, 区别于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最为显著的特征在于它的数字化的传输方式和移动式的网络接入, 由于它的便携性、即时性、交互性、隐私性及网络化能够打破地域、时间以及接收终端的限制, 为人们提供便利的生活、娱乐、消费和智能信息服务。
1. 传播者与接受者内涵的丰富。
手机媒体及应用的发展, 扩展了传播者的主体范围, 传播者与接受者的界限模糊, 受众的主动性增强, 同时可以实现真实与虚拟的双重传播与互动。移动互联网时代, 手机媒体及应用是一种结合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特点及优势的新型媒体。首先从传播形态上而言, 手机最初是作为一种基本的个人通讯工具出现的, 传者与受者的关系是确定的, 具有一对一的人际传播特征;但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 手机媒体及应用融合了网络的传播特点, 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 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个独立的传或受的中心, 用户既是信息的发送者, 又是信息的接受者, 并处在不断的转化过程中, 同时传、受双方也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因而具有一种开放式的互动传播特征。其次, 手机媒体及应用能够为传播者提供真实的个人通讯与虚拟的在线传播方式, 使得用户的传播动机与需求能够得到有效的满足, 进而能够同时完成真实与虚拟的双重身份式的传播与交流互动。因而可以说是一种个体与个体之间, 个体与互联网之间可以随时实现互动的移动媒体平台, 又是一个连接虚拟社会与真实社会的媒体。
2. 传播方式的拓展与深化。
手机媒体及应用的拓展了传播的渠道, 带来了全新的传播体验, 使传播与互动的方式更为即时性和碎片化。在3G移动通讯网络及其技术的推动下, 手机媒体及应用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网页、邮件以及影音等功能, 借助于网状式、原子分裂式的传播模式, 以多样性与立体性的手机媒体应用产品组合, 向受众精准有效的传达资讯与服务, 实现了受众碎片化时间的整合利用。与此同时, 它也重构了受众对时间形态的传统认识, 影响着人们对日常生活时间的结构性安排, 并激发出新的传播与互动方式, 进而使得受众之间交流可以变得更加方便易得。
3. 传播内容的整合与创新。
移动互联网实现了手机媒体与网络媒体技术与内容上的衔接, 这也为手机媒体在内容供应上提供了足够的保障。手机媒体的传播内容不再仅局限于文字或者语音服务形式, 更多的是依靠自身与大众传播资源的整合。微博、游戏、影音、重力感应、新闻、小说等多种类型的传播内容都可以通过相关的应用平台在手机媒体上实现, 这也重新整合了人们的各种感觉。
4. 传播效果的精准与直观。
手机媒体及应用融合了各种媒介优点的同时也呈现出了网络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传播特征为一体的多维传播模式。受众的选择性更加多样的同时, 也变得更为窄众化。在虚拟移动网络中, 用户往往根据自己的爱好与需求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区, 这为传播内容的直达与即时反馈成为可能;同时手机媒体兼具个人通讯载体以及SNS等社交媒体又能在某种程度上提供用户的真实信息, 这又为可量化性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提供了便利。通过两种形式的有效互补分析, 传播效果的实现程度能够以更加直观和精准地表现出来, 从而为其传播策略或者营销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三、手机媒体应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策略
1. 培养和扩大用户群体。
用户群体的扩大, 是手机媒体应用实现成功营销的首要因素。鉴于目前其传播方式的大众性与人际性相结合, 所以社会性的因素对于手机媒体应用用户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因而营运商可以通过合理的营销和市场宣传, 以及通过免费让用户体验等激励方式, 实现大众传播与人际间的口碑传播来交替互补地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的深度和广度, 进而实现对用户群体的消费习惯的培养和开放潜在的用户人群。同时营销商还应注意优化整合广告资源的综合利用, 通过全方位的推介让大众切实深入地了解丰富多样的手机媒体应用产品, 进而将其营造打造成一种共享的社会文化——消费的时尚, 发挥消费者之间的人际传播影响, 以拉动对手机媒体应用产品的市场需求。
2. 丰富和完善产品体验。
目前手机媒体应用市场的最佳切入点在与内容服务的定位。因而通过提供体验式营销平台, 向用户展示丰富和完善的产品功能, 进而提高用户的对产品的体验观感, 并最终促发用户的购买行为。
3. 细分和优化产品类型。
移动互联网时代, 人们的时间越来越呈碎片状分布, 如何有效地利用现状并满足用户的这种碎片化、差异化的需求, 便是手机媒体应用市场需要进一步细分和优化的方向。手机媒体应用最初是一个网站平台的形式出现在用户面前的,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以及越来越多的媒体应用平台的涌现, 在众多的主题、软件、阅读等基本分类中, 用户难以在有限的碎片时间内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媒体应用, 所以作为营运商需要根据不同的应用平台特点细分并优化出相关度最大的产品选择类型, 尽量接近贴合用户的使用习惯, 提高他们在不同系统下对手机媒体应用的使用效率和满意度, 进而实现对用户群体碎片化时间的需求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4. 监测和追踪用户评价。
基于3G时代, 用户对手机媒体应用的即时互动性与身份的双重性, 用户对于产品的评价能够及时的得以反馈并形成相关的数据统计, 因而在手机媒体应用的营销中, 对用户评价的监测与追踪就显得尤为必要。随着多种开发应用平台以及媒体应用产品的出现, 市场竞争的同质化倾向越来越大, 产品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已经不够明显。这在浪费了用户的时间和精力的同时也增加了营运风险, 所以基于对用户评价的监测与追踪来不断完善与改进产品的差异化体验的营销方式应该更加被重视。通过与用户群体的良性的互动参与式营销模式, 最终能够真正吸引消费者主动地成为手机媒体应用产品的忠实使用群体, 并进而通过人际间的社会影响来挖掘出更大的营销市场。
四、结语
桌面互联网时代催生了门户、搜索引擎、即时通讯等多种新型媒体的形态, 他们重新定义了媒体的概念。如今, 移动互联网再一次更新了技术, 更新了传播主体和媒体生态[5]。以手机媒体应用为代表的新型媒介产品在满足了我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的同时, 也开创出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营销传播模式, 使得每个人既是使用者又有可能成为生产者。而这也终将给整个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手机从单一的通信媒体工具逐渐融合了网络的特性, 转变成为集便携性、即时性与交互性于一体的移动多媒体。智能手机、WIFI以及3G通信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使得以手机为载体的移动应用软件用户需求不断增多并日趋多样。面对着这种随之而来的巨大市场需求, 如何更好地把脉手机媒体应用传播特点并作出及时有效的营销策略将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手机媒体应用,传播及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6 (9) :16
[2]戴建华, 任锦鸾.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3G业务能力提升策略探讨[J].移动通信, 2011.17
[3]何波.移动互联网之发展现状及监管对策[J].中国传媒科技, 2011.11
[4]Matt Murphy/Mary Meeker.TOP MOBILE INTER-NET TRENDS, 2011.2
移动互联网传播 篇11
10月22日,北京市海淀区重点创新企业北京书生公司,携全新产品“书生移动图书馆”参加了中关村创新发布会,吸引了包括众多高校图书馆专家在内的兴趣爱好者的参加。
该移动图书馆是全球首个实现了基于各类手持终端设备,对各类数据库资源进行统一检索和全文访问阅读的真正意义上的移动图书馆。
全球首推“移动图书馆”
发布会上,书生公司总裁姜海峰向大家介绍了移动阅读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的建设现状和技术壁垒;此外,详细介绍了书生移动图书馆的整体解决方案。
他指出,在互联网、移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也飞速发展着,现在的读者期待图书馆能够提供更为高科技的服务,以满足其个性化、智能化、互动化的需求。而移动图书馆的价值便在于使浏览信息变得更加及时和随意,此外,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则使利用图书馆变得更为方便。
基于这一市场需求和定位,“书生移动图书馆”顺势而生。它一方面可使读者通过各种手持设备随时随地访问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富矿,突破图书馆空间、时间的限制,让读者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资源分享和学术互动;另一方面进一步盘活图书馆上亿馆藏文献,加大图书馆服务水平和公共服务价值。
北大图书馆馆长朱强也曾这样说,在新的环境中,图书馆的形态将会改变,馆藏变得不再重要,因为人们需要的将是一系列的服务及软件工具进而处理馆藏。
随着3G时代的到来,目前图书馆引入移动阅读服务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实际上国内外一些图书馆已经开通了移动OPAC这样的服务。但在此之前,全球尚未有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完整应用服务,如何解决建设过程中的技术壁垒成为关注点。
此次2010年中关村创新产品发布会,书生公司全球首推“移动图书馆”无疑推动了数字图书馆的跨越性建设,同时也开启了知识传播的新纪元。
作为自主创新产品,书生移动图书馆是书生公司通过十多年积累的核心技术优势,彻底解决行业的技术壁垒,目前在国内外都尚未有同类竞争产品。
采用云技术突破技术壁垒
据悉,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内的数字图书馆就开始发展,但服务一直以完整阅读和精读为主。
近年来,随着技术及社会的发展,新的阅读需求出现,对图书馆资源快速浏览、即时访问的渴求也使得“移动图书馆”浮出水面。尽管不少学校已经出现了手机图书馆服务,但姜海峰认为,还远远没有展现出真正意义上的移动图书馆的内涵。
姜海峰指出,“这么多年移动图书馆都没有很好地应用起来,关键是技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据了解,此前,由于图书馆所引进的资源不统一,数据库、界面、使用方式、检索、数据格式全都不一样,不同的数据存储格式在不同的终端设备上无法通读。
为此,书生公司历时3年对移动图书馆的整体解决方案进行了开发,通过UOML(Unstructured Operation Markup Language,非结构化操作标记语言)文档交换服务器,解决了不同数据库平台无法统一访问,以及不同数据存储格式不能通读的问题,并解决了不同手持设备实现统一搜索的问题。
现在,读者可随时随地免费阅读馆藏全文阅读,统一搜索图书馆上亿资源。
据介绍,书生移动图书馆方案支持塞班(Symbian)、安卓(Android)、WindowsMobile、Linux、iPhone甚至是山寨机等各类型的可上网手机,以及具有Wi-Fi功能的MP4、电子书阅读器等手持终端设备,读者无需购买专门手持阅读器,更无需付费下载。
对于读者而言,移动图书馆可借手持终端的便捷性和保持随时在线的特点,使浏览信息变得更加及时和随意,而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则使移动图书馆变得方便无比,并对于需要精读的文献可以加入收藏或者发送到邮箱,使用者可以用电脑仔细研读。
对于知识的分享与互动,移动图书馆也能做到更有针对性,比如一名导师检索到某一文献,可以短信群发给自己的学生,并加按语,提示他们此文有价值、需精读等,或者也可以实名或匿名方式推荐给更多人等,充分实现了为不同的个体、群体提供多样的服务和功能。
对图书馆而言,书生移动图书馆突破了过去的IP控制方式,直接针对每一个读者终端进行权限控制。
同时,由于采用云技术,这套方案实施起来还很简单,建立移动图书馆系统,只需配置一台能提供数据资源的服务器,并安装一个管理软件终端即可,而数据的标准化转换和系统的运营维护全在书生公司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完成。采用移动图书馆解决方案,仅需花费初建的设备和软件安装调试费,以及后续少量的服务费即可实现。
目前,书生移动图书馆已经在全国各大高校展开试用。
“移动图书馆”的新拓展
日前,书生公司已将移动图书馆技术拓展到了PSP游戏机上,使PSP成为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知识充电的工具。
PSP是索尼的专用游戏机,其主要功能是娱乐,包括听音乐、看视频等。但对于PSP拥有者最多的人群——学生,最近又新增加一项新用途。
作为索尼的专用游戏机PSP,用它来访问移动图书馆查资料有独特之处,因为用手机浏览移动图书馆由于屏幕大小的限制,看时间长了眼睛会难受,用PSP来阅读将屏幕升级成了“宽屏”,更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而且学习知识读字不如读图,目前多数手持阅读器对彩色图片只能显示为黑白,而PSP浏览彩色图片时更生动保真。
书生公司表示,当学生们用PSP打游戏之余,还能适时地“换换脑子”登录一下移动图书馆读读书,做到学习娱乐两不误。而用PSP访问移动图书馆必然会让更多学生更方便地使用移动图书馆,同时无需购买专门的手持阅读器。
据悉,访问移动图书馆最常见的终端是手机,将移动图书馆技术拓展到PSP游戏机上尚属首创,其真正目的是满足人们数字阅读时的随意性,不受设备、场地的限制,同时进一步扩大图书馆的使用价值。
2010年11月1日,书生公司董事长王东临等五人获得了第十三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
移动互联网传播 篇12
一、《青音》简介
《青音》是由央广心理节目主播、家庭治疗学派心理咨询师-青音所开办。《青音》, 一个依靠微信传播模式发展起来的自媒体品牌,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已覆盖30多万青年受众, 为广大目标受众解决心理和情感困惑。青音本身作为一名在广播领域目前国内新浪微博粉丝数和公众微信粉丝数最多女主播, 具有强大的品牌引导力。作为中国唯一在“主持人”和“心理治疗师”两个专业领域跨界的媒体人, 每晚临睡前通过微信用60秒语音安抚大众心灵, 日活跃用户超过十万, 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心理情感公众号。早起听逻辑思维、睡前听青音已经成为微信人必选。
在《中新网》2014年10月30日发布的一项《中国微信500强月度报告》的数据显示, 为用户提供优质原创内容公众平台更加受到用户青睐。在微信改版以后, “澎湃新闻”、“悦读客”、“青音”、“洞见”等一批坚持原创的高质量微信公众号脱颖而出。而《青音》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覆盖30多万用户, 其实力和未来发展前景不容小觑, 其发展思路和理念也值得其他新媒体品牌借鉴。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青音》的品牌传播策略
(一) 定位品牌传播目标受众, 精准内容推送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受众每天接触数以万计的信息, 如何从众多类别的信息中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内容就显得更加的重要。大众传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是具有支配能力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受众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选择使用的媒介和获取的信息, 比如娱乐、交友、获取知识、得到心理的抚慰等。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 青年群体面临的各项压力也与日俱增,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 全球每年因抑郁症自杀死亡人数高达100万人;世界卫生组织预计, 到2020年, 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面对这样的数据, 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
《青音》定位于为广大受众提供心理-情感方面的内容知识。在每周五晚都会把一周的语音整理成文字通过微信发出来供用户阅读。从《青音》的发送界面来看, 从最早的“晚安心灵语音”“听·青音”“学习·爱”“推荐”“每天一本好书”到如今的“语音”“心理”“分享”“公告牌”“推荐”版块。其内容层次分明, 主题也越来越清晰明朗。《青音》选择在每天在晚上九点以后发布文章, 在这个时间点, 大部分上班族可能就要休息, 再听听青音温柔的语调, 可以平复一天的心情, 安然的进入梦乡。
(二) 发布热点话题, 深入了解目标受众
只有了解目标受众的特点、爱好和信息诉求, 才能够针对受众进行品牌传播。针对广大青年群体的情感和心理问题, 《青音》会根据当前的时事热点, 选择话题与受众进行互动。比如在2014年有8月11日, 美国著名演员罗宾·威廉姆斯被发现在其加州寓所中去世。青音第一时间在微信上发文:“好可惜, 这一次, 他没能为自己找到新的看待世界的角度, 他向抑郁症妥协了……”她又在微信上发布专栏文章《罗宾·威廉姆斯走了, 抑郁症离我们有多远》, 《女主播抑郁症日记》由于是来源于一位女主播的真实经历, 也在朋友圈被广大受众疯狂转载。《青音》界面右下方也增加了一个“抑郁自测”的版块, 方便受众进一步的了解抑郁症。在2014年9月中旬的“锋菲恋”事件中, 青音亲自撰文《假如你是张柏芝》表达了自己对婚姻和爱情的看法, 供用户们讨论。
(三) 开展微信活动, 实现与受众点对点平等互动
社会化媒体的出现, 使媒体传播的内容也越来越小众化, 从而使得被告知的对象更为明确, 避免了营销费用在大众传媒时代的浪费, 基于手机的微信用户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上, 可以接收到符合其自身兴趣、职业、年龄等特征的信息。《青音》在2014年春节期间的《随手拍“不变”》和情人节前的《什么叫爱》等文章征集活动, 参与人数高达5万余人。两活动共收到作品2000余篇、入围作品300余篇, 互动极为热烈。2014年4月23日, 青音2014高校公益演讲安徽首站, 青音与同学们面对面聊“大学里不教的那些事儿”, 就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情感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针对爱奇艺旗下的《听·青音》脱口秀节目, 从第一期开始就采用“众筹”模式, 根据受众的需要改进节目, 比如微信上《我为听青音找毛病》中, 收获了广大用户的评论和建议, 并优选出几个幸运者赠送小礼物, 真正的把主动权放在了受众的手中。
(四) 深入网络社区, 打造品牌传播社区空间
目前较为知名的网络社区有天涯论坛、豆瓣、百度贴吧、猫扑论坛等等, 它们各自有着自己的社区文化和忠实的粉丝。网络社区庞大的粉丝数量和良好的用户粘性, 为企业进行品牌营销提供了理想的客观条件。网络社区的匿名性给用户带来很大的言论自由, 网民可以在社区中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诉说自己的心情等。通过点击微信界面右下角“有奖活动”就可以看到“音符社区”。自2014年9月下旬成立以来, 已有5万的用户量。由青音倡导的“音符·爱计划”—关爱抑郁症公益联盟自成立以来得到了广大“音符”们的热情参与, 其发起的“我是音符, 我能为抑郁症患者做的是……”的活动, 受到了数以万计音符的挚热响应, 即使在国庆长假, 也收到了很多“音符”们的来信, 青音从中挑选出一些优秀的文章供社区共享。青音作为“意风领袖”, 在引导讨论的同时, 也发挥着品牌传播的作用。
(五) 微博、微信、视频点线融合, 跨媒体间的互动传播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认为,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 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新方式。新媒体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青音在10月10日推出了《听·青音》脱口秀节目, 在爱奇艺独家播放。青音多次发文征集大家意见, 比如《假如你是听青音节目的编导》, 受到了听众们的热情响应。她也在跟受众互动的过程中不断的改进节目的质量。在微信《青音》界面的中下角有一个“听·青音”的版块, 轻点一下就可以观看到视频节目。因为是独播, 很多青音的粉丝因为要收看《听·青音》, 只好在手机上又装上了一个爱奇艺的APP。在青音的微博上, 微信中的语音信息也会同步更新在微博中, 供微博粉丝收听。移动媒体和互联网的互通融合, 不仅给粉丝们提供了具大的便利, 也实现了传播渠道的互通互融。
三、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对品牌传播的启示
(一) 对受众进行精准细分, 实现品牌差异化传播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 媒体市场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媒体市场的内容细分就显得非常重要。正如阿尔文·托夫勒认为, 随着一个以数据、创意、符号和象征意义的快速交换与扩散所造就的“超象征型经济”新形态的出现, 人类正迈入一个讲究特殊规格、脱离大量生产与配销、看重利益与细分市场的生产方式。传播者应详细的了解其所拥有的媒介性质并对其进行深入体察, 然后才能在数以万计的信息流中选择、加工、传播符合拥有媒介特质的内容, 这样才能与信息产品市场中其它同质化的内容分开来, 从而获得更多的受众认知。在此受众细分的基础上针对新媒体品牌的个性, 对品牌的核心观念进行定位。利用微信朋友圈的私人性增加品牌传播的可信性, 从而增加用户的粘性, 方便品牌进行二次传播。
(二) 以媒体为中心建立互动关系网, 实现信息传播渠道的融合
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前任首席营销官希尔西奥·齐曼认为, 一个品牌与一位消费者之间的每次互动都会在消费者的心中对品牌做出定义, 起到部分作用。可以看出, 企业的每一次的品牌传播行为都会或多或少地在受众的脑海中留下些许印象, 传播者应利用媒介抓住每一次和受众互动的机会。纵观媒介发展史, 从最早的口语传播到如今的以手机为主的第五媒体, 每一种新媒介的传播方式都各有特点。因此, 在当今移动传播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 使用单一的传播媒介进行品牌传播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传播者就要深刻地了解各种不同类型媒介的特征和传播模式, 熟练地将不同的传播媒介依据自身品牌的特性进行融合。但在融合的过程中媒介不但要相互补充而且要把彼此的优势发挥出来。
(三) 改善受众情感体验, 提升品牌忠诚度
一个品牌要想具有持久的影响力, 就必须进入消费者内心与其进行交流, 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改善受众的情感体验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理性体验、感性体验和自我价值体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改善自我价值体验。改善自我价值体验就要善于开展品牌营销活动。品牌传播的最终目标是受众对品牌的忠诚, 也就是在面对同种类别的产品时, 受众不假思索的选择本企业。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建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的基础上增加受众对产品的自我体验, 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常悦.新媒体环境下品牌整合营销的MISC传播特征[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07) :56
[2]马玲, 刘蕊.新媒体故事营销——互联网时代的品牌传播之道[J].东南传播, 2012 (02) :107
[3]袁登华.品牌建设的心理机制及营销策略[J].心理学探新, 2002 (74) :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