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精选12篇)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篇1
“后三峡时代”三峡库区面临人多地少、资源相对不足、人口综合承载力有限等问题。发展第三产业对促进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实现安稳致富具有重要作用。从第三产业的就业指标、增加值指标、密度指标三个方面,对三峡库区、重庆都市区、渝西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三峡库区发展第三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引言
三峡工程建设时期,实施了“百万移民工程”,库区的主要问题是直接受影响群体搬得出、留得住、逐步能致富。目前三峡库区大规模的移民外迁已经结束,湖北、重庆两地20多个区县近140万人搬迁,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的目标。“后三峡时代”,三峡库区面临人多地少、资源相对不足、人口综合承载力有限等问题。2011年国务院批复了《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重点要解决库区的发展、地质灾害以及环境保护三大问题。其中,将“移民安稳致富和促进库区社会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但三峡库区经济基础薄弱和生态环境保护导致发展受限。王崇举等(2008)指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完善提升欠发达地区城镇功能的重要途径。汪发元(2015)分析得出城镇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城镇化带来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同样带来城镇化的发展。因此,分析三峡库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对促进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实现安稳致富具有重要作用,对加快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三峡库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分析
(一)指标的选取
基于系统性、客观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选取人均第三产业就业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就业密度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密度6个二级指标来反映三峡库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其中人均第三产业就业量反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人均规模;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反映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大小;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反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人均规模;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反映第三产业经济水平的发达程度和对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贡献度;第三产业就业密度(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辖区面积)反映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分布状况和产业效率;第三产业增加值密度(第三产业增加值/辖区面积)反映第三产业的空间布局状况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由于这6个二级指标的相关性很强,为了消除共线性的影响,运用Eviews软件对二级指标进行相关性进行分析,通过对各相关系数占总相关系数的百分比来求得各项指标的相关系数权重,并得出各年份三个一级指标(就业指标、增加值指标和密度指标)的数值。
(二)数据来源
三峡库区主要包括重庆市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万州、开县、忠县、石柱、丰都、涪陵、武隆、长寿、渝北、巴南和江津15个区县,和湖北省的秭归、巴东、夷陵和兴山4个区县。然而由于三峡库区相关统计资料主要以县级行政单位为对象,因湖北省夷陵区和兴山县的个体数据难以从相关统计资料中获取,因而数据主要是2004~2012年的重庆库区15区县和湖北库区秭归、巴东2县共17个区县的宏观经济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2005~2013)、湖北统计年鉴(2005~2013),湖北秭归县、巴东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三)结果分析
1、第三产业就业状况
从图1中不难看出,三峡库区的第三产业就业指标值从0.24逐渐上升至0.31,弱低于渝西区,但远远低于重庆都市区的第三产业就业指标值。总体看来,三峡库区和渝西区的第三产业就业指标值在9年考察期间都有一定的提高,但提高幅度小于重庆都市区的涨幅。
2、第三产业增加值水平
从图2分析得出,三峡库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标在0.3左右浮动,总体上弱高于渝西区,大大低于重庆都市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但没有就业指标值的差距大;同时可以发现,三峡库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规模指标值在9年考察期间呈波浪缓慢上升趋势;渝西区提升幅度小于三峡库区,且近年来有下降趋势;重庆都市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总是高于三峡库区和渝西区,上升幅度较大,但在2008年发展缓慢,只是到2009年后有较大幅度提高。
3、第三产业密度指标
从表1分析得出,三峡库区的第三产业密度指标值一直稳定在极低的水平上,约0.002,弱低于渝西区的发展水平,远远低于重庆都市区的平均水平。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重庆都市区第三产业服务密度指标值虽然总是远远高于三峡库区和渝西区,发展速度很快,但其本身的绝对值也比较低,最高值也只有0.1656,离渝中区的最高值1相差很远。
4、第三产业总体发展水平
从图3可以得出,横向对比三峡库区和渝西区的第三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可以发现,三峡库区第三产业总体发展能力已经达到了渝西区第三产业总体发展能力的90%左右,2012年略高于渝西区。由此可见,三峡库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第三产业总体发展基础。但相较于重庆都市区而言,三峡库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总体很低。尽管三峡库区各区县第三产业总体发展指标的平均值逐年提高,但却远低于重庆都市区,历来占比都处于重庆都市区的56%~63%之间。
从时间序列上看,虽然三峡库区第三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很低,但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从图4三峡库区第三产业总体发展指标历年的平均值明显可见,三峡库区第三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从2004年的0.1625逐步上升,到2006年达到了0.1844,2007年降低到0.1830,随后几年保持缓慢增长,2012年上升至0.1996。这说明三峡库区的第三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在逐步提高。
三、促进三峡库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随着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对三峡库区相关政策的落实与实施,三峡库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相比渝西区、重庆都市区仍处于较低水平。应从现有政策的不足出发,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促进三峡库区逐渐实现从“补血”到“造血”的转变。从促进旅游业、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入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第三产业创新能力,为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一)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
三峡旅游黄金线从开通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但由于相关产业发育不完全,至今还处于过境游的局面,前往参观的游客仅限于“吃”和“行”,而在当地“住”、“玩”、“购”的游客少之又少。即使是旅游商品,有地域特色的品种数量也很少。三峡景区的旅游购物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还不到15%,远低于全国20%、世界30%、发达国家60%以上的平均水平。在此情形下,延长、培育和完善产业链条,政府的积极作为尤显重要。
国家及库区地方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库区旅游业做大做强、做特做优,以旅游业为三峡库区第三产业中的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带动商贸流通、住宿餐饮、房地产业、物流运输、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前向和后向关联产业发展,发挥扩散效应。整合旅游资源,避免同质资源带来的恶性竞争。借力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强区域合作,将原来的“一线游”变为“一片游”,例如神农架—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张家界、九寨沟—重庆主城—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等连片旅游。增加旅游形态,将以前单纯的峡谷观光游向观光、休闲度假、生态游、科考探险等形态转变[1]。将传统文化(三峡文化、三国文化、巴渝文化)融入到旅游载体建设中去,创新旅游文化产品,突出旅游特色,增强旅游吸引力,提高旅游收入。
(二)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和住宿餐饮业
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具备就业容量大、安置成本低、技能要求不高等特点,三峡库区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住宿餐饮业有助于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水平和密度指标。除此以外,商贸流通业还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需求通过商贸流通决定并带动生产。商贸流通是满足即期消费需求、开发潜在消费需要、创造未来消费需求的重要环节,是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产业结构的关键行业,是市场利用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调节市场主体行为、促进理性分工与合作、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工具[3]。因此,商贸流通业能促进消费和拉动经济增长。
目前,三峡库区发展商贸流通业存在着网络体系建设问题。建设以宜昌、万州、涪陵为中心的现代商贸中心,以其他区县市的县级城镇为次中心,以各个中心镇为网点的三峡库区商贸流通网络体系,是提高三峡库区商贸流通业的重要举措。
(三)大力发展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就业带动能力强,房地产开发建设和管理及与之相关的建材、装饰装修、中介服务等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扩大劳动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每投资开发建设1万平方米商品房,可增加建筑安装从业人员2.3万个工作岗位,按劳动就业有关政策规定,相当于90人全年就业,人均收入1.8万多元;每1万平方米商品房的物业管理,则可增加就业人员6—8人。同时,发展房地产对其他产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大。据世界银行调查分析,房地产业能带动建筑、建材、建筑设备、农林、轻工、冶金、机械、家电、家具、金融保险、装饰装潢、中介服务等30多个行业70多个产业的发展。由于三峡库区恢复重建的需要,与库区移民及城镇搬迁关系最为密切的房地产业,是该特殊区域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拉动力之一。因此,通过大力发展三峡库区房地产业带来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可以增加三峡库区第三产业就业容量,提高服务密度,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三峡库区应利用库区政策优势,加大招商引资(或合作引资),吸引境内外知名企业落户三峡库区,扩大和加深第三产业的开放程度。一方面引进资金直接投入第三产业,为三峡库区第三产业发展带来示范效应。另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三峡库区第二产业和特色农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遵循产业布局规律,结合库区实际,引导第二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形成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引导特色农业集约发展,形成规模经济。例如,有加工基础和资源优势的万州、涪陵、丰都、忠县、开县、云阳、石柱等区县应积极发展现代制造业、矿产资源加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在第二产业和特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加快交通运输、仓储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业、保险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五)提高第三产业创新能力
第三产业创新包括知识创新、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当前三峡库区缺少创新机构,除万州和涪陵有两所高等院校外,本地区再无其他高校科研院所,这种状况自然会影响库区第三产业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同时,三峡库区内交通较为闭塞,人员往来较少(除长江两岸库区旅游景点外),现代化公司缺乏,因此第三产业各行业观念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也严重不足。目前,这种创新状况正严重地制约着三峡库区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有必要从高校布局、技术人员培养、研发资本投入、快速交通干线建设和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培养等方面着手,改变库区现状,提高第三产业创新能力。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篇2
加快粮油产业化发展提升粮油产业整体水平和效益
粮油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对国家安全起着重要作用.我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之一,国土面积118万km2,气候、土壤条件各异,具有发展优质和绿色粮油产业产品的资源优势和巨大潜力.
作 者:刘晓冬 贾利欣 李志峰 胡有林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技术推广站,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刊 名:内蒙古农业科技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z1)分类号:F326.1关键词: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篇3
关键词:桂花;产业;水平;建议
中图分类号:S68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6)06-0070-03
咸宁是全国桂花五大传统产区之一,也是目前唯一命名的“中国桂花之乡”。进入新世纪以来,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确立以桂花为基础、打造“香城泉都”的战略决策,促进了桂花产业的发展[1]。但总体来看,咸宁桂花生产加工经营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极不相称。在新常态下,只有转变观念、调整结构、提质增效,才能壮大桂花产业。
1咸宁桂花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1资源培育有规模
咸宁自然条件十分适宜桂花生长。新中国成立后四次掀起植桂高潮。据调查,原产咸宁的桂花品种近40个,涵盖四个品种群[2]。目前,6个县市区中45个乡镇栽植有桂花,相关从业人员有3万多人;基地总规模达5 400 hm2。其中,产花树130余万株,折合面积2 470 hm2,鲜花年产量500 t;以桂花为主的绿化苗木生产基地2 860 hm2,桂花扦插育苗基地70 hm2,每年生产、销售各种规格桂花苗木1亿株以上,形成了华中地区最大的桂花苗木集散中心。
1.2加工产品有市场
咸宁桂花食品加工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兴办了一批桂花加工企业,桂花酥心糖、桂花糕、桂花酒、桂花浸膏等多次荣获湖北省名特优质产品或全国旅游产品优质奖。近年来,深加工企业队伍不断壮大。仅咸安区就有加工企业近20家,开发出7个系列200多种桂花产品,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咸安桂花酒厂年产“淦水”牌桂花酒2 000 t、桂花米酒200万罐,年产值1 500万元,畅销15个省市,出口欧盟,获“中国果露酒行业优质酒”称号。以八月花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生产的桂花糕、桂花茶、桂花蜜等产品口感俱佳,成为待客赠送佳品。
1.3园林应用有空间
桂花集绿化、美化、香化于一身,既可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群植,也可与建筑、山、石搭配,或与其他植物配植,广泛应用于中国南方城乡街道和园林绿化。作为咸宁的市树和市花,桂花在全市随处可见。桂乡大道、咸宁大道等数十条主干道,栽植树龄30年左右的大树数千株;潜山公园、人民广场等公共绿地桂树成林;居民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机关庭院桂影婆娑。金秋十月,咸宁到处是桂花的海洋,桂香弥漫的世界。随着各地推进“绿满荆楚”行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桂花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1.4科研推广有力量
咸宁市林业科学院是全市最早开展桂花研究的科研单位。《桂花密封扦插技术》突破了桂花苗木繁殖慢的难题,推动了苗木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开展了桂花品种资源调查、收集、保存等相关研究工作,累计完成省、市近10项桂花科研课题和项目建设任务。主持了3个桂花技术规程的修订;承担了潜山桂花园、全国首家桂花博览馆的建设,出版了桂花专著,编印了技术手册,培养了一批懂桂花、爱桂花、钻桂花的管理人员和农民技术员。咸宁市林木种苗管理站完成了3个桂花良种的审(认)定工作。湖北科技学院、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近年相继组建桂花研究团队,分别从桂花栽培、生理、加工等方面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桂花沐浴、保湿系列产品获得相关专利。部分桂花加工企业也从自身需求出发,开展产品研发,培养了技术人才。据统计,全市从事桂花研究的技术人员接近100人。
2咸宁桂花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2.1苗木质量不高
苗木繁殖上,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一是不分品种。大多数缺乏品种意识,存在见树就采、见条就插的现象。同一批次的插条往往有数个到十几个品种。二是密度过大。密封扦插正常值为200株/m2,生产上普遍超过300株/m2,高的有500株/m2。因土壤空間小、养分供应不足,苗木生长瘦弱。苗木培育上,只重栽植,不重管理。不及时移栽、不搞整形修剪,加上品种掺杂,造成同一片圃地苗木形状千差万别、高矮大小分化悬殊、吊脚偏冠现象突出。
2.2产品附加值低
以桂花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产品,多为初加工产品,价值较低。如干桂花目前市场价格为260~300元/kg(折合02~03元/g),加工约需鲜桂花6kg,原料价格120~200元,除去人工、机械折旧等成本,实际利润不足50元/kg。糖桂花、桂花酱市场价约006~02元/g,利润更低。以桂花为辅料生产的桂花食品,虽然能够改变风味,但对食品价格提升贡献不大。以桂花香精为原料生产的日用品和化妆品,虽然有较大的利润空间,但成型产品少,生产量小。加工规模不大、产品附加值较低,成为咸宁桂花产业发展的短板。
2.3开发利用不够
除了园林绿化上的“树”和食品加工上的“花”,桂花还具有许多其他用途。一是较高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记述,“木犀花辛温无毒”,“生津避臭化痰、治风虫牙痛”,“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桂花的根、叶、花、籽皆可入药,能下脾开胃,帮助消化,治咽干、除口臭、祛痰,有治牙痛、提精神、和颜色的功效,还能滋润肌肤,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人体机能素质。二是名贵的香料原料。桂花的香堪称王者之香,在我国香料品质评定中被列为第一等A级;在天然香精中,桂花精油和浸膏香气优雅、浓郁,是一种尚不能人工合成的高档天然花香香料。由于提取工艺复杂、成本过高、产品留香短暂的难题还没有完全攻克,影响了桂花的精深加工和广泛应用。
2.4研发力量分散
虽然咸宁从事桂花研究的力量不小,但业务联系不够紧密,相互间交流合作极少。人才管理上,科研人员属各自单位拥有,部门垄断,条块分割,静态封闭,难以进行横向协作和集中使用。计划管理上,不同部门支持的项目或课题,有交叉重叠、低水平重复的现象。仪器设备使用上,未实现共建共享、高效运转。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关键是影响桂花产业创新发展。
nlc202309090647
3推进咸宁桂花产业发展的建议
3.1充实桂花品种资源
加大桂花品种引进力度。全国采用统一分类标准记录的桂花品种达200个以上。有些品种树形优美,花色艳丽,具有较好的观赏性,如浙江的“状元红”与“天香台阁”,福建的“浦城丹桂”等。有些品种花量大,花质好,具有较高的加工利用价值,如四川的“日香桂”、苏州的“早银桂”等。全部引进或择优引入这些桂花品种,与本地品种一起建立资源收集圃,丰富开发利用的物质基础。
加大优良品种筛选力度。根据采花、观赏、采花观赏兼用等利用方向,从适应性、观赏性、早花性、丰产性、香气成分、是否适合加工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各品种开发利用方向和各类利用方向的优良品种。
3.2推行标准化生产
完善桂花标准。目前湖北省现行的桂花标准只有3个,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应联合生产、加工单位,实时研制和建立从桂花苗木生产到鲜花初加工、深加工的标准体系,争做全国桂花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提高苗木质量。在行情一路下滑、苗木大量积压的困境下,重点产区政府和相关单位、个人,应拿出专项资金和有效措施,大力开展桂花苗木的标准化繁育[3]和培育[4],实现由数量制胜向质量制胜的转变。新繁育圃地,做到分品种采条、分地块扦插、按标准密度扦插;对滞销扦插苗和过密移栽苗,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采取毁苗再培育、低价抽卖、租地疏移等果断措施;注重规模培育大规格、宽冠幅、高分枝点的桂花用作行道树,满足绿化工程的批量需求。
3.3规范专业合作组织
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咸宁虽然成立了一些桂花专业合作社,但数量偏少,规范性不够,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应正确指导、帮助各地建立桂花生产、加工、营销等专业合作组织,包括规范的组织机构、高效的管理机制、合理的分配机制、完善的服务机制和明确的发展规划等,同时为其创造良好的政策、管理、税收、金融、财政支持环境,使其真正成为提升桂花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力量。
3.4整合桂花科研资源
要有“大科研”意识和开放合作姿态。整合咸寧市林业科学院、湖北科技学院、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加工企业的科研资源,成立“咸宁桂花科技创新联盟”。联盟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科技创新项目库,开展科技创新专题研究;搭建科技创新协作平台,开展科技创新转化服务;搭建科技创新交流平台,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训等,包括同国内相关研究机构的科技交流与合作。通过整合,开阔科研视野,强化集体科研攻关能力。
3.5培育龙头加工企业
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带动能力。咸宁桂花加工缺乏龙头企业引导,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建议整合现有加工企业,在政策、资金、技术转让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重点培育2~3家省级龙头企业,帮助构筑“产、学、研”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平台,加速桂花加工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鼓励其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加快高附加值系列产品的市场开发力度,重点开发桂花香精、桂花日用化妆品、桂花医药保健品等;通过改造桂花食品等传统产业,提高装备水平,促进桂花加工产业上规模、增品种、上档次,延伸产业链。
3.6建立香花植物基地
桂花开花集中,花期短,从花开到花谢只有5 d~7 d;鲜花采收后,易产生褐变,贮藏保鲜非常困难。以鲜桂花为原料的加工企业,普遍存在半年生产半年闲的情况。因此,建立香花植物生产基地,填补桂花加工期外的原料空白,对桂花加工企业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实施以咸宁桂花中心产区--桂花镇为核心,以桂花树为主体,引种不同季节开花的香花植物,如腊梅、栀子花、香水荷花、兰花、水仙、玫瑰花、金银花等,科学规划、高标准建立集旅游、科研、生产于一体的香花植物基地。既为香料生产企业提供充足原料,又让游客一年四季观花赏景,达到“一花带来万花香”、促进咸宁桂花产业和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效果。
3.7唱响桂花之乡品牌
三次被命名为“桂花之乡”、首发桂花特种邮票、一曲《江南桂花香》、“咸宁桂花”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咸宁桂花香飘九州,誉满中华。今后一个时期,既要以推行标准化栽培为突破口打响咸宁桂花的苗木品牌、以加强科技创新为契机打响咸宁桂花的产品品牌,更要以举办中国桂花产业高峰论坛、中国花协桂花分会年会等节会的形式,打响咸宁桂花的文化品牌;以丰富的古桂资源、深厚的嫦娥文化、醇厚的民风民俗为基础,打响咸宁桂花的旅游品牌。重点打造集实景神话音乐剧《嫦娥》、中华桂花博览园、天香小镇商购休闲区于一体的香泉映月生态旅游度假区[5]。充分利用“中国桂花之乡”的品牌优势,助推咸宁桂花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刘恒贵,熊德礼,刘清平,等.发展桂花产业打造咸宁香城的思考[J].湖北林业科技,2012(3):61.
[2]刘清平,汪双鱼,刘恒贵,等.咸宁市桂花品种调查[J].湖北林业科技,2011(5):63.
[3]湖北省林业厅.桂花苗木繁育技术规程:DB42/T 049-2014[S].湖北: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4.
[4]湖北省林业厅.桂花苗木培育技术规程DB42/T 050-2014[S].湖北: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4.
[5] 项俊平.香泉映月“三开”盛典[N].咸宁日报,20151120(15).
(责任编辑:唐 岚)
中原城市群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评价 篇4
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整个国民经济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 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 河南省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但与全国水平相比依然任重而道远。2011年9月,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11上半年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中, 河南被列入全国8个预警等级为一级的省份。河南省产业结构不仅落后于京、沪等经济发达地区, 与中部省份相比也处于劣势。针对这一不利形势, 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构建现代化产业结构”。因此, 对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客观评价具有显著意义。
中原城市群位于中国的中部, 以郑州为中心, 包括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共9个地市, 下辖14个县级市, 34个县城, 374个建制镇, 土地面积和人口分别占河南省的35.3%和40.3%, 是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和城市最集中的区域。因而选择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中原城市群的9个城市作为样本城市。
二、综合指标和评价方法的选取
1、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很多, 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下测度结果各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本着全面性、主导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的原则, 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为2个层次共8项, 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2、选取指标体系的几点说明
指标体系设计分为3个一级指标, 分别从规模、结构、效益等几个方面来衡量中原城市群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在设计过程中参照了张桂兰, 包玉香的山东省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指标设计框架。
在结构指标中引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是因为第三产业发展在产业结构上呈现出的显著特点, 即在一些农业比重过大、工业发展较落后的地区, 其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有可能超过工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因此, 考虑加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这一二级指标, 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程度角度对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3、评价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中原城市群第三产业发展指标体系涉及面广, 各指标所对应的数据构成了多元函数。一方面, 这些数据庞杂;另一方面, 它们之间往往具有多重共线性。因而本文选择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法, 即主成分分析法。利用降维的思想, 保留低阶主成分、忽略高阶主成分, 使低阶主成分保留住数据的最重要方面。
三、中原城市群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分析
1、数据来源与运算
本文选取的样本城市———中原城市群, 并从2012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上获取各个样本城市2011年的数据。在对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 借助统计与计量分析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 20来完成运算过程。
2、运算结果及分析
首先通过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考察收集到的各变量呈较强的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都较高, 能够从中提取公因子, 合适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因子并选取大于1的特征值。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Extraction Method: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由表2知, 被提取的2个特征值分别为5.455和1.388, 他们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8.192%和17.348%, 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5.539%≥85%。显然这两个主成分能够解释8个评价指标的大部分变差, 故可以把他们当作评价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主成分。
以下是采用方差极大值旋转法进行主成分分析, 表3是删除了较低荷载后所得到的荷载分析矩阵。
3、因子的命名解释
从旋转后的主成分荷载矩阵表3可以看出, 各主成分较高的荷载都很有规律的分布在若干个关键评价指标上, 说明他们与8个评价指标之间有明确的结构关系, 其经济意义相当清楚, 据此我们可以对2个主成分进行命名和解释。
在第一主成分上有高或较高荷载系数的评价指标主要有: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X (4) 、第三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X (3) 、第三产业增加值X (1) 、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X (8) 、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份额X (7) 。其载荷系数分别为:0.968、0.883、0.774、0.750、0.681。这些评价指标从不同的角度测度了各市第三产业的投入与产出, 所以可把第一主成分定义为第三产业投入产出主成分。
第二主成分主要由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 (5)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X (6) 、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占全部法人单位数的比重X (2) 等指标构成, 其荷载系数分别为:0.925、0.898、0.830。他们从不同角度综合体现了地区经济发展对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大小, 所以把第二主成分定义为经济发展主成分。
四、中原城市群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1、评价步骤
(1) 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 计算各样本的各主成分得分。因子得分函数如下:
(2) 计算各城市综合得分。根据F=0.44559F1+0.4098F2, 可求出各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以及排序 (见表4) 。
(注:得分为负是由于对原始数据实施标准化处理的结果。)
2、评价结果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在第三产业投入产出方面, 郑州的实力最强, 得分为1.771分。开封为七朝古都, 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其特有的历史文化积累使得该市具有较为丰富旅游资源, 在政府“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指导下, 其第三产业投入与产出水平较高, 排在第二位。旅游资源亦很丰富的洛阳、许昌紧随其后。在焦作市第三产业中, 传统的交通运输、商贸、餐饮等行业发展基础较好, 但是现代的、特别是新兴行业如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以及文化教育医疗等行业相对薄弱, 投资后劲增长不足。平顶山、漯河、济源第三产业的投入产出水平较差, 说明在投入产出环节上存在问题。在经济发展方面, 郑州凭借其核心地位位列第一。济源作为一个人口只有68万的小城市, 虽然经济总量不大, 在第三产业投入与产出上相较其他地区而言也较为落后, 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郑州市水平相当, 其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所占比例都较大, 因而排在第二位。由于本文使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因而开封因其较大的人口基数, 人均份额小, 因而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排名垫底。
通过综合分析可知, 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郑州、洛阳、济源、开封、焦作、新乡、平顶山、许昌、漯河。郑州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为1.464分, 排名第一。这是因为郑州不仅是河南的省会城市, 而且也是河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在第三产业发展方面, 郑州有着比其他城市更优越的条件和政策支持, 不论在投入产出方面或是经济发展方面都应该走在前列。洛阳、济源、开封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仅次于郑州, 发展潜力巨大。新乡、平顶山、许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则排名靠后, 尤其是在第三产业投入与产出方面应加大力度, 同时应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漯河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为-0.559, 排名在最后。漯河的第三产业和第一、第二产业间缺少联动, 发展载体不足, 缺少统一规划, 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偏低, 发展第三产业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很大。
五、结论
由此可见,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不但可以从整体上对中原城市群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而且还能从侧面反映出各个城市发展第三产业的优势和劣势, 这将对河南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显著意义。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年鉴 (2012) [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2]商勇:基于投入产出的河南产业结构变动分析[J].商业研究, 2012 (12) .
[3]黄惊鸿、葛永军、刁承泰:中国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经济地理, 2001 (1) .
[4]李淑方:中国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及其结构差异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 (3) .
[5]胡霞:中国第三产业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当代经济管理, 2005 (3) .
[6]张桂兰、包玉香:山东省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集体经济集体观察, 2010 (9) .
[7]陈希镇、林俊涛: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浙江省各地区的经济结构[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10 (6) .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篇5
来源:《求是》作者:高卫东
山西省运城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近年来,我们努力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途径,着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有效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示范园区带动。以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促进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引领和辐射全市农业产业优化升级。选择产业优势相对集中的7个农业大县507万亩耕地进行大规模连片建设,在园区内大力发展粮食、果业、棉花、蔬菜等“六大产业”,强化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农业机械、农田生态园林等“六方面基础设施”,深入推进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计划等“五大计划”,加快建设优质小麦、玉米、苹果、芦笋等“十大优质产业带”。通过示范园区建设,农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以粮、棉、果、菜、畜五大产业为主导,以芦笋、烟叶、双孢菇等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多元化产业结构基本确立。
龙头企业拉动。通过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延伸,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强龙头。分梯次选择113家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科技型、外向型龙头企业,在资金、用地、人才引进、技术转化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和优惠,同时吸引一批国内外大中型知名龙头企业加盟入驻。二是精加工。提升龙头企业精深加工、系列加工能力,开发终端、高级产品。大力发展食品加工、干鲜果和林产品加工等,形成以“水果—果汁、果脯、饮料、果冻”、“蔬菜—芦笋罐头、脱水蔬菜、调味品”等系列产品为主的产业链,50%以上农产品实现了加工增值。三是抓整合。通过配套建立原材料供应基地、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物流配送市场,引导企业强强联合,实现品牌、技术、产品等资源共享。
新型组织推动。以“龙头企业带基地连农户”为基本模式,不断创新、丰富和完善各种组织形式。“集体+农户”型。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通过与农户建立股份制或者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方式,带领群众上项目、建企业、拓市场。“市场+基地+农户”型。通过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与农户签订长期供销合同,发展规模种植基地,带动农民增收。“合作社+企业+农户”型。通过土地、技术、资金入股,以统一农产品“种、管、收、运、销”为主要合作内容,资源共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促进分散、独立、小规模经营向团体、合作、大规模经营转变。
服务体系联动。加强公益服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标准化、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工程建管等服务体系,尤其是坚持田、林、路、渠、机、电、井、站“八配套”综合开发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由主要“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装备水平转变。加强科技服务。重点加强对乡镇人才和广大农民的培训,大力推广农村“科技合作社”,加强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建设。加强产销服务。完善市、县、乡、村四级信息平台,加大对现有农产品交易市场的改造,有效提升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功能、物流配送功能。目前,我市已建成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36个,农产品批发、零售及对外联结的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篇6
要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水平
铝铜产业加快建设投资100亿元的希望铝业扩能项目、投资50亿元的高精度宽板带、投资16亿元的成功铝业深加工项目,努力提高铝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稀土产业按建设2个中心、打造3个平台、构筑4个基地、实现5个转变的思路,围绕扩大稀土功能材料及终端应用产业规模,加强下游及终端应用稀土企业的引进,积极引导国内外稀土产业链高端环节向高新区转移。高端装备制造业要大力引进培育中小型机械加工企业,围绕北方股份、阿特拉斯、金风科技等骨干企业抓好协作配套,提高整体装备制造水平和中小企业协作配套能力。到“十二五”末,稀土產业力争实现产值3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实现产值700亿元。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推进稀土综合物流园区和冷链产品物流园区交易中心、电子物流交易中心项目。重点引进中国诚通、中国储运总公司、华南城等一批现代大型商业广场项目,积极建设滨河新区综合保税区和服务外包基地,打造“十二五”时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战场。依托金融广场、总部经济园,积极引进金融服务企业和总部经济项目,努力打造自治区西部区域金融中心。挖掘稀土文化、黄河文化和观光农业旅游资源,打造稀土特色旅游、小白河休闲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品牌,推进旅游产品体系建设。
(来源:内蒙古日报)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篇7
关键词:第三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聊城市,主成分分析
三次产业分类是英国经济学家A.Fisher于19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基本上是按照三次产业的发展顺序进行的, 一个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这个地区的现代化程度。而且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在第三产业发展越来越重要的今天, 对第三产业发展问题的探讨就显得十分必要。由于经济基础不同、地理位置差异及政策偏向等原因, 造成了各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如何科学比较与评价不同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就成了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笔者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聊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 希望能为聊城制定第三产业发展战略和促进第三产业协调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研究指标的选取和方法的选择
1. 研究指标的选取。
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经常遇到的关键性问题是指标的选取。以往人们常常用单一指标来衡量, 如第三产业增加值或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单一指标, 这样往往会使衡量结果太片面。如2000年西藏和青海两省第三产业的比重高达45.9%和42.1%, 明显高于广东、辽宁、浙江、江苏四省的39.3%、39%、36.3%、36.3%。因此仅用第三产业增加值或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标, 只能判断一个地区第三产业的相对发展水平, 但不能反映地区内部三次产业的关系, 因为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是互为促进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以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为基础的, 第三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因此, 对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衡量, 还必须考虑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第二产业发展程度。此外, 还要衡量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 因为其决定了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 虽然一个地区的第三产业绝对规模可能占有优势, 但如果其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小于其他地区, 则意味着其发展势头趋缓, 有可能在未来某个时期处于劣势。因此, 在对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时, 还要兼顾其发展速度。
基于以上认识, 笔者选取如下指标来评价聊城各县 (市、区) 第三产业发展的真实水平:X1———人均GDP (元) ;X2——人均三产增加值 (元) ;X3——二产增加值比重 (%) ;X4——三产增加值比重 (%) ;X5———三产固定投资比重 (%) ;X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元) ;X7———城市化水平 (%) 。
2. 研究方法的选择。
对第三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 往往需要对反映其发展的多个变量进行观测, 收集大量的数据以便进行分析研究。多变量大样本无疑会为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信息,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数据采集的工作量及问题分析的复杂性。由于各变量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因此有可能用几个较少的不相关的综合指标来综合反映各方面的信息, 进而抓住主要矛盾, 使问题简化, 而主成分分析方法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工具。因此笔者利用主成分分析法, 对各地区第三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评价, 分析和评价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程度, 为以后促进其更好的发展提供指导依据。由于很多学者介绍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因此这里不再赘述。
二、聊城市第三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定量评价
1. 数据处理及结果。
(1) 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将每一变量值减去其均值再除以标准差, 以消除不同量纲的影响。这里借助SPSS15.0统计软件对标准化的数据进行处理, 以排除不同量纲的影响并建立相关系数矩阵R (见表1) 。
(2) 矩阵R的特征值、特征值的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见表2) 。根据特征值大于1, 总贡献率在85%~95%之间的提取原则, 确定了两个主因子, 并且前两个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87.709, 可见用这两个主因子来反映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所损失的信息不多, 所以这两个主因子能够综合反映各地区的第三产业综合发展水平。
(3)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因子载荷矩阵 (见表3) 。
(4) 计算各主成分得分 (见表4) , 其公式为:
2. 数据分析。
由表3的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 在选取的这些指标中有很多具有相当大的相关性:人均三产增加值和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关程度达到0.807, 三产增加值比重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相关程度达到0.851, 二产增加值比重和三产增加值比重之间的相关程度更是高达0.964。由此可见选取的指标是有一定冗余度的, 因此可以将它们进行综合。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了两个主成分, 由表2得其贡献率达87.709, 可以很好的综合其他指标。根据因子载荷矩阵, 第一主成分可以综合表示人均三产增加值、三产增加值比重、三产固定投资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城市化水平五个指标;第二主成分对人均GDP、二产增加值比重两个指标有良好的概括作用。
为了更加直观的表现各地的得分高低, 笔者将主成分得分用柱状图表示, 如图1~图3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聊城市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并且发展程度不均衡, 大体上呈北高南低分布, 北部地区 (临清、高唐、东昌府区) 明显高于南部地区 (阳谷、莘县、东阿、冠县) 。图1、图2、图3更直观的显示了各地第三产业发展的水平。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各地区发展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异的。
通过对七个评价因子的分析, 可以清晰地揭示各地发展的内部差异。
(1) 从图1看来, 在人均三产增加值、三产增加值比重、三产固定投资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化水平等方面东昌府区和临清两地明显好于其他县区, 这也有其历史原因。由于京杭大运河, 在历史上东昌府区和临清就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 经济基础较好, 因而带动交通、旅游、餐饮等服务业发展迅速。在这些得分最高的地方, 普遍表现出人均GDP、教育、医疗水平较高的特点。
(2) 从图2上看, 茌平和高唐两地的人均GDP、二产增加值比重较高, 而综合水平却比较低。这说明这两地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时期, 在这两个地区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远高于第三产业, 尤其是茌平, 二产增加值比重高达86.31%, 但人均GDP高必然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因此其第三产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3) 由图3的综合得分来看, 聊城市三产的发展非常明显的呈阶梯状分布, 并且在排名第一的东昌府区和排名最后的冠县之间的发展差异很大。
(4) 在南部的几个县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建设投资及资源的合理利用。如阳谷, 有很丰富的旅游资源, 完全可以用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而阳谷的三产固定投资比重只占6.3%, 排名全市倒数第一。
(5) 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 中心城市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带动作用, 却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其辖区的发展, 导致像茌平铝厂等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出现。
三、聊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 可以看出聊城市第三产业综合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 并且其县市之间发展不平衡。
1. 东昌府区和临清。
由于历史原因, 东昌府区和临清经济基础较好, 因此第三产业发展也较好。尤其是东昌府区, 作为聊城市政府所在地, 第三产业发展一直处于聊城各县 (市、区) 前列, 尤其在旅游业的带动下,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东昌府区和临清在发展中要以建设现代化城市为方向, 发挥科技创新引导作用, 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要做到全市统筹, 统一发展, 加快中心城市和城镇化建设, 提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2. 冠县和莘县。
冠县和莘县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比较落后, 今后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首先要做的是因地制宜, 抓住各自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经济,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再对产业结构进行科学的调整。
3. 茌平。
聊城市第三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整体看来呈北高南低的形势, 但这个县是个特例。该县虽然经济起步较晚, 但由于近几年大力发展电解铝等相关金属冶炼项目, 并在亚洲趋于垄断, 所以茌平县的第二产业和人均GDP飞速发展, 成为一个经济强县, 但第三产业却跟不上时代脚步, 远远落后于其他县。因此该县应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加快经济发展的转型, 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 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
4. 阳谷和东阿。
阳谷和东阿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都不高, 并且两县水平相差不多, 经济发展也有着相似的地方。主要都是建设规划问题, 特别是阳谷, 有着良好的发展契机, 只要规划好, 将来经济社会和第三产业一定会有很大发展。另外, 要加强区域协调与合作。比如东昌府区和阳谷的旅游项目可以通过协作连成一体, 加强影响力和竞争力。
虽然聊城市第三产业综合发展水平不高, 并且发展不平衡, 但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没有必要刻意去追求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也不需要强制规定第三产业必须占生产总值的多大比重。发展第三产业的关键是要实行因势利导, 合理发展。从以后的情况看来, 还是要在转变经济结构上做文章, 这种转变是针对各地特点, 扬其所长, 而不是千篇一律, 重复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翠艳, 孙文生, 张亚梅等.河北省第三产业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2)
[2].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张永明.山东省城市化区域差异特征分析[J].德州学院报, 2006 (1)
[4].胡霞.中国第三产业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当代经济管理, 2005 (3)
[5].高朋, 黄世祥.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地区现代化水平评价研究[J].市场周刊, 2006 (3)
[6].顾绍红, 王永生, 王光霞.主成分分析模型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2007 (5)
创新发展理念提升肉牛产业水平 篇8
1 创新养殖理念, 转变饲养方式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肉牛养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结合平原农区实际, 创新三种发展理念:一是实行散养育肥。科尔沁牛业建成万头肉牛标准化规模场, 引进国外先进养殖理念, 实行圈养育肥方式, 采用轻体结构, 简洁明快、无栓系饲养、机械化供料、自由采食、自由给水、逍遥运动的人性化管理, 改变了传统肉牛栓系饲养模式。二是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在规模养牛场配套建有100~300立方米沼气池, 种1亩牧草, 建1个青贮池, 推广“牛-沼-草”养殖模式, 实行循环发展。三是推广肉牛养殖新技术。在规模养牛场, 推广TMR生产技术, 按配方把每天饲喂肉牛的各种饲料 (粗饲料、青贮饲料、精饲料和各类特殊饲料及饲料添加剂) 通过特定的设备和饲料加工工艺而均匀地混合在一起供肉牛采食的饲料加工技术。精粗饲料混合均匀, 改善饲料适口性, 饲料成分营养全面, 满足了肉牛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份, 提高了肉牛生长速度。
2 创新加工理念, 增强产业带动能力
一是打响皮南牛品牌。新野县坚持20多年皮南牛培育不动摇, 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皮南肉牛核心产区, 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皮南牛”品牌商标。2007年在北京举办了“中国·新野皮南牛肉品鉴定暨新闻发布会”, 皮南牛肉品被确定为高档营养保健性食品, 在全国初步打响了皮南肉牛品牌。二是用肉牛全链产业化的理念组织高档牛肉生产。在全县建立了优质皮南母牛养殖基地, 建成万头肉牛育肥场、10个千头场和1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厂, 初步形成“母牛繁育—肉牛育肥—屠宰加工”的全链产业化。以8~10月龄以下的皮南牛为主, 生产小牛肉即瘦肉型高档牛肉。三是建设中原肉牛聚集区战略。科尔沁牛业按照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规划建设集优质饲草饲料种植、母牛良种繁育、肉牛规模化育肥、屠宰加工、熟食品生产、沼气发电、物流配送、有机肥料生产、有机粮肉蛋生产等为一体的高效现代农业生态产业科技园区。
3 创新经营理念, 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在肉牛产业发展方面, 推行“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银行支持、协会管理、农民参与”的运行机制, 形成“政府+企业+金融+协会+农户”五位一体运作新模式, 较好地保障了各方利益。政府方面负责制定规划, 落实激励政策。企业方面由科尔沁牛业投资建设标准化千头育肥场, 养牛户承租、经营, 委托保安公司统一安全管理, 企业保护价收购养牛户育成牛。金融方面由县政府和科尔沁牛业分别出资500万元, 在县信用联社建立1000万元的养牛信用贷款担保基金, 信用社放大5倍比例向养牛户提供贷款, 利息按国家基准利率执行, 每头牛贷款约4000元, 解决养牛户流资不足的问题。农民方面以千头育肥场为单位, 养牛户成立养牛贷款担保协会, 实现互联互保, 相互监督、相互约束, 自我管理, 自主经营。“五位一体”运行模式实现了“三结合”, 即:龙头企业与千头场结合, 千头场与养牛小区相结合, 养牛小区与母牛专业村结合, 完善了肉牛产业链条。
4 创新服务理念, 提升技术服务水平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篇9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果品产业夯实了发展基础
静宁县土地治理项目在果品产业发展潜力较大的城川、界石铺、城关、威戎等乡镇实施, 先后投资4830万元, 改造中低产田7.07万亩, 建成优质粮食基地1.24万亩, 完成生态综合治理0.5万亩。项目区累计新建提排灌站5座, 新建小型蓄水工程28处, 新修蓄水池7座, 新打、修复机电井17眼, 开挖疏浚渠道38公里, 衬砌渠道172.6公里, 埋设管道97.2公里, 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41万亩, 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99万亩, 使项目区所有川地、部分梯田得到适时保灌, 保灌率由31%提高到67%。开通田间机耕路251.5公里, 彻底解决了寨子等26个村的行路难问题;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5.3万亩, 项目区森林覆盖率比非项目区提高了3个百分点, 水土流失得到了治理, 农业气候得到了有效的调节。项目区基本形成了田园化新格局, 使原来跑水、跑肥、跑土的中低产田变成了高标准农田, 为果品等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引领果品产业发展壮大
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中, 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 通过集中资金、重点投入、连续投入, 积极构建主导产业成区域、大规模、整体开发的产业化推进模式。2007年, 在威戎项目区实施过程中, 突出果品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 一手抓果园新植, 一手抓老果园管理提升, 采取大苗移栽、一次成园的办法, 新植优质果树经济林4000亩, 使果园总面积达到6600亩。目前, 项目区累计发展以红富士苹果为主的果树经济林2.55万亩, 套种瓜菜等高效经济作物1万多亩, 项目区特色产业总面积达3.6万亩, 人均1.05亩。整个项目区基本上达到了果园化, 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86元, 较2002年净增790元, 农民从产业中获得收益1136元, 占人均纯收入的52%。项目区果品产业的发展, 拓展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空间, 可观的经济收入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 由衷地感谢农发项目的实施。在项目区强有力地辐射带动下, 全县以果品为主的特色产业在规模扩张、标准化生产、品牌营销上迈出了新的步伐。2009年, 全县果园总面积达70万亩, 户均7.4亩, 人均1.6亩;挂果面积30万亩, 果品总产量达30万吨, 产值6亿元, 人均果品收入1320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4%。建成了以李店河流域10万亩绿色果品出口创汇基地、葫芦河流域10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312”沿线绿色早酥梨产业示范带三大经济增长板块, 形成了“南部苹果、北部梨”的产业格局。
三、扶持龙头企业, 为果品产业发展打开了市场之门
农业综合开发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业富农民”的思路, 围绕果品等主导优势产业, 通过扶强龙头企业等办法, 为果品产业发展打开市场之门。多年来, 先后投资2093万元 (其中财政资金857万元) 集中扶持发展千吨苹果酒生产线扩建、万吨苹果加工项目等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在开拓市场、加工增值、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带动和桥梁纽带作用。千吨苹果酒生产线扩建项目达产达标后, 年消化苹果1.5万吨, 增加果农收入750万元;万吨苹果加工项目辐射带动农户1000户, 收益农户增收总额1500万元。这些企业把车间建在田间地头, 与农民形成利润均沾的经济联合体。同时, 农业综合开发利用国家大力支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机遇, 扶持建立寨子、新华等2个果品专业协会, 带动全县发展10个乡村绿色果业协会和23个村级果业分会。围绕果品主导产业, 全县相继建成了包装、加工、贮藏、营销型龙头企业4类27家, 其中, 建成地下式通风贮藏库1841孔, 贮藏能力5.5万吨;建成陇原红果品公司等大型果品贮藏企业 (大户) 27处, 年冷藏保鲜能力9.5万吨, 年总贮藏能力达15万吨, 有力地促进了静宁果品产业与国际市场接轨, 果品远销东南亚、俄罗斯等6个国家和地区, 推动了静宁苹果出口创汇。2005年以来累计出口果品1.8万吨, 创汇1196万美元, 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
四、加大技术示范推广力度, 为果品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农业综合开发以项目区为依托, 架起农户与科研院校、农技专家与农户、农户与农户之间沟通的桥梁, 每年安排一定比例资金, 为新品种、新技术起到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一是区校联姻, 转化成果。在每个项目区实施过程中, 都有一个科研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单位, 先后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省农科院等单位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 并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国礼为技术顾问, 长期指导项目建设实施情况, 先后建成了大地滩绿色果业、靳寺林果高科技示范等一批特色鲜明、知名度较高的科技示范园区。园区突出设施农业和栽培反季节桃、李、杏等时令水果, 推行标准化生产, 基本做到月月有新果、四季有鲜果, 比露地栽培提前2个月上市, 棚均收益2万元以上。8年来, 累计完成农业新技术培训2.6万人 (次) , 开展咨询1.7万人 (次) , 聘请专家编写并发放《苹果优质高效栽培》等各种科技、科普资料12.5万份, 共推广各类先进适用技术5大类56项, 其中果园标准化管理一项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 使每亩果园增收500元左右。二是建立乡村课堂, 增强示范牵动力。把建成的项目区作为当地和周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的基地, 聘请专家、技术人员定期或不定期通过集中办班, 逐村轮训等方式, 深入村户, 采取手把手现场讲解、入户面授交流、集中进行培训等形式, 对项目区农民群众进行技术培训。2008年春邀请日本果树专家盐崎雄之辅先生在威戎镇农发项目区举办苹果高光效树形整形修剪技术培训班。农业综合开发把科技送到农户家中, 送到田间地头, 增加了农民接受新技术培训的机会, 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 达到每户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项适用新型种植、养殖技术, 每村至少有4至5名技术骨干, 使劳动力科技培训率达到100%以上。项目区基本达到了村有科技示范户, 组有科技带头人, 户有科技明白人。目前, 良种普及率达到95%, 科技贡献率提高9个百分点, 果品商品率和优果率分别达到95%和65%。
中国林业产业发展水平实证研究 篇10
一、产出规模评价
产出规模即产量水平及产值的大小, 为了更准确反映我国林业产出规模的差异, 本文选用产值来衡量产出规模的大小, 将2008-2010年全国31个地区的林业产业总产值算术平均后排名, 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林业产业总产值排在前十位的地区依次是广东、福建、浙江、山东、江苏、四川、广西、湖南、江西、辽宁省, 以上地区除四川省有少数国有林外, 其余地区均为集体林区, 可见其林业产业发展速度较快, 产业规模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分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集体林权改革明晰了林权、盘活了集体林木资源、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提高了林农经营森林的积极性, 为林业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二是具有较明显的地缘优势, 以上地区要么属于经济较为发达地区, 要么靠近经济发达地区, 产品市场及生产要素市场较为发达, 林产品市场需求旺盛, 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 资本、技术、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林产品需求的引致下大量流入林业企业, 林业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林产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其他地区由于制度、资源、市场诸多原因, 林业产业发展速度较慢。需要指出的是, 林业产业总产值排在前10位的地区是我国的林业大省, 那么是不是林业强省, 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下文将以产值排在前10个地区为重点通过对其投入产出效率的分析回答这一问题。
资料来源:2008-2010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Data source:2008-2010 China forestry statistical yearbook.
二、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一) 研究方法选择
数据包络分析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简称DEA) 是一个对多投入、多产出的多个决策单元的效率评价方法, 该方法不涉及参数估计和权重确定问题, 评价结果不受各项指标量纲不同的影响, 被广泛应用于国家和地区发展、行业、企业、非营利机构等相对有效性的评价和分析中。该方法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和W.Cooper等学者在1986年提出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 它主要采用数学规划方法, 利用观察到的有效样本数据, 对决策单元 (DMU) 进行生产有效性评价。设有n个决策单元, 每个决策单元DMUj (j=1, 2, …, n) 都有m种输入和s种输出。分别用输入Xj和输出Yj表示。Xj= (x1j, x2j, …, xmj) T, Yj= (y1j, y2j, …, ysj) T, j=1, 2, …, n, 其中xij>0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DMUj的第i种类型输入的输入量;yr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DMUj的第r种类型输出的输出量;i=1, 2, …, m, r=1, 2, …, s, j=1, 2, …, n。
DEA模型有多种, 最基本的是评价规模有效性及技术有效性的C2R模型。对于某个选定的DMU0 (下标用0表示) , 评价其有效性的C2R模型线性规划 (D) 为:
undefined
式中θ——DMU0的有效值;xi—— DMUi的投入要素集合;yi—— DMUi的产出要素集合;λi——相对于DMU0重新构造一个有效DMU组合中第i个决策单元DMUi的组合比例;S+、S-——松弛变量。
第i0决策单元为DEA有效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线性规划的最优值VD=1, 并且它的每个最优解λ*, S*-, S*+, θ*都有S*-=0, S*+=0其经济含义为: (1) 当θ=1且S-=S+=0则称DMU0为DEA有效, 即在这n个决策单元组成的经济系统中在原投入x0 基础上所获得的产出y0, 已达到最优; (2) 当θ=1且S-≠0或S+≠0时, 则称DMU0为DEA弱有效, 即在这个N个决策单元组成的经济系统对投入X0可减少S-而保持原产出y0不变, 或在投入 不变的情况下可将产出提高S+; (3) 当θ<1, 这n个决策单元组成的经济系统中可通过组合将投入降到原投入x0的θ比例而保持原产出y0不变。
DEA模型要求各个决策单元 (DMU) 应该具有“同类型”特征 (在社会生产经营活动中, 有些不同的DMU在某一视角下有相同的输入和输出, 也有相同的目标、任务和外部环境, 将这些DMU称为同类型的DMU) 。同时方法又要求DMU的相对比较个数以大于输入输出的指标的总个数为宜, 从而使评价结果具有合理的区分度。
(二)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经济学上所谓的效率是指经济资源的配置和产出状态, 对于一个产业或社会来说最高效率意味着资源处于最优配置状态, 从而使特定范围内的需要得到最大满足, 或福利得到最大增进, 或财富得到最大增加, 也即在一定的投入下得到尽可能多的产出。通常将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投入要素视为影响产出的重要因素。所以, 在考虑到“科学性”和“全面性”原则基础上确定输入指标为:反映资源的输入指标有X1为有林地面积 (万公顷) ;反映劳动的投入指标为X2从业人员年末数 (人) ;反映资本的投入指标为X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万元) ;反映技术的投入指标有X4劳动投入率 (每产生1万元的产值需投入的劳动量, 人/万元) 、X5资本投入率 (每产生1万元的产值需投入的资本量) , X4与X5能很好的反映技术对资本和劳动的替代程度, X4与X5 的值越大表示技术对资本和劳动的替代程度越低, 技术含量也就越低;输出指标:Y1为林业产业总产值 (万元) 。
本文选取中国31个省份作为决策单元, 分析的样本容量为31, 输入指标为4个、输出指标为1个。样本容量 (31) 远大于投入与产出指标之和, 可以认为该DEA评价结果会具有合理的区分度, 决策单元均为中国各省 (区、市) , 可以认为它们是同类型的决策单元, 满足DEA分析的要求。以上指标的数据均来源于2008-2010年的《中国林业统计年鉴》和2009-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三) 模型运算及分析
1.基于2010年数据的横向分析。
本文运用DEA模型计算出2008-2010年各年度林业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及平均值, 并将其排名得出表2。由表2可知DEA有效性系数为1的地区是上海市、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省, 以上5个地区投入产出效率达到了最优, 资源的配置效率较高, 而其余26地区有效性系数均小于1, 投入产出效率没有达到最优, 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现象;以上5个地区除上海市外其余地区林业产业产值均位于前10位, 且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省均属于集体林区, 不仅产出规模大, 而且投入产出效率高, 而位于前10位的福建、四川、广西、湖南、江西、辽宁省DEA有效性系数均小于1, 说明虽然产出规模较大, 但其投入产出效率则较低, 要素的投入存在着冗余现象, 本文将运用投影法以福建、四川、广西、湖南、江西、辽宁省为研究重点, 分析其效率低下的深层次原因, 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注:Data表示各个投入产出指标的实际值;Projection表示各投入产出指标投影值, 即效率值为1所需的数值;Difference表示各个投入产出指标投影值与实际值的差, 差值为正的则表示实际值小于投影值, 意味着投入或产出不足, 差值为负的则表示实际值大于投影值, 意味着投入或产出过剩;Percent则表示差值和实际值之比。
福建省的效率系数为0.8388, 效率值相对较高, 其不在有效前沿面的主要原因是有林地面积、从业人员年末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相对溢出, 分别为29.91%、23.13%、16.12%, 说明森林资源、劳动力、资本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投入冗余现象, 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待改善;其余省份的有效性系数较小, 表明在投入上存在着严重的冗余现象, 四川省不在有效前沿面的主要原因是有林地面积、从业人员年末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资本投入率相对溢出, 分别为84.89%、84.89%、94.68%、92.77%;广西省不在有效前沿面的主要原因是有林地面积、从业人员年末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资本投入率相对溢出, 分别为78.10%、78.10%、94.15%、93.96%;湖南省不在有效前沿面的主要原因是有林地面积、从业人员年末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资本投入率相对溢出, 分别为77.02%、77.02%、77.02%、77.02%;江西省不在有效前沿面的主要原因是有林地面积、从业人员年末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劳动投入率、资本投入率相对溢出, 分别为73.99%、78.83%、73.99%、88.13%、73.99%;辽宁省不在有效前沿面的主要原因是有林地面积、从业人员年末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资本投入率相对溢出, 分别为67.00%、67.00%、73.65%、67.00%。
总体来看这些林业大省效率低下的程度不同, 但原因基本相同, 一是劳动力资源闲置严重、林业机构和人员的工作效率低下, 已成为制约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因而分流及安置企业富于职工是我国的林业改革的重中之重;二是森林资源、资本利用效率低, 与效率值为1的四省相比, 同等的投入产出值却较低, 存在着资源的浪费;三是技术水平低, 企业生产设备、生产方法、产品技术含量较低, 现代的林业生产技术在林业企业生产中并没有广泛应用;另外, 除技术落后外, 林业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不足、管理理念及方法落后也是导致投入产出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在诸多的大型企业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X非效率现象。
2.基于2008-2010年数据的纵向比较分析。
结合近3年数据, 林业产业总产值平均值排在前10位的地区中浙江、山东、江苏3省份效率值近3年均为1, 而广东、福建、四川、广西、湖南、江西、辽宁省3年的均值均小于1。广东省效率值均值排名第5, 2008年为0.735, 2009年和2010年为1, 效率值提高较为迅速, 这与广东省能够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林业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 广泛运用林业科技成果和巧妙运用林业政策有关。福建省效率值均值排名第6, 效率值提高较快, 得益于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功实施, 在林改拉动下, 全省各界对林业投资的积极性高涨, 很多社会资金都流入到林业中来, 林农及林业企业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林业产业取得了辉煌成绩, 林业生产总值2010年比2008年增长了26.4%, 且林业生产要素匹配日趋合理;四川、广西、湖南、江西、辽宁省效率值均值分别排在第19、18、14、11、10位, 虽然该五省份产值排在前10位, 但效率值却排在10位之后, 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有待进一步改善;近3年四川、广西、湖南、江西、辽宁省效率值变化不大, 四川、广西略有上升, 湖南、江西、辽宁略有下降, 说明林业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低下的状况, 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仍然存在着劳动力资源大量闲置、资本、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低、技术水平落后等现象。
3.林业投入产出效率聚类分析。
以上分析均是针对林业生产总值排在前10位的林业大省进行的, 而其他省份的林业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在全国所处的位置也有必要弄清楚, 在此对我国31个地区的林业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聚类分析, 见表4。由表4可知按各地区的林业投入产出效率值的大小可分成4类, 效率值为有效的地区是江苏、浙江、山东省, 这3个地区林业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在我国处于相对最优状态, 其不仅是林业大省也是林业强省;效率值为轻微非有效的地区是上海市、广东省、福建省, 上海市虽然不是林业大省市, 但其资源配置效率是较高的;效率值为中等非有效的地区是海南省;效率值为严重非有效的地区是其余24个省市, 所占比重较大, 说明除个别省市外, 我国林业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较低, 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能力低、资源浪费严重;9个国有林区所在省份均位于第Ⅳ类, 且大多数都排在最后几位, 可见, 国有林区的林业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较集体林区低, 且与效率值较高的集体林区比较差距较大, 这与国有林区经济发展落后、经营管理体制落后、林业市场化程度低, 组织化程度低, 科技投入少,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林业劳动力素质不高且数量大、林业投入要素的合理匹配能力低等方面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国有森工企业包袱过于沉重。因而, 国有林区改革势在必行, 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而集体林区效率较高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集体林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显现出了良好的成果, 我国的集体林占到全国林地面积的60%。而南方集体林面积占全国集体林面积的4/3, 集体林权改革率先在南方集体林区实行, 促进了当地的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从林业产业规模及投入产出效率两个维度对中国林业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 得出如下结论: (1) 中国诸多林业大省并非是林业强省, 一些林业大省的林业投入产出效率低下。 (2) 通过投影分析发现我国林业大省林业产业投入产出效率低下的程度不同, 但原因基本相同, 主要是由于劳动力资源闲置、森林资源及资本利用效率低、技术水平低、管理经验不足及管理理念及制度落后。 (3) 部分林业大省如广东、福建省林业产业投入产出效率提升较快, 说明广东、福建两省正努力实现林业生产要素的最佳匹配。 (4) 国有林区林业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相对低于集体林区林业产业投入产出效率, 部分国有林区省份效率值的排名落后于林业产业产值的排名, 如黑龙江、内蒙古国有林区产值排名分别为第17、23位, 效率值排名则为23、27位。
中国林业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实现产业规模的增长, 更要实现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 针对研究结论提出几点对策及建议:
1.转移林业剩余劳动力, 提高劳动力质量。富余职工的安置问题是劳动力转移的重中之重, 应加强失业、再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及劳动力市场建设, 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解决转移劳动力的后顾之忧, 并能够自力更生、通过再就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通过开展林区的基础及教育及多渠道的职业技术培训, 提高劳动力素质。
2.依靠技术创新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逐步将其应用在林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提高在“森林三剩物”的利用效率、减少木材精深加工产品的能耗及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另外, 林业企业还应加强宣传林产品回收方面的知识, 并申请政府对于林产品的回收给予支持鼓励或者通过出台一些相关的支持政策推动林业企业、个人对于林产品回收的重视与实施。
3.积极利用民间资本, 使投资主体多元化。除依靠国家投资外, 林区 (特别是国有林区) 应拓宽林业资金的融资渠道, 积极利用民间投资, 提高林业资本利用效率, 其主要措施有:给予大中型林业企业、林业职工融资优惠政策, 允许林业经营者依法以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权抵押申请银行贷款, 鼓励林业企业上市融资, 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大、中型工业用材企业建设原料林基地, 实行林工一体化;实行林地使用权的拍卖、转让, 引进民间资金, 培育林业大户;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将木材精深加工项目、具有规模优势的大项目、高科技含量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
4.进一步完善林权改革制度。集体林权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在江苏、浙江、上东等省已显现出来, 而国有林权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 关于改革的做法需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国有林区需以天保工程为契机, 在经济体制改革大的背景下, 逐渐增加非国有经济在林业企业中所占比重, 激发林业企业的活力;另外, 关于林木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改革也是国有林区改革的重中之重, 应通过法律及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林木的所有权、放活林木的经营权。
5.优化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 不仅依赖于林业生产技术的创新,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林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林业企业应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林业企业管理经验及方法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建立健全林业企业管理制度, 减小企业内部X非效率。
摘要:林业产业发展水平不仅表现为林业产出规模的扩张, 更应表现为林业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本文从林业产出规模和投入产出效率维度衡量林业产业发展水平, 通过对全国31个地区林业产业总产值和林业投入产出效率横向和纵向比较得出各地区排名, 通过聚类分析对林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归类比较和等级划分, 得出某些林业大省并非是林业强省, 国有林区林业产业投入产出效率低于集体林区, 各省份林业投入产出效率低下的原因不尽相同等结论。
关键词:林业产业,DEA,产出规模,投入产出效率,有效性系数
参考文献
[1]汪旭晖, 刘勇.基于DEA模型的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综合评价[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8 (1) :53-59.
[2]曾珍香, 顾培亮, 张闽.DEA方法在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0 (8)
[3]宋增基, 徐叶琴, 张宗益.基于DEA模型的中国农业效率评价[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版) , 2008 (3) :24-29.
[4]国家林业局.2007-2009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2010.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2010.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篇11
关键词:湖南;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产业发展;价格发展
在当今社会中物流业所起到的运输作用对该行业产生的影响愈加明显,它不但可以加快交易流程的进行,而且还可以稳定供应关系。物流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可以使得装备制造业的价格水平得到改善,更好的提升湖南省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水平。因此,研究装备制造业的物流成本对湖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装备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概述
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装备制造业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价格偏贵、技术较高的大型设备,专业性强,企业运转所需资金相对较大,其零部件和生产工艺复杂,为了保证准时交货,对库存和运输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对于湖南设备制造企业来讲,物流成本的作用性远远大于生产成本和管理生产,物流成本一方面是原料的储备、提取过程中产生的成本积累;另一方面是半成品的仓储以及、成品在验收、储存、仓管、运输等,各个过程都需要成本的投入。
随着产业逐渐发展,据湖南相关企业调查显示,装备制造业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这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运输费用,而运输费用在物流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较大,物流成本上升给企业的经济造成一定的压力,它对装备产出的影响比较突出,其次对装备制造业的产品产量、运输总量、货运总周转额和物流总额产生间接响应,物流成本对产业的发展冲击主要通过装备价格传导,鉴于设备的运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体积和重量相比其他货物在运输上具有一定的难度,物流费用相对偏高。
二、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控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同其他产业一样,湖南省装备制造业也面临着原材料成本上升、产品价格下调、客户需求多样化等运营困难,制造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不仅要提高管理水平,而且要把注意力放在提高适应市场变化反应能力上。设备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有效增加国家收入的同时,大大减少了对物质的消耗。降低物流成本意味着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得到降低,致使制造企业的利润和利税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增加了企业额外收入,加大对物流成本的控制力度,对社会物资财富的节约具有重要意义,满足了产业发展的相关要求。第二、物流业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而物流成本是影响物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物流成本阻碍了制造业的良性发展,制约着湖南的经济水平。第三、有利于湖南装备制造产品价格的调整和稳定。物流成本的高低,对商品价格的波动产生直接影响,物流成本的降低和控制,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比例,从而使商品价格下降,一方面减轻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可提高销售额度,增加产品市场活跃度。第四、对湖南制造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具有促进作用,通过提高制造企业物流管理水平,间接的使企业的物流成本得到控制,进而影响产品成本,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产业的增长和升级,提高了产业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第五、物流成本对于制造业装备的出厂价格和最终消费品价格具有联动性,减少物流运输成本,不仅可以促进制造业形成集聚作用,而且有利于湖南制造企业生产率的提高。
三、制造业价格水平与物流成本控制的关系
成本在产品定价策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有在对成本了解比较透彻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有效定价。装备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离不开物流运输,物流成本是影响装备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装备产品从生产环节到消费者手中,都离不开物流。物流运输发生在产品到达消费者之前,是组成产品价格的一部分,物流成本的增加必然会推动价格水平的上升,相反,物流成本下降产品价格发生降低或者稳定的可能性较大。物流成本是装备制造业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降低装备产品价格, 除了降低产品本身的生产成本外, 还必须降低产品的物流成本。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制造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必须支出的物质与劳动消耗按道理来说在商品出售的那一刻就应该得以收回,不然,企业无法分担更多的资金去承担下一批货物的生产材料和员工工资,这对企业的再发展造成一定的困难。当设备产品低于它的成本价格出售时,企业生产资本中已经消耗的资金,无法从销售价格中得到全部补偿。企业倘若持续不改变这种状态,产品的预付资本价值就会消失。制造企业在物流活动过程中形成物流成本,同样需要通过商品价格得到相应的补偿,以使物流活动不间断地继续下去。如果物流成本得不到相应的补偿,企业就会发生亏损,无法支撑和实现再生产。因此,确保制造企对物流成本进行回收,是企业进行正常物流活动的根本所在,装备产品销售量的降低表示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摊销就会增加,因此提高产品价格导致单位产品利润下降的可能性较大。
物流费用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消费和产出量减少,产业的发展受到羁绊,在物流成本不能缩减的情况下,企业为了维持正常运转,从而推动产品价格上涨,最终由消费者来买单,因此,物流成本对价格水平存在正向影响并且对物流成本冲击的反应比更加灵敏,反应幅度也比较明显,物流成本的控制对实现装备制造产业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延伸具有推动作用,从湖南设装备制造业的价格水平上升性质方面来看,要抑制装备的价格水平,一定要想方设法从根本上控制物流成本,才能促进制造业的产业发展,使得湖南经济稳定增长。
四、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的控制对策
(1)树立成本意识,加强成本控制考核机制。在进行核算之前,一定要对整个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成本进行详细、认真地登记和分析。除此之外,将物流成本的考核纳入到每一位职工的考核中去,形成有效、稳定的激烈机制和奖惩机制。(2)应用多区域的配置及配送方式。制造企业要根据企业的相关实际情况来实施,特别是配送的运输可以采用第三方的物流方式来控制成本的产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3)管理原料的采购及使用。在对原材料进行采购的过程中,一定要控制采购的成本。在运输及管理的过程中,避免产生无谓的倒运。另外,对原材料进行编号,可以节约提取的时间成本和物流运输的成本。(4)合理、科学的存储和管理产品,优化物流模式。对于湖南制造业来讲,为了节约成本,要节约包装材料并改进包装的方式。控制仓储成本的付出,保证仓库的规模,避免后期返工,减少材料浪费和仓储成本。
结语:湖南装备制造业要加大物流管理发挥的巨大作用,并且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一定的计划和预算,特别是要制定相应的物流管理制度,按照科学的管理制度来对物流的成本进行适当的控制,降低装备制造业价格水平,增加企业竞争能力,促进整体产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行业的发展方向更加稳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吴峰,刍议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控制,物流科技,2010.5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篇12
自霍金斯提出创意产业概念以来, 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展了创意产业评价的相关研究。Florida (2002) 提出了“3Ts”理论, 认为创意产业必须同时具备人才、技术和宽容度3个关键要素, 首次建立了创意指数体系, 对美国50个州和主要城市进行了创意能力评价[1]。Florida、Tinagli (2004) 对欧洲14个国家的创意经济发展要素与美国的情况做了比较, 建立了欧洲创意指数 (ECI) 和全球创意指数 (GCI) , 并测算了45个国家的创意指数[2]。郭永等 (2008) 提出了我国城市创意指数测度指标选取的原则, 通过指标初选和修正两个环节, 构建了创意指数测度指标体系的24个指标[3]。谭娜等 (2009) 结合组织生态学的理论, 提出城市创意产业竞争力的七大影响因素, 并通过对全国20个城市的截面数据因子分析表明智力投入、资本投入、基础性环境因素为主要因素[4]。王家庭等 (2009) 对2004年中国15个主要城市创意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总体分析, 并提出了文化、科技、城市环境、结构、知识产权保护、人才、资本、产业规模、区位等重要影响因素[5]。肖永亮等 (2010) 探讨了创意城市的评价要点和指数体系, 并研究了创意指数的应用方法[6]。陈颖等 (2010) 梳理了各种创意指数的指标体系, 考察分析了影响创意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及其互动关系[7]。
2 评价模型与方法
2.1 研究思路与方法
对我国城市创意产业发展进行评价的困难有:第一, 创意产业不同于传统的产业概念, 包含在第三产业范畴的内容较多, 与第二产业的关系又非常密切;第二, 城市创意产业的衡量较为复杂, 不同的测量方法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第三, 我国对创意产业的全面统计指标及数据还不完全。为克服以上困难, 本文首先用DEA模型, 测算各主要城市创意产业的经济效率指数;然后用统计加权平均方法, 测算发展环境指数;最后对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2.2 评价模型
(1) 经济效率评价模型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评价创意产业的经济效率。数据包络分析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通常用来评价系统或部门的投入产出相对效率, 已被应用于产业和城市的经济效率评价等方面。DEA方法中应用最普遍的模型是C2R模型, 由A.Charnes, W.W.Cooper和E.Rhodes (1978) [8]提出, 用来判断某个选定单元DMU (地区) 的有效性。
INPUT-C2R模型中, 设有n个决策单元DMUj (1≤j≤n) , 每个DMU都有m种输入和s种输出。输入向量为Xj= (x1j, …, xlj, …, xmj) T, 输出向量为Yj= (y1j, …, yrj, …, ynj) T, 则:
式中, ω= (ω1, ω2, …, ωm) T表示输入向量的权重向量, μ= (μ1, μ2, …, μs) T表示输出向量的权重向量。在不变规模报酬C2R的假设下, 生产可能性集合T={ (X, Y) |产出Y可以用投入X表示}。一般的, 实际计算常用 (1) 的对偶形式求解综合效率θc, 见 (2) :
随后, 由Banker等[9]提出了可变规模报酬BC2模型, 用来考察单元的纯技术效率水平θv, 实际计算中常用的对偶形式模型见 (3) :
SA和SB是加入的松弛变量, ε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可变规模报酬的假设下, 生产可能性集合有:
DMU0有效的判定方法为:若θ*v=1, 且SA=SB=0, 则DMU0有效;若θ*v=1, 则DMU0弱有效, 若θ*v<1, 则DMU0非有效。这里, θv是纯技术效率, 与技术效率θc, 根据θs=θc/θv可得到规模效率θs.从系统整体的角度看, 以少量投入取得最佳的收益是各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符合DEA模型中In-put模型的应用条件。
(2) 发展环境指数评价模型
本文在进行初步评价的基础上, 采用统计加权平均方法, 评价创意产业的发展环境状况。根据搜集的数据, 可以通过比例计算出发展环境评价体系中指标K, G, H和T, 有K={k1, k2, …, kn}, k1, k2, …, kn分别对应各城市的相应指标比值, 则第n个城市创意产业基础性环境指数En的计算见式 (5) :
同理, 可得第n个城市创意产业智力投入环境指数In, 见式 (6) :
2.3 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的创意产业评价指标设计, 侧重于对我国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整体特征进行研究。因此, 本文综合国内相关研究对创意产业的分类标准, 从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 构建城市创意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1) 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①投入指标。 包括劳动力投入 (从业人数) 和资本投入 (资产总额) 两个二级指标。②产出指标:主营业务收入。
(2) 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①基础性环境指数 (E) 。包括单位占城市第二、第三产业单位比例 (K) 和从业人员占非农就业人数比例 (G) 2个二级指标。②智力投入环境指数 (I) 。包括本科以上学历者占从业人数比例 (H) 、高级技术职称占从业人员比例 (T) 2个二级指标。
2.4 数据来源
本文的主要城市特指我国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 共35个。其中, 24个城市公布了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08年数据) 。本文以此次普查数据为主, 部分数据利用各城市《2009年统计年鉴》 (1) 。
3 实证结果
3.1 经济效率评价
(1) 经济效率
总体而言, 我国主要城市创意产业的经济效率较低而且不平衡, 平均值仅为0.337。天津、沈阳的经济效率指数达到1, 而杭州、宁波、武汉、哈尔滨等城市也达到了DEA有效 (大于0.8) 。相对而言, 兰州、西宁、贵阳、合肥、石家庄等城市偏低。
纯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0.645。北京、上海、哈尔滨、西宁等9个城市的纯技术效率值达到DEA有效。
规模效率低于经济效率, 平均值为0.572。其中规模效率指数为1的城市只有2个 (天津、沈阳) 。规模效率相对较好的城市有杭州、武汉、哈尔滨、成都、大连等, 而西宁、兰州、石家庄、贵阳的规模效率相对较低。
(2) 规模报酬
实证结果表明, 我国多数主要城市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 与现实比较符合。在中西部地区的城市, 规模报酬递增表现尤为突出, 兰州、西宁、贵阳、南昌、合肥、太原、石家庄等城市的8个行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相对而言, 上海、北京、广州、杭州、天津等城市规模报酬递增不明显, 至少有3个行业规模递减。
分行业看,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建筑装饰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3个行业总体上呈现规模报酬递增趋势 (至少20个城市规模报酬递增) 。而闻化、体育和娱乐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个行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趋势不明显 (至少7个城市规模报酬递减) 。
注: 由于存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情况, 行业之和可能不等于8。
注: 由于存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情况, 城市之和可能不等于24。
3.2 发展环境指数评价
全部城市发展环境指数平均值为0.516, 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 且城市之间差距较大。北京、武汉等城市的发展环境指数较高, 得分在0.7分以上;而南昌、宁波、济南、重庆的得分在0.4分以下, 处于较低水平。
注: 哈尔滨和南昌的智力投入缺乏数据。
3.3 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将经济效率指数排名与发展环境指数排名简单相加, 并对排名之和进行再排序 (排名之和相等时以经济效率排序) , 得到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1) 创意产业发达城市:分别是沈阳、武汉、北京、天津、杭州、广州、上海、成都。 (2) 创意产业次发达城市:分别是昆明、太原、西安、哈尔滨、大连、长沙、西宁、福州。 (3) 创意产业欠发达城市:重庆、石家庄、南昌、济南、合肥、贵阳、兰州、宁波。
4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第一, 创意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我国主要城市创意产业的经济效率仅为0.410, 其中纯技术效率为 0.664, 规模效率为0.601, 均处于较低水平。说明我国城市创意产业整体水平落后, 并不是单纯由纯技术效率落后或是规模效率落后而导致, 而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 主要城市或城市群创意产业相对发达。
我国创意产业发达城市基本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或内地城市群, 具有人口集中度高、经济总量大、市场需求旺盛等特征, 创意人才、信息、资金和创新意识等要素高度集聚, 较易形成创意产品、创意企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效应, 成为我国发展创意产业的先行区域。
第三, 欠发达城市具有较好的规模递增效应。
受到市场容量、要素禀赋等制约, 中西部欠发达城市的创意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但是规模递增效应较为明显, 具有良好的投入产出效应, 发展潜力巨大。
第四, 创意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
从经济效率看, 在创意产业的8个行业中,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经济效率较高 (0.5以上) , 反映出我国科技服务业和文化娱乐业较为发达, 而其他行业的经济效率则处于0.2~0.3。从规模报酬看,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建筑装饰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3个行业呈现出规模报酬递增趋势, 发展空间良好。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个行业中, 呈现一定的规模报酬递减特征。
4.2 启示与建议
首先, 将中心城市作为发展创意产业的核心区域。我国中心城市具备发展创意产业所需的各种资源, 对创意要素具有强大的吸附作用, 较易形成创意要素的“高地”;有强大的创意产品的产出能力、传播和辐射能力, 扩大创意产品的影响力。要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发展创意产业, 以大城市或城市群为集聚区, 发挥主要城市的辐射、带动、引导作用, 做强做大创意产业。即便是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城市, 由于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效应, 也有较大的发展机会。
其次, 充分发挥创意产业对城市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 创意产业处于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代表, 具有“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低能耗”特征, 是城市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的着力点。另一方面, 创意产业有广泛而强大的融合功能, 能把技术、文化、制造、服务融为一体, 对城市相关产业产生渗透、融合作用, 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 提高相关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因此, 要将创意产业作为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途径, 使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融合互动, 相得益彰。
再次, 制订支持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一是金融政策。创意产业具有风险高、知识资本比重大、高成长性和高收益性等特征, 融资难度要比一般传统企业高。要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相对发达的资本市场,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举, 吸引“天使投资”、风险资本等进入创意产业。二是财税政策。在创意产业起步和发展阶段, 可采取税金减免、税利返还、差别税率等措施, 减轻其税收负担。同时, 通过政府采购、购买性补贴等政策, 鼓励创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三是人才政策。要积极破除不利于创意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各种限制, 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 灵活采用全职、兼职、客座教授、顾问等多种形式, 吸引创业、研发、管理、市场等各类人才, 形成人才聚集效应。
参考文献
[1]Florida R.The rise of creative class[M].New York:Basic, 2002.
[2]Florida R, Tinagli I.Europe in the creative age[R/OL].www.gmit.ie/research, 2008-06-01.
[3]郭永, 郝渊晓, 任伯虎.我国城市创意指数测度指标体系设计[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8 (3) :22~24.
[4]谭娜, 高长春.组织生态学视角的城市创意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与应用[J].当代财经, 2009, (5) :76~80.
[5]王家庭, 季凯文.中国城市创意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评价[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9, (3) :49~55.
[6]肖永亮, 姜振宇.创意城市与创意指数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6) :49~57.
[7]陈颖, 龚雪, 高长春.全球创意指效的比较与分析[J].软科学, 2010, (12) :30~33.
[8]Charnes A, Cooper W W, Rho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78,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