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水平

2024-09-21

社会发展水平(精选12篇)

社会发展水平 篇1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 明确提出,要改进社会管理方式,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增加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对现有区域社会管理水平的测量与分析。 我国社会管理水平区域间差异非常明显, 尤其是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的差异。 因而,以东中西三大区域为例,对区域社会管理水平进行测量与分析, 既可以把握社会管理区域发展的特征及趋势,又可以将其作为整体,以点带面,对全国社会管理现状进行探索。

目前国内外学界对社会管理水平的研究还较少,如Kloosterman[1]对城市社会模式的效果进行了评估;Armstrong和Francis[2]基于民众角度,对社会公平、社会机会、医疗健康水平进行测度分析;王莺[3]以陕西为例, 对西部地区省级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绩效进行测度分析;李超显[4]采用了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我国30省市自治区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绩效进行了测度分析。 这些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启发,但现有研究多以政府作为主体, 对社会管理的局部方面进行研究, 并没有直接对社会管理水平进行系统性评估研究, 无法反映一个或多个区域社会管理水平的总体特征与发展趋势。

二、区域社会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社会管理是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终极目标旨在实现秩序维护、民生改善和权利保障[5]。

社会管理构成要素是设置指标体系一级指标的重要依据。 本文认为,社会管理构成要素与其终极目标是休戚相关的。 秩序维护需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对扰乱社会秩序的非正常社会事务的管理, 如刑事犯罪、火灾、交通事故等,这表现为社会安全的管理;二是对有可能影响到社会秩序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进行管理,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的管理;民生改善也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对普通民众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进行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管理方面,二是对劳动人口(含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管理方面;而权利保障也是两方面的:一是对民众生存、生活等民生权利的保障,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管理、社会保障管理方面;二是对民众的政治权利的保障,主要体现在社会参与管理方面。 因而,在此逻辑下,本文认为在目前阶段, 社会管理构成要素主要是社会保障、 社会安全、公共服务和社会参与四方面。

依据上述理论基础, 本文将一级指标设置为社会保障、社会安全、公共服务和社会参与4个指数,而二级指标的选取则主要侧重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其中投入包括经费、人员、机构三方面,产出则包括覆盖率、满意度等方面。 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如下:(1)初步选取79 个直接相关指标; (2) 对指标进行经验性筛选与优化,即对一些统计口径不一、指标值个体差异大、 指标间存在交叉或高度相关的指标进行剔除处理,并将一些统计口径相近或一致的,指标间具有较强的内在一致性的多个指标进行合成处理;(3)借助变差系数,对指标进行鉴别力筛选与优化,即剔除变差系数小于0.20的指标。

通过上述层层筛选和优化, 社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详见表1)。

三、区域社会管理水平的测度与分析

本文基于2011年数据, 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法,从社会保障、社会安全、公共服务和社会参与四方面,对三大区域社会管理水平进行测度分析。为了保持统计口径一致性, 本文数据均来自官方统计年鉴。

(一)评价方法的选择

AHP-灰色关联分析法是层次分析法(简称AHP)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综合, 其中AHP法主要用于指标权重的确定,灰色关联法则用于实证评价。 本文社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系统, 在该系统中,由于存在部分信息确知,部分信息未知,本质上属于灰色系统,因而,采用灰色关联法来进行评价。其应用原理及步骤如下:(1) 采用AHP确定指标权重;(2)Min-max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3)计算灰色关联系数,并计算单层次的关联度。 因各个指标的影响程度不一样,因此计算关联度时采取关联系数乘以权重;(4)计算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关联度, 并根据最终关联度大小进行排序,评价目标区域社会管理水平。

(二)区域社会管理水平的测度及分析

基于2011年相关数据,运用AHP-灰色关联分析法,具体评价结果如下(详见表2)。

结合表2,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社会管理总体水平较低,呈现出低水平的区域平衡。

2011年,对于东中西地区而言,三大区域社会管理指数值的平均值分别为0.4927、0.4527和0.4721,三者均没有超过0.5,相对集中在0.45-0.49之间。这表明在2011年,不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社会管理总体水平偏低,但三大区域之间差异并不大,相对均衡。

2. 区域内省际社会管理水平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2011年, 三大区域社会管理指数的标准差分别为0.0638、0.0195、0.0335, 其中东部地区的差异程度高于西部地区,远高于中部地区。 这表明,2011年,东中西三大区域内省际社会管理水平均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且东部差异性较大,中部差异性较小。 究其原因在于, 东部地区既拥有社会管理水平较高的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浙江、天津、辽宁等地,也拥有河北,海南、广东,福建等地,而广东和福建等地一直是我国外来工聚集的地方, 其常住人口数远远高于户籍人口数,如2011年广东户籍人口为8637.19万人,而常住人口数高达10505万,相差1867.81万人,庞大的流动人口分享了社会管理相关资源,致使福建、广东社会管理水平较低。

3.区域间社会管理水平呈现出广口“U”型特征。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从指数平均值,还是区域综合排序结果,2011年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社会管理水平表现为东部地区最高、 西部地区其次,而中部地区最低的广口“U”性特征,其实质也是反映出区域间的社会管理水平发展不均衡。

(三)区域社会管理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进一步探索

从现有理论研究成果来看, 很多学者认为社会管理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为此本文提出假设:在一定时期内,区域社会管理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正相关。 在具体观测指标选取上,用最终关联度来表示社会管理水平,用人均GDP来表示经济发展水平。 分了更好说明区域间的差异性, 本文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分别验证东中西区域,社会管理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原始指标值及检验结果略)。

检验结果显示,东、中、西三大区域地区社会管理水平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6、-0.076、-0.097,双尾检验P值分别为0.013、0.858和0.777。 这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只有东部地区社会管理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正向显著相关关系, 这反映出,在一定时期内,东部地区社会管理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即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管理水平也越高,同样道理,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会在短期内,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在某些方面增加社会管理的难度, 但与此同时也会为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夯实物质基础, 即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给社会管理带来的机遇、 优势远远大于挑战和劣势。 而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检验结果显示,该区域社会管理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关系。 深层次原因在于,东部地区的社会管理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均比较高, 二者在一定机制和体制的影响下, 能有效实现二者之间的动态促进机制发生,而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不论是社会管理水平, 还是经济发展水平, 都处于较低位置, 社会管理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促进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的主要结论与建议如下:(1)我国社会管理总体水平较低,呈现出低水平的区域平衡;(2)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内省际间社会管理水平呈现出一定差异性,三大区域间社会管理水平呈现出广口的“U”型特征;(3)东部地区社会管理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正相关, 而中西部地区社会管理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关。 因而,在制定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时, 要充分把握三大区域各自社会管理发展规律,深入研究区域差异性特征,实现财政支出资金向社会保障、社会安全、公共服务和社会参与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倾斜;大力发展经济,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管理转型升级, 最终实现区域社会管理与经济发展的相关促进机制。

社会发展水平 篇2

4月14日上午上海市社保局公布公布204月1日-3月31日的社保缴费基数,最高15108元(去年本市职工月均工资的3倍),最低3022元(去年本市职工月均工资的60%)。

通过计算以后,不难发现,年上海市职工平均工资为 3022/60%=5036元。

从这个平均工资来看,一个月确实能拿的工资不低了。

但相对于上海的物价来看,这点工资也勉强只够简单的生活。

靠这点工资在上海买房,这辈子是没有希望了。

除去房租、生活费,一个月也基本上攒不住什么钱了。

西部地区社会福利发展水平研究 篇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各类型社会成员之间收入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各类特殊困难人群的福利需求也不断增加。因此,在现阶段和今后较长时间内,我国都存在着迫切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需要。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水平会直接影响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直接影响我国内需的扩大,而且有可能激发特定地区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我国西部地区与中部、东部地区相比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且在当前我国整体发展中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因此,国家已经实施了一系列举措旨在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西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全国的整体的发展,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是西部地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的社会福利发展水平对于西部地区各省市区而言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省市区也为促进当地社会福利水平而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自治区,尽管它们都被划入西部地区,但它们之间的发展水平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并借助spss19.0和excel2003软件,对西部地区各省市区的社会福利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对不同省市区的社会福利发展水平有正确的认识,有利于明确它们之间的差距,这对于有针对性地促进西部各省市区社会福利发展、进而带动全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福利对西部地区的重要性

一般而言,社会福利既可以指一种社会福利状态,又可以指社会福利制度。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最常见的就是将社会福利作为一种制度来定义。社会福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提供的福利设施及相关的服务,它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狭义的社会福利是特指对特殊群体和特别情况的救助和照顾,如对于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失去生活来源的群体的救助和照顾等。本文中的社会福利概念主要是指狭义的概念,包括社会救助、残疾人社会福利、老年人社会福利、儿童社会福利和灾害救助5个方面。

一定的社会福利水平对于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都有重要的意义。周良才在《中国社会福利》一书中认为社会福利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社会福利能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各种需要、能促进社会公平、能缓解初次分配领域的矛盾,保持社会稳定这3个方面[1]。本文主要从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方面来阐述其重要性。

第一,就微观而言,即对于西部地区各省市区的人们来说,一定程度的社会福利水平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需要。由于本文中选取的是狭义的社会福利的概念,因此,对西部地区各省市区的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受灾人群以及受到社会救助的人群来说,当地的社会福利水平能够满足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使他们也能共享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第二,就中观而言,即对于西部地区各省市区来说,一定程度的社会福利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地某些特殊群体和特别情况进行救助和照顾,有利于缓解这些群体所面对的困境,增强他们对于本地区的归属感,促进本地区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提高这部分人群的经济消费能力,以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产生带动作用。

第三,就宏观而言,即对于全国来说,西部地区社会福利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有利于促进全国整体社会福利水平的增进,有利于增进人们的整体幸福和生活满意度,进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二、西部地区社会福利政策

正因为一定程度的社会福利发展水平对西部地区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所以,西部地区各省市区为了促进当地社会福利水平的发展,结合国家总的政策方针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社会福利政策、法规和规章等。本文将只综述我国西部地区各省区市中有关社会福利事业的一些有特色或者有代表性的政策规章。

2009年6月4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下发《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80岁以上低收入老年人基本生活津贴制度的通知》,决定在全区建立高龄老人津贴制度,成为全国第一个建立高龄老人津贴制度的省区,这是对传统补缺型社会福利制度的重大变革和创新,实现了由临时性、不确定性救济向常态化、制度性保障的重大突破。宁夏的这一针对高龄老人的津贴制度是对当地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的创新,增进了当地高龄老人的福利。

2009年12月1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布《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老年人优待规定的通知》,使持有《老年人优待证》的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享有旅游、乘车、医疗服务等方面的优待,与此《通知》相关的还有2010年制定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老年人优待证申办暂行规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老年人优待证制发和管理暂行办法》,这些规定旨在提高广西壮族自治区老年人的优待水平。

2010年民政部与李嘉诚基金会决定合作实施“西部贫困家庭疝气儿童手术康复计划”项目(简称“疝气手术康复计划”),并发布了“西部贫困家庭疝气儿童手术康复计划”实施方案,决定将以青海省制疝项目的救助模式为基础,并将已经在甘肃、青海和宁夏三省实施的项目向整个西部地区扩展,目的在于增进西部贫困家庭儿童的福利。

2012年3月15日公布《陕西省老年人优待服务办法》,规定为户籍在本行政区域的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办理《陕西省敬老优待证》,并规定了持证老年人可以享有的优待服务,旨在为相应年龄段的老年人提供优待服务;并且陕西省政府决定从2012年9月起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对陕西省社会养老服务发展进行监测,旨在加强对陕西省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情况进行绩效评估,促进其更好的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增进其福祉。

2012年4月29日,内蒙古民政厅和财政厅发布《關于调整部分民生指标标准的通知》。该《通知》要求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和五保供养水平,体现了内蒙古政府对广大城乡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的关心爱护。

2012年7月26日,甘肃省民政厅发布了关于建设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的意见,想通过借鉴河北省邯郸市的互助养老模式,旨在增进农村老人的福利,推动甘肃省养老服务事业快速发展。

2012年8月24日,重庆市民政局和财政局发布关于建立事实无人抚养困境儿童生活补贴制度的通知,将具有本市常住户口、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父母双方不能或不能完全履行抚养和监护责任的事实无人抚养困境家庭儿童列为补贴的对象,扩大了接受补贴的困境儿童的范围,为儿童谋福利。

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政厅和财政厅制定的《自治区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暂行办法》出台,对因病、因灾或因子女上学等各种特殊原因导致的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家庭,给予非定期、非定量的生活救助。这个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新疆建立起城乡一体的临时困难救助制度,满足困难人群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2013年12月13日,四川省民政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监督检查长效机制的通知,明确了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监督检查的方式方法等,旨在使社会救助的政策和制度能真正落到实处,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所需的服务。

从以上总结出的这些与社会福利事业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来看,西部地区各省市区在促进当地社会福利发展方面均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基于主成分分析对西部地区社会福利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是数理统计学多元统计中的一个常用方法,是一种通过降维来简化数据结构,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而这几个综合指标可以反映原来多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的方法,这几个综合指标就是主成分,并且它们之间互不相关。主成分分析方法适用于指标比较多且指标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相关性、存在着信息重叠的情况,它可以用较少的综合指标尽可能多的反映原来较多的指标所表示的信息,避免信息失真,并且使分析得到简化。在主成分分析中,最终确定的综合指标是原始指标的线性组合,并且它的方差越大,说明它包含的信息越多[2]。

基于本文前面对社会福利的概念界定,本文在社会救助、残疾人社会福利、老年人社会福利、儿童社会福利和灾害救助5个方面,根据民政统计年鉴中相关统计数据的完整性、针对性原则选取了能够基本反映西部地区12个省市自治区社会福利发展水平的19个指标,这些评价指标均来源于《中国2013年民政统计年鉴》中2012年的有关统计数据。

首先,根据所选取的指标在民政统计年鉴中查找相关的统计数据;然后利用spss19.0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方差分解表(表4-1)将19个指标综合为4个主成分,这4个主成分可以涵盖原始指标的85.109%的信息,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写出4个主成分的表达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主成分综合评价函数;接着,借助excel2003,依据综合评价函数求得西部12个省市区的综合主成分值,并且依据综合主成分值进行排序;最后,为了更好地进行比较,以体现出不同地区社会福利发展水平的差距,本文将社会福利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分为发展水平高、中、低3类,运用spss19.0中的系统聚类进行聚类分析,把西部12个省市区的社会福利发展水平划分为3类。表4-2为西部地区各省市区综合主成分值、排序及聚类分析结果。

四、结论、建议和对策

本文在进行主成分分析时选取的是2013年民政统计年鉴所反映的2012年的统计数据,评价的也是2012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的社会福利发展水平。由表4-2可知,在2012年的西部12个省市区中,四川省的社会福利发展水平最高,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社会福利发展水平最低。依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四川省的社会福利发展水平最高,其综合主成分值远远高于西部的其他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重庆、贵州、陕西、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和内蒙古自治区这8个地区的综合主成分值相差不大,其社会福利发展水平在西部处于中等水平;西藏藏族自治区、青海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综合主成分值与第二类相比比较低,其社会福利发展水平在西部可归类为低水平。

根据以上的分析,本文针对西部地区各省市区所处的不同福利发展水平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四川省的社会福利发展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因此,要促进西部地区整体社会福利发展水平的提高,必须保持和进一步促进四川省的社会福利发展水平,形成其对西部其他地区的带动作用;

西藏藏族自治区、青海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这3个地区的社会福利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西部其他地区,制约了西部地区整体社会福利发展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在深入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找出导致这3个地区社会福利发展水平处于较低水平的因素,然后有针对性的在社会福利的5个方面,即社会救助、残疾人社会福利、老年人社会福利、儿童社会福利和灾害救助,采取相应的政策、策略,努力提高这些地区的社会福利发展水平,进而促进西部地区整体社会福利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新疆、云南、重庆、贵州、陕西、广西、甘肃和内蒙古这8个地区的社会福利发展水平在整个西部地区中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各省市区应该在继续保持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进一步提高社会福利发展水平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周良才.中国社会福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6-27.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价值价格 篇4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价格存在着影响

比如我们吃的疏菜,上世纪80年代每市斤几分钱、一两角钱,发展到今天已上升为一元、两元甚至几元钱;再比如我们吃的大米,上世纪80年代每市斤几角钱,发展到今天已上升到每市斤两三元钱。改革开放以来,市场供给充裕。不存在市场供求紧张的矛盾,市场也没有发现垄断,生产力不断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劳动效率,为什么会涨价呢?这说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价格有影响。当然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并不是每个具体商品总是价格上涨的趋势,这要决定于生产某一具体商品的社会生产力(生产某一具体商品的社会平均能力)的发展水平与整体社会的社会生产力(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为整体单元的综合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别。所以人们会在实际生活中看到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有的商品价格呈现上涨趋势、有的商品价格呈现平稳趋势,而有的商品价格呈现下降趋势。

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如何影响价格的

一是由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为了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这是世界各国努力发展生产力的一个基本目的。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必然扩大商品的生产,多生产的商品又必须通过市场扩大人们的消费需求来实现交换,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具有社会性的客观要求。以上两条就决定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具有社会共享性的原则。

不论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是扩大市场消费需求都要增加人们的钱袋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增加人们的钱袋子呢?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通过市场调节价格这个主渠道来实现。

以上说明:(1)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定会通过市场调节价格来增加人们的钱袋子———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社会的供求;(2)生产商品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从事生产该商品的人力和物力的配制)一定要适应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矛盾是影响商品价格的主要矛盾;(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产生商品和影响商品价格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比如某一名理发师给男士理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世纪80年代每人次价格0.5元钱,到90年代每人每次价格1.5元,而现在已提高到每人每次10元。为什么理发师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高理发价格呢?他会回答你,社会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我的收入也应该提高了。再比如,某商品的社会生产力不适应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求时该商品价格就会波动,当生产某商品的社会生产力不能满足社会要求时价格就上涨,反之就下降,这就是人们常提到的社会生产结构不均衡所带来的供求矛盾。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或现象

除上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价格因素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价格的因素还很多,但各自对价格的影响都有不同的途径、不同的作用和程度。

1. 劳动价值是影响商品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劳动者人是创造价值最具有活力(即具有主观能动性)、最具有积极性的一个要素;劳动价值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生产商品中所耗费的劳动价值量的多少来决定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的报酬支付一般都与商品交换具有相对的事前性,甚至还具有一定的刚性;如工资一般按月支付,每月工资一般不与企业经营成果存在事后性,不论企业经营是赢是亏都必须按时发给职工工资。这就说明劳动价值还以劳动者工资的形式直接通过商品的成本影响其价格。

劳动价值在商品价格中的影响作用是在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激励劳动者发展生产力,为满足人们日溢增长的需要创造更多的财富。

劳动价值决定价格理论的缺陷在于只强调劳动创造价值的绝对性,而没有考虑劳动价值具有劳动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相对性、历史继承性、发展性(比如同一个劳动者驾马车和开汽车,不是同一水平的生产力,能用同一劳动价值单位计算吗?再如同一个劳动者分别使用一台普通机器和一台专用机器生产同一零件,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一样,消耗的费用一样,零件的精度不同,商品的价值能一样吗),也没有考虑市场经济中外因通过内因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作用。

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者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即主动要素,生产资料具有相对的历史性、客观存在性———即客观要素。客观决定主观(比如石器时代决定着石器时代的生产力,大机器大工业化决定着现代的生产力)、主观又反作用于客观(劳动者人创造发明又推动着生产资料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统一结合起来才是生产力———并且这一结合是具有扩大性和发展性的结合;先进的生产资料决定着先进的生产力,有先进的生产力才能生产更多或更高价值商品,比如一位农民把一块地分成大小相同的A、B两块地种值小麦搞试验,A地种20元的老种子,B地种25元的新种子,结果A地收了400斤,B地收了600斤,同一劳动者付出同样的劳动而创造了不同的价值,多创造的价值是劳动者创造还是多投入了5元钱的生产资料带来的呢?说明生产资料(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品种、新装备)在再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积极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劳动价值具有劳动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相对性、发展性。正是这个原因才会出现同一个劳动者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工作相同时间所体现的价值不同,而报酬也不相同;正是这一原因,企业的技术秘密、知识产权、高精端设备的保密限制等等也随之而出,不发达地区的劳动者向发达地区流动。

2. 竞争是影响商品价格的一个因素。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机制,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发动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最大活力,没有竞争发展就要停滞,但竞争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害。一种是市场竞争机制激励生产者通过提高商品质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影响价格变化,这是有利的一面;另一种是市场竞争机制驱动生产者通过不正当手段破坏扰乱市场环境来影响商品价格,这是不利的一面。竞争影响价格的表现主要有:市场销售商直接通过打商品价格战的形式影响价格、通过垄断手段控制或操纵市场影响价格、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或降低成本等———即依靠发展企业生产力水平影响价格、通过炒作哄抬物价影响价格等等。

市场适度竞争是有利于市场健康发展的,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不择手段、投机取巧、尔虞我诈、违法违规等过度竞争则是有害于市场健康的。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反垄断、反倾销、反投机、市场法规法律及一系列市场监管机制都是为了营造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维护有效的健康竞争。竞争只有通过人才、技术、质量、管理、成本等——即依靠发展生产力的竞争才是健康有效的。

竞争价格理论的缺陷主要是只看到了现象而没有看到本质,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机制,是影响价格的一个外因,只能通过决定商品价格的内因而起作用。比如投机商以次充好,只是通过欺骗的手段,让顾客在不知情、错把次品商品当作质量好的商品所固有的价值所决定的价格购买而已;又如垄断也不过只是通过控制商品生产唯一或主导市场手段,是利用市场经济中生产商品的社会生产力一定要适应整体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求这一规律,通过破坏和扰乱市场环境来达到改变外因的目的,再由外因通过内因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

3. 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的一个因素。

供求决定价格理论反映了市场供需矛盾对价格的影响作用,解释了价格随着市场供求矛盾的变化而引起波动。供求影响价格变化的特点是波动,其作用就是在于直观地反映了市场需要什么和供需双方的市场状况(供大于求还是供小于求),这一反映能够指导人们多生产什么和少生产什么。供求理论说明了市场经济能够通过价格的波动而自发调节优化配制生产资源的作用,强调了市场经济的完全自由性。

供求价格理论的缺陷主要是只看到了价格变化的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本质,甚至把外因与内因相对立起来,不承认劳动价值对价格的影响。市场供求变化关系是市场经济交换商品过程中(商品的价值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的一种客观现象,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市场的供求———供求是一个影响商品价格的外因条件,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4. 信息是影响价格的一个因素。

在商品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当今信息发达的社会,信息对商品的价格影响不可排除。信息影响价格的主要表现有广告宣传、散布市场谣言、经济运行报告发布、形势预测、市场行情等等。

市场经济中掌握信息量的多少对每个人来说是千差万别的,这对于商品交易过程中的双方在具体交易中形成的价格是有很大影响的。比如一个懂上网的消费者购买一只中欧互转电气插头,在网上查得价格从十几元到20多元,这个消费者去某商店购买时和店主搞价,最后59元买了三只;而另一位不懂上网的消费者,不了解信息,同样在这个商店买同一插头,结果和店主搞价,最后以40元买了一只。边际效用价格理论就是利用了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各自掌握社会商品信息量的差别的存在,所以边际效用价格理论可以归纳到信息对价格的影响。

信息和边际效用对价格的影响具有人的主观反映性、时间的阶段性、具体商品交换的个别性,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价格总趋势,这是其表现的一个特点。作为边际效用价格理论的缺陷同样是只看到了现象,没有看到本质。商品交换中人们对商品及市场信息的了解程度是主观判定价格的关键,边际效用影响价格的实质是信息通过人的主观判定差异表现的,仍属商品本身之外的因素,对价格的影响只能是外因通过内因起变化,主观并不能决定客观。

5. 政策调控是影响价格的因素。

国家通过税收、货币、产业扶持、结构调整等政策调控的手段都会直接或间接引起市场价格的变化。比如国家要求节能降耗收取能源费,为了限制资源过度消耗收取资源费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商品的价格;再比如对一些行业通过操控市场、操控价格等谋取暴利,扰乱市场秩序的,国家也可通过一些法律法规进行干预(比如当前我国的限购房政策就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调控价格水平。政策能够影响价格也是体现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因。

企业的决策对价格同样有影响,比如某企业要进行清库或是转产调整等原因,往往会急于资本回笼,大幅降价,甚至商品价格会大大低于其成本价。

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很多,笔者不再一一列举。

四、商品价格的形成

研究商品价格的形成,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始。

1. 商品价格是什么?

商品价格是以商品价值为基础通过市场交换转化为货币的表现形式。

2. 商品的价值作用是什么?

人类社会一开始并没有商品这个概念,随着人在劳动中不断实践和发展,生产工具的变革,生产力发展提高,人们生产劳动成果有了相对的富裕,这种富裕成果的实物交换———即商品交换,商品的交换必然要有一把度量的尺子———即商品价值。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商品及商品的价值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商品的价值也应具有这样两个最基本的作用:一是商品的价值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充当尺度或参照作用;二是商品价值要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劳动者人的发展、生产资料的发展)的客观要求。

3. 充当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条件和单位是什么?

首先能够充当决定商品价值的单位必须体现商品价值的两个基本作用,其次能够运算并表达两个基本作用。

我们先讨论试用劳动价值量充当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单位。当用劳动价值量充当决定商品价值单位时有以下不符合要求:一是劳动不是生产商品的唯一要素,不能全面反映商品的价值,劳动价值只能反映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要求,并不能反映生产资料的扩大、优胜劣汰和发展的要求;二是人的劳动价值、生产资料的价值都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商品所耗费人的劳动价值和生产资料的价值是构成商品价值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生产商品耗费的社会生产力的量(社会生产商品平均必要耗费的生产力的量)才是决定商品价值的尺度。

通过讨论我们会发现,只有生产商品所需耗费的社会必要生产力的量能够充当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单位。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生产力的量等于耗费的生产者人的社会平均费用与耗费的生产资料的社会平均费用总和。

4. 商品价值的计算。

商品的抽象价值是指假定市场环境健康、供求基本平衡、不考虑商品内在的具体差别因素条件下商品平均价值,商品的抽象价值等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平均必要生产力的量乘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系数———即商品的社会平均成本W1乘以系数K1 (K1=1+社会平均利润率)。具体商品的具体价值取决于影响商品价格的内因差别——即质量、功能、性能等技术含量决定的系数K2(在健康的市场环境下、在供求平衡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与商品价值之比),具体商品的具体价值可表示为W1·K1·K2。

由商品价值的计算公式得出一个结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生产力的量和商品内在差别这个内因在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个外因的作用下形成的,商品的价值是由外因和内因共同决定的。

5. 商品的价格。

从上述的讨论来看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虽然很多,但归纳起来就两种,一种是商品自身所有的内因,另一种是市场内作用于商品的外因。

影响商品价格的内因是生产商品过程耗费的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及其商品内在差别———即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生产力的量和生产商品的具体生产力差别在商品中的内在继承。

影响商品价格的外因是除了商品内在所包含的社会生产力的量和商品内在差别以外的其他因素,它对商品价格的影响系数用K3(在供求平衡,无外因影响时,系数等于1)表示。

通过以上的讨论,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商品的交换价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生产力的量和商品内在差别这个内因在市场中通过影响价格的诸外因作用下形成的,商品的价格是由内因和诸外因共同决定的。商品的价格W0可用公式表示为W0=W1·K1·K2·K3。在市场环境健康时、供求平衡时K3系数为1,这时商品的价格交换基本是等价交换;在开放的市场、完全自由的市场中商品的价格受市场多种因素的作用将围绕其价值发生波动;商品的价值是相对的,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参考文献

[1].康永超.当代知识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对唯物史观的影响.中南大学学报, 2007 (4)

[2].桂世镛.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应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改革, 1988 (6)

[3].于祖尧.经济市场化和市场化是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哲学研究, 1993 (4)

社会发展水平 篇5

茅箭区位于十堰市城区东部,辖2乡1镇、3个街道办事处、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30万,国土面积540平方公里,是十堰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近年来,茅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始终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工作来抓,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新期待、新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推动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实现了矛盾少、秩序好、发展快、社会和谐文明的新目标,探索出了具有茅箭特色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新路子。

一、我区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强力推进中心建设,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基层基础工作是综治维稳工作的基石,我区以抓好中央、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综治基层基础工作意见》(中央14号、鄂发[2009]12号和十发[2009]10号)文件精神、中央“三项重点工作、省十项主要任务”的贯彻落实为着力点,全面加强综治维稳中心建设,形成党政领导、综治牵头协调、“综治维稳中心”具体运作、司法部门业务指导、职能部门共同参与、整体联动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一是大力推进一个中心服务群众、一个平台整合资源、一个流程调解到底、一个机制监督落实的运行机制,千方百计提高维稳中心的调解能力,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社区(村)、大事不出乡镇街办、问题不激化、矛盾不上交”。二是利用综治维稳中心这个平台,做到解决上访问题与下访解决问题相结合,并将中心工作网络向社区(村)和规模企业等基层末端延伸,让人民群众从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得到实惠。在社区(村)建立综治维稳工作站,各社区、村明确了1名负责人专抓综治维稳工作。三是加大软硬件建设力度。我区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街办综治维稳工作中心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对中心的组织机构、职责任务、工作制度、工作流程等进行了规范和完善,重点解决软件建设和作用发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综治维稳中心建设水平;加大干部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干部业务能力和水平,真正把综治维稳中心建设成为社情民意汇集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综治维稳指挥中心、基层平安创建中心。目前,我区已建立7个综治维稳工作中心,63个综治维稳工作站,维稳信息员300多名。自2008年成立以来,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和综治维稳工作站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356件,成功化解348件;收集维稳信息1300多条,信息预警率达100%。

(二)妥善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健全“大排查”工作机制,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是强化社会管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有效应对社会矛盾发展变化新趋势的迫切需要。

1、健全“大排查”工作机制。一是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坚持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定期排查、集中排查、会议排查、约谈排查,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和隐患逐案建立台账,定人定责,加强化解和稳控工作力度。五堰街办建立了约谈机制,定期约谈辖区存在不稳定因素的单位和重点人员,做到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排查在先,防患未然。赛武当管理局充分发挥中心户长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作用,每月补助50元,同时中心户长每发现一起矛盾纠纷并调处另外给予10元的奖励。二是深入开展稳定安全信访突击月活动。我区把每年4月定为稳定安全信访突击月,通过领导挂帅,专班督办,集中化解稳定安全信访问题。

2、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一是健全调解组织。成立区 “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全区大调解工作的领导;各乡镇、街办成立由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负总责,党委副书记牵头,完善领导班子成员包社区村制度,明确承担矛盾排查、调处纠纷的任务;所有乡镇街办、社区(村)、企事业单位、非公经济组织都建立调解组织,并落实专职调解干部。全区共建立各类调解组织330个,专职调解干部1320人。二是建立“第三方”调解机制。在推进调解员进派出所、法院、医院等三个全覆盖的基础上,创新开展调解员进检察院,实行检调对接。主要围绕医疗纠纷、劳动争议、征地拆迁、食品安全、妇女权益保护等重点领域建立调解机制,今年我区重点围绕医疗纠纷建立调解机制,充分发挥医疗协会、法律服务所、调委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积极探索社会矛盾走社会解决的新途径。二堰街办与人民路派出所联合在太和医院建立了医患调解中心,统一调解辖区医院的医患纠纷,有效维护了医院和患者双方的合法权益。目前,辖区一级甲等以上医院全部建立了医患调解室,引入社会第三方参与调解的机制,大大提高医患纠纷调解率,减少医患纠纷引发的对抗性事件的发生。截至目前,全区医患纠纷调解室共调解医患纠纷116件,调解成功108件,节约诉讼成本160万元。

3、健全社会稳定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机制。一是制定评估政策。制定出台了《茅箭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实施意见》。重点围绕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农军利益、教育医疗、移民安臵、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领域进行了风险评估。二是加强源头预防。依据《茅箭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实施意见》,对全区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摸清风险级别,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做好可能出现不稳定因素的化解稳控工作,做好风险评估档案资料的收集管理。同时将各项部门风险评估执行情况纳入单位综治维稳考核。截至目前,我区先后对千亩山地整理鸳鸯片区、千亩山地整理天津路片区、东风传动轴厂整体迁建项目、正和扩能项目、驰田扩能项目、郑家沟片区山地整理项目、十堰市民政社会福利院项目等70个重大项目开展了风险评估,及时避免了可能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三是把风险评估作为执法办案前臵程序,预事在先。区检察院在审查批捕起诉、诉讼活动法律监督、控告申诉检察等工作中,为减少风险,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检察院建立起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对于受理的每一起案件都要进行信访风险评估,划分风险等级,并针对个案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预警方案,尽力减少或杜绝涉检案件的发生;区法院在案件的判决上,针对案件的性质,进行判前风险评估,严防案件判决后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坚持调解优先原则,做到慎审、慎判,同时对可能发生信访事件的案件,进行风险评估,防患未然。四是严格考核奖惩。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机制列入工作目标管理,制定考核办法。同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不认真履职尽责而酿成涉稳重大问题的,坚决按照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的责任,促进源头防范工作取得实效。如未经评估或评估制定预案后仍擅自作主,造成重大纠纷、群体性事件、人员伤亡事故等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三)创新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会面管控。

按照打防结合、专群结合、三防结合的基本原则和加强人防、巩固物防、提升技防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推动辖区各种治安防控措施的提档升级和资源整合,层层构筑严密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1、创新动态控制防线建设,加强社会面的动态控制。以积极预防和压降社会面可防性案件为重点,加大人防物防技防投入,建立公安、乡镇街办、社区村全方位、全天候的治安防控体系,全面增强对社会面的动态控制。重点抓好三道防线建设:一是抓好治安防范科技防线建设。警力是有限的,但是科技的力量是无限的,要突出科技防范在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大投入,严密科技防范体系建设。自2006年以来,我区大力推进城区以视频为主,农村以小技防为主的技防建设,目前茅箭辖区建立视频监控系统734个,重点部位和公共场所视频监控摄像头已达11851个,接入派出所视频监控中心的社会监控系统168个,可调控摄像头417个。全区红外线、断线报警器等其他监控系统6127个,全区技防监控终端17978个,技防覆盖率达84%。深度发掘视频监控系统发现打击犯罪,提供案件线索的功能作用。据统计,2009年,茅箭辖区共立刑事案件1021起,与2008年相比下降954起,通过技防手段获取有价值线索376条,直接查破案件53起。二是抓好治安巡逻流动防线建设。压降可防性案件,加强对社会面的控制,关键在于提高巡逻密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改革社会面巡防机制,做到重心下移、保障下倾、警力下沉,提高街面的见警率,增强群众安全感,形成打击街面犯罪快速反应机动队。另一方面,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延伸公安工作触角。我区前统筹整合87名的公益性治安巡逻队员、61名专业治安巡逻队员、15名协警,同时调整充实了120名出租车义务治安巡逻队员,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组合,实现了巡逻队对辖区24小时不间断全覆盖巡逻,提高街面“见警率”;建立门卫值班备勤、专业保安巡防的运作体系,因企制宜实行大企业内保,小企业联防;加强社区、村治保组织建设,切实发挥社区楼栋长、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协管员、治安中心户(店)长等群防群治队伍在排查纠纷、化解矛盾、维护治安的第一道防线作用。东城开发区陈罗村把治安联防、纠纷联调等工作触角由中心户长向村民代表、老党员延伸,同时结合村内老年人多的实际,每年补助300元,发动村内老年人轮流开展巡逻,及时发现治安隐患、调解矛盾纠纷。三是抓好治安卡口防线建设。在茅塔乡等农村地区主要道口建立了视频监控系统,充分发挥治安卡口执勤守望、盘查嫌疑、抓获现行的作用,使各类违法犯罪人员“进不来、干不成、跑不了”。

2、创新严打整治机制,加强社会面的管控效果。一是公安机关适时开展打击“两抢一盗”、“涉黑涉恶”及各种涉众经济犯罪等严打整治斗争,加大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检法机关提前介入,主动配合公安机关,突出打击重点,依法快捕快诉快审快判,形成高压态势,极大地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二是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的排查整治工作。加强生产交通和消防安全工作,加大监管检查和隐患整改力度,确保公共安全。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管理,谁登记、谁管理”的原则,加强文化娱乐、网吧、废旧物品收购等行业和场所的管理,落实旅店、出租房屋的管理措施。按照乡镇街办不漏社区村、社区村不漏单位、单位不漏户的要求,逐个进行地毯式排查,真正把底数摸清、摸全、摸透,并认真核实情况,逐一进行登记造册和备案。公安机关等部门加强对出租房屋、中小旅店、公共娱乐服务场所以及地下通道、施工工地等复杂部位的治安管理力度,及时消除各类治安隐患,严防发生各类案件、事件。四是加强对学校和幼儿园的安全保卫工作。开展全方位的学校、幼儿园安全隐患大排查,切实把辖区容易肇事的精神病人、长期缠访闹访无理访人员、对社会严重不满的人员排查出来,建立分类管理机制,逐一落实工作措施,并实行动态管理。公安机关加强了对学校、幼儿园及周边的治安巡逻,特别是针对学生上学、放学等重点时段和周边治安复杂的重点部位,增加巡逻力量,加大巡逻密度,做到在学生上下学往返路上能看到警车、看到警察,提高见警率。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切实解决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四)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加强重点人员服务管理。

近年来,我区坚持以人为本,更新管理理念,改变管理方式,实现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人性化、服务型管理的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使社会管理工作更好地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更加贴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真正把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更好地体现到社会管理工作中,全面提升服务管理水平。一是按照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原则,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配备196名流动人口协管员,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困难,积极探索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新办法,努力让流动人口分享茅箭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在茅箭辖区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二是建立涉稳、涉恐、涉毒在逃、重大刑事犯罪前科、肇事肇祸精神病、法轮功、重点上访等“七类特殊人群”的人员信息库。登记各类重点人员199名,全部落实管控措施。对刑释解教人员,各乡镇街办建立监管场所与家庭、单位、社区帮教管理的衔接机制,对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的,监管场所、基层党组织、有关单位、群众自治组织也建立了有效安臵机制。三是积极把闲散青少年、流浪未成年人、服刑在教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纳入乡镇街办、社区(村)管理服务之中。对不在学、无职业青少年、流浪乞讨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留守儿童等青少年群体,由综治部门牵头,公安、民政、教育、司法行政及共青团组织共同参与,努力解决其就学、职业培训等问题。对有社会危害行为、依照有关规定经专门机构鉴定的精神病人,由卫生、民政、公安部门牵头,基层组织、家庭配合,落实治疗、管控措施,真正把它们作为最需要关怀的人员来对待,努力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当前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政府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因市场无法调节而引发的各种利益矛盾和社会冲突,需要政府通过加强社会管理予以矫正;在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为了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从容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处理公共危机,要求政府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尽管我区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和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统筹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发展观上,一些部门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存在片面理解,存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式上的偏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我们一些人的行政理念中,“一切工作为了中心”,“一切工作服务中心”,“经济上去了,其他事业也就上去了”的片面认识还充斥在头脑中,“政绩只看GDP,经济一俊遮百丑”的考核办法,使得我们热衷于微观经济活动,不屑在经济和社会事业间进行统筹和协调,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经济指标虽然大多上去了,但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滞后,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由于忽视社会事业的发展,相应忽视社会事业的管理成为较普遍的现象。正因为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我们疏于社会事业的管理,造成部门在社会管理行为中,存在两种常见的现象:一是经常性工作不到位,造成许多“突击整顿”的短期行为,即:在短期内最大限度的动员权力资源,对某些久治不愈的顽症集中清理整顿,不能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经常性管理机制,总是要等到上级检查时,才集中力量治理整顿;二是被动地填补社会管理漏洞,调控社会管理行为,往往是在社会问题产生后,运用强制性的行政权力调控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填补管理漏洞。这种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的管理方式,往往不计社会管理成本,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往往只能医表不能治根,造成社会管理总体无效。

二是在社会管理的基层组织建设上力量薄弱。根据我国现行体制,在城市(农村)最基层的社会管理组织是社区(村),因此,加大社区(村)的建设力度,规范社区(村)的工作,也就成为重点。然而目前社区(村)建设中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社会自治功能做的还很欠缺,存在不善于做群众工作,制度不完善,程序不规范,管理不透明,参与面窄小、认识不清醒等问题。

2、社区(村)管理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现有人员知识结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服务水平都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人少事多,疲于应付。

三是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导致政府部门各自为政,诸多工作不能形成有效合力。现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成为难点,一些城中村、城乡接合部成为社会服务管理的盲区;一些特殊人群得不到有效帮教管理,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制造者;对借用非政府组织名义从事有损国家利益的行为,缺少合法有效的制约措施;互联网的兴起、新兴媒体的壮大,为有害信息的传播和不良舆论导向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平台。

四是社会管理的投入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社会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一些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定因素时有发生,然而社会管理的各方面投入却捉襟见肘,社会管理实质上是对人的管理,只有管住了人,也就管住了事,这就要有政策保障、有人员去做、有经费后盾。

三、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建议

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点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而我们目前的政府还属于经济建设型政府。在认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的今天,经济建设型政府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已经不能适应全面发展的社会与政治需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要求一个全面履行职能的政府;人民呼唤更加理性、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服务型政府;需要一个更加关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具有民主和法治精神的责任政府。对此,我们的社会服务管理亟需及时跟进、有效应对。具体建议如下:

1、转变管理理念,建设法治型、服务型、责任型、效能型政府。一是着眼于打造“法治型”政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以法律、法规为依据,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行政决策机制。二是着眼于打造“服务型”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履行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三是着眼于打造“责任型”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度和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不断完善政府工作规则,规范公务员的行为,增强公务员的责任意识、公仆意识、信用意识,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四是着眼于打造“效能型”政府。在进一步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强化依法行政、提高工作效率,完善政府工作流程,倡导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推动政府工作提速增效。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设好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城乡基层组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系统。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心下移,使基层管理和服务工作越来越重要,目前茅箭区的社区村工作包括了民政救助、低保、医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劳动就业、市容保洁、司法援助、社区服务、宗教管理等十多项社会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工作,几乎要对辖区性、群众性、社会性工作负全责,因此,加强城乡社区管理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一是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加强社区管理工作,首要的是要准确把握街办职能定位,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要明确街办不是经济实体,而是政府的派出机构;主要任务不是抓好经济,而是抓好社区管理。街办要制定加强社区建设的发展规划,强化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扶持社区服务实体,壮大社区公共服务志愿者队伍,广泛动员社区单位、居民群众积极参与。从组织管理上,形成以街办为龙头的具有政府职能的行政体系;以群众志愿者队伍组成的志愿者服务体系;以居委会为依托,居民互助为基础的社区服务工作管理体系。要在社区管理中提倡“四当三服务”的工作理念,即“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办,把小事当大事办,把缓事当急事办,把份外事当份内事办;为驻地单位服务,为居民群众服务,为基层服务”,从社区管理开始转变观念,把直接面对居民百姓的服务做好。二是要积极推进农村村委会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要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要支持村委会协助政府做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农村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要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把可能发生的群体事件解决在基层。

3、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形成部门整体联动加强社会管理合力。一是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要本着公平对待、服务至上的原则,结合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从就业、就医、住房、教育等基本民生入手解决人口的无序流动问题,让流动人口真正融入当地生活,变流动为稳定,从而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的全覆盖。二是要加强对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是预防各种违法犯罪和极端事件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对刑释解教人员要加强衔接,解决他们的生活、就业难题,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对社会闲散青少年要以教育为主,帮助他们解决就学、就业问题;对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要有相应的管理和应急措施。总之,对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要有措施、有方法、有体系,不能放任失控。三是要加强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的整治改造。城中村、城乡接合部之所以会成为管理的难点,与当地环境恶劣、人员流动性大有关,这些地区的治理要和城市规划、地区改造相结合,在硬件上要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在软件上要健全基层组织、延伸公共服务。只有环境的改善才能带来人们精神面貌的改观,也才能使丑恶现象无处藏身。四是要强化对互联网的建设与管理。首先必须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互联网不仅是新技术、新媒体,更是新的意识形态阵地。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建设管理互联网。要注重研究互联网这种独特的社会形态,了解掌握其内在规律和规则,在此基础上加强管理,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并形成合力,从而实现有效管理的目标。特别是要认真研究和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强化电信运营企业、用户等各方的法律责任,依法保证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五是要研究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社会组织在国家的发展与建设中可以成为一支非常重要的积极力量,但如果缺乏有效监管,也可能会成为消极因素。对社会组织的管理要从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做起,做到依法准入、依法管理。

4、加大社会管理的投入力度,依据职责职能,合理分配。当前,由于上下级政府间公共服务的重点职责不够清晰明确,财力不相匹配,实践中经常出现上下级支出责任交叉、重叠、错位和推诿扯皮的情况,政府间公共服务重点职责划分不清晰,支出责任划分不明确带来的突出问题,不利于政府职能转换和有效履行,不利于财政支出效率和效益的改善。改进办法要坚持受益原则和成本的原则,按照公共产品服务的覆盖和受益范围划分事权,把适合基层管理的事权明确定位,在此基础上,财力随事权下放,按照哪级政府提供该项公共服务成本较低,就由哪级政府来完成,使基层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够更好地做到优质高效。

加快改革发展 提高就业水平 篇6

【关键词】:改革发展 就业水平 劳有所得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4-0086-01

要实现是广大农民劳有所得,我的理解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使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农民劳动者实现就业;二是使更多农民劳动者成为创业者;三是能按照农民的贡献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

一、农民劳动者充分就业,是实现使广大农民劳有所得的前提

就业是民生之本。没有充分就业,就谈不上劳有所得。农村人口多、劳动力充裕,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构成虽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农村劳动力总体上过多的状况还远远没有改变,目前全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达32561万人,在全国劳动力总量中占有42.6个百分点仍然超过农业发展实际需要20个百分点左右。实现农业劳动力充分就业,仍然是任重而道远。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两个途径:

1、农业内部实现充分就业

实现农业内部充分就业的前提条件是农业的发展。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显著提高,创造了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1%人口的奇迹。但农业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农业结构发育不全,农业发展仍主要在自己内部循环,农业工业化水平低;二是农业组织结构落后,经营规模过小,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三是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能力弱,市场地位缺乏竞争力,农业国际化水平低;四是农业经常承受着成本提高,农产品价格下滑双重挤压,农业产出率低。由于这些问题,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由于这些问题限制了农民的就业空间。

2、农村劳动力转移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比如资金扶持劳动力就业培训,免费介绍工作,对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企业进行激励等,成效显著。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1)从农村劳动力自身看。一是观念难转变。不少农民满足于温饱,陶醉于小富,恋土恋乡情结重。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期望值过高。二是技能素质不适应。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技能素质较差,自觉参与培训的意识不强,难以适应机械化、自动化程序较高的工作岗位。三是在转移就业方面,农村劳动力主要转移在工业、社会服务行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已自发为主,盲目性和无序性较大,劳动力供需关系脱节。(2)从企业方面看。农民合法权益没保障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瓶颈”。目前限制性的农民就业的政策仍未完全取消,比如部分地区企业招工时设定户口等招工条件,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就业公平竞争。(3)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就业服务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就全国大部分地区而言,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农民劳务和用工信息还未实现联网,难以掌握较为全面的岗位信息,劳动力培训还未形成一盘棋的局面。少数地方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重视不够,被动应付多,没有真抓实干。(4)二元结构下的社会保障制度仍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大障碍。农民难以融入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就难以维持。这样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

二、让更多农民成为创业是实现使广大农民劳有所得的关键

中国林业科研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一项调查发现,我国90%以上的农民有较强的创业欲望,只有不足10%的农户没有创业想法。东部地区94.3%的农户具有创业想法,中部地区90.3%的农户有创业想法,西部地区86.5%的农民有创业想法。大力倡导、鼓励、支持农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实现农民有劳所得的关键。一般来讲,与从业相比,创业能够给创业着带来更大的收益,更能够实现创业者的理想与抱负。转移农民不仅仅是农民进城打工这一条途径,更为稳定有效而又十分重要的途径恰恰是农民自主创业,进入农产业领域。我国农村现有劳动力剩余劳动力经多年的进城打工,一些优秀的青年农民在城里学到了本领,开阔了视野,也积累了一定资金,有回乡创业的愿望,但对于农民自主创业目前上缺乏相关政策扶持体系,导致目前农民回乡创业的比例很小。应充分重视农民自主创业对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作用,出台农民创业扶持政策,如手续简便的小额担保贷款,并加大对地方的贴息补助;对农民自主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初期实行优惠税收政策等。

三、农民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是实现使广大农民老有所得的核心

所谓劳动报酬,是指劳动者参加社会劳动,按照其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从用人单位取得相应的报酬。通过劳动取得报酬,是劳动者的一项基本劳动权利。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农民的劳动所得来源主要是靠劳动力要素的投入。因此,劳动报酬直接决定农民劳动所得的状况。简单地划分,农民的劳动所得领域有两个,一是农业、二是非农业。要解决农民劳动所得问题,必须在这两个方面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农业方面,主要问题是农产品价格不能保证农民的劳动投入与从事非农业获得同等报酬。“谁种粮食谁吃亏”这种现象向已经越来越普遍。在发达国家能做到城乡居民收入均等,基本的政策保证措施就是政府制定的农产品保护价格,必须保证农民投入到农业生产的要素报酬不低于非农产业。应该说,这是基于农业的产业特性而采取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政策,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要提高农民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一系列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措施,我认为在执行中要注意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政府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中,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切实保证种粮食农民的劳动报酬不低于非农产业,从根本上调动农民的种粮食积极性。制定主要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不仅保证农民的劳动报酬不低于非农产业,也是其他产业劳动者劳动报酬增加后生活水平获得实质性提高的基础。如果农民生产积极降低,农产品供不应求,价格猛涨,城乡居民即使增加一些货币收入也得不到实惠,还会加剧通货膨胀。二是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要把种粮食补贴真正落实到实际耕种者手中,同时可建立对种粮食农民的化肥、柴油等农资的直接补贴制度,避免因生产资料涨价让农民亏损。三是要使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的资金投入每一笔都能真正取得实效。

提升管理水平奠定发展基础 篇7

1 完善公司发展战略

面对金融危机挑战的新形势, 调整完善《中江公司发展战略与规划》, 练好内功, 抢抓机遇, 提高战略执行力。进一步明确发展国内外工程承包、进出口贸易和咨询服务主业定位, 坚持有限多元化。实现分、子公司主营业务相对专业化, 着力培育经营特色。

2 优化公司资源配置

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国际工程集团总目标, 在完成有关重组公司产 (股) 权划转到位和原主要领导离任审计的基础上, 着力推进公司各类资源的优化重组, 集聚优质资源发展主业, 做大做强主营业务, 发挥内部资源的协同效应和整合优势。清理不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缺乏竞争优势的业务和子企业, 退出非主业、低效益、缺乏增值潜力的参股投资。加快推进有关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划转工作。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继续注入优质资产及注册资金, 壮大企业实力, 以向高端市场和高端业务转型升级。

3 健全内部管控体系

优化管控模式, 健全母子公司管控体系。改善公司内部结构, 建立子公司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分公司模拟法人制度。完成有关子公司的公司化改造, 明确管理关系, 理顺管理流程, 减少管理层级, 实行扁平化管理。修订完善公司《劳动用工管理制度》, 执行制度体系及相关条款规定。修订公司《财务经理 (主管) 委派暂行办法》、《内部流动资金存借款管理暂行办法》、《境外机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强化境内外单位财务管理, 完善财务委派制度, 规范会计核算, 增强资金保障能力, 加强海外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管控。制定《关于完善国内工程项目备案和评审的有关规定》、《国内工程项目合作队伍暂行管理办法》, 规范国内工程业务管理, 严格控制挂靠。建立资质管理使用制度, 完善经营资料使用程序。严格执行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要求, 坚持“三位一体”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制度。全面推进预算管理, 构建公司资金统一管理平台、工程项下物资采购平台。推进完善安全管理流程再造, 提高应急和危机处理能力。

4 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和知识的系统培训, 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完善内部监督机制。高度关注金融危机走势, 完善公司经济运营分析制度, 加强对汇率、利率及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 强化对经济运营的风险管控。加强对境外项目信息的筛选, 强化对大项目的风险评估和可行性分析。规范国内工程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规避税务处罚风险。积极有效地适应国际贸易规则, 严格控制投资风险。加强货币资金管理, 确保资金链安全稳定。

5 加快信息化建设进度

完善“用友NC”财务管理软件系统, 增强风险控制能力,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降低商务成本, 提高管理效率。全面推广采用外贸业务软件系统, 再造外贸“部门一条龙”业务管理流程, 实现经营资源共享和经营风险全过程预警控制。推行对外劳务系统管理, 推广中江国际人力资源合作分公司开发的劳务管理信息软件, 实现经营过程的在线控制和信息资源的透明共享。筹备建设公司办公自动化系统,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6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班子人员政治理论修养、思想品德修养、科学文化知识修养, 提升推进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加强人力资源规划, 制定所属单位领导、后备人员、总部中层干部培训计划。实行培养与引进相结合, 重点引进市场开拓型的商务人才和项目实施型的工程技术管理人才。完善公司薪酬管理制度, 坚持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向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 向业务和管理骨干倾斜。逐步改善员工薪酬福利待遇, 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激励淘汰机制。

盐城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篇8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协调发展及江苏新一轮的沿海大开发的背景下, 盐城的发展引起了中央和地方的高度重视, 并有可能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因此, 对于盐城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评价, 有助于盐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 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主体性、实用性、动态性与可操作性等原则, 同时考虑到数据可靠性和获取的难易程度, 构建盐城经济评价指标体系[2], 选取11个最具代表性的综合指标A= (A1, A2, A3, A4, A5, A6, A7, A8, A9, A10, A11) 。分别为: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实际外商直接投资 (亿元) 、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出口总额 (万美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亿元) 、工业用电量 (亿千瓦时) 、规模工业企业利税总额 (亿元) 、居民人均储蓄存款 (元)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元)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 (元) 。

2 评价方法

此研究利用SPSS软件, 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利用多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主成份分析法[3]步骤为: (1) 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 (2) 计算各项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 (3) 求出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4) 计算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提取主成分; (5) 计算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 排列等级。

3 实证分析

3.1 分析过程[4]

(1) 将相应指标数据输入SPSS软件中, 经过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 认为此研究的数据适合因子分析。

(2) 经过检验后, 求出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了2个主成分, 其特征值分别为:8.616, 1.076, 各方差的贡献率分别为:78.324%, 9.786%, 累计贡献率达88.11%, 它们能代替原来的11个指标进行分析。

(3) 利用方差极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每个主成分是原来11个指标的线性组合, 各指标的权数为特征向量, 说明了各个指标对主成分的重要程度。从表1知, 主成分T1综合反映了11个指标的线性相互作用;主成分T2主要反映了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之间的作用结果。

(4) 用表1中的第i列向量除以第i特征根的算术平方根后, 得出第i个主成分的变量系数向量。主成分得分函数:

(5) 2个主成分的权重分别为:α1=0.89, α2=0.11。因此, 依据主成分得分系数可计算出8个市主成分因子得分, 同时由综合判断公式:T=α1×T1+α2×T2可得8个市的综合得分如表2。

3.3 结果分析

(1) 通过横向比较, 得出盐城经济水平在江苏省范围内属于欠发达地区, 同南通存在很大差距。其8项指标值远低于南通。但与其他市比较, 在某些方面还具有一定优势, 如盐城有最长的海岸线、最广阔的滩涂;农产品资源优势突出;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因此, 客观条件不是约束盐城发展的根本原因, 思想解放不够才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根源。

(2) 比较与盐城同级的淮安和连云港, 盐城经济欠发达的方面主要在T2因子, 即A4、A5、A10、A11。

(3) 通过表中地区生产总值, 并结合地区人口数, 可得出2007年盐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426美元。按照钱纳里标准模式, 工业化四个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体分为:728-1456美元、1456-2912美元、2912-5460美元和5460美元以上。由此可得盐城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4 结论

总的来说, 盐城经济仍较脆弱, 总体竞争力不强, 发展相对滞后。针对以上分析, 提出相关对策:

4.1 充分挖掘滩涂资源, 进行综合开发

盐城海洋和滩涂资源十分丰富, 滩涂垦植业是充分挖掘滩涂资源潜力的主要企业, 应加大投入, 尽快将潮上带滩涂全部开垦出来, 考虑设立农业综合开发区和农林牧场;海水养殖是充分挖掘潮间带滩涂和辐射沙洲生物资源潜力的主要产业。同时力争在延伸加工层次和增加附加值上有所突破, 尽快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海洋食品、海洋药物和海洋生化制品企业。以及把眼光转向世界, 远洋捕捞业是参与世界海洋资源开发的主要产业, 是实现全省渔业以近海捕捞为主向远洋捕捞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4.2 坚持工业发展的第一方略

目前, 盐城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其直接效果使得盐城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第一产业下降, 第二和第三产业上升。因此, 在发展策略上要重视对工业中支柱产业的培育和扶持, 可优先发展能源、纺织、粮油加工产业, 同时做大现有汽车产业。

4.3 加大招商力度, 促进对外贸易

改善投资环境、引资政策, 在第二产业大量引资的基础上, 通过外资产业结构导向政策, 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通过外资输入,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近几十年来, 韩资企业已成为盐城涉外经济税源的最大增长点, 利用韩资也是盐城利用外资的重点和亮点。韩资企业的落户为盐城市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所以得聚集韩资企业, 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4.4 注重同其它区域合作协调发展

沿海三市, 南通起点高, 依江临海, 背靠大上海;连云港先天条件好, 具有深水大港和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的交通和区位优势。南通与上海地缘相近、文缘相承、商缘相连, 接轨上海推动了南通经济社会的发展。盐城要以南通为纽带接轨上海, 并借助连云港的区位优势, 再凭着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 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沿海三市在加快各自内部服务业的结构调整步伐的同时, 要通过优势互补进一步实现产业合作的进程, 促进各自发展, 促进江苏沿海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兵, 徐小芬.盐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小城镇建设, 2007:94-95.

[2]顾晓波, 赵潇.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7 (1) :42-45.

[3]李明耀.江苏旅游景区竞争力综合评价[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8, (10) :53-56.

社会发展水平 篇9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和谐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前提, 以和谐的利益关系为核心, 以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为目标, 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各方面的复合系统。设计和谐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可获得性原则。

为实现河北省区域和谐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河北省实际状况出发, 本文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与效率、社会管理与服务、人民生活质量和资源环境五个子系统中选取指标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包括, X1:人均GDP、X2:人均工业总产值、X3:财政收入占GDP比重、X4:第三产业占GDP比重、X5:城镇居民收入、X6:农村居民收入、X7:人才密度指数、X8:科研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X9:每万人从业人员数、X10:人均拥有道路面积、X11: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X12:人均医院卫生院床位数、X13:每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X14:卫生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X15: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X16:每万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X17:煤气普及率、X18:城市用水普及率、X19:社会商品零售总额、X20:人口密度、X21:城乡收入对比、X22:人均住宅面积、X23:人均园林绿地面积、X24:单位GDP能耗、X25:单位GDP电耗 (元) , 共计25个评价指标变量。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

和谐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价系统中涉及的指标众多, 绝大多数指标介于完全线性相关与完全不相关之间, 指标数量的多少与指标的独立性往往难以协调。若直接对含有重复信息的指标加权求和, 指标间未排除的重复信息将会使综合评价结果发生偏差。因子分析是一种降维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研究多个变量内部依赖关系, 以最小的信息损失将众多原始变量浓缩成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 每个因子所代表的信息不重迭, 而包含的信息又较多, 以此使分析简化。其对数据的分析不带有人的主观意识, 分析结果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

文章将选取评价指标体系中的25个指标变量,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北省11个主要地级市的数据进行分析, 进而得到河北省各地区和谐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结果。

三、河北省各地区和谐社会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运用上述和谐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以2011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 对河北省所辖11个行政区的和谐发展水平进行排名评价, 所用数据均来源于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和《河北经济年鉴》。

(一) 原始数据的预处理。

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可以消除变量的量纲不同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以此对所选指标中的逆向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 也避免了逆向指标对评价结果的不合理影响, 归一化公式为:

正向指标:undefined;负向指标:undefined, 式中Zij为归一化处理后的第i个指标的第j个样本值, Xij为第i个指标的第j个样本值, Ximax为第i个指标的样本最大值, Ximin为第i个指标的样本最小值。

在以下因子分析中我们均采用各指标原始数据归一化处理后的值作为相应指标数据。

(二) 各地市和谐发展评价的因子分析。

运用PASW18.0软件对各评价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利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根据因子分析结果, 前4个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10.29、4.89、3.36、1.84, 累计贡献率已达84.152%, 说明前4个公因子反映原始变量信息占总信息的80%以上。提取前4个共因子进行因子分析, 能够较全面地反映所有信息。

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变换。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 第一主因子在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卫生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每万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人均有用道路面积、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人均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人均园林绿地面积、煤气普及率、城市用水普及率等指标上的载荷较大, 集中反映了财富的公共支出对全体国民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因此可以定义为整合社会资源管理能力因子;第二主因子在人均GDP、人均工业总产值、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人才密度指数、科研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每万人从业人员数这5个指标上的载荷较大, 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 将其定义为经济发展因子;第三个主因子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人口密度、城乡收入对比、人均住宅面积等指标上有较高载荷, 定义为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因子;第四主因子在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等指标上有较高载荷, 我们称其为能源消耗因子。

对每个样本数据, 我们采用回归法得到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公共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并由公式:undefined, 计算每个地区的综合得分。式中fij为第i个地市的第j个公因子的得分, dj是第j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 m为公因子个数, 这里m=4。通过总得分S的大小对各地区的和谐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总得分多意味着该地区的和谐社会发展水平高, 反之则低。通过因子分析计算的总得分, 权数由信息量和系统效应角度来确定, 不具有主观性, 因此得到的结果客观准确。表1给出了河北省的11个地市各公因子得分、因子加权综合得分及按照总得分的排名结果。

通过因子分析可知, 河北省11个地市和谐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最高的为秦皇岛, 其次是省会石家庄, 廊坊和唐山位列第3位和第4位, 然后依次是保定、沧州、邯郸、张家口、承德、衡水、邢台。

(三) 各地市和谐发展评价的聚类分析。

采用系统聚类法对河北省各地市的和谐发展水平的加权因子得分进行聚类分析, 样品间的距离用欧氏距离, 类间的距离取为最短距离, 由聚类分析结果, 我们可以把河北省11个地市的和谐社会发展水平分为4个等级:秦皇岛、石家庄为第一等级地区;廊坊、唐山为第二等级地区;保定、沧州、邯郸、张家口为第三等级地区;承德、衡水、邢台为第四等级地区。

(四) 评价结果分析。

依据各地市和谐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 河北省区域和谐社会发展状况可分为4个等级。秦皇岛和石家庄的综合得分分别为0.85和0.63分, 处于第一等级地区。秦皇岛是我国最早开放的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 交通便利, 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良好, 其第一主因子得分为1.97, 明显高于其他地市, 在其他主因子得分上也具有较大优势, 说明在和谐社会发展过程中, 秦皇岛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整体的发展上具有较高的整体发展优势和协调性。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省会, 是河北的政治、文化中心, 其第一、二、三主因子得分均较高, 在经济水平、社会资源管理和居民生活水平方面表现较好, 但第四主因子得分为负, 说明在发展过程中较大的资源消耗是其发展中不和谐的主要表现和因素。

廊坊和唐山为第二等级地区。廊坊的综合得分为0.37, 第二、三、四主因子得分均较高, 特别是资源消耗方面得分最高, 说明廊坊经济发展优势明显, 居民生活水平较高, 整体资源利用情况较好, 在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处于较大优势。唐山地区的综合得分为0.19分, 排在总分的第四名, 但它在经济发展因子上得分为2.35分, 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唐山的工业基础雄厚, 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域矿产资源丰富, 临近京津、濒临渤海、交通便利, 这些良好的条件和独特的区位使得唐山经济发展处于河北省的优势地位。

第三等级和第四等级地区的综合得分均为负值, 保定、沧州、邯郸、张家口的综合得分分别为-0.12、-0.14、-0.15、-0.18, 这些地区的和谐发展水平优势不明显, 综合得分水平差距不大, 但在和谐发展中各有其自身特点。邯郸在资源消耗方面得分最低, 资源利用成为其发展中的瓶颈。沧州区位条件好, 工业体系比较完整, 其经济发展因子得分较高, 但第一主因子得分低, 整合社会资源管理能力是造成不和谐的主要因素。保定经济发展因子得分较低, 使得它虽然具有较好的区位条件, 但是没有发挥出和谐发展优势。张家口和承德多为山地, 自然条件不好, 发展经济不具有先天性优势, 整体发展水平较差。衡水和邢台在11个地市中的综合得分处于最后两位, 分别为-0.48和-0.54分, 其各主因子得分均较低, 说明其和谐发展过程中整体水平较差。

四、结论和建议

从总整体上看, 河北省11个地市的和谐社会发展评价的综合得分差距不大, 说明社会和谐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为协调。但各地市在各主因子得分上差距较为明显, 要缩小区域发展的空间差异, 应从各地区的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各区域优势。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环境的持续和谐发展, 政府应强化保护环境的公共手段, 缓解资源瓶颈在发展中的制约。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社会和谐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 对河北省11个地市2011年的和谐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由具体指标水平指出各地市在发展中的特点和问题, 为河北省和谐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和谐发展水平,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李芳.和谐社会的统计指标体系[J].统计与决策, 2006

社会发展水平 篇10

刘良华教授在他的《教师成长》一书中提出:“教师可以通过行动研究的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在书香校园里成长”、教育管理者可以积极推行校本培训方式, 打造教师学习队伍, 可以在专家引领指导下进行规范自觉的学习;可以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

互联网给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更给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黑板加粉笔的教学已成过去, 信息技术正在推动着教育改革, 微课、翻转课堂形式也在发展并影响着新时代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生活。信息化环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机遇, 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自然也成为关注的重点。课改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的要求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教学基本功的范畴。教师需要要具有以下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开发整合课程;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在其《东行记·教育叙事研究》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主要靠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这是目前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很尖锐的问题。

黎加厚教授认为, 人们渐渐意识到, 在教师专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培训中, 仅仅是让教师多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新型教学模式、新的教学策略、新的教学软件和工具、新的教学资源等等, 是肯定不够的。怎么才能使教师培训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 使被动变主动, 从而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 使教师走上自我更新的道路, 让教师真正成为一个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人, 这不仅仅关系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步, 而且还是解决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培训的根本办法。

课改之后, 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认可, 不过也存在这一些明显问题。每逢公开课, 课程资源往往才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究其原因, 主要是, 做一个课件需要好几天, 精心设计一堂课需要大量的相关文章和案例, 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个人有特点的设计, 而平时的常规课根本没那么多时间。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目前的情况下, 只能说是理想是美好的, 在实践的过程中是异常艰辛的, 甚至被人认为是一种偶尔的点缀。还有一种情况是, 教师陆续设计一些课件, 也查找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文字材料、图片、及音乐等, 但大都是为了当下的教学服务, 用完之后就扔了, 在次年的教学时, 又重复前一次的设计和查找工作, 没有积累和改进, 因而课程资源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那么针对以上几种问题, 我们该怎么办呢?江苏省海门市教育局教研室的王蔚华老师是这样认为的:真正有效的课程资源使用状态, 应当强调先积累后调用, 先尝试有改进。也就是说, 教师应该形成自己的资源库, 以备以后随时调用。如果能建立起个人的教学资源库, 结合教材的章节将各类资源清晰地归类, 每次使用库里资源后写下使用情况, 反思意见并做出相应的改进, 以后教学需要时即可信手拈来, 远比临时性的资料查找和课件设计要好得多。我们教研组的成长也正证明了这一点。正所谓不打无备之仗也就是这个道理。

我相信, 教学资源库必将成为我们教师的百宝箱, 在以后的教学中真正发挥实效。

根据教学需要, 个人教学资源库可以包含以下多项内容:一是课件库, 既包括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 也包括网络中共享的比较符合该教师教学需要的课件;二是素材库, 主要是一些图片、音乐、影像等, 这类资源在课堂中的效果比较突出, 但临时查找很困难, 所以更需要日常的积累;三是教案库, 这包括教师个人的教案, 及教学反思。四是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后反思, 主要是教师在上完课后做的记录和思考。

在教育资源类领域, 有几个新资源库开发的方向:

(1) 新资源库要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且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版本教材, 使传统的教材为纲转变为以课程为纲。学校和教育局开发具有个性化的资源库来适应本地教育教学。 (2) 伴随着研究性学习方向的开展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推广, 开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的、主题式、探究式的学习资源库的呼声很高。但由于学习主题很开放, 使开发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资源库系统增加很大的难度, 数量的巨大和种类的繁杂。 (3) 建立教育系统下一步的重心需要放在建立数字阅览室、数字视频资料馆、数字图书馆等上面 (4)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稳步发展, 教育资源库的局面将会变为开放和共建共享, 教育资源库将比网上教育资源库替换开光盘为载体的教育资源库。目前教育资源库共建共享的难题和困惑存在着以下两点:一是共建共享的运作机制如何建立, 将影响着作者、企业、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各方利益;二是建立一个国家级的教育资源库, 还是建立一个更为广泛的符合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关规范和要求, 并且可以调动企业的技术优势和资金的网上教育资源库。

影响教育资源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因素是持续积累和深度应用, 这无形中也影响到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中的一次深刻的革命, 也是走前人没走过的路, 需要广大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勇于实践。

参考文献

[1]许振辉.《管理重心在服务创造条件促成长》, 《福建教育》2008年第703期.

[2]王蔚华.《个人教学资源库:反思和成长的有效载体》, 《福建教育》2007年第669期.

[3]刘良华.《教师成长》.

社会发展水平 篇11

最早研究社会保障水平的穆怀中教授认为,社会保障水平是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要素,也是体现社会保障程度的指标。从量上看,社会保障水平的衡量方法是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从质上说,社会保障水平具体测定标准是要求社会保障支出与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二、山西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1、山西省及全国人均社会保障支出與增长速度比较

由表2-1可知,在2001——2006年间,山西省及全国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总额都在逐年增长,从支出额上比较,山西省人均社会保障支出额低于全国水平;从增长速度上比较,山西省人均社会保障支出的平均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但是在2003年和2004年增长速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资料来源:2001-2006年山西统计年鉴

2、山西省及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增长速度比较

由表2-2可知,山西省与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长,山西省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但是山西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全国。

资料来源:2001-2006年山西统计年鉴,全国统计年鉴

三、山西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判断

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主要通过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进行研究。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公式为: CSS=RSSL/RGDP,其中:CSS为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表示社会保障水平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反应程度。RSSL为社会保障水平(SSL)增长率,用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率反映。RGDP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增长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反映。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表示社会保障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反应程度。

资料来源:2001-2006年全国统计年鉴

通过对表3-1和表3-2的比较可以看出,山西省社会保障水平的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省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在0.70-1.60之间,平均值为0.91。即在这六年时间里,山西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单位,山西省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平均增长0.91个单位。社会保障水平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定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二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伴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改革过程,其社会保障水平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表现为低水平适应—不适应—高水平适应的变动趋势。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2001——2006年间,山西省的社会保障总体水平相对较低,与全国平均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其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要使山西省的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使其与经济协调发展。

1、构建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多支柱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了应对当前面临的老龄化危机,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应尽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家庭、企业、国家等主体的作用,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最主要的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基础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2、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切实有效的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应该根据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城乡人均收入、物价指数等等指标来不断动态调整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做到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相适应,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3、扩大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努力实现制度全覆盖。对已经有了制度安排的社会保障项目,要不断降低准入机制,让制度覆盖更多人群;对于正在试点的社会保障项目,要加快试点步伐,扩大试点范围,让更多人被制度覆盖;对于制度缺失的社会保障项目,要尽快建立保障制度,尽快实现制度全覆盖。

作者简介

新疆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篇12

拥有丰富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新疆,在把自己建设成为中国能源基地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在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的大力推动下,新疆循环经济工作取得长足的发展。

新疆在循环经济建设方面尽管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就,但目前新疆循环经济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研究的现状

对任何区域、园区、企业的循环经济水平做出评价,要建立一套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自循环经济思想提出以来,其评价指标体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尤其是近五年,国内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越来越多,分为国家、区域、行业和企业四个层次而且结合发展实践还提出了工业园区这一特殊层面,研究的角度也各不相同,有物质流角度、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角度、目标—过程—条件角度以及其他角度。

(二)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经过分析比较各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新疆产业结构特征,参考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三部委于2007年联合制定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宏观)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下页表1)。

(三) 设计原则

1. 数据的可得性原则。

循环经济是一个较新概念,政府和学者对此问题的重视也是近几年才有所增加,关于循环经济的资料和统计数据还不够完备。因此,在构建评价体系时需考虑用一些数据容易获得的指标,作为评价因子。

2.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

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行为准则,循环经济的核心体现就是要反映循环经济“3R”原则的应用情况以及该原则的运用效果,所以,在选择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时,要充分考虑“3R”准则的重要性,突出能够体现“3R”准则的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 系统性原则。

循环经济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生态、社会等多个方面,而且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数据收集及处理

(一) 分析方法

目前,国内外关于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有多种,本文采用的是主成分分析法。每个变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所研究问题的某些信息,并且指标之间彼此有一定的相关性,因而所得的统计数据反映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叠。主成分分析法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既可以避免指数重叠,又可以减少运算。

(二) 数据收集

考虑到统计资料的限制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历史,本文收集了2000—2006年数据。

(三)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本文采用极差变换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设有m个指标选用n年的数据,Xij为第i项指标第j年的值,X'是经标准化处理之后的数值(i=1,2,L,m;j=1,2,L,n),Ni=max{Xij,1≤j≤7},ni=min{Xij,1≤j≤7}。

正向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方法为:X'=Xij-ni/Ni-ni

负向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方

X'=Ni-Xij/Ni-ni(i=1,2,L,m;j=1,2,L,n)

基于以上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四) 主成分分析

运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对标准化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结果为:

由表3可知,前3个指标特征值大于1,而且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7.121%,大于90%,所以可以用前3个指标作为主成分,代替评价体系中的21个指标。

(五) 新疆循环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用方差贡献率作为主成分因子的权重,结合标准化数值,计算综合得分。计算方法为:

Sj=a1X1j+a2X2j+a3X3j(j=1,2,L,7)

三、新疆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分析评价

(一) 新疆地区循环经济总体水平逐年提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响应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在促进新疆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展了废旧资源的回收利用工作。尤其是自2000年以来,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成立专门的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并督促企事业单位做好资源节约利用工作,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单位的试点工作。

由上图可以看出,新疆地区在循环经济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已经取得很大成效,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节能减排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其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2000年相比翻了将近一番,单位GDP能耗减少了22.4%,单位GDP电耗降低了14.5%,万元工业增加值三废排放量明显下降。当然通过数据发现工业“三废”排放量在2001、2002、2003年三年内出现上涨迹象,这主要是因为在此期间大量内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迁入新疆所致。而从2004年开始,随着清洁生产试点,开展了强制性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引进和开发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加强循环经济建设的宣传工作,制定并出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若干意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实施细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能源利用监测管理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自治区关于加快推进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等一批节水、节约资源综合政策、法规、文件和管理办法,发展循环经济的预期目标很快显现。到2007年底,新疆已有包括新疆哈密长河、中国石油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等15家企业被自治区发改委列为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建立了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石河子国家生态工业(造纸)示范园区,这个示范园区是全国现有的10个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中的一个。

(二) 新疆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能源消耗量大,经济效益低

2006年,新疆能源消费总量6 370.68万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2.092吨标准煤,全国万元GDP能耗为1.206吨,新疆在全国排第七位;万元GDP电耗1232.3千瓦时,全国万元GDP电耗为1395.9千瓦时;工业消费能源3611.31万吨标准煤,占总能源消耗总量的56.7%,但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区生产总值的40.76%,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2.91吨标准煤,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1.92吨标准煤,高出全国水平51.56%,更高于沿海发达地区水平。

2. 资源循环利用率低,废物排放量大,环境污染严重

城市生活垃圾利用率几乎为零,无害化处理率只有30.2%,对地下水水质造成威胁。废纸、塑料等可再利用资源的回收体系初步建立,循环利用企业匮乏;2006年,废水排放总量6.54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28.67万吨,大量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生态用水匮乏;二氧化硫排放量54.93万吨,并有增长趋势,烟尘排放量28.18吨,重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差。

3. 政府扶持力度不足

自治区政府在财政、金融、投资、技术等方面对促进循环经济建设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措施,但力度不够,需要制定更加高效的鼓励措施。如,实行一定幅度的税收优惠,对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等。

参考文献

[1]冯之浚,郭强,张伟.循环经济干部读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2]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3]新疆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4]新疆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上一篇:蛋白固体废弃物下一篇:公共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