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发展水平

2024-09-16

综合发展水平(共12篇)

综合发展水平 篇1

摘要:区域有着突出的政治文化空间, 并占有重要的经济文化地位, 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基地, 具有很强的综合服务能力。而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是该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构成之一。所以, 对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有助于优化区域物流体系, 进一步改进区域物流服务水准, 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加快商品又好又快的流通。本文就通过区域物流概念和特征的表述, 引出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的构成, 并针对区域物流的发展提出几点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构成

国际物流、国内物流、地区物流是物流空间划分的三大类别, 而地区物流是衡量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是该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科学的评判地区物流水准, 制定合理的决策推动区域物流改革, 从根本上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为打造国民经济第三利润做准备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近几十年来, 对物流领域的研究颇多, 针对物流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却提及甚少。

一、区域物流概述

区域物流符合当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契合了区域环境总体特征, 满足了当地政治军事, 经济自然等条件的发展需要, 占有一定的空间规模, 以实现有效的物流组织与管理。区域物流网络体系、区域物流信息支撑体系、区域物流组织运作体系是构成区域物流的三大要素, 非均衡发展理论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的理论基础。区域物流区别于国际物流, 无论是城市中的物流, 还是某个经济区域的物流, 都会统一在一个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约束下, 并受其文化和社会等因素的熏陶, 建立起相同等级的装备水平和科技水平, 也就形成了其固有的特色。比如日本区域因其国土狭小, 区域内的物流配送体系主要是以海运为主, 而美国区域内的物流体系主要是以大型汽运为主, 欧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也决定了其分工明确的物流特点, 对区域物流的研究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相互学习, 共同促进, 以模仿著称的日本物流体系就是在分析借鉴美国的基础上形成的。城市物流是区域物流研究中的重中之重, 世界各国物流体系发展的一个共通点就是随着国际合作的加强, 使得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也形成了微型经济区域。因此, 物流系统的完善和发展是城市经济区域建立的根本指标之一。

二、区域物流的主要特征

区域内的一切物流活动都被包含在区域物流的范畴之中, 包括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货物集散或废弃物处理, 也有运输存储, 包装加工等一系列环节。区域物流主要有如下特征:

1.从物流对象角度出发, 区域内部无论是企业机器设备在生产时所需的各种原料, 还是人类活动中的买卖消费品, 还是区域垃圾的空间移动等等都属于区域物流。

2.从物流涉及范围出发。消费领域以及生产流通领域都属于区域物流的范畴, 区域物流涉及到社会再生产环节中的任何一个部分, 相对于国家宏观角度的定义, 区域物流也可认定为中观物流。

3.从物流流量角度出发。区域物流的规模较大, 但其自身物流流量并不单单取决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 还会受到国际之间经济的交流和发展的影响, 也会受到周边地区的影响。

4.从物流形式角度出发。干线运输、货物通过、货物集散是区域物流的三大主要形式。

5.从物流管理角度出发。区域物流涉及范围宏大, 既有内部核心的热点区域, 数以万计的企业或家庭, 也有其周边的农企等辐射区域。

三、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构成

评价指标的量化是建立模型的根本, 直接关系着评价结果的好坏, 为科学分析区域物流发展水平, 设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其相应的评价指标需遵从以下原则: (1) 一致性。二次方案的选定要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在实现系统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可实现性, 特殊方案的新意也能代表其相关组成。 (2) 客观性。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制定决策, 所以, 评价的客观性直接决定了决策质量的优劣, 评价人员构成的突出代表性, 评价资料的全面可靠性是其中的两大要素。 (3) 系统性。评价量化的细则要涉及到系统的任何方面, 对于特殊的定性问题要给予相应的评价指标, 防止出现主观性。其中又涉及到外部环境准则、区域物流合理化准则、物流子系统效率及服务水平准则等三大方面。

1. 外部环境准则。

影响区域物流发展的外部环境准则涉及方面众多, 本文采用五方面影响要素进行评价。外部法律法规环境指标, 当代物流产业在原先三大产业支柱层面上已不再停留, 只要有商品生产经营的地方, 就有当代物流的管理和经营。当代物流产业存在着诸多相关产业, 具有了信息化、系统化、全面化的特点, 其中主要有政策导向和法律健全两个评价指标做衡量。因此, 国家相关部门需要给予其宽松的发展政策, 统筹制定阶段性的发展规划;员工自身素质指标, 当代物流产业的发展与计算机信息技术, 当代物流科技创新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而员工自身素质的指标主要包括专业技术物流人才的平均值以及企业针对物流的技术培训率;区域信息化水准, 信息技术在物流产业链中充当着重要角色, 对于提升供应链效率以及预防风险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区域贸易交易水准, 区域贸易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该地区真实的物流需求, 贸易交易水平高的区域会产生大量的物流需求, 其中主要包括其余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贸易水平两大因素;区域基本设施的配备, 物流区域的建立需要配备大量的物流基础设施, 一个区域基础设施的配备水准直接影响着该区物流运输的能力, 是衡量该地物流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中根据系统内部特征的衡量, 主要包括仓库发展程度和运输发展程度两大细则。

2. 区域物流合理化准则。

区域物流发展的合理化反映了该区物流发展的协调程度, 是该区物流产业走上健康之路的重要前提。具体有如下四项指标:市场秩序指标, 市场秩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物流市场发展的合理性, 井然有序的市场秩序能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 其中主要包括市场进出、交易、竞争在内的相关细则。市场进出主要有经营者违章, 经营者资格合格率;市场交易主要有违法合同, 履行合同率;市场竞争主要有商业机密被泄, 虚假广告产生率等等;标准化指标, 物流的标准化程度是实现物流产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物流产业设备匹配性好, 涉及范围广, 因此具有较强的建设性。区域物流产业的标准化主要有术语、设备、信息系统标准化三项指标。其中设备标准化包含模数或托盘大小等;信息标准包括网络服务系统或电子数据交换等;术语标准化包括对物流的定义, 专业名词的衡量等方面;经济效益指标, 区域物流经济效益的衡量关系着当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最终结果, 其中主要有该区物流产业的总成本/国民生产总数, 第三方物流服务值在社会物流总成本中的比重等;环境指标, 区域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该区各项功能的发挥和居民生活环境的好坏, 影响到国家可持续战略的实施。其中主要包括:水气污染、交通问题、噪声污染。

3. 物流子系统效率及服务水平准则。

运输储存、包装加工、搬运以及物流信息是物流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 特征值是衡量物流系统状态的技术经济指标, 而物流生产率和物流服务质量是物流特征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包括了时间, 工作, 质量以及地点的准确性和完善性。

仓储生产率, 其中包括了对仓库面积的利用率, 而质量指标中也包含了物品错发率, 物品完好率等内容, 服务质量包含了物流终止及起始完成率等等;运输生产率。运输生产率主要是指运输费用在总体产品价值中的百分比, 以及每吨或者每千米的运费指标等等;生产计划及控制指标, 物流的生产率主要包括了产能利用率, 劳动生产率等, 而服务质量的主要衡量指标是物流的完成率以及生产加工过程的协调率等;信息中心发展程度指标, 完善的客户需求资料能够方便物流的及时配备, 降低库存风险, 因此, 信息中心的发展水平是物流系统的重要衡量指标, 其中又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和加工。

四、发展区域物流的建议

经济的发展与区域物流产业相辅相成,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物流的进步, 物流产业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腾飞, 针对我国不同区域的不同经济发展与物流状况, 有如下建议可参考:

1. 加大对经济的重视力度。

经济对区域物流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虽然类似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经济水平已经发展到较高程度, 经济对物流产生了明显的拉动作用, 但是与之相关的区域物流配套设施还不全面,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总体发展。因此, 较发达的区域要进一步完善物流基地的各项配置, 进一步扩大物流配送网络, 逐步形成强大的物流支撑局面。对于经济欠发达的二三线区域, 要把经济的发展放在首位, 以经济的发展带动物流产业的进步, 并且做好该区域的物流规划, 形成辐射效应, 逐步健全路网建设, 形成以点带面的局势, 有条件的话要考虑建立物流园区, 在已有物流园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物流基地的作用。构建物流信息交流平台, 注重物流专业人才培训, 逐步形成完善的各项培训制度。另外, 企业要与高校及时交流互动, 以便培养出更加适合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 逐步构建绿色物流体系。

区域物流的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绿色物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的降低资源消耗, 以最少的污染力度来达到预期的目标, 期间通过利用先进的物流存储配送技术, 来优化物流的各项流通活动, 建立一种目标与环境共存的管理系统。另外, 生态逐渐成为人们备受关注的话题, 区域物流的发展更要遵从相关的法律法规, 最大限度的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无论该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如何, 物流系统的现状如何, 都必须通过对资源、技术、经济等的综合考虑, 走绿色物流的发展之路。积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提升整体的物流绩效, 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在提升物流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大幅度降低其对外在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3. 建立自身区域的物流特色。

区域本身就带有自身的区位优势, 因此, 在不同地方, 发展区域物流时要充分利用自身固有的优势, 打造属于自己的物流服务特色。比如说上海, 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国家政策的扶持, 航空物流枢纽和对外对内港口物流枢纽构架已基本形成, 上海区域就可利用这两点着重发展航空和港口物流服务。重庆也是国家重点的经济发展城市之一, 长江上游重要的枢纽城市以及独立的直辖市政策扶持, 虽然身处国家内陆, 但是中西部结合的水位优势为其成为我国内陆物流航运龙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 其可考虑进一步发展内河港口物流运输以及内陆中转物流服务。

五、结语

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也应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层次性、全面性、权威性、可行性、可比性等原则。一个科学合理的区域物流评价体系, 方便了从业人员对当下物流水准的准确认识, 能够及时发现区域物流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或问题, 并进行及时解决, 推动了该区域物流服务质量的提升,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国内学者对于其评价指标的划分大致可分为定性分析类、定量分析类、定性定量并重三类。当下, 对于物流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物流费用水平这一层面, 不能够对区域物流发展的真实水平进行更为确切的评价, 使得国家或者地区在确定自身物流发展战略的时候时常处于迷茫状态。因此, 不断完善对于区域物流的综合评价体系, 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水平, 最大限度的发挥区域物流与经济的相互作用, 需要相关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振锋, 王淮东, 徐广印, 王巍, 曲建华, 梁广华.基于非线性主成分分析法的区域物流发展综合评价模型[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2]李兆磊, 张雅琪.区域物流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09年07期.

[3]谭涛.区域物流竞争力水平分析与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06期.

[4]董艳.层次分析法在合理选择网络攻击时间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09期.

综合发展水平 篇2

湖北省各地区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北省17个市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做出综合评价,分析了各市区在湖北省的.经济地位,并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来评价各市区经济地位等级.

作 者:辜子寅 GU Zi-yin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学院,湖北,武汉,430060刊 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年,卷(期):22(3)分类号:F1关键词: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经济发展水平

综合发展水平 篇3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一、引言

城乡发展一体化在于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它是解决 “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意在改变城乡二元经济格局,促进人类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城乡一体化道路为解决“三农”问题,进而促进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提供了思路。山东寿光是一个农业大市,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通过农村改革,依靠农业起步,带动了工业发展,又进一步以工业提升了经济,从而实现了农业富民、工业强市、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全市整体发展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2012年全市GDP达到了618亿元,同比增长1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260元,同比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12805元,同比增长13.8%,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与此同时,自2010年寿光市提出“城乡一体均衡寿光”发展目标以来,城乡一体化在寿光市的实践,推动了农村耕地向大户集中、工业向园区和城镇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和居住向社区集中。寿光市目前已经进入城乡要素加速自由流动、城乡公共服务越趋均等、城乡生态文明相互渗透城乡发展协调推进的新阶段。那么,评价这样一个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城乡互动发展基础较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状况,具有较好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山东寿光市城乡一体化水平综合评价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城乡一体化表现为地域社会经济系统的演变过程,是不断地朝着区域内城乡要素优化组合的方向发展,是城乡协同度、融合度日益提高的过程。它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充分发挥城市和乡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使城乡的劳动力、技术、资金资源等生产诸要素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合理流动和配置,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使城乡在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生活水平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广泛融合,形成“相互依托,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共同发展”的城乡关系,把城市和乡村建设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最终实现城乡的全面融合、协调发展(江敦涛,2011)。可见它涉及到城乡空间结构变化、经济结构变化、社会结构变化、生态环境结构变化等诸多方面,本研究认为城乡一体化可以分解为城乡空间发展一体化、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城乡生态环境发展一体化四方面主要内容。参考众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并结合构建山东寿光市城乡一体化应所遵循的原则,确定了共24个指标来建立综合评价寿光市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寿光市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评价。在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前,为了消除变量间在数量级上或量纲上的不同而产生的影响,要对所有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中对正、逆指标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本研究通过计算标准化Z分数的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中,正指标的计算公式为:Zij=[SX(]Xij-Xmin[]Xmax-Xmin[SX)];逆指标的计算公式为:Zij=[SX(]Xmax-Xij[]Xmax-Xmin[SX)](式中,Zij为i样本的第j个指标的标准值;Xij为j样本的第j个指标的原始数据;Xmax表示第i个指标的最大值,Xmin表示第i个指标的最小值)。然后使用SPSS17.0软件对寿光市城乡一体化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本文按照特征根≧1的公因子选择原则,选取公共因子,同时,运用方差最大法得到寿光市2006-2011年的因子载荷矩阵,据此计算出寿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见表2)。

本研究时间跨度为2007-2011年,如无特别说明,基础数据均来自2007-2012年《寿光市统计年鉴》和寿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公路网密度采用公路里程除以地区土地面积得到;非农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等于第二、三产业产值之和除以地区GDP;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等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减去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非农人口比重=非农人口数/地区总人口数。

三、山东寿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分析

(一)山东寿光市城乡一体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变动分析

表2给出了山东寿光市城乡各子系统一体化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寿光市城乡一体化水平综合评价值从2006年的-0.0593逐渐提高到2011年3.563,每年均保持0.7左右的上升幅度,寿光市城乡一体化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就各子系统对寿光市城乡一体化变动的贡献来讲,不同年份各有不同,具体而言:(1)2006年除了城乡生态环境发展一体化评价值为-0.097低于综合评价值-0.0593外,其他三个子系统均高于综合水平,并以经济发展一体化评价值最高。(2)2007年寿光市城乡一体化综合发展水平达到0.7995,比2006年高出0.8588,内部各子系统对城乡一体化的贡献度的相对位次也发生了变化,说明寿光市加大城乡间交通便捷程度建设,构建物流、人流、信息流便利流动的空间一体布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寿光市城乡一体化进程。(3)2008年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值提高到1.5364,各子系统贡献度位次依次为城乡经济、空间、生态环境、社会一体化,说明城乡经济发展成为第一推动力,而生态环境从末位上升一位,反映了寿光市城乡生态环境在有所改善同时,对带动城乡一体化水平提高起到了更大作用。(3)2009-2010年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值分别为2.4574、2.9281, 各子系统贡献度位次与2007年一致,但是各系统评价值差距有了变化,2009年排在第一位空间一体化水平高于第二位的经济一体化水平0.215,到2010年两者差距缩小为0.0469,这说明寿光市城乡各系统发展越趋均衡。(4)2011年,寿光市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值为3.563,各子系统贡献度位次再次发生变化,依次为经济、社会、空间和生态环境一体化水平,可以发现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加快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已经成为寿光市目前重要抓手。

nlc202309020105

(二) 山东寿光市城乡一体化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的变动分析

以上分析了城乡一体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变动情况,为了更全面了解寿光市城乡一体化内部各子系统城乡一体化之间关系及其变动趋势,需要分别对各子系统进行分析,总结其变化特征,为协调城乡关系提供对策建议。通过分析表2发现:

1.城乡空间发展一体化水平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寿光市城乡空间发展一体化指数从2006年的0.000不断提高,到2011年达到0.9168。这主要因为随着寿光市经济快速发展,用于城乡基础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据寿光市统计资料显示,2006-2011年寿光市农村公路维修改造1902.7公里,与此同时,2011年寿光市公路通车总里程数也达到了3848公里,说明城乡之间交通便利化程度在不断提高,而随着交通越加便捷,货物周转量从2006年的10.5亿吨/公里增加到了105.6亿吨/公里,客运周转量也从原来的2.86亿人/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10.2亿吨/公里,人均邮电业务量也快递提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空间一体化发展水平的相对变化态势,说明其对寿光市城乡一体化作用发挥,要兼顾其他系统的发展,也就是说,在完善交通设施、搭建城乡交流平台等同时,不能盲目扩建,要充分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水平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寿光市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对城乡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无论城乡居民收入,还是城乡固定资产投资都在逐年增加,发展指数也从2006年的0.0378提高到2011年的1.0697。但是寿光市城乡经济一体化还需进一步优化城乡产业结构,从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来看,2006年产业结构比例为15.8:52.0:32.2,经过六年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变为13.4:51.7:34.9,不难发现,农业比重在下降,但是其下降幅度不大,而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幅度也很小,那么作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最多的服务业发展缓慢势必不利于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3.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与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保持基本一致的发展态势,发展指数从2006年的0.000提高到2011年的0.9804,说明两个系统具有一定的协调性,也就是说寿光市的城乡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加大财政支出,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教育资源和医疗卫生服务,采取更多优惠政策,为农村居民提供各种社会保障,能够兼顾城乡民生改善。然而,社会发展离不开经济支撑,所以寿光市还需要加快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才能提供惠及更多居民的公共服务。

4.城乡生态环境发展一体化保持上升态势。从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发展指数来看,2006年发展指数为-0.0971,最高到2011年的0.765。城乡一体化指数与其他系统发展指数相比,除2008年小幅高于社会一体化水平外,一直处于末位,说明提高寿光市城乡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水平提高。从具体指标而言,2011年投入53.9亿元,开工建设了54项治污减排工程,新建污水处理厂5处,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8万方,所有镇街道全部配齐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实现了城乡污水处理全覆盖。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标全部达标。同时大力推进规模造林、组团绿化,实施大西环绿化等8项重点工程,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市。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寿光市城乡生态环境改善,但是寿光市空气污染出现恶化趋势,API<=100的天数占全年的比例已经从最高时候的2009年的96.44下降到2011年的80.32,为此,今后需要加大环境监测力度,严格把控污染源头,完善环境监督惩罚机制。

四、结论和对策建议

建立反映山东寿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实证分析评价山东寿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寿光市城乡一体化综合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综合评价值从2006年的-0.0593逐渐提高到2011年3.563,每年均保持0.7左右的上升幅度,寿光市城乡一体化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寿光市城乡各系统一体化水平均在提高,但是发展态势不一致,城乡空间发展一体化水平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水平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城乡生态环境发展一体化保持上升态势。3.就各子系统对寿光市城乡一体化变动的贡献而言,各子系统对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在不同阶段存在差异,且生态环境发展一体化的贡献度一直相对较低。

要加快寿光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不仅需要发挥城乡各自区域比较优势,还需注重改革城乡管理体制,协调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具体而言,第一,发挥优势,发展城乡经济。通过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加大产业集群建设,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打造深厚的产业根基,此外,政府应该构建多元融资平台,让各种金融机构也充分参与到寿光市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中来。第二,统筹兼顾,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要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覆盖,加大财政用于民生事业的投入,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共享城乡一体化的成果。第三,立足长远,推动城乡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政府部门在监管执法、调控经济、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供给等各方面的主要职能,完善行政审批制度,规范审批程序,整合行政资源,缩减管理层次,下放管理权限,建立一套城乡统管、合理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赵锋.广西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实证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0(1):56-59.

[2]焦必方,林娣,彭靖妮.城乡一体化 评 价 体 系 的 全 新 构 建 及 其 应 用——长三角地区城乡一体化评价[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3]江敦涛.山东半岛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4]王孟丽.寿光市城乡一体化问题和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5]孙明亮.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全力打造“均衡寿光” [J].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22-23.

[6]朱兰玺.突出转调 关注民生,全力建设城乡一体均衡寿光[J].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1(3):52-54.

安徽省金融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篇4

近年来, 安徽省银行业资产规模稳步扩大, 2011年资产总额增长20.1%, 达24663亿元。按2011年当年价格计算, 安徽省各地市金融业产值总和达441.84亿元, 只占GDP的2.89%, 总量较小;另外, 皖北六市 (淮北、宿州、阜阳、亳州、淮南、蚌埠) 金融业产值之和仅为83.61亿元, 占总量的18.92%, 而马鞍山、芜湖、铜陵三市金融业产值总和为84.62亿元, 已经超过皖北六市, 安徽省南北差异明显。因此, 本文探讨了安徽省内部各地市金融发展水平, 并进一步对安徽省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价指标是衡量金融业发展差异的参数, 要客观地反映这种现状和差距, 必须在指标选择上遵循系统性、重点性、可比性和可获得性的原则。基于此, 本文选取了6个指标:X1:地区金融业产值与GDP之比;X2:地区股票筹资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比;X3:地区保费收入与GDP之比;X4:地区保费收入与总人口之比;X5:地区存贷比率;X6:地区金融业在岗职工人数与总人口之比。

三、实证研究

(一) 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了2011年安徽省16个地市的统计数据, 原始数据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2012》、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安徽监管局网站。

(二) 因子分析

根据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始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 所以进行因子分析是恰当的。

根据因子所包含的数据信息总量 (即累积贡献率) 不低于80%的原则, 我们选取前3个因子来反映评价指标。由于公共因子在原始变量上的载荷值不太好解释, 其实际意义不是很明显, 故对其进行因子旋转, 我们选用的是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 得到载荷矩阵如表1所示。

旋转前后的因子载荷矩阵比较可知,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中公共因子在原始变量上的载荷值其实际意义较为明显, 可以反映公共因子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 公共因子F1在X2、X5上的载荷值很大, 该类指标可以反映出地区的投资情况, 故将第一个公共因子F1命名为金融市场利用效率因子。公共因子F2在X1、X6上的载荷值很大, 该类指标可以反映出地区金融发展的规模, 故将第二个公共因子F2命名为金融发展规模因子。公共因子F3在X4上的载荷值较大, 该类指标可以反映出地区保险市场的发展情况, 故将第三个公因子F3命名为保险密度因子。

我们再用回归法估计出因子得分, 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

这里的F1、F2、F3表示三个公共因子在各地市上的得分。由上式我们得到安徽省各地市金融发展状况测评结果如表2所示。

从综合得分的排名看, 2011年安徽省金融发展水平综合实力排在前5位的是:合肥市、铜陵市、芜湖市、淮南市、马鞍山市;排在后5位的是:六安市、安庆市、亳州市、阜阳市、宿州市。综合排名前5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江, 排名后5位主要位于皖北、皖西地区, 显示出安徽省各地市金融发展很不平衡。从各金融发展因子来看, 金融市场利用效率因子得分靠前的是:芜湖市、铜陵市、马鞍山市、合肥市, 排在后几位的是:阜阳市、黄山市、安庆市、淮北市, 这表明芜湖市金融市场利用效率高于其它地市, 而阜阳市金融市场利用效率最低。金融发展规模因子得分靠前的是:合肥市、黄山市、阜阳市、池州市, 排在后几位的是:宿州市、亳州市、马鞍山市、安庆市, 这表明合肥市金融发展规模因子最大, 远超过其它地市, 而宿州市金融发展规模最小。保险密度因子得分靠前的是:铜陵市、淮南市、黄山市、淮北市, 排在后几位的是:六安市、滁州市、芜湖市、宿州市, 这表明铜陵市保险密度全省最高, 而六安市保险密度全省最低。

由表2我们还可以看出, 综合因子得分越高的地区总体金融发展情况越好, 实力越强, 得分低的地区总体金融发展情况较差, 实力也就越弱。对于总体金融发展情况好与差的地区, 并不代表该地区的金融发展每一方面都好或者差, 例如:铜陵市综合得分排名为第2名, 但F2排名却只排第12名, 这表明铜陵市总体金融发展情况很好, 但是金融发展规模却不是很大;阜阳市综合得分排名第15名 (全省倒数第2) , 而F2排名是第3名, 这表明阜阳市总体金融发展规模较大。芜湖市虽在F1上排名第1, 金融市场利用效率最高, 但在F3上仅列第14位 (全省排名倒数第3) , 说明其保险密度较低, 人均保费收入较低, 需积极拓宽保险市场。池州市各项得分在全省均排在中上, 若能提高金融市场利用效率, 拓宽保险市场, 有望进入金融发展第一方阵。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经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安徽省金融发展状况呈现以下特点: (1) 金融发展整体竞争力较弱, 大多数地市属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从表2可以看出, 在16个地市中, 综合得分大于1的仅1个, 小于0的有8个, 占了50%, 这种一头很小、一头非常大的模式说明短期内安徽省金融发展很难摆脱综合实力弱、发展水平低、规模小、发展速度慢的现状。 (2) 地区之间差距大, 发展很不平衡。综合得分位于前四位的地市的平均值是0.7526, 位于后四位的地市的平均值是-0.6574, 二者相差1.41;综合得分第1名的合肥市和综合得分倒数第1名的宿州市综合得分相差2.0121。 (3) 各地区金融发展都存在“短板”, 地区内部发展不均衡。

针对安徽省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 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 因地制宜, 制定区域金融发展规划

根据安徽省各区域内发展特点, 研究和制定适合省内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 推动信贷政策与地方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的有效融合。按照发挥比较优势、错位发展的要求, 认真谋划产业发展方向, 选准主打产业, 促进各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区域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 完善证券市场, 发挥证券中介机构的监督功能, 提高证券市场资源分配效率

一是优化市场、企业和制度环境, 充分发展股份制企业和资本市场。二是要充分发挥证券中介机构的监督功能, 依法加强对从事证券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资信评级机构、投资咨询机构、财务顾问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 加强对其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要求其履行勤勉诚信的职责, 明确规定其虚假陈述给他人造成损失时所适用的严格的举证规则与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三是要提高证券市场资源分配效率, 在稳定上市公司数量的同时, 注重公司素质的提高, 对新上市公司进行引导和教育, 扶持非国有经济上市融资以拓宽其融资渠道, 提高证券市场资源分配效率。

(三) 提升公众保险意识, 加大对保险市场的监管力度, 规范安徽省内保险市场, 鼓励保险产品、营销方式创新

一是要扩大保险宣传, 提升公众保险意识。保险行业内要实行分工与合作, 形成保险宣传合力, 充分运用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等宣传渠道加强保险宣传, 扩大保险影响, 普及保险知识, 提高全社会风险保障意识。二是要加强监管, 改善保险市场发展环境。建议在完善保险行业自律机制前提下, 加强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监管部门及人民银行的合作,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严禁以合同陷阱、霸王条款等手段欺骗、蒙蔽投保人。三是鼓励保险公司创新产品和营销方式, 设计出更有吸引力的产品, 从而扩大业务规模, 促进保险业发展。四是以合合肥为龙头, 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 带动全省保险业的发展。在政策上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 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保险公司在落后地区设立分支机构。

参考文献

[1]沈惟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经济生活文摘, 2013 (03) .

[2]仲深, 王春宇.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比较分析[J].技术经济, 2011, 30 (11) .

怎样提高文字综合水平 篇5

一、应注意经常“换力”

综合,是与分析相统一的一种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它是通过理性思维对事物的各个属性、部分、方面从整体上进行考察和认识。科学的综合与分析,是在认真调查研究基础上的一种理性的抽象和概括,是为领导决策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一种高层次的复杂劳动。

综合能力,从本质上说是知识力,诸如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预见力、判断力、表达力、分析力、归纳力、抽象力、概括力等等。这些知识力,对于从事文字综合工作的秘书来说,不是固有的一成不变的,都有一个经常“换力”的任务。所谓换力,就是将低级的知识力换为高级的知识力。为什么我们有时感到工作起来“吃力”,常有“力不从心”、“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呢?说到底,是知识力不足了。因此,从事文字综合工作的秘书,换力应当是经常性的课题。情况在不断变化,要求在不断提高,如果我们不经常更新、补充知识,不随时提高自己的能力,就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

二、应在三个层面上“换力”

文字综合中的知识力,不是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知识力,它至少包括三个层面,即一般知识、思想方法和技能技巧。

一般知识。既包括作为一个文字秘书所应具备的文化、科学、理论和政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又包括从事文字综合工作所必备的文字方面的基本知识。文字方面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语法、修辞、逻辑等。不谙熟语法知识,语句结构不合乎语法;语言不简炼,词句不达意,文辞不精美;逻辑混乱,概念不清,关系颠倒,这些不仅会闹出笑话,而且严重影响文章的质量和政府决策的执行。所以从事文字综合工作的秘书,应真正掌握较过硬的文字方面的基本功。不然,就难以胜任工作。

思想方法,是人们获得某种思想认识的方式和手段。思想方法正确,就能根据客观实际得出正确的认识;思想方法不对头,就难免使思想背离客观实际,也就无法得到正确的认识。从文字综合的角度看,端正思想方法有其特殊重要的意义。为什么有的文稿从字面上看也通顺,但却显得平平、一般化,读起来感到不解渴?其重要原因是思想内容上缺乏深度和力度。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纯在文字上想办法,而应在提高认识能力上下苦功夫。唐代学者刘知几提出为史要有三长:才、学、识。才即基本素质;学

综合发展水平 篇6

作为一名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和农牧业机械化重点推广项目的技术人员,笔者以“做好农机化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以提高机械化水平、增加农牧民收”为最终目标,发扬“团结进取、勇于创新、爱岗敬业、求实奉献”的精神,热爱本职工作努力专研,现结合笔者工作实际浅谈一些发展思路。

一、农业机械化工作开展的现状

1 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情况

我镇农牧业服务中心把组织好、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作为重要的任务来抓,采取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农机购置补贴机制,管理机制和补贴目录等,让补贴政策家喻户晓。协助组织各村完成了农机购置补贴配套资金。受益农牧户468户;共购机468台,其中动力机械85台,耕整地机械152台,播种施肥机械165台,田间管理机械58台,收获机械12台,设施农业设备机械16台。

通过实施这项强农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拉动了市场对农机产品的需求,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对农机工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农机化示范园区建设

按照自治区农机化示范园区建设实施方案的统一要求,根据我镇的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农牧民为主体、市场化运作、效益最大化原则,在全镇分别建成了以高油大豆种植业为主的高油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以玉米机械化收获及秸秆加工示范园区。

通过示范园区建设,使农机化装备和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不仅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也为农牧业机械化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3 积极做好农机化宣传报道工作

密切与新闻媒体合作,及时发布春耕备耕工作动态。大力宣传农机化在保障农业生产丰收,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的工作。

4 制定专业人员培训规划,努力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农机化工作的需要,我镇大力加强农机专业技术人员业务培训工作,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不断强化能力和素质,全面提升服务三农的意识和水平。

二、针对农业综合开发提出发展思路及对策

1 以建设优势产品基地为重点,促进农民增收。根据新形势下的要求和市场的新变化,把优势农产品的基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立足区域布局,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把优势产业做强,把特色产品做大,提高综合竞争能力,进一步促进阿尔本格勒镇农业的科学发展。土地治理项目,按照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安排基础设施建设,有针对性地改善生产条件,为结构调整、发展玉米、高油大豆、黑木耳等优势和特色农产品打好基础。加大产业化经营项目对优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与企业合作建基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的优质农产品实行优质优价,合同订购,促进基地健康发展。加强基地品牌建设,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能力,力争形成阿尔本格勒镇农业综合开发的品牌效应。

2 以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切实做好提升龙头企业规模素质,优化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两篇文章,保持阿尔本格勒镇农业产业化的科学发展稳步推进。发挥产业化经营项目管理和资金投入的优势,重点培植和壮大一批带动力。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深入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利益联结的途径与措施。对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种养基地建设项目,与土地治理项目实现有机结合、带动项目区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搞好节能减排、环保措施落实到位的项目。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承担的项目,确保农民利益的项目优先扶持。提高阿尔本格勒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群体效应和规模优势。

3 以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为重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是农业综合开发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发挥农业综合开发作用的积极探索,必须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坚持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为核心,从生产领域入手,加强农业综合能力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政府为导向,调动和发挥当地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以试点项目为平台,整合其他资金,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生产力发展、生活环境改善、资金整合等重大问题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经验。

4 以加强调研宣传为重点,创新思路体制,扩大社会影响。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和宣传工作,深入总结阿尔本格勒镇十几年农业综合开发的经验,同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讨新思路,科学把握开发规律,转变开发方式,破解开发难题,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再上新台阶。重点在农业综合开发如何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如何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如何实现基础设施和专业化两类项目的有机结合,如何培植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如何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基地建设相结合等方面开展调研活动。搞好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通过开辟专栏、专题、系列报道等形式。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新经验、新做法、新成就和先进单位与个人进行大力宣传,扩大社会影响,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5 以加强自身建设为重点,提高开发队伍的素质。全面加强部门自身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农业综合开发干部队伍。加强业务能力建设。强化业务基础工作,大力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干部科学决策能力、办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能力。加强作风建设。经常性开展党的宗旨教育,不断增强干部服务三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扎扎实实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完善工作程序,提高系统运转效率,杜绝一切推诿扯皮、搪塞拖拉的现象。密切部门配合,加强工作协调,形成多个部门配合协调,多种力量共同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机制,凝聚力量,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

三、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工作思路及对策

(一)抓住机遇争取项目和资金。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乡镇级农机推广部门的推广投入力度,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同时,充分发挥自治区厅局帮扶我镇的有利时机,整合项目、资金集中推广和发展农牧业机械化。

(二)整合农机部门资源,提升农机综合服务能力。

(三)切实强化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实施农机技术培育工程。要以建设一支有文化、懂技术、讲诚信、会操作、善经营、能致富、保安全的农机作业服务人才为目标,以阳光工程农机培训为依托,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大对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及农机修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强化素质和能力,提升服务三农的意识和水平。

(四)努力提高信息传递和宣传工作水平。要密切与主流媒体协调配合,加强法规政策、发展方面、重点工作、重大活动的宣传。要创新宣传方式,上下协调配合,落实好具体工作,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机化信息网的信息联系传输功能,努力提高社会对农机化工作的认知度。

综合发展水平 篇7

(一) 县域经济发展内涵

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性、整体性与协调性的概念, 笔者认为, 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是经济适度增长且具有可持续性、经济结构合理、经济增长成果能够为惠及民众。

现有的研究文献, 对于经济正常成果惠及民众等方面常有忽略。发展区域经济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区域经济总量的增加, 为增长而增长, 而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福利;如果只一味追求区域经济增长, 人民不能享受区域经济增长的成果, 即背离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从长期来看, 区域经济增长也将因此受到来自经济和社会多种因素的约束。因此, 应该把增长成果分享纳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之中。

(二)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目前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选取反映区域经济状态的指标, 进行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得到各指标的权重, 然后计算出评价对象区域的各指标综合得分,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值;另一种方法是根据所选择反映区域经济状态的指标, 运用聚类分析法将各区域分为几类, 据此判断评价对象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些评价方法能否正确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关键在于所选择的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状态的指标或者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很多学者认为, 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选择要遵循精炼、明确、可比等基本原则。本文也以这些基本原则为导向, 构建相应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特点, 构建由经济总体发展规模、对外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成果分享水平3个方面共11个核心评价指标体系 (见图1) 。

(三) 确定指标体系权重

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在指标权重确定中应用较多。由于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较多, 且权重确定合理性直接影响着评判结果, 综合德尔菲法简单易行, 且能综合考虑研究领域内各专家的意见和层次分析法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 在各因素之间进行比较和计算, 进而得出不同方案的权重的优点, 共同确定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各指标权重 (见图1) 。

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目前, 学术界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其中, 系统评价法主要有模糊一致矩阵评价法 (FCM) 和模糊综合评判法 (FCE) , 以及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模糊综合评判法从层次性角度分析复杂事物, 符合复杂事物的状况, 同时也便于赋权;模糊综合评判法是通过建立层阶结构模型, 从层阶结构模型最底层因素开始上推, 最终得出各个因素的变动对层阶结构模型最上层的影响。因此, 笔者将该方法作为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主要有五步骤。

1.建立层阶结构模型, 即指标体系。

2.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3.按照实物正态分布特征, 建立五级模糊评语集T。

4.确定评价单元和标准值。

评价单元为评价对象所在区域。评价单元通常选定为具有相似特征的特定区域, 如本文提出的“县域”;标准值的确定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评价目的决定了标准值选取范围和选取时间。如为了查看被评价县同其他县在整体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可将标准值的范围定位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省, 乃至全国。

5.确定评价指标隶属度

对于定性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可多次反复征询经济专家或具有丰富经验的经济工作者意见, 按照隶属度集确定其模糊隶属度值。定性指标隶属度集 (见表1) 。

对于定量指标, 可通过隶属度函数来确定。

6.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将定性和定量指标的隶属度值分别同其权重相乘, 自评判矩阵最底层开始上推, 直至得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总评价值。

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江苏省共有包括江阴、昆山、连云港等在内的51个县。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中, 不同指标实际值是通过江苏省统计年鉴 (2008年、2009年和2010年) 三年平均值确定的。为了反映江苏省各县在全国县域序列中的位置, 评价标准中的最高值和最低值按照全国平均最高和最低水平确定。利用模糊综合评价中的隶属度函数, 可以确定各个单项指标的隶属度。将隶属度与其对应权重相乘, 可以得到分项指标隶属度。根据以上计算得出江苏县域经济总体得分排名 (见图2) 。

四、评价结果与分析

从综合评价结果来看, 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 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分化明显。综合评价总体排序中, 以昆山、江阴等为代表的苏南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高, 平均得分为0.4以上。其中, 昆山、江阴、张家港和常熟四个县市的总体水平最为靠前。而以江都、启东和如皋等县为代表的苏中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则明显低于苏南地区, 平均得分在0.2以上。而以大丰、邳州等县为代表的苏北地区, 则无论是经济发展总量, 还是经济成果共享, 其得分都明显偏下, 且同苏南和苏中区域差异明显。 (2) 区域内部发展状况不均衡。昆山、江阴和吴江、太仓等都隶属于苏南地区, 在这一区域中, 昆山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经济发展成果共享水平也较高。而吴江和太仓等县则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昆山市。同样, 苏北地区的泗洪、丰县和响水等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明显低于大丰、邳州等县。此外, 在经济发展不同方面, 各个区域的县域差异也比较明显。如昆山的对外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总体得分在0.9以上。而其他无论是苏南区域, 还是苏中和苏北区域的县域对外经济发展水平都明显偏低。 (3) 部分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根据以往的统计数量来看, 苏北区域的灌南县、阜宁县等经济发展水平偏低, 且排序位列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行列中的底部。但随着今年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灌南县和阜宁县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综合评价中, 灌南县已经位列苏北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间位置。可以预见: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这些县的经济发展排序还会进一步提升。

在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中, 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非常明显。针对以上评价结果, 笔者认为: (1) 要继续实施以促进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政策, 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推动就业水平与质量的提高, 提升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力度。 (2) 实施先进带后进的发展策略, 帮助苏中, 尤其是苏北区域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要将苏南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经验应用至苏中和苏北地区, 促进苏中和苏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可以通过对口支援、异地联合办厂等方式进行。 (3) 加大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引导。对于苏中和苏北地区, 可以通过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长, 促进这些区域县域经济发展规模;而对于苏南地区, 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等政策, 引导该区域经济的健康和优化发展。

摘要:江苏省南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缩小江苏省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也是江苏省整体经济迈上新台阶的客观需要。根据江苏年鉴数据, 采用AHP分析的方法, 对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差异进行综合评价。

关键词:县域经济,区域经济发展,AHP,分析

参考文献

[1]李炳军, 吴辉.河南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7 (2) .

[2]姚磊, 汪兵.湖北省地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9) .

[3]陈艳红.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中的应用.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 (2) .

[4]盛明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分析建议.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6) .

综合发展水平 篇8

关键词: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因子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睹目的伟大成就,各省市在经济发展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基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中国各省市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并不均衡。本文主要通过借助《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各省市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进行分析,以求发现其差距所在的原因,方便各省市扬长避短,提高各自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

一、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因子分析法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通常将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因子分析称为R型因子分析。

设有n个样本,每个样本观测p个变量。为了对变量进行比较,并消除由于观测量纲的差异及数量级所造成的影响,将样本观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标准化后的变量的均值为0,方差为1。为方便起见,把原始观测变量的变换后的新变量均用x表示。设原公共因子变量为y 1,y 2,…,y m,经标准化后的公共因子变量记为F1,F2,…,FM(m

(1)x=(x1,x2,K,xp)T是可观测随机向量,且均值向量E(x)=0,协方差矩阵cov(x)=Σ,且协方差阵Σ与相关矩阵R相等;

(2)F=(F1,F2,…,Fm)T,m

(3)ε=(ε1,ε2.…εp)T与F相互独立,且E(ε)=0,ε协方差阵Σε是对角阵,即ε各分量之间也是相互独立的,

则模型

称为因子模型。模型中的F 1,F2,…,Fm被称为公共因子,ε1,ε2.…εp被称作特殊因子。各特殊因子之间及特殊因子与所有公共因子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

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是:第一步,确认待分析的原变量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第二步,构造因子变量;第三步,利用旋转方法使因子变量更具有可解释性;第四步,计算因子变量得分;第五步,计算综合得分并排名。

二、中国各省市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截取了《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我国大陆31个省市的与其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有关的数据,其中有些是原始数据,有些是经过计算整理得来。同时,提取了人均GDP(元/人)、第一产业值(亿元)、第二产业值(亿元)、第三产业值(亿元)、大中型企业工业增加值(亿元)、大中型企业工业利税总额(亿元)、农村全社会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城镇全社会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亿元)、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亿元)、私营企业利税总额(亿元)、人均教育经费支出(元/人)、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人)等14个主要统计指标。

(二)分析工具与方法。

本文主要利用SPS S11.5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处理。经过Bartlett与KMO检验表明:Bartlett值为875.088,P<0.0001,即相关矩阵不是一个单位矩阵,表明所取的数据满足正态总体分布。KMO是用于比较观测相关数值与偏相关系数值的一个指标,KMO值等于0.783,说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可以被其他变量解释,因此适合做因子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主要采用主成分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作为公共因子,得到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特征值、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如表1。

由表1可知其因子模型:

同时,由表1也可看出,第一公共因子主要在第一产业值(亿元)、第二产业值(亿元)、第三产业值(亿元)、大中型企业工业增加值(亿元)、大中型企业工业利税总额(亿元)、农村全社会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城镇全社会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亿元)、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亿元)、私营企业利税总额(亿元)、进出口总额(亿美元)等指标上具有较大的载荷,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地区的经济总量,故将第一因子称为“总量因子”;第二因子主要在人均GDP(元/人)、人均教育经费支出(元/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人)等指标上具有较大载荷,这些指标主要反映地区的平均值,故将第二因子称为“平均因子”。最后,计算各因子得分和综合因子得分,其中综合因子得分的计算公式为:wm为旋转后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各省市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因子得分及综合排名如表2。

三、总结与建议

1、结论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对分析结论分析如下:

(1)排名第1位的广东省总得分是排名第31位的西藏自治区总得分的近6倍(见表2)。各省之间差距较大。

(2)排名前10位的省市基本上位于沿海地区,排名后10位的省市基本上位于西部地区。所处地理位置对各省市的发达水平影响很大。

(3)基于各省市这些指标的原始数据及经过整理而来的数据,得分高的省市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都较高,大都得益于较高的人均GDP值、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教育投入力度较大及贸易较发达等因素。得分较少的省市主要是由于第二三产业不够发达,这些省市第二三产业不够发达的原因又主要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足,特别是在一些农业大省,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教育投资等投资力度尤为不足。

(4)中部各省市,主要是没有形成各自的特色或没有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经过分析得知,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在总体、结构、对外贸易等多方面的联系中存在有许多的“秩序”,不同的“秩序”,将会带来不同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全国各省市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不均衡,从深层次因素来分析,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的步伐与深度、国家对不同省市的投入和扶持力度、相关政策优惠等不同。

2、政策建议

(1)国家要实施对落后省市的更好更多的优惠政策,加强各落后省市的改革措施,特别是对西部地区各省市的农村地区,帮助其改善经济综合发展环境。

(2)在增加对落后省市及农村地区的固定资产、教育等各种投入数量的同时,更要注重选对投入方向和落实投入质量,提高投入绩效。

(3)国家要加强对发达省市的税收和分配等各方面的管理,增强中央财力,以提高国家对西部省市和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提高转移支付能力。

(4)通过政策杠杆来促使发达省市帮助落后省市,提高帮扶力度和效果。实施先“富”省市带动后“富”省市、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战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M].

[2]、[美]西蒙·库兹涅茨著.戴睿,易诚译.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3]、[美]西奥多·舒尔茨著.郭熙保,周开年译.经济增长与农业[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

[4]、王苏斌,郑海涛,邵谦谦等.SPSS统计分析[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酒泉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篇9

1 酒泉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1.1 基本情况

酒泉市总面积19.12万km2,总人口近110万人。全市辖7个县市区。酒泉属半沙漠干旱性气候,地势南高北低,山间有盆地,中部是河西走廊的一部分,亦是农业精华之地;酒泉日照充足,太阳能、风能开发潜力大,加上丰富的地下水、充足的光照和足够的劳力,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十分优越。

1.2 指标体系选取

根据3R原则,建立酒泉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见表1)。

1.3 量图分析法

确定第项指标的中等组数值变化范围,公式为:

1.4 综合水平评价

该文通过对酒泉市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系统评价,得出以下结论:肃州区、瓜州县和金塔县循环经济发展处于相对成熟阶段;玉门市和敦煌市的循环经济处于中期发展阶段;而阿克塞县和肃北县则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资源减量投入和资源环境安全方面,给予高度重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积极探索有效模式,提高资源减量投入水平,提升资源的循环利用率,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如表3)。

2 对策建议

(1)完善循环经济考核体系及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削减污染,鼓励企业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产品的再制造,稳步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水平。

(2)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积极扶持循环型产业集群发展,引导相关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通过“要素耦合”和“工业生产链”等多种方式达到生产副产品和原料的“闭路循环”及多级综合利用的目的,从而实现整个园区自然资源低投入和“三废”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3)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对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健全完善财政补贴制度和税收优惠政策,通过补贴、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行业和项目给予优惠。

摘要:该文以酒泉市为研究区域,依据相关原则,采用2014年酒泉市各县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运用量图分析法对酒泉市各县市区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酒泉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评价体系,量图分析,酒泉市

参考文献

[1]黄贤金.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杨华峰,张华玲.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26(9):123-128.

[3]汤茂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2):38-41.

综合发展水平 篇10

1 福建省物流业发展现状

1.1 福建省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福建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福建省物流总量与效益不断提升,物流企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运作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厦门市和福州市分别列入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以福建省为主体的东南沿海物流区域和东部沿海物流通道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九大物流区域、十大物流通道之一。

1.1.1 物流业产值

物流业是生产总值构成的主要组成部分,对GDP的贡献率比较大,2005-2014年福建省物流业的生产总值呈现递增,物流业发展势头良好。2014年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7.4%,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2014年,福建省全社会物流总额为4.7万亿元,同比增长11.9%。2014年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高速增长,2014年物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701.81亿元,同比增长4.5%。

1.1.2 福建省物流基础设施

2014年,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2743公里,同比增长21.6%;公路里程达到99535公里,比上年新增4874公里;营业性货运汽车吨位数164.74万吨位,同比增长11.5%,公路运输在物流运输上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沿海港口吞吐能力达到3.9亿吨,比上年新增2223万吨;民用船舶净载重量791.37万吨位,比上年增长15.1%,港口疏运能力和水路运输的效率继续提升。

1.1.3 福建省交通运输量及沿海港口吞吐量

2014年福建省总共完成水路旅客运输量、货物运输量分别为1835.68万人和2654.75万吨,同比增长为11.7%和13.4%;公路旅客运输量、货物运输量分别为44997.91万人和85239.48万吨,同比增长1.2%和14.7%。福建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累计完成4.61亿吨,较2014年增长2.8%,集装箱吞吐量累计完成1243.79万TEU,同比增长7%。

1.1.4 现代物流企业

2014年95家物流企业获评国家A级物流企业,其中5A级7家,4A级28家,3A级53家。福建省被交通部、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国家首批十个甩挂运输试点省份之一,福建省盛辉物流集团全省率先试点甩挂运输,有效提高运输效率和效益,实现传统运输向现代物流转型。厦门市成为商务部选定的首批海峡两岸冷链物流合作试点城市,在合作内容和领域上不断拓展,目前已签约2.6亿新台币,取得了初步成效。

1.2 福建省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福建省物流业的发展较快,但仍存在着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物流市场尚需改善、管理体制不顺、物流管理和服务功能不足等制约因素,有待寻求突破。

1.2.1 物流产业竞争力低

从总体上来看,福建省物流业的发展水平较低,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2014年福建省社会物流总额68698.36亿元,仅占全国总量的5.44%,物流业的增加值2283.53亿元,虽有增长,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从福建与华东主要省市及广东、湖南物流业主要指标来看,福建GDP、社会物流总额、社会物流总费用仅高于江西省。这些都反映出福建物流业运行效率不高,在“低价格、高成本、微利润”的状态下生存,在区域中的竞争力不强。

1.2.2 物流信息滞后

福建省物流业的信息化建设较为落后,物流行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大物流信息公告平台尚未建立起来,无法向社会及时、准确地发布物流市场信息。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健全、数据处理技术较落后,企业与企业之间没有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工具传递信息资源共享,不能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没有形成规范。

1.2.3 物流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福建开展物流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对物流管理人员、操作人员、软件开发人员的培养不够完善。尽管一些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但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还未形成。物流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机制尚不健全。物流人才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中高级人才短缺。

1.2.4 物流管理体制不完善

福建省物流业在管理上仍然是多元的管理方式,涉及铁道、交通、民航、邮政、海关和发改委、经贸委等部门。由于各部门的规定和规划各不相同,各部门之间有分工又有交叉,造成了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同时,条块分割严重,也造成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2 福建省物流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遵循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的基本原则(综合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等),结合福建省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以发展水平作为总目标进行指标划分,将二级指标划分为社会经济发展类、生产流通消费类、人力资源类、交通运输类,对其进行进一步细分三级指标,在总目标下形成一个一级指标四个二级指标以及11个三级指标,指标体系见表1:

3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3.1 熵权法的运用

3.1.1 数据标准化

首先对将每个指标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假设有m个指标x1、x2,…,xk,其中xi={x1,x2,…,xn}。对各指标数据标准化后的值Y1,Y2,…,Yk那么:

3.1.2 求各指标的信息熵

根据信息论中信息熵的定义,一组数据的信息熵其中,如果pij=0则定义:

将表标准化后的值代入公式(2)中得到信息熵的各指标,如表2所示:

3.1.3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代入信息熵的计算公式,计算出每个指标的信息熵为E1,E2,…,EK,通过信息熵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得到表3:

3.1.4 各地市物流业发展水平评分

3.2 结果分析

根据表4福建省九地市物流发展水平的排名来看,厦门市、福州市、泉州市的物流发展水平靠前,物流业的发展水平较高,可以把这些地市划分为一类地区;漳州次之,划分为二类地区;莆田、龙岩、宁德、三明、南平物流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划分为三类地区;一类地区属于东部,物流业发展水平突出,因此要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的区域优势,来带动中西部物流业的发展。厦门、福州、泉州作为物流服务中心的重点可发展商贸物流、商品物流以及制造业。三明、南平、宁德、龙岩可重点发展农产品物流。

根据表5指标体系的权重来看,对福建省物流业有重要影响力的指标由高到低依次排名为x8(各市货运量)、x10(公路通车里程数)、x2(各市人均生产总值)、x7(物流业从业人员)、x4(物流业产值)、x9(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x3(各市人均可支配收入)、x5(各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6(各市进出口总额)、x11(各市民用车辆拥有量)、x1(各市生产总值),根据指标的排名,可以为发展福建省物流业有侧重的进行建设。

3.3 政策建议

根据熵权法的分析结果及福建省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以此提出以下政策及建议:

福建省区域物流分为三个等级:一类区域为:福州、厦门、泉州;二类区域为:漳州;三类区域为:三明、南平、宁德、龙岩、莆田。一类和二类区域可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商品物流以及制造业,三类可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和农村自己的农产品物流。

参考文献

[1]余静.福建省物流业发展态势分析[J].分析与决策,2007(26):139-140.

[2]舒良友,李金华.对河南省物流业发展的综合评价[J].物流技术,2009(08):123-127.

[3]章惠,张梅,迟国泰.基于熵权法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及其实证研究的实例[J].物流技术,2010(01):67-69.

[4]刘彩芳,刘鸣华,王彩丽.基于熵权法的福建沿海港口航运服务现状评价的分析[J].技术与方法,2013(12):14-17.

综合发展水平 篇11

关键词: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问题;措施

随着我国供电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改革的不断推进,供电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逐渐提上日程。供电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对供电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可以保证供电公司整体上的协调发展,提高供电公司的综合掌控能力。能够合理统筹供电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从根本上保证供电企业各个计划目标的有序进行,发挥企业目标的实际作用。

一、供电公司综合计划管理的概述

(一)供电公司综合计划管理的基本概念

供电公司综合计划管理主要是为了确保供电公司各阶段计划目标以及企业考核指标的顺利完成,利用闭环管理的方法对供电公司实行精准化目标计划、精准化目标执行以及精准化目标控制,对综合计划的编制、审批、目标执行、优化调整以及业绩考评等计划控制的全过程活动。

(二)供电公司综合计划管理的基本特征

供电公司综合计划管理具有系统性、优先性以及统筹性的特征。供电公司综合计划管理区别于传统的计划管理,从管理方法上看,采用全面分析、统筹管理的方法,杜绝了计划管理按照部门进行编制的方法,打破了分模块的传统管理模式。堅持从供电企业的整体出发,充分考虑全局利益,进行综合考量,将供电公司生产经营工作的各个细小环节统一纳入到综合计划目标当中,使供电公司的各部门专业性计划实现有机结合,形成一整套统一的年度计划方案与实施目标,作为供电公司工作的行动纲领。

二、供电公司综合计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供电公司综合计划管理中信息管理不科学

供电公司综合计划管理工作涉及的管理范围较广,包括供电公司的各个工作层面的投资管理情况,比如各种技术修改、供电公司员工的培训学习、新扩建的工程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等。但是现阶段这些项目在供电公司综合投资计划管理实施工作的监控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各项目管理的信息数据不科学,相互间信息的协调性较差[1]。由于信息数据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很难实现供电公司综合计划管理的全方位动态化监控,不利于综合计划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分析研究,从根本上阻碍了供电公司综合计划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供电公司综合计划管理没有形成常态化管理

供电公司综合计划管理在供电公司的内部发展中存在不平衡现象,公司的综合计划指标不能与供电公司的综合预算管理相互衔接。在实际的供电公司年度业绩考核过程中,综合计划指标与考核业绩不能紧密吻合,不能实现供电公司综合计划管理的常态化,综合计划管理的实际效果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供电公司综合计划管理的执行力不强,管理工作不到位,不能推动综合计划管理工作的高效发展。

三、供电公司综合计划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供电公司综合计划的管理机构

供电公司综合计划管理的顺利开展需要管理机构的支持,计划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要组织成立专门的综合计划管理机构,供电公司的各个部门负责担任管理机构的负责人,明确管理机构的小组成员,将工作责任细化到每个负责人,并且要与供电公司的综合计划管理目标保持一致[2]。将综合计划管理的分项计划科学合理的分配到各部门,对供电公司的年度综合计划进行细分,划分为季度计划甚至月度计划、周计划等。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应定期参与会议,及时汇报计划的实施情况,对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处理。保证综合计划管理的落实执行,从根本上提高供电公司的经济效益。

(二)建立健全供电公司综合计划管理体制机制

供电公司综合计划管理工作中由于没有管理体制机制的约束,实际工作中随意性强,经常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供电公司的综合计划业绩目标任务完不成、指标达不到合格标准等。为了更好地解决综合计划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供电企业要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当地政府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制定一整套完善的综合计划管理体制机制,做到有章可循。供电公司的综合计划下达之后,各个部门要根据计划严格落实执行,根据综合计划管理体制机制的具体要求,及时处理在执行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将综合计划管理贯穿于整个供电公司的管理工作中,并且要进行定时定期监督检查,适当的跟踪分析研究,不断完善合理优化综合计划的实际内容,确保供电公司综合计划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供电公司综合计划项目储备管理

将供电公司的储备项目纳入综合计划管理的工作中去。严格按照项目储备的三个实施环节进行,从供电公司的整体出发,对储备项目进行讨论论证、审计审判以及项目批复,保证可研项目的深度。只有在储备项目可研度达到标准要求并且能够通过项目审批环节的考核时,才能确定为供电公司综合计划管理的储备项目。确保储备项目的必要性,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储备项目的可行性以及适用的范围,科学评价对整个供电公司综合计划管理的实际作用发挥程度。保证方案的准确合理性,从供电公司综合计划管理的实际出发,根据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参与储备目标的制定,高度重视方案的设计与编制工作,尽可能减小储备项目方案的变更,实现储备项目方案的准确化、规范化。投资项目储备预算的科学性,最大限度的降低供电公司综合计划管理储备项目工作的投资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从根本上提高供电公司的综合经济效益,促进供电公司综合计划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加大供电公司综合计划管理的监控力度

供电公司综合计划管理的监督监控工作是保证供电公司综合计划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精心打造综合计划管理活动的分析平台,深化综合计划管理的月度计划实施情况管理,不断提高综合计划分析的质量水平以及分析深度,科学合理的解决综合计划管理执行过程中的问题[3]。第一,供电公司的各管理单位与各管理部门要不断提高综合计划管理全局分析的实效,不断完善综合计划的分析管理制度,深化季度以及月度的经济活动合理分析研究,特别是综合计划管理中的月度计划分析。在经济活动的分析研究过程中,加强对动态性指标的控制分析,科学解决综合计划管理中的重难点问题。第二,综合计划管理指标的控制要坚持自上而下的管理原则,从供电公司的各部门到整个供电总公司进行层层管理,此外,要在分析中科学引导综合计划的管理工作,抓主要矛盾,重视分析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制定针对性较强的修改优化计划,并且要进行书面的通报,追踪落实改进方案的落实执行情况。

结语:

综合计划管理是目前供电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运作需要。能够提升供电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从而保证供电公司的经济效益。现阶段我国供电公司的综合计划管理工作不成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优化管理,运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确保综合计划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推动供电公司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丹丹.浅谈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建立[J].山东工业技术,2014,10:70.

[2]王晓广.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优化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4,11:171-172.

综合发展水平 篇12

关键词:沿江开发区域,主成分分析,综合发展水平,指标排名

一、引言

江苏拥有长江岸线的地区是沿江开发的核心区域, 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扬州、泰州、南通6个市区和句容、扬中、丹阳、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仪征、江都、泰兴、靖江、如皋、通州、海门、启东15个县 (市) 。这些地区是江苏生产力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承南启北的重要作用。面对天然优势, 这21个开发区又处于各自不同的发展阶段, 存在相异的发展特点。故有必要通过适当的方法对各地区进行综合的评价, 根据其各自的特点, 就构建合理的发展格局问题进行探讨。

郭磊选取了11个经济指标来构建我国31个省份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各省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何徐兴、张延茜以城区经济综合竞争力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成都市一二圈层11个区的经济发展态势进行定量分析, 得出结论, 要缩小与兄弟城区发展差距, 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和速度。李苗苗, 姜照华根据现有研究成果, 构造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一个指标体系, 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运用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综合评价, 得出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几个特征及其分类。本文以江苏沿江21个开发区域为背景, 建立了一个对于这21个开发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系统, 以反映各开发区域总体之间的差异。利用2008年的数据, 在众多的衡量指标中选取20项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通过这20项指标对21个开发区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排名, 以此来反映各个开发区域当前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情况。

二、模型设定及分析

(一) 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 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Charies Spearman1904年提出。其原理是通过线性变换, 将原来的多个指标组合成相互独立的少数几个能充分反映总体信息的指标 (主成分) 。每个主成分都是原来多个指标的线性组合, 用尽量少的主成分包含尽可能多的原始信息, 通常以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大于85%作为主成分数量的确定标准以避开变量间共线性问题, 提取数据的主要信息。该方法避免了指标间的信息重叠, 以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比重作为权重, 以各主成分得分的加权求和作为地区经济水平的综合得分, 克服了人为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观性。综合得分越高, 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反之越低。

(二) 指标的选取

根据指标体系确定的区域性、可比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从2009年江苏21个沿江开发区域各项发展指标体系中选取了20个指标:

X1: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万人) ;X2: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X3:第一产业生产总值 (亿元) ;X4:第二产业生产总值 (亿元) ;X5:第三产业生产总值 (亿元) ;X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元) ;X7: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 ;X8:外贸依存度 (%) ;X9:工业总产值 (亿元) ;X10:主营业务收入 (亿元) ;X11:利税总额 (亿元) ;X1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X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X14: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X15:公路客运量 (万人) ;X16:民用汽车拥有量 (万辆) ;X17:全社会用电量 (亿千瓦时) ;X18:邮电业务总量 (亿元) ;X19:中专以上在校生数 (万人) ;X20:卫生技术人员 (万人) 。

(三) 结果输出及分析

用SAS软件中主成分分析过程对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进行计算, 相关系数矩阵值越大, 相关性越高。结果显示, 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X1) 与第二产业生产总值 (X4) 、工业总产值 (X9) 、主营业务收入 (X10) 这几个指标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关系, 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4、0.9293、0.9272, 证明它们存在信息上的重叠。

得到的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表的其中3项分别为:1.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根值。其中, 第一个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为15.893, 第二个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为2.4219。2.各主成分的贡献率, 为各主成分所解释的方差占总方差的比重。因为主成分的方差在数值上等于其特征值, 所以第一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λ1/∑λi=79.47%, 第二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2.11%。3.累计贡献率, 为各主成分所解释的方差占总方差百分比的累计百分比。

本题中前两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91.58%, 故前两个主成分是所要选取的主成分。将前两个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作为线性变换的系数, 设Z1、Z2分别代表第一、第二主成分,

其中, Xi*是标准化之后的Xi。

从 (1) 式可看出第一主成分Z1在各个变量上的系数都是正的, 而且数值相差不太大, 因而可以认为Z1代表该地区总体竞争实力水平, 亦即综合竞争实力。并且Z1的贡献率高达79.47%, 表明评各区域的发展水平中, 综合竞争力占了较大的一部分。而系数较大的是在地区生产总值 (X2) 、第二产业生产总值 (X4)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 (X5) 、进出口总额 (X14) 、民用汽车拥有量 (X16) 上, 其中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是开发区域经济实力的体现, 进出口总额是衡量沿江区域对外贸易发展程度的指标, 而民用汽车拥有量是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体现。这也说明了用Z1作为综合竞争实力的综合指标是合适的。

从 (2) 式可看出, Z2主要在指标外贸依存度 (X8) 上有较大的正值, 可见第二主成分Z2主要依赖于X8。对于沿江开发区域来说, 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港口贸易, 只有强化招商引资, 不断推进国际化进程, 才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所以, Z2主要反映了沿江区域的对外贸易发展程度。

(四) 构造综合评价模型

主成分Z1、Z2分别从不同的两个方面反映了江苏沿江21个开发区域城市的总体发展水平。为了直观地看出这21个开发区域城市的综合实力的强弱, 设Z为主成分Z1、Z2的综合得分, 构造综合评价模型, 如下:

整理得下表:

按综合得分Z1的大小, 得到了江苏21个沿江开发区域城市综合发展水平排名。从上表可看出, 南京市区综合实力最强, 其次是常州市区、江阴市、张家港市等地区。综合实力较为薄弱的是镇江市区、太仓市、丹阳市、通州市等地区。

由上表可以看出, Z与Z1、Z2的排名不完全一致。综合主成分Z的排名与第一主成分Z1偏差较小, 因为基本上各指标在Z1上都有较大的载荷, 能较大程度地反映原20项指标的信息;而综合主成分Z与Z2的排名却有一定的偏差, 因为除了指标X8 (外贸依存度) 在Z2上有较大载荷外, 其余各指标在Z2上的载荷相对较小。某些城市的综合指标Z的得分为负数, 因为在进行主成分分析时, 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因此, 某些城市的综合得分为负数, 说明该城市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在全体被考察对象的平均水平之下。

(五) 根据综合得分Z绘制柱形图

由上图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出, 沿江, 21个开发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的大体情况。

三、结果分析及建议

根据得到的城市综合发展水平排名, 可将21个沿江开发区域大致划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南京;第二层次包括常州、江阴、张家港、常熟、南通、扬州;第三层次包括镇江、太仓、丹阳、通州、台州、启东、海门、如皋、泰兴、江都、靖江、扬中、句容、仪征。

在第一层次中, 南京不仅综合排名第1, 其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也位居首位;其中, 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各项指标优势明显, 遥遥领先于其它城市。因此, 增强南京综合竞争力,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加快科技和体制创新可带动江苏沿江周边区域的发展, 在沿江开发建设发展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第二层次中, 常州、江阴、张家港、常熟、南通、扬州6市整体实力处于上游。从这6市的各项指标来看, 有其自身经济发展的特点。常州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专以上在校生数2个指标领先;江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甚至超过了南京;张家港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相对较高, 也因此有较高的得分;而扬州的主营业务收入在这些城市中排名前列。在第三层次中, 镇江、太仓、丹阳等14个开发区域的各项经济指标比较平衡, 均不是很高。这些开发区域大部分都是县级市, 而非市区, 故各项指标相对市区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也是可以理解的。

首先, 作为综合排名最前的南京市, 要充分利用先天的地域优势, 搞好沿江地区发展的战略举措, 这是促进江南江北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 全面提升南京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其次, 对于综合实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城市, 像常州、江阴、张家港等拥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应积极探索该区域新型工业化的具体道路, 在更高水准上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调整, 利用现有条件, 把握时机, 加强科技的投入, 使沿江地区产业的类型和技术含量符合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逐步壮大综合实力。最后, 对于综合实力排名相对落后的镇江、太仓、丹阳、通州、台州、启东、海门等地, 要善于借鉴其他城市的发展经验, 寻求经济发展的突破。

综上所述, 各城市都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 采取相应的政策与措施, 扬长避短, 政府也要做出相应的宏观调控, 以保证城市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磊.主成分分析法在我国各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 2010 (6) .

[2]何徐兴, 张延茜.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成都市一二圈层经济综合竞争力分析——提升成华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14) .

[3]李苗苗, 姜照华.中国各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分析[J].科技和产业, 2010 (1) .

[4]高惠璇.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5]王波.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中国主要城市投资环境综合评价[J].当代金融, 2010 (12) .

[6]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

[7]工维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发展结构及其系统学研究[D]:2003.

上一篇:信息化经营管理下一篇:取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