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经营管理

2024-09-16

信息化经营管理(精选12篇)

信息化经营管理 篇1

近几年来, 我国的市场经济的体制迎合着信息化环境的要求正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逐步的走向健全跟成熟。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也在不断的被探索, 被创新和发展。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就需要将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断的改善和创新[1]。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是指企业管理者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想要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去针对每一项活动去采取相应的决策、协调、控制、管理、组织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理配置和管理人员、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市场展开调研活动等。

一、在信息化环境下, 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可以有效的为国家解决相应的就业问题, 还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整体上促使社会和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 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为, 企业内部还存在很多缺陷和问题, 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 企业内部严重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模式

一般来说, 在大部分的大型企业当中, 企业的管理者大部分不能是采取股份制来带动企业发展的。企业经营活动的决策者人数多而且专业性强, 可以充分保证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而中小型企业一般是采取统一、结合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模式。企业的管理者有着很大的权限去控制和管理这种经营管理模式的实施。所以, 如果管理者专业素质不够, 就会做出错误的决策, 一旦实施错误的决策就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稳定、健康的发展, 阻碍着企业的革新和进步。

(二) 企业的管理者没有站在长远利益的角度去制定经营战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个企业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企业的最终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所以, 大部分的企业管理者都是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中心点去制定企业的经营战略[2]。如果企业单纯的以利益为中心, 就会造成企业的管理者忽视长远的利益, 不能很好的分析和预知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 还会导致经营管理战略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实现价值。另外、有一些企业虽然制定了很好的经营战略, 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 不能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造成企业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找不到明确的发展目标, 存在很大的风险和安全隐患, 严重阻碍着企业的正常健康的发展。

(三) 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过于规范, 无法灵活的变通

大部分的企业是依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进步的, 所以, 在制定企业的经营管理战略的时候, 就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因素。在实际的工作中, 大部分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过于规范, 不能灵活的变通。还保持着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 过于僵化经营管理模式。没有办法实现预先制定好的经营目标和经营计划, 影响着企业长远的发展下去。

三、信息化环境下, 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

在信息化越来越快速的时代大背景下, 对现代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 企业不能只依赖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 这样会阻碍着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 各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要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来创新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 一个完善的经营管理模式可以规范企业的管理行为, 总体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第一步是企业需要在制定经营管理模式之前, 要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配置企业内部的资源, 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促进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第二步是企业需要充分的分析实际的情况, 再根据自身的提点和要求去建立健全一个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

制定一个有效的管理模式深刻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从创新方面来说, 如果采用层级制来对企业展开管理就会发现, 它的作用就会超过个人制或者是集团制。可以很好的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第三步是选择正确的方法去提高产品的影响力度, 扩大消费品市场, 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在企业的运行和发展中, 严酷的竞争不仅让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 也给企业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各个企业在拼综合竞争实力的同时, 都可以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进而改进保持。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企业就得到了最佳的发展机遇, 可以开拓更为广泛的销售市场, 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一) 寻找突破性的创新方法, 打破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

中国历年来都奉行中庸之道, 提倡平衡。但是, 平衡一旦过度就会造成企业宁愿保持平庸也不主动的竞争和突破, 阻碍着企业的快速发展, 使得企业内部完善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不能很好的发挥效用。

在21世纪的今天, 大部分的企业家正在不断的尝试和分析, 最后想要主动的打破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 打破平衡的状态, 去让企业的非平衡管理实现持续的创新管理的技术和管理的制度。其中很多的企业, 有着比较成功的案例。他们主动的去突破传统的平衡管理模式, 总结出全新的挑战, 完善企业的管理机制和企业联系经营实绩的奖励、任用、股权激励等机制。让传统的企业在新时代的信息化环境下得到进步性的发展和突破。所有的企业, 尤其是经营性质较为传统的企业, 在生产经营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进入一个惯性的怪圈[3]。企业的部门和相关的员工就会将经营任务当作例行公事一样的去完成, 毫无刺激和挑战。这样的企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企业内部不够活跃, 也没有办法尽可能的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突破平衡, 就是指促使企业无寻找更好的发展机遇, 不断的分析探索, 开拓更为广泛的市场, 促进企业长远的、健康的发展下去。

(二) 实现思维模式的创新

在信息化发展迅速的时代背景下, 促使企业要实现思维模式的创新, 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实现思维模式的创新。在实际的工作中, 企业要想实现效益的优化, 就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思维模式, 突破传统经营管理的陈规陋习, 解放旧有思想的约束, 树立科学的管理思路。当然实现思维模式的创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第一是要着眼于世界的发展, 充分的把握全球经济的发展形势, 迎合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需要。第二是要尽力的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 不要单纯的寻求安逸, 也不要出现管理决策上的独断行为等。

(三) 不断的创新经营管理相关制度

制度的创新可以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大部分国家都提倡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企业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 一定要将人性化彻底的融入进去, 同时还要充分的考虑到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 协调好不同部门、上下级、同级之间的利益关系。这样可以有效的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保证企业内部的团结和安定。制度的创新实质是技术的创新、思维的创新、组织的创新等活动的深层次规范化、制度化。制度的创新身为管理模式的最高层次, 可以创新企业管理模式、让企业具有更好的活动效率, 保证企业健康的发展下去。

(四) 发展科学技术, 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

科学技术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 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下取胜的关键。发展科学技术, 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的主要工作如下:现代的企业需要不断的引进和培养高科技的人才, 众所周知, 人才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动力。创新型的人才可以保证经营管理模式制定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帮助企业找到一个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 促进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 在竞争激烈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一个企业想要稳定、健康的发展下去, 就需要充分的分析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是市场要求, 还要不断的创新经营管理模式要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4]。整天实现企业的思维的创新、组织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总体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实力, 确保企业的市场地位, 满足企业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菲.我国制造企业在战略导向下的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物流科技, 2010, 10 (04) :102-105

[2]邢飞, 徐永香.关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 5 (19) :417-419

[3]聂丽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审计与理财, 2011, 10 (05) :847-849

[4]蔡建华, 龚小军, 陈雷.自主管理及其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J].石油科技论坛, 2010, 8 (04) :304-308

信息化经营管理 篇2

引言

我国城市化进程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推进农村的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从目前来看农村的人力资源较为丰富,但是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管理信息化建设就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切入点,能够减轻工作人员压力和负担,清晰明了的记录农村的相关信息。此外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化也能够使得农民能够通过上网获取相关的信息,交流彼此的作物种植心得以及致富经验,通过相关的网站和渠道,拓展自己的农产品销售渠道。所以说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真正帮助更多的农民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信息化经营管理 篇3

关键词:农村经营管理;三农

目前农经信息化建设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农业其他领域信息化相比发展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农民群众需要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为全面贯彻落实农业部《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切实推进农经信息化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

1 充分认识推进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大背景下,推进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是实现农经事业科学发展的大势所趋,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速发育,社会利益关系深刻调整,农民群众诉求不断提高,对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机遇。推进农经信息化,是改善农经服务,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农经管理,维护集体和农民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迫切需要;是创新农经工作方式,提高农经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客观要求。

2 推进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的主要措施

(1)认真搞好建设规划。紧紧围绕“三农”中心任务、农经重点工作和农民群众紧迫需要,搞好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全国农经信息化发展规划。各地要结合实际,对本地区农经信息化建设进行总体布局,实行分类指导、分层建设、分步实施。注重信息系统和资源整合,抓紧构建综合业务平台。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农经信息化建设作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金农工程”二期,充分利用综合性平台,推进农经信息化建设。在业务经费和项目资金安排上向农经信息化倾斜,补充和更新农经信息技术装备。加强农经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加快农经业务数据库开发,促进数据集成与共享。依托互联网或政府专网,推进农经综合服务网站、网页建设,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农经综合服务网络平台,加快形成农经信息网络群。

(3)重视信息开发应用。加強县乡信息数据采集和初加工整理工作,抓紧健全农经信息采集、处理、发布和应用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业务流程和工作规范,实现农经信息采集的标准化、规范化,保证基础数据和信息采集的及时、准确。加强与网络运营企业的合作,积极探索“一站式”、“一网式”服务,充分利用“12316”、手机短信、网络对话和视频交流等手段,多渠道、多形式推进农经信息公开。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试点,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应用财务会计管理系统。积极开发农产品产销信息资源,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

(4)加强农经业务规范化建设。农经业务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是农经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依据。要认真梳理农经各项业务,健全工作制度,规范业务流程。抓紧制定并推广使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示范文本,研究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办法,规范土地承包管理业务流程。抓紧健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完善财政奖补制度,健全农民负担审核制度,把延伸监管领域各项工作制度化。全面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合作社社务管理、成员账户管理、生产记录管理制度,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认定和运行监测程序,规范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业务流程。

(5)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各级农业部门要根据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已有信息技术条件,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农经信息化。尚未开发或者应用农经业务系统的地方,要以县乡两级为重点抓紧试点试验,逐步推开。已经搞了试点的地方,要总结经验,尽快铺开;已经全面开展的地方,要创造条件升级改造。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围绕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政务财务公开,进一步整合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加快开发建立农经综合业务平台,探索农经信息网上公开、在线服务。

3 切实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农经信息化建设纳入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和项目建设规划,摆上重要议程。各地农业部门主要领导要重视,分管领导要支持,积极谋划农经信息化工作。要加强调查研究,总结交流经验,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农经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安全,依法运行、依法监管。

(2)积极争取支持。各级农业部门要以农经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村党务政务村务公开的实绩,赢得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积极争取纪检、监察、组织和发改、财政、工信等部门支持,形成推进合力。充分发挥农经干部队伍深入农村、熟悉农情、贴近农民的优势,借助社会资金和力量,积极引入金融、保险等机构,参与农经信息化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IT企业合作,加快农经业务信息系统开发建设。

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与探讨 篇4

1 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不足之处

1.1 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缺乏具体的成效

我国现阶段的农村信息化相关设施比较落后, 其信息没有被得到充分的利用, 我国农村的相关发展受到严重的束缚, 也在一定程度上减慢了我国新农村的建设速度, 而这些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我国农村经营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大部分的农村没有将农村管理信息化和村里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结合, 大部分还处于盲目跟风的状态, 对信息网络建设也只是模棱两可, 没有基本的概念, 虽然对于网络建设的投入比较大, 但是没有明显的成效。

1.2 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

整体的角度上看, 有关于我国农村信息化的相关建设普遍都比较落后, 对信息也没有进行充分的收集和利用, 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农村经营信息化发展带来的一定的阻碍, 延缓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村的信息化服务水平比较低, 其成本又特别高, 现代的农民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电视、广播、邻里之间进行传播, 获得信息的途径比较有限, 也不能保证及时准确。 农民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需要了解方方面面的信息, 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的网络建设对于农民的需求还不能满足,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有关信息法相关的规定还不够健全。 农民的收入本身就存在局限性, 不能保证他们都配备电脑、宽带以及无线网, 而且这样就会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

1.3 服务质量较差, 成本比较高

目前我国农民获得信息的途径主要就是广播、 电视等渠道, 这些具体的传播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通过这些渠道获得信息具有很强的滞后性, 人们对于社会信息的需求就不会得到满足。 造成这样的现状主要还是因为目前我国农村在管理基础信息方面比较缺失, 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够完善, 其具体的管理服务也没有给予比较明确的标准。 农民如果想利用其他的渠道来获取信息, 其成本就会提高, 而我国农民的经济收入又是十分有限的, 高额的计算机费用以及网络费用对他们来说, 可能是有些奢侈。 除此以外, 我国的农民对于信息需求最大的特点就是间歇性, 如果网络费用要按月进行缴费的话, 农民根本就是无力承担的, 增加经济负担。

2 促进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具体措施

2.1 加强领导的统筹规划

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 就一直强调要用信息化带动农业和农业的发展, 使它们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而目前我国信息化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建立比较完备的信息化系统。 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部门要加强其领导作用, 使资源配置效率得到很好地提高, 对于那些取得优秀成绩的单位或个人要实行嘉奖政策。 使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具体方法具有有计划、有层次、有步骤的特点。

2.2 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更加规范

我国农村财务信息化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编制报表和实行统计。 所有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需要进行汇总, 最终才可以进行上报。 在生产经营管理的具体过程中, 信息出现披露延迟的现象, 严重阻碍财务管理的及时化和规范化发展。 农村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应该时刻以财务管理工作为主要出发点, 监督可以逐渐实现网络化, 在决策的时候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信息, 提高农村经营管理水平。

2.3 对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进行有效的宣传

不断强化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宣传力度, 可以提高相关策略的实施程度, 将经济总量的作用进行充分的体现。 因此, 对于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要实现这一目标, 要将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网络等各个方面媒体充分的运用起来, 可以设置专栏或者专题节目, 将国内外信息化主要的发展趋势介绍给大家, 将信息化的相关知识进行大力的宣传, 将信息化普及的工作加大力度进行下去, 针对信息化的具体工作进行报道, 使其可以为我国的“三农”政策宣传更好的服务。 在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局中, 要将信息化建设摆在首要地位, 举出有说服性的例子对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具体意义和实际效果进行有效的宣传, 使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拥有更多的动力。

2.4 对我国农村信息化人才进行培训

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都需要人才作为支撑, 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主要依靠的力量就是人才。 所以在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也需要人才所带来的力量, 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要建立完善的农村经营管理体系, 对于人才的培养要制定严格的规划, 可以引进优秀的教师进行教学。 对于每期的培训工作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只有通过了考试的人, 才可以安排其上岗就业, 如果没有合格, 那就需要继续接受培训, 一直要培训到合格才可以停止, 如果考试三次都没有通过的话, 要采取辞退的措施。 可以面向整个社会进行召集, 这样才可以吸收到更多的人才。

2.5 健全农村经营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制度

信息化管理指的就是利用比较先进的网络技术以及软件技术将农村的生产和经营以及管理等一系列活动进行整合, 为农民比较及时准确的提供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农民根据变化做出对应的调整, 其主要目的就是可以提高农村经营管理的水平。 设置对应的管理体系, 对于业务指导以及网络安全问题进行负责, 与农村经济信息的特点进行具体的结合, 将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不断进行完善, 严格遵守各项指标的规定, 对农村的集体经济进行实时的管理。

2.6 建设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系统

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需要成本的支撑, 无论是投入软件技术还是投入相应的硬件设备, 都需要充分的资金作为支撑。 这就需要农村的经营管理部门为我国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创造出更多的良好的条件, 探索出更多的渠道, 筹集到更多的资金, 例如服务器、路由器、防病毒系统等各种设备要加大投资力度, 让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起码在资金方面可以得到支持。 将软件进行开发以及对系统进行完善, 这是一个漫长的事情, 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只有让软件设备以及硬件设备都可以装备齐全, 才能使我国农村经营管理朝着信息化服务的方向更进一步。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国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还需要不断进行完善, 虽然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但是要与农村目前的现实情况进行结合, 在实际的具体工作中总结经验, 不断予以创新, 将现状进行改变, 使我国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不断得到完善,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

摘要:农村的经营管理部门主要的职责就是对农民进行指导、监督以及管理, 农村的财务管理以及农民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在这个部门中进行的。对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实践活动做出探讨, 对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提出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实践

参考文献

[1]诸亚铭, 龚燕京, 钟韦高.慈溪市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网络建设与管理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 2010 (02) :38-40.

[2]程时林.构建农村公共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平台—广州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9 (07) :67-72.

营销管理如何注重信息化管理 篇5

时间:2010-02-08 13:57:28用户:成都道勤管理顾问服务有限公司专业度: 150更多内容请浏览成都道勤管理顾问服务有限公司:

“拍脑袋”式的营销决策

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很短,很大程度上来自营销管理职能发挥不足。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任何企业都有两项职能,也仅有这两项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而营销结果如何,很多时候在营销决策时已经显示出来。

很多中小企业的营销决策都是机会主义,“模仿跟风”和“炒作概念”是专长,缺乏系统的市场研究和论证。企业在营销目标制定、新产品上市、区域市场开发、广告传播等方面往往是“拍脑袋”式的。中国企业的“拍脑袋”式决策,一方面由于国内企业数量比较多,规模比较小,普遍缺乏竞争力,短视行为和快速“致富”心理存在;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缺少科学决策的体制和方法。例如国内企业开发一个新产品可能只需要2、3个月,而国外品牌开发一个新产品则需要3、4年,可见两者在营销决策上的差异。

“命令式”和“放鸭式”的销售管理

“命令式”销售管理是很多企业普遍采取的管理方式。对营销总监,老板不断下命令,从营销目标到单个营销事件,老板亲自发号施令。对营销团队,营销总监将老板命令“技巧”处理后,放大地、严厉地传递给各级业务人员。营销团队很多时候“敢怒而不敢言”,很多真实的意见和想法不敢表露,只能被动地、消极地执行。在命令式管理下,营销团队没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动性,而是听命令便宜行事,表面上营销结果是营销团队负责任,实际上变成了领导在负责任。“命令”一旦取代了“授权”、“指挥”和“沟通”,企业的营销管理体系就不合理了,一潭死水的营销氛围下,营销效率和效益会大大降低,而企业营销会大大增加。

“放鸭式”管理也是企业销售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很多企业而言,业务人员一旦回到市场,公司对他们的管理基本没招,仅通过报表和电话是无法了解市场真实情况的。身在外,心在外,行为自如,业务人员的工作状态如何,企业根本无法掌控。人员能力强、责任心强,客户好,则市场兴隆,成为“重点市场”;人员能力差,责任心不强,如果客户再有问题,则市场矛盾突出,成为“钉子市场”或“垃圾市场”。

无论“命令式”管理或者“放鸭式”管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上下级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公司也缺少有效管理的手段和工具。

营销信息管理“一团糟”

目前企业在营销信息管理上有两种倾向:一是什么信息都想收集;二是认为信息不重要。现实情况要么就是经常填写各种报表,下发各种调查问卷,把营销团队“烦死”;要么就是没有什么报表,把业务人员“闲死”。很多企业都是在两者之间徘徊,知道销售团队不反馈信息是不行的,但又不知道该收集哪些信息,就是销售团队反馈上来的信息也不知道如何分析利用。业务人员填写的报表、报告,到了公司层面就束之高阁,没有反馈,久而久之,业务报表、报告的质量越来越低,弄虚作假现象特别突出。

总部不知道需要什么信息,区域不知道反馈什么信息,有了信息不知道如何分析利用,很多企业营销信息管理“一团糟”。营销信息和营销决策、销售管理成了两张皮。信息具有传递性、共享性、依附性、可处理性、价值性、价值的相对性、时效性和真伪性等特征,企业需要加强管理。

营销信息管理混乱实际上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信息管理制度的缺乏或者不合理,二是企业营销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其中营销管理体系的不健全起到决定作用。无论是营销目

标制定、新产品上市、品牌规划、市场监督、绩效考核等都离不开必要的市场信息。建立基于信息管理的营销管理体系

一、企业营销管理体系构成根据企业的营销职能分布,企业营销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市场研究和预测体系:包括市场调研、消费者研究、市场预测管理等。

2.营销决策体系:包括营销战略规划、品牌战略规划、营销目标管理、产品发展规划、渠道发展规划(含渠道、终端、客户规划)、市场布局规划等。

3.营销运作体系:新品上市、区域拓展、客户开发、广告传播、促销推广、客户服务、物流配送、计划管理等。

4.营销绩效督导体系:包括市场督导、绩效考核、工作管理等。

5.营销保障体系:包括财务服务、行政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培训管理等。

营销管理体系各个环节的运行都离不开信息管理(见表1)。

二、基于信息的营销决策

企业营销决策离不开营销信息的支持,而不同的决策内容需要的信息点不一样,信息来源方式也有差别。企业营销决策一般可采用日常信息和专项调研信息结合,决策信息既具有广泛性、普遍性,也具有针对性。

很多企业制定年度销售目标基本上是“拍脑袋”式的,一般是在上年基础上加上增长量能达到老板期望的结果就可以了。整个目标的制定和分解基本上无信息支持,缺少“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反复过程,也缺乏充分论证。营销人员对强压指标很是苦恼,老板对营销团队的压低目标倾向也很有成见,营销目标最终在双方谈判下妥协产生。

其实,如果在制定目标时都缺乏依据,那么达成目标更是没谱,因为能在不了解市场竞争状况、消费需求状况、企业自身能力情况下制定目标,可见接下来的业务运作思路也不是很清晰。

目标制定需要以下信息支持:

1.总部营销目标的制定。

年度营销收入目标=上年度实际完成值+行业自然增长值(自然增长率×上年度实际值)+采取营销措施后的增长值(通过新品上市增长值+通过区域扩张增长值+通过渠道开发增长值+通过客户开发增长值+通过促销推广增长值+通过管理强化增长值等)。

目标制定时,对每种增长途径进行如实的分析和预测,并力求各增长维度的不重复计算,做到目标的来源有理有据。

2.区域目营销目标的制定。

区域市场目标的制定如果能分析到下游渠道成员的销售信息,然后结合本年度的营销计划,预测到各成员可能的销量,然后汇总成区域目标,相对就比较合理,也是最可能实现的。区域目标的制定来源于业务团队对各区域、各渠道、各客户、各终端信息的全面、真实了解,在知己知彼基础上,目标制定会比较合理,实现目标的途径也会比较清晰。很多人不知道区域市场有多大销量,不知道该制定多少的销售目标,其实是对区域市场信息不甚了解。

3.目标的确定。

在信息分析的基础上,总部制定的目标和区域制定的目标进行有机的结合,结合企业年度的策略和资源投入,反复论证,最终确定各级营销组织的年度目标。

三、基于信息的销售管理

企业对于营销过程和结果的管理,往往是条块式的,同样一件业务行为的管理职能分散在几个部门,部门间的管理体系没有对接,没有形成闭环管理。很多企业的目标管理职能在经营规划部门、计划管理职能在计划信息部门、业务运作管理在营销部门、市场督导缺失或分布在营销部门、营销考核职能又设置在人力资源部门。组织结构是按照职能板块设计的,出于

部门本位,部门间缺乏信息的有效互通和共享。

建立以信息管理为纽带的营销管理体系就是通过信息的流转,将营销管理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使公司各部门密切联系、相互支持。

例如,快消品营销过程中重要的行为之一——“提高产品铺市率”。产品铺市率高了,销量就会上升。但产品铺市是细活,是累活,企业能认识到,也有要求,但一般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考核,导致此关键业务做不到位。如果建立了基于信息的营销管理体系,就会在目标制定时,强调这一关键指标,然后在日常工作中列入行动计划,具体的业务行为中将此事做到位,同时督导人员在督导中按照计划和实际执行情况进行督导,督导信息及时传递给考核人员,根据督导反馈的信息而不是业务人员自报的信息进行考核改进。

以上过程形成以信息为纽带的PDCA闭环管理:“目标(铺市率)——计划(铺市计划)——执行(铺市)——督导(铺市率)——考核(铺市率)——目标(铺市率改进)”。贯穿在整个业务过程中的是“铺市率”信息,只要掌控了“铺市率”信息,就掌控了“铺市”这一关键营销业务。各个部门也因信息互通而实现了管理上的协调一致和相互制约。

对营销管理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实施PDCA闭环管理,其中串在整个管理链条上的就是信息。收集、跟踪、控制了营销信息,就掌控了整个营销过程。

四、建立营销信息统一管理平台

信息管理在营销管理中作用重大,而且管理难度较大,所以企业建立营销信息统一管理的平台就非常重要了。建立营销信息统一管理的平台要做到:

1.建立信息统一管理的组织:在公司层面或营销部门内部设立专门信息管理部门或岗位。有了组织保证,信息管理职能才能充分发挥。很多企业在部门职能或岗位说明书里也写有信息管理职能,但大都因与其他业务职能并存而被忽视。

2.实现流程上的对接:企业各部门间要在业务流程上实现对接,信息传递和输入输出资料应衔接顺畅,并大力推进按流程办事。

3.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营销信息最好实行归口管理,所有的信息收集、分析应该统一起来,然后及时传递至相关部门处理。

4.信息的发布和反馈:企业应建立固定的信息发布机制,将信息进行分类,按固定的周期进行发布,信息接收人按照权限接收。建立信息的紧急处理机制,重大信息及时发布。

五、营销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技术化

现实中每一次管理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一定是管理思想的进步或管理工具的运用。基于信息管理的营销管理体系,不仅需要思想上解放,也需要管理工具的应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营销管理和信息管理也可以在硬件上提升。通过信息管理的软件化来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统计分析,同时也可以实现信息的有效监控。例如,终端POS机和互联网的运用,零售终端的很多信息都可以及时在总部传递汇总,总部的决策和管理科学性会更强,管理效率会更高。

对营销活动也可以实施信息化管理,如传统的传真订单形式,通过PDA无线订货系统就可以实现订单的及时输送;传统的人员定点、定线拜访,也可以通过手机GPS定位系统进行监控。技术的进步,是可以提升管理水平的。

信息化经营管理 篇6

一、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综述

1、高速路政管理工作的职责。高速路政管理必须严格贯彻执行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负责管理和保护高速公路路产。同时必须实施高速公路路政巡逻和监督检查,依法制止各种违章利用、侵占、污染、损坏高速公路路产的违法行为。保护高速公路维修和养护、施工作业现场秩序,维护征收通行费的秩序。负责高速公路事故现场的救援、排障和路产损失的清偿工作等。

2、高速路政管理工作的性质。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是由各级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连同公路管理机构对高速公路实行的行政管理,其管理对象包括人、社会组织、物质资源、时空资源、路权和信息等方面。高速公路采取的是全封闭、全立交、匝道通行、控制进出的管理方式,管理上又出现了与普通公路不同的很多新问题,由此也促进了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的观念、方式、手段的进步。目前,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的职责向多元化拓展,其管理重点也由监管向服务化转移,逐步建立起了一种全新的动态管理。

3、高速路政管理工作的特点。高速公路的路政管理,目的是保护路产、维护路权、确保畅通,然而高速公路的线长、点多、不可移动的诸多特点,加上运行于其上的机动车辆形成的交通流,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碰撞、摩擦和矛盾等因素,就构成了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的新特点。

为应对在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中的问题和困难,需结合实际推行信息化管理模式。

二、加强高速路政信息化管理

1、建立高速公路路产信息库,实现资源共享。建立高速公路路产数据库,形成完整、规范的高速公路路产信息共享平台。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全程视频图像采集技术,对高速公路主体及相关附属设施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并将有关高速路产信息、技术参数、使用期限、建设单位等信息,使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存入数据库,实现路产电子化档案管理,对有关项目进行定期更新,保障高速公路实况与信息库数据同步。

2、依靠科技信息手段,完善超载超限运输长效治理体系。大力实施国家Ⅰ类超限检测站部、省、站三级联网和省级Ⅱ类超限检测站省、站联网工作,实现高速公路治超信息共享。健全完善全路况、全时段治超监控网络,实现对治超行为的全过程监督和工作数据与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对超限超载车辆长期、有效的监控检测,严格控制超限超载率。

3、普及和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路政巡查。在路政巡查和现场处理路政违法违章案件时,采用笔记本电脑、手持电脑或其他移动办公系统,进行流动巡查、流动执法。及时对路产路权进行巡查记录,实时录入执法数据、采集现场图片,并及时发送到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备案。

4、完善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手段来提高路政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以路政网站、服务热线、短信平台等为基础,以交通广播、车载显示屏、重点区域固定显示屏为补充的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及时发布路况、气象、交通管制和疏导分流信息,实现全路段、全时段监控,从而形成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

5、依靠科技,整合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全面推进和应用路政信息化平台,依托已经建立的全国公路数据库、公安部门车辆档案数据库、公路路政管理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输管理部门信息化管理系统,充分整合利用已有信息采集和通信网络设施设备资源,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加大对公路地图、路产数据、网络建设、应急处置、公路监控等基础性工作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实现对公路网日常管理业务的网络化管理,推动以信息化为主的路政执法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6、建立建设高速公路快速反应及救援机制。随着恶性交通事故频率的上升以及车辆燃烧、危化品车辆事故的增多,需建立高速公路快速反应及救援机制。路政管理人员和清障人员要就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不仅仅具备路政常识,还必须具有全面熟练的操作、维护保养清障机械的能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医疗救护、心理救护、危化品处置和消防灭火等知识。必须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有关路政工作职责、清障施救范围、清障施救作业流程、破拆设备使用和清障施救收费管理等专业岗位定期培训,加强工作纪律、职业道德和施救服务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定期对施救队员的快速、有效和规范的施救行为进行考核。

三、加大高速路政管理力度,提升管理效果

1、扩大宣传,营造良好氛围。认真宣传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多层面宣传路政执法,大造路政执法声势,扩大路政执法的社会影响,以执法案件为教材进行宣传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执法氛围。

2、加强队伍建设。加强执法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工作责任心。强化业务知识培训,提高路政执法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结合路政执法点多、线长、面广的岗位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深入持久地开展业务知识培训。

3、加大执法力度,确保管理效果。强化高速公路路域综合整治,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对高速公路用地范围和建筑控制区内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倒垃圾、乱设标牌等现象积极向政府做好汇报,争取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长效机制。加大路政巡查的密度和频率,提高巡查的质量,采取全线巡查与重点路段检查、蹲点守候与流动巡查相结合的方法,保证公路安全畅通。加大治超工作力度,遏制车辆超限超载运输。按照全国统一的超限超载认定标准,对超限超载车辆进行集中整治,做到24小时治超不断岗,规范执法,坚持依法科学治超。在具体执法工作中,对于疑似超限车辆一律在检查站内依法过磅、卸载、处罚,杜绝凭经验目测判定超限车辆的行为。

浅谈门窗经营的信息化管理 篇7

我们在门窗的销售中经常遇到的客户打电话过来问:“我的窗户做完了吗?”这时客服就要打电话给车间、给总部, 然后项目工长再去车间转一圈。反馈信息回来已经过了一个小时, 甚至过了一天。

那么咱们自己怎样能马上看到生产的结果?还有网络销售, 现在网上可以买东西, 电子商务很热门。有一天, 咱们的门窗在天猫、淘宝上销售, 或者在我们自己的官网上销售, 我们如何利用软件来报价和设计窗户?这些都是我们在门窗经营中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解决的问题。

信息化在门窗的经营上主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进行合同控制。了解合同执行的过程, 进度, 回答窗户做完没有等问题。

二是进行窗型设计。软件可以设计各种各样不同的造型, 不管客户的房子有多么的复杂, 都可以用软件给他画好。目前有专门的塑钢窗设计软件、铝窗设计软件, 还有设计木窗、铝木组合的软件, 今后也许会有统一的门窗设计软件。阳光房也可以用软件设计, 将来幕墙也可以用软件来设计、销售。很多人不相信, 这个阳光房软件设计的吗?后面的别墅, 是实景照片拍的, 但是前面的阳光房是软件设计画出来的, 可以让客户看到这个房子安装在这儿就是这样。很多人不信, 以为这是实景, 真的不是, 是软件出的, 所见既所得, 你看到什么样做出来就是什么样, 所以这是软件的作用。样式可以彩色的, 窗户有覆膜, 只要有IPAD就能够看效果。

三是进行成本控制。窗户一旦设计完成, 软件可以按照客户的选择精确计算出成本。把成本算得很准确这对经销商很有好处, 这样销售价格也可非常精准, 跟竞争对手一比较, 可以降多少心里有数, 不怕赔钱。软件设计报价完了之后, 物料采购中心可以开始计算物料, 向不同的供应商采购和进行排产。

四是进行质量控制。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门窗质量控制的关键是对生产设备进行集成控制, 通过相关的生产设备我们可以进行有序、可控的准确生产, 从而保障品质。这个关键的设备是以数控机床为核心的自动生产线, 通过这个生产线可以自动上料, 自动切割加工。所有的不同品牌的五金安装孔, 正面还有侧面, 所有的孔在数控机床上可以一次性加工完成, 做到非常准确, 精确到0.1毫米。运用软件控制生产流程, 输入五金件的规格、尺寸, 在设备上刻出五金的位置。这个料从设备上出来的时候, 就可以通过屏幕能够看到这个料长什么样, 这个五金件放那儿, 放什么位置, 因为这个线已经画好了。五金件不认识没有关系, 有照片。这样五金件安装就可以非常的轻松。一个窗户如果给人的感觉哪儿都好, 但开闭不利索, 老是使劲关不上, 这也不行, 影响客户体验。如果五金件位置准, 那就什么都不用量, 在产品上看到眼往上一拧完事儿。软件不仅能够控制五金件的安装质量, 也可以控制胶条的安装质量、焊接的质量。

五是实现无纸化。中国现在99%的门窗生产都在看图纸, 每天图纸这么厚。无纸化就是车间里面没有纸张, 全是电脑, 每个人看屏幕, 大屏幕。零售也好、工程也好, 甲方来参观, 对比用纸的方式这感觉不一样。

六是条码追踪。产品信息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条码的使用:所有的产品加工出来都要贴上一个条形码, 后面有一个照片。不光是自己生产的产品, 从玻璃公司采购的玻璃进来时上面也要有条形码, 这是原材料的身份证, 一出生就有, 这个身份证非常重要。我在浙江的一个工厂里碰到这种事:老板跟我说这个窗扇只差两毫米, 两毫米很难去量, 在工地上看都差不多, 工人看着都一样, 就随便安, 结果紧啊, 装不进去啊, 位置找错了。通过条码身份确认就能够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安装前扫一下条码就知道这个扇应该在什么位置, 装在哪个窗户上。框来了扫描, 在屏幕上工人就能知道这个框需要配几个个扇, 第一个扇在这儿, 第二个扇在这儿, 到后面安装框, 把这个扇拿走了也没有关系, 通过条码也不会安错。这样料车不需要很多, 因为很清楚的知道要安哪些窗, 备料很精准。

条形码管理必须用流水线, 管理要到位。所有的工人干活就是条码扫描, 五金安装工人扫完了能看到每个五金件安在什么位置, 然后从架子上拿过来一安装, 然后通过打孔机一打, 效率非常高, 而且不会出错。

最有意思的是分销商能知道产品的完成情况:有条码管理, 工人扫描一下, 扫描信息通过软件反馈到屏幕上, 只要经销商上网登录进入系统, 就能看到项目做了多少了——绿色的是做完了的, 黄色的没有做完, 红的出问题等等, 不同的环节, 每个做多少……。窗户是否已经做完了, 再也不用打电话到车间里面, 这就是信息化。

信息化经营管理 篇8

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 早已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和深入的应用, 它无时无刻不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而在诸多的行业中,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则相对较晚、较为滞后, 这是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近些年来, 随着施工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展, 业界也越来越意识到信息手段的重要性, 也更加深刻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未来发展必然的大趋势, 各种研讨会、期刊、论文、专著等也对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但从实施的具体情况来看, 总体却不容乐观, 仍不乏失败的例子。2008年5月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对全国施工企业信息化状况进行调查, 其调查报告显示, 全国施工企业已经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约为45.83%, 成功实施企业信息化的企业约为4.62%, 资质越低的企业, 信息化建设工作越差。导致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 从施工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分析, 努力探究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应用, 就显得十分的迫切了。

1 绕不开的施工企业经营模式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建筑业, 始终是高竞争、高风险的微利高危行业, 也是违法、违规问题较易发生的行业。许多施工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尽可能的规避风险、谋求生存, 在企业的经营模式上进行了许多大胆的尝试, 有的游走于法律的边缘, 更有甚者违法经营。从目前施工企业经营的模式来看,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自主经营模式。从工程任务的承接到工程竣工交付的施工全过程, 通过对工程项目人、财、物的有效组织和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的有效监管, 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 没有第三方参与。 (2) 承包经营模式。尤其内部承包是施工企业较为普遍采用的模式, 是将分支机构或工程项目交给内部职能部门或内部职工负责, 由承包方组织人、财、物对分支机构或工程项目进行管理, 实行内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并向发包方缴纳一定管理费。 (3) 联营、股份和挂靠、转包模式。联营和股份合作也是施工企业较为常见的经营模式, 它必然要引进合作对象, 共同来对工程项目的人、财、物进行管理, 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而挂靠和转包, 这肯定是法律所明令禁止的, 但这种现象在许多单一的工程项目上还是屡见不鲜。

2 施工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动因

近年来, 施工企业之所以对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意愿愈加迫切, 其主要动因既有外在的要求, 也有内在的需要。

2.1 外在的要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信息技术早已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和深入的应用, 在这一新的历史大背景下, 建筑行业又怎能遗世独立。如何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提高企业效益,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精细化管理, 使企业在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些都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应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手段, 应用信息手段已成为社会发展和行业竞争的必然趋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早在2003年就发布了《2003~2008年全国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 2011年再次发布了《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阐明了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未来发展方向。2007年印发的《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对施工企业申报特级资质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些都为施工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客观的外在要求。

2.2 内在的需要

建筑业作为劳动密集型、粗放式经营的行业, 仍然以大量的手工操作为主。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工程规模不断扩大、施工战线不断延展、施工工艺愈加复杂、新技术应用日益广泛、施工周期大大缩短, 以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 使传统的管控方式难以满足行业发展要求, 这些都迫使企业要采取更为先进的现代管理手段, 通过对大数据的运算处理, 为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来进行管理。其中, 更为重要的动因是, 随着超高、超大规模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多, 无形中制约了一级资质施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机会, 也压制了一级施工企业更大的拓展空间, 许多一级资质企业为拓展生存空间, 萌生了申报特级资质的意愿, 而住建部《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对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有严格的具体要求, 这就使得这些施工企业不得不实施信息化建设工作。

应当说这些施工企业, 一方面已越来越意识到了信息手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有了建设信息化的内在需要, 另一方面更是由于外在的硬性要求, 迫使企业迈出了建设信息系统的步子。

3 不同经营模式下对实施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3.1 建筑企业经营模式和实施信息化建设的关联性

上述谈到了施工企业现有的经营模式和实施信息化建设的动因。这二者看似没什么必然联系, 其实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健康的经营模式能更有效地实施好信息化建设, 反之不仅不能起到提升管理, 增加效益, 还会给企业增加负担, 成为累赘, 甚至拖垮企业。企业界曾经有这样一句话“上ERP找死, 不上ERP等死”, 虽然时过境迁, 这句话可能已不适于时下, 但应付特级资质后, 将系统束之高阁的也不乏其例, 信息化建设毕竟不是一个小投入, 还是一个长线的投资, 并且会对企业传统的管理方式产生影响。因此, 如果建设的不好, 必然会给企业造成损失, 打乱企业原有的生产管理方式。笔者在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有幸走访了不少的施工企业, 对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学习, 其中也涉及到不同经营模式下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做法, 对不同经营模式下的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里重点从自主经营模式与承包经营模式对信息化建设的影响谈谈一些看法。

3.2 排除传统思想方法, 为建立新型企业管理信息数椐库作准备

信息化建设并不仅仅是实现无纸化办公和信息资源共享, 建设一个高效快速的信息网络系统, 更要把它上升到提高企业科学的管理和决策分析这一层面上, 而要想使系统真正具有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的能力, 系统真实数据的收集和积累是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一环。在自主经营模式下, 要实现真实、大量的数据收集和积累就显的比较容易, 企业可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手段直接对工程项目的人、财、物进行全面、深入、实时的精细化管控, 使企业获得利益最大化, 并形成真实、完整的重要数据积累, 为企业将来的科学分析和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与之相反, 承包经营模式或联营等模式要实现起来就相当的困难。首先, 承包方对施工过程中人、财、物的掌控都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上级机构显然对承包方失去了管和控的主要对象, 充其量只能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安全情况进行有限的监督。其次, 承包方往往带有极强的本位主义, 给上级交了管理费后, 并不希望上级有过多的干预, 尤其对于施工过程中的物资采购、成本控制、盈利水平等等敏感数据更是不希望上级知道和收集。再则, 承包方大都带有短期行为, 不大会站在企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来考虑问题, 对实施信息化的意愿更是无从谈起, 甚至由于对传统方式的变革, 增加其工作量, 会产生极强的抵触情绪, 这些都给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巨大的困难。其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 一个有管的具体对象, 完全可控;另一个则是基本没有管的对象, 不可控。不少施工企业, 为了满足特级资质考评中系统数据的需求, 采取了大量的、集中的、臆造的数据录入办法来完成。集中上百人对以往的施工项目进行人为拆分和臆造, 而即便是花巨大的心血和精力编造出来的数据, 又往往因数据间的逻辑关联性而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数据会有多大的参考价值?其未来生成的综合数据, 又是否能作为重要的分析决策依据呢?信息化是一坛酒, 随着真实数据的积累和时间的推移, 愈加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因而这样的“酿造”方式, 完全背离了信息化建设的初衷, 也失去了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意义。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在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还是有一定普遍性, 而在联营挂靠的项目上, 这种现象就更加的突出和严重。

4 科学建设信息系统的途径

4.1 培育和规范建筑市场是科学建设信息系统的基础

应当承认, 建筑市场不规范的现象还没有得到彻底根除。市场各方主体不规范问题还大量存在, 这也使非正常的市场竞争行为和经营方式有了它生存的土壤。而没有一个规范的市场竞争大环境, 必然导致信息化只能采用大量的变通方式去建设, 以适应不规范的竞争行为和经营方式, 信息化建设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健康根基。而建立规范的市场竞争大环境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 需要政策的引导、制度的建设和市场的培育来建立。

4.2 完善经营机制是科学建设信息系统的前提条件

实施信息化建设要进行必要的管理咨询, 通过深入的管理咨询调研, 来诊断和发现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流程梳理和再造, 使企业建立起科学的运行机制。对于承包经营方式, 更有必要建立起完备、有效的管控体系, 切实杜绝“以包代管”现象。从现实的情况看, 多数企业对管理咨询工作不够重视, 大都没做。即便有做, 软件公司或咨询公司往往也做的不够深入和全面, 这也使信息化建设无法做到既有针对性、又不失个性化。因此说, 通过有效的管理咨询, 发现自身的问题, 完善经营机制是科学建设信息系统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

4.3 勇于改革是科学建设信息系统的动力

信息化建设从严格意义上讲, 对企业是一场伤筋动骨的深刻变革。它触及到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传统办公方式和观念的变革, 也必然会对各方利益产生重大的影响, 可能还会产生极大的抵触。正因为实施信息化建设的特殊性, 它必须是“一把手”工程, 它不仅要求“一把手”对信息化要有深刻的认识, 更考量着“一把手”是否具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 这是其它任何角色都无法替代的。如果不能正确地看待系统建设所带来的阵痛, 遇到问题绕着走, 不能直面, 或是采取回避和变通的方式来处理, 是无法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 只有通过锐意改革, 不断创新才能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强劲的动力。

4.4 正确认识信息化是科学建设信息系统的保证

建设信息化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思想。不能仅从特级资质要求的狭隘动因, 而被动的建设信息化。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做指导, 只注重特级资质的要求, 不注重实际的应用, 即使特级资质得以通过, 但花巨资建设的信息系统在实际工作中, 也将难以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正所谓“心不正, 剑则邪”。其次对信息系统所能发挥的作用要有正确的认识, ERP毕竟是一个管理工具, 为人的管理所服务, 并不是万能的钥匙, 它不能取代人的决定因素。再则信息化不可能一蹴而就, 短期内是不会出现直观的效益和成效, 而要在长期实实在在的应用中才能逐步体现其价值。与此同时, 信息化不仅仅是IT人员的, 而是全员的信息化, 是每个业务人员一直到各级领导都必须掌握和应用的信息化。只有正确认识、客观评价、持之以恒和全员参与才能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组织和思想保证。

4.5 培养复合型人才是科学建设信息系统的源泉

信息化本身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更大程度上涉及到企业深层次的管理问题, 是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有机溶合。目前, 社会上既懂信息技术, 又懂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稀缺,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信息化建设。许多企业对这类人才更是求贤若渴, 不惜化重金招贤纳士, 而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讲, 要想引进有一定能力和水平的人才, 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 一方面要广开人才引进的渠道, 另一方面更要注重企业自身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5 结束语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它的成功与否受诸多方面因素影响。软件本身功能性不强、管理体制缺陷、调研咨询不充分、深入改革决心不足、思想认识的偏颇等等, 都有可能导致信息化建设的失败。因此, 建筑施工企业做好信息化建设, 需要结合建筑业自身的特殊性, 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和发挥全员自觉参与的积极性。要正确处理好各自经营模式下信息化建设的针对性, 更需要领导者的亲力亲为和具有改革创新的智慧和勇气, 才能真正使信息化建设, 在建筑企业内发挥越来越巨大的作用, 为企业的生产效益服务。

摘要:信息化管理早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今天, 信息化功效也愈来愈受施工企业的重视。但由于施工企业的行业特殊性和复杂性, 使得信息化建设成功率不高。本文主要以施工企业目前较为普遍的经营模式对信息化建设所产生的影响, 以及它的成因和动机做一翻分析和探讨。并就如何根据建筑企业自身的特点, 端正思想、理清思路、扬长避短、科学规划, 有针对性地对实施信息化建设谈想法、提建议。使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在建筑领域, 满足企业资质升级的需要, 更能发挥出提升企业管理,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适应时代要求所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施工企业,经营模式,信息化,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全国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调查报告.2009.

[2]高小威.浅谈施工企业内部承包的合法性及其认定[A].2013

[3]杨林.施工企业信息化, 路在何方[J], 工程承包商, 2010 (6) :30-40

[4]洪宝恩.明确需求、适当投资, 合理建设、确保实施——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探讨[J].2011 (8) :38-42.

关于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管理分析 篇9

图书馆的整体质量高低和服务水平的高低, 体现出一个社会文化进步和文明水平的高低, 所以图书馆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图书馆管理落后的情况也越发凸显, 图书馆建设滞后也影响到了我国的教育的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及校园图书馆在管理上多数仍处于传统的管理水平, 这与信息技术时代的自动化管理及网络化管理有很大的差距, 发展空间巨大。新时代的发展表明, 图书馆自动化管理, 图书资料网络化、信息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图书馆只有改变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才能为读者提供有效和多层次的服务, 才能体现图书馆的信息化、专业化、智能化的功能。

二、实施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意义

(一) 在经费方面可以大量节省

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主要通计算机完成, 较之以往的传统方管理, 能省却很多环节的工作, 在人、财、物等方面都有大量的节省。比如传统的图书管理方法是需要进行卡片的制作, 对每一本书都要进行目录卡、目录卡保护套、书根卡、书根袋、种次卡、图书登记簿、借书登记簿等等的配制才能完成, 但有通过计算机进行自动化管理, 最多只需要两个条码便可完成, 能节省大量的材料成本。

(二) 提高工作效率

在图书的登记方面, 进行自动化管理后, 由于软件管理系统都自带编目和导入功能, 登记时能免去手工操作的麻烦, 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另外, 在借阅图书方面, 手工操作需要对图书及借阅者信息都要进行手工登记, 工作量大而且麻烦, 而采用微机自动化管理后, 每本图书都采用条形码, 具有唯一识别性, 而借阅者都采用磁卡式借书证, 管理人员只需进行扫码便可以完成图书及借书证的登记工作, 整个流程可以说是瞬间完成, 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及图书的流通效率, 而用对于借还图书的登记信息的准确性也大为提高。

(三) 提高了图书的流通率

图书管理自动化以后, 管理者和读者都能对图书馆的图书进行了解, 通过网络查询, 对于馆内的图书的有无及借出情况随时查询, 哪些借出, 哪些在馆, 什么时候能归还等都能一查便知。同时也能通过网络进行远程预借, 同时读者对所借图书通过在线查询可以知道所借图书什么时借的, 什么时候应当归还, 都一目了然, 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续借, 大大方便了读者的借阅及管理员的管理。另外, 一些新图书在出版时都有电子版, 在不涉及版权的情况下, 很多图书资料都可以共享到网上, 方便读者在线阅读电子版, 大大提高了图书的流通率及利用率。

二、图书馆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采购盲目的问题

无论是传统管理还是自动化管理, 都存在采购盲目的问题。图书的采购上, 由于传统方法在管理时, 无法统计流通的图书的热门与否, 采购什么样的图书, 缺乏数据支持, 完全凭采购人员的经验及直觉, 偏差在所难免。在资金方面存在浪费, 每年都购书, 却采购不到所需的图书。而采用自动化管理中, 由于软件功能方面的限制, 有的软件缺少统计功能, 反而在采购方面仍然要凭感觉, 往往购进的都是利用率不高的图书, 导致资金的浪费。

(二) 图书的存放及保管问题

管理意识差, 对于图书的存放及保管不到位, 存在丢失及损坏情况, 而不能及时补救, 再有图书的老化情况严重。另外图书的排架混乱, 分类不科学, 导致查找和归位困难。而在自动化过程中, 编目过于繁琐, 对于现有书目资源利用不够, 复本资料重复录入的情况大量存在, 查重困难, 使管理人员浪费工作量, 不同馆间数据不能共享。

(三) 网络功能利用不够

主要表现在不能自动化的软件开发不够完善, 导致读者使用不方便, 检索困难, 没能发挥网络功能, 馆际间的联合较弱, 彼此的互通不够, 一些馆中图书量不足, 一些馆中的图书得不到利用。

三、计算机信息化图书馆建设

(一) 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

主要由主服务器和多台工作站形成局域网, 局域网再与互联网相连, 这样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访问图书馆的网站, 读者可以在网上进行图书的查询、预约、预借等, 而图书管理员则在联网的计算机工作站上进行图书编目和图书流通及相关统计等工作。

(二) 公开查询系统

这个系统主要应用在较大图书馆的大厅里, 通过操作, 可以对图书馆概况和相关的借阅操作流程进行了解, 以及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和规章制度, 也可对书刊信息检索。

(三) 图书防盗系统

为方便读者借阅, 现代图书馆都采用开架借书的方式, 为避免丢失, 采用防盗系统进行控制。防盗设备包括有单双防盗门、磁条充消仪、磁条检查仪和磁条。

四、总结

信息化经营管理 篇10

1.1 医院信息系统的概念和分类

医院信息系统 (HIS) 是指应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 为医院所属相关部门提供病人医疗信息、财务核算分析信息、行政管理信息和院长统计决策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 具有提取信息和数据通讯的能力, 并能满足所有授权用户对信息的各种需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医院信息系统由管理信息系统、诊疗信息系统和医疗服务系统三大部分组成。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决策、医务与一般事务管理系统, 例如领导查询、门诊挂号、住院登记、财务、统计、药房药库管理、卫生材料和器材管理、人事、后勤保障等等。诊疗信息系统包括专家系统、新药统计系统、放射治疗系统、治疗药物检测、医学影像存档和传输 (PACS) 、手术解剖虚拟系统、肿瘤组织学等等。医疗服务系统将医院的服务对象从直接来院接受治疗的客户向院外扩展, Internet技术的发展, 使院内医院信息系统向外延伸成为可能, 服务将向更大的区域范围扩展。这个领域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医疗服务提供的模式。

1.2 电子病历的定义和内容

电子病历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EMR) 也叫计算机化的病历或基于计算机的病人记录, 它是用电子设备保存、管理、传输和重视的数字化的病人的医疗记录, 取代手写纸张病历。病历是病人在医院诊断治疗全过程的原始记录, 它包括首页、病程记录、检查与检验结果、医嘱、手术记录、护理记录等。其中有结构化的信息, 也有非结构化的文本, 还有图形图像信息。电子病历含有纸张病历的所有信息。从存储记录的意义上讲, 电子病历是病历信息的又一种记录方式和存储媒介。

1.3 电子病历对医院管理的积极作用

电子病历是医疗信息的核心, 病历信息贯穿于病人在医院就诊的各个环节, 因此, 电子病历绝不仅是病历的电子存储, 它实质上是医疗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取代纸张病历也不是发展电子病历的唯一目标甚至不是主要目标, 更不能用这一目标来衡量电子病历的意义所在。它的作用在于建立电子病历系统是计算机应用向临床发展的需要, 是医疗信息的核心。

2 电子病历的技术要求分析

电子病历是医院信息化较高级阶段所要执行的功能, 也是国内外医院管理者和医院信息开发者所十分关注的问题。电子病历涉及而广, 设计和实施比较复杂。一般而言, 电子病历有以下的技术要求:

2.1 输入或引入。包括从外部数据库

(SQL Server, Fox Pro等ODBC兼容数据源) , 手工/语音录入, 扫描/数字化, 专用端口 (DI-COM接口, VIDEO接口和检验仪器串口等) 进行导入, 数据类型包括文本、数据表、图像、视频、DICOM图像/视频和专用格式数据等。

2.2 显示/打印。

包括文本内容显示 (纯文木/格式文木显示) , 电子表格, 数据表, 图像、视频、检验报表、历史跟踪曲线图, 状态图等显示方式。

2.3 存贮和传输。

能通过局域网、广域网或卫星等方式传输, 能在医院服务器、社区服务器、个人PC机上存贮。能存贮在个人电子信息卡上, 形成一个高效、方便存取的广泛联系的电子病历存贮传输网络。

2.4 安全要求。

由于病人信息属于个人的隐私信息, 也属于医院医疗级的保密信息, 电子病历还需有加密和安全保护功能。还需采用数字证书技术, 保证医师签名的合法性。要保证有权限的医师浏览病历和增加新的病历资料, 还要确保未经授权的用户无法浏览和修改电子病历。

3 电子病历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实现

3.1 电子病历的归档

电子病历的归档可以采用自动归档的方式进行, 它是根据一张“归档索引表”来进行的。每录入一个新病历首页后, 都对该索引表更新相关字段, 如录入时间字段, 每次自动归档时按照索引表完成。自动归档过程由应用程序定时触发。每次至少完成以下三项操作:查询索引表中各病历的生成时间, 找出需要转存的病历;更新索引表;分级转存。分析以上操作, 可知这实际上是通过查询归档索引表, 自动向三级存储区更新或添加病历数据记录的问题。

利用SQL Server提供的触发器技术可实现。依照上述思路和要求, 在归档索引表上建立一个UPDATE触发器。每次在零点过后输入新记录时自动触发该触发器。触发器内容如下:

检索归档索引表;根据表中数据的最后录入 (或修改) 时间将一级存储区中超过2周的数据记录归档至二级存储区, 并删除一级存储区中的该数据记录;成功删除后在归档索引表中删除该部分数据的索引;在“病历信息存储表”中追加记录, 存储病历号、存放位置等信息, 为以后检索提供方便。

3.2 电子病历的查询

电子病历系统的用户有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及患者与其家属, 因此有两种查询类型。第一种是按指标名称查询, 查询的索引可以是病人、时间、病种等。例如按病人查询, 在给出病历号或者姓名的情况下, 可得到所有的病历信息。第二种是按内容特征进行查询, 即在己知图像、声音和生理信号的特征来查询病人, 前一种比较容易实现;后一种属于基于内容的检索, 涉及面很广, 包括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处理等多门技术, 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 不易实现。

按内容特征检索。指通过给定范围、特征的确定值或模糊值来检索各种非格式数据。原理是在采集非格式化数据后, 按照内容进行特征提取, 并进行相关信息的录入, 这些提取出的特征值和相关信息就是查询中将要用到的数据。例如对于医学图像, 首先提取该图像的特征和相关信息, 例如图像的大小、像素、灰度等特征值, 探察部位、扫描方位、诊断结果等是相关信息, 然后将它们存入数据表中。特征提取的方法应与医生的专业表达一致。

3.3 电子病历的信息交换

假如医院A想得到某位病人的病历信息 (存储在医院B) 时, 它先向当地的数据中心提出请求, 经过认证后, 在数据中心查找到此病人的病历索引, 通过字段中相关联的“医院号”就能得到此病历是存储在医院B, 如果A、B医院都是采用同一公司的电子病历系统, 那么在各自医院的应用服务器里加一个中间件, 其主要功能是将另外一家医院所要的信息集成, 然后发给对方;同时另外一家医院只要将所得到的病历信息文档分解, 把对应的数据分别存放在本系统对应的字段中, 很容易就做到了信息的交换。如果A、B两家医院采用的不是同一家公司的产品, 它们采用的数据库不同、数据库中各表的定义不同、所用的平台不同等, 自然给病历信息交换还来麻烦, 甚至不能交换。采用XML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利用XML天生与平台无关性、内容与显示样式分开的优点, 将病历信息集成为大家能“相互理解”的文档, 然后在各目的应用服务器中加一个能处理 (集成、分解并存储到本地的数据库中) 这个文档的中间件就可, 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医院信息化管理与电子病历的概念, 然后分析了电子病历的技术要求, 最后研究了电子病历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实现。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电子病历

参考文献

[1]薛万国.我国电子病历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管理, 2005, (2) .

[2]王建仁, 段刚龙, 基于XML的电子病历集成方法研究[J].陕西工学院学报, 2005, (1) .

档案管理理念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 篇11

摘 要:档案管理系统对一个国家的信息化和人才资源的管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必须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视,创新档案管理的理念,从管理人员、管理技术、管理制度等进行创造性地改变,完善相关制度,通过技术创新带动管理创新,以理念创新影响管理创新。把握信息化管理的大趋势,让更多的行业受益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当前新型管理方式也存在着许多挑战,如网络安全给信息传输带来的影响,日益庞大的电子档案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档案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意识等。当前我国档案管理最重要的是实现档案管理理念的创新,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

关键词:档案管理 理念 档案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5(b)-0072-02

1 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优点

(1)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效率。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十分复杂而且速度较慢,因为输入与管理档案信息全部需要人力,人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导致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的可靠性不能得到保障。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为档案管理方式提高了技术保证,档案管理方式可以摆脱传统的人工管理,创新管理方式,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只需要在计算机上输入,就可以录入和找寻到档案,十分快捷,这样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手工管理,因此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常常出现漏写或者漏抄的现象发生,影响了档案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同时由于档案管理工作对于用笔以及笔迹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对于人员的要求比较高,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可以有效地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资料搜集、浏览、分类以及查阅的快捷性和简单性,也提高了档案资源传递的效率,提高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办公效率。

(2)资源共享更加方便和快捷。新的档案管理方式也使资源共享更加方便,想要搜索档案只要在网络上搜索就可以找到档案信息,十分方便、快捷,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使资源共享更加快捷。而传统的档案管理,因为档案管理是纸质的,查阅不方便,没法进行资源共享,并且档案管理的内容不可以复制,所以要查阅档案要去档案管理部门,这样十分复杂。传统的资源管理,档案资源的传递以及共享的困难较大,因此多数价值较高的资源都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我国资金的浪费,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人们运用资料和查找资料也更加方便,档案管理部门将现有的档案进行系统管理,并且不断提高管理系统的完善性,同时将档案管理系统利用网络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档案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可以通过共享平台来完善目前自己现有的档案资源,提高资源的完善性,提高了资源的共享效果。

(3)信息保存更加持久稳定。传统的档案管理是纸质档案,随着时间的增加,纸质保存起来比较困难,一定时间后还需要修复,而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计算机网络的存储为档案信息保存的持久性提供了保障,可以不受保存时间的限制。

(4)增加档案管理的安全性。传统的档案进行传送时可能会损害或者丢失,这样补救比较困难,而计算机网络的传输为档案信息的传输安全提供了保障,使传输跨越了地域,计算机管理也提高了信息的安全性。

2 档案管理信息化带来的挑战

(1)网路媒介影响档案管理的保密性。网络的快速发展,为信息共享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为档案管理的保密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挑战。由于档案管理人员信息管理的安全意识不够,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成熟,和黑客的恶意攻击,使档案管理的安全受到了极大挑战,因此必须从管理人员与管理技术方面寻求改进措施。

(2)档案管理部门之间合作意识不高。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于竞争激烈使内部工作人员缺少合作意识,影响了管理档案的沟通与交流。档案管理人员互相协调,实现信息处理自动化,提高信息管理效率和技术是现阶段档案管理信息化需要处理的关键问题。因此,提高档案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意识十分重要,这关系到档案管理的安全与效率。

(3)电子档案的管理方式有待提高。电子档案的大量存在使人们必须认真地思考其管理方式,从电子档案的数据处理方式和数据保存方式及如何保证网络流通中的安全进行创新。因此,要建立一个正确完整的科学管理方式,使档案管理朝着更加快捷、安全的未来前进。传统的文件传递方式,文件在传递的过程中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文件的丢失,同时用邮寄的方式来传输文件,也会影响传输的及时性,这就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但是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文件的传输,可以有效地缩短传输的时间,保障了档案资源的安全性,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果。

3 实现档案管理理念创新的方式

(1)建全档案信息管理制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要求必须创新档案管理方式,健全档案信息管理制度。传统的档案管理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制度也不够完善。新型档案管理方式的出现,要求必须创新档案管理制度,建立一套符合新型档案管理方式的新制度,以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随着社会发展的逐步完善,同时还要根据不同档案的不同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制度的约束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档案管理制度还需要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度,提高制度的约束性。

(2)提高档案管理意识和水平。当前很多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敷衍塞责,这就出现了许多档案管理问题。因此,档案管理人员要加强管理的意识,认真细心地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登记档案信息要准确,整理档案时要仔细装订、分类和收藏。还要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以提高管理能力,用更加先进的手段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从事档案管理工作。

(3)加强信息管理的安全性。档案信息管理的安全性是进行档案管理最需要保障的关键问题,因此必须从各个环节入手,提高档案管理的安全性。首先,要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工作细心认真。其次,对信息管理进行安全保护,实施档案数据备份,设立防火墙和查阅档案进行身份认证等措施,要训练提高管理人员网络安全防护的能力。

(4)利用新技术推进管理创新。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档案管理提供给了技术保障,只有利用先进的技术,才能使档案管理更加方便、快捷和安全。因此要配置先进的管理设备,保证其质量水平。要尽快设计出来进行档案管理的软件,使档案管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利用计算机集成技术,加大计算机的存储容量。另外,也要选用一些会使用计算机新技术的人才,进行管理技术的创新,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是档案信息化进程的基础,没有技术的支撑档案的信息化进程只是空话,同时为了能够保障档案信息化的进程,需要从源头上减少档案的毁损率,通过技术的进步来减少电磁的干扰,同时技术人员还要研究出档案信息的管理软件,提高信息化管理系统与办公系统之间的融合程度,同时档案管理软件的安全性也是软件开发人员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提高信息的综合开发能力,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翟惜瑞.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兰台内外,2014(1):41.

信息化经营管理 篇12

1 基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原因

1.1 加强集团企业人事管理的需要

很多集团企业都是由多个小企业组成,其中包括多个机构和管理层,每个管理层和部门都拥有自己的人事管理模式,为集团企业的人事管理增加了难度,集团管理的跨度较大,不易调节各管理层与机构的关系。这一特点,造成企业信息沟通较少,管理政策不统一等问题。因此,建立信息化的人事档案,是规范集团企业人事管理的有效方式。

1.2 人事档案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紧密相关

企业建立人事档案的管理机制,可以实时读取人力资源的信息,运用管理、开发及激励等方式,形成人事档案材料,及时更新。并且人事档案管理也可以体现出人力资源信息,企业管理者通过档案,了解员工入职前后的基本情况,及入职后职务的变化和奖惩情况,如果有职务罢免的情况,也应记录在档。

人事档案除了可以体现员工的日常信息外,还可以提高企业的人力资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为此,企业要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2 基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制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和设计方案

2.1 制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目标

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上,建立内部的档案管理系统和数据库,让人力档案与资源管理相统一,使其变成一个供企业各部门查阅和参考的信息源,进而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规范化、数字化。这样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 制订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设计方案

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人力资源管理平台上,加入企业各部门的业务,填写部门业务信息,建立管理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员工的基本信息及工作岗位的调动,都是档案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这就要求人事档案管理部门明确自己的工作,搜集各部门的人员材料,并对收集的材料分析、鉴别,从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整合,以纸质或数字的形式保管,并在信息化的系统中增设档案利用的服务,转递档案、统计信息。同时,还要根据业务,在系统中设计数个模块,为企业提供服务。

2.2.1 档案信息管理

收录到档案中的信息包括员工的基本信息,及相应的档案内容。其中,基本信息包括员工的姓名、性别,在企业中设立的档案标号,担任的职务及名称等。而档案部门的工作人员收录这些信息后,管理人员要及时根据员工信息的变化,加入新的信息,及时改正错误的信息,定期查看,排除积存的档案,确保档案的完整。

2.2.2 收集材料归档

档案管理部门要在系统中加入数个子菜单,其中包括材料送交、鉴别、归档等,为了解决材料送交出现的错误,还要设立一个材料送交还原功能。

2.2.3 档案转递

由于企业人事调动或是员工职务发生改变,其档案会随着人员的变动,转移到另一个管理机构,改变其所属的部门,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使用档案转递业务,实现档案的转移。

但档案传递菜单的功能不可以单一,而要根据不同的转递情况给出不同的业务。如新员工加入公司或企业内部的人事调动、岗位调整等情况,可以设置档案转出、办理转递两个子菜单,把档案变成转入档案,归到转入档案的子菜单中,最后进行接收、查询。但如果是员工离职,或不属于集团的组织要求,只需三个子菜单即可完成,包括调档申请、转递、查询。

2.2.4 查借阅

查借阅是档案主要利用方式之一,档案管理部门要设置查阅与借阅的子菜单,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数据服务。因为大部分档案已经做了数字化处理,可以让借阅人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借阅,支持在线远程业务。查阅包括两个子菜单,即申请和查询,而借阅则是三个子菜单,分别是借阅、归还与查询。

2.2.5 查询统计

档案管理人员在查询统计的模块,对各项档案业务进行统计,比如信息综合查询、是否缺档等。

3 结语

人事档案向数字化转变,并通过信息化的方式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让档案信息与人力资源紧密结合,使集团企业的各个管理层互相配合,促进人力档案信息的管理更加规范,企业降低了风险,提高了档案管理水平。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加快人力档案信息化、数字化,逐渐成为企业的重要工作之一。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积极吸收人才,让其为社会和企业服务。本文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为切入点,讨论如何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事档案,信息化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交通应急下一篇:综合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