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管理人才

2024-07-09

信息化管理人才(精选12篇)

信息化管理人才 篇1

1 引言

新医改政策明确提出要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建立统一居民健康档案,在这一过程中,卫生信息化管理人才将起到关键作用。就医院来说,医院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参与,信息化负责人不仅要承担医院整个信息系统的建设,更为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技术过硬、勇于担当的信息化人才队伍。本文将对医院信息化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探讨。

2 医院信息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单一

医学信息学是一种典型的前沿科学,具有多学科融合交叉的特点。它融合了计算机科学、医学科学和医院管理方面的知识。这一专业特点决定了在卫生行业中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应具备3个方面的知识结构,即医疗、管理和信息技术。这样的人才对医院来说十分缺乏,医学信息学的特点就是要求具有这3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医院信息化管理人才不仅应具有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应有信息系统开发方面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准确面对和处理在信息系统实施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同时还应该具备网络管理方面的知识,由于所有的硬件都在一个局域网环境中,网络管理方面的知识必不可少。除此以外,还应具有医学基础知识,熟悉医疗业务及医院的各种流程,否则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就很难适应医院复杂的管理需求[1,2,3]。

2.2 知识深度和广度不够,对公司严重的依赖

由于医学信息学的专业特点对人才的要求非常高,目前医院的信息化管理人员普遍不能达到要求。比如,服务器和交换机等复杂的配置一般都是由公司直接进行安装,医院人员对这些配置并不熟悉,一旦出现问题,可能造成整个网络的瘫痪,医院信息化管理人员又无法解决,只好求助公司。而公司往往由于人才流失和路途遥远等原因无法及时赶到,可能会严重延误医院业务开展。

2.3 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实际脱节

目前,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往往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要求。例如,现在的医院,尤其是大型医院,所用的数据库一般都是SQL Server和Oracle,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医学院校还在讲授Access,教学内容和实际医院运行严重脱节,不能适应现代医院发展的潮流。

2.4 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

在医院实际操作过程中,新进人员在短时间内很难进入角色,纯计算机专业的毕业人员由于没有较好的医疗卫生知识背景,对医院的流程不熟悉,对医疗中的细节更是一无所知,造成其在与医护人员的交流过程中存在很多障碍。因此,这类人员进入医药行业后普遍都有不同程度的适应期。

2.5 信息中心地位低下

信息中心在医院中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普遍较低,这对于医院信息化队伍建设是非常不利的。医院信息化的目的是服务于医疗和管理,信息中心作为医院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能简单地将其与后勤部门等同对待。但事实上,有些医院由于信息化的作用被低估,信息科室的级别和受重视程度不高,往往把信息科员工同一般技工相提并论,这些因素往往制约着信息化人才的建设和发展。

2.6 人数少且职称结构不合理

根据《国家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中的统计显示,医院信息化人员不仅学历和职称偏低,而且数量比较少。可以说,目前医院的信息化管理人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2.7 培训制度流于形式

有的医院虽然根据三甲复审的要求,制定了本单位信息人员培训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按照培训制度进行管理,使培训制度流于形式,致使科室人员的素质无法得到提升。

3 医学信息化人才培养解决方案

3.1 加快医学院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目前,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信息人才不能真正适应医院的需求,培养模式和实际需求严重脱节,这就需要医学院校在培养人才上要加强和医疗机构的沟通,了解医疗结构的真正需求,与时俱进,在课程设置和毕业实践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出医疗机构真正需要的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人才。

3.2 医院领导对信息化建设要高度重视

医院信息化属于一把手工程,医院的各级领导应引起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

3.3 建立医学信息共享和学习平台

首先,应该加强科室内部的培训。在目前所有的医疗机构中,北医三院的培训模式值得借鉴,他们配有专业的培训教室,甚至聘请外单位的专业教师对科室内部人员以及全院职员进行培训。每周科室内部都应定时举行内部学习交流,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加强沟通,还可以邀请公司的技术人员来医院开展讲座。

其次,要掌握最基本的医学知识。科室人员可以建立一个QQ群,针对软件中改动的部分,比如HIS、LIS等业务的修改,可将修改部分的接口文档、操作说明等资料及时共享到群中,或者将资料发到每个人的手中,及时和大家沟通,以避免在接到报修电话的过程中出现不知所云的情况。同时将每次会议内容共享到群中,使大家都对医院的业务和流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最后,加强每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科室人员未能解决的,应及时查找原因,明确问题的根源,找出解决的办法,争取下次再出现类似问题时,科室人员都能解决。

3.4 组建专业的培训实验室

在实验室里面配备专业的硬件设备,例如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PC等。在服务器上安装Oracle或SQL2005数据库,利用这些硬件设备模拟实践中的各种操作,增强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实践技能,确保当网络或数据库出现故障时能够迅速定位故障点。经过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训练,势必能迅速提高信息化管理人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5 进行外出培训和学习

河北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规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不低于业务收入的2%~4%,且每年有预算资金,这种预算也包括了外出学习预算。信息中心每人每年必须接受一次培训和学习,尤其在业务方面要深入学习信息安全、数据库等方面的知识,以应对在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以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医院要为信息中心留出一定的预算,鼓励员工到专业的培训机构接受在职培训,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3.6 进行轮岗制度,打破人才依赖

根据三甲复审的要求,医院信息岗位分为系统维护工程师、信息安全工程师、系统管理员等。对于新进人员采取在各自岗位上进行一定时间的工作轮换,使其对医院信息各个方面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能够独当一面的专业技能,从而打破医院的所有业务都由医院一两个人负责的局面,减少对部分人员的依赖,不至于在发生意外的情况下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

3.7 明确职责,人尽其长

医院在进行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借鉴高新技术企业普遍采用的经验,明确医院新进人员角色和职责,把HIS、LIS等资料提供给他们,包括操作说明、系统业务流程等,促使其尽快熟悉业务。同时,根据人员的特点和特长,实行业务分工,做到知人善用、人尽其才,使其在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作用,从而也为医院创造更大的价值。

3.8 培养高学历复合型人才

根据有关机构对医疗信息人才的调查显示,目前医疗卫生机构对医学信息人才的需求量较小,医学信息岗位呈现饱和状态。但事实上医学信息岗位又的确缺乏人才,尤其是具有高学历、复合型医学信息专业技术人才。这种能够超越现有职工的知识和技能,具备学科带头人素质的高层次骨干人才,可以承担众多的医学信息学课题,以此来促进整个医院信息化的发展。而这种素质又恰恰是目前本、专科毕业生所不具备的,选择接受过研究生教育经历而又有研究特长的毕业生则更为适合[4]。

3.9 加强医学信息科研工作

我们在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过程中发现,医学信息方面的科研课题很少。要建设一座国内知名强院,开展医疗信息方面的科研必不可少。这不仅可以培养医疗信息化带头人,而且在进行科研过程中,通过资料收集、统计分析、调查研究等途径提高其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学术带头人的“传、帮、带”,锻炼整个科室的信息化队伍。同时要鼓励医院人员积极撰写论文,对那些被正式出版物录用的作者,尤其是一些被评为中文核心或中文科技核心的刊物录用的人员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上奖励,以大兴学术之风,使科室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3.10 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研讨会

积极参加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CHIMA)和各省医院信息管理专业组织及其他权威机构组织的各种研讨会、交流会,并努力在协会上担任一定的职务。同时积极撰写会议论文并争取取得发言权,借助这个平台对医院进行宣传,扩大医院的影响力,这对于提升医院形象并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和其他医院同行进行交流、探讨,不但可以了解医学信息的前沿,还可以汲取他人经验,对于改进医院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11 以人为本,留住人才

要给信息化管理人才创造事业发展的空间,同时完善信息化人才的激励机制,要在职称聘任和职务晋升方面给予倾斜[5],让其感觉到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使其对单位产生归属感,用人性化的方式留住人才。

4 结语

新医改政策的出台和三甲复审的客观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对医疗信息化起到了外在的推动作用。医院领导层应从医院长久大计出发,重视信息化在医疗中的应用,充分认识在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各种因素中,人才因素是最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因素,也是决定医院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把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作为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摘要:通过论述目前医院和医学院校信息化人才培养存在的种种弊端,深刻剖析了弊端产生的根源,探讨了解决弊端的相应对策,制定了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多种方案,这对于促进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医院信息化管理人才,加强医院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华峰,吕庆文,张煜,等.立足特色学科培养医院信息化人才[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1):102-104.

[2]杨练.重视医疗信息化人才的构建与培养[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1):113-114.

[3]苗谦兵.医院信息化:人才瓶颈如何突破[J].中国医药导报,2006(28):78-79.

[4]刘岩,杨凤丽.山东省医学信息人才需求调研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9,30(4):36-39.

[5]金忠林,操秋阳,陶玲琳.江西省医院卫生信息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中国数字医学,2011(19):52-54.

信息化管理人才 篇2

为了加强中心信息化小组的领导和管理,保障系统有序运行,现制定各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如下:

一、组长:XXX

1、负责中心信息化建设全面领导工作。

2、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各站点信息化建设工作。

3、组织相关负责人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信息化工作,根据中心信息化需要对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进行调整。

4、研究决定中心信息化建设中的工作事项。

二、副组长:XXX

1、要发挥小组的合作精神,积极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合理分配各项工作任务,带领小组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组织协调好信息小组各项工作,合理安排信息小组各岗位人员工作,确保信息小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3、组织落实制定工作计划,并组织对计划落实情况的检查。

4、加强与各站点的沟通协调,积极听取各站点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工作。

5、及时了解相关政策,做好信息系统软件的改造、部署、安装、调试,使中心的信息化建设适应发展要求。

6、做好职工的培训工作。

7、负责各站点“健康XXAPP”、“微信公众号”、“XX智慧门诊”的宣传工作。

三、技术指导员:XXX

1、负责单位信息系统的维护与完善信息系统功能,保证系统能正常使用。

2、负责信息系统故障处理,及时排除日常出现的故障。

3、掌握好各系统软件的使用,负责注册用户、设置口令、授予权限等,并适时加以修改。

4.按照领导的修改意见,结合工程师进行系统改造、权限分配与修改、数据提取等工作。

5、负责医院信息系统的操作指导,协助、监督各应用站点完成各项应用操作。

6、做好医院职工的操作培训工作,做好技术服务。

7、认真落实国家和单位有关信息系统安全工作的有关规定,定期排查、处理单位信息系统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8、根据领导审批后的意见进行站内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安装工作,承担单位计算机的维修工作,并做好相关维修记录。

四、各站点护长

1、协助信息小组做好本站点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2、掌握系统使用,准时把医生的排班上传。

3、及时发现系统问题,并上报维护,保障系统的正常使用。

4、积极参与单位组织的信息化培训,并做好站点职工的培训工作,提高整个站点的信息化运用水平。

5、对站点软件、硬件运行情况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信息小组解决。

6、加强与信息小组的沟通与联系,及时收集站点职工意见和建议,提出修改意见及合理化建议。

7、负责站点“健康XXAPP”、“微信公众号”、“XX智慧门诊”的宣传工作,正确指引群众下载使用。

五、宣传技术员:XXX

1、负责设计“健康XXAPP”、“微信公众号”、“XX智慧门诊”的宣传海报及宣传单。

2、负责收取最新的资料,并及时更新“微信公众号”的内容。

3、配合信息小组做好宣传。

信息化管理助力印刷企业管理升级 篇3

科学安排生产

当下,很多报纸印刷企业依然存在“口头指挥”“无单生产”的情况。这种粗放式管理模式非常不规范,极易出现沟通错误。且当生产调度人员想要了解实时生产进度或者需要下达生产指令时,必须通过电话沟通或亲自到现场查看才行,管理效率低下。另外,采用粗放式管理模式,企业管理人员无法及时获得准确的生产数据,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决策。

而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将数字化控制延伸到各机台以及各生产环节,做到科学安排生产。如此,生产管理人员可以实时了解生产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安排生产。做到科学安排生产,主要应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

1.生产计划

报纸印刷企业的生产计划一般包括周计划、临时订单和日计划三部分。由于大多数定期出版的报纸都以周为周期,因此报纸印刷企业的机台生产计划也通常以周为周期。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先建立一个周计划,每天根据周计划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自动检索当天要印刷的报纸订单,再加上当天的临时订单,就生成了当天的日计划。当日计划下达到各个印刷机台和各个生产工序时,就进入到了生产过程管理阶段。这时,若要安排机台任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就会根据每个机台的产能情况,合理安排最优的任务组合。假设一家印刷企业有5台产能不同的轮转印刷机,系统会根据活件情况,合理安排每台轮转印刷机的工作量。

2.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包括版面接收管理、CTP输出管理、印刷机台管理、印后管理和生产调度管理等环节。现在,很多印刷企业都在尝试运用实时反馈的方法进行过程管理。在生产过程中,各工序、各机台可通过网络实时接收指令,并实时反馈进度和工作记录。例如,每个机台每开始生产一个活件或者结束一个活件,都可以实时反馈到管理部门;生产管理人员根据事前制订的生产计划,结合各机台、各生产环节的实时反馈信息,灵活做出调度决策,并实时下达到各机台和各生产环节;如果遇到提前完成或者延缓完成任务的情况,生产管理人员还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并重新安排生产。

值得一提的是,以前如果要进行生产信息的实时反馈,需要在机台安装电脑并连接网线。而现在只需一个平板电脑,再加上车间的无线网络即可,非常便捷。

3.统计报表及数据分析

在采用粗放式管理模式的报纸印刷企业中,企业管理者大多到月底和年底才能看到统计报表。因为通常情况下,印刷企业都是在月底或年底才会统计报表并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很多报纸印刷企业会专门配备人员进行此项工作,不仅工作量大,还容易出错。而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可以详细记录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每天完成生产后,就可以通过系统直接生成各车间的日报表,如报纸生产时效分析日报表、印刷机台产量日报表、照排机产量日报表、拼晒版产量日报表、CTP产量日报表等。有了准确的日报表,月底就可以直接生成相应的月报表。这样,印刷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就一目了然了。

实现成本控制

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使各环节的数据清晰透明,从而极大降低成本控制的操作难度,为印刷企业解决成本控制这一大难题。

1.采购成本控制

采购成本控制主要是指采购过程中对采购的原材料及其他物品的成本进行控制。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使整个采购过程信息化、透明化、制度化。采购部门主要利用电子采购平台实现对供应商和采购信息的管理,通过招标选定供应商并签订合同,采购合同中包含的信息便是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基础数据。利用这些基础数据,系统可以实现对供应商的信誉管理、到货质量管理和采购付款管理等功能。

进行采购成本控制时,报纸印刷企业月采购情况表非常重要,其一般包括安全库存量、月采购计划和临时采购计划,在制作月采购情况表的子表时,就需要考虑诸如现有库存量是多少、如何计算月度计划、临时采购考虑是否完全等琐碎信息。如果采用粗放式管理模式,要将这些信息全部整理好着实不易。但如果采用信息化管理,这些数据就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记录或者计算得来,避免出现因采购不足而延误生产或者因过量采购而占用流动资金的情况。另外,利用月采购情况表,还可以随时比较不同时间采购同一商品的价格情况,避免了因采购人员发生变动而造成采购价格波动的情况。不仅如此,清晰合理的采购计划表还可以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

2.使用成本控制

纸张、CTP版材以及设备零配件等的成本是报纸印刷企业控制使用成本的重要方面。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成本控制主要可以从流程控制和考核控制两个角度入手。

(1)流程控制

流程控制即通过规范印刷工艺流程来控制各项材料的使用数量。以纸张为例,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仅针对纸张的整个使用周期设计了合理的纸张需求量计算公式,还对纸张的整个使用流程进行了精确监控。在纸张出库之前,信息化管理系统会计算出需要领用的纸张数量。纸张出库之后,也会监控纸张从车间(存纸)到机台(使用纸),最后到印刷成品或变为废品过程中的使用情况。

(2)考核控制

对印刷材料的精确监控可以作为机台人员的考核标准之一,从而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如可以将原材料按照一定原则分解到相关生产部门(可根据往年消耗量的统计数据制订分配比例),指定对应的考核标准,然后根据每天的实际生产情况进行考核。

控制经营风险

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还能帮助印刷企业控制经营风险,有效降低生产经营中的不确定性,为企业的正常运营保驾护航。

1.保证生产高效、准确

对于报纸印刷来说,时效性最重要,报纸印刷企业的第一要务是及时保质保量地印刷出报纸。但在保证生产时效性的同时,一定要防止诸如印错版(有些印刷厂曾出现误将前一天的版面当成当天版面来印的错误,造成重大损失)、未注意到报社临时改版、工艺工序未通知到位等情况的发生。采取数字化工作流程,用信息化管理代替粗放式管理,可以规避这些风险,信息化管理系统可自动检测和更换旧版面,不再需要手工删除或者替换,从而让具体的工艺工序直接下单到机台,保证了报纸的正常印刷。

2.确保代管纸的安全使用

很多报社都是自己采购纸张,由印刷企业代管。这无疑给报纸印刷企业增加了额外的工作,尤其是对于那些承印多种报纸、需要管理多个报社纸张的印刷企业来说,更是麻烦得多。很多印刷企业对代管纸的管理都不规范,纸张混用情况经常出现,时间久了就会出现代管纸数量不清,甚至还可能出现丢纸现象。

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将纸张进行统一管理,理清自有纸和代管纸的账目,明确自有纸和代管纸之间的借还关系。

3.规避丢报风险

以前报纸印刷企业偶有丢报情况发生,因为没有监控,很难搞清楚事件原委。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在出报口及堆积机上安装传感器进行计数,有效掌握实际的交报数量;在机台部分通过生产计数掌握废报数量;再通过对损耗的监控,即可掌握报纸生产的情况,有效避免丢报情况。

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走向“互联网+”及“工业4.0”的第一步,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印刷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也将得到全面提升。

信息化管理人才 篇4

1.1 医院信息系统的概念和分类

医院信息系统 (HIS) 是指应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 为医院所属相关部门提供病人医疗信息、财务核算分析信息、行政管理信息和院长统计决策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 具有提取信息和数据通讯的能力, 并能满足所有授权用户对信息的各种需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医院信息系统由管理信息系统、诊疗信息系统和医疗服务系统三大部分组成。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决策、医务与一般事务管理系统, 例如领导查询、门诊挂号、住院登记、财务、统计、药房药库管理、卫生材料和器材管理、人事、后勤保障等等。诊疗信息系统包括专家系统、新药统计系统、放射治疗系统、治疗药物检测、医学影像存档和传输 (PACS) 、手术解剖虚拟系统、肿瘤组织学等等。医疗服务系统将医院的服务对象从直接来院接受治疗的客户向院外扩展, Internet技术的发展, 使院内医院信息系统向外延伸成为可能, 服务将向更大的区域范围扩展。这个领域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医疗服务提供的模式。

1.2 电子病历的定义和内容

电子病历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EMR) 也叫计算机化的病历或基于计算机的病人记录, 它是用电子设备保存、管理、传输和重视的数字化的病人的医疗记录, 取代手写纸张病历。病历是病人在医院诊断治疗全过程的原始记录, 它包括首页、病程记录、检查与检验结果、医嘱、手术记录、护理记录等。其中有结构化的信息, 也有非结构化的文本, 还有图形图像信息。电子病历含有纸张病历的所有信息。从存储记录的意义上讲, 电子病历是病历信息的又一种记录方式和存储媒介。

1.3 电子病历对医院管理的积极作用

电子病历是医疗信息的核心, 病历信息贯穿于病人在医院就诊的各个环节, 因此, 电子病历绝不仅是病历的电子存储, 它实质上是医疗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取代纸张病历也不是发展电子病历的唯一目标甚至不是主要目标, 更不能用这一目标来衡量电子病历的意义所在。它的作用在于建立电子病历系统是计算机应用向临床发展的需要, 是医疗信息的核心。

2 电子病历的技术要求分析

电子病历是医院信息化较高级阶段所要执行的功能, 也是国内外医院管理者和医院信息开发者所十分关注的问题。电子病历涉及而广, 设计和实施比较复杂。一般而言, 电子病历有以下的技术要求:

2.1 输入或引入。包括从外部数据库

(SQL Server, Fox Pro等ODBC兼容数据源) , 手工/语音录入, 扫描/数字化, 专用端口 (DI-COM接口, VIDEO接口和检验仪器串口等) 进行导入, 数据类型包括文本、数据表、图像、视频、DICOM图像/视频和专用格式数据等。

2.2 显示/打印。

包括文本内容显示 (纯文木/格式文木显示) , 电子表格, 数据表, 图像、视频、检验报表、历史跟踪曲线图, 状态图等显示方式。

2.3 存贮和传输。

能通过局域网、广域网或卫星等方式传输, 能在医院服务器、社区服务器、个人PC机上存贮。能存贮在个人电子信息卡上, 形成一个高效、方便存取的广泛联系的电子病历存贮传输网络。

2.4 安全要求。

由于病人信息属于个人的隐私信息, 也属于医院医疗级的保密信息, 电子病历还需有加密和安全保护功能。还需采用数字证书技术, 保证医师签名的合法性。要保证有权限的医师浏览病历和增加新的病历资料, 还要确保未经授权的用户无法浏览和修改电子病历。

3 电子病历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实现

3.1 电子病历的归档

电子病历的归档可以采用自动归档的方式进行, 它是根据一张“归档索引表”来进行的。每录入一个新病历首页后, 都对该索引表更新相关字段, 如录入时间字段, 每次自动归档时按照索引表完成。自动归档过程由应用程序定时触发。每次至少完成以下三项操作:查询索引表中各病历的生成时间, 找出需要转存的病历;更新索引表;分级转存。分析以上操作, 可知这实际上是通过查询归档索引表, 自动向三级存储区更新或添加病历数据记录的问题。

利用SQL Server提供的触发器技术可实现。依照上述思路和要求, 在归档索引表上建立一个UPDATE触发器。每次在零点过后输入新记录时自动触发该触发器。触发器内容如下:

检索归档索引表;根据表中数据的最后录入 (或修改) 时间将一级存储区中超过2周的数据记录归档至二级存储区, 并删除一级存储区中的该数据记录;成功删除后在归档索引表中删除该部分数据的索引;在“病历信息存储表”中追加记录, 存储病历号、存放位置等信息, 为以后检索提供方便。

3.2 电子病历的查询

电子病历系统的用户有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及患者与其家属, 因此有两种查询类型。第一种是按指标名称查询, 查询的索引可以是病人、时间、病种等。例如按病人查询, 在给出病历号或者姓名的情况下, 可得到所有的病历信息。第二种是按内容特征进行查询, 即在己知图像、声音和生理信号的特征来查询病人, 前一种比较容易实现;后一种属于基于内容的检索, 涉及面很广, 包括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处理等多门技术, 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 不易实现。

按内容特征检索。指通过给定范围、特征的确定值或模糊值来检索各种非格式数据。原理是在采集非格式化数据后, 按照内容进行特征提取, 并进行相关信息的录入, 这些提取出的特征值和相关信息就是查询中将要用到的数据。例如对于医学图像, 首先提取该图像的特征和相关信息, 例如图像的大小、像素、灰度等特征值, 探察部位、扫描方位、诊断结果等是相关信息, 然后将它们存入数据表中。特征提取的方法应与医生的专业表达一致。

3.3 电子病历的信息交换

假如医院A想得到某位病人的病历信息 (存储在医院B) 时, 它先向当地的数据中心提出请求, 经过认证后, 在数据中心查找到此病人的病历索引, 通过字段中相关联的“医院号”就能得到此病历是存储在医院B, 如果A、B医院都是采用同一公司的电子病历系统, 那么在各自医院的应用服务器里加一个中间件, 其主要功能是将另外一家医院所要的信息集成, 然后发给对方;同时另外一家医院只要将所得到的病历信息文档分解, 把对应的数据分别存放在本系统对应的字段中, 很容易就做到了信息的交换。如果A、B两家医院采用的不是同一家公司的产品, 它们采用的数据库不同、数据库中各表的定义不同、所用的平台不同等, 自然给病历信息交换还来麻烦, 甚至不能交换。采用XML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利用XML天生与平台无关性、内容与显示样式分开的优点, 将病历信息集成为大家能“相互理解”的文档, 然后在各目的应用服务器中加一个能处理 (集成、分解并存储到本地的数据库中) 这个文档的中间件就可, 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医院信息化管理与电子病历的概念, 然后分析了电子病历的技术要求, 最后研究了电子病历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实现。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电子病历

参考文献

[1]薛万国.我国电子病历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管理, 2005, (2) .

[2]王建仁, 段刚龙, 基于XML的电子病历集成方法研究[J].陕西工学院学报, 2005, (1) .

成都商贸管理软件企业信息化管理 篇5

现如今的企业如果没有信息化管理,那势必会渐渐的没落,从而走上灭亡。在国家大力提倡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下,很多管理者都在踌躇,思考,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就是信息化,那么怎么才能让自己的企业也跟上形势呢。老人常说“不读书不看报,怎么了解国家大事?”作为一个企业的决策者,一定要了解国家的政策,国家的指向,只有这样才能让你的企业可持续发展。

信息化是让企业通过现有的信息技术提高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水平。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它起到的作用是提高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水平。这里提到的信息化,不单单是说你有电脑,有软件就可以,它只起到辅助提高的作用,而真正的基础是你应该有一套成熟的管理体制。

如果你的管理体制本身是存在问题的,那就算你应用信息化只是让你多花了钱去运行维护你的硬件设备和管理软件。企业有良好的可持续的发展,你需要建立并完善一套管理体制,想要企业高效的运行,你需要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软件。

而在选择软件上,我们需要的不是最贵的,而是最适合你的。技术人员的配置,经济的承受能力,也就是根据公司的规模来选择。但针对于中小型企业,我们有心而无力。那么,到底怎样找到又实用,又高性价比的管理软件。

软件的咨询、营销、实施、服务及开发于一体的管理信息化供应商和服务商。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的: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管理、业务模块管理、跟单管理等解决方案。

人力资源部每天都在整理厚厚的文件。

销售部每天都在忙碌于做报表,每天的工作进程以及每一周的报表。虽然忙碌,但工作效率如何?

作为一名管理者,你是否已经疲于应对那些厚厚的工作报表,你是否对那些客户资料焦头烂额。你是不是一直在想有种东西让工作变得轻松。

信息化管理人才 篇6

【关键词】人事档案管理;传统档案实体管理;信息化管理;改革

在人事管理制度中,人事档案管理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人事档案管理的内容突出记载了人的活动以及思想观念,是人们人生轨迹的重要载体,其主要针对人才的信息进行了详尽的记录,是提供人才的主要参考依据。针对人事档案管理进行加强处理,可以使得人事工作的效率大幅度的提升,并且也能够使得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这样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针对传统人事档案管理中的问题,合理的解决方法就是将传统的档案实体管理转变为信息化管理,从而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1.信息化管理改革的必然性

由于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传统的档案实体管理已经无法适应现今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因此,需要将传统档案实体管理转变为信息化管理,可以说,人事档案管理由传统档案实体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改革有其必然性,但是改革的方向却值得进行深入的思考。所谓的信息化管理,就是将传统档案的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转变,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档案管理模式中,对档案起到信息化的管理,使得档案管理更加的规范化和系统化。档案实施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的提升档案管理的效率,使得档案的管理成本有效的得到降低,这样方便进行档案的查阅,同时也能够降低人员的损耗以及财物的消耗。对档案实施信息化管理,就是合理的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针对档案管理的流程实施有效的控制,保障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有效开展,从而使得企业能够有效的实现数字化以及信息化。

2.信息化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1信息化意识不够强。在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如果相关的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深,不够理解信息化,无法充分的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开展的重要性,就无法使得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得到顺利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进行信息化管理改革,改革的过程也会出现各种的阻碍,从而就无法对人事档案管理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2.2信息安全系统不够健全。人事档案记录的是个人的发展历程,其中涉及到个人的隐私,因此,人事档案一直是保密的状态,由于人事档案涉及到个人的重要信息,因此,对其进行安全保护就显得尤为必要。一旦人事档案信息出现了泄露的情况,就会使得人事档案的安全性消失,从而无法保障人事档案中个人隐私的安全,会使得个人的隐私暴露在外,而我国目前的信息安全系统建设还不够完善和健全,其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就使得信息化管理中存在很大的问题。

2.3资源建设与人才建设不协调。在实施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的组织单位如果没有发挥好其应有的组织建设作用,没有合理的对资源进行建设以及对人才建设进行优化配置,就会使得资源建设以及人才建设的投入变得更加的困难,人力资源无法实施有效的保障,就會使得人力资源的发展失去动力,在实施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资源建设与人才建设之间就会出现不协调的问题。

3.改革的具体措施

3.1加强对人事档案管理的认识。要对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的意识进行有效的培养,使得人们能够充分的认识到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在思想观念上实行转变,使得人们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这样不仅有利于推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也可以使得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符合现今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得其能够正常的开展。另外,加强对认识档案管理的认识,还能够使得相关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使得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得到合理的提高,相关的管理人员会逐渐加强其对人事档案管理服务的重视程度,从而开展优质的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做到勤恳工作,爱岗敬业,从而可以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由传统档案实体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改革。

3.2建立完善的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在当前人员流动频繁,人事调动常见的情况下,采取信息化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具有很大的应用优势,可以极大的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效率,方便人事部门调取和使用人事档案。但是要想真正达到良好的应用效果,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网络系统必不可少。因为要想实现信息化管理,就必须用到计算机和和互联网,这是改革和转变的一个必然条件。对此,单位必须要配备必要的基础硬件设施,同时采取适合人事档案管理的软件,引进信息型人才,构建符合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网络系统。

3.3改进档案管理制度。如果人事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转变,则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也必须要进行改进,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人事档案管理需求。这是因为传统的档案实体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是以纸质档案为主,纸质档案保存和管理工作量较大,但其不像数字化档案一样利于复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在实施信息化档案管理后,对人事档案安全性的保障措施更要做到位,相应的管理制度需要加以改进完善,从而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合理性。

4、结语

总而言之,人事档案就是对人活动历程的详细记录,其是一种数据信息的载体,针对人事档案实施有效的管理,可以使得人事档案相关工作得以顺利的开展,即使我国目前的人事档案管理相关制度和规章条例还不够完善,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但是只要合理的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由传统档案实体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改革,加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就能够使得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可以顺利的开展,从而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同芹.人事档案管理研究述评及趋势展望[J].科技致富向导,2013(30).

[2]王晓梅.人事档案管理由传统档案实体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改革[J].才智,2012(13).

关于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管理分析 篇7

图书馆的整体质量高低和服务水平的高低, 体现出一个社会文化进步和文明水平的高低, 所以图书馆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图书馆管理落后的情况也越发凸显, 图书馆建设滞后也影响到了我国的教育的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及校园图书馆在管理上多数仍处于传统的管理水平, 这与信息技术时代的自动化管理及网络化管理有很大的差距, 发展空间巨大。新时代的发展表明, 图书馆自动化管理, 图书资料网络化、信息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图书馆只有改变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才能为读者提供有效和多层次的服务, 才能体现图书馆的信息化、专业化、智能化的功能。

二、实施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意义

(一) 在经费方面可以大量节省

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主要通计算机完成, 较之以往的传统方管理, 能省却很多环节的工作, 在人、财、物等方面都有大量的节省。比如传统的图书管理方法是需要进行卡片的制作, 对每一本书都要进行目录卡、目录卡保护套、书根卡、书根袋、种次卡、图书登记簿、借书登记簿等等的配制才能完成, 但有通过计算机进行自动化管理, 最多只需要两个条码便可完成, 能节省大量的材料成本。

(二) 提高工作效率

在图书的登记方面, 进行自动化管理后, 由于软件管理系统都自带编目和导入功能, 登记时能免去手工操作的麻烦, 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另外, 在借阅图书方面, 手工操作需要对图书及借阅者信息都要进行手工登记, 工作量大而且麻烦, 而采用微机自动化管理后, 每本图书都采用条形码, 具有唯一识别性, 而借阅者都采用磁卡式借书证, 管理人员只需进行扫码便可以完成图书及借书证的登记工作, 整个流程可以说是瞬间完成, 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及图书的流通效率, 而用对于借还图书的登记信息的准确性也大为提高。

(三) 提高了图书的流通率

图书管理自动化以后, 管理者和读者都能对图书馆的图书进行了解, 通过网络查询, 对于馆内的图书的有无及借出情况随时查询, 哪些借出, 哪些在馆, 什么时候能归还等都能一查便知。同时也能通过网络进行远程预借, 同时读者对所借图书通过在线查询可以知道所借图书什么时借的, 什么时候应当归还, 都一目了然, 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续借, 大大方便了读者的借阅及管理员的管理。另外, 一些新图书在出版时都有电子版, 在不涉及版权的情况下, 很多图书资料都可以共享到网上, 方便读者在线阅读电子版, 大大提高了图书的流通率及利用率。

二、图书馆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采购盲目的问题

无论是传统管理还是自动化管理, 都存在采购盲目的问题。图书的采购上, 由于传统方法在管理时, 无法统计流通的图书的热门与否, 采购什么样的图书, 缺乏数据支持, 完全凭采购人员的经验及直觉, 偏差在所难免。在资金方面存在浪费, 每年都购书, 却采购不到所需的图书。而采用自动化管理中, 由于软件功能方面的限制, 有的软件缺少统计功能, 反而在采购方面仍然要凭感觉, 往往购进的都是利用率不高的图书, 导致资金的浪费。

(二) 图书的存放及保管问题

管理意识差, 对于图书的存放及保管不到位, 存在丢失及损坏情况, 而不能及时补救, 再有图书的老化情况严重。另外图书的排架混乱, 分类不科学, 导致查找和归位困难。而在自动化过程中, 编目过于繁琐, 对于现有书目资源利用不够, 复本资料重复录入的情况大量存在, 查重困难, 使管理人员浪费工作量, 不同馆间数据不能共享。

(三) 网络功能利用不够

主要表现在不能自动化的软件开发不够完善, 导致读者使用不方便, 检索困难, 没能发挥网络功能, 馆际间的联合较弱, 彼此的互通不够, 一些馆中图书量不足, 一些馆中的图书得不到利用。

三、计算机信息化图书馆建设

(一) 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

主要由主服务器和多台工作站形成局域网, 局域网再与互联网相连, 这样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访问图书馆的网站, 读者可以在网上进行图书的查询、预约、预借等, 而图书管理员则在联网的计算机工作站上进行图书编目和图书流通及相关统计等工作。

(二) 公开查询系统

这个系统主要应用在较大图书馆的大厅里, 通过操作, 可以对图书馆概况和相关的借阅操作流程进行了解, 以及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和规章制度, 也可对书刊信息检索。

(三) 图书防盗系统

为方便读者借阅, 现代图书馆都采用开架借书的方式, 为避免丢失, 采用防盗系统进行控制。防盗设备包括有单双防盗门、磁条充消仪、磁条检查仪和磁条。

四、总结

信息化管理人才 篇8

一、信息化的社会背景

计算机和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及,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容易越来越密切, 距离的隔阂正在日渐消逝。因为网络的出现, 地球正在发展成一个地球村。也正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存在, 人们所从事的工作越来越轻松, 几个办公软件的操作让原来繁琐复杂的办公室工作轻松、精确、快速完成;一个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 让原本混乱难以理清头绪的人事管理更加科学合理;一个高端业务信息系统的运用, 让企业内所有的客户资源都以数据的形式存储在系统中可以随时查询和使用。在此背景下, 如果仍然安于现状, 不理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那么必然会因为工作效率的下降和竞争力的降低而被行业所淘汰。质检机构虽然是事业单位, 但是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加快的背景下, 事业单位要紧跟时代潮流, 实现信息化的变革, 以探求更好的发展。

二、质检机构业务管理信息化现状

目前, 我国的质检机构也在积极适应信息化的时代潮流, 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业务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变革, 并逐渐实现了业务管理各个环节的信息化。但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 现在质检机构的业务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不利于其进行信息化的变革。目前, 我国质检机构业务管理的信息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质检机构业务管理信息化有地区差异

现在我国东部相对发达地区的业务管理就已经实现了相对全面的信息化, 而且其信息化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东部地区有些县级质检机构能够通过网络进行业务管理。但是西部地区的质检机构的业务管理信息化却发展比较缓慢, 某些省级、自治区级别的机构甚至都没有设置一个专门的业务管理网络。西部很多地区的质检机构仍然停留在信息单机管理的阶段, 现在很多客户、企业和消费者都希望能够从网络上获取相关信息, 这在西部地区的质检机构却很难实现, 由此可见已经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二) 业务管理仍然没有实现精细化和标准化

业务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质检机构业务管理的精细化和标准化, 从而全面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例如, 将所有业务的基本信息都进行细致分类以录入系统, 包括样本的名称、主要联系人、检验的时间、规格型号、检验类别、具体的检验室、委托单位名称、商标、规格型号等等, 还要确保每一份检验报告能够在信息录入后自动生成等。系统中还应该包括意向计划的详细信息, 诸如计划下达和完成的时间、计划来源以及计划员等。完善所有的环节以确保可以进行动态的管理。但是目前, 质检机构的业务管理仍然处于初级管理阶段, 无法做到对每一个细节的完善。

(三) 质检机构业务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比较低

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到质检机构的业务管理水平。但是综观目前我国质检机构的业务人员可以发现, 虽然部分质检机构刚刚纳入了新鲜的血液, 拥有高水平的计算机操控者, 可以对信息化的业务进行有效管理。但是有些质检机构仍然存在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问题。这就出现虽然质检机构已经建立一套完备的信息化业务管理系统, 但是因为操作人员的不专业而频频出现差错的问题。

三、质检机构业务管理信息化对策

本研究认为, 要真正实现质检机构业务管理的信息化, 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 加强信息化的推广, 提升西部地区信息化水平

质检机构业务管理要实现全面的信息化, 首先应该对这项技术进行大力宣传和推广, 尤其是对对于西部偏远地区的质检机构。首先, 加强东西部质检机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让西部落后地区的质检机构能够到东部进行学习, 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 从而能够主动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其次, 要加大信息化宣传, 让西部地区的质检机构的领导者能够认识到时代发展的潮流, 从而紧跟信息化的步伐, 积极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提升工作人员信息化水平

对于正在推动业务管理信息化的质检机构而言, 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首先, 要从外面引进具有高水平的信息化系统操作能力的质检工作人员, 对本机构的信息化系统进行改进和准确科学的操控;其次要对原有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信息化专业素质的培训, 让他们在工作之余能够多“充电”, 多完善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 从而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 能够熟练操作业务管理的信息系统, 不至于频频出现差错。

(三) 深入提升信息化水平, 实现业务管理的标准化

已经建立信息化业务管理系统的质检机构也应该毫不松懈, 在已有的基础上深入提升信息化水平, 争取达到管理的精细化和标准化。工作人员应该坚持对业务进行标准化录入、标准化编号、使用标准化的名称、按照统一的日期规范和标准编号规范进行录入等等。标准化管理的工作量比较重, 一开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但一旦形成规范, 将会给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四、结语

目前很多质检机构虽然都已经实现了业务管理的信息化, 但是信息化水平仍然参差不齐, 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需要质检机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探讨, 寻求有利的物质和外部条件, 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摘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 如今人类正在迈入信息化时代。无论是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网络, 此种背景下各种类型的企事业单位都在寻求信息化的变革, 质检机构也不例外。本文主要以质检机构的业务管理为对象, 对当前质检机构业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进而寻求能够促进质检机构业务管理信息化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质检机构

参考文献

[1]李权, 苏荣福.浅析产品质量检验所信息工作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思路[J].中国标准导报, 2012 (01) .

[2]李权, 苏荣福.产品质量检验所信息工作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思路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08) .

信息化管理人才 篇9

关键词:信息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能力,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是教育研究永恒的主题,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社会信息化建设培养既懂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本文从社会需求出发, 分析了信息化人才岗位及职业发展空间, 分析了相应职位的知识能力需求, 结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知识体系, 以能力为导向, 设计了专业培养的课程结构及课程模块。为突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 指出应强化培养学生的某种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能力, 由于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突出体现了管理与技术相融合的特点, 可以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能力作为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 并以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能力。

1 信息化工作岗位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应用性教育的本质特征是面向区域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办学和培养人才, 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 考虑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及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专业特征是: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 有一定的社会适应性, 具有突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 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应瞄准专业岗位的核心任务, 以此定位专业核心能力, 本着强化专业核心能力、扎实专业基本能力及扩展专业发展能力的原则培养学生,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1,2]。

信息化建设遍及社会的各行各业各阶层, 深入分析信息化建设具体的工作岗位[3], 我们可以将与信息化活动相关的从业人员的工作岗位、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职业发展、知识能力需求加以概括, 如表1所示。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 软件行业逐步向软件服务转型, 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信息化建设更加依赖于软件服务商, 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逐渐向组织信息资源规划、管理业务流程建模、信息系统二次开发、应用系统业务管理数据维护等方面转型。因此信息化建设需要更多能够理解组织的管理业务, 能够对信息资源进行规划, 能够建立业务流程管理模型, 能够充分理解并提高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效率的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管理与技术兼备的人才, 毕业生主流的岗位及发展应该是B、C、D、E、F、G类型的高级人才, 他们工作的重点是组织和协调。

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任何单位进行信息化建设都离不开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运行效果决定了信息化建设的经济贡献率。从信息化岗位及人才的职业发展来看, 信息系统开发人员是最基础的工作岗位, 其他岗位都是由此而发展起来的。因此信息化人才首先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背景, 其次才能在行业工作, 在具备足够深入的业务管理技能下, 才能向偏管理或偏技术两个方面拓展职业空间。从信息化职业发展来看, 掌握信息系统开发技术有利于从业人员深刻理解管理信息系统, 从而提高岗位工作业绩。以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作为专业核心能力, 培养学生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与实现能力, 可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 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结构、培养目标及过程

在知识经济时代, 社会变革和知识更新日益加速, 高级人才应具备社会变革、知识技能更迭适应性, 本科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课程体系设置应强调扎实专业基础, 适度拓宽专业能力。具体就是通过通识性课程使学生学习到普遍的理论知识, 具备基础学习能力;通过核心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使学生掌握深度的科学思维方法, 具备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通过设置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选修课程,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技术能力。结合专业所依托的学科以及高素质人才的能力需求, 面向应用, 面向岗位, 构建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结构及能力结构 (如表2所示) 。

人才能力的获取需要训练, 能力增长是一个递进过程, 需要一个符合人才能力培养规律的过程。这不仅要考虑学生单项知识掌握和能力获得, 更应注重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需要设置并增加综合性课程, 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此我们将培养过程设计为3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以单门课程知识点传授为基本方法, 使学生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 结合课内实践, 以问题为导向训练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第二阶段以综合应用单门课程的知识、技术为重点内容, 传授综合知识应用方法, 安排较长周期的实践活动, 以项目为导向要求学生解决一个专业综合性问题, 如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 训练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强化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 通过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及能力需求, 有目标地安排毕业社会实践, 要求学生完成必要的毕业论文 (设计) , 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能力。培养过程如图1所示。

3 能力导向的课程模块及课程设置

根据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指导目录,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包含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3个学科的核心课程及交叉性课程。

构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 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本着依托学科, 扎实基础的原则, 从相关学科中选择一些影响深度思维能力、对专业能力成长起关键作用, 且相对重要的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 课程内容要有适度的广度, 同时强调精、深。所选择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及专业基本能力目标如表3所示。

构建专业必修课程模块, 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本着面向应用, 强化优势, 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 从相关学科中选择有一定技术难度, 对专业能力培养起关键作用, 且相对重要的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 内容上强调相对完整, 技术上要有一定深度, 强调实践环节。专业必修课程模块及专业能力目标如表4所示。

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 从相关学科中选择一些影响学生知识能力扩展、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利于扩大学生就业面的课程作为选 (必) 修课, 课程内容强调广博和创新。专业选 (必) 修课程模块及专业能力扩展如表5所示。

4 应用型人才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

基于人才能力增长规律, 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在对单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方面, 除了应加强和重点改革技术类课程的实践内容与方法外, 应构建一门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课程, 使学生在学完各单门课程后, 在掌握了所学的单项知识, 已经具备了简单问题解决能力之后, 将有关课程学习的知识综合应用,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从而深化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本着改革创新, 突出应用性特色的基本原则, 以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 构建一门具有特定管理业务背景的综合性课程, 即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实务, 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这一完整的开发过程。

考虑课程任务及能力目标的培养效果, 设计的综合性课程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 分多个阶段,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每一阶段应达到不同的培养子目标。

各阶段设置及能力子目标:

案例法———掌握综合知识应用方法;

调查研究法———分析问题能力、创新能力;

合作讨论法———管理沟通、团队合作能力;

自主学习法———培养专业核心能力;

答辩及模板点评法———自我完善能力、专业素质。

从以上的子目标来看, 通过该课程, 不仅能够强化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即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能力, 同时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 管理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 自我完善能力,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为达到理想的培养效果, 为该课程建立了一系列真实的管理信息系统案例, 并有完整并符合行业规范标准的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文档与之配套, 主要用于分阶段引导和控制学生完成实践任务的目标, 用于评价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成果, 评价学生课程成绩。

需求分析是系统开发的基础, 分析结果直接决定系统开发质量, 做好需求分析首先应能较全面地了解目标系统的管理业务及工作流程, 为此每个案例都应是行业管理的典型业务, 要求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业务管理流程的录像或多媒体课件与之配套, 提供合适的学生业务管理实践环境, 使学生做好需求分析和系统分析, 之后由学生独自进行信息系统设计和实现, 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5 应用型人才培养其他措施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 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在于不断深化课程改革, 对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进行重点改革, 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知识整合,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上进行改革创新, 增加课程的趣味性、知识性和技能性, 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方法及标准, 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积极进行精品课程建设, 示范并逐步推进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加强新教材建设, 强调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 从而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 建立工厂、企业、农村、社会等实践教学基地, 建立企业知识引进、学生就业实践、教师科研三结合的长效机制, 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等, 这些措施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 2009 (1) .

[2]王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构成及培养[C].2008年应用性本科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8.

[3]朱春燕.ERP教育在中国——360度谈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与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信息化管理人才 篇10

一、传统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档案的重视度差

没有充分认识到人事档案的重要性, 人事档案管理意识淡漠, 所以档案的管理工作出现了懒散的局面;或者是由于人事档案管理意识的单薄, 而缺少档案管理硬件设备, 从而使档案管理的工作没有做好。

2、管理素质太低或者管理人员配备

人事档案管理的管理员素太低, 再加上人事档案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琐碎的工作, 具有极强的连续性, 素质低的话, 就有可能不能充分认识到人事档案的重要程度, 没有进行准确的分类管理, 这就影响了分类的统一性原则, 也不便于以后的档案查阅。档案管理人员配备不足或者是不得力的话, 同样也有可能造成档案的管理工作混乱, 致使人事档案的正常管理工作不能正常运行。

3、实体管理占用一定的范围空间

传统档案的实体管理, 就是将每个人的个人人事档案, 以纸质文档进行的材料存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人事的调动等, 人事档案也会随着增加, 占用的空间也随之增加。

4、管理、查找不便

虽然实体档案在管理的时候也要进行分类, 但是在管理上越多的档案就越难管理, 越多的档案在查阅的时候, 消耗的时间也就越长, 传统实体档案管理不便于档案的管理与查阅。

5、可信度不高

人事档案失真现象也是比较严重的, 有私心的某些人想要对自己的人事档案进行造假, 这样就使人事档案严重失真。

二、人事档案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改革

(一) 向信息化管理改革的必然性

笔者在前部分分析了传统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鉴于以上原因, 人事档案管理的改革是必然的, 重点是向哪个方向的改革。

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是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 将信息化管理应用到档案管理当中去, 使档案的管理可以更加科学化, 更加系统化。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档案的管理效率, 降低档案的管理成本, 同时便于档案的查阅, 减少人力、物力的消耗。档案的信化管理, 就是运用信息技术, 将档案管理的所有流程以及相关的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与控制, 也是使单位或者企业实现网络化、信息化的一个步骤。

(二) 信息化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信息化意识不够强

当组织或者机构的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不强, 对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就不会认识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及时实行了向信息化管理的改革, 也不会顺利的进行, 更不会对人事档案管理有任何作用。

2、信息安全系统不够健全

每个人的人事档案都具有保密性, 信息的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 信息安全出现问题, 就使人事档案的安全性失去了保障。

3、出现资源建设与人才建设不协调

如果在组织单位没有系统的关于资源建设与人才建设的规划, 更谈不上对二者的投入。没有人力资源做保证, 就没有长远发展的生命力。

(三) 改革的具体措施

1、加强对人事档案管理的认识

提高从领导级别到下属员工所有人对人事档案管理的认识, 以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并且要提高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水平, 增加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要勤劳肯干、有奉献精神。

2、对信息网络管理的建立

信息化管理, 就是要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应用到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中,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标志着人事档案向信息化管理的改革, 也是改革的必要条件, 这就要求管理模式的先进性, 要建立规范有效、科学的档案信息管理体系, 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之中, 提高人事档案的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

3、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是如此。在以前传统档案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不断完善档案的管理制度, 使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有一个良好的保障。

三、结束语

人事档案是对一个人从事人事活动的一种记录, 虽然我国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 需要改革与创新, 但是相信在所有相关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 一定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 而信息化管理方向的改革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安胜男:《浅谈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黑龙江档案》, 2010 (03) 。

[3]刘琴:《人事档案管理研究述评及趋势展望》, 《档案学研究》, 2011 (05) 。

[3]刘英、杜清玲:《加强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保障人事档案知情权》, 《兰台世界》, 2010 (02) 。

[4]王艳、黄晓艳:《现代人事档案管理问题浅析》, 《中国科技信息》, 2010 (04) 。

[5]余虎:《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和改革的思考》,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0 (02) 。

信息化管理人才 篇11

关键词:办公信息管理系统;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用

中图书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32-0084-02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就开始发展办公自动化技术,在很短的时间里,办公自动化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且普及全国各地,现在已经成为计算机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的政府部门、机关团体和工厂企业都对其进行了计划,并且加大了对其的建设。同时,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包括数据库技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和数据通信技术等,使得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得到了开发和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形成了多种功能相结合的综合系统,包括办公事务、管理业务和决策支持这些功能,也就是所谓的办公信息管理系统。

1 办公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

办公信息管理系统和其它计算机应用系统相差不大,为了满足企业的各种需求,就需要加大对它的发展,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是它发展的基础。根据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办公活动做不到独立。企业为了能够让办公信息在很大的范围里实现集成化,就需要进行有效地决策、合作并及时地了解情报,这也能够提高办公效率和效能,为了使办公信息系统变得媒介化,除了字符形式信息有要求外,还应该对声音、图象这些熟悉的形式有所要求,这些都是信息的媒介。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办公信息系统的功能,还应该对办公信息管理系统智能化。在建设系统的初期,除了要综合考虑系统外,还应该为了使业务得到发展,加大系统的可扩充性,这就需要企业建设的系统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其时间一般都规定在3~5 a里,还要根据各行业的实际情况,符合其发展。同时要力求技术先进性,考虑到适应性这些方面。所以,在设计系统结构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①在设计系统时,要坚持系统工程设计思想的原则,把软件工程设计当作准则,从而达到实用效率的目的,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了解业务的特点,在不违背系统建设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重点进行深化应用,使其得到提高和发展。

②多采用新技术,包括国际标准和计算机、网络这些方面的技术,让网络的发展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具有先进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便于扩充和升级,同时尽量满足系统的完整化和标准化。

③充分利用现有的软件、硬件资源和系统集成技术,努力集成网络、数据和应用程序。在集成时,要让原有系统的运行尽量不中断,系统在集成后,终端用户的使用方法和习惯不应该改变太多。

④对系统的统一管理和监控能力应加强,对网络资源实行的管理要有效,对数据安全性和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要加以提高。

⑤不可忽视各地的办公系统和远程通信网络的连接,这是为了把分布在不同城市的组织机构连接成一个整体。

2 办公信息管理系统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在建设信息化时,在经历了办公信息管理系统曲折过程之后,就可以为企业发展信息化积累很多经验,同时也总结了一些教训,通过在实践中的认知,就会给企业发展信息化带来一些启示,特别是在企业结构和企业文化这些单位中有所体现。

①开展企业信息化时以信息和数据为中心。为规划信息化应用体系的建设,就需要打通信息渠道和数据渠道,这是抓住了信息化建设的中心。企业的办公信息管理系统正是遵循了这个原则,才能发展的如此之快,通过对这个系统的推广应用,并且对其他企业的咨询和参观,办公管理系统就有助于收集数据和积累信息,更为企业的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信息发布和集成的平台,与此同时,还能把各个业务的系统结合其中。只有拥有了数据,才能拥有一切,如果没有数据,那一切都是空谈。

②对信息化组织加以建立。不管是请别的公司来实施,还是企业内部自身开发实施,都不能缺少信息化组织,这是一个统领全局的机构。但是因为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的周期需要的时间较长、投入的资金也较多,牵涉到了管理和技术这些领域,所以它一旦失败,那就会影响到很多方面,其成功更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企业承担的风险较大,这就需要优化和重组企业的业务流程,以免影响到企业的组织结构。就因为其涉及范围广,就需要全体员工参与。如果建立了组织机构,就可以让信息化有了源头,有阶段和有步骤的进行规划、组织、开发和实施。

③对企业信息化中的标准和制度加以健全。有些企业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关注企业的规章制度和标准的制定,这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例如,在审核信息发布的标准时,那在整合信息资源时就会带来一些困难。如果没有制定有关服务的规章制度,那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也不会太高。如果在物流管理应用的初期对物资编码制定标准,那就不会使得物资编码混乱。

④制定相关的培训原则。在企事业单位里,要提高职工的计算机水平和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在对其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不仅要有耐心,还应该制定相关的培训原则,这不管是对企业内部还是对应用客户都有很大的作用。另外,要大力支持企业信息化和企业领导,要完善企业的基础设施,并且提高全员的参与积极性。

3 办公信息管理系统的效果

办公信息管理系统能够连接整个信息管理系统,如果对此项系统应用的较好,那就能达到上传下达和政令畅通的效果。在收集信息时,还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能够为办公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服务功能创造前提条件,还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处理和汇总,提供给领导一些处理好的信息,从而让领导决策科学;还能把相关信息及时传递给车间和部门,对车间和部门正确执行和落实厂部的决议和决定有重大意义。

①管理电子文件。电子文件不仅能被计算机系统识别、处理还能用一种格式存储在磁带、磁盘或光盘这些介质上,还能在网络上传送数字代码序列。它能够容量信息的空间大,但自身占用空间却小,共享性也较强,这就使得多个查询者都可以同时利用一份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相比,就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在管理电子文件中,为保证电子文件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就需要利用加密技术、电子签名技术、身份验证技术、防火墙技术和防改写措施这些。管理者管理收文和发文时还能在网上进行。

②管理办公目标。美国管理学家比得德鲁克最先提出来目标管理这个概念。他认为,企业要把目的和任务当成目标,每个员工都要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企业在进行奖励时,就要依据他们对总目标的实现所负有的责任和做出的贡献。目标管理就需要让每个员工都明确企业的目标任务。也就是说,每一个员工都要安排自己的工作,并制定相应的目标,从而干好本职工作。从微观上来看,办公管理较为复杂和偶然因素较多;从宏观上来看,办公管理有条理、运转有章法。所以,办公管理为了解整体情况,就需要制定目标,制定工作计划,以保证工作任务如期完成。

③管理公共信息。这就需要对生产管理数据全面和及时地收集,然后再找出对企业最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在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状况后,还应该制定对策。然后还应该把业务部门当作主导,在运作和管理时使用网络技术实。这要从部门的特点出发,再制定相应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框架,让管理者了解各部门的流程和要求,更好的沟通信息和配合工作。

4 结 语

综上所述,发展办公信息系统有利于使我国的办公手段和方法变得现代化,从而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办公信息系统仍处在低层次阶段,投资效益也不好,对软硬件资源的利用率更是不高。大多数企业的应用都处于起步或缓慢阶段,这就需要加强办公信息管理系统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宪东.办公自动化技术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信息化管理人才 篇12

一、我国集团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1. 存在的问题

(1)我国集团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明显滞后于集团组建速度,造成集团企业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2)集团化的财务管理并未改变财务管理的本质,但集团企业财务管理具有产权关系复杂化、母公司职能两分化、财务主体多元化、财务管理内容复杂化、财务决策多层化、投资领域多元化、关联交易经常化等特征,使得其财务管理的内容更为复杂,财务控制的难度明显增加;

(3)集团监控存在监控协调、监控可核、反馈及时三大难题。

上述问题造成了目前我国集团企业普遍表现出资金管理松散、预算管理困难、集团监管力度和时效性不足、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低等亟需解决的问题。

2. 解决办法

鉴于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切实、真正、尽快提高我国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已成当务之急,集团企业必须把财务管理摆在重要地位。存在的问题需要集团企业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包括建设集团各项内控制度、建立完善监管体系、变革管理理念、规范财务基础工作、开展财务信息化等来加以逐步解决。财务信息化不能解决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所有问题,但它以无与伦比的优越性成为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规避企业财务风险的“定海神针”。

3. 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由于风险的客观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使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存在许多风险,因此,风险管理成为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有效、高效、安全、可靠运行的重点工作之一。而风险分析和防范则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风险分析

1. 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

(1)遵循软件工程的理念和方法学开发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和其他信息系统一样,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遵循软件工程的理念和方法学,系统的开发分为系统分析、设计、运行、维护和退出五个阶段。在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运行、维护与管理的全过程中都会面临着风险,导致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为了保证实现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各项管理目标,就需要对实施信息系统各阶段进行风险管理。

(2)风险管理

和其他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一样,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同样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监督等几个环节。

风险识别就是在明确风险管理目标的前提下确认必定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因素,从而及时判别企业有可能面临的风险,区分风险和机会。

风险评估包括风险分析、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三个方面,风险分析是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企业可能遇到的各种类型风险损失的原因及损失的后果进行分析评定的过程;风险估计是风险的量化过程,它是依据风险分析的信息,利用概率统计方法把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与可能产生的幅度用数据形式表示的过程;风险评价是风险管理人员依据风险的来源及风险估计值,确定各风险重要性的过程。

风险控制就是在明确企业风险容忍度的基础上对各种风险采取不同策略和措施,从而消除或降低风险损失,确保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过程。

风险监督就是对已经掌控的风险控制情况进行监督监测,同时发现新的潜在风险的过程。也就是说,风险管理首先要估计风险的严重程度;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频率);然后考虑应如何管理风险,也即评估应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所以,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要对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运行、维护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监督。

2. 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风险分析

通过对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每个阶段的风险进行分析,得出表1。

三、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风险防范对策

针对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风险,逐项制定防范策略,进行风险管理。本文以系统实施、运行和维护中的风险管理为例说明每种风险防范对策的制定,逐项进行风险管理。如表2所示。

按照表2制定的风险防范对策逐项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考虑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风险危害程度,有计划、有步骤实施。

四、结论

上一篇:吹扫捕集下一篇:概率统计复习疑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