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综合素质发展

2024-07-02

个人综合素质发展(共12篇)

个人综合素质发展 篇1

一、前言

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具有不可变性、不可逆性、无存储性、无替代性。所以, 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大家都知道, 时间管理是为了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 而对时间进行合理的计划和控制, 有效安排与应用的管理过程。大学生拥有较多的课余时间而且对其有自主的控制权和支配使用权, 然而, 他们似乎还没意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对事件的管理计划较弱, 时间监控感不够高, 时间管理的效益低等问题普遍存在着。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时间利用现状

1、时间管理一直困扰着很多大学生, 独立学院的学生也不例外。

很多学生对时间管理都有很好的想法, 但在实践中总无法很好的利用自己的时间。说明大部分的同学在时间管理与行动上存在着滞后性。调查中, 进一步表明, 约80%的学生肯定了时间是可以高效利用的, 但只有及少部分的学生会去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来提高自己的时间管理技能。而且我们发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考虑时间这一因素的, 也有49%的同学。这个数据表明, 还是有一大部分的学生在思想上意识到了时间的重要性, 拥有一定的时间观念, 但缺乏时间管理的实践性。

2、初到大学就发现大学和高中是截然不同的,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时间充裕了。

那么, 怎样利用好这些宽裕的时间呢, 这成了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我们发现了一些不太乐观的时间管理现状, 主要表现为: (1) 大学生对于自身的时间管理状况普遍感到不满意。 (2) 对于自身目标的认识与个人的时间安排存在着严重的不吻合。大学生对于自主时间的分配过于单一, 且大部分是休闲娱乐。 (3) 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 普遍对时间管理存在茫然。 (4) 除了课业上的压力外, 约65%的学生, 在课外的时间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影、看小说、逛街。而主动上自习去图书馆的, 只占一小部分。种种现象都表明, 虽然大学的时间比较充裕灵活, 但真正能高效利用的却很少很少。

3、正确的时间管理, 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如人际交往能力。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 人际交往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现在很多同学的交际范围很窄, 交友能力相对较弱。有一小部分的同学甚至只和自己宿舍的人交流, 这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 他们的个人综合素质有待加强和提高。为目的进行应用型的时间管理方法研究, 认为时间管理是“克服时间浪费, 为时间消耗而设计的一种系统程序, 并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科学方法”。

三、对于大学生时间管理状况的理论解释

其实大家都知道时间管理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比如: (1) 个人背景, 包括性别, 年级, 专业等。 (2) 个人的家庭背景, 包括父母的职业以及受教育程度。 (3) 个人的认知水平, 包括个人对未来的憧憬状况, 对时间的安排和管理上。 (4) 个人的目标设定。这些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时间管理的效益。

1、心理学与管理学对于时间的相关研究。

目前, 心理学和管理学比较多的研究了时间管理。心理学比较着重于时间管理倾向方面的研究, 即讨论“个体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探究时间管理与个性心理的特征及时间管理状况与个体心理健康关系状况;管理学的研究则多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进行的应用型的时间管理方法研究, 认为时间管理是“克服时间浪费, 为时间消耗而设计的一种系统程序, 并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科学方法和手段, 以使结果向预期的目标尽量靠拢。”这两者的研究各有各的特点, 但他们共同强调了时间管理中个体因素的影响, 忽略了社会因素在个体时间管理中的作用。

2、社会学对于时间的相关联系。

大一新生的我们, 对于高三紧张而严厉的时间管理都是记忆犹新的。我们都是从层层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曾经幻想的美好大学真的来了, 然而, 就在这宽松的环境中, 我们遇到了时间管理不当的问题。社会学理论给我们做出了解释, 在影响时间管理的社会因素中, 组织制度因素是最为基础的, 具体到个体的时间管理情况, 就表现为个体的时间管理状况受到组织制度和观念制度等因素制约。所以对于独立学院的我们, 在时间管理方面的情况主要受学校的时间体制约束。比如:规定在什么时候上课, 什么时候进寝室, 什么时候搞活动, 什么时候自由安排等等。综上所述, 大学生的时间管理与社会组织制度密切相关。因为, 制度正是通过制约于它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上。

四、对于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状况的解读

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状况是个人与组织互动过程的产物。制度的刚性程度, 决定着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多样性。组织文化的建构对于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一些校园文化节、社团节、校园汇演、演讲比赛、才艺大赛等等) 。多参加类似的活动, 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见识, 让自己更多的融入到集体中, 也可以更好更快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组织成员彼此, 必须是充满互动的, 这样大家就可以一起分享经验和一些行为方式。

作为独立学院的大学生, 我们的危机感更深。我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以取得更大的效益, 所以时间管理对我们显得格外的重要。站在个人的角度, 我们应该合理的运用好自己的时间, 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从学校角度看, 除了学校自身的管理体制外, 学校希望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 去提高自身的素质;放眼纵观当今社会, 我们更得清晰的认识到, 有才学、有知识、有技能、会科学管理时间, 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都高的人才能越走越远。

所以从此时此刻起, 我们都得明白时间的重要性, 从理论上学习时间的管理, 从实践中履行实践管理体制, 让自己在科学的时间管理中,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所谓实践中求发展。因此在这里, 我们给出几点建议: (1) 作为学生, 学习当然是首要的, 我们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 兴趣安排, 考试安排, 及平时上课的时间安排做出一些类似于月计划, 周总结, 随时间回顾温习功课的学习计划。 (2) 为学习创造足够的时间, 学会培养每天在固定的时间里学习的好习惯,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作息时间, 还可以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3) 留一份属于自己的时间, 在这些空余的, 闲暇的时间里, 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 和一些实践活动, 这样不仅为校园生活增添了色彩, 也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更让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无形中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打力量, 大学生的时间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着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

摘要:本文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 从组织社会学与社会互动理论等角度出发, 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在处理时间管理与个人综合素质发展中表现出的荒废学业, 社会适应不良等现象。旨在帮助大学生改善时间管理状况, 促进大学生更好的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关键词: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时间管理,个人综合素质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戎.浅析项目管理中投入水平型任务的绩效测量[J].项目管理技术, 2008 (z1) .

[2]赵燕琳, 褚学宁, 葛骅.浅析项目进度控制中人的因素管理[J].项目管理技术, 2008 (z1) .

[3]丁广岩, 裴振环, 张华.科研课题的时间管理方法和艺术[J].实用医药杂志, 2006 (4) .

[4]周莹莹, 朱九田.我国现行科研投入体制激励重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8) .

[5]黄希庭, 张志杰.论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J].心理科学, 2001 (05) .

[6]冯仁德, 徐剑锋, 何万波.论有效的时间管理[J].经济师, 2003 (08) .

个人综合素质发展 篇2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近一个月以来,我有幸参加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中心党组的积极动员和带领下,在有关科室精心组织和安排下愉快学习。通过这次系列教育活动学习,思想获得了升华,信心得到了增强。我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有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对我们把握大局,立足本职为中心发展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新形势下,个人的进步与发展要跟上时代,如何进一步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促进个人全面进步,为单位发展和壮大做出贡献,是我们每一个党员和干部面临的重要课题。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发展和单位发展的关系,通过个人综合素质不断的提高和发展,促进中心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进而为我市的审改事业做出贡献。

一、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实现新时期自我价值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认为,具体到每一个人,特别是国家工作人员,是国家机器运转的基本零部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细胞,“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如何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个人如何发展?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德才兼备是每一个党员和干部的基本要求。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事业心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等方面。(1)较高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不仅表现在政治立场、观念方面的远见和洞察力,还表现为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敏锐性,以及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修养。(2)事业心和责任感。中心每一个工作人员要有事业心、责任感,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惟有敬业才能积极进取、胸怀大志,才能开发蕴藏在自己身上潜在的创造性,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3)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全新的工作,就是要改革落后的上层建筑以适应先进的生产力,会遇到无数的艰难险阻,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曲折和坎坷,这就需要每一个审批中心的工作人员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坚韧不拔的作风,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奋斗目标前进。

2.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人的智力和知识的今天,国家工作人员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做好本职工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1)要有广博精深的知识贮备。现代社会对国家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知识结构的要求愈来愈多,对知识技能共性的要求愈来愈多,不仅要具备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要求我们知识程度要高、内容要新、实用性要强。(2)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要做到围绕自己的本职工作,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合理组合、恰当调配、形成知识系统。(3)要有更新知识的能力。即可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4)要有创新能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样,审批中心的发展壮大也是在不断创新中发生质变。

3.强化身体和心理素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已成为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实现个人价值的物质资本。人们普遍认为德、才、学、识是内在因素,而体是最基本的东西,是成长、成才的物质基础。同时,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多种思想文化的激荡,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激烈的竞争、物质生活的悬殊差距等,不同程度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心灵,引起了部分人的认知失调、价值观偏移、心理失衡和行为失范。“心态决定状态”。有一个好的心态,能更好的适应本质工作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心性修养,提高心理素质,要能正确评价自我,胸襟开阔、豁达大度、积极乐观;要正确对待挫折,克服期望值过高的心理,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要增强自信心,培养心理调试能力,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挑战。

总之,发展是事物存在的根本属性,是普遍的,绝对的。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他发展的层次与方向。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也不是靠临阵磨枪的突击武装能解决的,是个人修养、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因素经过长期锻炼融合和积淀而成。当前,我作为中心一名工作人员,要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应对新形势的要求,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为我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立足本职,开拓创新,促进单位发展

大至国家,小至单位,个人是基本的构成要素。审批中心就好比一辆汽车,每个人就是一个零部件,零部件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每个零部件只要位置得当,正常发挥自我作用,这辆汽车就能向前飞奔。因此做好本职工作,为单位不断向前发展做贡献,就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落实行动。如何立足本职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准确理解本职工作

首先,我们要做好本职工作,必须明白什么是本职工作。客观的说本职工作就是职责范围以内的事。那些是你应该做的?做到什么程度?如何做比较好?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应当经常问问自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意 思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业?工作是否完成?” 作为中心网络信息科负责人,保证中心计算机网络的畅通是最基本的本职工作,也是基本职责,做好此项工作,就是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

2、恪守职责 求真务实

香港特首曾荫权上任之初说过一句很普通但又很有深意的话,“我要打好这份工”。要想做好本职工作,光表态度,下决心那是不够的,更要恪守职责,求真务实,具体来说:一是不因事小而不为。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网络信息科工作无小事。作为网络信息科的工作人员,就更应该要有一种“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思想,要“凡事都认真”,努力做好维护、管理中心网络工作,为中心整体工作服务。具体来说就是要定期检测局域网,及时排除服务器、网络交换机、路由器故障,保证网络畅通。定期更新中心服务器操作系统,定期做好行政审批数据备份,确保数据安全。做好中心和窗口计算机维护工作,及时解决窗口计算机故障,定期对计算机机房进行安全检测等。这些工作看似平凡,但稍有不慎就会捅大漏子。这就需要我们网络信息科工作人员千万不可粗心大意、掉以轻心。做好小事,大事才能更好地完成;二是不因事杂而乱为。网络信息科工作专业性比较强。要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网络信息科的工作人员头脑里必须要有一张清晰、规则的运行图,哪个该为、哪个不该为,哪个是重点、哪个是次要,应一清二楚,不能乱为;三是不因事难而怕为。工作中,我们都会经常遇到很多超出预见、难以料理的事情。对这些事,是上推下卸,绕着走,还是主动出击,迎着上。面对这种情况,网络信息科人员要有“这就是我的工作”的意识,决不能退避三舍、听之任之。

3、加强团结协作

团结和协作是作好各项工作的有效方法,是检验一个部门有无战斗力的重要标志。一是树立团队意识。现代管理倡导“团队精神”,而形成“团队精神”的前提则是成员间的信任与团结,发扬好“团队精神”就可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加强沟通与协调。没有各部门的相互沟通、配合,就不会有工作网络的畅通,就不会有系统的高效运转。因此,工作中,网络信息科应主动去团结各部门、各方面,促进沟通与协调,以实现工作的良性循环。

网络信息科的工作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情,一招一式都来不得半点虚假,要埋头苦干,避免空谈虚会,真心实意为中心发展做贡献。同时,我认为网络信息科的网络管理工作也是一项事业,业有大小、以敬为本。平凡人做平凡事,以平凡心办百姓事,在平凡的工作中,努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心的发展添砖加瓦,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

三、正确处理个人发展和单位发展的关系

《共产党宣言》提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最好的阐述。个人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是社会的一分子。而集体或者单位是组成社会的一个元素,它由个人组成,不同的单位,又构成整个社会。我们应该正确看待个人与单位的关系,单位是个人成长的园地,个人是组成单位的细胞,不能把个人脱离于单位之外。个人总是单位中的个人,单位总是由个人组成的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总是息息相关,个人只有在单位中,并承担一定的职责,使命,才能使自身价值得以实现。正确处理个人发展和单位发展的关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1、自觉树立集体意识

个人利益服从单位利益。“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是党的纪律,我认为也适合于任何的团队和组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纪律约束的团队不会有强大的战斗力。作为国家工作人员,更应当树立集体意识,自觉维护集体荣誉。从另一方面讲,个人在社会和集体中的活动,既是为了他人,也是为了自己,他提供给集体和社会的价值越大,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就越快,个人价值和利益实现的程度也就越高。这就启示我们,在选择和确立个人价值目标时,必须考虑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统筹兼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归根结底,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

2、单位为个人发展提供平台

个人失去发展的信心,单位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因此,单位应当给个人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和物质条件。中心成立以来,中心领导十分重视个人发展与成长。在工作方面,中心为每位工作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实践机会,提供了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在生活方面,中心领导提供了许多的支持与帮助。在发展面前,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而机遇总是眷顾那些脚踏实地的、有准备的人。在当前全国上下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之际,每个人都应抓住机会,以“创一流中心”为目标,努力工作,不断实现个人价值。

3、发挥个人才智为单位发展做贡献

当前,中心确定了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即“完善公开运行机制,打造高效服务平台”,以大力推进“大厅化办公,窗口化服务,全面构建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的监督机制”为实践载体,这就是我们努力工作的目标和方向。而实现这个目标,我认为:应在推进大厅“窗口标准化”、“审批网络化”、“服务规范化”、“管理制度化”和“人员素质化”等方面下硬功。

中心成立以来,我体会非常深的是,个人一定要跟上单位发展的主旋律。要经常问问自己:我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单位的发展目标是什么?个人才智是否发挥?当确定自己的目标后,执着地去追求。同时要利用自身的优势,能够给单位发展带来价值。组织在发展,个人必须跟得上,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要未雨绸缪,不断地修炼自己。经常问自己:我的技能是不是在不断提高,知识是不是在不断更新,是不是在反省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个人才能抓住机会,实现个人进步和单位发展的齐头并进。

个人综合素质发展 篇3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和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适应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概括了当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自身需要,是基础教育当前追求最为理想的目标。应试教育容易只重视智育,忽视其他几育。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教育对象上,应试教育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培养,忽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在教育内容和途径上,应试教育容易只注重升学考试科目,而素质教育是全面实施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采取多种途径,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在对学生和学校的评价上,应试教育容易只注重把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价学生和学校的唯一标准,而素质教育不但重视科学地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要求、办学模式来评价学生和学校。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实现德、智、体、美、劳和个性及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教育方针的题中之意,同时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个体幸福美满地度过一生的基本需要。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承认,教育是个体生存的需要或谋生的手段。在市场经济下,各生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将实行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将越来越注重人才素质本身。面对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素质低、能力差者,将望而却步;那些素质获得全面发展的人,必将日益受到重视,其自身也会终生美满幸福。这就要求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必须将提高学生素质的问题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立足现实,开拓素质教育渠道

1.优化课堂教学,畅通素质教育“主渠道”

把素质教育写进每一个教案。把是否体现素质教育作为评价教案优劣的一项硬指标。一是实行“三级把关一超前”制。“三级把关”,即:自备,发挥个人创造性,形成个人风格;集体备,发挥教研组群体智慧;年级把关,依照标准,每周一查,不合格者返回重备。“一超前”指要求教师超前一周备课,并随时修补。二是体现“一利”“五备”“四统一”。“一利”,教案要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五备” 即教师要备大纲、备教材、备学情、备学法、备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四统一”指同学科老师教案要统一素质教育目标要求、教学内容、计划进度、教案体例。

2.优化环境课程,营造素质教育的“隐性潮”

为达到全方位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应该重视环境课程的开发,力求营造一种和谐的“隐性潮”,发挥这种“潮”的同化效应,突出四种环境的优化。一是人际环境,学校积极创设宽松民主的工作环境,使领导、教师、学生彼此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二是校园环境,美化校园,净化学生的心灵,将会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三是家庭环境,通过家长培训班、家长座谈会、家长校访、教师家访等形式做好家校联系工作,发挥良好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正面影响作用。四是社会环境,多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来自社会的正面影响。环境课程的开发,会使全体学生常年处在一种以学校为辐射中心的“隐性潮”之中。在这种“潮”的熏陶浸染、潜移默化下,学生的素质将会得到提高。

总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权宜之计,而是建立在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的,是我国教育根据社会和个体需要而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正确选择。我们要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在培养目标上,坚持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在育人的知识上要调整,在教学方法上要改革,更加深入持久地探索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坚持全面发展 提高综合素质 篇4

总之,常艺凡是一个坚持全面发展的典型。

坚持全面发展,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重要理论,就是坚持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全面加强和改进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要加强和改进体育。体育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根本途径,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采取切实措施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有效解决学生的运动量不足问题。各级政府应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规定配齐小学生体育老师,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确定的课时规定,保质保量地上好体育课。针对学生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的突出问题,鼓励学生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到阳光下参与体育锻炼。降低学生近视率,控制学生肥胖率,抑制学生体质下降趋势。要组织开展适应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特点的体育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培养锻炼习惯,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实效。要加强和完善心理健康的教育体制,增强学校、家庭、社会间的配合、形成有效的合力。要将教育重点放在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

第二,要加强和改进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的根本过程。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其一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感受美是审美活动的起点,也是美育教育的基本任务。通过教育,使学生发展个体的审美感受力,使之更加敏感、细腻和丰富。其二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包括“鉴别”和“欣赏”两个方面。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掌握美的基本知识,具有理解美的形式和能力,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审美能力。其三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对其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表现美是创造美的初级形式,应大胆鼓励学生表现美。其四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这是美育将要达到的根本目标之一。

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测评 篇5

一,综合素质测评成绩=德育表现(100分/20%)+课程学习成绩(100分/60%)+课外学习及技能创新(100分/20%)

二,德育表现=德育基础分+日常表现分+德育加分

1、德育基础分(50分)

遵纪守法,思想态度端正,无不良生活作风,热爱学校,文明礼貌,遵师重道,团结同学者给予基础分50分。

2、日常表现分(0--25分)

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按时参加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校统一安排的一切教学活动者,无违返校纪校规,无旷课,无迟到,给予日常表现分30分。

德育加分(0—25分)

① 担任班上主要班干部,对班级有突出贡献者加2分,其余班干部加1分,加入团学青组织并表现突出受表彰者加2分。

② 大学生在行为养成等方面表现突出,所在宿舍被评为“卫生宿舍”、“文明宿舍”等称号的,宿舍成员每人加2分。

③ 积极参加班会,团日活动,及学校活动者每次加2分。

④ 在校内外参加比赛获奖者,一等加5分,二等加4分,三等加3分,优秀加2分,参加但无获奖加1分。

3,德育减分纪律处分减分(在德育表现总分上减分)

① 无故不参加班集,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每次减1分,迟到者每次减1分,旷课者每次减2分。

② 不遵守宿舍管理规定,违规用电,饲养宠物,宿舍卫生检查评为“最差寝室”者每次减2分。

③ ④ 在校内外打架斗殴者每次减5分。

因违返校纪校规受通报批评处分者减5分,受警告处分者减10分,受严重警告处分者减20分,受记过处分者减30分,受留校察看处分者减40分。纪律处分减分按次累加,直至德育总分为0分止。

学期德育总分达不到60分者,不能参加本学期各种奖项和荣誉称号的评选。、三,课程学习成绩(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四,课外学习及技能创新

① 参加校级以上培训,有结业证书者每次加10分。② 参加辅修专业,成绩合格者每次加10分。

个人综合素质发展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评价功能;评价方式;书面考查;课堂观察;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2-0068-03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有相应的评价方式,这应该是不同以往的,与新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的评价需要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一方面从教师教学活动的过程、绩效、情感、方法等进行动态性评价,另一方面从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过程、方法、投入程度等进行鼓励性评价。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通过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评价建议中强调了注重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但在小学的两个学段中具体要求上有所不同。第一学段主要强调“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二学段要重视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作为副校长,笔者利用教研时间带领教师反复研读《新课程标准》,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通过学习认识到:评价功能要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要从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主体要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评价要重视“及时评价”,评价方式应更多地采取诸如观察、面谈、调查、作品展示等开放的、多样化的方式,而不仅仅依靠笔试的结果;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

为了能使新的评价方式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利用教研时间,充分讨论、酝酿,群策群力,共同制定出了《数学教学的评价方案》,做了一些尝试,力求评价知识简明,方法易行。

一、评价方式及内容

根据上级教育部门出台的有关评价精神,我们制定的评价内容是:

(一)书面考查(占60%)

由区教研室统一命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综合能力。

(二)课堂观察(占15%)

由教师在课堂通过提问、学生答题及学生质疑,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合作交流情况(见《课堂观察核查表》)。

(三)作业分析(占15%)

教师通过作业的批改,主要了解学生作业的书写工整程度、计算准确程度和计算技能的掌握情况(见《作业分析核查表》)。

(四)其他评价(占10%)

各个年级根据评价内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等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一些方式,如:成长记录、课后访谈、布置学生课下进行调查和实验、学生的活动作品、数学日记等。

附:《课堂观察核查表》、《作业分析核查表》和数学日记的一种格式:

二、评价带来的可喜变化

采用新的评价方案后,我校的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育理念的更新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课堂较多地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习方式开始逐步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

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教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如笔者参与指导的我校谢明老师在新课标冀教版实验教材高级研修班上作的教学观摩引路课《>=<》,受到了省、市领导及教师们的广泛好评,指导教师邓若云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实录总结参加全国读、讲、精、练教学法研究会第七届年会的说课竞赛,荣获一等奖第一名。

为了配合评价,每学期各年级根据教学内容都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本学期:

一年级开展小小书法家、考眼力、摆十字、小小速算家等活动;

二年级组织钟表制作家、卡片组数、火柴棍拼图、掷骰子。

三年级组织剪彩带、一笔画、“抛掷硬币”统计活动、“扮靓我们的教室”设计方案。

四年级组织“七巧板”大比拼、计算器擂台赛、积木涂色、猜数字。

五年级组织“我喜欢的电视节目”的统计活动,学生通过调查统计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长、正方体制作展,过目不忘,双人对弈。

六年级开展24点游戏,制作圆柱、圆锥的比赛,学生动手制作出美观的模型美化教室、家庭;动手制作家庭“水电消耗情况条形统计图”,通过调查统计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学会购物。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普遍感到: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经常开展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让大家共同提高;老师多是鼓励性的话语,比以前和蔼可亲了;学习内容也宽泛多了,经常能够联系、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来学习、思考;作业形式也丰富多了,有手工制作、画图画、讲故事、查资料,活动性作业比书面作业有明显增多。家长也普遍反映,学生比以前显得更轻松了,更喜欢上学了,对学习比以前更有兴趣和积极性了。

参考文献:

掌握方法技能 发展综合素质 篇7

高中物理涉及的科学方法主要有理想化模型法、类比法、图像法、等效法、近似处理法及控制变量法等, 现就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应注意前详后略, 循序渐进, 打好基础

在高中物理教学的不同阶段, 往往会涉及到同一种方法。在首次用到该方法时, 应详细讲解特征、原理、推理过程, 使学生初步了解。在下次出现时, 则略讲方法, 而侧重于指导学生应用方法。

例如, 用某物理量对时间的变化率来反映物理量变化快慢, 这一教学方法首次出现在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内容中。在建立匀速直线运动模型后, 首先让学生认识运动特征:相等时间, 位移相同;认识存在问题:不同物体, 运动快慢不同;然后引导学生讨论Δs/Δt的物理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可以用Δs/Δt来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最后点明这是一种反映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 强调其特征, 形成认识。在此后加速度教学中, 分析物理模型,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何反映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启发学生回忆反映运动快慢的方法。这样, 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又使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二、注意前后对比, 及时总结,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教学中, 更多的时候是不同教材内容, 运用不同方法来解决。对每一方法, 需引导学生前后对比, 及时总结, 指导学生领悟该方法特点、本质和思维方式, 熟练掌握科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 在理想化模型方法教学中, 通过质点、点电荷、理想气体、弹簧振子等理想化模型建立过程的对比, 总结出理想化模型的本质特点:即面对大量具体现象, 抓住主要因素, 忽略次要因素, 建立理想化模型。在等效法教学中, 通过重心、交流电有效值定义、合力和分力、做功和热传递等概念的对比, 总结出等效法的本质特点, 即相同的物理意义, 作用效果或遵循规律是相同的, 他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而结果不变。在类比法教学中, 通过电场和磁场、电势差、电容器和盛水容器等物理现象的对比, 总结出类比的本质特点:即以简单共存关系为推理中介, 用甲现象的已知性质推出乙现象的未知性质。

三、注意加强训练, 培养实际运用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掌握研究物理问题方法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教学过程中, 通过一系列解题过程训练, 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从而形成科学思维方式, 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例如, 全国物理竞赛中的一道题, 要求测排球运动员扣球时对地板的最大压力。解答此题的方法当然有很多种。某同学独辟蹊径, 采用等效法解决问题, 首先在地板上铺一张纸, 把排球用水弄湿, 让运动员将球扣在纸上, 排球在纸上留下圆形的水痕, 后将纸铺在弹簧秤的平台上, 将排球放在纸上圆形水痕中央, 用手压排球, 使排球与纸的接触面与圆形水痕等大, 此时弹簧秤的示数为排球对地板的最大压力。可见, 熟练掌握科学方法, 可以简化解题过程, 拓宽思路, 增加解题途径,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个人综合素质发展 篇8

一、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多元化评价主体的构建,极大地纠正了素质教育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化品质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力量组成。第一,学校层面的评价主体,这主要由教师、学生和家长代表组成。首先,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更加清醒地认识自我,全面了解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同时,自我评价的结果学生更乐于接受,这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将形成学生进一步自我提升的内驱力。然而,当下素质教育评价则鲜有学生自评的环节,往往会产生评价结果与学生真实发展水平不相符的现象,而自我评价正好可以优化素质教育的评价过程与结果,深化素质教育的前进与发展。其次,家长参评。家长代表根据学生在家里以及校外的真实表现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保持密切的家校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动向,这样既可以避免拔高或降低对学生的评价,也能够根据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进行理性化的教育引导。而时下的素质教育则是囿于学校内部评价的藩篱,很难体现家长在教育评价中的作用与价值。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学校与家长的“视界融合”将会引领素质教育走向平衡化、相互化的康庄大道。再次,教师评价。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可以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因此,教师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可根据学生具体学科的学习情况、校内外表现以及学生自评与互评情况,对每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进行合理性审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做出判断。最后,生生互评。在具体的活动中或根据平时表现,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在正确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懂得欣赏别人的价值,也能够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的本领。这纠正了当下素质教育评价主体平面化、静态化的特性,并将素质教育引领到立体化、动态化的评价主体构建层面上去,这对素质教育践行饱满化程度的提升无疑大有裨益。

第二,政府层面的评价主体。这主要由校外教师、专家、教育管理人员等组成,这些群体可以根据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具体情况对不同地区综合素质评价的成效做出判断,这包括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制定、评价方式的采用等方面,而后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指导,推动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全国顺利有效地开展。这有效扭转了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盲人摸象”现象,密切政府与学校的合作,不仅能够提升教育模式变革的影响力,同时也能够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社会层面的评价主体。社会层面的评价主体由专业的民间教育咨询机构或者教育研究机构组成。它在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制定中充当着“设计师”的角色,在跟踪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扮演着“裁判员”的角色,在反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时占据着“咨询师”的职位。在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引入有专业评估资质的社会评价,并让其以主体的身份参与评价,是保障综合素质评价可行、可信、可为的重要途径[1]。多方参与评价是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必然。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学校堂而皇之地“把不公平公平地加在每位学生身上”[2],让每位学生折去“差异性”,以整齐划一的面貌示人。人是一种未完成性存在,如果在个性发展形成时期“丢失”自我,那么,换来的只能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畸形以及国民素质的整体性落后。因此,必须纠正当下素质教育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化品质。以教育评价主体的变革引领基础教育的变革,是“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素质教育评价观的基本价值取向”[3]。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入的多元化评价主体措施,能够提升学生、家长等教育主体在评价过程中的影响力,加快当前素质教育评价改革的科学化步伐。

二、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全面性评价内容指标设定,切实地解构了当前素质教育评价内容的单薄化形象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从思想、道德、身体、心理、实践、学习力以及艺术品位诸方面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内容指标定位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思想品德模块主要记录学生在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法守纪等方面的表现,在具体实践中还会着重记录学生党团活动、有关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等[4]。这样既可以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反映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理想信念等,也可以“倒逼”学校组织开展各种社团活动与公益活动。然而,在当下素质教育实践中,道德教育逐渐呈现出弱化的苗头和倾向,所以国家才强调德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以文件形式规定各教育阶段必须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深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将思想品德的考察放在评价内容首位,不仅对改变当前素质教育不重视道德教育的现状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保障基础教育的科学化方向与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也意义非凡。

学业水平模块主要考察学生各门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最重要的意义是客观记录学生学业的均衡发展和全面修习情况,这不仅要关注学生所学课程的总学分、平均成绩,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体现过程性评价[4]。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他们在形式或事实上是否有考试,而在于考试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否与教育的宗旨和人的全面发展相背离[4]。在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学生的考试成绩恰恰是检验学生学习力的重要标杆,关系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心理,以便于教师科学地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给予指导。然而在当下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突击现象比较明显,“以分数论学生”的评价倾向也较为普遍。学业水平评价内容的设定,使得分数只是衡量学生的一个侧面。教师通过学生考试的分数与卷面答题情况,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改进学习方法,促进发展。

身心健康模块不仅要强调体质健康监测的结果和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更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应对困难和挫折时的表现。而培养身体健康、心理强大的合格社会公民历来是素质教育不懈的憧憬与追求[4],然而,面对当下过于注重学校入学率与升学率的教育评价观,该目标的实现确实任重而道远。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中身心健康方面内容的构建,则能够“变相”以升学率(高校录取率)来引导素质教育的展开。

艺术素养主要记录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能力,重点是在音乐、美术、戏剧、影视、书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艺术特长,尤其是参加艺术活动的成果[8]。而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往往是将艺术素养的培养付诸于几节音乐课、美术课或者其他艺体类课程,这样不仅与课程目标的要求背道而驰,而且也不符合教育培养人的规律。艺术素养评价内容的设置与实践对素质教育由表面化、单薄化的评价内容转变为实质化、丰富化的评价内容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实践能力模块的设立,主要考察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动手操作、体验经历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是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次数、持续时间、形成的作品、调查报告等[4]。长期以来,由于学校教育过于关注外部评价,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较重,闲暇时间较少,在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方面的发展以及艺术素养的提升也不尽如人意。而社会实践模块的设立必将引导和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指标的设定,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更突出的是能够改变我国素质教育实践层面上人们过多地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知识技能领域的发展与提高,而作为素质教育核心指向的“学生综合素质”却面临着枯萎凋零的危险现状。将人文精神与科技理性融于一体,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评价的重中之重,解构了素质教育评价内容单薄化形象,提升了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三、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多维度评价方式的设置,有效地转变了当下素质教育评价方式的僵硬化倾向

高中生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指向学生的发展,其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这包括以下几种可能方式。首先,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其他评价主体的评价相结合。学生通过记录在成长过程中集中反映自身综合素质发展的具体活动,并及时填写活动记录单,并在每学期结束时整理、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典型性的事实材料以及其他相关材料,并结合教师、家长等其他评价主体的评价汇总成针对个人的评价结果。这不仅确保了评价过程的公平性与透明性,也把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切实转化成了凸显每个学生个性的个性化要求。然而,在以往的素质教育实践中,一方面部分学校虽在口号上强调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但在具体的评价活动中,学生则较少拥有话语权。另一方面即便给予了学生自我评价的权利,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不够。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关乎学生的毕业和升学,学校层面与学生个人层面不得不对评价方式高度重视,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评价结果科学性的提升与素质教育塑性化评价方式的改革都具有重大影响。其次,学校内部评价与其他社会群体的评价相结合。班主任与有关教师在每学期末都会对作为高校招生参考使用的活动记录及事实材料进行审核并签字,并且这些内容必须在教室、公示栏、校园网等显著位置进行公示,以此来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透明化、公开化、公正化水平。同时,各个学校还会对相关材料进行汇总,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档案。在本体上,素质教育追求评价方式的多维性、融合性、对象性与更新性。然而在实践层面,素质教育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传统的外部“非透明型”的塑性评价,并没有结合多方评价意见来检测素质教育实施的成效,评价的过程与结果也没有专门的网络平台或公示手段来确保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内外部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措施能够有效解决部分素质教育评价方式方面的症结,促使素质教育更加科学化、理性化地深化发展。

第二,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相结合。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向学生的发展,评价主体应该具有发现潜力股的“法眼”,政策多次强调对学生“潜质”的考察,旨意即在于此。考察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性,评价主体要善于从具体内容抽象出智力、能力倾向、行为习惯、成就动机、人格结构等形式性的东西,基于未来发展,研判形式性之结构稳定与否、形式性之势能强劲与否、形式性之指向健康与否以及新异与否。如果说指向个性是寻找各种鲜美的果实,指向发展则是寻找各种具有生长力的优良种子[2]。不可否认,当前的素质教育也在某种层面上关注学生的潜质发展,然而力度还不到位,或者说这方面追求被淹没在显性分数大潮之下,很难发光发热。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所追求的显性与隐性并行的评价方式,能够平衡化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分布,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

第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追求的是一种去信度的效度,它强调在“这一个”和“这一次”中把握效度。这样的效度,不能说没有预设,这个预设就是学校的“办学目标”和“自身的综合评价体系”[2]。生成性可能更是其显要的特征,但过度注重质性评价又会面临缺乏信度保障的危险。因此,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加强定性评价对定量评价的引导与整合,基于问题的情境性与学生表现的真实性对学生做出全面综合的评价。然而当前的素质教育虽然也大力倡导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但由于部分地区素质教育的成果并没有硬挂钩于高考,很多学校则存在“得过且过”的心理,因而,评价方式并没有呈现出立体化、弹性化的面貌。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通过多维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当下素质教育过于僵硬化的评价标准与模式的改观,并能够释放教师与学生创新的热情与活力,使素质教育呈现出更加生机盎然的景象。

四、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反馈机制的建立,着实改变了当下素质教育发展的“形式化”样貌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使用主要有两方面。首先,高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事实性记录材料,对学生的身心成长与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自我、了解自我,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逐步提高自身素质,明确学生应该努力的方向,从而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够生动活泼地发展,把普通高中教师、家长尤其是学生的关注点从“冷冰冰的分”转移到“活生生的人”上来。然而,当下的素质教育虽有素质教育之名却无素质教育之实,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依旧是高入学率、高升学率,希望学生在各种竞技比赛中能够脱颖而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被远远抛在脑后。学生与家长也只是关注每次考试的排名,对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以及心理素质的关注都较薄弱,这造成了学生生理、心理都超负荷运转的现状。而通过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一活动,学校、教师等教育主体能够通过对学生事实性材料的分析,了解并干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从而改变当前素质教育的“形式化”样貌。

其次,高中学校还要将学生综合素质材料提供给高校招生使用。高等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组织教师等专业人员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并采取集体评议等方式做出客观评价,以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4]。然而,由于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教育硬件设施与教育信息化水平落后等客观原因,以及“以分数论高考”的主观观念影响,素质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被架空,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的硬挂钩政策,使得学校及学生本人不得不提升对综合素质培养的力度与深度,唯有这样,才能够在高校招生考试中脱颖而出,这就从正面引领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展开。

值得一提的是,对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使用从流于形式到切实联动高考的变革,还可以带来如下三方面的利好。首先,能够引导学校、家长和学生从过去只关注高考成绩转向对多元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关注,尤其是思想品德、社会实践与艺术修养等方面的要求,这一方面可以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内在精神生活的幸福与完满播下优良的种子。其次,使普通高中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转变,开始关注生的个体需要与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身心自由,因为缺少自由的教育(即规训教育、技术教育)只会导致人的责任和创造力的失落。再次,转变普通高中学生对高中生活的定位。将高中生活定位于人生中一个青春洋溢、多姿多彩、丰富灿烂的人生阶段,有利于改变以往学生只将高中阶段的学习与生活看作是通向未来的手段与工具,还原高中生活的本来面目,使高中生活变得轻松、可爱、亲切。这一转变将使我们的教育回归到追求“人的完美”的本原性目标。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使用能够改变学校之前只将学生的“素质发展”作为一种去实践的教育思想,或者实施过程中的形式化“样貌”,认为开设几门艺术课就算是落实了素质教育,实际上是将素质教育理念束之高阁的现象。而面对当下的考试评价改革中将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硬挂钩于高考的招生录取立场与信念,即便是为了学校的高“升学率”也要加大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推进素质教育。而这样也对培养出复合型、责任性、专业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有着推动作用,并有益于真正建立起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我国教育的生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铭凯.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可能、角色与运行[J].教育发展研究,2014(20).

[2]杨九诠.综合素质评价的出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6).

[3]李雁冰.论综合素质评价的本质[J].教育发展研究,2011(24).

个人综合素质发展 篇9

摘要:太极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几乎全部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有着醇厚的传统文化气息。以太极文化特色学校, 能培养学生爱国心, 增加民族自豪感;能增强学生体质, 提高机体协调性;能推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为学生终身锻炼奠定基础,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太极文化,办学特色,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太极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享誉中外。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 是中国人的处事态度、文化内涵等在武术中的体现。太极拳已不单单学拳健身, 还可以从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学习太极拳可以领悟中国传统哲学的奥秘。在长期发展中人们赋予它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 其理论基础坚实, 显现出高贵的文化气质。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 在我国, 儒释道三大主流教派在思想、文化、理论上互相渗透、融合, 因此太极拳的理论基础不仅限于道家思想, 而几乎吸收了全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有着醇厚的传统文化气息。我们重庆市云阳县普安小学地处习武之乡, 历来就有习武之风。借助天时、地利、人和, 我校决定创办特色学校, 弘扬太极文化,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1弘扬太极文化, 必须了解历史深源创办以太极文化为特色的学校, 以演练太极拳的方式, 传承、弘扬太极文化, 首先应该让全校师生了解这种文化的历史沿革。1.1太极拳的源起与形成太极拳当今已风靡全球, 虽然流派纷呈, 但却共出一源, 都是由发源于河南焦作市陈家沟的陈氏太极拳衍变而来。太极的创始人就是陈家沟的陈氏第九代传人陈廷玉。他为了创造太极拳, 认真总结了家传长拳的利弊, 研究了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明经》, 研究了各种内家拳术, 研究了《道家满庭经》中的吐纳导行之术, 研究了医学的经络理论, 研究了儒家、道家共尊的太极阴阳说, 殚精竭虑, 呕心沥血, 历经数载, 创编太极武术。1.2太极拳的传承与影响太极拳在陈家沟发源后, 在传承中又逐渐衍变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流派。但归纳起来无外乎“外功拳”和“内功拳”两大类。外功拳以少林拳为代表, 内功拳以太极拳为代表。就其在国内和国外的影响而言, 因太极拳有博击、健身、表演、陶冶性情等多种功能, 并且不需要设备, 老少皆宜演练, 所以很快传演全国, 风靡世界。当今有人把太极拳誉为“世界第一运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每年都有许多来自五湖四海的爱好者到陈家沟寻根问祖, 拜师学艺, 表达对太极祖师的敬仰和对太极圣地的心恭神往, 从源头上领悟太极拳的精奥。2弘扬太极文化, 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我校提出“创办特色学校, 弘扬太极文化”的号召以来, 2011.No19太极拳教学在我校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了, 上至学校领导, 下至普通教师, 都能够完整地打一套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我们不仅要在每位教师中开展, 更重要的是还要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起来, 在真正意义上做到每一位学生都了解太极拳, 都能打一套完整的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实践证明学练太极拳促进了学生素质发展。2.1培养学生爱国心, 增强民族自豪感对初次接触太极拳的中小学生来说, 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 学生才想去学, 才乐意去学。这就需要向学生简单介绍有关太极拳的来源和发展史, 让学生知道太极拳起源于中国, 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 已经引起很多国际朋友的兴趣和爱好, 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都在练习太极拳, 被称为我国的“国粹”。通过介绍, 让学生知道了太极拳文化在国际上有了这样大的影响, 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增强了民族自豪感。2.2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提高机体协调性太极拳本身属于武术的范畴, 武术的本质就是“技击”, 而太极拳的技击特点就是:以柔克刚、以静带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而这种技击原则, 体现在整个套路动作的各个要领中, 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自身免疫力, 尤其是对体弱多病的学生, 可以减少患病的机率, 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套路中每一组动作, 都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美的造型,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整套动作都有音乐相配, 同时提高了学生音乐韵律的欣赏能力。应该说, 让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2.3助推学生养良好学习习惯形成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深受人们的喜爱。它是人们健身、养生、陶冶情操的极佳运动项目。“循序渐进, 不能急于求成”“虚心学习, 多练多思”“端正态度”, 既是学习太极拳的方法, 同样也是我们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方法, 是学习的一种心态。学习太极拳重要的一点是“心静”, 学生能够经常练习太极拳, 相信他们也能够“静心”地对待学习。长此以往, 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4为学生终身锻炼奠定基础太极拳的练习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 不需要专门的体育器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练习, 促进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可以说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的深刻体会是:办学要有特色。以太极文化特色办学, 能培养学生爱国心, 培养民族自豪感;能增强学生体质, 提高机体协调性;能助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能为学生终身锻炼奠定基础,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个人综合素质发展 篇10

一、美术教育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必要性

1、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需要。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有着审美需求和追求美的权利。学生时期更是对美的追求充满了热情和希望。但由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所限,他们在审美方面往往存在肤浅性和盲目性,甚至不知何为美。通过美术教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能发挥美术教育的真正功能,通过大量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和绘画、设计等艺术实践活动,学生会逐渐明白什么是艺术,提高对美的事物、美的形式的敏感性和感受力,进而增强分辨美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提升学生修养境界的需要。

美术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因此它担负着社会教育的功能。如詹建俊的作品《狼牙山五壮士》,抓住五壮士即将跳崖前怒视侵略者的瞬间情节,既鲜明地刻画出他们对日军的强烈义愤,又表现出他们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和英勇气概。当学生看到这件作品时,无疑会受到教育,会使学生产生一种爱国主义情感。

3、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创造力的需要。

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列奥纳多·达·芬奇,不仅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也是一位发明家、哲学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不但要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丰富的世界美术优秀作品,从中提高自身对世界和人类的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造型手段和技巧,促进智力和各种潜在创造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二、发挥美术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因素

1、提高美术教师自身素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美术教师素质提高要因人而异,但要遵循艺术规律,尊重美术教育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特点,紧紧围绕社会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具体围绕以下几方面来进行:一是完美的教师职业道德;二是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三是不断提高育人专业知识和能力;四是积极参与社会文化艺术活动;五是树立终身学习观,提高综合文化知识素质。

2、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方法和内容。

一直以来美术的教学内容要么过于专业化,要么过于简单了事,引不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方式单调、呆板或空洞,造成了美术教学效率不高,因此,重构教学资源和方法已是必然。

在教学方法上应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多媒体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改革美术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前提,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愉快教学。

(2)名画演展、实物教学能帮助学生辨认事物本质特征,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再现,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悟性和观察能力。

(3)范画教学、示范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之事,能使学生直接领会教师作画等美术实践技能的方向与步骤。

3、美术教学课程资源开发要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核心,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的原则进行。

(1)利用校园环境资源,提高美术学习的效果。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是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方面。如美术教学中风景写生教学,表现室外景色、花草树木等,都是利用校园中的现成资源,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资源。因此,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现有的课程资源。

(2)对本土传统的美术资源进行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齐齐哈尔市的丰富自然资源为美术教学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较充分的课程资源。世界重要湿地扎龙自然保护区、龙沙公园、明月岛等风景区是美术采风写生的良好实践基地;齐齐哈尔又是北方多民族聚居地,民间美术种类多、影响大,有益于学生了解地方文化,提高文化素质,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

个人综合素质发展 篇11

【关键词】高职 课程改革 综合素质

一、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综合素质课程的现状

经访谈和问卷调查,对课程四要素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情况归纳如下:

(一)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一是目标定得太高。很多目标脱离学生认知水平。没有充分考虑到高职校生源质量低,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自信心不足。二是目标不全面,不能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需求。课程目标类型重认知目标和行为目标轻生成目标,目标内容重知识、技能轻思想品德、身心素质、职业素质等。

(二)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一是学科结构不合理,不均衡。如冶金专业第五学期课程518个课时全部安排专业课,非专业课时为0。二是缺乏校本教材。无论是已正式出版的高职教材还是学校教师自主编制的教材,都还是采用学科知识本位的编制方法,编制重学科知识结构而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特点、发展需求、教法学法等。81%的学生认为教材很难读懂。

(三)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一是几乎所有课程的实施模式都是预设的,自上而下地开展,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更适合自下而上的课程模式;二是课程设置有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但选修课很少,每个专业仅有1~2门;三是课程安排太满,自由度不够,每个专业一周仅有一两个课时的自习课;四是没有采用学分制。这些不仅阻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也阻碍高职综合素质课程开发。

(四)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一是重总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二是课程评价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86%的教师认为学院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考核教师而非学生,90%的学生反馈在课程评价中除了分数没有得到任何反馈或指导。三是课程评价注重考核学生知识、技能熟练程度,而非综合素质、应用能力等方面。

二、综合素质课程改革的新途径

(一)制定学生综合素质目标,完善课程目标

高职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制定综合素质课程目标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出发,不能制定过高目标,循序渐进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学生综合素质是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是高职课程教学能力要求,是工厂企业用人需求。高职生综合素质目标不仅要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内容,还要突出职业素质目标;目标类型“取向上要注重实用性和发展性相结合,注重‘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相统一”。

(二)开发高职校本教材,优化课程内容

编写综合素质校本教材,优化课程内容。综合素质校本教材编写应注意两点:一是教材内容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中心。围绕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发展选择最基本、综合性最好、迁移价值最高的知识、经验,以活动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完成课程任务,形成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教材内容“既考虑到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均衡,又考虑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有个性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结合教学模式编排教材内容的结构。备受高职生青睐的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应融入教材,例如教材内容拟采用项目教学法教授,则其结构就按照项目开展顺序编排,使教材成为高职教法学法的指导书。“内容设计成类似企业实际生产与服务业务的综合性项目,将若干门专业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个综合性考核项目之中,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各门专业课程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还可以检验学生对各门专业课程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切合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需求,提高课程实施效率

一是加快开发各学科的校本课程。任课教师依据学生发展需求采用自下而上的课程开发模式设计综合素质课程。二是打破僵化、单一、笼统的课程实施策略。就业是高职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毕业生认为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够”“就业指导课不够”占70.8%,就业指导课应该增加课时,精心设计。新生刚入学,学生对就读专业及未来前景很关心,需要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做职业规划。对在假期打工高职学生,放假前安排就业指导课,指导学生学习应聘程序、工作安全及法律维权相关知识。在实训基地实训期间,指导学生如何提升职业能力;在校外实习之前,指导学生学会遵守企业制度、融入企业文化;在学生找工作阶段,指导学生写简历及应聘,帮助学生找工作。只有灵活地开展课程才能把就业指导课实施好。

(四)运用学科档案袋评价,注重课程过程评价

学生综合素质课程改革实现的关键是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从评价领域研究发展趋势看,目前科学高效的评价模式是形成性评价结合总结性评价,评价方式为量化评价结合质性评价。针对学院实际情况,学生综合素质课程急需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在事物发展进程中所做的评价,具有反馈功能,其目的是监督事物的发展,并调整、修正发展过程。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高职课程形成性评价方式最佳选择是档案袋评价,档案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是以档案袋为依据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档案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起来的,是反映学生的努力情况、进步情况、学习成就等一系列学习作品的汇集,它展示了学生某一段时间内、某一领域内的技能的发展。如果每个学生都建立学习档案袋,教师一一点评,耗时多且工作量繁重,不符合目前高职课程教学的实际。因此,高职课程评价要把学生档案袋评价改进为学科档案袋评价,在师生完成一个课程内容之后,汇集课程教学过程中反映学生的努力情况、进步情况、学习成就等一系列的学习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全班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类典型问题进行评价,然后反馈给学生;最后,精选典型性的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材料以图片、文字或产品的形式保存于档案袋里,形成学科档案袋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够反映课程学习的过程,还能及时反馈课程评价。此外,还可以利用信息媒体把学科档案袋评价材料放在微博等网络工具上共享,让师生更便捷地互动反馈,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提出的问题越多,互动反馈越多,学生的收获就越大,越有利于学生进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把课程评价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上。

个人综合素质发展 篇12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在没有中、高考桎梏的小学教育,传统的、也是相对单一的纸笔测试仍然是学业质量评价的主要方式。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相关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今天的时代,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正发生着剧变,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阅读及学习的方式正从单一走向多元,智能手机和无处不在的网络支持带来学生获取信息的即时性,与传统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记忆教师提供的知识相比,教学的价值取向已逐步转变为培养学生进行信息提取、甄别、整合和运用的综合能力,教学应为学生学习提供更为有意义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获得作为“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成长。

近年来,上海开展的绿色质量评估研究已先行一步并取得显著的成果,我们试图借鉴上海研究的成果,以小学阶段为重点,以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出发点,从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认识上、区县对学科教学质量的监测、校本质量监测与管理等方面探索质量测查与评估的新方式和新路径。

二、以生为本,更新对学业质量的全面认识

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需要我们认识到:学生的学业质量不等于学业成绩,它既指学生在自身、教师、学校、家庭等各类因素影响下,通过课程学习达到的学业表现、品德行为、身心健康等诸多领域的发展水平;同时,它也包括影响学业表现的学习动力、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方式等相关因素。那么,对于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估,就需要全面、全程关注学生学习带来的变化以及对其成长的影响。与传统的针对学业质量监测的“考试与评价”相比,我们更加重视立足于小学学段、基于儿童经验及小学课程标准,从影响学的因素、学的起点、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学的感受等各方面进行学业质量的“测查与评估”研究。

我们从“考试与评价”走向“测查与评估”,反映了一种通俗意义上教育者对学业质量测评的态度变化。“测查”包括对影响质量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因素的全程、全面的观察、调研和测量,测查的内容、方式和工具是多样化的,包括学校或学科的“封闭与开放的考评”“单向度与多维度的观察”“终端性与过程性的测查”等等。“评估”避免了“评价”一词带来的主观性色彩,更强调基于测查数据的客观判断、预测和反思,包括对学习结果、测查工具、反馈预期、成绩背后投入与产出等等的评估。

三、基于课标,改进全区学科质量测查与评估方式

“一张考试卷”“三率一分”仍然是当下小学阶段质量测查与评估的主要方式,且测试的内容大多指向知识层面。其实,教师们也知道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力目标,尤其是一些隐性目标和长效目标,是无法仅仅依赖一张试卷测试来反映的。即使是玄武区小学教育质量始终处于南京市前列,也存在上述区域学科质量监测方式单一的问题,且在课堂学科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目标———内容———测查”广泛仍然存在匹配度不高、随意性较大的问题。鉴于此,各学科由教研员带领学科骨干,选择本学科已有基础的一个研究内容,基于学科课程标准研究学科指标分解、量规设计与多维评估。

1.厘定指标。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及其附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中对儿童综合素质五个维度的发展水平(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水平、学业负担水平)的具体描述,列出各学科学生发展的能力要素(如读写、计算、信息技术、思维能力、创造性、自我管理、团队合作、跨文化理解、道德伦理、社会能力等),将学科能力要素渗透到对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分解、细化之中,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测查方式,列出切实可行的“教与学序列”指标框架。

2.设计量规。根据各学科“教与学序列”指标框架,研发多样化的质量测查与评估的量具,明晰“学习内容———达到的水平———测查方式”,使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与学习结果监测之间保持匹配和一致性。这些量具既包括阶段质量监测的量具,也包括课堂教学监测的量具;各类量具可以是适合个体、也可以是适合群体素质发展的监测;量具设计的主体可以是教学管理者,也可以是教师或学生,例如基于儿童经验,即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儿童的知识储备、儿童的年龄特点探索命题主体的多元化。

3.多维评估。我们认为考评不仅仅是质量监测的重要手段,测试本身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对测查结果的评估既指向学生的学习质量,也指向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从一个区县对学生各学科学习质量的监测来看,我们在人性化面批与智能化阅卷相结合的数据获得方式上已有突破,在对每一门学科、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每一道考察及测试内容的评估与分析方面,初步建立了基于网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分析的内容不仅包括对学科知识掌握程度的测查,也包括对不同学生完成某些典型内容反映的能力发展差异分析,还包括在一个阶段对学生学习感受的调查与分析。

围绕上述三个方面,各学科从一个研究点进行突破:小学语文学科1~3年段开展“玩转汉字、认读识字”的测查评估研究,且成果在南京市已有一定影响;小学语文4~6年段从师生征集、建立高段语文优秀作文题库、阅读题库开始,探索语文阅读素养的测查与评估途径;小学数学“基于大数据的质量多维度分析”已取得初步成效;小学英语从“基于课标的小学英语整体单元教学与多元评估”入手研究;小学音乐初步建立各年段的“课堂教学评估标准和实施规程”;小学体育建立六年级体质测查的跟踪测查规程、测试公告制度、测查反馈与行动跟进意见;小学美术研制《小学美术素养质量测查与评估量化表》;小学科学以“在场测查”为突破点,通过设计一项或几项科学探究活动,在学生独立操作或合作探究中,观察学生现场表现,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做出多角度评估;小学品德学科从自主育德切入,尝试建立评估小学生品德发展水平的区域测查方式;小学信息学科开展对小学生信息素养及信息技能分层培养与评估的研究。

四、选点实验,创新学校质量管理与评估方式

玄武区早在七年前就开展了《构建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由区教育局统筹选择不同类型的学校先行试点,从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出发,进一步丰富校本的质量测查工具与方法,完善和优化学校的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

试点学校的选择与研究内容确立遵循“有基础、可操作、有侧重”的原则,由玄武区教科所负责,对全区各小学开展了两轮实地调研:①首轮持续三个月,确立试点校。调研人员深入全区每一所小学与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对话,了解学校对质量的认识程度,了解学校已有的测查与评估制度及已有测查量具,从小班化学校与大班化学校、传统名校与新兴发展学校、城中心学校与城郊结合部学校等不同类型学校中,选择了八所学校作为试点校。②第二轮调研持续一个月,确立研究点。八所首批试点学校与项目专家组一对一对话确立研究点。

各学校围绕研究内容,每学期开展“四个一”行动,即“研制一份或一系列测查工具、制定一份或一系列测查规程、至少组织一次规范的测查行动、撰写一份指向学生一项或几项素质发展变化的测查报告”。根据“四个一”推进的情况,由专家团队及学校骨干共同反思校本测查量表的科学性、测查方式的规范性、测查规程的清晰度、评估反馈的适性度,全学校的质量监测逐步从监控教师的教为主,走向全面测查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水平。

五、对区域推进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质量的测查与评估的思考

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质量测查与评估的研究,在于全面提升广大教师、学校管理者对质量的认识,真正从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来衡量教育教学的质量;在于从学科的视角,探索分解形成普适性的、基于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与测查指标,开发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多样化评教、评学的量具,建立区域性的多维度质量信息获得、分析与反馈平台;在于从学校的层面,通过试点推进、专家指导,形成不同类型学校在质量监测与管理,尤其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测查与评估方面的校本化创新案例。

因此,推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质量“测查与评估”的研究,并非要颠覆现行考评体系,而是根据玄武区当前小学优质均衡发展的水平,在已取得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构”研究成果以及现行的市、区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从两个方面侧重展开研究:一是基于小学全学科,从仅针对语、数、英等主要学科的质量测查,走向对体育、艺术、科学、品德及综合实践等全方位的质量测查,探索形成儿童的科学的可行的多样化“测查与评价”的量具,用于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状况日常跟踪或阶段进展监测。二是基于不同学校的校情和生情,完善基于学校生情的个性化学业保障体系,使学校对质量的管理从经验走向科学,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从单一走向相对全面,“学科视角”和“校本探索”是双线并进,协同推进的。

从上面两个方面看,我们的项目研究借鉴了上海市教委推进绿色质量评估的经验,在关于质量测查的区县实践和学校实践的层面有一定的前瞻性,在改进质量评价方式的区域推进范式上有一定创新,但也正因如此,这项研究不可能脱离现实的土壤,而是在我们理想的区域绿色质量评估的设计下,分点、分步逐一推进,稳步改进,这也是本项目难以突破的一大局限性。当然,我们也在反思,在小学阶段,孩子们带着一双双对世界好奇的眼睛走进学校,六年的小学历程要培养孩子们什么样的能力素养和德性素养,哪些能力素养和习惯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具有持久影响,今天的教育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甚至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学生,如何从不同的侧面科学研发多样化的测查与评估工具、方法和平台,以全面、全程监测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状况,这些都是后续还要不断深化研究的问题。

摘要: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查与评估始终是教育教学和学校质量管理的一个难点。南京市玄武区全面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质量观,围绕所承担的南京市小学内涵发展重点实验项目《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质量测查评估研究》,从全面关注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角度,立足小学每一个学科,探索全区学科质量测查与评估的新方式,从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创新校本化的质量测查与评估方式。

上一篇:地铁降压变电系统下一篇:快乐的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