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发展水平建议

2024-08-24

综合发展水平建议(精选11篇)

综合发展水平建议 篇1

2012年, 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势头, 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突破8万亿元, 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超过1.3万亿元。电子商务已被公认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应抓住时机全面提升电子商务发展水平。

一、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一) 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

42亿人。截至2012年12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人, 全年新增网民5 090万人。在网民数量增速逐步放缓的背景下, 网络应用市场继续向电子商务倾斜。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42亿人, 同比增长24.8%;网络购物使用率由2011年底的37.8%提升至42.9%。

(二) 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突破8万亿元。

2012年, 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总额达到80 163亿元, 比2011年的60 879亿元增长31.7%。近5年来, 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年平均同比增速为29.8%。

(三) 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超过1.

3万亿元。网络零售继续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2012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3 110亿元, 同比增长67.5%, 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2008年的1.2%提升到2012年的6.3%。全球来看, 2012年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09万亿美元, 其中, 美国以2 255亿美元位居第一;中国排名第二, 并将很快超过美国。

(四) 电子商务服务业营收规模突破2 000亿元。

截至2012年底, 中国电子商务服务业收入达到

2 080.4亿元, 同比增长73.4%。其中, 电子商务B2B服务市场整体收入为136.1亿元, 增长16.6%。电子商务服务业正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二、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特点

(一) 网络购物大面积普及, 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发展。

2012年, 中国团购用户数为8 327万人, 同比增长28.8%;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人, 比上年增加6 440万人;手机网购用户为5 550万人, 同比增长136.5%。阿里巴巴旗下的平台型电商企业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与此同时, 腾讯、京东、1号店等电子商务企业平台化趋势增强, 平台企业的市场占比进一步提升。

(二) 传统商业企业应对网络市场冲击, 加大电子商务转型力度。

中国网络零售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零售商的流通渠道产生了有力冲击。在苏宁、国美成功转型的示范效应下, 越来越多的传统零售企业涌入电子商务领域, 更多的商家通过各类电子商务平台涉足电子商务。

(三) 电子商务服务业初具规模, 电子商务生态环境改善。

电子商务应用需求的不断提升, 促进了交易服务业、支撑服务业和相关衍生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电子商务交易服务为核心, 物流配送、支付、安全和信用认证、软件开发相配套的电子商务服务业已经形成规模。

(四) 跨境电子商务成为新的发展热点。

敦煌网、易唐网、兰亭集势等跨境网上交易网站增长速度迅猛, 支付宝、PAYPAL等支付机构提供了便利的支付手段, 中国香港邮政、DHL、第四方物流等也为跨境网上交易提供了良好的物流条件。

(五) 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推动电子商务跃上新台阶。

2012年, 云计算在电子商务交易中得到推广。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网站等积极尝试对自有的海量数据进行数据挖掘, 为管理决策和精准营销提供服务。传统优秀电商平台的服务资源基本完成了在移动端的移植, 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辅助传播, 移动终端对于商品信息的获取更加便利。

三、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 全社会对电子商务市场的认识有待提高。

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已经对传统市场产生巨大冲击, 但全社会对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市场发展趋势仍然存在一些模糊认识。部分传统企业缺乏网络市场意识, 对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市场冲击反应迟缓。2011年电子产品零售业巨头百思买全面退出中国市场、2012年上海书城淮海店关门等都是这方面突出的案例。

(二) 电商企业盈利模式问题亟待解决。

电子商务企业盈利一直是困扰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问题。一些电商企业对资本过度依赖, 缺乏自我造血的能力和精细化管理, 核心竞争力不强, 看似辉煌的销售业绩并没有带来可观的利润。此外, 库存积压过多、物流投资过大、广告推广费用过高、资金流不充裕等问题也是部分电商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

(三) 电子商务发展环境需进一步规范。

2012年, 京东与苏宁两大电商企业爆发价格战, 反映出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仍未摆脱低价竞争的模式。在电子商务市场上, 网上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恶意欺诈、违法犯罪等问题不断发生, 网络交易纠纷处理难度较大,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

(四) 跨境电子商务监管体系仍需理顺。

2012年, 在跨境电子商务的急速扩张中, 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一方面, 广大企业要求提高通关效率, 降低贸易成本, 解决外贸电商结汇难、退税难的问题;另一方面, 海关对海外代购和小额外贸的监管整顿仍有待加强, 小额进口税制机制尚需完善, 跨境快件、邮件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对海关的监管工作提出挑战。

四、把握战略机遇期, 全面提升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

互联网市场和实体市场的结合、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将是未来市场发展的必然走向。我国与发达国家站在同样的起点上, 电子商务发展存在重要的战略机遇。

(一) 完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

我国电子商务法制环境相对滞后, 执法难、消费者维权难等问题较为突出。应积极推进网络零售立法工作, 研究制订出台一批电子商务行业和服务标准规范, 重点解决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突出问题, 发展一批能够切实拉动消费、服务民生的重大项目。各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应结合国家层面的立法思路, 积极探索完善本地区的电子商务政策环境。

(二) 继续扎实推进电子商务示范工程

各地、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电子商务示范工作, 积极推动地方电子商务示范工程的建设。建立健全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工作保障机制, 制订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加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 以公共服务的方式支撑和保障电子商务市场规范、高效运行。

(三) 重点发展农村和农产品电子商务

引导社会性资金加大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投入, 规范大宗农产品现货电子交易市场, 鼓励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展包括电子商务在内的多形式交易, 把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和农村电子商务应用作为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积极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积极支持中国电子商务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对探索境外B2C业务的电商企业提供有效支持。支持小额跨境外贸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 促进外贸企业传统“黄页式”的信息平台转型为涵盖海外市场推广、在线物流、在线支付、售后服务、信用体系和纠纷处理等在内的综合性交易平台。实现外贸电子商务企业与口岸管理相关部门的业务协同与数据共享。

综合发展水平建议 篇2

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提高我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意见》和广东省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工作会议的精神,对照城乡建设科工作职责,结合我市实际,从创建宜居城乡、名镇建设、绿道网建设三方面提出如下几点关于我市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建议:

一、创建宜居城乡,满足于新型城镇化模式

创建宜居城乡,改善人居、产业发展环境,体现了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内涵:

(一)继续坚持规划先行,使创建宜居城乡工作有序推进。按照省、市《建设宜居城乡指导意见》的精神和要求,先选取一批基础较好、群众积极性高的社区、城镇和村庄作为示范点进行规划建设。同时因应不同县(市、区)的特色,在开展创建宜居城乡工作的同时,保护好原有的自然环境、人文风貌。

(二)做好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宜居社区建设行动计划编制工作。积极通过到各县(市、区)调研后,选取基础

性较好的试点,引导其做好宜居建设行动计划编制工作。把试点的现状、建设目标与发展思路、具体的行动计划等编制成报告,以便进行现状及省、市宜居建设的指标的对比,主要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寻找出解决办法。

(三)施行创建宜居绩效考核制度,积极参与及开展省、市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宜居社区申报考评工作,实行奖惩结合的政策,以便形成激励效应,使各县(市、区)、各部门更加积极开展宜居创建工作。

(四)继续稳步加强试点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切实加强城镇发展形态优化。着重加快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强对人口、产业和各类经济社会要素的集聚能力,切实改善农村生态人居环境,积极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从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五)结合我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试点工作,积极引导我市作为生态发展区的“三连一阳”地区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积极创建人居环境示范区。

(六)用好“三旧”改造政策,推动城乡升级变脸,加快建设宜居城乡。将房地产业发展作为我市加快广清同城化和城镇化的重要支点,有计划地推进“三旧”改造力度,继续实施项目带动,不断完善配套政策,持续强化规范运作,点面结合引导促进“三旧”改造。做好我市新旧城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使城镇化建设扩容与提质相互促进。以“三旧”改造为契机,积极拓展旧城区公共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拓展我市建设用地空间。

二、切实做好名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把创建名镇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和一项重大惠民工程来抓,把名镇打造成为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示范地和宜居城镇的样板,成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新亮点:

(一)按照《广东省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规划编制指引》,挖掘和整合各地独特资源,打造历史文化、特色旅游、生态山水、特色工农业、商贸中心等不同类型的特色名镇。

(二)根据《清远市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工作分工方案》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继续完善《清远市名镇创建工作方案》。

(三)按照《广东省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规划编制指引》要求并结合地方特色,对名镇创建点的镇,编制规划内的名镇建设进行指导,并指导各县(市、区)编制本地区名镇的总体发展规划和编制建设规划工作。指导名镇要在和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上层次规划和专业规划衔接的基础上,完成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形成优势特色。同时结合中心镇总体规划,重点地突出可操作性强的消防、环保等专项规划的内容。工业区和住宅区的规划和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指导特色名镇开展以主要街道和主要出入口、重要节点为重点的房屋外立面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其中环境综合整治特别是在环境卫生方面,主要从山边整治、水边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公共厕所、公众信息张贴栏等方面进行整治。全面提高绿化美化水平,结合“绿道网”建设、“万村绿”活动,加大村镇道路、河涌堤岸和农家庭院的绿化美化力度,对公园铺设草地和休闲小径,对街道实施见缝插绿、屋顶绿化、拆墙透绿等,建设公共绿地,拓展绿色空间;推广河道池塘水沟生态整治技术,修复镇村水系水景,形成亲水环境。

(五)统筹做好名镇改造,将名镇建设与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村庄搬迁安置、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地质灾害防治、防震减灾等工作结合起来,确保搬迁安置和危房改造中集中建设或改造的自然村按照示范村建设要求进行建设。

(六)统筹管理,建立项目库和财政资金补助。指导各镇在县(市、区)的统筹下,结合规划及专项设计的要求,提出创建名镇具体建设项目,并列表统计,分类汇总,明确建设规模、实施时间、投资估算、主管部门、实施主体、资金来源等,建设项目的设立需结合创建目标任务,具可操作性,禁止设立空泛、不切实际的项目及借名镇创建之机乱立项目,建设项目经当地县级政府审核后汇总至市名镇办领导小组,形成工程建设项目库。

(七)把名镇创建工作纳入宜居城乡考核范畴。把名镇创建工作与宜居城镇建设工作相结合,同时将名镇创建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建设宜居城乡的考核范畴,以便在名镇创建过程中树立典型,通过样板示范带动镇宜居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提升群众幸福感。

综合发展水平建议 篇3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灰色关联法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4-0032-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major concepts of new urbanization,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level of new urbanization is constructed which consists of 20 scientifically selected secondary indicators from such primary indicators as economy, population, society, environment and the overall planning for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 empirical analysis is then conducted of the level of new urbanization in Anhui Province to spot the major indicators which hinder development. Finally,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involving the acceler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al adjustment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perfection of infrastructure in cities and townships, and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and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level of development ; gray correlation method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4.77%,较上年提高了1.04个百分点[1]。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也滋生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这就使得我们必须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为其制定新的发展方向。2013 年中央城镇工作会议指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将进一步重视民生问题和城乡统筹发展;2014 年《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具体描述了新型城镇化的远景特征和部分主要指标的目标值[2]。具体来说,新型城镇化就是在过去城镇化概念基础上的扩充与延伸,由过去只注重发展速度的传统、粗放型城镇化转向更重视民生发展的高质量、高品质的新型城镇化,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据统计,安徽省2014年的城镇化率仅为49.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27个百分点,较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3]。虽然,安徽省的城镇化水平近年来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跟随其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致使其城镇化的发展表现出了明显的后劲不足。因此,我们必须尽快通过科学的方法找到制约其发展的短板,促进其城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学者在城镇化评价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具有代表性的有:李丁(2012)将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黑龙江省的城镇化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测度,并给出了具体的建议[4]。赵永平等(2014)利用熵值法对我国30个省(市、区)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了测算,发现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从时间上呈递增趋势,空间上呈由东向西递减的格局分布,并对其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5]。郑瑞玲等(2015)通过对传统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进行对比,并结合苏州城镇化的发展现状,探寻了苏州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6]。张引等(2015)立足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构建城镇化发展水平和效率两个子系统,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重庆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评价,然后将其与其他城市进行比较找出其发展的不足[7]。赵爽等(2015)从河北省的实际出发,建立综合衡量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找到了制约其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和建议[8]。王江华(2015)对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并通过聚类分析将安徽省16个城市分为四类进行了空间差异分析[9]。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都侧重于对全国或地方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测算结果地域性较强,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灰色关联分析的研究方法在该方面使用的相对较少。灰色关联度分析从信息的非完备性出发,根据被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之间发展态势的相似性或差异程度来评价衡量因素间的关联程度,反映的信息较全面[10]。因此,用该方法来进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找出其制约因素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大量的文献研究,综合考虑到各指标的科学性、系统性、完备性、可操作性及可分析性等原则,并结合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构建出经济、人口、社会、环境、城乡统筹5个一级指标及20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如下表1。

(二)评价方法的选取

以往的学者都侧重于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或采用因子分析法来测算被评价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综合得分,进而对其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灰色关联分析能够综合而全面地反映复杂的信息,且国内学者使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来对某个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灰色关联分析的具体步骤如下[10]。

5.评价分析

根据关联度的大小进行排序。关联度越大,说明比较指标的变化趋势和参考指标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当。即关联度越大,对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越大,重要程度越高;反之影响越小,重要程度越低。

三、实证分析

以安徽省为例,统计近十年来影响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指标数据,用以上方法对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评价指标进行关联度排序,找到影响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指标。

(一)原始数据的采集

根据2006-2015年的《安徽统计年鉴》、《安徽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及《安徽省环境统计年报》的统计数据,整理了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二十个衡量指标最近十年的原始数据,如下表2。

(二)综合评价结果

根据统计的安徽省各项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按照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具体步骤,即可求出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的关联度,并对其进行排序,具体如下表3和图1。

(三)评价结果分析

将表3、图1中灰色关联分析的结果按表4中关联度的划分标准进行划分可知,各评价指标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联程度均在中度相关以上,故选取的评价指标均较为科学。其中“非农人口比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燃气普及率”、“城市污水处理率”等指标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说明这些指标是影响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也较大,这表明未来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必须突出对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视,逐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其次,“人均GDP”和“第三产业比重”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联度也较强,这表明人均GDP的提高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动力,但安徽省的人均GDP及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后劲不足,严重阻碍了其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相比而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登记失业率”、“城乡恩格尔系数比”的关联度相对较小,说明这些指标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不大,不是提高其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以上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找出了制约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衡量指标的重要程度,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变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受产业结构的协调性的影响较大。近年来,虽然安徽省的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但第三产业的比重仍然较低,农业人口的比重相对较高,产业结构不协调对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因此,要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步伐就必须优化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同步发展。此外,在推进新兴产业的同时,还应加快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城乡产业融合的发展机制,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变。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新型城镇化更加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推崇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因此,安徽省应积极响应国家绿色、低碳化发展的号召,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全过程,科学地引导社会和财政资金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投资。其次,政府还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健全城市环境保护的奖惩制度,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和整治力度,建设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最后,还应加大对绿色环保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和城镇居民树立绿色、低碳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其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从而在全省境内大兴生态文明建设之风。

(三)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发展的综合承载力

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的动力之源,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石。安徽省应该加快城市向外扩散的速度,划乡为城,增强城市的容纳能力。其次,还应加大对城市能源供应设施、供水排水设施、城市交通、通信设施以及医疗和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提高其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又少不了经济基础的支持。安徽省在大力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还应积极开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吸引外资和私有资本参与到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效率,还可以减少当地政府的财政压力,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四)落实新型城镇化理念,进一步提高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

截止2015年年底,安徽省整体的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亟待实现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首先,必须深化户籍体制改革,出台人口向城镇积聚的政策,促进农村人口合理地向城市流动。其次,新型城镇化还进一步强调民生问题,以人为本。安徽省应加快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为其提供住房保障和在城市落户提供基本条件;提高农民工社保水平和覆盖面,消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进一步落实对乡镇居民的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使其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设施,尽可能地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最后,应该打破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加强城乡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城带乡,城乡互惠。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5/indexch.htm,2015-12-31.

[2] 王周伟.柳闫.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系统评价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5(1):1-8.

[3] 安徽统计局.2015年安徽统计年鉴[EB/OL].http://www.ahtjj.gov.cn/tjj/web/tjnj_view.jsp_index,2015-12-31.

[4] 李丁.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 赵永平,徐盈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测度与驱动机制研究——基于我国省际2000~2011年的经验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1):116-124.

[6] 郑瑞玲,黄明华.苏州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J].城镇化研究,2015(5):12-16.

[7] 张引,杨庆媛.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与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15(7):79-86.

[8] 赵爽,吴红霞.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J].企业经济,2015(5):153-156.

[9] 王江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5(10):12-15.

[10] 杜栋,庞庆龙,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1-119.

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篇4

关键词: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构成

国际物流、国内物流、地区物流是物流空间划分的三大类别, 而地区物流是衡量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是该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科学的评判地区物流水准, 制定合理的决策推动区域物流改革, 从根本上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为打造国民经济第三利润做准备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近几十年来, 对物流领域的研究颇多, 针对物流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却提及甚少。

一、区域物流概述

区域物流符合当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契合了区域环境总体特征, 满足了当地政治军事, 经济自然等条件的发展需要, 占有一定的空间规模, 以实现有效的物流组织与管理。区域物流网络体系、区域物流信息支撑体系、区域物流组织运作体系是构成区域物流的三大要素, 非均衡发展理论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的理论基础。区域物流区别于国际物流, 无论是城市中的物流, 还是某个经济区域的物流, 都会统一在一个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约束下, 并受其文化和社会等因素的熏陶, 建立起相同等级的装备水平和科技水平, 也就形成了其固有的特色。比如日本区域因其国土狭小, 区域内的物流配送体系主要是以海运为主, 而美国区域内的物流体系主要是以大型汽运为主, 欧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也决定了其分工明确的物流特点, 对区域物流的研究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相互学习, 共同促进, 以模仿著称的日本物流体系就是在分析借鉴美国的基础上形成的。城市物流是区域物流研究中的重中之重, 世界各国物流体系发展的一个共通点就是随着国际合作的加强, 使得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也形成了微型经济区域。因此, 物流系统的完善和发展是城市经济区域建立的根本指标之一。

二、区域物流的主要特征

区域内的一切物流活动都被包含在区域物流的范畴之中, 包括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货物集散或废弃物处理, 也有运输存储, 包装加工等一系列环节。区域物流主要有如下特征:

1.从物流对象角度出发, 区域内部无论是企业机器设备在生产时所需的各种原料, 还是人类活动中的买卖消费品, 还是区域垃圾的空间移动等等都属于区域物流。

2.从物流涉及范围出发。消费领域以及生产流通领域都属于区域物流的范畴, 区域物流涉及到社会再生产环节中的任何一个部分, 相对于国家宏观角度的定义, 区域物流也可认定为中观物流。

3.从物流流量角度出发。区域物流的规模较大, 但其自身物流流量并不单单取决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 还会受到国际之间经济的交流和发展的影响, 也会受到周边地区的影响。

4.从物流形式角度出发。干线运输、货物通过、货物集散是区域物流的三大主要形式。

5.从物流管理角度出发。区域物流涉及范围宏大, 既有内部核心的热点区域, 数以万计的企业或家庭, 也有其周边的农企等辐射区域。

三、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构成

评价指标的量化是建立模型的根本, 直接关系着评价结果的好坏, 为科学分析区域物流发展水平, 设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其相应的评价指标需遵从以下原则: (1) 一致性。二次方案的选定要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在实现系统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可实现性, 特殊方案的新意也能代表其相关组成。 (2) 客观性。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制定决策, 所以, 评价的客观性直接决定了决策质量的优劣, 评价人员构成的突出代表性, 评价资料的全面可靠性是其中的两大要素。 (3) 系统性。评价量化的细则要涉及到系统的任何方面, 对于特殊的定性问题要给予相应的评价指标, 防止出现主观性。其中又涉及到外部环境准则、区域物流合理化准则、物流子系统效率及服务水平准则等三大方面。

1. 外部环境准则。

影响区域物流发展的外部环境准则涉及方面众多, 本文采用五方面影响要素进行评价。外部法律法规环境指标, 当代物流产业在原先三大产业支柱层面上已不再停留, 只要有商品生产经营的地方, 就有当代物流的管理和经营。当代物流产业存在着诸多相关产业, 具有了信息化、系统化、全面化的特点, 其中主要有政策导向和法律健全两个评价指标做衡量。因此, 国家相关部门需要给予其宽松的发展政策, 统筹制定阶段性的发展规划;员工自身素质指标, 当代物流产业的发展与计算机信息技术, 当代物流科技创新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而员工自身素质的指标主要包括专业技术物流人才的平均值以及企业针对物流的技术培训率;区域信息化水准, 信息技术在物流产业链中充当着重要角色, 对于提升供应链效率以及预防风险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区域贸易交易水准, 区域贸易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该地区真实的物流需求, 贸易交易水平高的区域会产生大量的物流需求, 其中主要包括其余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贸易水平两大因素;区域基本设施的配备, 物流区域的建立需要配备大量的物流基础设施, 一个区域基础设施的配备水准直接影响着该区物流运输的能力, 是衡量该地物流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中根据系统内部特征的衡量, 主要包括仓库发展程度和运输发展程度两大细则。

2. 区域物流合理化准则。

区域物流发展的合理化反映了该区物流发展的协调程度, 是该区物流产业走上健康之路的重要前提。具体有如下四项指标:市场秩序指标, 市场秩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物流市场发展的合理性, 井然有序的市场秩序能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 其中主要包括市场进出、交易、竞争在内的相关细则。市场进出主要有经营者违章, 经营者资格合格率;市场交易主要有违法合同, 履行合同率;市场竞争主要有商业机密被泄, 虚假广告产生率等等;标准化指标, 物流的标准化程度是实现物流产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物流产业设备匹配性好, 涉及范围广, 因此具有较强的建设性。区域物流产业的标准化主要有术语、设备、信息系统标准化三项指标。其中设备标准化包含模数或托盘大小等;信息标准包括网络服务系统或电子数据交换等;术语标准化包括对物流的定义, 专业名词的衡量等方面;经济效益指标, 区域物流经济效益的衡量关系着当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最终结果, 其中主要有该区物流产业的总成本/国民生产总数, 第三方物流服务值在社会物流总成本中的比重等;环境指标, 区域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该区各项功能的发挥和居民生活环境的好坏, 影响到国家可持续战略的实施。其中主要包括:水气污染、交通问题、噪声污染。

3. 物流子系统效率及服务水平准则。

运输储存、包装加工、搬运以及物流信息是物流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 特征值是衡量物流系统状态的技术经济指标, 而物流生产率和物流服务质量是物流特征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包括了时间, 工作, 质量以及地点的准确性和完善性。

仓储生产率, 其中包括了对仓库面积的利用率, 而质量指标中也包含了物品错发率, 物品完好率等内容, 服务质量包含了物流终止及起始完成率等等;运输生产率。运输生产率主要是指运输费用在总体产品价值中的百分比, 以及每吨或者每千米的运费指标等等;生产计划及控制指标, 物流的生产率主要包括了产能利用率, 劳动生产率等, 而服务质量的主要衡量指标是物流的完成率以及生产加工过程的协调率等;信息中心发展程度指标, 完善的客户需求资料能够方便物流的及时配备, 降低库存风险, 因此, 信息中心的发展水平是物流系统的重要衡量指标, 其中又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和加工。

四、发展区域物流的建议

经济的发展与区域物流产业相辅相成,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物流的进步, 物流产业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腾飞, 针对我国不同区域的不同经济发展与物流状况, 有如下建议可参考:

1. 加大对经济的重视力度。

经济对区域物流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虽然类似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经济水平已经发展到较高程度, 经济对物流产生了明显的拉动作用, 但是与之相关的区域物流配套设施还不全面,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总体发展。因此, 较发达的区域要进一步完善物流基地的各项配置, 进一步扩大物流配送网络, 逐步形成强大的物流支撑局面。对于经济欠发达的二三线区域, 要把经济的发展放在首位, 以经济的发展带动物流产业的进步, 并且做好该区域的物流规划, 形成辐射效应, 逐步健全路网建设, 形成以点带面的局势, 有条件的话要考虑建立物流园区, 在已有物流园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物流基地的作用。构建物流信息交流平台, 注重物流专业人才培训, 逐步形成完善的各项培训制度。另外, 企业要与高校及时交流互动, 以便培养出更加适合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 逐步构建绿色物流体系。

区域物流的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绿色物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的降低资源消耗, 以最少的污染力度来达到预期的目标, 期间通过利用先进的物流存储配送技术, 来优化物流的各项流通活动, 建立一种目标与环境共存的管理系统。另外, 生态逐渐成为人们备受关注的话题, 区域物流的发展更要遵从相关的法律法规, 最大限度的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无论该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如何, 物流系统的现状如何, 都必须通过对资源、技术、经济等的综合考虑, 走绿色物流的发展之路。积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提升整体的物流绩效, 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在提升物流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大幅度降低其对外在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3. 建立自身区域的物流特色。

区域本身就带有自身的区位优势, 因此, 在不同地方, 发展区域物流时要充分利用自身固有的优势, 打造属于自己的物流服务特色。比如说上海, 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国家政策的扶持, 航空物流枢纽和对外对内港口物流枢纽构架已基本形成, 上海区域就可利用这两点着重发展航空和港口物流服务。重庆也是国家重点的经济发展城市之一, 长江上游重要的枢纽城市以及独立的直辖市政策扶持, 虽然身处国家内陆, 但是中西部结合的水位优势为其成为我国内陆物流航运龙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 其可考虑进一步发展内河港口物流运输以及内陆中转物流服务。

五、结语

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也应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层次性、全面性、权威性、可行性、可比性等原则。一个科学合理的区域物流评价体系, 方便了从业人员对当下物流水准的准确认识, 能够及时发现区域物流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或问题, 并进行及时解决, 推动了该区域物流服务质量的提升,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国内学者对于其评价指标的划分大致可分为定性分析类、定量分析类、定性定量并重三类。当下, 对于物流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物流费用水平这一层面, 不能够对区域物流发展的真实水平进行更为确切的评价, 使得国家或者地区在确定自身物流发展战略的时候时常处于迷茫状态。因此, 不断完善对于区域物流的综合评价体系, 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水平, 最大限度的发挥区域物流与经济的相互作用, 需要相关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振锋, 王淮东, 徐广印, 王巍, 曲建华, 梁广华.基于非线性主成分分析法的区域物流发展综合评价模型[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2]李兆磊, 张雅琪.区域物流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09年07期.

[3]谭涛.区域物流竞争力水平分析与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06期.

综合发展水平建议 篇5

基于DHGF的供电企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法

由于现有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具有互补性,本文把改进的Delphi法、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统计和模糊评判综成为DHGF综合评价模型,在评价的不同步骤运用不同的.方法. 利用该模型对供电企业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 者:程艳琴 安德洪 韩文秀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刊 名:天津理工学院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年,卷(期):19(3)分类号:F272.5关键词:供电企业 层次分析法 灰色关联度 模糊综合评价

综合发展水平建议 篇6

[关键词] 权重确定 组合赋权 相对比较法 熵值法

一、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

由于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正处于发展之中,有关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也还处于研究、发展之中,没有形成一套公认权威的方法可以选用。而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中,关于指标的权重,是综合评价的重要信息,它反映了个指标在评价对象中价值地位的系数。目前,有关权重的确定方法有数十种之多,根据计算权重时原始数据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组合赋权法三类。主观赋权法有专家咨询法、最小平方和法、相对比较法、AHP(层次分析法)等,其研究比较成熟。这类方法的优点是能较好地反映评价对象所处背景条件和评价者的意图,但这个指标权重系数的准确性依赖于评价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因而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客观赋权法的原始数据来自于评价矩阵的实际数据,如熵值法、拉开档次法等。这类方法切断了权重系数的主观性来源,是系数具有绝对的客观性,但容易出现“重要指标的权重系數小,不重要指标的权重系数大”的不合理现象。组合赋权法是结合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各自的特点形成的。其做法是:首先在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的内部找出最合理主、客观权重系数,再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主客观赋权法权重系数所占的比例,最后求出综合评价权重系数。

通常评价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所建的指标体系由两级指标体系组成,一级指标体系构成子系统层(指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应体现哪些方面的特点,即为哪些类别的因素将直接影响某区域内循环经济的发展),二级指标体系则为具体的指标(即采用可测的、可比的、可以获得的要素及要素群,对前面已确定的子系统层的数量表现、强度表现、速率表现给予直接的度量,例如,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单位工业产值能耗、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等,各评价指标能全面系统地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进行定量的描述,从而构成指标体系的基层要素)。

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权重系数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现采用组合赋权法来确定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值。一级指标则采用主观赋权法中的层次分次法来确定权重系数。

二、一级指标体系(子系统层)权重的确定

子系统的权重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又称多层次权重解析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萨蒂(T.L.Saaty)教授首次提出来的。该方法是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把数学处理与人的经验和主观判断相结合,能够有效地分析目标准则体系层次间的非序列关系,有效地综合测定评价决策者的判断和比较,其确定权重的步骤如下:

1.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由同一层次指标针对上一层次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而构成,假定A层因素中Ak与下一层次B中的B1,B2,…Bn有联系,则将构造的判断矩阵以表格形式表示为:

判断矩阵使得决策者判断思维数学化。但是,人类思维具有一致性特点,即认为因素之间的关系应该具有传递性:若已知因素 X2与因素X1的相对重要关系系数δ21,因素X3与因素X2的相对重要关系系数δ32,则可以根据δ21和δ32得到因素X3与因素X1的相对重要关系系数δ31=δ32 δ21。

2.求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

从上可知,求取各指标的权值,就是求取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向量。一般求解判断矩阵不需要太高的精度,所以特征值也不需要严格意义上的解析解(实际上,当矩阵阶数较高时,特征值的解析解很难求出)。通常有两种方法可求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特征向量的近似解,一种是几何平均值法,一种是求和法。这里采用几何平均值法,其计算过程为:

(1)对矩阵A先按行将各元素连乘并开n次方,求得各行元素的几何平均值:

称为随机一致性比率(consistencyratio),当C.R.<0.10时,判断矩阵有可以接受的不一致性,否则,就认为初步建立的判断矩阵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需要重新赋值,仔细修正,直到一致性校验通过为止。

三、(二级指标)各子系统中具体指标权重的确定

各子系统中具体指标是整个评价体系的基础,其权重系数的准确性对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影响很大。因此,选用组合赋权法来保证这一级指标的相对准确性,其中主观权重系数由相对比较法确定,客观权重系数由熵值法确定,主、客观系数各占综合系数的50%。其步骤为:

1.用相对比较法确定主观权重系数

相对比较赋权法的过程如下:将所有评价指标 Xj(j=1,2,…,n)分别按列和行排列,构成一个正方形的表;再根据三级比例标度对任意两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分析,并将评分值计入表中相应的位置;将各个指标评分值按行求和,得到各个指标的评分总和;最后做归一化处理,求得指标的权重系数。

三级比例标度两两相对比较评分的分值为 ,则标度值及其含义如下:

四、结束语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初选指标体系需经过筛选后确定最终各子系统具体指标,再利用上述主客观赋权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值,为后续评价模型的构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邹新月:企业作用等级模糊综合评价.系统工程.2001,19(7):386~389

[2]叶义成柯丽华等:系统综合评价技术及其应用.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97~100

[3]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辅助神经网络分析与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54~60

广东省各市综合发展水平分析评价 篇7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20日

一、原始数据及指标解释

我们选取反映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11个指标, 其中包括9个社会经济指标, 分别为:X1-非农业人口数 (万人) ;X2-工业总产值 (万元) ;X3-货运总量 (万吨) ;X4-第三产业从业人数 (万人) ;X5-地方政府预算内收入 (万元) ;X6-城乡居民年底储蓄余额 (万元) ;X7-在岗职工人数 (万人) ;X8-在岗职工工资总额 (万元) ;X9-每万人拥有汽车数 (辆) 。其中, 2个城市公共设施水平指标:X10-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 (平方米) ;X11-人均绿地面积 (平方米) 。指标的选取参考了《广东统计年鉴》中指标的设置。数据来源于《广东统计年鉴 (2010) 》。

二、因子分析法基本原理

R型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简化为矩阵形式就是:, 且满足:

(1) m≤p;

(2) Cov (F, ξ) =0, 即F和ξ不相关的;

(3) D (F) =Im (单位阵) , 即F1…Fm不相

关且方差皆为1;即ξ1…ξp不相关, 且方差不同。

其中, X是可实测的p个指标所构成的p维随机向量, F是不可观测的向量, 被称为的公共因子或潜因子, 即综合变量, 可以把它们理解为在高维空间中的互相垂直的m个坐标轴;称坠ij为因子载荷, 是第i个变量在第j个公共因子上的负荷, 如果把变量Xi看成m维因子空间中的一个向量, 则坠ij表示Xi在坐标轴Fj上的投影, 矩阵A称为因子载荷矩阵;称ξ为X的特殊因子。

三、分析过程及结果

将相关数据输入SPSS13.0软件, 利用这些变量研究各市的综合发展水平。

(一) 提取公共因子。

对反映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11个指标建立因子分析模型。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 选入2个公共因子, 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6.9%, 特征根以及累计贡献率、碎石图、因子载荷矩阵如表1所示。 (表1) 表1给出了所有的主成分, 且按照特征根从大到小的次序排列。从表1中可以看出, 第一主成分特征根为7.897, 方差贡献率为71.793%, 第二主成分特征根为1.665, 解释了总变异的15.135%, 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是86.928%, 因此这两个成分基本上反映了原始的11个变量指标提供的足够信息。

(二) 计算因子得分。

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三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 得出各城市的综合得分F, 即:

由SPSS13.0软件得到运行结果并计算综合得分, 以F1因子得分为x轴, F2因子得分为y轴, 画出各城市的因子得分如下, 见图1。 (图1)

(三) 结果分析。

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 公共因子F1在X1 (非农业人口数) 、X2 (工业总产值) 、X3 (货运总量) 、X4 (第三产业从业人数) 、X5 (地方政府预算内收入) 、X6 (城乡居民年底储蓄余额) 、X7 (在岗职工人数) 、X8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 、X9 (每万人拥有汽车数) 上的载荷值都很大, X1、X7、X8、X9是反映城市规模的指标, X2、X3反映城市工业发展规模, X4反映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 X5是政府作为国家的管理者和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而获得的收入, X6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的收入水平, 而在我国现今的收入分配格局下, 政府和居民是再分配收入的获得大户, 因而X5、X6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国民收入水平, 因而F1为反映城市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公共因子, 在这个因子上的得分越高,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城市规模越大;公共因子F2由于在X10 (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 、F11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上的载荷较大, 是反映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的公共因子, 在此因子上的得分则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有了各个公共因子合理的解释, 结合各个城市在两个公共因子上的得分和综合得分, 就可对各中心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了。在城市经济规模因子F1上得分最高的前三个城市依次是广州、深圳和佛山, 其中广州的得分为3.5, 深圳为1.84, 远高于其他城市, 这就是说就城市经济发展规模而言, 广州、深圳是广东省最大的城市, 且其规模远大于其他城市。深圳、珠海、河源和东莞在F2上的得分较高, 其中由于广州在X10 (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 、F11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上的数据没有, 无法确定;而茂名、揭阳得分较低, 说明深圳、珠海、河源和东莞等城市基础设施在全国是较好的, 而茂名、揭阳等城市的基础设施相对较差, 还需要下大力气进行改善。

将各城市在三个因子上的得分进行加权综合, 就得到了综合得分。根据综合得分就可综合评价城市的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前四名的城市依次是广州、深圳、佛山和东莞;综合得分最低的四个城市依次是汕尾、云浮、潮州、阳江。再结合各因子得分进行分析, 广州、深圳在城市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均位于前列。而综合得分较低的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得分都较低, 在城市发展战略上应把经济的发展放在首位, 只有经济发展了, 城市设施水平及其他方面才能搞上去。

参考文献

[1]夏国恩, 兰政海.基于因子分析的广西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评价[J].特区经济, 2009.12.

[2]任胜钢, 彭建华.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及比较[J].系统工程, 2007.2.

综合发展水平建议 篇8

(一) 县域经济发展内涵

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性、整体性与协调性的概念, 笔者认为, 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是经济适度增长且具有可持续性、经济结构合理、经济增长成果能够为惠及民众。

现有的研究文献, 对于经济正常成果惠及民众等方面常有忽略。发展区域经济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区域经济总量的增加, 为增长而增长, 而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福利;如果只一味追求区域经济增长, 人民不能享受区域经济增长的成果, 即背离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从长期来看, 区域经济增长也将因此受到来自经济和社会多种因素的约束。因此, 应该把增长成果分享纳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之中。

(二)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目前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选取反映区域经济状态的指标, 进行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得到各指标的权重, 然后计算出评价对象区域的各指标综合得分,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值;另一种方法是根据所选择反映区域经济状态的指标, 运用聚类分析法将各区域分为几类, 据此判断评价对象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些评价方法能否正确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关键在于所选择的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状态的指标或者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很多学者认为, 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选择要遵循精炼、明确、可比等基本原则。本文也以这些基本原则为导向, 构建相应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特点, 构建由经济总体发展规模、对外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成果分享水平3个方面共11个核心评价指标体系 (见图1) 。

(三) 确定指标体系权重

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在指标权重确定中应用较多。由于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较多, 且权重确定合理性直接影响着评判结果, 综合德尔菲法简单易行, 且能综合考虑研究领域内各专家的意见和层次分析法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 在各因素之间进行比较和计算, 进而得出不同方案的权重的优点, 共同确定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各指标权重 (见图1) 。

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目前, 学术界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其中, 系统评价法主要有模糊一致矩阵评价法 (FCM) 和模糊综合评判法 (FCE) , 以及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模糊综合评判法从层次性角度分析复杂事物, 符合复杂事物的状况, 同时也便于赋权;模糊综合评判法是通过建立层阶结构模型, 从层阶结构模型最底层因素开始上推, 最终得出各个因素的变动对层阶结构模型最上层的影响。因此, 笔者将该方法作为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主要有五步骤。

1.建立层阶结构模型, 即指标体系。

2.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3.按照实物正态分布特征, 建立五级模糊评语集T。

4.确定评价单元和标准值。

评价单元为评价对象所在区域。评价单元通常选定为具有相似特征的特定区域, 如本文提出的“县域”;标准值的确定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评价目的决定了标准值选取范围和选取时间。如为了查看被评价县同其他县在整体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可将标准值的范围定位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省, 乃至全国。

5.确定评价指标隶属度

对于定性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可多次反复征询经济专家或具有丰富经验的经济工作者意见, 按照隶属度集确定其模糊隶属度值。定性指标隶属度集 (见表1) 。

对于定量指标, 可通过隶属度函数来确定。

6.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将定性和定量指标的隶属度值分别同其权重相乘, 自评判矩阵最底层开始上推, 直至得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总评价值。

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江苏省共有包括江阴、昆山、连云港等在内的51个县。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中, 不同指标实际值是通过江苏省统计年鉴 (2008年、2009年和2010年) 三年平均值确定的。为了反映江苏省各县在全国县域序列中的位置, 评价标准中的最高值和最低值按照全国平均最高和最低水平确定。利用模糊综合评价中的隶属度函数, 可以确定各个单项指标的隶属度。将隶属度与其对应权重相乘, 可以得到分项指标隶属度。根据以上计算得出江苏县域经济总体得分排名 (见图2) 。

四、评价结果与分析

从综合评价结果来看, 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 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分化明显。综合评价总体排序中, 以昆山、江阴等为代表的苏南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高, 平均得分为0.4以上。其中, 昆山、江阴、张家港和常熟四个县市的总体水平最为靠前。而以江都、启东和如皋等县为代表的苏中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则明显低于苏南地区, 平均得分在0.2以上。而以大丰、邳州等县为代表的苏北地区, 则无论是经济发展总量, 还是经济成果共享, 其得分都明显偏下, 且同苏南和苏中区域差异明显。 (2) 区域内部发展状况不均衡。昆山、江阴和吴江、太仓等都隶属于苏南地区, 在这一区域中, 昆山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经济发展成果共享水平也较高。而吴江和太仓等县则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昆山市。同样, 苏北地区的泗洪、丰县和响水等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明显低于大丰、邳州等县。此外, 在经济发展不同方面, 各个区域的县域差异也比较明显。如昆山的对外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总体得分在0.9以上。而其他无论是苏南区域, 还是苏中和苏北区域的县域对外经济发展水平都明显偏低。 (3) 部分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根据以往的统计数量来看, 苏北区域的灌南县、阜宁县等经济发展水平偏低, 且排序位列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行列中的底部。但随着今年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灌南县和阜宁县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综合评价中, 灌南县已经位列苏北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间位置。可以预见: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这些县的经济发展排序还会进一步提升。

在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中, 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非常明显。针对以上评价结果, 笔者认为: (1) 要继续实施以促进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政策, 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推动就业水平与质量的提高, 提升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力度。 (2) 实施先进带后进的发展策略, 帮助苏中, 尤其是苏北区域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要将苏南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经验应用至苏中和苏北地区, 促进苏中和苏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可以通过对口支援、异地联合办厂等方式进行。 (3) 加大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引导。对于苏中和苏北地区, 可以通过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长, 促进这些区域县域经济发展规模;而对于苏南地区, 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等政策, 引导该区域经济的健康和优化发展。

摘要:江苏省南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缩小江苏省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也是江苏省整体经济迈上新台阶的客观需要。根据江苏年鉴数据, 采用AHP分析的方法, 对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差异进行综合评价。

关键词:县域经济,区域经济发展,AHP,分析

参考文献

[1]李炳军, 吴辉.河南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7 (2) .

[2]姚磊, 汪兵.湖北省地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9) .

[3]陈艳红.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中的应用.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 (2) .

[4]盛明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分析建议.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6) .

综合发展水平建议 篇9

关键词: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因子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睹目的伟大成就,各省市在经济发展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基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中国各省市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并不均衡。本文主要通过借助《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各省市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进行分析,以求发现其差距所在的原因,方便各省市扬长避短,提高各自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

一、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因子分析法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通常将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因子分析称为R型因子分析。

设有n个样本,每个样本观测p个变量。为了对变量进行比较,并消除由于观测量纲的差异及数量级所造成的影响,将样本观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标准化后的变量的均值为0,方差为1。为方便起见,把原始观测变量的变换后的新变量均用x表示。设原公共因子变量为y 1,y 2,…,y m,经标准化后的公共因子变量记为F1,F2,…,FM(m

(1)x=(x1,x2,K,xp)T是可观测随机向量,且均值向量E(x)=0,协方差矩阵cov(x)=Σ,且协方差阵Σ与相关矩阵R相等;

(2)F=(F1,F2,…,Fm)T,m

(3)ε=(ε1,ε2.…εp)T与F相互独立,且E(ε)=0,ε协方差阵Σε是对角阵,即ε各分量之间也是相互独立的,

则模型

称为因子模型。模型中的F 1,F2,…,Fm被称为公共因子,ε1,ε2.…εp被称作特殊因子。各特殊因子之间及特殊因子与所有公共因子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

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是:第一步,确认待分析的原变量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第二步,构造因子变量;第三步,利用旋转方法使因子变量更具有可解释性;第四步,计算因子变量得分;第五步,计算综合得分并排名。

二、中国各省市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截取了《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我国大陆31个省市的与其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有关的数据,其中有些是原始数据,有些是经过计算整理得来。同时,提取了人均GDP(元/人)、第一产业值(亿元)、第二产业值(亿元)、第三产业值(亿元)、大中型企业工业增加值(亿元)、大中型企业工业利税总额(亿元)、农村全社会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城镇全社会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亿元)、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亿元)、私营企业利税总额(亿元)、人均教育经费支出(元/人)、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人)等14个主要统计指标。

(二)分析工具与方法。

本文主要利用SPS S11.5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处理。经过Bartlett与KMO检验表明:Bartlett值为875.088,P<0.0001,即相关矩阵不是一个单位矩阵,表明所取的数据满足正态总体分布。KMO是用于比较观测相关数值与偏相关系数值的一个指标,KMO值等于0.783,说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可以被其他变量解释,因此适合做因子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主要采用主成分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作为公共因子,得到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特征值、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如表1。

由表1可知其因子模型:

同时,由表1也可看出,第一公共因子主要在第一产业值(亿元)、第二产业值(亿元)、第三产业值(亿元)、大中型企业工业增加值(亿元)、大中型企业工业利税总额(亿元)、农村全社会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城镇全社会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亿元)、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亿元)、私营企业利税总额(亿元)、进出口总额(亿美元)等指标上具有较大的载荷,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地区的经济总量,故将第一因子称为“总量因子”;第二因子主要在人均GDP(元/人)、人均教育经费支出(元/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人)等指标上具有较大载荷,这些指标主要反映地区的平均值,故将第二因子称为“平均因子”。最后,计算各因子得分和综合因子得分,其中综合因子得分的计算公式为:wm为旋转后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各省市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因子得分及综合排名如表2。

三、总结与建议

1、结论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对分析结论分析如下:

(1)排名第1位的广东省总得分是排名第31位的西藏自治区总得分的近6倍(见表2)。各省之间差距较大。

(2)排名前10位的省市基本上位于沿海地区,排名后10位的省市基本上位于西部地区。所处地理位置对各省市的发达水平影响很大。

(3)基于各省市这些指标的原始数据及经过整理而来的数据,得分高的省市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都较高,大都得益于较高的人均GDP值、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教育投入力度较大及贸易较发达等因素。得分较少的省市主要是由于第二三产业不够发达,这些省市第二三产业不够发达的原因又主要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足,特别是在一些农业大省,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教育投资等投资力度尤为不足。

(4)中部各省市,主要是没有形成各自的特色或没有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经过分析得知,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在总体、结构、对外贸易等多方面的联系中存在有许多的“秩序”,不同的“秩序”,将会带来不同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全国各省市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不均衡,从深层次因素来分析,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的步伐与深度、国家对不同省市的投入和扶持力度、相关政策优惠等不同。

2、政策建议

(1)国家要实施对落后省市的更好更多的优惠政策,加强各落后省市的改革措施,特别是对西部地区各省市的农村地区,帮助其改善经济综合发展环境。

(2)在增加对落后省市及农村地区的固定资产、教育等各种投入数量的同时,更要注重选对投入方向和落实投入质量,提高投入绩效。

(3)国家要加强对发达省市的税收和分配等各方面的管理,增强中央财力,以提高国家对西部省市和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提高转移支付能力。

(4)通过政策杠杆来促使发达省市帮助落后省市,提高帮扶力度和效果。实施先“富”省市带动后“富”省市、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战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M].

[2]、[美]西蒙·库兹涅茨著.戴睿,易诚译.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3]、[美]西奥多·舒尔茨著.郭熙保,周开年译.经济增长与农业[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

[4]、王苏斌,郑海涛,邵谦谦等.SPSS统计分析[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综合发展水平建议 篇10

关键词:新疆北疆,区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1 引言

“所谓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内总产出不断增加, 区域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不断优化, 区域引力与辐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1]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具有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特殊属性。在评价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时, 不但要对经济发展的总量进行考察, 而且需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增长效益、产业结构、行业布局、资源配置、劳动力结构、资金投入和社会环境进行评价。此外, 还需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持续性, 所以区域经济发展也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近年来, 我国学者们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很多研究,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马力、史锦凤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 按照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将15个城市分为三类[2]。徐新、相丽君选取人均FDI等13个指标, 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 得出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排名, 证实国家预算内资金对西部地区支持不够的结论[3]。刘钦普选取了8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 分析了地域差异的原因, 并提出了平衡区域差异的基本策略[4]。甄江红、赵明、周瑞平等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内蒙古101个旗县市区以及12个盟市两个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 分析了区域差异的成因, 并初步划分了区域经济类型[5]。张国红、王岩松从经济效益、经济结构、经济规模和经济外向度四个经济发展水平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做出了系统分析、提出黑龙江省应利用高新技术调整经济结构, 整合经济资源、扩大经济规模等政策建议[6]。

目前也有不少学者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简称“新疆”) 及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研究。德娜·吐热汗、张敏等选取新疆1979—2001年经济发展数据, 用因子分析法得出新疆经济发展大体经历了经济封闭、经济发展转折和迅速发展三个阶段的结论[7]。陈超凡、马惠兰选取11个评价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 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新疆19个样本城市进行了评价[8]。高永彦、司光南将新疆15个地州市划分为五大经济区, 选取了15个反映区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的指标, 并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这5个区进行了动态定量分析, 得出天山北坡区的总量规模远远大于其他4个区, 5个区的经济规模和实力差异巨大的结论[9]。邵桂荣、陈彤、柴军运用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法, 对天山北坡经济带的11个市 (县) 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10]。陶江、杨德刚通过选取天山北坡经济带11个市县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的24个原始指标,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天山北坡经济带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11]。罗明英运用改进的功效系数, 选取10个量化指标来评价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12]。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 位于亚欧大陆中部, 远离海洋, 地形多样, 南有喀喇昆仑山, 北有阿尔泰山, 中部横亘着天山山脉, 以天山山脊线为界把新疆分为南疆、北疆两区域, 天山以北的地区称为北疆。北疆地区总面积约39万km2, 占新疆总面积的23.4%, 由3个市、3个地区、2个自治州共8个地州市组成。2010年底北疆地区的人口数占新疆总人口的45%, 但生产总值占新疆总产值的70%左右,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新疆财政总收入的60%, 北疆经济的发展形势直接影响着新疆总经济的发展形势。为了加快新疆经济发展, 政府采取了“促北扶南”战略思路, 所以如何准确把握北疆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 从而制定切实有效的发展规划和经济政策, 对加快北疆经济乃至新疆经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研究方法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实用性、易得性、可量性、可比性、典型性等原则, 综合考虑目前学者们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选取的指标体系, 结合新疆北疆地区实际情况, 从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四个方面, 选取了17项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 (表1) , 分析北疆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2.2 指标的无量纲化

为了避免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 必须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即将原始数据都转化为无量纲数据, 本文采用极值处理法。正向指标无量纲化的计算公式为:undefined;逆向指标无量纲化计算公式为:undefined。式中, x*ij表示第i个被评价对象在第j个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xij表示第j个被评价对象在第个指标上的原始数据;mj表示第j个指标下的最小值;Mj表示第j个指标下的最大值。

注:社会劳动生产率=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报告期末单位在岗职工人数;“单位GDP能耗”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万元产值所消费的能源数”代替, 计算公式为:单位GDP能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消费能源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经济外向度=进出口总额/国内生产总值;用“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替代“居民人均收入”;万人拥有医务人员数= (卫生技术人员数/人口数) ×10000;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 (R&D) /大中型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居民人均消费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口总数;万人拥有教师数= (教师总数/人口数) ×10000, 其中教师数=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数+普通中学教师数+小学教师数+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数。

2.3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

对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测度采用的是多指标综合评价, 常用的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为了将研究对象不同属性的多个指标信息联合起来得到一个综合值, 由此来反映被评价对象的整体情况, 故本文采用综合指数法, 并将不同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同等看待, 即设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是相同的, 对4个分项指数用简单算术平均法, 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 Ai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第i个评价方面的指数, n为该评价方面所包含的评价指标的个数。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总指数用几何平均数法, 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 Z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值, m为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项指数的个数。由于对所有指标数据都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 最后所得的综合评价值都介于0和1之间。某地区的经济发展评价值越接近0, 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越低;评价值越趋向1, 则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3 北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3.1 北疆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本文选取新疆北疆地区2006—2010年相关指标数据, 经无量纲化后, 通过评价模型得到经济发展水平4个分项指数的评价值和总指数的评价值, 评价结果见表2。从表2可见, 从2006—2010年北疆地区经济总体的发展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 (图1) , 2010年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值是2006年的2.38倍;其中2010年经济增长的评价值是2006年的2.94倍, 增长显著, 但在2007年和2009年出现拐点, 均略低于上一年的评价值;2010年经济结构评价值是2006年的1.69倍, 但该分项指数评价值呈倒“U”型发展, 以2008年的评价值达到最高;2010年生活水平的评价值相比2006年增长了100%, 评价值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10年社会发展评价值是2006年的0.74倍, 但2009年却是2006年的1.27倍, 呈锯齿型发展。

注:根据 2007—2011年《新疆统计年鉴》, 北疆地区8个地州市的相关数据通过汇总计算得来;分项指数评价值由公式 (1) 得出。由于2006年生活水平指数出现零值, 故综合评价值也由公式 (1) 计算而得。

3.2 北疆各地州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静态分析:利用2010年北疆8个地州市的相关指标数据, 通过无量纲化和评价模型处理后, 得到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昌吉州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4个分项指数评价值和总指数的评价值 (表3) 。可见,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前三位分别是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乌鲁木齐市。从经济发展水平总指数的评价值来看, 排名第一的克拉玛依市的评价值是排名最后的伊犁直属的3.25倍, 两者的评价值之差为0.45;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乌鲁木齐市三者发展水平差距较小, 伊犁直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博州四者之间发展水平较为接近, 但这4个地区与排名前三名相比, 差值都在0.2以上, 差距显著。在分项指数评比中, 若以每个分项指数中最高评价值与最低评价值之差为衡量最大差异的标准, 则经济增长的最大差异为0.76 (克拉玛依市与伊犁直属) ;经济结构的最大差异为0.3 (克拉玛依市与塔城地区) ;生活水平的最大差异为0.75 (克拉玛依市与阿勒泰地区) ;社会发展的最大差异为0.51 (石河子市与塔城地区) 。因此, 8个地州市间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在四个方面差异的显著程度依次为:经济增长的差异>生活水平的差异>社会发展的差异>经济结构的差异。

注:根据2011年《新疆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而得。表中“博州”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简称, 下同。

注:根据2007年、2011年《新疆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动态分析:为了深入研究北疆地区8个地州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特征, 本文分别计算了2006—2010年北疆地区8个地州市4个分项指数和经济发展水平总指数的年均增长速度, 计算结果见表4。从经济发展水平总指数的年均增速来看, 排名第一的是石河子市, 其年均增速为12.7%;位居最后的是克拉玛依市, 两者的年均增速之差为15.7%。克拉玛依市和阿勒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年均增长速度为负的, 其余地区均为正。从4个分项指数年均增速来看, 在经济增长方面, 塔城地区位居第一, 与排名最后的阿勒泰地区之差为72.6%;在经济结构方面, 伊犁直属位居第一, 与排名最后的塔城地区之差为40.4%;在生活水平方面, 伊犁直属位居第一, 与排名最后的阿勒泰地区之差为36.1%;在社会发展方面, 石河子市位居第一, 与排名最后的塔城地区之差为22.1% (表4) 。因此, 8个地州市间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显著程度表现在分项指数上依次为:经济增长指数年均增速的差异>经济结构指数年均增速的差异>生活水平指数年均增速的差异>社会发展指数年均增速的差异。

综合分析:根据上述分析可见, 北疆地区各地州的经济发展总指数和4个分项指数年均增长速度的排名与其评价值的排名不完全相同。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 其经济发展速度却不一定快;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 但其经济发展速度却较快。为了同时观察经济发展水平总指数评价值的高低和总指数年均增长速度的快慢在8个地州市的情况, 本文采用四象限分析法, 以总指数的年均增速和评价值为坐标轴的X轴和Y轴, 以8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总指数年均增速和综合评价值的平均值为原点, 将8个地州市经济发展水平总指数的评价值和年均增长速度标于坐标轴上 (图2) 。由图2可见, 8个地州分布于四个象限内, 每个象限为一类地区, 所以可将8个地州分为四类:第I象限为第一类地区, 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 且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包含乌鲁木齐市和石河子市;第II象限为第二类地区, 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 但经济发展速度较慢, 包含克拉玛依市;第IV象限为第三类地区, 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但发展速度较快, 包含塔城地区和伊犁直属;第III象限为第四类地区, 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经济发展速度较慢, 包含昌吉州、博州和阿勒泰地区。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对新疆北疆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北疆各地、州、市经济发展水平状况进行的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北疆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呈逐年稳步上升, 北疆经济发展形势良好, 并且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最为显著;8个地、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呈现不均衡态势, 根据发展水平高低和发展速度的快慢将其分为四类地区, 所以应针对每类地区实施不同的发展策略。

基于此,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加快北疆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①乌鲁木齐市和石河子市仍应着力培养特色优势产业, 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大力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工程, 依托特有的教育资源新疆大学和石河子大学等高校, 加大产学研联合开发的力度;同时, 鼓励企业扩大地产品出口和自营出口, 加大农产品、建材和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力度。②克拉玛依市需从根本上转变其经济发展模式, 立足做大做强石油石化产业的同时, 改变产业结构单一、“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等问题, 延伸产业链, 提高地方工业的总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③伊犁直属和塔城地区要从经济基础抓起,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交通运输环境, 借助“对口支援”的东风, 积极开展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 继续加大资金与人才的投资力度。④昌吉州应借助其优越的区位优势, 依靠乌鲁木齐市和石河子市经济发展的辐射效应, 深化自身发展;博州地处边界, 距离霍尔果斯口岸较近, 应发展面向周边国家的外向型产业, 主动吸引和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阿勒泰地区因地处新疆最北部, 交通运输问题是其发展的瓶颈, 所以应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又因其无资源优势, 所以应巩固第一产业和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特色农业, 提高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154.

[2]马力, 史锦凤.15个副省级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12) :88-90.

[3]徐新, 相丽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08, (17) :110-113.

[4]刘钦普.数理统计方法在河南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分区研究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2, (3) :10-15.

[5]甄江红, 赵明, 周瑞平, 等.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 2005, (9) :690-693.

[6]张国红, 王岩松.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的系统分析[J].商业研究, 2006, (4) :44-45.

[7]德娜.吐热汗, 张敏, 周玲.新疆经济发展的因子分析及评价[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3, (10) :43-46.

[8]陈超凡, 马慧兰.新疆主要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J].经济透视, 2007, (10) :73.

[9]高永彦, 司光南.新疆区域经济发展动态比较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 2010, (6) :22-26.

[10]邵桂荣, 陈彤, 柴军.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社会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04, (2) :71-74.

[11]陶江, 杨德刚.天山北坡经济带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J].干旱区地理, 2005, (12) :874-878.

综合发展水平建议 篇11

1 福建省物流业发展现状

1.1 福建省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福建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福建省物流总量与效益不断提升,物流企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运作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厦门市和福州市分别列入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以福建省为主体的东南沿海物流区域和东部沿海物流通道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九大物流区域、十大物流通道之一。

1.1.1 物流业产值

物流业是生产总值构成的主要组成部分,对GDP的贡献率比较大,2005-2014年福建省物流业的生产总值呈现递增,物流业发展势头良好。2014年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7.4%,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2014年,福建省全社会物流总额为4.7万亿元,同比增长11.9%。2014年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高速增长,2014年物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701.81亿元,同比增长4.5%。

1.1.2 福建省物流基础设施

2014年,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2743公里,同比增长21.6%;公路里程达到99535公里,比上年新增4874公里;营业性货运汽车吨位数164.74万吨位,同比增长11.5%,公路运输在物流运输上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沿海港口吞吐能力达到3.9亿吨,比上年新增2223万吨;民用船舶净载重量791.37万吨位,比上年增长15.1%,港口疏运能力和水路运输的效率继续提升。

1.1.3 福建省交通运输量及沿海港口吞吐量

2014年福建省总共完成水路旅客运输量、货物运输量分别为1835.68万人和2654.75万吨,同比增长为11.7%和13.4%;公路旅客运输量、货物运输量分别为44997.91万人和85239.48万吨,同比增长1.2%和14.7%。福建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累计完成4.61亿吨,较2014年增长2.8%,集装箱吞吐量累计完成1243.79万TEU,同比增长7%。

1.1.4 现代物流企业

2014年95家物流企业获评国家A级物流企业,其中5A级7家,4A级28家,3A级53家。福建省被交通部、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国家首批十个甩挂运输试点省份之一,福建省盛辉物流集团全省率先试点甩挂运输,有效提高运输效率和效益,实现传统运输向现代物流转型。厦门市成为商务部选定的首批海峡两岸冷链物流合作试点城市,在合作内容和领域上不断拓展,目前已签约2.6亿新台币,取得了初步成效。

1.2 福建省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福建省物流业的发展较快,但仍存在着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物流市场尚需改善、管理体制不顺、物流管理和服务功能不足等制约因素,有待寻求突破。

1.2.1 物流产业竞争力低

从总体上来看,福建省物流业的发展水平较低,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2014年福建省社会物流总额68698.36亿元,仅占全国总量的5.44%,物流业的增加值2283.53亿元,虽有增长,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从福建与华东主要省市及广东、湖南物流业主要指标来看,福建GDP、社会物流总额、社会物流总费用仅高于江西省。这些都反映出福建物流业运行效率不高,在“低价格、高成本、微利润”的状态下生存,在区域中的竞争力不强。

1.2.2 物流信息滞后

福建省物流业的信息化建设较为落后,物流行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大物流信息公告平台尚未建立起来,无法向社会及时、准确地发布物流市场信息。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健全、数据处理技术较落后,企业与企业之间没有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工具传递信息资源共享,不能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没有形成规范。

1.2.3 物流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福建开展物流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对物流管理人员、操作人员、软件开发人员的培养不够完善。尽管一些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但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还未形成。物流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机制尚不健全。物流人才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中高级人才短缺。

1.2.4 物流管理体制不完善

福建省物流业在管理上仍然是多元的管理方式,涉及铁道、交通、民航、邮政、海关和发改委、经贸委等部门。由于各部门的规定和规划各不相同,各部门之间有分工又有交叉,造成了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同时,条块分割严重,也造成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2 福建省物流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遵循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的基本原则(综合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等),结合福建省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以发展水平作为总目标进行指标划分,将二级指标划分为社会经济发展类、生产流通消费类、人力资源类、交通运输类,对其进行进一步细分三级指标,在总目标下形成一个一级指标四个二级指标以及11个三级指标,指标体系见表1:

3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3.1 熵权法的运用

3.1.1 数据标准化

首先对将每个指标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假设有m个指标x1、x2,…,xk,其中xi={x1,x2,…,xn}。对各指标数据标准化后的值Y1,Y2,…,Yk那么:

3.1.2 求各指标的信息熵

根据信息论中信息熵的定义,一组数据的信息熵其中,如果pij=0则定义:

将表标准化后的值代入公式(2)中得到信息熵的各指标,如表2所示:

3.1.3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代入信息熵的计算公式,计算出每个指标的信息熵为E1,E2,…,EK,通过信息熵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得到表3:

3.1.4 各地市物流业发展水平评分

3.2 结果分析

根据表4福建省九地市物流发展水平的排名来看,厦门市、福州市、泉州市的物流发展水平靠前,物流业的发展水平较高,可以把这些地市划分为一类地区;漳州次之,划分为二类地区;莆田、龙岩、宁德、三明、南平物流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划分为三类地区;一类地区属于东部,物流业发展水平突出,因此要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的区域优势,来带动中西部物流业的发展。厦门、福州、泉州作为物流服务中心的重点可发展商贸物流、商品物流以及制造业。三明、南平、宁德、龙岩可重点发展农产品物流。

根据表5指标体系的权重来看,对福建省物流业有重要影响力的指标由高到低依次排名为x8(各市货运量)、x10(公路通车里程数)、x2(各市人均生产总值)、x7(物流业从业人员)、x4(物流业产值)、x9(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x3(各市人均可支配收入)、x5(各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6(各市进出口总额)、x11(各市民用车辆拥有量)、x1(各市生产总值),根据指标的排名,可以为发展福建省物流业有侧重的进行建设。

3.3 政策建议

根据熵权法的分析结果及福建省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以此提出以下政策及建议:

福建省区域物流分为三个等级:一类区域为:福州、厦门、泉州;二类区域为:漳州;三类区域为:三明、南平、宁德、龙岩、莆田。一类和二类区域可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商品物流以及制造业,三类可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和农村自己的农产品物流。

参考文献

[1]余静.福建省物流业发展态势分析[J].分析与决策,2007(26):139-140.

[2]舒良友,李金华.对河南省物流业发展的综合评价[J].物流技术,2009(08):123-127.

[3]章惠,张梅,迟国泰.基于熵权法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及其实证研究的实例[J].物流技术,2010(01):67-69.

[4]刘彩芳,刘鸣华,王彩丽.基于熵权法的福建沿海港口航运服务现状评价的分析[J].技术与方法,2013(12):14-17.

上一篇:校园网管理下一篇:网络战的转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