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发展水平

2024-09-28

信息化发展水平(精选12篇)

信息化发展水平 篇1

0 引言

信息化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信息化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国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 把信息化发展列为覆盖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 (II) 研究报告》对2011年度全国的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3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对2012年度全国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估。在上述两个研究报告的基础上, 对河南省信息化发展情况状态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 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为加快河南省信息化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 信息化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本文分别采用两种指标体系从不同角度对河南省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估。

1.1 信息化发展指数 (II) 监测指标体系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化发展指数 (Ⅱ) 从“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应用消费、知识支撑和发展效果”5个方面测量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水平, 从而对国家信息化发展情况做出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1.2 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委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构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从“网络就绪度、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应用效益”3个方面测算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水平, 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2 河南省信息化发展水平状态评估

2.1 河南省信息化发展总体状态评价

2011年--2012年河南省信息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发展速度增长较为明显, 整体上处于由低水平向中高水平快速发展的阶段。

2.2 信息化发展分类指数的状态评价

河南省信息化发展分类指数与总指数状态相近, 在全国的排名较为靠后, 分类指数状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发展速度上, 这和近年来河南省引进了富士康等高科技企业有关。

从2011年的信息化发展分类指数来看, 河南省在基础设施、发展效果指数的增速上排

名较为靠前。2011年发展效果指数增速9.3%, 排名全国第4, 中部地区第1。基础设施指数增速16.8%, 增速排名全国第9, 中部地区排名第4, 但是位次变化不大。而产业技术、知识支撑指数保持了较好的发展状态, 增速在全国居中。2011年这两个指数的增速排名均为全国第16, 中部地区第4。应用消费指数增速波动较大, 由“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全国排名第6, 中部第1急剧下滑至2011年的全国第30位和中部地区第6位, 增速仅为6.7%, 这反映了河南省信息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程度不高。

从2012年的信息化发展分类指数来看, 河南省信息化各指数排名保持稳定, 较为靠后。而在宽带速率、企业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技术创新等方面排名较为靠前。

3 河南省信息化发展水平定位评估

3.1 河南省信息化发展水平在全国的定位评估

统计报告显示, 2011年河南省信息化总指数在全国排名第28位, 中部地区第6位[1]。2012年河南省信息化发展水平在全国排名第28位, 中部地区第6位。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测算的结果基本相同, 也体现了河南省信息化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3.2 中部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比较

2011年中部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 (II) 和全国排名如表1所示[2]。可以看出, 湖北省在中部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居于首位, 在全国处于第11位, 属于信息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其次是山西, 接下来的安徽和湖南两省的信息化发展水平相当, 而河南省位居末尾。2011年中部地区信息化发展分类指数比较如图3所示。

2012年中部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和全国排名如表2所示[3]。可以看出, 湖北省信息化发展仍位居中部首位, 在全国排名第9。接下来是山西和安微, 江西紧随其后。再往后是湖南, 河南省在中部地区排名第6。2012年中部地区信息化分类指数比较如图4所示。

4 河南省信息化发展差距的原因分析

4.1 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信息化投入不足

信息化发展程度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关联。就全国来看, 东中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不均衡, 东部省份信息化平均指数与中西部明显领先, 而中部和西部省份的平均指数相差不大 [4]。河南省经济社会目前处于欠发达的阶段, 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在全国来看明显不足, 这是制约河南省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2 信息化普及程度不高, 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

河南省信息化在生产、生活、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普及程度不高, 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信息化基础服务平台、统一应用平台尚未形成, 社会领域信息化水平较低, 信息化应用程度不高。多数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信息化应用能力较低, 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

4.3 产业结构布局有待优化, 信息化战略地位有待提升

信息化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方向, 也是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的主要后发优势。河南省前些年大力提倡“三化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化) ”协调发展, 没有将信息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实际上, 河南省的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多年在全国的排名较为靠后, 产业结构布局亟待优化, 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全国排名应用效益/全国排名信息化战略地位有待提升。值得一提的是, 2013年12月, 河南省发布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意见》, 从战略高度部署了全省信息化工作, 在推动“三化”协调的同时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5 加快河南省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信息产业重大工程

作为信息化欠发达省份, 河南省应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信息产业重大工程带动策略, 加快公共基础设施的信息化进程。扩大3G、4G的网络覆盖范围, 构建覆盖全省的宽带高速网络。依托中国移动郑州数据中心、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电信河南数据中心等数据中心, 依托中国移动洛阳呼叫中心、中国电信信阳呼叫中心等基地, 积极引进和建设云计算服务平台, 构建河南省基础服务平台。

5.2 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打造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示范区、实验区, 积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面向新型城镇化建设, 推进智慧城市示范市建设工程并逐步推广, 促进城市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转变。围绕阳光型、服务型政府建设, 提高电子政务应用程度, 开展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的试点工程, 不断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社会信息服务体系, 提高公共社会领域信息化应用水平。

5.3 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全民信息化应用能力

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是人才队伍建设。应大力引进和培养多种层次的复合型、实用性信息技术人才, 不断完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与高校、科研院所、知名IT公司联合培养人才。要进一步营造信息化建设的浓厚社会氛围, 加大全民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培训力度, 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全民信息素养。

5.4 深入开展信息化领域科研攻关, 构建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联合攻关, 针对云计算、物联网等关键技术和电子政务、数字认证等基础应用深入开展信息化领域的重大研究项目, 推动关键技术研发和信息化应用技术保障能力再上新台阶[5,6]。开展数字医疗、智慧城市管理、智能交通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 (II) 研究报告[J].调研世界.2012.

[2]金美江, 秦红涛.“十二五”初期河南省信息化发展评估分析[R/OL]. (2013-03-22) [2014-01-10]http://www.ha.stats.gov.cn.

[3]2013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报告[R/OL]. (2013-12) [2014-01-10]http://www.ccidnet.com/.

[4]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省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报告[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2.

[5]张新刚, 王燕.河南省高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

[6]高萍萍.2012年长三角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 (II) 研究[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3.

信息化发展水平 篇2

首先,建立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可以对农业信息化运行状况进行有效评价。将各个时期农业信息化构成的要素提取出来进行单独的动态纵向比较,可以对比出当前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判断农业信息基础设备建设状况。通过横向对比各项构成要素,可以判断他们是否平衡发展,是否与建设计划相匹配。纵向对比各个地区农业信息化综合测度指标,可以发现区域之间的差距;而通过自身的纵向比较以及与其他地区的横向比较,可以判断该地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1]。其次,可以对农业信息化发展进行合理预测。通过对农业信息化测度数据的分析,根据数据的连续性走势来判断和预测农业信息化各构成要素今后的发展方向,能够准确识别出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进而提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确保农业信息化发展可以避开不利因素的影响,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后,制定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可以为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借助测度指标体系对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目标的落实情况进行测度,科学定位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层次,然后根据实际发展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以及相关政策。

1.2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测量农业信息化实质上就是测量信息能力。构建农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主要依据对农业信息化内涵的理解以及信息传播理论,在相关农业政策、服务以及人才等环境作用下,牢牢坚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起点,借助信息服务媒介以及信息技术,到达农业信息用户,进而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产生出对应的效果。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包括了出版农业书刊以及搭建农业信息网站等,涉及到的媒介包括了电视、广告以及互联网等,用户信息应用主要是信息经过开发、整理加工后到达应用层面,并产生特定效果的过程。效果包括农业经济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现。然而,目前正在使用的信息体系存在数据采集方面的漏洞,造成了农业信息化测量中对相关数据的搜集比较困难[2]。

信息化发展水平 篇3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和先导,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和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2006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提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同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单独列为一章,同时列为十大项目之一来重点推进,空前提高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大力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今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在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认真分析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和总结新世纪以来推进教育信息化经验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与体系建设,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对未来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整体设计、全面部署,并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今年6月,教育部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要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不断提高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实现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学校是教育的细胞。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在学校,关键靠校长、教师。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在基础教育领域,要提高所有学校在信息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等方面的基本配置水平,全面提升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要探索数字校园、智能教室建设,农村学校还要基本实现班班通。同时支持、引导、激励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机构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所有课程的教育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发展教师的信息化技能。目前,许多地方和学校正在结合各自实际,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教育十二五规划”和“教育信息化规划”,努力提高学校信息化能力,并探索、创造了丰富的鲜活经验。此次活动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平台,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更好地推进中小学教学信息化工作。

信息化发展水平 篇4

本刊讯日前,四川省副省长黄小祥在省通信管理局报送的《上半年四川通信行业发展情况通报》上作出批示,充分肯定了通信行业上半年发展取得的成绩,并要求通信行业进一步提高全省通信业发展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黄小祥了解到通信行业上半年完成业务收入180.7亿元,同比增长10.3%,比全国通信收入增长高8个百分点等情况后,欣然批示:“上半年全省通信行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业务收入、电话普及率和互联网用户都有较大提高,灾后恢复重建已完成76%以上的任务,成绩来之不易,向四川省通信管理局、四川电信、四川移动和四川联通公司表示祝贺!”

他要求通信行业“下半年要围绕电信基础设施建设、3G发展和‘电话通村、宽带通乡’等专项工程积极开展工作,全面落实省政府与三大集团的战略合作协议,力争进一步提高全省通信业发展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信息化发展水平 篇5

××市治安信息化情况简介及

“智慧××”治安信息管理子系统建设构想

××市治安局 二○一一年三月五日

一、××市治安信息化建设情况综述

××市治安信息化建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起步。1996年,××市治安局中心机房初步建成。2000年,实现了全部治安报表的计算机处理。2002年,建成了连接国家、省治安系统的广域网。2003年,省治安局在全省推行“基层治安一套表”制度,治安报表的数据处理工作开始在网络环境下完成。2007年,我市建成了连接国家、省、市、县四级的治安信息广域网。2008年投资200余万元为全部乡镇(街道)建成治安微机室,配备有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电话、UPS、空调等设备。2009年全面建成县级治安网络机房,同时所有乡镇(街道)均采用VPN方式进入治安内网,实现了国家、省、市、县、乡五级互连互通。

2010年,××市治安局投资300余万元完成市级网络机房改造。目前已建立基本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平台,建成基本满足需 求的业务应用系统和安全体系。

二、××市治安信息化建设水平和现状

(一)中心机房

目前,我局中心机房设计和建设不低于《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2008)B级标准,部分参照A级标准,同时满足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扩展性、易维护的要求。

地面、墙面、顶面的基材均作防火、防水、保温处理,地面铺设全钢防静电地板,墙面铺设机房专用彩钢板。

中心机房建设有2套在线式20KVA UPS构建1+1冗余并机不间断供电系统,后备时间保障4小时,以及30kw制冷量精密空调一台。

中心机房建设有空气净化系统和气体消防系统,同时配备KVM一台,可对服务器进行本地和远程控管。

(二)基础网络平台

我局已建成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的三套网络:政务网、业务网、对外互联网。

政务网:连接××市电子政务内网,与数字××电子政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交换。

业务网:上行连接省治安局,下行连接县区治安局和乡镇治安站,平行连接联网直报单位。主要运行和承载各项治安业务,采集各项基层治安数据,为市、县、乡三级治安部门和企业实现治安信息交换。省治安局和县市区治安局采用数字电路光纤专线 的方式进行连接,乡镇治安站采用VPN隧道的方式通过互联网进行连接。业务网中心节点配置有cisco 4506核心交换机一台,局域网出口配置独立VPN网关1台,用于乡镇治安站的VPN连接,每个乡镇配发硬件密钥一个,确保信息安全和保密。本网络待××市电子政务外网建成后,可与其实现互联互通或整体纳入。

对外互联网:连接国际互联网,用于企事业单位直报,以及我局浏览掌握各类经济社会信息。

(三)安全体系

××治安系统对网络进行了统一规划,根据安全等级划分好安全边界,在各个安全边界部署有多台安全设备:

市局部署有:千兆防火墙2台、千兆入侵防御1台、上网规范准入设备1台。

各县市区均部署有百兆防火墙1台,共计9台。

我局已购置网络版杀毒软件2套,分别部署于业务网和互联网,同时,客户终端安装有单机版个人防火墙。

(四)业务应用

硬件设备:我局现有2007年以后购置的服务器11台(其中,2010年添置6台),各县市区均配备有服务器1~2台

业务系统:现运行有基本单位名录库、数据处理一套表平台、农业普查光电录入和数据处理平台、经济普查数据处理平台、人口普查光电录入和数据处理平台、网络杀毒控制台、FTP、××治安信息网站和××治安内部信息网站等多项业务和服务。

三、治安信息管理子系统的建设目标

“智慧××”治安信息管理子系统建设总目标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各行业各部门经济社会数据、信息、目录等资源的整合,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治安工作的融合,变革治安生产、应用和管理方式,提高治安工作效率,充分挖掘、开发、利用全社会各部门数据信息资源,服务党政领导宏观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四、治安信息管理子系统的建设任务

(一)健全治安网络

建设覆盖国家、省、市、县、乡五级治安机构,以及企业、调查户、普查户等治安调查对象的基础治安信息网络。

国家、省、市、县四级治安机构采用数字电路专线的方式连接;乡镇(街道)治安站目前可采用互联网VPN加密的方式连接,待以后“智慧××”政务网络延伸到乡镇一级后并网连接;三上企业可采用互联网Web登录的方式报送数据;对三下企业、调查户、普查户可采用移动通信网络使用移动手持通信设备采集数据。

(二)确保信息安全

保障网络安全。要根据安全边界和安全级别,使用物理层隔离设备、网络层隔离设备、应用层隔离设备等安全隔离设备隔离安全区域。

保障数据安全。各底层数据库统一规划存储空间,建设备份 系统和容灾备份系统。

(三)整合共享资源

一是整合数据资源。充分整合各部门各行业的基础数据资源,依托治安部门数据资源建设宏观经济社会数据库、基础法人资源库、基础公民资源库三大基础资源库;同时三大基础资源库和治安综合业务平台数据发布系统建设好同其他部门行业相通的数据接口,同其他部门业务平台建立连接,共享数据和资源。

二是整合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网络实现市、县、乡三级治安机构的连接,实现治安业务网络和电子政务网络的互联互通,择机将××治安业务网络整体纳入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待电子政务网络体系覆盖到乡级政府后,将乡级治安机构网络整体并入。

五、治安信息管理子系统的建设内容

(一)建立数据信息资源中心

依托现有治安目录资源、基层数据资源、综合数据资源,普查数据资源,同时整合各部门、各行业数据和信息资源,建立数据信息资源中心,建设三大基础资源库,为全社会提供系统、丰富、权威、可靠的目录资源和宏观经济社会信息资源。

一是建设宏观经济社会数据库。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投入产出调查,以及各类全面调查形成的治安数据资源为核心,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以政府综合治安、部门行业治安为基础,管理并开发利用宏观经济和社会基础信息资源。以电 子政务网络为依托,建设9个县市区的宏观经济社会数据库分布节点。

二是建设基础法人资源库。依托我局现有基本单位名录数据库和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库,整合质检、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法人目录资源,建设基础法人资源库。

三是建设基础公民资源库。依托我局现有人口普查数据库、1%人口抽样调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资源,整合公安、计生、卫生等部门的人口目录资源,建设基础公民资源库。

(二)打造治安综合业务平台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革治安生产、应用和管理方式,在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存储、管理、发布等主要环节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切实提高治安工作现代化水平,提高治安工作效率。

一是数据的采集。采取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络等方式,构建覆盖全部企业调查对象、住户调查对象、普查对象的数据采集体系。一是三上企业直报接口,综合业务平台在互联网上接收企业的直报数据,数据传输可采取加密方式和明文方式。二是调查普查对象移动报送接口,调查员和普查员使用移动手持通信设备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进行数据报送。

二是数据的加工分析。以治安业务流程为框架,以专业治安为基础,通过治安设计的标准化、工程化,满足多层管理需要,按不同需求对治安数据进行多目标、多角度、深层次的加工、分 析、预测、挖掘,对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态势进行分析预测。建立包括多元治安分析、时间序列、数据挖掘等方法、图形分析工具和多种应用模型在内的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三是数据的发布。接收数据加工分析环节输出的综合数据和分析预测信息,对接公共服务窗口,向公共服务窗口输出。

根据上述数据生产流程,遵循《“十二五”国家治安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的要求,建设好如下四大工程:基本单位名录库、企业一套表、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联网直报系统。该四大工程互相联系、互为依托、共为整体。

(三)建设治安公共服务窗口

按照信息门户的基本规范,结合治安工作实践,整合信息访问机制,灵活采用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络等方式,建立内容板块丰富、功能模块完整、管理功能完善、人机界面友好,支持治安业务、政务管理、公共服务,具有标准架构和定制规范的治安信息服务窗口,为党政领导、部门行业、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治安公共服务窗口对接治安综合业务平台的数据发布环节,根据需要向数据发布系统请求和调度数据。数据发布系统准备好数据后输出到治安公共服务窗口的输入接口。

党政领导服务信息系统。以主动提供服务模式为主,主动为党政领导量身定制其需要的、具备参考价值的治安综合数据和分析预测信息。可灵活采用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络等方式,将数据和信息送达党政领导的个人桌面计算机和个人移动通信 设备。

部门行业服务信息系统。以被动提供服务模式为主,在电子政务网络中开辟输出接口,接受来自其他部门业务系统和业务平台的数据需求。其他部门业务系统可直接向治安服务窗口调阅数据。

信息化发展水平 篇6

27日下午,张德江来到北京展览馆,观看了“十一五”电子发展基金成就录像片,参观了综合展区和专项展区,仔细观看了图片和实物展品,听取了电子发展基金支持技术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培育骨干企业、支持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园区建设以及支撑两化融合的情况介绍。张德江充分肯定了电子发展基金在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充分肯定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张德江强调,“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要紧紧把握国际经济科技的发展态势,认真贯彻落實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加大支持力度,增强技术突破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努力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增强基础电子自主发展能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引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大力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切实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行业关键环节的集成应用,推动产品研发设计、试验测试技术的智能化,加强生产过程和生产装备的信息化,推动信息化与经营管理融合发展。要充分发挥电子发展基金作用,管好用好基金,积极引导和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十一五”电子发展基金成果展6月26日-28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电子发展基金设立于1986年,主要用于支持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及网络设备、通信设备、数字视听、基础元器件等产业门类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负责同志一同参观了展览。

山西煤销集团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 篇7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随着国家“五化并举”、“两化融合”战略的推进,信息化已上升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各大企业集团都把信息化作为提高运营效率、创新管理机制、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工具。

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山西煤销集团)是2007年7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省国资委和11个市国资委共同出资,在原山西省煤炭运销总公司的基础上重组改制,集煤炭生产、煤炭物流及多元产业发展为一体的大型煤炭产业集团。其前身山西煤炭运销总公司,自1985年成立以来,一直承担着山西省地方煤炭销售管理和能源基金收取的职能。2007年后,随着煤炭基金收取政策的调整,以及煤炭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山西煤销集团公路煤炭运销管理职能逐步弱化,原有以收费、管理职能为主的经营机制和业务模式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为适应集团内外部环境变化,集团以转型跨越为目标,紧抓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和建设中西部物流中心的战略机遇,提出了建设现代煤炭生产、物流集团的战略目标。同时,针对集团下属单位众多、地理位置分散、业务体系繁杂、集团管控薄弱的特点,把信息化作为推动集团战略转型的重要手段。

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是企业准确把握信息化现状和特点,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信息化战略的基本前提。作为一家省属大型产业集团,山西煤销具有跨地域、跨行业的特点,也正处于业务模式、管理机制转型的重要时期,在信息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深入进行的背景下,全面准确地评价煤销集团信息化建设现状,找出发展瓶颈,明确下一阶段发展思路和建设重点,对指导企业下一步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从局部到全局、从内部到外部、由战术层次向战略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建设过程包括计划、实施、评估和改进四个环节。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是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

本文参照央企信息化评价体系,以定性分析为主,从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基础建设、信息化应用与效果、IT服务管理与IT治理、信息化人力资源五个方面,对煤销集团信息化建设水平予以评价,找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薄弱环节,为下一步信息化建设提供改进建议。

1.1 信息化领导力

集团领导比较重视信息化工作,集团常务副总分管信息化工作,但在集团层面还没有成立跨业务的IT领导机构,信息化上层推动力不足,有待建立跨业务协调机制。集团下设信息管理中心和信息工程公司两个信息化专业机构,但在集团内尚没有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的信息化工作体系。相当一部分下属应用单位没有设置专业的信息管理应用机构,IT组织结构不完善。

在战略规划上,集团公司在2010年邀请国内信息化咨询机构制定了集团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年制订了煤炭生产领域煤矿信息化建设规范,并针对“十二五”信息化建设任务提出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系统建设、技术兼容、一体管控”的建设原则。但从规划实际执行情况看,由于规划在业务融合度等方面存在缺陷,加之信息化协调、执行力不足,导致总体规划没有分解落实到年度工作计划中,规划与实施脱节,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1.2 基础设施建设

初步建立起了覆盖集团总部,市、县子公司,矿、场、站等各级下属单位的集团专网,实现了四级网际互联。其中集团公司与市公司通过10M数字专线联接,县子公司通过4M专线连入市公司,站点、煤矿等通过4M专线接入所属市县公司。建立起覆盖集团总部、11个市子公司、集团煤炭安全生产管理局、部分控股企业,及部分县区公司的视频会议系统。2011年集团批准了核心机房改造项目,并下拨了专项资金,项目建成后可有效增强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升应用服务性能。

在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相对滞后,未制定全集团信息化建设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致使各下属单位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各自为政阶段,增加了日后数据集成和业务整合的难度。

1.3 信息化应用与效果

根据公路、铁路运销及煤矿生产管理业务需要,集团先后自主开发了铁路业务管理系统、公路市场化经营系统(合同报批子系统、出省站管理子系统和票据管理子系统)、公路煤炭销售网络机打票系统,以及煤矿安全生产风险控制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财务系统采用浪潮财务管理软件。行政办公领域开发应用了公文流转系统。集团公司拥有企业门户网站www.jmxs.com和煤炭物流信息网www.mt56.cn。阳泉、晋城、临汾等地的少数公司也设立了各自的企业网站。

各应用系统在提高其相关领域工作效率、加强基础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各应用系统在不同历史时期分散建设而成,没有统一的规划做指导,各系统间数据标准不统一、源头采集率低,经常出现同一指标各个系统间数据不一致、相关联业务分属不同系统的问题,给整体管理带来很大不便。从应用层级和应用深度上看,信息化应用仍处于部门级、分散应用阶段,信息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有限。

1.4 IT服务管理与IT治理

在信息化资金保障方面,企业一般没有设置独立的信息化年度预算,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较小,投入严重不足。在工程实施上,集团公司下设的信息工程公司被确定为集团信息化建设主体,负责从网络基础建设、业务软件开发、实施培训到运行维护等一系列工作。集团层面主要信息化项目都由该单位组织实施。但与项目实施相配套的项目立项、审批、实施监管、验收等制度不完善,项目实施风险较大。在运行维护上,在下属信息工程公司建立了集团统一的呼叫中心和运维队伍,制定了较完备的运维标准和操作规范,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机制和运行流程。

1.5 信息化人力资源

由于集团多年实行以自主开发为主的信息化建设措施,在多年的建设实践中为集团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但相对集团整体来说,IT技术人员比例仍然偏低,部分二级单位没有配备专职信息技术人员,相当多领导及员工信息化知识欠缺,对信息化重要性认识不够,既懂信息化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为信息化项目实施带来了困难。在业务培训方面,集团信息化培训仅作为信息化项目实施的一个环节,培训人员仅限于系统操作员,在培训层次、范围上明显不足,还没有将信息化培训纳入集团整体培训体系。

2 思考和建议

1)进一步认清信息化所处阶段,明确信息化建设重点。信息化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从基础到高端、从局部到整体、从分散到集中的渐进过程。从国内外先进企业信息化走过的路子看,信息化建设一般经历基础应用、系统建设、优化调整三个阶段。基础应用阶段主要任务是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立起核心业务的信息化应用系统;系统建设阶段主要是通过统一规划、明确规范和标准,搭建起较完善的企业级的信息化综合应用和管理体系,促进信息化向整个企业集成、共享、协同转变;优化调整阶段是信息系统在完成内部集成后,向上下游产业的延伸,打造供应链一体化应用平台,实现多地区、多企业、多业务全面集成与协同,提高创新竞争能力。

当前煤销集团信息化建设正处于从分散实施到集中、规模建设的转型期,既面临三大产业支柱大规模信息化建设的新任务,又需要解决好新旧系统的集成统一的老问题。因此,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做好信息系统技术标准工作,建立统一的信息编码、应用平台、系统间信息交换接口等标准。围绕集成、共享这一信息化基本建设原则,完善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指导各单位进行应用系统建设。

2)选择适宜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外包或是自主开发。信息化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但在信息化建设中采用外包购买还是自主开发一直是业界争论的话题。外包、自主开发各有优缺点。外包可充分利用外部企业的专业技术优势,为企业提供先进、稳定的产品,但同时也存在业务匹配度差、建设成本高、后续运维不及时的弊端;自主开发在需求对接、后续技术支持、节约建设成本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但往往易受企业自身技术开发能力的限制,在技术成熟度、产品稳定性等方面存在缺陷。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在信息化过程中,既不要盲目崇拜外部企业力量,幻想一劳永逸,也不能搞自我封闭、保守落后,而应充分结合企业自身状况,取长补短,选择最适宜的发展模式。

3)完善信息化组织体系,提升IT治理能力。完善集团各级信息化领导和管理机构,明确建管职责,理顺管理体系。制定从项目立项、招投标、实施监管,直至验收考核等全过程管理规范,有效规避项目建设风险。将信息化建设内容纳入各级单位年度考核目标,加大对应用单位信息化建设成果的考核力度。

参考文献

[1]宁连举,商浩.我国企业信息化指标评价体系探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肖素梅.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5(8).

信息化发展水平 篇8

1 甘肃省农村信息化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甘肃省农村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在参考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1]的前提下, 结合甘肃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主要体现在采用若干指标对评价对象进行衡量。

2)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采用科学的方法计算指标。

3) 全面性原则[2]。

在指标的构成上, 全面考虑到经济实力, 信息资源, 基础设施, 信息终端设备, 人力资源等各个情况。

4) 实用性原则。

所选用的指标必须符合农村的实际, 适合对农村信息化进行量度。

5) 量化性原则。

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对信息化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

2 甘肃省农村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有效地评价甘肃省农村信息化水平, 选取了北京, 山东, 四川, 西藏与其比较。其中北京、山东代表沿海发达地区, 四川代表中南部地区, 西藏代表西部欠发达地区。在此评价体系中, 设计了5类指数18个指标[3], 主要包括:经济实力指数 (含3个指标) ;信息资源指数 (含3个指标) ;信息基础设施指数 (含5个指标) ;信息终端设备指数 (含4个指标) ;人力资源指数 (含3个指标) , 指标名称及解释见表1。

3 农村信息化总指数比较

3.1 总体水平比较

在农村信息化评价指标中, 各指标的量纲是不同的, 为了使量纲不同的各指标转化为可以计算的数值, 采用了变异系数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以及甘肃和其他省市的信息化总指数[4], 其结果见表2。变异系数法对各指标权重的确定是由各指标的变异系数计算得到的, 指标权重=该指标的变异系数/所有指标的变异系数之和, 其中变异系数求值公式如下:

undefined

式中:C·V为变异系数;S为该指标的标准差;undefined为该指标的均值。

由表2可以看出, 甘肃省的得分在5个省市中明显落后于北京、山东、四川, 仅比经济落后的西藏高。所以综合来看, 甘肃省的农村信息化水平仍然处于落后水平, 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2 分项指数比较

经济实力是发展农村信息化的基础条件, 是发展农村信息化的资金保证。从表3可以看出甘肃省经济实力指标明显存在不足, 仅为北京的1/4, 不足山东的1/2, 甚至落后于西藏。

信息资源是农民获得信息的直接渠道, 是发展农村信息化的纸质媒体。在此项的比较中甘肃居于第三位, 落后于山东、四川等农业大省。

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信息化的前提保障。在此栏目的比较中, 甘肃省处于第四位, 仅仅比西藏高。由此可见, 甘肃省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落后水平。

信息终端设备是农民获得信息的重要载体, 是加快信息传输的有效渠道。在此项的比较中, 除了西藏, 代表全国各个地区的省市都高于甘肃, 甚至与甘肃接壤的四川省几乎是甘肃的3倍。

人力资源是发展农村信息化的知识保障, 是发展信息化的坚强后盾。在此项目的比较中, 甘肃远高于北京、西藏, 但相对于山东、四川仍然存在不足。山东、四川作为农业大省之一, 在此指标的投入中可见是给予很大的扶持, 这也是甘肃值得借鉴的地方。

4 甘肃省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 加大扶持力度和政策引导

发展农村信息化, 政府必须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各级政府应采取措施加大对农村信息服务站的投入、建设与管理, 确保各项服务落实到位。消除数字鸿沟, 打破城市乡村、先进落后地区的空间制约,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开展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研究, 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和利用。加大农业信息科技特派员培训和农业远程教育的投入力度, 认真分析不同地区, 不同情况下农民对农业信息需求的差异性和特殊性, 卓有成效地开展农业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

4.2 提高农村信息化的应用水平

甘肃地处西部内陆, 是一个经济上欠发达的农业省份。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全国其他省市。农民素质普遍不高, 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接受信息的能力以及信息化的普及程度。目前, 全省有农村人口1869万人, 占总人口的71%。据统计, 到2009年末, 甘肃省达到大专以上劳动文化程度的人员仅占总劳动文化程度的1.35%, 其中小学以及文盲仍占有很大的比例。如何引导农民转变观念, 提高农民素质, 是实现农民增收、加快农村信息化步伐中应该考虑的关键问题。农村教育落后, 主要是教育经费投入匮乏, 所以政府要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近期, 甘肃省积极投身于科技特派员下乡活动, 这有利于农民更方便地接受信息, 但在活动中必须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针对性。

4.3 进一步加大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信息化的基本保障。只有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信息传输提供有效渠道。目前, 甘肃省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9.8部/百人, 行政村通电话率达到98.2%。开通互联网业务的乡镇数为1246个, 乡镇互联网覆盖率达到99.6%, 开通互联网业务的行政村占40%[6]。因此发展甘肃省农村信息化应依托目前这些较为普及的电话网、电视网、广播网, 把计算机网络与广播电视、电话等通讯媒体有效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这些通讯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 及时有效地把政策、技术和市场信息送到广大农民手中, 同时也能有效的解决农民信息服务投入资金不足、农民使用计算机技术水平不高等多方面问题, 这也是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措施[7]。

4.4 完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

为了又快又好地促进甘肃省农村信息化建设, 就必须做好服务体系建设工作[8]。一是主动提供公共政策咨询, 搜集、整合和发布有关农业的新政策、农产品价格、市场供求信息、科技信息等各方面的服务。二是积极举办各种农产品展销会、发布会、洽谈会, 让农民更好地了解市场发展动态。三是开展农业信息资源发布平台, 及时更新最近农业发展状况, 形成以政府为主导, 集公益性、中介性、执法性等职能为主导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摘要: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将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推进甘肃省农村信息化建设, 对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出了甘肃省农村信息化的指标体系, 对甘肃省的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同其他省市进行了比较, 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甘肃省,农村信息化,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郑滕锐.初步分析国家信息化构成方案[J].情报科学, 2003 (1) :101.

[2]黄志文.我国农村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3) .

[3]刘世洪.中国农村信息化测评方法研究[J].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 2008:23-25.

[4]杨诚.四川农村信息化水平比较与发展对策[J].信息管理与科学, 2010 (4) .

[5]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6]甘肃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7]陈巍.福建省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 2009.

信息化发展水平 篇9

关键词:农业企业,信息技术,农业产业化,企业信息化

河南是农业大省, 河南农业企业无疑是关乎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全球化信息经济中, 河南农业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河南农业企业在信息经济时代中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信息技术对河南农业企业发展的意义

(一)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管理系统往往融合了行业中最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流程, 以及被多数企业证明了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和规律。企业管理系统规范了企业管理流程, 在一程度上也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管理体制与方法, 促使企业不断引进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 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 降低企业成本。信息技术涉及到企业各个部门, 可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企业办公自动化不但节约了纸张、话费、传真费等, 大大降低办公成本, 另处还能精减业务流程, 节约大量劳动力, 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库存管理信息化使企业可以合理安排库存, 降低了管理成本;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子商务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三) 提高企业工作效率。企业通过网络连接可以随时随地办公, 使办公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影响。另外工作流程的自动化, 公文电子化的流转方式, 避免了传统公文流转时由于手工递送而带来的工作延误以及人员、时间的浪费, 保证了工作能够快捷、准确地被处理, 提高了企业工作效率。

(四) 为企业创造更多商机。信息技术的引入及应用, 不仅企业内部沟通方便, 还方面了与外部的交流, 使企业在锁定原有市场的基础上, 还能不断开拓新市场, 为企业创造了更多商机。

二、河南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高层观念落后。部分企业高层观念落后,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没有充分和正确的认识。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 高层满足于眼前的状况, 不愿引进和接纳新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手段, 认为企业不搞信息化照样可以发展好。经济实力一般的企业资金本就紧张, 更不愿把钱花在见效慢、投资回报低的信息技术上。

(二) 技术人才匮乏。河南农业企业技术力量较为薄弱, 大多企业没有配信息技术人员, 就算有也数量极少, 其中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加稀缺。信息技术能否较好地支撑河南农业企业发展, 很大程度取决于技术人员。信息技术人才的匮乏直接影响了河南农业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三) 资金不足。信息化建设有其特殊性, 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后期的维护及系统升级同样需要花费不少的费用, 这对于经济实力不是太强的企业是不小的压力。加之企业信息化建设缺少良好的融资支持环境与制度环境, 银行在提供贷款方面积极性不高, 种种原因导致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资金不足。

(四) 企业各部门运用信息化程度不一。目前河南农业企业各部门运用信息化程度不一, 其中企业的设计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信息技术应用率相对较高;但企业决策部门的信息技术应用率依旧很低, 相关报表、文件仍需人工传递、签字、批复;而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末端环节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少。

(五) 缺少适合农业企业的信息产品。市场上适合河南农业企业的信息化产品极少, 按照河南农业企业自身特点及业务流程“量身订做”的信息产品更是少之又少。一是“订做”费用会比直接购买市场上现有的产品高, 二是相应的信息技术服务公司不愿投入太多时间精力去深入了解农业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 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的人工成本。以至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时只能“随大流”, 很难找到与企业需要契合度高的软件系统, 企业只能自行调整去适应软件系统。

(六) 重硬件轻软件。虽然几乎所有的河南农业企业都拥有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等硬件, 但像ERP、OA等应用系统软件的拥有率却很低。重硬件轻软件, 致使信息技术无法较好地支撑河南农业企业的发展。

(七) 对电子商务认知度不高。河南大多农业企业受自身管理水平、资金和人才等因素的制约,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明显滞后, 大多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的销售模式。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度不高, 简单地认为电子商务仅仅是宣传产品、提高企业知名度。而没有认识到电子商务可以降低生产、销售、运营成本, 提高企业竞争力及这种全新的销售模式所带来的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八) 缺少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对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引导和支持不足, 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网络安全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等, 都有待政府进一步努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河南农业企业发展的相关措施

针对河南农业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的问题, 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 立足河南地方特色, 研究出一系列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河南农业企业发展的措施。

(一) 改变企业高层的观念和认识。农业企业高层作为信息技术的主要引进者和决策者, 一是应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愿望, 转变传统观念, 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二是应学习和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相关的基础知识, 才能更加准确地分析企业需要引进什么信息技术, 统筹指挥企业技术团队, 从而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企业的发展管理相结合,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河南农业企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二) 培养企业自己的高素质技术人员。纵向、横向相结合培养企业自己的高素质技术团队。横向即是从外面引进一批高素质技术人才, 壮大和充实技术团队, 实现量的发展;纵向是做好企业内部技术人员的深造和培训工作, 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实现质的发展。

(三) 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企业本身在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基础上, 加大资金投入比例。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积极提供良好的融资支持环境与制度环境。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和创新贷款方式, 在减少风险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支持河南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

(四) 企业内各部门均衡发展。在做好人事、财务部门等信息化的同时, 也要加强决策部门及生产、销售等末端环节的信息化建设, 使企业各个部门之间信息化建设均衡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行集成管理, 将上游和下游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个整体, 通过网络对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五) 研发更多符合农业企业需求的信息系统。一方面信息服务商应积极研发一系列价格低、性能高、功能全的符合农业企业需求的信息系统, 减轻企业信息化成本。另一方面, 经济、人才各方面条件都允许的大型农业企业, 可以组建自己的技术团队, 从实际需求出发, 为企业量身打造信息系统。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相较于外部的技术人员更加了解和清楚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实际需要, 更能研发出适合企业的信息系统。

(六) 软硬结合。硬件是骨骼, 软件是经脉, 硬件和软件充分结合起来, 企业才算是真正的“健全”。河南农业企业在拥有信息技术相关硬件的基础上, 应积极引进和运用软件系统, 使企业成为一个由硬件支撑, 软件带动的完整体。

(七) 充分认识和了解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 具有低成本、高效益、交易快捷等特点, 相较于传统的商业模式其优越性显而易见, 为企业发展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河南农业企业应充分认识和了解电子商务的特点和优势, 熟悉电子商务环境, 积极参与到电子商务时代的国际竞争。

(八) 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应积极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引进信息技术。政府应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普及信息化知识,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信息化标准等一系列措施, 为信息技术支撑河南农业企业发展创造的良好外部环境。

四、结语

信息化发展水平 篇10

3月27日,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 发布2013年度山东省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报告显示, 山东省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总体水平稳步提升, 2012年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为47.15, 较上年增长1.21。处于集成提升阶段的企业比例大幅增加, 两化融合发展层次正从单项覆盖阶段向集成提升阶段跃升。不同行业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表现均衡, 建材、轻工、化工3个行业增长最快。重点地区成为引领两化融合发展的增长极, 烟台、淄博、青岛的企业平均得分排在前三位。两化融合对促进我省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更加显著, 已经成为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关键环节。

发布会上, 山东省经信委副主任杨少军表示,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 围绕山东省“十二五”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工业由大变强的战略要求, 必须坚持把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山东省将以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为重点, 推进信息通信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深度应用, 启动工业企业对标, 组织实施样板工程, 开展区域水平评估, 全面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紧密结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利用信息技术推动装备制造、工业产品和服务向高端发展, 形成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牵引;加快拓展新兴业态, 加快发展信息消费、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等,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以融合发展的需求为引导, 加快发展相关信息通信产业, 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 提升产业支撑和服务水平。

信息化提升全面预算管理水平 篇11

信息化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加快,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决策,并提高及时调整战略决策的能力来保障企业稳定运营。而全面预算管理就是一个可以确保企业年度经营目标达成,加强内部控制,防范意外风险,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工具。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企业既定战略目标通过预算加以固化量化,通过多维建模,搭建覆盖全业务的预算体系,实现从预算编制、预算合并、预算调整、预警控制、预算分析,到预算考核的全过程预算管理需求,保证企业战略目标通过预算真正落地。

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现代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选择广泛性和内部治理结构复杂性,决定了其全面预算运作的柔性、繁杂性,借助信息技术,有助于帮助企业摆脱过去的繁杂性,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编制、执行和分析的速度、效率、准确性和标准化水平,从而不断提升集团整体管理水平,降低预算编制的时间和成本。信息化可以对各职能部门进行有效整合,使企业能高效、系统地利用信息,提高企业内部信息的使用效率,企业的管理者能即时了解到企业过去发生了什么、现在正在做什么、将来可能会发生什么。

对业务进行实时监测控制。信息化有利于企业灵活采用指标分析、对比分析和环比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预算分析,为企业完善预算管理体系提供支持。能强化预算的刚性以及对预算执行的实时控制力,实现全面预算指标下达、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分析、考核等工作目标;能强化集团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对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等业务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相结合的全过程控制,实现提前预警、防范风险的目标,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战略管理水平。

实现精细化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是全方位、全员、全过程的系统管理,它能有效地将企业管理的所有关键问题融于一个体系,全面整合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公司预算目标进行层层分解、细化落实到单位可执行的预算指标,使企业管理覆盖到各个业务方面,精细到各个业务层面,使企业管理无盲区、无死角,促使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化建设要体现企业的管理思想。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应与企业战略规划有效结合起来,以战略为先导,围绕战略目标,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和业务战略方面考虑。要强化对企业战略目标的支撑,出发点应是企业的管理思想。软件系统应是一个人性化、动态化的系统,而不是一个机械化的系统。从企业管理角度看待全面预算系统,而不是从账务管理系统中导出来的数据罗列和报表管理,真正起到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强有力支撑。

信息化建设应强调全面理念。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当强调的是“全员、全要素、全过程”管理,通过信息化工具实现预算目标的层层分解,达到人尽其职的目的,并通过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分析、考核和评价来真正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指导性作用。

信息化建设需坚持全过程控制原则。预算的执行与控制是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环节。信息化建设要加强事前和事中控制的力度,强化预算刚性约束,实时动态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反馈预算执行的进度与效果,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中存在的偏差与问题。要立足以全面、客观的数据为支撑,加强预算的实时在线分析、指标的考核及实时查询等功能,强化预算执行跟踪和预警,以便为管理者及时掌握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修正生产经营行为,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构建适用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最终落脚点在软件系统上,企业应根据自身战略发展需要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规划和设计时应注意:一是功能要全面和实用。按照“事前有计划,事中可控制,事后能分析考评”的模式设计,要求系统能够集成企业各种信息以满足企业预算编制、执行、控制和考核的需要,体现企业中长期战略规划,满足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庞大的数据需求,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的分解与落地。二是系统适应性和扩展性要强。能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有效集成,达到预算管理全职员、全过程、全系统的维度,能适应目前和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复杂情况,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三是系统要易用易维护。系统应考虑到各种用户日常使用和维护的工作难度,操作应简单,能自动完成一些维护工作。

总之,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企业尤其是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制定和实施信息化方案,不断优化、完善信息系统的功能和提高信息化水平,为企业管理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单位:重庆长安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信息化发展水平 篇12

对两化融合的定义基本是“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百度百科)。由此,可看出推进两化融合的前提之一就是必须对工业化和信息化所处的发展进程,工业化发展进程与信息化水平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以此来决定不同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区域,其开展两化融合的时机和切入点。

本文对山东省十七个地市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和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初步分析,希望就十七个地市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得出一个量化的对比数据。

为体现十七个地市工业化发展水平,我们采用了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利税总额和工业利润总额三个主要指标,信息化发展水平采用了两化融合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两个主要指标。对这五项指标分别按其绝对数值进行排序,得出某一地市该项指标在全省的排名。然后,对三个工业化指标和两个信息化指标的排名分别求平均,得出某一地市工业化和信息化在全省的平均排名。最后,用工业化平均排名减去信息化平均排名,得到两化排名差。

注:工业化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信息网2010年资料www.stats-sd.gov.cn/2007/tjsj/tjsj.asp?lbbm=2。

信息化数据来源于山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中心2011年8月发布的“山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评价分析报告”。分析报告对临沂、聊城、德州、枣庄、菏泽、日照、莱芜七市因两化融合水平基本一致,相互排名不具有太大意义为由,未给出具体排名。

由两化排名差可以看出,青岛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水平相一致,均位居全省第一;临沂、聊城、德州、枣庄、菏泽、日照、莱芜七市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水平也基本一致,但都基本位居全省后位。烟台(-1)、东营(-2)、淄博(-2)、潍坊(-2)、济宁(-3)五市工业化发展水平快于信息化发展水平。而济南(+6)、威海(+6)、滨州(+3)、泰安(+1)四市工业化发展水平慢于信息化发展水平(表2)。

对工业化进程快于信息化水平的地市,在推进两化融合工作时,应首先考虑加快信息化工作的步伐;

对工业化进程慢于信息化水平的地市,在推进两化融合工作时,其首要工作是应加快工业化发展的速度;

上一篇:预算效益下一篇:建设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