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发展规划(工信部)

2024-09-14

信息化发展规划(工信部)(通用8篇)

信息化发展规划(工信部) 篇1

信息化发展规划

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发展取得长足进展,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迈出坚实步伐,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60%,关键工序数(自)控化率超过50%;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各级政府业务信息化覆盖率大幅提高,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技术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国发明专利申请量的43.5%,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TD-SCDMA实现大规模商用,长期演进技术TD-LTE成为新一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与此同时,我国信息化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是网络、技术、产业与应用的统筹协调有待加强,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水平不高,一些领域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数字鸿沟扩大,信息安全形势更趋复杂严峻,信息化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健全等。

当前,围绕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全球再次掀起加快信息化发展的浪潮,主要国家纷纷加快推进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综合信息网络向宽带、融合、泛在方向演进,信息技术、产品、内容、网络和平台等加速融合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催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扩散,对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推动信息化深入发展,对拉动有效投资和消费需求,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本规划,作为指导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动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把扩大信息技术应用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举措,把提高信息服务能力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力支撑。加强统筹规划,坚持科学发展,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突破技术和产业瓶颈,切实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信息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统筹发展,有序推进。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中的广泛覆盖和深度集成应用,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服务业现代化进程,提高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惠及全民的信息服务体系,推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加强统筹规划,根据实际需求以及技术和产业基础等,突出行业和区域特色,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信息化发展。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协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

需求牵引,市场导向。立足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群众生活和维护国家安全,适应国际信息化发展趋势,发挥信息化对科学高效配置资源的支撑和服务功能,积极推动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竞争性领域坚持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市场化,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增强信息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完善机制,创新驱动。深化对信息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健全法规标准,完善配套政策,加强绩效评估,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信息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产学研用协同互动,鼓励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和推广应用。

加强管理,保障安全。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狠抓能力建设,强化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健全安全防护体系。加强信息教育,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国民信息技能。推进军民融合,鼓励军民两用信息技术相互转化应用。着力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全面提高信息化装备的安全可控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取得显著进展,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达到0.79。

1.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初步建成。因地制宜,统筹城乡和区域宽带协调发展。到2015年,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超过2.7亿户,其中光纤入户超过7000万户,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20兆比特每秒(Mbps)和4Mbps,部分发达城市达到100Mbps,有条件的地区实现光纤到村。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达到6500吉比特每秒(Gbps)。3G网络基本覆盖城乡,用户数超过4.5亿,LTE实现规模商用。互联网网民超过8.5亿人。基于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实现规模商用。县级以上城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实现数字化,80%实现双向化。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2.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再上新台阶。制造业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数(自)控化率达到7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应用达到中等收入国家领先水平,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建成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信息服务体系。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过18万亿元,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9%。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系统软件、关键元器件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集成电路芯片规模生产工艺达到32/28纳米。

3.电子政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作用更加显著。以国家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为基础的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形成,中央部委和省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超过85%,地市级和县区级政务部门分别平均达到70%、50%以上。电子政务服务不断向基层政府延伸,基于互联网的政民互动逐步普及。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框架基本形成,社会信用、综合治税、市场监管、社会保障等一批重大业务协同应用取得实效,电子政务技术体系和运行机制日臻完善。

4.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互动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初步形成支撑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成规范可共享的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覆盖70%以上的城乡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省范围内即时结报。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8亿,基本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

5.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和应急管理能力持续提高,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体系、信息安全协调机制更加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基础性工作全面推进。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掌握一批事关国计民生的关键核心技术,初步建成安全可控的信息安全产业体系。安全可控关键软硬件应用比例大幅提升,基本形成技术、装备、系统和服务一体化支撑能力。

二、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促进工业领域信息化深度应用。

围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全方位、多层次推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覆盖渗透、应用集成和融合创新。

1.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全面普及。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的应用,大力推广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促进研发流程变革和模式转型,实现多专业、跨企业研发协同创新。加快生产装备数字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推广原材料工业集约化、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消费品工业精准化生产方式。全面普及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客户关系等管理信息系统,加快推动经营管理现代化进程。

2.推动综合集成应用和业务协同创新。促进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信息集成和业务协同,推动企业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以集成应用支撑业务流程优化,促进组织结构合理化、运营一体化和决策科学化。推动信息化应用从单一企业向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转变。

专栏1 智能工业推进工程

推动建立协同研发体系。深化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应用,加快工艺设计数字化和绿色化,推进工艺知识管理和智能专家系统建设,提升工艺仿真和优化能力。加强产学研资源整合,以多专业协同和跨企业协作为重点,建设协同共享的研发设计体系。推动高端装备研发设计多学科综合优化。

加强企业信息技术改造。加强嵌入式系统和先进过程控制系统的研发和应用。以企业关键工序自动化生产线升级为突破口,实施底层生产装备和制造网络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升级,深化现场总线、无线传感技术应用,推广自动化仪表和数字化检测设施,加强过程信息采集、管理和分析优化系统建设,提高生产过程可控性和管理精细度,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能耗物耗和污染排放。

开展集成系统应用创新示范。开展企业综合集成应用示范,以主要行业大型企业为重点,推动企业加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流通等业务环节的集成创新。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跟踪、反馈系统,构建决策智能化平台。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应用示范,完善行业骨干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现代物流管理体系,推动跨企业资源整合,建立健全行业龙头牵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共享的协作机制。

3.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进程。推动制造企业完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回收处理的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和跟踪服务,面向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设计和整体解决方案,加强备品备件管理、在线实时监测、远程故障诊断、工控系统安全监控、网上支付结算等增值服务。继续深化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专栏2 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

围绕制造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全球化、服务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需求,着力突破一批引领性、创新性的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着力打造数字企业、服务型制造企业和产业服务平台。

攻克制造知识融合、产品创新研发、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服务等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技术成果与软件产品。推广制造服务技术与系统,加速制造业企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迈进。在高端装备、生产过程、产品物联和物流中应用制造物联技术与系统,显著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和物流效率。打造全球协作和集团管控大型数字企业,提高产业集群协作能力和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培训体系、咨询服务体系、标准体系,形成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4.推广节能减排信息技术。推动重点行业节能减排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深入应用,提高绿色研发设计能力,加大主要耗能、耗材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建立健全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监测和评价体系,改进资源能源需求侧管理,提升资源能源供需双向调节水平。大力发展环保装备专用测控一体化技术,建立健全符合行业发展和区域生产力布局特点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测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完善污染治理监督管理体系。

5.建立两化融合服务支撑体系。完善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评估认定体系,推广行业评估规范,指导中介机构开展重点行业和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健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工作机制。建立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中心,支持面向具体行业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加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支持地方开展两化融合评估和监测,完善区域信息化服务体系。

专栏3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服务体系建设重点

建设两化融合促进中心。依托工业园区、重点企业、行业协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设实体性和虚拟性的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中心,提供适合市场需求的行业解决方案,发展各类专业化服务。

建设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面向行业和产业集群,建设低成本、高效益、安全可靠的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研发设计、业务外包、市场营销、监理实施的支撑服务能力,推广信息技术产品和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依托重点企业、重点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建设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培训和实训基地。

(二)加快推进服务业信息化。

适应服务业发展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深化信息技术在服务业的应用,积极培育新型服务业态,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1.引导电子商务健康发展。鼓励工业和商贸流通领域骨干企业开展网络采购和销售,加强供应链协同运作。推动中小微企业普及电子商务应用。鼓励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向涵盖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全流程服务方向发展。丰富网络商品和服务,拓展网络购物渠道,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支持开展移动电子商务创新,支持境内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应用。完善安全、信用、金融、物流和标准等支撑体系,构建与电子商务发展相配套的服务体系。组织开展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积极营造有利于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探索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监管模式,加快建立规范有序的电子商务市场秩序。

2.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与现代物流发展的融合创新,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水平,鼓励发展新型物流业态和服务模式。加强跨行业的物流信息共享,建立完善行业性、区域性的公共物流信息服务体系。推动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

3.提高服务业重点领域信息化水平。加快推动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信息共享,提高金融宏观调控和综合监管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促进消费金融发展;围绕增强普遍服务能力,提高面向中小微企业和农业农村的金融信息化服务水平。引导工业设计走专业化、高端化、网络化发展道路,建设一批实用、高效的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发展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信息安全服务和数字内容服务,发展地理信息产业。推动旅游、人力资源开发、餐饮、新闻出版、休闲娱乐和社区服务等服务行业采用信息技术创新服务品种和方式,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

专栏4 电子商务示范工程

推进电子商务协同应用。通过加强电子商务协同应用,在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国防科工等重点工业领域,提高龙头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推进企业间网上协同研发、设计和制造,增强产业链商务协同能力。

推动中小企业普及电子商务。鼓励中小企业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网上购销等活动。引导中小企业积极融入龙头企业的电子商务购销体系。

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继续开展试点示范,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应用从生活服务、公共服务领域向工农业生产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延伸,提高移动电子商务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完善产业链。

(三)积极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与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在核心业务环节深化信息技术应用。

1.深化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加强适应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特点和需求的研发工具、智能装备、过程控制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的协作配套能力,支持中小企业参与以行业骨干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协作。

2.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发展和完善面向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集聚区的信息化服务平台,重点支持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云计算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发展,提供研发设计、经营管理、质量检验检测等服务。加快发展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方案设计、监理实施、运行维护等第三方服务,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专栏5 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重点

引导中小企业加强研发设计、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等系统数据的互联共享,促进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建设面向区域、行业和企业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产过程、经营管理、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筹集资金等提供支撑。

整合软件提供商、电信运营商、系统集成商、管理咨询和工程监理机构资源,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合作,建立并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资源共享机制,引导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联盟。开展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培育典型企业,总结典型经验,加快行业推广。

(四)协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

把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民生活、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信息强农惠农。

1.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全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整合、多方共建的原则,加快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队伍建设,形成村为节点、县为基础、省为平台、全国统筹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2.加强涉农信息资源整合。科学规划各级政府部门涉农信息资源建设,集约建设涉农信息系统、服务平台和农业综合基础数据库。发展专业性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丰富农村信息服务内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各环节的应用,引导农业生产经营向精准化、集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推进农业信息化试点示范,促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化应用模式。专栏6 大力推动信息兴农

涉农信息资源整合集成计划。鼓励建设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重点建立粮食、瓜果蔬菜、畜禽、水产品等专业性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支撑重点农业产品产业链管理和科技服务信息化。

电子商务助农工程。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推动产销对接,支持订单农业发展。鼓励发展跨区域、专业化的农产品特色网站和交易网络,形成以批发市场、商贸中心、物流调度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为依托的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现代农业信息科技计划。推进重点农产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各环节可追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提供农产品物流信息查询、智能配送、货物跟踪等物流信息服务。建立粮食主产区的气象监测预报、重大自然灾害预警防范、植被物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动植物疫情监测检验检测等信息系统,形成全面覆盖、及时响应的农业减灾防灾预警平台。完善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监测服务体系,健全农业专家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五)全面深化电子政务应用。

加强顶层设计,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推进政府组织结构优化,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1.推进信息技术与政务工作深度融合。适应新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要求,优先支持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住房等业务系统建设。深化财政、税收、工商、质检、海关、金融监管、价格、能源、工业经济运行等业务系统应用,寓管理于服务,提高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继续加强审计监管、公共安全、国土资源、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国防科技工业等信息系统建设,支撑提高政府依法履职能力。加快党委系统电子政务建设,为推行党内公开、提高各级党委工作效率提供技术保障。鼓励电子政务应用向云计算模式迁移,全面提升电子政务服务能力。

2.提升基层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综合运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不断丰富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已有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支持开展电子政务集约建设和应用服务,更加注重推动电子政务服务向街道、社区和农村延伸。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为公众培训、就业、社会保障、就医、计划生育、家政、出行等提供综合信息服务,为残疾人、老年人、低保家庭提供专项信息服务。鼓励基层电子政务应用模式创新,支持基层政府开展以企业和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服务模式创新试点示范。

3.提高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人口信息共享机制,支撑实施实有人口动态管理。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信息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服务全局的社会管理信息化体系。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舆情分析,健全网上舆论动态引导机制,确保社会信息采集和处理快捷高效。运用信息化手段改进信访工作方式,建设公众诉求信息管理平台,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体系。

专栏7 电子政务工作重点

完善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以互联互通为重点,基于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传输骨干网,建设电子政务内网、外网,继续完善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到2015年,基本形成覆盖中央和地方的统一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具备承载各级政务部门业务应用的能力。

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立和完善政务信息共享机制,继续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等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社会信用、综合治税、社会保障、食品药品监管、环境保护、电子监察和应急管理等需求迫切、效益明显的业务需求,积极推进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鼓励开展试点示范。

(六)稳步提高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

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不断提高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为加快社会事业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1.大力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快学校宽带网络建设,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加大中小学、各类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加快开放公共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面向全民的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

2.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围绕健全医疗服务体系的需要,完善医疗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开展远程医疗、远程救治和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打下基础。完善疾病和公共卫生事件直报系统和疾控管理信息系统,促进建立覆盖疾控发源地、传染链、病源谱和预防救治的应急响应体系。在中西部尤其是边远地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网络化医疗辅导和诊断救治服务。逐步建立农村医疗急救信息网络。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和信息服务系统的覆盖范围,为实现参合人口异地就医和即时结报提供技术保障。

专栏8 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重点

建立完善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适应医疗机构向群众提供连续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服务的需要,完善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方便居民参与个人健康管理。

建立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系统。针对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建立完善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系统,支持实行规范化的临床诊疗路径管理,提高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精细化管理和绩效管理水平。

加强区域医药卫生信息共享。开展区域卫生信息化试点,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信息等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3.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发布、需求预测、跟踪监测和失业预警,推动就业信息全国联网,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推动信息服务向街道、社区和乡镇延伸。促进跨区域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共享,为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异地居住退休人员管理,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和结算等提供支撑。全面发行和应用社会保障卡,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覆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村养老保险、减灾救灾、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最低生活保障、慈善事业等农村就业和社会保障领域。加快推进残疾人人口综合信息与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的共享,提高面向残疾人的信息无障碍服务能力。

专栏9 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发展重点

推进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大力推广标准统一、功能兼容的社会保障卡,推动社保卡在社会保障领域应用,建立覆盖全国、联通城乡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实现社会保障卡向农民延伸,做到“人手一卡”,面向全体参保群众逐步实现“服务一生、保障一生”。

促进跨地区就业和社保信息共享。以人口信息共享为基础,积极推动跨地区就业和社保信息共享,建立跨地区就业和社保信息交换平台与结算中心,支持实现就业和社保异地接续、异地实时结算。

(七)统筹城镇化与信息化互动发展。

发挥信息化在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和提升城市服务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实现精确高效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1.提高城市运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立足城市功能和空间生产力布局,依托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深化空间地理信息应用,推动各类城市管理信息的共享和协同。运用感知、传输、智能计算和处理技术,增强城市空间要素的可感知度,推广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引导智慧城市建设健康发展。

2.推进社区信息化。推动社区网络和信息资源整合,鼓励建立覆盖区(县、市)或更大范围的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一次采集、资源多方共享,优化区(县、市)、街道、社区等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的流程,为逐步实现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等社区管理服务一体化,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提供支撑。加快建设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推动智能社区和智能家庭建设,推广普及智能建筑和智能家居。

3.提高公共安全信息化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公共安全领域信息化建设,加强对公共场所、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的智能监管,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体系。开展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测预警,扩大监控监测覆盖面,加大对维稳、反恐、打击犯罪、治安防控等信息的综合应用,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信息体系。健全公共突发事件的信息报送、发布、应急响应和灾难救助机制。

专栏10 开展城市智能管理示范

公用事业智能化试点示范。支持有条件的城市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水、电、气、热及地下管线等市政公共基础设施的信息采集、信息网络和数据中心建设为重点,建设智能供水、供电、供暖、供气和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体系,提高公用事业智能化运行水平。

城市智能交通试点示范。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建设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实现对车辆、道路、泊位等交通信息的精确采集、及时发布与共享,提高调度管理智能化水平。

城市应急联动示范。鼓励大中型城市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应急救助资源共享,增强应急指挥调度协同能力,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体系,提高城市应急处置水平。

(八)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继续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不断增强公益性信息服务能力,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1.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能力。强化人口、法人、金融、税收和空间地理等基础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建设统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完善国民经济预测预警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计、监测信息发布体系,提升政务信息资源的决策支持能力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按照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利用人口和法人基础信息库,依托各部门业务信息系统,完善公民和法人的信贷、纳税、履约、生产、交易、服务、工程建设、参保缴费、审判执行等信用记录,实现信用信息的跨部门共享。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身份标识,完善以居民身份证信息为基础、相关职能部门业务信息为补充的人口信息资源库,建立信息共享和校核机制,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支撑。

专栏11 统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开展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人口普查、农业普查、经济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投入产出调查、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资源(R&D)清查等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实现方案设计、调查布置、数据采集分析和信息发布全流程信息化。

加强统计信息资源联网直报。建成网络直报统计数据系统,实现工业、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业、能源、住户、价格等全部统计专业数据的网上直接采集,满足各级统计机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各类统计信息服务需求。

推动统计信息资源共享。完善支持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国家统计基础数据库,推进政府综合统计、部门行业统计信息资源共享,满足各级政务部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数据的应用需求。

2.加大公益性信息资源利用力度。建立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长效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就业和社会保障、法制、国土资源等重点领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引导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发展,鼓励企业、公众和其他社会力量采取多种方式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务。

3.发展先进网络文化。实施先进网络文化发展工程,鼓励开发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文化产品,推动网络知识的创造、整合与传播,增强信息化时代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规范管理综合性商业网站,构建积极健康的网络传播新秩序。积极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

4.壮大数字内容产业。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文化内容的融合,引导数字内容资源制作、传播和利用,提高数字内容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建设数字内容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培育数字出版、数字视听、游戏动漫等新兴产业。促进数字内容与新型终端、互联网服务的结合,扩展数字内容产业链,创新经营模式和服务模式,提高数字内容产业附加值。培育壮大数字内容与网络文化产业骨干企业,鼓励创新商业模式。

(九)构建下一代国家综合信息基础设施。

把握信息网络演进升级的机遇,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以宽带普及提速和网络融合为重点,加快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1.加快宽带网络优化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优化骨干网络架构,完善业务节点国际布局,提升国家骨干网传输能力。采用多种技术推进光纤向用户端延伸,扩大无线宽带网络覆盖,提升用户端接入能力。优化互联网数据中心空间布局,实现互联网信息源高速接入。支持东部地区积极利用光纤和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技术,全面提升宽带网络速度与性能,基本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支持中西部地区增加光缆路由,提升网络容量,扩大接入网络覆盖范围;引导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落户中西部条件适宜的地区。因地制宜采用光纤、铜线、同轴电缆、3G/LTE、微波、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加快宽带网络从乡镇向行政村、自然村延伸,推进农村宽带进乡入村。

2.促进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商用和前沿布局。加快部署下一代互联网,抓紧开展IPv6商用试点,适时推动IPv6大规模部署和商用,加快推进IPv4向IPv6的网络过渡、业务迁移与商业运营,在设备制造、软件开发、运营服务等环节形成较完善的产业和协同创新链条。完善互联网国家顶层架构,升级骨干网络,实现高速度高质量互联互通,提升网络安全性、可靠性和效率。推动我国互联网国际互联架构优化,提升互联层次和流量转接水平。加快未来网络技术研发和战略布局,建设面向未来互联网创新发展的示范平台,开展新型架构及创新技术的试验和示范,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形成系列国际标准。

3.建设安全可靠的信息应用基础设施。综合考虑业务需求、设施配套、信息安全保障等因素,引导形成布局合理、安全可靠的互联网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推进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规模化、集约化、节能化、绿色化升级。加强统筹管理,逐步形成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内容分发网络(CDN)。

4.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组织实施三网融合全面推广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统筹规划,加快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标准体系,加大资源开发和业务创新力度,大力发展新兴融合型业务,培育壮大文化产业、信息内容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加强三网融合法制建设,强化网络信息和文化安全监管,建设可管可控的安全保障体系。

5.优化国际通信网络布局。统筹规划海底光缆建设,完善跨境陆地光缆,与有条件的周边国家实现互联。丰富到亚太、北美、欧洲的国际路由,增加到非洲、南美的国际海底光缆。加快部署海外业务接入点和国际数据中心,提升为驻外机构和企业提供信息网络服务的能力。

专栏12 宽带中国工程

光纤入户工程。加快城镇光纤到楼入户配套建设,实现光纤宽带网络与各地国土利用、城乡建设和市政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利用政府引导资金,在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机构推广普及宽带网络。推广宽带业务应用,支持光纤器件、线缆和设备企业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村村通宽带工程。推进宽带下乡和农村光纤改造,加快行政村宽带普遍服务进程,实现100%的乡镇、95%以上的行政村通宽带。

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示范。依托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科技重大专项,推动TD-SCDMA增强型技术产业化,支持LTE及其增强型技术研发攻关,加快推动TD-LTE商用部署和产业化发展,支持基带芯片、射频器件、核心软件等关键技术产业化。

下一代互联网商用工程。实施IPv4向IPv6的网络改造和应用迁移;推进网络、网站同步改造,实现骨干网和主要商业网站、教育科研网站、政府网站全面支持IPv6,全面部署IPv6安全防护系统。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关键网络设备、应用软件、终端产品的产业化升级。

(十)促进重要领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

加快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资源等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促进重要基础设施的精准管理和高效运行。

1.加快建设智能电网。提高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等环节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高度一体化。根据发展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需要,建设具有自动平衡和优化输配能力的智能电网调度体系,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接入标准化和运行控制智能化。

2.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智能化水平。提高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建设综合交通运输公共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信息采集、交换和共享机制。积极推动客货运输票务、单证等的联程联网系统建设,逐步完善高速公路全国监控、公路联网和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以旅客为中心的开放式民航运输信息系统,推进航空运输企业深化电子商务应用。提高铁路通信信号现代化水平,完善高速铁路、繁忙干线调度集中系统,加快推进铁路客运服务电子化、网络化。提高航运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3.提升基础性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智能化进程,构建布局合理、动态监测、信息共享和科学决策的水利智能应用体系,强化水资源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健全环境资源监测系统,建立土地、矿产资源、森林等基础性资源全程动态监测、污染源控制、生态保护信息系统,提高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领域的预警、决策和执法能力。

专栏13 加快基础设施智能化

电网智能化试点工程。组织实施清洁能源发电储输和配电自动化、智能变电、双向互动用电、电网综合调度等试点,完善电网基础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智能应用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

促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智能化升级。加快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运行监测网络,组织开展各种运输方式间信息交换、共享以及条码、射频等先进技术研发和应用试点,逐步完善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

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加强水文站网和水文巡测基地建设,加快水利卫星通信网、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强化水利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充分发挥水利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深化水资源智能管理应用试点。

构建先进完备的数字环保体系。提升重点区域臭氧、细颗粒物(PM2.5)等特征污染物的日常监测能力,建立卫星遥感监测与地面监测相结合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国家、省、市三级环境预警和应急体系,提高环境信息的基础统计和业务应用能力。

全面提升气象信息化支撑能力。加强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完善国土资源监测技术体系,加快以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为基础的核心数据库建设。

(十一)着力提高国民信息能力。

1.积极开展国民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完善中小学信息化学习环境,加快普及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教育。加强高等院校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加大信息教育培训力度,提升高素质人才的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加快向信息基础薄弱的地区和人群提供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服务。开展国民信息素质状况动态监测和定期评估,有针对性地促进国民信息教育水平和信息能力提高。

2.培养信息化人才队伍。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培训互为补充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快培养创新型、专业技术型、技能型信息化人才。

(十二)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强化顶层设计和工作协调机制建设,加快建立以防为主、软硬结合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安全防护设施,提升防攻击、防病毒、防篡改、防瘫痪、防窃密能力。加强无线电安全管理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无线电频率保障。加强互联网网站、地址、域名和接入服务单位的管理。建立信息安全审查制度,加强重要领域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和管理,建立安全测评和风险评估制度。推进政府部门互联网安全接入防护工作,加强政府网站安全管理。强化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加快涉密信息系统安全保密防护设施建设,完善保密机制,加强保密审查。加强国家网络空间战略预警和积极防御建设,增强网络信息安全的态势感知、监测预警、应急处理和执法能力。

2.强化信息安全基础。加强信息安全技术攻关,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突破芯片、关键元器件、基础软件和关键网络设备等核心技术瓶颈,提高信息技术装备安全可控水平,支持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建立完善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等级保护、信息安全通报、信息安全产品认证认可、信息安全应急处置等工作。加快推进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和密码保障工作,规范电子认证服务,大力推广电子签名应用。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提高信息安全监管和执法能力。支持信息安全专业骨干队伍和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建设,加强重要产品和系统安全漏洞分析评估。

3.加强信息内容安全管理。加强互联网基础数据管理、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和新业务安全评估。建立与信息网络新技术、新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内容安全监管手段。加强网络侦查技术手段建设,严厉打击各类网络犯罪。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规范管理综合商业网站,构建健康的网络传播秩序。以维护信息安全为目标,大力推进驻外机构、企业等采用国内通信运营商提供的服务。

三、保障措施

(一)政策措施。

1.完善产业政策。取消或下放一批信息领域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管理事项,优化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程序。放宽信息咨询设计、系统集成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方式进入电信市场,降低互联网企业设立门槛。完善信息技术应用政策,加大信息技术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投资加大对民生领域以及金融、电力、铁路、交通、水利、农业等战略性行业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的投资力度。推动形成安全可控的技术、应用、产业良性发展循环,提高信息化发展质量和效益。在企业推广首席信息官(CIO)制度。

2.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国家科技计划、科技重大专项、有关产业发展专项等,加快推进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发挥财税金融政策的杠杆作用,加大对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示范等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倾斜。支持符合条件的宽带应用服务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完善信息服务业创业投资扶持政策。落实国家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和公共服务、基础教育等领域宽带接入工程建设。

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适应新时期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对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清理修订。继续推进电信、广播电视传输等信息化立法,加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出版、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研究制定政府信息安全管理、信息技术服务等管理办法,逐步完善网络市场准入、网上交易税收征管、电子证据、电子支付、电子合同等相关管理规定。积极参与研究制定相关信息化国际规则。

4.加强标准化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制定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发挥标准的技术支撑作用。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加快制定三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信息安全标准。优先支持物联网、云计算、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领域知识产权专利池建设,大力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强信息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推进软件正版化,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做好专利布局和风险防范工作。

5.拓宽对外合作与交流渠道。加强互联网国际治理合作与交流,提升我国在下一代互联网全球架构中的国际地位。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的合作,研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标准与管理机制,提升我国在新一代信息网络身份、物品编码和解析系统等关键信息资源利用和管理上的话语权。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努力维护和拓展我国的频率和空间轨道资源。

(二)组织实施。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协调配合,抓紧出台配套政策措施,推进政府信息化工程等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共同推进信息化加快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信息化发展和规划实施的统计监测、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确保规划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本规划的要求,加强对本地区信息化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统筹推进,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抓好任务落实。

信息化发展规划(工信部) 篇2

韩绍兵称,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移动互联网日益繁荣,在产业规模、企业发展、技术创新和服务领域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至2013年10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总数达到了8.17亿户,非话业务在电信业务收入中占比达到53.2%,超过了传统的语音业务,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正处于快速增长过程中,成为促进信息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其中移动音视频、动漫、游戏、阅读以及移动支付、位置服务和社会交往等信息内容服务,正逐步融入大家的生活,成为改善人们生活,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新兴业态。

今年8月份,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旨在加快信息消费的快速发展,加快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丰富信息消费内容,建设移动信息消费平台。推动信息服务便民、惠民是国家大力支持的方向。

他指出,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信息技术的主管部门,高度关注和支持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目前工信部正在开展的工作包括:一是支持移动互联网等基础性、前瞻性的战略研究;二是构建包括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在内的移动互联网自主产业生态体系的建设;三是推动HTML5和新一代信息交互技术的发展;四是支持云计算加移动终端模式的新型网络化研发;五是推动移动应用服务的标准研究。

“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关注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继续支持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的研发,我们将密切跟踪把握技术发展趋势,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推动内容服务的建设,以公共服务建设为重点,强化产业执行力度,以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为目的,加快移动互联网健康发展。”韩绍兵说。

信息化发展规划(工信部) 篇3

杨春艳指出,当前我国信息安全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一方面,信息化发展速度很快,各类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国民经济和工业化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发展与互联网络的融合在不断加深,网民数量、网络规模、网络普及速度均居全球首位。但同时,各类信息安全事件层出不穷,漏洞后门普遍存在,安全风险不断增加,尤其是一些深层次、全局性的信息安全隐患开始显现,严重威胁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

杨春艳表示,当前我国信息安全协调力度不足、机制不够健全,相应的法律规章制度环境仍然不完善,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工作还不够稳固,难以全面、有效抵御日益加剧的各类网络威胁和安全风险。全民信息安全意识和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仍不相适应,国家信息安全技术和产业亟待发展。

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漏洞分析方法如何向自动化、规模化发展将是漏洞分析工作在深度发展上的重要方向。而如何进一步将漏洞分析的对象和范围,从源代码、产品层次,扩大到系统乃至整个网络,开发适合中国信息化实践的漏洞分析模型,开展针对国内特定网络的隐患分析,是我国漏洞分析工作下一步在广度上探索和创新的重点。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我国很多领域执行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法律化、制度化的安排,尽快从“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点式应对策略和阶段性、运动化的工作模式中走出来,实现对重要信息系统的持续性风险评估,提升关键行业应对重大信息安全风险的预知、预防、预止能力。同时,要扩大风险评估的范围,不仅局限于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要更加关注工业控制网络和云计算、物联网等新领域。此外,在服务方面,风险评估工作要与等级保护、灾备恢复等工作有机结合,科学有序、共同支撑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信息化发展规划(工信部) 篇4

【发布文号】工信部运行〔2009〕684号 【发布日期】2009-12-15 【生效日期】2009-12-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政府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做好减轻企业负担工作的指导意见

(工信部运行〔2009〕68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减轻企业负担领导小组(联席会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一揽子计划,进一步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减轻企业负担,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现就做好减轻企业负担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深刻认识减负工作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的决定》(中发〔1997〕14号)发布以来,各地高度重视并深入开展治乱减负工作,“三乱”现象愈演愈烈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企业负担不断减轻,对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改善经济发展环境、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中央审时度势,果断采取应对措施,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虽然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工业增速下滑势头得到遏制,经济形势总体呈现企稳向好势头,但工业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基本面未有根本性改观,中央和地方应对金融危机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需进一步贯彻落实。在当前形势下,侵害企业合法权益、加重企业负担的问题在一些地区出现反弹,加剧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困难,对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效,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减轻企业负担,既是一项经济工作,也是当前的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在我国工业经济仍处在保增长、调结构的关键时期,继续做好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巩固和发展减轻企业负担工作成果,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尤为重要。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及减轻企业负担工作机构,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和组织协调,坚决纠正增加企业不合理负担、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帮助企业克服困难,继续发挥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在服务企业、促进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做好新形势下减负工作的指导思想

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一揽子计划,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监督落实中央和地方减轻企业负担和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规定为重点,以为企业发展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困难、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为主要任务,从讲政治、反腐败、促发展的战略高度,与本地区、本部门工业经济运行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研究探讨新形势下减轻企业负担工作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健全工作机制,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抓落实、抓检查、抓源头、抓服务,努力为工业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各项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当前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认真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督促落实

继续完善各地减轻企业负担管理部门、执收执罚行政主管部门和企业三级监督网络体系,充分发挥企业负担监测、联系制度及监督员制度的作用,加强对落实工作情况的监督指导。

一是督促落实已经公布的涉及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收费减免政策。要认真梳理中央和地方以及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规定实施的关于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收费减免政策,逐项制定实施措施。对已经明确免收的收费项目要坚决停止征收,明确降低收费标准的要坚决降下来,不得变换名目向企业收取,也不得转为经营服务性项目变相继续收费。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或拒绝执行为企业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

二是组织开展对落实工作情况的专项检查。各地减轻企业负担工作机构要以查基层单位、查薄弱环节、查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强对企业反映强烈的地区、部门和收费项目的监督检查,掌握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及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或提出解决的措施建议。

三是加大对企业反映的或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的处理力度。各地减轻企业负担工作机构要与监察、纠风部门密切配合,及时发现、迅速纠正和严肃查处对落实工作不作为、乱作为,增加企业不合理负担、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等违规违纪问题。严格实行“三乱”案件举报制度、督办制度和重大典型案件通报制度。对违规违纪问题要限期纠正,处理结果要逐级上报,典型案例要向社会公布。对顶风违纪和打击报复举报人或刁难企业的,要严肃处理。对违规收取的费用要如数退还企业,对情节严重或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要给予通报批评,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对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

一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加大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工作力度。

清理涉及中小企业的收费。重点是行政许可和强制准入的中介服务收费、具有垄断性的经营服务收费,能免则免,能减则减,能缓则缓。凡未按规定权限和程序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政府性基金项目,一律取消。严格执行收费项目公示制度,公开前置性审批项目、程序和收费标准,严禁地方和部门越权设立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严格执行税收征收管理法律法规,不得违规向中小企业提前征税或者摊派税款。

清理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规定。对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负担,要进行调整和规范,从源头上遏制增加中小企业不合理负担和损害中小企业合法利益的行为,逐步清除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确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公平待遇、公平竞争。

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权益保护。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收行为,设立中小企业维权举报电话,全面实行中小企业缴费登记卡制度,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通过强制中小企业购买产品、接受指定服务等手段牟利,严肃查处侵害中小企业权益的行为;学习借鉴国外维护企业权益、规范政府行为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二是继续加强对社会团体、市场中介组织服务和收费的专项治理。按照《民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监察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国务院纠风办关于规范社会团体收费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民发〔2007〕167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纠风办、民政部等九个部门《关于印发规范行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服务和收费行为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发改产业〔2008〕2351号)的规定,会同有关部门,重点治理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前置性的和强制准入规定的中介收费,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团体接受行政机关委托进行的指定服务、强制服务以及乱收费、高额收费,具有垄断性的经营服务收费等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制度,规范社会团体、中介机构服务行为,整顿社会团体和中介服务市场秩序。

三是规范对企业的各类检查、产品和设备质量检验检测等行为。按照国务院批准十个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印发<控制对企业进行经济检查的规定>的通知》(国经贸监督〔1999〕706号)的规定,严格控制以各种名义对企业进行检查,凡不属法律法规规定的各类检查项目,一律不得检查。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各类检查项目,要按规定落实检查申报备案、登记制度,不得进行内容相同或相似的重复检查。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适当降低计量检定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09〕234号)精神,严格规范进出口商品、国内部分产品和设备质量检验检测服务和收费行为,切实解决产品和设备质量检验检测收费标准过高、重复检验检测的问题。

四是开展冶金矿山企业负担专项治理。针对我国冶金矿山企业社会负担重,税费负担高,长期受国际市场冲击,缺乏竞争力,经营困难的问题,开展冶金矿山企业负担专项治理,减轻冶金矿山企业负担,帮助冶金矿山企业尽快走出困境,促进国内冶金矿产品市场健康发展,减缓进口铁矿石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制约,保障我国钢铁工业经济安全和健康发展。

各地减轻企业负担工作机构,可根据本地区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出台的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要求的政策措施实际需要,选择当地亟待解决的问题,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治理。

(三)帮助企业做好解困和维护合法权益工作

一是认真研究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企业发展环境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着力于为企业服务和解决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入手,创新工作思路,制定对策措施。继续组织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建立重点企业服务制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开展企业负担调查研究工作,对企业反映的不合理负担和影响发展的政策性问题,当前实施的经济调整政策对部分企业增加了较重负担的问题,研究解决措施,提出整改建议。

三是针对负担的企业“自愿”化和表象合法化的新趋势,加强企业维权体系建设,健全企业维权投诉机制和维权服务网络。企业减负的方法和着力点要从对权力机关的监督转变到对企业维权的引导和帮助,完善企业维权渠道和维权保障上来,搭建“企业呼声直通车”服务平台,引导和方便企业和群众举报和投诉,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维权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维权意识和能力。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社团组织在扩大企业参与、反映企业诉求、消除不满、化解矛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企业维权营造社会化的服务环境。

(四)加快减轻企业负担工作立法进程

目前,企业治乱减负工作的发展正处在“治乱”向“规制”、“减负”向“维权”转变的关键时期。健全完善科学有效的企业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和减轻企业负担长效机制,探索源头治理的有效途径十分必要。全国一半以上地区已经出台企业负担监督管理地方性法规,没有出台的地区应该加快法规建设进程,尽快将减轻企业负担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和减负工作机构要切实加强领导,将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领导和部门责任。加强减负工作组织机构建设,确保减负工作机构、人员、经费、措施“四到位”,保持减负工作的连续性。减负工作机构要认真履行组织协调职责,加强指导督查,确保企业减负工作顺利进行。

(二)落实责任制度,注重协调配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并组织落实责任制度,充分发挥合作部门职能的合力作用,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对全年工作任务完成较好、成绩突出的给予通报表彰,对企业反映问题强烈、存在问题突出的进行通报批评。

(三)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要以督促检查落实减轻企业负担政策措施为重点,采取多种检查方式,及时拟定督促检查方案,适时组织督促检查活动,按时反馈督促检查情况,确保减轻企业负担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扼制“三乱”的反弹。

(四)加大查处力度,认真处理案件。减负工作要有声势、有力度、有成效,必须抓典型、抓查处、抓曝光。要继续发扬敢于碰硬的精神,认真执行案件查处工作责任制度,努力做到举报案件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要通过查处案件,既解决现实问题,也达到教育警示、加强监管、完善机制的目的。

(五)强化制度建设,探索长效机制。继续坚持企业收费项目审批管理制度,严禁擅自越权审批,严禁擅自提高标准,扩大收取范围;继续坚持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各项管理制度,推动减轻企业负担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继续坚持源头治理,充分利用国家出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一揽子计划的时机,努力在治本上下功夫,建立减轻企业负担的长效机制。

(六)加强舆论宣传,实现社会监督。通过新闻媒体、政府网站等形式及时向社会公布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文件和政务信息,公布收费减免目录,宣传典型经验,曝光典型案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提振企业战胜当前困难的信心。

各地减轻企业负担工作机构要按照本意见精神,结合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措施,于2010年3月底前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九年十二月十五日

信息化发展规划(工信部) 篇5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对全国第二次大督查发现问题进行整改的通知》,其中工信部在网络提速降价的工作上,未达消费者满意,因而被国务院“点名”。在国家总理李克强“吐槽”国内网络后,今年5月15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在同一天公布了提速降费方案,不过多数消费者对运营商的方案并不认可,作为监管部门的工信部因此被国务院“点名”,并被要求制定整改方案。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通信与国民以及国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我国也正打算借“互联网+”拉动“十三五”的经济发展,互联网拥抱实体经济成为社会生产力将成为发展主流,在此背景下,通信行业网络收费高、网速慢显然将会制约“互联网+”的发展。

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2015-2020年中国专网通信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网络通信发展中,收费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以宽带为例,现在中国居民每月要支出48美元用于宽带服务,约占居民收入的10%以上,而日本居民每月支出60美元用于宽带服务,而这仅占居民收入的1%。除了网费贵之外,网速慢也是中国网络发展的另一大尴尬现状,数据表明中国网速在世界排名与GDP排名几乎一致,均为80名开外。

随着工信部被国务院“点名”,预计未来网络通信“降价提速”发展进程将加快。与此1 同时,《中国制造2025》战略发布后,我国制造业转型智能化也离不开通信行业的帮助,在上述利好因素下,预计未来通信行业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方面,针对“降价提速”,三大运营商将提出更让消费者满意的通信产品,光纤入户数量也有望提高。随着国家自上而下推动网络降价提速,智能化时代下电话、电视与互联网的融合也是大势所趋,光纤通信网速高、单位带宽成本低、容量大、承载高质量视频能力强的特点决定了其最符合三网融合的发展需求。

另一方面,针对制造领域,在制造业升级的大背景下,基础设施传感器与通信技术、网络智能化与大数据技术将成为通信行业未来发展的三大机遇,值得相关厂商关注。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未经前瞻产业研究院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原文网址:http://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300/150729-5c94c43d.html

信息化发展规划(工信部) 篇6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科学技术部 财政部 环境保护部 商务部

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国家知识产权局 中国工程院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信息化发展规划(工信部) 篇7

日前, 据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长陈伟透露, 工信部针对云计算的“十三五”规划已经启动。据悉, 2014年我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是:培育龙头企业, 打造完整的产业链;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兼并重组、集中资源;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 打造云计算产业链。

与此同时,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信部等部委也在近日表示, 将专项重点支持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大数据服务、云计算和大数据解决方案及推广项目3个领域。

业内专家表示, 随着云计算“十三五”规划的进一步落地, 产业发展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时期。云计算产业在我国尚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 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 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资金通过资本市场这一渠道为云计算产业打开更广阔的发展大门。

根据此前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云计算白皮书》显示, 目前我国公共云服务市场仍处于低总量, 高增长的产业初期阶段。据估计, 2013年我国公共云服务市场规模约为47.6亿元, 增速较2012年有所放缓, 但仍达到36%, 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将对我国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和深远的影响。相关行业分析师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受云计算产业的发展, 其产业链的激活将使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开发、产品创新等多方面带来很强的激励作用。此外, 云计算产业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在决策层鼓励信息消费的大背景下, 云计算产业将在未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资本市场在日后将会对云计算产业提供全方位的资金支持。”上述分析师进一步表示, 随着云计算“十三五”规划的启动, 云计算产业即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因此也将更加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

信息化发展规划(工信部) 篇8

5月7日,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信息发布会上表示,“十二五”期间,工信部将加大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扶持力度,把“强化服务”和“促进应用”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分类指导,加强信息化服务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构建信息化服务网络和平台,探索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方式为中小企业降低信息化应用门槛和服务成本。据悉,我国还将加强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作用,从资金方面鼓励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制造、运营管理和市场开拓水平。

医药产业将进入并购高潮期

近日,工信部正会同药监局等部门,制定促进医药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后的资源整合。工信部消费品司医药处表示,未来我国医药产业政策的发展重点包括,推动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促进仿制药发展水平提高,以及推动兼并重组和提高产业集中度,具体措施包括如完善集团内转移药品生产批件的政策。而《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将推动医药企业兼并重组作为重要任务,目标就是提高产业集中度,力争行业前100位的医药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50%以上。在政策利好影响下,未来几年医药产业将进入并购高潮期。

贵州茅台投资1.8亿元建流通追溯体系

近日,贵州茅台决定投资约1.8亿元建设茅台酒流通追溯体系,以期提升茅台酒防伪功能。据了解,2011年度贵州茅台共配合执法部门查获假冒茅台酒23.6万瓶,假冒茅台王子、迎宾等系列产品2.46万瓶,各种侵权酒14.9万瓶。贵州茅台投资建设的茅台酒流通追溯体系,通过添加RFID电子标签,存储相应追溯及防伪信息,配合系统平台信息处理,从而实现茅台酒的质量追溯及防伪,进一步保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维护公司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欧盟发布食品标签新禁令

近日,欧盟发布关于食品标签的最新禁令。该禁令规定,未经专业部门检验证明,禁止在食品标签中使用“保护蛀牙”、“减少饥饿感”、“增强抵抗力”等健康标语,但类似“促进消化”等标语仍可继续使用。

该禁令的实施,表明欧盟再次提高了食品市场的准入门槛,这将对我国相关食品出口产生一定影响。检验检疫部门建议输欧食品生产企业进一步加强与国外客户的沟通协作,确认食品标签内容,并将食品标签确认列入合同内容,避免因标签确认失误导致输欧食品被欧方拒收,确保输欧食品贸易顺利开展,避免经济损失。

重庆与惠普富士康拓展合作

4月17日,惠普、富士康和重庆市签订重庆全球打印与成像设备制造基地建设协议,此后惠普将在重庆建设年产3000万台喷墨打印机制造基地,富士康负责代工生产。据重庆市经信委数据,该基地总投资200亿元,产值1000亿元,最终形成年产4000万台喷墨打印机、2000万台激光打印机、1.5亿个墨盒的产业集群,带动就业人数在5万左右。

据介绍,该项目分三期建设,惠普打印机项目为第一期。尽管首期投资只有30亿元,新增产值也只有150亿元,均仅占到总体份额的15%,但重庆希望以此项目作为引爆点,引进其他打印机品牌和代工企业来渝建厂,最终逐步实现扩大产量、引进激光打印机项目等愿望。

中国葡萄酒销量位居全球第五

根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统计,中国葡萄酒市场目前平均以每年20%的速度迅速增长,而同期国际市场的增速仅为1%~2%。中国葡萄酒的市场需求量目前位于世界第五位,预计到2020年,中国市场对葡萄酒的需求量将成为世界第一。

世界奢侈品协会认为,随着中国葡萄酒消费的普及和消费能力的提升,中高档葡萄酒需求增长迅速,但是仿冒现象也随着市场需求量加大而逐渐泛滥,因此对防伪技术、追溯技术的需求也日益凸显。

特种纸将在新兴市场持续增长

据派诺国际发布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在印度、中国、俄罗斯、巴西、土耳其和波兰等新兴市场的带动下,特种纸将在未来5年中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印度的增长速度最快,其2010~2015年的复合增长率为5.5%。

特种纸市场一直都被视为“小众市场”,但是它的平均利润却高于普通产品,特种纸的最大特点就是产量小、工艺复杂和价格昂贵。在全球范围内,折叠纸盒和柔性包装是特种纸最大的应用领域,其次是喷墨纸、标签和票据。

派诺国际预计,在未来5年内,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希望能够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他们对香烟、艺术纸、照片、壁纸和礼品包装纸的需求也都会相应提高。因此,折叠纸盒、保护性包装和标签领域对特种纸的需求增长最快,喷墨纸、热敏纸的需求也将有所增加。

中国或引领全球林业、造纸、包装行业增长

4月18日,德勤有限公司全球制造行业组发布《2012年全球林业、造纸和包装行业展望》称,得益于亚太地区需求的日益增长,2012年中国有望引领行业增长。报告认为,欧洲经济衰退,需求日益减少,纸张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南美地区的增长正在放缓,预计2012年仅原浆和纸张需求会有所增长。此外,北美地区整体会有小幅增长,但若干子行业未来仍面临重重困难。

德勤中国林业、造纸与包装行业负责人孙隽在谈及中国的独特情况时表示,预计中国于2012年继续领先其他市场。虽然中国短期展望仍显乐观,但企业将面临由原材料价格及生产商分散带来的挑战。在市场高度分割的情况下,中国造纸行业在未来数年将进行迅速整合。政府引入鼓励绿色发展的政策,主要目标是那些大量消耗资源(例如水和电)的企业。实施这些政策涉及巨大的潜在成本,将对分散、小规模的造纸和包装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而这将成为促进行业整合的催化剂。

我国RFID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79.7亿元

据《中国物联网RFID2011年度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RFID产业市场规模达到了179.7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47.9%。预计2012年我国RFID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与2011年相比将增长45%~50%,RFID产业市场规模将达270亿元,我国物联网RFID发展将进入良性循环,步入发展的黄金期。

另外,报告还指出:我国RFID产业链逐步完善,尤其是射频芯片、标签封装产品与设备、天线、软件/中间体等环节呈现高速增长势头。2011年,高频RFID领域在我国RFID产业链中占比为64.3%,仍然是RFID应用的主流市场。除已形成规模的电子票证、身份识别、物流交通、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门禁和停车场管理等主要应用外,2011年,金融IC卡、移动支付、金融社保卡、电子护照,以及三网融合创新应用等成为RFID市场增长的新动力。

上一篇:╳╳乡开展社区戒毒社区康复阳光工程建设工作情况汇报下一篇:[朋友征文]那儿,友情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