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战略规划(精选12篇)
信息化战略规划 篇1
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以整个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企业各部门的目标与功能为基础, 结合企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和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 制定企业信息化远景、目标和发展战略, 达到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进程, 充分有效地利用企业的信息资源, 全面满足企业业务发展的需要。企业信息战略规划的过程是一个从企业发展目标、企业业务过程信息系统框架和信息系统实施策略的逐步推导和定义的过程, 它以完成企业业务目标作为信息系统实施的最终目标。
一、信息化战略规划的重要性
信息化战略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纲领, 是信息系统开发和实施的前提与依据, 其核心内容是要从企业经营目标和业务发展方向中抽取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 形成总体的、全局协调一致的信息框架和系统整体模型, 为系统设计和实施奠定基础。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
(一) 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
信息化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必须服从并服务于企业总体战略及长远发展目标。同时企业信息化战略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企业信息化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化战略是企业进行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战略的产生既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 也是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投资效率的需要。正确的信息化战略规划, 能够成功地支持企业的整体战略, 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保障, 使企业获得或维持竞争优势。
(二) 减少信息系统盲目投资, 提高信息系统投资收益的需要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周期长, 投资大和风险高的项目。系统建设之前, 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全面的、系统的信息化战略规划, 明确各部门在各个时期的任务,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系统的开发建设, 减少盲目性, 使有限的投资获取尽可能大的收益。
二、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
一个有效的战略规划可以使信息系统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科学的开发计划, 使系统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高的可靠性, 可以缩短开发周期, 节省开发费用。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主要有关键成功因素法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CSF)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 (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 SST) 和企业系统规划法 (Business System Planning, BSP) 等。
(一) 关键成功因素法
所谓关键成功因素是指一个组织的关键之处, 这些关键之处的性能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关键成功因素有四种主要类型:行业因素、竞争战略在行业中的地位、环境因素和时间因素。如何评价哪些因素是关键成功因素, 不同企业的方法是不同的。对于一个习惯于高层人员个人决策的企业, 主要由高层人员个人选择。对于习惯于群体决策的企业, 可以使用德尔斐法或其他方法把不同人设想的关键因素综合起来。关键成功因素法在高层应用, 一般效果好。因为每一个高层领导日常总在思考什么是关键因素。关键成功因素法的优点是能使目标的识别突出重点, 集中于获取高层领导的信息需求, 并且进行信息需求调查所需的时间较少。该方法适用于为不同竞争战略而建立不同的信息系统结构, 特别适合企业对管理报表系统、DSS和ESS的开发。它的不足之处在于数据的汇总过程和数据分析都是一种随意的方式, 缺乏严格的方法将诸多关键成功因素进行汇总。另外, 难以解决个人和组织的关键成功因素不一致问题。
(二)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把整个战略目标看成是一个“信息集合”, 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变量 (如管理的水平、是否乐于改变以及重要的环境约束) 等组成。
1.识别组织的战略集。先考察该组织是否有成文的战略式长期计划。如果没有, 就要去构造这种战略集合。可以采用以下步骤:第一、描绘出组织有关的各类人员结构, 如组织的拥有者、供应商、顾客、工作人员和竞争者等;第二、识别每类人员的目标;第三、对于每类人员识别其使命及战略。
2.将组织战略集转化成MIS战略。MIS战略应包括系统目标、约束以及设计原则等。这个转化的过程先对组织战略集的每个元素识别相应的MIS战略约束, 然后提出整个MIS的结构。
该方法从另一个角度识别管理目标, 它反映了各种人的要求, 而且给出了按这种要求的分层, 然后转化为信息系统的目标的结构化方法。它能保证目标比较全面, 疏漏比较少。
(三) 企业系统规划法
企业系统规划法 (BSP) 通过全面调查、分析企业信息需求, 帮助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目标制定出MIS战略规划的一种规范的、结构化方法。其目标是:确定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 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 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BSP方法的优点在于利用它能保证信息系统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机构, 使信息系统具有对环境变更的适应性。即使将来企业的组织机构或管理体制发生变化, 信息系统的结构体系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其工作步骤如下:
1.准备工作。包括接受任务和组织队伍, 一般接受任务是由一个委员会承担, 委员会应当由组织单位的主要领导牵头, 并设立系统规划小组, 专门负责此项工作。要准备必要的条件:工作控制室、工作计划、调研计划、最终报告的纲领、必要的经费。
2.定义业务过程。业务过程是指企业管理中逻辑相关的一组决策和活动的集合。定义业务过程的目的是了解信息系统的工作环境, 以及建立企业的过程-组织实体间的关系矩阵。业务过程的识别是一个非结构化的分析和综合过程, 主要包括计划与控制、产品和服务、支持资源三个方面的识别过程。通过后两种资源的生命周期分析, 可以给出它们相应的业务过程定义;计划与控制活动不是面向孤立的产品或资源, 需要单独考虑。
3.定义数据类。数据类是指支持业务过程所必需的逻辑相关的数据, 即业务过程产生和利用的数据, 可将数据分解成计划型、统计型、文档型和业务型四类。识别数据类的目的在于了解企业目前的数据状况和数据要求, 以及数据与企业实体、业务过程之间的联系, 查明数据共享的情况。
4.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目的是刻画未来信息系统的框架和相应的数据类, 主要工作就是划分子系统, 它是根据信息的产生和使用来划分子系统的。其思想就是尽量把信息产生的企业过程和使用的企业过程划分在一个子系统中, 减少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具体实现可以使用功能/数据类 (U/C) 矩阵。
5.确定总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由于资源的限制, 系统的开发总有个先后次序, 而不可能全面开发。划分子系统之后, 根据企业目标和技术限制确定子系统执行的优先级。一般而言, 对企业贡献大的、需求迫切的、容易开发的优先开发。
6.形成最终研究报告。最后提交的报告就是信息系统建设的具体方案, 包括系统架构、子系统划分、系统的信息需求和数据结构、开发计划。
四、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步骤
(一) 基于企业经营战略的角度进行环境分析
信息化战略规划必须与企业战略结合, 目前许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失败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前, 没有全面考虑企业的内外部条件和企业的发展战略, 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现有的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与所选择的信息技术是否符合。
1.分析企业内部经营环境。明确企业的任务、使命以及长远的发展目标。针对战略目标的要求, 进行业务流程梳理, 在企业经营、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研发等各方面分解为功能目标, 确定实现功能目标需要具备的条件, 列出一定期限内的建设内容和采取的措施, 形成一整套目标功能体系, 并从中提炼出实现这些战略目标和业务策略的关键成功要素、关键业务部门和关键业务驱动力。
2.分析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 研究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 研究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分析行业的发展现状, 发展特点, 发展动力, 发展方向, 以及信息技术在行业发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掌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发展方向和新的信息技术给行业带来的变化和冲击, 同时还要了解主要竞争者或领先企业应用的新技术、取得的成功经验或失败的教训等。
3.在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信息化的支撑作用, 明确企业经营目标对信息化的要求。从而确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总体框架, 形成企业战略目标指导下的信息化建设内容, 确定信息化战略需求。
(二) 分析企业目前的信息化能力
主要包括信息化程度和信息资源分析。信息化程度分析包括现有技术水平、功用、价值、组织、结构、需求、不足和风险等。信息资源分析的内容包括:基础设施, 如网络系统, 存储系统和作业处理系统;信息技术架构, 如信息技术应用系统架构, 数据架构, 通信架构;应用系统, 如各种应用程序;企业员工管理, 如技能, 经验, 知识, 和创新等。
(三) 信息化目标和战略的制定
用明确的语言将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描述出来, 最终形成企业信息化战略总体规划, 包括以下方面:1.信息技术投资与公司的远景规划和关键战略业务目标实现融合;2.企业业务流程分析及流程改进方法;3.从竞争优势的角度开发信息技术, 发展具有创新性的战略业务信息系统;4.建立有效和高效的企业信息系统资源的计划;5.企业信息技术与业务应用的实现方式分析;6.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架构模型规划;7.企业信息化业务应用架构模型规划;8.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组织保障计划、项目推进计划。
(四) 设计信息化总体架构
制定企业完整、集成的信息平台体系架构, 使其支撑企业的整体战略、组织结构、组织文化与业务流程。它以层次化的结构涉及企业信息化的各个领域, 每一层次由许多功能模块组成, 每一功能模块又可分为更细的层次。信息化总体架构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信息技术应用系统架构, 包括数字语音视讯、呼叫中心、电子邮件系统等, 进行企业前端服务;数据系统架构, 包括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知识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 它主要进行数据开发、存储与集成分析;开发系统架构, 包括开发流程与项目管理、系统分析设计、使用的语言、软件设置管理等;操作架构, 主要包括操作说明系统、员工培训系统等, 确保正确管理, 合理使用。
(五) 项目实施与管理
首先, 进行实施规划。分析每一层次上的各个功能模块, 并对它们进行优先级评定。确定每个项目的任务、要求、原则、标准、预算、范围、程度、时间进度。同时根据上面的调查制定相应实施政策、方针和要求, 建立规范的项目管理流程。其次, 进行组织规划。在实施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组织规划, 为每一个项目或是部门建立一个项目实施小组, 明确组织模式, 对专业人员进行培养、对企业员工进行信息教育。第三, 进行管理规划。对每一项目小组进行监控与管理, 监控他们的实施方法、进度、原则和流程。
参考文献
【1】黄浩岚《浅谈企业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实现》《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1
【2】秦艳姣《信息资源规划与企业信息化》《现代情报》20067
【3】刘伟王学义冀亚林《企业信息系统规划与建设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57
【4】李爱珍《企业信息化的战略规划与开发策略》《企业研究》200410
信息化战略规划 篇2
马建军
许 红 2 杨 浩2(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信息办1北京100844)(北京交通大学2 北京 100044)
摘要 铁路信息化建设是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起着关键 性和基础性作用,实现我国铁路运输组织智能化,客货营销社会化,经营管理现代化是铁路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在阐述铁路信息化建设现状和成就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铁路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原则、总体目标、体系架构、公共基础平台及信息化近期实施策略。关键词
铁路;信息化;现状; 规划 中图法分类号:F532.3
文献标识码:A
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我国经济建员获得的信息量少,实时性和可靠性较差,设和发展中肩负着提供运力支持、当好先影响了铁路运输能力的发挥。为了改变这一行的重要历史使命。为解决铁路运输能力与落后面貌,提高铁路运输管理水平,适应运输需求之间的矛盾,缓解铁路对国民经市场经济和交通竞争的局面,开发建设了济的瓶颈制约,铁道部作出了以实现内涵扩调度管理信息系统(dispatching management 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为目标的跨越information system,DMIS),2005年根据铁式发展重大决策,重点强调了信息化在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要求,将DMIS规范为列 路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支撑作用,就车调度指挥系统(train opration dispatching 是要以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带动铁路现代command system,TDCS)。TDCS 是我国化,以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铁路调度指挥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采
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落后的调度方式,1 铁路信息化建设现状 建立集通信、信号、计算机网络、数据经过30多年的发展,铁路信息系统从无到传输、多媒体为一体的 3级 4层(即铁道有、从小到大,从单机版本到多层次的网部、铁路局、原铁路分局3级再加上基层络应用,全路信息技术人员总数已达 5500信息采集层)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运输多人,拥有大、中、小型计算机 1600余调度指挥系统。TDCS按照计划调度台编制台,微型计算机近10万台,建立了覆盖的日、班行车计划,生成和下达阶段计 铁道部、铁路局和主要站段的计算机网络划,并实时自动采集列车运行信息及现场及传输网、交换网、数据通信网 3大通信号设备状态信息,自动调整滚动阶段计信基础网,先后开发了以列车调度指挥系划,实现对列车运行的实时追踪、实时调统、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客票发售与整和集中透明指挥。经过1 0多年的建设,预订系统为代表的一大批应用信息系统,铁哈尔滨、呼和浩特、柳州、成都、兰 路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州、乌鲁木齐、青藏公司7个铁路局公司
全面完成TDCS的建设,郑州、济南、上
海、武汉、昆明铁路局主要干线实现了计1.1 列车调度指挥系统
铁路是一个联系全国各地的网络系统,算机自动绘制列车运行图。
列车南通北达全凭调度员来指挥,但多年来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系统手段和设备一直处1.2 铁路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 于比较落后的状态,指挥行车主要靠一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ticket reservation 笔、一把尺、一张纸和一部电话。调度system,TRS)是覆盖全国铁路的大型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属“ 九五” 国家科技重大攻关项目。TRS的建设和运用彻底改变了我国铁路客票近百年的手工作业方式,使硬版票成为历史,大大缓解了长期存在的买票难问题,提高了铁路客运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TRS由铁道部客票中心、地区客票中心和车站客票系统 3级构成,车站售票系统主要负责售票的实时交易服务,地区客票中心主要负责以座席为核心的调度控制和客运业务管理,铁道部客票中心主要负责全路客运的协调管理、营销分析,并保障全路的联网售票。目前全路已建成铁道部客票中心1个、地区客票中心 22个、计算机售票车站2183个,联网车站 1385个,通过联网售票系统发售的客票约占全路客运发送量的90%以上,客票收入的95%以上。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得2000年度全球信息产业 “ 计算机世界史密斯.松尼尔奖(Computer World Smith—Sonion)” 中的国际信息技术决赛奖。
1.3 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
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TMIS)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众多、实时性强的网络型计算机应用系统。1994年开始实施,2004年底 TMIS各子系统全面建成,历经10年,整个信息系统在 TMIS网络平台上主要架构货票制票、列车预确报、车站综合管理、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集装箱管理、大节点追踪、运输调度 7大系统,基本覆盖了铁路货运生产的全过程。1)货票制票系统。货票制票系统是在全路日均装卸超过60车的大、中、小型货运站和所有车务段范围内实现微机编制货票,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上报给铁路局软件的系统。目前全路2674个车站实现了微机制票,制票率达 99.27%,路局货票信息入库率近100%,货票制票工程不仅实现了货票信息的实时处理,满足了铁路管理的需要,同时还为财务、收入、运输统计等部门提供了所需信息,实现了资源共享。
2)列车预确报系统。列车预确报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车站发报,路局、铁道部按照既定原则转报的自动处理过程。路局、铁道部建立预确报信息库,为相关部门提供一系列统计、分析和查询功能,可供其它信息系统共享。目前全路开通预确报系统的车站已达 912个,覆盖了全路所有的编组站,大、中、小型区段站和主要中间站以及所有 的路局调度所。列车预确报系统的投入运行,为运输调度、车辆追踪奠定了良好基础。3)车站综合管理系统。车站综合管理系统是货运管理、现车管理、集装箱管理、货运制票、营销计划、货运安全等功能融为一体的信息系统。目前已在全路1230个大、中、小型车站建成并投入运用,其功能涵盖车站作业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用现代管理取代了经验管理,对车站压缩列车中途停时,加速车辆周转,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运输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铁路货车及货物原始信息的收集和共享。4)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系统。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货运计划和技术计划两大系统。货运计划系统在全路1487个货运站全面投产,完成货主提报的货运计划的受理,并通过网络将受理的货运计划原提实时上报铁路局、铁道部、各级按规定的权限对提报的货运计划原提进行审批并将审批信息自动下达。所有原提和批准信息 在铁道部集中建库,为货源原始信息的统计分析和货运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技术计划系统利用已批准的货运计划信息,编制车辆运用计划通过合理安排各区段车辆,提高车辆运用效率和铁路运输能力,压缩铁路运输成本。5)集装箱管理系统。集装箱管理系统在全路600多个集装箱办理站投产使用,通过网络实时采集集装箱装车清单、卸车清单、空箱回送清单和集装箱运输日况表等信息,在铁道部按箱号建立集装箱动态库,通过与车号自动识别系统信息相结合来掌握集装箱运行位置。6)大节点追踪系统。根据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实时采集的机车、车辆的车号、车次、属性和位置等信息,结合预确报、货票、集装箱等系统提供的信息,实现列车、机车、车辆、集装箱和货物的追踪。使运输调度指挥人员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列车运行状态、车辆分布和使用情况,更有效地组织运输生产、进行车辆的调度和管理。同时可面向社 会,为货主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货车追踪系统已在全路投入运用,并在铁道部、铁路局分别建立车辆、列车、机车、集装箱的动态库、轨迹库和历史库,提供各种统计和分析,为铁路各级管理部门提供辅助决策支持。7)运输调度信息系统。铁路调度在管理上体制上由铁道部、铁路局和站段3级构成,在业务分工上,分为计划调度、列车调度、机车调度、货运调度、客运调度和统计分析等。列车调度系统已在全路200多个调度台实施,由于在功能上与列车调度指挥系统有重复和交叉,从列车调度指挥现代化的长远考虑,经协调决定列车调度部分由列车调度指挥系统承担。计划调度根据预确报信息" 管内车辆分布和装卸车情况等信息,计算车辆接入、交出情况、编制日班计划、车流计划,并完成日常统计工作,机车调度根据机务段、机务折返段的机车运用情况、车流计划和机车基本周转图,编制机车计划周转图,绘制机车实际周转图,并完成相关日常统计分析;货运调度接收车站或车务段日请求车信息,按效益等原则进行审批,并将承认的请求车信息下达车站或车务段。接收车站或车务段装卸车实际信息,并将装卸车实际与计划对比,完成相关日常统计分析。全路约 1/2的路局调度所实施了运输调度信息系统,并实现了铁道部、铁路局和站段3级调度的联网运行。1.4铁路办公信息系统
铁路办公信息系统(offic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OMIS)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依托铁路计算机网络的办公业务网和资源网,实现机关办公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和网络化。提高政府机关行政管理、应急指挥和快速反应的能力。铁道部机关和各铁路局全部建成办公局域网18个铁路局均实现 4条宽带(2M)连入铁道部办公网。各铁
路局与所有1800个下属基层单位实现联网运行,其中1160个主要直附属单位、运输生产主要站段实现宽带或网桥(2M)连入路局办公网,其它单位以拨号方式连接办公网。18个铁路局的局属单位和基层站段中,已有905个建成了办公网。
2铁路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铁路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不够完善,总体思路形成较早,不能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及铁路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需要;二是通信网建设滞后,网络及信息安全工作薄弱,信息传输通道拥挤,堵塞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信息系统没有构成有机整体,大多各自独立“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综合应用难以展开,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四是投入应用的信息系统运行质量不高,特别是原始信息的采集不够及时、准确、完整,与实用要求有差距;五是采用信息技术后,仍沿用传统的作业流程、组织机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信息化效益难以充分发挥。铁路信息化发展战略及规划
3.1 指导思想
铁路信息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基本框架和铁路跨越式思路,紧密结合铁路运输生产的实际需要,努力推进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的现代化,整体提升铁路产业水平和经济效益,推进铁路现代化建设。3.2建设原则
1贯彻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的思想;2 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运输、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着眼发展的建设理念;3 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资源、统一管理的原则;4采用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技术;5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道路,重点提高应用软件的研发水平;6 重点强化运输繁忙 的东部地区和在路网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路干线和新建客运专线的信息化建设;7 加大系统整合力度,注重信息资源管理,规范系统开发建设,构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发挥信息化整体效益;8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
3.3 规划期限和总体目标
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其中 2006—2010年为“ 十一五规划”,规划重点为2006—2008年,2011—2020年为中长期规划。
总体目标以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为信息化建设重点,加强基础建设,整合既有资源,经过 5—10a的努力,在东部地区和 6大干线上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的铁路运输信息系统,2020年在全路建成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经济适用、安全可靠、具有中国特色的铁路 智能运输信息系统,总体水平跃居世界先进行列。
以东部铁路和繁忙干线为重点,优先发展和建设有利于扩大运输能力,优化运输组织和生产力布局调整,加快机车车辆周转,保障运输安全,促进客货营销,改进经营管理的应用系统。初步实现调度指挥智能化、客货营销服务社会化、铁路经营管理现代化、建立信息基础设施框架和系统保障机制,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3.4规划的体系结构
铁路信息化涵盖铁路行业各主要业务环节,铁路信息化的体系结构可以概括为 3大信息化应用领域、5个基础平台、10个建设方面、38个具体应用系统,如图(1)所示。
1)铁路信息化重要应用领域。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是铁路信息化的 3大应用领域。运输组织领域的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铁路运输的调度指挥,生产作业部门和相关人员,以提高运
(5)制定应用系统整合策略与技术方案,完成主要信息系统的整合。
(6)建立铁路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保障
机制。
3.6 管理保障措施
信息化是一项非常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先进、科学的技术措施,还要有强有力的管理保障措施,才能保证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1)信息化规划及相关规章制度的保障措施。加强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的制定和推行,加快信息化相关政策、法规、规范、技术标准、管理制度的建立与管理。
2)组织领导与建设管理保障措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规范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流程,强化业务部门与技术开发部门的沟通管理,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规范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与工程建设程序,加快铁路信息化建设步伐,保证系统建设质量。.3)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保障措施。形成全路性的铁路信息生产运行、技术支持、网络管理、软硬件维护维修系统;建立保障信息系统运行的一系列标准规范、规章制度 ;建立按市场方式运作的信息系统维护体系,通过签订经济合同,明确用户和维护单位的责权关系,保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4)铁路信息化知识产权保障措施。坚持采用正版软件,加强知识产权使用的管理落实开发经费,保障研发单位的权益。
5)信息化建设中的工程管理保障措施。建立项目立项和审批措施、项目招投标制度、项目建中的监理制度、项目的调试验收制度、项目竣工后评估制度和信息化建设的风险管理机制。6)信息化建设培训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各级信息技术培训机构,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高全员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素质,保障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7)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在信息化的规划、项目的立项和建设中充分听取专家意见,促进铁路信息化健康发
结束语
铁路信息化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发展战略规划是指导铁路信息化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铁路各应用信息系统专项规划以及制定各项铁路信息化政策和年度计划的参考依据。由于铁路跨越式发展赋予信息化更多的内涵,信息化建设涉及到铁路运输指挥、生产、安全监控、客货营销和经营管理各个方面,因此在编制铁路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基础 上,按照规划的应用体系框架,结合业务发展战略的需求,十分必要完成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 3个领域应用系统和公共平台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以力求形成系统性、综合性和科学性的信息化规划体系,以便更加科学地指导未来的铁路信息化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2005:47-52
信息化大国战略 篇3
一是战略覆盖面扩大。此次《纲要》专门提到信息强军,构建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将信息安全、信息战、信息化军事理论等作为信息强军的重要内容,同时多处提到党政军统筹推进,军地协调推进等机制方面的策略,基本确立了军队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战略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确立了军地协同、军民融合等新方向。
二是战略“走出去”步伐加快。此次《纲要》中将合作交流、拓展发展空间作为重要内容。其中明确提出与国际机构、发达国家的多层次合作,并且指明了途径,即“国家利益在哪里,信息化就推进到哪里”,比如要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中阿海上丝绸之路等。这集中体现了我国在互联网环境下强化全球网络话语权和谋求网络空间地位的发展思路。
三是把核心信息技术摆到了首位。此次《纲要》的主体内容中第一条就是发展核心技术,做强信息产业。自主创新、安全可控是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目标,也是目前我国信息化的短腿,充分体现了新时期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自主可控,再也不能将国家信息资产运行在国外硬件和系统之上了。
四是人才被摆上了重要位置。以往的信息化相关文件中人才工作一般出现在末尾的保障措施中,而这次《纲要》将优化人才队伍、提升信息技能摆在了主体内容的第一章节中,并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竞争是最终的竞争,其实阐释的是信息化从始至终都是人才主导,抓住人才就是抓住信息化的“牛鼻子”。
信息化战略规划 篇4
信息化战略规划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 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与改革产生重要影响。烟草行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打基础到初具雏形的发展过程, 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为行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而“十二五”时期的来临, 又给工业企业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时期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工作也呈现出新特点。为在新时期抓准发展机遇, 迎接新挑战, 企业需要把握好信息化战略规划新趋势, 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率, 在更高的层面全面支持卷烟上水平。
1、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
信息化战略规划是指在理解企业发展和评估信息化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 结合行业信息化实践和对信息技术发展的认识, 从战略的角度对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计划, 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提供蓝图, 包括战略和战术两部分, 战略部分包含:分析信息化前景和使命、建立信息化指导原则、明确信息化目标、建立信息化战略;战术部分包含信息制定信息技术标准、完成信息化架构, 以及具体信息系统的选型和实施策略。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一个良好的信息化战略规划, 不仅是实现信息系统和工具与企业业务策略匹配的关键, 而且有利于不同时期、类别信息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它以业务战略规划为出发点, 充分考虑业务需求, 有利于企业业务战略与信息化战略匹配; (2) 它从企业整体和价值链的角度出发, 通过制定统一的技术和业务标准, 以系统集成与互操作为目标, 有利于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 它以企业宏观角度观察信息系统和资源建设和应用, 有利于全面指导信息化建设, 减少重复投资, 避免“投资黑洞”的产生; (4) 它充分考虑系统的生命周期, 使其在各个阶段发挥最大的应用价值, 有利于优化信息系统整个生命周期, 最大化投资回报率; (5) 它对将未来业务变革进行预判并制定相应的信息技术应对策略, 为企业适应业务变革提供指导, 有利于保持信息化建设的伸缩性。
2、行业信息化发展历程与新要求
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随着行业经济改革发展而进步, 于1991年成立了中国烟草总公司计算机应用领导小组、1998年正式成立了国家局烟草经济信息中心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后发优势明显, 特别是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迅速, 在2008年中国信息化500强排名中, 烟草行业有23家企业入围, 18家中烟公司有16家入围。据相关资料, 烟草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工商分设之前, 经历了简单应用阶段和以国家局为引导的企业自行建设阶段[];工商分设之后, 经历了以中烟工业公司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和资源整合加速发展的阶段。
纵观烟草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信息化规划正式应用于烟草行业是“十一五”期间。这一期间是烟草行业发展的机遇, 特别是工业企业信息化历史上的最好发展时间, 行业以《数字烟草发展纲要》为指导, 坚持规划引路, 各单位高度重视信息化规划工作, 加强了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 确定了目标任务和实施径, 保障了信息化建设的科学发展。新时期, 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信息化工作总体思路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深度整合为主题, 以支撑“卷烟上水平”战略为主要任务, 以建设上下贯通、左右协同、资源共享的一体化“数字烟草”为目标, 统筹规划、系统设计、整体推进, 全面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它已渗透到现代化企业建设的各个方面, 信息化进一步发展是大势所趋。如今,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代表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更高要求, 是信息化也是工业化的更高阶段, 这是烟草工业提升自身竞争力、国家提升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发展方式创新和转变的需要。烟草工业企业“两化”深度整合, 就是要推进信息化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与烟草生产相融合, 使信息化成为支撑“卷烟上水平”战略任务和基本方针、实现“532、461”品牌发展目标的内在动力, 加快现代工业企业建设和烟草品牌竞争力提升, 努力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物品流通数字化、经营管理网络化”。
3、新时期信息化战略规划趋势
通过对行业信息化发展过程的回顾和新时期信息化建设要求的研读和总结, 可以将“十二五”时期工业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趋势归纳为以下几点:
(1) 重点由行业横向协同转向企业纵向贯通
从烟草工业的信息化发展过程来看, 工业企业偏向于“左右协同”的建设, 无论是在国家局指导下建立的“一号工程”、办公自动化等系统, 还是企业自行建立的CRM或SCM等系统, 都体现了信息化建设对于价值链的重视, 特别注重行业层面利益相关者的协同, 即烟草农工商业务一体化运作, 这是为了适应全国烟草行业改革的要求。然而, 作为一个制造企业, 烟草工业企业最应关注的还是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 协调中烟公司与其下属各烟厂的关系, 实现生产条块状管理, 提高决策、排产、制造能力。这就需要企业的信息化战略规划把握这一转变, 开始苦练内功, 更加注重中烟公司各层级、职能的“上下贯通”, 加强中烟公司的各种业务系统与烟厂管理系统和生产控制系统上下关联建设, 做好它们的联通和集成工作。
(2) 更加重视全面数字化工厂建设
在烟厂重组基础上形成的中烟工业公司, 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 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和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 生产管理与控制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相对落后, 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因此, 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应指导信息化工作向全面数字化工厂倾斜。首先要完善烟厂制丝中控系统、卷接包中控系统、动力能源中控系统、制造物流系统的建设, 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 在生产车间将“两化”深度整合做到实处。其次, 要建立以生产执行系统 (MES) 为核心的生产管理体系, 全面、集中地管理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包括原料与辅料运营管理、各类设备的运营管理、质量控制运营管理和库存运营管理, 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品质, 使烟厂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实现全面的数字化。
(3) 更加注重生产管理的标准化工作
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离不开标准化的进一步完善。在整体推进行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 国家局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 充分认识到其战略地位、并着力研究和推进信息化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在《烟草行业标准中长期发展 (2007-2020) 》报告中将标准化工作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对工业企业而言, 信息化建设同时横跨原辅材料供应、制丝、卷接包、动力能源等多个生产管理环节, 其复杂性不言而喻。烟草工业企业在今后的信息战略规划中要更加强调对生产各环节的标准化工作, 包括生产经济与技术指标体系标准化、生产过程数据采集过程标准化、设备数据结构及其数据交互标准化、质量控制信息标准化等。因此, 下一阶段信息化战略规划中应更加注重生产管理的标准化工作, 坚持标准推进, 夯实集成整合与信息共享基础, 结合“十二五”期间信息化要求和行业标准中长期发展规划, 为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与集成提供保障。
(4) 深化数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由于工业企业系统信息化建设领域跨度较大, 公司与下属各厂的物理分布较为分散, “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情况显得更为突出, 数据集成的挑战更为巨大。此外, 随着近些年来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 企业内部已积累大量生产经营管理数据, 急需挖掘出这些数据所包含的重要信息和理念, 为生产决策提供全面、精准的依据。因此, 信息化战略规划应该在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数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提升数据资源价值。
对于少数已经建立数据中心的企业, 要进一步完善、优化体系架构, 按照行业的总体要求, 建立省级、国家局数据交换和共享机制, 实现行业两级数据中心联动。要利用商业智能技术, 加大数据挖掘力度, 提高卷烟生产经营与决策的实效性、科学性;对于尚未建立数据中心的企业, 应结合现阶段技术发展趋势, 遵循《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烟草行业数据建设实施的意见》, 借鉴兄弟企业建设经验, 争取借助后发优势, 在更高的水平上做好全省数据集成整合工作, 加快开展中烟工业公司与卷烟厂两级数据应用, 实现信息全面共享。
(5) 视物联网为“两化”深度融合的关键
近两年, IT界最为火热的话题之一莫过于物联网。物联网通过无数的传感器将所有物品及其所处的环境数字化, 并通过互联网进行互联互通, 建立起一个可全面感知的物物相联网络。研究和应用的热潮使得物联网向各行各业渗透, 取得了众多实质性成果, 如果能广泛应用于烟草工业企业, 数字烟草的建设将如虎添翼。信息化战略规划应着手深入研究物联网在烟草工业中的应用, 加速“两化”深度融合进程。经过“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和经验积累, 部分烟草工业已经完成了高速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并已经完成或正在向IT服务转型, 因此, 工业企业已初步具备物联网建设基础。业内领先的兄弟企业已经率先开展了这方面的尝试, 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结合应用经验。建成后的物联网可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监控、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安全控制和物流现代化等各个环节, 届时, 信息技术与工业生产真正实现高度融合, 这种整合能看得见, 也能摸得着。
综上所述, 新时期烟草工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趋势可以指导和促进信息化管理逐步走向成熟。根据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理论, 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五个级别:无管理、单机级管理、技术系统级管理、IT服务级管理、战略一致性管理。大部分中烟工业公司的信息管理水平处于级别3-技术系统级管理, 主要特点是系统初步实现集成, 系统建设独立于企业业务战略规划, 未考虑信息资源的挖掘和使用;少数几家工业企业处于级别4-IT服务级管理, 主要特点为系统集成水平更高、范围更广, 系统实施更多地面向于支持企业战略目标,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较为完善, 开始重视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应用;当前, 行业内还未有企业真正达到最高级别5, 其主要特点为信息系统高度集成, 信息资源广泛共享, 信息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业务与技术深度整合, 信息部门参与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因此, 我们烟草人要紧跟行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 制定适应企业未来发展而又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信息化战略, 指导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迈向更高水平, 努力促成企业信息化管理成熟度级别分别由3至4、4至5推进, 以信息化建设上水平支撑卷烟上水平。
参考文献
[1]郑树泉, 论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三个视角[J], 软件产业与工程, 2010.
[2]范玉顺, 信息化管理战略与方法[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3]信息战略规划, MBA智库百科[EB/OL], http://wiki.mbalib.com/wili/信息化战略规划, 2010.
[4]王国鑫, IT运维--烟草下一轮信息化的重点[J/OL], 畅享网, 2010.
[5]赵仁源, 遵义市烟草公司信息化建设研究[D], 重庆大学, 2007.
[6]张保振, 统筹规划浓度整合努力开创’十二五’行业信息化工作新局面[R], 中国烟草, 2011.
[7]胡欣, 标准化助力烟草信息化正当其时[R],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 2011.
信息化规划方案 篇5
一、项目背景 某大型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改制以来,励精图治,创新发展,在做强主业的基础上,呈现出相关多元发展的强劲态势,核心竞争能力不断增强,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重点培育发展的大型能源基地之一。经过近来的迅猛发展,该集团公司在传统领域形成了A、B、C三个支柱产业,在高新技术领域形成了化工、制药、IT三个支柱产业。 集团几年前提出了A、B、C产业链发展的战略,依托资源优势,通过产业链纵深拓展壮大,实现利润的内部转化。目前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通过扩建、新建、并购等方式企业业务、资产规模急剧增长。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如何实现集团下资源的优化与调配?如何在高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各部门间的协同?如何在集团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提升产业链各环节的市场竞争力?如何实现对各子公司的人力、资产、业务运营的抓与放?如何实现集团下信息资源的标准化、规范化与共享,同时支持各个层面的快速决策…… 信息化是构建集团规范管理平台的必由之路。虽然企业在10多年前就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但是由于企业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普遍不高、信息化管理组织的定位较低、人才相对缺乏、各子公司在信息化建设上各自为政等原因,其成效并不乐观。 因此,集团公司的领导希望通过信息化规划来整合企业的信息资源,构架企业未来的信息系统整体架构,并对各主要应用信息系统的功能进行概要性设计;提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模式,在信息化组织、职责界面定义、主要流程与制度上理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思路;制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行动策略与进度时间表。在一个统一的规划纲要下,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二、项目定义 该集团的信息化规划项目包括信息化规划与信息化选型咨询两部分,本文只对信息化规划部分予以介绍。信息化规划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对企业进行广泛的业务与信息化现状调研,分析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充分挖掘、归纳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并站在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的高度,构建企业的信息化蓝图,规划主要的信息系统功能,设计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并对未来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与进度做出安排。 按照规划的主体划分,规划的范围包括集团公司,以及集团公司下A、B、C三个行业主要的控股子公司。同时从集团的角度兼顾集团各辅业子公司。 三、项目思路与过程 1、项目思路 企业信息化不单纯是信息化本身的问题,它同时是一个业务运营模式和管理的问题。在该集团的信息化规划项目中,中华-博略咨询很好的融合了这一点。并且从企业战略、管理与信息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来论证信息化对管理变革的推动、支撑(如图1)。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应符合企业战略发展的长远要求,适应企业管理现状与未来管理变革、流程优化的要求,从而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可行性、先进性与前瞻性,以及与企业战略、运营管理的有机统一。
-------------------华丽丽的分割线------------------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促使企业业务处理程序和管理程序更加合理,从而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能进一步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使其在现有资源条件下达到最佳利用效果,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当前,公司高层重视信息化建设,大胆采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今年3月份以来公司开始实施的K3-ERP系统,基于SQL Server数据库。该系统目前运行正常,已实现客户端与远程正常访问。公司已购买了供应链模块以及应收款管理和应付款管理两大财务模块。公司依托该信息平台开展各项业务,同时财务部已将账务与ERP系统有机结合,有效地保障了公司各项业务的运转。财务当前使用软件NC系统与集团总部对接,目前用于财务基本核算,其他功能还没完全用起来。 2、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应用总体水平较低,虽然以K3ERP为信息处理中心,但尚未建 立起企业级的信息化应用平台,并非所有工作都纳入到信息化系统中。部分员工尚备有自己的手工台账。 存在信息孤岛,数据得不到有效利用与分享。企业知识共享平台尚未完 全搭建和利用起来。 信息化建设力量还不够强大,没有形成一支具备较强规划、开发、实施、维护、升级的信息技术队伍,基本网络设施维护依赖于厂商支持 缺乏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再造的能力、意识和实际效果,绝大多数系 统更多的应用在操作级效率的提升方面,对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决策者进行管理、决策分析的支持力度不够,对日常业务运作流程的规范不够。
产业集群信息化战略探讨 篇6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组织形式,体现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推动和提升力量,在推动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今的产业集群现象非常普遍,在欧洲、美国以及世界其它部分的许多区域,已经很多拥有竞争能力强大的产业集群,同时很多国家和地区(如OECD国家)正积极努力地通过聚集并专业化分工相互联系的经济活动而培育产业集群。从产业组织来看,传统的生产制造模式是基于传统科层组织结构,这种运行机制日益受到挑战。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形成的产业集群,凭借其兼备市场机制与传统单体科层组织结构的优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明显优势。在欧洲、意大利和中国浙江省三个有代表性的不同层次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集群都充当了重要角色。正像波特所说:“即使全球化造成昔日形成产业集群的理由减弱,产业集群在竞争中日趋复杂、知识导向和动态的经济体中,其角色也愈来愈重要”。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当前,信息化与工业化加快深度融合,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实施集群信息化战略,对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一、把握新时期产业集群发展的新特征
迈克尔·波特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早期关于国家竞争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将“集群”这个概念推向研究的舞台,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最主要的全球竞争性产业很可能集中于该国的“地理上的集群”。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领域内具有地理邻近性和产业关联性的企业和机构的集合体;这些企业和机构之间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创造产业的竞争优势,并且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在当前全球化加速推进、新技术浪潮不断涌现、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的今天,区域把握未来世界发展的脉搏,加快产业集群及其区域创新网络建设,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创新和资源整合效率,建立柔性化与网络协同制造系统,是新时期产业集群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成为产业集群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诸多研究表明, 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有着共同的特点, 即存在一种高效的、具有生态特征和自组织特征的区域创新网络。企业、政府、科研院所、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的自身创新及其协同创新共同构成了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在经济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空间流动性日益增强,集群内企业及其他行为主体越来越重视加强区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创新网络的连接已超出地理界限的限制,区域创新系统呈现出高度的开放性。人才资源、创新创业氛围、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政策制度等软要素成为区域创新网络的关键要素,也是推动现代产业集群发展中最主要的支撑力量。
(二)资源的快速集聚和整合成为产业集群获取竞争力的基础。区域竞争力已从依赖个体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的封闭系统开始走向利用集群这个特殊的经济组织形式通过有效地整合集群外部资源来提升竞争力的开放系统。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涌现的背景下,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创造必然要求内部活动主体迅速分析和处理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信息和技术,对相关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知识和技术以及社会资本等)进行迅速和有效的整合与配置,实现对市场和技术变化的快速响应,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创新能力、孵化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
(三)产业的柔性化趋势对集群分工协作体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产业集群是企业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某种紧密联系,产业集群形成了特定产业的分工协作网络,地域上集聚的成员企业共同从事某一产业的生产和服务,通过成员间广泛的劳动分工和紧密的、基于长远关系的合作来实现产业专业化。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市场中消费者偏好日益呈现多样性,世界工业中制造业发展呈现出由福特制时代转向后福特制时代的趋势,产业的柔性化特征日益显现。后福特制下柔性化特征的出现,使得企业在组织形式、生产流程、物流管理、劳动力雇佣等方面,与福特制下大规模标准化制造存在很大不同,对集群分工协作体系建设提出了全新的协同快速响应的要求。
二、信息化建设在现代产业集群培育中的作用
加快产业集群信息化建设,对于促进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提升,快速整合和配置相关资源,构建新型分工协作体系,提升全产业链效率,推动商业模式突破具有重要作用。
(一)驱动集群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产业集群进行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和良好运行,能够促进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有助于企业之间进行技术、管理和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流程创新等方面的交流,有助于外部高端资源的集聚,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提升整个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随着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的增强,可以有效促进产业主导技术的更新和升级,增加产业集群的整体收益,增强产业集群的辐射能力。集群信息化建设承担了集群架构知识的重任,形成内部知识积累和外部知识导入的网络体系,在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产业集群内由于产品的雷同而形成的恶性竞争现象。
(二)推动高度弹性专精系统的形成和商业模式突破。学者们在对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的深入研究基础上提出弹性专精的概念,他们认为第三意大利的产业区形成,是源于大量专业化的中小企业在地域范围内的集聚,而区域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产业区内劳动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由于专业化程度高,企业间协同作用强,可以与以大企业为核心的集群进行竞争。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产业集群信息化使产业集群内外的相关性和互补性产业或企业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促使跨产业、跨机构、跨区域的联结与互补向更大规模化与密集化发展,可以极大地推动高度弹性专精系统的形成,使集群企业通过有序的竞争与合作达到或接近最优生产规模。同时,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新的商业模式、经营模式和商业流程不断涌现,使纺织服装、日用消费品等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三、集群信息化战略的突破口
(一)以虚拟制造和电子商务为突破口,推动集群商业模式创新。改变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大部分是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在加工制造环节、趋同定位和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的现状,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在整个价值链相关环节的互动和协同推进。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部分行业产业集群内骨干企业可尝试建立“虚拟经营”模式,对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进行全新架构,从制造产品向“产品+服务+连锁”的后端延伸,加快研发设计、自主营销、品牌建设,加快企业生产外包步伐。通过信息化建设,推动先进制造业、传统制造业与设计创意产业相结合,实现制造业从简单加工装配为主向深度加工和全过程设计制造方向升级。如服装行业中,森马、美特斯·邦威、雅莹等企业进行了商业模式的全新改造,实施虚拟经营战略,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服装产业集群组织形态的变化,促进了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的配置整合。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产业集群渠道建设,推动集群电子商务跨境贸易的发展,在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内部加快电子商务集聚发展,引导制造企业、物流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的联合发展,提高产业集群的物流效率。
(二)以网络协同制造为突破口,建立新型分工协作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现有制造技术,在产业集群内部建立网络协同制造系统,对传统的制造资源进行系统化和快速化整合和配置,增强活动主体间的信息交互和共享以及协调能力,增强制造单元的智能性、系统体系的柔性以及组织结构的敏捷性,从而提升制造系统的竞争能力。在产业链较长和具有规模优势和的产业集群内,可依托工业园区和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面向行业的网络协同制造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协同设计制造、生产任务异地监控和技术交流等支持服务。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企业供应链协作管理水平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能力,降低运作成本,提高响应速度,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竞争力。
(三)以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突破口,建立集群共享式知识网络。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集群内企业和外部协作单元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可以有效减少企业由于独自搜集信息造成的成本浪费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同时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是集群内主体之间、各种社会化中间组织、大学、科研院所之间互动和交流的重要渠道,也是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与产业集群对接的重要平台。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撑,形成产业集群内迅捷的知识学习和共享网络,使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可以迅速在内部推广,支持和服务于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例如:嵊州领带、余杭家纺、大唐袜业等产业集群通过与专业电子商务公司和信息化服务公司合作,成功探索了面向行业和集群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有效地提升了当地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
(四)以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为突破口,提升集群商贸流通体系运行效率。产业集群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商贸流通体系发挥着巨大作用,建立产业集群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可以实现物流信息互通、数据共用、资源共享,提高商贸流通效率。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集群内部制造和商贸流通领域可协同推动条码识别技术、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建设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实现网络化的信息采集和发布、电子结算,同时通过建立网上批发市场和网上商城,创新交易方式,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专业市场的规模化发展。集群中开展连锁经营的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连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统一的订单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运输管理、财务管理,实现集群协作经营和管理一体化,提高集群主导产品销售的规模和服务水平。
四、结语
信息化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产业集群的生存环境乃至生存方式,加快集群信息化建设对于推动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进而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要充分重视集群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积极实施集群信息化战略,推动集群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建立共享性知识网络、构建新型分工协作体系、全面提升产业集群资源整合和配置能力,加快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和升级,使产业集群真正成为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主导力量,塑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作者单位:浙江省技术创新服务中心
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企业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已经使所有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也促使全球的产业经济格局不断变化。企业如果想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继续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考虑信息技术对自身的作用和未来的影响。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也是国家的创新主体,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浪潮的席卷已经使得中小企业必须不断进行信息技术更新, 因而信息技术的战略规划对中小企业的顺利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局限性
1. 企业管理者的错误认识。
有的中小企业领导过分追求企业利润, 对信息化建设并不十分看重。同时由于有些企业领导对此并不十分了解, 认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就是通过通过计算机进行网络连接, 并没有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并不仅仅是指计算机网络, 更多的是指一种信息管理模式。这种错误的认识就导致许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只停留在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建设这一层面, 而忽略了更为深层的管理信息化建设。这样就导致企业的信息化只流于表层, 并不符合自身的实际需求, 既耗费了大笔的资金, 又使信息技术部门形象受损。而同时也有一种错误认识即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就是进行办公自动化。这些认识忽略了信息化建设对于信息搜集、处理、加工和传播等全过程的密切联系, 只将焦点集中于企业信息管理的部分内容, 无法正确反映管理理论和电子信息技术结合为企业提供决策的重要问题。
2. 不科学的信息技术战略规划方法。
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笔的资金, 同时还需考虑企业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和长期发展战略慎重进行, 必须按照以利润为先, 以总体规划为主, 按步骤实施的方针。但是, 有的企业认为投入就会有产出, 并不能从长远战略的角度对信息技术的战略规划进行整体制定。如果企业忽视了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内部文化和结构等的影响而盲目进行投资, 那么很可能造成信息技术投资的浪费, 最终使企业的信息技术建设失败。
三、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实施的意义
1. 信息技术战略结合于企业总体战略。
首先, 企业的总体战略应当能够从人、财、物以及制度等方面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支持, 为信息技术战略提供基础和环境的支持;同时, 信息技术战略也应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 能够为企业的整体战略提供服务。
2. 企业总体战略包含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和发展, 世界经济不断融和, 市场发展十分迅速, 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不断增强。信息技术对企业的总体战略影响较大, 促使企业必须对信息技术战略进行科学和合理地规划, 也可以使之与企业的总体战略相结合。
四、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基础
1. 中小企业的内外部压力。
中小企业的主要压力即为外部的社会压力和内部的技术压力。社会压力主要是因为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致使市场经济不断加剧, 外部的激烈竞争就对企业的信息系统提出了要求;而中小企业是存在于社会环境中, 而社会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相关政策都会对企业信息技术战略造成影响;中小企业的内部技术压力主要是因为当前信息技术更新速度飞快和信息量急速增加, 企业需要不断对其进行升级和维护。企业面对这些压力就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 将自身的人、财、物以及制度等方面的需求与信息技术战略相联系, 将企业内部的管理任务转换为信息技术战略目标。
2. 投入产出的综合评价。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 需要充分了解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和所受到的限制, 对可能进行的信息项目进行充分了解和综合评价, 对项目的各个环节都进行分解、选择和组合, 以便能够找到适合自身的信息技术战略。
(1) 投入综合评价。中小企业想要对信息化建设所投入的基础设施进行综合评价十分困难, 并且基础设施的成本也较为复杂。信息技术的投入资金基本包括组织变更成本、系统运行成本、系统维护保养成本、升级成本和人员培养费用等方面。但是, 在进行信息技术战略规划时, 还是需要对投入的成本进行大致的评估。评估的目标是为了保证规划的实施对企业而言是有积极作用的, 而不是为了计算企业是否能够及时供应资金。
(2) 产出综合评价。企业对信息技术进行投资所取得的效益大致分为直接和间接效益两种。直接效益指企业能够直接取得的资金, 能用资金形式表现的收益;而间接效益则指企业无法直接取得资金的社会收益。直接效益主要包括利润、市场占有率的增加和生产成本等降低。间接效益主要包括企业形象、知名度、能力、效率的提升及沟通与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中小企业对信息技术进行综合评价后进行战略规划是十分有意义的, 强调综合评价对规划制定的重要性, 能够有效避免企业盲目投资, 提供企业的管理效率。同时能够使企业更好地对信息技术建设进行监管, 进一步增加自身的利润, 对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五、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的方法
1. 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的任务。
企业信息技术战略的任务是企业信息技术战略产生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信息技术战略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1) 业务匹配, 中小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长远战略进行信息技术的投资和规划, 实现业务之间的匹配。
(2) 技术管理, 中小企业应当制定专门的技术管理政策, 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基础。
(3) 资源分配, 资源是企业中最为重要的发展物质, 信息资源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有效且合理地对企业自身的信息资源进行规划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推动力。企业中的资源主要包括人、软硬件资源和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资源。
(4) 竞争管理, 从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的角度来进行信息技术开发, 以便能够建设具有创新作用的信息技术系统。
2. 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的制定方法。
(1) 系统规划法。系统规划法的本质内容是对企业的目标从上而下进行辨别和划分, 通过对企业目标、业务流程和数据等进行分析, 对企业的数据和流程进行规划, 最后建立数据模型以便能够支持企业实现自身的目标。
(2) 关键因素法。该方法能够帮助人们了解企业的目的, 并对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进行分析, 辨别关键因素的性能标准并测量性能数据, 建立丰富的数据库。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对企业信息系统的早期进行分析。
(3) 价值链法。企业中所有的环节会汇总形成一条价值链, 这一过程中每个环节的产品和服务都会增加价值。价值链法主要能够帮助找到企业中的最为重要的活动和内容, 并根据这些内容找到能够匹配的信息技术。
3. 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的制定。
信息技术战略规划的前提是企业制定出自身信息化建设的背景、目标和希望, 制定出中小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框架, 同时能够确定设计和实施策略等方面, 以期能够全方位地对企业的信息化进行指导, 促进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的步骤是:
(1) 要求分析, 企业应当先对自身的需求进行分析, 为制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搜集资料。
(2) 检查与评估, 企业应当首先对自身的长期战略进行分析, 检查信息技术现状, 评估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信息技术是否能够支持业务发展, 信息技术应用效率等。
(3) 方案设计, 企业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战略规划目标, 同时根据目标对信息技术的战略进行设计。
(4) 方案实施, 企业最后需要对所设计的方案进行实施, 同时分析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和变革的能力, 对以后情况制定应对措施, 运行整体的设计方案。
可以说, 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是:首先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进行规划;其次分析企业的环境、业务流程、竞争优势和信息化战略的意义;再次, 改进企业的业务流程的同时, 对企业所需运用的信息技术的总体结构进行规划;最后实施整个信息技术战略规划。
在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中, 信息化战略、框架和实施等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同时,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 发展方向和技术更新趋势对战略规划的方向和内容不断调整和健全。
参考文献
[1]樊宏.战略规划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J].中国物流和采购, 2008 (8) , 52-54.
[2]樊重俊.集团管理模式下的信息技术战略规划[J].工程机械, 2004 (9) :34-39.
企业信息化规划浅谈 篇8
当今社会, 各大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信息化规划策略, 它代表着时代前沿, 代表着企业发展的指引方向, 在企业所实施的各个信息化项目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的信息化规划可以让信息化项目进展顺利, 让企业效益得到最大保障, 而且也会让信息项目运维管理得到巨大的提升。
对于企业信息化规划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当一个企业在某一领域内有信息化需求, 就会在该领域内进行信息数据采购, 分析, 以及评估该项目是否可采纳和实施
在通过企业的管理层和相关信息行业专家的预估得出一个可实施的结论, 当该信息化项目可实施时, 之后便可以做一个规划。从项目可研分析到出可研报告在到项目立项, 项目团队建立在到项目招投标工作, 最后到项目实施可后期运行维护升级工作。通过这一系列的流程完成的信息化项目可比喻为一颗大树上的树干, 如果在多个领域内发掘出类似的信息项目在由不同的实施团队来完成, 又会形成一个新的大树枝干。同时, 大树的枝干之间都有节点, 必有相关性, 所以通过做接口, 弄门户等方式, 将这些节点串联在一起, 形成一个强大的信息网。
这些网都是企业信息化规划策略所形成的。它很强大, 对于企业的优良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也是企业信息化发展所必经的方式。由于信息化建设具有更新快、不确定性强的特点, 各大企业每年都在进行信息化规划的更新与提升, 以确保此次规划的成果能够与时俱进、切实落地。好比前期所完成的炼化板块ERP项目实施与推广、MES项目实施与推广以及等等各大信息化系统项目都得到了验证。
二、对于信息化规划发展, 本人总结了以下原则
1.应当具有大局观, 站的高才能望的远, 一定要意识到企业的真正所需, 从实际出发, 实施调研、评估, 再做出建设规划方案;
2.配备好丰富的人力资源, 因为人在是根本, 优秀的信息化人才才是信息化项目顺利实施和完成度额保证, 期间配备好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3.对于企业来说, 一定明确信息化项目实施的主要和次要需求, 将实施的关键阶段的时间和人力放在主要目标的完成上, 不要捡了芝麻, 丢了西瓜。循序渐进地将次要目标逐个再完成;
4.有鉴于与其他系统的集成性, 任何一个企业在完成一个信息化项目的同时都不会将完成项目孤立, 而是有效的与企业其他的信息化项目有效集成, 这样才能适应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发展, 更有效的延伸了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可扩展性。
三、信息化规划的范围
信息化是指信息以数字化、电子化为基础和展现形式, 实现信息自动加工和处理, 此过程包含与之相关的管理及基础设施的支撑。基于以上对信息化的理解, 本人将信息化规划的内容主要总结以下四个方面:
*应用架构规划—明确各大企业未来应用系统的架构蓝图, 并结合目前现状分析差距, 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确保在未来五年逐步实现蓝图规划。应用系统的规划将以决策支持层、经营管理层以及生产服务层系统规划为主, 对于综合自控层的系统将不作详细规划, 但本规划会考虑综合自控层系统的集成 (综合自控层的应用系统是指那些与生产密切相关, 需要与生产自控设备、探头等装置相连, 脱离了这些装置无法工作的系统, 通常这些系统在采购相应的生产设备时已经被包含, 例如:瓦斯监测、皮带计量、数控机床监控等系统) 。
*数据管控规划—规划各大企业未来数据管控的蓝图, 设计合理的组织架构和技术架构, 使数据在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和安全性等方面更好地满足业务需求。
*基础架构规划—从数据中心、网络、桌面管理、运维、备份与容灾以及信息安全六个方面来规划各大企业未来的基础架构蓝图。
*信息化管控规划—明确各大企业未来信息化管控架构的蓝图, 设计合理的组织架构以满足未来中煤集团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并对相关流程进行初步设计。
根据各大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论, 信息化规划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现状调研阶段:通过书面问卷和现场访谈, 了解各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并结合行业最佳实践分析各大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差距。
*蓝图设计阶段:通过对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 建立各大企业未来的信息化目标, 在企业信息化目标的指导下对未来应用架构、数据管控、基础架构以及信息化管控体系进行规划。
*演进路线图规划:基于信息化蓝图规划的成果, 归集出未来各大企业需要进行的信息化建设项目, 并排定优先级, 规划实施路线并拟定建设费用估算。
总结
水务管理信息化规划探析 篇9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水务管理成为一体化城乡建设、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 将地理信息与现代化计算技术科学融入水务管理实践中不仅可科学转变传统机械式人工水务管理方式, 还可有效提升工作服务效率, 在整体区域范围内实现水务管理价值化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 尤其在处理水源污染环节中可提供有效及时的最新消息, 进而防止污水的持续扩散。基于水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优势, 如何有效利用现有水务信息数据, 合理更新一体化水务管理服务体制, 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成为当前我们应主力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水务管理信息技术发展状况
水务管理秩序性、高效性密切相关于信息技术的良好应用, 当前地理信息及计算机技术在水务管理中应用较为广泛。基于地理地域的综合影响, 目前较为科学经济的方式为借助网络系统汇总各地域信息, 而这些均需要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的良好支持, 例如分布式系统、网络平台、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等。一般来讲我们经常用到的数据库包括多线程mysql数据库、微软sql数据库、oracle数据库等, 在水务管理实践进程中我们可依据实际需求与现实状况选择相适应的数据库展开对已有数据的管理, 进而全面提升应用数据信息的综合价值。除此之外我们同样需要相关地理信息管理技术的科学支持, 目前应用较为成熟的技术包括遥感、地理信息、全球定位技术系统及数字地球信息技术等。在现行水务管理实践中以简单应用数据库系统为主, 没有真正在大范围城乡之间合理构建具有实时响应功能的网络化水务管理信息系统, 因而令水务管理工作常常出现无法及时处理数据信息状况。同时对一些需要检测水质的地域, 如果其水质产生异常, 则无法及时将具体状况及有关信息反馈于上级管理部门进行确定及深入分析, 给异常状况的扩散制造了机会。再者一旦局部地区产生污染水质状况, 无法及时传递的信息与无法共享的区域资源状况将进一步导致污染的扩散。由此可见构建信息化水务管理系统尤为重要, 我们应综合利用各类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与地理信息技术规划水务管理信息化模式, 进而全面提升其服务水平, 令水务事业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二、信息化水务管理建设规划
1、走绿色环保水务管理发展道路
信息化水务管理是一体化城乡建设的重要环节, 在整合信息化水务管理之前我们应科学进行整体统筹规划,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明确共同奋斗努力方向, 正确处理资源、人口与环境关系, 令社会经济步入协调合理与可持续发展轨道。同时水务管理应走环保绿色发展道路, 杜绝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现象, 而非先行污染、而后罚款、再进行治理的被动化道路。同时我们应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合理解决水源污染问题。基于现行不断提升的工业化水平、工业三废排放现象日益严重, 引发了我国局部范围内的污染持续积累现象, 对水源造成了较大程度破坏, 影响了居民的健康与饮用水安全。因此在持续完善、不断健全相关水务管理法规法律政策、确保居民健康、饮用水安全基础上, 我们应展开科学规划, 按部就班、因地制宜实施居民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 树立服务民生目标, 在城乡建设进程中合理优化水务管理设施, 打造安全水源环境。再者我们应以提升水务管理为根本动因, 统筹城乡水源工程发展建设, 对各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管理。基于我国现行正处于调整社会结构时期, 在一体化城乡建设进程中地域及地理位置的差异性给信息化水务管理提出了一定困难, 尤其是实时统筹管理农村、城镇水务问题更成为重点及难点环节。
2、打造信息化水务管理系统
构建信息化水务管理系统、打造水务管理科学信息平台、促进城乡各级管理水务部门的有效及时沟通, 对各类应急状况展开有效及时的处理成为当前信息化水务管理系统建设的首要目标。因此我们应科学坚持优化应用导向, 整合城乡水务管理建设, 科学开发信息化水务管理综合系统, 有效结合地理信息与计算机技术, 进而合理实现信息化建设目标。实践管理中我们可利用地理信息水资源监控系统对各地水资源展开监控, 而后将各类信息上报至选择部门路由系统分派到相应管理水务部门, 组建信息化水务管理数据库及分布式信息化水务管理系统库。同时我们应有效克服原有服务管理体制中的各地分散水务部门管理、不连贯城乡管理、低效工作、实行制定规则及协调困难等诸多弊端, 利用信息化水务管理系统真正提升综合管理效率, 解决城乡分离水资源建设管理、分割地域问题, 统筹城乡各地区域供水、地下水、地表水及空中水, 合理协调各地人民生产生活与生态用水, 优化配置水资源, 秉承人水和谐、以人为本用水、治水理念, 综合考量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设施建设、城市景观与治理河道协调关系, 最终科学创建真正的人水和谐水务环境。在信息化水务管理规划建设进程中我们取得了一定成效, 同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因此我们应持续完善应用措施, 强化地理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的合理融合、相互补充、共进提升, 基于数据库及操作系统差异性有针对性采用xml数据交换传输规范, 提升数据格式规范性及标准性;采用双主键结构实施动态化数据更新, 确保数据一致可靠性;利用HTTP协议传输, 令系统具备异种网络跨越能力;利用不对称加密PKI技术实施报文加密, 为传输信息数据营造可靠安全的网络环境, 进而创建真正可靠、优质的信息化水务管理系统。
结语
水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与生存不可或缺的经济资源与自然资源基础, 只有树立生态环保科学发展观, 统一管理制度、法规, 进行全面的信息化调度、规划、建设与协调管理, 有效提升水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 才能令科学的信息化水务管理规划为提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创建优质和谐的社会环境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献忠等:《水务信息化规划的研究》, 《市政技术》, 2008 (1) 。
信息化战略规划 篇10
规划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促进规划科学化发展的重要途径[1]。通过近30年的发展, 我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在规划编制、规划设计、规划管理等多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2]。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 移动信息化已经渗透进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成为信息化的一个新趋势和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3]。
目前, 规划办公系统大多依赖于有线网络, 将办公地点限制在固定场所[4]。而规划管理工作经常要实地调研, 携带大量的地形图纸, 规划图纸、文字材料等, 这些资料查询、标注困难, 严重影响工作人员现场办公的工作效率[5]。移动智能终端为规划信息的展示提供了新手段, 实现更加灵活自由的移动办公, 为规划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安全、便捷的信息服务[6]。
由此, 基于信息化发展趋势与规划业务现实需求, 城市规划的移动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本文以溧阳市规划移动应用系统为例, 对系统的架构、应用模式、数据组织方式、关键技术及功能实现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提出了城市规划移动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2 系统架构
规划移动应用系统主要由移动智能软件终端、无线网络、地理信息服务和空间数据集4部分组成, 分别承载于表示层、逻辑层和数据层, 如图1所示。
(1) 表示层
该层主要是移动终端, 可以实现地理位置的精确定位、可视化以及与移动用户的交互等。
(2) 逻辑层
逻辑层包括无线网络、GIS服务器、Web服务器等组成部分。无线网络是移动智能终端和GIS服务器、Web服务器沟通的桥梁。Web服务器负责响应客户端的请求, 进行转换和打包处理。GIS服务器是移动GIS系统的核心, 从数据库管理系统获取空间数据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处理, 并响应Web服务器的请求。
(3) 数据层
数据层是数据存储中心, 是GIS服务器、Web服务器完成各种处理功能的数据源。数据服务器负责管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 为GIS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3 系统应用模式
根据数据服务方式的不同, 应用模式可以分为离线模式和在线模式两种。
(1) 离线模式
离线模式数据存储在移动终端, 空间信息的获取、显示、查询、检索与分析等功能服务均由移动终端完成, 不依赖后台服务器。
(2) 在线模式
根据空间服务方式的不同, 在线模式大体可分为“有线下载, 无线服务”模式和无线网络模式。所谓“有线下载, 无线服务”模式, 即移动终端通过有线网络方式与服务中心的服务器连接, 从服务器上下载所需的GIS数据并存储在本地。所谓无线网络模式, 即移动终端设备通过无线网络与应用服务器连接, 可以实时获取所需的数据。
4 系统数据组织
规划移动应用系统所涉及的数据主要分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规划专题数据两大部分。
4.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主要包括电子地图、遥感影像图和地名道路数据等。
系统采用的电子地图和正射影像图作为底图, 并提供地名道路数据 (SHP矢量数据) 作为查询资料。
4.2 规划专题数据
规划专题数据主要包括总体规划数据、控规用地数据、控规五线数据、城市设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项目信息数据和规划展示数据等。其中, 总体规划数据、控规五线数据、城市设计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主要为切片数据;控规用地数据主要为SHP矢量数据;项目信息数据包括SHP矢量、JPG图像和DWG文件等数据;规划展示数据包括MP4视频和JPG图像数据。
5 系统关键技术
结合移动终端硬件的情况和城市规划数据的特点, 为了更好的展示并应用规划数据, 提升系统性能, 增强用户体验, 本文采用了以下关键技术。
5.1 数据安全和加密技术
(1) 脱密处理
规划移动应用系统所用数据均经过脱密处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根据相关保密要求, 删除了涉密信息内容、降低了空间精度、降低了影像分辨率;规划专题数据根据规划保密要求, 隐去或模糊了控制性详细规划、控规线中的涉密信息内容。
(2) 用户验证
采用用户名/密码机制进行身份验证, 用户登录时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用户名、密码与设备ID进行绑定, 使系统只能在指定的设备运行。用户名/密码超过一定的时间间隔自动过期, 以保证设备丢失或者被盗后系统的安全。
(3) 数据加密
为了保证离线地图数据只被授权设备使用, 并考虑数据使用效率, 本文采用字节替换算法对所用数据的索引文件和数据配置文件进行加密, 有效确保了数据在脱离设备情况下无法被使用。
5.2 数据多版本管理及更新机制
规划数据因时间节点不同存在不同的版本。对于相同专题不同版本的数据, 系统提供了可选择叠加的对比浏览方式。这一功能对规划公务人员的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但在数据的多版本管理及更新机制方面, 对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利用JSON (Java Script Object Notation) 文本格式, 记录本地及服务器端的数据情况, 具体数据结构为:JSON文本为包含“控规五线”“总体规划”“控规用地”“项目信息”“土地利用”“城市设计”等六个数组的对象, 每个数组中又包含相应规划专题数据的不同版本对象, 每个版本对象中均包含版本号、数据格式、版本时间、储存路径、数据下载路径等属性。
通过读写本地JSON文本, 对本地不同专题不同版本数据进行调用、处理、删除, 实现数据的多版本管理;通过网络异步请求技术, 读取服务器端JSON文本信息, 遍历本地版本对象, 对比版本属性, 以此完成更新检测并提供下载, 实现数据的多版本更新。
5.3 多线程异步调用技术
为了保证系统的性能, 不阻塞UI主线程, 系统采用了多线程异步调用技术。主线程主要负责UI界面的刷新和即时操作功能的响应;分线程负责离线矢量数据的加载等CPU占用率很高的操作。离线矢量数据的读取和解析在后台分线程中进行, 结果的显示则在UI主线程中, 因此分线程需要与UI主线程进行交互。
为此, 本文利用Android提供的Async Task类, 使分线程与主线程的交互更简单。Async Task是围绕Thread和Handler的辅助类, 并不构成一个通用的线程框架。Async Task可以将耗时操作在后台运行, 将运行结果在主线程中显示, 而不必操作Thread和Handler类。
5.4 内存管理技术
由于移动终端内存有限, 系统很容易因内存溢出而崩溃, 为此, 本文在内存管理方面主要采用了以下措施。
(1) 图片对象在不使用时及时释放
系统在规划展示和项目信息模块展示大量图片, 且城市规划相关图片的分辨率较高, 而图片资源占用内存非常大, 在图片不使用时, 必须及时释放内存。本文利用Android本身的内存管理机制, 在图片资源使用完成后, 将图片资源置空, 同时对图片资源的引用也置空, 有Android内存管理机制自动回收资源。
(2) 构造数据适配器时, 使用缓存
系统在多个模块用到了List View、Grid View控件。在初始化List View、Grid View时, Adapter会根据当前的屏幕布局初始化一定数量的View, 并把它们缓存在convert View中重复使用。
(3) 及时释放对象的引用
一个生命周期短的对象被一个生命周期长的对象引用, 如果不及时释放会导致生命周期短的对象得不到及时销毁, 从而导致内存泄露。
6 系统功能和实现
系统的功能图, 如图2所示。
系统主要包含8个部分: (1) 系统登录模块:主要实现用户注册和用户登录; (2) 数据解密模块:主要实现使用过程中对加密数据的解密工作; (3) 宣传展示模块:主要实现城市宣传影片、规划成果图片的展示浏览功能; (4) 图层管理模块:主要提供多版本规划专题数据图层的显示、图层顺序调整、透明度设置等功能; (5) 控规用地模块:主要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层的展示及地块详细信息的查询显示功能; (6) 项目信息模块:主要实现项目地块的显示 (根据项目重要程度标识) 、项目地块的条件查询 (根据项目时间、项目名称等) 以及项目图片 (.JPG) 图纸 (.DWG) 的浏览; (7) 辅助工具模块;主要实现底图切换 (电子地图与影像地图) 、草图标绘、长度面积量测、定位、截屏、地名道路查询等功能; (8) 数据管理模块:主要实现规划数据的删除、更新、下载等功能。
系统实现效果图, 如图3所示。
7 结语
规划信息化是信息化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具体体现, 它的应用因随技术发展而不断拓展。移动信息化是城市规划信息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能深化规划信息化发展, 并将广泛应用于规划辅助决策。本文以溧阳市规划移动信息化建设为例, 通过介绍溧阳市规划移动应用系统, 以期对城市规划移动信息化建设提供思路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金贤锋, 张泽烈, 王博祺, 等.大数据时代规划信息化建设思考[J].规划师, 2015 (3) :135-139.
[2]陈真, 王兆江, 庞前聪.《城乡规划法》下规划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以珠海市规划信息化建设为例[J].中外建筑, 2008 (11) :128-130.
[3]智勇.移动信息化的发展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09 (6) :78-80.
[4]黄悦, 马锦湖, 焦汉科.基于i OS的移动规划平台快速搭建[J].测绘通报, 2014 (S2) :278-282.
[5]李乐.基于移动终端的规划综合平台的研究与应用[A]//城市时代, 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13-规划信息化与新技术) [C].2013.
本土零售业的信息化战略 篇11
今天国际商业巨头大部分已经进入中国。他们大都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就建立了庞大的工商战略联盟,并借助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架构其敏捷的全球物流供应网络,其大规模的全球采购和快速分销,甚至可以主导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商品流向。国内零售商、分销商在与外资巨头的对局中,胜算如何?中国流通业正在以空前的规模发展,而流通规模的扩张必然要求流通效率和质量的保障。信息技术已经登上了中国流通业舞台,并日益突现了其担当核心竞争能力的角色。
信息技术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中国流通业由于零售终端的规模化扩展和产销的横向一体化,正在建立产业化经营的新的经营模式和能力。流通业正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零售业大规模连锁经营的发展,拉动了零售、分销和物流领域供应链管理的横向一体化进程。这一进程的实现,依赖于现代网络条件、管理技术条件和商业基础设施条件的巨大支持,于是信息技术就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部分。
零售企业面临着不断缩短交货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更要具备对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和顾客需求作出科学预测和快速反应的能力。因此,信息化已成为零售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重要战略。以信息技术支撑的全程精细化管理,是锻造和提升零售企业竞争实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以沃尔玛为例,尽管信息技术并不是沃尔玛取得成功的充分条件,但它却是沃尔玛成功的必要条件。现代通讯、交通和信息化技术成就了沃尔玛的庞大体量,与其说它是零售企业,不如说它是科技企业、物流企业。信息投资使得沃尔玛可以显著降低成本,大幅提高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从商业底帐和货品管理的基本要求中发现了零售业经营的工业化价值,并把这种理念付诸实现,建立了一个依靠简洁的商业原则和实用的技术流程进行运作的商业帝国。工业管理相对于复杂的商品交易方式,最大的长处是依靠了技术工具,进而实现了流程作业,产生的结果是压缩了渠道空间和物流成本。
有关数据表明,我们的商业企业现在的物流分销成本大约占销售额的17-20%。欧美及日本大约是4-7%。可以这样认为,零售的工业化和物流的工业化,这正是中国零售企业与欧洲和北美同行的巨大差距。某种程度上说,零售业的收益是来源于管理技术进步产生的成本节约,这是现代商业与传统商业的根本区别。
本土零售业急需加大技术投入
目前,我国大中型零售商业企业80%不同程度采用了计算机管理,30%左右率先完成了企业级的ERP建设。随着商业ERP、商业智能BI、供应链管理SCM与客户关系管理CRM等高端产品不断被零售企业应用,极大地扩展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范围,使大批量、多品类的统一采购和分散销售得以实现,并代替了传统零售业的大量手工制单、只管金额不管商品和顾客的落后交易方式。企业因采用信息技术而节约成本、增加销售而产生的直接利润每年在100多亿元以上。
虽然零售业信息化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但大多数零售企业还主要局限于门店基础业务的管理,在供应链体系架构和全面业务管控的应用上,与国外零售巨头还不是在一个档次上。大量的企业的信息系统与管理体系是两张不能融合的皮,数据资源利用率还比较低,大型零售企业与供应商的信息交互和数据重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另外,由于低廉的人力成本做成的视野误区,中国大量的中小零售企业没有信息化建设是核心竞争力的紧迫感。
因此,不对信息化进行投资就无法连接快速反应的供应网和销售网,其末位淘汰的残酷竞争命运就会降落在明天早上醒来的企业主身上。信息投入作为零售企业的重大“软资产”,应该被当作零售战略决策的重中之重的工作。如果我们不正视这种核心技术,有可能使我们很多的零售企业迅速落马和掉队,包括一些所谓的强势零售企业。
中国零售业的信息化战略
中国零售企业的系统开发可以说是千店千面,组织层级过多,流程过于复杂,导致客户化需求过于庞杂,使系统的功能冗余,妨碍了系统面向网络环境的扩展性和面向大规模采购的集中管理。
从国外情况比较来看,沃尔玛信息系统的应用理念和架构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沃尔玛信息系统的显著特点是它的通用性,包括通用的业务标准和通用的平台。无论何地,他们的仓库和门店运行的系统和流程都是基本一样的,这与中国零售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状况有很大的不同。沃尔玛的系统主要是管理商品的,功能相对简单,非常标准化,强调集中式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沃尔玛实现了整个组织的高度扁平化。所以,它的总部系统非常庞大,拥有庞大的数据存储系统,其信息中心拥有近1900名员工。相当于他的一个信息技术人员管理着一亿多美金的生意。高端的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就是信息流高度整合了物流、资金流等资源。使零售业真正产生了产业价值,象工业一样运作。例如,沃尔玛85%的商品是通过配送中心配送的,其中的80%是通过“零库存”的越库配送形式完成的。由于沃尔玛采用了“越库配送”和“自动补货”的供应链技术,使商品的在库周转期降低到2天。而我国零售企业大都在15-30天,这反映了我国零售、分销企业整体物流体系欠发达,流通成本太高。
正确的信息化战略,需要正确的流通思想和实践作指导。中国零售商在经过水平扩张之后,当前更为关心的应当是商业业务模式的质量和效率。我们必须把更大的精力花在供应链整合和企业内部运营管理效率的提升上,提升“质”的优势,在优化现有多业态、多门店、多物流体系基础业务系统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战略目标是加速社会资金和可利用资源的整合绩效。其需求表现主要在于:不仅要满足卖场前后台的日常管理和运营需求,还要协同工商关系,建立内外部合作伙伴的数据共享、协同工作,建立高度智能化的数据处理中心IDC,并面对多层管理组织、多业态、多数据源、跨区域、非对称信息完成网络集成、产品集成和应用集成。以信息流整合物流、资金流,建立零售业的工业化运营,是零售企业规模化扩张的现实需求。
这就要求零售企业在IT应用上,超越基础门店系统建设,围绕集团的战略管理指标和运营绩效指标,把大规模连锁管理形成的数据转为门户管理,彻底把报表和数字作为管理工作的基本面,通过数据挖掘、汇总,形成数据资源的再利用和工作流驱动的流程、绩效监控。以信息流全程优化物流、资金流,是管理的新的高度和层次。
医院信息化及其战略管理 篇12
1 医院的管理职能及医院信息化
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5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3]。就我国的公立医院而言,医院的管理活动可细分为医疗业务活动的管理和围绕医院业务活动的行政后勤管理,见图1。既然医院信息化的本质是将医院的管理转化为信息系统的流程,所以医院信息化的建设就是围绕医院管理活动的5个最基本职能进行展开的。同时,衡量一个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也就在于其所有信息系统是否全面、有效、科学、系统地涵盖和内化了医院的全部管理活动,以及其整个管理活动是否以最优的流程在信息系统中进行组织。应该如何看待医院信息化,如何开展信息化,这就必然需要对医院信息化进行战略管理。
2 医院信息化的战略管理
根据茨伯格(H.Mintzberg)提出的战略的“5P”模型,医院信息化战略即指医院对其信息化的观念(Perspective)、定位(Position)以及将采用的模式(Pattern)、计策(Ploy)和计划(Plan),是医院在信息化方面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绩效的谋略、方案和对策。信息化战略管理即是对信息化战略进行管理,包括确定战略性的目标,发展并执行战略性的计划来达成目标。
2.1 医院信息化战略的意义
依据发展战略的概念特征,结合在医院中的实际应用,信息化战略的作用大致归结为5个方面[4],如图2。
强化作用,使医院管理者和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员工明确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工作思路,以新定位正视发展战略;认知作用,以信息化战略为引导,促进上到医院最高管理层,下至普通员工,统一认识,紧密围绕医院的整体发展战略,注重利用信息化的方法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和运营能力,改进医疗服务;控制作用,促进医院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从各种制约目标实现的因素入手,全面调动各方面力量和资源,有效促进信息化建设。激励作用,通过信息化战略,促进医院全体员工看到医院在信息化的支持下,快速发展和高效经营的美好前景,更自觉、自愿地支持医院信息化建设;保障作用,可以克服医院管理层在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决策的随意性,以及缺乏战略远见和思想上的僵化,促进医院与时俱进,不断用新要求改进和完善医院信息化建设战略,持续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
2.2 医院信息化战略管理的思路
医院信息化战略既是医院在信息化方面的总体战略,同时也是医院信息科的职能战略,是集“做正确的事”,和“将事情做好”于一体的战略,是紧密支撑医院总体战略实现的关键战略。其战略管理过程可概括为5个步骤的动态过程,如图3。
2.3 对目前我国医院的信息化战略管理的分析
目前,我国医院信息化最重要的外部环境是新医改。医改方案把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深化医改的8大支撑之一,这既说明了信息化建设对深化医改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同时医改也对医院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高标准的要求。医院最重要的内部环境是医院管理模式的转变,从“以医疗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方向转变。医改的外部环境,决定了医院信息化建设要与医改相适应。在医院内部,要以信息化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和运营能力,节约医疗成本以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质量和安全,以信息化促进医院管理向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化决策转变,这必然要求医院信息化要建设全成本核算系统,各种临床系统,临床路径系统等,药品及大处方监控系统等;在医院外部,要求以信息化有效地推动病人的双向转诊、检查、检验的互认以及提供病人健康档案,以节省医疗成本,共享宝贵的医疗资源,方便病人的健康管理并获得更多的医疗市场份额,这就要求医院信息化要注重建立区域共享平台,注重建设全民电子健康档案。医院最重要的内部环境,决定了医院信息系统要进行流程改造,改变信息系统中“以医疗为中心”的流程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流程。
对我国大型公立医院而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愿景基本上都是建设一个数字化的现代化医院。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v,首先要与医院的整体战略目标相一致[5],此外,在以医疗业务为中心的模式下,基本都是以信息化来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和运营能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临床研究能力。本文结合目前我国医院最重要的内外部环境,尝试“以病人为中心,以方便病人,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质量和安全,节约医疗费用,加强病人健康保健”4个角度出发提出医院信息化建设战略目标模型,如图4所示。就目前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水平而言,对一些信息化建设比较好的医院,流程再造、商业智能和全成本核心算,将是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商业智能上,中山市人民医院在流程再造方面都分别做出了很好的探索和示范。
医院战略方案的评价和选择则是需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而定的,如医院的战略目标、医院的经济情况、医院管理者的学术背景等[6],医院管理者对信息化的认识和态度,医护工作者对信息化支持的氛围,信息科长的战略领导能力[7],竞争和合作的策略[8]等。从实际来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中山市人民医院都是信息化做得比较好的医院,然而他们却走了几乎完全不同的路,事实上这就是两家医院各自不同的主客观条件的使然。
医院信息化的战略实施和控制,无一例外的需要4个方面的工作支撑,如图5。首要的是人才队伍的建设,医院信息科员工的整体素质直接决定着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信息化相关制度的建设是有效保证信息化建设部门的组织权力、经费预算、员工成长和职称晋升等的关键因素;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相对来说,是物化的东西,只要前两项建设好了,有了良好的制度保障,有了优秀的人才,在一定的经费条件下,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及其协调发展都不会成问题。
3 结论与讨论
认清医院信息化的本质,有利于制定医院信息化的战略,对医院信息化进行战略管理对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战略管理包含战略的制定和战略的实施两个方面,医改的大形势以及医院管理模式的转变两个最重要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必然促使医院的信息化战略需要从“以病人为中心,以方便病人,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质量和安全,节约医疗费用,加强病人健康保健的角度”出发制定信息化建设战略。尽管医院信息化的战略的实施和控制需要4方面的工作支撑,然而最首要的是人才队伍的建设和信息化相关制度的建设。战略方案的评价和选择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对其进行定量和模型化的研究可能将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摘要:文章分析了医院信息化的本质,探讨了医院信息化战略管理的意义和思路,针对医改的大形势及医院管理模式的转变这两个最重要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从“以病人为中心,方便病人,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质量和安全,节约医疗费用,加强病人健康保健”这4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医院信息化建设战略目标模型,并针对该战略的实施和控制,提出需要4个方面工作支撑的思路,而其中最首要的是人才队伍的建设和信息化相关制度的建设。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战略管理,医改
参考文献
[1]于文学.论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医院管理[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17(4):317.
[2]杜方冬,孙振球,饶克勤.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评价.中国卫生统计杂志,2010;27(1):35.
[3]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2.
[4]曹荣桂.医院管理新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38.
[5]Marianne Bush,Albert L.Lederer,Xun Li,etc.The alignment of in-formation systems with organizational objectives and strategies inhealth ca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2009;78(7):446.
[6]David Naranjo-Gil,Frank Hartmann.How CEOs us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in hospitals[J].HealthPolicy 2007;81:29.
[7]Dorothy E.Leidner,David Preston,Daniel Chen.An examination of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organizational IT innovation inhospitals[J]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2010;19(3):154.
【信息化战略规划】推荐阅读:
规划农业信息化07-09
信息化系统战略08-14
企业信息化规划09-30
物流信息化市场投资战略规划分析05-25
企业信息化规划流程09-01
企业信息化规划及意义10-01
八钢总体信息化规划06-01
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07-24
水利信息化“十二五”规划08-25
大型企业信息化咋规划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