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系统战略

2024-08-14

信息化系统战略(共12篇)

信息化系统战略 篇1

毋庸置疑, 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企业的现代化与信息化进程, 计算机技术与管理科学的结合促进了现代企业管理技术的发展, 也影响了传统企业管理涉及的企业经营战略、经营目标、组织与文化、制造资源、资金与成本、技术与产品开发、生产计划与控制等方面的内容。而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席卷了全球, 企业遇到商机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竞争全球化。

一、信息系统应用与企业竞争力

在以客户为导向、以变化为主题的今天, 国内企业迫切希望通过对自身水平的提升、流程的优化、相应技术的采用使得自身能够更快、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并对服务对象的潜在需求和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所以需要建立庞大的信息系统以支撑企业的生产、经营、治理和销售环节。

(一) 企业资源计划ERP———企业的运营总管。

假如没有ERP的实施, 企业内部资源就难以实现有机整合, 在我国信息建设的发展过程中, 财务软件、生产制造软件、营销管理软件都在不断地完善, 然而这些分散的信息系统却未给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和决策支持, 企业的信息工作者承担的责任就是要把这些内部长期累积的、分散割裂的信息系统整合起来或者干脆换掉, 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提供更为有效的IT支持, 而完成这一任务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实施ERP。

(二) 物料需求计划MRP———拒绝库存。

围绕所要生产的产品, 在正确的时间、地点按照规定的数量得到真正的物料, 并通过各种物料真正需要的时间来确定订货与生产日期, 避免造成库存积压, 解决“生产什么”、“要用什么”、“已经有什么”、“还缺什么”、“什么时候下达计划”的问题。

(三) 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企业资源运用专家。

在周密的计划下有效的利用各种制造资源、控制资源、控制资金占用、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 实现企业制造资源的整体优化, 从而保证在生产需要时所有物料都能配套齐备, 不需要时不过早积压, 达到减少库存量和占用资金的目的。

(四) 客户关系治理CRM———市场的敲门砖。

客户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企业保持周期越长久, 给企业的利润就会越大, 而企业的客户成千上万, 企业对这些顾客又了解多少?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细分客户?采取何种关怀方式才能够不断地培养客户的满足度?保留什么样的客户?怎么保留?通过CRM的实施, 企业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客户信息系统, 通过销售过程的治理和控制, 随时了解客户的心理状态和发现客户的需求。

(五) 供给链治理SCM———企业的钙片。

不仅仅使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更为稳固, 同时也使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时站得更稳, 在我国加入WTO之后, 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 全球市场竞争趋势已使原来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给链与供给链之间的竞争, 在这阶段的优势主要取决于供给链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 因此需要运用IT技术实现其生产、库存、日常交易治理的规范化、精确化, 加强企业成本控制, 提高运营效率。

(六) 电子商务EC———企业的华尔兹。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搭建, 使企业的运作方式过渡到以数字化网络为基础、以物流为依据、以信息流为核心、以商务流为主体的全新时代。同时在营销方面, 销售渠道等的改变使得企业大大降低成本, 并使中小型企业也能加入大舞台轻歌曼舞。

(七) 知识管理KM———关乎企业现在和未来能否保持和创造核心竞争优势的要害。

假如说信息管理是数据转化为信息, 并使信息为组织设定的目标服务, 那么知识管理则是信息转化为知识, 并用信息为组织设定的目标服务, 那么知识管理可以使信息化为知识, 并用知识来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企业吸收、处理知识的能力将决定企业未来的竞争能力。

二、信息的开发过程

(一) 系统规划。

系统规划阶段的任务是对企业的环境、目标及现行系统的状况进行调查, 根据企业目标和发展战略, 对建设新系统的需求作出分析和预测, 并考虑各种约束条件, 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经审议通过后, 将新系统建设方案和实施计划编写成系统设计任务书。

(二) 系统分析。

根据系统设计任务书所确定的范围, 对现行详细调查, 描述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 并指出局限性, 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这个阶段是整个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 最后把工作成果写在系统说明书中。

(三) 系统设计。

该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系统说明书, 建设新系统的物理模型, 并完成技术文档———系统设计说明书。

(四) 系统实施。

这一阶段的任务包括计算机等设备的购置、安装和调试、程序的编写和调试、人员培训、数据文件转换、系统调试和转换等。

(五) 系统运行和维护。

系统投入运行后, 需要经常进行维护和评价, 记录系统运行的情况, 根据一定的规格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 评价系统的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

三、信息系统与企业战略的整合

我们已经看到了信息系统的运用能够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竞争的优势, 但是在这里却隐含了一个前提, 即企业信息系统的合理运用, 不能偏离公司的发展战略, 使用信息系统的目标是支持企业战略获得成功, 假如信息系统不支持正确的企业战略, 它可能永远不会获得收益;另一方面, 信息系统能够创造出一个新的更高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 企业能够追求更多的目标, 实现更多理想, 达到更高的水平层次, 就像运用CRM能够给顾客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一样, 是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的。而且信息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开拓出更多的战略或策略形式, 在制定、计划与实施企业战略过程中, 信息系统本身就要作为一个战略的基本要素。

与此同时, 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 现代企业的战略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企业假如希望能不断成长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害在于创新与发展。所以围绕企业战略、组织、流程、信息技术这四个要素, 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针对不同的管理问题, 应采取不同的战略。在企业步入成熟期后假如不想进入衰退期而持续发展, 那么重点就要在信息技术驱动下进行企业变革, 与之相配合的是组织变革和业务流程的整合。满足顾客的需要, 尤其是满足顾客不断变化和日益个性化的需要, 是企业经营永恒的话题。步入成熟期后的企业往往由于组织和运作的僵化, 不能适应市场和竞争的变化, 最终走向衰退。而信息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互联网络的发展为其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保持高度的灵活性、适应市场和变化创造了条件。就当前信息技术的现实应用来说, 我们已经看到一些新的战略手段, 这些新的战略手段许多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 或者得到了信息技术的强有力支持。上面所提及的ERP、MRP、CRM、电子商务, 就是信息技术下构建的企业变革工具, 信息系统在辅助或支持企业战略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而战略的选择和信息系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两者不能相背离, 必须适应企业的竞争优势而有效地整合在一起, 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信息化企业的战略选择

战略的选择始于确认经营目标, 阻隔通过以后的威胁、模式和方向等层面而展开。

(一) 战略目标。

当一个公司利用信息系统来获得竞争优势时, 该公司有三种可能的目标:顾客、竞争者和供给商。大多数竞争战略是直接或间接关注于竞争, 那么评估顾客或者竞争对手是否是主要目标就显得难以抉择。在做这种评估时应从战略的目标开始, 而且记住如何使用信息系统来获得和维持这一种竞争优势。假如企业是一个具有由信息系统支持的经营战略的创新者, 那么肯定是把顾客作为目标。假如该企业向竞争对手的战略和成功发出挑战, 那么它的主要目标是竞争对手。

(二) 推动力。

差异化和成本是一个企业可以实施的两个主要的经营战略选择。选择成本就确认了低成本领导战略是其主要的竞争战略———天天的低价迫使沃尔玛把信息系统放在优先地位。对那些非常强调用信息系统来支持经营的公司, 创新是一个主要因素。这些企业很明显避免实施状态系统, 但是他们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战略, 这些战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实施目标。

(三) 模式。

进攻或防守。在经营战略和利用信息系统方面, 公司是领导别人还是跟随别人?之中的风险含义不应被消除。在第一次提供包括信息系统支持的新产品或服务时, 既有经营风险又有技术风险。争当第一家企业时, 当他们选择跟随战略, 既然别人已经改进了方法, 以此技术风险可能会减少, 但是经营风险可能显著地高于别人。

(四) 导向。

此处最重要的考虑是确定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假如使用者是公司的内部人员, 那么答案就是“应用”, 假如系统的使用扩展到提供信息系统的公司外部, 那么答案是“提供”。对内部系统而言, 其推广到发起公司的边界外面是很普遍的。

(五) 执行。

战略的选择如何来帮助更好的理解用信息系统来获得竞争优势?它是有组织地通过强调要害成分的评价过程来帮助你理解。首先, 需要正确确定目标;然后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第三做出决定:组织是想成为领导者还是追随者;最后, 新系统的合适使用者要根据重要性、含义和这个选择带来的效益来确定。完成这些工作后, 公司才可以执行战略。

五、结语

信息系统配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使用来改变企业的经营模式, 使企业在持续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是当今企业突破瓶颈、寻求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晓敏.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清华大学出版, 第3版

[2].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清华大学出版, 第5版

[3].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 1997

[4].黄海东.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理论及应用研究, 2004

信息化系统战略 篇2

当企业用管理信息系统提供难以复制的产品或服务,或提供面向高度专业化市场的产品或服务时,它们就能够提高竞争者的入市成本。这些战略管理信息系统可以防止出现以牙还牙的竞争,而使具有差别性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不必靠成本竞争。

金融机构在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创造新产品和服务方面做出了典范。1977年,花期银行(Citibank)开发了自动柜员机(ATM)和银行信用卡。为了开拓美国个人存款市场,花旗银行把自动柜员机装遍了纽约市区,存款人在任何地方都有机会用自动柜员机存款或取款。作为该领域的先驱,花旗银行曾一度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花旗银行的自动柜员机如此成功,导致了它的竞争者们——大大小小的银行用其叫做纽约现金交换系统(NYCE)的技术成果奋起反击。

建立新颖的基于管理信息系统的产品和服务不一定需要最先进的或复杂的管理信息系统技术。例如,以色列贴现银行(Israeli Discount Bank)在原由技术基础上设计出新的银行服务,从而形成了竞争优势。

1978年,美国最大的证券经纪公司——美林集团开发出名为“现金管理帐户”的金融产品,该帐户允许客户的资金在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基金及货币市场基金之间自由流动,并且还允许客户从这些基金中取支票而无手续费。一个具有如此灵活性的金融产品把美林集团带进了银行业,且拓展了它的大众市场。这一创造迫使其他重要经纪公司纷纷提出类似的服务,也迫使像花旗银行这样的大银行机构用它们自己灵活的现金管理系统进行对抗。

在零售业,制造商们开始用信息系统制造顾客订做的产品以满足顾客的细微的要求。利维公司(Levi Strauss)在它的零售店里装备个性化服务系统(Personal Pair),该服务系统允许顾客按自己的规格设计牛仔裤。无独有偶,美国安德森制窗公司(Anderson Windows)创造了“智慧门窗”系统,该系统允许五金商店和零售门市的顾客自行设计门窗。微型计算机把顾客的窗户规格传输到明尼苏达州港湾市的安德森公司制造厂。该系统使安德森公司的生意猛增,以至于其竞争者们纷纷试图仿制这个系统。

2.对市场细分战略的支持

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加工数据、提供数据来提高公司的销售与日常经营水平,从而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这种系统将组织已有的信息作为资料,组织可在信息中“淘金”以增强赢利能力和市场渗入。经典的例子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以及其他公司所研制的数据资源发掘系统。美国零售业主要公司之一Sears公司一直在开发其计算机化的4000万零售顾客(美国最大的零售顾客群)的资料,以区分和瞄准各种消费群体,如家用电器购买者、工具购买者、园艺爱好者和怀孕的母亲们。例如,当顾客用信用卡或现金从该商场买下一台洗衣机,Sears就向此消费者寄出一份介绍年度维护合同的明信片。如果顾客没有购买维护合同,Sears利用顾客在商品质量保证书上登记的信息,仍能掌握是谁购买计算机的记录。每年Sears都向顾客寄出年度维护合同的延续表格,或是给顾客打电话以保持公司的维护服务的生意兴隆。Sears同时还向购机顾客例行地寄出有关洗衣机的特价销售品和商品(如肥皂或备用零件)的通知信函。类似地,手持电动工具的购买者也总是收到Sears发出的降价及商品宣传单。

Sears还利用其客户信息数据库用信用卡消费的顾客购物记录。这一信息则被用于填写附在信用卡收费账单上的邮寄标签。此外,来源于最初信用卡申请和信用卡购物历史的信息可以被Sears的市场部用来定位具体细分的消费群体,比如居住在富人区的、成家的和年龄在40~50岁之间的男性顾客。

据估计,争取一个新顾客的成本是保持一个现有顾客的成本的5倍。面对竞争者的争夺,公司通过仔细地分析顾客购买过程和行为,便能识别出对利润贡献大的顾客们,能赢得他们更多的消费,还能制定一套灵活的定价,通过灵活地提供商品和服务以捍卫公司的顾客

基础。同样,公司还可以利用这些资料识别无利可图的顾客群。

在开始步入市场经济的中国经济中,信息也开始逐渐被企业视为盈利和竞争所依赖的资源。很多中国企业把信息系统应用于企业内部的综合管理支持方面,以提高组织效率为目标。然而,由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有些企业已使其信息系统带有战略的色彩。例如,大连圣亚海洋世界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储存和处理市区内小学生的信息。每当临近小学生的生日,公司便寄给这些小学生生日免费票,条件是需由一名家长陪同且家长享受优惠票价。圣亚海洋世界把市场细化和定位的策略与信息技术手段结合起来,试图达到其战略目标。可以认为,这个系统是战略系统的雏形。

3.加强与客户和供应商的紧密联系

通过“套牢”顾客和供应商,管理信息系统能对抗外部竞争威胁。例如,美国联邦快递公司为其两万名最佳客户免费提供连接位于孟菲斯公司总部的个人电脑。发件人利用FEDEX系统,通过电脑查询他们每日发出的包裹状态。那些由于业务规模小而不能得到免费电脑的客户也能收到免费的FEDEX SHIP软件,在他们自己的电脑上使用该软件来查询包裹状态。该软件把客户的电脑与FEDEX公司接通,产生发运标签,并在客户的激光打印机上打出。该软件还能做车辆调度计划,追踪和确认包裹的运送。使用FEDEX公司的包裹跟踪系统所带来的方便打消了客户另选其他公司(如转向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的打算。国际巴克斯特医疗保健有限公司(Baxter Healthcare International Inc.)的“零库存”和订货系统是建立稳定客户关系的另一个信息系统。巴克斯特公司系统下的医院不愿意另择供应商是因为该系统给他们带来了方便和低成本。巴克斯特公司供应全美医院所用产品的三分之二。巴克斯特公司利用由原美国医院供应公司(American Hosiptal Supple Corp.,1985年被巴克斯特公司兼并)开发的信息系统而成为有关医院全线产品的供应商,成为满足全美医院需求的商品总汇。做到这一点需要有120000种以上的库存量。维持海量库存的费用是十分昂贵的。但是,缺少某些种类产品的库存费用也是昂贵的,因为医院会转向竞争者供货。连接到巴克斯特公司的计算机终端就安装在医院里。医院下达订货单时不需要给销售人员打电话或寄送订单,只需使用医院里的巴克斯特公司的计算机终端,从巴克斯特的全线供货目录中订货,该订货系统生成运单、收款单、发票和库存信息。另外,医院里的终端还为客户提供预计的到货日期。在美国,有多个分销中心的巴克斯特公司经常在收到订单的几小时内,将货物当天发给客户。

这个系统类似于日本发明的、现在正在被美国汽车工业采用的及时供货(JIT)系统。在及时供货系统中,汽车制造商,如通用汽车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把具体的汽车部件数量和部件发货计划输入到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统中,这些要求被自动地输入到某个部件供应商的订单输入系统中,该供应商必须同意按规定的时间供货。因此,汽车公司能降低其库存成本,减少存放部件和原料的场所。

巴克斯特公司甚至迈出了更远的一步。送货人员不再把应放入医院库房的货箱卸在卸货场。他们把医院订购的物品直接送进医院的走廊、护理室、手术室和备品供应柜中。这种方式实际上创造了“零库存”,把巴克斯特公司当作了医院的仓库。零库存极大的削减了医院对仓储场地和人员的需要,降低了存储成本和管理成本。

4.对低成本领先战略的支持

前面论述的战略系统改变了组织与其市场、客户、供应商之间的战略关系。其他战略性管理信息系统有助于内部作业、管理控制、计划和人事工作。说这类系统是战略性的,是因为系统帮助公司显著性地降低其内部成本,使公司以低于竞争者的价格(有时以更好的质量)提供产品和服务。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并使公司的效率更高,这类系统有助于公司的生产和繁荣。

Avis轿车租赁公司开发的Wizard系统是一个内部战略性管理信息系统的例子,系统的设计目的是全面提高公司的生产效率。该系统能跟踪公司车队的方向、成本和业绩。Avis公司具有这种能力便可有效地同Helz汽车租赁公司、National汽车租赁公司和其他的汽车租赁公司竞争,Avis公司能对它的租赁车队的分布进行优化,以保证客户随租随到,且成本最低。

通过保持商品的低价位和货价上不缺货,沃尔玛公司(WalMart)已成为全球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公司采用由顾客购物过程驱动的、实时的库存补充系统,该系统被认为是业内最佳的。当顾客在为其购买的商品在收银机上付款时,“连续补充系统”就将新产品订单直接下给供应商。售货终端记录了通过收银柜台的每一件产品的条码,并把购物交易记录直接发送到沃尔玛总部的计算机中。总部的计算机收集来自所有沃尔玛连锁超市的订单,并把订单发送给供应商,因为该系统能以闪电般的速度补充库存,沃尔玛公司不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在自己的仓库里保持大量库存的商品。该系统还让沃尔玛公司能及时调整库存商品的采购品种以满足顾客的需要。沃尔玛的竞争对手中,Sears花费每一美元销售额的30%于管理费(用于工资、广告、仓储、物业管理),Kmart花费销售额的21%于管理费。然而,通过采用降低营运成本的系统,沃尔玛仅支付销售额的15%于管理费。

上述例子都表明了信息系统对组织内部运作具有战略意义,而且信息系统能改变组织同外部环境因素(新产品和服务客户、供应厂商)之间的重要均衡局面。这些内部和外部的战略性变化共同地改变了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迅速地改变竞争基础,战略性系统抵消了外部竞争压力。

5.综合作用

企业经营战略要有效地指导实际行动,不仅要指明什么是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且还要指明它们表现在什么地方,并从战略角度将战略优势和企业的日常活动联系起来,通过更有效地进行这些活动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价值链模型把企业视为许多基本活动序列或“链条”,根据企业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分析竞争优势所在是制定竞争战略的有效方法之一,这一方法称为价值链分析法。企业创造的价值产生于自身一系列基本活动中,如采购、生产、销售、服务和产品开发等。企业组织的基本活动为其产品和服务增添附加值,这些活动可分为主要活动和支持活动两类。

主要活动直接同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分销有关,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创造了价值,从而能为公司创造利润。主要活动包括内部物流管理、生产/外部物流管理、销售和市场开拓以及服务。内部物流管理包括接收和储存用于生产的原材料。生产制造把输入的原材料转化为成品。外部物流管理承担产品的储存和调拨。市场开发和销售包括宣传、促销和产品的出售。服务活动包括对公司产品的维护和修理。

支持活动使主要活动的进行成为可能,支持活动的构成是组织的基础架构(行政设置和管理)、人力资源(雇佣、解雇和培训)、技术(改进产品和工艺)和采购(购买原材料)。价值链分析法使企业清楚地知道哪里是它的竞争优势,形成竞争优势的原因是什么。价值链分析法强调价值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性。价值活动之间应该是互相促进和配合的关系,共同产生的价值远远大于各价值活动自身价值之和,这是成功经营战略的关键——杠杆作用。价值链模型突出了最适合应用竞争策略的企业组织的活动,突出了信息系统最有可能产生战略影响活动。通过辨识公司里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其竞争能力的具体关键点,价值链模型能对竞争压力模型予以补充。对企业究竟在哪里能从战略性信息系统获得最大利益这一问题,可以理解为:用什么具体活动创造新产品和服务、增强市场渗透力、与客户和供应商建立稳定关系、降低运营成本?通过比较价值活动之间的关系,公司可以认识自身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价值活动之间的关系、各下属单位之间的价值关系以及公司同有关利益团体(如供应商、客户、竞争者)的价值关系,更加全面地确定自己的竞争优势并进行战略性信息系统方案的选择。

当组织能为顾客提供更多价值或当组织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比竞争者更低的成本提供产品和服务时,组织便具有竞争优势。如果信息系统帮助企业以比竞争者更低的成本提供产品和服务,或帮助企业以同竞争者相同的成本提供比竞争者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这样的信息系统就具有战略作用。吉列公司的系统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吉列剃须刀和刀片的质量而创造价值。能为产品和服务增值最大的价值活动因每一个特定的公司将有所不同。企业组织应当尽力为对公司增值最多的价值活动开发战略信息系统。例如,沃尔玛公司发现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活动是物流管理。

比如,让供应厂商每日向工厂送货来降低仓储和库存成本,企业便可在内部物流活动上节省资金。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可以支持技术活动,从而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还能帮助企业设计出比竞争者产品的质量更高的产品。吉列公司的计算机控制加工过程支持生产作业活动,结果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质量。像这样的系统对制造厂商更有战略作用,而电子日程安排/消息留言系统或办公室自动化技术对律师事务所或咨询公司则更有战略价值。

信息化大国战略 篇3

一是战略覆盖面扩大。此次《纲要》专门提到信息强军,构建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将信息安全、信息战、信息化军事理论等作为信息强军的重要内容,同时多处提到党政军统筹推进,军地协调推进等机制方面的策略,基本确立了军队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战略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确立了军地协同、军民融合等新方向。

二是战略“走出去”步伐加快。此次《纲要》中将合作交流、拓展发展空间作为重要内容。其中明确提出与国际机构、发达国家的多层次合作,并且指明了途径,即“国家利益在哪里,信息化就推进到哪里”,比如要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中阿海上丝绸之路等。这集中体现了我国在互联网环境下强化全球网络话语权和谋求网络空间地位的发展思路。

三是把核心信息技术摆到了首位。此次《纲要》的主体内容中第一条就是发展核心技术,做强信息产业。自主创新、安全可控是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目标,也是目前我国信息化的短腿,充分体现了新时期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自主可控,再也不能将国家信息资产运行在国外硬件和系统之上了。

四是人才被摆上了重要位置。以往的信息化相关文件中人才工作一般出现在末尾的保障措施中,而这次《纲要》将优化人才队伍、提升信息技能摆在了主体内容的第一章节中,并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竞争是最终的竞争,其实阐释的是信息化从始至终都是人才主导,抓住人才就是抓住信息化的“牛鼻子”。

信息化系统战略 篇4

一、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发展战略概述

所谓信息系统就是指对处在一个中性点下的所有发散信息的整合, 它并不是单单指某一类或者某一条的信息, 而是从某个核心内容出发所辐射的所有信息。企业的信息系统战略, 就是把企业的目标作为核心内容, 从而对所辐射的所有信息进行整合, 推导企业各部门的运营与发展。基于这样的基础, 我们建立了信息系统战略, 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长短期综合性的规划建设, 与此同时, 企业自身的产品的发展规模、管理者的战略观点、产品的范围以及企业竞争对手的效率都会对企业信息战略产生影响, 而信息系统战略作为企业信息管理战略的核心动力、重要资源以及促进企业战略发展和经营活动互相连接的催化剂, 我们必须仔细慎重地对其进行规划。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网络时代, 我们的日常生活时刻受到信息化的影响, 特别是企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信息化的巨大影响。企业对信息进行管理, 事实上就是在大量的信息中提取出所有有效的信息, 在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有效信息的同时, 排除掉那些干扰的信息。所谓企业的信息发展战略, 正是运用系统、科学的手段将单纯的信息管理工作调整为对企业的整个信息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由于企业的全部产品销售、产品生产、市场战略等各种企业管理都需要信息管理IM战略来对其进行规划, IM战略的职能涉及不止一个部门甚至包括多个网络部门的作用。现代的企业信息管理战略正是通过对当前部门或者组织的程序和结构、部门员工职责、工作的具体内容等进行评价, 来展现其重要作用。

二、企业信息管理投资内容

从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销售系统、分销管理信息系统、客户关系系统、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共同组成了EIMS投资的内容, 企业信息战略投资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 其基本系统共同构成了EIMS战略中的基础系统, 这些单一的系统组成了整个企业的EIMS管理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设备。同时, EI-MS能够在企业中发挥出正常的作用是必要的前提, 需要先建设企业信息系统, 由于不论是战略意识的发展还是系统的更新都需要完美的硬件设备的支持。因此, 通过对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的投入、企业的网络管理中心建设、企业网络总体建设等硬件设备建设, 最终才能达到建立企业的信息系统的目的。同时, 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之所以能够在企业的战略投资管理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基础地位。并不仅仅是因为它包含以上这两种系统和硬件的投资, 一个企业EIMS战略的投资还必然包括其他方面的投入。简单来说, 在对企业的信息进行科学性的管理之前, 也会选择一些专业的信息咨询机构对企业所要进行的项目进行专业化的评估, 并对于接下来的建设提供一些专业的意见建议, 然后企业根据建议结合自己的想法, 来决定是否需要继续进行投资, 也可以大概把握自己接下来的投资有多少收益, 这样一系列的工作其实是咨询投资, 这也是企业EIMS战略投资的一部分。

三、企业信息管理投资技术

投资战略,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前期的投资内容、投资方式以及后期的投资价值评估。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壮大, 信息技术在工业的应用逐渐兴起。EIMS投资技术的评估是企业信息管理战略中的重要内容, 同时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投资评估的时效性

由于投资评估产生的实际效果与其选择的时间节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这就使得投资评估具有时效性。所以在长期的EIMS项目的发展运营过程中。企业在对评估时间节点的选择是各种各样的, 既可以选择根据项目的具体经营周期来评估, 也可直接选择在项目建设的前、中、后等各个时期进行评估。虽然企业对于评估时间节点的选择没有具体的限制, 但是企业所有的评估都需要建立在一个符合实际、具有实效性的重要原则之上, 这也是确立评估时效性的根本。

(二) 投资决策环境

企业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决策都要受到当时的内外部环境影响和制约, 企业的决策最终是由多种原因综合导致。尤其面对企业的投资决策时, 客观环境对决策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影响力。具体到EIMS确定的决策环境, 不仅包括企业当时所处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还包括投资者对EIMS战略的具体认识程度, 例如投资者对于EIMS发展的眼光以及对投资所能接纳的投资成本等一系列问题, 会成为影响EIMS具体内容的重要客观因素。

(三) 信息系统建设

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是能够对企业的全部信息功能进行管理和调控的信息管理应用系统。这种系统是专门服务于企业的信息平台, 包括各种各样的信息网络基础设置的搭建。运用EIMS的评价技术, 可以评估企业的信息技术系统在整个EIMS中所处的具体地位, 有助于其进一步优化和建设。

参考文献

[1]房芳.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战略投资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 2008 (16)

[2]郭伟顺.完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J].魅力中国, 2008 (12)

论国家信息化战略 篇5

一、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带动工业化向纵深发展我们认为,“在放弃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实现信息产业的绝对跨越式发展”的观点也是具有片面性的。(1)从国外现实来看,发达国家在抓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同时,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一方面高速发展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加速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使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美国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重新夺回了在半导体、汽车等领域的竞争优势。在近年来美国出现的“新经济”中,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33%,传统产业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三分之二。(2)从国内现实来看,我国传统产业面大量广,应用前景广阔。传统产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目前我国非农产值比重超过 80%,工业经济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形成了一个门类较为齐全,上、中、下游产业衔接的比较完整的产业结构。信息技术具有扩张性、渗透性等特征,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可以使我国具有传统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焕发生机,为我国具有雄厚基础和国际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3)从理论上讲,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一种互动、互补关系,不是替代关系。信息化产生于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又需借助于工业化的手段,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使工业朝着高附加值化发展;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物资、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信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有利于搞好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合理搭配,优化我国产业结构。(4)从发展的趋势来看,信息技术赋予工业化以新的内涵。信息同其它两大资源——材料和能源一样,自身具有增值的作用。此外,信息还能使非资源转化为资源。例如,石英是生产玻璃的原料,在加入大量的信息后,变成信息装置——硅片,成为电子计算机的“大脑”,点石成金。信息革命的伟大成果使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递、信息分析、信息使用以及交互式网络化的信息交换实现了便捷、大容量、高速度和低成本,这就赋予工业化以新的内涵。由于我国的工业化远未走完,如果抛弃工业化来实现信息化是不可能的。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自主和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为信息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信息技术会使工业化产生倍增效应。一项最新的调查表明,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方面的投入产出比一般都在1: 4以上,有些领域甚至达到1:20以上,能否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已经成为当代后发展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推进信息化应坚持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导的方针,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信息化包括信息的生产和应用两大方面:一是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二是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或称应用:信息生产要求发展一系列高新信息技术及产业,既涉及微电子产品、通信器材和设施、计算机软硬件、网络设备的制造等领域,又涉及信息和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等领域。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通过应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指南针的发明使先人能轻松地辨别方向,卫星定位系统让茫茫大海中的航船能够轻松找到航线;笔墨纸张的发明让居住在异地的人们有了书信的交流,电话的发明让人们的交流从无声变成有声,视音频技术的运用又让人们的交流更为轻松和有趣;算盘改变了人们结绳记算的方式,电脑则使得每秒上亿次运算轻松成为现实。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推动表现在:(1)信息技术辐射传统产业。信息生产力具有极大的辐射性。如在农业生产中发展精准农业,利用计算机和控制技术实现品种选育、模式化栽培、节水灌溉等系列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在工业中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在服务业中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现代物流管理,优化供应链,降低流通成本,增加产业附加值。(2)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有高度创新性、高度渗透性和高度倍增性。它能提高传统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其附加值。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机电一体化以及电子商务引发商务领域的变革等,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对结构升级的作用是深入、立体和内在的提升,能够在其他产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所有环节发挥作用,提高技术水平,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升级。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因特网给美国人带来的成本节约高达每年2000亿美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2%,每年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0.4%。(3)信息技术能够促进传统产业的分化和替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对传统产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并使传统产业不断走向分化,在分化过程中,有的被淘汰出局,有的实现了升级换代。通过信息化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促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质量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高速度、高效益、低投入、低消耗的集约型增长。信息产业因其关联度、感应度、带动度大,它能提供高技术、高性能的产品和服务,从而突破现有的需求约束,创造新的需求,带动新产业的发展。(4)信息技术能够通过管理创新重组传统产业。经济活动的效率决定于人、财、物的动态配置效率;而决定配置效率的是信息。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生产组织、经营模式和社会协作方式,为结构调整提供新型管理模式。(5)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产业的时空限制。卫星通讯、高速网络、可视电话、联机检索、电视会议系统等一系列先进技术使信息的流通时间由过去的以周、日计缩短为现在以分、秒计,大大加快了财富的增值过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工业经济的空间扩大到覆盖全球的若干领域,大型跨国公司有效地组织其经营活动,Internet上的购物已没有了国界,也没有昼夜之分。推进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一是要处理好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关注制度创新。在技术创新方面,要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加大研发投入。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规定,R&D投入占销售收人的比率达到10%的企业或产业为高新技术企业或产业。OECD国家信息产业企业这一比率在10%—20%之间,而我国同类企业同一指标仅为2%—3%。由于投人不足,我国信息企业的附加值很低。国际微电子企业平均利润率为10%以上,而我国效益最好的计算机企业2000的利润率也只有2.5%。推进信息化,在重视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制度创新。例如,电信市场是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瓶颈”。电信的发展除了电信技术外,电信体制和机制的深化改革十分重要。在我国,每小时上网费标准为6.60元,约为美国居民的15倍。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信息化进程。电信市场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市场需求必须达到相当的规模,才能充分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获得利润和投资回报。因此,应尽快打破电讯业垄断,促使电讯企业加快改革,鼓励竞争,促使提高效率以降低成本。我国电信市场中政企不分状况没有完全改变、电信产业服务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部分资费偏高,竞争意识缺乏,我们必须借鉴国际经验,改革电信体制,引进竞争机制。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为实现电信市场的充分竞争,一般在同一地区引入三个以上的电信运营商,发达的竞争市场一般有约占市场份额30%的3个竞争对手。二是要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的关系,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在信息化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引进国外的高新技术和跨国公司,与巨人同行,扩大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外资,采取多种方式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我国是信息产业的市场国、而不是生产国。信息产业在高速增长中所大量采购的通信和网络设备大多是国外产品。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上,电脑的处理器、内存、硬盘,手机和掌上电脑的芯片,VCD和DVD的解码器。彩电、音响的核心元件等,都是进口外国的产品。光纤通信的路由设备、网络建设中的服务器,电脑中的操作系统和主要应用软件,也是外国公司一统天下。在信息技术产业硬件制造领域.美国微软和英特尔公司凭借垄断计算机硬件生产的核心技术CpU和存储器及其关键材料单晶硅的制造独占了该行业利润的绝大部分,我国计算机制造企业成为国外公司的“协作厂”。从总体上看,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对信息化的不利影响有:第一,市场会丧失。由于没有足够发达的自主技术,市场饱和就会很快来临,增长也会迅速减缓或下降。第二,会危及到国家安全。第三,难免被淘汰的命运。开始很热乎、规模很大,可后来因为没有自主技术而逐渐被吞噬,整个发展的主动权基本丧失。第四,在技术领域受制于人;处于一种“给别人打工”的境地,高额利润大都被国外企业抢走了。

二、坚持教育先行,用教育信息化带动社会经济信息化有专家指出:决定21世纪的两种主要力量一是互联网,二是教育。而这两种力量的融合形成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推送信息化之所以要以教育为本是因为:第一,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是自印刷术发明以来对教育最具革命性影响的技术。第二,教育具有基础性,教育信息化会带动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第三,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源于教育。在美国,信息产业的基石是5000家软件企业,而这5000家软件企业都同大学相联系。第四,教育人口是接受信息化最快的人口。第五,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最容易推广。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会产生如下革命性变化:(1)有利于缩小地区教育差距。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还存在着很大差别,远程网络教育将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具有覆盖面广、全方位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优势,对人力资源开发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2)有利于低成本扩大教育规模。传统校园教育因其课堂面授性质和成本结构特点需要投入大量教师和巨额资金,限制了传统教育在短期内的大规模发展。利用现有的教学和科研力量,发展现代教育信息化,可以较快地将教育普及到传统课堂不能达到的地方。(3)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通过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点,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广泛的共享,形成跨城市、跨地区的分布式教育资源网。(4)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现代教育信息化克服了函授、广播与电视等教育方式中存在的师生分离、反馈滞后、交互困难等弱点,为在远程状态下进行个别化学习的学员营造能够再现面对面教学辅导的教学氛围,提供师生间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机会。(5)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网络教学具有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的特征。254个对照实验表明,教学中适当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使学生掌握某种知识所用的时间减少了30%。(6)有助于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计算机的最大教育价值在于让学生获得学习自由,确立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为他们提供可以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7)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模拟大量的现实世界情境,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使学生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体验。更进一步,利用计算机网络使学校与校外社会连为一体,例如:美国宇航局通过联网向中学生开放,允许他们与宇航员对话和收集关于太空的信息。(8)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现代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与这种“知识爆炸”相适应,计算机网络上的电子化课程知识能较快地进行更新,更新可发生在一周之内。(9)有利于实施宽进严出的机制。坚持教育先行,要加强三方面的教育:一是学校教育。教育一方面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另一方面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二是对管理者的教育,要提高领导干部的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是在信息社会中人们所具备的信息处理所需的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网络已成为开展领导活动和行使领导职能的重要平台,提高领导干部信息素质迫在眉睫。三是国民素质教育。在全社会开展广泛的信息教育,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本土零售业的信息化战略 篇6

今天国际商业巨头大部分已经进入中国。他们大都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就建立了庞大的工商战略联盟,并借助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架构其敏捷的全球物流供应网络,其大规模的全球采购和快速分销,甚至可以主导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商品流向。国内零售商、分销商在与外资巨头的对局中,胜算如何?中国流通业正在以空前的规模发展,而流通规模的扩张必然要求流通效率和质量的保障。信息技术已经登上了中国流通业舞台,并日益突现了其担当核心竞争能力的角色。

信息技术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中国流通业由于零售终端的规模化扩展和产销的横向一体化,正在建立产业化经营的新的经营模式和能力。流通业正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零售业大规模连锁经营的发展,拉动了零售、分销和物流领域供应链管理的横向一体化进程。这一进程的实现,依赖于现代网络条件、管理技术条件和商业基础设施条件的巨大支持,于是信息技术就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部分。

零售企业面临着不断缩短交货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更要具备对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和顾客需求作出科学预测和快速反应的能力。因此,信息化已成为零售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重要战略。以信息技术支撑的全程精细化管理,是锻造和提升零售企业竞争实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以沃尔玛为例,尽管信息技术并不是沃尔玛取得成功的充分条件,但它却是沃尔玛成功的必要条件。现代通讯、交通和信息化技术成就了沃尔玛的庞大体量,与其说它是零售企业,不如说它是科技企业、物流企业。信息投资使得沃尔玛可以显著降低成本,大幅提高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从商业底帐和货品管理的基本要求中发现了零售业经营的工业化价值,并把这种理念付诸实现,建立了一个依靠简洁的商业原则和实用的技术流程进行运作的商业帝国。工业管理相对于复杂的商品交易方式,最大的长处是依靠了技术工具,进而实现了流程作业,产生的结果是压缩了渠道空间和物流成本。

有关数据表明,我们的商业企业现在的物流分销成本大约占销售额的17-20%。欧美及日本大约是4-7%。可以这样认为,零售的工业化和物流的工业化,这正是中国零售企业与欧洲和北美同行的巨大差距。某种程度上说,零售业的收益是来源于管理技术进步产生的成本节约,这是现代商业与传统商业的根本区别。

本土零售业急需加大技术投入

目前,我国大中型零售商业企业80%不同程度采用了计算机管理,30%左右率先完成了企业级的ERP建设。随着商业ERP、商业智能BI、供应链管理SCM与客户关系管理CRM等高端产品不断被零售企业应用,极大地扩展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范围,使大批量、多品类的统一采购和分散销售得以实现,并代替了传统零售业的大量手工制单、只管金额不管商品和顾客的落后交易方式。企业因采用信息技术而节约成本、增加销售而产生的直接利润每年在100多亿元以上。

虽然零售业信息化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但大多数零售企业还主要局限于门店基础业务的管理,在供应链体系架构和全面业务管控的应用上,与国外零售巨头还不是在一个档次上。大量的企业的信息系统与管理体系是两张不能融合的皮,数据资源利用率还比较低,大型零售企业与供应商的信息交互和数据重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另外,由于低廉的人力成本做成的视野误区,中国大量的中小零售企业没有信息化建设是核心竞争力的紧迫感。

因此,不对信息化进行投资就无法连接快速反应的供应网和销售网,其末位淘汰的残酷竞争命运就会降落在明天早上醒来的企业主身上。信息投入作为零售企业的重大“软资产”,应该被当作零售战略决策的重中之重的工作。如果我们不正视这种核心技术,有可能使我们很多的零售企业迅速落马和掉队,包括一些所谓的强势零售企业。

中国零售业的信息化战略

中国零售企业的系统开发可以说是千店千面,组织层级过多,流程过于复杂,导致客户化需求过于庞杂,使系统的功能冗余,妨碍了系统面向网络环境的扩展性和面向大规模采购的集中管理。

从国外情况比较来看,沃尔玛信息系统的应用理念和架构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沃尔玛信息系统的显著特点是它的通用性,包括通用的业务标准和通用的平台。无论何地,他们的仓库和门店运行的系统和流程都是基本一样的,这与中国零售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状况有很大的不同。沃尔玛的系统主要是管理商品的,功能相对简单,非常标准化,强调集中式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沃尔玛实现了整个组织的高度扁平化。所以,它的总部系统非常庞大,拥有庞大的数据存储系统,其信息中心拥有近1900名员工。相当于他的一个信息技术人员管理着一亿多美金的生意。高端的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就是信息流高度整合了物流、资金流等资源。使零售业真正产生了产业价值,象工业一样运作。例如,沃尔玛85%的商品是通过配送中心配送的,其中的80%是通过“零库存”的越库配送形式完成的。由于沃尔玛采用了“越库配送”和“自动补货”的供应链技术,使商品的在库周转期降低到2天。而我国零售企业大都在15-30天,这反映了我国零售、分销企业整体物流体系欠发达,流通成本太高。

正确的信息化战略,需要正确的流通思想和实践作指导。中国零售商在经过水平扩张之后,当前更为关心的应当是商业业务模式的质量和效率。我们必须把更大的精力花在供应链整合和企业内部运营管理效率的提升上,提升“质”的优势,在优化现有多业态、多门店、多物流体系基础业务系统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战略目标是加速社会资金和可利用资源的整合绩效。其需求表现主要在于:不仅要满足卖场前后台的日常管理和运营需求,还要协同工商关系,建立内外部合作伙伴的数据共享、协同工作,建立高度智能化的数据处理中心IDC,并面对多层管理组织、多业态、多数据源、跨区域、非对称信息完成网络集成、产品集成和应用集成。以信息流整合物流、资金流,建立零售业的工业化运营,是零售企业规模化扩张的现实需求。

这就要求零售企业在IT应用上,超越基础门店系统建设,围绕集团的战略管理指标和运营绩效指标,把大规模连锁管理形成的数据转为门户管理,彻底把报表和数字作为管理工作的基本面,通过数据挖掘、汇总,形成数据资源的再利用和工作流驱动的流程、绩效监控。以信息流全程优化物流、资金流,是管理的新的高度和层次。

信息化系统战略 篇7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快速地步入了信息时代,这是一个强调信息无所不在(ubiquitous)、跨域融合(unite)、普适(universal)、面向用户(user)和独特性(unique)为主要特征的时代。

1 信息时代下企业面临的挑战

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发展信息战略过程中都在努力构造一个与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理念相吻合的信息支持系统。例如,当前流行的ERP管理模式往往被许多企业看作是分享知识、提高运营效率的重要法宝。然而,这种把信息系统构建与业务流程相结合,单纯地追求效率第一、目标至上的经营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人们从更广阔的社会和文化视域来解读信息内涵以及分享信息。这种对信息内涵以及信息分享机制的长期忽视,将会导致企业内部或外部出现某种不和谐的现象,有时甚至会导致危机的发生。例如,企业在对外服务方面如果不注重对顾客价值信息的理解和挖掘,必将导致设计出来产品或服务出现滞销现象;企业在对内管理方面如果缺失了信息沟通机制,则会导致管理层与基层员工之间得不到有效的信息沟通并导致不同阶层之间产生利益矛盾和文化冲突。近几年来,我国南方沿海发达地区一些著名的IT企业因劳资纠纷而引发的极端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一些管理体制成熟、拥有先进管理系统的现代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这些机制的缺失导致了企业对来自基层的信息的漠视,尤其是对基层员工多元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理解,这最终将演变为一场文化冲突和人道危机。

2 对信息的理解

2.1 信息内涵的独特性

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现代企业需要重新理解信息的内涵。在传统通信工程领域,信息被看作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以及物与物之间进行通讯的内容,其目的在于“消除未来的某种不确定性”,但在现实生活领域,信息则是对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特征的反映,它体现出人类在实践中对外在世界的一种认识。由此,在现实生活领域,信息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它所承载的富有意义的内容,而且还包括有隐藏在这些内容中的人类精神世界某种活动,例如,信息内容背后所附带的意义将涉及到人类生活世界丰富多彩的价值观、世界观、兴趣爱好、信仰等人文因素。对此,西方哲学家们较早地对人类生活世界中所涌现出来的关于信息丰富意义做出了透彻的诠释。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威廉·狄尔泰(Wilhelm Dilthey)曾指出,人类生活世界中的体验与表达这两项活动产生出了人类生活的丰富的意义,这种意义反映了不同个体独特的内在精神世界,包括经验、思想、情感、记忆和欲望的人类生活内在结构[1]。信息背后的这种意义反映了不同个体独特的内在精神世界,包括经验、思想、情感、记忆和欲望的人类生活内在结构,对于这种生活意义的领悟,传统实证科学的测量手段已无法直接获取有效的解释,取而代之的是需要人们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通过洞察存在于这种精神世界背后的东西(即人类特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来诠释和理解这种结构。

诚然,信息时代背景下现代企业面对的信息既是无处不在又是蕴含丰富内涵的。例如,企业在为开发产品或服务而开展的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的过程中,识别和选择顾客价值活动是决定产品或服务能否有效满足顾客需求的关键环节。其中,顾客价值作为市场定位的关键信息,其本身却蕴含着丰富的个体差异性,这是因为顾客价值是由顾客主观感知的,而这种感知是与个体的价值观、世界观、信仰、偏好、需求、经济承受能力、受教育程度、经验等多种因素相联系的,因此要想准确理解顾客价值的特定内涵就需要深入现象或信息背后来洞察其蕴含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可见,信息时代下对信息的解读则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信息传递的内容所蕴含的独特意义,这种独特意义在于人类活动世界中表现出人们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些特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又与人们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紧密相联。因此,现代企业对信息独特意义的解读需要从更广阔的社会和文化的视野出发,努力探询组织内外可能存在的多种世界观和价值观。

2.2 信息在两种管理模式下的作用

信息时代下,企业对信息的理解不仅需要从信息承载的内容本身进行诠释,还需要从产生信息的组织结构和组织的行为当中进行诠释。现代企业尽管采用了各种各样先进的技术来强化自身运作,但从组织行为的角度来看,现行的许多管理技术方法的使用与传统的组织理论是紧密相关的,在这些组织理论当中,信息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传统的组织理论来看,组织行为存在着“目标导向型”(goal seeking)和“关系维护型”(relationship maintaining)两种模式。“目标导向”的管理模式认为组织可被看作是一个存活于在变化环境中追求实现共同目标的开放系统,这种开放系统的任务就是在功能主义的结构观下把组织和目标细分成多个小组,而管理者的任务就是为实现组织共同的目标做出适当的决策。“关系维护”的管理模式认为组织被看作是一个由关系编织成的集体生活,它作为一种过程存在于社会现实当中,而管理者的任务就是探明在这种过程中个体间活动的意义并努力维系这个关系整体[2]。

上述这两种组织模型共同存在于人类社会当中,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分工的发展,尤其是在20世纪30—70年代功能结构主义社会思潮影响下,把组织看作是对特定“目标”追求的功能整体的思想理念逐渐占据了我们的头脑并成为我们管理组织的主要手段。在这种管理范式下,现代企业许多管理者喜爱用系统控制论的模式来规约下属的行为和思想,例如,新员工一旦招聘进来,就开展有系统的“洗脑”和技能培训。企业管理层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把企业既定的文化价值观和工作技能灌输给下属,以便能有效地控制其来为企业创造利润。

在这种强调“目标导向”的管理范式中,系统控制论则成为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手段。这种控制论方法在组织内部构建一个闭合的控制回路,通过比较目标信号与输入信号和努力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来确保系统实现既定的目标。在现代企业中,这种控制模式则演变为一个多目标、多层级的负反馈控制系统,其中个体或子系统都要努力地为实现整体系统的目标做出贡献。在这个负反馈控制系统当中,信息则以一种负熵的形式进入系统,反馈系统通过对输入和输出信息进行反复“学习”来使系统不断走向有序和稳定的状态。

这种遵循“目标导向”的管理模式尽管在组织形式上能有效保证企业既定目标的实现,但是在长期执行过程中却不可避免面临来自社会和文化层面的考验,尤其是遭遇到来自人类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因素的挑战。由此,我们在发展企业信息战略时需要意识到“目标导向”组织理论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在当前多元文化共存的信息时代,企业更需要关注强调“关系维护”的组织理论来指导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其中有效地分享信息和理解信息则成为其核心工作。

在进一步探讨发展基于“关系维护”管理范式的信息共享机制之前我们需要理解信息在“关系维护”管理范式下的地位和作用。英国系统管理学家杰弗里·维克斯(Geoffrey Vickers)认为人类社会中人们总是通过评价活动与其他人和事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的总和便形成了社会现实的真实图景。例如,在现实世界的政府管理、部门管理甚至是个人生活领域中除了存在有意识的目标追求活动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目的在于使组织的内部和外部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能够维持某种期望的关系(relationship)。根据这种社会现实图景,组织管理乃至社会管理其实质是一种“关系维护”型的管理,而非 “目标导向”的单一管理。据此,从社会发展演变的宏观视野来看,我们可发现“关系维护”的组织管理活动其实是贯穿整个社会发展的主线,而“目标导向”管理活动只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活动,因此它可看作是“关系维护”管理范式的一个特例。

在“关系维护”的管理范式下,管理者需要考察组织中人们的各种评价活动,包括了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同时更重要的工作是努力思考如何维持、修改、规避人类组织中的各种关系以确保组织能够长期稳定地生存下去[3]。在这其中,关系维护活动则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信息沟通来实现。可见,对信息的理解和信息共享,将是维系组织中各种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信息时代下,企业在构建自身的信息共享平台时,必须把这一点作为其战略出发点。

3 构建企业信息共享机制的软系统进路

从“关系维护”管理视角来看,对信息的理解和共享是维系组织内部存在各种利益关系、协调各种文化价值观以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这些关系更多地反映在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信息当中,因此在“关系维护”的管理视野中,信息则是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数据赋予意义的产物,对此,现代企业的管理者们不应把信息仅仅当作一种技术现象,更应把它看作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来加以对待。在构建企业信息共享平台的工作中,现代企业需要考虑到问题情境中可能存在的不同文化,在对信息的解读时,需要紧密结合特定背景中的政治文化因素以及对赋予信息意义的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理解。本文在探讨信息共享平台构建工作中,强调以软系统方法论作为指导思想来努力寻求对复杂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的理解和共享。

软系统方法论(Soft System Methodology, 简称SSM)是英国著名系统管理学家彼德·切克兰德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在对硬系统思想进行批判反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方法论认为人类生活世界是由丰富多彩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构成,其中人类组织是一个有目的活动系统,每个人或团体都按照各自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来行动和决策。这种由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差异而导致人们言行的分歧便产生了复杂不确定性的问题情境。该方法论以这种由价值观差异导致的不确定问题情境作为研究对象,在解决问题过程当中,它强调问题解决者需要在反复学习理解过程中识别、讨论和包容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最终使问题情境得到改善。图1描述了SSM的学习循环[4]。

根据图1这4项主要活动,在该方法论中,建模、比较和讨论是最富有价值的活动,它能有效地处理现实世界中由不同世界观和价值观所引发的复杂不确定性的问题情境,这三项活动可被应用到理解信息和分享信息的的机制设计当中。下面将详细探讨这三个活动对理解和分享信息共享的支持作用。

建模工作是信息共享平台中理解信息的首要工作。建模是信息分析者对信息发送者主观意向的活动建立可能概念模型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帮助信息分析者探询信息可能意义所在。这个阶段所建立的概念模型并不是对现实世界信息发送者主观意向的真实反映,而是信息分析者根据现实经验对多种可能反映现实世界信息发送者主观意向的活动模型的主观建构,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鼓励信息分析者从更广阔的视野来探询现实世界丰富多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建模的技术使用上,使用者需要采用系统负反馈控制原理来辅助建立概念模型,这样做的依据在于人类的活动都是理性的,都是依据某种世界观或价值观而展开的。据此,信息分析者可以基于不同的世界观或价值观对信息发送者的行为建立一个或多个概念模型。

比较工作是继建模之后另一项探询信息背后意义的工作。比较工作要求概念模型的设计者在现实世界和概念模型之间进行比较并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在比较中概念模型与现实状况差别越大,就越能够为信息分析者带来有价值的信息,使人们对现实世界中隐藏在信息背后的人类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认识也就越富有成效。在比较中,信息分析者可根据新的认识不断地修正概念模型,使其逐渐逼近现实情境真实状况;在比较过程中,信息分析者对现实情境中存在的不同的世界观的认识也将逐渐清晰起来,并进一步引发对安置不同世界观或价值观的讨论。

讨论是信息共享和信息理解活动的升华。讨论的目的在于对现实世界中存在于组织内部的不同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相互理解基础上实现融合。然而,现实世界的组织内部存在许多因素阻挠讨论活动展开,例如,从“目标导向”管理模式来看,企业上下完全实施同一种文化价值观,因此许多管理者想当然地认为不存在讨论的必要性;此外,即使可以开展讨论活动,但是讨论活动的自由性和开放性还面临组织内部“权力”阶层的遏制。为此,本文认为在讨论过程中,不同参与者需要努力克服掉他们最初的那些主观的信念,并以达到共识为最终目的来批判和接受各种观点意见。根据这样的一种理性原则,在信息分享过程中,我们需要反思讨论活动开展的各种前提条件。下面尝试性地列举了10条反思的问题,在现实问题情境中也许会碰到更多的问题,这取决于具体讨论问题的情境。

(1)谁是信息共享系统的真正受益者?

(2)信息共享系统设计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3)信息共享系统的设计应该基于什么样的世界观或价值观完成?是基于被管理者的价值观还是基于管理者的价值观?

(4)信息共享对组织决策影响如何?

(5)谁是真正的决策者?

(6)组织成员提供的信息能否提交到管理层决策议程中,组织成员是否享有参与决策机会?

(7)企业要获得成功需要拥有哪些信息资源?

(8)哪些信息资源是决策者所缺乏的?

(9)组织成员发表言论的权利是否受制于其所处职位?

(10)信息决策者对持不同价值观的成员会采取何种态度或措施?

4 结论

信息时代下信息的广泛性和独特性赋予了信息丰富的内涵,现代企业在发展信息战略时必须把对信息内容丰富内涵的理解和共享工作纳入到考察范围当中。企业在设计信息系统上需要关注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信息共享的核心工作在于对信息的理解以及在理解基础上展开自由的讨论。信息的理解和讨论必然涉及到人类生活世界丰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需要设计者采用软系统方法论来构建信息共享系统,其中建模、比较和讨论是三项关键的功能活动。此外,对于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现代企业管理者们需要以更广阔的社会和文化视野来洞察及包容来自不同层面的信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韩水法莫茜,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3-4.

[2]FERDINAND TONNIES,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Charles P.Loomis,1957,Community andSociety[M].Michigan:The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1887:223-231.

[3]CHECKLAND PB,CASER.Vickers’concept of an appreciativesystem:system account[J].Applied System Analysis,1986(13):3-17.

信息化系统战略 篇8

依外汇管理局公布2013年3月底中国对外投资的统计数据, 显示对外金融净资产则已高达1兆7, 882亿美元;在对外金融资产53, 632亿美元中, 对外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储备资产等, 分别占10%、5%、20%和66%, 其中储备资产已超过六成, 成为主要项目;对外金融负债35, 749亿美元中, 外来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等, 则分别占62%、10%和28%, 其中外来直接投资的外国资金, 占对外金融负债的最大比例, 且不断上升。由于对外投资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本研究的重点, 在于从政策观点, 提出对海外投资信息系统工程行业的相关建议。

一、“走出去”战略实施缘由及现状

一般而言, 行业发展政策的制定与趋势, 强烈地受政治、经济、财政、国际关系等环境的不同影响而有所差异。中国在改革开放后, 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经济的发展一直是政府施政的重心。然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代价, 首先是大量的国际资金涌入, 纷纷在各地开发土地并建置厂房, 而除了购买土地、建筑物、机械设备及原材料等成本外, 还必须耗费人事、运输、保险等费用, 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接着是大批的制成品或再制品外销到境外地区, 而换回来的又是大笔的外汇收入。由于这些大量的国际货币不断地流入, 必须发行人民币并提高货币供给与流通速率, 才能有效地平抑汇率, 间接地又影响到市场利率的均衡性。这还不打紧, 过多的通货与外汇准备, 可能会加速通货膨胀, 对境内的物价稳定与人民生活又造成了负担。适时提出的“走出去”策略, 让多余的资金做了最佳的运用。

1979年国务院在《关于经济改革的十五项措施》中提出“要出国办企业”, 作为首次确立海外投资发展的重要政策基础。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 再次强调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主张, 为走出去战略订定出重要的执行指标。

二、对外投资信息系统工程行业概况

“信息系统工程”需要横跨多领域作业, 并专门设计及管理复杂的项目, 而每当处理愈大型、复杂的项目时, 所需面临的问题也愈加的困难。在操作上, 信息系统工程是藉由正确的工作流程, 并利用适当的工具、技术来处理一系列的信息或信息, 且需要和人文领域相互交叉运用, 达到解决项目的目的, 因此该行业运用走出去战略时, 更应有宏观的思维做法, 应凌驾于所有行业, 并包含所有行业的特性。

2013年9月由商务部举办的“2013国际投资论坛”上, 围绕着引进来、走出去和外资指数等议题, 论及目前鼓励对外投资的六大重点领域中, 与信息系统工程行业有关的就包括”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投资海外高科技和先进制造业领域、积极推动服务业走出去”等三项。

综整企业在投资海外信息系统工程行业的特点上, 投资方式由“新设投资”转向“跨国并购”, 国有企业仍扮演着对外投资的主力, 除提供相关配套服务外, 并以拓展市场为目的。在对外投资区域上, 则以亚洲与美洲具通信系统专业知识的国家为主, 投资重点在于高新技术及专利权的取得, 并同时获取技术、人才、品牌、营销网络等重要资产。

三、结论与建议

由于改革开放迄今仅三十五年, 加上幅员广大, 近年来虽不断创造出惊人的经济成长率, 然而在产业结构及经济体质上仍未成熟。为提升产业发展效率, 应加深对境外信息系统行业的认识, 尤其在技术的研发与专利运用上, 必须发挥一加一大于一的加乘效果, 并应建立产业合作机制, 创新技术、人才、市场。

对于被投资国家而言, 除了具有相互竞争的角色外, 中国的信息系统行业更应该要有相互包容的度量与共同合作的决心。由于不同国家过去发展的背景与条件亦不尽相同, 所拥有的优势与地位也有一定的差异, 信息系统行业为求永续发展, 应该运用自我优势互补所短, 利用产业链朝向共同经营圈的步伐迈进。而为了强化经济成长与企业发展, 应当慎密思考最适合作模型, 巩固合作的基础架构, 并确保合作及运作顺畅执行。

纵观国际产业领域的发展, 已经逐步形成“大者恒大、小者恒小”的态势。跨国公司左右国际重要资源的主导权, 也逐渐向大型的跨国企业聚集。未来在选择投资境外信息系统行业的重心上, 也同样会选择这类型的目标来投资, 主因在于大型跨国企业在经营活动上较一般企业更为弹性与活泼, 且拥有更多的主要专利财产权。

另一方面, 因经济发展的基础力量来自于小型企业, 加上大多数重要的创新技术与发明也存在中小企业中, 若能投资在小型信息系统行业以吸取经营技术与创意, 便可轻易掌握产业的运作模式与关键技术。然而中型规模的产业, 由于过度成熟, 投资不但效益较低, 且可能承受较重负担, 故宜集中投资在经营规模两极化的信息系统行业。

摘要:中国经济之所以发展得如此迅速, 除了具备庞大的市场含量、勤奋的劳动力及源源不绝的众多自然资源外, 健全与实时的政策也是一大主因。这其中, “走出去”战略是近年来强化中国经济、金融及政府财政的重要举措。在面对多元、复杂的信息环境, 并透过系统工程形塑出良好的经济与社会环境体质, 更具有举足轻重的角色与功能。因此, 在两者有效结合的基础上, 实施正确的政策导向与行业战略的发展契机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走出去”战略,信息系统工程,对外投资

参考文献

[1]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商务年鉴[G], 2008, 2011.

[2]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G].2012.

[3]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编委会.各年度对外经济贸易年鉴[G].1991-2012.

[4]黄玉霞.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及原因探析[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11.

[5]朱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新格局和新特点[J].国际经济合作, 2012.

信息化系统战略 篇9

根据《战略纲要》,我国将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为主线,以建设网络强国为目标,着力增强国家信息化发展能力,着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着力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让信息化造福社会、造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战略纲要》要求,坚持“统筹推进、创新引领、驱动发展、惠及民生、合作共赢、确保安全”的基本方针,提出网络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主要是:到2020年,核心关键技术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信息化成为驱动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力量;到2025年,建成国际领先的移动通信网络,根本改变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实现技术先进、产业发达、应用领先、网络安全坚不可摧的战略目标,涌现一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网信企业;到本世纪中叶,信息化全面支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网络强国地位日益巩固,在引领全球信息化发展方面有更大作为。

《战略纲要》指出,增强发展能力、提升应用水平、优化发展环境,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三大战略任务,包括14项具体工作内容。增强发展能力,重点是发展核心技术、夯实基础设施、开发信息资源、优化人才队伍、深化合作交流。提升应用水平,主要是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培育信息经济、深化电子政务、繁荣网络文化、创新公共服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安排,并首次将信息强军的内容纳入信息化战略。优化发展环境,强调要保障信息化有序健康安全发展,明确了信息化法治建设、网络生态治理和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的主要任务。

医院信息化及其战略管理 篇10

1 医院的管理职能及医院信息化

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5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3]。就我国的公立医院而言,医院的管理活动可细分为医疗业务活动的管理和围绕医院业务活动的行政后勤管理,见图1。既然医院信息化的本质是将医院的管理转化为信息系统的流程,所以医院信息化的建设就是围绕医院管理活动的5个最基本职能进行展开的。同时,衡量一个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也就在于其所有信息系统是否全面、有效、科学、系统地涵盖和内化了医院的全部管理活动,以及其整个管理活动是否以最优的流程在信息系统中进行组织。应该如何看待医院信息化,如何开展信息化,这就必然需要对医院信息化进行战略管理。

2 医院信息化的战略管理

根据茨伯格(H.Mintzberg)提出的战略的“5P”模型,医院信息化战略即指医院对其信息化的观念(Perspective)、定位(Position)以及将采用的模式(Pattern)、计策(Ploy)和计划(Plan),是医院在信息化方面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绩效的谋略、方案和对策。信息化战略管理即是对信息化战略进行管理,包括确定战略性的目标,发展并执行战略性的计划来达成目标。

2.1 医院信息化战略的意义

依据发展战略的概念特征,结合在医院中的实际应用,信息化战略的作用大致归结为5个方面[4],如图2。

强化作用,使医院管理者和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员工明确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工作思路,以新定位正视发展战略;认知作用,以信息化战略为引导,促进上到医院最高管理层,下至普通员工,统一认识,紧密围绕医院的整体发展战略,注重利用信息化的方法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和运营能力,改进医疗服务;控制作用,促进医院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从各种制约目标实现的因素入手,全面调动各方面力量和资源,有效促进信息化建设。激励作用,通过信息化战略,促进医院全体员工看到医院在信息化的支持下,快速发展和高效经营的美好前景,更自觉、自愿地支持医院信息化建设;保障作用,可以克服医院管理层在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决策的随意性,以及缺乏战略远见和思想上的僵化,促进医院与时俱进,不断用新要求改进和完善医院信息化建设战略,持续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

2.2 医院信息化战略管理的思路

医院信息化战略既是医院在信息化方面的总体战略,同时也是医院信息科的职能战略,是集“做正确的事”,和“将事情做好”于一体的战略,是紧密支撑医院总体战略实现的关键战略。其战略管理过程可概括为5个步骤的动态过程,如图3。

2.3 对目前我国医院的信息化战略管理的分析

目前,我国医院信息化最重要的外部环境是新医改。医改方案把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深化医改的8大支撑之一,这既说明了信息化建设对深化医改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同时医改也对医院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高标准的要求。医院最重要的内部环境是医院管理模式的转变,从“以医疗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方向转变。医改的外部环境,决定了医院信息化建设要与医改相适应。在医院内部,要以信息化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和运营能力,节约医疗成本以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质量和安全,以信息化促进医院管理向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化决策转变,这必然要求医院信息化要建设全成本核算系统,各种临床系统,临床路径系统等,药品及大处方监控系统等;在医院外部,要求以信息化有效地推动病人的双向转诊、检查、检验的互认以及提供病人健康档案,以节省医疗成本,共享宝贵的医疗资源,方便病人的健康管理并获得更多的医疗市场份额,这就要求医院信息化要注重建立区域共享平台,注重建设全民电子健康档案。医院最重要的内部环境,决定了医院信息系统要进行流程改造,改变信息系统中“以医疗为中心”的流程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流程。

对我国大型公立医院而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愿景基本上都是建设一个数字化的现代化医院。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v,首先要与医院的整体战略目标相一致[5],此外,在以医疗业务为中心的模式下,基本都是以信息化来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和运营能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临床研究能力。本文结合目前我国医院最重要的内外部环境,尝试“以病人为中心,以方便病人,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质量和安全,节约医疗费用,加强病人健康保健”4个角度出发提出医院信息化建设战略目标模型,如图4所示。就目前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水平而言,对一些信息化建设比较好的医院,流程再造、商业智能和全成本核心算,将是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商业智能上,中山市人民医院在流程再造方面都分别做出了很好的探索和示范。

医院战略方案的评价和选择则是需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而定的,如医院的战略目标、医院的经济情况、医院管理者的学术背景等[6],医院管理者对信息化的认识和态度,医护工作者对信息化支持的氛围,信息科长的战略领导能力[7],竞争和合作的策略[8]等。从实际来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中山市人民医院都是信息化做得比较好的医院,然而他们却走了几乎完全不同的路,事实上这就是两家医院各自不同的主客观条件的使然。

医院信息化的战略实施和控制,无一例外的需要4个方面的工作支撑,如图5。首要的是人才队伍的建设,医院信息科员工的整体素质直接决定着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信息化相关制度的建设是有效保证信息化建设部门的组织权力、经费预算、员工成长和职称晋升等的关键因素;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相对来说,是物化的东西,只要前两项建设好了,有了良好的制度保障,有了优秀的人才,在一定的经费条件下,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及其协调发展都不会成问题。

3 结论与讨论

认清医院信息化的本质,有利于制定医院信息化的战略,对医院信息化进行战略管理对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战略管理包含战略的制定和战略的实施两个方面,医改的大形势以及医院管理模式的转变两个最重要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必然促使医院的信息化战略需要从“以病人为中心,以方便病人,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质量和安全,节约医疗费用,加强病人健康保健的角度”出发制定信息化建设战略。尽管医院信息化的战略的实施和控制需要4方面的工作支撑,然而最首要的是人才队伍的建设和信息化相关制度的建设。战略方案的评价和选择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对其进行定量和模型化的研究可能将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摘要:文章分析了医院信息化的本质,探讨了医院信息化战略管理的意义和思路,针对医改的大形势及医院管理模式的转变这两个最重要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从“以病人为中心,方便病人,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质量和安全,节约医疗费用,加强病人健康保健”这4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医院信息化建设战略目标模型,并针对该战略的实施和控制,提出需要4个方面工作支撑的思路,而其中最首要的是人才队伍的建设和信息化相关制度的建设。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战略管理,医改

参考文献

[1]于文学.论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医院管理[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17(4):317.

[2]杜方冬,孙振球,饶克勤.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评价.中国卫生统计杂志,2010;27(1):35.

[3]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2.

[4]曹荣桂.医院管理新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38.

[5]Marianne Bush,Albert L.Lederer,Xun Li,etc.The alignment of in-formation systems with organizational objectives and strategies inhealth ca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2009;78(7):446.

[6]David Naranjo-Gil,Frank Hartmann.How CEOs us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in hospitals[J].HealthPolicy 2007;81:29.

[7]Dorothy E.Leidner,David Preston,Daniel Chen.An examination of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organizational IT innovation inhospitals[J]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2010;19(3):154.

信息化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信息化 企业发展战略 信息技术 数据价值

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络飞速发展和普及的今天,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朝着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企业信息化,即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管理等,为企业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反应,其目的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近两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增加,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生产经营非常困难。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企业更需要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提升,达到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一、信息化的含义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60年代的日本,首先是由一位日本学者提出来的,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西方社会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在 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对信息化的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信息化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同时信息化也是IT产业发展与IT在社会经济各部门扩散的基础之上,不断运用IT改造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从而通往如前所述的理想状态的一个持续的过程。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物流、财务、客服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使用、了解各类动态业务状况,以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二、信息化的意义以及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关系

1、信息化系统的基本构成:企业的信息化系统是围绕着企业管理层、业务参与者(供应商和分销商)、普通员工以及企业客户几个角色展开的。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将他们之间的相关业务、供求关系、主要职责以及数据信息串联起来。同时,在协同平台的统一管理下,增加权限管理、数据分析和统计、后台管理服务系统等,使之能为不同的角色提供个性化的需求服务。

2、信息化的意义:企业信息化通过高效准确的数据资源,让企业能够及时的掌握行业动态、市场变化,根据这些变化作出迅速的反应,以此占有市场先机。谁拥有互联网,谁就拥有了信息;谁拥有了信息,谁就能占据有利竞争地位。信息化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是不可小视的。它不仅仅是协助企业管理从简单的公文、技术资料到复杂的生产流程、成本核算,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辅助企业进行更高级的经营决策,甚至影响到企业的战略决策。

3、信息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关系

许多企业管理者都会认为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节约成本,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还不全面,因为信息化的投入不仅仅是成本问题,而应该是为了给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而且可以实现信息沟通、资源共享,能快速對市场需求做出及时的响应。这个问题的关键就要看企业的价值定位是什么,以及企业的战略是否与信息化战略相匹配、相协调、相吻合。不同的企业战略定位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战略定位也是不同的。

广义的企业战略包括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两大模块。战略执行的关键在于结构化、体系化、可视化地展示当前主要工作的完成状况及其相互影响。传统的管理方式无法直观、全面反应完成状况。信息化在两个方面保障了这一目的的实现。首先,信息化将信息处理节点直接延伸到一线作业层面,通过设定的运算逻辑可以快速加以计划和反馈,避免了信息处理过程中人为造成的曲解和错误。其次,借助BI系统,可以通过战略图等形式直观、全面反应战略目标的达成状况,通过回归和相关分析,可以预测未来走势。

三、信息化对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影响

1、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作为一项集成技术,将关键准确的数据及时传输到相应的决策人,为企业的运作决策提供数据和高效服务,使企业能够灵活、快捷、广域性地获取、传递、分析、利用信息资源,有效规避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时效性,提高了决策的效益和效率。

2、对企业战略实施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与企业原有的产权结构、经营机制、组织形式、业务流程、运作方式、利益格局等桌多方面的根本性变革互为基础和条件,渗透和作用于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全过程。信息化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更具有实践价值的是,信息化企业能以低信息成本实现共享管理成本,并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形成规模管理效应,从而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给企业提供了新的竞争空间,促进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企业竞争力。

3、对企业战略评估的影响

企业战略评估涉及经营宗旨确定、外部环境估定、内部环境估定和战略分析与选择等。评估科学与否、质量高低,影响和决定企业新的发展战略制定、实施和管理。而企业信息化通过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能够帮助企业高层进一步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明确为了实现企业的总目标各个关键部门已经做的和应当做好的工作,分析企业发展战略运行的质量和成效,分析企业所处的国内外宏观环境、行业环境,把脉企业具有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发展机遇与威胁,揭示现状与企业远景之间的差距,由此进一步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在产业结构、核心竞争力、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市场、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定位。

信息化不仅是技术变革,也是管理变革。企业无论采用怎样的技术与管理手段,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 当前,从传统以职能为核心的管理,转向信息化以流程为核心的企业再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进行技术、管理和制度的创新,逐渐成为多数大企业的共识。有效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必须跟进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必然导致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进入企业的生产和管理领域,结果促使了大量新的管理思想的涌现,如“虚拟企业”、“学习型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等。所以,为了顺应企业信息化的潮流,企业的管理思想应进行如下的变革:从功能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从利润管理向赢利性管理转变、从产品管理向顾客管理转变、从交易管理向关系管理转变、从库存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等。当然,最根本的转变是信息化战略意识的转变,企业管理者应充分、准确认识到企业管理的方法已由制度化和程式化转向了模块化。简明、精确、快速的模块化电子管理程序使得传统的职能计划和信息处理变得异常简单。信息化在企业生产与管理中的起着重大作用,因此,应努力创造良好的企业氛围,有效实施企业战略,信息化的作用才能最大化。

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社会融入程度的不断加强,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国内市场已经不再是企业固守的唯一收入来源。那么,如何在保持国内行业市场传统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就成了企业是否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潜力,保证持续、和谐发展的关键问题。从内部管理而言,伴随着企业国际化开拓之路而来的,必将是企业目标市场范围扩大对经营方式和工作效率提高的要求。

总之,信息化虽然并不是企业生产的产品,不能直接转化为企业效益。但信息化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能小觑。对于现代企业来讲,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的高技术产业,无论是面对国内市场还是要做大做强走出去的国际型企业,信息化都将对企业的管理和结构产生重大的变革。只要我们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规范的管理,在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应该会收获成功。

参考文献:

[1]龚炳铮.加速发展企业信息化的思考[J].电子与信息化增刊,1999.

[2]杨学山.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M].北京出版社,2001.3.

[3]杨梅枝,蒲清泉.信息化是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J].当代思潮,2003.1.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发布 篇12

2016年7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将信息化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加快释放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潜能,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加快建设网络强国。《纲要》是规范和指导未来1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纲要》指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谁在信息化上占据制高点,谁就能够掌握先机、赢得优势、赢得安全、赢得未来。

《纲要》强调,要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为主线,以建设网络强国为目标,着力增强国家信息化发展能力,着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着力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让信息化造福社会、造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上一篇: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下一篇:光热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