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信息

2024-06-08

战略信息(精选12篇)

战略信息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信息技术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渐出现信息化现象, 使得各行各业的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很多企业开始重视企业信息管理, 各种企业发展战略开始布置实施信息化管理, 企业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近年来, 企业信息管理战略的发展规划在企业发展规划方案中的重要程度急速提高, 而企业发展所包含的因素有很多,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了解企业信息管理战略发展规划的具体内容以及涉及的相关细节。

一、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发展战略概述

所谓信息系统就是指对处在一个中性点下的所有发散信息的整合, 它并不是单单指某一类或者某一条的信息, 而是从某个核心内容出发所辐射的所有信息。企业的信息系统战略, 就是把企业的目标作为核心内容, 从而对所辐射的所有信息进行整合, 推导企业各部门的运营与发展。基于这样的基础, 我们建立了信息系统战略, 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长短期综合性的规划建设, 与此同时, 企业自身的产品的发展规模、管理者的战略观点、产品的范围以及企业竞争对手的效率都会对企业信息战略产生影响, 而信息系统战略作为企业信息管理战略的核心动力、重要资源以及促进企业战略发展和经营活动互相连接的催化剂, 我们必须仔细慎重地对其进行规划。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网络时代, 我们的日常生活时刻受到信息化的影响, 特别是企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信息化的巨大影响。企业对信息进行管理, 事实上就是在大量的信息中提取出所有有效的信息, 在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有效信息的同时, 排除掉那些干扰的信息。所谓企业的信息发展战略, 正是运用系统、科学的手段将单纯的信息管理工作调整为对企业的整个信息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由于企业的全部产品销售、产品生产、市场战略等各种企业管理都需要信息管理IM战略来对其进行规划, IM战略的职能涉及不止一个部门甚至包括多个网络部门的作用。现代的企业信息管理战略正是通过对当前部门或者组织的程序和结构、部门员工职责、工作的具体内容等进行评价, 来展现其重要作用。

二、企业信息管理投资内容

从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销售系统、分销管理信息系统、客户关系系统、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共同组成了EIMS投资的内容, 企业信息战略投资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 其基本系统共同构成了EIMS战略中的基础系统, 这些单一的系统组成了整个企业的EIMS管理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设备。同时, EI-MS能够在企业中发挥出正常的作用是必要的前提, 需要先建设企业信息系统, 由于不论是战略意识的发展还是系统的更新都需要完美的硬件设备的支持。因此, 通过对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的投入、企业的网络管理中心建设、企业网络总体建设等硬件设备建设, 最终才能达到建立企业的信息系统的目的。同时, 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之所以能够在企业的战略投资管理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基础地位。并不仅仅是因为它包含以上这两种系统和硬件的投资, 一个企业EIMS战略的投资还必然包括其他方面的投入。简单来说, 在对企业的信息进行科学性的管理之前, 也会选择一些专业的信息咨询机构对企业所要进行的项目进行专业化的评估, 并对于接下来的建设提供一些专业的意见建议, 然后企业根据建议结合自己的想法, 来决定是否需要继续进行投资, 也可以大概把握自己接下来的投资有多少收益, 这样一系列的工作其实是咨询投资, 这也是企业EIMS战略投资的一部分。

三、企业信息管理投资技术

投资战略,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前期的投资内容、投资方式以及后期的投资价值评估。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壮大, 信息技术在工业的应用逐渐兴起。EIMS投资技术的评估是企业信息管理战略中的重要内容, 同时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投资评估的时效性

由于投资评估产生的实际效果与其选择的时间节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这就使得投资评估具有时效性。所以在长期的EIMS项目的发展运营过程中。企业在对评估时间节点的选择是各种各样的, 既可以选择根据项目的具体经营周期来评估, 也可直接选择在项目建设的前、中、后等各个时期进行评估。虽然企业对于评估时间节点的选择没有具体的限制, 但是企业所有的评估都需要建立在一个符合实际、具有实效性的重要原则之上, 这也是确立评估时效性的根本。

(二) 投资决策环境

企业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决策都要受到当时的内外部环境影响和制约, 企业的决策最终是由多种原因综合导致。尤其面对企业的投资决策时, 客观环境对决策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影响力。具体到EIMS确定的决策环境, 不仅包括企业当时所处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还包括投资者对EIMS战略的具体认识程度, 例如投资者对于EIMS发展的眼光以及对投资所能接纳的投资成本等一系列问题, 会成为影响EIMS具体内容的重要客观因素。

(三) 信息系统建设

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是能够对企业的全部信息功能进行管理和调控的信息管理应用系统。这种系统是专门服务于企业的信息平台, 包括各种各样的信息网络基础设置的搭建。运用EIMS的评价技术, 可以评估企业的信息技术系统在整个EIMS中所处的具体地位, 有助于其进一步优化和建设。

参考文献

[1]房芳.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战略投资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 2008 (16)

[2]郭伟顺.完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J].魅力中国, 2008 (12)

[3]王亚男.基于信息系统的企业信息管理战略投资探讨[J].中国商贸, 2011 (7)

战略信息 篇2

一、规划目标

站在公司战略发展的高度,充分借鉴国内外同行企业的成功经验,在未来4到5年内,实现企业管理的全面信息化。整合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效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公司各项工作的管理精确化、信息规范化、工作流程化、决策智能化,营造公司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环境,提高辅助决策能力,全力打造“信息化南海绿电”,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证公司各项目标任务得以落实,促进公司的全面发展。

二、规划内容

规划分为信息化战略规划、信息资源规划、信息系统规划和信息化实施规划四个部分。以南海绿电发展战略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将战略目标转化为信息化战略,进行信息资源规划,进而转化为信息系统规划与实施路线,实现信息化建设对业务战略需求落地的支撑和业务管理能力提升的保障。

立足于服务南海绿电发展战略,根据经营管理要求和信息化建设现状,充分借鉴国内外类似企业、行业信息化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南海绿电信息化发展方向,形成目标清晰、定位准确、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架构体系,提出技术路线适当、可操作性强的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规划所形成的工作成果可以作为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充分理论依据和完整实践基础,并对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起到标准和规范的指导作用。信息规划主要内容:

1、企业战略、企业业务、信息化调研和分析。

2、制定信息化战略规划

3、制定信息资源规划

4、制定信息系统规划。包括应用架构规划、基础设施架构规划、安全架构

规划及集成架构规划。

5、制定信息化实施路线规划

6、相关的技术培训和后续技术支持

三、项目进度计划

规划咨询项目的工作任务计划在16周内完成。

1、项目启动阶段(1周)

(1)确定项目实施标准。

(2)制定项目总体实施计划。

(3)制定保障项目实施的资源需求计划。

(4)规划的认知培训和宣讲,企业管理信息化培训(面向公司领导、公司各

个部门以上领导、上级主管领导)。

2、现状调研分析阶段(6周)

(1)全面熟悉和了解公司生产经营现状以及信息化现状。

(2)现场走访和调研,现场调研范围包括:公司领导、公司相关部门领导及

业务主管,上级主管领导及业务主管。

(3)编制管理诊断和业务运营现状报告。

(4)编制业务流程分析报告、业务架构设计报告。

(5)提交阶段成果报告。

3、规划设计阶段(8周)

(1)编制信息化现状分析和诊断报告、信息化战略报告。

(2)编写规划报告(包括信息资源规划、信息系统规划、实施路线规划)。

(3)提交阶段成果报告。

4、评审阶段(1周)

(1)项目工作组对全部规划成果进行初步评审。

(2)公司内部评审。

(3)提交供评审专家组评审的规划报告。

从战略层面关注信息安全 篇3

“十一五”时期是北京市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信息化推进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取得成效的关键时期。此时,北京市的信息化发展已经处于由基础设施建设迈向“深化应用、惠及全民”的过渡时期。

历时五年之后,“数字北京”建设目标全面完成。而放眼全球,世界主要城市已经开始向智慧城市阶段迈进,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功应用,催生了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一系列智慧城市管理创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业态迅猛发展,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焦点。今天的北京,信息化已经成为覆盖首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性举措,成为首都产业创新发展的主战场,从“数字北京”向“智慧北京”迈进已经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对信息化提出的现实要求。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十一五”发展的基础上,在线教育、远程医疗、即时通信、远程办公等新的网络生活方式已经全面渗透到公众生活中,并成为社会主流群体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有鉴于此,“十二五”时期正是为“智慧北京”打下坚实基础的五年。

信息安全是“重中之重”

“十一五”信息化规划提出的“信息惠民”、“信息强政”、“信息兴业”三大应用计划,以其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特点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响亮口号。而在“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制定时,信息产业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项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提出了很多新名词,如云计算、云服务、物联网、车联网等。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网络的逐渐铺开,信息安全也面临着更加巨大的挑战。因此在“十二五”信息化规划中,在以往惠民、强政、兴业的基础上,特别增加了社会管理与文化传承两大方面,并以统一明确、醒目好记的形式,提出了“智能化经济转型、网格化社会管理、精细化城市运行、数字化文化传承以及宽带化设施提升”五大任务。

“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明确提出:“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全覆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挑战。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随着网络应用的开放普及,业务在线办理率的提高,保障工作难度大幅提升,安全风险越来越大,信息安全保障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目前,北京市信息安全保障还有待健全,如异地灾备、社会化灾备等问题尚未有较好的解决方案。”为此,规划提出了“十二五”主要目标:建成与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相适应的信息安全体系。

由于“十二五”时期信息安全保障的挑战日益增强,规划将信息安全纳入战略层面可谓势在必行。在“十一五”信息化规划中,明确用一个章节对信息安全建设进行统筹安排。而在“十二五”信息化规划中,则既有统筹安排章节,又有组合融入的章节,可见信息安全建设已经渗透到智能化经济转型的各个方面,并且深入到网络化社会管理、精细化城市运行、数字化文化传承、行动路径等各个方面,可以说对信息安全的关注又上了一个台阶。

行业信息安全不容忽视

“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明确提出,“在智能经济转型方面,鼓励信息化与工业的合作,鼓励企业大范围推广网上工作,并制定内部计划、组织、协调、沟通和控制准则;为企业间设计协同、制造协同、供应链协同和协同营销所需的网络化环境制定完善统一标准。”规划明确提出工业信息化的原则及任务,这中间就涉及到信息的存储与保密等方面的工作,是信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北京市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更需要做好保密工作,信息安全保障任务艰巨,也为相关产业、企业提出了新挑战。

“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绽放古都魅力”一节,提出用信息化手段,培育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公共部门信息和内容的数字化开发利用,加强数字版权保护,建立和完善数字内容技术、标准、传播、安全等体系。文化创意产业是“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的重点,而在版权保护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保护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安全是规划中特别关注的重点。制定技术标准保证良好传播也是具体实施路径中应该考虑的问题。

在电子政务方面,“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指出要升级改造全覆盖的政务网络,加快政务信息安全及应急处置相关设施的建设部署。“十一五”信息化规划中,指出要夯实电子政务发展基础,并要求制定和实施全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落实好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有关要求,统筹整合全市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信息化服务与应用系统、信息资源、网络和安全基础设施、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技术标准等电子政务资源,建设和完善电子政务电子认证体系,统筹建设电子政务专网、信息安全设施、基础数据库、门户网站,形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全市电子政务运行维护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运行维护的制度和标准,实现按照统一标准管理和运维。进一步规范政府电子文件的归档和管理,保障电子文件的及时归档和安全保存。

在“十一五”信息化规划中,指出了电子政务的明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经过五年的实施过程,已经初步建成了全覆盖的电子政务网络,但是新时期又面临新问题,电子政务系统面临升级问题,还有应急处置方面的功能有待加强,所以说新规划中顺应时代背景,指导意义强。

详细规划建设路径

“十一五”信息化规划是在保障2008年北京奥运会信息安全为阶段目标背景下制定的,从“完善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与“加快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方面做出了具体要求。而 “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是在“十一五”信息化规划得到良好实施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提升的。

“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指出在未来五年的具体规划中,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构筑城市安全屏障。建设一流的安全测评、容灾备份、电子认证、应急指挥等城市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加强建设公共网络、政务网络和无线电的信息安全体系;完善网络安全和业务管理平台,实现电信、互联网的安全可信管理;加强广播电视网络安全保障建设,运用安全可信的接入传输技术,防范非法攻击和非法插播,提高广播电视业务可靠性。这些规定都从技术角度体现了信息安全保障建设的决心。

此外,“十二五”信息化规划还从制度建设方面,要求规范信息安全监管工作建立信息安全长效监管制度,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保障基础网络与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和正常运行;建立健全以等级保护、网络信任体系和应急处理机制为重点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制定跨部门应急预案,推进区县、部门、社会单位的技防设施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形成畅通的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快速执行的长效工作机制,保障基础网络与信息系统业务处理的连续性。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平台,实现虚拟社会安全与现实社会安全的对接与融合,加强对由虚拟世界引发的社会安全的管理。

要求规范虚拟空间的交流秩序,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提出建立和完善网络信任体系,推动在网络系统中全局性身份认证体系的应用,建设和完善实名制信息共享平台,形成布局合理,经济适用、运行有序的网络信任体系。加强对虚拟社会空间管控,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加强对虚拟社会的管理和净化,初步建立起完善的虚拟社会法规和制度管理体系。由于虚拟社区(如微博等)在我国已经深入渗透到百姓生活,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而在虚拟社区中,个人隐私也是极其容易泄密的,因此需要更多关注。

直接支持信息安全产业

“十二五”信息化规划还有一个特别醒目的亮点,那就是直接对信息安全产业进行支持。

在培育信息化经济新业态方面,“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在“创造首都发展新增长点”一节,提出:积极推进信息安全技术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产业链,引导在京企业开展安全软件、安全芯片和嵌入式安全部件研发,促进高安全等级的信息安全系统、信息安全产品以及信息安全骨干企业和产业体系的形成,推动安全产业规模化发展。”明确给予信息安全相关产业直接支持。

保障信息安全的源头在于信息安全产业、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与研发成果的转化,因此规划注重在源头上直接对信息安全产业进行支持,并充分保护其自主知识产权,促进我国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安全软件、安全芯片和嵌入式安全部件的研发工作做好后,无论是对国家机密、行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的信息安全保障,都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信息系统与企业竞争战略 篇4

一、信息系统应用与企业竞争力

在以客户为导向、以变化为主题的今天, 国内企业迫切希望通过对自身水平的提升、流程的优化、相应技术的采用使得自身能够更快、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并对服务对象的潜在需求和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所以需要建立庞大的信息系统以支撑企业的生产、经营、治理和销售环节。

(一) 企业资源计划ERP———企业的运营总管。

假如没有ERP的实施, 企业内部资源就难以实现有机整合, 在我国信息建设的发展过程中, 财务软件、生产制造软件、营销管理软件都在不断地完善, 然而这些分散的信息系统却未给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和决策支持, 企业的信息工作者承担的责任就是要把这些内部长期累积的、分散割裂的信息系统整合起来或者干脆换掉, 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提供更为有效的IT支持, 而完成这一任务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实施ERP。

(二) 物料需求计划MRP———拒绝库存。

围绕所要生产的产品, 在正确的时间、地点按照规定的数量得到真正的物料, 并通过各种物料真正需要的时间来确定订货与生产日期, 避免造成库存积压, 解决“生产什么”、“要用什么”、“已经有什么”、“还缺什么”、“什么时候下达计划”的问题。

(三) 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企业资源运用专家。

在周密的计划下有效的利用各种制造资源、控制资源、控制资金占用、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 实现企业制造资源的整体优化, 从而保证在生产需要时所有物料都能配套齐备, 不需要时不过早积压, 达到减少库存量和占用资金的目的。

(四) 客户关系治理CRM———市场的敲门砖。

客户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企业保持周期越长久, 给企业的利润就会越大, 而企业的客户成千上万, 企业对这些顾客又了解多少?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细分客户?采取何种关怀方式才能够不断地培养客户的满足度?保留什么样的客户?怎么保留?通过CRM的实施, 企业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客户信息系统, 通过销售过程的治理和控制, 随时了解客户的心理状态和发现客户的需求。

(五) 供给链治理SCM———企业的钙片。

不仅仅使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更为稳固, 同时也使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时站得更稳, 在我国加入WTO之后, 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 全球市场竞争趋势已使原来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给链与供给链之间的竞争, 在这阶段的优势主要取决于供给链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 因此需要运用IT技术实现其生产、库存、日常交易治理的规范化、精确化, 加强企业成本控制, 提高运营效率。

(六) 电子商务EC———企业的华尔兹。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搭建, 使企业的运作方式过渡到以数字化网络为基础、以物流为依据、以信息流为核心、以商务流为主体的全新时代。同时在营销方面, 销售渠道等的改变使得企业大大降低成本, 并使中小型企业也能加入大舞台轻歌曼舞。

(七) 知识管理KM———关乎企业现在和未来能否保持和创造核心竞争优势的要害。

假如说信息管理是数据转化为信息, 并使信息为组织设定的目标服务, 那么知识管理则是信息转化为知识, 并用信息为组织设定的目标服务, 那么知识管理可以使信息化为知识, 并用知识来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企业吸收、处理知识的能力将决定企业未来的竞争能力。

二、信息的开发过程

(一) 系统规划。

系统规划阶段的任务是对企业的环境、目标及现行系统的状况进行调查, 根据企业目标和发展战略, 对建设新系统的需求作出分析和预测, 并考虑各种约束条件, 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经审议通过后, 将新系统建设方案和实施计划编写成系统设计任务书。

(二) 系统分析。

根据系统设计任务书所确定的范围, 对现行详细调查, 描述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 并指出局限性, 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这个阶段是整个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 最后把工作成果写在系统说明书中。

(三) 系统设计。

该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系统说明书, 建设新系统的物理模型, 并完成技术文档———系统设计说明书。

(四) 系统实施。

这一阶段的任务包括计算机等设备的购置、安装和调试、程序的编写和调试、人员培训、数据文件转换、系统调试和转换等。

(五) 系统运行和维护。

系统投入运行后, 需要经常进行维护和评价, 记录系统运行的情况, 根据一定的规格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 评价系统的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

三、信息系统与企业战略的整合

我们已经看到了信息系统的运用能够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竞争的优势, 但是在这里却隐含了一个前提, 即企业信息系统的合理运用, 不能偏离公司的发展战略, 使用信息系统的目标是支持企业战略获得成功, 假如信息系统不支持正确的企业战略, 它可能永远不会获得收益;另一方面, 信息系统能够创造出一个新的更高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 企业能够追求更多的目标, 实现更多理想, 达到更高的水平层次, 就像运用CRM能够给顾客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一样, 是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的。而且信息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开拓出更多的战略或策略形式, 在制定、计划与实施企业战略过程中, 信息系统本身就要作为一个战略的基本要素。

与此同时, 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 现代企业的战略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企业假如希望能不断成长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害在于创新与发展。所以围绕企业战略、组织、流程、信息技术这四个要素, 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针对不同的管理问题, 应采取不同的战略。在企业步入成熟期后假如不想进入衰退期而持续发展, 那么重点就要在信息技术驱动下进行企业变革, 与之相配合的是组织变革和业务流程的整合。满足顾客的需要, 尤其是满足顾客不断变化和日益个性化的需要, 是企业经营永恒的话题。步入成熟期后的企业往往由于组织和运作的僵化, 不能适应市场和竞争的变化, 最终走向衰退。而信息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互联网络的发展为其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保持高度的灵活性、适应市场和变化创造了条件。就当前信息技术的现实应用来说, 我们已经看到一些新的战略手段, 这些新的战略手段许多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 或者得到了信息技术的强有力支持。上面所提及的ERP、MRP、CRM、电子商务, 就是信息技术下构建的企业变革工具, 信息系统在辅助或支持企业战略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而战略的选择和信息系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两者不能相背离, 必须适应企业的竞争优势而有效地整合在一起, 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信息化企业的战略选择

战略的选择始于确认经营目标, 阻隔通过以后的威胁、模式和方向等层面而展开。

(一) 战略目标。

当一个公司利用信息系统来获得竞争优势时, 该公司有三种可能的目标:顾客、竞争者和供给商。大多数竞争战略是直接或间接关注于竞争, 那么评估顾客或者竞争对手是否是主要目标就显得难以抉择。在做这种评估时应从战略的目标开始, 而且记住如何使用信息系统来获得和维持这一种竞争优势。假如企业是一个具有由信息系统支持的经营战略的创新者, 那么肯定是把顾客作为目标。假如该企业向竞争对手的战略和成功发出挑战, 那么它的主要目标是竞争对手。

(二) 推动力。

差异化和成本是一个企业可以实施的两个主要的经营战略选择。选择成本就确认了低成本领导战略是其主要的竞争战略———天天的低价迫使沃尔玛把信息系统放在优先地位。对那些非常强调用信息系统来支持经营的公司, 创新是一个主要因素。这些企业很明显避免实施状态系统, 但是他们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战略, 这些战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实施目标。

(三) 模式。

进攻或防守。在经营战略和利用信息系统方面, 公司是领导别人还是跟随别人?之中的风险含义不应被消除。在第一次提供包括信息系统支持的新产品或服务时, 既有经营风险又有技术风险。争当第一家企业时, 当他们选择跟随战略, 既然别人已经改进了方法, 以此技术风险可能会减少, 但是经营风险可能显著地高于别人。

(四) 导向。

此处最重要的考虑是确定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假如使用者是公司的内部人员, 那么答案就是“应用”, 假如系统的使用扩展到提供信息系统的公司外部, 那么答案是“提供”。对内部系统而言, 其推广到发起公司的边界外面是很普遍的。

(五) 执行。

战略的选择如何来帮助更好的理解用信息系统来获得竞争优势?它是有组织地通过强调要害成分的评价过程来帮助你理解。首先, 需要正确确定目标;然后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第三做出决定:组织是想成为领导者还是追随者;最后, 新系统的合适使用者要根据重要性、含义和这个选择带来的效益来确定。完成这些工作后, 公司才可以执行战略。

五、结语

信息系统配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使用来改变企业的经营模式, 使企业在持续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是当今企业突破瓶颈、寻求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晓敏.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清华大学出版, 第3版

[2].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清华大学出版, 第5版

[3].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 1997

论国家信息化战略 篇5

(3)信息技术能够促进传统产业的分化和替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对传统产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并使传统产业不断走向分化,在分化过程中,有的被淘汰出局,有的实现了升级换代。通过信息化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促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质量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高速度、高效益、低投入、低消耗的集约型增长。信息产业因其关联度、感应度、带动度大,它能提供高技术、高性能的产品和服务,从而突破现有的需求约束,创造新的需求,带动新产业的发展。(4)信息技术能够通过管理创新重组传统产业。经济活动的效率决定于人、财、物的动态配置效率;而决定配置效率的是信息。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生产组织、经营模式和社会协作方式,为结构调整提供新型管理模式。(5)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产业的时空限制。卫星通讯、高速网络、可视电话、联机检索、电视会议系统等一系列先进技术使信息的流通时间由过去的以周、日计缩短为现在以分、秒计,大大加快了财富的增值过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工业经济的空间扩大到覆盖全球的若干领域,大型跨国公司有效地组织其经营活动,Internet上的购物已没有了国界,也没有昼夜之分。 推进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一是要处理好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关注制度创新。在技术创新方面,要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加大研发投入。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规定,R&D投入占销售收人的比率达到10%的企业或产业为高新技术企业或产业。OECD国家信息产业企业这一比率在10%―20%之间,而我国同类企业同一指标仅为2%―3%。由于投人不足,我国信息企业的附加值很低。国际微电子企业平均利润率为10%以上,而我国效益最好的计算机企业2000年度的利润率也只有2.5%。推进信息化,在重视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制度创新。例如,电信市场是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瓶颈”。电信的发展除了电信技术外,电信体制和机制的深化改革十分重要。在我国,每小时上网费标准为6.60元,约为美国居民的15倍。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信息化进程。电信市场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市场需求必须达到相当的规模,才能充分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获得利润和投资回报。因此,应尽快打破电讯业垄断,促使电讯企业加快改革,鼓励竞争,促使提高效率以降低成本。我国电信市场 企不分状况没有完全改变、电信产业服务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部分资费偏高,竞争意识缺乏,我们必须借鉴国际经验,改革电信体制,引进竞争机制。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为实现电信市场的充分竞争,一般在同一地区引入三个以上的电信运营商,发达的竞争市场一般有约占市场份额30%的3个竞争对手。二是要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的关系,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在信息化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引进国外的高新技术和跨国公司,与巨人同行,扩大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外资,采取多种方式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我国是信息产业的市场国、而不是生产国。信息产业在高速增长中所大量采购的通信和网络设备大多是国外产品。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上,电脑的处理器、内存、硬盘,手机和掌上电脑的芯片,VCD和DVD的解码器。彩电、音响的核心元件等,都是进口外国的产品。光纤通信的路由设备、网络建设中的服务器,电脑中的操作系统和主要应用软件,也是外国公司一统天下。在信息技术产业硬件制造领域.美国微软和英特尔公司凭借垄断计算机硬件生产的核心技术CPU和存储器及其关键材料单晶硅的制造独占了该行业利润的绝大部分,我国计算机制造企业成为国外公司的“协作厂”。从总体上看,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对信息化的不利影响有:第一,市场会丧失。由于没有足够发达的自主技术,市场饱和就会很快来临,增长也会迅速减缓或下降。第二,会危及到国家安全。第三,难免被淘汰的命运。开始很热乎、规模很大,可后来因为没有自主技术而逐渐被吞噬,整个发展的主动权基本丧失。第四,在技术领域受制于人;处于一种“给别人打工”的境地,高额利润大都被国外企业抢走了。二、坚持教育先行,用教育信息化带动社会经济信息化 有专家指出:决定21世纪的两种主要力量一是互联网,二是教育。而这两种力量的融合形成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推送信息化之所以要以教育为本是因为:第一,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是自印刷术发明以来对教育最具革命性影响的技术。第二,教育具有基础性,教育信息化会带动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第三,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源于教育。在美国,信息产业的基石是5000家软件企业,而这5000家软件企业都同大学相联系。第四,教育人口是接受信息化最快的人口。第五,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最容易推广。 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会产生如下革命性变化:(1)有利于缩小地区教育差距。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还存在着很大差别,远程网络教育将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具有覆盖面广、全方位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优势,对人力资源开发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2)有利于低成本扩大教育规模。传统校园教育因其课堂面授性质和成本结构特点需要投入大量教师和巨额资金,限制了传统教育在短期内的大规模发展。利用现有的教学和科研力量,发展现代教育信息化,可以较快地将教育普及到传统课堂不能达到的地方。(3)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通过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点,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广泛的共享,形成跨城市、跨地区的分布式教育资源网。(4)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现代教育信息化克服了函授、广播与电视等教育方式中存在的师生分离、反馈滞后、交互困难等弱点,为在远程状态下进行个别化学习的学员营造能够再现面对面教学辅导的教学氛围,提供师生间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机会。(5)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网络教学具有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的特征。254个对照实验表明,教学中适当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使学生掌握某种知识所用的`时间减少了30%。(6)有助于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计算机的最大教育价值在于让学生获得学习自由,确立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为他们提供可以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 (7)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模拟大量的现实世界情境,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使学生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体验。更进一步,利用计算机网络使学校与校外社会连为一体,例如:美国宇航局通过联网向中学生开放,允许他们与宇航员对话和收集关于太空的信息。 (8)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现代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与这种“知识爆炸”相适应,计算机网络上的电子化课程知识能较快地进行更新,更新可发生在一周之内。(9)有利于实施宽进严出的机制。 坚持教育先行,要加强三方面的教育:一是学校教育。教育一方面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另一方面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二是对管理者的教育,要提高领导干部的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是在信息社会中人们所具备的信息处理所需的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网络已成为开展领导活动和行使领导职能的重要平台,提高领导干部信息素质迫在眉睫。三是国民素质教育。在全社会开展广泛的信息教育,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用都市信息化推动国家信息化 我国是一个二元经济的国家,现代化的大都市和落后的农村并存。这一国情决定了我们只能坚持非平衡发展战略,实现局部跨越,都市先行。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防止“一哄而上,普遍开花”的倾向,避免一场自下而上的大规模的重复建设。笔者认为: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点是发展“数字城市”。推进城市信息化,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这类大都市作为我国信息极、信息源或信息化的发动机,率先实现大都市的跨越式发展:(1)大都市是信息化的栖身之地。按人类社会学家贝尔的社会发展理论,城镇化大约产生于18世纪中,而信息化则始于20世纪40年代。信息化是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助互进的直接成果。城镇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和依托;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大约要比经济发达画家水平落后11―22个百分点。预计20年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将出现一个高速增长期,城镇化的高速发展要求加快信息化进程。城镇化能够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2)大都市将是信息产业的增长极。信息化能够提升和整合城镇功能,改善城镇产业、就业结构,提高城镇居民素质。在信息时代的大都市,信息网络设施成为最大的投资方向之一,信息产品和服务成为最大的消费热点,信息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和最大的产业部门。(3)信息流的源头集中在大都市。在工业时代,大都市的要素是人流与物流,而在信息时代,大都市最重要的要素流是信息流。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将渗透到社会经济的每一个角落,信息流将成为城市经济最重要的要素流。由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应用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解决了跨区域联络不便和信息不畅的问题,大城市人流和物流的规模将大幅度减小,发展趋缓。(4)知识产业需要在大都市集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日益成为跨国公司总部和银行、保险、营销、法律与管理咨询等生产者服务业高度集中的地区,成为协调全国乃至全球生产的信息和服务中心。在过去的 20年中,包括银行、信托、保险、会计、法律和管理咨询服务、广告等市场营销服务在内的生产者服务业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发展最迅速的行业。产业集聚的动力也从过去共享基础设施、节约运输成本等静态的集聚效益转向有利于技术和知识的创新、传播等动态的集聚经济效益上来。也就是说,产业向城市集聚主要不是节约生产成本,而是更快捷地获取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信息,并在与同行企业或关联企业的交流和接触过程中,企业自身能够及时跟踪技术和市场发展的前沿信息,进行不断创新。这样,信息时代城市产业集聚的一个特点是形成有规律的簇群。在大都市实施“数字城市”工程,推进城市信息化,需要坚持以下原则:(1)处理好基础设施与信息内容的关系,重视信息内容的开发。在信息化过程中,要防止“重硬轻软”的倾向。一些城市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盲目追求建立宽带网和形形色色的网站,而忽视了大规模信息管理的基础建设,致使耗费巨资建设的网络和各种网站因没有可以运行的信息而形同虚设。建设数字化城市的重心,不仅仅是电脑网络、光纤通信这些硬件建设,更重要的是内容和信息资源的建设。在工业经济时代,推进工业化最重要的是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这一时代,有所谓“要想富,先修路”的说法。在信息化过程中,要发展和完善高速宽带接入和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提高通信普通服务水平,确保信息网络的安全性。将先进的基础设施和信息的组织与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信息资源、基础设施融为一体,让信息高速公路充分发挥作用,让上面跑的“车”(信息)越来越多,上网者越来越多。(2)处理好营造环境与运作项目的关系,重视为信息人才营造环境。在信息化过程中,需要运作项目,但环境营造更为重要。信息在全世界自由地流动带来人才特别是信息人才的完全自由流动,信息人才完全可以在世界范围内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如何引进并留住这样的人才,成为信息经济时代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为两类信息人才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一是留住自己培养的信息人才,不使其外流;二是出国留学人员为国服务和回国创业。(3)处理好统一规划与鼓励竞争的关系,当前要特别重视统一规划。政府要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同时,又要充分调动包括企业、政府和家庭在内的各主体的积极性。通信资源的相互融合是世界发展趋势,我国的局面是部门分割,资源分散,各种行业专网由部门拥有,自成体系,亟待打破围墙,形成全国统一的网络资源。坚持统一性,还应注意信息、技术、设施、管理等信息化要素的共享,搞好社会和企业的分工与协作,避免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和新的重复建设。(4)处理好典型示范与整体推进的关系.坚持示范先行。在信息化过程中,政府应率先实施信息化,推进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是在互联网络平台上实现政府资源、企业资源、社会资源和中介服务资源的整合,为企业和家庭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的快捷、简便、高效的政务服务。经济信息化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是信息化过程中市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企业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提高经营管理、决策效率,降低产品与服务成本,拓展网络业务,确立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竞争优势。在引导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家庭上网过程中,要加快信息化示范区的建设,为信息化提供载体。

沙钢信息化三步走战略 篇6

从1995年以来,沙钢始终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实际需求,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企业技术进步,通过多年努力,沙钢实现了“产销一体、管控衔接、三流同步”的信息化管理目标,实现了由传统企业向工业化、管理现代化企业的转变。

立目标、谋规划,持续指导沙钢信息化建设

企业信息化的整体,长期建设,离不开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不断创新的建设规划,离不开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目标。沙钢为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有序开展,为了构建数字化沙钢,紧密结合了企业实际情况,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充分借鉴国内外钢铁企业信息化实施经验,与时俱进地形成了沙钢的信息化各个阶段总体目标及建设规划,来指导每个阶段的信息化建设。

首先,树立“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打造沙钢集团整体运营、执行、决策平台,实现集团管、控、决策一体化、三流同步化”的总体目标。

沙钢通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一个集团型的大企业。沙钢所面对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生产工艺、工序等越来越复杂,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的运营,执行、决策平台,很难做到政令畅通、决策有效、经营生产有序对接,很难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对照企业发展现状,沙钢确立了:充分借鉴先进的各种业务管理模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合同为主轴的产供销整合管理和追踪,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实现集团。成员企业业务全覆盖。以质量规范为桥梁,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质量管理及生产管理等专业系统紧密结合,在保证质量、交货期、满足客户个性需求的前提下做到最佳生产。同时,将合同贯穿采购、到货。排程、生产、存货、销售、发货,掌握进度及实物动态,合理进行资源调度,实现管控一体。最终实现三流同步。

第二,依照同步企业发展的总原则,与时俱进谋定信息化建设规划,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近些年来,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沙钢确立了信息化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建设企业执行业务平台,为生产,管理指令的有效落实,可靠执行提供平台支撑。建立能源管控平台,节能降耗,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建立企业物流管控平台,为物流插上翅膀建立企业产销一体化集成平台,优化生产计划,缩短生产周期,提升产品品质。

第二步:在完成执行业务平台的基础上,建设集团整体管控、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集团效益、战略供应链效益最大化。建立集团管控平台,实现集团资源共享,为战略执行提供支撑;建立供应链协同平台,提升虚拟经济价值,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效益。

第三步:提升决策水平,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建立集团数据挖掘分析、决策系统,为集团战略决策提供导航;建立钢铁贸易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通过不断努力,沙钢已完成了第二步建设,正在向第三步迈进。

奋开拓、勇创新,精心开展沙钢信息化建设

为满足企业的不断发展要求,沙钢勇于开拓、敢于创新,持续进行信息化资金投入,近几年累计投入资金达2.4个亿,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及各个层次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化系统,并进行了有效集成,搭建立体化、丛横交织的整体信息化链,为沙钢的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第一,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生产管控平台建设,提升企业整体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打造高效生产管理执行载体。

各个生产单元是生产的执行者,企业整体生产单元的生产效率、质量水平高低,对企业经济效益、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等有着直接影响。生产管控平台在提升企业多工序整体运转效率的同时,为经营指令的落实提供了有效执行载体。

1、建设铁水优化调度系统,国内率先实现铁水一包到底新技术有效运用。采用从炼铁到炼钢一包到底的生产新技术,就是选择与转炉公称容量相同的铁水包,将高炉生产出来的铁水经过该铁水包直接输送到炼钢车间,经脱硫处理后兑入转炉进行炼钢生产。运输过程中间不仅不更换铁水包,而且省去了传统生产工艺中采用的鱼雷罐车和混铁炉装置,提高了炼铁、炼钢生产单元的衔接效率,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

2、建设整体产销一体化系统(MES),提升企业整体生产效率、质量水平,降低能源消耗。沙钢整体产销一体化系统是沙钢发展历史上信息化投入最大的一个项目,覆盖了炼钢、轧钢等多个生产单元。系统采用了全生产与管理工序集成、炼钢、轧钢一体化计划设计、合同动态分割、全过程质量管理与跟踪等一系列生产管控新模式、新技术。搭建了一座集销售、生产、计划、物料、库存、质检、发货于一体的管理平台,对企业整体产能、生产执行效率、质量控制能力的提升和工序能耗降低起到了关键作用。

3、构建能源、环保管控平台(能源管理中心系统),直接提升能源综合利用、减排水平。在2006年~2007年间,沙钢开展了能源管理中心系统的建设,通过实施,建立了全厂管控一体化的能源管理系统,覆盖基础自动化、过程监控及管理三个层次,实现对能源、环保系统的集中控制和监测,进而完成能源的优化调度和管理,为构建“绿色沙钢”提供了支撑。

4、建设物流管控平台,提升物流执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沙钢物流系统针对集团整体物流业务,从码头卸货开始,到原辅料的入库,再到产成品的出库,最后到码头的装货结束,形成物流的闭环管理。前道工序指导、产生后续计划,信息自动及时准确传递,业务流、数据流都得到了高度整合,实现了客户需求快速响应的物流流程设计:实现了厂内物流计划实绩的实时跟踪。

第二,构建企业内部高效、规范管理平台,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发展。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员的增多,管理复杂度也相应提升。企业的各管理环节中,管理流程确定性参差不齐,各部门沟通与协调缺乏一个有效快速灵活的平台,管理执行效率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针对这些情况,沙钢在2006年开始建设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2007年年初顺利投入运行。通过系统的使用,一是明确了企业管理流程,各项业务实现了标准化、实时化作业;二是消除了管理中的延迟,实现了管理者对业务流程以及工作状态的实时监控,确保了企业管理决策得以有效落实:三是实现了对关键业务的控制,全面提升企业执行力。四是企业走向了无纸化办公的现代管理模式,实现信息资源的综合展现和综合利用。

第三,构建集团管控平台,实现集团资源共享,为战略执行提供支撑。

沙钢目前已拥有沙钢国际贸易公司、物贸公司、淮钢特钢、安阳永兴钢铁,鑫瑞特钢等成员公司及企业。怎样实现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统一:人才的集中统一高效使用怎样实现集团资金管理的统一:资金的统一监管,综合利用怎样实现集团购销资源统一:客商、产品体系、服务统一:怎样满足集团管理模式的多样化:适应不同管控力度的要求等,这些已成为集团迫切要解决的难题。为此,沙钢进行了集团管控平台的实施,通过系统的建设,有效解决了上述难题,为集团提供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平台系统的构建完成,真正实现了集团的高效管控,资源的高度共享,为集团战略决策的执行提供扎实的基础支持。

第四,构建集团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供应链全面协同。

为提升沙钢供应链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2010年下半年实施了沙钢集团电子商务平台,2011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该平台是沙钢供应链管理体系中的核心支撑系统,主要定位于,为客户、供应商和沙钢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协同业务提供衔接窗口;为客户、供应商和沙钢之间沟通的架设桥梁,为沙钢上下游供应链的快速响应能力的提升,客户价值的提升,提供支撑。

出成果、争效益,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通过两化融合的不断深入。沙钢信息化所带来的成果及效益日益显现,无论是管理效率,还是经济、社会效益都得到快速提高,真正支撑了沙钢的跨越式健康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第一,信息化手段促进管理变革、创新。

1、信息化加速了管理理念的转变。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场管理革命,不仅仅是计算机代替人的手工操作,更是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的变革和更新。企业信息化对沙钢的管理理念与国际接轨,促进管理现代化、转换经营机制都带来了巨大冲击。推行现代物流管理方式,实施流程再造,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供应链,大幅度减少中间管理层等,都是管理思想和理念的重大突破。

2、管理机构向扁平化转变。公司原来机构层次较多,呈“金字塔”型,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缺乏活力、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乃至组织结构的重构。原有的金字塔型结构为精简、高效的扁平化结构所取代。

3、管理方式实现了流程化。沙钢过去的管理方式主要通过人工等方式来实现,程序、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人为因素影响大,容易出现管理失控。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改变了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传统管理方式,信息公开,程序透明,运营规范,各项业务流程简化和规范,实现了动态管理,并同步实现沙钢各项管理流程的持续优化。

4、管理规范实现了软件化。沙钢过去的产品标准、技术规范、检验标准等均是成文标准文件,对其理解因人而异,各个系统设计时已将其软件化,有效地减少了人为因素。将产品规范和冶金规范,含新试产品和军工钢的规范全部进行清理,输入计算机,解决了多年来的规范和标准不统一问题。由技术质量部统一建立并维护钢铁产品的产品规范卡,保证了系统性、规范性和正确性。另外,管理规范软件化,也解决了企业核心技术的保密问题,避免了因一人跳槽造成企业核心技术流失的风险和用户流失。

第二,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一是在将信息化技术运用于能源、环保管控平台(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后,直接提升能源综合利用、减排管理水平,通过能源管理中心的建设及投入运行,提高了企业能源介质和余压,余热资源的回收利用率。

二是在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后,促进工艺装备升级改造,促进节能减排新工艺、新技术运用,降低生产单元工序能耗,如采用干熄焦全过程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蒸汽有效回收、发电,沙钢焦化工序能耗大幅度下降。

信息技术战略的实现机制探讨 篇7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获得信息的能力更大, 同时也获得的成本也更低、更快、更快捷。 然而在经济社会中企业和商业的竞争中有很大程度上都是信息的竞争, 如何获得可靠的、具有价值的信息是企业在商业竞争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 本文主要立足于企业的核心能力和竞争战略, 谈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实际的战略价值。

1能力构建机制以及资源获取机制

要想很好地理解信息资源的战略就必须将能力构建机制和资源获取机制合理的分开, 要知道能力构建和资源的概念有很大的差别。 所谓的资源就是企业在完成生产时的具体投入部分, 而能力则更加注重对资源使用的合理规划和控制能力, 一次来实现更小的成本投入。 一个企业要想获得资源可以外界通过购买的手段来获得, 但是能力是绝对不能从外界买来的, 要想获得这种能力一定要从自身做起, 通过自身的机制构建来获得自己想要的能力。 [1]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主要的核心竞争力就在其信息技术的高低上。 在进行资源引进时, 绝不是盲目的引进而是通过信息技术获得资源供给上和资源的全部信息后才能决定采购的方案和资源的数量;而在能力构建机制中, 具体的构建方案还是要通过相应的信息技术来完成, 通过信息资源来得出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 而能力构建机制一定要符合企业战略的发展, 所以信息技术在企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企业的内部具有整合资源的能力在外部可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信息技术在企业的竞争中具有很强的战略价值。

2信息技术战略实现机制

2.1战略层面的信息系统能力

在相互的竞争中, 造成竞争失误的原因非常的复杂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市场的结构变化。 而实现竞争战略可以很好的促进企业获得良好的竞争优势。 而企业的信息技术具有着:改变竞争规则、提供先进的信息资源、提高产品服务能力、加强经营管理人员和客户沟通交流的能力。 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在企业的竞争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 所以企业在实际应用信息技术时一定要强调竞争战略的意义, 保证业务和信息技术匹配同时又能够保证他们之间进行合理集成。

2.2加强信息技术应用

在当下的环境中信息技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普及, 但是各个企业之间在具体的使用中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企业在实际的应用中只是处于表面, 没有深挖其内涵和真实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说企业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决定了信息使用的价值和实际起到的作用。 要想让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就应该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内涵其主要包括:第一从企业的实际管理能力可以看出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 因为信息技术以及渗透带企业的方方面面, 这就是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强大能力;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有很强的涵盖能力, 所以信息技术的使用也是一个复杂过程, 需要实现信息系统的调和具体的使用, 才能够体现信息技术在使用中的价值。 所以企业在使用信息技术时, 要改变传统的使用方法和观念, 使得信息技术的使用更具有时效性更加适合企业的发展和战略要求。

2.3信息技术资源管理

要想使信息技术被企业很好的利用, 就一定要对企业的信息做好合理的管理办法。 要知道自己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其他的企业也在利用, 所以企业间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应用的好对自身有着很大的帮助具有一定的威慑力, 但是用的不好则就像悬在头顶上的利器时刻都能威胁到企业的发展。 [2]因为信息资源包括了企业中人与人的信息资源, 还有企业间的信息资源, 这些资源对于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 企业在利用信息资源, 一定要注意培养一批属于自己的高技术信息技术人才, 为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时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在对信息技术应用以及相关人员的培养同时也不能忽视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和再利用。 因为信息技术具有着很高的知识密集型的特点, 对其的开发和利用其实就是在不断的利用强大的信息资源, 并且就有很强的发展潜力。 同时将自己开发和发现的信息资源做好相应的管理, 为以后的再次利用做好铺垫, 信息技术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信息技术战略价值实现机制的实证讨论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本身不管是在商业还是国家和国家之间, 都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和价值。 在商业上信息系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实现企业的资源整合。 不仅可以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做一个良好的判断, 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了解其他竞争企业的目标和动态, 这样就可以帮助企业做到知己知彼, 使得企业在实际的商业竞争中占据着主动的位置。 在企业的发展和运营当中, 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企业竞争战略和企业核心能力的中间变量, 可以间接的影响到企业的绩效。 在企业的竞争环境下, 不是直接的使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获得实际的经济的效益, 而是要让信息技术具有着一定的战略价值。 通过信息系统得到的信息不是拿来就可以用的, 是要通过整理和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只有这样的使用方式才能符合企业的发展、才能帮助企业在竞争中结合自身的战略实现最初的目标。

4结语

现在商业竞争中信息技术显得非常重要, 关系到企业的长足发展。 而信息技术战略的实现机制又决定着企业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才是企业能够在复杂的商业经济环境中长胜不败的最主要原因。 所以在进行信息资源时企业一定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实现机制的设定, 最终使得信息技术战略的使用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 为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同时还要加到对信息技术战略的研究为以后自身的发展, 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这方面的成熟经验, 为以后自身的战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念新, 仲伟俊, 梅姝娥.信息技术战略价值及实现机制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 2011, 14 (7) :55-70.

浙江电子信息产业外贸战略研究 篇8

1 浙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和对外贸易存在问题

1.1 浙江点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浙江电子信息产业大规模发展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 随后在长时间内保持着3倍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快速发展。2009年, 浙江已有规模以上元器件和材料企业约2000余家, 规模以上企业的通信企业约1000余家, 2009年全省软件产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516.8亿元人民币, 并保持年均25%以上的发展速度, 全省实现软件出口6.7亿美元, 其中外包服务出口2.5亿美元, 从事软件开发、服务的软件企业1500多家, 从业人员13.8万多人, 杭州已发展为中国第四大软件产业基地。2009年浙江电子信息产业出口交货值1577亿元, 占全省工业出口交货值的14.3%。“十五”期间, 全行业累计引进外资项目1184个, 协议外资61.28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25.37亿美元。浙江已发展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强省之一。

1.2 浙江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虽然浙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由于起步晚、技术力量薄弱等原因, 浙江信息电子产业对外贸易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1) 出口市场结构单一, 对外贸易抗风险能力较差。2009年浙江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排在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有是美国、日本、韩国、荷兰、德国、新加坡、中国台湾、英国、印度和中国香港, 占出口总额的70%。这些国家和地区除了印度以外, 都是发达国家或地区。浙江电子信息产业对发达国家或地区市场的过度依赖, 由于发达国家间市场依存度较高, 风险的传导速度较快, 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其结果是整个出口市场的崩溃。

(2) 出口产品层次和技术含量偏低。由于浙江企业大多从事的是国外订单的加工制作环节, 出口产品往往是国外企业不愿涉足的环节, 依靠的仅是我国廉价的劳动力, 出口方式也多是没有自主品牌支撑的贴牌方式。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浙江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经常还要面临高额的专利费用压力。

(3) 贸易结构不合理。一是外资企业在电子信息制造业出口中所占比重过大, 进外商独资企业占全部出口额50%以上。二是电子信息产业对外依存度过高, 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对外依存度超过50%, 对外依存过高, 导致浙江电子信息产业受国际市场变动影响较大。

(4) 出口企业竞争混乱。由于浙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础是技术能力缺乏的中小型、特别是小型企业, 其产品具有很强的同质性, 同类企业间为了争夺国际订单, 相互压价, 而低价的后果是某些企业不择手段。

2 浙江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状况SWOT分析

SWOT分析是综合考虑企业内外因素, 并列表加以对照的一种分析方法。通过这种方法, 可以帮助企业把握全局, 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明白自己所面对额挑战和机会, 从而为企业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恰当的实现既有战略打好基础。SWOT分析包括四个因素: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本文将借用SWOT法分析浙江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的战略。

(1) 浙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优势。改革开放以后, 浙江经济社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浙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高效的生产能力加上相对廉价的劳动力, 使浙江产品具备了质量高价格低的市场竞争优势。经过多年发展, 浙江电子信息产业厂商积累了大量的生产经验和市场经验, 具备了适应市场变化的基本技能。在积累了足够多的资金和人力资本优势时, 浙江电子信息产业必定可以进入技术含量更高和附加值更多的生产环节。

(2) 浙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劣势。首先, 由于浙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起步较晚, 技术能力较低, 对国际技术依赖较强, 导致浙江电子信息企业多数从事简单的产品组装。即使一些企业拥有自主品牌, 但多数信息产品的核心部件还是依靠国外的支撑。利用嘉兴平湖的光机电产业集群, 虽然拥有较强的生产能力, 但是所有管机电产品的核心部件都是来自日本企业。其次, 浙江电子信息产业多数是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 技术能力薄弱, 抵抗风险能力较低, 不能销售与国有企业同样的待遇, 产品的差异性较弱, 在对外贸易时容易出现同质低价竞争。

(3) 浙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机会。首先, 虽然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 浙江电子信息产对外出口份额同比大幅下降, 但是随着国际经济的回暖, 浙江电子信息产品对外出口定然恢复危机前的发展水平。IDC、GARTNER预测:2010年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市场将超过3万亿元。其中, PC、手机、彩电出货量将分别增长12%、10%和6%, 软件市场增额也将达到两位数以上, SIA预计集成电路将增长10%以上。其次, 浙江省政府积极支持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杭州市政府当前在着力打造“天堂硅谷”和软件外包基地的名牌, 宁波和嘉兴等城市对软件、通讯器材生产方面都有相应的政策鼓励。此外, 杭州市从2007年还连续举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博览会”, 为浙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9年“中国杭州电子信息产业博览会”展会参观及海外买主人数同比增加了20%, 展会贸易金额高达4亿美金。另外, 国家在2009年启动了政府补贴的家电下乡活动, 对于通讯产品生产商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4) 浙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威胁。首先, 国际贸易的威胁。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 为保护本国经济, 国际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开始盛行, 中国则成为贸易战的最大受害者, 这将作为中国的外贸大省, 受到冲击最大。从2008年开始, 部分国家就开始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的进口关税, 并对产于我国的等离子、液晶电视等电子产品开始调查。而欧盟的生态设计指标也开始对我国生产的彩电、计算机等电子产品生产产生消极影响。其次, 近年来新兴发展中国家纷纷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作为本国的支柱产业, 并不惜本币贬值、制定优惠政策等方法吸引外资, 来自印度的软件业、巴西的计算机生产、墨西哥的软件业都对浙江相对弱小的生产厂商构成不小威胁。

3 浙江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浙江电子信息产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 就需要做战略谋划。具体策略如下:

(1) 出口转向新兴国家, 均衡国际市场。印度、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国家经济发展迅猛, 对电子信息产品需求强劲, 大力开拓新兴市场不仅可以使浙江企业摆脱对发达国际市场的依赖, 还可以降低由此产生的风险。

(2) 立足长远, 加快产业升级。面对迅速变革的电子信息产业技术, 要想成为市场竞争的强者, 必须抓住技术变革趋势,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实现产品和产业的升级。在平板代替CRT显示过程中, 由于韩国把握住了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战略机会, 进行了战略型布局, 在平板显示的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 一举超越了日本。对于浙江企业来说, 也要抓住信息电子产业变革趋势, 所谓“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研发具有前瞻性的超人技术, 保持自有技术在同业中的领先地位, 为在产业的升级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3) 定位高端, 向价值链高层迈进。为获取更多的附加值, 浙江企业应当向价值链高层的行业标准设计、产品设计、研发、营销、品牌等高端环节挺进。另外, 企业也可以通过创新思维、强大的资本和技术实力, 开创独自和省内相关企业合作控制的全球价值链, 从而摆脱受国外企业压榨的局面。

(4) 加强贸易规则学习, 增强防范和应对国外双反调查的能力。首先, 深入了解国际贸易规则和区域贸易协定, 深入了解游戏规则。其次, 对于任何国家的贸易调查都要敢于面对, 而非避而不见, 通过与省内甚至国内同业者的精诚合作, 共同应对国外贸易调查。

(5) 协调产业内企业的竞争行为, 严厉打击恶性竞争行为。省市级信息电子行业协会应当切实履行其职能, 通过与政府执法部门合作, 对于行业内个别企业变相压价、盗窃他人技术和仿冒其他厂商品牌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通过严格执法和正确引导, 促进该产业的行业内企业按规则合法竞争,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邵春光.电子信息产业回顾与展望[J].中国科技投资, 2009, (4) .

[2]李江涛, 吴春鹏.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今日南国, 2009, (3) .

[3]陈光磊.浙江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J].浙江经济, 2005.

信息技术应用的战略要素分析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战略要素,企业

1 电子商务环境的基本要求

电子商务是在技术、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 掌握信息技术和商务规则的人系统化地运用电子化的设备和工具, 高效率、低成本地从事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各种活动的总称。现在人们所探讨的电子商务主要是以EDI (电子数据交换) 和Internet来完成的。信息技术贯穿于电子商务的各个环节中, 电子商务的发展必然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 而在应用中发展和完善信息技术, 电子商务就成了信息技术的强力推动者。在电子商务中, “电子” (信息技术) 是基础, “商务” (运营模式) 是本质, 因此电子商务脱离不了信息技术的支撑。

2 电子化企业的整体战略

无论是简单的办公软件还是复杂的管理程序都帮助企业实现了电子化发展模式, 可见信息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是当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 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进行内部管理、电子商务、供应管理等活动, 同时还使人员的工作更加方便, 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 实现了电子化企业。

当前, 为了提高自身的发展, 企业开始不断追求电子化企业的目标。这就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总的来说, 一个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外部连接网络关系直接关系到这个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的提高。电子化企业的总体战略部署必须体现出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 因为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否站稳脚跟的重要因素就是一个企业能否制定出符合自身短期和长期发展的战略。

3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业务流程变动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很多变化, 需要不断地调整自身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来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对企业各个方面提出了更多地要求, 信息技术必然也会随着企业的改革而变化。

3.1 信息技术下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整个企业的重要构架, 随着网络基础平台的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已经改变了当前企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企业的各项组织结构也开始向着网络化、柔性化等方向发展, 并根据不同的发展模式产生了更多种类的组织结构模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使得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更大的变化, 进而组织结构也发生了转型。

3.2 业务流程的重组

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和企业业务流量重组相互依存和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信息技术是业务流程重组的基础和前提, 信息技术在业务中的使用使得收集各种信息更加的方便, 进而打破了企业内部的各种传统分工, 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使得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设定来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另一方面, 随着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始向着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前进, 使得企业不断的向前发展。

所谓的业务流程重组就是把信息技术和业务工作流程相结合的过程。作为企业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信息技术的应用, 重视创新信息技术, 使信息技术能够和企业的各项业务相结合, 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企业发展服务。

4 信息技术与供应链和服务链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包括很多环节, 其中最为主要就是供应链和服务链。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信息内容, 而且能够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更新信息, 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供应链管理。

服务链管理的焦点在于如何集中与协调企业内部的采购管理、产品研发、生产运作、人力资源、市场营销、服务方面的竞争优势, 从而富有成效地向最终顾客提供满足其需求甚至超越其期望的产品和服务。它是从供应链衍生过来的概念, 因此具有供应链的很多特征, 比如具有系统性、贯穿性和管理理念。但是它又和供应链有所不同, 它重点强调生产和服务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简单的认为服务链就是一种网络服务。相比对来说供应链是一种网络生产性链条。由于服务链中的群体十分庞大, 必须进行实时沟通, 通过服务的响应才能够使那些处于链条中的相关方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这一切需要强大的信息平台来支撑。在如此海量的信息处理中, 信息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5 企业核心竞争力

1998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D·Leonard在其影响广泛的《知识喷泉:建立和保持创新能力的源泉》一书中对核心能力的定义是:“核心能力是企业快速将技术转换到产品和服务中的能力。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在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中产生的, 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对知识的拥有和利用。”根据这个定义, 我们可以把与信息技术有关的能力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如计算机辅助设计) ;二是利用相关信息技术产品 (如计算机、电子通信设备、半导体、软件) 和集成信息技术的能力;三是对信息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一般来说, 高层次能力能为企业带来显著、持续的竞争优势;低层次能力带给企业的是微弱、短暂的竞争优势。企业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需要经过一定的演化过程。信息技术能力演化遵循“局部应用能力-内部集成能力-业务流程重新设计能力-业务网络重新设计能力-业务范围重新设计能力”这一线性轨迹。上述演化链有时也会断裂, 即跨层演化, 如从局部应用能力到业务流程重新设计能力。但从局部应用能力到内部集成能力是一个自然发展的渐进过程, 一般发生在开始应用IT的一段时间之后。企业应用这两种能力只能获取微弱的、暂时的竞争优势。而从局部应用能力、内部集成能力到业务流程重新设计能力、业务网络重新设计能力、业务范围重新设计能力的发展则是一个革命性变化的过程。

此外, 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当中的应用, 人们不仅开始关注信息技术还更加关注信息技术和其他能源资源的结合, 把它们应用在企业发展当中能够使企业更加快速地发展, 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当前信息通信技术本身就具有普遍应用行, 能够满足大部分企业的需求。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其价格也不断降低, 针对于那些不及时使用新技术的企业, 还能够通过较低的投入获得同样的信息技术服务,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每个企业的发展经营模式都不同, 所以特有的资源模式是不能全部被模仿的, 当前信息技术和资源所组合的资源束会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这样不仅会大于信息技术单独使用以及其他资源的单独使用之和, 而且能够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这种状态, 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使其发展更加长远。

参考文献

[1]赵苹, 陈守龙, 郭爽.企业信息战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霍国庆.企业战略信息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战略研究 篇10

关键词:企业,信息,资源管理,高效战略

1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

1.1 信息资源的含义

信息资源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资源, 也是社会创造知识和文明的物质财富。学术界分别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对信息资源进行了定义。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并逐渐积累的有效信息的集合。而广义的信息资源除了包含信息以外, 还包括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技术等要素。

1.2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

由于企业信息资源具有价值性、延展性和不可模仿性, 所以一直被企业珍视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宝贵资源。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指企业为达到预定目标, 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规划、协调和控制与企业相关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 以实现对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有效利用。

2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困境

2.1 信息意识落后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洗礼, 企业经营者对信息资源愈加重视, 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也日趋积极主动, 但对信息的认识仍不全面, 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企业做重大决策时习惯于凭借主观感受和经验, 而没有意识到信息的充分性是影响决策的关键因素。

2.2 人员、物资投入不足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不仅依托信息技术, 也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而目前很多企业缺乏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 由于员工专业素养较高, 业务水平难以提高。

2.3 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很多企业缺少专门负责信息管理的部门, 且由于企业内部部门设置的不合理, 每个部门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不同, 造成信息在各部门间的流动受阻, 严重影响企业对信息资源的整合, 从而导致信息资源配置不合理。

2.4 信息数据环境层次低

面对数量爆炸性增长的信息数据, 企业需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处理。但由于信息数据环境层次低, 各部门往往分别建立各自的数据库, 使企业信息过于零散, 信息资源无法构成有效检索, 从而造成信息资源配置效率低。

2.5 信息处理方式落后

正确处理信息需依托先进的信息处理方式。但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处理的方式还相当落后, 无法满足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

2.6 信息资源交流平台缺乏

虽然许多企业加大了信息管理硬件设施方面的投资力度, 但企业之间并没有统一的信息系统建设标准, 造成企业间进行信息交流出现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缺少信息的互动交流, 不利于社会信息的共享管理, 难以优化整个企业的外部信息环境。

3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战略

3.1 树立全面信息意识, 提高对信息管理的认识水平

企业应与员工共同树立起正确的信息意识, 即企业的财富是企业合理经营和充分利用信息的共同结果。只有构建高效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才能为企业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 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核心竞争力。

3.2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提高相关从业人员专业水准

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资本, 企业构建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前提就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因此企业要加大对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聘用具有相关专业背景, 同时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 采取多种途径提高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

3.3 完善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建设, 充分整合信息资源

为更好地适应企业信息化的需要, 企业要针对现行的管理体制和模式进行改革, 优化调整企业的管理机构。通过完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机构, 使信息资源过度分散的问题得以解决, 消除“信息孤岛”现象, 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发挥最大经济效益。

3.4 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优化信息资源管理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指通过引进现代管理方法和系统化的开发方法, 对信息进行收集、转换、加工, 并利用信息进行预测、控制, 辅助企业管理的系统。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构建高效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 可提高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 优化信息在企业中的共享和传播流程。

3.5 依托技术手段整合信息资源, 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

企业通过互联网能充分掌握信息资源, 为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未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核心是网络, 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要依托网络资源。加大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 是优化信息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 能为企业作出有效决策提供帮助。

3.6 构建信息管理的标准化平台, 加强信息资源互动

信息标准化建设不仅有利于降低企业获得信息资源的成本, 还有利于加强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 极大地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无疑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信息化背景下为企业信息管理搭建良好的平台, 使企业在资源交流中实现信息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作红.企业构建高效信息资源管理的困境及策略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 2014 (2) :62-65.

[2]丁薇.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信息系统工程, 2014 (11) .

信息化升级战略物资储备管理 篇11

为了进一步支持产业分工,将战略物资行业信息化市场做大作强,北京市科委在2005年策划“重点行业信息化知识库及服务体系构造”项目时,就将“国家战略物资行业知识库建设与示范工程”列为行业信息化知识库项目的重点子课题之一,先行启动了该项目的相关工作,并确定由北京神州数码有限公司(简称神州数码)承担该行业知识库的建设工作,力图以公共服务方式,提供全方位的行业信息化知识资源——从制订战略物资行业标准起步,涵盖战略物资制造、采购、存储、处置、销售、物流、支付、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最终建立内容完备、高可用的行业知识库,带动国家战略物资行业信息化的发展。

战略物资管理信息化迫在眉睫

战略物资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对国家安全及总体战略具有深远的影响。发达国家依托信息技术,建立了适用、可靠的战略物资储备管理系统,实现了应急物资储备管理的联动和统筹。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体系,到目前,战略物资管理仍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方面,战略物资国际市场行情波动较大,对战略物资的采购、持有和动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风险应对措施不及时、不恰当,随时都有造成巨大损失的可能性。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国家需要建立战略物资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国内和国际市场供求形势的监测和预警分析,随时掌握市场供求和价格动态变化情况,提高国家和区域粮食应急能力、水平和效率。

另一方面,未来国际战略物资储备管理将更加趋向于业务运作信息化和决策支持科学化,建设各类战略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国家有效利用、监管战略物资最为有效的手段。有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实现集约型的管理方式和信息化管理的战略物资储备,能灵活有序地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符合战略物资储备结构向合理化、精细化方向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能体现国家战略物资储备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基本保障的理念。尽管近年来国家在战略物资行业IT建设上有了一些重大突破,有些系统已基本实现中央和各省网络的联通,储备粮企业甚至联通到了基层粮库,但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仍是当前我国战略物资行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基本上是一些部门级的IT应用系统,至今尚未形成行业的核心应用系统;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管理各自向下分发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软件,导致数据重复上报和基层企业不断适应新的软件;行业信息采集体系也属于事后采集,并且信息采集过于粗放,无法满足新形式下的监管要求。

对于国内服务于国家战略物资行业的软件产业而言,积累并广泛应用行业知识资源,就成为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问题。然而,目前软件产业在对行业知识利用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行业知识的分化水平较为低下,行业知识表现形式混乱,总量匮乏,运用工具缺少,共享不足;

在产业分工更专业的形势下,国内大部分厂商基本都在低端,并且无明确分工;加上安全制约和市场利润空间有限,国外主流厂商基本未涉足,国内一些小的专业厂商苦苦支撑;

行业业态松散,大企业随机挑选合作伙伴,小企业盲目跟从,缺乏行业分工的合作机制与质量保障体系,使基于行业知识的合作缺乏方向性,整个行业市场缺乏旗帜引导与品牌号召;

单个行业的少数企业间的知识管理、业务分包合作的成功经验无法推广到其他企业和行业,软件产业结构无法整体优化。

北京市科委针对战略物资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确定由神州数码承担“国家战略物资行业知识库建设与示范工程”。日前,神州数码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战略物资行业知识库建设与示范工程”进展顺利,对软件企业向高端咨询转型起到了核心作用。

为行业提供全面信息化解决方案

该负责人介绍说,为了把建立行业知识库的工作做好,神州数码成立了战略物资业务部和技术平台研发部,并专门成立了由行业信息化专家、咨询顾问、技术总监和高级工程师组成的约20人的战略物资行业信息化知识库建设工程项目组。

在分类体系研究方面,神州数码通过合作研究、内容梳理,确定战略物资行业信息化知识分类体系、目录结构、元数据,为企业乃至行业标准化提供坚实基础。并基于上述基础,确定了平台中知识组织、梳理、拆分和展现的方式。

在设立标准化体系方面,神州数码继承前期在战略物资行业中央储备信息系统的建设成果,完善了地方储备和购销、市场信息采集、分析处理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并参照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方法,设立了国家战略物资行业知识库标准化体系。

在研发SOA架构行业应用平台方面,神州数码以自行研发的IT应用支撑平台(BPIP)为基础,成功研发出完全基于SOA技术体系结构战略物资行业应用平台,并为战略物资行业应用集成技术标准的制定打下基础,使北京作为中国战略物资应用软件研发中心的地位进一步稳固。

在核心业务系统和解决方案方面,神州数码分析行业重大事项决策的关键信息流和业务流,基于SOA架构行业应用平台,设计并实现了集信息动态采集、传输、汇总、分析、交换和共享于一体的,服务于行业基层企业(含储备、购销、批发)和多级行政管理机构的战略物资行业核心业务系统,并进一步形成了集咨询服务、实施部署、软件产品为一体的全面战略物资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进一步保证了国产应用软件在战略物资领域的市场占有率。

行业知识库助推软件企业转型升级

2006年,在战略物资行业信息化知识库建设项目的支持下,神州数码逐步积累了独特的行业知识,通过涉足高端咨询业务,开始实践产业分工,并把行业内中小软件企业也纳入到共同合作的范畴。

一年多来,神州数码先后中标国家金宏工程石油安全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广东省储备粮管理信息系统等行业重点项目,中标额约1262万元;同行业内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原有合作伙伴的基础上,2006年度又增加很多新的合作伙伴,预计未来在粮食推广项目中地方的合作伙伴会增加到10多家。从战略物资细分行业来看,神州数码业务已经全面覆盖到粮食、棉花、石油、矿产等领域。

神州数码2006年收入较2005年同期有了较明显的提升。2006年(1~10月)与2005年同期相比,软件开发和服务收入提高20.25%;软件开发和服务在总体收入中占比提升5.56%,提升比例32.73%,其中,咨询部分收入提升36.81%。从以上数据来看,咨询业务占总体收入比例有较显著提高,也从侧面反映了神州数码向高端咨询业务转型的成效。○

医院信息化及其战略管理 篇12

1 医院的管理职能及医院信息化

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5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3]。就我国的公立医院而言,医院的管理活动可细分为医疗业务活动的管理和围绕医院业务活动的行政后勤管理,见图1。既然医院信息化的本质是将医院的管理转化为信息系统的流程,所以医院信息化的建设就是围绕医院管理活动的5个最基本职能进行展开的。同时,衡量一个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也就在于其所有信息系统是否全面、有效、科学、系统地涵盖和内化了医院的全部管理活动,以及其整个管理活动是否以最优的流程在信息系统中进行组织。应该如何看待医院信息化,如何开展信息化,这就必然需要对医院信息化进行战略管理。

2 医院信息化的战略管理

根据茨伯格(H.Mintzberg)提出的战略的“5P”模型,医院信息化战略即指医院对其信息化的观念(Perspective)、定位(Position)以及将采用的模式(Pattern)、计策(Ploy)和计划(Plan),是医院在信息化方面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绩效的谋略、方案和对策。信息化战略管理即是对信息化战略进行管理,包括确定战略性的目标,发展并执行战略性的计划来达成目标。

2.1 医院信息化战略的意义

依据发展战略的概念特征,结合在医院中的实际应用,信息化战略的作用大致归结为5个方面[4],如图2。

强化作用,使医院管理者和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员工明确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工作思路,以新定位正视发展战略;认知作用,以信息化战略为引导,促进上到医院最高管理层,下至普通员工,统一认识,紧密围绕医院的整体发展战略,注重利用信息化的方法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和运营能力,改进医疗服务;控制作用,促进医院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从各种制约目标实现的因素入手,全面调动各方面力量和资源,有效促进信息化建设。激励作用,通过信息化战略,促进医院全体员工看到医院在信息化的支持下,快速发展和高效经营的美好前景,更自觉、自愿地支持医院信息化建设;保障作用,可以克服医院管理层在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决策的随意性,以及缺乏战略远见和思想上的僵化,促进医院与时俱进,不断用新要求改进和完善医院信息化建设战略,持续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

2.2 医院信息化战略管理的思路

医院信息化战略既是医院在信息化方面的总体战略,同时也是医院信息科的职能战略,是集“做正确的事”,和“将事情做好”于一体的战略,是紧密支撑医院总体战略实现的关键战略。其战略管理过程可概括为5个步骤的动态过程,如图3。

2.3 对目前我国医院的信息化战略管理的分析

目前,我国医院信息化最重要的外部环境是新医改。医改方案把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深化医改的8大支撑之一,这既说明了信息化建设对深化医改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同时医改也对医院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高标准的要求。医院最重要的内部环境是医院管理模式的转变,从“以医疗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方向转变。医改的外部环境,决定了医院信息化建设要与医改相适应。在医院内部,要以信息化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和运营能力,节约医疗成本以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质量和安全,以信息化促进医院管理向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化决策转变,这必然要求医院信息化要建设全成本核算系统,各种临床系统,临床路径系统等,药品及大处方监控系统等;在医院外部,要求以信息化有效地推动病人的双向转诊、检查、检验的互认以及提供病人健康档案,以节省医疗成本,共享宝贵的医疗资源,方便病人的健康管理并获得更多的医疗市场份额,这就要求医院信息化要注重建立区域共享平台,注重建设全民电子健康档案。医院最重要的内部环境,决定了医院信息系统要进行流程改造,改变信息系统中“以医疗为中心”的流程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流程。

对我国大型公立医院而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愿景基本上都是建设一个数字化的现代化医院。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v,首先要与医院的整体战略目标相一致[5],此外,在以医疗业务为中心的模式下,基本都是以信息化来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和运营能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临床研究能力。本文结合目前我国医院最重要的内外部环境,尝试“以病人为中心,以方便病人,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质量和安全,节约医疗费用,加强病人健康保健”4个角度出发提出医院信息化建设战略目标模型,如图4所示。就目前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水平而言,对一些信息化建设比较好的医院,流程再造、商业智能和全成本核心算,将是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商业智能上,中山市人民医院在流程再造方面都分别做出了很好的探索和示范。

医院战略方案的评价和选择则是需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而定的,如医院的战略目标、医院的经济情况、医院管理者的学术背景等[6],医院管理者对信息化的认识和态度,医护工作者对信息化支持的氛围,信息科长的战略领导能力[7],竞争和合作的策略[8]等。从实际来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中山市人民医院都是信息化做得比较好的医院,然而他们却走了几乎完全不同的路,事实上这就是两家医院各自不同的主客观条件的使然。

医院信息化的战略实施和控制,无一例外的需要4个方面的工作支撑,如图5。首要的是人才队伍的建设,医院信息科员工的整体素质直接决定着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信息化相关制度的建设是有效保证信息化建设部门的组织权力、经费预算、员工成长和职称晋升等的关键因素;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相对来说,是物化的东西,只要前两项建设好了,有了良好的制度保障,有了优秀的人才,在一定的经费条件下,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及其协调发展都不会成问题。

3 结论与讨论

认清医院信息化的本质,有利于制定医院信息化的战略,对医院信息化进行战略管理对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战略管理包含战略的制定和战略的实施两个方面,医改的大形势以及医院管理模式的转变两个最重要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必然促使医院的信息化战略需要从“以病人为中心,以方便病人,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质量和安全,节约医疗费用,加强病人健康保健的角度”出发制定信息化建设战略。尽管医院信息化的战略的实施和控制需要4方面的工作支撑,然而最首要的是人才队伍的建设和信息化相关制度的建设。战略方案的评价和选择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对其进行定量和模型化的研究可能将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摘要:文章分析了医院信息化的本质,探讨了医院信息化战略管理的意义和思路,针对医改的大形势及医院管理模式的转变这两个最重要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从“以病人为中心,方便病人,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质量和安全,节约医疗费用,加强病人健康保健”这4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医院信息化建设战略目标模型,并针对该战略的实施和控制,提出需要4个方面工作支撑的思路,而其中最首要的是人才队伍的建设和信息化相关制度的建设。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战略管理,医改

参考文献

[1]于文学.论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医院管理[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17(4):317.

[2]杜方冬,孙振球,饶克勤.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评价.中国卫生统计杂志,2010;27(1):35.

[3]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2.

[4]曹荣桂.医院管理新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38.

[5]Marianne Bush,Albert L.Lederer,Xun Li,etc.The alignment of in-formation systems with organizational objectives and strategies inhealth ca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2009;78(7):446.

[6]David Naranjo-Gil,Frank Hartmann.How CEOs us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in hospitals[J].HealthPolicy 2007;81:29.

[7]Dorothy E.Leidner,David Preston,Daniel Chen.An examination of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organizational IT innovation inhospitals[J]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2010;19(3):154.

上一篇:蚂蚁的精神下一篇:英语教学中的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