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战略

2024-10-19

生态战略(通用12篇)

生态战略 篇1

一、企业战略生态管理的特点

战略管理是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对企业全局的、长远的、重大的问题所进行的规划和管理。战略生态管理的实质就是企业要与利益相关者群体和外部环境间建立一种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

与传统的战略管理相比, 生态战略管理的特点如下:

战略生态的目标既要考虑自身利益, 也要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战略生态不仅是传统意义上在本行业内部的风险共担, 旨在寻求生态协同, 有利于减少整体内耗和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

战略生态建设与投资范围已超越“企业是独立、自治的实体”, 它包括对核心生态系统和整个生态系统两方面的投资。为此, 企业在建立核心能力, 培育核心生态圈的同时, 还必须瞄准广阔的机会环境, 争取领导建立最有利的战略生态系统, 占优势的新的生态系统可能是由延伸到几个不同行业的组织网络所构成, 与相似的网络竞争, 并扩展到其他行业。

战略生态超越了在定义明确的产业中竞争的传统战略思维, 强调技术、产业边界发展与战略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 强调生态进化和生态演替, 建立与技术、环境的长期适应性。

战略生态管理理念要求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着眼于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大系统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要求企业的发展应基于自然和社会的承载力, 维护经济增长所依赖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一种环境合理、经济合算、行为合拍、系统和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战略生态管理下的业绩评价

对于企业的业绩评价, 过去大多集中在企业的财务业绩评价, 以企业的利润为核心, 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使股东利润最大化。在这种指导思想的作用下, 企业为了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 无节制地消耗资源、破坏环境, 以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在生态战略管理理念的指导下, 企业的行为基于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衡量企业业绩的角度发生了转变。在考察企业的业绩方面, 已经不再把企业经济绩效作为单一的衡量指标, 把企业的生产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因素纳入到了衡量指标之中, 并更倾向于研究生态因素。

环境业绩指标 (EPIs) 可被用来衡量企业资源耗费的效率与效果。也就是说, 环境业绩指标是用来评价企业的环境业绩的。环境业绩指标是生态效率指标的重要基础之一, 它通过衡量企业资源耗费的效率与效果, 以反映企业环境成本投入的环境产出。

从目前国家与社会对企业业绩的考核看, 企业存在环境、经济两类指标体系, 生态战略管理结合了企业的经济业绩和环境业绩两方面指标, 把对于企业的经济业绩和环境业绩的衡量指标综合起来, 作为考察企业业绩的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指标体系。可以说, 对于把企业的生产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因素纳入到了衡量指标之中, 正是生态战略管理方式对于企业业绩评价的核心所在。

三、引入生态效率评价指标的战略生态管理

(一) 引入生态效率指标研究的意义

从目前国家与社会对企业业绩的考核看, 企业存在环境、经济两类指标体系, 并且偏重于对经济指标的考核, 而对环境业绩的考核有所偏弱。同时, 即便是现在的环境指标体系, 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其与经济事项脱钩, 只是单纯地揭示和反映环境领域的内容。这容易导致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忽视治理的经济效益, 不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生态战略管理理念所强调的核心在生态效率指标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把生态效率评价指标引入到生态战略管理中, 使得对于企业的生态战略管理更加科学, 更加完善。

生态效率即将成为一种革新和发展的巨大驱动力, 一种帮助其实现环境业绩与经济业绩双赢的工具。在生态战略管理涉及的环境业绩指标评价体系是评价环境成本投入效果的关键标志;而生态效率指标又在环境业绩评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处于业绩计量考核的重要评判地位。

(二) 生态效率的内涵及重要性

1992年,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委员会 (WBCSD) 最先从企业的角度对生态效率的概念做了界定:生态效率通过提供能满足人类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有竞争力的商品与服务, 同时使整个生命周期的生态影响和资源强度逐渐降低到与生态承载力一致的水平。

Paul (2005) 认为, 生态效率作为一种企业行为, 它的变化会在企业管理系统发生变化或者增加减少污染和资源使用的投资才能实现。而促使企业追求生态效率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驱动力:减少资源的使用、废物排放和减少污染都可以节约各种成本;企业主动作出改变可以降低未来竞争风险, 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新的绿色产品会吸引消费者购买以及一个积极的环保形象可以提高企业声望。

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结合后的生态效率指标可以预测环境问题及其对未来财务业绩的影响, 可以帮助投资者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就一个拥有平均水平以上环境业绩的企业而言, 意味着该企业极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更持久的利润。较低的未来投资和更高的利润是提高企业价值的重要驱动因素, 可持续影响未来的现金流量, 从而对股东投资价值产生积极的影响。

生态效率与企业的财务价值估价相关联, 具体影响是:使企业获得更高的毛利;降低企业对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追加投资;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鉴于上述影响, 企业通过更多自由现金流量的获取, 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财务价值。同时, 环境效率也会降低企业债务负担, 因为更多的自由现金流量可以用于股利分配, 这显然是企业吸引投资者的一个标志。

(三) 生态效率对于企业的业绩评价方法———生态效率指标

生态效率指标是环境业绩变量与财务业绩变量的比率。它的基本内容是由两个独立的指标构成:生态效率指标=环境业绩指标/财务业绩指标, 如上式所示, 该指标计量单位价值的环境影响, 如每单位销售额或每单位增加值的污染物排放或资源消耗量。这与计算每单位GDP的能源强度类似。在这里, 环境效率变成了每单位产出或每单位GDP的环境强度 (或影响) 。一般来说, 所有致力于环境业绩指标研究的国际组织, 都使用类似的方法或计算类似的一套指标。能源、物质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与财务变量之比是最常用的。将财务变量作为分母的做法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 并通过其比率值反映单位经济投入的环境效果。目前, 已有的生态效率指标具体包应负担的二氧化碳排出量 (t/元) ;产品、服务的生产量 (t/t) 。

近年来, 有一些学者致力于把企业的生态效率指标量化分析, 更有利于对企业的生态效率定量评价。目前有一种方法主要是采用借助于企业的生态足迹而计算生态效率。以面就研究这种方法对于企业业绩的评价。

生态足迹可以用来衡量企业对生态环境的占有、使用情况。生态效率这一概念用来衡量一个企业或国家 (地区) 在创造一定的价值时所付出的资源环境成本。

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和其博士Wackernagel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组基于土地面积的量化指标, 紧扣可持续发展理论, 是涉及系统性、公平性和发展的一个综合指标。生态足迹的思想恰好与企业的生态战略管理不谋而合, 战略生态管理的实质就是企业要与利益相关者群体和外部环境间建立一种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核心都是强调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对于企业来讲就是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生态效率的计算模型:

企业的生态效率定义为占用单位生态足迹所创造的产值, 计算公式为:

式中, EE———企业的生态效率;B———企业的年产值;EF———企业的生态足迹。

由于6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生产力是不同的, 为了将不同类型的生产性土地汇总为区域的生态生产力, 须将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的生态生产能力转化为统一的生态生产性面积, 为此需对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乘以一个均衡因子。

以长沙市某企业为例, 基于生态效率的企业业绩评价。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特色产业基地, 公司主营精密设备和精密模具的开发、生产及销售。公司现有员工总数为300人左右, 年产值11780万元。

根据模型, 将各个账户的生态足迹汇总, 求出企业总的生态足迹, 并计算出企业的生态效率。计算结果见表1。该企业年产值11780万元, 所以企业的生态效率为:117800000/230.66=510708元/hm2。

生态效率指标是实现财务业绩和环境业绩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法, 也是生态效率评价是企业进行生态战略管理的重要方法。生态效率管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指导性意义, 而可持续发展也是企业的生态战略管理的最核心的目标, 乃至整个社会的目标。生态足迹具有内涵刻、表述形象和计算简单的特点, 从以上实证分析可知, 研究企业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能够定量揭示企业的生态需求及其主要构成、影响要素, 为降低企业生态足迹, 提高企业生态效率, 创建生态企业提供科学的定量指标和方法。

由于本身结合了财务业绩和环境业绩两方面指标, 比起传统意义上的业绩评价, 生态效率评价有利于使企业业绩评价更加全面、合理, 因而更加具有优越性。尽管生态效率在量化指标体系上并不是很完善, 但通过目前的方法可以给企业提供一个对于企业朝着生态企业发展的有效

结果分析:由计算结果可知, 能源足迹占总足迹的比重最高, 其次为原料和水的足迹, 这3种成分的足迹之和占总生态足迹的93.5%。该企业的生态效率为510708元/hm2, 由于没有其他企业生态效率计算的资料, 无法在企业间进行比较。但和全球平均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态效率比较, 该企业的生态效率远远高于各国家及地区的平均水平。

因此, 在制订企业的战略生态管理模式时, 应该考虑降低该企业的生态足迹、提高生态效率的措施主要应针对能源、水和原材料制定。改善能源结构, 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原材料, 从而促进企业实现建设生态工业的目标。

战略生态管理克服了传统战略管理在企业业绩评价上的缺陷, 而把生态效率作为企业业绩的量化衡量方法, 把生态效率率作为企业制订战略生态管理模式的重要参考指标, 对于企业制订有效的战略生态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作用。参考, 随着研究的深入, 更为系统而完善的评价企业方法将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

[1]、高前善.生态效率——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J].经济论坛, 2006 (7) .

[2]、朱环, 郑广宏, 乔俊莲等.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应用中热点问题及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 2006 (1) .

[4]、柴一新, 郭林, 祝宁.浅谈生态足迹在中国的研究进展情况[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 .

[5]、高成康, 王少平, 陆雍森等.生态足迹的修正及其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6 (24) .

[6]、李明月.生态足迹分析模型假设条件的缺陷浅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2) .

[7]、胡淼, 周应祺.生态足迹理论的微观分析——成分法的算法及应用[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6 (1) .

生态战略 篇2

人类来自自然,最后回归自然,这是自然法则.对于人类个体而言,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对于人类整体而言,则应全力阻止或拖延人类的毁灭.在目前条件下,人类无力回天,几乎无力阻挡宇宙灾难和宇宙因素导致的地球毁灭,但是,人类可以改变自己,可以阻止人为因素导致的.地球毁灭,可以阻止人为因素导致的地球灾变.

作 者:何传启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刊 名:科学决策 英文刊名: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年,卷(期): “”(9) 分类号: 关键词: 

生态理念引领设计战略 篇3

绿色设计的目的在于建立起有利于人——社会——环境三者协调发展的机制。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其延续出来的如可持续、节约资源、降低能耗等概念早已深入人心。我们随时都能看到关于大型企业基于绿色设计的原则,不断开发或改进新型材料技术、能源技术或制造技术的新闻,也能时常听闻各类专家、学者、设计师发表前沿的、宏观的绿色设计理念。

然而在绿色设计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当下,反观我们身边的人们,则不难发现大多数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与绿色设计所传达的生活理念相距甚远。人——社会——环境三者发展得并不协调,绿色设计的理念被架空在人们的生活之上。不少人一方面抱怨着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却缺少创造绿色生活的途径,或者缺乏关于环保的自我警示。因此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现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依然频发,而大多数人对此做出的反应却往往只能是无奈甚至漠视。

因此,如何在人们之中营造起绿色的生活氛围,如何向人们传达绿色的理念并使其真正为之所动,是绿色设计浪潮之中不可缺失的环节。然而参考以往的历史,政府行为、企业行为或学者观点对人们的影响实在有限,或许人们更需要的并非是前沿的科技、新颖的材料或各种由文字传播的道理,而是一份从接近生活的设计中所能体验到的感动。当然,不难发现众多优秀的设计师和设计团体也正为之努力着,他们的作品不仅贴合人们的生活,“平易近人”,还能从人(自我)——社会——环境三方面直观地传达出绿色的理念。在此,本文将为大家精心列举出十款优秀的绿色设计案例,让大家看看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自我层面

关键词:约束&警示,启发&觉悟

我们总期盼每一个人能在生活中时刻保持着绿色的生活理念,例如时刻关注着资源是否被浪费、环境是否被污染,从而为彼此营造出更环保、更健康和更美好的生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则是一种不稳定的、随机的绿色生活方式。例如,我们有可能是这一刻关掉不需要开启的电灯,提醒自己节约用电,另一刻却没有及时关掉水龙头,浪费了水资源,更甚者,则以一种自私的、漠视环保的姿态生活着。

或许我们只有被持续不断地警示着和教育着,才能更好地保持全面的、绿色的生活理念。而设计师恰恰能为我们带来这些警示和教育。他们能通过设计活动,制止或约束我们不环保的行为,为防止我们破坏生态环境而提出警示,同时也能通过设计活动,让我们在绿色的生活模式中受到感动,使我们为设计所启发,因设计而觉悟。在此,本文为大家精心挑选出几款关于约束自我、警示自我、启发自我的绿色产品设计,以此了解优秀的设计师或设计固体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方形纸卷:阻碍的警示

REDESIGN

出处: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出现在《RE-DESIGN——二十一世纪日常用品再设计展》中的方形纸卷,无疑是一款极具针对性和警示性的作品。

简述:这款由日本闻名的建筑家坂茂设计的方形纸卷,其四角造型既能阻碍转动,让人们在拉扯时感到不便,又“填补”了圆形纸卷排列时彼此之间的间隙,从而便于运输和节省储藏空间。

意义:对于一般的纸卷来说,坂茂的设计无疑是另类的、高成本的。然而造型创新和成本控制并非作者的最终意图,作者所传达的是一种批判性反思,其目的是要伴随着每—次拉扯纸卷所感到阻力,将“节约资源”的念头重复烙印在人们的思想中。当然,该设计也体现了坂茂作为设计师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绿色摇椅:体验乐趣后的节能觉悟

MURAKAMI CHAIR

出处:MuRAKAMI CHAIR是一款由美国设计罗切斯·雅各布(ROCHus JACOB)设计的绿色摇椅。

简述:绿色摇椅组成部分包括摇椅、蓄能电池和OLED灯。使用者倚靠在椅子上休息时,可通过摇摆椅子将机械能转化成电能,使之储存至电池当中,到了夜晚,则可供电至上方的OLED灯,将其点亮。

意义:这款绿色摇椅为人们创造了一次通过运动而产能的体验,使人们感受到自生产和自消费的乐趣。然而,体验乐趣并非是这款椅子最大价值,它的深层意义在于使人们因收获电能而获得感动,从而改变人们以往关于集中产能、集中供能和无节制耗能的认识,使人们对节能产生更深切的体会和理解。节能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设计师雅各布却使其变成一个简单的、有形的过程,以便人们通过简单的重复运动将节能的意识植根于心中。毫不夸张的说,这款绿色摇椅是一本能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绿色感悟的教科书。

可食用的咖啡杯:避免污染也是种选择

COOKIE CUP

出处:COOKIE CUP是由委内瑞拉设计师恩里克·沙迪(ENRIQUE LUIS SARDI)和意大利顶尖咖啡品牌拉瓦扎(LAVAZZA)合作推出的可食用咖啡杯。

简述:可食用咖啡杯的杯身由美味的曲奇饼干制作而成,内侧附有一层耐高温的特殊糖分,从而确保曲奇不会因热咖啡的高温而软化。

意义:美味的点心(杯身)和香浓的咖啡不仅能为品尝者带来惬意的享受,可食用咖啡杯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优秀的环保启示。与其它提供咖啡服务的品牌不一样,设计师恩里克的设计让人们远离了一次性纸杯,既免去环保意识较强的人处理纸杯的烦恼,也避免环保意识较弱的人因随意丢弃纸杯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可以这样说,该设计再一次为绿色的生活环境创造了突破口。要知道,创造绿色的生活环境,远离或回避污染也是不错的选择。

发芽铅笔:收获的期盼

SPROUT PENCIL

出处:发芽铅笔(5PROUT PENCIL)是一个由产品设计师、工程师等职业的人所组成的、名叫DEMOERATECH的团队在KICKSTARTER.COM上发起的项目。

简述:常见的铅笔末端不是装有橡皮差,就是空无一物,偶尔会出现一些小装饰,而DEMOCRATECH团队为我们带来的发芽铅笔却显得更有意义,其末端所装的是西红柿、萝卜、青椒、薄荷等植物的种子,种子外面包有一层遇水溶解的薄膜。每当铅笔用到无法再被削短的时候,只需要将装有种子的一头插入泥土,浇上水,一周左后就能长出绿芽。

nlc202309030654

意义:一旦将种植的念头捆绑在铅笔末端,无论对于儿童或是成年人,这种普通的文具都能摇身变成绿化教材,而且教育效果远比课本、海报或宣传片出色。因为它能在人们心中引起种关于收获的期盼,每当窝着发芽铅笔书写或绘画时,铅笔的末端就仿佛是摇摆着的信号发射器,时时刻刻向人们发出“收获惊喜”的信号。确实,能目睹自己种下的种子破土而出、健康发芽,又何尝不是一种惊喜。发芽铅笔的绿色潜力是巨大的,小则能强化一个人的绿化观念,大则甚至能引起全民的绿化潮流。我们拭目以待吧。

社会层面

关键词:传递、共享

无可否认,我们总是生活在群体之内,随着时间的推移群体内部往往会产生一些集体共识,而我们的生活环境就是这些集体共识的产物(如大多数人认同阅读时不应受到打扰,于是营造了图书馆内安静的阅读环境)。因此,除了让人们的环保意识得到提升,也有一些设计师或设计团体时刻关注着绿色生活环境之下,群体内部的集体共识,即传递与共享。传递有利于延续,共享有利于协作,二者都将是打造绿色生活的支柱。

在此,本文为大家精心挑选出两款关传递和共享的绿色产品设计,以此了解优秀的设计师或设计团体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透明废品袋:唤起心中传递爱的声音

GOEDZAK

出处:若要问哪款产品能将传递爱心和节约资源二者完美结合,我们将不得不把目光聚焦在荷兰设计师西蒙邙可卡亚(SIMON AKKAYA)为人们所带来的透明废品袋(GOEDZAK)之上。

简述:透明废品袋的侧面不仅带有透明区域,还印黄色边条和醒目的品牌标识,以此作为与一般垃圾袋的区分。透明废品袋的设计既能让人们看到袋子里面的物品,以便有需要的人拿走,也提醒着环卫工人此处所装的并非纯粹的垃圾,而是各类依旧可以使用的物品。

意义:与其说荷兰设计师西蒙所设计的透明废品袋是一款产品,更不如说是一种行动,是一次爱的传递。面对那些自己不需要的、却又完好可用的物品,人们的观念不再单纯是“扔掉”这么简单,也不需要大费周章地寻找废品收购站将其卖掉。通过这一行动,使用者将得到替他人考虑的机会,甚至会在心里不由自主地向他人发出善意的声音:这里的东西是完好的、可以继续使用,你有需要就请拿走。如此有爱的行动难道会有人嫌少吗?

照明概念设计:共享光明

ENERGY SEED

出处:能量种子(ENERGY SEED)是由设计师朴星宇(SUNGWOO PARK)和金盛希(SUNHEE KIM)共同推出的照明概念设计。

简述:此照明概念设计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照明部分,下部分为电池回收桶,且根据市面常售的电池型号开设可大小不同的投放孔。由于LED灯珠仅需微弱的电量便可被驱动发亮,因此只需将废电池内尚未耗尽的电力集中起来,共同供电于装置上方负责照明的LED灯,便可照亮很多需要照明的角落。

意义:根据设计师的设想,此设计将取代部分路灯,通过人们提供的能源“种子”照亮街道。尽管该设计存在少量待克服的问题,如投放方向错误的电池该如何处理,然而其意义是巨大的。此概念设计所提倡的是一种结合协作、节能、减污的生活方式。美好的公共环境的打造不再仅仅是政府或企业的责任,更应该是每个人的责任。而通过此照明设计所带来的光明,将会是人们成功走出的第一步,而这样的小成功将有机会成为引爆点,在人群中引发各类关于环保的连锁反应。

传感器:亲切的卫士

LAPKA

出处:来自俄罗斯的LAPKA传感器是一款IPHONE外设,其口号是“个人环境监测”。

简述:传感器携有5款分别检测温度、湿度、电磁场、辐射和食物是否有机食品的传感器,且不带有电源、处理器、屏幕和电池,因为IPHONE已配备这些东西。温度和适度的检测能帮助人们量化什么条件能使自己休息或工作时感到最舒适,电磁场的的检测能帮助人们找出家中最低的电磁污染点,辐射的检测在受到核辐射污染威胁的地区用处比较大,有机食物的检测能测试食物是否到达有机标准。LAPKA还配备了相应的应用程序和云端服务,以便人们随时记录和翻阅。

意义:面对频频报道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新闻,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正面临着严峻的健康威胁。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我们面对不可信的环境和食品往往只能选择忽视,甚至让步。这既不利于自身的健康安全,也容易助长无良商家的气焰。LAPKA的出现是扭转这一局面的契机。虽说相关的检测工具市面早已有售,然而其价格往往过于昂贵,或者不易解读和跟踪数据。对比起它们而言,LAPKA的优秀之处在于它更精简,更直观,更便宜。这些因素都将有利于提高人们的使用意愿,因为所购得的并非是冰冷冷的检测仪器,而是一套平易近人的、安全的生活方式。

环境层面

关键词:检测、减量、循环、再生

设计师对于环境的关注,往往从检测、减量、循环和再生四方面入手,而这也是设计师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切入点。基于预防污染和自我保护的目的,我们需要设计师提供检测身边生活环境的措施与途径,基于降低能耗、节省资源、减少污染的目的,我们则需要设计师对产品进行减量、循环和再生方面的考虑。这是一种高难度的设计任务,然而不少优秀的设计师或设计团队仍能将其顺利完成。接下来就让我们看一看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折式办公用品:减缩的魅力

B.I.O.

出处:B.I.O.是现代绿色包装流程中的新概念,在包装、组装、运输和环保中都有着广泛的运用。

简述:B.I.O.是折式办公用品的缩写,设计师在金属铝被回收并制成铝板之后,将其进行激光切割加工,制成便于携带的平行袋。使用者只需按照切痕的提示对铝板进行折叠便可做出相应的办公用品。

意义:对于传统的办公用具设计,B.I.O.的设计理念无疑是一大革新。其形式精简到极致,功能的集约程度十分高。它为人们带来的已不仅仅是新颖的视觉感受或充满乐趣的制作体验,而是极简理念的冲击,让人们对于空间优化和材料节省的理解产生新的高度。

鱼缸花盆:共生的乐趣

ONE POT TWO LIVES

出处:鱼缸花盆是一款由设计师SHENG ZHE FENG和LING-YUAN CHOU共同打造的有趣作品。

简述:毫无疑问这是一款绿色设计,鱼缸和花盆以酷似太极的形式结合在一起,鱼缸中的水分被植物的根系所吸取,随后通过植物的根系进行过滤回落到鱼缸之中,鱼以植物残余的养料作为食物,其粪便则转化成植物所需的养分。如此一来,鱼缸和花盆便可相互依赖着,形成一个循环的小型生态系统。

意义:由于拥有着如此奇妙的循环系统,鱼缸花盆既能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也为人们省去照料的麻烦。该设计仿佛在讲述这么一个道理,良好的循环系统既能极大程度地节省资源、避免浪费,同时还能极大程度地省去人工投入,让人们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其它有意义的事情,可谓一举两得。

椅子:塑料瓶的二次生命

SIE43

出处:由波兰设计师帕维尔-格瑞恩特(PAWEL GRUNERT)所创作的SIE43椅子无疑是2009年米兰家具展的一大亮点。

简述:这款椅子灵感源自花朵,由数百个附在不锈钢支撑架的塑料瓶组合而成。该设计不仅能让人们便于更换当中任意的瓶子,还具备良好的支撑力。

意义:塑料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因此被广泛用于人们的生活中。然而,废弃塑料瓶的处理往往是一大难题,直接弃置野外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回收利用则要面临严格的净化处理标准和大量的人工投入。因此,将塑料瓶组合成椅子的概念便为人们开启了一盏新的明灯,激励着人们挖掘废弃生活用品的价值,给了大家名副其实的、平易近人的绿色生活的启示。其实,SIE43椅子的理念在国内的老一辈当中随处可见,我们时常能看到各类废旧生活用品经改造后,以同种方式或者另一种方式被继续使用着。只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变得丰富,从而让越来越多的人不必将这种生活延续下去。然而资源的存量并不会因生产力的进步而增加,丰富的物质生活往往更容易加速资源的消耗。因此,对于设计师来说,如何运用恰当的形式、恰当的技术使废旧生活用品得以“再生”,意义十分重大,而这恰恰也是人们更应该拥有的生活品质。

生态战略 篇4

一、实施辽东生态功能区战略的重大意义

生态功能区是指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区域。实施辽东生态功能区战略, 具有重要意义。

(一) 构建辽东生态功能区, 是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部署的具体行动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的位置, 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习总书记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 关系人民福祉, 关乎民族未来”。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 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是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 基于国情、顺应民意而做出的重要部署, 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实施辽东生态功能区战略, 就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和实际步骤, 也是符合辽宁发展实际的客观需要。

(二) 构建辽东生态功能区, 是辽宁省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补充

“十一五”以来, 辽宁省全面实施三大区域发展战略, 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 沈阳经济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突破辽西北成效显著, 三大区域的发展活力和潜能竞相迸发。东部9县 (市) 虽然分属三大经济板块, 但由于地理区位局限性、资源基础特殊性, 接受区域经济中心辐射和牵动不明显, 经济发展滞后于省内其他区域。2013年, 东部9县 (市) 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仅占全省的6.21%、4.17%、4.19%、4.12%;占44个县 (市) 的比重也仅为13.34%、14.98%、9.27%、10.38%。实施辽东生态功能区战略, 加大力度扶持东部发展生态产业, 有利于形成辽宁省区域经济增长的“第四板块”, 弥补全省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的不足, 完善全省区域发展战略, 形成均衡发展、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三) 构建辽东生态功能区, 是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的迫切需要

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是省委、省政府做出的重大部署, 体现时代特征, 反映辽宁特色, 凝聚4300万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强辽东山区生态保护, 让百姓呼吸新鲜的空气、饮用清洁的水, 是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的重要内容。而今, 百姓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 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近几年, 辽东山区的生态建设, 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关注, 希望保护好辽宁省“最后一方净土”。经过十年振兴, 辽宁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启动辽东生态功能区建设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为此, 应按照中央部署, 结合辽宁实际, 顺应民意期盼, 尽快实施辽东生态功能区战略, 加快推进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建设。

(四) 构建辽东生态功能区, 是保护生态环境、保证水质安全的必然要求

东部山区作为辽宁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 集中了全省84%的天然林, 60%的水资源, 每年涵养水源120亿立方米, 为中部城市群等地区提供超过70亿立方米的工农业用水, 为全省2300多万人提供饮用水。从一定意义上讲, 保护好东部山区的生态环境, 保护好东部山区的水源, 就能保证全省半数以上人民的饮水安全。加快构建辽东生态功能区, 从源头上加大生态建设力度, 引导东部山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实现更高层次的特色发展和梯度开发, 有利于水土资源保护、改良和永续利用, 为全省生态建设和饮水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做出重要贡献。

二、辽东山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现状

辽东山区9县 (市) 国土面积约3.58万平方公里, 人口约325万, 分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铁岭五市。近年来, 东部9县 (市)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大力淘汰落后产能, 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 取得较好成效。

(一) 基本情况

1. 加强污染防治, 保证水源安全。

辽宁省东部的桓仁水库、大伙房水库、观音阁水库等大型水库承担着全省大部分地区的饮水安全重任。长期以来, 为保证提供优质水源, 水库周边和上游的抚顺县、新宾县、清原县, 以及大伙房水库调水源头的桓仁县, 关闭了一大批污染企业, 从严控制污染环境的项目开工, 在保护生态环境上付出巨大成本。其中, 清原县关停企业110户, 新宾县关停企业40户, 抚顺县关停6家采矿点。桓仁县在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实施以来, 共关闭林业企业190个。其他各县如本溪保护观音阁水库、西丰保护寇河流域 (清河水库上游) 、岫岩保护大洋河流域等, 都在全省生态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减少和控制污染源产生, 宽甸县成功开发出“硼酸废液提取硫酸镁”和“低品位菱镁矿石浮选矿提纯”等技术, 提高了原料利用率, 实现了生产流程中的废物循环利用和污染零排放。凤城市针对黄金企业传统冶炼工艺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等问题, 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引进含砷金精矿生物氧化液综合回收利用项目, 实现了零污染、零排放, 避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清原县建成一条年产有机肥1万吨、年处理加工鲜鸡粪5万吨的现代化环保型生产线, 联合研制开发了绿色食品生产专用系列肥料。

2. 抓好造林绿化, 增加森林植被。

9县 (市) 着力抓好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通过矿山生态治理、小开荒还林、超坡地还林、封山育林和公路两侧生态建设等措施, 改善和修复森林生态系统, 实现了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 目前, 有8个县 (市) 森林覆盖率超过70%。

新宾县全面实施以“八大工程”为主的青山工程, 获得辽宁省绿化模范县、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先进县等称号。抚顺县被省政府确定为青山工程示范县, 被评为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县。清原县致力于水源涵养林保护工程建设, 为辽宁中部城市和辽北地区生产、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西丰县实施“三退一围一补”模式 (“三退”即清退小开荒、超坡地、沙化蚕场, “一围”围栏封育, “一补”对公路两旁、林区空白点进行补植) , 其经验在全省推广。桓仁县每年投入5000多万元, 使造林绿化以10万亩/年的速度推进, 在造林的面积和质量上位居全省首位, 在辽宁主要林业县份森林覆盖率排名中, 以78.4%的森林覆盖率位居全省首位。

3. 开展综合治理, 提升环境质量。

为切实改善农村环境, 提升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 9县 (市) 大力实施农村环境整治, 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建设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等, 有效解决农村污水、垃圾处理难的问题, 并重点向农村居民推广普及沼气利用技术, 提升农民自觉珍爱家园、保护环境的意识。抚顺县投入资金4.3亿元, 建设垃圾收集处理和污水收集处理等设施, 成立由365人组成的管护队伍, 每年投入运行管理费用1900万元, 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分类处理、综合利用, 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县、全省农村垃圾运行管理试点县和省级生态县, 农村环境治理经验在全省推广。本溪县为防止高消耗和高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 推行工业小区和污染集中控制、村镇垃圾无害化处理, 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防治, 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新宾县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农村节柴改灶能源建设工程, 仅此一项每年减少木材消耗3万立方米, 同时大力推广户用沼气、生物质燃料等农村新能源, 使农村能源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全县共建有秸秆气化站17处, 户用沼气池10400户。

4. 坚持生态立县, 推进绿色发展。

东部9县 (市) 坚持把“生态立县 (市)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发展经济优先考虑生态效益, 把绿色、生态、环保作为项目开工的重要前提, 积极推进生态工业、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

生态工业初具规模。西丰的医药保健品产业集群、凤城的汽车增压器及配件产业集群、本溪的人参铁加工产业集群等已形成一定规模。桓仁的包装印刷产业集群、新宾的焊接材料产业集群、宽甸的新型建材产业集群等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凤城的硼铁资源综合利用、机械加工等产业集群已具较大规模, 天利金业的生物氧化提金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清原县鼓励企业研发科技含量高的产品, 输变电配件产业集群实现快速发展。西丰的辉山乳业全产业链项目已列入国家发改委“节能减排”项目。

现代农业形成特色。桓仁的冰葡萄、岫岩的食用菌、宽甸的人参已成为全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示范典型, 清原的龙胆草等中药材、抚顺的黑木耳等食用菌、本溪的林下参等中药材和新宾的香菇等产业, 也达到一定规模, 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力。凤城市形成了南部发展果菜、水产养殖, 中部发展五味子、烟草, 北部发展山野菜、人参、柞蚕的生态农业产业格局, 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7家,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已见雏形。西丰县引进建设生命健康产业项目, 重点打造世界梅花鹿产业中心、绿色健康食品基地等, 着力培育梅花鹿、柞蚕、中药材等产业, 年经销鹿茸占国际鹿茸产量的50%, 占全国经销量的80%, 被誉为“中国鹿乡”。本溪县积极推进中国药都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 全力打造“中国刺五加”第一县。

生态旅游方兴未艾。东部9县 (市) 旅游产业已逐步实现聚集发展, 同时带动交通运输、商贸、餐饮等服务业发展。本溪水洞、桓仁五女山、凤城凤凰山等传统著名景点健康发展, 一批各具特色的新旅游景区脱颖而出, 如抚顺的三块石、宽甸的天桥沟、凤城的大梨树、清原的红河谷漂流和金山石佛、西丰的冰砬山、本溪的老边沟等景区各具特色。宽甸县先后被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名县”、“中国十大休闲小城”等荣誉称号, 去年, 又被省政府确定为辽宁生态旅游实验区。

5. 依靠科技创新, 支撑产业发展。

东部9县 (市) 紧紧围绕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各县 (市) 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有效落实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措施制度, 鼓励各类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技术成果应用、专利申请的主要力量,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凤城市建立了农机具、玉米种业等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2个, 试验与检测中心6个、民营研究所5个, 企业发展基础和后劲进一步增强。桓仁县充分依托区位和资源等优势, 与沈阳药科大学、辽宁大学以及山东张裕等高校和企业合作, 建立了葡萄酒、冰酒等技术研发中心, 促进了产业发展。岫岩县建成6家省级和市级技术研究中心, 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开发, 进一步拉长了产业链条。

一些有条件的地区, 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鼓励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产学研合作日益密切。如凤城市建立了辽宁省汽车发动机增压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联盟成员单位共同开发新产品500多项, 攻克技术难题12项, 获得专利和技术成果30多项, 一些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有的甚至填补了国际空白, 增压器企业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西丰县建立了鹿产品精深加工产学研联盟, 突破了鹿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瓶颈, 提升了鹿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水平。

(二) 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 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2013年, 9县 (市) 平均地区生产总值仅186.86亿元, 远低于44个县 (市) 平均286.62亿元的水平, 其中经济总量最高的凤城市地区生产总值456.08亿元, 不足瓦房店市的一半, 最低的西丰县地区生产总值仅80.34亿元, 相当于瓦房店市的7.6%;9县 (市)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平均15.47亿元, 也低于44个县 (市) 平均21.13亿元的水平, 财政收入最高的凤城市31.13亿元, 为瓦房店市的40.66%, 财政收入最低的西丰县6.93亿元, 仅为瓦房店市的9%。经济基础薄弱, 直接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科技支撑能力依然较弱, 人才和资金引进困难等。

2. 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东部9县 (市) 承担着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 发展也主要是以培育生态产业为主, 为保护生态环境, 大多数县放弃了一些发展机会。而目前, 省对县的考核指标相同, 没有充分考虑辽东山区的特殊性, 以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为主要考核指标, 造成考核体系不科学, 致使东部9县 (市) 地方政府陷入“经济发展上项目、保护生态砍项目”的两难境地。如, 矿业经济在抚顺市各县财政所占比重较高, 新宾县占20%、清原县占40%、抚顺县占80%, 随着大伙房水源保护区的划定, 矿山关闭和探矿权退出给各县财政收入带来较大影响。

3. 政策支持不够。

东部山区承担着全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屏障的重任, 大面积的国土被划定为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 工业项目受到更加严格控制, 但并没有获得相应的生态补偿。上级安排的专项均需要地方配套, 由于自身财力有限, 地方很难满足配套需求, 使各地陷入争取项目配套不起、不争取项目更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之中。尤其是东部山区9县 (市) 中有6个是民族自治县, 民族自治地方按规定可享受配套资金减免和税收减免等政策, 但实际中这些民族自治县没有充分享受到政策优惠。

4. 生态补偿标准低、方式单一。

目前, 生态补偿资金仅来源于国家及省级财政预算,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多元化补偿机制尚未形成。9县 (市) 纳入国家和省级生态补偿的林地面积总体较小, 补偿金额相对较低, 既无法满足生态公益林管护需要, 也不能充分弥补林农因禁伐带来的经营损失, 影响林农参与保护天然林的热情。从2014年开始, 辽宁省国家级公益林集体部分补偿标准由每亩每年10元提高到15元, 省级公益林集体部分补偿标准由每亩每年5元提高到7.5元, 两者补偿标准不一致。虽然补偿标准有所提高, 但北京、浙江、广东每年每亩的补偿金额已分别达到40元、19元、18元, 仍高于辽宁省的补偿标准。

三、辽东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原则和目标定位

(一) 基本原则

1. 政府主导、市场调节。

各级政府是推进辽东生态功能区建设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 制定相关扶持和引导政策, 加强对生态功能区的规划指导, 积极推进重大发展规划的实施。加快建立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 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向生态功能区集聚。积极引入竞争机制, 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打破区域与城乡壁垒, 促进辽东生态功能区资源空间优化配置。

2. 统筹规划、一体发展。

把辽东生态功能区作为一个整体, 对区域内的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规划, 实现生态保护一体化、经济发展一体化、产业政策一体化、交通设施一体化、城镇建设一体化、旅游开发一体化、补偿机制一体化、考评制度一体化, 形成区域协调、共同发展的一体化格局。

3.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充分考虑辽东生态功能区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产业基础、配套条件、基础设施、市场设施等因素, 根据功能区内各地的不同特点和优势, 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宜居则居的要求, 搞好特色产业、特色城镇、特色旅游、特色商贸区布局, 集中力量发展各具特色、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鼓励资源禀赋相近的县 (市) 发展“多县一业”, 发挥整体优势, 形成规模效应。

4. 生态先行、绿色发展。

坚持把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辽东生态功能区建设的首要任务, 在生态保护中发展生态产业, 在产业发展中优先考虑生态保护, 通过生态产业发展支撑生态环境建设, 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把发展生态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严格生态准入标准, 从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从严控制污染源头。

5. 完善法规、形成制度。

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辽东生态功能区建设, 要把法规制度建设作为重要内容, 逐步探索形成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 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 坚持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 建立使用资源付费、污染环境付费、破坏生态付费、谁受益谁补偿的机制。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 战略定位

1. 全省优质水源涵养区。

加强东部山区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 沿水库、江河流域划定生态保护区, 从严控制污染源排放, 加大污水、粪便、垃圾治理力度, 确保水源质量, 为广大百姓提供安全、清洁的饮用水。

2. 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

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逐步形成有效可行生态保护制度。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评价考核体系, 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集体林权、生态补偿等制度创新, 为全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

3. 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区。

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 加快“绿色转型”, 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工业和绿色服务业, 形成全省乃至国家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生命健康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矿产资源深加工基地。

4. 宜居城乡建设先行区。

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推进东部山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打造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美好家园, 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条件。

5. 特色生态旅游度假区。

充分发挥东部山区的资源优势, 依托山、水、林、泉、洞等自然禀赋和抗联等历史文化,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沟域旅游、温泉旅游, 推进休闲农业、养生度假产业发展, 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宜居宜游的旅游目的地。

(三) 规划目标

到2020年, 辽东生态功能区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污染防治能力、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得到普遍推行, 在有效保护生态的同时, 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形成辽宁第四大区域经济板块。

1. 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地表水水质明显改善, 主要河流径流量基本稳定并有所增加,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区域内所有水库、河流的水质全部达到Ⅱ类以上, 重要流域水质达到Ⅰ类以上。

2. 森林植被进一步改善。

森林蓄积量增加, 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恢复和增加, 各县 (市) 的森林覆盖率再提高一个百分点。

3. 空气质量常年保持优良。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均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0%以上, 城乡空气质量全部达到一级标准。

4. 基础设施健全完善。

县城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公共设施建设适度超前。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在村村通油路的基础上, 实现油路向自然屯延伸。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实现全覆盖。

5. 绿色产业蓬勃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不影响生态系统功能的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得到发展,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高, 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减少。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 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6. 居民收入显著提高。

不断拓宽居民增收渠道, 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超过全省平均增幅。

四、辽东生态功能区建设的保障措施

实施辽东生态功能区战略, 需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体系、产业支撑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 以保证辽东生态功能区建设扎实稳步推进。

(一) 生态补偿体系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体系, 是实施辽东生态功能区战略的重要保障。

1. 加大公共财政生态补偿力度, 大幅度提高补偿标准。

当前, 根据辽宁省财力状况, 最直接、最迫切的是进一步提高对公益林的补偿标准, 并且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应统一标准。同时, 省级财政应适当提高对抚顺、清原、新宾、桓仁等水源涵养重点县的补偿标准。

2. 积极开展市场化补偿, 实现补偿方式和途径多样化。

积极探索区域间生态补偿方式, 可以借鉴浙江的做法, 选择在某个受益区划出一片土地, 交给受偿区开发, 税收归受偿区所有。探索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整治与城乡土地开发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在土地开发中积累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全面开征城镇污水处理费, 形成阶梯式的收费标准;着力培育资源市场, 建立和完善水资源取用权出让、转让和租赁的交易机制;探索建立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分配机制。

3. 建立“双向补偿”机制, 实现权利和义务对等。

实行“双向补偿”, 就是水源涵养地内水质未达标的地区将受到处罚, 对水质受上游影响的地区予以补偿, 对水质好于规定的地区给予奖励。如果上游地区出境的监测水质没有达标, 由上游地区按照低于水质目标值部分的补偿标准, 向省财政缴纳补偿资金, 再通过省财政对下游地区进行补偿;如果上游水质好于断面水质目标的则由下游地区按照好于水质目标值部分的补偿标准, 向省财政缴纳补偿资金, 通过省财政对上游地区进行补偿。

4. 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为生态补偿提供制度保障。

以辽宁省现有的生态补偿政策为基础, 尽快出台专项法律法规, 进一步明确界定受偿地区和受益地区的责任和义务、补偿范围和对象、补偿标准和方式。同时, 还应制定专项生态补偿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或管理细则, 形成有利于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可操作的、完善的生态补偿法规制度体系。

(二) 产业支撑体系

产业发展是建设辽东生态功能区的重要依托, 是东部山区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构建完善的产业支撑体系, 要以发展生态经济、绿色产业为主攻方向。

1. 加快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做大做强现代农业。

在种植业上, 以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为重点, 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 发挥各地优势和特色, 形成“一县一业”、“多县一业”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在养殖业上, 加强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 实现梅花鹿、绒山羊、奶牛、生猪、肉鸡、野猪、山鸡、林蛙等规模化养殖, 支持养殖小区做好动物粪便循环利用、无污染处理;在不污染水质的前提下, 有效利用水库、河流等水面资源, 开展高效集约养殖和健康养殖, 重点发展青鱼、草鱼、鲢鱼、三文鱼等。在农产品加工业上, 围绕特色主导产业, 加大农产品深加工大项目建设推进力度, 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强农产品营销, 按照现代物流理念, 扶持鼓励龙头企业到大中城市设立农产品直销店、连锁店和开设网店, 不断拓宽销售渠道。

2.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做大做强工业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各地特色资源优势,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重点扶持各县正在成长中的产业集群。如:抚顺的炭化木、清原的输变电、新宾的焊接材料、本溪的人参铁加工、桓仁的葡萄酒、凤城的硼铁深加工、宽甸的新型建材、岫岩的食用菌加工、西丰的生命健康等产业集群, 都已形成一定规模, 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广阔。应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尽快将这些产业集群培育成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3. 加快发展生态旅游, 做大做强绿色服务业。

辽宁省东部山区地处长白山余脉, 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同时, 高句丽、清王朝发祥地都处于东部山区, 桓仁五女山、新宾永陵都是世界文化遗产;杨靖宇等抗联英雄的足迹遍布东部山区;清王朝统治期间形成的封禁文化、狩猎文化等, 都为发展生态旅游增添了人文色彩, 拓宽了发展空间。因此, 建设辽东生态功能区, 要把生态旅游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来培育, 坚持走绿色路、打山水牌、做好生态旅游的大文章。要坚持整体规划, 形成东部山区生态旅游的大格局;加大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力度,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沟域旅游、温泉旅游, 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景区景点;加强整体包装和宣传, 形成辽东山区生态旅游品牌;不断改善道路交通条件,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大力推进宜居乡村建设, 全面改善村屯环境;积极推进摄影基地、写生基地、影视基地建设, 进一步提高知名度;深入挖掘历史文化, 进一步拓宽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外延。

(三) 政策保障体系

完善的政策体系是辽东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可靠支撑。构建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 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 完善财政支持政策。

每年对东部山区各县 (市) 因保护生态环境而带来的损失进行科学测算, 并按照测算额度的一定比例由省财政给予转移支付。加大省级投资对东部山区生态建设、节能环保、水土保持、循环经济、污水垃圾粪便处理、水利工程、新能源等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 特别是水源保护区内的所有项目, 不但在支持力度上要增强, 更应免除地方配套资金。制定财政补贴政策, 引导和支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和推广运用新技术。优先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 强化东部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保障。

2. 完善税收支持政策。

逐步完善水、矿产、土地、森林、环境等各种资源税费的征收使用管理办法, 加大各项资源税费使用中用于生态补偿的比重, 重点向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区和自然保护区倾斜。省、市要加大对县级政府, 特别是民族自治县政府的资源税的返还力度, 全额返还或大部分返还给地方。对不同企业分期、分批开征差别税率的生态补偿税, 使治理污染的费用能够等额转入企业产品成本, 解决环境成本外部化问题, 强化企业保护生态意识。

3. 完善金融支持政策。

设立贷款贴息资金, 对属于鼓励投资的重大产业项目、扶贫项目、生态环保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适当给予贷款贴息。设立政府引导基金, 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生态功能区内企业。以多种形式争取金融机构对辽东生态功能区的文化保护、生态保护等提供金融扶持, 争取贷款数量、期限和利率等方面的优惠, 加快生态补偿进程。

4. 加大用地管理改革力度。

进一步提高土地流转率, 明晰集体土地权属, 建立集体土地交易平台, 大力推进集体土地流转, 推动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 有效破解生态农业发展用地问题。将矿山治理纳入国土整治全盘考虑, 加强矿山的污水排放治理, 杜绝污染水质。推行征占和恢复挂钩的模式, 实现占恢平衡, 完善植被恢复体制, 促进资源良性循环。探索土地使用权资本化, 逐步建立起农村土地使用权资本化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理顺农村土地产权关系, 盘活农村土地资源, 引导社会资本进入, 大量释放农村劳动力, 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资金和劳动力保障。

(四) 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体系是被考核地区发展的风向标, 对被考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1. 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指标考核。

省、市对东部9县 (市) 的考核, 不再以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为主, 不再参与全省GDP排名, 让9县 (市) 从沉重的发展经济的压力下解放出来, 转而聚精会神、一心一意抓生态建设, 在有效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推动经济发展。

2. 增加生态指标考核。

在辽东生态功能区试行国民经济绿色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绩效考核机制, 并作为当地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选拔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考核指标应包括森林覆盖率、生态公益林保护、水质监测、农村能源建设、节能减排、城镇规划、基础设施、旧城改造、环境卫生等指标。

3. 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

坚持和完善各级人民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 逐级签订辽东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责任书, 实行年度目标管理, 定期进行考核, 并公布考核结果。对环保工作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保护生态环境不力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处分, 对破坏生态、污染环境、浪费资源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责任。

摘要:辽宁东部山区是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随着经济发展, 辽东山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实施辽东生态功能区战略, 对守住辽东生态红线、完善辽宁区域发展战略、实现东部山区绿色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为此, 必须加快建立科学有效的生态补偿体系、产业支撑体系、政策保障体系、考核评价体系, 为辽东生态功能区建设提供保证。

生态战略 篇5

--全市生态安全战略专题研讨班心得体会

市林业综合服务中心 富远年

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全市上下干部群众以极大的热情和干劲投身其中。特别是广大农民对发展特色林果产业从认识上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过去被动应付到现在的主动发展,从被动等靠到主动投入,为推进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一、形势趋向

特色果林不仅是培植地方财源,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而且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特色林果基地建设为抓手,推进生态安全战略的实施,拓展了生态建设的领域和空间,夯实了生态经济型林业发展后劲。

1、建设特色林果基地是调整农林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 特色林果基地建设作为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是武威加快经济发展的正确选择和必由之路。目前以民勤薛百、三雷为代表的优质红枣基地,以凉州区黄羊镇、古浪县大靖镇为代表的优质枸杞基地,以凉州区西营灌区为代表的优质梨树基地,以黄羊河农场、石羊河林场、威龙、皇台等为主的 酿酒葡萄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正逐步向区域布局合理化、发展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的方向迈进,通过特色林果产业的发展,为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也成为结构调整的有力抓手之一。

2、建设特色林果基地是实施生态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 建设特色林果基地,是维护我市生态安全的紧迫需要。经济林前提是生态林,是森林生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获得高产出、高附加值而赋于特殊功用的同时体现出经济型林业的典型特征,成为生态经济型林业的最佳载体。这即能有效地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优化绿洲小气候,改善局域生态环境,又能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培植地方财源,发展地方经济,其突出的经济效益、显著的生态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确定了不可动摇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地位。而且通过关井压田、退耕还林措施在绿洲农业区再建设百万亩特色林果基地的策略是建立在科学可行的基础之上的,能使武威现有的森林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拓展了生态修复的途径。

3、建设特色林果基地是推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我市经济林树种栽培历史悠久,特别是武威露仁核桃、民勤红枣享誉省内外。当前,发特色林果产业既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土地资源优势,又有通过特色林果致富典型、示范带动效果好,说服力强。像凉州区大柳乡烟房村村民李生超,带头发展温室特色林果5棚,棚均收入2.5万元,西营镇前兴村村民刘兴年,率 先发展优质黄冠梨60亩,亩产8000-10000斤,亩均收入9600-12000元,成为全市闻名的特色林果种植大户。这些身边的实例充分说明特色林果基地建设是推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对加快特色林果基地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重点选择

1、继续壮大酿酒葡萄基地建设

目前,武威酿造葡萄基地达到10.14万亩,约占全国酿酒葡萄种植面积的10%左右,成为国内十大葡萄酒原料产区之一,2010年产量达到 2.24 万吨。现有4家葡萄酒加工企业,加工能力达6.1万吨。其中,莫高2.5万吨、皇台1万吨、苏武庄园2.5万吨、石羊河0.1万吨。2010年全市葡萄酒(汁)产量达到1.71万吨。葡萄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增值、地方增税的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对路的品种、成熟的配套加工技术,拓展良好的市场,到十二五末新建酿造葡萄基地19.86万亩,总规模达到30万亩的目标任务是有可能实现的。

2、加快推进优质红枣基地建设

一是我市红枣栽培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以民勤红枣发展最为突出,栽培已有上千多年的历史,群众经营管理经验十分丰富,积极性高。二是有效积温高,生长季节昼夜温差大,光照强,有利于有机营养积累,所产红枣含糖量高,品质优,是比较理想的红枣生产适宜区。三是市、县区林业技术单位多年来在红枣良种选育、丰产栽培、栽培模式等方面进行的 试验研究为发展红枣基地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四是从近年发展情况来看,红枣产业在节水增收方面效果比较明显,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到十二五末完全能够实现新建红枣基地10.77万亩,栽植总面积达到20万亩的奋斗目标。

3、迅速扩大特色枸杞基地建设

枸杞杭寒、耐旱、适应性强,是一种药、食用源的农产品,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有机和无机营养物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广大消费者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必将会刺激枸杞需要数量的大幅提升,这为枸杞基地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近年来,古浪、民勤、凉州区先行一步的发展已收到良好的效益,无形中带动了枸杞基地的建设。今年,古浪县大靖镇长城村栽植枸杞1000亩,凉州区黄羊镇三合村栽植枸杞1330亩、民勤蔡旗乡金家庄村栽植枸杞1358亩,西渠镇万顺村栽植枸杞1880亩,这些乡镇村组栽植任务的完成,有力地促进了枸杞基地建设步伐,以万顺村枸杞为代表的丰产栽培示范点更是管理精细、成效明显,加快了枸杞产业的发展,只要品种对路、技术到位、管理精细,通过五年的时间完全能够新建枸杞基地12.5万亩,累计总规模达到13万亩。

4、调整发展优质梨树基地建设

梨树是武威的乡土树种,适应性强。但现在是品质好、产量高的树种很少。在发展重点上,首先是加强品种选择,其次是加强区域布局;在发展方式上,首先应在凉州、古浪沿山冷凉灌区 乡镇大力发展优质梨树基地,其中以黄冠梨、早酥梨为主,以西营灌区为重点,突出特色,稳步扩大种植面积,实行分区连片种植。其次是对现有的低产低效梨园进行改造。首先是对品种较好、但管理水平低的梨树,实施整形修剪、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提高果品产量和商品率;其次对果树品种不好,树龄在15年以下的果园,采用优良品种高接换头的方法进行改造;第三是对品种不好、树龄过大的全部伐除更新,重新规划,栽植新品种。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新发展优质梨树基地6.74万亩,十二五末优质梨树基地面积累计达到12万亩的规模。

5、稳步推进设施林果基地建设

设施林业是设施农业在空间上的扩大和内容上的延展。经过多项式年的试验和实践,设施促成(延后)红提、桃、杏在保证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凉州区松树乡南河村、丰乐镇龙口村、谢河镇谢河村为例,92棚红提葡萄定植第二年70%树体挂果,产量达到350公斤,第三年产量750公斤,第四年进入盛果期,产量1500公斤,效果极其显著。与此同时,不断丰富设施林业内容,积极引进外地新树种进行试验研究,引进台湾青枣、黄金蜜桃、食用木瓜、甜樱桃等特色林果品种,在不同区域进行了设施栽培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十二五期间通过积极稳妥的发展设施特色林果,实现以红提葡萄为主的设施林果4.05万亩,全市总规模达到5.54万亩以上,使设施林果基地建设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的着力点。

三、对策跟进

目标明确、重点确定后,经济有效的措施保障至关重要。

1、持之以恒的组织保证,一条思路贯到底。

思路就是出路。一以贯之的特色林果产业发展思路和后任党政领导对思路的认同是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思路一旦确定,就上升到党委、政府决策的高度,应坚持在发展中完善,在完善中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任干给一任看。像新疆和田、若羌一样抓特色林果基地建设,他们书记、县长换了好几茬,而建设红枣、核桃产业基地的思路始终没有变,认准的产业一抓到底;像庄浪县二、三十年如一日抓梯田建设一样抓特色林果基地建设,这是武威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应当认真借鉴的。

2、科学可行的规划指导,一张蓝图绘到底。

百万亩特色林果基地建设是一项巨大而又长期的系统工程,决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为确保特色林果基地建设在发展中不走样,不出偏错,首先要超前制定规划,其次要科学论证规划,第三要严格执行规划,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因此,为了使特色林果产业建设高点起步、持续建设,应当认真执行《武威市100万亩特色林果基地建设规划》不走样,分、分树种、分区域稳步推进。

3、行之有效的政策扶持,一种良方用到底。

政策扶持是全市特色林果产业能否做大做强做优的根本保证。通过项目资金、财政贴息、优先配水等政策扶持,为特色林 果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一是加大特色林果基地建设的资金扶持。积极争取省上对特色林果产业的项目扶持,特别是枸杞、红枣、梨、核桃等特色优势树种的资金扶持投入,重点为良种苗木繁育、林业技术推广、科技培训等关键环节安排扶持资金,稳步推进林果产业发展。二是财政贴息扶持。对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个人大规模种植优质特色林果的应给予财政贴息方式扶持。三是优先配水。千方百计保证特色林果优先配水,林果基地建设配套水利设施要纳入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推动特色林果基地规模发展。

4、扎实有力的科技支撑,一套技术管到底。

林果技术推广、培训是全市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一是编写一套培训教材。围绕提高广大果农技能,根据栽植树种特性编制统一的林果技术培训教材,安排技术骨干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培训,利用三年时间完成100万亩特色林果基地生产技术能手的培训目标。二是出台一套技术规程。分树种制定建园及幼树管理技术规程和管理历,有针对性的解决种植户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三是探索一套服务模式。首先是突出典型示范,在各示范点确定一名技术人员全程进行技术指导,提高林果种植户素质,力争做到村村都有农民技术员,户户都有技术明白人,形成一支稳定的基层林果技术队伍,幅射带动全市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其次是健全完善林果业科技服务体系。市、县区林技中心不断强化林果业技术服务人员知识更新和素质 提高,加大林果技术服务力度,进一步完善特色林果基地建设绩效考核和奖罚机制。

5、积极超前的市场拓展,一个目标做到底。

林果基地建设的直接产出物是果品,果品必须要有市场。大规模的基地建设必然有大量的果品需要销售,因此超前做好市拓展势在必须。一是借助媒体拓展。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二是出去拓展。利用各类展销会主动出击,宣传推介销售特色果品,采取精品展示、播放光碟、现场品尝、无偿赠送等方式,让省内外客商知道武威林果产品的种类、规模、品质等,建立产销关系。三是建设市场。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吸引林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使林果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

6、对路充裕的苗木保障,一鼓作气抓到底。

生态战略 篇6

新商业世代素描

众所周知,这是一个经管图书早已销量疲软的年代,而这本书既不是名企业家传记,也不是国外知名大师的作品,能够畅销在于作者用了笨功夫来研究这个全新的商业时代——平台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重量级影响,而第一作者陈威如作为中欧商学院的副教授也曾在美国和欧洲任教多年,他对于中国企业的熟悉和深入了解,使得这本书能够真正写出中国本土味,而非仅仅将一个先进理念悬空于读者头上。

那么平台战略到底为何吸引了这么多的读者,核心原因很简单,就在于揭示了如其标题所言的“一个全新商业世界的生存哲学”:创造大一统平台、培植自己的生态圈、获取顾客和市场的高度忠诚度,从而不断创新,这也是如今BAT可以笑傲江湖的真实原因。

马云赢了,不仅仅是因为终于成功上市,是因为天猫在零售江湖的豪迈气派;乔布斯去世了,可苹果更牛,绝对不是因为新款手机更贵了,而是其生态系统优势已经让最后的对手三星也利润下滑;马化腾更有底气了,微信成为亿万中国人沟通的首选,腾讯系帝国在新生态中不断壮大,连世界杯转播都能创造全新记录。但与此同时,凡客的大幅亏损已成定局,当国人不再热衷于网购便宜服装,陈年的商业理想与现实差距更大。诺基亚被微软收购后,一直问题重重,最终发现他们的员工其实连安卓的程序都不会写。更令人一声叹息的,还有众多零售大亨们,商超和传统百货遭遇接连不断的关店潮,使得行业竞争力持续下跌。

发现自己最牛的领域

两相对比,不难发现,如今的商业游戏难度直线上升,顾客早已不满足只是单项沟通,只能获得单一商品,而是多样多次的复合型体验。一间虽然狭小但可以及时买到午餐水果和生活必需品的便利店,也比大而标准化的超市更受消费者欢迎。《平台战略》之所以能够写到读者的心坎里,就在于揭示了我们都感受到却没有系统总结的商业全新趋势。

生态战略 篇7

一、“生态校园”的丰富内涵

生态, 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简单地说, 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 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生态校园就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及运行的, 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各物种布局、结构合理且自然环境优良, 物质、能力、信息高效利用且对环境友好的, 集学习、工作、活动、休闲功能于一体的人工生态系统, 是通过乔灌草相结合、地面绿化、墙体绿化与屋顶绿化相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 采用多树种、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建设, 植被覆盖面广、景观种类丰富、空气清新舒畅、功能设施齐全的绿色学校。

二、建设生态校园的意义

建设生态校园, 编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摇篮,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升有着巨大的影响, 甚至可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行为习惯。

1.绿色生态的校园环境能够提升师生的综合素养。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中央教科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刘惊铎在《生态体验论》中说, “在营造教育生态环境的过程中, 要凸显既适合于知识学习又有利于人格健康成长的教育情境和文化氛围, 使导引者和体验者双方全息沉浸、全脑贯通、激发生命潜能、陶冶健全人格、体验学习过程的幸福和人生成长的乐趣。”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 并且由此提升人的综合素养。广大师生每天生活在绿色、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中, 受其熏陶感染, 可以更容易地体会到生活的美, 从而激发爱生活爱校园的情感———一个对生活充满感激和热爱的人, 必然是一个乐观向上、心地善良的人;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必然是举止文雅、注重形象的人;一个注重形象的人, 必然是一个富有涵养、追求卓越的人。这样的人, 不就是我们教育所要培养的终极目标吗?

2.生态校园文化能够带动社会环境的整体改善。生态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通过生态教育有力促成。校园生态教育就是在校园这个特定环境里, 创造外部的生态环境, 建立内在的生态理念, 以生态学为依据, 传播生态知识和生态文化, 提高学校师生的生态意识及生态素养。学校师生能够正确认识自然环境的规律及其价值, 并且提升自然环境的情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将极大地影响周围的每一个人, 进而带动社会环境的整体改善。三亚目前总人口有70 多万, 其中学校师生超过19 万。生态校园文化的熏陶, 将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并且产生强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由一所学校影响一个甚至多个村庄和社区, 由19 万师生影响到家庭和周边人群甚至八方游。在这种相互影响下, 社会环境的整体改善、文明程度的整体提升将成为现实。

三、如何建成生态校园

生态校园的建设, 其内容大致分为生态景观、生态技术、生态教育和生态管理四个层次。生态景观建设以校园布局结构、道路交通规划、景观园林设计、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建筑设计与布局等为主要规划、建设内容;生态技术的应用是指以环保技术的应用为核心, 以资源、能源的节约、再使用和再循环为原则, 注重减少校园对能源的消耗, 减轻校园内部环境污染;生态教育指从生态规律、生态伦理和生态美学相统一的角度去培养、熏陶甚至改变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哲学观、生态观和世界观, 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素养与生态意识;生态管理是指学校在全面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纳入对环境友好的管理措施并逐步形成制度规范, 达到促进学校物质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为目的。

1.科学规划, 分步推广。在建设生态校园时, 要以生态为中心, 打造绿化、美化、净化、亮化、优化的校园环境。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琦在视察市第十小学时, 实地指导生态校园规划建设, 并要求将其作为试点, 分步推广, 把生态理念植入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的规划和改造建设中。特别是在规划校园建筑时, 要使其与校园内的绿化景观互相融合, 建筑艺术形式要体现出与自然之美相互融合包含的生态性, 提高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亲和力, 降低其对环境的冲击性, 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当地的建筑文化特征和人文理念。

2.因地制宜, 造景入校。所谓因地制宜, 就是要结合实际, 突显当地特色。生态校园的主体是绿化, 在所选树种、花种、草种时要适合本地生长。不仅要考虑到易成活、耐修剪、寿命长, 还要顾及到物种的多样性, 体现教育特色和地方特色。市第十小学是一所新建的安置区小学, 依山傍河, 学校的生态校园建设, 将通过种植以本地树种为主, 绿化面积达2182㎡, 还有透水沥青路面、人工湿地、生态草沟, 以及特色坐凳、廊架等, 让孩子们在校园里不仅能静下心来读书学习, 还能在课余看得见“山”水虫鱼, 陶冶情操, 其乐无穷。所谓造景入校, 就是要把校园打造成景点。校园景点不仅要环境美, 而且要注重艺术性, 突显校园文化艺术的魅力。近年来, 三亚与上海长宁开展基础教育合作交流, 上海学校的环境建设, 其别具匠心打造的亭台楼阁、绿树成阴、错落有致、立体交汇、处处皆景的“小公园”模式, 极致彰显历史的积淀、文化的精髓和艺术的高雅, 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3.特色发展, 生态育人。生态校园不仅要求校园自然环境优美和谐, 更需要学校走特色和内涵发展道路, 培养阳光、幸福的孩子。生态校园建设要在以生态为主导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突显学校特色, 以浓厚的生态氛围培育学生健康成长。如三亚市崖州区南山小学, 地处风景秀丽的南山景区外围的黎族村庄, 经过几年的建设, 不仅建成学农基地, 有菜园、猪圈, 还建成普及海洋科技知识的风雨长廊, 培植百年木棉树和当地大叶榕, 而且整栋教学楼都绘上具有当地民俗的黎族图腾。课余时间常常组织师生练习竹竿舞, 歌声器乐声和欢笑声伴着朗朗读书声, 使整个校园生气活泼。气象万千。又如三亚市第九小学, 一所坐落在三亚湾畔的知名学校, 除了建设优美的自然环境外, 以海洋文化为特色, 所有建筑都充满海洋蓝色的气息, 处处凸显海洋符号。学校依托海洋资源, 开展以德育教育、课堂教学、校本课程、校园活动为载体的“海润生命”课程, 为学生创设实现梦想的舞台。这些特色学校, 都以生态为抓手, 推崇环境育人, 走出各自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 成为一道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三亚正在大力推进城市“双修”“双城”建设。强化生态建设和管理, 本质上是进一步保护和修缮三亚的“青山绿水、碧海蓝天”, 努力守住三亚的山水, 守住三亚的乡愁, 为三亚积蓄发展“本钱”, 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 为打造布局合理、生态和谐、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管理高效的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精品城市打牢发展根基。从这一意义上讲, 建设生态文明是三亚“双修”、“双城”的目标之一, 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着三亚的“双修”、“双城”。

三亚的学校依山傍海, 或临河而建, 或群山环抱。建设生态校园, 倡导绿色办学, 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 更是三亚“双修”、“双城”建设的需要。伟大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认为,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生态校园本身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 美丽和谐的生态校园环境, 势必会结出丰硕的人才之果;有人才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必将推动三亚的“双修”、“双城”战略目标实施, 助推三亚科学发展、绿色崛起。

参考文献

[1]刘惊铎.生态体验论[J].中小学德育, 2013 (9) .

[2]雅斯贝尔斯 (德) , 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1991.

生态战略 篇8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资源赋存状况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涵盖了江西省内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总面积达5.1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区域内名山耸立、名江横流、名人辈出,拥有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和丰富的动植物种群,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条件。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国家标准,可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资源赋存状况概括归纳如下:

资料来源:根据互联网资料不完全统计、综合整理而成。

总的来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资源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品味较高,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得益彰,组合条件良好,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和市场影响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1、优越的交通区位。

从全国范围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处于我国南北贯穿、东西联结的枢纽部位,由长三角城市群、海峡西岸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试验区等区域经济体拱卫合围其中,区位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其交通优势也十分显著,目前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尤其是长江黄金水道和京九大动脉临湖而过,为其生态旅游的大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可进入性。

2、突出的产业地位。

政府支持是旅游产业得以发展的根本保障。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相关各级政府都对发展生态旅游业给予了足够重视,一方面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另一方面纷纷将产业政策向旅游倾斜,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业的主导产业地位,并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这些举措将推动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的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快车道。

(二)劣势分析(Weakness)

1、区域联动有待增强。

长期以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相关的各县(市、区)在生态旅游业发展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行政割据、各自为政”的弊端,相互之间尚未建立起目标一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全方位合作机制。相反,由于资源与区位的相似性,在旅游市场上这些邻近的县(市、区)之间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直接竞争关系。因此,通过广泛地区域合作与联动发展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整体旅游竞争力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2、产品层次有待增多。

旅游者类型的多样化及其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旅游产品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和层次化。从现实的情况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产品的供给主要停留在观光游览型的基础层次,如水上观光、森林观光、山岳观光等,而参与体验型的高层次旅游产品明显不足。所以,根据细分市场的不同需求不断进行旅游产品创新,从而丰富产品层次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y)

1、区域发展的政策性机遇。

自1999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江西省及时抢抓机遇,使鄱阳湖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中转作用,在相当大程度上带动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活力。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难得的政策性机遇,为该区域生态旅游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产业发展的趋势性机遇。

旅游业被誉为“朝阳产业”和“无烟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一直保持着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旅游人次数和旅游总收入不断增加。据世界旅游组织(WTO)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1位的旅游目的地国和第4位的旅游客源地国。同时,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国际上近些年来新兴的热点旅游项目,倍受旅游者青睐。这些趋势性机遇,更进一步表明生态旅游业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四)威胁分析(Threat)

1、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旅游业的高成长趋势也使得各个层面的市场竞争变得尤为激烈。从空间上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的发展面临“东西夹击”的挑战。东部沿海省份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拥有良好的接待设施和相对成熟的旅游产品,旅游竞争力强劲。而西部地区受益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倾斜,亦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以其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和神秘独特的旅游形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2、专业人才供给不足。

为了契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江西省众多高校如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九江学院等都开办有旅游管理专业,具有一定的招生规模。但是从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走向上看却难如人意。一方面,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定向吸引力客观上造成日益普遍的“孔雀东南飞”现象;另一方面,许多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最终选择跳转到其他行业,而能在县(市、区)中坚守基层旅游行业岗位的大学毕业生更是凤毛麟角。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

要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业突破性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把握形势,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具体地讲,就是要做好“五个加强”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整体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规划的指导。因此,当务之急是要结合湖区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委托专业机构科学地编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其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产业定位、发展目标、空间结构、重点项目等进行全面地部署。同时还要建立起切实有效的规划实施反馈机制和监控体系,避免区域内某些县(市、区)和旅游开发商由于利益驱动,在项目开发上随意越过规划的边界而使规划变成一纸空文。

(二)加强资金投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旅游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区域、产业、生态、社会的重新优化布局,需要动用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建设中。所以在资金来源上应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一方面要大力争取国家及省、市各级政府专项拨款,更重要的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旅游开发商前来投资建设;而且还要积极打造开放性的旅游投融资平台,提高区域内旅游企业的融资和筹资能力。

(三)加强产品开发。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发展的核心内容。要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独特的自然湿地风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开发出能够满足旅游者多元化需求、充分涵盖观光、体验、享乐、认知等各层面的系列生态旅游产品,目前可着重考虑建设观鸟生态旅游基地、休闲渔业旅游基地、观光农业旅游基地、湿地森林生态公园、水生生物博物馆、水上运动场等。在旅游线路设计上,则要突出“水陆”并进的设计风格,即要有水路、陆路和水陆交替线路供游客自主选择。

(四)加强营销推广。

尽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资源品味上乘,但“皇帝女儿不愁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过去,营销推广活动在区域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举足轻重。而营销推广的核心问题是旅游形象问题,因此必须深入挖掘鄱阳湖区域的文脉、地脉内涵,在本底分析的基础上塑造出完善的旅游形象系统,形成明确的旅游主题形象、辅助形象、旅游标志、旅游口号,并进行长时间、全方位、多手段地宣传促销,如有针对性地参加旅游展销会、博览会,制作多品种、多语种的旅游音像制品等。

(五)加强人才培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旅游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为旅游专业人才的竞争力。区域内各县(市、区)要进一步推进旅游人才教育培训,迅速培养出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过硬、能力突出、相对稳定的高层次旅游人才队伍。首先,要全面实行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和考试制度,定期组织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岗轮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其次,要改革用人机制,改善人才结构,采取“栽桐引凤”的做法,通过良好的工作待遇、工作环境以及发展空间吸引急需的专业人才前来大展身手。

参考文献

[1]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3]孙冬英,王燕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J].生态经济,2010,(3).

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战略 篇9

要做好科学生态规划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生态城市规划三要素

1.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城市的形成源于人类“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因而, 绝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所谓充分利用, 一是保护, 二是提升。充分利用的基础首先在于保护。因为, 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可比拟的,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次是提升。提升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 通过工程技术措施维持和提高其生态效益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 是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实践经验看, 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2. 明确经济生态发展指标

经济生态发展指标要突出速度、结构、效益三个重点, 建立起符合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各产业比例合理、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 加快能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主要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单位GDP能耗和水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应当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比例、规模化企业 (年产品销售收入大于500万元的工业企业) 通过ISO14000认证的比例、资源 (特别是水资源) 利用科学合理等。

3. 生态发展不容忽视

社会生态发展指标要突出以人为本, 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中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 使城市载体功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生命线系统 (包括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系统) 完好率, 消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震等自然灾害、防洪抗旱、交通安全、工业事故 (包括化学品泄漏) 、反恐与治安、重大气象灾害等应急救援系统, 燃气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学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市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等。与此同时, 社会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 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 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 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等。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在编制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 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 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 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同时, 应优先考虑增强生态功能, 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二、城市生态总体规划

1. 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 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 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又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密不可分。城市的各种活动都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 相反, 强度过大的城市活动反过来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持续破坏, 从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因此, 城市生态规划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相协调,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 城市生态规划的内涵

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 (MAB, 1984) 报告指出:“生态城 (乡) 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人类活动的最佳环境, 诱发人创造精神和生产力, 提高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具体来讲, 城市生态规划就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目标和措施所作的规划, 其目的在于提高环境质量, 维持生态平衡,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它遵循生态学与城市规划学有关理论与方法, 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 辩识、模拟、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 掌握城市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对城市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综合布局与安排, 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态规划方案, 调整城市人类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以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 实现城市的和谐、高效、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 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 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 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 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 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 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 城市生态规划不同于传统的环境规划和经济规划, 它是联系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及社会经济规划的桥梁, 其科学内涵强调规划的能动性、协调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其目标是追求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 生态环境的和谐。

三、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 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 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 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 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 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 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代理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 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 完善生态功能, 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 是能够形成强大示范效应的龙头产业。要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城市产业现状的基础上, 立足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和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设计城市产业。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 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 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 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 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 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要努力推行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创建绿色企业等, 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 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 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公示。

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 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合理布局。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要求, 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区位和发展规模。二是节能低耗无污染。即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坚持环境保护原则, 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光污染、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间距等, 以解决住宅采光、室内通风等卫生问题。三是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生活垃圾。四是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 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湖河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等, 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内必须设置集中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共绿地必须大于人均1.5平方米。五是增加居住区文化体育设施。

摘要:如何建设生态城市是当前各地十分关心的问题, 该文对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构想。指出: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了解经济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生态环境的发展指标, 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态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同时精心做好生态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

关键词:生态城市,总体规划,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刘贵利:“城市生态规划编制内容浅析”《规划师论坛》[J].2001, (6) :18;

[2].黄肇义, 杨东援:“未来城市理论比较研究”《城市规划汇刊》[J].2001, (1) :4;

[3].欧阳志云, 王如松:“寻求区域持续发展的途径”《生态学和持续发展》, 1993;

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的生态战略构建 篇1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企业间的竞争方式和范围已经超越了产品、行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仅取决于其本身, 还受到它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 企业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站在宏观的角度, 以整个企业生态系统为中心, 研究企业之间、企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竞争方式的转变对企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企业的成功与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所从属的生态系统。因此, 企业在制定战略时, 不仅要分析自身的资源、能力, 更要从其所属的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 制定相应的战略。传统的战略理论在目前这样的动态竞争环境中显得捉襟见肘, 而基于生态理论的企业战略研究将会为企业制定战略提供崭新的视角。因此, 运用生态理论研究企业间相互关系, 有助于企业领导者正确制定企业成长战略, 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 也有利于对未来产业发展等领域的问题进行预测, 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一、企业生态系统的要素

企业生态系统通过顾客需求将位于不同生态位的企业联合起来, 创造价值。众多的企业在技术、资金、运作方面相互协作, 形成一个价值共享的统一体。企业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市场空间, 它促使人们将设想通过技术进步加以实现。当市场中有了需求并被认可, 再加上核心企业的推动, 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这项事业中。

在企业生态系统中, 每个企业的角色是不同的。扬西蒂和莱维恩把公司分为网络核心型、坐收其利型、支配主宰型、缝隙型四种类型。他认为网络核心型企业能够推动企业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 网络核心型企业提供了关键的平台, 为生态系统创造价值并与其他成员共享价值;坐收其利型和支配主宰型通常不会促进系统的健康发展;而缝隙型企业数量众多, 主要是依附于网络核心型企业的企业。

核心企业与缝隙型企业在资金、技术、运作等方面相互协作, 共同创造价值。但是, 缝隙型企业与核心企业在生态系统内的作用是不同的。缝隙型企业需要依附于核心企业。缝隙型企业与核心企业的划分也是相对而言的, 在某一个局部, 某一个缝隙型企业也有可能处于核心地位。因此, 在企业生态系统内, 核心企业与缝隙型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网状结构, 共同满足市场需求。同时, 与传统观念不同的是, 在企业生态系统中, 顾客不再被当做企业之外的因素, 而成为了整个系统的一部分, 其结构图 (如下页图1所示) 。

二、生态系统视角的企业战略分析

莫尔的生态系统战略是在以前战略理论的基础上, 同时又结合了新的时代特点而产生的, 因此它与以前的理论联系密切, 同时又有不同之处。

第一, 它将制定战略所需考虑的环境扩大了。制定战略不是仅仅从企业自身来考虑, 而是从企业所在的企业生态系统的高度来考虑。企业所在的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竞争力如何、如何发展壮大在企业制定战略时显得更为重要。

第二, 战略从关注企业自身的成长转变为关注企业所在的企业生态系统的成长和企业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的变化。正所谓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企业的命运与之所处的生态系统的命运休戚相关。企业要想生存, 必须在生态系统中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确保别的企业的触角不会伸向自己的领域;企业要想壮大, 则要努力成为生态系统中或者局部的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企业。

第三, 企业的绩效不仅仅取决于企业内部管理的好坏和行业平均利润, 而是生态系统和其内部各成员关系的函数[1]。

第四, 企业间的竞争由直接变为间接;合作逐步取代竞争。以往的单个企业和单个企业的竞争转变为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竞争。这样, 竞争从直接的竞争转变为相对间接的竞争。而在企业生态系统的内部, 虽然各成员之间会竞争, 争夺核心企业的位置, 但是, 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合作。企业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而紧密地联系起来, 共同满足客户的需求。

第五, 战略的制定从基于产品或服务的竞争, 演变为在此基础上的标准与规则的竞争[2]。

第六, 从关注企业自身的资源到整合企业可以利用的资源。从古典战略理论学派直至资源学派, 都是关注企业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但是到了生态理论战略, 由于企业间组成了生态系统, 企业相互协作, 因此企业不但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 还能够整合生态系统内其他企业的资源, 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

综上所述, 基于生态理论的战略与以往战略理论的不同 (如下表所示) 。

以上的不同也决定了企业的组织结构的变化。企业生态系统比传统的组织更能够以顾客为导向。企业生态系统中顾客的喜好就好比是阳光。正如植物具有向阳性, 企业生态系统则跟着顾客的需求走[3]。传统的组织中, 零售商最先知道市场的情况, 然后传递给分销商, 再传递给制造商。当然由于市场的竞争, 会有竞争者取代反应滞后的公司, 但是这个过程漫长、无法直接传递到位。但是企业生态系统是一种扁平化的组织, 通过建立界面和平台把它的参与者和顾客集合在一起, 可以直接和顾客对话, 知道顾客需要什么, 什么应该被创造出来。同时, 企业生态系统具有源源不断的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企业生态系统和以前的组织形式不同, 还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的组织。以往的组织, 战略联盟也好, 供应链也好, 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组织。公司之间通过长期的合作形成对于彼此的信任, 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 从而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组织。但是, 企业生态组织是开放的组织。它随时欢迎新的参与者加入, 它的大门随时向有志于从事这项事业的人或者组织打开。因此, 这保证了企业生态系统能不断地创新, 而价值正是来自于生态系统中不断的创新和进步。

三、基于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

以上对于生态系统战略的形成、结构、特点等进行了分析, 那么在实际中, 如何运用这种战略应对竞争?基于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分析框架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 在加工、整理后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分析模型。此模型围绕四方面分析: (1) 分析现有的价值理念能否满足市场需求? (2) 评估系统风险, 包括依赖风险和整合风险。 (3) 创建价值创新和共享机制。企业的生态系统本质上来说也是一条由各个节点组成的价值链。 (4) 不断进行绩效评价, 审视价值理念、系统风险、竞争优势是否发生变化, 并根据变化情况重构生态系统或选择新的系统。模型 (如图2所示) 。

(一) 核心企业战略

基于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模型分为了上下两部分, 主要是因为核心企业和缝隙型企业在企业生态系统中的战略诉求是不同的。核心企业是企业生态系统的推动力量, 他主要负责建立整个系统的价值共享机制、价值创新、整合资源, 确保生态系统的竞争力和健康运行。而缝隙型企业则主要关注自己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并保持自己的相对优势, 参与价值创造的过程, 同时在生态系统无法有效运行时, 退出此生态系统, 转而投向更具有竞争力的企业生态系统。对于核心企业而言:

1.分析现有的价值理念能否满足市场需求。所谓价值理念也就是用简洁的、概括的语言对将来生活的一种设想或想象。价值理念的革新来自于新的思想或者新的科技。正是价值理念的革新创造了新的需求, 而新的需求是推动企业生态系统成长壮大的原始力量。当现有的价值理念没有改变, 同时现有的价值创造和共享机制依然有效时, 则可以巩固现有的生态系统, 否则就需要重组企业生态系统。

2.评估系统风险。罗恩·阿纳德指出, 一项技术在市场中能否成功, 不仅仅取决于这个项目或技术本身,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的条件。这个外部的条件包括依赖风险和整合风险[4]。在生态系统中寻找符合本企业特点和条件的生态位。所谓依赖风险是指与配套的产品创新者进行协调的不确定性。所谓整合风险是指创新在价值链的周期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也许你将本企业的开发周期缩短了, 但是价值链上的其他周期时间延长了, 也可能导致整体时间的延长, 从而使得预期的目标无法实现。

3.建立价值共享机制。新的价值理念可行, 同时系统风险也可以预测和控制, 那么就可以吸引参与者的加入, 但是能否留住这些参与者, 并建立起网络关系, 就需要靠价值共享机制。通过压榨其他企业的利益而攫取价值链上的大部分利益对企业来说是一个短视的行为。

(二) 缝隙型企业战略

对于缝隙型企业来说, 他们通过评价核心企业所建立的企业生态系统的竞争力, 同时结合自身的能力来确定是否加入到此生态系统中。如果加入, 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何种位置?选择何种生态位?建立什么样的网络关系?在此基础上, 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并执行战略目标。通过对绩效评价来进行反馈。如果生态系统依然有效, 但是企业的优势逐渐丧失或者生态位逐渐被侵占时, 企业则需要提高自身的能力, 继续寻找合适的生态位。如果企业生态系统的活力或者价值渐渐丧失, 那么企业就应该决定是否退出此生态系统, 而转向更具有竞争力的生态系统。当然, 在这个过程中, 核心企业创建价值共享机制, 缝隙型企业也不是被动接受的, 他们也会参与到价值共享机制的创建和改善中去。

四、小结

竞争环境的变化正在对企业的竞争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而竞争方式的转变正在影响着企业的战略制定。从企业生态系统的视角分析战略正在拓展和超越传统的战略分析框架。本文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模型, 该模型围绕分析现有的价值理念能否满足市场需求;评估系统风险, 包括依赖风险和整合风险;创建价值创新和共享机制;不断进行绩效评价四方面进行分析, 并针对核心企业和缝隙型企业的不同战略诉求进行了区分。

参考文献

[1]A.D.Aveni, Veliyath, Rajaram.Hypercompetition:Managing the Dynamics of Strategic Maneuvering.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6, (1) :291-294.

[2]李玉琼.网络环境下企业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探析[J].改革与战略, 2007, (8) :132-135.

[3]J.E Moore.Business Ecosystems and the View from the Firm.The Antirust Bulletin.Spring 2006, (1) :61-63.

[4]罗恩.阿德纳 (R.Adner) .创新的生态系统风险[J].商业评论, 2006, (8) :44-55.

三大战略构建探路者发展生态圈 篇11

盛发强:对于不了解探路者企业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件很突然的事,或者觉得很好奇,这样跨界到底行不行。但其实我们内部的这种讨论已经有三年时间了,我们上市以后一直在重新做战略梳理,也请清华的专家帮我们做新的战略分析,这时候我们发现,怎么样围绕用户去思考可能是下一步我们工作的重点。

之前我觉得探路者比较成功的地方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品牌、一个是渠道、一个是产品,这三个方面像三驾马车来驱动探路者的发展。但现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只围绕渠道是不能跟顾客紧密联接的,所以我们想往上追溯:有了户外运动、户外旅行的这种需要,才会回过头来有户外用品的需要。以前我们是在某一个节点上等待跟顾客的交流互动,但现在我们主动去围绕用户,以用户为中心,可以说将服务嵌入到用户出行的过程中。这里面一个很大的变化是从渠道为王变成以用户为中心,这是根本点。

那我们就在想用户在哪?他们是谁?他们有哪些行为特征?他们参与哪些活动?有哪些潜在需求?这么一分析就发现,活动本身才是真正的源头,所以我们要往这个方向延展。户外用品区别于其他服装在于,它有特定的环境,户外行为需要引领、指导甚至培训。我觉得绿野符合这些特点,它已经建成成熟的社区,也是最早的户外论坛、AA制结伴游、继而领队商业化兴起的网站,我希望绿野未来能建设一个全品类户外活动一站式服务站点,用户通过移动端或PC端,可以轻松找到他们需要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和服务机构。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就是用户思维,所以就探路者企业而言,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向互联网延展是很自然的事情。

OUTDOOR:为什么是绿野而非其他网站?

盛发强:确实国内也有一些别的很强的户外网站,但我觉得绿野有它自己的基因,它是以活动和社区为主导的,累积了一定的活跃用户,并且建立了领队服务模型,具备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基础条件。另外我个人觉得绿野这个名字也非常好,让人联想到大自然,传播起来比较方便。有一天,人们想到户外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绿野,这就是很大的成功了!

OUTDOOR:4月份咱们的新网站“绿野旅行”上线,应该说跟之前的绿野网差别还是蛮大的,您能聊聊绿野旅行的定位和构想吗?

盛发强:是的,在绿野创业团队的努力下,我们把lvye.com这个域名收回来了,未来lvye.cn 和lvye.com还是要融为一体,这样传播起来更方便。前期我们主要突出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网站有大量的户外活动和以大自然为主题的旅行服务供应。未来我们强调的也还是社区功能,用户在上面交流分享,可以讨论某个主题的活动、出行攻略或是感悟。甚至我们会建立适时沟通工具,让想去那个地方的人、准备要出发的人和已经在那儿的人都能进入到一个即时交流的群,以特定目的地或运动方式把大家链接起来,以群落化的方式让实时的有价值的沟通和分享成为可能。我认为绿野成功的三个主要要素是:一是全品类的户外活动社区;二是海量的专业领队或机构供应商 ;三是完善的交易保障和评价体系。

OUTDOOR:事实上探路者之前并没有涉足过任何互联网业务,就您个人而言,您会觉得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是种必然趋势吗?这种转型和创新面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盛发强:我想说的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不是谁能逆转的,它已经来临了,看你怎么去面对。当然各个企业有不同的做法,也不是说不做互联网就没有出路,就像非洲大草原一样,各种生物共存,它们都采取不同的生存和防御之道,但大家都能活下去。所以不见得某个路径一定是正确的,不管你参不参与互联网或者参与深度多少,这未必是错误或正确的,这个取决于各自企业的定位。

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确实不少,但是怎么说,作为一个品牌创始人,我觉得最需要的是前瞻性思考。15年前我创立探路者这个品牌的时候,也有很多人不看好,觉得你从来没做过这东西,怎么能成功呢?但现在我们在国内连续六年做到行业销量第一的位置。所以我觉得创业路上,怎么样把事情做好可能是第二步,关键是你决心要做什么,这个也许更重要。很多人一开始被陌生的概念、陌生的领域吓倒了,我觉得一个引领公司发展的人不应该是这种面貌。首先应当确定什么是我们应该做的,然后再来说如何克服困难,应该是这样的。

做互联网也一样,定位清楚了目标和战略,接着我们建团队,然后再来分析下一步怎么做,这都是细节了。现在探路者决意走这条路,肯定会有质疑的声音,你一个传统品牌要做互联网何其困难,我觉得这个也正常。传统企业往往把互联网神秘化了,其实它就是一个工具,跟其他所有行业一样,还是围绕用户,只是一些理念和方法发生了变化。实际上探路者今年在电商的销售已经能达到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我提出未来百分之五十销售来自互联网,有些人认为有点夸张,但是实际上这并不是十年之后才能达到,而是正在一步一步实现。

OUTDOOR:您刚才也讲认准了方向肯定要去做这件事,那我们也想知道,现在国内同质类网站可以说非常多,有些已经有相当不错的市场份额,绿野旅行作为后起之秀,它的竞争力在哪?

盛发强:没错,在线旅游这几年发展非常快。第一说明这个市场是存在的。相比现有的这些网站,我觉得我们最大的差异在于绿野是户外基因的,我们更懂得户外用户,户外活动的边际可以延伸到以大自然为主题的旅行。如果绿野把自身的特质做到极致,专注于户外领队制、AA制出行的户外平台,肯定不一样。有市场竞争是必然的,但只要立意于自己的特征做下去,做到个性化和特殊定位,我觉得市场空间一定是存在的。另外探路者本身已经有15年的户外资源,这些可能是其他网站比不了的。

OUTDOOR:绿野旅行的上线应该说是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在发展互联网业务方面,不知道探路者有什么样的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呢?

盛发强:拥有一个互联网用户平台,最大的好处是在大数据获得上会有一定优势。由此我们可以细分每个户外运动类目参与人群的数量、人员、年龄的构成、职业特征等等,方便定向去做研发设计、定向供给,这种近距离的沟通使我们能够与用户相伴成长移动互联网,尤其是微信的广泛应用,带来的另一个结果就是用户的群落化。每个人手机上可能有几十个圈子,包括工作和生活,你大部分时间跟这些圈子有密切关系。比方说清华EMBA户外协会,里面有三百多人,几乎每周末都有户外活动。探路者为这个组织定制专门的户外装备,很受欢迎,因为这样的定制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这个圈子里用户特定的需要。

在这样一个群落化的时代,企业就要通过专业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不同的群落。因为群落化之后,个体到店面采购的比例降低了,也就是说用户在被能够接近群落组织的供应商空中截流了,这种截流将会越来越显著,未来如果你不能获得这种空中接近用户群的能力,你不具备专业产品的能力,你的市场份额就会萎缩。

基于互联网战略,探路者公司同步实施了管理组织变革,我们已经完成了六个事业部的改制,包括登山、徒步、旅行、DISCOVERY自驾、阿肯诺骑行、智能穿戴六个事业部,事业部改制的思维是随着对用户需求的类目化,把原有的团队化大为小,专项针对类目产品形成相对独立的业务板块,这样能把专业产品做透,满足不同主题户外活动。这样的组织变革与我们整个战略是吻合的,因为之前探路者店铺平均面积75平方米,陈列的产品是有限的,而互联网上的陈列面积却是无限的,为深度营销提供了很好的展示窗口。未来的市场一定是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市场,通用产品包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认为如果我们不能抓住一些细分领域,未来可能丢失整个市场。事业部转型也将促进团队与市场接驳的紧密度,更趋于“人单合一”的管理思想,使小团队更有活力和创造性。

OUTDOOR:探路者三个战略板块的内在关系是怎样的?未来几年互联网业务将会占到公司多大比重?

盛发强:探路者自有多品牌业务目前仍然是重心和基础,未来3~5年,绿野活动平台将成为整体三个业务板块的枢纽。绿野平台不是探路者向下的营销平台,也不是产品销售网站,而是完全独立,为用户提供深度体验式户外活动的服务平台。我们把户外装备的供应当成整个户外活动服务内容之一来看待,垂直电商会是其中一个板块,但这个垂直电商提供的用户评价是客观公正的,来自于用户的体验和评价、领队或意见领袖的推荐等等,而不是优先探路者或旗下品牌。举个例子,假如你预定了库布齐沙漠穿越活动,垂直电商会给你推荐速干服评价最好的三个品牌,防沙护套最好的三个品牌,你来选择下单。

绿野的赢利模式第一是活动出行的服务佣金,第二个是广告收入,第三是一些正在酝酿中的线上线下打通的项目。有了海量用户之后,会有一些其他赢利模式产生。现在这个阶段,我们肯定还是先做活跃用户规模。

线下的购物体验是不可能被网购完全取代的,就像电视并没有取代电影一样。我觉得线上线下各50%这个比例是符合趋势的。线下我们还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做好零售店面的扩张和管理。这块业务还是产生现金流、健康赢利的主要业务板块。对新业务而言,短期是看不到多少利润的,但你必须要有前瞻性考虑,要为未来的发展做好铺垫和布局,如果你现在没看见趋势,五年后机会来的时候你是抓不住的。

OUTDOOR:您自己本身也是一个户外玩家,个人更喜欢什么类型的户外活动?这种个人喜好是不是也会影响探路者产品的研发设计甚至是公司的经营策略?

盛发强: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参与到户外活动中,把户外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这很好,到户外享受阳光身心都很健康。我去年登了乞力马扎罗和慕士塔格,也尝试去开飞机,拿到了PPL私人飞机驾照。其实这些活动都是一种体验,寻找自由的感觉,这挺好的。做企业和去户外的相同之处就是对未知的探索,对潜能的挖掘。我第一次跟着教练尝试开飞机的时候,只是想体验一下,还不相信自己能做到。但经过认真学习之后,笔试成绩还拿到了那位快70岁老教练带学生以来的最高分,97分。单飞那一天,多少还是有一点紧张,但是系统学习了飞行原理、航空规则、气象知识和实操技能之后,你的自信实际上已经建立起来了,你需要的就是突破心理上的障碍,让不可能的事变为现实。当我第一次独立飞行,一个人飞上天再落地,往复三次,教练竖起大拇指的时候,那一刻你超越了昨天的自己,这就是探路者的本意。做企业也一样,如果一开始就被一堆概念吓倒了,不敢尝试,那企业怎么可能往前走呢?!

创新对探路者非常重要,无论是从产品还是渠道方面,十年前进百货渠道的时候很多公司因为前怕虎后怕狼裹足不前,但是我想清楚了就没有犹豫,作为一个掌舵人,就是要在企业趋于平静的时候敢于主动去搅动它,发起突破,并引领全员跟上变革。

现在我们形成了完整的三大战略定位,多品牌、绿野户外活动服务平台和垂直电商,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圈,这个生态圈如果能建成功,探路者未来十年二十年发展将会比较顺利,也将为国内户外爱好者、以大自然为主题的旅行者们提供更多优质服务,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这就是我们的使命。

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1月,2009年10在创业板上市,成为全国创业板首批28家企业之一。目前公司已连续六年荣获全国同类市场产品销量第一,营销网络已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两百多个大中城市,截至2013年11月,探路者连锁经营店铺总数已达一千六百余家。

探路者以“打造卓越品牌,分享户外阳光生活”为使命,将品牌定位为“追求科技创新,为勇敢进取的人提供安全舒适的户外运动装备”。目前公司已拥有国内户外行业规模最大、创新能力最强的研发中心。

生态战略 篇12

关键词:采煤塌陷地,生态环境,生态产业,修复模式

淮北市是皖北平原上的一个典型的煤炭资源性城市,自1958年建矿以来该市己生产原煤6×108t,为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煤田可采煤层多且厚,而且多采用长壁冒落法采煤,从而造成地表大面积塌陷。截至2006年,淮北市因采煤而造成的塌陷土地已达1.6万hm2,约有26万农民失去土地,占全市农业人口的1/5[1]。据淮北市国土资源局调研,目前该市每年仍以数公顷的塌陷速度递增。预计到2010年,全市采煤塌陷土地面积将达到2万hm2以上,每年新增的失地农民近万人。采煤塌陷地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周围生态环境由陆地生态环境蜕变为水生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被毁,人均耕地锐减,工农业生产用地矛盾日益尖锐,塌陷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呈现负增长。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淮北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目前,淮北市正在进行生态城市建设,提出“实施绿色家园工程,建设生态矿业城市”的口号,目标是把淮北建设成集现代化工业、商贸、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城市,在这种背景下,采煤塌陷地成为了淮北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最大限度地重新开发利用塌陷地,修复采煤塌陷地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是目前淮北市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生态修复:我国煤炭城市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从国内外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来看,随着资源的枯竭,城市的发展方向一是逐渐衰败,异地搬迁;二是对已破坏生态环境实施修复,进行城市转型。我国人多地少,且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城市迁移显然不行。改善环境、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是我国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也是淮北市改变采煤塌陷地生态环境、建立生态城市的理性选择。

生态修复不同于传统的土地复垦。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2]。至于生态修复的内涵,目前还存在不同的理解,但基本的内涵应是按照土地被破坏的情况、事先的规划和利用计划,逐渐恢复或建立一种持续稳定并与周围环境和人为景观价值相协调的相对永久性用途。这种用途可与破坏前雷同,也可在更高程度上进行土地用途的部分更换或完全更换。目前,国内对采煤塌陷地进行生态修复的研究开展较少。对采煤塌陷地而言,生态修复不再是单纯强调将塌陷土地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而是在更高程度上建立一种与原来土地使用功能完全或部分不同,但与周围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因此,生态修复既要立足于对塌陷区环境的修复,又要着眼于对塌陷地土地资源的开发,它不但是对采煤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进行修复和完善,而且要考虑到生态修复以后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所以从其内涵来看,采煤塌陷地土地复垦是其生态修复的基础阶段。目前淮北市采煤塌陷地的整治还处在传统的土地复垦阶段,主要致力于把土地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这为进一步开展土地修复,在更高程度上建立与周围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奠定了基础。

2 淮北市采煤塌陷地整治现状分析

为了恢复采煤塌陷区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根据国家的要求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淮北市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采煤塌陷地的土地复垦方法,进行了不同规模的土地复垦整治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采煤塌陷地复垦工作己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6种复垦模式:多层煤回采深层塌陷区水产养殖复垦模式、浅层塌陷区复垦造地种植复垦模式、煤矸石充填塌陷坑造地用于基建迁村复垦模式、粉煤灰充填塌陷区复土营造人工林复垦模式、深浅交错尚未稳定塌陷区鱼鸭混养与果蔬间作复垦模式、利用大水面塌陷区发展网箱养鱼和兴建水上公园重建矿区生态环境的复垦模式。

淮北市采煤塌陷地的综合利用和土地复垦广泛实施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自1995年起,淮北市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并经全面科学论证,己连续12年被国家列为“土地复垦示范区”。仅2003年就成功申报8个国家级、省级复垦项目,总治理面积达1458.7hm2,总投资超过1亿元,并建立土地复垦预备项目库和新增耕地储备库,目前入市级库项目47个,入省级库项目15个,计划2010年入库项目总治理面积将达到1.2万hm2。目前示范项目已涉及1县3区13个镇的135个行政村。

虽然淮北市在塌陷区复垦造田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距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建立高产高效的生产体系、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还有差距。主要是治理多限于单项复垦,而且多重工程复垦,轻生物复垦;在复垦时多重经济效益,轻经济、环保与社会协调发展[3]。因此,要想更好地培育采煤塌陷地生态环境,形成与周围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使之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必须深入研究其生态修复方法和模式,探索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的新路子。

3 淮北市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模式探讨

淮北市要修复采煤塌陷地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市,针对当前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今后生态修复应该走综合开发、发展生态产业、建立立体经济的路子。

3.1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淮北市矿区地处黄淮平原农业区,过去农业为单一经济,主产粮、棉、油,渔、副、加工业极不发达,农业生产方式为传统的低效小农经济模式,技术落后,科技含量极低。要修复塌陷区的生态环境,农业的开发利用不能再沿袭这条老路,而应根据现代农业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走“生态农业复垦”之路。生态农业复垦不是单一经营模式的复垦,而是农、林、牧、副、渔、加工等多业联合复垦开发,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全面发展。它应是利用先进的土地复垦开发技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进行设计、组合和装配。生态农业复垦是利用生物共生共存关系,通过合理配置农作物、动物、微生物等,进行立体种植和养殖,并依据能量多级利用与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循环利用农业废物,使农业有机废物达到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增加产品输出。

淮北市经过多年的实践,在本地塌陷区生态农业系统的开发建设上探索出了多种模式,设计与组建出多种新型的具有较高效率、高科技和高生产力的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获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具体模式如下:①以水产养殖为主,种、养、加工结合的区域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适宜多煤层开采并已经形成稳定的深层塌陷区。位于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的洪庄塌陷区是典型的由多煤层开采而形成的已稳定的深层塌陷区,塌陷水域面积大、水体深。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洪庄村各产业间物质循环利用、重复利用的主体网络正在形成,投资效益稳步提高,生态效益愈来愈好,目前已成为农、林、牧、副、渔、加工业全面发展的新型生态村。②养殖业与种植业并重的农牧渔业综合开发利用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由单层煤回采并已稳定的浅层塌陷区。位于淮北市杜集区北部的段园镇塌陷区和淮北市南部的韩村均属于一层煤回采并已稳定的浅层塌陷区,塌陷深度一般为1—1.5m,地面高低不平,多为芦篙丛生的沼泽地。治理的方向为挖塘造田,执行养殖业与种植业并举、农牧渔业综合发展。③粉煤灰充填以发展林业为主的利用模式。该模式适宜多煤层开采并已经形成稳定的深层塌陷区,塌陷局部地区常年积水,但是地下潜水水位高,水硬度大,积水浅,土壤盐渍重,不适合水产养殖和农业种植。位于淮北市相山区任圩镇的任圩塌陷区是此代表。该地区地下水硬度大、积水浅、土壤盐渍重,不适于水产养殖和农林种植,常年荒废;而以粉煤灰充填塌陷区,覆土造林,重点发展生态林业,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④煤矸石回填复垦主要用作基建—矿区与城镇近郊塌陷区治理利用模式。位于淮北市杜集区高岳镇的岱河和烈山区烈山镇一带靠近城镇和矿区,人口稠密、耕地紧张,基建用地矛盾突出。采用煤矸石回填塌陷区造地,复地后供矿区或城镇生活及生产基建用地。⑤未稳定塌陷区的开发利用模式。各区尚未稳定的塌陷区均可采用此模式。在淮北矿区仍进行煤炭开采的动态塌陷区占有一定比例。由于地下的煤炭开采正在进行,地层尚不稳定,地表形态在不断变化中,水域面积和水体深度变化较大,且受继续开发塌陷的影响,目前不适宜大量投资进行农田—鱼塘生态系统的综合整治与开发。这类地区重点发展水产、水禽和水生蔬菜等,在塌陷坡地进行季节性农作物种植等。该模式以钱楼塌陷区为代表。

3.2 生态工业园区模式

要修复塌陷地的生态环境,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采煤塌陷地可持续利用的新模式。从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来看,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通过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不仅使区域工业层次的循环经济成为现实,还可以引导更高层次循环经济和循环型社会的建立[2]。

淮北市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优势:淮北市建立生态工业园区不但具有资源优势,而且具有区位优势。淮北市煤炭资源丰富、煤质优良、区位独特,大面积采煤塌陷地又是淮北市特有的资源,也是淮北吸引外资的独特生产要素。目前廉价的塌陷复垦土地及孕育的巨大商机已引起国内外客商的极大兴趣。利用成片己稳定的采煤塌陷地,在进行土地平整的基础上完成道路、水、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在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生态工业项目,这样既可以节省土地资源又可获得生态和经济效益。此外,淮北市处于国内经济发展梯度推进的第一承接区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外资投向二级城市的首选地区,目前已形成煤炭、电力、纺织、酿酒、建材、冶金、化工、食品、机械电子等门类齐全、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

淮北市采煤塌陷区生态工业园区产业链结构: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强调实现工业体系中物质的闭环循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建立工业体系中不同工艺流程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横向共生。生态工业园各企业相互间彼此充分利用原材料或废弃品,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和高附加值的生态产业链条,改变单一资源开采和污染排放的传统落后格局,形成产业循环发展的互连型、互动型的现代化生态工业体系。淮北市采煤塌陷区生态工业园生态产业链应立足于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以淮北矿业集团为依托,以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矿井废水和采煤塌陷废地利用为基础,以己经复垦的采煤塌陷区综合利用为核心。传统的煤矿生产是以煤炭资源的开采和洗选初加工为主,生产和经济的增长是按照“资源一产品一废物排放”的模式来实现。在为社会提供大量煤炭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造成的原因一方面是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煤矸石和煤泥、井下排水、开采引起的土地资源破坏所致;另一方面作为可再生利用的大量废物资源长期以来未能系统、有效地利用所致。按照循环经济的理论,煤炭开采和原煤洗选加工只是循环经济产业链和产品链的起点,作为煤炭生产加工过程中排放的煤矸石、煤泥、矿井废水以及开采破坏的土地都是可利用的资源,存在着潜在经济价值。因此,煤矿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应该选择各种先进的综合利用技术作为依托,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为出发点,把发展循环经济同实施清洁生产、综合利用相结合,以国家到2003年禁止使用粘土砖,鼓励和发展煤矸石、粉煤灰等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重点发展“煤电建材联营”为主体的循环经济模式,以煤炭开采加工业作为龙头,延伸煤炭产业链。具体而论,就是以煤炭和煤系共伴生资源的开采加工作为主导产业链,延伸出“煤矸石、煤泥—热电厂—热电”、“灰渣、矸石—建材厂—建材产品”、“煤矸石、粉煤灰—充填复垦—土地资源”、“矿井排水—水处理站—供水”4条产业链,通过各条产业链的循环运行,不但使煤炭生产过程产生的各种废物资源得到了再利用,解决了单纯末端污染控制的被动性,而且通过资源和能源的梯级利用,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3 生态旅游模式

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当今生态旅游已成为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热点和趋势。发展生态旅游不仅能促进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还可以促进淮北市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有利于淮北市与其它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更有利于淮北市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淮北市位于安徽省北部,苏、鲁、豫、皖4省交界处,地处北温带,属季风气候,气候温和,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人文景观独具魅力,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具备生态旅游的发展条件。采煤塌陷地作为淮北市特色旅游资源,其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吸引力,客源市场还比较狭小。因此,发展生态旅游首先要注意与周边临近县市的旅游景点结合起来,把纳入淮北市旅游业总体规划之中,形成较大的面,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亮点。其次,要积极开发旅游产品。根据淮北市采煤塌陷地的分布和发展状况,在产品开发上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打造:①兴建水上公园,重建矿区生态环境。利用大水面塌陷区兴建水上公园,重建矿区生态环境是淮北市采煤塌陷地复垦模式之一。位于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的杨庄煤矿塌陷区的南湖湿地和位于淮北市杜集区矿山集镇塌陷区的东湖湿地不但占地面积大(分别为266.67hm2和400hm2),而且水面深、水质好、距离市区不远,在此兴建游乐设施,建立水上公园,不但能改善煤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而且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具有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经过建设,南湖湿地公园已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成为采煤塌陷区发展旅游业的经典之作。②开展“农家乐”旅游。自1995年以来,淮北市连续被国家列为“土地复垦示范区”,建立了许多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如烈山区洪山村、任圩生态林业都是在塌陷区发展起来的著名农业示范基地,且已在全国推广。在塌陷区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开展以观光、体验农业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展示无公害蔬菜园、水产养殖园、畜牧养殖园、经济果林园,不但能使游客了解塌陷区的整个生态农业系统,而且通过参与农业活动,体验农业生产和生活,能进一步了解生态修复的意义和重要性,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③开展“工业” 旅游。工业旅游是淮北市的特色旅游资源之一。淮北市是以煤炭工业为主的城市,随着矿井煤炭资源的严重枯竭,一些矿井陆续关闭,如位于淮北市东郊的相城煤矿已于2001年关闭。矿井关闭后,井下的设施保存完好,可作为旅游景点开展探险旅游。建设煤矿科技博物馆,建立煤炭生产流程模型和模拟工作区、煤矿矿床形成的演化史、煤矿资源发现研究史、淮北煤炭开采史等,逼真地展示神秘的地下采矿过程,体现煤文化。采煤塌陷地生态工业园,反映了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是值得开采的工业旅游项目。

总之,按照生态旅游的定性与特点,结合本地区的条件,采煤塌陷地的旅游开发应尽力体现三大“基地”的功能:第一,生态农渔业生产基地;第二,生态景观观光旅游度假基地;第三,生态科普教育基地。

4 结语

加快塌陷区的生态修复是煤炭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淮北市采煤塌陷地的生态修复目前还处在基础阶段,要加快其生态修复的实施,打造生态产业,必须制定一系列措施加以保障。如加大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宣传,使政府、企业、民众进一步认识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建立和完善塌陷地的生态修复市场体系,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塌陷地生态修复的积极性;拓宽塌陷地生态修复资金来源渠道,支持塌陷地生态修复工程;制定法规,依法促进塌陷地的生态产业建设,等等。

参考文献

[1]石玲.戴万宏.淮北市采煤塌陷区土地与生态恢复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24(1)∶57-60.

[2]何书金.中国煤矿区的土地复垦[J].地理研究,1996,15(3)∶23-32.

上一篇:就业后能力下一篇:分布式小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