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步骤

2024-10-14

战略步骤(精选3篇)

战略步骤 篇1

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以整个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企业各部门的目标与功能为基础, 结合企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和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 制定企业信息化远景、目标和发展战略, 达到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进程, 充分有效地利用企业的信息资源, 全面满足企业业务发展的需要。企业信息战略规划的过程是一个从企业发展目标、企业业务过程信息系统框架和信息系统实施策略的逐步推导和定义的过程, 它以完成企业业务目标作为信息系统实施的最终目标。

一、信息化战略规划的重要性

信息化战略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纲领, 是信息系统开发和实施的前提与依据, 其核心内容是要从企业经营目标和业务发展方向中抽取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 形成总体的、全局协调一致的信息框架和系统整体模型, 为系统设计和实施奠定基础。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

(一) 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

信息化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必须服从并服务于企业总体战略及长远发展目标。同时企业信息化战略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企业信息化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化战略是企业进行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战略的产生既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 也是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投资效率的需要。正确的信息化战略规划, 能够成功地支持企业的整体战略, 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保障, 使企业获得或维持竞争优势。

(二) 减少信息系统盲目投资, 提高信息系统投资收益的需要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周期长, 投资大和风险高的项目。系统建设之前, 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全面的、系统的信息化战略规划, 明确各部门在各个时期的任务,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系统的开发建设, 减少盲目性, 使有限的投资获取尽可能大的收益。

二、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

一个有效的战略规划可以使信息系统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科学的开发计划, 使系统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高的可靠性, 可以缩短开发周期, 节省开发费用。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主要有关键成功因素法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CSF)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 (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 SST) 和企业系统规划法 (Business System Planning, BSP) 等。

(一) 关键成功因素法

所谓关键成功因素是指一个组织的关键之处, 这些关键之处的性能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关键成功因素有四种主要类型:行业因素、竞争战略在行业中的地位、环境因素和时间因素。如何评价哪些因素是关键成功因素, 不同企业的方法是不同的。对于一个习惯于高层人员个人决策的企业, 主要由高层人员个人选择。对于习惯于群体决策的企业, 可以使用德尔斐法或其他方法把不同人设想的关键因素综合起来。关键成功因素法在高层应用, 一般效果好。因为每一个高层领导日常总在思考什么是关键因素。关键成功因素法的优点是能使目标的识别突出重点, 集中于获取高层领导的信息需求, 并且进行信息需求调查所需的时间较少。该方法适用于为不同竞争战略而建立不同的信息系统结构, 特别适合企业对管理报表系统、DSS和ESS的开发。它的不足之处在于数据的汇总过程和数据分析都是一种随意的方式, 缺乏严格的方法将诸多关键成功因素进行汇总。另外, 难以解决个人和组织的关键成功因素不一致问题。

(二)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把整个战略目标看成是一个“信息集合”, 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变量 (如管理的水平、是否乐于改变以及重要的环境约束) 等组成。

1.识别组织的战略集。先考察该组织是否有成文的战略式长期计划。如果没有, 就要去构造这种战略集合。可以采用以下步骤:第一、描绘出组织有关的各类人员结构, 如组织的拥有者、供应商、顾客、工作人员和竞争者等;第二、识别每类人员的目标;第三、对于每类人员识别其使命及战略。

2.将组织战略集转化成MIS战略。MIS战略应包括系统目标、约束以及设计原则等。这个转化的过程先对组织战略集的每个元素识别相应的MIS战略约束, 然后提出整个MIS的结构。

该方法从另一个角度识别管理目标, 它反映了各种人的要求, 而且给出了按这种要求的分层, 然后转化为信息系统的目标的结构化方法。它能保证目标比较全面, 疏漏比较少。

(三) 企业系统规划法

企业系统规划法 (BSP) 通过全面调查、分析企业信息需求, 帮助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目标制定出MIS战略规划的一种规范的、结构化方法。其目标是:确定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 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 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BSP方法的优点在于利用它能保证信息系统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机构, 使信息系统具有对环境变更的适应性。即使将来企业的组织机构或管理体制发生变化, 信息系统的结构体系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其工作步骤如下:

1.准备工作。包括接受任务和组织队伍, 一般接受任务是由一个委员会承担, 委员会应当由组织单位的主要领导牵头, 并设立系统规划小组, 专门负责此项工作。要准备必要的条件:工作控制室、工作计划、调研计划、最终报告的纲领、必要的经费。

2.定义业务过程。业务过程是指企业管理中逻辑相关的一组决策和活动的集合。定义业务过程的目的是了解信息系统的工作环境, 以及建立企业的过程-组织实体间的关系矩阵。业务过程的识别是一个非结构化的分析和综合过程, 主要包括计划与控制、产品和服务、支持资源三个方面的识别过程。通过后两种资源的生命周期分析, 可以给出它们相应的业务过程定义;计划与控制活动不是面向孤立的产品或资源, 需要单独考虑。

3.定义数据类。数据类是指支持业务过程所必需的逻辑相关的数据, 即业务过程产生和利用的数据, 可将数据分解成计划型、统计型、文档型和业务型四类。识别数据类的目的在于了解企业目前的数据状况和数据要求, 以及数据与企业实体、业务过程之间的联系, 查明数据共享的情况。

4.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目的是刻画未来信息系统的框架和相应的数据类, 主要工作就是划分子系统, 它是根据信息的产生和使用来划分子系统的。其思想就是尽量把信息产生的企业过程和使用的企业过程划分在一个子系统中, 减少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具体实现可以使用功能/数据类 (U/C) 矩阵。

5.确定总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由于资源的限制, 系统的开发总有个先后次序, 而不可能全面开发。划分子系统之后, 根据企业目标和技术限制确定子系统执行的优先级。一般而言, 对企业贡献大的、需求迫切的、容易开发的优先开发。

6.形成最终研究报告。最后提交的报告就是信息系统建设的具体方案, 包括系统架构、子系统划分、系统的信息需求和数据结构、开发计划。

四、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步骤

(一) 基于企业经营战略的角度进行环境分析

信息化战略规划必须与企业战略结合, 目前许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失败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前, 没有全面考虑企业的内外部条件和企业的发展战略, 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现有的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与所选择的信息技术是否符合。

1.分析企业内部经营环境。明确企业的任务、使命以及长远的发展目标。针对战略目标的要求, 进行业务流程梳理, 在企业经营、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研发等各方面分解为功能目标, 确定实现功能目标需要具备的条件, 列出一定期限内的建设内容和采取的措施, 形成一整套目标功能体系, 并从中提炼出实现这些战略目标和业务策略的关键成功要素、关键业务部门和关键业务驱动力。

2.分析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 研究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 研究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分析行业的发展现状, 发展特点, 发展动力, 发展方向, 以及信息技术在行业发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掌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发展方向和新的信息技术给行业带来的变化和冲击, 同时还要了解主要竞争者或领先企业应用的新技术、取得的成功经验或失败的教训等。

3.在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信息化的支撑作用, 明确企业经营目标对信息化的要求。从而确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总体框架, 形成企业战略目标指导下的信息化建设内容, 确定信息化战略需求。

(二) 分析企业目前的信息化能力

主要包括信息化程度和信息资源分析。信息化程度分析包括现有技术水平、功用、价值、组织、结构、需求、不足和风险等。信息资源分析的内容包括:基础设施, 如网络系统, 存储系统和作业处理系统;信息技术架构, 如信息技术应用系统架构, 数据架构, 通信架构;应用系统, 如各种应用程序;企业员工管理, 如技能, 经验, 知识, 和创新等。

(三) 信息化目标和战略的制定

用明确的语言将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描述出来, 最终形成企业信息化战略总体规划, 包括以下方面:1.信息技术投资与公司的远景规划和关键战略业务目标实现融合;2.企业业务流程分析及流程改进方法;3.从竞争优势的角度开发信息技术, 发展具有创新性的战略业务信息系统;4.建立有效和高效的企业信息系统资源的计划;5.企业信息技术与业务应用的实现方式分析;6.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架构模型规划;7.企业信息化业务应用架构模型规划;8.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组织保障计划、项目推进计划。

(四) 设计信息化总体架构

制定企业完整、集成的信息平台体系架构, 使其支撑企业的整体战略、组织结构、组织文化与业务流程。它以层次化的结构涉及企业信息化的各个领域, 每一层次由许多功能模块组成, 每一功能模块又可分为更细的层次。信息化总体架构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信息技术应用系统架构, 包括数字语音视讯、呼叫中心、电子邮件系统等, 进行企业前端服务;数据系统架构, 包括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知识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 它主要进行数据开发、存储与集成分析;开发系统架构, 包括开发流程与项目管理、系统分析设计、使用的语言、软件设置管理等;操作架构, 主要包括操作说明系统、员工培训系统等, 确保正确管理, 合理使用。

(五) 项目实施与管理

首先, 进行实施规划。分析每一层次上的各个功能模块, 并对它们进行优先级评定。确定每个项目的任务、要求、原则、标准、预算、范围、程度、时间进度。同时根据上面的调查制定相应实施政策、方针和要求, 建立规范的项目管理流程。其次, 进行组织规划。在实施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组织规划, 为每一个项目或是部门建立一个项目实施小组, 明确组织模式, 对专业人员进行培养、对企业员工进行信息教育。第三, 进行管理规划。对每一项目小组进行监控与管理, 监控他们的实施方法、进度、原则和流程。

参考文献

【1】黄浩岚《浅谈企业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实现》《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1

【2】秦艳姣《信息资源规划与企业信息化》《现代情报》20067

【3】刘伟王学义冀亚林《企业信息系统规划与建设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57

【4】李爱珍《企业信息化的战略规划与开发策略》《企业研究》200410

战略步骤 篇2

战略研究,确定产业定位

在招商实施前,招商者必须对园区的产业有明晰的战略发展思路,对主导的发展优势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据博维国际调查,起码有过半的园区没有系统研究自身产业发展战略,也没有深入论证主导产业发展的资源和比较优势,这是很典型也很严重的现象。在与客商的交流中,不少招商人员没法说清楚产业发展的优势在哪里,缺乏数据,也缺乏依据,这样肯定是无法说服投资者的。

对产业定位进行战略研究是招商引资中很关键的一环,但有些领导却把这类研究看作“是来虚的”,是“花架子”,这种认识是极端片面的。产业定位并不是“拍脑袋”的结果,需要从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区域的竞争优势,乃至全国、全球的比较优势进行客观研究,以及对其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论证。

现阶段的企业投资,理性程度明显提高,尤其是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投资选址过程极其严谨科学,没有深入、客观的产业发展优势研究,招商人员是很难应付的。

步骤二

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商家

市场细分最早来自于企业营销的概念,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同样适用。在确定主导发展的优势产业后,下一步应围绕产业链的上下游商家的需求特征进行细分,从而选择对我们自身条件具有吸引力的客商群,成为我们主要的招商引资目标对象。对产业链的商家进行细分,有不同的划分方式,比如企业规模、所在区域、投资方式、产业的关联度等。细分越明确,就越容易选择目标客商群,在招商过程中就越容易形成产业群。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根据笔者的观察,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招商引资的人员不会说“目标招商”这个词,但具有市场细分意识和明确招商目标的人屈指可数,中国大部分的政府部门和产业园区招商人员几乎是跟着领导意图走,处于盲目或“半盲目”的状态,招商效率极其低下。

步骤三

分析竞争 制定招商策略

竞争的状态决定招商的方式和手段,决定了我们采用何种招商策略才能脱颖而出。在招商引资中,要确定我们的竞争目标,通过竞争态势的分析、找出比较优势,拟订可行的招商策略。招商策略主要包括招商目标、商户条件、优惠政策、招商渠道、招商诉求、招商步骤、招商保障、招商评估等,方案力求客观可行、针对性强、注重实效、做到有效的放矢,胸有成竹。很多招商部门对“家门口的竞争”认识不足,以致丧失了不少的机会。一般来说,大型企业投资选址时,通常会把在同一个区域、条件相当的两三个园区作为候选的目标,由于基本硬件和基础资源都相差无几,园区的胜败最终取决于谁具有独特的招商策略,从而赢得客商的投资信心。

步骤四

整合资源 确定推广方案

相对于产品市场,国内资本市场和项目市场的整合推广理念显得十分淡薄。在过往的调研中发现,80%以上的园区和其他政府招商部门都没有设立专项的推广费用,或是推广费用不多,也没有用到实处。一部分园区的推广方式极为传统、单调,大部分的人力、财力和时间都浪费在了东奔西跑的各类展会上。实际上国内大部分的展会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对招商引资工作的促进微乎其微。

招商引资是一项极富挑战的工作,面对全国甚至全球市场,单凭一个园区二三十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整合资源借力打力成了高效招商的必然出路。象西安高新区、北京总部基地、三水工业区等一些优秀的园区,对整合推广的策划都相当成功,走出了一条利用现代市场推广手段高效招商的新路子。

步骤五

定点跟进 保持良性沟通

有一项策略对招商引资工作尤为重要,那就是“定点跟进”。这不是一般的日常联络,而是循序渐进的互动交流和良性沟通。

成功引进一个企业,往往需要半年、甚至一两年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因数影响到投资者的决策,我们的优势可能会逐渐淡化,别人的优势也可能凸现我们的劣势,这是经常出现的事情,使我们的工作前功尽弃。为化解不利因素的转化,在招商引资中,我们实施“定点跟进”策略非常重要。通过“定点跟进”,保持信息的反馈,不断丰富园区的优势,化解投资者的顾虑,从而不断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战略步骤 篇3

资本化的开端

2月4日,2018年一号文件出台,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文件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表。文件提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未来3年内,将是国内农村改革的顶层设计关键年份。预计不仅后续农业扶植政策将陆续出台,后续相关法律的修订也将加快。值得强调的是,市场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抱有较大希望。根据文件强调的“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再结合2020年全面脱贫的政策目标,未来三年,扶贫将是农村工作政策的主线,同时,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土地改革等核心政策,还需待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取得初步成果方能全面铺开。

如果要对今年的一号文件划重点,相信绝大多数人会划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这一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即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这是借鉴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在总结有关试点县(市)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改革需要探索的任务。当然,宅基地的“三权分置”与承包地“三权分置”会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说,承包土地经营权,鼓励流转、鼓励适度集中,宅基地就不存在鼓励集中到少数

人手里的问题。下一步,在改革试点过程当中,需要认真的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特别是农户宅基地资格权的法理研究。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具体形式,鼓励各地结合发展乡村旅游、新产业新业态,结合下乡返乡创新创业等先行先试,在实践中探索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办法,加快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土地资本化将是今后农村政策的破局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而当前农村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什么?又有什么要素没有被市场化?答案是唯一的:土地!80年代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资本化带动了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80年代末至今,城市国有土地的资本化,是国内全面工业化、城镇化的最大助力。因此,农村土地资本化,是深化改革,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然之路。农村土地分为农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土地。对于农用地的资本化,是从农村承包经营权的三权分置改革,赋予其融资担保权等权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包括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将通过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等方式让农民享受到土地增值收益。此次文件中提出的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就是明确的政策信号。

因此,农村土地资本化,是深化改革,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然之路。2017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将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以及承包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等制度。而在今年1月17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特别提出了允许利用宅基地建设生产用房,创办小型加工项目,推动返乡人员创新创业。

“过去这块地这不能用那不能用,有种种限制,只能在村集体成员之间流转,而集体成员‘一户一宅’,流转的可能性很小。”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教授认为宅基地的长期闲置影响了农民的财产性收益,而尽快、适度地放开,并且推进“三权分置”,有利于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遏制乡村衰败。

此前,我国在33个县(市、区)开展了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试点,调整实施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

试点经验:浙江义乌

浙江义乌探索实施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激活农村沉睡资产,为农村发展提供新动能。

2015年3月义乌市被列为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以来,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体系,从农村宅基地“取得置换、抵押担保、产权明晰、入市转让、有偿使用、自愿退出及民主管理”七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截至2017年底,全市已颁发农房不动产证2万多本。

义乌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中,坚持维护农村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固化宅基地资格权,完善宅基地使用权,既保障农民基本居住权利,又最大限度促进宅基地价值增值,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佛堂镇新建的“蟠龙花园”城乡新社区集聚项目,入住农户每家可新增不动产价值300万元左右,在村集体还有按股分红的财产性收入和产业用房收入等。

为了让农民住房财产变成“活资本”,义乌探索建立全国首个农村宅基地基准地价体系,正式公布《义乌市宅基地基准地价》。金融机构可以依据宅基地基准地价给予贷款。截至目前,义乌当地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农民住房抵押贷款6763笔,贷款金额32亿多元。

义乌有20余万宗农村宅基地。专家分析,“三权分置”改革后,每宗可贷款数十万元,全市激活的农村沉睡资产数量可观。

试点经验:陕西黄龙

黄龙县石堡镇梁家河村以乡村旅游为抓手,流转土地143亩,腾退闲置宅基地30亩,投资1500余万元,打造了4个生态产业观光区;同时,该村将土地、果园、闲置房屋产权折价入股,用产业发展资金、扶贫资金以及群众的闲散资金入股,使群众普遍受益。截至目前,全村有99户入股参与建设,其中,土地入股49户134亩,年底每亩地分红2200元;资金入股50户共计22.5万元,其中有31户精准扶贫户,年度每股保底分红500元。

2016年1月,黄龙县财政拨付186万元,全面完成17.75万亩二轮延包地和7.28万亩撂荒地、机动地和荒山荒坡地的测绘丈量和权属认定。同时,创新设立“互助担保基金”,为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集约经营提供政策支持和财力帮助。该县还对家庭承包、招标拍卖、转包出租、互换和转让等土地流转方式进行全程监督和监管。

圪台乡马场村辖4个村民组189户525人,精准扶贫户47户137人,其中贫困户就占到了近1/3。该村利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资源模式,成立了马场村露底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2400亩土地,种植蔬菜、土豆、向日葵,高粱等作物。在合作社带动下,全村189户中有88户以土地、产业扶贫资金、技术等方式入股,其中28户是精准扶贫户,预计今年合作社能收入50余万元,村民分红17.1万元。

像马场村这样的“三权”改革试点黄龙县共有12个。截至目前,该县累计流转土地8.74万亩,流转率达到34.92%;拥有百亩以上规模种粮大户217户,组建家庭农场69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3.5万人次,其中贫困人口转移劳动力1057人次,农民进城6500余人。

概念扫盲

1.农村宅基地制度特征:宅基地制度复杂而严密,简单概括有几点原则:一是宅基地为集体所有,农户只拥有使用权;二是“一户一宅”,一家农户只能使用一处宅基地;三是排他性原则,只有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才有资格申请宅基地,且“无偿获得”,而非集体成员没有资格申请宅基地。

2.“三权分置”的制度创新:属土地制度问题,是我国“三农”领域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进城,到二、三产业就业,相当一部分农户将土地流转给他人经营,承包主体与经营主体分离,为顺应这样一个发展现代农业的趋势,和农户保留承包权、愿意流转经营权的需要,就有了“三权分置”的制度创新。这一制度安排的巧妙地实现了三项权利的平衡。一方面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框架下,另一方面又稳定了农户承包权,放活了土地经营权。

3.宅基地“三权分置”演进历程:(1)农民对宅基地享有完全的所有权;(2)“两权分离”下的宅基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农民只享有使用权,(3)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即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版权说明】

【战略步骤】推荐阅读:

营销步骤07-17

三步骤07-19

测试步骤05-10

编写步骤06-03

工作步骤06-18

关键步骤06-19

四步骤07-11

教育步骤07-22

步骤策略07-29

优化步骤07-30

上一篇: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下一篇:小学生作文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