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的教与学

2024-10-14

小学生作文的教与学(精选12篇)

小学生作文的教与学 篇1

摘要:重视小学剪纸的教与学, 必将促进教师善教、乐教, 促进学生爱学、乐学。探寻小学剪纸教与学的规律, 对于落实课程目标、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很高的价值。

关键词:剪纸教学,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剪纸艺术以其吉祥的审美取向、简易的制作工具、深厚的民族文化, 成为小学美术学科教学常见的内容。但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大班额的教学形式有别于传统剪纸的教学, 决定了小学剪纸的教与学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一、什么是教?什么是学?

“教”的基本释义是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别人。“学”的基本释义是效法, 钻研知识, 获得知识。小学剪纸中的“教”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则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两者并不矛盾, 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将更能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教师作为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教学活动的推动者, 在落实新课程思想、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内容的撷取、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节奏的调节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学生作为学习一方, 也是教学目标受体的一方, 并非只有一味的接受, 在学习的参与程度、表现形式的选择、作品表现的创意等方面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二、教什么?学什么?

剪纸艺术历史悠久, 从古至今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 从中选取适合学生、有助于学生成长的内容是关于“教什么”必须直面的一个重要问题。

1. 传承剪纸技艺。

剪纸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艺术, 历经无数代劳动人民的提炼与概括早已自成一体, 就如同程式化的京剧脸谱一样, 掌握这些宝贵的经验, 可以站在高起点上起步。

2. 传承人文精神。

学校的教育视野不应仅局限于剪纸的技艺层面, 还当主动挖掘有利的育人元素, 弘扬人文精神, 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蒙。

与以上相对应的便是“学什么”这一问题。学生在此期间会学到些什么呢?显而易见, 首先便是学会剪艺———能够学习到基本的剪纸常识与技艺, 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形象思维表现能力。其次是学会做人。它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 发展情商, 通过他人的从艺历程, 感知百态人生, 丰富生活阅历,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自己的反复实践, 磨练自身品性, 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爱好特长, 张扬个性。最后是学会包容。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处理周边的信息?剪纸的世界是一个多彩的世界, 各地剪纸风貌相异, 人们的审美需求不一, 各人的创作追求不同;就是从世界的角度来看, 也是多元文化共生共存、各展所长的状态。所以, 学生既能开阔视野, 又学会了尊重和接纳, 形成了开放、包容的胸怀。

三、怎么教?怎么学?

学生的知识、经验来源途径有两条, 一为直接经验, 另一为间接经验。

1. 直接经验是指亲身参加实践而获得的知识。

获得直接经验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老师不能越俎代庖, 教法的基本方向就是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老师可以根据学情, 对学习的目标进行规划、确立, 但不能代替其动手, 即可以提供做菜的原料, 却不能代替其烹调的行为。教师的教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关注过程, 适时指导、提醒, 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方向, 不断完善剪纸作品。对于学生易出差错或理解困难之处, 要有预案。

(2) 激励强化, 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坚定后援与支持者。学生剪纸的过程未必能一帆风顺。个人情绪、工具材料的使用与准备, 作品的复杂程度, 剪制顺利与否, 他人的影响等因素都会产生干扰源。这时就要发挥师长的作用, 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困难, 勇往直前。

2. 间接经验, 主要是指从书本或他人那里得来的知识。

我们必须认识到, 间接经验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学生间接经验的获取途径也是非常广阔的, 它可以通过倾听、阅读、观察、欣赏等渠道获得, 这些学法也揭示出了教师教法的基本方向, 即立足学生实际, 积极创造条件, 精心预设问题, 组织好学生的剪纸学习活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教法主要体现在:

(1) 在现场为学生呈现间接经验。在日常的教学中, 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是教师的直观示范, 它能让学生快速地把握剪纸表现的具体操作要领。另外, 同伴间剪纸作品的观摩、点评也能丰厚学生的间接经验。

(2) 为学生提供虚拟的学习平台。教学中, 教师要有目的地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优势, 集合成教学资源, 通过书本、光盘、网络音视频素材资料, 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参与网络互动等手段, 来达到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增长学生间接经验的目的。

(3) 多启发, 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将剪纸学习活动引向深入。以问题为纽带, 在组织的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思索为什么采用这种剪纸形式?形象造型有什么特点?作品表达的是什么主题?题材是否典型?创作的背景是什么?有何创新之处……以此来获取经验, 深化认识。

作为学校在十二五期间立项的省级特色课题, 剪纸, 自从立项起便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课题研究工作开展比较顺利。笔者撰写此文旨在进一步总结、提炼实践研究成果, 为小学剪纸教学的开展与实践提供一条思路, 欢迎有识同道共同探讨。

小学生作文的教与学 篇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与学

现代教育教师需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因为好的教育根植于教学观念,彰显于教学行为,决定于教学效果。现代教育以人为本,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固然很关键,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把这个理念恰当的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学生基本处于机械的被动状态,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动,也是教师事先设计成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环节服务,与此相适应的事先设计的课堂教学方案,往往是非常详尽的。在备课时设计出精细的提问,预定标准答案,写下教师上课要讲的每一句话,甚至准确计算好一节课不同环节的时间分配等。

现在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的了,更多的是关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等等。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和教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中,尝试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而这些建立在学生的和谐有效地互动、强化自我意识自我感悟以及主动成为知识的积极构建者的基础上。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究分数的意义之前,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交流展示的基础上,找准知识的生长点,适时点拨,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拉格朗日说:我把数学看成一件有意思的工作,而不是像为自己建立什么纪念碑。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是结合生活实际的,有意义的、有趣味的。这些内 容可以使学生通过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来实现或完成,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的各方面因素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点一个障碍,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就是要使教学过程成为有效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学生的参与,教学应当关注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教师要驾驭教材,不能把教材当成范本,这样才能更好地更有效地进行教育,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应去自主学习。我听过一节课,关于“扇形统计图”的,课堂中教师表达得非常清楚,提问非常恰当,板书有条理,下课铃起,教学内容正好完成,这节课可以说是滴水不漏。最后讨论这节课时,共同的认识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没有参与,没有活动的空间,教师是主角,一节课下来都是教师在表演,学生是配角,是配合教师的,教师按照预设好的程序教学,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主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什么困难和疑问,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教学过程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学会学习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习。

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学”。教学要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学生的学中引出探索的数学问题,推进探索性的学习过程,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首先通过三组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小比较,第一组等底不等高,第二组等高不等底,第三组既不等底也不等高,对第三组的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比较时,学生一下子茫然了,陷入困境,短暂的思考后,学生提出:“如果能知道它们的面积大小具体是多少就好了”,此时,探索当前问题与学习所需要的知识的矛盾自然而然地摆在学生面前,寻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自然成了新的探索目标,它顺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顺应学生的思维。

教学的好坏在于是否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进行,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 学服务,教师教的过程要顺应学生学的过程,教师教学效果体现了学生学的效果。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趋势,而不是单单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认不认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应该是扎实的,思维应该是活跃的,学习态度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激起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中职学生数学的教与学 篇3

一、化消极为积极主动,转变思想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多数中职生在初中甚至更早因为对数学失去兴趣而消极厌学,表现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认真、持续地听课,有意注意的时间相当短;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识记;上课时,学习思维跟不上课程思路,造成不再思维、不再学习的倾向,因此也很少受到以前老师的关注和鼓励。

基于种种,作为引导者的老师更应注重情感交流,以情施教,充分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对数学的信心,从简单着手讓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以数学的实用性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意外情况,老师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对立的局面,伤害师生的感情。所以,教师要有宽大的胸怀,有时适当的宽容比严厉的责罚取得的效果更好。

二、逐步补差,注重基础知识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在进入中职数学学习的同时要逐步补牢初中基础知识,注意与初中的衔接,涉及的新概念、定理,都要结合初中已学过的知识,适时渗透转化和类比的思想。另外正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基础知识好比粮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中职一、二年级将基础打牢,培养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数学学习方法,逐步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素养,为升学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三、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

中职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偏科,表现在数学和英语两科最为严重,班里的数学高低分差异很大,形成了明显的层差现象,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的需要,难度既要适中又要有层次感,因此首先要求老师要充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把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上去似乎与数学无关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增强数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动口、合作交流,创造机会让学生实现自我表现。

备课中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要求后进生绝不放弃数学学习,让他们也参与其中,力求理解最基础、最主要的知识,才可能有提高的空间;中等学生在此要求上还要能灵活运用,力争得到提高;而优等生则要求他们学会自主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能使他们都得到各自应得的东西,有成功的体验。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一视同仁,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要及时给予充分的鼓励,特别是当后进生开小差、精神不集中时,应适当使用幽默的言语或小笑话来调节课堂气氛。

总之,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还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中职学生也一样的可塑可造,我会继续在教中学,学中教,力争更好地为专业服务,培养更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社会服务。

小学统计概率的教与学 篇4

部分中小学生会对概率统计产生某些错误概念, 概率概念高度抽象, 随机现象很难把握, 尤其是概率说理有一个特殊的问题, 那就是它有时会与因果的、逻辑的、确定性的思维形成冲突. 如, 在教“三角形任意两边中点的连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时, 只需作图, 并稍作推理, 学生就能接受这一事实, 但若教“抛掷一枚匀称的骰子, 掷得一点的概率为1/6”时, 教师却不能在数次或几十次实验后, 保证学生能观察到这一事实. 而且要让学生接受, 要用大数次观察的频率作为一次试验概率的估计值这一观点更非易事, 这正是造成概率概念难教难学的原因之一.

李俊博士对中小学概率统计的研究为我们制定教学策略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和深刻的启示:

分析产生错误认识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 比如, 每名学生的数学现实与生活经验不同, 不同文化的影响, 题目中的数据和背景, 等等, 但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习常量数学所形成的片面地、孤立静止地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不适应于随机变量数学的学习. 为此, 相应的概率概念的教学策略应是:

第一, 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学会辩证思维.

概率与统计和微积分等变量数学进入中小学, 彻底打破了以往常量数学长期独占天下的格局, 片面地、孤立静止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习惯已完全不能适应新数学课程的学习. 学生必须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学会概率思维的同时学会辩证思维, 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比如, “比例数”是静态概念, “概率”是动态概念, 古典概率计算体现了“动”与“静”的辩证观. 例如, “静态”地看, 一颗骰子奇数点所占的比例数为3/6;“动态”地讲 , 任意掷一次出现奇点的概率为3/6. 不难看出 , 在“静态”向“随机 ”转化时 , “比例数”相应于“概率”. 然而 , 概率思维与比例推导却是基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智模式.

第二, 以具体直观教学活动把握随机性理解抽象概念, 培养学生的随机性数学意识.

数学思维活动建立在直接感知具体形式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生动的直观和活泼的想象, 概率概念教学应通过真实的活动、真实的数据和直观模拟, 让学生在做中学. 教师要创造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检查、修改和更正他们对概率的信念和常发生的错误认识, 帮助学生分析和发现产生错误认识的原因, 采取探究式的学习策略学习概率概念知识, 结合实验教学, 让学生通过实例认识到机会可以被量化, 大量重复试验会使频率趋于稳定, 接受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思想, 逐步引入概率的公理化定义.

关于随机性数学意识的培养,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改进教学方式. 我们应注重确定性数学与不确定数学的联系, 统计与概率的联系, 概率统计知识与日常生活、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联系;注重学生的实践, 使教学的视野延伸到广阔的社会中去;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合情推理和逻辑推理. (2) 转变思维方式. 概率可以用频率近似代替, 但频率是变数, 而概率是定值, 这里有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小概率事件虽然有发生的可能性, 但概率太小, 我们就认为是不可能事件, 这又体现了可能与不可能的辩证关系. 当然, 思维方式的转变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在此过程中, 应首先学会学会“返璞归真”, 即当所学的新知识在原认知结构中没有恰当的知识与之同化时, 就必须以原始的初级的思维方式重建认知结构, 以形成顺应. 其次是学会“合理利用”, 即当思维回到原始状态时, 认知结构中一些看似已没有价值的经验却是可供利用的最好的工具, 因为它已塑造了个人的数学修养, 而数学修养是从“原始”走向“文明”的催化剂. (3) 改进学习方式. 学生在学习中应该逐渐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在学习中, 一方面要不断地丰富“模式库”, 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提高创建模式的能力. 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努力创建模式来解决新问题, 就能在丰富模式库的同时, 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第三, 培养模型意识和应用能力.

见于有些错误的发生常与题目中的数据和背景有关, 因此, 概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用不同的替代物来模拟同一个概率问题, 使学生认识到怎样由现实随机问题抽象出概率模型, 并能举例说明某一概率模型的若干现实原型.

总结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各种错误概念, 科学地设计实例实验, 就等于为学生搭起了脚手架, 提供了有利的学习环境, 才可以保证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如何更好地实施教学实现2001版《标准》中的要求, 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 突出统计思维的特点和作用;

(2) 统计教学应通过案例来进行;

(3) 注重从数据中提取信息;

(4) 重视对概率模型的理解和应用, 淡化繁杂的计算;

(5) 注重对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的理解;

(6) 注重建立正确的概率直觉;

小学生作文的教与学 篇5

口语是评价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重要方面,一直是英语学习中的重点。本人曾经去东南亚旅游20多天的经历,深感口语表达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我比较注重的是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增加口语对话活动,使学生有机会练习开口的机会。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设计不同的任务,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进步。同时,还重视学生的情感的培养。因为初中学生经历着从少年到成年转化的特殊时期,是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一.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

以前认为自己是教师,坐在底下的是学生,其实无形中这种思想在两者中有了一道沟。老师要以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学生才能以尊敬的态度看老师。要让学生愉快地开口,首先就要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进行师生情感交融。教师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去感染学生,把亲切、信任、尊重、友好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要想让学生乐学最重要的是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从教师的激励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体验到胜利的果实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八年级英语上Unit 3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这一单元中,要如何谈论假期的计划(Vacation plans),对将来的安排(Future plans)。语言目标:1、用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Present progressive future);2、用Where, when, what, how long 提问的句子。

主要题型:1.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I’m going to my cousin’s house?

2. What’she/she doing for vacation?

What are they doing for vacation?

He/she is …/ They are…?

3. When are you going?

4. Where are you going?

5. How long are you staying there?

6. Who are you going with?

在学这一课时,在拓展运用环节,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自由漫谈。小组讨论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畅谈未来。同时也增进师生的情感。

二.常开展英语活动。

(1)生活中有兴趣

从学生了解的生活常识入手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和词汇比赛来激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仁爱版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8 Four Seasons in China是一篇描述一年四季特征的短文。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几幅图片帮助学生进行复述,并给出一些关键词来降低难度,让学生更好地组织语言,条理清晰地表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激发学生口头表达的兴趣。

(2)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乐中学。

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除了必要的听、说、读、写训练外,还可以进行演讲、游戏、英文歌曲比赛等诸多形式。例如,七年级中课文的对话练习:

Make dialogues in pairs. Do the game Just for fun!

(根据学生桌面的物品编对话)

1.--- Where is your…?

--- It’s on/in/under the…

2.--- Are these books in the backpack?

--- No, they aren’t. They are on the…

Revise “Where’s …? It’s…,Is it…? Yes, it is. No, it isn’t…”

不要多,我每周给一篇口头作文,如:My Family, My Friend, My English Teacher On Holiday … 学生可以先笔头拟稿,口头表达时不看稿。

学生趣中学、学中乐, 从而形成稳定持久的学习动机。

三.坚持朗读口头复述课文练习

首先让学生多听教材录音;让学生模仿地道的语音语调来朗读,并按照意群朗读。通过朗读更容易辨析相似因素间的差异,形成正确的语音语调,提高学生领悟语言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在此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句子重音、意群划分的基础训练,提高辨音、停顿的准确性。对话教学中要落实跟读、听录音模仿、角色扮演等活动。鼓励学生不要怕丢面子,如果一直不开口说,日久了其他同学会说,你不会说才丢人呢。

想学自然的流利的英语是靠“读”出来的。所以几乎每节课我都有给学生朗读的机会。

李阳还不是从开口大声朗读开始学习英语的。

口头复述课文不乏练习口语的好方法

在课堂中我首先让学生阅读文章,然后给出一些关键词,让学生串联起来构建一篇小短文,学生独立完成口头复述。文章内容最好有针对性、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口头表达热情。学生哪怕能说它几句,也是成功的表现,我都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

四.多看多听英语短片

不要以为英文片子看不懂听不懂,久了多少会有收获的。难道幼儿班的小朋友看动画片时都听得懂吗?所以我鼓励学生在课余多花时间看有关英语的片子。多听地道的英语,久而久之自然会有进步的。出门在外看到老外,胆子大一点,态度谦逊点,声调柔和点,点脸上微笑点,主动上前搭话,说明来意,也就是找他/她学一点口语;有机会的话,利用假期出国与老外接触,简单几句也行,包你会进步的。学生听了自信满满,点头称是,都说要尽量创造机会。

小学生作文的教与学 篇6

一、寻找更直观可感的教学呈现方式

抽象的知识是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在教学预设时,教师总是尽可能地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去呈现教学内容,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然而,事实却常常事与愿违,究其原因,是我们认为所谓的直观形象实际上并不是最佳的教学呈现方式。

例如,教学“认识时间”一课的引入部分,第一次磨课时是直接用小朋友一天的作息时间引入的,看起来不仅直观,而且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似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抽象的时间让学生困惑起来,课始还活跃的气氛马上变得沉闷起来,说明这样的引入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那么,能否加些“调剂品”进去,让学生能主动、有兴趣地去学习时间这一内容呢?于是,我们设计了一个圆盘跳格棋的游戏,这显然比第一次教学时采用的形式更为直观,更易让学生感知。棋盘上分布着12大格和60小格,游戏设计主要以答题的形成进行,如“圆盘上共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中有几小格”“3大格共有几小格,你是怎么数的”等,答对问题后,奖励前进几大格或几小格。学生在教师巧妙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参与了认识钟面的活动。接着,教师提示:“这个圆形棋盘像什么?”这样就把棋盘游戏与钟面上的知识对接起来,使学生对“钟面上有12大格和60小格”“每大格包含了5小格”“12大格和60小格构成了钟面完整的一圈”等知识有清晰的感知。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起来了,注意力也都集中在了这个棋盘上。教师可以在棋盘上再做文章,给棋盘加上1~12等数字,贴上时针和分针,让学生充分感知这个钟面的特征,既使他们对整个复杂的钟面有一个完整的感知,又为接下来教学“分”的内容做好了铺垫。

有了课始的棋盘游戏,学生对钟面知识已有了初步的感知,但具体运用在认识时间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教学。磨课时,我们感觉到接下来的数格子活动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厌烦,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可能导致课堂纪律变得难以组织。既然学生对一开始的棋盘游戏这么感兴趣,何不顺着这样的游戏继续突破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呢?于是,我们又想到了课前预热时的男女生PK赛。一听说要进行男女生比赛,学生的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注意力也一下子集中在认识分针上了。这个时候不是教师让学生学,而是学生自己想学、愿学、乐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特别是男生赢了课前预热阶段的PK赛,此时给了女生转败为胜的机会,符合低段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寻找更直观可感的教学呈现方式,教师需要对教材、学生、课堂环境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进行自然、巧妙的预设,这样的预设是极富创造力的。

二、亲身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

数学是抽象的,如何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更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呢?答案自然是多种多样的,而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则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认识几时50分”是“认识时间”一课的教学难点,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我们团队尝试了很多办法。第一次设计教案时,我们把这个教学难点放在练习中,在学生学会如何看时间后,让他们独立练习。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再通过教师操作实物钟面来让学生感知“几时50分”,纠正他们出现的错误。可这样教学,从实际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在学生认识时间后再来突破教学重点,其实学生已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想要纠正他们的错误并不是一件易事,因此第一次教学时无法突破这个教学难点。第二次磨课时,我们尝试把它放到初步认读时间的环节中进行教学。在学生已经会用5分5分来看分针后,整体认识时间时,我们预设出示7∶05和7∶50这两个时间来让学生认识。这样不仅解决了“分不满10时,要用0占位”的问题,而且通过教师拨实物钟面,引导学生突破了“认识几时50分”这个教学难点,甚至能让学生更好地区分5分和50分的写法,真可谓一箭三雕!但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被这些重点、难点搞得晕头转向,连一些优秀生也茫然了。

一连串的失败之后,我们开始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通过实物钟面来突破“认识几时50分”这个教学难点的思路应该没有错,但为什么学生就是接受不了呢?经过讨论,最后我们终于明白,学生缺少的是一种体验。我们为了让课堂教学看起来更加顺利,一直不敢尝试让学生自己拨钟面,就是因为没有自己的体验,学生对这个知识难点无法理解,教师虽然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依然如云里雾里。如果让学生自己来拨一拨钟面,教学效果会不会好一点呢?就这样,第三次磨课时,我们安排了学生自己拨钟面的活动。从一个整时开始拨,先拨到30分,再拨到50分,让学生观察时针的变化,并自己说说钟面上的时间。这一次的教学效果明显比前两次好多了,已经有一小部分学生能清楚地表达出是几时50分,还能说出理由。但由于拨两次时间的跨度比较大,有一部分学生还是无法清楚地看出是几时50分。第四次磨课时,我们对这个环节又进行了调整,将两次拨时间的跨度减小,并放慢教学的脚步,让学生有更多体验的时间。学生把分针从12拨到1,从1拨到4,从4到7,再从7到11,边拨边说说自己钟面上的时间。学生在分针逐渐变化的过程中,慢慢地感受到了时针的变化。在分针指向11时,学生能轻松地说出是几时50分。为了强化学生的体验,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钟面是几时50分。就这样,“认识几时50分”这个教学难点不攻自破了。

为了突破“认识几时50分”这个教学难点,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磨课中不断尝试着,整个过程也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创设学生自身体验活动的重要性——没有体验的学习,即使教师再使劲也是无效的,只有学生自己体验获得的知识才是长久和深刻的。

三、沟通已有知识间的联系

时间是个抽象的概念,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课件动态呈现分钟走过的路程。如教学中,分针指向“1”时,教师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这是几分?你怎么看?”一位学生说:“妈妈教过我,这是5分,5个小格。”解释得多好啊,课堂上不正是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然后教师让学生按顺序集体回答分针指向2、3、4、5、6等数字对应的时分,到数字6时,教师又停下来,将数学6用红色标注,原来这刚好是半圈,并给足学生记忆分钟走了半圈的时候刚好是30分。当分针指向数字7时,教师又停下来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的?”以此帮助学生记忆后半圈的时分,使他们发现从30分开始记忆比较方便。分针继续分别转向数字8、9、10、11、12,到了12时教师又停下来,让学生明白分针走了一圈正好是60分。对于教师停顿的这几个点,仔细想想,都是有缘由、恰到好处的。正是因为教师注重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才让学生在积极有效的互动学习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

四、有效利用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理想的课堂是在有价值引导下自主建构的过程,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动态生成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师如果能善于捕捉生成中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并予以放大,就能使其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磨课时,一学生把10‥55认读成11‥55,教师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拨一拨分针,并注意观察时针与分针的变化,然后带领学生一起操作从55分一直拨到60分,一分一分地过去,时针与分针也在一点一点地发生变化。学生在操作过后,不仅能准确认读类似于10‥55的时间,而且对不是10分、15分、20分、25分等之外的其他时间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在练习写作息时间时,一位学生把11时15分写成了3时57分。“咦,我们教学的都是整十或者整十五分,怎么会出现57分?”虽然学生把分针与时针看反了,但这岂不是说明学生从55分到60分一格一格数受到了正面启发?课堂教学是生成的,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实现学生真实的生命成长。

一课多磨,获益颇多。磨课的过程,能让教学预设更贴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既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探究的乐趣,又使教师从容应对现场生成的教学资源,将其化为学生认知的助推器。我想,教师只有在平时的磨课中,注重训练和提高自我的洞察力,认真揣摩课堂教学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式,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精彩!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的教与学 篇7

“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默读。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以利于积累, 体验和培养语感及能力。”这是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为此, 实施以读为本的阅读方式,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多形式的阅读实践, 让学生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节读准确通顺, 直到琅琅上口、入境悟情。具体步骤是:a.整体阅读。让学生通读全文, 读出文章写了什么, 读出作者的表达意图。b.局部精读。让学生精读课文,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品赏文章的佳词妙句、精彩语段, 积累语言, 升华情感, 训练能力。c.课外荐读。教师除了要求学生读好教材课文外, 还要推荐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当的精美文本供学生阅读, 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语言课堂可以看作是一个储满情感的海洋。阅读之后, 努力领悟, 教师的职责是潜移默化, 引导学生去领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领悟作者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欣赏作者的华美文采。

2 情与理

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又有“诗言志, 文以载道”, 都说明了每篇文章中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必须认真把握好以情为线的阅读方式, 不仅要求自己投入阅读, 感染学生, 更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感情体验, 实现教学中的情感共鸣, 从而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受到作者良好的情感熏陶, 并获得思想启迪和审美乐趣。由于现行的语文新教材所体现的人文性较浓:在内容编排上, 注重与学生的认识同步, 在主题的选择上, 注重爱的教育, 重视对生命的感悟与思索, 这些主题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在阅读教学中, 注重将课文学习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在阅读实践中, 重视情感教育的渗透, 调动学生的认知情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3 组织讨论、激活课堂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长期以来, 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心理需要的关注, 忽视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 要么老师讲学生听, 要么教师问学生答。这种方法禁锢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因此, 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应该把问题意识放在首位, 要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积极地发现问题, 不唯书、不唯上, 大胆提出问题, 勇敢地探究问题, 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建立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 如:针对问题———生本对话;分组讨论——生生对话;筛选观点———师生对话;感悟质疑———自我对话。在对话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提问内容应有的放失、难易适度, 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论”激活课堂, 以“论”打开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阅读中质疑, 在阅读中探究, 从而学有所得、学有乐趣。

4 加强阅读教学指导

首先要注重渗透性。阅读教学指导过程是一个文道统一的过程, 是一个真善美融合的过程。是一个智商和情商互补的过程, 是一个知情意行交汇的过程。这样, 阅读就不是单纯的语言学习课, 也不是政治课或美育课, 而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从渗透性这个特点出发, 就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其次要加强指点性。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处于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情感体验状态中, 每个人所获取的感悟的多少、分量、层次等, 是各不相同的。教师的指点, 就是要在关键处三言两语地给学生点拨诱导。这种指点, 是描精点要, 而不是包办代替, 是给学生指出文章的精美所在, 而不是把自己的分析硬塞给学生。这种指点, 重在拨引, 可在必要时作一些精当的示范, 以起到开窍启思的作用。指点常用的方法是指导学生阅读, 使学生从语感中获得美的感受, 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再次, 要突出意会性。语言文字可描绘的人物、景象等, 需要学生阅读后通过联想、想像进而形成种种意象, 并在个体差异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感悟。这种在阅读过程中间接产生的感悟, 带有明显的意会性。学生在读懂语言文字的前提下, 首先要明确语言文字的“意思”, 继而品出语言文字的“意味”, 然后综合种种描述, 或形成妙不可言的“意境”, 或构成底蕴丰富的“意象”, 从中发美感, 获得愉悦的享受。可见, 阅读的美感是从“意”而来。这种“意”, 是作者之“意”、文章之“意”与读者之“意”相结合的产物。从阅读中得到畅快, 正是“只能意会, 不可言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导游, 学生是旅客, 教材是画廊。阅读教学活动, 正是这三者之间所开展的一场富有生命体验的对话、沟通与合作。

5 以文带文, 做好迁移教学

综观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 并不是几个孤立的知识板块, 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在语文文本上, 许多课文都是作文教学的经典美文, 所以, 如果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融会在一起, 每一堂课都可以成为唤起学生浓厚兴趣, 神形兼备的作文课。在教学中, 我常对学生说:“语文课本就是一本优秀的作文书, 我们应巧妙地学会'偷梁换柱', 把别人好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 才是真正的读书。”例如作文的结构教学, 教师讲起来往往非常空洞, 学生听起来也茫然不知所措。所以, 在阅读《春》时, 我让学生体会并借鉴了“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这种开门见山、简洁入题的开头法。讲到《走一步, 再走一步》这篇记叙文的最后一个议论段时, 我让学生分别进行了有无此段的比较, 从而让学生明白了议论段在记叙文中的豹尾作用。此外, 有的课文中出现的富有哲理的议论段落, 我便让学生熟读、精读, 并指导他们将其贴切地用在作文中, 同时让学生仿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式, 模仿佳句的遣词造句及其修辞方法。通过这样的阅读教学, 使学生不仅完成了知识的积累, 并且具备知识的迁移能力, 做到学以致用, 让作文在借鉴中逐渐成熟起来。

总之, 阅读教学需要我们认清目标, 强化诵读, 渗透情感,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做到学以致用。只有这样, 才是真正的阅读。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 应该是学生获得人生体验的重要活动形式, 课堂教学必须体现人文关怀, 必须还学生以自由, 还学生以情感, 还学生以灵性和活力。因此, 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生命活跃的殿堂, 像浩瀚深邃的大海, 任鱼儿纵情戏游, 像高原辽阔的天空, 任鸟儿自由翱翔。

浅谈小学英语的教与学 篇8

一、让兴趣引领学习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 是做一切事情的动力, 它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调节作用, 对完成学习任务起着推动作用。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可事半功倍。

1. 图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英语每一课都有许多插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根据教材内容, 把不熟悉的, 抽象的单词用图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学“m an—m en, wom an—wom en, child—children”时, 给学生以直观的图片, 就很容易记住这些词的单复数了。

2. 情境, 提升兴趣。

刚学英语的小学生, 往往对英语抱有极大的兴趣。在教学中, 抓住这一心理特点, 多创设英语情境, 提升他们的英语的兴趣。比如:在学衣服一类的单词时, 如dress, shirt, skirt, blouse, pants, shorts, scarf, gloves, 我设计了服装表演这一环节, 在服装上标相应的单词, 学生们在边看边说边玩的过程中, 就记住了这些单词, 何乐而不为呢?

3. 竞争手段, 加深兴趣。

小学生有“好胜”的特点, 任何带有竞争性质的语言游戏都会使他们精神振奋, 跃跃欲试。在课堂上可以发问, 让学生抢答, 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达到很好的课堂效果。还可以在做游戏时, 教师与学生共同比赛, 这样既渲染了课堂气氛, 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 同时, 也加深了对所学的内容的理解。

二、学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很容易被表面的东西所吸引。比如:学水果一类的单词时, 要尽可能地准备各类水果, 适时可以让他们尝尝好吃的水果, 这样, 绝对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 也能很好的区别各类水果的单词。再如, 在教学“H e is a boy”, “She is a girl”时, 把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叫到讲台上, 让学生面对着实实在在的人, 学生会觉得有意思, 所以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 句中的he和she也就很容易记住了, 会正确使用了。

三、学英语要做到多听, 多说, 多记

1. 上课专心听教师、同学读英语单词或句子, 在课下多听录音或英语广播。

刚开始, 可能听不懂或听的不顺畅, 时间长了, 可能就像听汉语一样顺利了。

2. 多说的问题, 也好解决。

日常用语, 同学们几乎天天都用, 对他们也感兴趣, 很想知道这些话用英语怎么说。如“早上好”, 教师念几次, 学生很快就会读了, 并且鼓励学生要多用多说。还可以让学生说简单的对话, 可以让各个小组边演边说, 也可以让学生轮流当学习委员, 说“Stand up”和“Sitdown”, 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说, 体态要大大方方, 及时用不同的形式夸奖和表扬。肯定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3. 多记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要把所学知识牢牢地记在脑中, 当有用的时候把它再现出来。

比如:熟记单词随时可以用到, 识记重点句型在写作时能用到。同时, 在用英语相互交流时也能对答如流。这样, 就会使同学们感到学英语容易又有趣。

四、学会复习

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复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最好方法。遗忘是心理活动的普遍现象, 遗忘曲线告诉我们, 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规律。为了防止遗忘就要定期循环复习, 而不要在忘记之后再重新记忆。在时间间隔上, 采用先短后长的形式, 如:当天的内容当天复习, 复习后做练习, 然后隔一、两天复习, 再隔一、二周复习, 最后再隔一个月复习, 期中期末总复习。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知识效果非常好。

五、重视师生交流, 培养师生感情

成语“爱屋及乌”告诉我们, 情感具有迁移功能。而“亲其师, 信其道”更明确指出, 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能改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倾向性。小学生的情感迁移尤为强烈。教师与学生感情默契, 就奠定了学生学好英语的基础。教师对待学生要讲究方式。即使学生在学习上出现了差错和困难, 也不要批评和指责, 要尽量说清他们错误的原因, 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鼓足他们的勇气, 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 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认真学习新课标, 仔细钻研教材, 让我们的每节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我们要不断研究, 不断探索, 尽力为学生创建一个想说、会说、爱说的平台, 让他们真正感觉到“Learn English, it's fun, it's easy。”

摘要:“教无定法”, 教学方法因人而异。本文通过对小学英语新课标的不断学习及经验, 谈点浅薄的见解。

浅析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的教与学 篇9

一、网络环境下的提速教与学

我国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 很多教师进行着扩展阅读教学的实践。一方面我们可以提前做一些生动活泼的有关课文知识背景的ppt, 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这些背景, 也更容易熟记这些知识, 以更好地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另一方面, 我们学生自己可以利用这些高科技阅读一些课外的文章。利用这些高科技计算机技术, 我们学生可以搜索到大量的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既节省时间, 又可以高速的阅读。偶尔还可以几个同学对某一篇文章感兴趣的话, 几个人还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互相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各抒己见。也可以一个同学发现好的文章的话, 在线分享给别的同学, 大家互相学习。阅读这些大量的课外文章可以增加自己的文化修养, 也可以让自己的语文知识更加的渊博。同时也是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以后的初高中的学习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些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利用这些多媒体纠正学生的发音问题, 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孩子们的发音问题。利用现代新技术, 教师可以检查学生们的背诵问题, 可以记录下来, 从而给于很好地纠正。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计算机技术大大提高我们的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努力学习这些高科技技术,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二、网络环境下对山区小学教育的影响

我国还是一个相对不太发达的国家, 还有许多的偏远山区, 那里的中小学生求学之路是很艰难的, 往往为了上一节课, 他们要步行或是爬山才可以到达教室。而且那里的教室环境也是相当艰苦, 有时候冬天那里的孩子们都要忍受严寒在上课。如果这些高科技可以应用到这些偏远的山区的话, 我想对我们国人的语文教与学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那里的孩子们也可以跟我们城市的孩子们享受同样的待遇, 学习同样的知识, 不至于落后很多。这些孩子们基础打好了, 以后会更好地为我们的祖国做贡献, 那我们的国家就会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偏远山区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我们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 那里学生求知欲强, 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有可能会大大提高山区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也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然要求我们山区的老师也要努力学习这些现代高科技技术, 从而提高山区的教育现状, 为我国的语文教育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三、远程教育的影响

远程教育是指由特定的教育组织机构, 综合应用一定社会时期的技术, 收集、设计、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构教育环境, 并基于一定社会时期的技术、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 以及出于教学和社会化的目的进而为学生组织一些集体会议交流活动, 以帮助和促进学生远程学习为目的的所有实践活动。在信息化社会中, 人们生活、工作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快, 需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对于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更应该接受这些远程教育, 让他们开阔眼界, 跟得上世界的步伐, 不能因为地域的影响, 使他们不能享受别人可以享受到的教育。我们现在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从起跑线上就不要落后。只有不断学习, 才能跟上生活、工作的节奏。现代远程教育为所有求学者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 使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享有的权利, 而是个体生存的基本条件。教育资源、教育对象、教育时空的广泛性, 为大众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性。接受教育不光是学习知识, 还要学会学习, 为以后继续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必要的学习技能, 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 对今后不断地获取知识和提高教育层次将是非常有益的。

另外, 根据学习者不同的学习背景、知识基础、学习风格、学习能力等个体差异建立学习者模型, 从而更好地为学习这服务。现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 建立了许多这样的学校, 开学的时候, 学生也需要去学校领取一些学习所需要的必须工具, 例如:计算机、课本等, 这些这样的学校在西方国家是越来越多, 当然我们国家还达不到这样的水平, 但是我们要朝这个方向努力。这有一个好处是, 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来调节自己的学习进度, 但这也是有利有弊, 对于一些偏远山区的孩子们的话, 国家不可能有那么多的资金让每个人享受这些工具, 老师可以组织大家在一起网络学习, 使他们享受到城镇学生可以享受的的学习的机会。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的方式。城镇的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远程教育课程, 自己除了在课堂上学习之外, 毕竟上课的时间是有限的, 如果时间充裕的话, 课下回到家还可以学习一些远程的课程也是不错的选择。

摘要:身处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 不能将这些高科技与自己的工作学习很好结合起来的人, 将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教师这个职业更是这样。我们不仅担负着自己在信息时代所学习和工作的压力, 还肩负着教育学生的重任, 让他们在信息时代能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所以, 作为人民教师, 我们要审视:在教学过程当中, 我们该怎么利用这些高科技的东西来帮助教学, 同时也让学生们更加有兴趣地学习这些知识。

关键词:网络环境,语文教学,远程教育

参考文献

[1].魏传宪, 《语文教学概论》[M],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2].陈芳欣, 《网络背景下提速阅读》[D], 东北师范大学学科教育, 2006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实践初探 篇10

一、导学案的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导学案的设计要注重思维引导,要以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愿望为出发点.例如,在《等差数列(一)》教学中,笔者这样设计:

引例:这是我校的看台,台阶的高度自下而上具有这样的规律,请大家预测下一个台阶的高度是多少?

30,60,90,120,150,().

思考1:请大家观察下列数列是否具有引例的特征?

(1)3,-1,-5,-9,-13,-17,-21.

(2)5,5,5,5,5,5,5.

(5)5,7,10,13,16,…

(6)1,2,5,6,9,…

思考2:用自己的语言给等差数列下一个定义.请大家说说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要注意几个关键点?

思考3:你能将上述的文字语言转换成数学符号语言吗?

这样的导学设计注重思维的层次性,笔者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实例中发现等差关系.然后设计6道小题,前4道题为形式各异的等差数列,后2道题为典型的非等差数列,引导学生通过正反例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在探究通项公式的过程中布置学生思考下题:

思考4:编写一个公差为5的等差数列.

引导学生体会公差确定,数列不能确定的概念,任意一项确定,公差确定,这个数列是确定的.首项确定,公差确定,这个数列也是确定的.然后利用学生自己生成的资源——数列1,6,11,16…求第2016项.让学生尝试求解,把发现一项一项地写下来,不容易求解的,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如果知道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问题解决起来就会容易很多,因此,设计已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能否求出它的任意项an呢?这样学生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就会怀着迫切的心情去探究通项公式.这样的设计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学设计,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分析探究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了解学生的喜好和心理动态,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了解学生的个人学习风格,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学生怎样学才会学得更好.学生的学习风格有听觉型、动觉型、视觉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要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例如,函数的奇偶性教学利用生活中的图片-麦当劳、天安门层楼、太极等引入,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在教学中发放导学案等文字材料,促进喜欢看文字材料的学生学习,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阶段设计观察、质疑、探究等问题,促进学生喜欢的逻辑、推理和系统思维的思考,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喜欢结对学习、有的喜欢小组合作学习、有的喜欢专家讲授.所以在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要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各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方式.

三、及时反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浅谈小学语文课中的教与学 篇11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大力发掘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变教师为导师,引导学生系统地、科学地、有阶段性地获取知识,掌握技巧,形成能力。

一、教,贵在启发引导

变教为导,关键在“导”,它与传统的“包办代替”“全盘授予”正好相反。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中提出: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脑力劳动和积极性。教师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越少,则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越高,如果教师把全部注意力用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那么学生感知所教的东西就很费力,甚至听不懂教师讲述……”在现代教学论的观点和方法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体现在对启发式教学的意识和运用必须强化,寓启发式于读、议、讲、练中。

在整个听、说、读、写、看的训练中,首先要使学生喜欢,然后才能谈获取。这就要求“导”的过程中时时注意综合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出现,从而享受“发现新大陆”的喜悦。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尤其要重视对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思考力去获取知识,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动脑筋分析课文,是讲读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引导的好,既可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促进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这里的关键在于能否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而要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想得对路,得法,其关键是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是否具有启发性,不能从表面看,而要从实质来看,从实际效果来看。设疑提问是老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提问不一定都具有启发性。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为启发而启发,课堂上东提一个问题上,西提一个问题,学生没有充分思考的余地。有的不假思索,脱口而答,有的干脆不思考,让老师自问自答,这种“牵牛式”的提问,实际仍置学生于被动境地,不但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反而助长了学生的惰性。

出现“启而不发”的局面,教师内心十分着急,常常埋怨学生素质太差。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过于笼统,学生便会无从人手;如果提得难度较大,超过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则感到扑朔迷离,如入迷宫,思绪紊乱,难以启发思维。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带着探索的眼光阅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如能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且能达到一定深度和力度的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使认识趋于深化。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求知过程的启发者。

二、学,贵在自主自得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能力是不能单靠讲授就能培养起来的,只有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觉地、不间断地进行训练,就是说,让他们的手、脑、眼、口都动起来,方可奏效。不少老师在教学中大包大揽,顾虑重重,不敢在课堂上让学生多看、多想、多问、多讨论、多发言。有的是怕搞乱课堂秩序,怕打乱教学计划;有的是怕耽误时间,延误教学进度。凡此种种,归根结底是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而是把学生当作了消极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因而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赞可夫在他的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中,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这就是说教师上课,不是从头到尾讲教材,而是引导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教材编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编写?教师是怎样教的?为什么要这样教?自己应该怎样学?为什么要这样学?古人云:“学贵自得。”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教给学生怎样理解教材,即怎样质疑,怎样分析,怎样抽象概括,使学生从教材的编排中悟出知识的重点,相互间的联系,容易混淆的地方,记忆的规律。逐步增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活动中,处处深思,步步探问,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领会学习的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又发展了他们的智力。

所谓学习过程,是指学生经过主观努力逐步掌握知识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让学生正确理解学习过程,养成自觉阅读课文的习惯,是整个教学中关键性的一环。阅读,主要是靠学生自己来读课文,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项最基本的教学活动。这种阅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是让学生自己读书,而应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角度出发,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去进行多方面的语文训练。学生阅读技能的形成,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常规训练,并养成习惯。这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归根结底,教师变教为导的作用,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通过引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掌握知识、技能及规律,并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的学,贵在自主自得,由完全依赖教师的“等食”变为自觉学习的“觅食”,有效地培养其自行探索求知的能力。魏书生老师说:“要先学会做人,才能教好书,读好书。”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这是有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特色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教学中不能忘掉“育人教育”。

小学生作文的教与学 篇12

首先做好教材内容分析, 在明确各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 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具体措施:教师要依据学科教学、学生的学习现状、存在的实际问题, 写清具体、明确、易行的措施, 体现一定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教学进度表: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教师要写出单元和课时的教学时数及各部分教学内容的课时分配和时间安排。

二、设计详尽的教学方案

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和学法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 关于教学目标设置

关注“四基”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 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引导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关注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了解数学的价值,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要特别注重如何学习, 以学定教,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和时间。要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等环节的安排要有明确的数学教学目的, 注重实效。提问要简洁明了, 有思考价值,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发表自己的见解;注重学生数学习惯的培养。从“听、说、想、练”等方面入手, 培养学会倾听, 会用数学语言完整表达数学思维;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合理, 结构科学, 要留有学生独立思考和基本练习的时间, 认真组织好课堂的练习与反馈, 及时调节, 练习要有梯度、层次, 适应绝大部分学生, 对学困生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

3. 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课堂中, 必须让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 整体把握教材, 合理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我们可以举例说明:双胞胎兄弟聪聪和明明的妈妈准备带兄弟俩到公园玩, 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妈妈为俩兄弟准备了什么? (课件显示:4瓶饮料、2块蛋糕、1个匹萨饼) 提问题:妈妈为他们兄弟俩准备了4瓶饮料、2块蛋糕、1个匹萨饼。请你们帮助兄弟俩想想, 该怎样分公平呢?学生回答问题, 老师故作停顿:是不是这样分 (课件出示匹萨饼一大、一小图片) ?学生否定老师的分法, 重点突出“平均分”。这样一来, 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的前提自然展现, 且使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孕育而生。接下来再引导同学通过动手操作, 建立1/2的数学模型。让学生用手中的圆形纸片当成是“匹萨饼”动手折一折,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验只有“平均分”才能分得同样多。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用1/2来表示一半, 并介绍了分数各组成部分的名称与分数的读写法。学生通过同桌讨论、教师的引导明确:把一块“匹萨饼”平均分成两份, 每份是这块“匹萨”的二分之一。

4. 关于教后反思的撰写

用新课程理念新教学方式来备课教学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全面的更新, 必定会让我们产生许多困惑、迷惘与问题, 可能有成功的体验, 也许会有更多的失败的教训, 应该及时将这些体会与认识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和原因分析记录下来, 形成教后反思, 这是最有价值的第一手教学研究资料。

三、学习效果测评以及作业布置

作业与批改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反馈教与学的效果、改进教与学的重要手段, 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平台。作业布置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量与质相结合, 注意多样性和层次性,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倡导分层布置作业。从作业本、课本练习精选或自行设计作业习题, 要体现“适量, 灵活, 针对性强”的原则, 除书面作业外, 还可以设计一些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实践性作业;注重减负提质, 严格控制作业时间;作业要统一格式, 统一用笔、字迹工整, 行款整齐, 无乱涂乱画, 教育学生爱护作业本, 基本无卷角。一二年级统一用铅笔, 三年级统一用钢笔或圆珠笔, 四至六年级统一用钢笔。

数学质量检测评价的本质要义就是要促进学生持续、全面、和谐的发展。通过测评, 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 要十分重视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评价的深入研究。

1. 质量测评的试题编制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注重对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生活经验的考查

关注对学生学习六大核心问题的考查, 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命题要科学, 难易适度, 题量适当, 注重层次性、开放性。要紧扣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进行命题, 防止随意性。

2. 数学测评的内容应全面

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从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实际出发, 注意难度适中、内容科学,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

3. 测评形式应灵活多样

根据不同需要, 灵活采用闭卷或开卷、统一或分层、规定或自选、口试或笔试等测评方式。创新方式, 重视对学生口算、估算、动手操作、实践应用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综合考查。

4. 认真细致做好命题、监考、阅卷等工作

及时对检测的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反思与反馈。使学生了解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使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进一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不允许根据测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

总之, 要做好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就要处理好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双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节奏和教学设计提倡教后反思及时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艳莹.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07.

上一篇:战略步骤下一篇:职业能力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