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的教与学

2024-06-03

小学数学课的教与学(共12篇)

小学数学课的教与学 篇1

一、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

首先做好教材内容分析, 在明确各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 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具体措施:教师要依据学科教学、学生的学习现状、存在的实际问题, 写清具体、明确、易行的措施, 体现一定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教学进度表: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教师要写出单元和课时的教学时数及各部分教学内容的课时分配和时间安排。

二、设计详尽的教学方案

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和学法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 关于教学目标设置

关注“四基”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 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引导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关注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了解数学的价值,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要特别注重如何学习, 以学定教,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和时间。要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等环节的安排要有明确的数学教学目的, 注重实效。提问要简洁明了, 有思考价值,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发表自己的见解;注重学生数学习惯的培养。从“听、说、想、练”等方面入手, 培养学会倾听, 会用数学语言完整表达数学思维;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合理, 结构科学, 要留有学生独立思考和基本练习的时间, 认真组织好课堂的练习与反馈, 及时调节, 练习要有梯度、层次, 适应绝大部分学生, 对学困生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

3. 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课堂中, 必须让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 整体把握教材, 合理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我们可以举例说明:双胞胎兄弟聪聪和明明的妈妈准备带兄弟俩到公园玩, 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妈妈为俩兄弟准备了什么? (课件显示:4瓶饮料、2块蛋糕、1个匹萨饼) 提问题:妈妈为他们兄弟俩准备了4瓶饮料、2块蛋糕、1个匹萨饼。请你们帮助兄弟俩想想, 该怎样分公平呢?学生回答问题, 老师故作停顿:是不是这样分 (课件出示匹萨饼一大、一小图片) ?学生否定老师的分法, 重点突出“平均分”。这样一来, 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的前提自然展现, 且使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孕育而生。接下来再引导同学通过动手操作, 建立1/2的数学模型。让学生用手中的圆形纸片当成是“匹萨饼”动手折一折,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验只有“平均分”才能分得同样多。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用1/2来表示一半, 并介绍了分数各组成部分的名称与分数的读写法。学生通过同桌讨论、教师的引导明确:把一块“匹萨饼”平均分成两份, 每份是这块“匹萨”的二分之一。

4. 关于教后反思的撰写

用新课程理念新教学方式来备课教学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全面的更新, 必定会让我们产生许多困惑、迷惘与问题, 可能有成功的体验, 也许会有更多的失败的教训, 应该及时将这些体会与认识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和原因分析记录下来, 形成教后反思, 这是最有价值的第一手教学研究资料。

三、学习效果测评以及作业布置

作业与批改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反馈教与学的效果、改进教与学的重要手段, 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平台。作业布置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量与质相结合, 注意多样性和层次性,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倡导分层布置作业。从作业本、课本练习精选或自行设计作业习题, 要体现“适量, 灵活, 针对性强”的原则, 除书面作业外, 还可以设计一些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实践性作业;注重减负提质, 严格控制作业时间;作业要统一格式, 统一用笔、字迹工整, 行款整齐, 无乱涂乱画, 教育学生爱护作业本, 基本无卷角。一二年级统一用铅笔, 三年级统一用钢笔或圆珠笔, 四至六年级统一用钢笔。

数学质量检测评价的本质要义就是要促进学生持续、全面、和谐的发展。通过测评, 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 要十分重视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评价的深入研究。

1. 质量测评的试题编制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注重对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生活经验的考查

关注对学生学习六大核心问题的考查, 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命题要科学, 难易适度, 题量适当, 注重层次性、开放性。要紧扣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进行命题, 防止随意性。

2. 数学测评的内容应全面

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从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实际出发, 注意难度适中、内容科学,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

3. 测评形式应灵活多样

根据不同需要, 灵活采用闭卷或开卷、统一或分层、规定或自选、口试或笔试等测评方式。创新方式, 重视对学生口算、估算、动手操作、实践应用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综合考查。

4. 认真细致做好命题、监考、阅卷等工作

及时对检测的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反思与反馈。使学生了解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使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进一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不允许根据测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

总之, 要做好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就要处理好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双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节奏和教学设计提倡教后反思及时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艳莹.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07.

[2]罗静婷.多媒体等不同教学模式对小学生数学兴趣的影响[D].华南师范大学, 2004.

小学数学课的教与学 篇2

数学教学中的教与学研讨

一、教与学的关系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应掌握数学知识的特点,要充分利用记忆的规律,提高记忆的效率,以牢固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理解得深透,才能记得牢。如:初中代数中的乘法公式(a+b)2=a2+b2+2ab.教学时,除了认清关系,明确a,b是任意两个数(或式)的条件,会用二项式乘方交叉相乘的原理进行推导和理解外,还可以在a,b均是正数的特殊条件下,用直观的图形加以形象说明。

这样的直观说明,能使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利于加深理解,牢固记忆,同时,防止学生错误地记为:(a+b)2=a2+b2.其次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这说明了数学有利于发展思维,那么教师首先要精心创设各种问题的情境,设置认识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明确思维的方向,提高思维的自觉性、主动性。如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教学中,首先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接着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等腰三角形ABC,AB=AC,若因不留心,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它的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试想用什么办法能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ABC重新画出来呢?这一问题就能引起全班学生的`注意和思维,经过努力,学生找出了两三种画法,接着教师又可提出:你们认为这样画出的都是等腰三角形吗?从而由其中一种画法――在底边上画出相等的角,引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启发引导学生证明,使学生思维活跃。

再次,巩固和发展相结合。巩固与发展相结合就是在数学教学中,要把牢固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技能和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结合起来,保证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有效地组织复习和练习,就是贯彻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重要途径,通过复习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深化;通过练习亲自参与,探索规律,提炼思想方法,加上老师的课外辅导、试题的评讲,使学生的思维得训练和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二、教与学的提高

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数学教师的素质水平,而教师的素质水平不仅在于职前的培养,而且更重要的在于职后的继续教育的培养和进修。在教学工作的实践中,结合本职工作的开展,不断提高职业素质,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强化教育、教学能力的学习过程,并以教学能力为中心,持续地接受“终身教育”.具体内容有以下以点:

1.拓宽知识领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每个教师都要通过大学课程和在职教师进修课程,通过参加专业社团的活动和围绕数学与数学史,数学教育理论和其它有关学科知识,阅读一些经典着作和新近出版的图书资料。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与学 篇3

一、设计内容——有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会成为学生主动观察、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素材。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把内容呈现出来。例如在计算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出示题目,要求学生算出结果,这样的做法可能会使一些学生心不在焉,或有学生对题目不理解又没有表达的机会,人云亦云,这将打击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只看到表面,以点带面就容易产生学生都学会了的错觉。如果教师创设一个比赛情境,让学生一起动笔在纸上计算一下,并统一停笔。老师再与学生进行相互评讲,就可以使学生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因为,教师马上要进行评讲和核对,学生就没有偷懒的机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统一停笔,没有了涂改、修正的机会,可以明显呈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不理解;同桌之间相互检查可以进一步验证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真实度。此外,互相批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

二、独立思考——有心

在教学中,一些老师往往在提出问题或出示思考题后立即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或同桌交流,气氛显得异常热烈。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快便举手欲答,而其他学生则还未来得及深思,脑中就灌满了别人的意见。久而久之,再遇难题时,他们便会附和他人的答案。只听别人分析、讲解,养成惰性,以致失去学习的信心。

其实,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在教学中,老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积极地参与到问题解决、思维策略的优化活动中来,使每个学生都能得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在大脑中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思考、解题策略和问题结果(不管正确与否)。然后,教师再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这样,就不会出现几个人围坐在一起,或面面相觑,或低头不语,各想各的,根本没有交流的话题和争执的火花出现的局面。

三、适时提问——有神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怎样引导学生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不可忽视的一环。例如在新知识导入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借助揭题来引导学生提问,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揭题后设问:“关于圆柱的认识,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经过发散性思考后,会提出如下问题:“圆柱有什么特征?”“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柱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这样借助揭题让学生提问,不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蕭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苹果,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然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思想,那我们将同时拥有两种思想。”萧伯纳的话对我们在教学中适时引导提问、促进课堂交流,尤其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很大的启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提问,关注学生的课堂交流,让学生真正去倾听、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长此以往,学生便能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训练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不迷信、不盲从、独立质疑的探索精神。

四、补充作业——有度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之后的“你知道吗”,人教版中在很多例题结束后都有一块这样的内容。这些材料有介绍数学知识方面的内容,有介绍社会常识、生活常识、自然知识方面的内容,有数学史话,或专门介绍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发展过程;有跨学科介绍最新研究成果的……但在教材上一般介绍得比较简单。

因此,可抓住这块内容进一步研究。通过上网查找或翻阅有关书籍,使学生更详细地认识了解和补充完善知识,从而实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同时,此类知识往往是数学家经过长时间研究后得到的辛苦成果,蕴含了人类的千年智慧,体现了数学家们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和数学的文化价值,增加对数学史的了解,达到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互渗透、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设计此类作业时,教师应事先进行查找,对知识有全面正确的了解,使自己的专业功底广博深厚,并留心发现学生在查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学生能较顺畅地完成任务提供保障。

五、阅读数学——有声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时这样也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小学数学课的教与学 篇4

一、关注问题情境, 让学生亲近数学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 人的思维过程起始于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与好奇心。 在教学中, 如何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创设问题情境, 从而为学生充分学习做好心理准备, 使学生亲近数学。

如:《图形密铺》这一课时, 我先从玩拼图入手, 投影给出了一个不完整的姚明的拼图。

教师问:“同学们, 猜猜这是哪位体育明星呢?”

学生回答:“姚明。”

教师继续问:“那我们应该选哪一块拼图拼上去呢?”

学生选了一块正确的。

教师追问:“为什么不选另一块?”

生:“因为要无空隙地填充。”

教师提出:我们在玩拼图时要注意做到“无空隙”, 接着又提出“不重叠”这个概念, 为引入“密铺”做好了铺垫。 这样, 学生热情高涨, 学习就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了。

无可否认, 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自然地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

又如, “10的组成”这课的教学情景:

(多媒体演示:两只猴子分10个猕猴桃)

师:两只猴子会怎么分呢? 请你用现有的工具, 帮它们分一分, 好吗?

同学们说:“好! ”

但有一个声音非常刺耳———

生1 (立即喊道) :我不用分就知道了!

(教师一愣, 随即镇定下来)

师:啊! 你怎么不用分就知道呢?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 (自豪地) 说:在脑子里分的。 因为我们学过9可以分成4和5。

(其他学生这才恍然大悟)

师:那你们想动手去分一分, 还是喜欢在脑子里分呢?

生:在脑子里分!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师:好, 那就让我们闭上眼睛, 在脑子里帮猴子分猕猴桃吧。

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 积极性非常高, 很快学会了10的分解方法。

二、关注动手操作, 让学生体验数学

有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 ”从上可知, 人的思维能力往往是从人的感官直觉开始的。 而学生亲身经历, 动手操作往往更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

在教学活动中, 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 让学生在操作中通过多种感官积极思维、获取知识。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折风车的教学片断:

(出示一个做好的风车)

师:谁做过纸风车?谁知道折风车需要用到的工具是什么。

生1:要用钉子。

生2:小棒、糨糊。

生3:正方形的纸。

生4:长方形也可以。

……

同学们试着做做。

(学生试着动手操作, 老师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

师:说一说你在折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生2边介绍边折纸: 我先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成正方形, 在这个正方形上剪出四个三角形, 就做成了一个风车, 当这个风车转起来就是一个圆。

同学们边看也边做。

这样, 学生在折风车的过程中, 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积极性很高, 又在这个环节中体会到了多种图形间的转换和联系。

例如, 在教学“求三角形面积”时,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明明是一名少先队员, 他的红领巾不小心掉了, 现在需要用这块红的平行四边形的布来做, 怎样算出红领巾的面积呢?

(2) 动手操作, 合作交流。

A.拼一拼:每个学生准备2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学过的图形。

B.说一说:你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先让学生摆一摆, 在摆的时候, 要想一想能摆几个, 面积怎么求? 把自己摆的结果到展示台上展示。

“眼过千遍, 不如手过一遍”。 通过摆一摆、想一想、做一做, 引导学生边观察边实验验证,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及面积关系。 这样教学, 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 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更是培养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关注生活应用, 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来源于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中, 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感悟到学习数学的真谛。

例如:在“简单的统计”一课的教学中, 我开展了一次数学实践活动课。 首先, 请各小组学生对本组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喜欢情况做出统计, 再制成统计表, 然后根据结果附上一些合理的分析说明。 在这一过程中, 他们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表分析”的统计过程, 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实际问题, 深刻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

在《认识物体》一课学习时, 学生对各种体的概念比较陌生, 但是他们对篮球、 排球、魔方、水桶、饭盒、文具盒等这些东西十分熟悉, 于是我就让学生对这些东西进行分类; 然后让他们看———观察, 通过用眼看、用手摸等方法让学生慢慢体会和逐步体的概念, 并初步了解它们的特征,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些物体的理解。

将数学的真实作用还原于生活, 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的问题, 这是课标的立足点和着眼点。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从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 重视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 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黄丽.浅谈数学教学中良好软环境的营造[J].中学教研, 2000 (8) .

[2]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小学数学课的教与学 篇5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怎么才能做好初中数学的教育工作和引导学生更加有效、轻松的学习,下面是我这几年工作的体会:

一、必须做好对教材的处理工作 1.对教材的掌握应做到“熟”字

义务教育的初中教材,立志高远,其内容是今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所必须的。新教材难易程度适中,面向的是全体初中生,精选了一些基本的代数、几何知识,将部分与高中联系紧密的知识点移到高中,删去了一部分作用不大的内容。这样就更加突出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当中要进一步了解教材,理解好学习目的,明确书中数学思想的形成,以及概念、公式、法则、性质,定理理论的推理过程。这样教学才会游刃有余。

第 1 页 2.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应做到“透”字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明了初中阶段的培养方向。就《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基础知识、技巧和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要透彻地领会其含义。只有领会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才能明确所要实现的教学目的,这样教学才会有“方向感”。

3.对于教学内容的讲解做到“细”字

数学新教材图文并茂、文字简洁、语言流畅,起点低、坡度平缓,注重新与旧的联系,出发点建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并通过复习巩固扫清认知障碍,创设了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拾级而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讲究一个“细”字,细到每个知识点在大纲中是如何要求,教学中如何实施,做到心中有数;细到每一课时中的应知应会,学生是否都已掌握,若能做到会事半功倍。

二、切实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1.创设情境,活跃思维

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因此,创设一个学生学习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好奇的心理,促使学生由“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尽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第 2 页 2.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教学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知识。比如讲授“轴对称图形”时,出示蝴蝶、衣服、松树、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具有的性质。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的两侧正好能够重合……”。从而学生自己得出了“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之后,可以让学生两两提问生活中的(比如数字、字母、汉字、人体、教师中的物体等)“轴对称图形”.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

三、课后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与学生进行互动

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变革,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多种教学的自制形式。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主探究,敢于挑战教材,挑战教师。如果每一节课学生都能对所学的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甚至能对一些概念、定理、公式提出独特的看法,这样才会不断有新思想涌现,久而久之,他们才会逐渐树立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改进教与学的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培养

第 3 页 学生创新意识,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倾听学生心声,不断调整教学.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可随时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并根据这些意见改进自己的教学,这样师生之间就会走得更近,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亲,“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如果喜欢数学老师,就会及时地向他倾吐心声,会更加喜爱数学课,这样对老师的教学不无裨益.即所谓“教学相长”.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没有学生的学,教就失去了意义;没有教,学则枯燥乏味.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重要工作就是指导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长见识,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开发智力.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一个教师,应不断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才会使数学教学活动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浅析高中数学的教与学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与学;新课程改革

当今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各行各业都需要高素质的人,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在高中学习的三年,是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是夯实基础知识,冲刺高考的关键时刻。因此,高中生不仅要重视思想品德的修养,更要钻研学法,注重学习效率,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

数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数学教育体系的一个中心课题,它对于真正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实施数学教育时,应根据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在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探讨数学知识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

实践教学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现在的数学教学不再是单一的例题—练习—讲解—考试这种模式,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动脑学习为主,教师讲解点拨、纠正为辅。老师应积极地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自己思考、发现问题,从而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活力。

这就需要教师有极大的责任心、耐心和勇气,要主动跟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挑战,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培训。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表现为个体能面对不同的情境、运用灵活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应该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中去,其次是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当然,独立思考不等于异想天开,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使学生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做准备。

三、设置创新性问题

数学教育的“教”与“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一题多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有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敢于向权威挑战,应该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设计具有创新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四、注重积累有效的解题思想

解题思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缩短计算环节和推理过程,迅速地获得解题思路。要使学生思路敏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敏捷意识和引导他们总结有效的解题思想。

1.形成解题思想的具体方法

(1)定向思维训练。遇见新问题时,要善于将它归结为某种数学习题模式,并通过分析已知条件,尽快找出解题思路,使新问题有“法”可循,进而达到敏捷性;(2)逆向思维训练。该方法就是由果索因,知本求源,培养学生从原始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维,灵活运用知识,出奇制胜;(3)发散性思维训练。该方法就是培养学生从各个方向、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即从某一点出发,运用全部信息进行发散性联系,进而摆脱“定式框框”的束缚。

2.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学生记忆条理性的方法

(1)引导学生梳理“纵”的知识结构。这就是让学生把学过的每部分知识按照逻辑关系系统地串起来,从而方便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知识的推广和应用;(2)引导学生梳理“横”的知识结构。即把分散在各个单元但又能解决同一类问题的各种方法系统地归纳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使之在解题过程中得到灵活的应用。

总之,高中学生的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件长期、复杂的重要工作。数学教学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议题,也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我们要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海瑞.讨论高中教学中的教与学.世纪,2011(9).

[2]李恒茂.浅析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现代閱读,2011(2).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高级中学)

小学剪纸的教与学 篇7

关键词:剪纸教学,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剪纸艺术以其吉祥的审美取向、简易的制作工具、深厚的民族文化, 成为小学美术学科教学常见的内容。但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大班额的教学形式有别于传统剪纸的教学, 决定了小学剪纸的教与学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一、什么是教?什么是学?

“教”的基本释义是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别人。“学”的基本释义是效法, 钻研知识, 获得知识。小学剪纸中的“教”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则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两者并不矛盾, 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将更能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教师作为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教学活动的推动者, 在落实新课程思想、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内容的撷取、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节奏的调节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学生作为学习一方, 也是教学目标受体的一方, 并非只有一味的接受, 在学习的参与程度、表现形式的选择、作品表现的创意等方面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二、教什么?学什么?

剪纸艺术历史悠久, 从古至今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 从中选取适合学生、有助于学生成长的内容是关于“教什么”必须直面的一个重要问题。

1. 传承剪纸技艺。

剪纸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艺术, 历经无数代劳动人民的提炼与概括早已自成一体, 就如同程式化的京剧脸谱一样, 掌握这些宝贵的经验, 可以站在高起点上起步。

2. 传承人文精神。

学校的教育视野不应仅局限于剪纸的技艺层面, 还当主动挖掘有利的育人元素, 弘扬人文精神, 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蒙。

与以上相对应的便是“学什么”这一问题。学生在此期间会学到些什么呢?显而易见, 首先便是学会剪艺———能够学习到基本的剪纸常识与技艺, 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形象思维表现能力。其次是学会做人。它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 发展情商, 通过他人的从艺历程, 感知百态人生, 丰富生活阅历,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自己的反复实践, 磨练自身品性, 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爱好特长, 张扬个性。最后是学会包容。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处理周边的信息?剪纸的世界是一个多彩的世界, 各地剪纸风貌相异, 人们的审美需求不一, 各人的创作追求不同;就是从世界的角度来看, 也是多元文化共生共存、各展所长的状态。所以, 学生既能开阔视野, 又学会了尊重和接纳, 形成了开放、包容的胸怀。

三、怎么教?怎么学?

学生的知识、经验来源途径有两条, 一为直接经验, 另一为间接经验。

1. 直接经验是指亲身参加实践而获得的知识。

获得直接经验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老师不能越俎代庖, 教法的基本方向就是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老师可以根据学情, 对学习的目标进行规划、确立, 但不能代替其动手, 即可以提供做菜的原料, 却不能代替其烹调的行为。教师的教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关注过程, 适时指导、提醒, 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方向, 不断完善剪纸作品。对于学生易出差错或理解困难之处, 要有预案。

(2) 激励强化, 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坚定后援与支持者。学生剪纸的过程未必能一帆风顺。个人情绪、工具材料的使用与准备, 作品的复杂程度, 剪制顺利与否, 他人的影响等因素都会产生干扰源。这时就要发挥师长的作用, 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困难, 勇往直前。

2. 间接经验, 主要是指从书本或他人那里得来的知识。

我们必须认识到, 间接经验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学生间接经验的获取途径也是非常广阔的, 它可以通过倾听、阅读、观察、欣赏等渠道获得, 这些学法也揭示出了教师教法的基本方向, 即立足学生实际, 积极创造条件, 精心预设问题, 组织好学生的剪纸学习活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教法主要体现在:

(1) 在现场为学生呈现间接经验。在日常的教学中, 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是教师的直观示范, 它能让学生快速地把握剪纸表现的具体操作要领。另外, 同伴间剪纸作品的观摩、点评也能丰厚学生的间接经验。

(2) 为学生提供虚拟的学习平台。教学中, 教师要有目的地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优势, 集合成教学资源, 通过书本、光盘、网络音视频素材资料, 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参与网络互动等手段, 来达到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增长学生间接经验的目的。

(3) 多启发, 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将剪纸学习活动引向深入。以问题为纽带, 在组织的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思索为什么采用这种剪纸形式?形象造型有什么特点?作品表达的是什么主题?题材是否典型?创作的背景是什么?有何创新之处……以此来获取经验, 深化认识。

试论高中数学函数的教与学 篇8

一、函数的定义域

函数的定义域是构成函数的两大要素之一, 函数的定义域 (或变量的允许值范围) 似乎是非常简单的, 但如果在解决问题中不加以注意, 常常会使人误入歧途。因此, 在解函数题中强调定义域对解题结论的作用与影响, 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十分有益的。

例1某单位计划建筑一矩形围墙, 现有材料可筑墙的总长度为100m, 求矩形的面积S与矩形长x的函数关系式?

解:设矩形的长为x米, 则宽为 (50-x) 米, 由题意得:S=x (50-x) , 故函数关系式为:S=x (50-x) 。

若解题到此为止, 则本题的函数关系式还欠完整, 缺少自变量的范围。也就说学生的解题思路不够严密。因为当自变量取负数或不小于50的数时, S的值是负数, 即矩形的面积为负数, 这与实际问题相矛盾, 所以还应补上自变量的范围:0

例2求函数y=x2-2x-3在[-2, 5]上的最值。

解:∵y=x2-2x-3= (x2-2x+1) -4= (x-1) 2-4,

∴当x=1时, ymin=-4。

初看结论, 本题似乎没有最大值, 只有最小值。产生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学生是按照求二次函数最值的思路, 而没有注意到已知条件发生变化。这是思维呆板性的一种表现, 也说明学生思维缺乏灵活性。其实以上结论只是对二次函数y=ax2+bx+c (a>0) 在R上适用, 而在指定的定义域区间[p, q]上, 它的最值应分如下情况:

⑴当时, y=f (x) 在[p, q]上单调递增函数f (x) min=f (p) , f (x) min=f (q) ;

⑵当时, y=f (x) 在[p, q]上单调递减函数f (x) max=f (p) , f (x) min=f (q) ;

⑶当时, y=f (x) 在[p, q]上最值情况是:, 即最大值是f (p) , f (q) 中最大的一个值。

故本题还要继续做下去:

∵-2荞1荞5,

f (5) =52-2×5-3=12,

∴f (-2) = (-2) 2-2× (-2) -3=-3,

∴f (x) max=ma x{f (-2) , f (5) }=f (5) =12,

∴函数在y=x2-2x-3在[-2, 5]上的最小值是-4, 最大值是12。

由此可见, 在求解函数函数关系式、最值 (值域) 、单调性、奇偶性等问题中, 若能仔细地检查思维过程, 思辨函数定义域有无改变 (指对定义域为R来说) , 对解题结果有无影响, 就能提高学生质疑辨析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二、二次函数在高中阶段的应用

由于初中学生基础薄弱, 又受其接受能力的限制, 二次函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多是机械的, 很难从本质上加以理解。进入高中以后, 尤其是高三复习阶段, 要让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 (图像以及单调性、奇偶性、有界性) 能灵活应用, 就还需要对二次函数再深入学习。

1. 进一步深入理解函数概念

在初中阶段已经讲述了函数的定义, 进入高中后在学习集合的基础上又学习了映射, 接着重新学习函数概念, 主要是用映射观点来阐明函数, 这时就可以用学生已经有一定了解的函数, 特别是二次函数为例来加以更深认识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从一个集合A (定义域) 到集合B (值域) 上的映射f:A→B, 使得集合B中的元素y=ax2+bx+c (a≠0) 与集合A的元素X对应, 记为f (x) =ax2+b x+c (a≠0) 。这里a x2+b x+c表示对应法则, 又表示定义域中的元素X在值域中的像, 从而使学生对函数的概念有一个较明确的认识。在学生掌握函数值的记号后, 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处理如下问题:

类型1:已知f (x) =2x2+x+2, 求f (x+1) 。

这里不能把f (x+1) 理解为x=x+1时的函数值, 只能理解为自变量为x+1的函数值。

类型2:设f (x+1) =x2-4x+1, 求f (x) 。

这个问题理解为, 已知对应法则f下, 定义域中的元素x+1的像是x2-4x+1, 求定义域中元素X的像, 其本质是求对应法则。

一般有两种方法:

(1) 把所给表达式表示成x+1的多项式。

f (x+1) =x2-4x+1= (x+1) 2-6 (x+1) +6, 再用x代x+1得f (x) =x2-6x+6。

(2) 变量代换:它的适应性强, 对一般函数都可适用。

令t=x+1, 则x=t-1

∴ (t) = (t-1) 2-4 (t-1) +1=t2-6t+6, 从而f (x) =x2-6x+6。

2. 二次函数的单调性、最值与图像。

在高中阶段学习单调性时, 必须让学生对二次函数y=a x2+b x+c在区间及上的单调性的结论用定义进行严格的论证, 使它建立在严密理论的基础上。与此同时, 进一步充分利用函数图像的直观性, 给学生配以适当的练习, 使学生逐步自觉地利用图像学习二次函数有关的一些函数单调性。

类型3: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 并通过图像研究其单调性。

(1) y=x2+2|x-1|-1。

(2) y=|x2-1|。

(3) y=x2+2|x|-1。

这里要使学生注意这些函数与二次函数的差异和联系, 掌握把含有绝对值记号的函数用分段函数去表示, 然后画出其图像。

类型4:设f (x) =x2-2x-1在区间[t, t+1]上的最小值是g (t) , 求:g (t) 并画出y=g (t) 的图像。

解:f (x) =x2-2x-1= (x-1) 2-2, 在x=1时取最小值-2,

当1∈[t, t+1]即0≤t≤1, g (t) =-2,

当t>1时, g (t) =f (t) =t2-2t-1,

当t<0时, g (t) =f (t+1) =t2-2,

这里要使学生弄清楚题意, 一般地, 一个二次函数在实数集合R上或是只有最小值或是只有最大值, 但当定义域发生变化时, 取最大或最小值的情况也随之变化。

参考文献

[1]王岳庭.数学教师的素质与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论文集[M].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8.

浅谈数学思想方法的教与学 篇9

一、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原则

(一) 在解题教学中, 要自觉应用数学思想方法

每一道数学题都有一定的数学内容, 它们都是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具体形式, 寻求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解题, 表面上是具体数学形式的连续转化、逻辑沟通, 但在过程探索、方法选择和思路发现的背后, 在进行每一步简化、转化、分解与化归之前, 都有数学思维方向的调控, 实质上是对题目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的不断显化与横向沟通。由于同一数学形式可以用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释, 因而产生不同原理的“一题多解”;同样, 同一数学思想方法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因而产生不同题目的“一解多题”。又由于对数学思想方法有理解深浅上的差异和沟通宽窄上的不同, 因而既产生解题上的清醒与盲目、简捷与麻烦, 又导致解题的会不会推广与能不能引申, 所谓“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解题”, 就是要揭示题目内容与求解方法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自觉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去理解题意、去寻找思路、去分析解题过程、去扩大解题成果, 使得解题的过程既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 又是领悟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

(二) 把知识的学习与思想方法的培养同时纳入教学目的原则

适当章节的强化训练与贯通复课全程的反复运用相结合的原则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知识的共存性、数学思想对数学活动的指导作用、被认知的思想方法只有在反复的运用中才能被真正掌握这一教学规律, 都决定了成功的思想方法和教学只能是有意识的贯通复课全程的教学。特别是有广泛应用性的数学思想的教学更是如此。如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数学的几乎全部的知识中, 处处以数学对象的直观表象及深刻精确的数量表达这两方面给人以启迪, 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简捷明快的途径。它的运用, 往往展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般的数形和谐完美结合的境地。在某种思想方法应用频繁的章节, 应适当强化这种思想方法的训练。如在数学归纳法一节, 应精心设计循序渐进的组题, 在问题解决中提炼并明确总结联合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数学归纳法解题这一思想方法, 在学生能熟练运用的基础上, 通过反复运用, 才能形成自觉运用的意识。

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途径

(一) 用数学思想指导基础复习, 在基础复习中培养思想方法

基础知识的复习中要充分展现知识形成发展过程, 揭示其中蕴涵的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几何体体积公式的推导体系, 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之大成, 就是这些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完美范例。只有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 并同时形成系统的条理的体积公式的推导线索, 才能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 这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形成数学思想, 掌握数学方法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注重知识在教学整体结构中的内在联系, 揭示思想方法在知识互相联系、互相沟通中的纽带作用。如函数、方程、不等式的关系, 当函数值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常数时, 分别可得方程, 不等式, 联想函数图象可提供方程, 不等式的解的几何意义。运用转化、数形结合的思想, 这三块知识可相互为用。注意总结建构知识体系中的教学思想方法, 揭示思想方法对形成科学的系统的知识结构, 把握知识的运用, 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等数学活动中指导作用。如函数图象变换的复习中, 我把散见于二次函数、反函数、正弦型函数等知识中的平移、伸缩、对称变换, 引导学生运用化曲线间的关系为对应动点之间的关系的转化思想及求相关动点轨迹的方法统一处理, 得出图象变换的一般结论。深化学生图象变换的认识, 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观点。

(二) 学思想方法指导解题练习

在问题解决中运用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 注意分析探求解题思路时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解题的过程就是在数学思想的指导下, 合理联想提取相关知识, 调用一定数学方法加工、处理题设条件及知识, 逐步缩小题设与题断间的差异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运用化归思想的过程, 解题思想的寻求就自然是运用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注意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典型问题中的运用。如解题中求二面角大小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根据已知条件, 在二面角内寻找或作出过一个面内一点到另一个面上的垂线, 过这点再作二面角的棱的垂线, 然后连结二垂足。这样平面角即为所得的直角三角形的一锐角。这个通法就是在化立体问题为平面问题的转化思想的指导下求得的。

其中三垂线定理在构图中的运用, 也是分析, 联想等数学思维方法运用之所得。调整思路, 克服思维障碍时, 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通过认真观察, 以产生新的联想;分类讨论, 使条件确切, 结论易求;化一般为特殊, 化抽象为具体, 使问题简化等都值得我们一试。分析、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方法, 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等数学思想是走出思维困境的武器与指南。用数学思想指导知识、方法的灵活运用, 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灵活性, 敏捷性;对习题灵活变通, 引伸推广,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抽象性;组织引导对解法的简捷性的反思评估, 不断优化思维品质, 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批判性。对同一数学问题的多角度的审视引发的不同联想, 是一题多解的思维本源。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自觉运用往往使我们运算简捷、推理机敏, 是提高数学能力的必由之路。“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方法的掌握, 思想的形成, 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浅谈新课程下数学课的教与学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

记得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 针对中国教育的时弊, 曾语重心长地指出:“中国的教育基本是教师教, 学生记的模式。这种模式如果不改变, 再过30年也很难获得诺贝尔奖。”过去的教学大纲强调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新的课程标准除了强调上述双基, 又增加了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 它更重视知识、能力、态度、方法的整合, 这四基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与其相适应的新教学模式, 在理论上应当有在启发下接受 (接受模式) 、在活动中探究 (探究模式) 、重视学科渗透 (渗透模式) 、重视情感体验 (体验模式)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模式) 、在合作中学习 (合作模式) 、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模式) 等, 要把其转化为实践中可行、可信的模式,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去建构、去创新、去拓展。

数学教学改革的历史告诉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成败最终取决于数学教师。不管专家们如何认真地进行课程改革的研究, 无论专家们对于新数学课程抱有多高的期望, 最终还得通过数学教师来实施。正是这些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教师的行为过程, 决定了数学教育改革的成败。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那么, 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据专家分析, 促进者的角色有几个特性:一是积极地旁观。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 与他人友好相处, 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不再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 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 而不是看老师讲课”。有人说, 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 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那么我们也可以说, 人海茫茫、教海无边, 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 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学生的差异, 研究教材、教法。教师只有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进行教法上的编排、设计和加工, 在教学过程中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建立一个宽容的课堂气氛, 作为学习的参与者, 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 而且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突破和创新。

这首先要求教师对本职工作应满怀激情。教师上课时的激情, 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同时, 也能使学生从教师那充满激情的话语中听得出他们对自己所任教学科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像这样的老师, 学生怎么可能不热爱并且“爱屋及乌”地喜欢上这门学科, 从而学好这门学科呢?课堂自然也会变得丰富多彩,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也因此会兴味盎然。为此, 在教学中我想方设法培养或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如讲讲简单的数学史;讲讲关于数学起源古老而神奇的传说;讲数学与现代数字化、信息化社会密不可分的关系;或用一些教具做做简单的小实验等。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既而启发学生怎样学数学。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 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确实是我们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然而, 这种现象并不是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的, 更不是天生就存在的, 那么原因在哪里呢?另一方面怎样通过我们的数学课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等等。为了教好我的每一个学生, 在教学工作中我深深地思索、不断地探究着这些课题。

浅谈初中数学课的教与学 篇11

关键词:主动学习;乐于探究;激发兴趣;设计教学环境

中国分类号:G633.6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和深入,数学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随着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位置的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处理好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是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学活动的关键。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实施过程中学生要“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初中数学的一段时间的教学,我认为在新课程标准教学实施活动中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效果比较明显。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兴趣中发现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才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

其实,我们生活在数学王国的海洋里,只有善于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挖掘数学,才有可能乐此不疲。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时,“加法法则”是枯燥乏味的,如果在教学时仅就法則而讲法则,即使把嘴皮磨破,有的同学也可以会一无所知,但是,如果把法则教学融于学生游戏之中,将诚同学所在初始位置确定为原点,向西走5米,然后再向东走3米,则同学们一想就知道两次一共向西走2米,惹规定向东为正,则向西为负,同们学也能随口说出两次一共向东走-2米,即(-5)+(+3)=-2,这样就能给同学们以直观的印象,在游戏中记住了“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这一法则,将枯燥的法则具体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起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从现实中挖掘数学,进而开发学习数学的潜能。

又如,在教学一元一次议程时,以李白喝酒为题引入“无事街上走,提壶去打酒,遇店加一倍,见华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壶中原有酒几斗”的诗歌,让学生从诗歌中探索、发现并体验数学中的“趣”,从兴趣中发现数学,从而热爱数学。

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情感,从情感中发展数学通才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它反映了客观实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某种关系,积极的情感能增长人的活动能力,消极的情感能降低人的活动能力。数学课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对这门学科由于存在学习困难而不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可以说,情感是数学教学工作中的润滑剂。

首先,从数学课程是基础学科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从图形的“对称美”、推理的“严谨美”、在数学活动中取得的“成功美”等体验出发,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其次,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从互相尊重中培养师情感。师生间心与心的交融,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之间建立“互相平等的朋友关系”、“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伙伴关系”,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积极因素,在平等互助的全作学习过程中“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在对学习课积极的情感中获取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

三、在教学互动中,融学法于教法,从而使学生获取新知识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其本质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用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并及时运用新知识去解决所引发出的矛盾,从而在矛盾的解决中获得新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正负数时,我们可通过生活中的盈亏、产品是否合格、成绩的升降、人民币的收支等引入正数的负数,就让比较抽象的正负数更加贴近于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发现正负数,从而学习数学。

又如,在教学“多姿多彩的图形”时,可让学生从一些复杂的花纹图案中观察、分析图案的特点,从复杂多变的图案中抽象出简单的图形,把复杂的图形简单化,认识到复杂的图形都是由简单的图形组成而成。然后,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发现。就数学知识而言,复杂的知识都是由简单的组合而成。充分发挥学生思想的潜能,将知识系统化。让学生从旧知识中发现新知识,从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自主性地探究学习。

立足实际谈初中数学课堂的教与学 篇12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 勇于表现, 乐于创造, 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 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措施。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 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好奇心, 从而形成探究意识。在导入新知时, 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每节课一开始, 教师揭示课题后, 把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 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或形象的画面, 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和知识重点。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交替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求知欲不强, 那么他学习就不可能很投入或深入。因而, 教师在教学中, 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交替灵活运用读、讲、议、练、写、演、思等手段, 调动学生多器官, 同时注意所选择的学习材料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并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有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题目, 文字叙述冗长, 涉及的相关术语很难懂, 学生一看便头晕, 哪还有精力投入或深入呢?

三、教师的理论水平及业务能力的提高是保证课改成功的关键

课改是教育事业的百年大计, 它需要教师付出的不仅仅是一年或几年的劳动, 而应当是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终身的求索和奋斗, 这其中, 教师加强理论及业务的学习可谓是课改成功的关键。理论的模糊必然导致实践的盲目, 教学中的无效劳动主要是由于理论上的偏颇所致。所以, 教师除了必须加强课本知识学习外, 还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一是要加强对哲学的学习, 因为课改过程中要以辩证的观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要加强教育心理学的学习, 课改要成功, 必须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否则便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三是要不断地加强本学科的学习, 同时还应了解数学学科的最新发展与动向, 这样才能与教材同步, 与学生同步, 与时代同步;四是要加强对教学法的研讨, 要使课改取得成功, 教师必须熟悉各种教学法及其特点, 并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在课改中有的放矢, 使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 促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以全面发展。

四、训练要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其中观察是入门, 理解是关键, 核心则是思维。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重点、难点在训练思维, 培养思维能力。只有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与培养, 才能真正实现数学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五、针对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 要精心为学生备课, 从中了解并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 根据记录, 逐渐发现不同的学生中存在哪些不同的情况, 然后为他们分别设计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案, 加快学生的学习速度。在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教学方案的同时, 注意方案的有序性, 让每一类学生在每个不同的问题情境中, 都能在感兴趣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知识。每堂课虽然短短四十五分钟, 但如果运用得当, 教师就可以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对症下药, 进而解决问题。所以,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作出判断, 为学生创设情境, 将学生所面临的问题转化为容易解决、有条理的小问题, 然后指导学生自己慢慢思考、实践, 最后真正解决问题。另外, 老师的教学应该面向所有学生。不能只关注成绩偏好的学生, 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应多花些时间, 多花些精力慢慢引导他们。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 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 从而逐渐缩小学习差距,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六、在课堂教学各环节做到有孔即入, 不断渗透

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可成, 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诱导、训练、强化而逐渐形成。无论在代数教学中, 还是在几何教学中, 都必须抓住一切机会, 对学生进行能力的训练。

七、不断改革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在数学课堂上, 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并引导学生多方向、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要求学生从教与学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课堂教学过程应当是知识获得过程与能力发展过程的综合。否则, 学生难以得到进步与发展。

八、倡导合作学习, 促进全体同学共同进步

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采取课堂合作学习法能使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的方法,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合作教学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在教师恰当的组织和有效的调控下, 以“个人自学”、“小组合作”、“班级合作”为基本教学形式, 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让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的方法,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实施可以改变课程实施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 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一篇:SDH传输系统的维护下一篇:原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