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之路

2024-10-22

以色列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之路(共5篇)

以色列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之路 篇1

以色列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之路 及对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的启示

资源与环境学院 资管09-1班 侯珂

摘要:以色列土地贫瘠,全国近2/3的土地是沙漠,且水资源极其贫乏,以色列人均水资源约为29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33,属于严重缺水国。但以色列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却实现了农业的高速、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农业奇迹”。以色列的许多理念、方案和技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为我国农业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提供了参考的依据。为此,从高科技装备、节水滴灌技术、生态农业等方面探究了以色列农业的成功经验。通过对以色列农业水资源利用的考察,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水资源利用之路。

关键词:以色列;滴灌;水资源;启示 以色列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

1.1严格控制和管理水资源

以色列建国后,先后颁布了《水法》、《水井控制法》、《量水法》、《溪流法》等一系列法律,明确规定水资源是国民共有的财产,由国家统一控制,个人没有所有权。任何部门和个人要开发水资源,必须向水管部门申领许可证,并严格按其规定进行开发,否则水管部门有权收回许可证。农户用水也须向水管部门申领许可证,水管部门根据使用的种类和规模核定用水配额,并跟据不同的用水量实行不同的水价。用水量越大,水价越高,用水量超过配额的要受到严厉的经济处罚。

1.2兴建国家输水工程

为促进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解决南部地区农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问题以色列政府在1953~1964年共斥资1.47亿美元,修建了130公里长的输水主管道、5000公里长的输水分管道和400个扬水站,形成了几乎覆盖全国的加压式管道供水网。现在,这一供水网年输水13.53亿m,占以色列全年用水量的60%以上。

1.3 不断增建集水设施

以色列政府和国民不断建设集水设施,最大限度地收集和贮存雨季天然降水资源,用于农业生产。由于淡水资源十分珍贵,以色列尽一切可能收集雨水、地面径流和局部淡水,因地制宜地修建各类集雨蓄水设施以供直接利用,或者注入当地水库或地下含水层。从北部戈

3兰高地到南部内盖夫沙漠,全以色列分布着百万个地方集水设施,每年收集约1亿~2亿m水。

1.4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4个环节。在各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同时,占以色列耕地面积50%的旱地几乎生产了全部的谷物,普遍采用以深、松耕和秸秆覆盖为主的节水旱作技术。以色列农业灌溉主要采用压力滴灌技术。滴灌比漫灌节水1/3~1/2,使单位面积土地增产1~5倍.使水肥利用率高达90%.有效地防止土壤盐碱化和土壤板结。使用滴灌以后,以色列农业用水总量30年来一直稳定在13亿立方米,而农业产出却翻了五番。滴灌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耕作方式.使每寸土地都渗透着高科技。以色列每开发一片土地,农业专家和农民总要先架设滴灌和喷灌设备。实施改土技术,循序渐进地扩大各种耐旱作物在沙化土地上的覆盖面。

1.5充分利用城市废水和其他水源

以色列建在工业废水和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处理和利用方面具备国际一流水平。以色列对全工业和城市所排放的废水进行排污处理,使其成为“循环水”并用于农业灌溉,称为“污

3水农作”。这不仅节约了水资源,同时也对生态环境有利。每年以色列大约将2.5亿m处理过的废水用于农业灌溉,计划到2010年,全国1/3的农业灌溉将使用“循环水”。1972年以色列政府制定了“国家污水再利用工程”计划,规定城市的污水至少应回收利用一次。目前,以色列100%的生活污水和72%的城市污水得到了回用,而污水处理后的出水46%直接回用于灌溉,其余33.3%回灌于地下,约2O%排入河道。利用处理过的污水进行灌溉,不但可以增加灌溉水源,而且能够起到防止污染、保护水源的作用,并使许多因灌溉农田而干涸的河流恢复生机。

1.6 技术创新,高效利用水资源

以色列农业科研始终围绕节水开发高产作物进行。此外,还开发了地下盐碱水、城市废水灌溉技术。全国普遍使用两档厕所水箱、节水龙头、绿化滴灌专用水管等水技术。以色列研制的防堵塑料管、接头、过滤器、控制器等都是高科技的结晶。以色列给我国的启示

中国的西北地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少.季节分布不均,年平均水资源量仅占全

22国总量的5.84%。目前西北地区耕地总面积0.237亿hm,其中有效灌溉面积0.07亿hm,灌溉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29.5%,农业用水中的浪费现象相当严重。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平均仅为45%左右:农田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仅达到56%农业用水的效率不高.农田水分的利用效3率为0.60~0.75kg/m。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为0.43,农田平均灌溉定额每公顷为3344.73m,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27m。对这些灌区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技术改造,是解决西北农业用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措施。

2.1大力应用人工降雨技术

根据对中国内地水循环的大气运动过程的研究。年平均进入中国西北上空的水汽量约有45 3000亿m,其中95%输出区外。而在区内年蒸发水量中,平均只有7%重新降水返回地面。因此可以通过人工降雨增加西北地区的水资源量。

2.2采取工程节水措施

从长江上游的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的源头河段向黄河上游调水,补充西北地区的水量,引黄灌区要重点建设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和田问节水工程,推广水稻浅湿灌。黄土高原区要以雨养农大力推广陡坡退耕还林、缓坡修筑梯田、沟道打坝,以及在村边、坡头建设池塘、水窖等蓄水保土设施,并与农林水保技术相结合,提高降水的利用率。内河流域区(包括新疆、青海、内蒙古)发展节水灌溉要与保护生态相结合,大力推广喷灌、滴灌、渗灌、微喷灌及结合覆盖技术的膜上灌、膜下灌等灌溉技术。

2.3推进农业节水技术

此技术以蓄水保墒的耕作技术为主体,主要有适雨种植、作物合理布局、提高作物抗旱能力的栽培技术、沙砾、秸秆和地膜覆盖技术、限额灌溉和抗旱作物品种选育等措施。秸秆覆盖简单、实用、易操作,利于农民掌握。抗旱作物品种的选育节水潜力巨大,要充分利用各种抗旱作物品种的特性,寻找荒漠植物的抗旱基因,加快育种进程。

2.4注重节水管理技术的应用

其主要包括组织管理、工程管理、经济管理和用水管理。要制定节水法规,完善节水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落实节水管理责任制,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中国节水技术发展现状。

中国水资源空问分布很不均匀,北方水资源贫乏。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南北相差悬殊。据统计,1997年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平均为19.9%,而黄河流域超过5O%。海河流域接近80%.已经超过4O%的水危机标准。王西琴等在2008年以中国七大河流为例.估算了在当前水资源消耗水平下地表水资源允许开发利用率的阈值。结果表明: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的阈值分别是34%、38%、45%、36%、38%、31%、32%。与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比较的结果是:松花江、长江、珠江3条河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在其阈值范围之内.辽河、海河、黄河、淮河4条河流的开发利用率均超过了最大允许开发利用率。并且从二元水循环角度分析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的影响因素.说明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与河道生态需水、回归水及其污染物浓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国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严重的水危机状态.水的问题到了不得不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地步。中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多数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设施老化、功能衰退。据水利部统计.中国现有的18.3亿亩(12亩=l/15hm)耕地中,尚有9.59亿亩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已建成的8.67亿亩灌溉耕地,灌溉水利用率也只有46%。这些说明,人为污染、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运行管理的缺失共同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纵观中国目前节水农业发展现状,制约中国农业高效用水的因素主要有:节水虽得到高度重视,但行业之间协调不力.缺乏整体思路;节水虽有一定科学积累.但未形成整体优势,甚至有些方面科研滞后于生产,亟待提升:管理水平落后,[1,2,3]缺乏用水标准;政策法规不健全,投资体系不完善,节水实施不力。中国未来现代水资源利用技术发展方向

根据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发展现状及其需求,建议未来中国现代农业水资源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4.1现代生物技术

以主要农作物和林草为重点,进行种质资源的田间或室内抗旱性的鉴定、评价,筛选抗旱节水优异资源,建立农作物抗旱节水特性鉴定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基因、基因聚合技术,建立简便、有效的抗旱节水和水分高效利用型种质改良与育种技术,创制抗旱节水型或水分高效利用型的优异育种新材料,选育抗旱节水新品种;筛选具有控制蒸腾功能的外源物质,研究作物对外源物质的生理生态响应、外源物质与养分间的复配技术;综合应用化学合成与螫合技术,研究植物蒸腾抑制剂研制适用于旱作和非充分灌溉条件下具有抗旱节水、防病杀虫、高效环保等多种功能的种衣剂:研究不同区域主要农作物的水分生产函数与有限水量条件下的非充分灌溉模式:主要农作物凋亏灌溉指标体系与灌溉模式。

4.2非常规水高效安全利用技术

重点研发适合旱区应用的新型、高效工程和生物雨水集蓄形式,新型低成本、高效、绿色环保型的集雨材料。研究新型集雨设施结构形式和现场成型技术,提出雨水集蓄与高效利用工程系统设计软件。建立区域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和最优开发模式及智能决策系统软件。

4.3节水灌溉技术与装备构建

喷微灌产品数字化设计及快速成型平台,开发喷微灌系统设计软件,研制节能异形喷嘴喷头、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适用于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的新型喷灌机组:研制微压超薄壁滴灌带,抗堵、耐用、价廉的微灌灌水器、自动反冲洗过滤器、精量注肥器、压力调节器、精量控制阀及微灌自动控制系统:利用纳米技术改进防渗材料性能,开发新型复合土工膜料和填缝材料;研制用于管道输水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大口径管材、管件及配套设备,开发标准化与系列化的新型金属管材及管件,加筋高密度聚乙烯PE喷灌移动支管及管件。

4.4旱作高效用水技术与新材料

建立主要农产品水分需求与水资源保障之问的关系模型和基础数据库,提比主要区域节水稳产型作物种植结构。建立与水资源相协调的适雨种植参数,提出适合区域特点的节水高效间作套种与轮作种植模式,农田蓄水保墒的少免耕技术,区域节水型农作制度优化设计软件:研究多功能行走式抗旱播种机具的结构及主要部件性能参数,研究基于机械仿生学原理的蓄水保墒耕作机具及配套设备,研究适合旱区小水源条件下应用的微型提水机具及局部灌溉系统。

4.5区域高效节水农业综合技术

研究区域作物水分信号监测技术与诊断指标体系,土墒情快速测定与预报技术。以土壤墒情预报、作物水分动态监测与作物生长信息结合为基础,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和数据通讯技术,研究具有监测、传输、诊断、决策功能的作物精量控制智能化灌溉系统,研究基于网络技术与3S技术相结合的灌区动态管理信息采集、传输和分析技术,灌溉系统计算机识别

[4-14] 技术,渠系配水模拟仿真和水量流量实时调控技术。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任重道远

以色列人善于从新的提高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技术中取得效益,在获得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同时又得到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在节水、提高水利用效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正是长期与缺水抗争使以色列积累了大量高效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技术和经验。作为一个大国,我国在具体情况上与以色列虽不尽相同,但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同样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以色列的许多理念、方案和技术[16,17] 值得我国学习。

参考文献: [1]吴普特,冯浩,牛文全,等.中国用水结构发展态势与节水对策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1):1-5.

[2]石玉林,卢良恕.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第4卷)[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3]王西琴,张远.中国七大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阈值[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3):500—505.

[4]李素玲,李静,张奉营.浅谈低压管道输水与膜上灌相结合的节水灌溉技术[J].排灌机械,2005,23(4):44_45.

[5]Amin S,Sadeghi J M,Salimi M A.Economic feasibility of saving water through controlling outflow of ghanats[J].Irrigation and Drainage Systems,2004,18(2):145—154.

[6]Peny,Calvin,Stuaa.Precision pivot itrigation controls to optimize water ap·plication[J].International Water and Irrigation,2004,24(3):20-23. [7]Leib B G,Matthews G,Kroeger M.Development of an orrtime logger for irrigation systems[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03,62(1):67.77.

[8]Tognetti R,Palladino M,Minnocci A.The response of sugar beet to drip and low2pressure sprinkler irrigation in southern Italy [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03,60(2):135—155.

[9]赵清水.对微灌技术的点滴探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0(1):100-101.

[10] Quanxing Zhang,John and Ken Tilt, Application of fuzzy logic in an irrigation control system [R].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technology.1996 [11]张兵,袁寿其,成立.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趋势[J].排灌机械,2003,21(2):37-41. [12]胡清,桂玉屏.采用计算机控制得农田灌溉网络系统[J].排灌机械,1999(3):47—50. [13]朱张青,曹成茂.多用途节水灌溉控制系统研制[J].电气自动化,2001(3):30—31. [14]梁爱军.植物蒸腾抑制剂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J].山西林业科技,2008(4):12—14. [15] 薛允连.以色列的节水农业[J].四川农业科技,1999(4):35.

[16] 彭世琪.国外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特点和趋势[J].中国农技推广,2001(4):18-20.

以色列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之路 篇2

我国人多地少, 人增地减, 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 耕地、淡水资源不断减少, 如何转变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 推动农业资源优化配置, 实现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 是值得农业区划工作者长期探索的课题。现将多年来的实践与探索的农业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模式做个总结, 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推广示范模式

1.“柑桔上山”模式 (1)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永春县积极发展柑桔规模生产, 有些同志提出在耕地上种植, 县农业区划部门根据区划成果, 积极向县领导建议“柑桔上山”, 并阐明其科学依据: (1) 全县海拔在300~600米, 适宜种植柑桔的山地有近6万公顷, 其中疏林地、无林地可开发的有1.3万公顷; (2) 柑桔向山上发展, 不与粮食争地, 可稳定粮食生产; (3) 山坡地受光面广, 通透性良, 排水性好, 病虫害轻, 温差较大, 有利于营养积累, 故产量高, 品质佳; (4) 山坡地土壤以酸性土壤为主, 生产的柑桔果实刚采摘时酸度较大, 耐贮藏且品味较好。县领导研究后采纳了农业区划部门的合理化建议, 号召全县在山坡地上发展柑桔生产, 以天马、猛虎柑桔场、湖洋镇为示范点, 带动了全县柑桔生产的大发展。现在, 永春县已经成为“中国芦柑之乡”, 芦柑出口量、创汇额连续9年居全国县级第一。

2.“茶山戴帽”模式

茶叶基地的规划建设按照“山顶戴帽, 山腰系带, 山脚穿鞋”的规划思路,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茶园。对于新建茶园, 要保护好山顶林带 (在垂直结构上占20~30%) , 并保护好茶园外围四周和有害性风口的防护林, 园内的道路、水沟两旁保留行道树, 园中的遮荫树, 使茶园的荫蔽度达30%左右。对于已经开垦茶园, 可在茶园地形最高处、外围四周和有害性风口设置防护林, 主林带种植2~3行高大常绿乔木, 两侧配以2~3行灌木。在园内的道路、水沟两旁种植行道树;园中适当套种遮荫树, 每亩8~12株;行道树和遮荫树以种植豆科树种 (如任豆树、花榈木) 或落叶树 (如川楝、南酸枣、青钱柳、枫香、香椿) 为好, 不宜种植与茶树抢水、抢肥或病虫害互为寄生的树种。此外, 茶园梯壁可以种植匍匐性作物 (如爬地兰) , 在园内空地或幼龄茶园中可以套种矮杆的豆科作物 (如花生、大豆、紫花扁豆、印度豇豆、绿豆和黑豇豆等) , 既可起到保护梯壁的作用, 又可割青埋压作绿肥, 以园养园, 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建立以茶树为主的人工复合生态茶园, 能够迅速恢复植被、改善和促进生态平衡;能够促进有益生物繁衍、减少病虫害;能够保持水土、增强土壤肥力;能够改善茶园小气候、提高茶叶品质, 是治理和改善茶园生长环境, 彻底解决“农残”问题, 实现茶叶低投入、高产出的治本之策 (2) 。永春县湖洋镇金斗洋生态茶园等茶叶基地正是实施“茶山戴帽”的发展模式。

3.“果带北移”模式 (3)

根据农业区划成果, 永春县东南部属南亚热带气候, 其海拔300米以下地区的气候指标正符合荔枝、龙眼的最佳生理要求, 是种植荔枝、龙眼的好地方。该区域海拔300米以下的面积有2.5万公顷, 除耕地、有林地和其它用地外, 尚有0.6公顷可种植荔枝、龙眼。为此, 永春县农业区划办撰写了《永春县305线 (现省道307线) 龙眼带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县领导非常重视, 大力支持, 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 争取到上级资金100多万元, 投入基地建设。目前, 307线龙眼带已经建成, 全县建成龙眼基地面积达0.13万公顷。

4.“二稻三菜五熟制”模式

永春县农业区划办通过调查, 在总结个别菜农零星的、不配套的种植实践的基础上, 根据菜、稻作物生物学特性和当地积温、光热条件以及农民精耕细作习惯, 进行组装配套, 并经实验总结出来的“二稻三菜五熟制”种植模式, 是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的科学模式。即采用“黄瓜—早稻—小白菜 (或菜瓜) —晚稻—芥菜 (或大白菜、荷兰豆) ”的种植模式。实验区位于石鼓镇的桃场、桃联、桃星、石鼓、卿园村和五里街镇的高垅、埔头村等7个村, 面积366.7公顷。项目区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1) 早稻单产6吨/公顷, 晚稻单产6.75吨/公顷, 产值3.6万元公顷; (2) 黄瓜单产60吨/公顷, 产值12万元/公顷; (3) 小白菜单产45吨/公顷, 产值9万元/公顷; (4) 大白菜单产52.5吨/公顷, 产值12.6万元/公顷。合计年产值37.2万元/公顷, 年成本15.6万元/公顷, 年利润21.6万元/公顷, 比增14.4万元/公顷 (传统的“二稻一菜三熟制”模式, 年产值16.2万元/公顷, 年成本9万元/公顷, 年利润7.2万元/公顷) 。整个实验区总产值13640万元, 总纯收入7920万元。该模式正向全县辐射、推广, 目前辐射面积达3330公顷。一年三熟制调整为五熟制, 季节紧凑, 各种作物生育期科学安排, 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高优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

5. 循环农业“菌—沼—果”模式

永春县蓬壶镇的“牛粪、稻草—草菇—巴西蘑菇—蘑菇—沼气—果 (茶叶、菜、食用菌) ”农业生态循环利用模式, 其创新点是搭建八层架式菇房, 四次利用牛粪、稻草生产不同种类食用菌及再利用生产沼气, 种植、养殖、加工立体发展、链条衔接、资源循环利用的模式 (简称循环农业“8341”模式) 。即: (1) 利用牛粪、稻草种草菇 (一次利用) , 种巴西蘑菇 (二次利用) , 种蘑菇 (三次利用) , 再利用牛粪、稻草 (四次利用) 生产沼气, 建设沼气池, 沼气用于农村生活、烘干茶叶用能, 沼气渣、沼气液作为芦柑、茶叶、蔬菜等有机肥。 (2) 利用菇粪养殖蚯蚓, 蚯蚓养殖永春白番鸭, 鸭粪、屠宰废弃物用于生产沼气;蚯蚓也可用于制中药保健品。 (3) 利用菇粪、沼气渣回田种植水稻, 或用于发展牧草, 稻草、牧草用于养牛, 牛粪、稻草用于种植食用菌。 (4) 沼气液可作为食用菌的有机肥, 喷施后提高食用菌的产量, 实行农业资源多次循环利用[3]。

该模式可在食用菌主产区大力推广应用, 既充分利用牛粪、稻草等农业废弃物, 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又生产清洁能源, 还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6.“木屑—菇—水稻”发展模式

永春县一都镇利用木材加工废弃的木屑在大田里生产香菇、凤尾菇、黑木耳, 即以木屑为培养基, 大田耕整成畦, 菇菌种与培养基装袋后直接种在田里生产香菇等, 生产期为当年9月至次年4月, 食用菌年产值100多万元/公顷;菇采收后菇粪回田作有机肥料, 并可改良土壤结构, 次年5月至9月播种一季中稻, 水稻单产6吨/公顷, 产值3.6万元/公顷。木屑废物实现零排放, 确保生态安全。

二、模式示范效益显著

当前人增地减、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成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农业区划部门开展“因地优势利导、综合技术配套、物能循环利用、生态环保安全、人与自然和谐”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示范, 通过模式示范, 不断优化了区域布局, 科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循环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1. 节约耕地, 推进山地综合开发

通过实施“柑桔上山”模式、“茶山戴帽”模式、“果带北移”模式示范项目, 发展水果茶叶生产不与粮食争地。据测算永春县节约耕地1万公顷以上, 同时, 大力推进了山地综合开发, 基本实现了“山顶戴帽 (森林) , 山腰系带 (茶果带) , 山脚穿鞋 (粮食、蔬菜等) ”的规划目标。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兆国同志 (时任福建省省长) 在永春县视察农业生产时题词:“远山高山森林山, 近山低山茶果山;溪边平地水稻田, 林茂粮丰茶果香”。

2. 集约用地, 提高土地产出率

“二稻三菜五熟制”种植模式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提高了67%, 发展集约高效农业;既水旱轮作, 用地和养地相结合, 有利于培肥地力, 又能减少病虫害, 有利于建设高产稳产良田;既稳定了粮食生产, 又提高了耕地的投入产出比, 显著提高了农民的收益。

3. 改善环境,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菌—沼—果”模式采用八层架式比按单层式搭建菇房, 既可减少菇房投资, 又能节省用地;牛粪、稻草三次利用种植食用菌可节约原料50%;建立沼气池, 沼气为菇房和群众提供生产、生活用能。通过该模式运作, 解决了菇粪、菇土等废弃物的乱堆乱放问题, 使周边的环境得到改善,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显著。“木屑—菇—水稻”发展模式利用木屑在大田里生产香菇等, 食用菌年产值100多万元/公顷;菇采收后菇粪回田作有机肥料, 可改良土壤结构。木屑废弃物实现零排放, 确保生态安全。“菌-沼-果”、“木屑—菇—水稻”循环农业模式在全县推广后, 有力地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 显著地提高食用菌产业的经济效益;减轻食用菌生产的废弃物对农村环境和晋江东溪上游水污染的压力,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净化村容, 保护晋江上游水资源;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观念, 改善邻里关系,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发展对策建议

1. 因地制宜, 示范推广

农业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模式的示范推广要因地制宜, 统筹兼顾, 全面安排, 合理布局。“柑桔上山”模式、“茶山戴帽”模式可在长江以南的低山和丘陵地区示范推广;“二稻三菜五熟制”模式可在华东、华南地区 (一年水稻种植二熟有余三熟不足的地方) 示范推广;“木屑—菇—水稻”发展模式可在林业主产区大力推广应用, 既充分利用木屑等农业废弃物, 促进食用菌和水稻生产, 又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菌—沼—果”模式可在食用菌主产区大力推广应用。

2. 依靠科技, 转变方式

改变依靠面积增加粮食的传统生产方式, 把着力点转移到依靠科技主攻单产,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上来。一是优化农业耕作模式, 推动农业资源优化配置, 实现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 进一步提高粮食复种指数, 挖掘粮食生产潜力。二是加大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通过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以及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生物肥等措施, 改造中低产田, 挖掘生产潜力。三是提高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 积极引进推广优质高产粮食品种, 充分发挥良种增产增效的作用;推广两稻 (超级杂交稻、优质稻) 、两薯脱毒 (甘薯、马铃薯) 等节本增效技术, 推广节水灌溉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生态栽培技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 开展农技推广和技术服务, 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

3. 加强管理, 提高效率

加强农业资源综合管理,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 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能, 协调开发与保护、利用与管理的关系, 优化资源配置, 维护资源生态功能, 促进可持续发展。耕地是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降。加大土地整理和水毁地、工矿废弃的复垦利用, 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 适当补充耕地数量。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5) , 在提高耕地产出率的同时, 还要重视林地、水面、生物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全面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4) 。

参考文献

[1]陈德利, 农业区划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福建:海风出版社, 2006.10

[2]陈章体, 周东鸣.永春茶叶区域规划[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8, 29 (4) :53~57

[3]陈章体, 周东鸣.永春发展循环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农业科技, 2008 (4) :81~83

[4]周东鸣, 陈章体.加强农业资源管理, 提高粮食安全水平[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09 (3) :19~21

以色列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之路 篇3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

中图分类号:S273.1文献標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03-1

1 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现状

水资源是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会被利用的水源,可以用的水源必须具有足够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并且必须是可以定期更新补充、可持续利用的。但是事实上,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短缺、旱灾频繁的国家,如果按人均水资源量来计算,我国人均占有量仅仅有2500m3,大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已经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建国以来,我国虽然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需水不断增加,出现了供水紧张的局面。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已成为某些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

2 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所存在的问题

2.1 水资源利用的效率比较低,并且浪费严重

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与浪费的情况并存,同时由于我国对水资源的利用属于粗放低效利用,所以这就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

2.2 农业资源管理体制的滞后

目前我国现有的农业资源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农业资源利用和保护的要求,这是造成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以及低效利用、水资源污染等问题的主要原因。

3 解决农业水资源问题的建议

3.1 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水资源管理要想实现一体化,就必须有相应的管理体制作为前提,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水资源的管理体制非常不合理,这就造成了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许多问题。概括来说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现象明显;(2)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政策对于形成有效的水资源保护机制比较难,同时水资源管理也缺乏一定的积极性,这样显然是不利于节水的;首先,必须将保护水资源的思想深入人心,使得每个公民有节约用水的理念。另外无论产业结构布局或是结构调整,还是各项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政府都必须考虑到有关水资源的制约因素,从而建立节水型社会。在管理方面,改变原有的管理方法,由供给管理转向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有机结合,进而逐步实现需求管理。

3.2 面向国内市场,开展水资源贸易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向国内市场开展水资源贸易,是解决21世纪水资源的重大方略之一。对于开拓国内市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建立节水型经济激励机制,包括:补偿奖励机制,即国家或政府根据节水的实际情况,给予供水单位适当的补偿奖励;惩罚奖励机制,即对于完成节水指标的用户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没有完成的用户,给予适当的惩罚,奖励与惩罚相结合。(2)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科学的水价体系是水资源相关经济运行正常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保证。

3.3 加强水资源管理

加强水资源管理,必须形成城乡水资源统筹管理的制度。水资源管理是一个涉及人与自然关系、产业关系、生产生活关系、政府市场关系等在内的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进行管理,从而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配置、调度,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必须改变城乡分而治之、部门“多龙治水”的局面,努力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进行转变。 加强水资源管理,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所以应该积极探索水权流转,不断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同时鼓励民间投资办水、兴水、护水,保护投资者合法收益,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同时,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完善水资源价格机制使得水企业和居民节约用水、高效用水、科学用水。

4 结束语

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替代的物质,但水资源的状态和使用方式是可以替代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要考虑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不可能像能源等通过寻找替代来解决其贫乏危机,水资源的可持续道路有其自身特点。水资源的高效与可持续利用是包括水工程安全、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水资源利用与合理配置、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必须时时刻刻地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王乐财.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4).

[2] 何俊仕,曹丽娜,逢立辉.现代农业节水技术[J].节水灌溉,

2005,(4).

[3] 康绍忠,许迪.我国现代农业节水高新技术发展战略的思考[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1,(10).

泗水县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分析 篇4

山东省泗水县位于山东省中南部泰沂山区南麓,系泰沂蒙余脉低山丘陵区,多年平均径流深在240.9~263.1 mm,降水保证率50%时径流深203~230.2 mm;降水保证率75%时径流深117.0~145.7 mm。泗水县总面积11.18万hm2,其中耕地面积5.58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49.89%,粮食作物主要有冬小麦、夏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蔬菜、瓜类等。现状年全县耕地控制灌溉面积2.15万hm2;有效灌溉面积1.89万hm2,复种指数为1.86。现状年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0左右,规划到2020年项目区内的节水灌溉工程全部完成,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将获得极大提高。

2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及非充分灌溉理论

2.1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是用来求解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劳动力、资金、物质等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的关系的数学函数,在经济学上使用非常广泛,通常简称为C-D生产函数[1]。最常用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荷兰经济学者丁伯根改进的函数形式,其表现形式为:

式中:Yt是指特定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At是指特定时期研究领域相关技术发展水平;K是指在相应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技术水平下的资金投入量;L是指在相应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技术水平下劳动力投入量;α、β分别为资金和劳动力投入量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的影响程度[2]。

国内学者晏庆国对丁伯根改进的函数做了进一步的论述:比较常用的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表现形式为:

式中:Y表示产出量;K表示资金的投入;L表示劳动的投入;At表示技术水平;α、β分别为资金、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3]。

若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两边取对数,可以得到ln Y=ln A+αln K+βln L。这样将上述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转化成一个普通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建立回归方程对其进行回归分析。

在建立的回归方程中,α、β的大小分别决定了资金和劳动投入对产出量的影响程度,α、β值越大,产出量受其对应的投入要素的影响程度越大,反之,产出量受其对应的投入要素的影响程度越小。

2.2 非充分灌溉理论

非充分灌溉不同于传统的节水灌溉,它是在农业灌溉用水量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作物灌水量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实现有限水量最优分配[4]。非充分灌溉允许作物产量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在农业灌溉可用水量无法满足农作物整个生育期的需水量的情况下,以单方水产生的经济效益最大或单方水产出产量最大为目标,以农作物自身具有一系列对水分亏缺的自适应机制和有限缺水效应为基本理论,实行作物某个生育阶段缺水灌溉处理[5]。非充分灌溉理论的发展整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阶段:

(1)定性的概念阶段。通过研究农作物不同生育期对水量的敏感程度,制定一定的灌溉制度,在作物敏感程度较大阶段进行充分灌溉,减少敏感程度较低阶段的灌水量。本阶段并无法明确在不同阶段如何控制灌水量。

(2)定量的研究阶段。根据研究区气象、土壤、农业技术措等基本条件,充分研究有效灌溉水量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建立灌溉水量与作物产量函数关系式,根据实际降水、土壤含水率等情况对有限的水资源在农作物不同生育期进行定量分配,实现农作物灌溉“以产定水”。

3 研究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3.1 水资源总量及可供水量预测分析

水资源量是指境内地表产流量及境外地表入流量与降水入渗地下水补给量之和,计算方式为地表、地下水资源量总和减去二者重复计算的河川基流量。泗水县境外地表径流量为县内的3座中型水库拦蓄的境外244.2 km2的来水。泗水县现有地表水可利用量中包括:4座中型水库可利用量、小型水库及塘坝可利用量、河道提引水可利用量等。全县地下水源供水工程主要包括机电井取水工程和引泉工程。

根据泗水县现存水利工程及在建或已规划水利工程情况,对规划水平年不同降水保证率下全县可供水总量进行预测,详见表1。

万m3

3.2 需水量预测分析

根据本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参照水利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所做专项规划成果,按照各行业及生活用水定额(充分考虑各行业用水以及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对用水定额进行相应的修订),依据本地农作物种植制度和灌溉制度,分别预测规划水平年2020年各行业及生活用水在不同降水保证率下的需水量。见表2。

万m3

注:其他指林、牧、渔业需水量。

3.3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通过对规划水平年可供水资源量和水资源需求量预测结果对比,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规划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见表3。

由表3可知,规划水平年降水保证率为50%、75%、90%时,全县余缺水量分别为8 223、-120、-7 951万m3,当降水保证率为75%、90%时出现缺水情况,且降水保证率为90%时缺水较为严重。

由规划水平年用水需求预测表可知,各行业中农业需水量占据总用水量绝大部分。目前泗水县农业灌溉仍为漫灌,水资源浪费严重。为节约水资源,应首先从农业下手,对灌溉设施进行改进,对农作物生长阶段灌水量进行优化配置,提高用水效率,以满足未来农业灌溉水量需求。

4 泗水县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分析

4.1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实例应用

本次研究对泗水县154个农户农田种植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分别为l32户、113户。粮食作物采用渠道防渗(包括土渠)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方式分别占样本的58.2%和41.8%。经济作物采用渠道防渗(包括土渠)、低压管道输水和喷、微灌技术分别占样本的34.2%、57.3%和8.5%。

本次研究选择粮食(经济)作物的单位面积化肥和农药投入金额(K)、单位面积投工量(L)、单位面积水费(M)、粮食(经济)作物经济效益单位面积产值(N)等作为C-D生产函数模型中的变量,求出其产出弹性,并且分别在粮食(经济)作物生产函数模型中引入灌溉技术虚变量(J)以反映不同灌溉技术对作物产值的影响[6]。最终建立C-D生产函数模型,建立如下方程:

式中:At代表当前的社会生产水平;η、θ、γ、λ分别为单位化肥和农药投入金额、单位投工量、单位水费、灌溉技术虚变量对于作物单位产值的产出弹性。

通过对数和回归分析处理,最终得出所建回归方程中各变量产出弹性,对比如表4。

从表4可以看出,两种模型中粮食作物水费投入对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值提升的贡献率远小于化肥和农药、劳动投入;经济作物水费投入对经济作物单位面积产值提升的贡献率大于化肥和农药投入,而小于劳动投入;粮食作物水费的产出弹性为经济作物的1/10左右,即灌溉水量对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值提升的贡献率远小于经济作物。通过模型1与模型2的对比发现,粮食作物采用管道输水技术会使作物单位面积产值较渠道防渗技术有所下降,经济作物采用喷、微灌技术和管道输水技术会使作物单位面积产值较渠道防渗技术有所提高,且喷、微灌技术高于管道输水技术。

注:表中模型1为采用渠道防渗技术,作为模型2中管道输水技术和喷、微灌技术的参照。

在不考虑所添加的虚拟变量时,粮食作物其他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之和小于经济作物,即各要素投入的增加对粮食单位面积产值增加程度的影响低于对经济作物单位面积产值增加程度的影响。

通过对各要素的产出弹性和不同节水灌溉技术对农作物单位面积产值影响的实例研究可知,在研究区内资金和水资源投入到经济作物获得的产出效益高于粮食作物,应优先考虑经济作物节水灌溉技术资金和物质投入。

4.2 非充分灌溉理论的应用

在用水量及技术资金优先考虑经济作物的情况下,粮食作物用水需求将无法得到满足,因此需要利用非充分灌溉理论对粮食作物灌溉进行水量合理利用研究。

为了充分利用非充分灌溉理论,达到节水及灌溉用水利用效率最高的目的,应对农作物的需水特性及各阶段对缺水的敏感程度进行充分了解。泗水县粮食作物主要为冬小麦和夏玉米,根据以往其他学者的实验研究,冬小麦和夏玉米各生长阶段需水特性及不同灌溉处理情况下粮食产量情况分别如表5、表6。

由表6可知,冬小麦在拔节孕穗、抽穗(雄)开花、乳熟3个阶段进行轻旱处理减产率较低,夏玉米在拔节孕穗轻旱、乳熟期轻旱、拔节孕穗及抽穗开花连旱3种情况下减产率较低。因此,在枯水年份,可根据实际降雨量及供水情况在冬小麦和夏玉米减产率较低的生育期适当减少灌水量,以节约用水保证其他生育阶段充分灌水,使灌溉水量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本次研究缺乏足够的实验分析,根据现有资料无法求出粮食作物灌水量与作物产量或经济效益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因此在非充分灌溉理论的应用中仅能定性的描述,无法在不同降水保证率情况下对粮食作物各生育阶段灌水量做出定量分析,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5 节水灌溉工程总体分布

根据泗水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系统化、规模化、高标准、新技术”的基本原则,结合当地土地及水资源基本情况对泗水县节水灌溉工程总体布局做出了一些规划。工程总体布局如图1。

图1中,Ⅰ区地势平坦,地下水丰富,该区域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相间分布,是泗水县重要的粮食及经济作物产区,该区域内粮田采用高标准管道灌溉技术,果树采用小管出流技术,蔬菜采用膜下滴灌技术;Ⅱ区属于山地丘陵区,土壤瘠薄,作物产量低,主要进行土地治理,提高土壤肥力;Ⅲ区地下水丰富,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大,该区应发展蔬菜膜下滴灌项目和建设旱作物农业示范基地;Ⅳ区内山地丘陵较多,地表水源分散,利用困难,田间主要种植果树,产量较低,因此该区域适合发展果树微灌项目;Ⅴ区为山地,不适合农业发展,为未规划区。

6 结语

(1)在未来规划年份降水量偏低的情况下可供水量无法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在优先满足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需求且农业用水需求占总需水量绝大部分的前提下,农业应实行节水灌溉。

(2)资金和水资源投入到经济作物获得的产出效益高于粮食作物,应优先考虑经济作物节水灌溉资金和物质投入。

(3)根据非充分灌溉理论及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可知,在降水较少的情况下,应根据实际降雨量并以粮食作物需水特性和不同生育阶段缺水情况下减产率为参照,对粮食作物进行非充分灌溉,以提高灌溉水量利用效率。

(4)根据泗水县土地利用及水资源基本情况,本文做出了节水灌溉工程总体布局规划,为泗水县节水灌溉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一些建议。

摘要:在泗水县水资源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对规划水平年(2020年)水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需求平衡分析;在规划水平年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及非充分灌溉理论对泗水县农业节水灌溉进行分析。经研究得出结论,应将有限的资金和水资源耦合并优先用于经济作物节水灌溉;在降水不足的情况下粮食作物受缺水影响较小的生育阶段应适当减少灌水量,进行亏水处理,以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结合泗水县农作物种植及水资源情况,对节水灌溉工程总体布局做出了相应规划。

关键词:泗水县,水资源平衡分析,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产出弹性,非充分灌溉

参考文献

[1]王忠静,马真臻,廖四辉,等.洪水资源利用经济适度性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J].水力发电学报,2013,(1):11-18.

[2]王立波.要素资本结构与企业成长性分析[D].山东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3]李晶.新疆农业增长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分析[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7.

[4]贺城,廖娜.我国节水灌溉技术体系概述[J].农业工程,2014,(2):39-44.

[5]陈玉民,肖俊夫,王宪杰,等.非充分灌溉研究进展及展望[J].灌溉排水,2001,(2):73-75.

以色列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之路 篇5

1 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现状

建国以来, 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 需水不断增加, 出现了供水紧张的局面。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已成为某些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水资源作为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 运用综合保障措施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利用, 合理规划就显的尤为重要。

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 人口数量的逐年增长, 使得我国的水资源面临紧缺的状况, 为了改善这一现象, 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随着近几年干旱情况的严重程度加剧, 如果把水资源平均来算, 我国人均占有的水资源总量甚少, 虽然在水资源的利用上面做出很多规划,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水资源短缺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特别是在农业用水方面, 水资源的短缺成为限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 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所存在的问题

2.1 水资源利用的效率比较低, 并且浪费严重。我国的水资源短缺现象严重很大一部分原因, 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利用率低, 且浪费现象严重, 在用水资源浇灌农田时, 经常会出现大水漫田的状况, 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还破坏了庄稼的自然生长规律。

2.2 农业资源管理体制的滞后。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 大部分都是个人承包的制度, 在管理上缺乏相应的制度作为保证, 没有相关的管理人员对农业活动进行管理, 而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建设的人员素质低下, 认识不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作用, 就使得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产生很多浪费的现象, 导致水资源的利用率低下。

3 解决农业水资源问题的建议

3.1 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要想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就必须通过完善的制度来作为保证。相关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规范农业的生产活动行为, 改善现有体制的弊端, 使得水资源在利用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 经常会存在水资源不足和水资源浪费两种现象;现有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重不足, 根本不适应目前水资源短缺的局面, 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群众的节水意识不强, 很多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 意识不到水资源的重要作用, 因此, 在利用上随意浪费, 要想改变这些现象, 首先要加强群众的节水意识, 然后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加强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

3.2 面向国内市场, 开展水资源贸易。我国水资源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分布不平衡,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现象, 可以通过水资源贸易的方式。让水资源面向市场, 制定相关的使用标准, 实行补偿奖励的机制, 根据实际的用水情况制定用水标准, 对一些节水情况较好的地方实行相应的奖励政策, 对于超出规定使用标准的地方要予以相应的处罚, 通过奖励的机制激发群众节水的积极性, 最后就是要建立科学的水资源评价体系, 这一评价体系是使用水资源的重要保障。

3.3 加强水资源管理。农业用水的浪费现象与节水意识不强有着很大的关系, 另一方面就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水资源的管理活动不仅涉及到农业生产, 其关乎到用水的各个方面, 对水资源实行有效管理, 也需要秉承着城乡兼顾的原则, 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的规划调配, 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水资源分配不均匀的状况, 缓解了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实行市场准入的原则, 对于一些民间的用水行为, 要制定相应的规范标准, 完善用水机制, 从管理层面上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3.4 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推广。应用和完善调水技术, 推广污水治理和回用技术, 实施清洁生产, 合理灌溉。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 改变用水的无序状态, 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的管理机制, 允许水资源自由流通, 疏通流通体制, 缩小用水技术采用程度的地区差异, 促进节水技术的推广, 发展节水产业。

3.5 培养大众环保意识势在必行。一般情况下, 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 没有真正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 为了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培养农民群众的节水意识十分重要, 这种保护意识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它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践行, 通过提高农民群众的节水意识, 更直接的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这样一来在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就有充足的水资源, 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也解决了我国水资源短缺这一问题。

4 发展高效用水的现代化农业是长期的战略任务

农业灌溉将水自水源输送到农田, 满足作物需要可以划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通过灌溉输配水系统, 将水自水源引至田间;第二个是在田间地表水入渗到土壤中, 在土壤中再分配转化为土壤水, 而后被作物吸收;第三个是作物吸收水分后通过光合作用将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 最后形成有机物质——碳水化合物。

高效用水的目标是极大地提高上述三个环节水的转化和产出效率, 既节水又高产。在第一个环节上, 要提高输水的效率, 其措施是通过工程的投入, 实行输水渠道的配套、防渗, 将来实行输配水管道化, 从而大大减少渗漏损失和蒸发损失。在第二个环节上, 要合理地调控农田水分状况, 使引进田间的水最大限度地为农作物所利用。在第三环节上就是要调控土壤和地表面附近的大气环境, 使农作物的生长有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对于第二、三环节要逐步推广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水技术、田间覆盖保墒技术, 并加强田间用水管理。

中国高效用水农业的形成必须以农业灌溉技术变革为前提, 而农业灌溉技术的变革又是以现代农田灌溉理论为先导。其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是:以高效用水为节水高产的灌溉目标;以土壤水分转化和消耗规律为中心的农田土壤- 植物- 大气理论;以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为中心的作物需水规律;以水分调控指标和手段为中心的技术体系。目前, 先进灌水技术的推广步伐正在加快, 但受经济实力的制约, 在相当长的时间中国仍将以地面灌水为主要灌溉方式, 因此, 地面节水灌溉技术应是目前推广先进灌水技术的重点。另外, 在采用技术措施的同时, 还要重视非技术措施, 如完善管理体制和技术服务体系, 农业水资源立法, 农业供水水价的合理调整等, 从而提高农业用水的管理水平, 提高田间作物水的生产率。

结束语

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 是万事万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特别是在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需要依靠大量的水资源来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因此, 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用实际的行动来践行节水的环保理念, 通过相应的额管理制度来作为保障, 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分配, 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虽然我国民众的节水意识都比较强, 但是仍然有一些意识薄弱的群众, 这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强化节水意识, 实现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 农业建设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 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很大的比例, 因此, 水资源紧缺的局面逐渐凸显, 为了应对当前水资源紧缺的局面,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显得尤为重要,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向高效农业的发展转变, 还有助于节约水资源, 为我国的发展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

参考文献

[1]房乐春.浅析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举措[J].民营科技, 2012 (7) .

[2]包晓斌.我国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水利发展研究, 2011 (9) .

上一篇:技术服务及人员培训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