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艺术

2024-10-03

德育教育艺术(精选12篇)

德育教育艺术 篇1

艺术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人类历史的长河也因有了艺术而灿烂辉煌。如果艺术沉寂了,即使是一分钟,都无异于人类的死亡。如此形容艺术并不夸张,艺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浸染着我们的生活。艺术是什么?这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但却又没有特定答案的概念。有人说,艺术就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东西;有人说,艺术就是鲜活、生动的艺术自身;还有人说,艺术就是用敏锐、精巧的语言表述人类的经历,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

一、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现实中总会听到类似这样的言语———“我没有艺术细胞,没有那么高的艺术修养,欣赏不了高雅的艺术……”在很多人心中,都把艺术屹立于一个高高在上、难以企及的海拔之上,因为艺术是属于那些有专业修养的艺术家的。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情感障碍,传统的艺术教育难辞其咎。

“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这是对艺术教育功能的勾勒。从中不难看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但现实中,我们的艺术教育又怎样呢?

身边学艺术的孩子忽然多了起来,各种艺术兴趣班、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映衬出这种“高热度的繁荣”。而滚滚的热潮中,却不时出现一两个令人心寒的冰点。报载:一个在强压下学钢琴的女孩,为逃避每天的“苦役”,为追求一生的解脱,竟忍痛自断手筋。另有一个同样服“苦役”的男童说:“我真希望我们家穷,穷得把钢琴卖掉”。

我们的艺术教育在“繁荣”的衬托下凸显的问题却是非常严重的,在这样的怪圈中,艺术教育不可能真正繁荣起来。

一方面,艺术教育与儿童年龄成反比关系。在早期幼儿阶段,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对艺术教育都有着极高的热情,但是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学校和家长却逐渐将注意力转投在与升学有密切关系的学科上,艺术成为了可有可无的副科,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很多学校不开设音乐、美术这些艺术学科。另一方面,学习艺术的目的显示了过高的功利性而缺失审美体验。各种艺术类培训班都是以考级拿证书为目的,在市场竞争中,这是他们取得广大生源的筹码,各种艺术考级和招生加分,形成了推动家长踊跃给孩子报名的助推器。艺术教育与技能培训挂钩,这样的艺术教育与我们的初衷相差甚远,这样的学习,使得孩子不快乐,更不用说艺术修养的提高。

二、艺术教育,路在何方

儿童的艺术天分是天生的,儿童有艺术的潜能,但为什么在成长过程中,这种天分会逐渐萎缩?归根结底,是我们的教育扼杀了孩子的艺术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众所周知,艺术是一本最佳的儿童启蒙书,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那么,怎样才能让艺术教育走出误区,回归原貌,真正发展起来呢?

首先应该对艺术教育进行再认识。艺术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其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审美情趣、观点、能力,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整体发展。每个学生都应该成为艺术教育的接受者。“艺术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来丰富他们的生活,用声音、形体、色彩来表现他们的自我。艺术使多种感官和感觉更为活跃,它们不是形同虚设,而是持久的表达手段。教育工作者应该像关心技能发展一样关心人的发展,艺术则允许每个学习者展示他的作为人的潜能。”

艺术教育是提升个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素质的培养、艺术能力的培养、完美人格的构建要靠听觉、视觉、形体与言语这四种器官的综合运用。艺术教育通过身心一体化的训练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的体验,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自我表达,使学生情感丰富,心灵净化,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持性、自尊心、自我悦纳、自我表现等个性心理特征;以全方位参与的形式,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培养学生合作与协作精神、参与意识,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艺术教育能促进人的人化、文化、美化。艺术教育从审美的角度塑造学生的人格,以审美的方式解放心灵,开发潜能;以律动的形态锻炼身体,增强体能,进行气质熏陶,是人的人化、文化、美化的最佳形式。艺术是与心灵一体的,它借助于音符、文字、色彩、图案、形状,淋漓尽致地表达人的内心世界,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体味生命过程的流动,体味生命本体的存在,从而把个性与情操、形和神、表和里合而为一,实现了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和美化,对人的本性的培养和提升。它与人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它能愉悦身心、陶怡情操、涵养性情,最终使人的心灵崇高、情感纯洁、理想远大。能培养学生对待自己、对待艺术、对待生命、对待生活、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审美态度,从而达到审美感受和理性的平衡,使自己的身心、自己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升华和提高人的美,创造人的美和美的人生。此外艺术教育还有道德教化、促进心理健康等功能。

其次,对艺术教育的作用进行再认识。艺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枢纽。早期教育不宜过早局限在某一方面的发展、某一种技能的训练中,而应练习一种共性素质。“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乐中有旋律、和声、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艺术教育包括了对色彩的感觉、对形体的感悟、对律动的捕捉,是最完善、最直接、最富有情感、最饶有趣味,也最能被孩子们所接受的教育形式。它能打通德、智、体、美、劳、心的关节,起到“1+1>2”的效果。

作为家长,不应在孩子早期就给孩子划定学习的范围,而应该以一种包容的心态来看待艺术教育,不应过分功利地追求各种考级证书和比赛,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发现艺术的美,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生活中鲜活的艺术,不要让“学琴”的乏味过早地使孩子产生对艺术的厌烦感。兴趣的培养要重于技能的获得,良好的动机是学习的加速器,儿童在艺术的学习中如果体验到了快乐,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将持续下去,这样的艺术教育才是我们所提倡的。

再次,艺术教育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该通过艺术的语言,去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艺术园地百花齐放,允许各种风格、流派的共存,允许不同看法、行动的存在,在音乐、舞蹈、绘画、写作等课程和活动中儿童能自由地抒发自己的体会、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人的身心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应该互相支持、协调发展。艺术教育可以全面开发人脑,点燃天才的大脑火把、激发无穷的潜能、照亮孩子成长的路,让他们在愉快的情绪、澎湃的激情、强烈的好奇、全面的参与中快乐地高效地学习和成长。

艺术活动是一种人文性、情感性的活动,是创作者体验的过程。理想的艺术教育应该一方面充分地保护儿童原有的艺术精神,另一方面不断丰富和提升他们的诗性智慧,使他们不失去自身的完整统一性,从中体悟生命、感受意义;同时,引导他们以更加多样、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地表达这份诗性,创造出更美的意象世界。

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培训,首先教师在思想上应该对艺术教育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体现艺术教育的精神。另一方面,努力实现艺术教育课程的综合性,艺术教育向综合方向的发展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向人的本性的回归。我国的艺术发展长期以来都是混生、综合的,书画本是一体,诗词与音乐不分家,说唱、戏曲等都是综合的艺术形式,人类感官的综合运用更有利于形成人的心理结构并促使人的本质发展,有利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艺术能力的培养。综合性的艺术教育着眼于人的本能和本质发展,避免各种感官的人为分裂,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

三、结语

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在于培养少数的艺术家,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艺术审美教育,培养感受、理解、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智力,促进其自身的平衡发展。艺术教育的培养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的进程。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观念,走出艺术教育的误区,培养真正具有艺术修养的人。

摘要:艺术教育在今天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但是, 艺术教育的发展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偏差, 本文将就艺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 并寻找实施艺术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艺术教育,误区,审美教育,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艾伯利斯, 霍弗, 克劳特曼著.刘沛译.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1996.

[2]何奎莲.艺术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 (10) .

[3]张卫民, 肖玉.新课程背景下儿童艺术课程生活化途径探幽[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11) .

[4]李佳.当前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 2007 (6) .

[5]赵世兰, 郭建民.“本能的缪斯”为“艺术热”带来的启迪与思考[J].艺术研究, 2007 (1) .

[6]江锋, 江雁, 探讨在艺术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J].商场现代化, 2005 (12) .

德育教育艺术 篇2

德育教育中批评的艺术

姓名:_____周红霞__________

忻州市___五台___县____沱阳__学校

德育教育中批评的艺术

摘要:我们德育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的管理教育问题应当领航员和风向标的作用。初中作为连接高等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桥梁,承担着为祖国培养人才和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责任。就好比一艘扬帆起航驶向成功的风帆,而我们德育教育工作者,既要帮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到达成功的彼岸,又要像航标灯一样,为每一个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人格、自尊、引导、尊重。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作息习惯,犹如治水,既需要“堵”,更需要“导”。教师对违纪学生的教导,如果只进行单一粗暴的体罚和变相体罚,这就是教不得法;时时处处进行“围堵”,其结果也是堵不胜堵,顾此失彼;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尊重其个体差异,找到问题的本源,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达到教育与育人的同步发展。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要有良好的心理,要用正确的方法,要融入真情、升华爱,才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药到病除的功效。那么,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头脑要始终保持冷静,多想一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初中阶段是学生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但学生自控能力还不成熟,心理还不稳定,不良行为反复出现,其表现为幼稚与成熟共存、独立性与依赖性同在、自觉性与随意性交替。我们德育工作者应有正确的认识,并作好处理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准备。有的教师一见到学生违纪,就恨铁不成钢,怒发冲冠,大发脾气,言辞训斥,甚至处以体罚或变相体罚,其结果只可能是学生在当时被“屈打成招”,要么与老师顶撞,即使勉强把事情进行处理,学生也是口服心不服,不可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真正效果,过不了几天,又旧病复发,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将导致学生产生日趋严重的抵触情绪。德育工作者遇到这种事情,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要压制自己的激动情绪,冷静、冷静、再冷静。德育工作者要明白,我们的心理应当比学生更成熟,知识应当比学生更丰富,通过正确的德育教育会有更多恰当的方法。

二、要注意教育的言辞,不可伤及学生的人格和自尊。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的。违纪学生虽然有时没有判断是非曲直的人生观,但却有着很强的自尊心,正所谓是“士可杀而不可辱”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德育教育者在批评时要切记态度不宜生硬,语言应当委婉,不可伤及学生的人格和自尊。

其实批评学生话不在多,关健是目的明确,简单明了。批评学生,要针对学生实际,或含蓄或直露,力求切中要点,以求醍醐灌顶之效。其的语言只有简明精到、有的放矢,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思索警惕。

另外,批评学生的语言要“善解人意”,切忌挖苦、讽刺和打击。否则,只能弄得师生关系僵持,达不到批评的目的。所以,对那些认识能力、判断能力较差,而性格又比较犟的学生,教师应以诚恳、平和、热情的态度去帮助和引导他们,适时地并采用适当的语言指出其不足之处,心平气和地同他商讨不良行为引起的不良后果以及纠正的方法。使其感到老师的诚恳批评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进而改正错误。

最后,批评学生的话语要不搞定性不揭老底。我们老师在发表批评意见时,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学生的言行进行就事论事的评价,对个别犯有严重错误的学生作出处理决定时,也必须恰如其分,考虑实效。因此,在整个过程中,要避免使用绝对词语,如“你一点都不听话„„”,“你好可恶„„”“没有哪一个老师和同学会相信你„„”,“你不可救药„„”“你真是世界上最蠢的人„„”,“教上你这样的学生,我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等等。使用这一类不留余地的绝对语句。还有些老师批评学生喜欢“揭底”,喜欢老帐新帐一起算!只要学生做错了事,某些老师就将学生一年甚至是几年前犯的错误一一列举出来,让学生无地自容。我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我也可以理解爱对学生定性和揭底的教师最遭学生的反感。同时,会淡化学生对批评意见本身的思考,很可能还会使学生彻底失去自信心;另外,教师的批评用语太绝对,而日后却又不能兑现,结果会把自己推向两难境地,甚至在学生中

失去威信。

同时,批评还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摆明事实,讲清道理。也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悉心教诲、关心爱护,他才能从内心深处接受批评,进而改正缺点和错误。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这是教师最常见的事情了。不同的教师,可能都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在解决这类事情时,我通常是以探讨问题的方式,用比较含蓄的语言,点化学生。语重心长的进行劝戒,清晰明了的讲明道理,学生自然就会知道以后该如何作了,这种循循善诱往往都会比一阵“狂风暴雨”的责难效果要来的更好。

三、善于掌握批评的时机,点拨指引。

武术中有“四两拨千斤”的招式,其根本就在于把握时机和角度,巧妙用力。批评学生就是要这样,抓准时机,几句话就可为学生指点迷津。比如,当平时调皮的学生在运动会等比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时,老师可以这样说:“你要是纪律上注意一点,学习上在努力一点,会又更大的进步的!”也许这一句话就会成为他今后改正错误的强大后备动力。对违纪学生进行诱导教育,这是德育教育者的一项基本功,而善于诱导教育却是一项教育艺术。在诱导教育违纪学生时,教师仅有上述健康的心理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有恰当的指导方法,方法好才是真的。不当的教育,会伤及学生的自尊,引起学生的负面反应;而恰当的教育则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学生终生受益。

在我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遇到过这样一个事例:在一次食堂检查中,我遇到这样一个学生。在学校明文规定不许浪费粮食的情况下,将面包扔进了垃圾桶中,我没有言辞训斥他,而是耐心的旁敲侧击,巧作暗示。因为我认为,每个学生都是有自尊心的,也是有一定的认知能力的,学生的一般违纪行为,都是可以通过暗示来提醒学生加以改正的。

我先是让他将《悯农》这首古诗背了一遍,然后我问他,你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么?当时那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不知道!”于是我让他又背了一遍这个古诗,紧接着我又问他:“你现在懂了么?”这个学生羞愧的低下了头,他说:“老师,对不起。我刚刚将不爱吃的面包扔进了垃圾桶里,这是浪费粮食的行为,这实在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当时,我看出这个学生是虚心改过,于是并没有对他进行处罚。但是第二天这名学生主动向我交了一封感情真挚的检讨书。其中的一段是这样写的:“老师的这次劝解,使我终生受益,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会把昨天的事情当作一盏指路明灯,不仅仅是不浪费,也要学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感谢老师的教诲,为我指出错误,使我改正缺点,我会用今后的表现来证明自己的。”

艺术创新和大学艺术教育 篇3

从追摩古人到别出新意

黄林非(以下简称黄):艺术创新是当前许多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的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其实,前人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堪称汗牛充栋,随便打开哪种《艺术概论》之类的著作或教材,大概都可以看到大同小异的相关论述。为什么现在人们热衷于谈论这个并无新意的问题呢?原因之一恐怕就是目前的艺术生产粗制滥造的情况较为突出,很多艺术作品千篇一律,乏善可陈,而审美品位较高的优秀作品还太少。

陈文明(以下简称陈):提倡艺术创新确实有其现实的针对性。纵观整个艺术发展史,每当艺术创造呈现式微之势时,就会有人为此呼喊。艺术的发展总是以突破和创新为契机的,而有价值的、经得起时间淘洗的作品,都是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戛戛独造。以篆刻艺术为例,史上有建树的大家,如邓石如、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齐白石等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创作当然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性情志趣、学问修养等有很大关系,但实现创新的门径也许只有一条,就是向前人学习,向经典学习。惟有追摩古人,才能别出新意。

黄: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说,跟你一样,我也有一点古典主义的艺术旨趣,这个可能多少受过亚里士多德《诗学》和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影响。我坚持认为,在艺术创作中,不讲传统法则,不懂节制的任意而为绝不是创新,而是胡来。“五四”时期,胡适的“白话诗”运动搞得那么热闹,视经典为垃圾,话怎么说,诗就怎么写,结果是只留下了一堆蹩脚的“白话”,而非“诗”。如果在这里不谈及其思想史意义,仅就艺术本身看,胡适的白话诗实际上没有什么价值。当代文坛,由于缺少对传统的学习,靠抖点小机灵,捡几句别人说过的话敷衍成篇的所谓诗人和作家不在少数。

书法方面,我虽在年少时临过几种字帖,乱刻过一些印章,但终归是个门外汉。依我陋见,“写字”不等于“书法”,未曾长期练习、追摩古意的人写出来的东西,顶多算是字写得不赖,扯不到艺术那里去。

陈:是的。任何人,若不从古典作品中吸取营养而胆大妄为,再加上在物欲上过多的贪鄙盘算,又耐不住寂寞,就只会制造出平庸的诗歌、拙劣的小说、装模作样的散文,以及不登大雅之堂的所谓书法作品。

比如练习篆刻,不摹秦汉,难成大器。清代冯承辉在《印学管见》中说:“笔下不难风秀,难于古朴中仍带秀气;结字不难整齐,难于疏落中却又整齐;运刀不难有锋芒,难于光洁中仍有锋芒;竖画不难于直,难于似直而曲,似曲而直。此种种妙法,惟汉印有之。”而要得其神韵,还要求习印者提升审美品位,提高自身素养,不能止于一味临刻,所以他又说,“秦汉之朴厚浪漫难学。刀法技巧易成。有所成时,读印及印史更重于每日奏刀。眼界高时无物碍,心源开后自波澜”。从布局、线条、笔画、章法等方面领悟古人意趣之后,在重复中求变化,离创新就不远了。

这话说起来似很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除了追摩汉印,还应重视明、清流派,因为明、清碑学盛行,书家辈出,此时的篆刻家风格、个性极为强烈。不先在此中老老实实学习,岂能奢谈创新和超越。

黄:篆刻艺术的创新离不开模仿,因为篆和刻的技巧都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才可获得。

陈:我曾写过这么几句话:“篆刻先篆后刻,为习印之不二法门。篆重在写胸中之意气,以笔毫之起承转换体现乖合虚实开合巧拙藏露工草。刻重在刀法淋漓痛快,沉稳浑厚。”

刀法的练习颇有讲究。吴昌硕的刀法以冲切结合为特点,以此表现书意刀意,酣畅淋漓,他还常用残缺刀法,善于用敲、凿、磨等技巧,创造出残缺美的审美境界。齐白石则是大刀阔斧,单刀切石,极其凶猛狂悍,创造出写意篆刻的独特风格。学习诸家,转益多师,或许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刀法,去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线条。

在限制中争得自由

黄:照你这么说,书法跟文学创作一样,要有圆熟的技巧,有扎实的功底,才能出新。在学习经典、师法前人的基础上,经历了种种艰难和束缚之后,也许就有希望达到艺术创造的自由境界。用京派作家的话来说,就是在限制中争得自由。

朱光潜认为每种艺术都用一种媒介,都有一个规范,驾驭媒介和迁就规范在起始时都有若干困难,但是艺术的乐趣就在于征服这种困难之外还有余裕,他说:“这是由限制中争得的自由,由规范中溢出的生气,艺术使人留恋的也就在此。”梁宗岱、沈从文等人都有类似的见解。

陈:京派作家中,我比较看重沈从文。他是个特别强调技巧的作家,他曾教出过汪曾祺这样的优秀弟子,因此他同时也是个出色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在“限制中争得自由”这句话道出了艺术创新的规律性经验,因为没有技巧就没法创新。

从传统中学习技巧,正是为了运用它进行创作。摹印,临刻秦汉印、明清流派印乃至商周金文,在传统的约束中不断练习,渐渐能做到随形布局,千变万化,最终从古印、名家印中超拔出来,能以石言志、以石言情、以石言趣,纵横方寸之间,卷舒天地情怀。有人说,技巧是枷锁,但真正的艺术创作必须戴着这副枷锁走向自由。

黄:这使我想起了闻一多“戴着镣铐跳舞”之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新月派诗人、京派作家特别注重格律、技巧等形式因素,他们写出了不少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而当代文坛佳作不多,一些被庸众追捧的浮浪作家,功底浅薄到连基本的叙事技巧都没有掌握,何来艺术创新。我想,同样,一个不懂技巧的“书法家”也是无法创作出好作品的。

陈:不仅搞不出好作品,而且在圈内说话的份儿都没有。

如朱光潜所言,艺术创作中“限制”与“自由”的辩证关系在创作所用的媒介上也有体现。文学创作要用文字,但要用语言文字准确地叙事、传情、达意,实在是很困难的事情,好的作家就要具备调控文字的技巧,以实现写作的自由。书法所用的毛笔,是一种很难准确勾画线条的工具,它是个圆锥体,没有确定的方向,不过,正因为这样,用它来创作,本身就蕴含着通往自由的契机。

黄:篆刻创作也受到工具、材料等媒介的限制,但艺术家可通过富于个性的笔意、构图和刀法,创作出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篆刻创作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恐怕不少。

陈:简单地说,要注意分红布白是否平衡妥帖,是否气韵生动;要考虑印面篆字是否腾挪有度,是否变形恰当,是否相互照应;要留心刀法是否合宜,笔意是否传送到位,是否有正确的轻重快慢的节奏;要斟酌阴刻阳刻的使用是否得当,边栏与印文是否和谐。

此为荦荦大端,要注意的细节还有很多。然而,功力臻于极致的篆刻家在创作时,是不会去想这些问题的。这样就算是完全摆脱了限制,进入到自由的境界。

黄:弘一法师拟《法华经》中的话,所谓“是字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大概就是讲这种艺术的上乘境界

吧。你是否已达到这种境界?

陈: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宽其视野与彰其个性

黄:当下中国大师级的艺术家不多,好作品太少,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可能要负一点责任。你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浙江大学艺术学院,又在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从事艺术教育逾十年,依你的观察,从培养优秀艺术人才这个角度看,中国大学的艺术教育存在一些什么问题?

陈:提高艺术类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

就书法教育而言,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苦练基本功,但仅仅做到这一点还很不够。要真正在艺术上有点作为,就不得不多读书,多思考,因为雄厚的知识积累是艺术创新的源泉。一个人的视野、眼光、情怀、品位、审美趣味的高下等等莫不与读书相关,钻得越深,才能走得越远。现在学书法的学生大都在这方面有较大的缺陷,我估计其他专业也存在这个问题。

黄:腹有诗书气自华,学艺术的如果不爱读书,确实容易导致平庸和肤浅。大学时代,艺术类学生学技巧的同时,不能忘了养成文气与才情,宜力避浮躁,兼收博览,为艺术创新准备好厚实的书卷底蕴。从学校这方面说,大学艺术教育需要落实通识教育理念,以弥补艺术教育工具化、技术化的不足,培养创新型人才。

陈:确实如此。酱通高校需要通识教育理念,为全体学生提供普及性的艺术教育,大学的艺术类院系更需要这种理念,以使学生具备文学、历史、美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宽其视野,深其学养,改善其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样,学生毕业之后,才可能不断学习,不断超越古人,超越自己,成为创新型艺术人才。

黄:高校艺术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统一授课、集中训练的情况,我觉得如此虽可提高效率,但也容易忽略学生的个性特点。你在书法教学中是怎么做到因材施教的?

陈:培养创新型的艺术人才,非照顾学生的个性不可,因此了解学生的具体隋况极为重要。比如,确定一个学生学书法要从什么书体人手,就得看学生的基础怎样,有什么关键问题应首先加以解决。若要解决线条的稳定或空间的匀称问题,那就从隶书人手;要解决对称问题,就不妨先写写篆书;如果是要解决横平竖直等问题,楷书的横平竖直是朝右上斜的;想体悟线条的对称性,篆书最为严格;若针对手头表现性及丰富性不够的问题,则可先学行草。一般情况下,从篆隶开始人手,当然,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经过楷书这个关口。先帮助学生找准属于他自己的那个“点”,再指导他走上精进的长路。

黄:你不仅多年来一直在书印碑帖中沉潜往复,而且于书法教学也有一份毫不动摇的执着和认真。看来,书法艺术是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德育教育艺术的探索 篇4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由于社会不良之风的影响, 致使一些学生对某些社会现象认识不清, 产生困惑, 甚至误入歧途。而这些学生正是祖国的未来, 是21世纪的主人和建设者, 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党和人民的厚望。他们的能力, 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强盛, 他们的成败, 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命运。没有远大的革命理想, 没有广博的革命人生就不能实现四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没有正确的革命人生观, 没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就不能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体制

要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整体素质, 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体制。做到整体有人管, 具体有人抓, 事事有人做。调动学校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1. 由党组织牵头, 组成党支部、团委会、工会组织的政治思想工作线。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 并组织团委会等职能部门, 让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各尽其职, 利用不同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组织学生多学一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及其他革命老前辈的理论教导, 把学生团结在党的周围, 建立共产主义信念, 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学生头脑, 加强党性建设。团委会则积极组织学生学习团的章程和义务, 把学生团结在团的周围, 激发他们积极上进的意识, 驱除他们头脑中不健康的东西, 占领思想阵地。

2. 由校长牵头, 制订政教处、班主任、学生会的政治思想指导线。

学生不仅要负责教学, 更要突出育人。政教处是学校教育的具体组织者, 因此政教处就应把德育教育组织到教学中, 把思想教育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 制订相应的育人措施和实施方法, 保证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效果。班主任是德育教育的执行者, 要提高班主任的本身的素质和思想水平, 把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中。通过具体指导, 诱发, 提高学生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要通过学生个人的组织, 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更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实施和落实, 产生更大的效果, 促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3. 由校长牵头, 组成教导处、教研组、任课教师的政治思想育人线。

德育教育不是孤立、片面进行的, 而是教育工作的一个整体体系, 是由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组成的, 贯穿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 决不能把教育同教学割裂开来, 要把教育和教学融为一体。在具体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寓德于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每个教师、每个科目、每堂课都应同德育教育协同进行, 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4. 由分管校长牵头, 组成后勤政治思想服务线。

常规看来, 后勤管理同德育教育不相关联。其实不然, 后勤管理同德育教育密不可分。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 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在后勤工作中, 通过公共财物的发放、保管、使用, 增强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 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良好品德。通过组织各种劳动,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风尚。

三、构建学校德育工作新网络

学校的教育工作, 当然离不开各种教育, 而有时则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 受到熏陶, 孟母也懂得这个道理, 所以才有了“孟母三迁”。我们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校育人环境, 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 美化校园环境。

各方面都提倡建设花园式学校, 不无道理。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 同时美化了学生心灵。绿色和鲜花不仅给同学们带来了勃勃生机, 同时陶冶了学生性情。

2. 净化校园环境。

净化包括两个含义:一个是整齐洁净的生活环境。校园保持洁净, 从宿舍教室到各个角落不仅给学生一个舒适温馨的生活场所, 更重要的是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另一个是有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在校园中的不同场合书写一些规范得体的条幅、标语, 在图书室、阅览室清除文化污秽,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激发了他们奋发向上的斗志。

3. 更新校外环境。

校外环境对学生的反面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要制止学生进电子游戏厅、卡拉OK厅等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场所。有些学校进行封闭式管理虽是一个有力措施, 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觉, 有自我约束意识, 自觉远离污秽场所。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校外活动, 如参观、野营、拉练等有益活动, 更新校外环境, 杜绝校外干扰,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四个着力点:深入、求新、贴近、合力[N].中国教育报, 2005-02-01.

[2]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中国教育报, 2005-02-01.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N].中国教育报, 2005-01-31.

[4]关注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困惑[DB/OL].人民网.

[5]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案例解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积极应对入世[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4) .

[7]高校德育教育要以学生素质发展为创新之本[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增刊) , 2003.

德育教育艺术 篇5

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艺术普及教育计划

“科文中心艺术大课堂计划” ――20艺术普及教育设想 (节目部   陈琪     8月) 科技文化艺术中心环境优美、功能齐备、定位高雅。她不仅仅是一座展示典雅艺术的殿堂和国内外高雅艺术交流的平台,更担负着向大众推广艺术、吸引更多市民走入艺术圣殿、提高群众艺术欣赏水平的使命。因此我们的艺术普及计划也越发显得意义深远。 根据中心的设施功能、结合中心年演出计划,同时对苏州及周边地区的艺术教育状况进行初步调查之后,拟定了这份《2008年艺术普及教育设想》。 首先,“艺术大课堂”的内容和形式,分为以下八类:(一)免费参观日;(二)经典芭蕾;(三)市民音乐会;(四)大师班;(五)名家讲坛;(六)梦想舞台;(七)新奇体验;(八)IMAX之旅。 所有这八类内容,都以推广高雅艺术、提高全民艺术修养、扩大本中心的社会影响力为目标: (一)  免费参观日 【内容】 引导群众参观科文中心,包括大剧院、演艺餐厅、电影城、陈列馆等。由技术人员展示先进设备。如有需要,可以增加观看演出时的礼仪介绍等内容。 【效果】 使更多市民了解科文,展现科文中心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为市民们顺利、有序、正确地观看演出打好基础。 【时间】 每个月的第二个星期六,9:30~11:00 【票价】 免费公益活动 【支援】 客服部、工程部 【备注】 全年预计13次。暑假期间如有需要可在七月增加一次。08年适逢北京奥运会,八月暂不增加。 (二)经典芭蕾 【内容】 由《Voyages》舞蹈团表演经典名剧选段。地点为科文中心大剧院舞台。 【效果】 给爱好芭蕾舞的普通市民、或是正在学习芭蕾舞的少年儿童创造欣赏高水准芭蕾表演的机会。古典的芭蕾与华丽的舞台结合之后的美,是练功房中无法体会到的。定期的表演利于品牌的树立。 【时间】 2008年三月起,每个月的第二或第三个星期日,上午9:30~11:00 【票价】 20~30元 【支援】 科文演出公司《Voyages》舞蹈团 【备注】 2008年全年预计10次。 (三)市民音乐会 【内容】 以亲民的票价,邀请专业艺术家 / 团体来大剧院演出。演出形式可以包括交响乐、协奏会、独奏会、演唱会、舞蹈、话剧、戏曲等等。演出内容多选经典名段。 【效果】 降低高雅音乐的门槛,以一张电影票的价格欣赏到专业艺术团体高水准的表演,必能吸引众多的普通市民走进大剧院、感受音乐魅力、亲近艺术。【票价】 20 / 40 / 60 元 【支援】 苏州及周边的专业艺术家 / 团体 (四)大师班 【内容】 由国际、国内的大师级艺术家开设大师班,为学生和艺术爱好者举行讲座、演示和现场指导(如月的马友友大师班)。 【效果】 能够亲近大师、得到大师的指导,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珍贵的经历。大师的`从艺经历与人格魅力,可能将影响学生的整个艺术人生。 【票价】 免费公益活动 【备注】 大师班的举办将根据大剧院演出计划来设计。2008年计划邀请话剧名导、昆曲名家、现代舞大师,期望举办2~3次。 (五)名家讲坛 【内容】 邀请省内外艺术教育家、艺术研究专家和艺术表演家,定期开设艺术讲座。对象为学生、教师、市民、青年艺术家,类别包括音乐、芭蕾、歌剧、戏剧等,教育方式包括讲座、视频、示范、互动。 【效果】 这是一个面向任何人的艺术讲坛。讲坛的时间和专题可以大致固定,形成较为完善的艺术教育体系。也可以结合大剧院的演出,安排有针对性的讲解,能提高观众对演出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如果在艺术考级(钢琴、芭蕾、古筝考级等)之前安排此类讲座,也必能收到较好的社会效应。 【票价】 20~30元(或免费) 【备注】 2008年举办4~6次名家讲坛。 (六)梦想舞台 【内容】 联系、组织和筛选苏州和周边城市的艺术爱好者、民间艺术团体,登上本中心大剧院舞台,进行交流表演。 【效果】 对于爱好艺术的学生和业余爱好者而言,大剧院的舞台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尤其结合了“免费参观日”活动之后,这个舞台或许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梦想。给他们一个表演的机会,也就是给他们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这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本中心在少年儿童、高校学生、普通艺术爱好者中的知名度和亲民度。 【备注】 每年举办1~2次。目前比较有可操作性的项目有:苏沪高校话剧社交流、苏州青少年器乐演奏交流、苏州中小学及民间合唱团体交流 【时间】 若涉及高校,则选择4月或11月(避开寒暑假),其他除避开考试期外基本无限制。 【票价】 免费公益活动 (七)新奇体验 【内容】 对于一些特殊形式的演出(例如人偶音乐剧、影绘剧), 除了艺术家的表演外,演出使用的道具也会让少年儿童觉得新奇和神秘。在引进此类演出时,安排小规模的讲解会,让孩子们接触道具、亲身体验。

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教学艺术 篇6

关键词:中职学生;德育教育;教学艺术

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弱,品格修养、行为习惯有一定的偏差,尤其是来自于单亲家庭或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性情较孤僻和暴躁,较一般孩子难以沟通。因此,实现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方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最要紧的是师生之间必须相互尊重。这一点,往往因为教师居高临下,常常伤害到学生。教师应以平等的关系对待学生,以一颗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并在师生交流中注重教学艺术,把学生当做知心朋友进行沟通,力求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在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应体现宽容精神——宽容的艺术

有这样一个学生,他爱撒谎、爱打架、贪玩、迟到、不爱学习。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该不该放弃?放弃就等于失职。教师应冷静分析其不良行为形成的根源。结果发现,这个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成绩一向很差,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常受到老师与同学的歧视、家长的打骂。但学生又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于是就用一些不正当的行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了解了症结之后,老师从各方面关心他。(1)关心他的生活,关心他的饮食。(2)关心他的学习,课上多提问,定期检查作业,对于他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鼓励。(3)关心他的家庭生活,以处理好父子、母子关系。(4)关心他的精神生活,引导他受一些良好行为的教育。在老师的宽容、关怀下,这名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得到了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认可。

这位老师对学生的宽怀大度,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宽容是一种气度,是一种胸襟,是一种修养。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善于宽容也是教育修养问题。让我们的老师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良知和自省力,使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充分体现在宽容教育之中。

二、在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应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感情沟通的艺术

老师只要和学生多接触多交流一些,学生就会感到老师和蔼可亲,老师也会对学生有更多更深的了解。时间长了,师生之间就会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

我想起了发生在英国一所小学的故事:一位老师调任一个班的班主任,这些学生都很调皮。老师第一堂课就跟他们玩。下课了,老师说道:“你们要是把学习搞上去,我就去吻校外牧场里的一头猪。”学生问:“这是真的吗?”老师说:“而且我要吻的是你们认为最大的一头猪!”学生们都希望老师去吻一头猪。从那天起,课堂纪律变好了,学习积极性变高了。

这个故事,在一些老师听来可能会觉得荒唐可笑,作为一名教师去亲吻一头猪,这成何体统!我们一些老师之所以不能一下子接受它,可能还是由于我们执著固守的教育理念。因为自古以来,教师特别讲究尊严,莊重仿佛就是教师永恒的标准现象。久而久之,教师似乎就有了一个放不下的架子。大概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就该高高在讲台之上,学生就得在讲台之下。于是,我们的教育就缺少了亲近自由。这位英国老师平等地与学生交朋友、与学生一起玩也是一种教育。愿老师对学生的教育都能像这样:“抽点时间,找点空闲,带着爱心,常和学生谈谈,多份关心,多份关怀,常和学生感受欢快”。

三、在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应让批评“点石成金”——批评的艺术

一天,当老师走进教室时,见桌椅摆放不整齐,且向一边拥挤。老师眉头一皱,说:“同学们,我们要抗震救灾了。”学生们听了这话都惊呆了。老师说:“不是吗?天裂地歪,故桌椅板凳位移也。”学生听后,轰然大笑,赶忙把桌椅摆放整齐。不用说教,只是在同学生们开的一个玩笑中就让学生领悟到了自己的过错,并立刻改正了。教师在进行批评教育时,寓严肃与轻松,学生在笑声中顿悟,受到的启发也就深刻,而且师生关系和谐,感情融洽。愿我们的老师都能运用一些让学生心情愉快的方法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总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矫正学生行为的重要前提。应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用自己的思想、态度以及对人对事的行动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老师,才会喜欢老师的课,学习才会有兴趣,身心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萍.一份特别教案:教育艺术案例与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

[2]谢盛圻,王华敏.教学的艺术.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8).

[3]班华.现代德育论.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德育教育艺术 篇7

一、健全体系, 加强管理

1. 分层管理, 加强规划。

学校成立专门的艺术教育领导小组, 分工明确, 并根据人员的变动及时进行调整, 保证艺术教育始终有主管校长、主管主任参与, 日常工作由艺术教研组大组长负责的分层管理制度。专门制定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三年发展规划》, 在每个学年度的工作计划中单独设立艺术教育工作。

2. 保障教学, 保证经费。

认真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 保证开齐学科, 开足课时。保证艺术学科的教学经费;选送教师多次参加省、市艺术教师培训和美育研讨会;定期添购教学设备, 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完善美术教室、艺术活动室的设施, 为艺术学科教学内容多样化, 艺术活动常规化提供了保障。

3. 强化普及, 改革评价。

组织全校学生开展“班班有歌声”活动, 学跳校园集体舞, 开展各种艺术课外活动小组和各种艺术竞赛活动, 使艺术教育普及化。改革艺术学科的评价办法, 改变原来的一次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如:美术学科将学生平时的美术作品成绩与学期末的考评成绩结合起来, 音乐学科不但有学生的演唱成绩, 更有学生音乐知识的笔试成绩, 为有艺术特长的学生专门设计了成长档案袋等等。

二、开展活动, 提高实效

学校在开展社会艺术实践活动时, 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审美水平, 一方面注意精心选择内容, 一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审美指导。

1. 选择活动内容。

在每学期的学校工作计划中, 精心设计学生审美实践活动。如2007年开展的“世界经典战争影片展”、“铁西新变化”学生摄影展;2008年开展的迎奥运系列活动, 又如清除小招贴行动、暑期夏令营、校园文化进社区活动、为低保户送温暖活动……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活动, 使学生体会社会文化发展的主流, 树立正确的美丑观, 并有意识地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2. 进行审美指导。

在学校每次开展审美实践活动之前, 学校都要结合活动内容进行相关的审美指导, 以保证审美活动的实效性。如在学生看电影活动中, 每次德育主任都要事先了解影片内容, 查阅相关资料, 然后对学生进行集体辅导, 使学生能更好地领会影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课内课外, 全面推进

1. 以课堂教学为主体。

(1) 提高专业课水平。

学校艺术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 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学校要求教师在艺术课教学中更多地体现艺术学科的经典性、综合性、人文性和创造性。

如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了民歌赏析专题, 选取了地方色彩浓郁的《月牙五更》、《小拜年》、《新东北风》等东北民歌;带领学生观看世界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猫》等等, 为学生提供了高品位的艺术典范;将相声这一曲艺形式引入课堂, 让学生欣赏侯宝林、马三立等相声大师的作品, 不但增强了课堂的愉悦性, 更展示了艺术的人文性, 等等。

如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努力开发和挖掘教材, 把教材中的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做细做好。武老师在教授《枝条繁茂的大树》一课时, 抓住教材中的美术语言,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 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生活中美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通过探索掌握并总结出吹画的技法,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集体合作意识。

邰老师的《陶艺创作》一课通过介绍秦汉唐三个朝代陶器的不同特点, 展示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 渗透着强烈的民族精神, 整个课堂以引导学生共享人类文化资源为主题, 激发起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 开展多学科渗透。

除了艺术学科之外, 我校还注重其他学科的美育渗透。在学生的心目中, 所有的学科均有美的特色与它的迷人之处。例如历史课蕴含的社会美、艺术美;政治课中蕴含的道德美、人性美;语文课中蕴含着语言美、意境美;数理化中蕴含着逻辑美、辨证美等。因此, 我们要求教师在加强个人知识和文化修养的同时,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最大限度地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 最大程度地展现教材中的审美要素, 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接受知识, 享受美, 体验美。

2. 以课外活动为载体。

几年来, 学校先后组建了各种课外艺术活动小组, 如素描组、水彩组、合唱队、器乐队、舞蹈队, 曲艺队等。学生们的许多作品不但在学校每年的艺术节中获得全校师生的好评, 而且还经常代表学校参加校外相关演出, 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如曲艺队的群口快板《劳模颂》, 先后在全区“劳模进校园”启动仪式、团区委“五四”青年节汇报演出、工人文化周活动中进行演出, 受到区领导及新区百姓的称赞, 舞蹈队创编的舞蹈《春风里, 阳光下》获得沈阳市“舞动青春”校园集体舞大赛第一名的好成绩。

此外, 学校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大合唱比赛, 并结合重大纪念日和节日开展艺术活动。如在“世界禁毒日”开展禁毒漫画大赛, 在迎奥运网上举办绘画大赛以及“心系汶川”板报展览等, 为学生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 更将艺术教育与德育结合起来, 提高了学校育人水平。

3. 以校本课程为补充。

(1) 开发美育校本课程。

我校在2007年参加了全国“十一五”规划课题《当代学校美育发展研究》的研究工作, 并承担了《美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子课题的实验研究。经过一年多的研究, 目前我校的音乐和美术校本课程都已经具备了雏形, 并正在进行最后的修改和补充。

(2) 利用地方艺术资源。

近年来, 东北地方曲艺二人转红遍全国。我校充分抓住这一时机, 将著名的二人转演员请到学校, 向学生们介绍相关知识和表演技能, 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开发了学生的表演才华, 使他们对这一传统艺术有了崭新的认识。

四、提高品位, 环境育人

校园环境艺术化, 并非简单的绿化、静化与美化, 而是“本着教育性强 (融德育、美育、科学教育为一体) 、品位要高、独具特色 (形象感人、陶冶情操、美化校园) ”的要求, 对学校进行整体规划。近三年来, 学校先后投资百万余元, 粉刷了教学楼, 进行了楼内基础建设的改造, 铺设了塑胶活动场地, 种植了观赏植物, 添置了崭新的乒乓球台、篮球架和新型健身器材, 使原来单调的校园环境变得色彩生动, 充满活力。

我们努力建设“厅廊文化”, 为教学楼每层楼设立了一个主题, 制作相应的宣传展板, 如一楼的“爱国主义教育”专题、二楼的“七彩校园”专题、三楼的“艺术教育”专题、四楼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 五楼的“科技教育”专题等。同时, 我们提倡各班级自己美化教室, 要求有特色、主题鲜明。我们在楼梯缓步台、教学楼正厅等处展出学生的艺术作品……校园环境艺术化使学校成为一个综合的感性的教育有机体, 它在潜移默化、感染熏陶中对学生进行着真善美的教育。

德育教育艺术 篇8

刘海粟从事艺术教育事业70年,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教育观。在其艺术教育观之中, 包含着一以贯之的开拓精神。在他看来, 艺术教育既要立足于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 又要放眼于社会群体的审美教育。

刘海粟的教育理念, 主要体现在“闳约深美”这四个字上。“闳约深美”最初是蔡元培给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的治学警句。对于此, 刘海粟曾作过概要的阐释:“‘闳’, 就是知识要广阔;‘约’, 就是在博采的基础上加以慎重的选择, 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人生有限, 知识无穷, 不能把摊子铺得太大, 以便学有专长;‘深’, 就是钻研精神, 要入虎穴, 得虎子, 锲而不舍, 百折不回;‘美’, 就是最后达到完美之境。”[1]

在刘海粟看来, 艺术是生命的表现。“任何一种艺术, 必先有自己的创造精神, 然后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若处处都是崇拜模仿, 受人支配, 则他表现的必不是自己的生命。最高尚的艺术家, 并不受人的制约, 对于外界的批评会与, 也视之漠然。”[2]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态度和精神, 因此, “研究艺术者, 应具有自己坚定稳固的态度, 不受别人的摇动!”[3]这样一种独立人格的艺术观点充分体现在其教育思想之中。在艺术的教学中, 不能囿于条条框框框, 而应该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宗旨, 从而培养出真正的艺术家。

刘海粟认为, 艺术教育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不能苛守旧规。刘海粟常以“艺术叛徒”自居, 并且拥有过人的胆略。不仅这样自居, 更是用实际行动印证自己的观点。1914年, 刘海粟在我国首倡于课堂上使用人体模特儿, 并因此而遭到封建礼教势力的围攻, 前后历经十年斗争较量才基本取得胜利。他认为“学校里一定要练习人体, 并不单是要在复杂的形体上去练习准确, 便容易去描写一切对象, 却还要启发他们无限扩张性的, 有普遍性的生命意识”。刘海粟俯察艺术教育原理形成的这一超前意识, 经过不懈的努力化为现实后, 对早年拓荒中的我国美术教育, 其功德是无量的。1918年, 他将旅行写生正式纳入教学内容, 并亲自带领学生跋山涉水, 描写神州美景。这一活动由于在国内绝无仅有, 每到一处, 常常引起不明原委的群众围观, 或误解为测量局组织打样, 或猜测为绘制月份牌图钱谋利等等。然而刘海粟的主张却是分明了然:“每欲遍游国内, 写风土人情, 供人观览, 傅吾人得以交换知识, 此于美感教育、社会教育均有绝大关系。”几十年后的今天, 旅行写生之于美术教育, 已至为寻常, 然而在当年却是未有先例的教育实践。同时, 于1919年在上海美专首创男女同校, 冲破封建禁区, 体现男女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刘海粟认为, 艺术教育的宗旨在于美的育化和良善的培养。他在1924年就提出:“艺术教育就是把艺术的精神, 通过教育以培养育化人类美的本能和美的感情;同时还促使这美的本能向上发展和美的感情向外表现, 普遍地培育出良善的健全的人类。”“这是他对“艺术教育”的整体命意, 也包含着他对艺术教育社会功能的价值取向。他所阐述的美, 不仅指艺术内容和形式的美, 也不仅指人类艺术创造的一种追求, 而是将生活、伦理道德意义上的良与善有机地融化其中。这一点, 从他多处的言论、文章中可以找到印证。他说:“我相信艺术是人们生命最自然的表白, 以陶冶人格至善为目标的, 足以超拔人们于悲哀和堕落, 足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换句话说, 人类有了艺术的陶冶, 方能做一个完全的人。”又说:“故救国之道, 当提倡美育, 引国人以高尚纯洁的精神, 感发其天性的真美, 此实为根本解决的问题。”这些对于艺术和艺术教育的见地, 显示了刘海粟明确的艺术理想, 他无疑是“真善美”的统一论者。有必要进一步说明的是, 刘海粟当年对“美”的意义的拓宽, 对于以审美教育为主干的艺术教育功能, 势必怀抱着超越实际可能的期望, 他的“美育”与“救国之道”说, 便显然反映了认识上的历史局限性;不过, 在20年代初的特定历史氛围中, 在那种“极残酷无情、干燥枯寂的社会里”, 却不失为有良知的艺术家们一种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坦诚流露。在他主持的上海美专的办学宣言中, 曾掷地有声地说, “我们相信艺术能够救济现在中国社会的混沌, 能够惊觉一般人的睡梦”, 也正是由于这种历史使命感的激励,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上海美专, 才得以在刘海粟及几位画友的努力下横空出世, 它裹挟着反对封建思想禁锢、弘扬民主意识的内核, 率先揭开了近现代艺术教育史的帷幕。

二、刘海粟艺术教育思想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启示

刘海粟的教育思想, 主要形成于其早期的办学实践之中。其一以贯之的教育思想, 则一直贯穿于他的教育实践之中。仔细梳理他的艺术教育理念, 我们会发现对现今的高校艺术教育仍具有非常好的启示作用:

第一, 艺术教育应注重对学生个性独立的培养。刘海粟教育思想中的个性独立理念, 对于新形势下我们的艺术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个性独立不仅是个人发展的要求, 更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走向。以前的宗法的, 精神的, 经济上的依附关系, 使得人丧失了个性的独立, 变得千篇一律, 无所区别。从而使得思想死气沉沉, 毫无生气。这种非个性化的教育, 使得教育成为阻碍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因素。因此, 艺术教育需要遵循个性独立的理念,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 独立审美和创造能力为己任[4]。

第二, 艺术教育应注重学生对美的追求和良善人格的培养。刘海粟认为, 艺术教育应着重对学生在美的追求和良善人格的养成上下功夫。这种观念也一直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艺术教育通过对艺术美的发掘与创造, 让学生在这种发掘和创造之中, 感受到美的魅力, 从而树立起对美的追求。而这种对美的追求, 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内心境界, 进而激发学生内心的良善人格的养成。通过这样的路径, 才能尽可能地减少社会中所存在的丑恶现象, 弘扬真善美, 从而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和个人的精神境界。

第三, 艺术教育中需要培养学生“宽”与“精”并存。教育中的宽与精的关系一直是教育中重要问题, 最能表现刘海粟教育思想的便是“闳约深美”四个字, 很好的阐释了艺术教育中宽与精的关系。艺术教育不仅需要在专业领域做到十分精通, 更需要有广阔的知识背景。只有拥有广阔的知识背景, 博采众长, 才能使得自己的作品和人格得到升华。同时, 也能使自己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进而为自己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和思想源泉。

第四, 艺术教育需要培养学生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刘海粟为人豪放, 不拘于旧规, 敢于打破常规, 实践新的理念与做法。在其教育实践之中, 无论是男女同校还是出游教学等方式, 都开了一代风气之先。其中, 裸体模特的运用尤其掀起了轩然大波, 批评诋毁者众多, 刘海粟本人已经到了人曰可杀的地步。然而, 刘海粟不为所动, 坚持新的教育理念与方式, 顺应时代潮流。事实证明, 正因为其开一代风气之先的行为, 才促进了我国艺术教育得到巨大的发展。而这种敢于突破陈规, 勇于创新的勇气和魄力, 是新形势下我们创新艺术教育的最好学习榜样[5]。

我国当今社会艺术教育, 特别是高校扩招后的艺术教育, 过于注重人才的技能提升, 而忽略了学生个性和良善人格的培养、广阔知识背景的熏陶、创新思想的培育等等, 这些情况的存在对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有一定的负面作用。认真解读刘海粟先生的艺术教育理念, 从中我们仍能得到很好的借鉴和启迪, 这就是本文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海粟:海粟黄山谈艺录[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4:159.

[2]艺公.纪念刘海粟, 我们有无限感慨——写在纪念刘海粟110周年诞辰活动之前[J].艺术市场, 2006, (3) :38-43.4.

[3]艾尚连, 邢香菊.刘海粟的治学经验及爱国精神[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2, (3) :128-131.

[4]封钰.刘海粟美术教育思想评析[J].南京社会科学, 1998, (12) :46-49.

德育教育艺术 篇9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社会艺术教育,模式,异同,对比

在我国, 社会上主要的艺术教学模式为两种, 一种是高校艺术教育模式, 一种是社会艺术培养模式前者主要集中于各类高校, 譬如在许多学校, 特别是大量的专业的艺术院校, 为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 均设有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 并且按照按学科不同, 划分不同的高校艺术教育模式, 并成为我国艺术类教育的主要模式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和教育的发展, 高校艺术教育模式并不能满足所有艺术教育的需求, 社会艺术教育模式兴起, 大量私人艺术类培训机构的出现, 使得公众需求有了其他的选择。两种教育培养模式的兴起有着大量的异同点, 分析两者的不同点与相似点, 将这两者的优点融合, 消除二者的缺陷, 为培养出更多高艺术理论水平与高超技能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高校艺术模式与社会艺术教育模式的相同点与联系

(一)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二者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及需求类型的多样化的发展, 艺术教育成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高校艺术类教育成为此时代的主要培养模式, 为满足社会需求, 培养四有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单一的高校教育培养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深层次需求时, 社会艺术教育模式得以产生并不断得到发展, 纵观二者的发展历程, 我们不难发现, 二者的产生都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和社会对于高素质艺术人才的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二者的产生与发展, 有力推动了地域特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不断的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 高校艺术教育培养模式为社会艺术培养模式的发展创造了可能性

早期的高校艺术教育模式虽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但却存在者地域性与创新性的缺陷, 无论是学科发展还是人才培养, 乃至社会服务方面, 其空间和舞台是相当狭窄的。同时单单依靠单一的高校艺术教育, 不仅难以为广大受教育者提供应有的资源保障, 而且会加大艺术教育的城乡、区域, 及需求群体之间的差距, 从而造成新的更深层次的教育不公平。为此避免上述缺陷的出现, 社会艺术教育模式得以产生与发展, 与社会高层次的需求适应, 可以肯定的是, 社会艺术教育培养模式的产生是建立在高校教育模式的基础之上的, 正是因为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才为社会艺术教育模式的产生创在了必须的社会基础。

二、高校艺术教育培养模式与社会艺术培养模式的不同点

两种教育模式从产生到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二者却同样存在着大量的不同点, 分析二者的不同点, 找出其差异性, 为我国艺术教育模式的进化提供理论支持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 高校艺术教育模式与社会艺术培养模式的教学模式的不同

高校艺术教学模式主要是建立在以班级为单位, 以集中授课的课堂教学为基础的模式之上, 各高校根据国家相关制度政策的要求, 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 开设相似的课程, 选聘各种层次的专业教师, 制定专门的教学培养教案, 集体授课, 并进行统一的作业布置和考核, 此种模式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多为班级为主要培训单位, 学生数量多, 较少关注学生个人素质的差异性, 同时高校教育模式有着学费相对较低的优点。而相反社会艺术培训模式则与高校教育模式大不相同, 其主要是建立在针对受训人员的个性需求的基础上, 社会培训机构为受训人员量身定制符合其自身特征的教学课程, 较多的关注学生个人素质的差异性, 培训机构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对艺术能力的培养, 强调创造性和自由性的结合, 是一种典型的差异化基础上的非统一教学模式, 其主要特点在于受训人员流动制较强, 学生数量为定额, 人数较少, 相对于前者, 学费相对较高。

(二) 高校艺术教育模式与社会艺术培养模式的教学内容不同

高校艺术教育模式注重基础教学, 目的在于让其了解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 培养起审美和感知能力, 注重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 并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注重与其他文化学科的渗透, 让学生建立综合的视野, 增强艺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体验, 培养多向思维方式。相反社会艺术教育模式则省略了艺术基础教学, 其培养模式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艺术理论的基础上, 主要通过培训教学提高对艺术的理解和体验创作能力, 同时鼓励在受训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特性, 展现自我, 将自由的想象和实践结合, 鼓励学生自我创造能力的展现与培养, 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挥。

结语

高校艺术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艺术欣赏能力以及艺术基本能力方面有很好的教学资源, 有着社会培训不可比拟的优势, 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视野的拓展层面上存在更大的优势, 但在学生个性的培养等方面却有所欠缺。这一缺陷, 社会艺术培养模式却有着巨大的优势, 培养学生的技巧、创作能力、艺术技能的驾驭和熟练程度方面更胜一筹, 因此随着社会潮流的发展, 建立一种高校与社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是今后艺术教学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孙彦琴.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建设[J].大众文艺, 2012 (10) .

[3]李莲香.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现状与改革思路探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08. (1) .

[4]陆挺, 陈峰.中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模式的比较及启示——以清华大学和东南大学为例[J].艺术百家, 2010 (3) .

[5]冯杰.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 (理论) , 2009 (22) .

德育教育艺术 篇10

关键词:艺术教育,基础教育,全面发展

教育部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定位了‘十一五’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思路, 提出“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 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艺术教育是基础的素质教育

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学校艺术教育规程》表明, 艺术教育是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强制性和普及性, 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必须通过建章立制, 法律法规加以确定。因此, 艺术教育应该是基础的素质教育。国际上许多优秀的大学如哈佛、斯坦福、耶鲁等, 都有一个非常相似之处, 就是这些学校把艺术教育看得很重。斯坦福有一位名叫阿森那的教授提到, 未来不同学科领域的整合, 艺术素养是一种基础的知识结构。某种程度上来说, 艺术是学科整合的一把钥匙。在整个中学阶段, 艺术教育培养人的素质方面具有其他教育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艺术教育, 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 提高文化艺术素养,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面对人类五彩缤纷的优秀文明成果, 让学生从中吸取优秀的艺术营养, 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 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艺术所涉及的门类极为广泛。学生了解并继承人类的文化精华, 可以拓宽文化视野, 使其他素质相应有所发展和提高。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音乐作品中的内涵, 画家笔下的风光无不反映着当时的社会历史、自然、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因而中学生在了解艺术作品的同时, 也使自己的视野延展到其他文化领域, 提高了他们的整体文化素质。因此, 艺术教育对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艺术教育, 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艺术教育的过程, 既是一个认知过程, 又是一个情感体验和情感发展的过程。优秀的艺术作品、艺术形象总是寄寓着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和崇高的审美观念, 表达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鲜明的美丑意向。人们在感知和鉴赏这些作品的同时, 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鲜明意向, 无形中对人们自身的思想感情、道德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起到教育人、感化人、塑造人的作用。现代教育模式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 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在德、智、体、美全方位、个性化发展的人才。

通过艺术教育去陶冶学生的情操, 发展学生的个性, 启迪学生的智慧,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 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 生活压力的加重, 人们的心理健康正在承受着严峻的考验。艺术教育能使人在美的环境中产生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能使人性格开朗, 精神饱满, 活力旺盛, 情绪稳定, 意志坚强, 能使人的气质和风度高雅大方, 保持鲜明的个性, 形成完美的人格。艺术需要想象, 科学更需要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就没有罗基切夫斯基的“四维空间”, 更没有今天宇航员的遨游太空。回顾中外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和当代科学界的巨擎, 许多人都酷爱艺术, 并且兼具科学和艺术两种素质。

二、艺术教育能促进智育的健康发展

蔡元培先生说过:“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 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格教育和心灵建设,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美育是一切教育的核心。艺术教育有利于智力的开发。有一份关于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的调查资料, “创造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人脑两半球的功能是高度专门化的:左半球具有抽象思维、语言的、理念的、计算的能力;它把复杂的事物分成单纯的要素, 然后再进行有条不紊的综合概括,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逻辑思维。右半球与知觉、空间有关, 具有音乐的、绘画的能力;负责认识空间、图形、鉴赏绘画、雕塑、建筑、观赏自然风景、欣赏音乐、舞蹈、凭直觉观察事物、纵观全局, 把握整体, 这就是所谓形象思维。人的右脑是想象的大本营, 是人类智慧的宝库, 一个人聪明不聪明, 才思是否敏捷, 关键在于右脑的开发程度。

在中外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中有不少人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一手握着科学的钥匙一手携着小提琴在科学的高峰上达到极顶的。保加利亚著名心理学家洛扎诺夫通过实验发现, 以优美的音乐使左脑进入抑制状态得到休息后, 人的记忆力是通常状态的2.17—2.5倍, 如果人脑两半球长期得不到平衡发展, 就会阻碍人的智力的开发, 影响智育的效果。艺术教育对智育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良师, 培养和爱护学生的兴趣, 是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马克思曾说过, 未来社会的教育应是一种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教育。艺术教育对于个性发展的最大功用在于为个体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解读空间和超脱狭隘功利的意念世界和驰骋个性的自由王国。通过把艺术作品中的原型人物或事件与个体相比较, 还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甄别学生的能力倾向, 使他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和目标, 明白他们自己适合于做什么事和不适合做什么事, 并在艺术欣赏与体验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认模式, 从而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建立多元化的艺术教育平台

艺术教育仅仅是开展音、体、美活动的教育, 不是专长教育与训练, 应该是广义的美育活动范畴。如果局限于传统的特长教育实际上将艺术教育丰富的内涵封闭了起来, 就会走进艺术教育的误区与怪圈。因此, 它的表现方式应该属于多元化的。在数字化、信息化的今天, 校园文化已经进入新的挑战, 建立多元的、立体的艺术教育平台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事业的需要。

21世纪的艺术教育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智育范围, 与其他领域纵横交错。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它提出了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合理素质结构, 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因此, 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是积极的, 它利用艺术教育的特点及优势为全面发展提供了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益智方式。因此可以运用传统的、现代的、民族的、舶来的、只要是可以达到开阔视野, 启迪思维的目的, 就可以拿来运用。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就收到了这样的效果, 运用电教手段开展“周末影院”活动, 在多媒体教室开办“瞻山讲坛”, 举办画展、书法大赛等全体参与的形式进行艺术教育活动, 还有就是将学生带出去、将能工巧匠请进来、举办文艺晚会等等, 让电影艺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舞蹈艺术等各类艺术形式在校园各个角落展现。

艺术教育是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设计、自我选择的能力, 从技能的培养转向全人的塑造, 去开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固有灵性, 因为与艺术与美融合越多就越能感受到生命、生活中最微妙、最有趣味的部分;活跃与完善人的思维能力。所以说广义艺术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造就几位专业艺术家, 而应当是培养一批有美感的国民。我们在学生中建立社团组织, 各类社团是我校艺术教育的一大特色与亮点, “晨音文学社”、“天籁之音”、“崇中之声”、艺术教育在社团组织展现得淋漓尽致……

建立艺术教育的评价标准, 为艺术教育保驾护航。艺术教育不仅需要好的平台, 更重要需要坚强的后盾做保护, 否则, 不管你有多么美好的思路, 多么高素质的艺术教育工作者, 多么好的设施, 没有后盾做保护是不能持久的。尽管教育部出台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 但是, 最为重要的还是对艺术教育工作的评价指标与标准, 才能达到“考什么教什么”的目的, 这也是中国特色教育评价方式, 也只能这样, 才能将我们的艺术教育事业持久地进行下去。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办法, 美国在《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经过立法程序, 艺术教育被写进联邦法律。这一法令承认, 艺术是一门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 是一门“学术性”学科, 在教育中具有与英语、数学、历史、公民与政治、地理、科学和外语同样的地位。法令的第二条要求制定各学科的国家教育标准。将具备国际竞争力、反映出最高水准的教育科学理论、具备广泛深入的基础和公开的认可程序作为遵循的三个标准。从《标准》的起草制定和出版到在美国各学校正式运转, 十几年里, 一切与艺术教育发生联系的部门、行业、人士都积极参与这场以世界级水平的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改革运动之中, 艺术成为改革运动的基础, 《标准》成为决定性的因素与改革的核心。

我们如果也将艺术教育如同体育那样达标, 智育那样统考, 我们的艺术教育就真正地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了, 各级政府就会像抓基础教育其他工作那样来抓艺术教育了。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 则难者亦易矣;不为, 则易者亦难矣。”艺术教育也是如此, 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是推动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艺术教育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把青少年一代铸造成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的人, 这不仅是教育界的责任, 需要全民参与, 应当成为全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

[2]、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德育教育艺术 篇11

一、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资源发展中小学艺术教育

一个民族继承传统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首先继承本地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多民族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虽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汉族人民和五十五个民族人民共同谱写的,但在实际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却存在很大的差别。就目前各中小学使用的音乐教材来看,少数民族音乐和民歌只占了很小的比例,而汉族的音乐作品却占了大量的篇幅。这样的教材其实是“狭隘民族主义”的产物,而使用这样的教材往往伤害了部分少数民族的自尊心,不利于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平衡发展。只有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资源发展本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我们的民族文化艺术才能代代相传、繁衍生息。

事实上,民族的音乐要想得到发展,除了要让人们一代一代受到自己民族创造的文化艺术的熏陶,培养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外,关键还要有接班人。而现实却与实际相差甚远。比如,说苗族、侗族,这两种少数民族从小就有学歌的习惯,但进入学校后,老师教的全是汉族的歌曲很多苗族、侗族或其他民族的学生不会唱本地区、本民族的民歌。这就严重影响了本地区、本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资源、在本地区开设本土音乐文化艺术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本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熏陶,不断丰富本地区的中小学艺术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利用和開发本地区、本民镤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发展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可能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的经济政策让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文化教育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这给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中华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进一步贯彻执行,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得到了尊重,能歌善舞的优良传统得到发扬光大,民族文化也获得了新生,产生了新的活力。

国家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重视人才,重视知识的政策的实施,也为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各种音乐培训、音乐活动的开展,不断推动着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向前发展,这对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起了极大的作用,也为切实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无论是历史的原因,经济制度的改革,教育制度的改革,还是各地区、各民族对本地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厚感情,都为开发和充分利用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发展中小学艺术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三、充分利用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艺术教育资源发展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构想

1.欣赏和学唱本地区、本民族的地方戏曲、民歌是增强学生民族情感的重要手段。

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地方戏曲、每个民族的民歌在音调、节奏上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如侗族大歌是多声部音乐,从来就被人们称为“山水和音”;彝族的民歌朴实、细腻、清新动人,节奏丰富多彩苗族的民歌高亢,悠扬,节奏宽广:花灯音乐蕴藏丰富,形态多姿,结构独特、声腔稳定、流布广泛。这些民族音乐颇有特点,如侗族“童声大歌”《小山羊》,结构紧凑,多声巧妙谐和,风格十分别致,它在合唱部分除了用美妙的声音模仿小山羊“咩、咩”的叫声外,两个声部还交替唱主旋律,使乐曲饱满、热烈而谐和。这种多声部的儿童歌曲是侗族特殊的“音乐产物”;彝族的《撒麻歌》以集体舞蹈歌唱的形式把“种麻、织布、做衣裳”的劳动过程作了艺术化的再现。突出了彝族民歌朴实,细腻的风格。欢畅、跳跃、并富有动作性,很有特点:苗族的《植树造林歌》曲调跳跃,热烈、富有芦笙舞益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儿童们劳动时的欢快情绪。教师应通过分析作品意义、了解作品背景、学唱、欣赏等手段对学生进行民族情感的熏陶,在进行民族教育的过程中,要强调音乐作品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完整统一,引导学生热爱和重视本地区、本民族音乐作品,使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深入,透彻地学习,了解本地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增强民族意识,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与国家。

2.营造民族艺术教育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热爱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

要培养学生热爱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依靠多方面的力量,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艺术的良好氛围。这种氛围包含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从学校来讲,不论在艺术课上还是在课外活动中,都要对学生进行民族情感的教育。如:举办有关本地区、本民族艺术文化知识和作品的讲座,组织民乐学习小组,开展本民族音乐演唱、演奏比赛等。在家庭方面,父母要鼓励子女学唱民歌、学习演奏民族乐器,让他们多听本民族的音乐。在社会方面,广播、电视、电影都要积极宣传本地区,本民族音乐,引导学生学习、热爱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多给学生提供接触了解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机会,使他们对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热爱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

德育教育艺术 篇12

高等艺术教育中生源与师资这对主要矛盾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特别是艺术理论教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嘲讽我们的课堂是:“一节课40分钟, 5分钟缓过神来, 5分钟神游, 5分钟聊天, 5分钟偷菜, 5分钟看微博, 10分钟睡觉, 2分钟整理发型, 2分钟修指甲, 还有1分钟看表倒计时下课, 真抱歉老师, 哪有时间听您老人家讲课。”这虽是一个笑话, 但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这种现象充分体现了学生整体基础偏低与教师教学水平低下之间的矛盾。此现状让我们认识到在当前艺术理论教学中的“教学艺术”的重要性。

艺术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 它以培养健全人格为出发点。在完整教育结构里, 人的精神趣味、德性情操、科学认知、全面的人格能够得到培养。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艺术家, 其根本使命在于使人具有发现和创造美的生活趣味, 从而努力追求高品位的生活、高境界的人生, 建设和谐社会。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探索艺术教育过程中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 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 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实施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它具有生动性、情感性、审美性、表演性。艺术教学中的教学艺术便是高度综合的一门艺术, 它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艺术理论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 需要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板书、图片展示等手段将信息传递给学生。艺术教学的“教学艺术”也就要从这些方面入手去研究。

一、教学艺术中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桥梁, 是情感表达和知识传播最直接的一种手段, 在课程中使用得最多和最直接的莫过于语言了,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特点来征服学生, 在教学语言中, 或冷静深沉、或热情奔放、或幽默诙谐, 这都需结合具体的课程和教师自身的性格特点, 一方面在具体课程中, 比如说在美术史等基础课程中插入些神话、故事, 在纯粹理论性的课程如构图学、透视学中引入一些艺术家传记故事、笑话等活跃课堂气氛,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需结合教师自身的性格和表达习惯, 在不断探索中形成独具风格具有魅力的语言风格, 来赢得大部分的学生听众。

教师一定要声音洪亮, 表达时娓娓道来, 语言一定要有情感。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心灵之间的沟通与碰撞, 绝不可一个语调从头到尾照本宣科, 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学生的思绪跑到九霄云外。《百家讲坛》中走红的纪连海老师, 他的成功就在于他的语言艺术, 他能在课堂上将繁杂的历史知识以评书的形式艺术地传递给学生, 而且能留下一些悬念, 让人听了一节课还想听下一节, 这就是教学艺术。我们的艺术理论教学也要体现教师语言的艺术性。比如《艺用人体解剖学》这门课, 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是一门非常枯燥的学科, 但在教学中也有许多趣事。在上人体概况时, 我给学生讲了一个非常真实的笑话:“有一年考试, 问人体有多少块骨骼?答案只有一个, 206块。但是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答204块, 我说是残疾;有208块, 我觉得也合理———骨折;还有答600多块的, 令人吃惊, 这肯定是粉碎性骨折!”学生哄堂大笑。之后再没有学生在此问题上闹过笑话。教师的讲述清晰明白很重要, 让学生印象深刻更重要。

二、教学艺术中的板书艺术

语言是最快的一种知识传播手段, 但是它转瞬即逝。文字的出现使我们的知识得到了持续性传播, 黑板和粉笔成了我们教学的法宝。黑板被喻为教师耕耘的土地, 土地的耕耘也要讲究耕耘的艺术。这就要求我们有艺术性的板书。一个好的板书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教师一堂课的思路和知识要点。

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更是教师个人文化修养的直接体现。好的书法能让人赏心悦目、百看不厌、印象深刻。教师要是写一手好的粉笔字, 就能让学生在欣赏书法的愉悦中获得知识,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书法艺术的陶冶,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青年教师中有一手好的粉笔字的教师少之又少。有些教师讲课的确精彩, 但一看板书就让人大跌眼镜。这也许就是许多青年教师常用电脑和多媒体的缘故。

传统的手写板书虽然没有多媒体课件操作便捷, 但它具有多媒体课件无法取代的优点。首先它能看出一个教师的艺术修养。这在艺术教学中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艺术修养的感染力有时会在某些方面超过我们的语言说教。其次, 中国的文字书写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有很强的表演性, 是吸引眼球的一个亮点, 它的感官效果远远超过千篇一律的印刷体和电脑文本。所以教师的书法修养至关重要。

在黑板这块神圣的“土地”上, 光会写好粉笔字还是不够的, 在板书的版面设计上我们也要追求艺术性。好的板书就要求版面设计整洁美观、形式灵活多样、条理清晰、重点难点突出。有艺术性的板书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和做笔记的兴趣, 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不妨从一些优秀的黑板报中吸收一些经验。为了板书更有艺术性, 可以尝试用2至3种不同颜色的粉笔和不同字体配合使用, 可避免整个板面一种颜色和字体的呆板枯燥, 让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在艺术理论教学中, 应尽可能多地穿插一些图片, 让学生更直观地接受知识。

三、教学艺术中的教师形象艺术

艺术教学中的教学艺术还要注意到教师的精神风貌和形象艺术。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 教师的形象特别是课堂上的形象艺术非常重要。俄国哲学家、作家和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 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教师形象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点经常被我们忽视, 特别是在艺术教育中。首先要有儒雅端庄的仪表风度。美国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曾说:“在形象的言辞中, 最能打动心灵的还是美, 美立刻在想象里渗透着一种内在的欣喜和满足。”仪表风度是一个人内在气质的表现, 在课堂上, 教师的发型、服装、姿态、表情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是学生心中最完美的偶像, 教师仪表对学生和教学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其次, 要有友善的关爱之心, 师生之间“通情”才能“达理”, 艺术类学生本身感情丰富细腻, 要注意学生被理解、被关心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 爱是知识传递的桥梁, 知识内在的催化剂。在目前的艺术教学中, 好多学生对绘画没兴趣, 基础薄弱, 当初为了父母, 为了能有大学上, 而钻了艺术类高考文化课低分的空子。来到大学后, 学习很痛苦, 没有艺术追求。老师更要去关爱这些学生, 理解他们, 要去培养他们的兴趣, 鼓励他们, 让他们对艺术有更全面的认识, 同时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正确的人生观, 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最后, 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师的感情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一定要有敬业精神。敬业就是要有使命感, 要有责任心。只有老师兢兢业业, 勤于奉献, 淡泊名利, 默默地耕耘在三尺讲台之上, 以苦为乐, 甘于寂寞, 勤勤恳恳,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得到学生的尊重, 领悟从师的乐趣, 才能以从师为荣, 以师为自豪。

上一篇:新课改下的学生观下一篇:美国地方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