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按章整理复习题-新课改

2024-10-01

教育综合按章整理复习题-新课改(精选2篇)

教育综合按章整理复习题-新课改 篇1

第三部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50道)

真题讲解

一、单项选择(共22题)

1.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依据是()。

A.课程任务

B.课程设置的要求

C. 课程的制定者

D. 课程内容的属性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三级课程的掌握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课程的制定者是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依据。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审定的,地方课程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的前提下编订的。2.首先倡导“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斯滕豪斯 B.斯滕伯格 C.斯金纳 D.赫尔巴特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行动研究的倡导者的了解。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斯坦豪斯提出了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并从课程实施的角度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论,即在以过程原则为基础的课程中,教师在教学上采用探究的方法而不是讲授、指导的方法,积极扮演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角色。斯腾伯格 美国心理学家,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是近代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等。

3.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

A.以学生为本

B.以学校为本

C.以知识为本

D.以成绩为本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校本课程的掌握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4.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

A..以学生发展为本

B..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C.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D.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掌握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既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也是核心理念。5.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可以把课程分为()。

A.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C.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D.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课程类型的掌握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根据课程内容,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或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又叫分科课程,分科课程是指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

6.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A知识、技能和方法

B 情感、态度和价值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新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分开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转变。7.教学实践中的“双基”指的是()。A.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B.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 C.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D.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教学基本任务的把握。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都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只有扎扎实实完成这个教学任务,才能有条件完成其他教学任务,确保培养的人才的质量规格。8.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B.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C.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D.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教学任务的理解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都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只有扎扎实实完成这个教学任务,才能有条件完成其他教学任务,确保培养的人才的质量规格。9.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

A.加强德育

B.发展智力

C.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D.健康第一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素质教育重点的把握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1999年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江泽民也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前列。作为国力竞争的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10.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初中阶段设置()。A 以综合课程为主

B 以分科课程为主

C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新课程在初中阶段的课程设置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11.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 以综合课程为主

B 以分科课程为主

C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新课程在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12.新课程的结构特点是()。

① 均衡性 ②逻辑性

③选择性 ④综合性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新课程结构的理解 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纲要》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主要体现在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显著的特色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三者是新课程结构的三条基本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原则。

13.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其基本内容范围主要有()。

① 研究性学习③信息技术教育 ②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④劳动技术教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掌握 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14.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搜集资料加以分析解决的学习方法是()。A.接受学习B.研究学习C.合作学习D.网络化学习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所谓接受学习,指人类个体经验的获得,来源于学习活动中,主体对他人经验的接受,把别人发现的经验经过其掌握、占有或吸收,转化成自己的经验。研究学习是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搜集资料加以分析解决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 3

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网络化学习是指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仲全新学习模式。15.现代学习方式主要有()。

①自主学习②合作学习③探究学习④经验学习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课程评价的掌握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现代学习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三个方面。这三种学习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合作精神,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16.将学习内容分成小的单元,学生每次学习一个小的单元并参加单元考试,直到学生以80%~100%的掌握水平通过考试为止,然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这种学习方法是()。

A.发现学习

B.合作学习

C.程序教学

D.掌握学习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课程评价的掌握 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掌握学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来的一种适应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将学习内容分成小的单元,学生每次学习一个小的单元并参加单元考试,直到学生以80%—100%的掌握水平通过考试为止,然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

17.把两个及其两个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掌握 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复式教学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成一班,由一位教师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师给一个年级讲课,让其他年级学生做作业或复习,并有计划地交替进行;同单式教学(即把同一年级的学生合成一班,在一个教室内由一位教师教学)相对。

18.一般说来,一个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下面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课程目标体系的掌握。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所用动词具体、明确、可测、可量化;体验性目标主要是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所采用动词往往是过程性的、历史性的,此方式指向难将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表现性目标往往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主要用于艺术类课程。19.“小明这学期的期中考试英语成绩得分在班级中占到第20名。”此句话中运用了()。①形成性评价 ② 外部评价 ③ 终结行评价 ④ 相对评价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不同课程评价的掌握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确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对一个学段、一个学科教学的教育质量的评 4

价,其目的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给学生下结论或者分等。小明的期中英语考试成绩是在一段教学之后,不是教学过程中,所以不是形成性评价,是终结性评价。同时也是外部给他的评价,在班级中占到第20名,所以是相对评价。2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

A.选修课程 B.活动课程 C.实践课程 D.必修课程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新课改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结构部分的内容: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21.我国新课程教学观念下倡导的对学生的评价强调()。A.对学生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B.对学生的评价的对象应是多元的 C.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 D.评价的对象是课程内容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教学评价的掌握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我国新课程理念提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发展性评价是指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对学生的评价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22.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本次课改实行()。

A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B 国家、省、县三级课程管理

C 省、县、乡三级课程管理

D 教育部、教育局、教务处三级课程管理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三级课程管理的掌握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本次课改按照课程的制定者不同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二、多项选择(共8题)

1.与建构主义理论观点一致的是()A.学习不依赖于学习者从前的经验 B.学习过程是自己对意义的理解过程 C.学习是接受知识

D.学习者在学习中不必建构自己的意义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建构主义的理解 参考答案:AB 名师点睛: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

2.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

A. 以分数高低来判断学生能力的教育

B.面向全体学生

C.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D.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E.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素质教育含义的理解 参考答案:BCDE 名师点睛: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1999年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型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新课程结构的理解 参考答案:ABC 名师点睛:《纲要》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主要体现在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显著的特色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三者是新课程结构的三条基本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原则。4.新课程倡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A.研究性学习

B.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

C信息技术教育

D劳动技术教育 出题思路:本题考察综合实践课的内涵。参考答案:ABCD 名师点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其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5.第八次课程改革中倡导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A.探究学习B.合作学习C.自主学习D.意义学习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课程评价的掌握 参考答案:ABC 名师点睛:第八次课程改革倡导的是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意义学习是奥苏伯尔提出的,与机械学习相对应

6.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A.与学生积极的互动师生共同发展 B.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C.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性差异 D.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课程评价的掌握 参考答案:ABCD 名师点睛: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与学生积极的互动,共同发展,教 6

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性。

7.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其基本内容范围主要有()

A.研究性学习B.信息技术教育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技术教育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课程评价的掌握 参考答案:ABCD 名师点睛: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其基本内容范围主要有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以上几个方面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8.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社会资源

B.家庭资源 C.自然资源

D.校园资源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校外课程资源内涵的认识。参考答案:ABC 名师点睛:校外的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家庭资源、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等。

三、填空题(共5题)

1.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终身学习又特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________,学会做人。”这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成长的支柱。参考答案:学会生存

2.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________。参考答案:为了每一个孩子发展

3.在课程结构上,小学阶段以________课程为主,初中阶段以________课程为主,高中阶段以________课程为主。

参考答案:综合课程、分科与综合相结合、分科课程

4.在课程结构设置上,要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并设置________。参考答案:综合课程

5.新课改提倡的三维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判断题(共6题)

1.课程标准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质量的主要标志,它统领着课程的管理、评价、监督与指导,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和正统性。()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课程标准的掌握。参考答案:√

名师点睛: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2.校本课程是学校开发的,每个校内学生必须参加的课程。()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校本课程的掌握。参考答案:×

名师点睛:学校课程(也叫校本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习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因此,校本课程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的课程。3.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我国在高中阶段安排了实践活动课让学生进行选修学习。()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掌握。参考答案:×

名师点睛: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4.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所以应抛弃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区别的掌握。参考答案:× 名师点睛:接受学习,指人类个体经验的获得,来源于学习活动中,主体对他人经验的接受,把别人发现的经验经过其掌握、占有或吸收,转化成自己的经验。有其长处,不能全部抛弃。5.有些学科我们没有正当理由迫使学生学习,却作为必修课程来开设,而另外一些学科我们有正当的理由迫使学生学习,却只是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导致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弄清区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内在依据。()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区别的掌握。参考答案:√ 名师点睛:必修课程的开设只向学生的共性发展,从长远看可以帮助学生今后更好的从事选择性学习与发展。选修课程的开设指向学生的个性发展,或保障学生“从选择中求得发展的权利”。因为没有弄清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区别,才会导致一些学科的错误开设。6.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引导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是诊断性评价。

()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教学评价的掌握。参考答案:×

名师点睛:按评价功能分类,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一般是在某项活动开始之前,为使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引导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最终的活动成果而进行的评价。

四、论述题(共3题)

1.论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出题思路:本题考察考生对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把握。

名师点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分别是从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六个方面进行的。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 8

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要走出封闭。狭隘和垄断的阴影,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重塑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出题思路:考察教师职业化的角色认知问题。名师点睛: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是因为:首先,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其次,教师作为学生惟—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它是教师由“教书匠”思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的窠发人里不能自拔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位、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有断完善锻炼关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渐渐地不再只是社区中的一座“象牙塔”而与社区生活毫无法联系,而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教师角色是开放型的,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3.进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设计并运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在听课时我们也常常发现,三五个学生围成一组,开展热烈的讨论。有人认为,这就是“合作学习”,但也有人质疑其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请结合你对新课改的理解谈谈你对合作学习的理解。出题思路: 本题考察考生对合作学习的理解 名师点睛:合作学习作为现代新课程倡导的三种新的学习方式之一,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几个方面的要素组成:

(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组织中学生合作的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热烈的讨论必须是相互支持的、配合的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

(2)积极承担完成共同任务中的责任。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组织形式,更要有共同的任务。如果大家堆在一起各自做各自的事情,也不是合作学习。

(3)期望所有学生能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的解决组内的冲突。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得教学不只是一个仅仅的认知过程,而成为一个交往与与审美的过程。

(4)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学生在共同任务的目标下,进行讨论形成共识或异议,但最终都要由小组进行整理加工组织。

(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教师作为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对合作小组不是置之不理的管理态度,而是要进行了解和评估,积极的促进其合作的有效性。

总之,合作学习一定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五、案例分析题(共6题)1. 一次,我正在布置作业:“每个生字写5遍”。就听有个同学小声说:“都会写了,还让写!”我没说话就下课了。但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反思,在班会上,我提出了“教师怎样留作业?”的问题。经过商讨,同学们一致同意:常规性的作业应该写,但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决定多写或少写,其他时间可以做自己更感兴趣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不同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写作业成了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一件乐事,再也不是苦差事了。

问题:结合这位教师的做法,谈谈怎样组织学生自主进行作业。出题思路:考察对新课改自主学习方式的把握。名师点睛:(1)自主学习时新课改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它有着深刻的内涵: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2)要组织好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要对学生现在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能力高低、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特长等有一个准确的评价。本案例中的老师刚开始让学生统一抄写生字,其实是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别差异。学生后来提出的“常规性的作业应该写,但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决定多写或少写”的建议也体现出对学生了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在完成学校统一教学要求并达到基本培养规格的同时,有所选择和有所侧重地制定进一步加强某方面基础,扩充某方面知识和发展某方面能力的计划、调整、优化已有的知识。作业的设置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和该年龄阶段学科学习的训练重点,有针对性的设置有意义和有具体目的的作业,而不是为了布置作业而布置作业。三是给学生一定的方法 10

指导。作业的设置中不仅提供内容还要给予解决问题的方法提示,使作业的解决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并锻炼学习意志培养学习兴趣的过程。

2.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有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一个班少则有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要进行有效的合作和探究,难度很大。据上课教师分析,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只有那些主动性强的学生受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跟着走或跟不上。在众多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做旁观者。这种状况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

问题:对于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这个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采取怎样的方法,才能使所有学生都有收益?。出题思路:本题考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问题。名师点睛:(1)研究型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研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者社会生活领域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索精神和研究方法以及一定的知识基础。

(2)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新课程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对于新课程改革遇到这个问题,应该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中,重视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另外,还应重视个别差异,每个学生已有的经验及其天资、禀赋、兴趣、性格等心理品质差别很大,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至于只有主动性强、性格外向的学生受益,一定要鼓动全班的参与热情。

3.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着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关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说是戴尔•卡耐基。

问题: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学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出题思路:本题考察新课改下评价方式以及学生观的转变问题。名师点睛:

(1)新课程改革指导下地新的教育观告诉我们,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不是成型的人。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个体本身具有各方面智能,每个个体各部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我们普通意义上认识中的所谓“差生”或者“坏孩子”只是在某一个方面表现欠缺,比如案例中卡耐基的行为习惯。但学生具有发展的潜能,需要在家长和老师的信任期望与指导下进行转变改善。即所谓的“差等生”或者“坏孩子”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更确切的说不是差等生而是后进生。(2)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是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决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所谓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从卡耐基的这段成长片段我们知道 教师要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信任会给一个学生表现良好创造心理基础;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的缺点,找出教育的切入点。比如学生的成绩差,但能够根据他的礼貌等加以引导;给后进生以高尚的特别关爱,多多的关注这些后进生,从心理上机遇支持,从转变方法上给予指导和督促以及鼓励。总是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关键是我们的眼光要转变。

5.开学不久,校长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在会上宣布每一位教师都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每位教师都要申报课题,并由学校的特级教师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然后要将研究的成果公布并进行评价,同时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将作为晋升职称的一项标准。校长还没有说完,下面便议论纷纷。我觉得学校的这项要求对我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我是教数学的,平时除了教学就是看一些有关教学方面的杂志和书籍。我不知如何去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家里,我做的第一件事是找出以前在师范学院学的教育学书,翻阅了教育研究方法这一章,了解到教育研究的方法有很多种: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历史法、比较法等等,教育研究的过程包括确定选题、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论文撰写等等,可是教育研究的第一步“确定研究的问题”就把我难住了,我思考了很久,不是我想到的问题早就有教育专家研究过了,就是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可以研究。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来到了学校,在办公室里等许老师来。许老师在公开发行的杂志上已经发表了3篇文章,是我们学校在正式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的教师,我想他的教育、教学研究开展的这么好,我一定要认真向他请教。

许老师来了,他说,教育教学研究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首先因为我们是一线老师,缺乏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也缺乏必要的研究条件,要想向教育家式地进行实验研究,这是不可能的;要想通过大量的调查来进行研究,也不现实。你可以先找几本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再找几期教育类的杂志,将这些内容翻阅一下,看看别人是怎么写文章的,再看看当前教育、教学的研究热点问题是什么。如果这些文章中有几篇是关于同一个主题的,将这些文章复印下来,回家以后仔细琢磨,根据这些问题所提供的材料,对这些文章进行重新编排、组合,就成了一篇新的文章。如果你觉得这种方法太麻烦,还有更简单的方法,你只要看一本教育学书,然后选择里面的一个原理,先将这一原理介绍一下,然后根据教育学书的叙述,写你是如何根据教育理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其实,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很简单,你按照我的说法做,一定会有收获的。我的几篇文章就是这样写成的。

上课铃响了,我急忙走向教室,心中十分困惑:教育、教学研究就是这样的的吗?中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就这么简单? 问题:你对案例中的许老师做法有什么看法?在新的课程教学改革理念下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出题思路:本题考察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提高专业成长的问题。名师点睛:

(1)该老师在动机上,许老师从事教学研究是以达到功利为主要目的,是为了发表文章,而不是作为职业者和研究者的角度,为了提升自身的素质,实现人生的价值,这种动机缺乏持久性;在方式上,许老师仅仅重视他人的经验,而不注重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没有自身的的实践,没有自己的创新,因而其教学研究是没有深度,难以形成自身特色的。教师应积极参与教育研究。

(2)为了能够跟得上新课改的步伐,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我作为新老师在开展教育和教学研究上将会:

① 提高认识,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理论素养。

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以及本学科的最新理论、最新信息、最新成果。

② 熟知教育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积极参与教育研究,投身于教学改革。

认真分析、研究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只有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进行研究,才能够了解自己在教学上做了什么,这些行为有什么意义,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影响。要注意积累第一手资料; 在实践中开展研究,通过教学后记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展开集体研讨和分析,将会有助于工作的反思和进步。③ 要注重行动与研究的完美结合,合二为一。

研究与教育相结合弥补了教育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缺陷,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老师也要不断总结经验,撰写文章,要不断总结教学、教研、教改经验,写出一些有较价值的论文以指导学科教学。

④ 以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为立足点

教育研究务求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这既是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根本动力,也是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师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给教师的创新性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教师搞研究要从身边的问题入手,以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为立足点。

6.某学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问题:请联系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并运用有关学校教学资源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理论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

出题思路:本题涉及课程开发的应对问题。名师点睛:

(1)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课程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二是课程资源的适合性。三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四是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

(2)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3)该校教师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对课程资源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4)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教育综合按章整理复习题-新课改 篇2

【关键词】新课改   美术教育   多媒体   综合材料

一、新式教育与媒体革命历史

(一)新式教育历史

中国的新式教育发展于19世纪中期,而后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为现在的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美育作为感性教育理性教育不可缺少的补充,仍旧使得现代美术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时代抓起,主要是艺术美的创造和欣赏。蔡元培说过“教育者非为以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也。”他的思想及其实践战果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遗产,是值得我们重视、研究和借鉴的。

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方针规定必须遵循的教育方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新修订的美术教学大纲指出:美术课对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世界需要的人才是全面的、综合的,全面综合的人才只能在宽松和自由的环境中培养出来,所以进行教育改革是全世界范围内大势所趋的必行之路。世界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最明显的特点是课程的全面性与面向全体学生,而具体到我国艺术课程的改革,必须要求我们时刻把握艺术课程的综合性与人文性。

(二)媒体革命历史

上世纪70年代后,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音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迅速普及又带给艺术一场新的媒体革命,多媒体的安装、设置、行为、数码影像、电脑动画和高科技的声光电的新媒体艺术、综合艺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影响着现代人的社会,也在我们的身边更加普及。特别是青少年这个群体,更加快速地接纳和参与媒体革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的多元化也日益显著起来。我国的现行艺术基础教育的最大变化是从以传授绘画技术为中心内容转变为对学生艺术创造思维的开发和培养,这也是目前美术新课改的最大研究课题。在这种情形下,架上绘画那二维的平面的、无声的、静止不动的画面已经被三维的、活动的、有声的、参与性多元化的艺术挤迫,难以在当代的现实社会发挥着以往的作用。美术教育的课程也不再是教教画画,这也无法满足学生对艺术的理解需求。

二、综合材料和多媒体教学在美术教育中运用的必然性和复杂性

(一)必然性

艺术最大的特点是互通有无,所以艺术课的实质就是把握艺术的通感。從这个角度上讲,克罗齐认为一切艺术都是“直觉的表现”,审美是没有界限的,因此,他从根本上反对艺术的分类。但是艺术的分类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历史遗留问题,它也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分类中,我们考虑的仅仅是艺术的审美规律与特征。如,我国的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就曾经根据艺术的审美本质与对象及其物态化的程度,将艺术分为实用艺术、表情艺术、造型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然而无论怎么分类,艺术各门类之间是相通的,我们也不能将艺术各门类间的联系完全的割断。

(二)复杂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人们对美育的关注比起以往来说要多,但是比起人们对升学的关注却还是微乎其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课在中、小学的教育中,常常不被重视。由于美术课教学与升学率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很多家长还是认为美术、体育、音乐等小三科是副科,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孩子画画,这是在浪费时间”这种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虽然他们也知道美育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创造能力,也明白是一种素质教育,但在现今升学制的教育模式中,美术教育无疑显得力不从心。很多学校的美术教师都是其他专业的老师临时代课,美术课也经常被其他主课占据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三、将现代媒体运用到美术教学中的实施办法

当代的艺术家创作的媒体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画纸、笔、颜料等绘画材料,而是将日常生活中的元素作为创作素材,综合媒介材料被充分应用到艺术作品中去。美术教师不仅仅教会学生画画,还要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人类迄今为止的大多数伟大文明成果,对这些伟大成果的知觉、理解、欣赏和评论,应将作品放在一种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可以从作品中发掘出人文内涵。例如: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这一课中,通过图片、实物的欣赏、评析,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特征和色彩搭配的特点。民间艺术作品体现的是民俗、民风,我们的传统文化。通过引导、启发、对比、评析,让学生看到美、发现美、追求美,在脑中构成美,在手中表现美,弘扬了民族文化,提高了审美能力。

因此,在新课改下的美术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师不仅要“洗脑”还要“充电”,教师要成为多面手,运用多学科知识、利用综合材料,对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技术的学习和了解,从而更好地担当艺术教育者的角色。教师要有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语文表达能力、音乐乐感及表演才能,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拥有了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基本课题内容完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各种媒材在课堂中的作用,帮助我们教师把课改进行到底,让学生在快乐愉悦的气氛下学好美术知识,提高自身的审美情操。

【参考文献】

[1]邓福星. 美术概论.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上一篇:东洛中心小学召开第三届第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桂东县东洛中心小学罗正康、邓永齐)下一篇:法庭庭长的任职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