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情境的创设

2024-10-11

写作情境的创设(精选10篇)

写作情境的创设 篇1

灵感是主题心灵与客体生活在相互找寻中, 突然相遇碰撞迸发出的火花。灵感具有突发性, 亢奋性, 创造性, 忽逝性。一般来说, 灵感的发生, 需要主体积极地去寻找发现获取。诱发灵感的关键是触发信息的有效性, 即通过联想, 将各种在貌似不相关的信息巧妙地组合起来。教师要引导学生留意学习、生活、社会媒体中的各种信息, 敏于发现, 善于实践, 勤于思考, 进行信息的有效整合。

在写作教学中, 需要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灵感闪现的一刻, 文章自然能出彩。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感气氛和写作情境, 在这种情境的感染之下, 诱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激发灵感思维。创设情境分为三种:创设想象的时空;沟通作文写作与现实生活的情感;改变传统的主题训练, 注重专题技巧和形式的训练。

一.创设想象的时空和情境

想象是文学王国的精灵, 是让文字绚烂跳跃的魔法师。想象是在知觉材料基础上, 通过重新组合而创造出新的鲜活的形象的过程。学生的作文如果能披上想象的锦衣, 那么作文教学将改变苦思冥想, 无从下笔的境况。

梦是愿望的寄托, 而想象是白日梦的依托。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借助梦游, 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 雄奇豪放, 瑰丽飘逸,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昂扬振奋的格调, 表明不卑不屈, 不畏权贵的气概。庄子《逍遥游》汪洋恣肆, 想象奇特怪诞, 洋溢着浪漫色彩, 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 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 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顺乎自然, 超脱于现实。

想象中若能充满思辩色彩, 那么文章就能高出一个境界。

聂绀弩的《我若为王》, 文章要批判王权观念和奴才意识, 可偏不从正面落笔, 而是从反面切入。先假定我若为王该会出现怎样的情形。作者充分发挥想像的作用, “我”在登上权力的宝座之后“我甚至会感到单调、寂寞和孤独”, 我终于醒悟到:“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而已。作者真正的用心是先把“我”推向虚幻的顶峰, 然后一把拉下来, 跌在实处, 示其本相, 这叫捧高跌重。至此, 我们终于明白了上面种种虚设的假象, 都是为正面展开议论和批判作铺垫的, 用的是欲擒故纵之法。

虚构一个荒诞的情境, 进而不断地描述这个情境中的人物和事件, 得出的结论越荒诞离奇, 越能证明悖论是不成立的, 也是对现实某些现象的嘲讽。比如晓苏老师《老旦是一棵树》学生可以尝试这样的创造方法。

中学生十几岁的年龄正是充满梦幻般美好的青春年华, 有许许多多的梦想和愿望, 也有不少美妙的白日梦。教师可以观察了解学生关注的焦点和暂时不能实现但比较强烈的愿望, 有意识安排相关的想象话题, 作文命题符合学生兴趣和愿望的, 学生就思维活跃, 并且容易写好。

二.沟通作文写作与现实生活的情感

生活和实践是艺术灵感的源泉。在社会生活中, 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各种事物的感染和熏陶, 因而就摄入了大量的潜意识的信息, 在某个瞬间, 灵感会闪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关注社会热点, 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避免为文造情。

1.躬亲参与生活, 实践就有真知。

在学校中, 学校每年都可能举行交流会、春游、运动会、作文大赛、辩论赛、朗诵会、元旦晚会之类的大型活动, 班级也会有畅所欲言的班会, 热闹非凡的茶话会, 自己动手的大扫除, 以及平时的集中上课、做练习的生活场景;在家庭中, 可能会在春节访亲拜友, 元宵赏灯猜谜, 三月踏青观景, 四月感受清明, 五月出游看海, 端午节祭拜屈原, 七夕遥忆牛郎织女, 中秋赏月寻玉兔, 周末亲友小聚, 除夕关注春晚, 清晨拜年祝好, 傍晚燃竹嬉戏。各种活动富于生活的气息, 等待我们参与和关注。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情溢于海。”生活呈现给我们的是五彩斑斓、绚烂缤纷, 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洞察细微的变化, 用积极参与的心态在转瞬即逝的机会中躬亲实践, 相信, 生活会赐予你无限的激情与灵感, 写作从此变成一种表达真知、展示自我的享受生活的愉快过程。

2.关注社会动态, 引发创作情思。

灵感的产生是需要触发的, 这一触发源也许就是一条突发的新闻事件, 一个全民关注引发热议的话题, 一句划过耳际的流行语, 一组反映社会动态的画面。比如2010年12月社科院发布《2010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指出城镇居民的幸福指数有所回落, 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 房价飙升, 就业困难, 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可以由此引出关于幸福的思考:如何理解幸福?如何看待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如何实现物质的丰腴和愿望的满足?

社会突发事件也会成为灵感的触发点。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有限, 语文教师应该多关心新闻, 社会动态, 国内外大事, 筛选其中有益于激发学生参与讨论, 各抒己见的话题, 带给课堂时代的气息。另一方面, 可以订阅了《语文周报》《语文教学与研究》《读者文摘》《萌芽》《新概念大赛获奖作品选》等书刊, 引导学生发现同龄人创作什么样的美文, 也利于积累素材, 为作文奠定深厚的物质养分。长期坚持, 学生可以养成思考发现的良好习惯和创新写作灵感。

三.注重专题技巧和形式的训练

转换训练方式, 即作文训练在形式上的创新。在传统的作文训练中, 往往比较注重围绕主题展开写作的训练方式, 为了激发学生的灵感, 可以按照从形式上做文章, 分专题有步骤地训练写作形式和艺术技巧。

1.扩写, 续写和改写的训练。

扩写就是在保持原文中心思想的基础上, 对内容作扩展和生发, 使之充实具体。续写, 指从原文出发, 遵循着原文的思路, 对于原文作延伸。改写, 就是把文章体裁改换一种方式, 将文体人称、语体等改变。这三种方式都为学生进行习作创设了特殊的意境,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想象、表达的能力。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 进行扩写, 续写和改写的训练。《滕王阁序》是很受欢迎的课文, 我们可以讲课时认真分析, 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很美, 讨论过后, 鼓励大家把那种美用文字表现出来。莫泊桑的《项链》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 学生能否在众多续写中开创一点新意?改写《我的叔叔于勒》, 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 使其站在这个角色的心理位置上去体验人世的复杂, 人与人情感的冷漠。杜甫的《登高》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 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慷慨激越, 动人心弦。教师不妨让学生用自己的笔改写这首诗歌, 欣赏一下学生是如何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

2.细节描写的训练。

我觉得电影是很好的细节描写教材, 融灯光、音乐、色彩、动作为一体, 调动多重感官, 集中表现某个场景或某种心理, 具有很强的表现性和震撼力。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提前选择电影并剪辑其中“蒙太奇手法”运用的精妙画面, 让学生感受细节描写的感人力量, 从而在写作中加以模仿和运用。以最近热播的泰国电影《初恋这件小事》为例, 阿亮和小水互相爱慕暗恋, 两人分离时故作轻松, 却通过阿亮精心制作的一本记录小水成长点滴的相册展示出来, 细节的力量是相当强大的, 观众在此时很卖力的擦眼泪。

学生的习作也可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力量, 比如写朋友的许多细节和摩擦, 写母亲每月等待自己归来的身影, 写自己成长的艰辛和决不放弃的勇气, 写分岔路口的犹豫徘徊心理, 写每天回家的那条路, 等等。注重细节描写的专项训练, 可以让学生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情感的触动, 是灵感迸发的绝妙环节。

在写作教学中, 要改变学生对作文训练的畏难情绪和冥思苦想的痛苦现状, 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 通过创设想象的时空, 沟通作文写作与现实生活的情感, 注重专题技巧和形式的训练等方式, 从而创设写作气氛和情境, 在这种情境的感染之下, 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诱发创作灵感的闪现。

参考文献

[1]晓苏.文学写作教学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2]罗治斌.写作导论[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

[3]刘淼.作文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李国忠.论作文教学中学生想像能力的培养[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12

[5]李子华.灵感思维与中学生作文教学[J].语文教学之友.2005/07

[6]许平伟施平.作文教学中灵感思维的激发与培养[J].作文教学研究.2010/04

写作情境的创设 篇2

笔者认真总结了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问题,针对他们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的问题,笔者不再空洞地讲语法、说结构,而是大胆创设写作情景,借助多媒体,以图片的形式让他们对要写的内容产生整体的视觉刺激,然后在画面中感受和体验美好,最后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刚刚看到的事物或美景。

在运用此方法的教学实例中,有一节课令笔者至今印象深刻,当时是一篇名为《家乡秀色》的命题作文,学生听上去觉得很大很空,好像有很多东西能写,但又无从下笔。笔者便找了三幅家乡的景色图片让同学欣赏。图片刚—出现,同学们就开始议论纷纷,说这是自己家乡梨园,大片的硕果是丰收时的场景。看大家有了思路,笔者便开始循循善诱,讲起家乡的发展变化,大片荒凉的土地,通过乡亲们的辛勤耕耘,长出麦穗,结出果实。岁岁春季,梨花盛开的十分艳丽,茫茫香雪海,吸引着无数游人前来观赏,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如今变得肥沃而富饶……话锋一转,笔者继续着说,现在又是春天了,梨花开得正美,老师可以带同学们—起去观赏,同时大家也做一回导游,目的是通过大家的介绍能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前来欣赏。

笔者如讲故事般娓娓道来,在座的同学们也是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感叹,及时和笔者一起互动交流,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家乡的故事,介绍那里的风土人情。一时间大家都情绪高涨,积极发言。笔者又适时地抛出另一个问题,提出游览的时间有限,如果只有一天要挑出哪些有代表性的景点介绍?同学们都迅速思考,有的说要讲丰县的历史及黄河故道;有的说要参观大观园和李卫纪念馆;喜欢历史的学生说要到刘邦故里龙雾桥,了解一代帝王之乡的风韵……答案各式各样,很快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同学们都兴致勃勃,笔者见时机成熟,便打断了大家的话,要他们把刚才所想所说的都写下来。一节课下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都完成了写作,较之以往的练习,变得更加生动、有新意,还有几名学生的优秀习作被当成了范文,被各班语文老师拿去传阅。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敢写、愿意写。通过长期坚持训练,学生每次习作前就会自动在头脑中呈现画面,然后自然地联想到画面中有什么,反映在笔下的文字也会更加生动、活泼。

作文可以恰当地与多媒体教学结合,在一个新奇趣味的环境里,有了直观的体验,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就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想像力。作文教学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写的单调活动;也不再是老师紧逼,学生头疼,令人生畏的学习环境。有了生动的情景,让学生从中体验、思考、创造,既能提高作文水平,更能充分感受到写作的快乐和魅力,这也正是学习的乐趣所在。

作文的教学方式也可以运用到物理、化学、体育等各科教学中,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育回归于农业”这一深刻见解,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种子,可能是大树的种子,也可能是玉米的种子,老师能做的是提供给这些种子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水分等自然环境,而不是试图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同一棵大树或同一粒玉米。教师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循循善诱地让每个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教学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教师盼望每个学生都能成材,但这也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用心才能成就学生的未来,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知识的魅力,这也是教学的最终归属。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李寨初级中学)

创设写作情境拓展学生写作空间 篇3

一、在习作中以本为本, 利用文本资源创设情境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出自名家之手, 文质兼美, 课文中也蕴涵着丰富的创造因素, 还需要读者感情和想象的介入, 才能够唤起形象的鲜明性、生动性和创造性, 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1) 情境具象。这是一种化抽象为形象, 化概括为具体的想象训练。如把人教版第九册中的《秋思》这首诗改写成寓情于事的记叙文, 学生只有借助于具体想象, 才能把这首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具体地描写下来。再如常识性说明文《鲸》, 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 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学完后学生兴致盎然, 教师随机布置学生课后搜集有关鲸的资料, 结合课文, 写一篇自述性的文章。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其中仿写成文, 生动语句使课文内容也自然得到延伸。

(2) 情境扩展。引导学生在保持原文思想的前提下, 把原文中某些精练的文字或一笔带过略写的内容, 通过想象与联想, 扩展, 丰富原作的情节和细节。如人教版第十一册中的《穷人》, 原本生活贫穷的桑娜一家收养了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之后, 他们的日子过得怎样?可让学生发挥想象, 续写作文。在学生热情高涨的同时, 教师要提醒学生, 续写故事一定要与前文相结合, 既要有新意, 也要合情合理。在学生的续写中, 有担忧、欣慰、关爱、也有赞美和祝福:“一晃几年过去了, 桑娜的七个孩子也渐渐长大了, 他们都很懂事, 也十分体贴、孝敬父母。帮助父母出海打鱼, ……在这并不富裕的渔民村里, 渔夫和桑娜关心贫苦、乐于助人的品德得到渔民们的颂扬。”

再如学完课文《彩色的翅膀》, 学生还沉浸在“尝瓜会”里, 教师趁热打铁, 让学生给驻扎南疆的边防军战士写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学生投入情境, 他们联系课文, 充满激情地在信中表达了对边防战士的钦佩、赞美、关心之情, 甚至道出“彩色的翅膀放飞着你们对边防海岛的希望, 也放飞着我对祖国边疆生活的向往”的感受。这样的训练不但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3) 情境转换。引导学生把原文的内容或中心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 这种训练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从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角度来写的, 可创设情境从“华盛顿特区”白人领袖方面去写一个回应演讲词。再如《草虫的村落》学完后, 学生对作者奇异的游历嘘唏不已, 这时可结合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 布置学生观察一种小昆虫, 并把自己想象成小昆虫, 所有的奇特经历, 充分想象后再写下来。这样的训练, 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学生的文章也充满童趣。

(4) 情境组合。教材的“语文园地”中有一些“合众为一”的创造想象训练, 引导学生把彼此独立互不关联的几个材料, 通过一定的手段巧妙安排, 创造性地综合到一个新的形象中去, 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如教师事先录制几组音响或音乐, 让学生想象他们之间的联系, 描述了一种怎样的情景, 可能会发生什么故事;还可以在黑板上画出波浪线、单横线、双横线等, 先分别说说看到某种线条想到了什么, 组合在一起又想到了什么, 充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构思出有创意的文章。

二、在习作中以人为本, 运用生活实践活动创设情境

作文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界相融合及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融合的广大空间, 实现“生活向作文转化”, 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 让他们在习作的自由天空中翱翔, 展现个性特长。

(1) 在活动中体验情境。喜爱活动是学生的共性, 节日活动、体育活动及有趣的语文活动课深深吸引着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优化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 用语文丰富知识, 提高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针对语文学科开放性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的明确要求, 因此, 习作指导应融入学生喜爱的活动中, 积极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积累, 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从校内拓展到校外, 从语文向其它学科融合。如学校举行广播体操比赛, 教师引导学生用笔摄下精彩的场面和激动的心情;中队举行“我为奥运添光彩”的主题活动, 学生积极投入。广泛收集资料、校园采访等, 无一不倾注着学生的心血、智慧, 在体验活动中丰富了感受, 酸甜苦辣真切地融入了学生日记中;个人或几个同学自由组合地进行社会用字情况调查, 学写调查报告;收集新闻进行小小新闻发布会, 选择其中一点畅谈感受;在社会课中针对“生活中应该讲诚信还是需要善意的谎言”这一问题分组进行激烈辩论, 大家各抒己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快乐, 激发了强烈的表达欲望, 既得到了作文的成功体验, 又受到深刻的自我教育, 真正做到了有话可写, 有情可抒。

(2) 在生活中捕捉情境。在学习生活中常有偶发事件, 要善于运用“注意”, 灵活抓“情景”练笔。儿童无意注意胜过有意注意, 新奇、有趣、不可思议的事物容易吸引学生。如飞入课堂的麻雀;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新来的实习老师……面对纷繁复杂而又充满生机、不断变化的世界。学生有许多话想说, 老师不妨给他们充分的说的机会, 再有条理地写下来, 然后小组内互念作文, 相互PK。又如同学们很重视学校举行的期中检测, 情境其实已经自然生成了, 只要教师稍稍点拨让学生揣摩检测前、检测中、检测后的所见所闻所感, 再运用课文中学的心理描写方法, 好文章自然就出来了。这样多关注生活, 留心身边的人和事, 用眼睛“摄影”, 用耳朵“录音”, 用心灵感悟, 作文又怎能无话可写呢?

(3) 在展示中构建情境。兴趣是作文的内在动力, 是一种长效的兴奋剂。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成就感, 增加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体验作文成功的喜悦, 增强写作的自信心, 仅仅班内交流、评赏是不够的, 还必须为学生搭建起展示写作才华的更大舞台。如:在教室后墙开辟一块写作乐园, 定期更换内容, 换下来的稿子集结成册, 订成班级《优秀作文选》, 供大家阅读;鼓励学生踊跃向校刊《绿洲》和其他各类报刊杂志投稿, 积极参加各项作文比赛, 投中或获奖后复印展出证书并发表感言, 大家分享喜悦;在班级中分大组进行“流水作文大比拼”, 同一个本子, 按日轮流写作, 并给前一位同学写评语, 之后有不同意见的可再评、再写, 欢迎家长参与写评语、写感言;把自己或者小伙伴的优秀作文以手抄报的形式进行展示……

模拟情境,创设写作“实习场” 篇4

一、创设言语交际情境

很多学生不愿写作文,是因为觉得写作文没用。要是问起“学习写作文有什么用”,大多数学生都说不上来,这种目的的模糊性导致了学生作文为写而写,积极性始终发挥不出来。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试着创设多样的交际情境,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的意义。如:开学时,布置学生根据材料写一篇介绍中秋节的短文,用在黑板报上;开班会时,让学生对班上发生的事发表看法,以为建设更有趣有爱的班集体做贡献;让学生编一个童话故事,好让小朋友们知道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让学生写身边的“学霸”,推荐他们参加奥赛比赛;让学生学写暖心微信,为了祝福生病的老师……不难看出,通过设计遵循写作规律、顺应儿童学习写作心理规律的情境,能强化作文的“实用”功能,从而让孩子们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领悟习作的意义。如此,在几次、十几次、几十次这样的训练之后,在学生大脑中就会建立起一种“生活情境即文章”的固有联系,这种联系机制一旦形成,他们便会自觉地去观察、理解、想象生活,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

二、赋予角色扮演情境

教师通过创设模拟情境,赋予学生一定的角色,从而获得角色体验,为写作积累生动的素材和情感体验。比如模拟新闻发布会场景,让学生做小记者来采访教师,以获得写作素材。如,在布置《与众不同的饶老师》作文题后,教师布置“现场答记者问”情境,要求学生选择最有价值的4到5个问题回答。有的学生问的是“请问您人生最大的理想是什么”;有的问老师,“当您平时遇到烦恼时会做些什么”还有的问,“您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会发火吗?什么时候会发火?发火时会有什么表情”……通过角色扮演策略,教师在教学时不需要一本正经地围绕“写人要写典型事例”来讲课,而是在自然、真诚的对话笑谈间展开教学,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境界。在教师创设的模拟记者会的场景中,学生在认真扮演角色、绞尽脑汁提问时,其实已为自己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和寻找写作素材的方式。

通过创设角色扮演情境,教师让学生感到写作不是在完成一项任务,而是将“作文”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生活、交际、表达的需要,其习作的热情与表达的冲动自然而然能被激发出来。这不仅是学生写作心态的改变,实际上已经影响到主体角色的改变。这种“我要”境界的出现,是学生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体现。

三、创设游戏活动情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游戏活动”的趣味性、创造性和生成性,为孩子们精心创设一个个富有情趣的活动,等学生尽情参与其中,玩到尽兴时,帮助他们完成喷薄而出的写作诉求。如在教学生记叙一件事时,教师创设了“趣玩拼图”的活动。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玩拼图,并且请会玩的学生来教大家有哪些玩法,接着各组成员进行比赛。教师布置大家认真观察和思考“谁玩得最好”“他是怎么玩的”“作为观众的你可以看到哪些情景”“你观察到赢者的心情如何?有什么具体的表现”等问题。最后,无论输赢,学生在游戏中心情总是那么愉快,那么如何让这份快乐保留呢?教师适时布置记一件事的作文,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潜能,他们的情感得到体验,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得到发展、提高。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夏区贺站小学)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篇5

一、创设观察情境培养观察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 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 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 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以往的作文教学所出现的问题, 首先是缺乏对观察的指导与重视。因此, 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并启迪学生思考创新,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 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如教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 这一天学生加餐发的是桔子, 我就引导学生观察桔子。我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入手,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亲身实践, 并懂得观察的重要性, 学会观察的方法, 养成仔细观察事物的好习惯。我先告诉学生观察的顺序:由外到内;然后讲清学生要观察的内容:形状、颜色、大小、光泽、气味;接下来就让学生拿着桔子仔细进行观察:看一看桔子的形状、颜色、大小……;摸一摸桔子的软硬;闻一闻桔子的气味;剥开桔子再看看桔子里面有什么?每片桔瓣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尝一尝味道。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懂得了观察水果不仅要仔细看一看, 还要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 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这样才能较全面地把握它们在颜色、形状、味道、吃法等方面的特点, 使学生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课堂上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还使学生在头脑中积累了丰富的想象, 学生有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写起文章来就不觉得难了。

二、创设生活情境, 积累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 文章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写文章就是写生活。生活, 需要去感受, 我们要带领孩子到生活中去, 陶冶他们的性情, 净化他们的心灵, 丰富他们的情感,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融入生活, 从而发现生活之美, 生活之乐, 生活之味, 获得做人的启迪, 让笔下流淌出潺潺的清泉。因此, 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 平时就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接触自然, 接触社会的条件, 让他们精神饱满地参与生活——劳动、参观、游玩、家庭游戏等,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动脑、动口、动眼、动手, 当学生们充满激情地感受生活时, 生活也馈赠他们写作的灵感, 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掀起波澜。那么写作的兴趣和冲动将自然而然地滋生于学生的内心。春天来临, 我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足迹;秋天到了, 我又让学生去感受秋天的五彩斑斓。现在的孩子, 大多是独生子, 在家过着“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生活, 从何而谈家务劳动, 为了让学生写好一次家务劳动, 我硬是把电磁炉搬到教室, 做起蛋炒饭来, 还边做边讲呢。那一天, 学生回家也都做起蛋炒饭来 (许多家长说还做得像模像样) , 他们有了参加家务劳动的体验, 写作时兴趣盎然, 一篇篇言之有序、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就应运而生了。当学生有了成就感的同时, 我还鼓励学生多参加其他的家务劳动——做回锅肉、洗碗、整理房间……这样不但让学生喜欢写这类作文, 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劳动教育, 真是一举两得。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三、创设场面情境, 提高写作积极性

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 那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场面, 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因此, 教师要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有意地创设场面情境, 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如在学校的拔河比赛中, 在其他年级上场时, 有意引导学生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 观众的气氛;自己上场时心情怎样, 比赛后有什么感受。老师可以把活动过程有重点、有选择地摄录下来, 课堂上播放出录像, 再现那激烈的活动情境, 引导学生细心、有序地观察, 唤起学生的再造想象。指导作文时告诉学生写活动的作文重点是抓活动场面描写, 活动是分阶段 (赛前、赛中、赛后) 进行的, 在描写过程中, 一定要把各阶段交代清楚。此外, 还应交待活动的时间、地点、活动的收获等。这样才能把活动写清楚。因为学生有亲身体验, 所以写出的作文条理清楚、内容生动具体, 能给我们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创设想象情境, 让想象力自由驰骋

小学生天真烂漫, 想象力丰富, 他们也最爱写想象作文。《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因此, 教师要常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 丰富学生想象, 活跃学生思维, 让童心飞翔。比如学了《小摄影师》, 我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 再张开想象的翅膀续编故事, 学生编出的故事代表的就是一颗颗童心。再如《少年闰土》读后, 可让学生借用课文情境“月下瓜地清幽美妙的画面”, 想象趣事, 进而成文。小学生对童话故事有特别偏爱, 我就特别注重指导学生仿写童话故事, 自编童话故事, 让学生想象力自由驰骋, 既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 又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五、创设情感情境, 让童心自由飞翔

写作中的情感情境就是写作心境。心理实验表明, 学生只有在心境愉悦的情况下, 情感才能真实, 思维才能活跃, 想象才能丰富, 个性才能发展, 文章自然才写得好。因此, 创设情感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设良好写作心境前提。学生愉悦的写作心境的创设, 首先取决于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和谐、平等、友爱, 课堂气氛就轻松愉快。学生置身其间, 如沐春风, 心境自然愉悦, 思维自然活跃。在这种状态下, 学生各种心理束缚仿佛完全解除, 各种能力自由地发挥, 写作的灵感便会不断地涌现出来。其次, 教师用形象谐趣、童真味、情感味极浓的话语, 去描述题材所需的特定环境, 绘声绘色地烘托出特定的氛围, 来叩击学生的心弦, 令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另外, 还可用轻音乐来渲染写作课堂气氛。

创设素材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篇6

造成学生惧文现象的原因很多,而由于教师指导不到位导致学生写作动机的丧失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让学生由“要我写”到“我要写”、由“怕作文”到“爱写作”?“情境创设”作文法不失为一种极好的作文教学法。

何为“情境创设”作文法,即创设一种全真的作文训练环境,让学生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写作素材和情感动力,“以我手写我心”,以自己真实的笔触抒写自己真实的心灵感受。让写作成为一种交流和抒情的语言工具,提高它的社会交际功能,实现作文这种语言艺术的社会功能。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言,抒发感情,交际往来,传递信息,使作文成为学生乐于接收的学习活动。而在现实写作活动中,情境创设又起到以下几点作用:

一、蓄积写作素材

作文课上学生最感苦恼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硬着头皮写成的文字往往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走进生活,远离生活,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机会呼吸社会人生的新鲜空气和时代气息。而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恰恰能弥补学生课堂上的这一“生活空白”。

情境创设中的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间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的观察力的形成、想象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实践证明,教学时可根据作文要求,把特定情境和气氛运用媒体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可强化作文材料的感性,丰富学生写作素材,提高信息输入效率,减少中间环节,以声、形、景拨动学生心弦、诱发学生写作动机。

二、激发写作兴趣

“如果人们吃饭时没有食欲,勉强把事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最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那它就会乐于接受,并很好的消化它……”可见,作文教学中着力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学生“有饥饿感”、“有食欲”,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激发作用,学生很少能写出声情并茂、文采飞扬的文章来,而大部分学生把写作当作任务,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思想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少年儿童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突破时空限制,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这样,便提供了学生身临其境的实践机会,弥补了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的缺陷。

三、激发写作情感

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如何激起他们最真的情感的外泄?文章贵在情真,贵在以情动人,而境能育情,情能造境。在作文教学中,老师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加学生对事物的感受,诱发他们对情境的体验。

请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家书,可能是满纸矫情,如何让写烂的文题写出学生内在情感?可以这样创设情境的:先播放了《父亲》、《母爱》两首感人的情歌,歌声渐渐低沉,老师独白道:今天,站在这里,我要跟同学们分享一个我不知如何说起的话题———关于我的父母。或许我们都在文中见过太多不平凡的父母,太多不平凡的爱,以至于忽略了自己的父母。也许我们的父母,他们长得不够高大漂亮,甚至是丑陋的;也许他们拥有的不多,甚至是贫瘠的;也许他们没有显赫的地位,甚至是寒酸的;也许他们没有高深的学识,甚至是愚昧无知的。但是,每每说起我的父母,我的心中都会充满感动、感激、感恩,因为他们是那个永远起的比我早,给我做早饭的人,是站在村口焦急等待我放学回家的人,是把巴掌落在我身上,自己却疼得流泪的人,是总把最好的留给我,硬说自己不爱的人,是那个为了生活风里来雨里去的人,是那个给了我生命之后,又把自己的生命倾注到我身上的人……

感恩的音乐加上老师声情并茂的独白。“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学生是和着泪给父母写下自己最情真意切的家书的。

当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和途径远远不只这些。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升写作品质。

摘要:造成学生惧文现象的原因很多,而由于教师指导不到位导致学生写作动机的丧失是重要原因之一。在实际写作指导中,教师往往只偏重于写作技巧的传授,偏重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等模式化的指导和机械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的情感、情趣、意志、个性的介入,忽视了对学生写作动机的激发。以至于许多学生写作时兴味索然,只是为了应付差事,所以写出来的作文不是生搬硬套,就是空洞无味,毫无新意可言。

关键词:作文,激发,兴趣

参考文献

[1]潘秋云.初中语文写作情境教学模式运用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6年21期

[2]李敏.读、练、评:写作教学的三个切入点[J].语文天地,2016年19期

写作情境的创设 篇7

情境创设, 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利于师生的互动, 还能唤醒学生的内心共鸣, 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因此, 写作教学也就成了情境创设的一个重要载体。但我们仔细审视那些情境创设的内容和教学效果, 会发现部分情境创设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究其原因, 恐怕最主要的是这些创设的情境, 对于学生来说过于熟悉。陈旧的场面和内容早已无法唤醒学生内心的表达冲动。杭州师范大学叶黎明副教授曾建议用“陌生化”来处理写作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教师要设计精当的情境, 把学生的日常生活放在一个陌生的、非常规的情境中, ‘迫使’学生越出生活的常态, 以一种新的视角、在一种新的情境中去审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从而看到自我心灵深处各个层面的奇观。”[2]

一、“陌生化”的内涵及其在写作教学中的意义

关于“陌生化”, 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原本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 它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 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引用叶黎明副教授的观点来解释“陌生化”在写作教学中的呈现及其作用会更通俗易懂:“文学写作需要‘距离’。用文学创作的‘陌生化’原理, 直接用于教学设计, 通过情境设置, 把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拔’出来, 让他们带着一种新鲜的、陌生的、复杂的心情来审视自己与亲人之间的关系, 最终让学生在日常经验中涌现出富有人文情趣的‘情感’。”[2]

的确, 许多学生提笔时总觉得无事可写, 其实这正是思想行为无意识和惯性化的外在表现。人都有好奇的天性, 特别是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 他们逆向思维日趋强烈, 对那些新鲜陌生的事物都会抱有浓郁的兴趣;而对那些熟悉了的东西就不会再注意, 且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审美疲劳的加剧, 必然导致新鲜感和灵感的最后丧失。

二、基于情境创设的“陌生化”教学策略

教师该运用哪些“陌生化”的手段来创设写作教学的情境, 从而引导学生更有兴趣地去观察生活中的美, 去抒写内心的情感呢?

(一) 增强体验性

行走在大街小巷, 值得关注的人很多。社会价值观的缺失、独生子女的以自我为中心、过度重视学习成绩、社会关怀度的缺失等原因, 造成了我们内心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忽略。教师若仅仅提出让学生写一写那些弱势群体, 可能会引来学生的不满情绪, 认为又是添加了一项写作任务。所以, 当学生可能存在这种漠然的情绪时, 教师该如何拨动学生内心的那一丝柔情呢?如果运用情境教学, 又该如何处理这一学生早已熟悉的日常生活事例呢?此时, 我们不妨在“陌生化”角度上作些努力。刘丽萍老师在“一只手的感觉”作文教学中, 采用了增强体验性的方法。[3]

首先, 引用班内一名不慎被学校电动门夹伤手指的学生的事例, 用“现场访谈”的方法让该生谈谈手指被夹后的心情、感受和生活上的不便, 同时建议其他学生说说对该生处境的看法。然后, 用两项游戏再次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感:男女学生各推荐一名同学在最短时间内用左手穿衣服、全班同学每人用左手从本子上裁下半页纸。在参与这两项游戏时, 教师时时引导学生谈当时自己的感受。接着, 学生交流自己有过一只手做事的经历以及有无旁人帮助的现象。在交流之后再阅读微型小说《独臂人生》并回答相关问题。最后, 师生回到现实生活中陈述自己对此类事情的所见所闻所感。课堂结尾, 教师才抛出“以‘一只手的感觉’为主题写一篇记叙文”的写作任务。

很明显, 教师在这堂课中始终围绕着“以体验唤醒学生的内心世界,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这一教学宗旨。从体验身边同学的生活处境, 到用游戏亲身体验“一只手”给生活带来的不便, 再到阅读微型小说《独臂人生》强化内心体验……课堂中所呈现的事例尽管来自日常生活, 但层层递进、不断深化地体验, 也就不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和反感。所以, 增强情境的体验感, 是一种常用的“陌生化”处理手段。

(二) 提升现场感

把学生身边的事“搬进”课堂, 也是一种常见的情境教学法。但教学中若只是照搬照抄把生活故事像摆设那样放在课堂上, 是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写作欲望的。此时, 教师不妨运用“过程教学法”来提升情境的现场感。

如某学校准备举行“告别童年, 拥抱青春”的美文朗诵比赛。班级里推选了胡、李两女生参加。可这两个女生顾虑重重, 不敢参加。教师借此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写作练习活动:

教师先讲述了胡、李两生不敢参加朗诵比赛的事情, 请全班同学进行有效的劝说。同学们一时无从说起。于是, 教师顺势请这两个女生自己说说原因, 并把她们诉说的几个要点写在黑板上。接着, 再让学生商讨劝说方案。劝说的同时, 教师建议全班同学都记录下每个发言同学的劝说要点。然后请班长根据所有发言同学的劝说要点进行整理, 并代表全班同学当众劝说。再让所有同学谈谈班长的劝说效果, 并提出修改意见。最后, 教师要求把刚才劝说的这些话写成文字, 用书信的方式送给这两个女生。

这种重视“现场感”的课, 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 学生的“说”有了具体的对象和明确的方向。很多时候学生内心其实都有话可说, 可是让学生把内心的话写出来却很难。所以, 教学的第一阶段让两个女生把内心的顾虑说出来, 并由教师把要点写到黑板上。这样, 学生下面的劝说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其次, 学生感受到的是在解决生活问题而不是在写作。学生的思维活动都围绕着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而展开着:让学生进行劝说, 班长代表大家作总结性劝说, 同学交流班长劝说的效果并加以修改。所以, 在最后引导学生写信时, 学生也就自然地把写信看成了一种生活内容。再次, 学生的写作状态始终处于自觉“说”“写”的状态。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何这样做、该怎么做。此时, 他们能自主地掌握写作的过程, 成了写作的主人。

(三) 拓展思维角度

写作教学时, 我们都会关注把一个画面、一段视频、一件物品甚至一张照片带进我们的课堂, 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以帮助学生写作的流畅性。其实, 用“多角度思维”的方法处理这些画面、视频和物品, 或许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假设在讲台前展示一幅《清明上河图》, 如何引导学生涌现出更多的写作话题呢?此时, 针对这幅画, 教师不妨设置这样一些任务以打开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找到更多的写作材料:

描述画中的情境;

讲述画中某个人的故事;

从创作的角度描述这幅画;

描述画家的色彩运用;

描述绘画技巧;

讲述画家的故事, 并想象画家创作这幅作品的意图;

描述这幅画给观众带来的情感冲击;

描述你第一次看到这幅画的感受;

描述这幅画如何反映画中那个年代的社会生活;

描述画中的内容是否和你在相似场所的经历相同或不同;

尽可能多地描述一些细节;

请叙述一段这幅作品反映的或让你想起的自己生活中的故事;

描述由这幅画面联想到的另一幅画面;

……

显而易见, 这个练习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它与视觉画面的联系上。这样的练习, 更在于它是一种思考读者关注点和作品丰满度的方式, 是一种有关分析、描述和多角度叙述之间关系的思考方式。这种动态的情境教学, 能适当打开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也会引发学生讨论和写作的兴趣。

(四) 更改审美习惯

写作教学课上, 常常会看到一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来描述身边一个比较熟悉的人。尽管教师会一再强调要注意细节描写, 要写得生动、传神, 可学生笔下的人物还是千篇一律如模板似的呈现。此时, 教师就该思考采用“陌生化”的手段来提高情境教学的效率了。

比如写作前, 教师自己或者学生站在讲台前做“模特”, 此时该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写作呢?不妨这样引导:

首先, 注意并选择这个“模特”身上某一点最令自己感到别扭的地方, 观察5 分钟左右;接着, 静下来, 花10 分钟左右的时间描写, 不要停顿, 尽情展开联想, 无拘无束地写;然后, 从刚才的自由写作中找出一个感兴趣的句子或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用5 分钟左右的时间思考围绕这个句子可以写和这个人相关的哪些内容;最后, 以这个句子为聚焦点, 开始写作, 完成整篇文章。

因为学生过于熟悉老师提出要关注细节写出人物美好心情的一些要求, 所以, 人物观察和描写往往不能尽如人意。换一种思路, 找出“别扭的地方”, 学生会有新鲜感, 从而产生“脱熟”的效果, 更易专注于具体细节的观察, 产生写作的情感;在让学生寻找别扭的地方的基础上, 又允许学生无拘无束地写作, 这样的写作就少了恐惧感;当自由自在的写作内容像琳琅满目的食品呈现时, 教师引领学生找出醒目的食品, 其实就是引导学生明白整篇文章撰写的意图了。从放到收, 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和学习兴趣, 这种“陌生化”处理情境的教学方法也值得提倡。

(五) 转换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百度网上一则宝丽来“立可拍”的广告片可以给写作教学一些启发:

一只小狗因家里被翻得乱七八糟而遭到主人的严厉呵斥。但这一切其实是家里的猫所为。满腹委屈的小狗决心抓住猫的罪证洗脱冤屈。终于等到一次主人离家的时候, 猫又开始乱翻东西了, 只见狗的眼睛四下张望, 眼光从架子上的刀转到了桌上的一架“立可拍”照相机身上, 利用“立可拍”拍下了猫乱翻东西的罪证。当主人回家时, 狗儿神气地叼着那张可以洗清自己冤屈的照片在门口迎接着主人。

整个广告都是从狗儿的视角进行描述。它摆脱了以往照相机采用人物拍摄进行叙述的惯例, 把主人公的表演任务交给了动物。这种用叙述视角的转换来进行“陌生化”的创造, 既拓展了广告艺术表现力和主题说服力, 也有利于把消费者从视觉疲劳中解脱出来, 更使得习惯于把任何对象都贴上“我的”标签的人们不得不重新对叙述视角作出思考。

基于此, 我们也可以来一次“照片里的故事”的“陌生化”情境创设:

首先, 让所有学生从家里带来一张自己非常熟悉的照片, 要求学生不看照片, 从旁观者的角度用最客观的语言直接描述记忆中的这张照片, 尽可能地描述照片里的环境和人物, 然后试着用6~12 个字写一个标题来阐明一个旁观者从照片里解读的内容。

接着, 要求在不看照片的前提下转换叙述的视角, 即作为照片中的人物或一个和它密切相关的人来描述它:为什么会想到它?你认为照片表现了哪些内容?它为你记录了哪些回忆?它对你有何意义?然后, 也用6~12 个字写一个标题来阐明这张照片对自己而言有何非同寻常的意义。

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 再细细看照片, 对照照片比较:两种叙事角度叙述的内容是否有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何在?更喜欢哪一种叙事视角?

然后, 回到照片的现场, 找到一个落脚点以作观察, 或从摄影师的角度观察, 或从自己的角度观察, 或从拍照时旁观者的角度观察。总之, 挑选其中一种叙述视角, 让场景动起来:拍照之前发生了什么?拍照时有哪些有趣的或有意思的情境?之后又发生了什么?调动所有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器官, 想象当时的人物有哪些感受。

最后, 走出照片, 重新回到写作的状态中, 开始写作。

这样的情境创设和教学处理, 既带给学生在不同叙述视角下的不同体验, 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在充满奇趣的想象中领略观察和写作的快乐。

(六) 倾听“声音”秘密

“声音”, 对于我们一个听觉正常的人来说太熟悉了。可我们似乎很少会关注声音的区别, 也很少会想到把“声音”引进我们的写作教学课堂上作些情境教学的处理。即便有, 那就是让学生听歌曲、欣赏轻音乐, 然后作些欣赏性的交流和写作。这样的情境教学, 也是很难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

其实, 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教学处理:

首先, 播放一段下课时教室内学生吵闹的录音, 让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 想一个使自己回忆起快乐或难过的往事的声音;然后, 关闭录音, 要求学生试着用一段文字重现录音中的某种声音, 努力让其他同学感受到文字所带有的情感, 或者让同学回忆起这个声音在班级中曾经有过的故事;接着, 全班同学再听录音, 要求能听出录音中某些对话所附加的情感特征, 听出对话所传递的信息, 比如某个老师雄浑的声音是在掩饰自己工作上的压力, 那个总是被别人忽略的同学原来话语中富有文采, 某个随意哼哼的同学此时内心可能很是忧伤……;最后, 引导学生选择录音中的某种声音, 写一篇相关的文章。

这种情境教学的处理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兴趣, 更是在提醒学生:人们说出的话很多时候总是和自己的本意相反, 或者话语中包含了多重意义。声音是会不自觉地透露它所隐藏的秘密的。倘若我们去关注话语的语调、语气、语势, 通过认真聆听, 可以听出很多常人都听不出的故事, 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连咳嗽声、大笑声都会表达某种意思。

这样看来, 我们身边其实有太多的写作素材, 可我们的学生总是苦闷于“没有什么可写”。其实, 是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过于熟悉, 以至于冷漠了。如何唤醒学生对身边事物的敏感, 如何激发他们观察事物的兴趣, 如何引领他们在看似无拘无束的状态下积极写作, 以上这些基于“陌生化”原则的情境创设或许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也就是说, 如果我们能积极创设一些学生看似陌生其实熟悉的情境, 引领他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地思考、讨论和写作, 他们对写作的恐惧感就会消除一些, 他们的写作过程也不会显得如此跌跌撞撞和艰辛。

摘要:情境创设的低效, 主要是因为创设的情境对于学生来说过于熟悉。写作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陌生化”处理, 能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去观察生活中的美、去抒写内心的情感。基于情境创设的“陌生化”教学策略主要有:增强体验性;提升现场感;拓展思维角度;更改审美习惯;转换叙述视角;倾听“声音”秘密。

关键词:写作教学,情境创设,陌生化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I.阿兰兹.学会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227.

[2]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205.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英语写作兴趣 篇8

一、以学情为依据选择情境

学习和思维都是基于情境的,它们不能孤立地镶嵌在个体的大脑中,而是通过情境中的文化活动发生在人类的大脑中。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设置一些生动的背景,使学生在这些背景下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取代以往传统的枯燥直白的写作教学方式。

在如今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教学资源已经早已告别以往的一台录音机、一本书便是整个天下的年代了,面对形形色色、令人眼花缭乱的教学资源,我们究竟如何取舍?我认为,教师应该一切以学生为本,选择学生了解的、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资源。教师在选择情境时,必须根据学情来筛选,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I'd like to be a/an…in ten years'time”为例,我在指导这篇作文写作时,利用学生平时很熟悉的汉堡包来解释所教授的三段式短文结构:“三段式文章就像我们爱吃的汉堡包一样,最上面的一层面包是文章的beginning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初步介绍,而中间的最美味的鸡肉、蔬菜色拉则是文章的核心body部分,最后的底层面包便是文章的ending,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受。”通过这样的一种情境渗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得到了激发,他们能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活动,作文课瞬间“活”了起来。

二、围绕教学目标设置情境

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要围绕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服务,而教师设计一堂课的主要目的也就是为了要实现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巩固旧知、学习掌握新知,脱离了教学目标,再好的教学手段也是华而不实,情境教学也同样如此。我们身处信息时代,情境的选择面很广,当我们选择了恰当的情境之后,如何使其为教学目标服务是我们要思考的重点。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也必须是与主题息息相关的,能够充分为教学目标做好铺垫的。

三、以情境激活师生情感

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会自然流露出内心的情感倾向,英语写作教学也离不开情感,情感自始至终都渗透于写作情境之中。英语写作情境教学中渗透的情感主要有:教师的情感,渗透着教师对英语写作教学的情感和对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情感,渗透着学生对整个学校学习活动的情感,对英语写作课的情感和对教师的情感。

英语写作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在具体的教学活动情境中感受到与学生思想碰撞而产生的灵感,甚至可以受到学生的启发。教师利用课堂教学中各种有利的因素,通过对情境的再创设,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实现运用已有知识对现实问题的实践探索。学生则在这一过程中体验自主学习与探索的快乐,从而理解和认识生活。

四、将情境教学贯穿于整个课堂

写作情境的创设 篇9

关键词:情景认知理论 基础写作 教学模式

基础写作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具有必要的写作理论知识和较强写作能力的课程,它兼具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传统的基础写作教学是一个封闭的静态系统,这样的教学系统通常是把文章作静止的精细的分析。在教学中,

教师通过阅读文章,归纳出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特点、表现手法及语言运用等写作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掌握这种写作本领。然而这种拘泥于对写作客体作孤立、单向研究的陈旧教学方法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写作主体在认知能力上的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加深,广大教师对教学情境越来越关注,情境认知理论成为在教学模式构建中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结合基础写作这门课程,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就实际教学中的系列问题展开讨论。

一、情境认知理论的内涵

情境认知又称“情境学习”,最早由布朗、科林斯与杜基德1989年提出。他们研究发现:坊间一些从学徒做起(如木匠、修理工、理发师等)专门从事职业性工作的人,虽然没有受过完整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却能熟练自如地解决工作上出现的问题。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发现这些人由于受情境中活动的影响,与他人和环境等发生了相互作用,因此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可以通过将他人和自身的经验进行重组,从而获取解决问题的技能。因此,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与行是交互的——知识是情境化的,通过活动不断向前发展,参与实践促进了学习和理解。认知加工的性质取决于其所处的情境,不能脱离情境孤立地去研究。简言之,学习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而产生,情境是整個学习中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学习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主体,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连通,最好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类似人类真实实践的方式来组织教学。

二、基础写作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原则

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具体的场所、环境和氛围等,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解决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的师生互动关系的载体。基础写作课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情境对于改善教学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基础写作课堂教学情境应如何创设值得深思。

1.引导性原则

情境认知理论的知识观指出, 人们只有在丰富的社会真实情境中使用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内涵并正确、灵活地运用知识。因此当学生自己不能提供完成任务的技能、策略和建立相关的联系时,教师要在关键时刻对学生进行指导,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撑。

引导方法是决定情境教学成败的主要因素。教师的引导技巧主要体现在:善于观察、善于启发、善于总结。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观察学生讨论的热烈程度,掌握学生的心态,及时地为他们排除讨论中思维的障碍。学生中出现的对某一问题的不同意见和看法,教师要给予启发。对不同观点的持有者,要肯定他们正确的一方面。要善于集中学生的智慧。在一个问题基本解决的时候要及时总结,并在解决前一问题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引发出更多的新的问题,使教学不断引向深入,并且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2.互动性原则

情境认知理论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存在于个人和群体的活动中。随着个人参与到新的情境中并在新情境中进行协商,知识便产生了。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产生于真实情境中不断进行的利用知识的活动中。教学过程不是单向授受的过程,而是在实践共同体中通过互动建构和创新知识的过程。互动需要有恰当的教学情境的支撑,注重学习者的情感体验是其构建的核心要素。在教学中要提供真实或仿真的情境与活动,以反映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方式,为理解和经验的互动创造机会。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设计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创造参与的机会,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创设表演体会等情境,打破“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在教学中,还须为学生提供参与文章讲评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交流、互动、协商的机会,使他们在教学活动体验的过程中,在文化参与适应的过程中激发写作兴趣,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3.有效性原则

情境认知理论的学习观认为,思维和学习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有意义。所有的思维、学习和认知都是在特定的情境脉络中,不存在非情境化的学习。真实活动是学习者进行有意义、有目的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学习者知识的获得十分重要,应当成为学习的中心。情境认知理论的教学观也认为,只有当学习被镶嵌在运用该知识的社会和自然情境中时,有意义学习才有可能发生。

教学情境必须要真实有效,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基础写作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 诉诸视觉和听觉等感官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刺激,如可利用实物、标本、模型、挂图、表演、幻灯片、电视及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表现手法多样化,从而创设出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4.多元性原则

情境认知理论的评价观认为,评价必须模拟真实性任务并能引发学习者进行比较复杂又具有挑战性的思维。同时,在确定评价标准时,必须考虑到问题是有多个角度的,因此答案不是唯一的。评价的焦点应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使学习者不仅关注测试的结果,更要注意自己认知策略和知识结构的发展。另外还要提供对学习的真实性、整合性的评价。

情境认知理论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主张参与课堂教学,所以评价主体也应让位于学生,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评价标准应多元化,不仅评价学生的习作水平,也可以从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深度等方面评价学生的表现。评价方式应力争多样化,不仅有结果性的评价,还应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不仅有集体的评价,还应有个体的评价。

三、情境认知理论在基础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有关情境认知的学习有典型的三种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以及认知学徒制教学。在现代教学中,情境认知理论的观点影响着教学系统设计与学习环境开发等多方面的教学理念。对于基础写作教学来说,应探索如何选择适宜的情境认知的教学模式,并将其融入教学设计思路中,重点探讨“实践共同体”创设途径及其实践方案。

本文针对写作训练课提出如下分为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主题选择——思路分析——文章展示——文章比较——文章评价。

1.主题选择:主题就像一个抛出的“锚”,即是情境中的“问题”,它决定着文章的内容与结构。通过自主选择,使学生第一次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

在这个环节,教师仅仅是围绕教学内容确定一个大主题,通过商量、选择的方式让学生确定自己小组的小主题,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思路分析: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第二次进入一个讨论的情境中,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完成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组织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自己所选定的主题对材料、结构及语言风格等问题一起讨论,以确定文章的雏形。

3.文章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文章。让学习者第三次从体验的角度,进入朗读的情境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在这个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文章,以此进一步加深体会,主动完成对文章的改造。

4.文章比较:“实践共同体”通过对文章反复的比较、分析与反思,第四次从对比的角度,进入比较的情境中。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有利于学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加深对文章写作的理解,

5.文章评价:学生通过总结若干文章的优缺点,吸取其中可用的经验和思维策略作为“师傅”,充分发挥认知学徒制教学的优势,从而第五次进入评价的情境中。

在这个环节,学生成为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应力争多样化,不仅有结果性的评价,还应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不仅有集体的评价,还应有个体的评价。学生不仅可以从材料、主题、结构、语言的質量等方面评价文章的水平,教师也可以从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深度等方面评价学生的表现。

小结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写作课教师在课堂中将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基础写作课中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因此,设计教学情境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生实际以及学校的环境和设备等具体情况,灵活设计,这些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情境认知理论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结构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应该在基础写作教学改革中受到足够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戴维· H·乔纳森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郑太年,任友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余文森 课堂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张淑贤 浅议新课程条件下的情境教学[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11:154

[4]章秀惠 王永锋 对创设问题情境的理性认识[J].辽宁教育,2006,5:37.

[5]于文华 喻 平 情境认知理论对师范生培养的启示[J]. 中国成人教育,2010,11:111

[6]刘 义 高 芳 情境认知视野下的大学教学改

革[J].教育探索,2010,7:41

写作情境的创设 篇10

一、有效利用实物,不断创设生活情境

英语课堂上,要让培智学生真正走进角色,学会运用英语表达,情境的创设必不可少。其最常用的方法是充分利用实物,除教具外,还包括生活中的物品等。实践证明,特校教师只有尽可能挖掘生活素材,才能让整个课堂洋溢着活力,最终生成课堂精彩。

例如,针对pen、pencil、pencil-box这三个单词的教学,虽然有相似部分,但意义却不相同,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加深记忆,教师可以把钢笔、铅笔以及文具盒三种不同的学习用具先分在一个袋子里,然后学到一个单词,就拿出一种学具,强化学生的辨别能力。为了让学生熟悉运用这三个单词,笔者还积极引入What's this?It's a/an…Is it a/an…?Yes,it is.No,it isn't.等句型。教师从袋子里拿出一种学具,与学生进行对话。在这过程中,教师可用小红花等进行奖励,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如,针对tiger这一单词的教学,可直接呈现玩具老虎与学生进行对话:“Hello!I'm a tiger!”当学生熟悉后,可以直接让学生扮演小老虎展开对话。最后,让全班学生进行同桌对话,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上充分利用实物道具,创设英语对话情境,可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让学生熟练掌握英语单词及句型等。教师还需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上使用实物道具,应准确把握使用实物道具的度,不能喧宾夺主。

二、有效依托肢体,不断丰富表演情境

充分利用肢体,即体态语言。特校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包括口语及体态。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布鲁斯就曾说过:“体态语对教师帮助学生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以便完成任务而言,不失为一种强有力的措施。”因此,教师要认识到肢体语言在课堂上的重要性,尽可能采用丰富的表情以及一些富有节奏的肢体动作,让整个课堂变得富有节奏、充满生机,生成精彩。

例如,针对“This is a jacket/coat/map/bag/…”这个句型,教师就可以用手指指自己的衣服或带来的道具;教学“He is not…”这一句型时,则可配合进行摇手;而针对“He is tall.”这一句子,则可以夸张地踮起脚或者用手尽量往高处伸,表示高的意思;对于“She is five.”这一句子,则比较简单,直接伸出5个手指。还有一些简单句子,如“Come here!”直接可以招手;“It's OK!”则可以直接做OK手势。当然,教师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动作可以夸张一点,比如学到“car”这一单词时,则可以做开车的滑稽动作,教“watermelon”则可以手抱西瓜,而教“doll”时,则可以做睡觉的动作等。巧用肢体语言,可以调拨培智学生的神经,激发他们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内容。

培智英语课堂上,教师夸张的表情、富有动感的肢体语言,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精彩课堂的生成。

三、有效借势媒质,不断拓展虚拟情境

当今科技日益发达,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也非常广泛,特校教师应积极运用各种手段,借助现代媒体,为学生创设自然的生活情境,进而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生生、师生对话,甚至人机对话。在对话中不仅可以交流信息,还可以让学生学到原生态的语言,继而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语言。

例如,针对动物单词,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呈现动物画面创设情境。Dog:Woo,Woo.I'm a dog.I have four legs.I have two big ears.I can run.I'm your good friend.What am I?这是狗的自我介绍,教师可先让学生听,然后让学生猜猜,接着呈现动画场景,进而加深记忆。再如,针对“Holiday”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营造一种圣诞节氛围,让学生体验、感知快乐氛围,从而引导学生进入状态,并且积极投入对话当中。这样不仅让整个课堂有声有色,还可推促生成精彩课堂。

现代科技主要是服务教学,而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动性。因而,教师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要尽可能从学生兴趣出发,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语言知识。教师不能为了呈现多媒体,为了让课堂热闹,而忘记主次。否则,课堂再精彩也只是徒有其表。

四、有效开展游戏,不断活跃活动情境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作为教师要对游戏有正确的认识,把游戏表演积极运用到培智英语课堂上,是学习英语的一种有效途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教师要重视游戏,把游戏表演当作学生学习、理解和熟悉陌生世界的一种方法。在游戏过程中,最常用的就是角色表演,这一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善于表现的欲望,让学生展现表演技能,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角色定位进行多元对话。

例如,针对熟悉的“寻宝游戏”,教师可先在班级里藏好一个道具,然后让学生找这个道具,其余学生则一起说句型:“Where is the…?”当学生找到道具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话:Where is the…?It’s in the…再如,针对“Food”这一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小组合作,同一小组中有的扮演服务员,有的扮演顾客等,模拟饭店对话。针对“Birthday”这一内容,教师则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行组织“birthday party”,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享受学习的快乐。

培智英语课堂上,充分运用游戏扮演等方式,完全契合培智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能够有效激发兴趣,营造宽松氛围,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同时生成课堂精彩。此外,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其主导性,把握学生游戏扮演节奏、方向,不放任自流,促成精彩英语课堂。

上一篇:pccp管道下一篇:顶岗实习管理平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