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中的情境创设(精选12篇)
中学作文中的情境创设 篇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写作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对于初中毕业班的作文指导, 要从中考的要求出发, 联系学生的实际, 唤醒记忆, 激发情感, 充分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营造情感氛围, 培养写作感情
创设情境, 使学生在特设的氛围中激起说话的愿望, 主动地交流。教师在指导过程中, 多些激励性的话语, 使学生畅所欲言,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其自主归纳写作方法, 由说到写, 水到渠成。指导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 视听结合,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写自己真实的经历, 抒写自己的真情。
我在“感恩”为话题的作文指导课上, 一上课播放韩红的歌曲《天亮了》, 同时深情地讲述: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一处游览的胜地, 小子皓一家三口坐的一辆缆车缆绳突然断裂, 即将坠地的一刹那, 父母用自己的双手高高举起小子皓, 父母当场离开了人世, 小子皓被送往医院, 经检查只受了轻微的皮外伤, 生死千钧一发之际是父母用柔弱的双手为孩子赢得了生机。同时投影画面, 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 可以牺牲一切, 甚至生命。
此时学生已经声泪俱下了。我再播放阎维文的歌曲《母亲》, 同时启发学生:我们的父母何尝不是这样, 他们为了我们, 任劳任怨。然后我再启发诱导学生:他们为我们做了什么呢?牺牲了什么?此时学生纷纷站起来深情地回忆, 感动之情溢于言表, 说到激动处甚至痛哭流泪。
我接着话锋一转, 引导学生:父母为我们做了这么多, 我们说过一声感谢吗?假如父母在你的身边, 你有勇气对父母说声我爱你们吗?你知道父母的希望是什么吗?你们又将怎样报答父母呢?学生一个个深情讲述, 畅所欲言, 思路开阔, 真情流露。
二、采取多种方式, 诱导写作激情
1.以情激情
“亲其师, 信其道”。在教学中, 教师饱含激情的演讲, 传情达意的眼神, 或者一个手势, 都表达教师真挚的情感,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使学生内心情感激荡, 让写作有情感的投入, 让学生真正从内心里喜欢上写作文。
2.以境激情
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就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丰富的想象力一旦被激发, 学生的思维就可以天马行空, 上下五千年, 纵横几万里。这样学生的写作就会思路开阔, 可以说简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文章自然气势不同凡响。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 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视听设备,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举办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比如春天带学生踏青, 拥抱自然、融入自然,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热爱之情;有机地进行实地写作, 勾勒春天的美景, 抒写对自然热爱的情感。
三、搭建情感舞台, 展现创作才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记住,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成功的孩子是在表扬声中长大的。学生在写作中得到老师的肯定, 会产生极大的写作的热情, 同时学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对自己有一个心理的暗示:我写作很优秀, 连老师都这样夸我。
1.赏识性评讲, 搭建师生沟通桥梁
作文批语是教师对学生习作中传导的语言、行为和个性、情感等信息进行处理后, 做出的一定的评价和指导。作文中的评语重在鼓励, 找出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 给予肯定。要知道学生的写作水平是靠学生不断的训练写出来的, 而不是光靠老师改出来的。对于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表达和结构等方面的问题, 可以用协商的语气, 这样使学生感到亲切, 易于接受。
2.互助性点评, 鼓励学生取长补短
作文评价还可以组织学生互评, 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做到自我矫正。还可以在口语交际课上, 运用规定的教学内容,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 可以是指导学生如何在一定语境中表达, 也可是组织辩论, 你来我往, 唇枪舌剑。再由说到写, 让口语交际课很好地为写作服务。
3.共享性展示, 提供作品发表舞台
学生的写作需持之以恒, 更要奖励性的措施。我在班级专门开设一块“文采展现”栏目, 把学生每次习作中涌现的优秀习作打印成文并张贴。积极地带领学生参加作文竞赛, 在县市举行的作文竞赛中我指导的学生频频获奖, 使得学生信心倍增, 爱上了写作。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中学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和挖掘, 多想办法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多鼓励学生把自己真实的体验表达出来, 文章才能言之有物, 感人至深。
中学作文中的情境创设 篇2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有兴趣就有了作文的动力,有兴趣就有了作文的潜能。一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巧妙创设了作文的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就会对作文训练迸发出强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作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首先,在作文课上,给学生创设作文的氛围。作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主渠道。教师如果能在作文课上善于给学生创造作文的源泉,引发学生写作欲望,那么,学生就会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如在指导《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这篇作文时,上课伊始,就让学生再现做过的好事(一位又高又胖的同学背一位扭脚的同学走进教室,一位女同学主动脱下自己的外套穿在因衣服单薄而生病的同学身上„„);让学生表演交警、清洁工、风雪中的邮递员„„录像中再现前几天到学校作法制课报告的情景,在此情况下,老师激情:同学们,六年的小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那么在你这绚丽多彩的生活中,谁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是教你的某一位老师?是和你同学习、共玩耍的同学?还是到学校来参观、做报告的叔叔阿姨?想一想,把你印象最深的写下来。学生在这样的作文课上,富有了强烈的写作欲望,作文的情绪饱满,很快就
按要求完成习作,并且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其次,教材里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极强的情趣,是训练学生作文的最好凭借。通过课堂阅读教学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当今,科技高速发展,每一次大胆想象,就有可能带来科学的一次新的飞跃。对一个人来说,童年时代最具有想象力,是幻想的年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营造一些来自学生内心的想象氛围,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如学生自读自悟出《赠汪伦》这首诗的情感后,教师适时创设情境: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和他的好朋友汪伦真是情真意切,依依不舍。同学们能不能通过大胆的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情文并茂的记叙文呢?要求写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当时的优美环境,还有李白和汪伦在分别时的对话描写等。当时学生的写作情绪非常高涨。不多时就改写完了,有的同学把桃花潭的景色描写得非常美:碧绿的池水,微波荡漾,成群的鱼儿在水中开着联欢会等等,还有的同学把汪伦盛情款待李白的场面也描写出来了;还有的想到李白和他的好朋友含泪握手告别的动人情景等等。学生的想象真是丰富多彩。再如引导学生学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根据课文内容来激发情感:邱少云趴在火堆里长达半个多钟头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这需要忍受多么大的痛苦,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祖国和朝鲜人民,他至死不忘潜伏纪律——纹丝不动。对这位伟大的战士,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请同学们以《读〈我的战友邱少云〉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这也正是这个单元的作文训练内容——写读书笔记。根据这个单元的作文训练的内容及新课标规定“写想象作文、读书笔记”的要求,可在学生学习完《凡卡》、《穷人》等课文后,创设写作情境,让学生续编故事、写读后感等,以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在观察中创设情境,使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学生作文的内容来自对生活的观察。写作常识告诉我们,生活素材不等于作文内容,要使生活素材成为作文内容至少要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留心观察,注意积累材料;二是对事物的认识、分析与取舍。而这两方面都需要老师的指导。指导观察的途径很多,但应该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如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等;二是根据训练的需要指导学生到课外进行观察活动。如要描写《学校的花园》,虽然学生天天生活在校园里,如果不留心观察,仍不能写出优美的文章。于是,我就把学生领到学校的花园里,先从整体上看花园是什么印象,再逐一指点让学生认识花的名字:紫叶梨、樱花、月季花„„再让学生观其色、闻其香、察其形,欣赏蝴蝶、蜜蜂的翩翩起舞,在此情境中,引导学生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自己不正像花园中含苞未放的花蕾吗?在辛勤园丁的精心呵护下,一定会绽放出绚丽的花朵„„这样,学生留心观察
后再来描写花园,就会言之有物,语言生动了。小学生的作文就是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做到言之有物,获取写作材料,起于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因此,每天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把每天看到的新人、新事、新景物写下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捕捉生活实践中的有利时机来创设写作情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使小学生获得写作的灵感,写出生动鲜活的文章,就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践,同时也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写作情境,为学生的作文注入流动的“活水”。
首先,要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为作文搭桥铺路。如在写作《一次有趣的活动》这篇作文前,先组织学生开展爬山、游泳比赛、拔河比赛后,再让学生去写就一蹴而就。再如,写《一次家务劳动》时,先有意识地让学生帮妈妈做家务,用《家长给老师的一封信》的形式,反馈学生做家务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写真人真事,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无论写什么作文,教师都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把作文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其次,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有利时机来创设情境。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发生着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要善于在此情此境中激发起学生感情的火花。如当我看到几个学生在夏天的午休时间,没有好好地休息而是在操场上汗流浃背地踢球时,我把他们叫到
教室,不是把他们批评一顿,而是给他们布置了一篇题为《踢球比赛》的课外作文,这样不仅制止了学生的违纪行为,而且训练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妇女节”到了,我就让学生为妈妈做好事,写《我爱妈妈》;教师节到了,我就让学生为老师做一件好事,然后让学生《献给教师节的礼物》或《师生情》;同时,学校所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是学生要捕捉的写作素材。
情境创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3
【关键词】情境创设 中学历史教学 运用 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66-02
伴随着新一轮中学课程改革的到来,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当前的历史教学中还存在着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的普遍现象,课堂以老师为主体,将学生视为承受知识的容器,教学中一味填鸭灌输、包办代替。注重传授而不注重让学生自己探索,注重灌输而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注重教学方法与内容的统一而不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片面强调学生受动的一面,抹杀了学生能动的一面,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所谓的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性,使中学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一、还原历史情境,增强学史兴趣
教师通过利用图性、影像、课件等载体,创设直观形象,逼真感人的历史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让学生尽可能在这种情境中既能了解历史知识,又不断增强学史兴趣,让历史知识不仅只存在课本的有限文字叙述,还在新闻播报、电影故事、专题报道等知识载体中。教师通过选择好可行度高的图片或影视资料,加上生动的语言叙述,架设起中学生与历史知识之间的学习之桥,缩短了历史与现实间的距离。如讲解必修2人教版专题一第二节《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的丝织业知识点时,通过播放考古纪录片《马王堆汉墓出土记》和《丝绸之路》片段,让学生在观看中了解古代中国丝织业的有关知识和成就,也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文明的璀璨而赞叹。在讲解必修1人教版专题七第二节《美国1787年宪法》中有关三权分立的内容时,播放有关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奥巴马总统要拨款救市的提议被国会否决的新闻报道和有关克林顿总统被弹劾的专题报道,让学生对三权分立的知识结构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同时对美国国家的历史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二、创造实践情境,突出主体地位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使学生善学、乐学,就要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历史课本中解脱出来,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参加实践活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充实教学内容,既丰富了教学形式,活跃了课堂氛围,又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实现了课内外学习的结合,在学习中完成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如在上必修2人教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史》时,笔者布置了一道课外实践题,让学生分组查找不同年代的货币资料,到课堂上与同学共享。这种方式既让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可谓一举两得。
在讲解必修2人教版专题四《近现代生活习俗变迁》中,我让学生分成衣食住行和婚嫁丧葬五个小组去寻找资料,了解福州在近现代有关社会习俗的变化,在课堂的交流中同学们兴趣高涨,整个学习过程开阔了知识视野,做到知识的碰撞。我印象最深的是刘巧丽同学通过收集她家族三代人彩礼和婚礼仪式的变化来反映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化的提高。在讲解必修1人教版专题六《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时,为了加深对罗马法的理解,可通过模拟法庭,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从而对罗马法的有关制度产生更准确理解和认识,也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思维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在教学中利用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从而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质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创设好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顺着老师的思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并能主动提出问题,激发其探究历史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对日后用客观心态看待社会问题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讲解必修1人教版专题三第二节《辛亥革命》时,为了实现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有关史实,笔者在课程讲完后设计了几个问题:①孙中山先生之前没有明确反帝,但帝国主义为什么不支持他?②袁世凯为什么能窃取革命胜利果实?③辛亥革命功绩如何判定?结果有一个同学在课后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鲁迅先生作品当中有很多描写当时农村的悲剧人物(如阿Q、华老栓、祥林嫂、闰土等)?可否说明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不大?另一角度也印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本身缺乏群众基础的观点?在讲解到必修2人教版专题八第二节《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欧共体和欧盟这个知识点时,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探究:①为什么会有欧共体和欧盟的组建?②欧元的使用对欧洲一体化有何好处?③为什么有些欧洲国家不愿意加入欧元区,如英国?④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引发一些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危机,个别国家甚至威胁要退出欧元区,你认为欧元结局如何?结果学生在师生合作中激发求知欲望,展示了个性,做到了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散发。在教学之余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因此经常能收到学生主动提出的一些让老师赞赏的问题,如在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中为什么只有中国和中国台北、香港,而没有澳门的参与?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区别?工业革命对人类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些问题让笔者能感觉到同学们在读书中思维的开放性,也是他们的历史探究能力很好的体现。
总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的历史教学要激励、唤醒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的积极性。正如英国学者汤普森说过:“学校的历史教学,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或发生了什么,而是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就是接触和反映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究的结果。”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就是应该善于利用运情境教学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学会合作。我们历史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发挥情境教学在课堂中的积极作用,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人”,这样才能促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兴趣的课堂和收获智慧的课堂。
无可厚非,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我们教师工作之重。然而由于各个地区区情、校情、学情等诸多因素不同,导致教师对于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亟需进一步整合与探讨,以确保对学生教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如何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需要一线教师在试行情境教学中摸索,乃至得出一套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可行性方案,对各层次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触类旁通。
参考文献:
[1]姚高文.情境的创设与知识的构建[C].教学广场,2005,(6).
[2]薛健宗.新教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教学理论研究,2005,(4).
[3]纪国和.新课程视野下教师教学技能的新取向[J].教学与管理,2003,(4).
[4]胡波.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C].课程.教材.教法,2004,(7).
中学生物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4
一、生物教学情境的创设原则
1.启发诱导原则。“学 源于思,思起于疑。”教 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贯彻启发诱导原则,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索。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再结合学 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富有启发性、诱导性的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有效调动学生思维探索的主动性,激发求知欲望,把学生带入到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1],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
2.目的性原则。情境创设的目的 是为了完 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盲目地创设教学情境,不但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还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首先要 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创设情境,为教学目标服务,做到有的放矢,使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
3.真实性原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做是“意义建构”的必 要前提。[2]生物学知识源于活生生的生命现象,知识只有回归生活才能体现教育的真谛。真实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建构、整合知识,达到教学目的。忽视情境的真实性,就会使学生从知识的实际应用中脱离出来,获得的知识成为不具备实践作用的“惰性知识”。因此,教师要创设符合现实生活客观规律的真实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的来源和应用价值。在创设教学情境中,还要求教师有感情地投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4.整体性原则。教学情境的创设 应坚持整 体性原则。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出现多个情境,如果情境安排过于凌乱、无序,就会分散 学生的注 意力,影响教学 效果。此时,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协调,体现知识 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连贯、统一的整体,这样才能有效发挥教学情境的功能。[3]
5.激发兴趣性原则。夸美纽斯 说:“兴趣是创 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 的主要途 径之一。”[4]要想在课堂上抓住 学生的注 意力,教师必须 了解学生 的兴趣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堂上坚持尊重、包 容、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当是学生普遍熟悉的情 境,能够激发 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 求知欲望,有利于全体学生形成共同的问题,进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生物的快乐。
二、生物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
1.巧设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提出生动有趣并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爱因斯 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 决一个问 题更重要。”[5]问题的设计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合理问题的提出会对将要学习的知 识起到抛 砖引玉的 作用。例如,在学习《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时,教师提出问题:人在进行长跑等剧烈运动后,为什么腿部或身体某一部位的肌肉会有酸痛的感觉?为什么休息一段时间后这种感觉又消失了?又如,在学习《光合作用》时,教师提问:为什么新疆地区的葡萄比我们本地的葡萄甜?通过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能迅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内驱力,同时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诗词、俗语,创设愉快 的教学情 境。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谚语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如果生物教师在课堂中能恰当地引用与教学内容关系密切的诗词谚语,就可以将深奥的知识深入浅出地传递给学生,同时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用来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妙;“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形象地诠释了生物学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万绿丛中一点红”鲜明、生动地区别了保护色与警戒色的特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 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说明了生物间的食物链关系。利用诗词谚语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3.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多媒体可以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静为动,给学生多元化感官上的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知能力,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使学生产 生联想和 共鸣,快速进入 学习状态。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分裂》一节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分裂时期的图片,还可以制作Flash动画播放整个分裂过程,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从而理清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分裂特点,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又如,在学习《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时,教师可从网上下载水污染、沙尘暴的相关视频,使学生身临其境,引起情感的共鸣,进而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多媒体的运 用,为学生提 供了动态 视觉上的 引领,有利于学生对客观知识的建构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4.动手实验,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操作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的感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6]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实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例如,在学习《茎的作用》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显微镜、红墨水、锥形瓶、芹菜、剪刀等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先在盛水的锥形瓶中滴几滴红墨水,然后将芹菜放进去,一段时间后观察芹菜茎颜色的变化,发现芹菜的茎内被染成了红色。教师提问:如果将芹菜放的时间再长一些,情况会怎样呢?学生在课后继续 做实验,几天后将 芹菜从锥 形瓶中取出,观察发现芹菜茎的横切面几乎全被染成了红色。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由于时间过长,细胞之间存在着渗透性吸水,而产生横向 运输。通过实验探究创设教学情境把“强制性”的教学活动变成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增强了创新意识。
5.运用历史资料,创设教学 情境。历史故 事、名人轶事等对初中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教 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讲述切入主题,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人类遗传病》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图片以一段关于维多利亚女王家族遗传病的故事导入新课:维多利亚和她的表哥结婚后,他们生的儿子都有一种怪病,身体稍有碰伤就会流血不止。幸运的是,他们的女儿都是健康的。她们先后嫁到欧洲其他王室,但是她们生下的小王子也有相同的症状。从此,这种怪病在欧洲王室蔓延,人们称之为‘皇 室病’。”借助欧 洲王室的 这段历史 故事引出 新课———人类遗传病。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利用历史故事,把枯燥的教学寓于生动的故事中,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有效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6.运用社会热点,创设教学情境。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大量的关于生物学的名词出现在人们面前,如克隆技术、干细胞移植、转基因食品等,这些热点问 题在很大 程度上提 高了学生 的关注度,教师可将这些备受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加工整理,巧妙地创设成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新闻热点,补充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责任感。例如,在学习《安全用药》这一内容时,学生从电视、网络上了解了很多相关的新闻信息,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视频、文字资料让学生分析讨论,也可以让 学生根据 自己了解 的信息发 表看法,进而体会安全用药的重要性。又如,在学习《关注食品安全》时,教师也可以将最新、最热门的一些新闻报道提供给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走入其中,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新闻热点问题,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了解的欲望,结合社会热点创设教学情境,可让学生摆脱书本知识的束缚,运用他们所拥有的知识,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探索,培养学生关注 社会、关注生命意识。
中学作文中的情境创设 篇5
摘 要:课标指出:习作指导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能创设相应的写作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优化学生的写作心境,使学生消除畏惧的心理,自由快乐地写作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情境激趣
作文在许多学生的心里一直是件可怕的事,作文教学对许多教师来说也是一件繁重的事。如何让教师轻轻松松教作文、学生快快乐乐地写作文呢?假如,我们的作文指导也像动画片一样吸引小朋友,假如,学生写作文也像玩游戏一样投入、一样有激情,那么,学生将会感受到作文课的幸福、快乐。这也是作为一名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的追求。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潜心研究如何把情境引入作文课堂优化学生的心境,让学生深深地爱上作文,快快乐乐地学作文、写作文。
一、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课标指出,习作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如教学观察作文“不倒翁”:师(微笑着走进教室):孩子们,你们从老师脸上发现了什么?生:老师脸上挂着微笑。师:美吗?生:很美。师:谢谢大家。师:就要过新年了,我给你们带来了新年礼物,猜猜看是什么样的礼物?生:是书本、布娃娃、文具……师(出示一个笑咪咪的不倒翁):孩子们,你们喜欢吗?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音乐响起,不倒翁在孩子们的手里传递)孩子们观察的很仔细,教室里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在交流时,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绘声绘色地描绘着心爱的.不倒翁,有的孩子还发现了不倒翁不倒的秘密。通过创设情境激起了学生观察、探究、交流的兴趣,孩子不仅感受到了微笑的不倒翁给人带来幸福快乐的感觉,还有了新的发现,增长了知识。
二、创设多元情境,实现自由命题
要提倡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旧的命题方式,解放孩子的心灵和大脑,释放孩子的嘴,开拓视野,把命题的自主权让给学生,引导学生从独特的生活经历中选取话题,从独特的心理感受中发现话题。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命题、自由作文。比如在一次作文教学中,教师出示“梦”,要求组词或补充成一道题材不同的选题。题目给学生留有许多的空间,许多学生思维活跃,出现了“美梦”、“恶梦”、“梦乡”、“梦的解析”、“梦的启示”等命题。孩子对做梦有很大的好奇心,为什么会做梦呢?他们对自己做了什么样的梦都愿意和同伴分享。在交流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班里笑声不断。这样让学生写自己的生活,许多学生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发现自己都有东西写,也非常乐意写。
三、创设生活情境,获取丰富的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到学生作文时指出:“宜令学者随时随地探求事物之精髓,且必经己之思考而得答案,然后陈事说理自能确切而畅通。”游戏活动就是学生模拟社会实践。做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他们童年生活中最绚烂的部分,从学生的游戏生活入手,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教学“石头、剪子、布游戏大赛”,我选择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玩的游戏“石头、剪子、布”作为教材,设计了游戏闯关活动:A、“小试牛刀”;B、“高手过招”;C、“巅峰对决”。寓教于乐,寓教于玩,引导孩子学习认识生活、体验游戏生活,长一双“亮眼睛”学会观察、认真思考,同时品味游戏、感受游戏。这样以“玩”、“乐”为载体,创设活动的情境让孩子体验生活,在生活中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创造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角色塑造能力,既训练了作文能力又培养了人。
四、创设感悟情境,发掘学生创作的潜能
新课程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欧美国家历来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当然我们真正认同它、实践它,还需要有一段长路要走,要边教边摸索,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找到一条适合我们国情的教学之路。在欧美教学模式中有一点特别值得可取,就是常常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获取新知识。我们人类对游戏所产生的结果记忆深刻,也很容易产生共鸣。在这里我举个例子,曾经有一天下午我给学生上作文课,先安排让学生做他们经常做的“老鹰抓小鸡”游戏。学生们玩得很开心,但很少对游戏产生感想。这时我就对学生说:“通过这个游戏你们学到了什么?你们有何感想?”结果学生们展开了讨论,在讨论中自己领悟到:在游戏过程中,为了不被老鹰抓住,不仅要求带头人灵活,还需要我们每个队员齐心协力、积极配合。假如队员中有一个开小差,就会影响到整个团队,就会被老鹰抓住。接下来我就顺理成章地布置“老鹰抓小鸡”的题目,让同学们写一篇感想作文,明天上课时交上来。第二天上午,学生把作文交上来,我批改,感觉到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不小的提高。尤其有同学能领悟到“落后就要挨打、要发扬团队精神”等道理,印象非常深刻。通过这个游戏所产生的教学结果,不仅完成了作文对生活记录、对生活感悟的教学目的,而且对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联想能力以及树立团队精神,的确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传统教学所不容易达到的。
中学作文中的情境创设 篇6
课堂教学情境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情境化策略有助于克服被动式,灌输式的教学弊病,这是情境化在课堂教学中最显而易见的作用。在一堂完美的课堂教学中,情境化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重中之重。情境化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动学生的求知欲。对于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来说,其知识来源大多是课堂,而教学情境的创设正是为课堂教学活动服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直接地感受、感知,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思想,在情感上感化学生,使他们在思想上主动获得知识,并能够积极探究问题,达到对其所学知识产生获得乐趣,对学习过程享受到快乐的情感体验,从而大大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英语课是一门语言课,是训练课。许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来练习。教师充当的是一个情境创设者的角色。事实上,学生从内心里都有一种想表现的欲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如问题太难或是所表述的知识超越其知识范围等,导致他们不愿与别人分享想法。那么,应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地表达他们自己的思想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或经验对其进行适当的提问,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就以无论怎样创设情境都是要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所以情境的设计要有目的性、适应性、新颖性,以便问题真正吸引学生。Saving the Earth一文由本地区美丽的自然风光录像过渡到大气污染、土壤沙化、干旱等录像,引发学生思考世界怎么了。再由一首歌“Tell me Why”导入课文,嫩稚的童音以一种谴责的语气来质问着成人的世界,“ Tell me why,cos’I don’t understand,why so many people need somebody,why don’t we give a helping hand?Why do we let the forest burn?Why do we let ocean die?”,学生以一种迫切的心情去读课文,地球面临的问题,该如何去解决,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些问题都是与学生的自身情况直接相关的,使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
二、注重视频情境的创设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快,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课堂中我会收集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知识与他们共享。而这种内容的呈现以何种方式方才有效呢?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及其认知方式的直观性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采用了视频这一呈现方式。比如多媒体辅助?营造情景。在英语教学中,应始终坚持视、听、说领先的原则。因此,在课堂上,运用录像、投影,录音机为学生创造一种悦目、悦耳、悦心的英语交际情景,它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学生怀着轻松愉快得心情,边看边听,积极参与对话,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语言交际活动。学生进行言语交际时要了解情景,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景中眼看、耳听、手写、动脑,吸收语言知识,更容易形成正确、鲜明、牢固的印象,促进学生用外语表达思想能力的发展,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有效。如,在教What is… doing?时,从电脑软件中找到了读书、吃东西、走路、跑步、游泳、做作业、写信、做实验等图片和影片,特别是从学生喜爱的动画片中下载了一些片断。
三、注重实物示范 巧设情境图片
图片能把事物的色调、外观最清晰最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趣。图片情境的创设是日常英语课堂教学中最常用、最简便、最直观、最有效的课程资源之一,图片情境可以是图像、地图、漫画、人物照片等各种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起到知识性、思想性、情感性的教育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如教学习用品时,就利用学生手中的钢笔、铅笔、橡皮等;教学水果时,就把各类水果带进课堂,在英语与实物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促进学生理解、记忆所学新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仅大量的名词可以通过实物来呈现,大量的形容词也可通过实物教学。如教学long、short时,可拿出不同长短的尺、铅笔对比教学。教学new、old时,可拿出新旧不一样的书、铅笔盒等进行比较教学。在方位介词教学中借助实物可使表达简洁、明了。有效的创设和运用图片情境,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迎合了学生对直观图画感兴趣的需求,也适合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图片的辅助作用将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掌握与巩固。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创设与运用问题情境、视频情境以及事物示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励学生表达思想,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课堂的有效性得以很大的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必然会更加明显地体现,将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浅谈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7
一、联系生活与学生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中, 其内容有很多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 但是由于课本知识的局限性, 使得课本知识与生活的实际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所以, 教师在教学时就应该巧妙运用教学情景的创设来弥补这一不足。恰当的教学情景要密切联系实际生活, 让学生在课堂中走进生活, 把学习新知识与生活体验融入到一起, 从而激起他们探究的思维, 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调动起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此才能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活跃课堂的气氛, 增强亲和力, 才能在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中取得好的成效, 提高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联系学生的自主参与创设教学情景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运用表演、辩论、游戏、竞赛、小组合作等不同的方式来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其中。同时教师在教学情境中, 不仅要创设问题, 还要鼓励学生自主创设问题, 要鼓励他们去大胆猜想, 大胆怀疑, 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 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亲身实践, 在自己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探讨问题、寻求答案、领悟新的知识, 提高他们主动探究与发现知识的能力, 从而成为课堂中的主体。使他们更能理解、记忆书本上的知识, 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三、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创设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学习兴趣的提高取决于对问题不停的探讨与研究, 提出一个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所以, 教师应根据重难点知识创设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新问题的引导下, 就会去主动思考, 探求新知。教师创设问题的时候还要善于引导学生, 开拓学生的思路与积极思考的能力, 要将问题的重点提出来, 明确地摆在学生的面前, 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理解问题, 解决问题。由此看来, 创设具有针对性的问题, 是激起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的一种有效途径, 也是调动他们兴奋点的有效方法之一。
四、为潜移默化教育学生创设形象的教学情境
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抽象性, 这些抽象思维相对于现在长于形象思维的学生来说, 既引发不了太大的兴趣也难于掌握和理解。所以, 教师在思想政治的教学课堂中就应该创设形象的教学情境, 变抽象为具体, 正确理解运用抽象思维, 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力,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然而现代教育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则为创设形象情境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恰当、正确地运用多媒体, 以精美的画面来让学生摆脱时空的局限性, 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去感受, 适时配上优美的旋律, 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冲击下, 在可感可觉的形象情境中得到启发, 提高学习兴趣, 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的内容。
综上所述, 教师在政治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特点, 积极并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 告别枯燥乏味的学习氛围, 在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求欲, 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教学情境中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冲动, 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平, 《情境创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D], 苏州大学, 2011
[2].阚先锋, 《高中政治教学情境创设策略》[J], 《广西教育》, 2012.38
[3].张叶珍, 《高中政治课教学情境有效创设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4].张国军、牟秀贞,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情境创设的探究与运用》[J], 文教资料, 2011.15
创设情境在生活中学写作文 篇8
一、推开窗户教语文, 让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 对生活认识肤浅,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给孩子们创设一种情境, 让孩子们在情境中学会观察、学会想象。
1.亲近大自然。为此, 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的语文实践活动。我们来到桃花园、小溪边、柳树下, 徜徉在散发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春天中。春寒料峭的时候, 我们就将柳枝养在教室里, 我们每天都仔细观察柳枝的每一点变化, 并且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每逢下雨的时候, 我们会让孩子去细心聆听雨的声音, 去亲自品尝雨的滋味, 深深呼吸雨后的空气。我们在班里设置“生物观察角”, 养孩子们感兴趣的蚕、小乌龟、小金鱼、小龙虾和泥鳅等。这样孩子们在室内就可以领略花红柳绿, 鱼虾嬉戏。
2.感受亲情。引导学生去爱别人, 去悉心体会人间真情应该是我们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对此, 我们开展了“爱有千千结”系列活动。“名字的故事”, 让学生通过和父母交流, 了解自己的名字的来历, 从中体会父母对自己寄予的无限期望和浓浓的爱意。学生写到“我叫陈芊逸, 芊, 就是因为我是属牛, 哪里有草哪里就有牛, 这个字里面有一个草字头。还有一个词语叫“草木芊芊”, 意思就是草木茂盛。逸, 就是潇洒飘逸的意思。妈妈希望我一生丰衣足食, 而且长的潇洒飘逸。所以才给我起这个名字。”
另外, 我们还组织了“我为妈妈洗洗脚”“保护一个鸡蛋”“我是残疾人”等系列亲情活动。在活动中, 我们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素材,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活动, 让孩子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认识了亲情, 有了情感的体验。
二、走出课堂学语文, 让“探究”丰富情感的体验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走向社会, 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中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情境, 丰富学生的情感。“走进大芦湖”这项活动, 如果只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意志, 看一片水是远远不够的, 应该让学生全面了解大芦湖, 激发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如何让学生了解湖的地位和作用, 激发学生爱湖、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呢?为此, 我们专门制作专题网站, 让学生了解湖的过去, 大芦湖给我们提供了优质的生活用水、引黄引来了投资项目、引黄改善了生态环境, 雨滴莲叶、白鹭飞天, 一片诗意的湿地景色, 保持了原生态无污染的状态, “保护生态、依靠生态”已经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而土地流转后的村民也通过在湿地里种植有机水稻、稻田养蟹等途径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有的学生曾在作文中这样写到:大芦湖, 您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高青这片沃土上, 您养育了淄博人, 并且带动了淄博的经济发展, 我为您骄傲, 我为您自豪!
我们还让孩子回家为父母烧饭, 感受做饭的艰辛, 开展“小鬼当家”等活动。这些情感的体验、素材的积累自然而然地就成为写作的活水之源。
收获尽在阅读与活动中, 活动中师生共同成长, 活动中学生走出了课堂, 活动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明显提高, 学生的写作欲望得到有效激发。
三、让心灵捕捉生活素材, 让妙笔佳作放异彩
生活是多彩的, 孩提时代更是充满童真童趣, 有时课堂上出现的一些小插曲, 如果教师不及时记录就将淡成模糊的记忆, 当时的情趣就无法再次体验。在一次次活动中学生不仅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的加深, 还收获了更高的书写水平, 这些收获带给师生一份收获的惊喜。
在我们组织的“徒步赴黄河”的拉练活动中, 学生多角度、多感官进行了情感的体验。十几里的路程对于这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来说, 是很好的磨练。有的同学因为听错了集合时间, 而独自寻找队伍;有的同学因为体力不支, 而掉了队, 行走在别的班级队伍中……活动结束后, 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收获。《心儿飞了》《Lesgo》表达了出发前自己内心的喜悦与期待;《我爱母亲河》 抒发了对黄河的热爱与依恋;《想说爱不容易》《坚强的毅力》表达了长途跋涉的劳累与艰辛;《寻宝大纪实》《一人历险记》《虚惊一场》 写出了活动中的意外收获……这些生动且真实的习作, 证实了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双捕捉精彩生活的火眼金睛。
中学数学教学与创设情境 篇9
一、饮水思源, 提出问题, 预设情境
我教《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的过程中, 从资料上选取了这样一道应用题:
(*) 一列快车长180 m, 时速为72 km, 一列慢车长220 m, 时速为48 km, 问: (1) 两车相向而行, 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 (2) 两车同向而行, 慢车在前, 快车从追上慢车车尾开始到刚好与慢车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双动态的典型应用题, 一般来说学生是很难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但我在教学过程中事先并没有直接给出原题 (*) , 而是将 (*) 中的题目条件变改, 出示给学生的是下题:
(△) 一列火车长180 m, 时速为72 km, 一座桥长220 m, 火车从车头上桥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桥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动静态的应用题, 比较简单, 学生很容易作出示意图分析、弄清题意, 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在学生弄清此题后, 我便开始第二个程序。
二、挖沟引水, 从研究、探索开始, 延拓创新问题, 创设情境
我要求学生将 (△) 中的条件“一座桥长220 m”任意更换为其他条件, 提示他们最好改变为动态的事物, 重新自编应用题 (学生分组讨论) 。之后我将学生自编的应用题收集起来, 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一列火车长180 m, 时速为72 km, 一山洞长220 m, 火车从车头进洞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洞需要多少时间?
第二类:一列火车长180 m, 时速为72 km, 另一列火车长220 m, 时速为akm, 问两列火车相向而行, 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
第三类:一列火车长180 m, 时速为72 km, 另一列火车长220 m, 时速为akm, 两车同向而行, 慢车在快车前, 快车从车头与慢车车尾相接到刚好与慢车车头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更有优秀的学生, 在第二、三类题中增加“两车距离bkm”的条件, 第一类题与 (△) 当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但第二、三类题则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 提出的问题。这个过程产生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这个过程渗透了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的创设。
三、水到渠成, 解决问题, 体验情感
我要求学生自己解答以上自编的问题, 他们都能准确的给出解答过程, 并都能清楚的说出分析问题的步骤。此时, 学生兴趣特别浓, 结束之后, 我告诉学生, 事实上, 我本要出示的原题正是第二、三类的综合应用题。我启发学生今后遇到问题时, 不仅要会解答, 更重要的是要在解答过后善于总结, 发现新的问题, 因为我们在书本上遇见的常是一些较实际问题简单的问题, 而实际问题往往又正好是这些问题的延拓。
由上面的教学例子可以体现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 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培养集体思考、使学生的各种感观和心理活动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潜能相结合、求得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的最佳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些正是情境创设教学功能的体现, 下面再具体谈谈我对情境创设教学功能的感悟。
在上初二《全等三角形》习题课的教学过程中, 有这样一道习题:“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对应相等, 第三边上的高也对应相等, 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在解决这道习题的教学过程中, 我仍采用前述“三步曲”模式, 其功能主要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对于上述的几何证明题, 学生都能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 但我诱导学生不要停留在命题的原意上, 分组讨论, 试更换命题的条件, 看结论是否依然成立。结果学生给出下面几种命题:
第一类:将“第三边上的高线”换成“第三边上的角平分线”或“第三边上的中线”。
第二类:将“两边”换成“两角”, 并将“第三边”换成“两角的夹边”。
第三类:将第一类、第二类命题综合成一个命题“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 (或两角) 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 (或两角) 对应相等, 第三边上 (或两角的夹边上) 的派生线也对应相等, 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这里派生线是指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 。
给出上面几个命题以后, 学生自己写出了证明过程, 此时他们积极性很高, 毕竟这些命题都是他们自己提出、自己解决的, 因此我感受到:“教学生问比教学生答更重要”。但这几个命题中学生对“两角及夹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有困难, 我告诉学生, 学习相似三角形之后, 这个命题的证明非常简单。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
学生在总结出前述几何命题的正确性之后, 自信心倍增, 我借助此时的气氛, 激发学生, 告诉学生如何在学习中, 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共同总结发现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 应用问题的结论。
前面两个教学实例充分的说明了情境创设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事实上, 前述两个教学实例中的问题都是所有数学教师熟知的。但在教学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 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才能让学生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者。因为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仅仅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帮助者、学生思维的评价者。因此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们自己寻找知识的意境, 诱导他们自己问自己。
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情境,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自己解答, 反客为主, 从作为问题的接受者转变为问题的提出者, 进而解决问题, 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更有作用, 更有意义吗?
中学物理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10
情境的创设是完成情境教学的基础 , 创设的情境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 因此情境创设是情境教学的核心。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各种特点 , 选择适当手段 , 创设学生能接受的、内容和谐、对学生有启发性的课堂情境 , 这样便可以通过各种课堂实践活动与优秀课堂情境的配合, 让学生更好的学会书本中的知识, 并更好的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情境创设的原则
1. 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学观点认为 , 人的认知活动会按照一定顺序呈阶梯式发展, 一定年龄会呈现出一定的认知能力, 体现出一种固定的结构模式。就像插在水中的竹子, 小时候看来它是弯的 , 而在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情况下看来则是直的。这种对一件相同的事物的不同认识, 是由于他们处在不同的认知结构。
2. 尽可能真实。课堂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 , 一定要尽可能的真实。因为真实的情境不但在认知上的价值更大 , 更重要的在于真实的情境最符合学生的实际经验 , 这样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真实的情境也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这种真实的情境的合理创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
3. 有吸引力。心理学的研究证明 , 人对世界的认知的侧重点, 永远是那些最新的信息 , 因为它们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吸引力。所以情境的创设也要创新 , 既要联系学生的生活 , 又要有新的信息的吸引力 , 新鲜的情境一定要设置在学生意想不到的地方 , 只要新情境一出现, 就要让学生获得新的体验 , 新的发现。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 , 是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要达到这个目的, 就一定要让设置的情境能最大程度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就要在创设的情境上下工夫, 要有新、要有吸引力。只有这样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 将学生带入创设好的情境中 , 使他们积极的思考。
4. 整体性。情境创设、师生协作、课堂会话、教学意义是构建情境教学模式所不可缺少的四大要素 , 教学情境是这一模式中的一环 , 无论是什么情境 , 它们的设计都不是单一的, 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 , 它应该成为其他教学环节的基础。只有他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才能使情境教学更加完整, 使它的优点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所以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一定要注意情境教学的整体性。
5. 层次性。心理学观点认为,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的发展过程, 一定会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这一原则, 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一定要循序渐进。既然学习都需要按一定的层次来进行, 那么同样的道理, 情境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也就一定要有层次。因此物理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也一定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和知识底子, 有层次性的逐渐发展和创设, 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也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
三、中学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1. 物理概念教学。针对物理概念教学的特点 , 概念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可采取以下策略 : (1) 从某个物理概念的发现、完善过程的角度创设情境。 (2) 把物理概念和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实际观念相结合创设情景 , 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对概念的认知错误。 (3) 创设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思维、类比能力和概括能力的情境 ,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概念的实质的理解。 (4) 创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或者虚拟实验情境 , 帮助学生有效的理解某些抽象物理概念。 (5) 如果学生概念理解上存在错误, 那么利用着些错误点创设情境, 帮助学生辨析概念理解中容易产生错误的难点。 (6) 对复杂的概念, 要创设多角度、多样化、渐进式的情境 , 让学生可以从外在到内在、现象到本质、初级到高级的分层次的接受和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概念的本质, 有助于知识的消化。
2. 物理规律教学。针对物理规律教学的特点 , 规律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可采取以下策略 : (1) 物理学上的某些规律会和实际生活存在着一定的冲突, 利用这些冲突创设情境 ,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思考的习惯。 (2) 根据规律的产生过程, 按规律发现的研究过程创设一个符合历史真实情境, 提供良好的课堂氛围。 (3) 某些抽象规律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合理的现象解释, 利用这些生活实际创设物理教学情境或者模拟试验情境 , 加深学生对抽象物理规律的理解。
3. 物理实验教学。针对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 , 实验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可采取以下策略 : (1) 对教科书中介绍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 , 在不影响教学目标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改造, 创设一个不同于书本的新鲜情境。 (2) 运用身边的所能找到的物品, 进行课堂的简单实验 ,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 ,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利用实验与学生自身认知之间的矛盾 , 运用这些矛盾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
结语
情境教学是与新教育改革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模式。情境的创设是情境教学的核心 , 创设的情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情境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情境教学因为其自身的独特优点, 课堂效果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模式。因此, 现在很多教师开始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 , 情境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着一些需要改善问题 , 还需要教育工作者们继续探索研究。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总结 , 情境教学、情境创设一定会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 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摘要: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中学物理教师注重讲解理论, 灌输以考试需要为目的的知识, 完全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导致现在的学生走入社会以后工作能力不高, 出现所谓高分低能的状况。情境教学是适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模式, 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境的创设是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 所以研究如何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情境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情境创设
参考文献
[1]许国梁, 束炳如等改编.中学物理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胡炳元.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3]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情境体验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创设 篇11
教了这么多年的语文,让我感觉最深的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它一直是困惑学生及家长和老师的一个大难题。一是往往学生无话可写;二是对练习习作的写作目标不大明确;三是无“欲”而写。小学生做事,重在一个“趣”字,有了前面两个“拦路虎”,他们自然觉得写作是一种无趣的事情,从而很不情愿去做,因此其作文总是难免“干巴”,毫无生趣。介于以上原因,学生望“文”生畏,谈“作”色变。
如何在习作指导中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为学生习作开辟自由、想象的空间呢?
一、创设观察情境培养观察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则是不可能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如我教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让家里有饲养小动物的学生把小动物带来,将教室里的桌子拼成几处,每处放一种小动物。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种小动物的外形特征,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并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再如教学生写自已喜欢的一种水果时,我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下手,着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大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亲身实践,并懂得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仔细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二、创设想象情境激发想象
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想象越发展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作文教学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创造想象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1.训练思维注重想象。除了观察时激发学生想象,在进行思维训练时更要注重想象力的培养。如写想象作文的片断练习时,课堂上教师设计学生喜欢的动画课件,要求学生想象它们之间会说什么话,会做什么动作,有什么表情和心理活动。然后分组展开讨论,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和自己喜欢的学习伙伴共同编写故事,集体创造,把想象的内容具体地讲出来。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学习,使想象更充实、更完善,为每一位学生尤其是中、下层次学生提供了充分表现的机会、创作的机会,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激起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去自由描绘五彩缤纷的生活场景。
2.培养想象训练能力。新大纲指出:“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说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造激发想象的情境,启发学生写想象作文,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想象作文是拓宽学生思路的有效形式。作文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乐写的文章,把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无所顾忌地用各种写法表达出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课堂上教师应尽量避免过多的限制,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思想,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敞开心怀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这样不但便于学生发挥想象力,保证抒发真情实感,使文章内容充实,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有效地改变学生“怵头作文”和“移植作文”的现象。
3.积累语言丰富想象。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水流,无以成江河。”可见,积累是相当重要的。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在指导学生习作过程中,常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因为生活环境的局限性对周围事物未能认真观察,所以写作文时,常常感到无从着手,无内容可写,缺乏写作素材。因此,作文教学要着力提高学生语言的储备量,教会学生积累词语。
(1)观察、体验。“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任何生动形象的语言,应该说也都来源于生活。因此,让小学生体验生活,培养他们对生活勤观察、善观察的好习惯,是丰富学生作文语言的基础。例如:要写《放风筝》,先带学生一起放一次风筝,感受风筝放起来的艰难,放上后的快乐,或是放不起来的烦恼;再观察风筝在空中的样子,有的“悠哉悠哉”,有的一起一伏……学生有所观、有所感,作文时的语言就富有个性了。
(2)阅读、积累、积极引导学生多读名著名篇,读后把好词妙语、佳段摘录下来,进行整理积累。同时,要求学生背诵记忆好词好句,学习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并学会品读赏析。写作文时提醒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应用到写作中去,这样学生的作文便会由空洞乏味向生动具体发展。
应用这种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有了以下的改变:
(一)作文成为学生的乐事。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其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每次写作追求“语言的自然生成”。学生无须去考虑教师和教材的要求,他在一定的情景中想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表达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而不是为了给教师评分,接受老师的圈圈点点。学生们享受到酣畅淋漓的属于自己的快乐,努力使学生再也不害怕作文,不少学生不用老师布置就能自觉地写起主题作文,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二)真正实现个性化的表达。在一个自然情景的体验下,真正实现“自然生成”“自然表达”。学生由此能悟到作文真谛,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一次“主题式作文教学”,许多同学能写三篇以上的习作,从其个人来看,前后作文能没有一篇相同。每篇习作都是一个鲜活的思想,每篇习作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每篇习作都跃动着个性的灵光。
(三)使教师不再为教作文发愁。以前“怕教作文,怕改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通病,在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深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是违背学生书面言语生成的自然规律的。因此,作前教师无须进行详细的写作指导,作后无须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他和同学们一样,是参与者,是听众,是读者。只须认真倾听,平等对话,于不经意中点拨写作技法,把评改的时间还给学生。于是教师就不会感觉教作文很累。相反,学生们充满个性和真情实感的表达能使教师们更了解学生,走近学生的心灵,使教作文成为一种快乐。
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 篇12
一、课堂教学重在创设新情境, 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心理学认为, 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 而且是其被应用于其中的文化、背景及活动中, 通过活动与合作而产生情景性教学方式,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通过多种方法创设情境, 去愉悦学生, 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 讲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时, 通过描述酸雨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巨大危害, 来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并努力去探讨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讲到水可以听播放教育录像片, 让学生了解水资源污染后的现状及地球上水资源短缺的后果, 联系目前淡水资源缺乏, 节水意识差, 工业废水乱排乱放现象严重,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节水方案, 污水净化处理法案, 并进行试验模拟, 使学生的学习在现实情境中得到强化。
二、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实验氛围,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表明, 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 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 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时间行为和能力。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 看到的记得住, 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因此创设更多的实验氛围和机会就显得格外重要。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性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然而在实验教学中威胁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观念随时可见, 大多数学生害怕实验不当, 不符合教师要求而被训斥, 害怕实验失败, 因此在试验探究中, 我们要抓住学生情感变化, 善于察言观色, 创造积极自由的情感情境和实验氛围, 参与他们的活动, 用自己的情感区感染学生, 做到“以情动情”, 激发学生学习, 探究热情。通过这些研究, 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收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体验探究的乐趣, 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
种多样的, 可能是在学习新知识的开始, 也可能是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 还有可能是在新课结束时;可能是创设问题情境, 也可能是创设实验情境, 还可能创设故事情境等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此在创设学习情境时一定要有启发性、层次性、针对性, 而且要适时适度。例如, 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探究实验时, 当红磷点燃后, 我为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递进的问题:1.红磷燃烧室存在什么现象?2.回复到室温时, 打开弹簧夹你会发现什么现象?3.水为什么会流进广口瓶?4.流进广口瓶的水的量大致占广口瓶容积的几分之几?5.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每一个问题情境的创设后, 学生都会兴致盎然地去思考, 去探讨, 而且很快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正是由于有了上一次的成功, 才鼓励着学生更加勇敢地去挑战更难的问题。就这样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逐渐探究出问题的本质。
【中学作文中的情境创设】推荐阅读:
中学政治课堂创设情境05-22
中学英语情境教学06-12
中学数学问题情境11-10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如何创设情景08-26
让学生在有效情境中学05-16
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07-15
在情境体验中学习数学07-17
中学生我心目中的老师作文09-09
我心目中的思念的中学生作文07-15
前进中的灯塔中学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