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

2024-07-15

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通用9篇)

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 篇1

视障盲童学习方式的转变 —— 让盲童在情境中学习数学 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袁建芳

情境教学是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教育,是从盲童出发,尊重盲童个性的教育,是充满审美及精神愉悦的,适宜完整和谐的人的成长的教育。在多年的盲校数学教学中,对于低年级盲童,情境的教学显的尤为为重要。情境对盲童感官或思维活动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下面本人谈几点认识。

一、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尊循盲童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盲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盲童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视觉缺陷给盲童的思维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失明大大影响了盲童感性认识的获得。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应该贴近生活,贴近盲童的实际。一方面可以迁移盲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所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盲童的学习和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教师要根据教材,举出生活情境,让盲童通过观察,发现数学问题,使盲童经历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触摸,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激发盲童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例如,三年级在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中,曾现活动情境,可以先让一组盲童进行演示,引导盲童发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着背,指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着背,体会东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二、创设问题情境,体验数学是一种文化。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盲童这一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盲童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的设置的。盲童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的吸引,从而积极的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盲童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盲童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盲童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对于问题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盲童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盲童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探究。“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引入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有以下几种方法: 1.巧设悬念,诱发盲童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意向是在一定恰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直观要素以概括的映象表象的形态,以及仿佛显示着和预知着还没有以同的形态展开的思想系统图式的形态,参加在思维过程中。”因此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就会使盲童感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

问题情境要求教学能够诱发盲童的认知冲突,唤起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同时明确探究的方向和目标。针对小盲童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盲童也不例外。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盲童想揭密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利用游戏开场,创设这样的情境:一上课,我便对盲童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数字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你们可以用手中的计算器去验证。”游戏开始了,盲童们争先恐后,有的想难倒老师,说的数比较大,但我却对答如流。盲童们都震惊了:“为什么老师比计算器还快呢?”惊叹之余,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呢?老师又有什么绝招呢?”盲童们都急于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老师的引领下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适宜的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认知间隙,探索空间处在盲童的邻近发展区从而让盲童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创设多维度的问题情境,除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外,还体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例如三年级数学中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围绕盲童感兴趣的《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展开情节,以“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为素材,教学“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盲童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又感受到了数学与文化的密切联系。在数学中,有“你知道吗”,介绍了除号的产生。让盲童明白任何一个数学符号都是随着生产,生活,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它能帮助盲童形成符号化的思想,同时认识今天的数学是无数先人用数学智慧创造出来的。

三、拓宽情境视野,多角度的解决数学问题。

培养盲童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标之一,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包括会用数学解决现成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或者提出问题,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它。在数学教学中让盲童经历从现实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是培养盲童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有利于盲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为了让盲童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师设计盲童熟悉,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从中引出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但是,这些素材远不能满足盲童的需要。因此,实际教学时,教师应根据盲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将数学学习与人的生活环境,健康成长,交通,体育,娱乐,饮食,科普知识等联系起来,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植根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中,提高盲童学习的趣味性和探究性。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盲童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因此,要符合儿童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为盲童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设计的情境贴近盲童生活,风格符合盲童的年龄特点和自身残疾特点。小盲童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盲童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盲童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盲童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教完“百分数”知识后,让盲童调查实际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实际应用等。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使盲童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者数学问题,也从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

四、创造实践活动情境,培养盲童数感。

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具体地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例如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让盲童寻找并掂量1克与1千克的物体,寻找哪些物体分别用“克”、“千克”作单位。像一分硬币重1克,4粒黄豆大约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一袋糖重1千克,肥皂、药片、黄金等细小物品用“克”作单位,体重、菜、水果等用“千克”作单位;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可通过让盲童到操场上跑跑、测则、量量,让盲童感受50米、100米、500米的距离,在春游、秋游中感受1千米、20千米的路程;在教学数的认识时,可让盲童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如,你今年几岁?班级号是多少?你的鞋号是多少?火警电话号码是多少?急救中心电话号码是多少?……这些数据、单位都来自于生活实际,盲童很容易理解、接受,这种“亲数学”行为,能够使盲童在生活中体会数的含义,建立良好的数感。建立数感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科学。失明儿童的主动注意减少,他们的注意的分散也往往不宜被人从外部观察出来,因此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盲童的生活实际,把抽象的数学建立在盲童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鼓励盲童尝试用数字去刻画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状态,并从中进一步认识定量刻画事物的方法,从而促进盲童主动学习,获得全面发展。如此猜数游戏,既锻炼了盲童在结合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的比较的本领,这样的交流活动对于培养盲童良好的数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使盲童在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还能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强化数感盲童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继而确立应用数学的信心,是形成良好数感的重要条件。鉴于此,教学就打破从概念到概念,从课堂到课堂的数学应用僵局,引导盲童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理解、解决生活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增强盲童对数感的体验。

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与盲童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在一个个完整的统计过程中学习知识,一次又一次地经历或了解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使盲童深刻体会了统计思想,领悟了统计方法,也在调查实践中强化了盲童的数感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通过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从盲童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与盲童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盲童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盲童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从而使生活成为学习数学,建立良好数感的突破口。让盲童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生命的绿色和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盲童热爱学习热爱自然的动机。

五、创设操作情境,关注盲童情感,态度的健康发展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直观要素以概括的映象表象的形态,以及仿佛显示着和预知着还没有以同的形态展开的思想系统图式的形态,参加在思维过程中。”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使盲童“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为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除应关注相关的概念的获得,还应同时关注盲童在获得这些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参与活动的情绪,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的态度等方面是否得到健康的发展。“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盲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当一个儿童的视力受损以后,对外界信息的获得自然而然地要依赖其他感觉,如听觉,触觉等。有残余视力的儿童虽然视力非常有限,但在对外界的认识上,有限的视力同样可以参与其他感官的协同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盲童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盲童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视残儿童,特别是盲童,其概念的形成及精确化需要有大量重复的经验,我们应创造条件,将各种各样的事物尽可能地提供给他们,让他们直接去感知。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而是创设了这样一个“动”境:老师利用备好的纸板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老师设问:“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让盲童独立摆拼(有的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拼成了一个长方形)。紧接着老师又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面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面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看谁能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盲童们通过触摸,低视生利用残余视力,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推导出梯形的计算公式。最后,老师又引发盲童再次探讨“为什么公式要除以2呢?”这样,盲童在操作过程中,通过 动手摆拼,动脑思维的自主探究,获取了新知识。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锻炼。所以,创设操作情境对于补偿视觉缺陷和理解知识所起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例如,对于数学中的“两条直线相交成垂直”,盲童不易理解,但当数学教师指导盲童用筷子或指头做“十”字状直观后,盲童顿时就领悟了。又如给盲童几只长短不等的直钢丝,要求任意取3根搭成三角形,把三角形两边之和及差与第三边相比,何者大,何者小。通过比较,盲童就很容易理解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何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一定理了。

六、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发展盲童创造性

现代教学论指导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设师生互爱、人格平等、教学民主、生生和谐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盲童主动学习的基础。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发展盲童创造性的保障。所以,平时教学时,我关心每一位盲童,使盲童感到老师既是师表又是可以交心的朋友,让爱充满着整个课堂,盲童之间形成了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良好关系。课上,我努力为盲童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为师生、互相合作,调动盲童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

实践证明,情境教学为盲童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盲童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盲童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孩子们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

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 篇2

一、创设趣味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有动力就会大胆地认真思考。在教学中, 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 通过设计悬念、设计趣味情境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探索问题的钻研兴趣, 启发思维。例如, 在教学“万以内数的写法”前, 我先提出做玩数游戏。学生随意说出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任意一个数, 让老师答出数的中间或末尾有几个零。有的学生说出3002、4200、6005、5020的数, 这些都难不住老师, 又有一个同学大声说出一亿这个数里有几个零?我马上回答, “末尾有8个零”, 并在黑板上写出100000000这个数。学生们瞪大眼睛, 充满惊奇地问:“老师, 你怎么知道的, 教教我们吧!”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这样, 通过创设情境, 诱发了学生学习钻研的欲望, 激发学习兴趣。我趁热打铁, 拿出计数器引导学生学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自觉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创设操作情境,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内部的活动过程, 要教会学生学习, 按照学生的“动作思维——表象思维——抽象思维”认知规律, 组织教学。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 而不是让学生用耳朵听科学。”因此, 数学课上, 必须加强操作活动使学生人人动手, 思维随之展开, 这很容易把全体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使学生概念记得更清晰, 更容易保持和提取。我在教学“得数是6的加法”这一课时, 首先出示一道思考性挑战性比较强的题目, ( ) + ( ) =6, 接着让学生拿出6个圆片在桌上操作, 摆一次写一道算式, 如摆出OOOOO+O=6, 便写出5+1=6, 然后把圆形依次从一边移到另一边, 再写算式, 直到全班学生把算式1+5=6、5+1=6、2+4=6、4+2=6、3+3=6、0+6=6都摆出来, 我再结合书上的示意图, 组织学生讨论每道题的意义。这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自己操作、自己练习、自己讨论意义,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且学得轻松愉快,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创设交流情境,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是活动教学中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它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 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 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 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 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 在集体合作中展示自己, 创造个性。

比如教学两位数的口算加法57+38, 我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 由于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了相互启发, 于是出现了许多种方法:

然后通过分析、比较、优选, 让同学们选择得出 (1) 为最佳思路和方法。在这里, 我通过小组集体合作的形式, 不仅促进个人的思维在集体智慧中得到发展, 而且同学间的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 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 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 通过讨论、争论、辩论, 取得了1+1>2的效果。

四、创设生活情境,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学相关、形象生动的实例, 能使课本上的抽象知识具体化, 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 并很快地把学生的思想集中在教学内容上, 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加法”时, 我以旅游为主题, 列出一张从厦门到黄山、厦门到武夷山的儿童机票价格表, 并说明儿童票价是成人的一半, 让学生自由提问, 并解答。其中, 有的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老师乘飞机去黄山旅游需要多少钱?马上有学生回答:“老师是成人, 票价是儿童票价的两倍, 需要的价钱是350+350+350+350=1 400 (元) 。”我问还有别的看法吗?另一个学生大声说:“出去旅游除了买机票, 还要住宿吃饭, 1 400元是不够的。又有一个学生说:如果老师在黄山有朋友, 那住宿吃饭就不用钱了, 那1 400元够了。”还有许多学生纷纷举手想回答, 这时, 我请全班学生讨论、交流。又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 我在柜子上摆放日用品, 并标上价格, 让学生购买, 并提问:“还有别的付钱方法吗?”学生的求异思维受到极大鼓励, 谁都想说出与众不同的方法。这样,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智慧的火花越烧越旺。通过简单的生活情境, 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不感到陌生, 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这样, 学生增强了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 篇3

关键词:学知;数学;拓展

一、导入——联系生活情景

法国学者卢梭认为:儿童时期是理性睡眠的时间,不宜用理性的方法对他们进行训练。应该让他们接受大自然的教育,接受实际实物、实际行动的教育。数学决不等同于数学教科书,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儿童对数学知识的感知是从生活实例开始的。如果我们在导入新课时,把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就能使他们对数学倍感亲切,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如:教学一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导入:大屏幕展现他们在“六一”儿童节加入少先队,佩戴红领巾的情景。学生饶有兴趣地观看录像,在人群中寻找自己。之后,我提出两个问题:(1)你知道咱们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戴上了红领巾吗?(2)你是怎么算的?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用数数的方法,数出来的。”;有的说:“前排有12个同学,后排也有12个同学,用12加12就是24个同学。”还有的说:“有11个男同学,13个女同学,用11加13就是24个同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受,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他们把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新知的探索学习中。加入少先队,戴上鲜艳的红领巾是一年级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高兴事。数学课伊始,教师创设的情境使他们兴奋与自豪,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情境之中。

二、学知——创设活动情境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学生认知发展的直接源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我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爱玩、好动的特点。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交流、探索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由表象到认识,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促使知识内化。

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為了让学生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元、角之间的关系。我设计“到一元商店购物”的活动。选两个小组的同学当售货员,其他同学拿着1元或几角的钱到商店买东西。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中了解到1元的物品,可以有多种付钱的方法。

然后引导他们对各种付钱的方法进行观察、比较,小组讨论:1元的东西可以用几角钱来买?1元和10角是什么关系?最后得出1元=10角的结论。

由此可见,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活动情境,为他们搭设一个生活的舞台,使他们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合作学习,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真正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三、练习——创设游戏与竞争情境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喜新、好奇、争强好胜的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练习。在注重实效的同时,创设游戏与竞争情境,让他们在玩中学、比中学。

1.创设游戏情境。低年级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弱,注意的范围受到很大的局限。要想在练习这一环节吸引学生注意,组织他们做好数学游戏是最好的办法。数学课上,我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摘智慧果”、“蚂蚁传信息”、“小蝌蚪找妈妈”、“猜猜看”等游戏情境。

如:“图形的认识”一课练习时,为了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辨认区分几种立体图形,我把教材中实物与图形连线的练习改编成“小猫钓鱼”的游戏。每组4名同学,分别戴上画着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形的小猫头饰,桌上放着贴有小鱼图片的各种形状物品。“小猫”要根据自己的形状去“钓鱼”。同学们在动听的音乐中游戏,个个神采奕奕,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钓起一条又一条的小鱼,举起沉甸甸的鱼篓,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课堂一下子变活了,同学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2.创设竞争情境。要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竞争中的强者,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教学时,我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组织他们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如“攀高峰”、“夺金牌”、“争当小博士”、“鲤鱼跳龙门”……紧张激烈的竞赛,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为他们适应未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拓展——创设开放情境

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获取知识,更应让他们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我在知识的深化拓展阶段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情境,给他们提供能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

创设开放情境形式、内容、结论均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自由地飞翔。他们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能力得到培养,创造力得到开发。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篇4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过程,经历学习体验。为了更好地凸显数学学习中“体验”的重要性,我与同组的几位数学教师经过讨论,决定选择《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来开展研讨课。我们围绕着为学生多创造有效体验活动的目的,进行了多次的研讨,最终,我们的课堂成果展示受到了全校教师的一致好评。下面,我就结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的教学,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数学教学中体验活动的重要性。

关键词:体验

探究

操作

能力

一、让学生体验,有利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一教学理念,在这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例如:在围绕着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这个环节,教师为学生共创设了五次体验活动。第一次是:课前导入部分,利用提供的学具,让学生思考如何求一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从而初步体验了转化思想。第二次是:当学生说到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立刻为学生提供利用数格子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体验报告,让学生经历了亲自数一数的体验活动。第三次是:当学生发现还用数格子的方法不能求出大大的鱼塘的面积时,教师又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当他们猜到是相邻两条边的乘积时,教师又及时让学生经历了“通过量一量相邻两条边的长度、算一算乘积,再与之前数出的那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比较”的体验过程,最终通过实践所得出的数据推翻了这一猜想。

第四次是:验证第二次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是底乘高时,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来初步体验。此时学生有的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拼出了长方形或正方形,有的没有沿高剪,仍然拼出平行四边形或其他图形。这时教师请学生汇报为什么拼成长方形,怎样拼成长方形的?重点让学生理解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是将我们不会计算面积的图形转化成我们会计算面积的图形。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为学生创设了第五次动手操作:让每位学生沿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拼,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切实的体验后再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并将自己的发现填写在《体验报告

(二)》中:

至此,学生在独立探究之后,再与小组成员边演示边交流,最终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整个活动在足够的时间、空间下,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达;既有小组的合作操作交流,又有学生个体的独立操作思考;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索,又有教师恰当、精准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仅“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有利的保证。

二、让学生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是“听”出来的,也不是“看”出来的,它是学生在自主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得出新知识、新方法、新规律,就是创新的表现。这节课中,在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底乘高时,让学生通过两次剪、拼的体验活动,以及在第二次的剪、拼体验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在操作中的感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并完成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体验报告二》。这一系列的体验活动都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前提下,再与小组成员边演示边交流,最终成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整个体验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再如,教师让学生大胆去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如何计算,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大胆去创新的体验机会。我们教师在自己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创新求异,对学生敢于提出的问题要及时鼓励,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从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设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要素。在这节课中,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是相邻两条边的乘积后,教师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对比等体验活动尝试验证自己的猜想,这就是实践能力的体现。

三、让学生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中,在对情感态度方面的阐述中提到了: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些理念在这节课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教师的这种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也感染着学生学习数学不能有半点含糊,要有大胆质疑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当学生用自己的计算出来的实际的数据推翻了原来的猜想时,就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在严谨的求学态度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 篇5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快乐的感受是最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数学,达到学习的自动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因此,在探究新知识之前要精心的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例如,在教学“ 位置和方向”时我设计一个有趣的故事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以下是我的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玩过猫和老鼠的游戏吗?

生:没有(引起全班共鸣,学生特别兴奋)

师:现在我们玩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好吗?

生:好(很高兴)

师生齐讨论:

老鼠先向东走10m,再向北走10m,继续向东走20m,往南走10m,再往东走30m,往北走30m。向西走40m,最后再向南走30m,钻到地下。猫如何去捉他呢?

辨认方向是一个难题。从这个游戏中让学生熟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充分利用小孩喜欢的活动中学习,去认识,印象深刻,记得牢固,把这节课利用一个生动的猫捉老鼠的故事带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回家拿一张白纸构思一幅图边画边说,学生表现积极,从中解决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给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数学的学习不只是概念、公式的掌握和熟练过程,更应该成为探索和思考的过程。要鼓励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从具体的实例中体会数学,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对同一问题的解答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要给学生留有空间。

三、建立师生情,让学生在和谐交往中享受快乐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素养的培养,更是一种师生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和人格的影响。教师必须关爱学生,用自己的爱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各方面负责,做学生“老师化”的朋友。课堂之外要多与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亲近学生,了解学生,这样,浓厚的师生情建立起来了,学生真正喜爱数学老师了,自然就喜欢上数学课了,这种由于“爱屋及乌”而导致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是不可估量的。

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 篇6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如果数学教师只为了教而教,把知识生硬地教给学生,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就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的,是冷冰冰的,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数学考试,这样的教学欠缺了鲜活有趣、使数学与生活脱节了,失去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方向。

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几乎成了中学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长期以来,教师们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不懈努力。师生双方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材,左右着教学改革和教学进程,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我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中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刚开始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初中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初中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学生,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对此,我的具体做法是: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初中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的精练、语调的变化得当,板书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和学科情感,达到“亲其师,信其教”的效果。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自身的情感、修养、品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良好的情绪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使其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我倾注满腔热情,以饱满的情绪、生动的语言去创造一个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当每位学生都与我的情绪产生共鸣,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能得以发挥,主动的进行学习,我的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 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4.培养小结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质疑的形式、列举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形式引入教学,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气氛畅然的开课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讲学习兴趣。

四、开辟第二课堂,展示闪光点,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感觉路就在脚下。这样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继续追求成功。特别要给学生多打气,多鼓励他们,要充分肯定其动手能力,找到成功的地方给予表扬,使其心理在表扬中受到振动,开始对学习数学感兴趣。这时就要趁热打铁,教导他们上课要认真听讲、行为要规范,做个好学生,引导他们逐步学好数学。

五、尊重学生个别差异,给予学生肯定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确认识学生差异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前提。学生之间有生活经验的差异,原有基础的差异,既然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教师要重视营造民主的氛围,让每个学生在其氛围中得到尊重,有发言权,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其次,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要注意情感效应,对学生而言,不管是教师的评价,还是同学的互评,他都渴望得到一定的认可,获得成功感,因此,评价应以激励为主,当然激励的语言要注意恰到好处,千万不要言过其实,给人带来虚假的感觉,且要避免单调枯燥,机械重复,其实,评价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如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也可以采取一些小小的奖励手段等。

在“玩”中学习数学 篇7

数学是枯燥乏味的一门学科, 幼儿对学习数学不是很感兴趣。 因此, 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让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 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 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体现数学活动的快乐。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游戏化的情境, 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 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学习知识。

二、数学活动游戏化的重要意义

如何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课题, 如何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如何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动手、动脑探索问题, 是我们关注的主要问题。 将数学活动游戏化, 能很好地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让幼儿在游戏情景中自主动手操作, 发现问题, 探索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和经验。

《纲要 》指出, 幼儿园要 “ 以游戏为幼儿基本活动, 引导儿童在与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中, 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 通过探索、感受和体验, 获得主动的发展, 要”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它的自由性、趣味性、假想性、创造性与幼儿好奇、好玩、好动的年龄特点相适应。 因此, 我们可以将数学活动游戏化, 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学会知识, 同时增强幼儿的数感和数学意识, 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并且让幼儿在不断遇到探索中去解决问题获得自信。 因此, 我们要将数学知识结合到游戏中, 让幼儿在玩中学, 学中玩, 既体验到游戏的乐趣, 又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游戏“接龙游戏”中, 幼儿通过数字接龙的过程, 知道了数字的排列顺序。 如在数学活动《图形的分类》中, 我们以“小熊分饼干”的游戏为切入点, 首先让 “ 小熊” 给幼儿带来许多图形的饼干, 让幼儿看一看, 进行感知, 然后让幼儿说一说, 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 再以“小熊要分饼干”的游戏形式, 进行图形的分类。 通过这样的游戏教学, 幼儿在游戏中感知了不同图形的特征, 掌握了知识, 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数学活动游戏化的策略

数学教育游戏化是以游戏的特点组织数学活动, 让幼儿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和活动乐趣, 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 从而使幼儿乐于参与活动。 教师要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 提供多样的、可操作实的材料, 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将数学知识渗透到游戏中, 使幼儿从具体的材料操作中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获得真实的认识和体验。

1.创设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

幼儿的注意力是短暂的, 因此教师需要为孩子创设有趣的情境, 让孩子对活动产生兴趣, 从而潜移默化地学习知识。如《整理书柜》一开始, 以小熊邀请我们小朋友去玩, 在欢快地音乐声中带幼儿进入情境, 然后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小熊家里乱七八糟, 应该怎么办呢? 接着老师创设情境, 让幼儿帮助小熊整理书柜, 在整理中感知分类。 这样在整个活动中, 幼儿都是在游戏, 同时孩子潜移默化地巩固了根据物品的特征进行分类。

2.将数学操作游戏化

在活动中, 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 为了帮助幼儿掌握形状的特征, 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这三个基本图形的知识。 我们为幼儿创设了“图形宝宝捉迷藏”的游戏情境, 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大小的图形, 并以“捉迷藏”的形式展开活动。 在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不同的图形放在一起, 让幼儿自主观察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并尝试运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经验将图形宝宝找出来。

3.在游戏中开展数学教育

游戏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最常见的活动方式, 它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可以将数学内容融入到其他的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各种数学信息设置在各种游戏活动中, 让幼儿愉快地游戏, 开心地学习, 积累丰富的数学感性经验。 例如区域活动中, 在建构区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搭建大楼等, 让幼儿对平面和立体有所认识; 在益智区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图形的排练, 让幼儿通过有规律的排列巩固对图形的认识和有规律排列的认识。 在创造性游戏中, 在超市, 可以让幼儿学习将各种物品分类摆放;在银行, 让幼儿学习认识钱币和数的加减等。 而各种体育、音乐、语言和民间游戏中, 也都有进行数学教育的机会。 例如音乐游戏《鱼儿好朋友》中, 歌曲中的歌词包含着1、2、3等数字的运用, 让幼儿在唱唱跳跳中感知了数量。

游戏化了的数学活动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 通过动手动脑的操作、学习, 获得知识和经验。 通过数学游戏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想法。 在活动中数学游戏的成功, 可给幼儿带来成功感和满足感, 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四、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游戏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数学游戏活动的内容, 并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 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特点提供丰富多样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游戏材料。

2.教师要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 在活动过程中, 要提供充足的操作时间, 让幼儿通过自主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和经验。

3.游戏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幼儿的兴趣点, 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多引导幼儿自主探索问题, 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4.

[2]吴婷婷.浅谈幼儿数学教育问题及引导工作.素质教育, 2012.

[3]刘飞.如何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育纵横, 2010.

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篇8

一、创设宽松氛围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友善用脑”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先让学生一起搭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整个活动中学生玩得开心,学得起劲,思路开阔,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既掌握了所学知识,又体验了主动探索的成功喜悦。

二、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以趣激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于小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可把教材中问题用故事形式呈现,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运用故事情境引入新课:“有一天一只老猴子让小猴子分桃,把200个桃平均分给50只大猴子,把20只桃平均分给5只小猴子。小猴子一听大嚷不公平,大猴子怎么怎么吃那么多,我们干嘛吃那么少呢?”利用这个故事情境问学生:“老猴子真的不公平吗?”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课的结尾,再利用这个情境,让学生讲一讲老猴子后来是怎么对小猴子说的。这样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会了“商不变的规律”,而且印象特别深刻。

三、创设操作情境 启迪学生主动理解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就要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通过眼观察、手操作、脑思考去获取知识。例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利用备好的纸板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好后,要求学生分组检查剪的情况,随后,设问:“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独立摆拼(有的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拼成了一个长方形)。紧接着老师再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面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面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看谁能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学生们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推导出梯形的计算公式。最后,老师又引发学生再次探讨“为什么公式要除以2呢?”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摆拼,动脑思维,自主探究中主动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深入理解了所学知识。

四、创设设疑问难情境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创设设疑问难的情境,能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质疑,让学生在质疑中增长智慧。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为了帮助学生明白“一元”钱的不同表示方法,教师可创设小猴,小兔、小猪三个到商店购买物品的情境:“小猴买一个一元钱的口香糖,它付了2张人民币;小兔买一个一元钱的口香糖,她付了5张人民币;小猪买一个一元钱的口香糖,却付了10张人民币。它们买的都是一元钱的口香糖,为什么付的人民币的张数不一样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充满疑惑,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引导学生分组交流,让学生表演付钱的方法,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积极思考,运用自己的知识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会使课堂富有挑战性。

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 篇9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这个复杂的思维过程中,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是注意的重要源泉,更是启动儿童大脑思维的动力。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小学生认识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以及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乐学的境界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位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一个课题。下面,结合本人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提问”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师生互教互学的过程,师生应该是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教学中应该是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有疑就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情境,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诱发出探索性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稳定地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儿童好奇的天性,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出发,巧妙地营造提问情境,使老师要提的问题变为学生提出来,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我总是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做一些这样的提问:“你想知道什么呀?”“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吗?”“有需要老师或同学帮助的吗?”“通过学习还有哪些地方没弄明白的吗?”例如:记得在“教学分数认识”的时候,我是这样做的:课题一出来,我问学生:“你想知道什么呀?”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为什么要学分数?分数是什么意思?分数怎么写?分数怎么读?分数和整数、小数有什么区别?分数在生活中怎么用呀?„„一连串的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集中体现了学生的求知欲 1 望,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问题,所以他们迫切地想将之解决,可以说,这堂课已经成功一半了。

教师给学生创设这种提问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正如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二、营造“竞争”情境,激趣乐学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大多数学生,恰当地开展一些游戏竞赛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把新知识寓于游戏竞赛活动之中,通过游戏竞赛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做到,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我常以“争冠军”、“抢答”、“夺红旗”、“接龙比赛”、“找朋友”、“开火车”、“送信”等形式的比赛练习,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同时配以教师启发性的语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拿抢答游戏说吧:在课堂训练时,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问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学习的疲劳,又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了知识。

三、营造“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不光是在于传授知识,而更在于激励、启发和鼓舞学生,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我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性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更能够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一节内容时,引入新课我编了一个“猪八戒分桃子”的故事:桃子丰收了,猪八戒摘了45个桃子,师徒四人该怎样分这些桃子呢?经过磋商决定:把桃子按2:1:1:1分给师徒四人,2 然后孙悟空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呆子猪八戒,每个人该分得几个呢?这可难坏了老猪,还是请各位同学帮帮猪八戒吧!于是出示课题:按比例分配。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营造“操作”情境,充分运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习兴趣,形成学习乐趣。

《新课标》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看、听、摸、折、剪、摆、画等实际操作,使多种感官一起参加活动,这样,让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促进了学生把外界的运动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紧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从直观操作到形象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强化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在亲身尝试学习乐趣的同时,又激发了求知的欲望。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创造精神、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你有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小组合作试一试(合作、操作、探索)——说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交流)——用某某同学的办法小组合作再多测出几个不同的圆周长,作好记录,(再合作、再操作、再交流)——你觉得每个圆的周长和它直径有关系吗?大胆说一说可能有什么关系?(设疑、交流)——通过观察和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与你想的一样吗?(自主探索后,进行交流)——最后归纳出圆的周长和它直径的关系,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五、设计有“趣味性和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兴趣。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趣味性和开放性的练习,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之后,就会产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强烈欲望。同时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练习的设计,做到目 3 的性强,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形式新颖,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轻轻松松地学习,使学生养成主动运用知识的好习惯。例如:一题多解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如设计一些改错、竞赛、抢答、等等,通过这些形式新颖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变学生被动做题为主动参与。既能增大练习面,又能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六、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获得成功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我们的教育最终目的就是要孩子会学习、会工作、会生活、会生存。所以,数学教学就应该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增进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例如:学习小数后,让学生帮妈妈买菜;学习米、厘米、千米的认识后,让学生估计楼房的高度、教室黑板的长和宽、教室的长、宽和高、家到学校的路程、爸爸、妈妈的身高等,用估计的结果再同实际数据比较。既让学生运用了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写镜中花的参考作文1000字下一篇:理论学习中心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