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情境教数学

2024-08-01

巧设情境教数学(精选9篇)

巧设情境教数学 篇1

教学效率不是取决于教师打算教给学生知识的多少, 而是看重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知识的快慢以及吸收的程度.教育心理学家格里诺曾提出“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精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使学生充分参与到问题的分析、解决、应用过程中.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开拓学生思维, 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但万事开头难.由于数学知识高度抽象, 许多新知识在引入时, 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将有助于顺利地引导学生揭开新知的神秘面纱.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研究其他老师的优秀案例对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利用“生活化”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教材的内容也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新课引入时, 将知识渗透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 激励学生学习知识, 感受生活魅力.

如, 高中数学“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一节, 很多老师总感觉讲起来无从下手或一节课讲下来总感觉讲不到点上, 导致有些学生一节课下来都不明白“二分法”原理的精髓, 只感觉是用复杂的方法解决问题, 根本体会不出实际上是简化了问题.不妨试试用以下这个问题引入.

若一条有15个接点的海底电缆, 现在某接点发生故障需及时修理, 为了尽快确定发生事故的接点, 一般至少需要检测多少个接点?然后让学生思考甚至讨论, 学生在比较各种方法的同时逐步接近二分法的最优方法.从而不仅引出了二分法, 又使学生对其有了直观的认识, 有助于现实生活向数学知识的转化.

临下课时, 我问学生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见过二分法的巧妙应用, 立刻有学生提出电视上大家比较熟悉的“购物街”栏目有一个猜商品价格的游戏, 选手每猜一个价格, 主持人会通知他所猜价格高了还是低了, 选手如果会应用二分法的话, 那么必定会快速接近正确价格.一时间学生们都纷纷表示赞同, 这下大家都体会到看似复杂的数学知识却在现实生活中有如此简化问题的作用.深刻体会到,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作用于生活.

二、利用数学史创设问题情境

每一门学科都有它的历史, 数学史在研究数学科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过程中, 还探索影响这种过程的各种因素, 以及历史上数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影响.新课改强调了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数学史教育, 以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创设问题情境, 让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融入教学中, 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尤其是在每个发展过程中解决的实际问题以及在数学发展过程中的贡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 走近数学, 乐学数学.

如在讲“对数”新课时, 大多数老师都是以指数与对数的互逆关系引入对数, 这种引入方法, 致使学生只会照搬互逆关系解决对数问题, 但对其由来及现实作用一无所知, 掌握的知识也就浮于表面, 不会进行深入的体会甚至思考.有一位老师在引入时结合对数发展史讲了下面的故事.

16、17世纪之交, 随着天文、航海、贸易和军事的发展, 急需改进数学计算方法, 此时, 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于1614年发明了对数.对数的发明应用极大地简化了天文学里的计算问题, 天文学界对这一发明近乎狂喜.伽利略甚至说:“给我空间、时间及对数, 我就可以创造一个宇宙.”后来英国数学家布里格斯把对数进行了改进, 尤其是18世纪瑞士数学家欧拉发现了指数与对数的互逆关系, 他指出“对数源于指数”, 对数才变成现在我们学习时这么简单的形式.对数在计算方面的重要性, 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让位于电子计算器, 但对数的思想方法仍然在产生巨大的作用.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对数的学习, 去体会它的魅力.

短短几分钟的课前小故事, 让学生在了解对数由来的同时, 又对其所作的巨大贡献产生崇高的敬意, 并且迫切想进入对数世界, 在学好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去探索其广泛应用.学习目标有了, 学习兴趣有了, 学习积极性有了, 课堂效率自然大大提高.

三、利用类比迁移创设问题情境

高中数学知识虽复杂多样, 但许多知识之间还是有着相似甚至相同之处.学习这类知识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现有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 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已有知识和要学的新知识, 探究其相同之处并分析探讨其不同之处,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 学生可以独自思考也可互相讨论.类比的作用, 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能引起丰富的联想, 拓宽学生的思路, 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功效.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会学生应用类比的思想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理解以及最终解决问题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并且常用的方法.

新课改的高中数学中有很多知识可以利用类比的学习方法.如映射与函数、排列与组合、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二面角与平面角、球与圆、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椭圆与圆、椭圆与双曲线、平面向量与空间向量、空间中点面距以及线面距与面面距等等.

当然,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还有很多, 例如利用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制造疑惑陷阱创设问题情境等.恰当的问题情境, 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一个好的切入口, 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找到一个好的载体, 促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中, 帮助他们迅速理解教材知识, 加深印象, 进而达到掌握知识, 提高数学思维水平和实践探究能力的目的.这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有力保障.

巧设情境教数学 篇2

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平时的听课记录及课后反思,列举一些高中数学新课引入的教学情境案例与广大教师共享。

1.创设生活情境

案例1:等比数列前n项和

同学们,我愿意在一个月(按30天算)内每天给你们1000元,但在这个月内,你们必须:第一天给我回扣1分钱,第二天给我回扣2分钱,第三天给我回扣4分钱„„即后一天回扣的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你们愿不愿意?

问题一出立即有人说“愿意”,每天1000真的很诱人啊!有的同学却开始沉默了:这真的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吗?

案例2:分段函数

某人买西瓜,价格表是这样的:6斤以下,每斤0.4元;6斤以下9斤以上,每斤0.5元;9斤以上,每斤0.6元,此人挑了一个西瓜,称重后店家说5元1角,1角就不要了,给5元整数。可是这位聪明的顾客却说,你不仅没有少要,还多收了我的钱„„请问,顾客是怎么知道店家坑人的呢?

总结:通过创设生动又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增强了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明确的求知目标投入到新课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2.设置推理悬疑

案例1:二项式定理的引入

今天是星期四,那么从今天开始2015天以后是星期几呢?

案例2:集合的性质引入

在一个村子里,只有一位理发师,他为自己定下了这样一条规矩:“我只为那些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那么问题来了:理发师该不该为自己刮胡子呢?

总结:通过在学生的认识冲突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激起不断探求的兴趣,既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愉悦,又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3.参与游戏环节

案例1:“二分法”的引入

在央视“非常6+1”中有一个栏目叫“竞猜价格”,“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趁机我拿出准备好的手机:大家看过来,这款通讯设备采用最先进的水滴型造型,外观精美,画质优良,哪位同学能以最快的速度竞猜价格呢?

案例2:“几何概型”的引入

拿出事先设置好的转盘游戏:规定当指针指向某区域时,甲获胜,否则乙获胜。求甲获胜的概率是多少?

总结:通过一些生动活泼、有趣简单并与本节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游戏,创设教学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求知欲。

4.讲述有趣故事

案例1:等比数列求和的引入

据说,有位印度教宗师见国王自负虚浮,决定给他一个教训。他向国王推荐了一种在当时尚无人知晓的游戏。国王当时整天被一群溜须拍马的大臣包围,百无聊赖,很需要通过游戏方式排遣郁闷的心情。国王对这种新奇的游戏很快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兴之余,他便问那位宗师,作为对他忠心的奖赏,他需要得到什么赏赐?宗师开口说道:请您在棋盘上的第一个格子上放1粒麦子,第二个格子上放2粒,第三个格子上放4粒,第四个格子上放8粒„„即每一个次序在后的格子中放的麦粒都必须是前一个格子麦粒数目的倍数,直到最后一个格子第64格放满为止,这样我就十分满足了。“好吧!”国王哈哈大笑,慷慨地答应了宗师的这个谦卑的请求。这位聪明的宰相到底要求的是多少麦粒呢?最后这个国王能不能兑现他的承诺呢?

案例2:“算法”的引入

“曹冲称象”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当时年仅6岁的曹冲用一个极其简单的方法解决了许多大人都无法解决的问题。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曹冲称象”的故事?请用自然语言描述“曹冲称象”的步骤。

总结:生动的故事引入,不但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让学生真切领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提出了示范。

5.动手操作实验

案例1:“椭圆的概念”的引入

课前准备道具:纸板一张,图钉两个,绳子一根,铅笔一支,上课要求两个同学一组在纸板上画出椭圆。钉线法实验画椭圆,让学生研究这一曲线的定义和范围、对称及离心率对椭圆形状的影响等。

案例2:“指数”的引入

一张a4纸最多可以对折多少次?

尝试一下可以发现,无论你怎么努力,也不能令第八次折得上去,为什么呢?

总结:运用实验进行教学,往往能把学生带入问题的世界,激发其探索欲望。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善于运用实验操作,使学生“欲知而不得,欲说而不能”。

6.融入诗词史话

案例1:三视图的引入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哪位同学能说说苏东坡是怎样观察庐山的吗?都有什么感觉?”

“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都得到不同的效果。”

苏东坡的一首《题西林壁》把同学们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达到了一定的效果跨越学科界限,再从诗歌中提炼出隐含的数学知识(如何观察物体)。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人文意识,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中的“美”。

案例2:不等式中的恒成立问题的引入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不等式问题是高三综合复习中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不等式能成立问题、不等式恰成立问题,对于这三个问题大部分同学的感觉就是这首诗描述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种伤感,一种无奈,却又流露出一种征服的情感。

总结:贴近的生活环境或者真实的生活情感体验,可以更有效激起学生的共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

巧设情境教数学 篇3

一、利用类比创设问题情境

由于学生认知中最牢靠和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和使用的知识,因而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些知识作类比,这样容易接受。

例如,在“整式同类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作类比,把一群家畜的图片用多媒体显示出来并进行分类,由此过渡到同类项的分类,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不仅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并且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接触了数学分类的思想。

二、挖掘铺垫创设问题情境

新教材中呈现了大量的导入情境,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其中的内涵铺设意境,为学生的联想思维提供有效的启发。学生往往从原问题出发,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等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新问题,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情推理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进行“切线长定理”的教学时,可如下创设铺垫型的问题情境:

1.过圆内一点能作圆的切线吗?

2.过圆上一点能作几条圆的切线?为什么?

3.过圆外一点又能作几条圆的切线呢?

4.已知⊙O及⊙O外一点P(如图1),怎样过点P作⊙O的切线?

5.观察探究图1中有哪些相等的量,请证明之。

6.如果连AB,你能发现哪些结论,并说明理由。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层层深入,这样,将教学设计改为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满足了学生创造的需要,使课堂变得生气盎然。

三、利用建模创设问题情境

从社会热点,市场经济,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等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中获取材料,创设应用型问题情境,可引导学生进行建模式探究学习,改变应用题教学脱离时代,脱离实际,脱离学生生活的现状,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例如,在“不等式的应用”一节教学中,可给出一题:某学校计划购置一批电脑,甲、乙两家公司报价每台均为a元,甲公司的优惠条件是购买10台以上,从第11台开始按报价的70%计算,乙公司的优惠条件是每台均按报价的85%计算,如果甲乙两公司电脑的品牌、质量和售后服务完全相同,你选择哪家公司购货?

许多学生参与了讨论,学生之间的思维不断发生碰撞,对选择向甲公司购货还是向乙公司购货进行了深入分析,将问题构建成不同的数学模型,再通过数学问题解决了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这样,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实践价值,学习的兴趣也更浓厚了。

四、利用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围绕教学内容创设操作与实践情境,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或参与不同角色,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直接经验,构建新知识。

例如,在“展开与折叠”的教学中,可创设如下操作情境:正方体的表面可以展开成多少种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学生兴趣很浓,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以下一些问题让学生边做边思考:

1.将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形成平面图形,需要剪开几条棱?

2.正方体中相互平行的两个面展开后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其共同点是什么?

3.哪些形状的分布图在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中不可能出现?

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次提升,如此,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理性思维的习惯。

利用数学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和综合归纳能力的有效方法,还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使抽象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机勃勃。

五、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上根据某些需要适当的以数学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的探究学习,让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

例如,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教学时,教师可出示一道游戏题:用一幅扑克牌(去掉大小王)来玩‘二十四点’的游戏,其游戏规则是,任抽取四张牌子,根据牌面上的数字(J,Q,K分别代表11,12,13),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每张牌用且只能用一次),使其结果等于24。现若把数的范围扩大到负整数,试解答下列各题:

1.现有四个有理数3,4,-6,10,请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或-24。

2.另有四个数3,-5,7,-13,设计一种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或-24。

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进行几分钟的自行探究,交流各自的探究成果,学生一个接着一个纷纷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经过讨论、探究,再继续探究,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这样的问题情境既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和速度,又可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树立探究意识有帮助的。

六、利用数学典故创设问题情境

“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数学故事、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和知识点的本质,用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讲解坐标系(平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述数学家笛卡儿发明坐标系的故事;而在讲解根式的概念时,可以讲述无理数发现的过程。这样导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可以渗透品德教育。

七、利用音像创设动态情境

运用电影、录象、幻灯、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音像动态情境,可给学生以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

例如,在“从不同方向看”的教学中,一开始可用多媒体播放我国跳水健儿在奥运会上的一些比赛镜头,为了看清运动员落水的动作,电视转播时通常会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这三个角度用慢动作来播放,由此引发学生思考并很自然地引出课题。本课的教学还可以借助介绍庐山的录象带,借用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并作适当的启发,巧妙地引出课题。在这图音并茂的资料片中,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还能激发起学生對祖国的热爱之情。

巧设情境教数学 篇4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各种情境的创设都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经验积累, 以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 以“最近发展区”为定向, 设计学生力所能及又富于挑战性的问题;二是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情趣性”, 能唤起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 而不至于产生冷漠的态度.基于这种认识,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一、通过关注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 数学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这就要求我们把数学知识生活化, 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引向生活, 使数学学习基于生活经验, 将数学课堂变成生活的舞台, 把真实的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情境.

例如, 在教一元一次方程时, 可就地取材, 设计这样的题目:温家宝总理题词:“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而现实的情况却很让人担忧.据调查, 民勤可取地下水现储量约为450亿方, 全县有机井约34500眼, 如果一眼机井平均每年抽取地下水43200方, 试问多少年后民勤的地下水将枯竭, 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民勤绿洲将会变成荒漠?问题一出现就引起学生们极大的热情, 使学生情绪高昂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以身边最关心的事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去了解并掌握知识, 整节课在一种积极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度过, 在学到知识的同时, 也激发了学生为改变家乡的现状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二、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爱动是学生的天性, 围绕学生活动来创设问题情境, 扬学生“动”之长, 避学生“静”之短, 就会激发学生作为生活、学习的主体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课堂教学不再是学生思维的羁绊, 而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享受学习快乐的“天堂”.

在教材资源的开发使用过程中, 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起来, 亲自实践、亲自操作, 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例如, “轴对称”一节的教学, 我是这样来组织学生活动的:活动一, 将一张纸对折, 用剪刀沿折痕剪出一个图案, 再展开, 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 (4人或6人一组) .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猜想、验证.活动二, 将一张纸对折, 用针在纸上扎出一个图案, 保证扎透纸层, 再展开, 又发现什么?并与第一张图案进行比较, 有什么异同?这样, 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理解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 并且学会了与他人合作.整节课中, 学生始终兴趣盎然, 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通过引申已有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的发展, 总是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 通过运算、推理等方式扩大知识的范围, 在扩展的过程中, 就会产生一些新的知识, 而这些知识是用已有的概念、理论无法解决的, 这就促使人们掌握新知识.在教学中, 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引申创设问题情境, 既符合数学知识本身的发展规律, 又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例如“多边形内角和”一节的教学中, 可以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加以引申, 将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三角形, 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出多边形的内角和.通过已有知识的扩充学习新知识, 学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也不会感到繁难, 而是觉得简单、有趣, 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

四、通过数学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巧设情境,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篇5

一、富有探究性,密切联系实际——情境创设的基础

案例1.参数方程的情境设计。

上课一开始就构建这样平面直角坐标系:每一个同学对应着第一象限的一个格点,第一排同学的纵坐标为1,第一列同学的横坐标为1,相邻两个同学的间距是一个单位。通过坐标提问(1,2)同学回答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3,3)同学计算经过你和第一位同学对应的点的直线斜率。(5,4)同学对应的点在刚才两点所确定的直线上吗,为什么?然后抛出问题:下面将提问哪位同学?一下子就将学生的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先很茫然,然后通过议论,再联系坐标(1,2),(3,3),(5,4),再经过简单的计算或观察,立即就会转向坐标为(7,5)的同学了。这样就很自然的与直线x-2y+3=0联系到一起了。再将学生的注意点引到对应的点的横、纵坐标分别是公差为2和1的等差数列的规律上来,再很自然的过渡到序号为n,x=2n-1,y=n+1。即关于x,y分别是n的函数。再将之推广到一般情况,就得出了参数方程的概念。

参数方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新概念,如何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中领悟参数的作用以及建立参数方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就显得十分重要。本节课概念引入的情境设计贴近学生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去探索未知问题的规律,认识概念的内涵,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数学兴趣味”——情境创设的根本

案例2.指数函数的引导课。

中国近些年来,网络上发生比较严重的一次蠕虫病毒发作。影响较多公司,造成较大的损失的电脑病毒——熊猫烧香。它传播时,由1个自我复制成2个,2个复制成4个……一个这样的病毒复制x次后,得到病毒个数y与x的函数关系式。

病毒个数y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y=2x,x∈N*。

通过一个故事的引入大大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后续教学就像磁石般牢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中变换了角色,充分抓住了学生年龄的特点,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寓教于乐的本意就在于此吧!

三、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情境创设的关键

好情境中蕴含的问题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并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坡度,要能够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不平衡”,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感到自己现有的知识并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产生学习的渴望,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适度”往往把握得不够好。要么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思考空间小,甚至无须思考,结论随口而出;要么问题难度过大,摸不着边际,常常在外围兜圈子,因此把握障碍性的适度非常关键。

案例3.必修2立体几何中的《正方体截面》。

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服务器上的“正方体截面”课件,积极参与活动,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屏幕上浅蓝色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在一个正方体中,类似于这样的三角形有几个?”“如何截正方体才能得到正三角形?”,“上述三角形截面之间有何联系?”“用一把无比锋利的刀猛地朝一个正方体的木头砍下去,它的截面将是什么形状的图形?”

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情境创设的目标

案例4.函数的单调性。

课前布置任务:

(1)由于某种原因,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间由原定的7月25日推迟到8月8日,请查阅资料说明做出这个决定的主要原因。

(2)通过查阅历史资料研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天气温变化情况。

课上通过交流,可以了解到开幕式推迟主要是天气的原因,北京的天气到8月中旬,平均气温、平均降雨量和平均降雨天数等均开始下降,比较适宜大型国际体育赛事。

下图是北京市今年8月8日一天24小时内气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引导学生识图,捕捉信息,启发学生思考。

问题:观察图形,能得到什么信息?

预案:(1)当天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以及何时达到;(2)在某时刻的温度;(3)某些时段温度升高,某些时段温度降低。

在生活中,我们关心很多数据的变化规律,了解这些数据的变化规律,对我们的生活是很有帮助的。

问题:还能举出生活中其他的数据变化情况吗?

预案:水位高低、燃油价格、股票价格等。

归纳:用函数观点看,其实就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函数值是变大还是变小。

巧设情境教数学 篇6

一、巧设游戏情境, 增强情感体验

培智学生往往具有喜新、求趣、好动、好奇的心理。当他们对某一事物产生强烈好奇心、浓厚兴趣时, 则会产生内驱力, 驱使其主动探究与发现。因此, 在培智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以学生特点为出发点, 有目的、有意识地设置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 通过极具趣味性、直观性的游戏形式来向他们展现课堂学习内容, 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知识, 学习知识, 把握知识。这样,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增强学生学习体验,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实现寓教于乐, 实现高效课堂。

例如, 学习《确定位置》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巧设游戏情境:可请一名学生找找数学教师提前藏于某一学生课桌里面的“宝盒”。在盲目寻找中, 学生一无所获。于是想到教师应提供一些帮助信息。然后教师提示信息:该宝盒在第几列。此时, 学生则可缩小搜索范围, 容易找些。但是如何才能一次性就找出宝盒?于是, 在游戏过程中, 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对教学内容探究中。同学在3次“寻宝”的体验中, 可领悟到确定位置的必要条件,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再如, 教学低年级计算, 教师可巧设“邮递员送信”的练习游戏:教师首先发给学生事先准备好的信件卡片, 上面写着各式各样的数学算式, 并将几个写着算式结果的信箱放在讲桌上。然后要求学生当当小“邮递员”, 一边唱着小小邮递员之歌, 一边将算式信件放入对应的信箱之中, 而其他的学生则判断台上的这些邮递员们的工作合格与否。这样, 在活泼生动、富有趣味的游戏情境中, 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 并提高了计算能力。

二、巧设问题情境, 活跃课堂氛围

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了动力;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创新。”因此, 在培智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 创设具有启发性、操作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 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使其积极回顾所学知识, 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与解决问题, 主动获取知识, 提高学习技能。同时, 通过问题情境,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使其敢于质疑, 善于提问, 然后在相互讨论中增强学习体验, 牢固记忆知识。

第一, 巧设活动化的问题情境。通过实践活动, 学生可更深刻地记忆知识。因此,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应注意情境的活动化, 以促进学生观察、实践、开动脑筋, 主动获得知识。如学习《认识物体》时, 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多种形状的物体, 如乒乓球、易拉罐、魔方、牙膏盒、药盒等, 然后要求学生对物体进行分类 (将同一形状的物体放在一起, 教师巡视) 。提问:小朋友们, 你们是如何分类的?实际上, 这些形状相同的物体都有自己的名字, 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新朋友吧。

第二, 巧设故事化的问题情境。在培智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爱故事的心理来巧设问题情境。如, 教师可将课本中的插图、画面等体现的问题情境精设为一些简单的小故事, 亦或利用趣味小故事引入新课等, 以增强教学趣味性, 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 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创设故事情境, 诱导思考:公园里, 一只漂亮的小蝴蝶在草地上自由地飞过来飞过去, 突然又飞过来一只小蜻蜓, 它绕着小蝴蝶飞来飞去, 小蝴蝶生气了, 而小蜻蜓则笑着讲道:我们是一家人呢。但美丽的小蝴蝶不相信小蜻蜓说的话, 于是, 小蜻蜓带着小蝴蝶找其他的家庭成员, 然后找到了树叶, 小蜻蜓对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中, 我们确实是一家人。小朋友们, 小蝴蝶为什么要那样说呢?

三、巧设生活情境, 激活学生经验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 要求教师注意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从学生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切入, 设置具有趣味性、生动性、实用性的教学情境, 以引导学生进行操作、观察、假设猜想、讨论等活动, 让学生通过这些学习活动, 获得数学知识, 增强数学技能, 同时学会以数学视角来思考实际问题, 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做到学以致用。因此, 在培智数学学习中, 教师应巧设生活情境, 以激活学生已有经验, 调动学生学习情感。

如, 教学《方向与位置》,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情境图:图中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问题?你们知道哪里是北吗?哪位小朋友可指一指? (注意指出实际生活中的“北”) 然后引导学生面向北方站好, 说说你们后边、右边、左边各是什么方向?要求同桌互相指一指, 讲一讲。继续诱导:那么面向其他方向, 你们是否也可以说出自己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吗?分组试试。接着交流讨论:校园西边、东边、南边、北边分别是什么?独立活动:做一张校园平面图, 在平面图上粘贴相应的建筑图片, 你们认为贴在什么地方才合适?并说明自己的理由。这样, 可使学生积极融入学习情境中,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在培智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巧设教学情境, 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以问诱思, 活跃课堂氛围;巧设生活情境, 激活学生经验, 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巧设情境教数学 篇7

在现代教学中, 随着新课标教学要求的越来越高, 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使得当前社会逐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初中是学生成长阶段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 在初中数学阶段中, 更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并要求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践交流合作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于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合理运用创设情境教学,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因此, 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挖掘自身的教学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环境中, 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 在问题中激发学生好奇心,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在数学知识相关问题中设计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 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问题。 另外, 在数学课堂上提出问题, 能够在一个课时中, 让学生学会及时总结, 并不断启发学生, 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 例如, 在学习沪科版初中数学教材“角平分线”这一部分知识时,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 将情境定在学生的周围环境, 这样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有三条马路, 三条马路两两相交, 小明家想要在三条马路上分别设置一个便利店, 同时保障这三个便利店到唯一一家大型超市进货, 需要保证的是三个便利店到超市的距离是一样的。 请同学们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的提出, 既贴近生活, 便于学生理解, 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思考, 制定多种方案, 教师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学习角平分线的知识, 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创设

在一般教学环境中, 教学源于生活, 这就启示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需要运用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数学知识进行展示, 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借助数学知识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能够激发学生思考, 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例如, 在学习沪科版初中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这部分知识时, 更需要运用实际生活, 设计成问题, 让学生将知识点和现实生活融为一体。 两个超市A和B, 在“双十一”期间两个超市都要打折搞促销活动, 超市A买二百送一百, 超市B打8折销售。 如果让你去购物, 你觉得哪个超市更实惠呢? 这个问题的创设, 提高了学生实际生活的掌握能力, 便于理解, 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其现实应用能力。

四、初中数学课堂数学中动态情境的创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 就目前来看, 我国大多数事物都趋向于网络化发展, 随着网络多元化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采取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利用动图的效果, 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将数学的抽象性转变为数学的理解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有许多学生反应, 在学习图形这块内容时, 对图形很难在头脑中具体化, 在学习过程中操作能力不强。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数学图形知识的想象力, 需要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图形展示出来, 能够直观地通过视觉提现展现出具体画面。 例如在学习沪科版初中数学“相似三角形”这部分知识时, 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 运用多媒体, 将相似图形通过动图的形式展现出来, 在动态演示中, 将图形进行平移、翻转, 或自行旋转, 实现动态教学,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在头脑中形成印象,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在这样情境中, 帮助学生提高对图形的辨识能力, 活跃课堂氛围, 增强教学效果。

五、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文学情境的假设

在数学教学环节中, 往往离不开语文基础的理解, 各个学科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在性质上来说, 学生要想能够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语文基础上, 与语文能力直接挂钩。 在教学环节中, 初中数学教学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帮助学生设置优美情境进行学习。 在数学教学环节中, 需要充分利用文学场景进行创设,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 在学习沪科版初中数学“应用题解答”这部分知识时, 需要学生提高对应用题解答的程度, 才能提高学生的总体成绩。 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情境进行教学:王安石在小道上走, 手里提着一壶酒当他走到酒店时, 酒壶里面的酒增加一倍, 当他遇到花的时候, 酒壶里面的酒就因王安石的兴致, 喝掉一斗的酒。 利用这样的文学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积极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 尤其在初中课堂教学中, 运用情境创设的方式, 能最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文连.窥探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策略[J].才智, 2013 (17) .

创设情境教数学 篇8

一、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悬念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引入一种与研究的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气氛中去, 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 产生问题, 使学生进入“心欲言而不能”的“问题”境界.同时, 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思维方向, 这是平时教学中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下面且看黄爱华老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导入“圆的认识”的.课伊始, 师谈话:体育老师带同学们玩夺红旗游戏, 红旗在中间, 小组同学怎样排比较公平合理?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动手画起来, 提出如下方案:

同学们讨论后对前面3种方案都否定了.此时, 教师提问:是不是站在圆周上面是最合理的呢?同学们带着新的问题又去观察记录, 最后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 学生对圆已有了基本认识.

二、创设操作情境, 激发兴趣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方式之一.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教师要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 在学习乘法口诀“几乘几等于多少”时, 教师用科学课上的平衡架和很多质量相等的钩码演示:在平衡架左边刻度4处放3个钩码,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操作, 尝试使平衡架平衡的各种情况.学生兴趣极浓, 做起试验来, 很快发现在右边刻度2处放6个钩码, 或在刻度6处放2个钩码, 或在刻度3处放4个钩码, 都能平衡, 从而得到4×3=3×4=2×6=6×2.使原本枯燥的乘法口诀记忆变成了操作实验,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怎么会不爱上数学课呢?

三、创设故事情境, 进入角色

心理学指出:“儿童注意力不够稳定, 感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 他们只有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 才能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及思维的发展.”创设新鲜有趣的故事情境, 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故事、语言的描绘表现情境, 让学生融入角色当中.如黄爱华老师在教“循环小数”时, 就是通过故事创设情境的.当学生听到黄老师今天要给他们讲故事时, 一个个兴趣盎然.“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个老和尚, 老和尚对小和尚说, 从前有座山……”当老师讲了两遍, 学生忍不住哈哈大笑.黄老师说:“谁愿意来讲, 要求讲快点, 讲整齐.”一学生自告奋勇, 他讲一遍, 老师点一下头, 一口气讲了8遍, 老师才叫停.

师:这个故事能讲完吗?这几句话怎样?

生1:不能, 这几句话重复. (板书:不断重复)

师:你们说的遍数是有限还是无限?

生2:无限. (板书:无限)

师:怎么那么整齐?

生3:按顺序记. (板书:依次)

师:像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 (板书:循环)

师:在我们数学王国里有一种数叫循环小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学生到现在才明白老师刚才的用意, 这种利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 不但生动, 而且感染力强, 使学生印象深刻, 更能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四、创设生活情境, 引发联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 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后,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买卖东西, 新知结束后, 办了一个模拟商店, 让学生用一元钱去买自己所需的铅笔、橡皮、直尺、本子、地球仪等.学生在游戏中看标价对话, 拿钱找钱, 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通过创设购物的生活情境, 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课堂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在全课结束前, 又布置了两条课外作业:1.去商店调查哪些商品的价格大约是1元.2.回家帮妈妈购买一件商品.达到了“课虽尽、趣更浓”的效果.

五、创设音乐情境, 渲染气氛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 也是丰富强烈的, 它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请看黄爱华老师“倍数和因数”的情境创设.首先, 老师以亲切的谈话口吻要求同学们合唱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 请一生领唱, 然后以领唱的这名同学为题展开讨论:××同学和他的妈妈之间关系从而引出“相互依存”的概念并板书.这种通过音乐的手法创设情境, 吸引了学生, 渲染了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巧设情境教数学 篇9

关键词:课堂导入;巧设情境;诱发情趣

能够诱发学生学习情趣的问题情境有三个特征:即悬疑有难度,置疑有亮度,呈疑有曲度。如何突显这三个特征?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一、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贴近生活,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学习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索。如教学公约数与最大公约数时,我是这样引入的:“老师家有一间长36分米、宽30分米的房间,要铺设地砖,请同学们帮老师选一种地砖,不用切割就整齐地铺满地面。”学生经过思考,争先恐后地回答。用正方形的地砖,边长可以是1分米、2分米、3分米、6分米的,在学生初获成功喜悦之时我又问:“你们是怎么想出用边长1、2、3、6分米的正方形地砖呢?”学生马上想到了1、2、3、6既是30的约数又是36的约数,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引出了“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在以上的教学中,我把教学中缺乏生活气息的数学问题进行加工,以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积累经验运用到学习中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二、创设故事性学习情境

教师要善于巧妙地创编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故事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享受发散思维的快乐,产生思维成功的欲望。吸取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

在对分数基本性质进行教学时,可以编一个生动有趣的猴王分西瓜的故事:猴山上小猴子特别喜欢吃西瓜,有一天猴王买了三个同样又甜又大的西瓜,它先把第一个西瓜平均切成四瓣,分给猴1一瓣,猴2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瓣。”猴王就把第二个大西瓜平均切成8瓣,分给猴2两瓣;猴3更贪争着要三瓣,于是猴王把第3个大西瓜平均分成12瓣,分给猴3三瓣。老师问:小朋友你知道哪只猴子分的多吗?通过师生分西瓜,观察、验证后得出结论:三只猴子分的一样多。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清楚了。导入新课提示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再引导学生讨论,如果小猴子要四瓣,猴王怎么分呢?五瓣呢?学生饶有兴趣,踊跃回答老师为他们设计的问题,在愉悦的精神环境中,享受着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

三、创设新奇的问题情境

小学生总是对新知识充满兴趣、好奇心,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愿望时,就能引起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随着学生认识的不断深化,在新课导入和知识的转折处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新旧知识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激发起学生内驱力,保持一种紧张、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两位数乘11的速算法,先由学生出一组□×□=□的题,老师快速地口算,起始,学生对老师的回答半信半疑,有的动笔算了起来,神了,没错!“老师怎么会那么快就算出来的呢?”就在学生十分想知道,但又不知道怎么回事的时候,教师说:“同学们,想学会两位数与11相乘的速算方法吗?”自然地导入新课,并让学生由衷地产生想掌握这种速算方法的愿望,为后面的思考、探索发现奠定基础。

四、创设探索的问题情境

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个探索者、研究和发现者,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激发这种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教科书上的例题是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苏教版第8册第117页)。教学时可以不直接出示例题,而是采用这样的引入:

1.引趣。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三个“1”,提问:“这三个1相等吗?学生回答相等后,教师用等号连接……

2.改写。教师引导学生将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即:0.1米、0.10米、0.100米。

3.比较。比较改写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得:0.1米=0.10米=0.100米。

4.观察、引导学生先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右观察比较三个小数有什么变化,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这样的设计既富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吸引着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相等”——“不相等”——“相等”的变化过程中,尝到思维成功的乐趣,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参与认知活动。

当然,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数学学习问题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多媒体展示、动手操作等。只要我们做教学的有心人,就能化难为易,变拙为巧,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进而诱发学生追求的动力,实现苦学到乐学,“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

上一篇:社科专业大学生下一篇:制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