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数学情境教学

2024-11-05

合理运用数学情境教学(精选12篇)

合理运用数学情境教学 篇1

一、留意生活, 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

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 特别是应用性较强的知识要教会学生学以致用的方法。因此, 数学教师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应体察生活实际, 从实际生活中提取教学素材,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数学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爸爸、妈妈叫你买过东西吗?假如想买一本标价是13元的《新华字典》, 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 你会怎么做呢?请大家分组讨论, 然后推选一个代表说说你们的好办法。”这样借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经验, 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情境再现出来, 让他们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13。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习数学是那样简单、有用, 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尊重学生, 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情境

新课标反复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学中要坚持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因此, 教师在教学情境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精心设计知识呈现的载体, 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 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 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实践能力。所谓探究数学问题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 自主探讨、深入研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 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 给出解释或证明。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 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 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问题意识并不是简单提出和解决问题, 更重要的是揭示问题本质的发现过程, 是研究和发现问题的动态过程。因此,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始终对问题保持一种好奇心和敏感性是提高其问题意识的关键。但我们如何把自主探究变成学生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学习行为模式, 变成学生自觉的心理过程, 使其养成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逐步形成渗透式思考问题的研究品质, 养成自主研究的学习品质。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 创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情境

荷兰数学家及教育家费顿登塔尔说:“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解释和分析, 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数学方法, 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通过多年的数学教学, 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只有让学生通过有目的观察、动手实验以及动口等行为, 从外到内建构自己的经验, 才能在获得新知的同时, 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多媒体教学恰好具备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 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和超越时空的信息资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己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提高认识水平, 更能激发学生自己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我发现或者创造出来, 从而发掘其创造的潜能, 提高创新能力。例如, 在教学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一课后, 为了提高学生对数据进行采集、归纳、分析并作出解释和判断的能力, 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 要求学生将我国历届奥运会上所获奖牌的数目、名次制成统计表, 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者独立或者小组合作, 利用网络查阅历届奥运会的资料, 并将我国在历届奥运会中的成绩记录下来, 通过分析筛选出有用的数据制成统计表, 对统计效果进行分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探究学习, 进行数学的“再创造”, 提高创新能力, 更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总之, 课堂情境多种多样, 形式灵活, 它没有一定的定势, 不能照搬前人的经验成果, 教学时必须因不同的学生而异, 因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异。只要我们肯钻研, 肯挖掘身边的素材, 充分利用我们现有的教学设备进行创新教学, 就一定能创设出合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摘要: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和谐、积极的课堂教学情境有助于教学氛围的提高, 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笔者自从事数学教学工作以来, 常对教学情境的设计绞尽脑汁。现将我在教学工作中关于教学情境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情境

合理运用数学情境教学 篇2

——浅谈如何构建高效数学课堂之策略 紫金县临江镇澄岭小学 江友群

摘要 数学教学是具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所有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构建高效课堂,是当前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要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是有效策略之一。因此教者要善于创设情境,让情境教学为数学服务,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 操作 故事 游戏 生活

几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离开了教学情境,也就难以进行教学,情境教学法是有效的。其中的“情境”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起到很大作用:它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又感受到美;它架起了一座抽象到直观、理性到感性、教材到生活的桥梁;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去创设情境呢?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尝试的:

一、创设操作情境

小学数学知识虽属数学学科体系中最基本、最简单的内容,但对于仍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仍然是很抽象的。而动手操作恰好可以在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小学生思维形式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些必要的操作情境,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些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梯形,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梯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学生畅所欲言,当得出了种种猜想后,再让学生动手对各种梯形进行剪、拼、折等活动,通过操作使学生充分感知梯形的面积与它的上下底和高有关系,最后引导他们把梯形转化 成学生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来计算,并推导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实现了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创设故事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于故事性和趣味性比较强的内容兴趣浓厚,如果能够把故事的创设引入到数学课堂,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我给学生讲故事:“一天,小猫和猫妈妈去河边钓鱼,猫妈妈一心一意地钓鱼,钓到了一条又一条的大鱼。而小猫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猫妈妈钓到一条大鱼可以用几表示?钓到两条大鱼呢?小猫一条也没有钓到,能不能也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数的认识教学比较单调、乏味,当学生听到这个熟悉的故事后,对这种贴近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地去思考、去分析。这样创设故事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创设游戏情境

儿童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好胜,可设计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创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如在教学一年级《两步应用题》时,教师可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乘过公共汽车吗?” “好,下面我们就来做„乘公共汽车‟的游戏。”就地取材,用讲台当汽车,找12名学生上来乘坐“公共汽车”,到站后下去8人,又上来5人。由于学生身临其境,有深切的体验和感受,很快就编出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并说出了解题步骤,算出了正确答案。这样在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游戏化,既激发了学 2习热情,又学习了知识,训练了技能,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使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走入了数学王国,领略数学知识的乐趣。

四、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连乘应用题》时,我创设一个春游的情境,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春游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如租车、买门票、买吃的……我们先算一算三二班有8个小组,每组5个人,每人买2瓶水,一共需要多少瓶水?让学生试做后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可以先算一共有多少人,5 × 8=40(人);再算一共需要多少瓶水,2× 40=80(瓶)。还可以先算一个组需要几瓶水,2 ×5=10(瓶);再算一共需要多少瓶水,10 × 8=80(瓶)。这样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学生愿意去参与,使其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同时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了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一门创造性艺术。创设好的教学情境不仅给人以新颖奇异之感,而且使人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和谐美,能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还能有效地激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毅力。它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为灵性飞扬的磁场,能使学生身心获得和谐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2011年版)[2]《河源市优秀教学论文选萃》

合理运用数学情境教学 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情境教学法 思考 设计和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0-0082-02

情境教学是小学各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现在已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广泛应用,因为它生动形象,能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唤醒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在情境教学中知识点容易被学生接受,但是情境的创设不是一个固有的程序,没必要死拉硬拽;情境创设也不是一场演出,非得“敲锣打鼓”,恐怕是否有效才能真正体现它存在的意义。如今对于教学情境的选取和运用显得有些过热,从而走入了一些误区,我们从教者不得不静下来做些思考。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运用的若干误区

1.形式与实际相脱节

创设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内在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较佳的教学效果。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等特点,教师可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将动画、声音、图片、视频有机结合,创设一些生动的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我要学”的心理需求,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动机。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为了形式而走过场的情境时有发生,情境的创设不符合现实生活逻辑,或者与现实生活脱节。

2.场景凌驾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但非凌驾于生活。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这样使孩子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这是目前数学课堂中闪烁的最大“亮点”。但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就与意愿相悖。

3.趣味淡化了数味

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数学在学生的心目中没有生活情趣,枯燥乏味,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鲜活的“问题情境”。但如果一味地追求情境创设的趣味性,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会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运用的相关思考

1.把准目标巧创设

情境的创设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不能摆架子、走过场、不求实效,要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并在情境的激励诱导下,师生共同努力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发展的目的。情境创设应该能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和发布信息,要充分挖掘情境创设中学科的内涵,与学科相融,另外它还要以教材中文本的需要而创设。

2.源于生活求真实

传统的技能训练式的教学,其最大的不足就是将知识和技能从实际应用的情境中剥离出来,成为抽象、空洞的概念、规则、操作方法。而脱离真实情境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常常“沉淀”为不具备实践作用的“惰性知识”或“惰性技能”。创设教学情境正是为了避免传统教学脱离真实生活的窠臼,强调按照真实的生活情境来改造教学,使学生对情境所涉及的人和事产生移情作用,产生沉浸于学习的效果。可以说,真实性是教学情境的生命所在。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留心收集、积累能设计或利用为教学情境的事件、信息,把生活融入教学,使教学面向生活,切不可片面理解“真实性”的含义。所谓“真实性”,就是要求我们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择学生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来唤起学生的真情实感。

3.针对实际求共鸣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针对”: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如年龄、城乡生活环境、学习和生活经验等,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其学习动机;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设计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有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必须认识到,情境创设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它与后继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脉相连的,情境创设的实例就是学习任务的开始或学习的目标。这样不仅有利于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还能确保教学的流畅性,有利于迁移和提高教学效率。

4.快捷方便讲实效

创设教学情境本身并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因此必须充分考虑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恰当把握情境设计和运用的时间。过于繁琐复杂的教学情境不仅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易造成课堂教学内容主次不清,扰乱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选择性知觉;在创设情境时,也要考虑投入产出比,避免增加教师自身的负担。

5.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愉悦的学习感受,保证有质量的学习过程。因此,趣味性也是情境创设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当然,不同的年龄阶段,思维水平和兴趣点都有很大变化。例如,对于小学生来说,一个动画片场景可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对于高中生来说,却不免有小儿科的嫌疑。因此,需要在贴近学生经验的同时,抓住他们感兴趣的事例。

合理运用数学情境教学 篇4

一、周密计划, 提供充分的探索机会

课题教学的一个重要核心在于, 它从宏观上提出了一个问题类型的大方向, 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有序思考的途径.因此, 我们在开展课题教学时, 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将数学问题的思考解答过程进行完全具体的讲解, 反而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独立探索的空间与机会.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情境教学时进行较为周密的计划.

例如, 我曾经围绕四边形的内容为学生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探究课题:如图所示, 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BEFG均为菱形, 点A, B, E共线, 点P是FD中点, 连接GP, CP.若∠ABC=∠BEF=60°, 请试着探究GP与CP的位置关系以及PG/PC的值.课题提出后, 我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初步思路:延长GP交DC于H, 通过构造全等三角形进行推理.这既对大家产生了启发, 又将广阔的探索空间留给了学生.

不难发现, 我们提倡教师在计划情境教学时, 将重点放在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上.为学生预留出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 并使其能够准确高效地完成探索, 对于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技术性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向此方向进行的教学设计侧重, 也为初中教学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二、贴近生活, 降低课题的接受难度

情境教学方式十分明显的一个优势便在于, 它可以通过具体情境的营造使得原本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大大降低学生的知识理解难度.因此, 在将情境教学应用于课题教学的过程当中, 这一特点应当得到延续与深化.

例如, 在相似三角形的内容教学完成后, 我想要带领学生们进行一个有关相似三角形边长关系的课题讨论.然而, 单纯停留在理论表述上的教学很难引起学生们的关注热情.于是, 我引入了一个装修取材的生活情境:小明十分喜欢一个三边长为24 cm, 30 cm, 36 cm的三角形画框, 想要在装修房间时模仿制作一个与之相似的画框. 他现在有两根长分别为18 cm和40 cm的材料, 若以其中一根为一边, 从另一根上截下两段 (可有剩余) 为另外两边, 共有多少种截法? 同生活实际相联系后, 学生们发现数学是可以解决身边问题的, 探究兴趣立刻高涨起来了.

为了能够有效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在创设情境时, 笔者会有意识地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背景氛围.在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状态当中寻找、 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 能够让学生们对于数学研究解除心理上的防备, 轻松自然地应对课题教学内容.

三、总结提高, 提炼数学的思想方法

我们都知道提炼总结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尤其是在将知识点归纳划分为不同的课题进行教学时, 如果能够将总结工作完成到位, 将会很好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系统化.不要认为情境教学只会在知识呈现环节出现, 它在知识总结当中同样能够发挥出巨大的辅助作用.

例如, 为了让学生能够比较深刻地感知方程思想与不等式思想在数学问题解答当中的应用, 我为学生们准备了这样一个讨论课题:服装公司的采购员到工厂选购服装.现有A、B两种服装.若购买A服装9件, B服装10件, 共需花费1810元;若购买A服装12件, B服装8件, 共需花费1880元.那么, 这两种服装每件分别多少元?若卖出一件A服装可得利润18元, 卖出一件B服装可得利润30元, 本次需要购入A服装数量为B服装数量的2倍多4件, 且A服装的最大购买量为28件, 则为保证本次购入服装的利润不低于699元,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购买方案?第一问很明显地需要引入二元一次方程, 即设A、B两种服装的单价分别为x元、y元, 并通过求解方程组得到答案.第二问中既然涉及了利润的限定范围与购买数量的比较, 便很自然地应当向不等式方向思考.若设购买A服装a件, B服装b件, 则有通过对结果进行整理讨论, 果然得出了正确答案.这是方程思想与不等式思想的典型应用情况, 学生们的印象极为深刻.

想要通过情境教学的合理运用完成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 教师需要将每一次情境教学“特殊化”.也就是说,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思想方法的课题问题, 以情境教学的方式对之进行展开.这样一来, 学生在解答问题的同时, 可以清晰地看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影子, 并且易于将其总结提炼出来, 实现能力提升的教学目的.因此, 为了达成教学方式的“合理”, 教师还是需要花费不少心思来设计的.

合理运用多媒体促进小学数学教学 篇5

——多媒体手段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点滴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加强了教育经费的投入,特别是多媒体也随之进入了普通教室。过去只有报告厅、多媒体教室才有多媒体设备,如今,我校每个班级都配备了多媒体,使教学插上了高新技术的翅膀。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合理、正确地运用多媒体,并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呢?

一、直观演示,提升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教学软件,能将文本、声音、图表、图像、动画等结合起来。对此,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特别是农村小学生,他们的兴趣和期待的火苗一定会被烧旺,并随之转化为学习的热情。例如“平均分”是除法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平均分的方法,学生更是难以理解。如果采用CAI课件或实物投影,就能变静为动,直观地展示“一个一个地分”和“几个几个地分”物体的过程,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一个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就这样在电教多媒体的帮助下轻而易举的解决了。在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贴近的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会使课堂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如:在小学数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一节中,可制作一个课件,让一个由多个图形组成的房子分解成一个个小图形,可以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移动、变色、同步讲解、闪烁等进行分割,形象生动的描述图形分割的过程,便于学生切实理解房子面积的计算。

二、运用多媒体,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小学生自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再加上数学学科比较抽象枯燥,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对此学科不感兴趣了,对知识的理解比较缓慢,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电视、录音、投影等电教手段,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和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的效率。多媒体计算机以其速度快、储存量大、易操作等优点,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教师为了让学生弄懂一个问题,有时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去找资料,做教具。但是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只要能在网上下载一些资料,可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时,学生总是把圆锥的体积弄成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其实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可以制作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利用倒水的动画,让学生直观看出只有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才会等于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又做了两个不等底不等高的进行倒水比较,从实验中得出结论。这比教师单凭讲解容易让学生理解。短短的几分钟播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解速度,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了这节课的学习,学习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设计问题情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

但是,传统的问题情景设置,只能通过教师口述或板书的形式进行,不仅浪费时间,同时给学生的理解设置了屏障,很多学生在还没有听懂或看懂问题情景时,教师在时间的催促下已不得不说出问题的答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设置问题情景,就能够直观地以图像、动画的形式设置问题情景,很好地解决学生理解的障碍。例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的教学时,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观察多媒体屏幕上显示的动画,把平行四边形通过生动转化、变换为长方形,在动画之后一个可爱的动画人物问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1.这个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2.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样的关系?3.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又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既能很快从动画和学生观察分析中获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转换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相等,从而得出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又能培养学生考虑问题的全面性、严谨性。这样创设情境,形成悬念,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四、需要注意的地方

有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片面理解,认为只要使用了现代的教学设备,就是进行了现代多媒体教学,因此公开课一定要用多媒体。有的教师为了上一堂公开课,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制作课件上,为表现艺术美感,在课件中使用大量的音乐,有的甚至在学生思考问题时还配以背景音乐。没有把媒体与教学内容充分整合,认真分析哪些内容用什么方式表现为好,利于学生学习。也有的教师忽视了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在设计课件时内容涵盖一节课的全部内容,包括激情导入、设疑、例题讲解、练习题、课外知识等。这样一来,教师只是多媒体的操作者,而且这样大的信息量,势必造成媒体对学生长时间的刺激,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了不断变化的屏幕上,忽视也来不及分析理解重要的知识点,造成消化不良,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吃力,加之长期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丧失新鲜感,若教师教学组织不当,学生感觉单调,视觉疲劳,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多媒体技术再好,也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是一种手段,一种形式,对教学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只能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不能乱用和依赖多媒体技术。

合理运用数学情境教学 篇6

一、创设情境要为学生的学习与探索服务

情境创设不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关键是为学生的学习与探索服务。有些教师片面追求情境的直观形象、生动有趣,而放弃了情境应有的数学思考。如,一位教师教学“100以内数连加”时,这样设计情境:“几只小鸟衔着几张卡片飞来,每张卡片写着一道100以内连加的算式,请同学们选自己喜欢的一道或几道算式完成。”当教师说完要求后,大部分学生没有动笔只是看着屏幕。于是老师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一名学生说:“老师,这幅画真漂亮啊。”另一名学生调皮地说了一句:“老师,小鸟一直飞不累吗?”教师听后,不知该说什么好。

可见,教师力求完美是出于好意,可这样的情境不仅没有为课堂教学服务,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一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需要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情境应着力围绕教学重、难点创设。

每个优秀的教师都懂得如何创设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情境引入新课。比如,特级教师徐长青在教授“圆的认识”一课时,就出其不意地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大锅盖,并以此引出课题。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使一节课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况下进行,课后学生还意犹未尽。

二、创设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特点

情境创设得好不好,需要了解各个年级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特点,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一位教师在执教“认识面积”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去哪些地方旅游?(学生畅谈)

师:老师也喜欢旅游,特别喜欢去海边戏水踏浪、海滩拾贝堆沙。大家看(多媒体出示海滩),这一大一小的两串脚印就是老师和我刚上幼儿园的儿子留下的。请你猜一猜,左右两串脚印,哪串是 我的脚印?为什么?(学生回答)

师:脚印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脚底板着地的面的大小有关)

师:数学上称脚印的大小为脚印的面积。(板书:认识面积)说到面积,肯定与面有关,同学们,请你找一找,教室里哪里有面?用手摸一下……

可以想象一下,教师若直接让学生去找面,结果肯定很勉强,学生的热情也会大打折扣。可教师巧妙地创设了沙滩旅游脚印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体会面积,启发性突出,使学生带着兴趣去探究新的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个情境的创设无疑是成功的。

三、创设情境不能片面追求“生活化”

有的教师认为,问题情境必须是生活化的,于是难免牵强附会地进行生活情境创设,结果常常弄巧成拙。下面是两位老师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进行的不同的情境创设。

[案例一]

师:同学们,谁知道“倒”这个字的意思?(边板书“倒”边提问)

生:是“倒过来”的意思。

师:是啊,生活中有很多倒过来的现象。如,杂技演员可以倒立行走,杯子可以倒过来口朝下放置(图片演示)等等。你能举例吗?

生1:笔可以倒过来放在笔筒里。

生2:书可以倒过来看。

师:说得很好,其实在数学王国里也有这样的现象。(板书:倒数)猜一猜,倒数是什么?

生:倒数就是将数倒过来。比如1倒过来还是1,8倒过来还是8,9倒过来就是6。

[案例二] 男女比赛(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开始)

第一组:(男生做)0.23×5= 0.26×4= 0.35×6=

第二组:(女生做)0.25×4= 0.4×2.5= 0.04×25=

比赛结束,教师宣布女生获胜,男生表示不满,认为比赛不公平。教师问男生为什么不服输,学生指出第二组算式的结果都是1,算起来很方便。(板书:乘积是1)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几道这样的算式,并说说有什么窍门,学生很快得出: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再揭示概念,完成板书:数学中规定“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很显然,第一位教师是想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于是便望文生义地如此演绎教学,弄出难以收拾的结果。殊不知,数学上的“倒数”与生活中的“倒”是有着较大的差异的,此时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不仅使得教学失败,也误导了学生认知。而第二位教师通过创设“计算比赛”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比赛结果女生轻松获胜,更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比较、思考活动,使得概念的揭示水到渠成,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有机地整合教学内容,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使教材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更利于学生探究的深入。当然,数学问题情境并不只是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纯数学知识,重要的是符合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特点,能为学生的学习与探索服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获得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王惠玲.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6).

合理运用数学情境教学 篇7

一、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设置良好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保持好问和好奇的天性

当学生在对一项活动感兴趣并非常兴奋时, 教师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 如果学生愿意的话, 要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 气氛要轻松活泼。教师不断为学生创设成功情境, 充分信任学生,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 要多给予鼓励, 挖掘他们的闪光点, 让他们经常体验到思维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会提问题的能力

讲授“立体几何”这一章时, 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 并要求在观察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理解图中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口头表述提出图形中的数学问题, 翻译成数学符号语言,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 并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拨。

三、充分利用学生的好问和好奇的天性

教学生如何质疑, 并引导学生通过质疑问题后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学生完成后要给予一定的肯定和表扬, 让学生体验质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与成就感。

四、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多渠道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 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 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 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情境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 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激发求知欲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例如三棱锥体积公式推导中, 教师运用《几何画板》做成一个动画, 学生能直观地看到一个三棱柱被切割成三个三棱锥, 它们自由分开或合拢, 各个被切出来的图形直观生动, 学生很快发现三个锥体的体积相等, 深入探究的兴趣很浓。在直观演示的基础上, 教师要学生对三棱锥体积公式提出自己的猜想, 然后进行严格的数学证明。这里运用信息技术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激发了要进一步证实自己猜想的渴望。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 篇8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的需要又产生了数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决定了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形式的多种多样。要实现数学教学中教与学的视界融合,情境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教师应充分利用情境的媒介作用,促进文本与人本的融合,这不仅体现了深刻的教学意义,也是现代教学理念引导下,教师深入探究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途径。第一,情境与教学内容相融,体现深刻的意义指向。从文艺解释学概念出发,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更像是教与学的媒介,教学应该要广泛地体现情境的完整性。情境要与教学内容相融,从而更好地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第二,情境与教学设计相融,体现丰富的知识内涵。我们如果从文本解读的角度审视情境的价值可以发现,情境的作用就是进一步丰富文本的内涵,揭示文本的完整意义。就教与学的过程来讲,情境的媒介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它把数学内容巾原本散落的知识点连成片、穿成线,梳理成一个逐渐深入的问题系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从而发展智力,提高思维水平,进而改变学生的世界观。第三,情境与教学进程相融,体现敞开的活动方式。就数学意义的“视界融合”概念来讲,情境与教学进程的相容更能体现自身经验与现实经验的融合,数学情境中敞开的活动方式,不仅表现为教学进程的开放,而且着力于文本经验与人本经验的重组,体现了思维的灵活。

合理运用数学情境教学 篇9

一、简要解析高中语文情境教学中的不规则现象

心理学表明, 情感是人类从事一切活动的内驱力和原动力。有人对新课程“三维目标教学”作了如下分析:认知目标是教学的基础, 能力目标是教学的追求, 而情感目标则是教学的抓手。前苏联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 这种气氛不仅会给教学带来相应的好处, 同时也能有助于完成教学活动的目标任务。

就社会观察和调研情况分析,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运用已经形成共识, 然而在较多层面上普遍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 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有貌合神离之嫌。就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 教师在情境培养中缺乏真情实感, 传递给人的感觉不是情景交融, 而是无病呻吟或刻意为之。二是有牵强附会之意。就是说在一些教研观摩课上, 执教者“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 虽然具有较强的观赏性, 但是细细体会, 这种创设是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而非以调动学趣为本, 确有生拉硬拽之感。三是有难以驾驭之势。就是某些教师在建构情境后, 忽略了个别学生对情境的独特体会, 另些“比较慢热”的学生尚未来得及感悟而失去了主动体验的机会, 从总体效果看来, 在情境教学中学生依然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四是有“创而不适”之虞。就是在情境创设活动中, 执教者过于紧贴学科本本知识, 而不能把之与社会生活的环境视野有效链接起来, 致使所创教学情境不能完全使用。

二、对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创新实践与初步体会

俗话说:没有通用的, 只有实用的。笔者在学习实践和创新总结的基础上, 根据其创设途径和手段, 逐步形成了情境教学的基本用法, 并在实际中加以变换使用, 以发挥“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之效。

1. 教学情境的科技生成法。

自从现代教育技术进入校园以来, 以其活泼形象、印象和谐、信息海量的独特优势, 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活力, 尤其在创设教学情境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赢得了广大师生的青睐和欢迎。

2. 教学情境的疑思生成法。

“学起于思, 而思源于疑”, 旨在强调“疑和思”的重要性。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之门, 进入“心求通而未通, 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从而有效激活他们的探究欲望。如利用学生的质疑等来创设情境。在督查《师说》的预习情况时, 有学生共同质疑“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受”字词义。笔者首先肯定他们善疑勤思的学习品质;接着借助吴小如在《韩文琐札》中“盖承首句‘古之学者’言之, 言学者求师, 所以承先哲之道, 受古人之业, 而解己之惑也。非谓传道于人, 授业于人, 解人之惑也。”向学生释疑;然而告诉他们:文言文中有很多的字词语序与白话文迥然不同, 深入其中勤学好思, 不仅能够享受其趣, 而且受益良多。此番激励, 有效增强了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和信念。

3. 教学情境的活动生成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有些说理性的白话文或者文言文, 如果按照一般的讲读模式来授课, 则会使得“教师感觉难尽其意, 学生感觉枯燥费劲”。对于这类的教学内容, 至于多媒体教学等其他方式又并不适宜使用。怎么办呢?我们可以采取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让学生们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际感悟。如在教学《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等文言文时, 可以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元进行分角色朗读对话, 从中把握人物语言和性格的内涵特征, 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实在化和形象化。再如, 教学《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时, 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未来的追求展开辩讨交流活动。这样既活化了教学形式, 又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摘要:语言类知识有其相应的生成背景, 因而它的传播和运用也应当在合理情境下进行。所谓教学情境, 就是在学校教育中, 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或引入一定情绪色彩且富有感染性的具体场景, 以有效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 并使其心智得到有益的发展。合理运用情境法教学, 有助于活跃教学状态, 激发学习情趣, 突破教学难点, 显现教学内涵, 能够使得学生在情感的变化迁移和体验共鸣之中与学习内容同呼共吸、感同身受, 从而赢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试对此作出抛砖引玉式的简要阐述, 期望从中收获商榷与指教之言。

合理运用数学情境教学 篇10

一、情境化教学的定义和优势

(一) 情境化教学的定义

情境化教学是由教育体系提出的, 其根本目标是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成绩,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与自己能力相符的发展。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并通过教学情境或教学载体对课堂氛围进行烘托, 将学生内心深处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激发出来, 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这样, 教师和学生不仅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 也能够同时获得更好的发展———教师提高了教学能力, 学生提高了学习成绩。

(二) 情境化教学的优势

在以往的教学中, 我们采取的大多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无论学生的接受能力如何, 教师一味地进行“填喂”, 所收到的效果可想而知。而情境化教学提倡的是自主学习, 教师为学生创设趣味化的、生活化的教学场景, 学生能够从中发现很多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相关联之处, 他们在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也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这种情形下, 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于知识的渴求程度就会逐渐增加, 就会从以往那种陈旧、压抑的课堂桎梏中解放出来, 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思维得到有效激发, 在学习中遇到了问题也勇于提问。教师的解答方式也是以引导为主, 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更为丰富的知识, 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和融洽了。

二、采取有效措施, 设置教学情境

(一) 数学问题故事化

数学问题故事化是进行情境创设的一种常见的办法, 也是效果最好的一种方法。故事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更具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 积极主动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如进行同底数的幂的乘法学习时, 笔者利用一个古老的俄罗斯民间故事对该问题进行了故事化创设:有8个老太太, 每人手里有8根拐杖, 每根拐杖上有8个树杈, 每个树杈上挂着8个竹篮, 每个竹篮里有8个苹果, 问总共有多少个苹果?该故事新鲜有趣, 利用它来进行情境创设和导入, 不仅能够使学生积极地对该问题进行思考, 也能够自然地引入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法则。故事化的教学情境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他们将全部的目光都投入到知识中去, 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也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激发。知识的学习需要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在数学的海洋中, 学生任意遨游, 积极思考, 我们很快就完成了该课知识的学习, 教学目标也高效地完成。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记住了这个故事, 而故事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二者相得益彰, 共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 学习材料要有趣味性

在进行情境创设时, 趣味性的学习材料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学生进行学习时, 兴趣是一个重要的主导因素, 有了兴趣, 学生就会积极、认真地进行学习, 也会主动发现知识学习中的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 积极探索新知识, 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创新。以学生非常熟悉的龟兔赛跑这一故事为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此作为教学材料进行情境的创设。笔者是这样做的:乌龟和兔子要比赛赛跑, 兔子的奔跑速度是每秒4米, 而乌龟则是每秒0.8米, 起点至终点间的距离是2000米。由于上次睡觉导致失败的兔子决定这次不睡觉了, 让乌龟先跑一个小时。大家说, 这次的比赛, 兔子还能获胜吗?小小的故事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他们都积极开动脑筋, 纷纷说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并公布自己的答案, 都想让老师确认自己的答案才是最正确的。当时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积极投入其中, 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在预期的时间内顺利完成。

(三) 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实验具有直观性、条理性和趣味性, 利用实验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知识的学习中来。实验教学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并且, 实验所获得的数据都是真实可靠的, 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时, 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验证, 为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

如进行球的体积的学习时, 笔者就通过一个小实验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首先, 笔者拿出了一个半球, 并用沙子将半球填满, 将半球的半径先定为a。然后, 笔者拿出了一个圆锥, 同样用沙子将圆锥填满, 经测量圆锥的半径和高也是a。最后, 笔者找一个学生上台, 让他将半球和圆锥中的沙子全部倒入一个圆柱中, 该圆柱的高和半径全部为a。在实验中学生发现, 圆柱正好被半球和圆锥中的沙子填满了。学生觉得很奇怪, 反复地进行实验, 所得到的结果都是相同的。学生的好奇心被极大地激发起来, 坐在下面的学生也都坐不住了, 争先恐后地挤到讲台上来, 都想要看看实验有什么神奇之处。笔者趁热打铁, 引导学生进行运算, 并最终由学生自主计算和推导, 得出了球的体积公式。

由此可见, 利用实验进行情境创设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 学生完成了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老师的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 情境创设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虽然它有一定的难度, 相对而言比较复杂, 但只要我们认真钻研, 合理运用, 逐渐地在教学中积累经验, 就能够熟练使用, 利用情境教学为数学课堂教学带来更大的助力。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能够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还能使学生更具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进行情境创设时, 教师首先要明确情境化教学的定义和优势, 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 如故事化的教学情境、趣味性的教学材料以及实验教学情境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有效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创设,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徐秀玲.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与实践[J].新课程:中旬, 2013 (10) .

合理运用数学情境教学 篇11

一、巧设情境,在铺垫中激发学习动机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即利用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置一种由生活、童话或神话中选出的有浓郁趣味性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受到强烈刺激,各种感官得以调动,激发学习动机。这样就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习动机。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即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置一种有新意、有趣味、有一定具体物象的“疑”境,造成一种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的“不协调”,从而激发学习动机。比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我拿出一块面包,向学生强调这是一块面包,并说:“有2个学生没吃早餐,我要平均分给他们吃,怎么分?”学生抢着说从中间切开,分成2份。我又说:“每份是这个面包的多少?”学生说是一半。我接着又问:“如果有3个同学怎么办,每份是多少?”学生一时愣住了,说不出答案。这时我就出示课题“分数的认识”。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可使学生形成悬念,课堂上必然聚精会神地随教师一起研究新课内容,探求问题的答案。

二、利用教材中的画面,使数学生活化

例如:第二册位置中“上下”这个内容,教材中呈现出一幅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画。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蓝天下,雄伟的大桥横跨长江,一艘轮船正从桥下穿过,桥上的铁道上奔驰着一列高速列车,铁路上方的公路上正行驶着一辆辆各式各样的汽车。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画面。经过老师的形象描述,学生一下子被画面吸引住,投入到“上下”位置的学习中。20以内的退位减法学完后,书上设置了这样一个例题:学数学用数学。教材呈现的是学生放学后游戏的画面:春天,同学们在美丽的大花园中做游戏,远处有十几个同学在茂密的树林中捉迷藏;近一些有一群同学在草地上围一个圆圈一边唱一边跑,玩丢手绢的游戏;近处有十几个同学在踢球,瞧他们玩得多开心呀!绿油油的草地、茂密的树林、活泼可爱的小伙伴们一下子将同学们带到了游戏之中,这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比较容易了。

三、创设活动情境,使数学具体化

例如:平面图形的拼组中设置了一个风车手工活动,要求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的纸,通过折剪、固定成一个风车,使学生亲身体验正方形四条边相等的特征,看到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关系,风车做好后转动风车,看到它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通过手工活动,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关系、风车与圆的关系,这些抽象知识被学生所接受。为了让学生尽情的折一折,发现更多有趣的知识,我让他们再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自己熟悉、喜欢的任意东西。同学们一下子忙开了,有的学生折了“东南西北”有的学生折了“衣服、裤子”,还有的折了“照相机”。有的同学还在“东南西北”上写了名字,在开心地玩呢!这时,我举起学生折好的“东南西北”让大家觀察,果然发现“东南西北”展平时可以清楚地看到八个三角形和四个正方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而一件“衣服”上有8个三角形;一条“裤子”上有12个三角形。接着让学生用小棒拼一拼,摆一摆。这样做拓宽了学生平面图形拼组的思路,很自然的由折向拼过渡,引导学生拼出更多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感受数学之美。

四、利用教材图片,使数学形象化

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中,第一个内容就是数数。图中呈现的是:广阔的草地上有成群的小羊,小精灵明明提出问题:“让学生估一估有多少只羊”。学生在学习了20的基础上能很快答出羊的只数比20多得多。再让学生数一数究竟有多少只?学生有的一只一只地数出一百,有的十只十只地数出一百。将抽象的数一百用形象的羊来表示,使学生整体感知了一百有多大,建立了初步的数感,将数数形象化,易于理解,便于记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早晨起床上学要看时间,路上买早餐要学会使用人民币,到了学校要走到自己的教室找到自己的座位,这里要用到“位置”,做广播操排队回教室要沿着楼梯右行,要弄清“左右”,又用到“位置”。数学的用处非常大,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教学中让数学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轻松地理解、快乐地运用,将广阔地现实生活作为学生生动的课堂是数学教学的真正目标。

合理运用数学情境教学 篇12

一、创设生活情境, 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可以说数学学科植根于生活、来源于生活, 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只有将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才能避免机械而枯燥的灌输, 才能焕发出数学的学科特征。新课改非常重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提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 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现象来拉近学生与数学教学的距离, 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1. 以生活导入。

即以所熟知的生活现象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从而改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抽象深奥难学的印象, 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 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 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一次购物的生活场景。学生都有过与家长一起购物的生活经历, 通过这样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 进而会对新知的学习产生兴趣。这样的教学更易取得较好的效果。

2. 回归于生活。

学习的最终目标并非只是拥有, 而是运用, 只有做到知行统一, 学以致用, 我们的教学才能成功。数学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其价值最终要体现在实践运用中。我们要以数学的眼光来审视生活, 要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素材, 整合教材与生活, 为学生设计具实践性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充分将所学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如在学习认识钟表后, 我们可以让学生来记录一家人的作息。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这正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还要善于捕捉、精心设计, 为学生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 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产生强烈的探究欲, 进入欲罢而不能地主动求索境界。如在学习正负数时, 我让学生来帮助我记录各大城市的温度, 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地记录零上多少度, 而对于零下多少度却很茫然, 不知如何记录。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 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 而学生并不能成功解决, 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此时, 教师再因势导入, 告诉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我们就可以准确地来记录温度。”这时, 学生所展现的是强烈的学习热情与积极的学习情感, 会跃跃欲试。这样新知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

三、创设操作情境,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素有思维的体操之称, 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系统性, 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与运用基本的数学知识与定理, 还要让学生学会数学思维, 这才是现代教育下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思维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建立在一定的操作基础之上。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的“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手使脑得到发展, 使它更加明智, 脑使手得到发展, 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要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中主动思考, 构建知识, 拓展思维。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一内容时, 直接告诉学生这一定理, 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即使由教师来直观地演示推导过程, 学生并没有经历动手与动脑, 同样也无法达到真正的理解。而为学生创设操作情境, 让学生自行准备各种三角形, 在小组内展开探究, 不仅给予了学生自主选择与操作的空间, 还会让学生积极动手动脑, 在小组内展开激烈的讨论与交流, 探索出多种求解的方法。如剪切拼成平角、逐一测量等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在此基础上, 我再让学生思考并进行操作, 将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 大三角形和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将两个完全一样的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角形, 原来的两个小三角形和后拼成的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这正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而通过创设操作情境, 让学生积极动手操作, 可以让学生在动手中透过表面达到深层次的本质理解。

四、创设多媒体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与传统教学媒介相比,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具有很强的可视性与互动性, 它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信息传递方式, 突破了传统教学所难以逾越的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 以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多种角度来直观动态地呈现教学内容, 可以带给学生全新的感受。这尤其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 更能够吸引学生, 带动学生, 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展开有效探究。为此,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 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充实而快乐。如在学习认识图形时, 图片展示立体感不强, 实物展示并不能展现更多, 而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弥补它们的不足, 实现优势联合, 将更为丰富多样的图形与实物等以其特有的图像处理与综合演示功能来直观形象、立体而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此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教学情境, 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 将学生带入图形的殿堂。而且, 利用其特殊功能来将实物抽象转化成图形, 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的理解, 能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感。

上一篇:提高朗读教学的方法下一篇:氨基甲酸乙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