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心理调试

2024-08-10

学困生的心理调试(共12篇)

学困生的心理调试 篇1

摘要:高校学生干部在学生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职责特殊、任务繁重使学生干部成为心理问题的易发人群。因此, 对于学生干部自身的健康和高校学生工作的有序开展, 有效引导学生干部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心理键康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 高校学生干部的心理状况更应受到重视。大学中, 学生干部比普通同学多担当了学生工作、承受着更多方面的压力, 成为心理问题的易发人群。

那么高校学生干部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他们又将如何进行心理调试呢?笔者根据自身多年来作为学生干部的经历, 结合专业知识, 总结如下几点:

一、压力过大

压力过大是高校学生干部普遍面临的问题, 而且面对多重的压力。像其他普通学生一样, 学生干部也要面对学业压力、就业压力, 另外“他们还要面对老师学生交付给他们的各项工作, 以及校园中学生活动和学生组织的各种评比、学生会学生社团的评比、社会实践的评比等, 从某方面来说评比结果代表了他们的工作成绩, 面对这多重压力, 他们比普通同学的压力更大。”学生干部在重压下容易出现诸如精神高度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各种心理问题。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1、做好心理放松计划, 进行脱

敏—暗示—巩固等心理放松训练, 以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稳定情绪, 缓解心理压力。

2、有规律地生活, 正确对待学习、工作所带来的压力, 通过保持愉快的情绪淡化压力的负面作用。

二、厌学情绪

高校学生干部需要在工作上付出较多时间, 而有些学生干部处理不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 把大量时间只用到工作上, 造成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由于学习成绩下降, 学生干部很可能产生学习上的挫败感, 对学习失去兴趣, 甚至出现厌学情绪。为了寻求另一种满足, 很多学生干部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工作上, 争取在工作上取得成绩, 以弥补学习上所产生的挫败感, 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学生干部厌学情绪的产生, 对其自身的发展非常不利, 必须寻求一种解决办法。

第一、改变自身认知方式, 纠正只重工作而舍弃学习的错误认知。

第二、向老师及同学诉说自己的困境, 实现时间的合理分配, 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

第三、了解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及时进行自我心理疏导, 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质, 完善自己的世界观及人生观。

三、报复心理

报复心理“即在交往中, 自认为受了委屈或者情感、人格被伤害时所产生的伺机反击的心理。有的大学生对别人在不经意间伤及自己的言行久久不能释怀, 甚至伺机报复, 双方本来可以化解的矛盾加剧, 造成人际关系的恶化。”个别学生干部心胸狭隘, 伺机寻找各种机会打击报复没有与自己处理好关系的同学;甚至利用与领导老师接触的机会, 故意煽风点火, 混淆视听。报复心理危害极大, 它瓦解斗志、破坏团结、损害身心健康, 甚至会酿成“一失足而成千古恨”的悲剧。

这种心理问题出现时, 学生干部必须努力克服。一要加强自我控制。在现实生活中, 碰到不顺心的人和事、特别是自己的人格和利益受到侵害感到痛苦而产生报复心理时, 要认真考虑后果。二是要提高自我修养。在和同学们的交往中, 不要袒护自己的缺点, 该认错时就认错, 诚意接受别人的意见。

四、人际交往障碍

有些学生干部反映自己在与普通同学的交往中, 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往障碍。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个别学生干部存在自满情绪、不能实现干部角色与学生角色的恰当转换、缺乏与一般同学的交流沟通等。交往障碍威胁学生干部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也不利于自身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学生干部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1、恰当转变角色, 摆正位置。学生干部既是学生又是干部, 明确不同情境下自身的位置, 适时转变角色。2、真诚、平等待人。同学之间固然存在差别, 但在交往中却都追求平等, 强者不愿被迎合, 弱者不愿被鄙视。3、换位思考与心理相容。站在他人位置看问题, 理解他人也就帮助了自己。

总之, 心理问题出现时, 及时的自我心理调试将帮助高校学生干部走出心理困境, 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工作, 实现身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毕奎奎:《浅谈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第11期。

[2]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积极心理》,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年。

[3]肖建宗:《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探究》,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9年第4期。

学困生的心理调试 篇2

经济师考试的考前如何调试心理

。目标不要过高,力所不能及的目标只能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当然,目标也不能过低,否则,激不起斗志和潜能来。心理学实验证明,抱负水平和学习效率呈倒U型的关系,抱负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使学习效率降低,只有中等强度的抱负水平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效率。考生的自我抱负水平与家长对他的期望有非常高的相关。所以,考生要和家长沟通,争取达到二者的一致,这样,来自家长方面的压力就可以和考生的自我压力重合,考生就不必受双重压力的夹击。这对减轻考生的心理负担是很重要的。

其次 学会自我放松为了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考前一个月开始,考生就应该学习自我放松的技巧,特别是那些有考试焦虑症的同学。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请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结合使用。患严重考试焦虑症的考生应该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学习用系统脱敏法放松。

1,自我暗示法 当感觉紧张,焦虑时,用积极的言语暗示自己:“我很平静”,“没什么了不起的事,只要我尽心尽力去做就行了”用正面肯定的言语做暗示,不要用“我不紧张”之类的否定的暗示性语言。

2,深呼吸法 用腹式呼吸,慢慢地深吸一口气,让气体在腹部停留5秒左右,再慢慢呼出。深呼吸的同时,专心想象气体在你体内的循环的情况。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可以随时随地练习。

3,推桌法 端坐在课桌前,两脚分开平放,与肩同宽,腰挺直,

备考资料

两手前伸,手掌抵住桌子的前端,斜向下用力前推。想象自己正在用力推一堵墙。直到感觉手臂有些酸软或有轻微的颤抖时,收回手掌全身放松。用力推一堵墙也可以产生同样的放松效果。

4,想象法 想象自己正走在静谧的大海边,感觉到清凉的海风拂面,听到涛声阵阵,一波一波的浪花轻轻舔着你的脚心,舒适惬意。用这种方法可以想象任何使你放松的场景。不过最好每次想象同一个场景,这样可以更快更好地达到放松的效果。

再次 调整好生物钟,与正式考试要求的最佳水平的发挥时间一致 中考、高考都是集中三天时间考试。在固定的考试时间里要求考生发挥出最佳状态。为了发挥地最好,考生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根据正式考试的时间要求调整自己的生物钟。在平常的学习中有意识锻炼自己在上午和下午的特定时段里,大脑最清醒,思维最敏捷,反应最快。

学困生的心理调试 篇3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高中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比较复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高中生自身成长的原因。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成长发育期,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调节的适应能力不是很强;其次,家庭的原因。一方面,有一些家长以功利的价值取向塑造子女,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少数家长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以极不认真的态度草率处理婚姻、工作和人际关系,从而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再次,社会的负面影响。社会所存在的阴暗面不仅会严重毒害学生的心灵,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疑虑、困惑和无奈等心理障碍;最后,部分教师没有正确地理解和认识学生的心理问题,甚至把心理问题德育化。事实上,教师应全面分析学生的行为表现,不能因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而认为他们思想变坏、不思进取、品德低下,更不能因此而对学生冷眼相看。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无论高中生出现哪种心理健康问题,都会直接影响他们优良品德的培养和形成,且直接影响高中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甚至还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试途径

1.加强自我调控,增强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个适应能力强的人,能对周围环境和事物有清醒、客观的认识,能较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乐于接受新事物,能承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不幸。例如高中学习的知识密度大、知识难度加深,课程进度快,要想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学生就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在生活和交往方面,为了学会独立处理事情,必须重新认识自己、调适自己,给自己定位。随着高中生心理和生理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独立性、自主性逐渐提高,心理闭锁性特征会更加明显,这就需要家长、教师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避免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出发点,师生共同确立活动目标,通过师生共同的活动,如情境体验、角色扮演、谈话交流、行为训练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和感悟,帮助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学生学会自助为归宿,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整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3.加强学法指导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增加心理教育内容,就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健康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不仅扩大了心理教育的空间,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各学科的教学质量。因此,心理教师不应将自己封闭在咨询室里,而要积极地与广大学科教师、领导交流教学心得,以利于他们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谈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试 篇4

心理调试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 它的本意是指人在社会当中, 难免会遇到一些限制或者制约, 为了更好地满足个体的需求, 减少冲突与制约, 就应该根据个体的信息和状况, 进行不断的调整, 有效化解心理矛盾, 减少心理冲突, 使其能够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

由此可以推论出, 所谓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就是,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 同样会遇到一些限制或者制约, 更具体地来说, 可能是挫折与失败, 那么为了减少这些不利因素给自己带来的冲击, 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 不断地采取措施进行心理调解, 以减少这些不利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实的局面。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的作用分析

心理调试可以让大学生保持良好健康的就业心理。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 就可以客观地分析自身现实和就业现实,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成合理的就业观。在就业中, 就能够经受困难和挫折, 在竞争中勇往直前并积累经验教训, 从而赢得就业机会、获得就业岗位。同时, 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 更是大学生科学就业规划、职业发展的基础。而且, 个人的职业发展是一个过程, 就业只是迈出的第一步。不良的就业心理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毕业求职时的状态和行为, 在今后的工作中也会产生负面干扰, 决定他是否能够胜任职业角色、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 只有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 才能真正地在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结合中成长、成才。

减少大学生的心理挫伤和过激行为。每位大学毕业生在经过4年的大学生活后, 都会对自己的就业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然而, 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毕业生产生了各种类型的就业心理问题, 如果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正确的排解和引导, 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导致心理的挫伤。当辛苦获得的大学文凭不能成为他们顺利就业、安身立命的保证时, 希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很可能使一些就业心理问题严重的毕业生做出不理智的过激行为, 危害自身、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据报道, 湖南某高校的学生吴某, 毕业当年在参加了一次毕业生的人才招聘会后, 因就业心理压力过大而选择跳楼自杀;四川某高校一名女大学毕业生, 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单位, 无法偿还高额的助学贷款选择跳楼自杀;浙江某高校的学生周某, 一心希望考上公务员, 但未能如愿, 竟持刀行凶杀人, 造成一死一伤;广州某高校毕业生, 因没有通过全国公共英语四级考试不能获取学位, 喝下敌敌畏后从七楼跳下;等等。这些因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引发的“血的教训”, 使得人们对社会机制出现信任危机, 给当前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带来阻力, 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隐患。因此加强心理调试教育, 十分必要。

减少心理不平衡带来的冲击。在大学生毕业时, 能够就业是家庭和学生本人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在支付了巨额的教育成本和四年的光阴之后, 不能实现较为理想的就业, 无论是对大学生本人还是对其家庭都是极大的心理打击, 非常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就业心态。就在近几年, 已经有一些大学毕业生片面地把就业难、就业不理想等原因, 集中认为是政府就业措施不力、高校盲目扩招的恶果, 并且已经开始有了这方面的共同利益认识。这是就业心理存在问题后, 没有得到有效排解和解决的后果。“如果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 这部分群体就有可能拥有共同的群体意识, 而这一群体成员的构成是大学毕业生, 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 具有明确的利益要求, 又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 容易冲动, 而且具有既有的叛逆文化。”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再加上自己切身利益受到侵害, 就使他们更容易制造新的社会冲突。这将会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的策略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面对就业形势的紧迫和岗位竞争的加剧, 毕业前的半年到一年时间已成为大学毕业生心理、意志、情绪、行为上的危机期和艰难期。在面对就业时, 因为各种原因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存在许多问题, 其主要表现为:

对就业的过度焦虑恐慌。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虽然说外面精彩的世界让一直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有对踏入社会的渴望, 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 使他们产生了一定的焦虑和恐惧感。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 社会就业供给与相对有限的就业需求及复杂的工作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干扰, 让一些缺乏社会经验、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产生种种激烈的心理冲突, 感到焦虑甚至恐慌。担心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 找不到发挥自身特长、利于自己发展的单位和工作环境, 害怕就业时遇到挫折等, 特别是一些长线专业或性格内向或成绩不突出、能力一般的大学生, 更加焦虑和恐慌。

对就业回报的期望值过高。在毕业前, 就业回报的期望过高是大学毕业生的普遍心态。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 是以投入高额的学费作为前提的, 所以大学生在完成学业后, 都希望在短期内得到较高的回报。因为大学生不了解社会现实, 常理想地把就业目标定得很高, 对就业回报的期望值过高, 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企业就业, 渴望高职位、高起点、高收入;甚至有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 对用人单位提出许多过于强调个人利益的要求。然而, 现实的就业市场, 无法满足每位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与期望。许多大学生在就业中偏执地坚持自己的就业标准, 有时宁愿不就业, 也不肯降低个人的就业期望值。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 过分追求专业对口, 不顾社会需要、专业的适应性、自身兴趣特长, 人为地减少了自己就业的机会。

对自己认知:自卑与自负。大学生在就业前, 往往是踌躇满志, 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后, 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因为没有勤奋学习导致成绩一般;因为没有注重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 在就业时就勇气不足, 悲观失望, 觉得自己事事不如别人, 也不敢正视就业问题, 更不敢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 甚至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不战而败。

与自卑心理相反, 有些大学毕业生因为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好, 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较强, 或是毕业于重点或名气大的学校或所学专业需求紧俏, 认为自己技高一筹, 总是以“天之骄子”自居, 高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好高骛远, 在就业过程中对自我的评价过高, 形成自负心理, 订立的就业目标太高, 就业同样不会顺利。

与他人比较的从众与攀比。在就业工作中, 每个大学生的就业、择业目标都不具有可比性。但是许多大学生总愿意拿自己与身边同学进行比较, 用别人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择业标准。在就业过程中, 独立性不强, 缺乏个人主见, 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 别人说什么工作好他们就寻求什么样的工作, 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和状况, 忽视所学专业的特点, 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 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 过分追求实惠、追求功利, 盲目寻求所谓热门的职业, 盲目从众。还有许多大学毕业生总是愿意与别人的就业状况进行比较, 抱着“他能去, 我也能去”的态度, 嫉妒、攀比, 总想找到一份超过任何人的十全十美的工作。这种从众、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 丧失了就业良机。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的策略。大学生自身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是由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决定的。目前,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冲击, 大学生更应该注意评价自己的价值取向, 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刻领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实质,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就业观。作为新时代的大学毕业生, 教育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培养, 大学毕业生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 报效祖国, 服务人民, 决不能只看重工资待遇的高低、工作条件的好坏, 有功利拜金主义的倾向。

在处处充满竞争的年代, 大学毕业生应当树立竞争的就业观, 敢于面对竞争, 不断增强竞争能力从而学会竞争, 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新的就业形势, 也要求大学毕业生转变和更新就业观念, 树立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就业观念, 就业形式有许多, 毕业生应改变一次就业的传统观念, 也不能一味地以稳定为标准, 要有创新的就业精神,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同时做好自主创业的准备, 拥有乐于创业的精神。当然还要同时树立艰苦奋斗的就业观, 尽管社会发展了, 生活水平提高了, 但艰苦奋斗的传统和精神不能丢, 尤其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 更加重要。大学生还必须树立越挫越勇的就业观, 及时调整心态, 振奋精神, 勇往直前, 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大学生要加强自我认识, 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面对就业的大学毕业生, 在求职就业前, 应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 对所处的时代特点、社会环境有全面的认识, 了解社会需求及职业的要求, 同时大学生自身还要全面、正确、客观地对自己进行评价, 实现合理的自我定位。面对就业, 大学生首先应当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发展方向、个人的工作能力、自身的优势劣势有完整客观的认识, 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位置, 在就业中不妄自菲薄, 也不狂妄自大, 要克服缺点, 发扬优点, 才能找到自己较满意的职业。

大学生在就业前, 还应当明确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 客观地认识自己后, 才能更好地调整就业心态, 从而设立更恰当的就业目标。所以, 我们不仅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还要知道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做什么样的工作, 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实现正确自我评价的同时, 大学生还要树立就业的自信心, 相信自己的才能, 满怀信心地展示自我、迎接挑战、参与竞争。即使暂时失败, 也不必失落, 总结经验教训, 越挫越勇。

大学生应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 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 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避免出现各种就业心理问题的前提就是大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这里所说的就业准备主要包括就业心理准备、自身专业、文化素质能力的准备和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 要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大学生活行将结束, 踏上社会之前, 转变角色是最迫切的就业心理准备, 由一个被称之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 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客观、冷静地进入就业状态, 在选择职业的同时, 也要接受社会的选择, 正确地迈出人生这一步。其次, 要做好自身专业、文化素质能力的准备。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避免就业心理压力对自己的困扰, 不断学习, 努力钻研, 刻苦自律, 完善自我, 是基本的道理和根本的出路。在大学学习中, 大学生要在加强专业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 积极主动地走出校门, 走进社会, 加强社会交往, 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 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充分利用高校的学习环境, 不断地塑造自己, 培养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做到在走上社会就业之前, 充分了解社会。这些能力的提高, 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如虎添翼, 也自然会减轻就业心理方面的压力。再次, 大学生要做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要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以便在大学的学习期间能有方向、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准备。先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即自己希望将来做什么工作;然后设计自己的职业通道, 即确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目标所需要经历的过程、途径等。

(田洪伟, 洛阳理工学院;杨小波, 河北大学)

编校:施宇

摘要: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如何进行良好的心理调试, 保持一个良好的就业心态, 对大学生乃至对整个社会来说,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心理调试的基本内涵出发, 着重探讨了大学生心理调试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 然后针对如何进行心理调试, 提出自己的对策和建议。

学困生的心理调试 篇5

在人们的印象里,医生是“懂医”之人,应该最会保养,身体最健康了。而事实并非如此。

与一些医务工作者深入接触,往往看到的是“苦颜”,听到的是“苦水”。他们不但要做好临床,科研也不能落下,否则职称晋升就有问题;不但有夜班,还有24小时连班,身体经常处于疲惫状态;如果哪天不小心,或态度不好,患者到院长那里告状,自己就得“吃不了兜着走”;更为可怕是“医疗事故”“医疗纠纷”这两把利剑,时时都悬在头顶。怎一个“累”字了得!身体又怎会好得了?

医务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健康是保证患者健康的前提,也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所不可缺少的。我们在关注其他人群身心健康的同时,是不是也该关心一下医务人员?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国制定了一条法律,人自己不能给自己剃头,必须由理发师去剃,否则就是触犯了法律。这时出现了一个问题:某个镇上只有一个有资格的理发师,那么他的头由谁来剃?

如果我们把这个悖论故事放在我们医务工作者身上,出现的问题是医务人员的病由谁来看。这个比喻可能不太恰当,但我们要表达的意思是,关注医务人员的健康问题,可能是来自医学以外的东西!

健康出问题 医疗质量下降

有人曾对100多名医务工作者进行过体质状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调查,发现在他们中存在较多的健康问题首先是睡眠问题;第二是无体力支出下疲劳状态明显;第三是情绪不良„„。而医务人员的健康问题,又直接导致医疗服务质量的下降。主要表现为:

1.精力缺乏。出现工作能量的耗竭感,持续工作精力不济,极易疲乏,自感体质虚弱,身体的抵抗力下降,体重改变过快。属这种状态的人群非常大,而且女性多于男性。

2.心情很差,但在很多情况下无法找到原因。空虚感明显,觉得自己好似被掏空了一般,工作热情减退,没有目标感,缺乏激情,自我评价下降,并开始怀疑他人,经常会主动对自己所面对的事情减少心情上的投入。

3.情绪难稳,易“上火着急”。情绪疲惫较为明显,烦躁易怒,冷漠麻木,遇事爱责备或迁怒于他人。对工作丧失热情,与同事及陌生人的情感资源就像干涸了一样,无法找到关怀他人的心愿。

4.淡漠事业、家庭、交友。个人成就感降低,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工作变得机械化且效率低下,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不再付出努力,消极怠工,离职倾向加剧,有的人干脆转行。

5.人格脆化,常为一件“不足挂齿”的小事而没完没了。人际关系恶化,以一种情绪化的情感去对待自己周围的人,对他人不信任,无同情心可言,冷嘲热讽,刻意地与他人保持距离,对一些小事反应过度等。

6.行为怪异。主要在40~55岁的人群中表现明显。一是与他人(或家人)的摩擦增多。二是偏激行为明显,男性多爱在外面“喝酒吃饭”,女性多爱“异型穿戴”。极端的状态会出现酗酒、嗜酒如命、抽烟加剧等。

由此可以看出,在医务人员态度不好,或责任心不强时,我们不能只从其思想品德方面考虑问题,还要考虑环境因素困扰、心理障碍、体质下降等因素。医院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应关注医务人员们的心理、身体状况。这样有助于找到问题的实质。

压力+不良生活方式 走入“亚健康”

调查显示,75%以上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而我们的医务工作者中“亚健康”的比例不会比这低,甚至会更严重。有人曾对某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过身体机能的测试,测试项目包括身高、握力、肺活量、单脚站立时间、反应速度、俯卧撑、体前屈、纵跳、台阶指数等。结果发现,他们的总分都很低,在几个反应体质好坏的项目中,得分也不高。如反映心脏工作能力的“台阶指数”,反映人体肌肉、韧带、血管弹性的“体前屈”,反映人体总质量的双腿能力“单脚站立”,在这几个项目的测量中,所有被测人员的平均值都不高。

从测量结果来看,被测人员的体质在总体上是下降的。而体质下降正是“亚健康”的一个表现,体质下降也是“亚健康”的开始。它首先影响人的精力、心情、行为等,进一步发展,疾病(特别是“慢性疾病”)就会乘虚而入。

医务工作是一项高风险、高技术含量的服务工作,人们看到的往往是医生风光的一面,而对他们所承担的各种心理压力却知之甚少。比如一个外科医生,在他做完一台手术后,他会和家属一样关注患者术后的各种反应:“这个病人排气没排气?”“会不会出现并发症?”等等,这些问题会一直压在他的心里,直到病人情况一天天好起来,他才能如释重负。更重要的是,作为外科医生,手术是要天天做的,所以这种心理的重压也是每天都存在的。这是正常情况下的压力,而一旦遇上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其心理压力更为沉重。

除了精神压力外,许多医务人员在嘱咐患者“注意生活方式”的时候,自己却做不到生活方式的“良好”。我们经常会听到医生们这样说:在看门诊时,一坐就是半天,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站起来活动活动了。还是因为工作忙,一些医务人员一日三餐都是“瞎凑合”。

心理压力+不良的饮食习惯+体力活动过少,医务人员出现健康问题就不足为奇了。调适内外环境 摆脱困局

影响医务人员身心健康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在2004年6月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医师论坛大会上,中国医师协会发表了一项调查报告。报告称,有48.4%的医师认为执业环境较差和极为恶劣;有63%的医师不愿意子女报考医学院校;绝大多数人认为待遇与职业工作不相称。调查报告还显示,目前执业环境不良的突出表现为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多。医师普遍感到执业中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得不到保障;医疗纠纷问题成为影响执业环境的主要因素。有关医院管理者指出,目前临床专业人员想方设法去医疗技术科室,在报考研究生时常改行到基础医学专业,而不愿从事临床专业的现象比较普遍;妇产、儿科等风险和责任较大的科室,更面临着专业队伍萎缩的局面。

可见,除去医疗行业本身的高风险、业务忙对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有影响外,执业环境对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影响更甚。当然,执业环境的不良,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很多的社会因素在里面,这里笔者不做过深探讨。

我们要说的是,要保证医务人员的健康,须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单位要不断提高医学以外的健康环境的建设,根据自身群体健康问题采取干预手段;另一方面医务人员要学会自我调节,尝试通过运动、休闲、娱乐、饮食等途径来改善自己的健康,不能忽视自己身体出现哪怕是细微末节的问题。

医务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和自我调适

医院管理者和科室负责人应帮助医务人员正确认识和适应目前的执业环境,减轻心理

压力;了解医务人员的困惑,建立相应的减压机制,给医务人员一个释放心理压力的平台,这对提高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1、加强心理疏导医院管理者和负责人应加强对医务人员进行心理学知识方面的培训,掌握与患者心理沟通的方法和自我心理疏解的方法。

2、学习沟通技巧医护人员要学习人际交往和医患沟通的技巧,在诊疗过程中及早与病人进行充分沟通,增强彼此间的信任与理解,正确引导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诊疗和护理的期望水平,通过合理的解释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医学所具有的风险性,科学的认识和对待医疗活动。这样可避免大量的医疗纠纷,防止分散医务人员的精力,减轻工作和心理压力。

3、保持积极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积极的心态开始。医护人员在遇到困难和遭受挫折时,要主动调整内心产生的消极态度。西方有智者说过:“你改变不了客观,但可以改变主观;你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心境;你改变不了他人,但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可以掌控自己;你不能样样顺利,但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容貌,但可以展现笑容。”心态决定状态,这就是主导人生境况的砝码。

学困生的心理调试 篇6

【关键词】心理调试;积极;学习效果;高效课堂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新的教学方式等进行深入思考和不断创新,总结有效的教学经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英语教学质量的优与劣不仅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还依赖于教师认真思考如何打造高效英语课堂,确保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开心,有效化解教与学之间的矛盾,达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

众所周知,进入初三的学生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容易出现对自己学习上没有信心、对前途担心、对父母说教反感、心情烦躁压抑等各种现象,其实这些现象在初三的学生身上表现出来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些出现的种种心理不适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的话,就很有可能影响我们的学习和考试成绩。作为毕业年级英语老师,如何积极做好学生心理调试,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就成为一个迫在眉睫而又充满挑战性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本人认为高效英语课堂教学可以通过全面渗透、心理诱导等多种形式展开。

一、继续营造民主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心理开放

例如每节课展示一条英语格言,用英文讲述考试趣事,以及课前五分钟唱一支英文歌曲等,比如,针对饮食健康方面可以给学生教这个谚语—One apple every day, keep the doctor away;身体健康方面有—Doing exercise one hour a day, live happily the whole life;心理健康方面的言语有—Don’t chop the trees in winter, 激励学生不要因为眼前的压力而放弃奋斗。在课堂中精选励志性的故事作为阅读材料也能起到事倍功半,一举两得的效果。例如下面一则故事。《You are beautiful .Just the way you are. —— Nick Vujicic 》中学阶段是情趣教育的关键时期,通过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英语学习的兴趣,产生情感迁移,使注意力集中和持久,自觉地产生学习英语的愿望。在此同时尽可能以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内在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尽可能让每节课出现“三声”——讨论声、掌声、笑声,多说“Try it ,please.”“Don’t be nervous” “Take it easy.” “You’ll do it better next time”之类的话。使学生与老师进入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之中。其次,创建QQ 群,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解答学生在中考前所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及心理困惑,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位学生模考前异常紧张,怕自己成绩下滑,晚上无法入眠。她把自己的痛苦发微信给我,我们俩刚好都热爱瑜伽,我就告诉他,现在你来做一下瑜伽冥想试试。第二天,小姑娘高兴地向我说声“谢谢”。

二、精心设计英语课活动方案,加深学生自我体验

在全面研究学生、承认学生差异、认同学生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的基础上,设计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如对话练习,允许学生积极大胆地使用初一、初二学过的语言,温故知新,并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受到教育和启迪。例如在复习“used to be ”这个语法点时,引导学生以讲述过去的趣事等为依托,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学生的表达非常有趣,I used to play basketball after school, but now I study all day. I used to be slim, but now I’m a little fat.I didn’t use to have a mobile phone, but now I have a NoteII. 从而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轻松欢快中,进一步练习口语表达及写作能力。

三、深化课堂知识,促进能力迁移

每次活动结束后,都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畅谈活动的感受,促进学生产生共识。①当学生表达不是很清楚时,我多用“your meaning is ……” “would you like to say ……”协助学生将自己的感觉更具体清楚地表达出来。②将学生的体验与感觉加以整合,增加彼此的认同感。③在学生讲述自己的体验感受时,运用语言、眼神、表情、手势等给予鼓励和强化,如:I’m glad you have done better than before…… 比如,前段时间,有一个学生上黑板听写单词,20个中,才对了5个,我本来想如以前那样批评一顿,再惩罚抄会。我转念一想,在这个时期学生的各种作业练习较多,学生也不是有意不去记单词。所以,我走到他跟前,用我们两人能听到的声音说了几句鼓励的话,没想到,第二天他主动要求听写,还告诉我他全部背会了,果然他得了满分。我想起了一首歌唱道——一句知心的话语胜过万钧雷霆,一个亲切的呼唤能有起死回生的力量。

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要将学习行为变成习惯,还需要课后的实践以及实践中不断地反馈和调整。在对班级每一名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充分调研基础上,我设计出不同的家庭作业套餐——精选中考模拟题,结合各模块、各知识点复习进度,分层次布置给不同学生群体,如不及格的学生只做基础单选,词汇;中间的学生加上完型阅读题;优秀的学生可自己选择薄弱题型来强化训练,让他们在灵活而又富有针对性的作业中,各自拥有成功的体验与进步的快乐。在2013中考中,我所教授的班级一位学生成为中考状元,其中英语科目高达147分。

四、建立“英语考试自我诊断档案袋”,在“step by step”中针对反思改正不足,记录点滴进步,不断激发冲刺中考的动力

在初一、初二实施的“英语学习成长档案袋”的基础上,结合毕业班模块化复习、考试繁多等特点,引导学生在每次考试后,本着重结果更重过程的原则,认真分析试卷,填写老师精心设计的《自我分析诊断表》,对试卷每类知识点、每个模块得失分情况、失分原因、有无进步以及考试心态、时间把握等各方面予以科学、细致分析,从而形成一份客观、真实的考试总结。同时要求学生邀请家长共同分析总结,共同找出不足,制定针对性改正措施,在获得认同,赢得激励的氛围中找到不断进步的支点。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的心理状态如何。斯克里温纳在他的《学习教学:英语教师指南》也说到,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恐怕就是创造一切的条件,使学习成为可能,或者说创造和管理一个成功课堂的技术是授课成功的关键所在。对于初三阶段的英语教学而言,做好心理调试是有效组织复习、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与关键。英语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愉悦、轻松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在认真研究学生心理的基础上,本着调动所有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的目的,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一直保持旺盛精力,促成高效课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石琳琳《如何打造英语高效课堂》——《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年第10期

[2]谭四妹《英语新课标下打造高效课堂的路径创新》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试 篇7

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在2012年1月20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2012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 500万人, 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 其中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80万人, 是本世纪初的6倍多。同时, 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对就业产生影响, 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当前形势下, 如何找到工作, 避免一毕业就失业, 已经成为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本文就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及如何积极面对并进行适当、有益调试进行分析和研究。

1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正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由于个性等内在因素及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其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不稳定期, 因而易于出现心理问题, 甚至导致心理疾患。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1 因担忧而焦虑

进入就业前期, 毕业班学生往往逐渐表现出担忧的情绪, 原因是对就业前景不明确, 对职业倾向不确定, 对就业过程不了解。进入就业阶段, 这种表现则更为明显。他们忽然发现自己对社会一无所知, 面对巨大的就业市场不知所措, 在不同职业、岗位徘徊, 举棋不定。特别是一些特殊群体, 如女生、性格内向的学生、户口在外地的学生、经济困难的学生等则更为明显。担忧逐渐演变为焦虑, 惶惶不可终日, 寝食难安, 注意力难以集中, 甚至无法正常完成最后阶段的学习。

1.2 因自卑而抑郁

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 持悲观的态度。一部分人归因于自我, 消极地评价自我, 认为自己不如其他学生, 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 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 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 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多次失败的经历加重了他们的沮丧感和不平衡感;一部分人则归因于外界, 看到社会的阴暗面和不良因素, 对就业管理政策、户籍限制等意见大、牢骚多, 埋怨社会、家庭, 嫉妒他人。自卑的心理导致就业受挫, 而受挫的经历又加重自卑的心理, 最终导致抑郁的情绪状态, 出现情绪低落、对以往喜爱的事物失去兴趣、不愿与人交流、失眠、木讷等表现。严重者会消极厌世, 甚至走向极端。

1.3 因自负而偏执

部分大学生仍抱有“骄子心理”, 自负促使他们对自己的评价高出实际水平, 对就业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就业时想一步到位找到满意的职位和工作;择业时不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 对就业的岗位及待遇等挑剔, 好高骛远, 自我欣赏;受挫时不能及时调整就业目标, 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做改变。有些学生在求职择业时钻牛角尖, 心理偏执, 不能适应环境的要求, 心理缺乏“弹性”, 从而导致“失败-固执-再失败”的恶性循环, 严重者可能导致一定的精神障碍。

1.4 因依赖而退缩

当代大学生自幼成长于自由、舒适、处处被呵护的环境中。有些学生缺乏基本的自理、自立能力的锻炼, 养成了强烈的依赖心理, 一味地依赖学校或听从家长的安排。面对就业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不知所措, 而当其发现必须自己去面对时, 会不自觉产生退缩的心理和行为, 宁愿继续躲在父母家庭的羽翼下, 也不愿面对现实。因而会有人选择不就业, 过起长期“啃老”的生活, 在心理上退回到了“童年”状态。

2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心理问题, 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2.1 社会因素

据统计, 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后, 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有很大幅度的增长。2001年毕业的大学生仅115万名, 至2009年已达到610万名, 短短的8年期间就增长了5.3倍。可以说, 数目惊人, 形势相当严峻。同时,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 社会的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和实用化, 大学生心理受到冲击。他们在择业时越来越多地考虑目前的、现实的利益, 缺乏职业的社会意识、长远意识;加上社会上还出现了很多追求享受, 腐化堕落等不良现象, 这都影响着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

2.2 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影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因素。父母期望、父母职业、父母对各种职业的看法、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交能力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心理。父母对子女管教过分严格, 子女性格往往怯懦、敏感、缺乏自信。父母过于溺爱, 过度满足、过分保护, 孩子依赖性强, 遇事退缩, 害怕受挫, 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更有家庭因婚姻或其他问题对孩子的行为放任, 缺少温暖和关爱, 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 不懂得尊重他人, 缺乏合作精神等行为习惯。这些心理将不可避免地体现在择业、求职、面试过程中, 为就业带来不良影响。

2.3 学校因素

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 学校普遍强调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淡化了学生参与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的意识, 影响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由于当前高校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 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已有很大的改观, 但仍未能从源头上进行有效的预防。高校内缺乏专业的就业心理辅导机构及就业心理辅导教材, 且就业心理辅导员素质参差不齐, 因而对就业心理辅导难以系统化, 专业化。

2.4 自身因素

大学生仍处于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 是从家庭、学校走向社会, 从家人陪伴到独自面对社会的过渡时期, 因而心理状况不稳定。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及与就业有关的能力、兴趣、性格特征、自我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专业倾向类型等交互作用, 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与行为。同时, 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比较浅, 经验不足, 理智性差, 不善于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 理想和现实脱节, 更缺乏独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 从而造成他们焦虑、烦恼、自卑、痛苦、嫉妒、失望、逆反等不良心理。

3 积极探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试方法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是顺应我国人才发展战略的需要。笔者认为, 在现今条件下预防和改善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途径。

3.1 外部环境调试

社会和学校应担负起为大学生营造良好就业环境的责任。

3.1.1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

以预防为主, 就业心理辅导应从入学阶段就开始, 坚持不断地加强此项工作, 让学生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服务。设立专业的辅导机构及辅导人员, 提高咨询人员的专业素质, 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 积累其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也可利用报纸、网络、广播等多种媒体, 知识讲座、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 开展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团体性教育的基础上心理辅导还应注重个体化、个性化。针对个别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 能及时发现并追踪, 开展个体心理咨询, 对其进行系统地指导。通过以上方式使就业心理辅导立体化、高效化[2]。

3.1.2 积极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 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并确定实施方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激发大学生自身内部的动力, 促使他们不断地了解自己, 完善自己, 并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 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使就业更趋于理性、成熟[3]。

3.1.3 有针对性地进行择业技巧指导

开展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使学生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如自荐材料的准备、面试的技巧等。开展多种形势的活动, 如模拟面试等, 使学生掌握具体的且最为实用的面试技巧。提高学生求职应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沟通能力等, 从而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错过求职机会。

3.1.4 以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有专家认为, 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 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因此, 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既包括学校的建筑设施, 仪器设备的设置等硬环境, 也包括教学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问题活动、公益活动等软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能使大学生心灵得到净化, 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 还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

3.2 自身调试

大学生要学会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

3.2.1 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能力

如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可行的方式, 大胆尝试和磨炼自己, 全方位地提高自身能力。

3.2.2 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

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支持系统, 如父母、朋友、老师以及心理医生等, 当自己出现不良情绪时, 能够无条件地收到支持和鼓励, 陪伴自己共渡难关。

3.2.3 转变认知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应尽快转变错误认知, 接受现实, 调整目标, 鼓励自己进行新的尝试[4]。

3.2.4 转化情绪

情绪不良或不易控制时, 可以暂时把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 如参加有兴趣的活动、结交新的朋友、学习一种技能、假日郊游等, 使减轻或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3.2.5 适度宣泄

择业时遇到挫折而产生焦虑和紧张时, 可以以适当的方式进行适度的宣泄, 如哭泣、倾诉、唱歌、运动等。

3.2.6 自我放松

可以通过聆听轻音乐、自我暗示、瑜珈练习等方式放松自己。

参考文献

[1]谭晓辉.论大学生就业形式变化与就业政策的制定[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5 (6) :109-112.

[2]罗颖, 宋羽田.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对策[J].科教探索, 2008 (10) :35.

[3]黄建烽.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体系的构建[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22 (4) :23-25.

体育教学对七年级新生的心理调试 篇8

体育教学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七年级新生的心理调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此, 七年级的体育教学应充分重视新生入学初期的心理特点, 发挥其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 化解或缓解新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二、七年级新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1、环境的适应问题

从心理学观点来看, 陌生的环境会使人产生心理压抑感, 新生进校后, 首先要面对的是陌生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适应能力差是新生常见的问题。加之年龄上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所产生的心理闭锁性, 交友困难, 对学习的方式、方法不易适应, 生活环境的改变与生活上不能独自处理而不适应, 这些问题是我国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社会性问题。

2、人际关系的陌生感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初中的人际关系既有个人之间的关系, 又有班、小组、宿舍之间的关系, 还有师生关系、同性之间关系和异性之间的关系等等, 其内容是相当丰富多彩的, 从而形成人际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新生入学后, 由于适应环境和人际关系等问题, 在无法得到缓解和化解时则会导致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如情绪忧郁、沮丧、失望、无助、心理冲突和心理危机等, 进而出现患病, 睡眠障碍, 疼痛等健康问题, 而心理上的不稳定会降低其免疫系统功能, 增加感染疾病的机会。由于不良情绪引发的躯体疾病, 对于学生造成的痛苦和不稳定的情绪体验, 更进一步加重了其不愉快的心情, 低落的情绪反应诱发了抑郁心境的发生, 而抑郁的心境则会导致学生产生一系列对往事的回忆, 对过去生活的留恋, 以及对父母亲的眷恋.依赖等多种心理活动。这种情况必然会更进一步加重学生的痛苦情绪的体验, 以致于使学生处于抑郁、焦虑之中, 严重的抑郁、焦虑情绪又会通过对生活活动的影响来加重疾病的过程, 形成不良情绪反应与病情加剧之间的恶性循环, 这对他们今后的初中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七年级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的调节作用

1、环境适应性的调节

根据新生的心理, 利用体育课室外活动的特点, 扩大学生活动的范围, 可采用慢跑、野外跑等多种形式, 制定新生初期的教学计划, 对校园的路径和主要场馆作一番简单的讲述, 包括场馆的名称、功能及管理规定等, 使学生能尽快熟悉校园的基本环境, 缓解对校园的陌生感, 从而减少和降低由于环境的适应性对七年级新生造成的心理压力。

2、对人际关系的心理调节

七年级体育的集体性教学是改善人际关系的有效方式, 使同学之间的关系在集体活动中得以拉近, 举手投足之间既充满着了解和信任, 又充满了默契和谅解, 既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又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 特别是在学生中举办一些团体赛则更能增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互助等, 使个人融入于集体而充分享受集体的温暖, 形成互助、互爱的良好氛围。同时教师应采用近距离和手把手的教学形式, 让他们产生亲近感和安全感, 让他们自主的参与到活动中去, 享受活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3、受挫折时的心理调节

七年级新生处于、断乳期阶段, 对挫折的承受力比较脆弱, 也极易受到心理的伤害, 从另一方面讲, 挫折会引起一系列反应, 而这种反应的性质可能是积极的或消极的, 挫折会打破人的身心平衡。因此, 对挫折的适应程度, 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身心健康。

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具有紧张激烈的特点, 同时又具备胜负的瞬间转换, 高兴与失落, 希望与失望共存, 使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断地经受磨练, 从而锻炼出胜不骄, 败不馁的顽强意志, 形成不畏困难, 敢于挑战, 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不逃避、不惧怕、不灰心丧气、不悲观失望而是主动面对与积极地适应的性格特点, 勇敢顽强地去拼搏, 是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得以强化与提高。

4、对课余时间的调节

对初中新生来说, 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 既锻炼了学生的体育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使个体体质发生变化。变的强壮而又匀称, 而这种变化, 恰恰是新生容易产生自信心理的因素之一。同时体育课和课余锻炼, 可使他们的身心产生轻松感, 情感上变得愉悦自在, 是对小学与初中之间的课余时间进行补适, 从而充实和丰富初中新生由于课余时间减少和学习内容增多所带来的心理上的不适应。

四、结束语

七年级新生作为初中的特殊群体, 身为体育教师应根据初中体育学科教学的特点, 发挥其健康教育的功效, 通过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 调节他们的身心, 化解或缓解他们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角色, 适应初中时期紧张的学习和生活, 为他们将来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启伟、张为力:《体育运动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6。

[2]钱建龙:《心理学教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6。

[3]张仁忠:《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 《中国学校体育》, 2001.6。

学困生的心理调试 篇9

关键词:团体辅导,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心理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心理问题,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不和谐因素,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及学者的思考,使就业指导工作日益得到了高校领导层的重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但是课时有限,而且只停留在理论讲授阶段,有极少部分高校采用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了干预。这种方式对大学生特别是农村籍大学生的同质团体是非常有效的。

1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现状

在近些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凸显,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承担着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在我国农村大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自然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也就显得不那么乐观。从县城高中到城市中的大学,农村籍的大学生需要承受着因为环境改变而带来的心理上的冲击,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父母的期望、自我实现的愿望,巨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心理上的负担比城市大学生更大[1],这些外在的因素都容易使他们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尽管国家颁布了有利于农村籍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也采取了相应的保障措施,暂时缓解了就业的部分压力,依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久以来留存的就业难题。这导致农村籍大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开始担心未来的就业问题,从而在准备就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例如常见的自卑心理、焦虑心理、嫉妒心理、功利心理,这些心理如影随形,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在高校中既懂得就业指导又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师非常少,对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非常容易忽略。

2 团体辅导的内涵及积极作用

团体辅导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探讨、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2]。所以团体辅导以它所特有的优势在就业心理压力的调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作用,是探索缓解就业心理压力,提升就业技能的一个有效手段和重要方法,在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中非常适用。

3 团体辅导在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心理中的应用设计

3.1 总体方案设计

对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开展团体辅导,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通过游戏设置、成员交流、经验分享、案例分享、相互支持等方式,思想进行充分的碰撞,获得内心的感悟和心灵上的成长,增强应对就业心理压力的技能。本次团体辅导共分为8次,每次90分钟,每2周开展一次。本设计为结构式、封闭式、发展性、训练性团体辅导,主要目的包括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学会运用、培养学生应对就业选择的自信和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3.2 场地选择

团体辅导的场地要选择宽敞明亮的地方,周围环境、空气都比较好,给人舒服的感觉,准备的椅子或者坐垫要柔软、舒适,提供一个安全可以信赖的自由空间。一旦确定下来,就不要发生变化,防止成员由于场地改变而带来的不安全或不适应感[3]。

3.3 组建团体

以毕业生成员自愿报名为原则,通过海报、微信公众平台等形式进行宣传招募,对参加的人员严格进行筛选,吸引有意愿的、有就业心理诉求的学生来参加辅导。这样有利于团队运作和后期的参与。同时签字《团体辅导协定》,明确权利和义务。

3.4 团体辅导实施方案

第一单元缘聚你我单元目标:建立团队,制定团体契约。单元目标:认识自己、了解他人。活动内容:滚雪球,解手链。第二单元倾诉我的就业压力单元目标:就业不良情绪宣泄和表达。活动内容:牵手诉衷肠,我的压力源。第三单元我喜欢什么单元目标:了解自己的兴趣活动内容:量表测试,海岛旅行,扑克游戏。第四单元我能做什么单元目标:了解自己的能力。活动内容:量表测试,我的自画像,优点大轰炸。第五单元我想要的是什么单元目标:分析自己的价值观。活动内容:量表测试,价值观拍卖。第六单元困难面前,勇往直前单元目标:积极应对策略。活动内容:同舟共济,你是《西游记》中的谁。第七单元我的工作我做主单元目标:全面分析所拥有的资本,了解用人单位喜欢的品质,确定最终目标。活动内容:名片设计,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第八单元明天会更好单元目标:总结收获,分享感受,处理离别情绪。活动内容:播放音乐,写给未来的信,螺旋握握手。

4 团体辅导在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中的思考

4.1 关于团体辅导的领导者

团体辅导的领导者不仅要有心理咨询的基本能力和丰富经历,包括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的经验,还要有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在针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团体辅导者要了解贫困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特点,要有良好的亲和力,有利于建立团体关系,工作阶段能够掌控全局,把握团体辅导的进程,可以独立处理突发的状况,结束阶段善于总结,辅导结束后对辅导的总体效果和个体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跟踪回访,针对部分个体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咨询。

4.2 关于团体辅导的方案设计

虽然都是农村籍大学生,但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大学期间每个人的就业能力是通过多种渠道培养的,所以,在团体辅导的方案设计上,要根据现实环境和总体需求而设计。团体辅导的方案设计要循序渐进,逐层推入,达到团体辅导设定的目标。

团体辅导要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安全、民主、愉悦的氛围,缓解成员的紧张情绪。在这样的氛围中,成员才能消除心理障碍,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在自我探索和行为训练的过程中,良好的关系能够使成员和成员之间感受到彼此的支持、理解和认同。从观察、体验、分享、交流到整合,进而进行深层次的反思,逐渐懂得怎样和周围的人交往和相处[4],进而能够理解他人,更容易与他人沟通,达到心力流动的效果。

4.3 关于团体辅导的实效

通过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团体辅导可以有效改善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有效地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团体辅导设计的各种活动,可以让农村籍大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各方面内容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在团体活动中通过其他成员的及时反馈来更加全方位地了解自己,从而促进他们进行更为有效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5 结论

农村籍大学生在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上与城市大学生有一些差距,使得他们内心很自卑,不敢主动同其他同学沟通,多采取被动等待的方式[5]。团体辅导对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建议高校有关部门可以对团体辅导进行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使就业指导工作更上一层楼。团体成员将学到的技巧应用到就业的过程中,学会调试就业心理,增强自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促使农村籍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冯桂梅,王晓英.某医学院大学生情绪稳定性调查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11).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徐凤.团体辅导干预择业效能感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应用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4(4):70.

[4]张玉千,吴汉荣.团体辅导对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6,19(5):40-43.

学困生的心理调试 篇10

1 篮球比赛心理影响因素分析

1.1 客观因素

从客观上来讲,篮球比赛的比赛环境、比赛的级别、对手的选择和教练的实力、赛场的公正性等都成为决定比赛成败的重要因素。篮球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情绪和心理都具有不确定性。在到达比赛地点的时候运动员已经开始产生了心理的变化,通过观察对比赛环境有一个评估和衡量,不同的比赛级别和比赛对手对于运动员来说心理会有不同的重视程度和心理暗示,教练员的实力对于运动员也是最为客观的影响,篮球运动的运动强度比较大,通过各种动作技巧的运用能够灵活的应对赛场上的各种状况。如果客观因素的影响大于主观的努力程度对于运动员的心理是一种很大的压力,压力越大就越无法实现比赛的集中,在比赛进行中的发挥就不会很顺利,个人的水平失常很有可能会影响整体团队的发挥,造成总体的竞争能力的下降。

1.2 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决定篮球运动员比赛状况的最主要的因素,球员的实力取决于球员的基本技法的灵活运用,比赛状况的处理能力、团队合作的协调能力。在比赛进行前球员经过了周密的训练和计划部署对于比赛情况有着清楚的把握,通过充分的准备树立团队的自信心,提升团队的整体斗志。在比赛的过程中面对各种突发的状况能够沉着冷静的应对,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通过心理素质的提升来应对负面情绪和心理干扰。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比可塑性更强,主观条件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实现能力的提升,实现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通过主观条件来改变客观环境的影响,降低篮球比赛过程中所产生的不稳定性因素。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通过两者的协调发展实现对篮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训与调试。

2 篮球比赛运动心理特点

2.1 赛前心理

篮球比赛心理特点主要体现在篮球比赛的整个环节中,在篮球比赛前,运动员的心理特点相对稳定,通过对对手和环境的了解能够提升对于比赛的整体把控,从而树立高度的自信心。心理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对运动员个性的了解,运用语言和意识的积极引导帮助运动员达到最佳的比赛状态,舒缓紧张的心理情绪。篮球运动比赛非常忌讳的就是轻敌,对于自身的实力和对手的实力没有正确的比较和衡量,对于比赛的结果过分的看重,这样的心理暗示就会影响能力的正常发挥,如果遇到强劲的对手而产生敬畏的心理也会打击自身的积极性,这些心理状态都是非常负面的,所以篮球运动赛前的心理调适是非常必要的,帮助运动员端正自身的态度,提升团队的斗志,正确的应对比赛。

2.2 赛中心理

在比赛过程中有心理状态发展发生的变化最为明显,对于球员和比赛的结果能够在成直接的影响。比赛的过程瞬息万变,很有可能和预估的结果完全不同,如果急于求成就会打乱团队比赛的节奏,造成情绪的急躁产生可以被突破的弱点,防守上的失误和漏洞,甚至出现犯规的现象。个人心理和团队心理是相互影响的,在士气低落的时候团队成员之间能够形成积极的鼓励和谅解就能提升整体的士气,调整比赛的状态。注重情绪所发挥的能力,作用于比赛的过程中,从而带来所期望的比赛结果。尽管篮球比赛是一场竞技项目,但是我们应该端正一个心理观念,比赛体现的是体育精神而不是体育结果,好的结果固然是我们所追求的,感受到运动所到来的价值和体验才是最大的收获,这是篮球运动最应该灌输的一种心理状态。

2.3 赛后心理

在比赛结束后,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和获得的结果是相对应的。赛后的心理素质调整对于运动员今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因为比赛结果一时的失败就士气低落,对于今后的训练也会存在心理障碍。如果因为一时的成功就自大,也会带来今后训练的滞后性。作为篮球运动员应该有一个稳定的心态,正确的看待比赛中的得失成败,无论比赛的结果是什么样的都应该有谦虚平和的心态,所有的对手都是运动员可以学习的老师,在比赛过后应该注重反思和交流,了解自身存在的欠缺和不足,通过学习掌握对手技术上的优势,不断的提升自身队伍的建设和专业素质的培养。赛后的总结,赛后心理状态对于运动员的影响更有价值,这是篮球队伍建设的重要选择。

3 篮球运动员比赛心理的训练与调试对策

3 . 1 制定适度的比赛目标, 做好赛前心理调试

对于篮球运动员的培训多把重点集中在技能的培训上,而忽视了心理能力的培养,技能培训和心理能力的培训是一个同步进行的过程,二者应该被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心理能力培训需要教练的积极引导,心理素质额培养须有主观性,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通过鼓励性的语言对运动员进行激励和暗示。比赛前运动员难免会出现紧张和畏惧的心理状态,这就需要及时有效的心理调适,通过充分的赛前准备提升运动员的应对能力。通过赛前的潜能开发提升运动员的临场应对能力,提升篮球运动员的专业素质。舒缓赛前紧张的氛围,帮助篮球运动员形成最佳的比赛状态,以自信的心态去参与每一次比赛,从而促进心理培训和技巧培训的同步实现。

3 . 2 注重科学的沟通交流, 促进球员的赛场自我调试

篮球比赛的过程中,心理调试需要篮球运动员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高度紧张的比赛状态如果能够实现良好的把握,很有可能激发篮球运动员更多的潜能发挥,对于运动员而言,整个篮球比赛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发现的过程。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坚定的信念,敏锐的洞察对方的比赛战略,找到对方的漏洞,在头脑中快速地形成对策战术,通过和队员们之间的良好配合和沟通实现相互的鼓励,通过协商合作实现团队整体实力的最优化体现。比赛的过程是对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最好的机会,通过实战的体验才能最真切的感受到赛场上的心理状态,才能找到自身发展的不足,从而提升心理应多的能力,提升比赛的积极性,塑造顽强的比赛精神。在比赛的过程中考验的是团队的默契,个人的情绪心理体现和团队是密切相连的,始终把自身看成是团队的一员才能更好的融入到比赛中,才能实现更好的发挥。

3 . 3 善于赛后总结, 摆正比赛心态

赛后心理状态的培训和调试是一个团队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教练通过对运动员的实际反映,采取积极的措施,通过关心和帮助提升运动员的自信心,帮助运动员们进行积极的反思,转移对于比赛结果的注重程度,实现良好的团队氛围的营造。正确的看待比赛的结果和比赛的价值,帮助运动员进行自我总结,把每一场比赛的结束看成是开始,对于自身能力不断的提升,丰富实战经验,在身心上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通过自我暗示的方式、语言激励的方式、转移注意力调控的方式实现对运动员赛后状态的调整,在教练员的引导下实现团队内部的合力,坚定努力的勇气和决心,不断的激励自己学习进步,提升篮球运动员应多挫折的信心,实现对综合素质过硬,全面发展的篮球主力,为篮球运动输送大批量的人才。

4 结语

学困生的心理调试 篇11

【关键词】师德教育  心理调适  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22-02

一、教师失德行为现象的心理分析。

1.人际关系不和谐迁恕于学生。教师在与学校领导、教师之间、家长、学生的关系,扮演着多重的角色,既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家长及学校的需要,又要成为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和社会的模范公民,从而造成教师角色的过度负荷,表现出焦虑、烦躁、沮丧、敏感、过于苛刻、追求完美等心理疾病;有些教师由于长期与“优秀”“职称”无缘,他们就渐渐滋生疏远、漠视的心理,逐渐将自己封闭起来,变得孤僻、忧郁;网络与计算机的应用,使得教师与机器的接触时间多了,交往与合作能力退化。当教师人际关系不和谐时,容易产生矛盾,发生争吵,这种情绪就有可能要迁怒于学生,将郁积在心的气发泄在学生身上,学生成了“替罪羊”,极大地伤害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职业倦怠严重产生不负责任行为。有些教师由于长期从事一门学科的教学,对工作丧失了兴趣,变得麻木,没有了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也有的教师对职业存在“鸡肋心理”,虽然工资待遇不高,可也收入稳定,心中不满但又割舍不下。这些教师对工作产生倦怠厌恶情绪,不思进取,对工作敷衍塞责。

3.工作压力大导致身心不健康引发负面情绪。由于追求完美加上长期的工作压力,一些教师出现胃炎、头痛、神经衰弱等慢性疾病,受疾病的困扰,教师对工作及工作对象出现不耐烦、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

二、通过心理调适预防教师失德的策略

1.理性认识教师角色,做本真教师。在人们的观念里,教师是集崇高、清贫于一体的化身,应具备敬业、安贫乐道、清廉守节、无私奉献的君子人格。而教师作为普通人所固有的喜怒哀乐、物质与精神需求则往往被忽视,基于此,教师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拔高”自己的形象,忽视自己是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普通人。教师要放低心态进入与学生共同学习的状态,与学生一起去质疑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先知学生”,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做最本真的教师,努力上进但不必苛求自己做到最好。

2.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帮助教师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压抑、倦怠、焦虑等大多与自我封闭有关,学校可以经常组织教师就一些问题进行“头脑风暴”,鼓励教师广开言路,学校重大决策、教育教学问题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广泛征求教师意见,健全教代会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实行个人与教学团队捆绑考核制度,让教师感受到自己就是学校的主人,自觉融入大集体,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让教师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心境开朗,精神振奋,舒缓压力。

3.合理评价与激励,为教师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不以学生成绩和升学率做为评价标准,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按绩取酬等尽量做到公正合理,做到能者上,庸者下,要为辛勤工作的每一位教师提供体验成功、实现自我的机会,消除教师的情感压抑;师德教育还要关注教师生活,帮助教师解决后顾之忧,提高教师生活质量,使教师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做到廉洁从教,保证每一位教师都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4.进行心理调试与训练。

(1)树立健康新观念,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不逃避心理问题的存在,并通过心理问题的解决,促进自身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提高。

(2)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教师,应该愉快地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看到自己长处的人易产生自负情绪,认为自己什么都行,但一遇挫折(如职称没评上、学生成绩不理想等)便垂头丧气,一蹶不振;而只注意自身不足的人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所以正确评价自己,并做到相信自我、原谅自我、正视自我、完美自我,才能保持健康的心境,维护心理平衡,才能更好地集中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3)角色互换,掌握沟通技巧。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教师是多重角色,工作需要各种关系配合才能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工作中,要学会与领导、同事、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沟通,从大局出发,学会宽容与理解,从促进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角度出发,争取尽可能多的支持与理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

(4)培养休闲观念,调剂紧张工作。为了保持良好的心态,教师要注重自己的个性修养,培养广泛的爱好,修身养性,形成完美人格。如课余听听音乐,读读美文,参加乒乓球、登山等体育活动。在这些趣味盎然的活动中,心理可得到最好的放松、净化。一旦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主动向他人或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使心理问题及时得以解决,从而摆脱心理困惑,解除心理危机。

浅谈“学困生”出现的心理原因 篇12

“学困生”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 完成学习任务有困难, 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的学生, 他们自我概念消极, 求知欲和好胜心低, 焦虑情绪严重。笔者就“学困生”出现的心理原因谈几点看法。

一、自卑是“学困生”常见的心理现象

一般人常认为, 自卑的原因是缺乏自尊心, 实际上并非如此, 可以说自卑是一种畸形的变态的自尊。几乎所有的严重自卑者, 都是性格内向的人, 他们感情脆弱, 体验深刻, 多愁善感, 常常自惭形秽, 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 总感到别人瞧不起自己, 又特别害怕别人伤害自己;经不起任何刺激, 只是以消极的防御形式表现出来, 所以时时回避, 处处退缩, 不敢抛头露面, 害怕当场出丑。在一般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刺激, 自卑者却感到特别受不了。每一次学科测试都有可能让“学困生”的心理受到打击, 有的甚至失去信心和自尊, 害怕亲人询问成绩, 不敢与教师、同学亲近, 虽然渴望得到他们的鼓励和帮助, 但又怕他们嘲笑自己, 心理充满着严重的自卑感, 在课内沉默寡言, 不爱主动发言, 教师提问时, 情绪紧张, 声音低沉, 生怕讲错, 生活上胆小谨慎。产生这种心理的根源是有“天生笨”的思想包袱, 不论做什么事, 都认为自己一定比不上别人, 不敢去尝试, 由此引发自卑感, 导致成绩下降, 从而压抑他们的进取心。“学困生”总觉得自己不如人, 悲观失望, 学习无目的性、无积极性和主动性等, 对自己的学习抱着自暴自弃的态度。虽然他们也有较强的自尊心, 但他们取得的成绩与自尊的要求相距甚远, 因而他们处于强烈的自尊要求与不断加重的自卑心理的折磨之中, 把接受在校教育看作是套在自己身上的精神枷锁, 上课不敢举手发言, 不敢正视教师的目光, 久而久之成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二、懒惰、贪玩是“学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学困生”在主观上也想把功课学好, 但在学习过程中却又不肯下工夫, 怕吃苦, 有的上课不求甚解, 课余不懂不问, 作业遇到困难时, 又想走捷径, 图省力, 有的表面上请同学帮助, 实际上只要他人说个算式或结果就满足了, 有的干脆看人家的或抄别人的。“学困生”一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学习缺乏兴趣, 把学习当做完成父母、教师交给的差事。在刚上学的时候, 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并不多, 在课堂上就能全部掌握, 只有很少的家庭作业, 也不需要太多的时间来温故知新, 于是一闲下来就玩。到了中高年级, 随着学习量的增多, 作业量也逐渐增加起来, 而这些学生依然玩心不减, 耽误了学习。

三、对抗心理

对抗心理也就是逆反心理, 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 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 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 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 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学困生”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一般来说, “学困生”智力并不比其他学生差, 但由于我们的教育方法不当, 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很强的对抗心理:你要我好好学习, 我偏不学习;你要我认真做作业, 我偏不做, 而且还要打扰其他同学;你要我这样, 我偏那样, 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 成天无精打采, 做一天的和尚撞一天的钟, 随着时间的推移, 知识欠账日益增加, 成绩每况愈下。

四、焦虑、畏惧心理

尽管“学困生”成绩不尽如人意, 但他们内心希望跟上同学们, 然而, 学习不得法, 学习基础差等原因致使他们一时难以改变现状, 产生焦虑情绪, 长期压抑情绪, 造成紧张、畏惧心理。“学困生”因害怕家长的臭骂, 害怕教师的冷眼, 于是考试作弊, 甚至抄袭作业、拖拉作业;他们上课因担心教师提问而注意力不集中;即使有不懂的问题也很少请教他人, 怕别人讥笑, 怕别人看不起自己。

五、自身生理原因

上一篇:医护实习生下一篇:创设语文课的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