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2024-07-29

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共12篇)

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注重内涵发展的新思路, 给我们广大教师, 特别是学困生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我多年的对学困生教育教学的实践中, 我越发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更加艰巨, 任重而道远。现在很多家长和教师同有感触——现在的孩子真不好教。而我们要教育学生做一个爱祖国、善良、感恩的好孩子。孩子的心灵不应该受到任何的污染, 而是非常纯洁、善良的, 但我越来越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因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他们的表现让人担忧。在我今年带班的过程中, 有五位学生的表现着实让我有些“头疼”, 我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如何对待他们的“策略”。经过深入的分析, 比较了多种教育方法, 还是确认了“心理疏导教育”, 感觉这种教育方式更能点亮孩子的心灯, 虽然还不够成熟, 但在转化他们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略作整理, 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对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困生的现实表现

新学期伊始, 我带一个班, 接班不久, 我就发现有几个学生各方面都表现不太好, 我从其他教师那里了解了这些学生的过去表现, 更加坚定了我对他们的判断。 我根据平时的观察, 张某、李某、王某、马某、徐某五位学生都存在不关心集体, 不爱学习, 不按时完成作业, 普遍比较懒散等缺点, 其中张某、李某、马某三位学生不爱和其他同学交往, 不愿参加班级的活动, 王某偶尔有小偷小摸的不良习惯, 徐某作为男孩子却比较腼腆, 做事没有任何主见, 跟上其他几个学生在混日子。有一天, 我班进行了卫生大扫除, 我特意把这五个孩子安排到了一组。 结果他们在做的过程中, 互相扯皮, 没有按时、彻底地完成我布置的任务。我便亲自去督促、去指导, 并且和他们一起打扫卫生, 耐心地询问他们对学习、班集体的真实想法。 结果我发现, 他们都有比较强的自尊心和严重的依赖性, 对于别人和集体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 他们几个孩子都和家长闹过别扭, 感觉自己长大了, 懂事了, 不需要大人操心了。他们的身上存在很多缺点, 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优点, 只是教师没有发现而已。

学困生不但在学习上表现不好, 在其他方面也不是很突出, 长期的负面教育, 助长夸大了他们身上的不好的一面, 抹杀了学困生身上闪光的地方, 这样就出现了很多问题, 给班级的管理带来了好多的麻烦。

二、对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 用真心去爱护学生, 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在教育学困生的时候想好了就去实施, 我首先让五位学生把他们的真实想法和表现详细地写下来, 对照日常的表现, 自己查找自己的错误与过失, 同时也找自己的闪光点。 这五位学生对自己的言行写得都很详细, 但对于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如何改正没有写具体, 也就是说没有写出改正的办法来。 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对他们几个逐一做了详细指导, 指导他们如何反思自身的不足, 如何认识自己的过错, 如何发现自己的长处, 如何能够扬长避短, 逐步改正自己, 修正自己的人生坐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作为一个小学生, 我告诉他们要时刻检查自己的缺点, 知道自己为什么错了, 错了会对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不良影响, 错了之后应该怎么改正等等, 告诉他们要速查速觉, 即迅速查找自己的错误、不足, 迅速醒悟、明白道理, 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正确。 和其他同学之间为琐碎小事引发了矛盾, 如果不及时查找自己的不足, 任其发展、蔓延下去, 自己的思想只能滑向错误的深渊, 有害无益。 通过我耐心引导教育, 这五个孩子都感到非常惭愧, 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他们保证不会再懒惰, 一定要关心集体, 关心同学, 专心听讲, 按时完成作业。 在教育之后的观察中, 他们确实改掉了不少小毛病, 全班学生也重新认可了他们, 主动、友善地接纳了他们五个。 他们五个孩子也感受到了久违的幸福, 心中充满了阳光, 每天能够快快乐乐地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生活。 他们的心理健康了, 看问题就顺眼了, 没有以前那么多怨言了, 因此生活、学习就和大家一致了。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 让他们能够沿着正确的人生道理勇敢前进。

(二) 以情感教育学生, 让他们的心灵晶莹剔透

在对学困生的教育上, 我用情感拨动他们原本纯净的心灵, 具体操作上我把“百善孝为先”作为教育孩子的主阵地, 我问这五个孩子, 你是怎么长大的, 结果他们说不上所以然。 我就教育他们, 自从有了他们的生命之后, 母亲十月怀胎, 直到呱呱坠地, 母亲为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爱, 从小到大, 在父母亲的万般呵护下健康茁壮地成长。我让他们回想对自己影响比较深刻的事情, 结果这几个孩子把自己如何受到父母的爱和父母如何辛苦都详细地说了出来。我趁热打铁, “可怜天下父母心”, 又给他们进行感恩教育, 并把古圣贤孝敬父母的典范讲解给他们, 他们几个听后热泪盈眶。 我就让他们再找自己的问题, 结果越来越彻底, 他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感染, 找回了原本善良、纯洁的本性, 懂得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 爱教师、爱同学。 通过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的教育, 这五个学生渐渐融入了集体, 懂得了感恩, 和其他同学的关系日益和谐, 整个班级的氛围也日渐和谐。 我欣慰这几个孩子的进步, 他们的脸上也逐渐多起来笑容。 心理健康的学生, 他们的情感一定是丰富的, 知道真善美, 知道生活当中积极健康的一面。

三、对学困生培养教育的启示

经过我不懈努力的教育, 这五位学生逐渐勤快起来了, 沉默寡言的不再沉默寡言了, 不关心他人的也和大家交流了, 上课时他们的小手主动举起来了, 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了, 慢慢发现班集体原来就是一个大家庭, 成员之间是和谐的。 万事开头难。 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 一是班级需要教师用心去管理, 孩子的教育需要教师用爱去交流, 让孩子的心灵更加纯洁无污染。二是班级建设的最优状态是努力让全体学生学会查找自己的问题, 快速醒悟。 懂得感恩, 懂得团结友爱, 关心他人,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大家的责任。三是家庭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只有家校共育, 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让孩子健康茁壮成长。

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 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明白的。 在今后的工作中, 取长补短, 定能取得好成绩。

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2

中文摘要:

人生路漫漫,成长路崎岖。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常说的学困生,其实是相对而言的。大多数学困生是由于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失误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因此他(她)们是可以改变的。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障碍教育对策

前言: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界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要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结构中,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在的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令人担忧。特别是学困生,由于他们在集体或家庭中常处于孤立、被歧视的地位,因此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某些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对立心理、放纵心理、胆怯心理、疑惧心理、自弃心理等。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有认真分析学困生的心理,想方设法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才能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在我们的学生当中,有一些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差,课堂上少发言,一旦被叫起来,就紧张得全身发抖;独立性发展缓慢,与大人交谈时,畏畏缩缩,需催促鼓励才开口,这种儿童被称为“怯懦胆小”的人。由于胆怯,他们对生活、学习缺乏自信心,能力低,少朋友,孤僻寂寞。

一、学困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一)来自同学方面的原因

经常受别人嘲笑,得不到他人信任的儿童,会逐渐丧失自信心,变得迟钝、自卑。比如一个人刚开始学唱歌时,如果多次受到别人的取笑、否定;“怎么老跑调?”、“五音不全,真难听!”那么这人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对唱歌失去兴趣,对音乐产生胆怯,不敢唱歌,进而影响到其它方面的信心。

老师要改变这种学生的心态,首先要重新点燃其信心的火焰,为他营造信任的氛围。根据他们的特长创造锻炼的机会,如唱歌跳舞、朗读、运动等,一旦有点滴进步,要充分肯定,让其局促不安的情绪逐渐消失,增添自信和勇气。当然,要完全恢复自信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老师和家长配合,坚持不懈地给予耐心引导。

(二)来自家庭的原因

家长教育不当。有的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溺爱过度。发现问题,动辄打骂,讽刺挖苦,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有的父母离异或早丧,孩子得不到正常的爱;还有的父母经常搓麻将,跳舞或工作过忙,无暇顾及孩子,导致孩子们放荡不羁,形成了不良的心理。

因此,家长应改变严厉的教育方式,还给孩子一个自由、舒畅的空间。教育孩子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其心服口服,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出外活动,或一家人聚在一起欣赏优美的音乐,围绕某一问题各抒己见,让彼此达到心的交流。只有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才能培养出敢于表现自我、有健康心态的儿童。

(三)来自教师的原因

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的教师受“晕轮效应”的影响,往往看优等生是“一俊遮百丑”,看学困生是“一无是处”。有的教师采取强制要求,伤害学生自尊,并采取训斥、留堂、强制检讨等损伤学生自尊的手段;有的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没有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这些做法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反抗情绪。

(四)来自社会的原因

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社会上打架斗殴,盗窃抢劫,金钱至上,贪赃枉法等不良现象以及影视、书刊中不健康思想的影响,使部分学生心理得不到正常发展,逐渐形成心理障碍。

二、解除学困生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

学困生大多是非智力因素所造成,况且,小学阶段的学困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可塑性大。因此,我们应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采取符合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和个性、年龄特征的措施加以转化。

(一)倾注爱心,消除学困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心理

学困生由于得不到家长、教师及同学的重视,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他人怀有戒心敌意,常常主观地认为老师轻视。厌弃自己,甚至“迫害”、抛弃自己,存在较重的自卑感、孤独感,对教师和同学感情冷淡,不愿接近,采取回避、沉默、对抗的态度。其实,他们内心很需要得到老师的谅解和同学的信任,希望得到重视。因此,教师要给予他们加倍的爱,用自己满腔的师爱去熔化学困生心头的冰块,温暖他们的心。爱,应该成为教育学困生的主旋律。教师则学困生要倾注更多的爱心,多给他们一点关心、信任、尊重、帮助,用热情关怀作为打开学困生心扉的钥匙,建立起心灵的通道,使他们亲身体会教师的善意,相信老师的真心,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教师要经常找学困生谈心,告诉他们:“一切从零开始,既往不咎,老师看重你今后的实际表现。”这样,就能消除学困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心理,引起态度的转变,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二)扬长避短,让“闪光点”燃烧,培养自信心

那些常受到冷遇的学困生通常是缺点的一面暴露得多,优点往往被太多的缺点掩盖了。但只要仔细寻找,是可以发现他们身上的长处或‘“闪光点”的。作为教师,就要认真挖掘,及时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发扬其闪光之处,给他们更多的表扬、赞许、点燃他们自尊心的火种,让它燃烧起来。提问时,教师要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我,获得成功,从而使之振奋精神,增强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这学期,我接到了一个学困生——小杰,小杰是我班上有名的学困生,他自制力差,学习懒惰,纪律松散,爱搞恶作剧,经常打架闹事。为了更好地了解他的情况,我对他进行了家访,得知他父母离异,跟奶奶生活,奶奶管不住地。从以前教他的老师那儿,我得知劳动很积极。为此,我抓住他“爱劳动”这一闪光点,利用学校校风校容评比这一时机,任命他为班清洁队的队长,由他负责班清洁管理工作。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先是一愣,然后又连问我两次:“老师,你是说让我当劳动委员?”他的表情吃惊中带有喜悦,我饱含深情地说:“老师相信你能行。”他听后非常感动,表示要为班争光,那几天,他每天起早摸黑,组织学生搞清洁,劲头十足。在他的努力下,我班终于在校校风校容评比中获得第一名。小杰的功劳是最大的。事后,我开了一次班会,在会上还特别表扬了小杰同学,并提议全体学生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为班所作出的努力,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老师、同学对他的重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平时,我经常找他谈心,鼓励

他把劳动的劲头用于学习,并指定同学帮助他,我也经常辅导他,帮助他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经过努力,小杰终于进步了。

学困生的长处和闪光点需要教师站在高处及时地去发现,准确地捕捉,予以强化,随时给予适当的点拨,使学困生认识自己,增强信心。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让它燃烧起来,他们消极的一面就能得到控制,心理病灶也可以慢慢消除。

(三)抓住有利的教育契机,引起学困生内心的震动

学困生往往听惯了训斥,学会了检讨或其它应付的办法,所以教师的一般劝说、批评往往不大奏效。如果教师能抓住某些事件,激起他们内心或情绪的波动,给予启发诱导,往往会在他们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转化的转折点,这就是教育的契机。教师抓住有利的教育契机,便能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我以前教的一个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班上一个同学的30元钱不翼而飞,一个曾有过偷窃行为的学生受到了同学们的猜疑和嘲讽,他委屈、不安。我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在同学中深入细致地调查,得出这次确实不是其所偷。真相大白后,我一方面教育学生要信任同学,不能胡乱猜疑;另一方面,找这个学生谈心,肯定他的进步,同时指出:一个人不良行为会造成影响,并鼓励他以实际行动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件事,该学生心里受到极大的震动和教育,汲取了教训,接受了老师的教育。后来,各方面都有了进步,成了老师的小助手。

(四)因势利导,对学困生进行心理疏导

有心理障碍的学困生本身就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需要外界的帮助才能解脱。所以,教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困生要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消除困扰,消除心理障碍。我班的小涵,由于身体有疾,在班上常被同学耻笑。她学习不认真,对班上的活动不关心,孤僻少语,行为异常,与同学的关系非常紧张。针对她的情况,我进行了仔细的了解,通过分析,我认为小涵在学习、行为、人际关系上产生的问题,都是由于她的生理缺陷导致的严重心理障碍,从而丧失了自信心引起的。因此,我经常找她谈心,指导她用自我分心的方法转移自己的注意,消除她的心理负担。同时,要求班上的同学友好待她,学习上关心她、帮助她。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小涵终于克服了心理障碍,学习有了进步,行为和人际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

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3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而“学困生”的转化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做好他们的矫正工作,必须从心理健康教育开始。

一、“学困生”的心理特点

1尊心强但缺乏自爱

他们自尊心强,害怕批评,尤其忌讳教师当众伤自己的脸面。但又不善于约束自己,经常犯错误,挨批评。以至于破罐子破摔。

2渴望成功但经受不起挫折

他们好表现自己,但由于成长环境的优越,物质上的丰富。精神上的匮乏。加之心理上没设防,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全线崩溃,缺乏应对之策甚至产生绝望。

3好奇心强但自控能力差

他们好奇心强但难以驾驭感情,控制情绪,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能正确规范自己的行为,遇到有害健康的行为引诱很难控制自己,甚至发展到吸烟、喝酒、上网、打架等。

4独立意识强但缺乏自信

他们要求独立的意识强烈,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凡事喜自作主张,不善听取他人的意见或建议,常表现出哥们义气,遇到困难时因缺乏自信而做出错误主张,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5求胜心切但又意志力薄弱

他们常有搞好学习的冲动和遵守纪律的愿望,妄想一口吃个大胖子,想靠短时间的努力搞好成绩,其结果是半途而废,主要因为其意志力薄弱,不能持之以恒,导致学习积极性忽高忽低,纪律性时强时弱。

二、对“学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改变学生的不良心理素质,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首先教师必须由过去那种居高临下、以长者自居的思想转变为与学生相处的新型平等师生关系,以心理素质和健全自身人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人格作用。”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善的人格对学生具有吸引作用,可以使学生愿意接近教师,愿意和教师交流思想,为学生搭建一座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桥梁。学生自然而然把教师当作值得信赖的朋友,他们就会开怀畅谈,与教师推心置腹地谈自己的心事。

2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

班中的优生与“学困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紧张,缺乏一种集体的和睦感。为此,笔者从班中的人际关系入手,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体会到班集体的温暖。

首先是创建良好的教室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室是“学困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环境。良好的环境能够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加深和拓宽课堂知识,开发潜能,尤其是对个性心理的充分发展,大有裨益。例如在开学时,笔者把教室布置得美观而大方,在教室前面写着“健美、勤奋、乐学、尊师”八个大字,上方挂着一面五星红旗,后面黑板围绕学习、心理健康等内容,每月出版一期黑板报。地板每天打扫得干干净净,台凳摆得整整齐齐,教室左右两边有两个铝合窗,旁边贴着伟人的像,为学生学习和陶冶性情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在课间开展“同桌互相帮助”的活动,建立了“学习栏”,“才能展示平台”,“红花少年”等园地。给“学困生”充分的发展空间。

其次是营造一个团结向上、和睦共处的人文环境。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学生的行为规范、知识的增长、审美情趣的提高,无不受到优美、健康环境的熏陶和影响。

3注重游戏的作用

游戏活动是以“游戏”为中介,使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各种游戏折射出来。进而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游戏可以增强学生的合群性。改善人际交往状况,培养他们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实践证明,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充分利用游戏的作用,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4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

学生进取的动力和自信心来自于他们不断的成功和才华的充分展示以及自身价值得以承认。所以要设法为“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学困生”一般成功机会少,但他们内心深处却潜藏着要求表现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处境的强烈愿望,他们并非样样落后,也有自己的追求、爱好和进取之心,若能为他们提供表现机会,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常有不少的“学困生”由于偶然受到教师的信任、尊重,从此走上成功之路。

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4

一、培养体育学困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事半功倍的功效。学生有可能在体育教学中得到突破而带动其它科目的学习, 也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 我们平时的体育教学要对学生充满信心, 寄于厚望, 尤其是身体素质不太好的学生, 也就是我们所称的体育学困生。老师告诉学生“你能行”, 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自尊、自信、自强的健康心理, 在这种健康心理的推动下, 他们会有明显的进步, 这种真诚的期待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和方向。记得我刚刚教过的一个女生, 现已毕业, 她身高145公分, 体重55公斤, 属于矮胖型体形, 由于身体原因, 每当上体育课时她就请假, 不敢在同学们面前活动, 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在一次体育课前, 我在与她闲谈之中无意间听她讲小学时她的仰卧起坐还可以, 正好本节课的内容是仰卧起坐, 我因势利导鼓励她, “相信自己, 你能行, 你一定会成功的”, 在全班女同学的鼓励下, 她完成了十五次仰卧起坐。我及时当众表扬了她, “做得很好, 动作协调”, 此时全班女同学给予了她热烈的掌声。她满脸通红, 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从此, 在上体育课时再也没有出现请假现象, 克服了自卑心理。在毕业前夕, 这女生对我说了她发自内心的一句话:“老师, 表面上你是一个很严肃的人, 但你是对我们最好的老师。”因此, 在体育学困生心理健康培养中, 自尊心、自信心的培养与形成是整个心理健康的基础, 一个人的心理只有建立在自尊、自信的基础上才能促其自我激励, 竞争意识, 坚强意志, 合作精神等一切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二、架起师生之间友谊的彩桥

1. 改善体育学困生与教师的关系

体育课程是情感性的课程, 体育教学活动在所有活动中, 最能体现师生双方情感的交流, 教师要关心热爱、尊重体育学困生。对于一些体育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来说, 爱“过剩”的时候就会贬值, 他们就会对表扬变得麻木不仁, 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这种优越的社会心理环境会使他们在成长中变得非常脆弱, 经不起挫折。而对另外一些体育学困生, 长期处在被体育老师关爱遗忘的角落, 这种人为造成的恶劣心理环境, 将会使他们情绪偏激, 行为有触发性和冲动性, 这样必然导致学生的畸形发展, 引起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再者, 体育学困生常常存在一种自卑心理, 往往因为体育成绩差而羞于见老师, 更不会去主动问老师, 久而久之, 师生关系越来越远, 情感越来越淡薄。学习越来越困难。所以, 教师要真心关爱他们, 主动接近他们, 了解他们在想什么, 需要哪方面的帮助, 主动和他们打招呼, 并尊重他们, 不应有丝毫的歧视。在教学活动中, 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信任、爱护的情感来感染他们, 让他们真正认为你是他们的知心人。

2. 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师生间的交流是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 随着交流的加深, 师生的情感就会加深, 无形中就会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有利于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合作。课堂上的交流, 主要通过练习指导和帮助, 对他们多一份关注, 多一分期望和关心。但课堂上时间精力有限, 在课后, 采取找他们个别谈心, 面对面的说说心理话, 了解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 鼓励他们多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在活动时多给予指导, 一旦发现取得丁点的进步和闪光点, 就及时给予表扬, 让每一位体育学困生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 使他们信任老师, 让他们感到老师可亲可敬, 而不是难以接触, 高不可攀, 这样就会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三、培养体育学困生的进取精神

由于体育学困生普遍存在情感障碍, 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体育教师要在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 以达到以情促知, 以知增情, 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

1. 体育教师要以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 做到以情促情

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 情感可以感染一个人, 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事物上, 此即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如果体育教师上课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精神振奋, 情绪饱满, 乐观向上, 心情舒畅, 语言风趣, 幽默, 那么, 学生情绪也会受到感染和激发, 从而表现出积极愉快的反应。相反, 如果教师在体育课上表现出厌烦、失望、抱怨和发脾气来发泄自己的烦躁和懊丧。那么, 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情绪, 产生淡漠和抵触等消极情绪。

2. 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素材, 做到以知育情

在体育与健康的情感教材中, 身体练习的动作无不体现美的因素。例如, 体操, 青春健美操, 跑、跳、投, 以及各种球类活动, 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 就是身体必须协调一致, 灵活、敏捷, 矫捷多变, 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展现出形态美和精神美的高度统一。体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只要教师善于引导, 通过漂亮的示范动作, 就可以把各种美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引起学生的美感, 这样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 引起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同时也可以创造一种积极、活泼、轻松、协调的教学氛围。

3. 加强师生互动, 增进情感交融

体育课堂是师生进行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重要场所, 教师和学生, 学生与学生应通过参与共同的身体练习和体育活动, 增加师生间的交流, 建立和谐的体育教学课堂环境和学习氛围。尤其是体育学困生, 要与同学们一起参加游戏, 一起参加竞赛活动, 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应将自己视为教育的服务者, 学习的合作者, 学生的伙伴和朋友, 这样就会拉近体育教师与学困生之间的距离。

4. 培养自我激励, 体验成功快乐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人格;体现教育的平等性;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总之, 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学有所成, 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对于体育学困生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学生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因此, 我们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超越上, 而不是把重点放在超越他人上;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不是简单地一味降低教学难度, 而是改进教学方法, 努力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集中项目教学或小组比赛中, 对体育基础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照顾, 这实质上就是对个体差异的承认。当学生从自己的学习锻炼中体验到成功, 就会产生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从而升华情感, 并将此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形成良性循环。因此, 我们在对体育学困生的教学和训练中, 注意培养他们的成就感, 创设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产生积极愉快的心情感受, 激发学习动机, 并安排适当难度的标准去练习, 让他们付出一定的意志去努力就能取得一定的收获, 体验到战胜困难的愉悦, 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力量, 增强自信心。

四、改进对学困生的评价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考察自己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对学生来说, 更是为了检验与改进自己的学习, 从而有效地促进自己的发展。合理全面、公正的评价体系, 是每个学生体验成功, 展示自我的一个平台;片面的评价则是体育学困生体验失败, 懊恼的载体。所以, 体育课程的教学考核和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和锻炼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对不同体质, 不同起点, 不同程度的学生更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体育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 结果为辅。“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人, 才能打破唯考试而教学的应试教学模式, 从而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和环境。”“成就感”是激发体育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成就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的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作用。评价不是为了分次优, 而是为了促进发展。

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5

贫困生是一个从经济角度进行概念划分的群体,它是我国学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个群体的定义,从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中可以得知,贫困生指的是家庭经济苦难无法支付教育费用或者在教育经费支付上存在困难的学生。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均衡的情况,各地区之间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不同的地区对于贫困生的家庭经济量化评比标准也有所差异,但是总体上认可了难以支付教育费用这样的一个特征,也就是说,贫困生是一个教育领域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贫富差距的存在,我国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构建积极的人格、思想、行为和心理将有利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从而为他们的心理干预治疗提供帮助。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述

积极心理学在上个世纪末开始在西方国家兴起,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具体指的是以积极作为人情绪的主体,主要研究普通人的活力和美德,通过普通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和试验手段来对人的内在积极品质和心理活动进行一个探讨,充分发掘人本来就有的积极力量和情感,推动人们积极、乐观情绪的建立和心理素养的养成,从而促使人类和社会达到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状态。在社会环境变化,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多,心理状况越来越受到关注,从而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发挥也越来越明显。哈佛大学还专门开设了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网络公开课程,以此来发挥积极心理学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二、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高校贫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些群体,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特殊,这个群体容易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根据心理调查机构的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在高校的贫困生中,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到了12%,有一般心理问题的有21%,剩下的23%则是有轻微的心理问题,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贫困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的基数越来越大,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地上升。在高校中,贫困生因为自身的心理问题而休学或者出现极端行为的情况时有发生。

在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上,最主要集中在自卑、过度的自尊、虚荣心强和嫉妒四个方面。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在高校的贫困生中,有51.6%的学生是有自卑的心理问题的,并且自卑已经成为了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如果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得不到有效的排解,他们就会变得敏感、多疑,并丧失了解决问题、应对困难的勇气,容易出现退缩和逃避现实的情况,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人格的扭曲。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理想,很多贫困生的自尊心会比较强,对外界的事物特别敏感,容易出现过度的自我保护情况,对于他人的看法和评价过度在乎并存在一定的曲解现象。同时贫困生还出现了虚荣心,爱攀比的行为,以不符合经济能力的物质消费来提升自己的整体存在感,并容易对他人产生嫉妒,严重的时候会有犯罪行为的产生。

(二)高校贫困生心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开始注意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组织相应的资源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在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高校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关注程度还不够,更多的关注放在了物质方面,不能从源头上解决贫困生的问题,反倒让他们在物质条件支持的情况下出现了攀比的行为;其次,很多高校的资助工作和育人工作是脱节的。我国政府在贫困生的帮扶方面出台了许多的政策,从奖助学贷四个角度提供了不少的帮助,同时各高校也会有相应的勤工助学岗位,以此来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这些帮扶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主要用于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以此帮助他们更好地接受教育,改变恶性循环的状态。但是很多高校在政策的落实方面忽略了育人的目的,给学生形成了一种理所当然获得的心理,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和感恩的心理;最后,在管理和教育方面,高校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有脱节的情况的。高校的学习模式相对比较自主,学生自由性很强,这样的模式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比较少,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很多高校负责学生资助工作和育人工作的部分是不同的,因而也在育人和资助工作的联合上不能得到很好的组织建设支持。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构建积极、和谐的校园环境氛围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环境对于人体是有着较大的影响的,尤其对于人的心态,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积极心理学的领域里,环境对人的作用也是一个要考虑的因素。如果环境是轻松的、愉悦的,那么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就会更加放松,从而心理状况会处于乐观、积极的状态。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多个层面入手,不仅要从教育的内容和环节上进行把关,也要注重环境氛围的影响。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氛围,从而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外部因素的影响。校园环境氛围的营造分为软件和硬件两个部分。其中,软件指的是人文环境和气息,这是一种非物质化的潜在因素,但是有时能起到更为明显的作用。硬件就是环境里面的物质、物品,例如校园布局、设施基础等等。

(二)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一步就是要培养他们积极的人格品质,积极的人格品质内容很广泛,感恩、好学、宽容等等都是积极的人格品质。在积极心理学的观点里,人格品质的养成比心理问题的解决更加重要。要想培养这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就需要有积极的心态和积极的认知观。在积极人格品质的培养方面,首要的是抓住贫困生这个群体身份的根源,通过教育引导让学生明白家庭经济困难不是他们造成的问题,不需要自卑,相反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对于自己的困难要有客观的认知态度,不要将其作为博取他人同情的资本。在积极人格品质的培养方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培养贫困生应对挫折的能力。这个能力在教育阶段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心理能力,要让他们在挫折中学会自我调节,充满自信,主动克服自卑的心理状态。

(三)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

任何教育的良好开展都需要有一个完善的体制,从而促进教学的更好开展。一个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对于贫困生的`心理疏导是有很大的帮助,教育体制越完善,所产生的效果就会越明显。在心理健康教育体制的完善方面,高校要确保基础组织结构的落实,确保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且有专职的心理健康咨询师。在学生层面,要有心理健康辅导员和宣传员,并且在学生群体中有一定的联络员和信息反馈员,确保信息渠道的畅通。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体制的完善还要从教育的内容入手,除了常规的教育引导之外,要多鼓励贫困生参与集体活动,让他们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建立起健康的心理网。同时,还可以发挥优秀榜样学生的作用,让他们与贫困生结对子,互相帮助,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温暖。心理健康教育体制虽然是一个教育模式,但是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还要注重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和心理危机的干预。虽然高校贫困生中存在心理疾病的学生大多数是属于轻微的症状,但是我国的高校学生基数大,如此一来,有严重和一般心理健康疾病的贫困生就不在少数。对于这种情况,高校要建立起个体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并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工作来看待,防患于未然。通过了解、调查等途径进行深入的摸底,给每一个学生都建立一个记录档案,通过档案进行跟踪和记录,以备不时之需。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要尽快地采取治疗的措施,对于心理问题加重的学生要建立危机干预机制,提前监控和干预,避免引发严重的后果。

(四)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学困生心理问题及教育矫正刍议 篇6

学困生的成因有很多方面,有诸如社会、学校、家庭等外在因素影响,也有学生自身内在因素的左右。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这些学困生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或多或少地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本文就从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入手,谈谈如何对学困生心理问题进行教育矫正,以达到转化学困生的教育目的。

一、学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影响其学习效果的因素无外有二:即内因和外因。我们从这两方面探究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于内因的心理问题

内因是制约人的思想行为的内在心理因素,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和动力,它主导着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影响学习的主要内因有认知方式、学习归因、成就动机、焦虑水平或坚持性等。学困生基于内因而形成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自卑。学困生会因为自己在学习上的失利而认为“我不行”,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情绪低落,失去学习的热情,在学习行为上有远离学习活动的倾向。这是一种因心理失衡而走向反面的变态心理。

2.厌学。学困生往往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足,上课心不在焉,不愿学习,逃课逃学等行为,这是由于缺少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

3.懒惰。有一部分学困生很聪明、脑子快,但比较懒惰,不勤奋,不愿意动脑动手,遇到难题,不愿深入思考,久而久之,造成了学习退步、成绩下降。这是懒惰的心理。

4.冲动。有的学困生性子急,脾气躁,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尊重和关心他人,不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起伏波动大。一旦有外因刺激,容易冲动,不考虑后果,缺乏理智,即使认识到言行的危害,也难以控制自己,从而做出各种违反校规校纪,甚至危害社会的事情。

(二)基于外因的心理问题

外因是指影响人的言行的外在环境因素,对事物发展进程或起推动作用或阻碍作用。诸如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在因素都会对学困生成长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学困生基于外因而形成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逆反。从家长和教师的成年人角度看,往往会忽略学困生的闪光点,对他们的进步反应平淡,不能够及时肯定他们的成绩,一味地批评和训斥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失落。学困生在学校得不到教师的表扬,在家里得不到父母的疼爱,同学也疏远他们,他们便会产生一种失落感。

3.妒忌。妒忌是人常有的心态和情感反应,有时还会转化为动力,成为超越自己加速前进的源泉,适度的妒忌心是有益的,但学困生往往比较自卑,内心里还有自尊和上进心,因为自己的优势比较弱,会对各方面优于自己的同学产生妒忌心理,心生怨恨,想不择手段地消灭对方。这是一种不良心理倾向,严重时危害较大。

4.孤僻。家庭温暖的缺失,学业较差,被教师忽略,使一些学困生得不到应有的关心而内心孤独寂寞,有无助感,不喜欢和人交往,人为地把自己封闭起来,与外界隔绝。

5.焦虑。学困生大多害怕上课,害怕写作业,害怕考试。有些学困生学习成绩差,一时难以提高,内心焦虑感强烈,特别是考试前后,心里忐忑不安,见教师和家长就躲躲闪闪,无言以对,负面情绪多。

心理学理论认为:内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第二位的原因。当两者同时对学困生产生积极作用时,就会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形成良性自觉。反之,会阻碍学生的发展,淤积久了,且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可能造成厌学。

二、学困生心理问题的矫正办法

怎样对学困生施以影响,让内外因发挥积极的作用?有哪些教育矫正的方法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激发动机,调动潜能,树立自信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自发性源泉,需要教师和家长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并适时激发与调动。每个人都有最近发展区,有发挥潜能的空间,教育者要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评价和反思,实现自我管理。首先要树立学习目标,使学生在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克服困难,坚强学习意志,逐渐建树自信心。教师要经常用“你能行”“你可以的”“你真棒”等正能量词汇评价学生,使学困生在情绪上保持饱满的状态,勇敢面对学习中的各种困难,能够持之以恒。在帮扶和矫正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具体问题,教师要有秉承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做好学生的支撑。

(二)真诚关怀,积极鼓励,让学生肯学

学困生是校园里的弱势群体,由于学习不好,他们会产生自卑感。教师对于学困生更要付出爱心和诚心,去教育矫正学困生的心理问题。教师要走进学困生的生活,了解学困生的困难,从生活上、精神上关心爱护他们。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差,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体验到教师的真切关怀。学困生因为学习的底子薄,基础差,教师要利用业务时间课后帮他们补习,提供必要的辅导。教师还要多给学困生创造课堂发言的机会,使他们勤于动脑、动手和动口。

(三)培养兴趣,教给方法,让学困生会学

学会学习是现代社会发展趋向与挑战。就如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多夫勒提出的: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掌握学习方法对学生更为重要。许多学困生不是智商低,不够聪明,而是不会学习,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采取正确学习的方法,培养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关注了解学困生的学习过程,帮助他们分析不足,查缺补漏。

(四)减轻压力,淡化对比,让学困生勤学

学校对学困生要区别对待,对学困生的评价以纵向为主,减少横向对比给学困生带来心理压力。教师可以为学困生提供展示自己成绩的舞台,做好学困生的记录,让学困生经常看到自己的进步,促进学困生勤学爱学,避免出现反复现象。

(五)走进家庭,家校配合,让学困生常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和睦与否,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很大一部分学困生来自于问题家庭。所以,在家庭中,父母要言传身教,不要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就多加指责,忽视优点,要多对孩子正面鼓励,积极肯定。教师要对学困生进行家访,经常与他的父母沟通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学困生处于一种常学状态。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千差万别,教育者在对学困生进行教育矫正的时候,一定要切好学生的脉搏,找出病根,对症下药,采取最有效的教育策略。最重要的是,教育者要有一颗医者仁心,以仁爱真诚之心,走进学困生的心里,在心与心之间架起一座心灵互通的桥梁,为学困生撑起光明的未来。

班主任要重视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7

一、班主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

一个生活得成功、幸福的人, 从来不是总看着昨天的脚印悲叹的人, 而是满怀信心、希望, 放眼未来的人, 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不能够克服困难, 勇往直前。可见, 良好的自信心理对一个学困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那么班主任应怎样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呢?

1. 班主任要让学生在平时的锻炼中挑战自我, 培养自信心

平时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锻炼:一是让学生自己组织班级活动。内容、分组、个人负责的各个环节, 均由学生安排。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挥, 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二是将每个学期都要出版的黑板报交给学生自己去办, 班主任不要插手, 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学生会自己分工合作, 会查找相关的资料, 有的画画有的写字……同学们很快就把黑板报完成了。对于学习成绩不好, 但有写字、画画特长的学困生来说也是培养他们自信心的最好机会;有了自信心, 他们的成绩就会慢慢提高。三是在班级管理方面, 尽可能让学困生来管理, 通过参与班级管理, 使他们觉得自己是班级的主人, 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心, 就有了好好学习的希望, 就会遵守好班级的纪律, 好好学习。

2. 班主任要让学生通过所学课文来增强自信心

在初中的政治教材中, 有这么一个事例:一天某铁路公司的职员匆忙地赶去给老板过生日, 大家都提早急急忙忙地走了, 不巧有一位公司职员尼克不小心被关在了一辆冰柜车里。尼克在冰柜里拼命地敲打叫喊, 手敲肿了, 喉咙叫哑了, 也没人听到, 最后只得绝望地坐在地上喘息。他愈想愈可怕, 心想, 冰柜里的温度在-20℃以下, 如果再不出去, 一定会被冻死。他只好用发抖的手找来纸笔, 写下遗书。第二天早上, 公司职员打开冰柜, 发现尼克倒在里面。大家都很惊讶!这辆冰柜车恰巧因要维修, 未启动制冷系统, 这巨大的冰柜里也有足够的氧气, 而尼克竟然给“冷”死了。假如尼克对生存充满信心, 坚持到最后, 也许还可以活着。可见, 自信心会使不可能成为可能, 使可能成为现实;不自信, 则会使可能变成不可能, 使不可能变得毫无希望。对于学困生来说, 培养自信心, 就尤为重要了。

二、班主任要培养学困生的受挫能力

现在的学生当中, 独生子女占大多数, 90%的家长对孩子照顾过于周到, 在教育过程中, 大多数家长只重视子女吃好, 穿好, 学好, 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 由于初中生开始离开父母到学校寄宿学习, 会遇到很多以前在小学没有遇到的挫折, 有来自学习的, 也有来自生活的。面对挫折, 因不能承受, 而出现了辍学现象, 更甚者出现轻生现象。因此让学生受点挫折, 并教会学生学会面对挫折是如今教育中势在必行的。

1. 班主任要正确引导学困生战胜所遇挫折

中学生也会遇到许多挫折, 特别是学困生。因为每一次考试, 或多或少总会有一部分学生考得不好, 对考得不好的学生来说就是挫折。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挫折未必总是坏事, 关键是对挫折的态度。而挫折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 正是引导学生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 培养独立意识和坚硬不拔的意志品质.”[2]当然在挫折教育中, 常常也会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抵制心理, 使一些学生放弃学习, 而成为学困生。遇到这些情况时, 班主任一方面要及时鼓励学生独立面对挫折, 另一方面, 应帮助学生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 使学生不再经历挫折, 能积极对待, 从而顺利地把学习成绩提上去。

2. 班主任要放开手脚, 大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个体通过亲身经历而获得的信息在大脑皮层留下的痕迹要深, 保持时间要长, 所以在实施挫折教育的过程中, 老师、家长不要过于心疼孩子, 更不要扶着不放。只有当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挫折带来的痛苦体验时, 才会被激发去考虑如何解决问题, 由被动转为主动, 从而战胜困难, 这是人生的财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命运, 用信心和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当人遇到厄运和不幸时, 与其埋怨命运的不公, 还不如鼓起勇气, 振作精神, 以刚毅的态度与厄运抗争。这样学困生才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3. 班主任要正确引导学困生把握青春情感

随着初中学生青春期的到来, 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有的开始关注异性, 渴望接触、了解异性, 甚至可能萌发对异性的好感或爱慕之情。面对学生这一特殊阶段的心理现象, 作为班主任必须慎重对待, 理智处理好男女生之间的青春情感, 让学生顺利渡过这朦胧的危险期。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是学校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能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友谊, 学习对方的长处, 完善个性,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那么, 男女生应怎样进行交往呢?这是很多学生在成长中的困惑, 也是老师家长面临的课题。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是正常而又美丽的事, “既需要相互尊重, 又要自重自爱;既要开放自己, 又要掌握分寸;既要热情大方, 又要注意交往的方式、场合、时间和频率。”只要真诚待人, 坦然大方地与异性同学交往, 就一定能获得异性同学的尊重和友情, 走出青春困惑, 健康成长。

[1]苏霍姆林斯基.名人教育名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马斯洛.马斯洛论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参考文献

[1]刘湘溶主编.思想品德 (七年级下册) [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刘湘溶主编.思想品德 (七年级上册) [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8

一、对学困生学习缺乏兴趣的心理分析

弗洛伊德心理动力论认为人格包含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个概念。这三者之间各有不同的目标, 通常情况下, 相互之间常以冲突的形式进行交互作用。本我为心能的潜意识的储存所, 为人格基础部分, 其遵循“唯乐的原则”而运作, 不含理性、现实与道德的成分;自我直接由本我产生, 为人格的控制中心, 其基于“现实原则”而运作, 调和本我、超我与社会间的需求冲突;超我是人格中由社会道德标准所形成的部分, 主要源于社会学习, 其依照“完美原则”, 超我对人格的影响表现为严厉制裁或超道德标准。这三者之间时常冲突, 通常由自我来控制冲突, 制衡本我和超我, 同时本我的欲求或超我的制裁会威胁霸占自我控制, 此时自我表现为焦虑。焦虑为警告信号, 使身体感到痛苦。自我对焦虑的反应通常以“逃避”的防卫方式来适应。但当个体习惯将其失败推诿于环境或责备他人, 而不是归咎于改进其本身的不良适应, 则此种防卫方式也可能成为自我挫败。笔者在中学教学中观察发现, 大多数的学困生在学习方面常表现为自暴自弃、缺乏自信甚至自我挫败等症状。依心理动力论, 学困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无法专注于学习, 归根结底, 是因为在学习上没有实现其潜能的需求, 无法体认高峰经验 (1) , 心理得不到满足, 而选择了“逃避”学习的防卫方式予以伪装掩饰, 予缓解在学习竞争中所带来的压力。因此,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解开学困生的焦虑心结, 是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现阶段的中学教学中影响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1.能力分班影响情绪。自从我国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 由于受竞争的影响, 各学校纷纷以升学率为标准, 实施应试教育, 将学生按能力进行分班, 这给中学生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例如, 2009年湖北省丹江市XX中学初三女生乔XX因承受不了快慢班分流的压力而服毒自杀。可见, 这种分班制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危害性。笔者认为, 按能力分班制度严重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其消极影响主要有: (1) 影响教师期望和学生的知觉, 进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态度, 对学生形成差别对待; (2) 造成高度竞争的教学环境, 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 提高测试的焦虑。 (3) 对学困生造成沮丧、没价值、忧郁的情绪压力。这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健康成长。

2.功利性教学造就逆反心理。受升学率的影响, 很多中学对教师实施量化管理, 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优秀教师评选、职称晋升、教师淘汰制及绩效工资的衡量标准。为此, 各科老师都争先恐后强占学生休息时间, 加班加点, 逼迫学生放弃休息娱乐时间来大搞题海战术的现象时常出现。这种枯燥乏味教学方式, 使学生苦不堪言。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这种单一、粗暴的教学模式常常激起了学生的逆反情绪———你逼我, 我就偏不学, 气死你!这种功利性教学, 是当今师生关系日趋恶化和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

3.挫折容忍力弱。心理学研究发现, 当个体的需求遭遇到阻碍而引起挫折时, 往往不敢正面去克服障碍, 通常是采取防卫实施来妥协, 以消除情绪上的紧张。学困生在学习上常因考试失败而无法自我实现, 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由于长期受消极情绪的影响, 他们的挫折容忍力变的脆弱化, 在学习生活上常表现为焦虑和暴躁易怒, 甚至表现出攻击行为, 如破坏公物, 干扰他人学习甚至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因此, 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做好心理辅导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强化心理辅导, 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后弗洛伊德论”的代表者埃里克森认为, 12~18岁整个青年期的发展, 个体经由身体上、心灵上及性的发展上产生变化, 期望获得验证以重新肯定自我, 若各方面发展皆感到成功, 则自我肯定加强, 若在发展上感受困难, 即产生困难, 青年人会觉得疑惑。根据埃里克森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自我肯定与角色错乱阶段, 因此, 此阶段的教育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对于中学教育而言, 推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对于学困生的教育。笔者认为, 转化学困生关键要从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开始, 也就是说,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 强化对学困生的心理辅导, 做到因材施教,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好奇心、求知欲, 提高其认知能力。

(一) 推行“爱的教育”, 引起学困生对学习的好奇

曾对“爱的教育”做了最佳的解释, 以为爱的教育并不是要放纵、姑息、妥协或原谅学生的失败或错误, 而是要鼓励、帮助他们达到目标, 体验成功, 使其重新获得信心, 对人生作更好的准备。因此, 我们通过“爱的教育”来转化学困生, 激发他们的学习好奇心是非常奏效的。我们在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的过程中, 要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 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 鼓励他们战胜学习障碍, 使他们体验学习的成功感, 重拾自信, 引发他们对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 才能鼓起他们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勇气。

(二) 转变教学模式,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欲求

学校要转变教育管理观念, 坚持科学管理理念, 优化课堂结构, 落实素质教育, 化解学生的逆反情绪,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转化学困生, 当务之急, 就是转变观念, 改革教学模式和优化课堂结构。然而, 转化学困生问题是当前中学教育所面临的三大难题之一。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学习总结, 转化学困生, 就要对他们多督促、多鼓励和多辅导 (包括心理辅导) 。因此, 中学教学要转变观念, 优化课堂结构, 坚持“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创新理念, 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就是要求: (1) 每堂课教师尽可能少讲 (每堂课只讲10分钟) , 其余时间交给学生自习 (学生每堂课自习时间不少于25分钟) ; (2) 每堂课教师都当堂布置作业, 当堂点评, 不留课外作业。这样的好处有三: (1) 及时为学生解决学习疑难, 突出学习重点; (2) 转化学困生, 在课堂自学的过程中, 使学困生感觉到紧迫, 因为看到别人在有限的时间内看完了例题并完成了作业, 自己不会怕丢脸, 无意中就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 促使他们主动带问题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同时在课堂的学习中又培养了自学能力; (3) 课后轻松, 无作业, 可以为学生赢得更多的课外自由学习时间去培养各方面的兴趣爱好,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 强化心理辅导, 增进学困生的学习认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个体对一件事物一无所知时, 一般不对它产生任何兴趣。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是构建于一定的认知基础之上的, 如果没有一定的认知, 再奇特的现象, 即使会引起个体瞬间的兴奋, 也会因为认知的匮乏而瞬间消逝。任何兴趣都植根于认知的土壤中, 认知是兴趣的媒介。因此, 在中学教学中, 转化学困生, 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注重提高学困生的认知是非常必要的。在心理上, 要对学困生强化辅导, 多鼓励, 多督促, 使他们对学习充满自信, 增强他们的挫折容忍力, 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在学习上, 因材施教, 耐心辅导, 循序渐进, 使他们养成知识积累的习惯, 踏踏实实打好基础, 提高认知, 激发他们对学习动力, 从而达到培养学习兴趣的目的。

摘要:很多中学的教学管理观念落后, 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特别是对学困生的转化问题重视不够, 致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 这严重影响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因此, 要转化学困生就要注重对他们学习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自我挫败,好奇心,欲求,认知

参考文献

[1][法]卢梭.爱弥儿 (下卷) [M].李平沤,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2][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自述[M].黄忠晶, 王银瓶, 黄巍, 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0.

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9

一、化学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类型

1. 自卑心理。

有时也称自卑感, 指的是因对自己的能力及某方面的心理评价偏低, 而产生的不如别人的一种自我意识。进入高中以后, 随着身体发育成熟, 以及社会、成人对其态度的改变, 高中生会更多地把注意力指向自身。但由于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 对自我评价往往不够全面、客观, 容易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如调查发现多数学困生在课堂提问时, 即使简单的问题也不敢举手;普遍认为学好化学的信心不足, 且信心常受考试成绩的干扰。

2. 厌学心理。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情绪, 从而逃避学习的一种心态。调查表明多数学困生对老师布置的化学作业不太当回事;化学课上注意力难以较长时间集中, 不能认真听课等。厌学心理的产生多数并不是由于智力低下的原因, 而是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较长时间困扰学生, 使得学生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厌学心理的产生与发展已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成绩, 也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3. 依赖心理。

如今苏南地区的高中生以90后独生子女居多, 优越的物质条件和舒适的学习环境在给他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 也往往带来依赖心理的产生。一些学困生家庭条件优越, 在家过多地依赖家长的安排与督促, 缺少独立性与自主性。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对教师过于依赖, 缺乏主动钻研精神;平时学习中遇到稍难题不愿独立思考, 总是依赖于别人给予解决, 总期望教师对化学知识进行归纳并分类讲述;习惯于教师的解题示范和例题的生搬硬套, 少数学困生甚至伴有抄袭化学作业的行为。

4. 逆反心理。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高峰期, 生理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而心理的发展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 这容易在学生心中诱发各种矛盾和冲突。导致他们看问题往往比较偏激、片面, 这方面令家长和老师感到十分头痛。如有些化学学困生喜欢戴着“有色眼镜”, 常以自己的好恶标准来分析和判断客观事物, 与同学难以相处, 显得不十分合群;常常对家长或老师善意的说教产生厌恶和敌对情绪。少数学困生甚至想, 越让我在化学上用功些、认真些, 我偏不学, 致使他们对化学采取淡漠或反抗的态度。

5. 畏惧心理。

通常指学生遇到未曾遇见的问题或在类似考试、作业中的疑难题重复出现时而产生恐慌、畏难怕错的一种心理。化学学困生的畏惧心理主要表现为当重遇考试或作业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的同类题时, 采取回避态度, 不敢向老师、同学请教, 生怕暴露自己存在的问题;在化学实验上因课前对实验内容准备不足, 不敢冒然下手, 尤其是对一些探究性实验更是如此;在课堂上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担心答错;害怕考试, 担心考不好被家长老师批评等。畏惧心理的存在已严重制约学生的思维发展, 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 调查中还发现化学学困生伴有一定的急噪心理、懒惰心理等, 由于篇幅关系, 不细细展开论述。

二、化学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教育对策

针对调查中化学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 加以教育疏导, 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提升化学学科成绩。

1. 培养学困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在化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的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 成为学习的推动力;还可以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的方向。兴趣就像是一位无形的老师, 当学困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时, 他们就会有高度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就会有坚强的毅力和忘我的学习精神, 学习起来就特别起劲, 也自然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教学中应利用学科优势来培养、调动学困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如可利用实验教学,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充分挖掘教材趣味功能, 来培养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2. 激发学困生学习化学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困生取得良好学业成绩, 克服心理障碍的动力保证。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困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 通常以语言、电教及实验等方式来呈现, 它会进一步诱发学困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另外, 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需要教师正确运用好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手段, 合理使用表扬。同时更需要学困生增强自我效能感, 要让学困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 建立起对自己的自信和积极期望。

3.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化学学习方法。

对于学困生, 仅规劝其用功学习是不够的, 还必须教授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化学学习方法是指学习者为实现化学学习目的, 完成一定的化学学习任务而进行的、跟化学学习系统内其他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和途径。要选用正确、合理的学习方法, 必须先熟悉教材的编写方式及教师的施教方式。教学中可多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做好学习笔记, 注重对知识的理解, 掌握化学记忆与复习的技巧。如对元素与化合物的学习, 可指导学生先物理性质后化学性质, 再由单质、主要化合物间相互转化, 建立该物质的知识体系。

4. 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

一般来说, 没有一种教学方式是绝对优于其它方式的。教师可根据需要及学生状况, 大胆地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 以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教师可借助于课本内容和教育软件, 多采用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学习材料, 以便使学习任务更加有趣, 促进学生对内容本身的学习;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心理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化学问题, 并对学生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引导和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而以实验组织教学是更是教师化学教学的重要方法。此外, 教学中还要注重化学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 构建学科知识网络体系。

5. 注重学生化学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

化学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四大能力, 即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而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化学教学实践中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研究影响能力培养和发展的相关因素, 为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和发展寻找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调动学困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玲编著.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85.

[2].林勇强, 学因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 (S1) :153

[3].刘晓瑜, 丁少红, 试论克服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 1999 (6) :62.

论大学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0

一、物质资助的不足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主要采取“奖、贷、助、补、免”等措施, 但由于各种原因, 这种物质资助有很大的不足。

1、政府资助资金有限

一名在校大学生一年的花费大约为1万元左右, 这对于一般家庭有很大的压力, 对于困难学生家庭压力更大。而我国现行资助体系中的奖学金、助学贷款、贫困生补助等标准都不高, 所有资助资金加起来难以支付特困生的学习和生活。虽然近几年政府不断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 但面对不断增加的贫困生, 要想让他们都能按需要获得资助, 还是存在困难的。另外, 目前筹措资助资金的主渠道靠国家拨款和银行贷款, 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强, 而来自社会的资助偏少, 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没有建立起来。

2、资助系统不健全

首先, 对于贫困生的判断标准难以统一界定, 现行的资助制度也对此未作严格规范, 各高校对贫困学生认定的标准不一致, 导致资助工作管理不够统一规范;其次, 现有国家助学贷款属于政策性贷款, 却选择商业银行作为贷款机构。助学贷款业务中无担保人的特性与商业银行中贷款的基本条件相悖, 助学贷款本身的公益型与商业银行追求利润的本质相悖,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助工作的整体效果;再次, 现有资助方式中, 由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构成的各种奖、助学金占了很大的比例, 但这类资助多侧重考察学生的成绩, 而贫困生因为家庭条件原因, 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往往不如非贫困生,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贫困生群体的不公平现象。

3、外部配套体系缺乏

在我国贫困生资助系统中, 借者与贷款者的法律保障体系还不健全, 缺乏有效的贷款回收追讨机制。在还贷工作执行过程中, 我国公民信用记录体系和还贷机制不健全, 致使违约风险增大, 出现学生还贷率低、违约率高、追讨困难等难题。进而影响放贷者信心, 导致新一轮的助学贷款进展缓慢, 发放金额有限, 直接影响了受益学生的数量。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许多贫困生有自卑、抑郁、冷漠、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 表现出“心理贫困”, 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 帮助贫困生克服心理危机,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必要的。

1、自卑心理需要教育

贫困生大多来自贫穷地区, 经济不发达, 城乡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差异很大。许多人来到城市后, 面对陌生的生活环境, 心理上刺激很大, 产生了自卑心理。“自卑心理的极端表现常常是变态的自卑, 自我评价过低, 不敢和别人交流, 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 悲观失望, 实际上就是唯恐别人瞧不起自己, 是一种变态的自卑。”[1]人是社会中的人, 与人交往是必须的, 封闭自己是很痛苦的, 这种痛苦就是“孤独、寂寞、空虚、恐惧”, 这是人的心理负担, 因此, 给予这种心理负担的贫困生以心理健康教育, 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就非常重要。

2、抑郁心理需要教育

抑郁是贫困生心理问题较严重的方面, 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 苦闷, 行动迟缓, 常感力不从心, 思维迟钝, 因而言语减少, 语音低沉或沉默不语, 伴随有失眠等反映。抑郁状态产生后有很强的弥散性, 容易使人感到生命没有意义, 产生无助感, 甚至出现自杀念头。

3、冷漠心理需要教育

生活困难往往使贫困生对外界的刺激无动于衷, 无论是悲欢还是离合等都漠然视之, 表现出冷漠心理。冷漠心理能使人缺乏理想和生活目标, 消极地对待人生, 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 抑郁孤僻, 自我封闭, 使整个人生带有浓重的灰色调。冷漠者初期主要认为生活没有意义, 心情平淡, 随后逐渐发展到强烈的空虚感, 内心体验日益贫乏, 不愿进行抉择和竞争, 缺乏责任感和成就感。因此, 对冷漠心理的贫困生进行心理安慰, 引导他们克服冷漠心理, 是必要的。

4、人际关系敏感需要教育

人际关系影响着人的心理。心理学家丁瓒说:“人类的心理适应, 最主要的就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适应状况。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生的心理特点。由于这种心理特点, 使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 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 但又因自身的问题而导致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 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怜悯, 心理上往往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因此, 从心理上, 帮助贫困生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 是很有必要的。

5、心身疾病需要教育

在现实中, 有些贫困生能客观认识自己, 懂得只有发奋才能改变自身的处境, 能够为此而努力, 但现实环境又时刻困扰着他们, 使他们心理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另一方面, 由于经济无法保证, 饮食质量不能满足生理上的要求, 使身体常常不好。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 物质生活匮乏, 两方面的因素使他们的身心受损, 形成很多的心理疾病, 产生不良行为。调查中发现, 比较典型的问题行为是学习失败、出走、旷课、偷窃等。这显示了贫困生很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舒缓心身疾病。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意识具有能动性, 教育者要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提倡艰苦奋斗”[2], 使他们意识到:物质困难是暂时的, 要相信自己, 奋斗能改变人生。

1、营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

营造良好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 对贫困生是很有好处的。四川省社科院胡光伟说:“对弱势群体我们更应该给予关爱。如果我们能够给弱者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声招呼、一次谈心, 也许一切都会好转。”“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样一种现象:愈弱势愈自卑, 愈自卑防范意识就愈强, 反弹也就特别强。”[3]因此, 教育者要注意加强班级和宿舍的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党、团、学生会、社团, 以及其他互助群体的作用, 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 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 体验到社会的支持, 培养起他们积极向上的正向驱动意识。有关的调查表明, 低年级以及新生中的贫困生问题要比高年级严重, 而其潜伏的心理亦要更加深潜。因此, 教育者要积极规划好新生、低年级学生中的贫困生心理疏导。在新生教育方面, 除了丰富入学教育的内容外, 还要增加对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家庭变故和人际调适等方面的教育, 营造良好的人本环境。

2、健全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体系

适当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对贫困生是很有帮助的。改革心理教育, 将实用心理教育纳入教学体系。每一所高校、每一个学院都应当建立对学生进行实用心理教育的课程体系, 使学生掌握心理调适以及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 提高耐挫力以及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力[4]。解决政治辅导员和心理咨询人员的编制问题, 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健全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体系, 这对培养贫困生健康的心理是有帮助的。同时, 有条件的院校, 设立专项经费, 保证办公场所, 建立系统的常规工作体制等方面, 以利开展针对性的工作, 从而促进学生的成才成长, 也是必要的。

3、引导贫困生自我解压

培养贫困生自我解压, 使他们自觉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认识到生活中的艰难险阻可以检验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 并鼓励他们正确看待生话中的挫折, 引导他们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也是很重要的。贫困生要学会自我调适, 自觉不自觉地用较能接受的方式去理解周围人和事, 自我悦纳、自我解脱、多交朋友等方法调节自己的心理。主动求助于心理老师, 从心理老师那儿获得帮助。多阅读一些关于人生修养方面的书籍, 与书交流, 从书中汲取智慧, 沉淀自己。在平时的交往中, 大度豁达, 宽容待人,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人格, 让人格朝着有益于身心和完善自我的方向发展。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 教育者引导贫困生懂得“每个人的灵魂都是平等的”,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唯有艰苦奋斗才能成就人生。

参考文献

[1]张建卫等:《特困大学生的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9.14。

[2]《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 人民出版社, 1993年。

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1

关键词:英语教学;学困生;心理素质教育

一、学困生学习动机缺乏之成因

(一)学习上缺乏成就感

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直接决定了其学习态度端正与否,学习动机较强的学生往往具有较认真的学习态度,反之亦然,而学习态度的端正与否又决定了学生成绩的好坏。学习英语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存在记忆单词困难,语法混淆不清的问题,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同时,学习效果仍旧不明显,这就导致了学生的挫败感,学习动机随之减弱。从而,在考试未能取得理想成绩时,往往容易失去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更有甚者,放弃努力,放弃英语学习。

(二)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

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包括多个方面,主要是指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以及综合语言学习能力。一些学生在初中就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英语基础十分薄弱,到了高中之后,一方面不能适应初高中教学模式的变化;另一方面,初中所学内容掌握得本来就不够牢固,经过暑假之后,旧知识也所剩无几,最基本的音标不能识读,单词记忆困难,单词靠死记硬背,拼写单词丢三落四,遗忘率高。高中教师都知道,对于英语学习而言,词汇是“砖”,要想英语学得好,必须有词汇的积累。而这些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意识就不够强,适应高中英语学习对他们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二、帮助学困生转化的途径及方法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智力差距产生及增大的主要原因不在智力本身,而在于一些非智力因素:学习的毅力、自信心、欲望、动机等。因此,教师可就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困生转化: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帮助学困生转化的保障

1.多样化的课堂教学

课堂是让学生产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场所,教师的课堂形式多样化才让学生不易产生学习倦怠,特别是学困生,他们在课堂上由于基础薄弱,遇到的问题也会较多。因此,在课堂上更容易走神。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产生兴趣,并通过不同的分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包括学困生在内。

2.因材施教,适当分层

教师要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适当地进行分层教学,要让学困生能够看到自己的价值,在课堂上能够活跃起来,并有所收获。由此,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克服自卑的心理,不断刺激他们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热情。针对课后的教学任务,教师也可酌情进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水平。

(二)教师对学困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关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则可解决一生之求”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视情况,根据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1.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让他们明白,尽管在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并且努力之后未必有即时的回报,也要树立信心,掌握方法,勇往直前。只有持之以恒,他们的努力最终才会有收获。要让学生循序渐进,从自己的兴趣着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给学生推荐一些英语读本或一些英语学习的网站,如对篮球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推荐NBA的官方网站,让学生试着浏览其网页并阅读一些相关的英文文章,让学生产生兴趣的迁移。同时,教师还应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所了解,让他们学会在自我评价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摒除杂念,专注学习。

2.督促学困生课后复习,并能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学困生对于所学知识的遗忘较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言更加快速,因此,对知识的及时巩固异常重要,及时检查学生复习情况也是必要的,教师可在上课最开始的五分钟进行知识的巩固,学生一起回答之后让学困生站起来重复,有意识地增加他们的危机感,形成课后复习的好习惯。

3.帮助并指导学困生掌握识背单词的方法

学困生一般词汇记忆的能力都较差,他们由于初中基础薄弱,音标都不会读。因此,教师首先要教会他们音标读法和拼读规则,并通过一些背诵技巧帮助他们记忆单词。其次,教师还要要求他们及时进行背诵和巩固,多对他们进行监督和检查,以帮助他们形成经常反复记单词的意识,并能够持之以恒。

英语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耗时长,异常艰难的工作,教师需要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并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分析和全面的理解,有针对性地教学。教师在对学困生进行指导教育的同时,自身的教学水平也必定会得到提高。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信心,只有这样才能给帮助学困生建立信心,并取得长足的进步和提高。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篇12

1.研究方法

1.1文献法。本文通过对心理学, 教育学等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检索, 收集了与文章核心思想内容有关的文献资料。

1.2调查法。通过各种渠道对国内外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做了调查, 并收集到了最新的相关资料及数据, 为本文提供理论及数据基础。

1.3分析归纳法。通过对收集到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及现状数据的分析, 整理, 归纳。拓展出了本文的写作方向, 写作思路以及文章主体。

2.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目前, 大部分高校对贫困生的帮助现状仍旧停留在经济层次, 甚至局部地区对高校贫困省的经济资助仍未达到实际需求。而高校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部分高校贫困生仍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首先是自卑心理。近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才需求旺盛的基础下, 我国的教育教育事业也是蓬勃发展。但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之下, 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由于应试教育发展, 各个中小学都为了升学率而采取了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方式, 在这个大环境之下, 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 尤其是乡镇的中小学, 甚至一些基础的美术音乐等陶冶情操的课程都不能得到开展。而贫困生也觉得多数是农村出来的孩子。这些孩子在上了大学以后, 由于城乡教育差距所产生的问题往往爆发出来。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 导致心理调节能力有所缺失。在面对吃穿用度比自己好, 还拥有各种 (比如绘画, 美术, 音乐, 钢琴) 等特长的城市同学时往往产生了很强的自卑心理, 感觉处处比不上自己的同学。从而对自己的成长发展产生了消极的作用。

其次是消极忧虑心理, 目前一般的高等院校一般的专业的学费平均在4500元左右, 再加上住宿费600元左右, 每年按照在校10个月计算, 每月生活费800元左右, 按照全日制本科四年算下来, 四年学习所需要的费用大概是52400元左右。这还不包括一些其他的日常开销, 这笔钱对于贫困生的家庭而言, 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甚至好多家庭不得不砸锅卖铁, 举目借债。都是为了孩子能出人头地, 以后不再过着和自己一样的苦日子。贫困家庭的家长也往往对孩子寄予厚望, 时不时的耳提面命。以至于贫困生往往也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很高的目标。然而, 由于期望过高或者不太切合实际, 在实现的过程中, 许多问题凭借自身的问题往往得不到有力的解决, 长此以往, 容易使人身心忧虑。另一方面近年来, 人口的日益增加, 高校的不断扩招, 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 就业岗位的增加速度远远跟不上大学生毕业数量的增加, 从而导致了巨大就业压力, 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负担, 从而也增加了其心理忧虑的程度。

再者, 人际关系的紧张也是高校贫困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之一。贫困生往往面临渴望与同学相处, 但又拒绝与同学相处的矛盾心理境地。首先因为经济条件的差距贫困成往往具有自卑的心理, 在心里认为同学各种条件都比自己好, 穿着打扮时尚潮流, 会唱歌, 会跳舞, 甚至肆意快乐的说笑, 无忧无虑。而自己什么都不会, 下意识的会与同学产生距离感。但是却又向往集体那种简单快乐, 无忧无虑的生活气氛, 所以心里比较矛盾。再者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困难, 很多需要凑份子钱的班级同学集体聚会, 集体旅行等也没办法参加, 这也是贫困生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再者, 因为家庭环境, 兴趣爱好的差异以及生活重心的不同, 贫困生往往和普通同学很少有共同话题, 这也导致了他们的人际关系紧张。

3.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建议

3.1各种方式的经济资助。除了传统的国家贫困生经济资助以外, 学校还可以加大奖学金的力度, 为贫困生完成学业减少经济方面的难度;其次, 在学校设立勤工助学岗位, 学习工作两不误。还可以通过就业指导中心, 对贫困生做一些其他生存技能的培训, 增加其就业机会。

3.2加大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的力度。定期对贫困生做心理健康测试, 并且有针对的帮助其解决心理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学校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室的配置, 可以免费, 一对一的对心理存在困扰的学生进行教育辅导。

3.3营造良好的班级校园环境。班级和学校可以针对这种情况, 多开展一些校园活动, 比如趣味运动会, 写作大赛, 志愿者活动等大家处于同一个层面的活动, 通过活动可以活跃班级之间的气氛, 团结同学之间的关系, 使得贫困生进一步融入到班级的大家庭之中。

由于高校贫困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是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下形成的, 所以我们要抽丝剥茧, 用不同的方式去了解, 帮助高校贫困生战胜其所面临的心理问题。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摘要:近年来, 随着高考的扩招, 高校教育规模的快速成长, 高校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 随之而来的是高校贫困生所占比例也日益增加。从而衍生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的调查研究, 提出了一些针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建议, 希望对未来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有所助力。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小娟.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06.

[2]张斌.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版) , 2013, 01:145-148.

上一篇:仔猪腹泻综合治疗下一篇:相关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