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教育管理

2024-10-01

学困生的教育管理(精选12篇)

学困生的教育管理 篇1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往往会碰到学习困难的学生, 我们将之称之为“学困生”。学困生对学习产生的逆反情绪, 是我们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一大困难。怎样做好学困生的转化教育, 是每个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教学中,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调查学困原因, 做到有的放矢

学困生主要指学习上的后进生, 他们往往缺乏独立性、目标性, 也缺乏自信心, 久而久之, 由厌烦学习后逐渐放弃学习, 但是学困生为了应付考试, 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学习, 他们学习时不讲方法, 浅尝辄止, 或干脆放弃不学, 严重地影响着学困生的智能发展。

因此, 每当我接到一个班, 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班主任和原科任老师了解情况, 还召开学生座谈会, 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二、公平对待学生, 辩证看待学困生

任何学生都同时存在两点:即优点和缺点。优生发现的是优点, 学困生发现的则是缺点, 这种不公平的现象有碍学生进步。因而我们应该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困生的转化教育。

1. 掌握学困生心理, 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

许多学困生对学习已失去了信心, 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困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 渴望进步。而且他们的情感都较丰富, 也很敏感。因为自己差于别人而心灰意冷, 情绪低落。如果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对这样的学生老师不以真诚和爱护去关心, 而是不理不睬, 造成师生感情淡漠、僵化, 他们会更加绝望。我一改常态,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主动了解他们的想法, 关心、爱护他们, 建立起了良好的师生感情。

2. 教师善待学困生, 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迁怒、不训斥、不用侮辱人格和伤害自尊心的语言对学困生。

三、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 多种方法转化学困生

1. 培养学困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驱力, 它影响着学习行为与效果。因此, 通过多种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转化学困生的重要途径。

(1) 教学中对症下药, 改变学困生学习方法。

第一种学困生, 他们爱面子, 羞于发问, 学习上不能灵活运用, 可采用谈心引导, 促使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第二种智商学困生, 他们大都自卑心理沉重, 一般采用感情倾斜的方法。

第三种学困生, 脑子灵活、反应快, 稍微懂了就不愿听, 注意力很难集中, 他们好胜心强、爱动、贪玩、粗心, 教师只要想办法把他们的精力“聚中”到学习上即可摘掉学困生的帽子。

(2) 教学语言生动有趣, 促使学困生自发学习。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幽默的语言讲课更是听不进耳, 思想很容易开小差。教师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激活课堂气氛, 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非常必要。艺术性的教学语言, 给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必须准确、简洁、明了, 幽默诙谐。正是教师运用了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 将学困生的情绪调动了起来, 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达到听课的最佳状态。

(3) 开展生动多样的英语活动,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除了正常的教学外, 开展第二课堂英语活动, 成为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阵地。

2. 加强学法指导, 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一半, 很多学困生就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当造成的。指导他们如何预习、怎样听课、记笔记是我每节课必做的, 引导他们怎样用好的学习方法去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概括、综合运用、复习巩固等, 我还采用在课堂上故意出差错的方式来完成教学, 通过一些纠正来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3. 给学困生展示机会, 起到转化作用

广泛开展多种竞赛活动, 让学困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而受到别人尊重, 便会调动他们的内驱力, 主动去学习, 以这种上进心为动力, 使其他方面的优点显露出来, 就起到了转化作用。

综上所述, 所谓的学困生并非天生, 而是后天多种因素造成的。只要我们用心、用情、用行, 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帮助、转化教育他们, 学生才能觉悟地回报, 才能信其“传道”, 乐其“授业”, 教师的教学创新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才能真正起到转化学困生的作用。

学困生的教育管理 篇2

在教育学困生转变教育中班主任教师必须做到承认差异,平等对待,‘有数无类’,因材施教,善于挖掘并利用他的自身的闪光点,给予赞扬和肯定,以一颗爱心关怀,尊重,相信他,以至于宽宏人的暂时落后,教育引导他消除心理障碍,帮助他寻回失落的自尊心,找回丧失的信心,而成为一个自强不息有所追求的学生,这就是全民教育含于教师的责任,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活的基本要求。

一,认识自我,塑就自信

与进取心强的学生比较,小学学困生意志较脆弱,自尊心有所失落,自信心有所丧失,不同程度的存在自卑感,较为严重的产生,;

“破罐子破摔 ”等心理障碍,不能客观的认识自我,看问题,想问题又多是,“我不行 ”,我比别人差一种偏激的心理反应,但是他不是不想学好,而是不知从何学起,想做,想说,想问,又怕出错误,受到老师批评、家长的白眼呵斥、同学的讥笑,丧失了信心和勇气,不敢想,不敢说也不敢问,既是一时冲动做出这样那样的事件也多带有盲目性,对错与否不清,把握不准,信心不足。

既然如此,那么在教育学困生转换中重要的帮助他们客观认识自己,客观的分析个人的优点长处和不足,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信心,使他们直起腰板站起来。

我班学生李某,家境富裕从小被家长娇生惯养,生活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环境中,养成了依附性很强的心理特征,学习不努力,经常迟到旷课,学习成绩很差,又容不得别人说,情绪消沉,个性孤独,家长拿他也没办法,肯求我说,求你救救我的孩子。当然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决定从他的心理反应入手,希望家长积极配合。一是帮他找差原因,是智力上的差异,还是努力不够或方法不对,让他明白了暂时的落后,末至于个人不刻苦努力。二

是具体分析差变好的可能性条件,让他明白他与同学之间智力差异是极为有限的,而这可能存在的有限差异可以通过个人不断刻苦努力来 弥补。用陈景润,华罗庚,爱迪生等人身上具有的自强不息精神,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那坚韧不拔的意志的毅力,激发开导他,让他明白一个人的成功全靠个人有坚强的意志和信心去奋斗,既不可能完全依靠老师,也不要完全依靠家长。三是用他个人的长处和优点说服他,让他明白本人不笨不愚,在今后只要刻苦好学,遇疑问难,虚心求助,一定有所上进,前景是光明的。导致他寻回失落的自尊心,树立了‘我不比别人差,我能行’的自信心,开始了转变。

这样就为学困生清除了心理障碍,提供了上进追求的好基础。二,关爱宽容,沐浴心灵

学困生需要更多的关爱,他们也渴望得到更多的关爱。一个学困 生对我说:当看到老师对我和蔼可亲的微笑,赞许的眼神,挚诚的一指,我都感受到十分高兴和欢乐。让我久久不能忘记。这是他们要求上进的心声,更是对老师和家长最大的期望和渴求。我们不能等闲视之,关爱学困生不仅仅是生活和学习上的关爱,重要的关心爱护幼小心灵。具体讲就是尊重他的人格,权力和需求,欣赏他的亮点,宽容他暂时落后,肯定他的点滴进步,信任他的言行,使他心理上解脱困扰的束缚,有如春风沐浴的感受,使个性发挥,启动内在潜力向光明一方发展。

1)关爱学困生,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他们要宽容。宽容学生是教师的一种美德,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和职业生活的基本条件。宽容学生不是放纵学生的行为,袒护学生的过错,而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学困生更需要宽容,这是因为相比之下他们身上的不足成分比较多,他们的转变又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想通过一两次教育帮助,就要他彻底改正过错和不足,这是不实际,‘恨铁不成钢’的急于求成,毫不迁就的严格都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伤害自信心,所有,在教育学困生

转变中,教师一定要有耐心,却不可操之过急。教师要宽容学生过去的不足和过错,也应宽容现在的反复,允许他们不会,允许他们再做错事,允许他们有更多接受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思考余地,改正错误的机会,我让学习差的学生到前面的黑板上做题,错了,不指责,不表现不高兴,也不马上让其他学生批判纠正,而是提示他动脑想一想,动手在做一做,让他个人纠正。这样既维护了他的自尊心,又能激发个人的兴趣,增强进取的信心。

2)要肯定学困生的点滴进步和成功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性中最本质的温床,就是尊重的需要,希望得到他人,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也是自我发展的动力。对于一个学困的小学生来讲,他们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多是对发生在身边的直接的具体的现象感兴趣。每当他们的点滴进步和成功被肯定,被认可,被赞扬后,会使他们看到光明。在我班一次,《让我高兴的时候》的主题班会上,一个有了一定进步的学困生说:“每当我做完一件事,老师说,你做得对。当我问问题时,老师说,你的想法很好,很有想象力。这时我高兴得想哭,下决心做个好学生。”这就看出肯定赞扬作为有利于调动学困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激发他们的内心世界的一方变化,导致他们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增强进取焕发活泼的心灵。

3)对学困生的教育以德服务,帮助为主,但也不可忽略必要的 批评,应是宽容,肯定,表扬,批评兼容,如在肯定时指出它的不足,实际上也是批评。学困生的敏感性不比正常学生差,如果教师以恶语伤人的方式对待他们,势必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如果让他们感受到不痛不痒的平淡,又不能触动他们的心灵。而既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说的是真的,有真实感,如继续下去自己会越变越差。又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诚恳,平等待人的友好态度,“雪中送炭”的急需,批评是为他们个人好。所以在批评学困生时要理由充分,情况真实,态度可亲。更要把握一定的“分寸”和火候,掌握时间,地点和场合,表现出有耐心,有信心。要就是说是,不可因学困生现在的过错,指责他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却不可捕风捉影,偏听偏心,婆婆妈妈,唠唠叨叨。记得两年前我接一个新班,学生庞某上课不守纪律,学习不认真,成绩不好,常受到批评,一次因上课迟到老师批评他几句,就与老师顶撞起来。我把事情了解清楚后,把他叫到办公室。一开始我就严肃的指出(没有大声呵斥)“你今天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极错误的,这样继续下去,对你将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老师批评你是不是为你好,请你想一想,想好了再回答老师的问题,”他的头低了下来,承认了错误,我又用亲切有力的口气说:“你能认识到错误,态度也很 诚恳,这是要求上进的好孩子应该做到的,但只认识了错误,行吗?”“不行。老师我一定改”。最后我肯定地说:“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孩子子。”这样的谈话,没有过多的指责,而是多让学生去想,去认识,有批评,有表扬,有期望,有激励。在这次谈话之后,他开始了转变,后来成为一个优等生。三,参与活动,磨练自我

大多数的学困生自制能力较强,自我管理能力差,不能够把握自己,约束自己。而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在自我教育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而这种发展又是在教与学活动中有更多的参与接受中表现出来的。为此,在教育学困生转变中,教师要为他们创设参与锻炼的良好环境,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做,让他们充分自我表现,发挥出个人的才智和聪明,导致他们认识到个人不比别人差,提高自信心。学困生张某,孤独,不敢说话,说起话来声音很小很小,在数学课上,我就让她读题,一次不行两次,一再鼓励“大点声”,“再大点声“还利用小组讨论,班会,引导启发她发好言,谈心理体会,使他进步很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她明白,一个人能否有进取全靠个人的不懈努力,不断的锻炼才能成功的,从而增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了。

,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学习的抽象性容易使部分学生对学习望而生畏,这样就谈不上学校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要转变学困生,必须引导他们对学习的产生兴趣才行。在数学课上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1阅读一些学生感到有意思的数学材料。2,寻找和解决与学生的现实有直接关系的数学问题。3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4引导学生与自己喜欢的朋友一起解题看书。5引导学生确定比较现实的学习小目标,并与学生一起体会成功的喜悦。6,要肯定学生的听懂一节课,会解一道题。这样不仅会使课堂变得活跃起来,还会使学困生逐步对学习产生兴趣,同时也可以激发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他们还要适当地做一些课外辅导补救工作,帮助其分析具体的知识障碍与技能障碍。使他们逐步改进学习方法,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身的知识缺陷,扬长避短,有的放矢。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如及时补上自己不会的知识点,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听课时注意理解重点和难点,掌握听课艺术,思考路线,解题方法。学法的当,成绩自然会提高,学习的信心也得到了增强。当成绩有所提高时,教师及时鼓励,肯定和表扬。只要学困生

学困生的教育管理 篇3

[关键词]班级管理情感教育学困生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50085

无论哪个班级都有“学困生”,我带的班也是这样。“学困生”大多都很矛盾:一方面因为成绩差呈现自卑心理,怕见班主任、怕与班主任交流,更怕见家长;另一方面因为无所顾忌又显得散漫心不在焉,有时惹事不怕事大,这些外化表现都昭示其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学困生”很容易成为班级最不稳定因素,他们不仅自己不遵守纪律,还会给其他同学带来骚扰和麻烦。作为班主任,如果不能正视“学困生”心理问题,采取有效手段加以控制,“学困生”队伍会逐渐扩大,班级管理会遭遇更多麻烦。因此,班主任需要对班级“学困生”有更细致的了解,掌握他们的心理动向才能找到应对良策。“学困生”大多因为情感认知陷入困境,教师的帮扶自然也要选择爱心管理这个角度。

一、“学困生”为学所困,需要被关注

“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被学业所困的学生。“学困生”的成因有很多,基础太差、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对某些课程不感兴趣、对某些学科教师不认同等。这些原因的综合结果导致“学困生”失去学习信心,成为班级学习的洼地。“学困生”历来是班级管理的重点,由于“学困生”对学习失去进取心,过剩精力无处发泄,自然要成为班级麻烦制造者。教师对“学困生”常常是冷眼相看,家长也是恨铁不成钢,所以“学困生”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到优待。他们为学所困,心志处于挣扎期,学业上找不到入口,上课像坐牢,完不成学习任务,教师冷落,同学“敬而远之”,内心的孤独感潜滋暗长。

明确了“学困生”困因,班级管理自然就有了针对性。“学困生”需要班主任关注,也需要同学关心,更需要家庭的温暖。针对“学困生”这一心理特征,我专门开展了一次“送关注”活动。首先找这些“学困生”谈心,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有些“学困生”不对我主动袒露心声,我就让他们听我讲故事,讲我的童年和学习生活。渐渐地,他们的戒备心理被打破,也对我讲他们的心理需求,然后让他们加入我建立的“情感驿站”,这是我专门针对“学困生”建立的QQ群。“学困生”学习不好,但对网络特别熟悉,在群里展开话题讨论,个个都是慷慨激昂的。通过一段时间接触,我对班级中“学困生”的心

(三)德育生活化、系统化

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一书中,阐述了自己的道德教育思想。他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对社会有用、能承担社会责任的人,那么如何培养有道德的、合格的人。杜威认为参与社会生活是培养有道德的人的根本途径。“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既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来谈道德教育,那么这种教育空洞乏味且没有意义。

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生活教育理论的主旨是让教育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真正承担起改造社会、塑造新人的重任。

首先德育应该渗透到日常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学校各部门应形成合力。其次德育要实现生活化,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班会,教师要善于把德育寓于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体验与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思想道德理论观点寓于学科知识的教学中。

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导者。学校德育工作要以学生为主载体,并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尽管在现实的操作中,学校德育呈现功利主义,家庭德育缺失或不足,社会大环境冲击德育,但是学校依然是德育的主阵地,学校要主动联合家庭、社会,建立一个“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体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刘轶梅,丁日杰.关于加强中学德育工作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6(4).

[2][美]约翰·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学困生的教育管理 篇4

一、什么是学困生及其特点

1. 什么是大学学困生。

大学校园里的“学困生”指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适应能力差、动手能力不强、没有自信心、缺乏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大学生。

2. 大学学困生的特点。

突出特点:(1)自卑;(2)逆反心理强;(3)家庭关系差;(4)心理不成熟;(5)习惯不良好;(6)厌学。

二、学困生产生的根源

1. 环境因素。

社会因素: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的迅速普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受到的冲击也越来越大。特别是最近几批大学生,他们面临着学习、生活方式及环境的诸多变化,高消费等不健康习惯和思想的侵蚀,社会上一些负面的信息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消极的影响。

学校内部环境的影响。一是学校对教师的评估缺乏对学困生转化的内容。一些老师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限,而辅导员老师工作任务重,忽视了对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深入了解、关怀和关心。二是学校现有的教育管理不规范严密。三是学校对特殊群体留级生的管理职责不明。

2. 学生自身因素。

首先,主观上是学生自己对学业放松要求。进入大学以后学习目的不明确,不刻苦努力,再加上有的适应能力差,对改变了的教育教学方法无所适从,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其次,学生自己的组织观念和纪律意识淡薄,自恃头脑聪明,考试靠突击,平时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第三,心理承受和自我协调能力差。

3. 家庭因素。

一般说,学困生的家长往往是教不得法。有的是对子女过分溺爱,娇生惯养,包庇纵容;有的是粗暴无知,对孩子施行打骂,家庭缺少温暖;有的是父母离异给孩子身心带来伤害;有的是家庭成员间要求不统一使孩子无所适从。相当多的大学生在家庭中是倍受娇宠的“爱子”,父母对他们的成长大包大揽,而忽视对子女生活自理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在父母的“棍棒”或“陪读”下才跨进大学校门的,所以他们的主动学习和自觉学习意识以及生活自理能力不足。

4. 突发事件的心理影响因素。

感情突然遭受挫折,造成心理阴影,进入学困生行列。一些同学缺乏正确的恋爱观和人生观,不能深刻理解恋爱的正确含义,不能正确处理恋爱中的矛盾冲突及恋爱和学业的关系,陷进感情的漩涡,不但没有收获到爱情,还荒废了自己的学业。一些是家庭父母的离异、突然死亡、家庭经济因素、自然灾害的突发。这些突发因素在短时期内对学生造成巨大的影响,如不加以正确治疗和纠正,这些学生都会慢慢的向学困生转化。

三、大学学困生教育管理的应对措施

1. 促进家庭和谐。

让学生和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是帮助学困生找回自我的第一步。没有人愿意落后,只是各种原因迁绊了前进的脚步,作为家长应当了解和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要消除他们的不良心态,家长应与之建立亲密的朋友式的关系,关心他们,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与之保持良好的沟通,通过言行改变孩子对待人和事物的看法。

2. 推进师生沟通。

教育工作者要让学困生成为会学习、会做人、能做事的学生,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非常重要的前提。这就需要我们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在教育中,真情是一把万能的钥匙,动之以情,消除学生的戒备和敌对心理,要将对他们的严格要求渗透在关爱之中。当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一片爱心和期望时,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打开戒备之门,达到教育的目的。

3. 给其信心与尊重。

树立自信是问题的关键。在对学困生的教育中,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最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消除他们的顾虑、自卑心理,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学困生自卑心理严重没有自信,因此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帮助学生找回丢失的自信心,这就需要我们关心他们生活处事的细节,鼓励和信任他们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找到自信,同时在学习上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如果学生在某方面有特长,就要创造机会让学困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在选班干部时应加以考虑,让他们也能担任一定职务,在集体中发挥作用,并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克服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

4. 发挥榜样效应。

学困生之所以落后,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没有奋斗目标。因此,在教育中发挥榜样的力量,根据他们自身的情况,帮助他们找寻身边的榜样,通过名人的事迹,让他们懂得理想和现实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从而让他们分析自身的情况,树立远大目标。同时我们还应当注意学生是否受到外界不良诱因的影响,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切断外界的不良诱因,让学困生经常和身边积极要求进步的同学接触、交流,久而久之,也会渐渐的转化。

5. 开设拓展训练。

学困生在日常的行为习惯中往往有弊端,没有坚强的意志力。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光靠说理是不够的,通过开展团队训练、拓展训练的活动内容,让他们培养集体荣誉感,在集体设定的环境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对学困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才能最后达到持久的状态。因此在转化的过程中会出现反复的情况,所以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因势利导,持之以恒,反复教育,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巩固学困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6. 培养良好习惯。

学困生在学习上不主动,成绩不理想,学习兴趣不浓。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给予适当的专业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当然学习并不是进入大学的最终目的,我们要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表达、沟通、组织、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我们应当多给学困生参加实践的机会,为学生潜能的开发提供充分的空间。

四、结语

大学校园里的学困生群体是一个社会的产物,也是中国素质教育在推行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个迷茫的群体,他们并非心中无梦,只是脚下无门。他们也并非愿意脱离这个校园和社会,只是他们不懂得如何更好的融入。我们应当给这些学生一把开门的钥匙,用情感引领他们走出迷茫,让独立学院的这群特殊群体有个灿烂美好的未来。

摘要:目前在各类大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比例的学困生,而独立学院由于其招生的特殊性,导致学困生的比例更大。这些学困生若不及时教育转化,不仅会给本人、班级、学校造成影响,还会给家庭、社会带来不良后果。针对新时期的情形,分析独立学院学困生产生的原因,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管理办法和对策,使他们与同龄人一样成为国家、社会进步发展的后备力量,是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责无旁贷的应尽职责。

学困生的教育管理 篇5

关于对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了,这个沉重话题曾引起教育界的大讨论,各路名家众说纷纭,但现实教育中,我们不得不说对学困生的教育取得成效不理想.归根结底来说是理论关注得多,而行之有效的方法谈得少.教育的春风什么时候才能吹到学困生这块角落?教育者有责任去起开这个沉重的话题,直面学困生.在此我想借助有关管理学中“定点超越”的理论,来谈谈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的开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引起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思考。

一、“定点超越”理论的提出

针对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教育的实际,我开展了长期的调查研究,摸索出一条对学困生转化有一定成效的方法――“定点超越”教育.“定点超越”理论(Beachmarking)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西方管理学发展起来的新理论,它是指企业将产品,服务和其他业务活动与自己的竞争对手或某一方面的领先者进行连续对比衡量的过程。

定点超越内涵可以归纳为四个要点:①对比;②分析和改进;③提高效率;④成为最好.正因为如此定点超越又称为“比学赶超”,从某种意义上讲,定点超越是一种模仿,它以别人的成功经验或实践为基础,通过定点超越获得最有价值的观念,并将其付诸自己的实践,从而达到提高自己的目的。引用到教育学困生的领域上,就是通过对学困生的鼓励,在合理分析自己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学习上的定点对象,与其进行对比,并不断地分析和改进自己,让学困生感受到“定点超越”过程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比学赶超”的效果,从根本上改变“学困”的状况。“定点超越”教育理论依据是每个学困生内在都具有积极向上的心理因素,每个人都渴望上进和成功,这是人普遍的心理特质,学困生也不例外。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学困生这种心理特质极不稳定,很容易被迁移、改变,致使他们安于现状p不求上进。教育者应该很好地抓住这一积极向上的“心理特质”,从情感层面上予以刺激,从认知层面上予以强调,激发这种潜在的“心理特质”,并使之持久.使学困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情趣,让他们自己来转化自己,从而把学困生转化工作化被动为主动,这就是定点超越教育理论精髓所在.

二、“定点超越”教育的原则

定点超越教育是个系统的过程,它具有时间长,过程复杂,可变因素多的特点。在进行时,微观指导上体现灵活多变的特点,宏观指导上要体现定点超越教育的原则,因材施教,因人设案。下面就具体谈谈定点超越教育的原则.

1、尊重学困生的原则

要想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就必须要和学困生融为一体,和他们交朋友,能够和他们建立有效的沟通,这些的前提就是我们要尊重他们,因为只有尊重他们,我们才会了解到他们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才会听从引导,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行动上的配合,形成双向互动的沟通,达到沟通无极限。尊重学困生的原则具体就是尊重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尊重学生学习实际,设计的要求、方案也应符合这两个尊重,要实事求是地推进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急于求成是不行的,对他们的内在素质过高地预计也是不科学的.

2、过程激励的原则

好生需要表扬,学困生更需要表扬.“定点超越”教育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运用激励的原则,“激励”作为心理学术语,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个体始终在一个兴奋状态中。要使“学困生”持久地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激励是最为有效手段,可以说激励原则贯穿整个“定点超越”教育。“定点超越”教育的起点是“比”,有些学困生由于长期受到冷漠,早就失去了自信心,缺乏“比”的意识,教师可以激励他们“勇于比”、“智慧的比”。在“学”的过程中多鼓励他们的取得的成绩,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赶”的过程中,情绪的变化是极不稳定的,有时目标没达到,那些学困生容易产生动摇的心理,退却的心理;有时“赶”的过程只有几分钟的热度,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好激励的.原则,使他们勇往直前。到达“超”的阶段时,我们让他自己享受胜利的成果,品味过程的快乐,从而达到自己激励自己的效果,勇敢去挑战新的点,去启动新的“定点超越”,形成一种推进式的循环.

3、细心加耐心的原则

在教育学困生的过程中,教师付出很大的情感和精力,然而学困生的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有的教师经不起学困生反反复复的变化,时间一长就产生了“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产生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因为这种心理而影响到整个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那就是错误的。孩子无论是心理、生理都是不成熟的,学习的积极状态本来就很难持久,有进你前头说了,他后面就跟着犯错误,这时你切不可急躁,(这种情况是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必经考验)只有教师不感到转化的“困”,这样你才会有信心、有策略地去引导与转化他们。倘若自己都变成了“教困师”了,那还谈什么转化呢?所以在整个“定点超越”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一定要本着细心加耐心的原则,用细心去发现问题;用耐心去解决问题,把转化工作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这样时间一长,学困生就在你的磨练中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行.

三、定点超越的类型

定点超越教育根据所选择的定点对象的不同可分成两种类型:

1、参照式定点超越

所谓参照式定点超越是指学困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合理分析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个与自己外界环境相似的但学习优于自己的同学作为参照对象,进行“比学赶超”。教师在指导选择对象时要注意与学困生情况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各方面的素质的差距不能太大,如果选择对象的差距太大的话,这样会导致过重的心理压力,而使整个超越过程很难持久。同时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处理好学困生与参照对象的关系,使他们形成良性的竞争关系,并很好地利用参照对象的带动力来激励学困生的上进心,建立起“比学赶超”循环,这种类型比较适合那些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学困状况形成时间不长的学困生(这一部分学困生所占比例较大)。

我在实践教学中就有这样成功的案例:二00一届的学困生李飞,在校表现不好,厌学滋事。我与其进行沟通后,对他进行参照式定点超越教育,把与自己同村的学习成绩要好一点的张林作为参照对象,形成定点,双方展开了良性竞争,张林在前“领跑”,李飞在后“紧跟”,后来不但学困生李飞在校表现有了很大的改变,成绩上升很快;而且张林的成绩也有所提高,可以说“定点超越”教育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自我定点超越

自我定点超越是指以自己为参照对象,这里“自己”主要是过去的自己。其目的是改变缺点、培养良好的品质,大部分学困生有自我放弃,自我放任的心理,在这过程中养成很多不良的习惯、不健康的品行。教师通过帮学生分析,使他意识到自己的缺点,让其以改变自己缺点作为目标,与自己的过去“比”,逐步培养出好的习惯和品行.最终超越自我,塑造一个全新的“我”,新我目标的确定要明确具体,要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当然,让学困生对自我否定然后改变是很难的事,教师在此方面要加强引导教育,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种类型常适用于那些学困状况形成时间长,知识基础薄弱,学习不感兴趣,已经养成了某些不良的习惯和品行的学困生(这一部分学困生所占比例不多但负面影响较大)。这块学困生转化工作难度最大,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转化工作就是在拯救一个人,所以它的意义就显得更突出.

四、“定点超越”实施的主要步骤

1、明确学习目的

明确学习目的即明确为什么要进行定点超越,以及通过定点超越想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学困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况,学习目标意识不强,甚至对学习毫无兴趣,思想上放任自流,养成很多不良习惯和品行,教师要想方设法让他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改变不良习惯和品行的意义。具体教育时切忌摆大道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用多视角多感观的方法来教育他们。例如:可以让其观看神州六号发射回收时的情景,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体会和感悟,从而使其学习思想坚定、学习目的明确,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这也是“定点超越”教育的第一步。

2、选择“定点超越”对象

选择“定点超越”对象就是明确赶超谁的问题。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两个关键问题:

其一、怎样帮助学生选定点对象。正如前文讲的一样,选定点对象应该是在合理地分析自己的基础上,选择一个与自己外界环境相似的但学习优于自己的学生,两者的差距不能太大。定点对象可由学生自己先提出,教师帮助分析后予以确定,定点对象一旦确定,在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下是不允许更改的。

其二、教师引导好学困生与定点对象的关系,教会他们竞争与合作,使他们形成良性的竞争关系,也可以开发定点对象的带动力。如果是自我定点超越话,要教会学困生自我反省,弄清自己要改什么,以及新我的目标是什么。

3、制定“定点超越”实施计划

当定点超越对象确定以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制定定点超越实施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定点超越所达到的学习目标、定点超越的对象、学习定点超越对象的内容、定点超越过程的监督者、完成定点超越所需的时间,其中定点超越过程的监督者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老师和家长,对监督者的要求是能够确实起到监督的作用,计划制定好以后,一式多份,学困生自己持有一份,监督人各持一份。

4、对“定点超越”的评价

对定点超越的评价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可分为自评和他评。自评就是自己评价计划实施的情况,他评是指他人对计划实施的评价,他人可以是熟悉自己的同学也可以是计划实施的监督者。根据评价的时间阶段不同,可分为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阶段性评价就是对计划实施一段时间后的评价,终结性评价就是定点超越实施完后的结果评价。两种类型的评价相互结合进行,评价的作用是对计划实施进行有效的反馈,从而根据评价的结果来调整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如果评价的结果不太满意时,那么就要加强实施的力度,如果终结性评价已经达到了计划的目标时,那么就会进入“定点超越”的最后环节.

5、启动新的定点超越

启动新的定点超越既可以是修订式定点超越也可以是提高式定点超越。修订式定点超越是因为前期的“定点超越”效果不太理想,可以进一步对原计划予以修改,降低学习目标或改变定点对象。在这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多运用激励的原则。提高式定点超越就是指学习目标已经达到,现在要把胜利成果进一步推进,重新确立更优的定点对象更高的学习目标,在此教师要强调学生戒骄戒躁,最终形形成循环式的推进。

学困生的教育转化策略 篇6

关键词:学困生;形成原因;教育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68-01

俞国良认为“差生是智力发展正常的青少年,由于环境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个体不良‘配置’,从而导致学习、品德、行为等诸方面长期落后,且这些落后面又融合在一起交互作用,需要特殊教育的一类学生。”

由于学习成绩落后,学困生往往会形成特有的心理问题,如自卑、叛逆、恐惧等。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制约了其心理健康水平,而且对其后继的学习活动、健康人格的形成及师生关系等都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学困生教育转化是摆在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学生方面原因:对于绝大多数学困生而言,往往不是智力或能力上存在问题,而是由于身心不成熟、不稳定,使他们好冲动、自控能力容易受情绪控制、意志薄弱、缺乏强烈求知欲、依赖性较大、自控能力较低,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不良行为习惯或产生思想偏差。

(二)家庭方面原因:家长的不良行为习惯的潜移默化。家长对待工作的态度,也能影响到 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一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家长,他的孩子在一定氛围下会认真对待学习;但如果是一位对工作没有追求,自由散漫的人,他的孩子很可能很久也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如果家长信奉的是享乐主义,孩子就会很难适应艰苦的学习生活。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中学生出口成“脏”,追其根源,可以用“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来解释。所以家长自己要做好孩子的表率,让孩子看到自己认真向上,勤奋乐观的积极一面,同时尽量避免在儿童面前有不良行为习惯。

(三)学校环境方面:学困生由于长期学习成绩不佳,在学校环境中,经常受到老师家长及同学的歧视,在班集体中失去应有的地位。在学校氛围中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成就感。同时,由于同辈群体的压力,许多从内心深处想认真学习的学困生也只好“随大流”。

(四)社会方面: 受市场经济利益诱因的影响,一些市场主体为追求经济利益采用不法经营手段对未成年学生产生较大影响,学生沉迷网吧,迷恋电子游戏而无心向学。其次,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使得一部分学生和家长看不到出路,因而对孩子的学习不抱希望,故而对其放任自流。

二、转化学困生的基本策略

转化学困生的策略也必须从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着眼。社会要加强网络建设,净化网络环境。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加强社区环境管理建设,净化社区文化风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教育活动;家庭要积极与学校相互配合,共同督促,家长应重视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单亲家庭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学校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革:

除了改革传统评价考核中过分注重学习成绩的倾向,构建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外;教师要责无旁贷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一是及时与家长交流沟通。父母是孩子的监护者,也是最直接、最可信赖的教育力量。及时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与策略跟家长沟通。同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有针对性地工作,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念。长期以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形成了“只要成绩差就是差生”的思维模式,以分数划线,以成绩取人,使学困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希望,造成自卑、自暴、自弃,有的甚至自暴自弃走上犯罪的道路。在学困生问题上,教师应该确立这样的观念:(1)学困生不是天生就差,有的是社会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如家庭关系、交友关系、师生关系;有的属于学校教育因素,就是由于老师教育方法不当,引导不得法造成的。(2)学困生不是一切都差,在他们的身上往往专长突出,特长明显,有的思想品德比成绩优秀的学生都好。(3)今天差明天不一定差,现在差将来不一定差。因此,我们每个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克服偏见,消除成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三是帮助学困生矫正其不良行为习惯。首先要培养学困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应注意保护和利用学困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再次,教师要有意识、有控制地进行信任性考验,以锻炼学困生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在改变不良行为的同时需要帮助他们建立新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是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其次,要利用学困生已有的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有关研究表明,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兴趣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学生爱好游戏或其它方面的兴趣,使已有的兴趣和学习发生联系,从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另外,教师要指导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学科知识教授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学困生的学习。

五是引导学困生积极归因,使其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积极归因对维持活动有重要意义。教师要引导学困生将学习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给学困生布置一些符合他们水平的学习任务,耐心辅导其完成,引导其通过努力体会成功的快乐,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谈学困生的教育转化 篇7

一、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要谈学困生的转化, 就要首先了解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当然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复杂多样的, 当今时代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我认为主要有:不良的家庭环境导致孩子心灵上的畸形发展, 如家长不务正业、赌博行窃等, 不良的家庭环境必然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父母离异给孩子造成心灵上的创伤, 使他们产生厌学、郁郁寡欢等自卑心理;父母的道德水平低下、消极, 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长期以来个别教师从心理上偏爱成绩好的学生, 注重培养尖子学生, 对学困生则另眼相看, 缺少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 更缺乏一种发自内心的挚爱。

二、学困生带来的影响

1. 对班风、学风的影响。

这些学困生往往学习成绩差, 行为表现差, 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 甚至带动其他同学一起影响课堂的纪律, 造成想学的学生无法学, 教师想教好却无法教的局面, 直接导致班风差, 学风不浓。

2. 对班上整体成绩的影响。

一个班的平均成绩很容易被几个学困生拉下来, 班上的优秀生再多, 也比不上几个学困生的反作用。

3. 对班集体荣誉的影响。

一个好的班集体, 因为几个学困生的违规违纪, 在学校的班级考核中常常被扣分, 直接影响到班集体的荣誉, 经常给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工作带来麻烦。

4. 对学困生自身心理的影响。

由于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差、表现差, 常常被批评、教育, 这给学困生的心理造成了极大伤害, 使他们形成破罐破摔的思想, 其后果不堪设想。

三、转化学困生的有效方法

1. 教师要视生如子, 尤其要关心学困生。

学困生极少能为班争光, 常常给班上带来负面影响, 一些教师对他们产生厌恶情绪, 这是极不可取的, 对我们的工作也是有害无益的, 只有通过我们教师的真诚关心和爱护, 耐心细致的帮助和教育, 让学困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温暖, 才能触动学困生的心灵, 努力进步。

2. 合理评价。

对待学困生的落后要有相对的观点, 学困生与优秀生是相对而言的, 学困生也不是不能转化、不可救药的, 要努力寻找学困生的优点并予以表扬, 充分发挥其长处, 努力为自己、为班集体争光。

3. 以情动人, 以理服人。

学困生常常与老师有对立情绪, 以为老师总是不喜欢自己, 不相信自己, 对老师怀有畏惧、戒心, 甚至敌意, 对老师敬而远之。因此, 老师要主动亲近他们, 主动和他们在一起, 谈谈心、聊聊天, 甚至和他们一起做游戏, 让他们消除敌意和戒心。教师要用爱心去感染他们, 让学困生真心感受到我们是关心爱护他们的、信任他们的;在处理学生纠纷或违纪事情时, 我们一定要把事情经过弄清楚、弄明白, 切忌盲目下结论, 先由学生自己找问题, 找出自己存在的错误, 自我检查, 自我批评;作为教师, 不能操之过急, “恨铁不成钢”或大发雷霆, 这样不利于在孩子的心中消除矛盾, 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不利于学生对错误的认识和改正。

4. 长期坚持, 巩固成效。

学困生的转化是长期性的, 进步的过程也不会是直接式的, 可能会出现反复, 我们要有耐心、决心和毅力, 正确对待, 不气馁、不放弃, 并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措施, 帮助学困生不断进步。

5. 培养兴趣, 激励学困生。

培养兴趣是学习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每一次成功首先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教师要从学习条件、环境、心理因素等多方面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使源泉之水天天来, 水到渠成步步高。

走出学困生教育的误区 篇8

误区一:严多爱少

学困生一般成绩较差,又缺少自控力,教师们对他们往往会忽视,甚至歧视,只知一味地“约法三章”,却没去走近他们的心灵,没有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不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也缺少热情关怀的态度、亲切温和的语气、关注体贴的爱心,最终只会使师生之间的距离越严越远。

苏霍姆林斯基曾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的确,教育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真理的过程,更是一个师生在精神上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过程。只有当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气氛和谐的时候,一切教育活动才能取得成效。如果师生之间互相对立、矛盾重重,教育就会非遭失败不可。因此,一个好的教师必须善于用真诚的爱去开辟通向学生的道路,架起连接师生心灵的桥梁。“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教师对待学困生,要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就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机体,通过“望、闻、问、切”找出病因,以便对症下药一样。对于每一个学困生,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该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道路上站住脚,使他体验到一种人类最崇高的乐趣———认识的乐趣、智力劳动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不要让他感到自己是个不够格的人。我们应该谨记:教鞭下可能有瓦特,冷眼中可能有牛顿,讥笑中可能有爱迪生,对任何一个学困生都不轻言放弃。

误区二:罚多教少

学困生违犯了校纪校规时,有些教师不是细心去教导而是简单粗暴地进行惩罚:一是语言或挖苦打击,或冷嘲热讽。二是劳动惩罚,如罚打扫教室,冲厕所等。这样以惩罚代替教育,不但对学困生的转化收效甚微,反而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作为受教育的学生,犯点规、违点纪是很正常的,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要善待孩子,最大限度地宽容他们的缺点。对于学困生,宽容是冬日里的一缕暖阳,是荒漠里的一泓清泉。成绩差的,多辅导,坚信他们会及时弥补,迎头赶上;调皮捣蛋,屡犯错误的,多引导;作风懒散,行为习惯欠佳的,多帮扶,循序渐进,一点一滴帮他克服。“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学困生之所以是学困生,就因为他们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社会、家庭、学校各方若是动辄打骂、训斥,体罚或变相体罚,长此以往,学困生便滋生了与家庭、学校、老师、家长越来越强烈的对立情绪,兴许就此走向堕落,教育也就宣告失败。

误区三:抑多扬少

不少教师总喜欢将学困生作为反面材料来教育学生,点名批评,指责教训,很少表扬和鼓励。长此下去,他们会觉得努力了还是没有进步,情绪低落,甚至自暴自弃。

教师最大的缺点就是整天盯着学生的缺点。对于学困生,我们要用显微镜来寻找优点,哪怕只是找到了一丁点,要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哲人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可以说,在这一点上,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莫不例外。对孩子来讲,表扬就好比是“阳光”“雨露”“甘霖”,它一定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表扬之于学生是一个“屡试不爽”的好办法。

误区四:堵多疏少

学生犯点错,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不必大惊小怪的,但在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对犯错的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要么对他们定要求、限自由,要么动辄写保证书,即保证今后不再犯事。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堵”,其结果屡禁屡犯,因为学生的心结未打开。

近日读了一则故事,颇有感慨。说的是一位圣者带众学生来到一片空地上,对着旷野长满的杂草说:“想想如何才能除掉这些杂草呢?”学生们或曰用铲子铲,或曰用火烧,或曰挖其根……圣者笑曰:“你们回去吧!按各自的方法除去一些杂草,没有除掉的,一年后再来。”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先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一片长满累累果实的庄稼地。学子们豁然顿悟:要想除掉旷野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对学困生的教育也同理。

学困生的情感教育探研 篇9

一、用关爱开启心灵

学困生不一定是坏学生,他们的个性中有许多复杂的因素,大多对外界的刺激敏感,表面上看他们什么事都“无所谓”,实质上却总处于一种防范状态。如果教师引导不当,他们的闪光点就得不到充分发挥。我们班有位男同学,思想懒惰,沉默寡言,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从来不做作业,各科成绩都很差。从与他的几次谈话中了解到,他认为自己智力不如别人,老师、同学看不起他,上课不敢发言,平时不愿与同学接近,学习上有困难也不敢问老师和同学。针对他的思想,我尝试着做他的朋友,从各方面去关心他。课堂上有意让他回答一些较容易的问题,答对了便进行表扬、鼓励,来增强他的勇气。有一次上课我发现他没精神,气色不好。于是我走过去摸摸他的额头,果然不出所料,正在发烧。我立刻送他去医务室看病。吃了药后通知家长接他回去。我叮嘱他好好休息,功课落下没关系,我会帮他补上。后来跟他妈妈交谈得知,他说没想到老师会这么关心他,以后一定要努力学习,报答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爱护。从此,他慢慢变得开朗起来,愿意和老师、同学接近,作业也能按时完成,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正因为他感受到了“老师关心、帮助我,爱我”的温暖,所以对老师从“戒心”变为“贴心”,从“疏远”变为“亲近”。因此,教师应该把学困生当成朋友,和他们平等相处,用爱心融化他们的“心理防线”,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与他们一道分享成长中的烦恼和喜悦。

二、用友情重塑自信

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既是学困生矫正不良道德品质的熔炉,又是他们实现转化、走向进步的摇篮。学困生大都性格内向,有着极强的自卑感。当受到别人的责备时,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表现出暴躁的攻击行为。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头痛,家长无奈,同学厌恶,这样恶性循环,使得学困生像离群的“孤雁”,性格越来越内向,自卑感日益强烈。比如我教过的一位学生,他是留级生,爬下水道、打架骂人是常有的事,上课乱叫乱喊,任谁也管不了,连妈妈陪着上课也不行。接班时我就尝试对他进行个案研究。我发现他对同学充满敌意,对亲人还是很关心的。我想:他是有爱心的,是能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必须让他融入班集体,同班集体一起前进。因此,我倡导了“不让一个伙伴掉队”的全班性活动,分组进行,特别安排成绩优秀的学生与他同桌,提醒、督促他遵守纪律、专心听课,课余辅导他的学习。他喜欢表现自己,我就经常让他参加朗读、讲故事比赛,知识竞赛,游戏抢答等,使他融进欢乐愉快的集体生活之中。平时还开展争当“红花少年”“文明学生”和“改正一个缺点,为班级争光”的活动,在班中发扬正气,抑制歪风,形成比先进、学先进、争先进的良好班风。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他感到了集体的温暖,逐渐消除了自卑心理,克服了孤僻性格,振作精神,树立起了与班集体一同争取进步的自信心。

三、用亲情温暖心境

人的心境是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学困生尤甚。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亲情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他的学习态度不好,行为习惯极差。经多方了解,我得知他爸爸工作忙,他妈妈天天打麻将,没有人顾得上他更不过问他的学习。一旦犯错,不是臭骂就是暴打,有时连邻居都觉得太过分。久而久之,他的情绪越来越低落,学习、行为习惯越来越差。于是,我经常找他父母沟通,帮他们分析这样做的后果会害了孩子的一生。孩子是他们的希望,如果不从小培养,到时就后悔莫及。要教育好孩子,父母首先要自善其身,不要平时不管孩子,出现问题就用粗暴的方式解决,结果会适得其反。我建议他们去参加家长学校听听讲座,多看看青少年报,了解怎样教育孩子。多抽点时间陪陪孩子,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的心态,发现问题从正面引导,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家长改变了态度,孩子的精神状态也得到好转,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对此,家长感慨万千:学校教育固然重要,家庭教育更不容忽视。它们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家长只有与教师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情感教育——转化学困生的法宝 篇10

何为学困生?心理教育学认为, 学困生是因心理或学力等因素导致成绩落后或行为偏差的学生。有的则认为:学困生是指学习成绩停滞的学生。其特点是:学习成绩都明显低于同年级的学习, 在学习上存在困难, 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

学困生是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群体, 尽管有“没有不合格的学生, 只有不合格的教师”这种观点, 但教师不是万能的, 何况教师这个庞大的群体教育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因而, 当务之急是如何转化学困生。学困生的教育转化, 对学生本人的健康成长、学生家庭、班级的教学及教育管理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一个孩子的命运代表着一个家庭的幸福。每个家长, 都望子成龙, 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正常地发展。放弃一个孩子,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 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却意味着放弃了一代人的幸福。一个班级, 如果不注重对学困生的教育转化, 将很难形成“班风正, 学风浓”的良好育人环境;一所学校如果不注重学困生的转化, 将很难形成和谐的校园, 更难以落实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也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情感教育的内涵及在转化学困生中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是关注个体在情意领域的表现和成因, 以情感为内容和手段, 通过以情优教, 培养学生人格智能的教育, 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

大量的研究表明, 学困生最缺的是积极的情绪体验———一种可以有效地促进学困生学习能力以及人格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对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 只有融入情感教育, 并把情感教育作为转化的重要方式, 才能真正让学困生步入正常的学习轨道。转化学困生一旦缺失了情感这件“利器”, 必将成为“缘木求鱼”。因而, 抓住学困生困难的症结———学习情绪, 把情感态度作为转化学困生的切入点, 采取以情动情, 感而化之的基本策略, 是教育工作者转化学困生的重中之重。

三、利用情感教育在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实践

(一) 用“放大镜”去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学困生虽然有各种缺点, 但他们也有优点, 只是优点没有优秀生那么引人注目。因此, 我在教学中对每一位学困生都一分为二。课堂上, 我非常“善于”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 让学困生心理上得到激励, 促进他们奋发向上。如我校2013届初三 (1) 班的丁明明同学就是一个十足的学困生。他在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心目中特别差, 学习不认真, 爱好打架。我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找他聊, 发现他实际上特别聪明, 做事勤快、能干, 大方、乐于助人。于是, 在课堂中每当发现他有进步和表现优秀, 我就及时表扬他, 给予肯定。作业即便有错误我也想办法找到优点告诉他;考试成绩再差也找出提高的方面。一学期下来, 我所教的学科这名学生不但从不及格上升到了良好, 成绩提升跨越幅度之大在全校数第一, 而且学校打架违纪名单上再也没有出现过他的名字。

因此, 要用“放大镜”去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 饱含激情地加以赞许, 态度诚恳地予以肯定和赞美, 促使他们在为班级和同学服务中表现自己, 施展才华, 进而受到激励, 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那么闪光之点定会蔓延开去, 弥散开来。

对学困生优点, 一定要给予赞美, 因为赞美是春风, 它使人温馨和感激。请不要小看赞美, 因为赞美是火种, 它可以点燃心中的憧憬与希望。果能如此, 转化学困生指日可待。

(二) 理解、尊重、信任学困生, 对学困生“点燃爱的火花”

“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 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 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对学困生的高度热爱, 其他就无法谈起”。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夏硏尊在翻译的《爱的教育》序言中说:“没有爱的教育就像池塘里没有水一样, 不成其为池塘。”从这些话里我们不难得出:教师必须要关爱学困生, 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爱的温暖, 这是转化学困生必不可缺少的。因此, 我们对学困生要“点燃爱的火花”。

一个教师———一个有职业道德、责任心、良心的教师, 在理解、信任并尊重所教的学困生的前提下, 再进一步对学困生“点燃爱的火花”, 那么一定会被学困生尊重、信任与爱戴, 学困生也一定能从心底喜欢自己的老师, 进而乐于学习老师所教的学科, 从而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学困生, 他们本来就缺乏自尊心、自信心, 意志薄弱、自制力差。所以, 当学困生违反了纪律、完不成作业、做错了题或迟交作业时, 我们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他们, 而要耐心、和蔼地给予理解、引导和帮助。因此, 我在实际教学中对学困生特别关爱, 对做错了的作业、迟交的作业都耐心问明白原因, 帮助他们解决;对上课听讲厌烦、违反纪律的学困生, 我总是对他们不发火、不怒斥,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让他们从我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尊重、友爱和温暖。例如, 我教的上一届八年级三班里有一个学生, 聪明但喜好打架, 学习没信心, 多数学科成绩不及格, 上课根本不听, 不是睡觉就是讲话。上课老师看到他就烦, 认为无药可救。而我则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他:上课总是对于一些难度不大的问题和蔼地友好地提问他。没有笔就送给他, 没有课本我就把我的教本先拿给他用 (他很多时候连课本都不带) , 讲义没了再给他。不论哪一次考试, 我都会在成绩公布之后单独跟他谈话, 给他指出存在的问题, 介绍一些合理的学习方法, 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和要求。爱的火花点燃了他, 真诚与理解温暖了他, 我终于成了他所信赖的知心朋友, 他有什么心理悄悄话都愿意跟我说。几个月下来, 这名学生很配合我上课, 课本再也不会放在家里不带, 还能经常举手回答问题, 而且考试也认真对待。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我教的学科他出奇地达到了及格线。

(三) 关注学困生, 对学困生施以丰富的情感教态和激励语言

著名的美学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 任何风格都不能打动人。”同样, 没有情感这个因素, 任何教育都无法感化人。因此, 我在课堂上尽可能让语言富有激励性, 让自己在举手投足间蕴含丰富的情感教态。我知道, 如果自己能面带亲切的笑容、眼含期待的目光, 用适当的手势等教态组织教学、与学生交流互动, 会带给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不仅如此, 我还及时地对学困生给予肯定评价与鼓励, 哪怕是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鼓励话语、一份由衷的表扬, 因为这都能极大地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课堂上当学生不能正确回答我所提问题时, 我会这样说:“再想一想。”“如果一时还想不出来先坐下, 等想出来之后举手再回答好吗?”这样让学困生觉得教师没有批评他、没有嫌弃他、没有让自己因此丢面子。如此对待学困生, 换来了他们跟我关系非常融洽, 对我很友好、很尊敬, 很乐意学我教的学科。另外, 我对学困生的作业从不在班上公布, 而是把他们叫到办公室里单独面批。

农村中学“学困生”的教育初探 篇11

关键词:农村中学;“学困生”;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3-006-2

学困生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一有客观原因,比如家庭学校社会的负面影响;其二有主观原因,比如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抱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没有激发,没有健康的学习心理,师生、同学关系不协调,学习方法不正确等。

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如下的探索。

一、转变教育思想,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组织,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要大力贯彻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积极提倡素质教育,育人为本,加强服务意识,尊重学生个性人格,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开足所有课程尤其是音体美劳及选修校本等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课程;加强与家庭联系,可以建立定期的家校回访制度和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优势,对家庭教育方法进行指导,更新家长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的教育合力;重视社区教育,坚持正面引导,营造有利于农村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学习坏境(比如良好的网络坏境、健康的读书环境、有意的社区服务环境等)。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合力形成,能够把一系列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外部因素降低到最低,形成积极向上、乐学好学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尽量减少“学困生”的出现。

二、教师要学会真爱“学困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积极改变教法

“教育的全部秘诀在于爱”。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它意味着教师不能以狭隘的个人私心或好恶去对待学生,而应带着祖国的希望和人民的重托,去关心爱护每个学生的成长。在新形势下教师要打破旧理念,用真心关爱每一个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与他们多接触,多谈心,多做心理疏导,让他们知道老师是真心爱他们的。只有用爱心才能融化学习困难学生冰冻的心理防线,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他们才会接受教育,才会进步。陶行知先生也曾经告诫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农村学生大多本就比较内向,学习困难学生就更自卑。我们只有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尊重其人格,不歧视,不当众揭丑,不训斥,不体罚或变相体罚,才可以获得他们的好感和信任。同时教师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和优化教育教学方法,结合农村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设计教育教学,进行教育教学时,都不要忘记兼顾全体,不要忽视学习困难的学生,从课堂提问、知识的讲解、作业的布置、试题的设计等都要给学习困难的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感受获取成功的喜悦,从成功中得到鼓励,从自我激励中树立信心。当学困生的学习心理向好的方向转变时,教师能够及时地把握机会,尽心引导,施以真爱,越来越多的农村“学困生”也就会逐渐转变为学习优等生了。

三、培养农村中学学困生的学习动机,激活非智力因素,营造和谐的人际学习环境

1.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好奇心,引发求知欲

学习动机水平低是学困生的共性,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以下一些简单的方法,如(1)找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夸张表扬,有人说,成功的教育就是把孩子往死里夸,虽然过分,但不无道理。不是“学困生”没有闪光点,而是教师缺少发现闪光点的眼睛;(2)帮助他们确定成功的标准。(3)树立同类型成功的榜样,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4)创设成功的机会。教师让这些学困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常言道:一次成功的学习比十次规劝或教导省力而有效得多,努力使学习困难的学生真正学懂一次、学会一次、学成一次,无疑会有效地增强其学习动机。教师要肯定他们的任何一点进步,即使是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热情的鼓励,激发其更强烈的上进心。

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引发学习困难学生的求知欲,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问题,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例如,语文诗歌鉴赏中的形象鉴赏是一个难点,学习困难学生不太感兴趣。笔者先通过耳熟能详的浅显的诗歌向学生提出怎样看待诗中的“月亮”、“柳树”等意象,学生思考后仍提炼不到恰当的答案,但又迫切希望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才说今天诗歌鉴赏的形象鉴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包括学习困难学生在内的全班学生,个个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为学习困难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有启发性,并有适当的难度。引发学习困难学生的求知欲,也要注意知识的积累。他们的基础知识较差,只有当某一知识领域内的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才有可能使他们对这一领域的知识学习产生兴趣。

2.激活非智力因素,进行个别辅导,对“学困生”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仅需要智力因素的直接参与,而且还需要学习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启动、加强、维持和调节,才能使学习活动顺利开展。大多数农村中学的“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教师就要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困生”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及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和信心去激活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发挥其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其次对学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既能弥补学生某个知识点上的不足,亦能让学困生感受教师对之的关爱,可以进一步激活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

再次,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自觉掌握和运用尽可能多的有效学习策略,便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大量的实践证明,对学困生进行学习策略指导是改变学困生落后面貌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的做法是对每学年的各科教学都要请相关老师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尤其是不懂得如何学习的学困生做到心中有底。掌握和使用正确学习方法的的过程,就是学习困难学生学会自我调节的过程。教师结合某门学科的知识教学,帮助他们掌握控制自己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活动的普通认知策略、解决学科问题的特殊策略、反审认知策略和学习努力程度调控策略等,对学习困难学生改进学习肯定是有益的。一旦他们发现自己近来的学业成功得益于学习策略的运用,就会提高自我成效感,增强学习动机,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向学习优等生转变。

3.为“学困生”营造和谐向上的学习人际关系

一方面“学困生”会受到学习优等生和一些老师的嘲笑奚落或冷落漠视;另一方面“学困生”由于成绩的原因,往往会产生自卑的心理,故意远离优秀生和老师,而在与自己差不多的同学中寻找友谊,进而变得越来越差。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安排品学兼优的学生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结对子,交朋友,通过丰富的活动对“学困生”进行教育,建立良好的学习人际关系。同时,教师自身也要注意自己的合理地位,要与“学困生”缩短心理距离,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使他们体会到自身的存在价值,从而在一种和谐友爱的氛围中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不甘人后,积极进取。生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了,既能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好学,又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有一位教师曾经这样说:“我用尊重和信任赢得师生关系的融洽,我用融洽的师生关系赢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我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赢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和谐向上的学习人际关系中,“学困生”不再受到嘲笑讽刺,更能体会到师生间的呵护关爱,学习的积极性得到调动,成绩的提升也就会指日可待了。

学困生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篇12

一、学困生的特点

学困生主要是指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主要表现为不善于区分教材重点, 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差, 很容易被当做低智商者。实际上, 大多数学困生智商绝无问题, 除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并不比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差。学困生的外在表现为学习态度消极, 作业马虎, 经常不完成作业, 几乎不参与学习活动, 不能正确接受教导, 学习偏科, 缺乏计划, 上课走神, 兴趣缺乏等。他们的作业与考试的错误率较高, 学习成绩差, 达不到应该到达的最基本的教学要求。

二、学困生的成因

学困生的形成既有内因又有外因。

1. 个体的心理障碍。

有些学生在其他方面表现得很机灵, 就是不好好学习, 成绩上不去, 于是教师就责怪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采取一些强制的手段, 迫使学生好好学习, 认为由此可快速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事实却非如此, 这些学生真正存在的问题是“学习障碍”。学习障碍的现象比较普遍, 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或者做作业磨蹭, 有头无尾, 缺乏时间观念, 或者很粗心, 可以解出难题, 却把简单的计算做错……这些学习障碍的表现很容易引起教师的误解, 认为学生是学习态度有问题, 是故意的, 屡教不改, 因此对学生进行惩罚。而这些惩罚只会令学生的学习障碍严重, 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2. 学校教育的失误。

虽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 不断地进行课程改革, 可分数总是每次升学的一个坎, 应试教育的阴影挥之不去。很多时候, 教师关注的都是学生作业的正确率、分数, 总会在有意无意间伤害一些作业错误率高、考试分数低的学生, 认为他们学习态度不端正, 拖班级后腿, 甚至会在学生或家长面前把他们批评得一无是处, 让他们感到自卑、逆反, 进而厌学、自暴自弃。

3. 集体归属感的缺乏。

有些学生认为, 学困生是拖班级后腿的人, 是损害集体荣誉的人, 甚至是低智商的人, 所以看不起学困生, 嘲笑他们, 导致部分学困生产生自卑心理;即使有些学困生有过勇于改正错误的表现, 也常常难以得到重视和信任, 继而产生消极情绪, 放弃努力。我认识这样一位学生, 他的学习基础非常薄弱, 很多基础知识都不懂, 平日里同学们都很疏远他。记得有一次公开课上, 他突然兴趣浓厚, 举手回答问题, 老师点了他, 他也答对了;接着他再举手, 可那次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他却支支吾吾不知所云, 同学们哄然大笑, 他很失落。据说在此后的课上, 他常常伏案睡觉, 还打呼噜, 引起同学们的强烈不满, 以致后来班上没有一个人和他交往, 甚至畏惧他, 因为他会莫名地打人, 而且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青年有来往。至于他的成绩, 更是跌落低谷。我觉得他就是一个典型的缺乏集体归属感的学困生, 同学和老师对他的态度, 让他完全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4. 家庭教育失当。

比如在我班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 爷爷奶奶居住, 隔代的管教让他们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还有一些是独生子女, 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家长对孩子期待很高, 给予孩子很多物质刺激, 当孩子达不到要求或犯了错时, 便对孩子进行辱骂、鞭打, 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抵触心理;还有的家长则看得很开, 孩子放到学校, 就应该由老师管, 把责任推给学校, 甚至不愿意与学校配合教育。家庭的这些情况使得部分学生的学习、行为、生活习惯都出现了问题, 导致个别学生学习兴趣低落、学习习惯变差、学习成绩下降, 变成了学困生。

5. 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各种媒体也会有一些负面的传播, 导致一些学生产生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学校、家长的一些正面教育不予理睬, 影响到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的发展。

三、对学困生的教育对策

1. 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新的教学目标, 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

(1) 建立新的教师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特别是学困生的引导者和转变者, 应把转化学困生作为一项教育任务抓好。 (2) 建立新的学生观。传统的学生观是学生学习的客体, 学习是被动的, 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 学习就是读书、练习、考试, 枯燥乏味。新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 教师应从多方位、多角度去引导、启发和关心学生的成长, 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2. 用爱心、诚心、耐心和细心对待学困生。

爱心是转化的基础, 教师只有心中充满爱, 用爱心滋养所有学生, 才能深入学生内心世界, 发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 看到他们的闪光点。诚心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 教师要做到有诚心, 就是心中的天平不能有偏向, 做永不偏斜的天平。耐心是转差的保证, 教师比任何人都应有耐心, 耐心是教师转化学习困难学生中不可缺少的一心。细心是转差的切入点, 教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可从细处着手, 找准切入点, 以小见大, 培养师生之情。

3. 加强学困生的心理素质培养。

(1) 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 (2) 让学困生尝试成功; (3) 注意培养学困生的坚强意志; (4) 培养学困生的抗挫折能力。

4. 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学法指导,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一篇:自由主义水瓶座下一篇:教师的幸福感特征